医药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物流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医药流通产业链整合的步伐正在加快,医药商业企业开始成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纷纷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在医药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议价能力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医药商业企业视现代物流被为医药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物流网络规划与建设受到重视,医药物流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兼并重组是大趋势
行业比较分散,集中度较低是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明显特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近几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医药商业前三强的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12.7%提高到2009年的21%。估计到2011年底,前三强的市场份额可达28%~30%。特别是“新医改”方案启动实施后,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进一步促使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做大做强。
医药商业企业的整合已经成为医药流通行业的方向,特别是2010年以来,整合的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预计到2015年,排名前十位的医药商业企业将占全国医药市场份额的60%~70%。随着整个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难以为继,无论他们愿意或不愿意,主动或被动,将通过被并购、重组或破产的方式,融入几大供应链体系,参与新~轮的行业竞争。
从目前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并购情况来看,国有、民营、外资以及中型上市公司等几大阵营各有特点,基本上是按照每个企业管理层的价值观、经验与策略而进行的。其中,国药、华润北药、上药三大国有企业必争前三甲,谁都不愿意落后。九州通是民营企业中最大的一家,也是最早在中国布局网络的医药商业企业。一些中型的上市企业发展速度太慢,没有能力去并购更多的企业,因此一直在选择合作者。这些企业虽然不能决定市场的发展方向,但可以影响到前三甲在全国的排名,或者在一个区域的市场份额。
此外,欧美日的前三甲医药商业企业也希望进入中国这个未来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比如,欧洲联合收购了广州医药51%的股权,日本的两家公司分别与国药和上药组建了销售规模10亿元左右的合资企业,美国的康地纳健康集团(Cardinal Health)已经并购了在中国投资20年、销售规模70亿元的永裕公司,拟凭借他们在美国的分销管理和医院服务经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并购速度的加快,医药流通前三甲企业的实力大增,他们的一举一动将对行业格局带来巨大影响。
(一)国药集团
国药集团的管理层大部分出身于商业企业基层,熟悉并深刻了解这个行业。在中国医药行业迅速发展、政府鼓励提高行业集中度的今天,国药于2010年成功并购了30多家二级城市的商业企业,并且基本完成了全国各省的网络布局,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通过并购快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是其主要目标。
(二)华润北药
华润北药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和多种资源,在多元化投资方面是医药行业的老大。2010年下半年,在江苏、辽宁、河南、山东等地成功并购了10多家销售规模在10亿~35亿的医药商业企业。
(三)上海医药
上海医药与上海实业合并后,有资本运营的经验。通过收购广州中山医药、福建省医药、北京上药爱心伟业医药、中信医药,确立了其以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为主的全国性三大区域战略架构。其中,投入40亿元对中信医药的并购更是创造了国内最大规模医药商业并购的纪录。
医药商业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受到多级分销体制逐渐扁平化、GSP认证抬高了医药流通行业准入门槛、行业整合加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为了生存和发展,医药商业企业开始不断加大对物流系统建设的投入,以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的医药物流建设出现了明显变化,开始从作业管理层面上升到战略管理高度,物流被当作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医药行业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物流网络是保障企业业务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形成规模优势的根本;二是医药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后,企业希望通过强化物流管理实现减本增效,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成本优势。
整体而言,全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物流体系建设基本上处于两级分化的状态。中小企业基本上还没有开始建设物流系统;而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医药商业企业由于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纷纷加大投入,上马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但从目前采用的技术和物流管理运作水平来看,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发展现代物流的初级阶段。
从建设情况来看,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的医药商业企业进行物流系统的建设与改造,多是为了通过药监局GSP标准的认证。因为GSP标准对库房面积、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对于没有达到GSP认证标准的企业,国家将采取一票否决制,不允许其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与这些企业不同,国药、上药、九州通等大型的医药商业企业则是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在人力资源、物流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并在局部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较熟练的掌握了现代物流设备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培养和拥有了一批优秀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例如,目前,国药集团已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沈阳、太原、石家庄、乌鲁木齐、长沙、郑州、合肥、武汉、扬州、深圳等地建有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全国物流网络布局初具规模。
实际上,一个成功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来改造企业的物流流程,优化供应链。同时,企业还要关注在物流能力建设上的投资与其销售规模相匹配,不必过分追求先进性,应以适用为原则。比如一个2万平米左右的物流中心,可以支持50亿~100亿的货物吞吐量,根据存放的货物附加值高低和订单处理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用的物流设备。另外,关注高端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社会物流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保证医药物流项目成功运作的重要因素。
问题与对策
对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的医药商业企业而言,内部整合是大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在整合工作中,困难最大的是物流的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流程的再造、利益的再分配。在现代物流管理中,收货一验收一入库一上架一开单一拣
货一复合一集货一发运等,每一个流程和环节都有严格的把控。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销售和采购往往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影响物流作业。如果不进行整个业务流程的再造,现代化的物流运营永远不会成功。
第二,企业高管对现代物流的真正认识与观念改变,增加对物流的投入和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全国多仓库多货主的标准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推进。以往在没有现代化流程管理的情况下,经常出现药品在各地间流转,造成不必要的重复运输。在完成全国网络布局后,需要建立与推进多仓多货主的标准管理,统一配送,从而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这项工作不存在技术困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流程的再造和权力的再分配。
从规划角度来看,医药商业企业在进行全国性的网络布局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全国性的整体考虑和前瞻性的考虑;
二是物流规划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符合,坚持与业务同步规划的原则;
三是根据覆盖的半径、客户分布、配送时限要求合理进行物流布局:
四是物流建设的投资要坚持多模式、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投资模式。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是发展方向
除了物流体系建设外,医药物流外包、发展第三方物流也是未来的行业发展方向。目前药品在物流仓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传统的药品存储管理落后,存放条件差,运输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温度控制等,这些都是药品流通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中提出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推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物流功能社会化,有条件的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等引导企业发展壮大的几项任务。同时,企业可以采用无线射频、全球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改造传统的医药物流方式,不断提高流通效率。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将在年内制订出台《医药物流服务规范》和《药品现代物流企业标准》等相关细则,以推动医药物流规范发展。
篇2
【关键词】医药物流;对策;浙西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药品市场化、产业规模化以及分工专业化的程度也得到不断的提高,传统的医药批发模式购销脱节,中间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端也越发凸显,无法满足医药行业的市场化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把现代化物流与医药相互结合,依托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和信息技术,采用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优化药品供销配环节中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加工、信息等环节,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医药物流。
1 浙西南医药物流概况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和物流业的发展,人民物质需求不断增长,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医药物流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浙西南医药物流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批发、经销公司进入医药物流领域,积极开展连锁网络以及配套物流设施的建设,配备先进合理的软硬件,形成了统一、直配的配送体系。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鸿汇医药、华润医药、浙江英特药业等几家企业,主要从事医药商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业务辐射浙西南周边省市。
2 浙西南医药物流存在问题
2.1 经营理念落后,现代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近年来,浙西南医药物流行业在软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部分管理者还秉持传统医药物流观念,认为医药物流就是医药运输与仓储的简单叠加,对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大而全”、“ 小而全”经营思想还在医药物流发展上占主导地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医药行业特点以及医药企业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开展人性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交易成本高居不下,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 “软实力”。
2.2 医药物流起步晚,现代化程度较低
中国医药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逐渐放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浙西南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发展较慢,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几家规模稍大的企业外,多数医药物流企业规模都较小,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这些企业布局分散,堆积、储运的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方式简单,管理制度不完善,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能有效运用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物流业务流程,导致企业运作流通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竞争力低下。
2.3 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模式简单粗放
目前,对于医药物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够健全,尽管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但具体有关医药物流的配套政策和标准还不健全,药品物流容器、药品包装箱、药品仓储托盘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药品编码、企业编码等医药行业编码标准方面,也是各领域有着不同的物流编码,相互不兼容。在对医药物流企业评估体系方面,原有的GSP是针对于医药经营企业,很多内容已明显不适用于医药物流企业。而且由于国家对医药市场控制的非常严格,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浙西南本地的的医药企业可以获得优惠政策和利益,而外地的医药企业则受到排斥与打压政策,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并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2.4 信息化水平落后,缺乏有效整合
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越来越得到物流行业的普遍重视,浙西南医药物流企业也建立信息系统,但由于条码技术、RFID 技术、GPS/GIS 技术和 EDI 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医药物流领域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再加上浙西南医药物流的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并且在供应商、中间商、零售商、医院药房等供应链信息系统中缺乏统一接口,限制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影响了医药物流供应链运作效率。
2.5 医药物流人才匮乏,综合素质不高
医药物流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性质和国家对药品在管理、仓储、运输等物流作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对医药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更高,既要懂得医药知识又要掌握物流知识,还要了解供应链及相关管理知识。现有医药物流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物流的管理技能和经验,对药品的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养护等物流管理方面不了解、对医药行业的相关法律也不熟悉,企业也缺乏有力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浙西南的高校虽然开设有物流专业课程,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医药物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影响医药物流行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3 浙西南医药物流发展对策分析
3.1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合理医药供应链体系
“新医改”中强调“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国家发改委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文件也明确规定“医药行业要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充分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浙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医药物流行业总体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制定有利于发展医药物流的各项政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设规范化医药物流市场,鼓励医药产品从批发多级分销向实行总、总经销制形式发展,开辟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渠道,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此外还要强化市场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医药物流不正当市场竞争的管制,扶持优秀有实力的医药物流企业,促进整个市场优化组合,保障医药供应链体系稳定发展。
3.2 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快医药物流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作为保障,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多渠道调动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医药物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不断完善浙西南地区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医药电商平台,在更广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多的物流服务项目。同时加快医药物流标准化建设,尽快制定行业内统一的药品编码体系、加快药品容器、药品包装、药品信息化等规范化建设,促进物流活动顺畅开展,实现物流产业规模化。
3.3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物流信息系统
浙西南现有的医药批发企业多数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在规模化、网络化和集约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认清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格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医药流通领域的影响,并结合浙西南区位交通优势及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通过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构建医药物流信息平台,整合企业现有的EDI系统、ERP系统、SCM系统、CRM系统等所产生的物流信息,并以实时的、双向的数据交换方式进行物流信息整合。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提高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的自动化水平,缩短药品供应链流程,降低药品价格,实现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3.4 规范第三方物流,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对于大多数制药企业和零售企业来说,为了保证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提供的运输、仓储业务,进行区域配送、代收货款、全程的流通管理,供应链系统设计等增值物流服务。同时,政府要按照国家2012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对第三方医药物流运输的能力和相关质量保证进行考察,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签订委托书明确质量责任,这样既控制了药品质量流通的风险,又提高了委托方的企业核心竟争力。此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要突破原有传统的观念,联合更多的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为客户制定适合的方案,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3.5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基于浙西南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政府应该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医药物流人才的待遇,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医药物流人才到浙西南来发展。高等学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除了对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理论进行学习外,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操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企业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和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合理制定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医药物流行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医药物流;资源整合;互联互通
[DOI] 10.13939/ki.zgsc.2016.28.052
1 引 言
2011年5月5日商务部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就“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的主要目标,具体提出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
目前重庆本地医药流通市场发展迅猛,据统计2015年终端采购市场仅在重庆药品交易所交易额就已突破200亿元,根据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规划,2017年全市医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将会形成超过10亿元的流通市场规模。但就重庆医药终端采购流通市场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小型药品经营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总体处于较为落后阶段,面对信息化程度和物流管理水平全面升级,目前仍有大批药品经营企业未能通过新版GSP认证。
二是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缺乏有效的统筹,难以支撑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导致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源迟迟不能融入医药流通行业,医药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三是销售企业与采购终端之间缺乏信息的互联互通,库存、采购、收货等信息无法有效地贯穿采购订单流程。
因此,为促进医药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本文将积极通过对医药流通领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架构分析,探索基于医药流通环节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 平台分析
2.1 平台服务对象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监管类用户,包括卫计委、药监、社保等医药行业监管类用户,以及交通、海关、税务、工商等物流活动要素的监管用户。二是物流服务提供方,包括医药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医药运输企业、专业医药仓储企业、物流园区等。三是物流服务需求方,包括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四是物流服务支持方,包括物流设备企业、金融保险企业、技术科研院所等。
2.2 服务内容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将主要提供六类服务。一是医药物流信息的与共享,涉及医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医药物流供需信息、企业信息、医药行业动态信息以及环境、路况、天气等其他信息。二是基于交易平台的电商业务协同服务,涉及从医药生产企业到终端医疗机构、诊所药店的订单交互、合同交互等。三是医药流通监管溯源服务,涉及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药品流向的明细、报表,确保药品流通信息的动态监管与事后追溯,同时向交通、海关、税务等提供企业诚信、违纪行为等支撑信息。四是数据服务,涉及建立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平台上各用户之间信息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提供数据信息高效传递的能力,同时,在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信息,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和优化物流过程,提高流通的效率。五是物流资源的交易撮合,不同于药品的现货交易,平台提供的是以物流资源为商品的在线交易撮合服务,通过规避商业敏感信息来整合医药行业物流资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六是增值与延伸服务,涉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供应链金融支撑、移动客户端应用、数据分析报告等服务于医药物流过程的定制化服务。
3 平台设计
3.1 平台总体架构
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架构
3.2 功能模块设计
3.2.1 四大门户
平台四大门户包括企业门户、医疗机构门户、政府门户、运营门户,展现形式为网站、桌面客户端、移动App。
企业门户:面向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企业用户,提供信息、信息查询、业务协同、物流信息撮合、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数据分析等服务。
医疗机构门户:面向医疗机构用户,提供信息、信息查询、业务协同、药库管理、数据分析等服务。
政府门户:面向药监、卫计委、社保、交通、海关等政府部门,提供监管溯源、调度监控、决策支持、政务协同等服务。
运营门户:为平台运营商提供客户、数据、内容、营销、广告、系统配置等管理工具。
3.2.2 业务系统
业务系统是向平台用户提供专业性、定制化的物流信息与服务的应用系统,包含会员管理系统、物流资源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撮合系统等八个应用系统。
图2 业务系统构成
会员管理系统。包括平台会员的注册、审核、注销、处理等业务功能,以及会员基本信息、会员资质、考核评价、行为分析等管理功能。
物流资源管理系统。包括药品、器械等货物、运输资源、仓库资源、物流人员、物流设备等物流相关资源基本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包括物流政策法规、物流行业新闻动态、物流资源供求、企业展示、营销会展、融资服务等信息管理功能。
物流信息撮合系统。包括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设备企业相关物流资源的供需撮合、合同管理、在线交易、支付结算、信用评价。
物流监管溯源系统。实现主动监控车辆与货物,主动获取、分析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监控。包括车辆位置监控、配送进度监控、配送视频监控、预警阈值设置、指标监管、货物追踪溯源、决策支持、政务协同等功能。
中小医药企业物流SaaS系统。包括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运行管理、订单管理等功能。实现功能专业化、服务个性化,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物流服务要求,其中物流功能要符合GSP相关要求。
基层医疗机构药库管理SaaS系统。包括药品的目录管理以及药品的采购、入库、出库、调价、调拨、盘点、报损、退药等功能,同时包括采购计划及药品会计等相关功能。
3.2.3 数据系统
数据系统是向平台用户提供物流相关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服务,满足平台用户对物流相关业务的智能预测、经营决策、监督管理等需求。
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包括药品、器械、运输、仓储、人员、设备、位置、条码等物流基础信息的采集、存储、清洗、更新、维护、备份、共享等管理功能。
数据分析系统,支撑物流公共信息、物流信息撮合、物流调度监控、物流监管溯源、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系统对数据分析的相关需求,实现统计汇总、综合查询、统计报表、辅助决策等功能。
3.2.4 运营系统
运营系统向平台运营人员提供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管理、内容管理和营销管理等运营工具,从而保障平台健康、持续地发展。
图3 运营系统构成
客户服务:包括为平台用户提供自助服务、电话咨询、在线交流等服务功能,并建立答疑解惑、开展业务合作的沟通渠道,从而提升平台用户的服务体验。
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为运营人员提供客户资料管理、联系方式管理、客户行为分析、客户价值分析、客户关系维护、订单追踪管理、绩效管理等功能,从而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和业绩。
广告管理:包括对广告的资源管理、价格管理、销售管理、数据统计等广告管理功能,以及对广告的内容审核、排期、目标选择、上线、暂停、下线等广告功能。
内容管理:包括对平台上展示的新闻、公告、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等内容进行编辑、审核、、下线等管理功能。
系统运行配置管理:包括对平台各系统的元数据管理、用户数据管理、权限管理、系统参数配置、运行监控、日志管理、审计管理、目录管理和库表管理等功能,保障平台的日常运维与正常运行。
营销管理:包括促销活动的线上实现,以及会员积分、礼品兑换等会员营销服务。
3.2.5 协同系统
协同系统向平台的内、外部系统提供服务接口,实现内部系统之间的调用协作以及与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
数据交换:以统一的交换规范,实现数据提取、数据转换、数据发送、数据接收、数据校验、数据审核等功能,同时支持数据的同步以及历史数据的迁移等,从而实现平台内、外部业务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
服务协同:将平台服务以Web Service接口形式,提供给平台内、外部系统进行调用,在不必修改平台各应用系统源代码的情况下,实现各业务的协同与扩展。
4 结 论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不仅服务于医药行业,通过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来优化医药物流资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而且是 “互联网+医药”业务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各医药行业流通领域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魏修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08-209.
[2]侯.外贸B2C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刘琼.基于SOA 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9).
篇4
[关键词] 冷链物流;农产品;水产品
[中图分类号] F3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35-4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Liu Xiaoli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onsumers' demand on material life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giving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food and drug safety issues. Based on the f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ie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quatic products, frozen food, dairy products and medic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providing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quatic products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及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尽管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较快,但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安全隐患仍非常令人担忧。
2 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指为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物品的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1]。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国内需求推动和政策扶持冷链物流得到高速发展,但仍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冷链物流包括了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低温销售等环节,适用于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水产品和花卉产品)、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以及特殊商品(如药品、化工产品)等。冷链物流对于建立现代食品、药品物流体系,加强公共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3.1 福建省冷链物流现状概述
2006年以来,福建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冷库,冷链物流新型装备得到推广应用,低温环境下的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设施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省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综合冷链流通率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肉类、果蔬、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0%、3%和5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为持平、低6个百分点和高20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至2015年底,福建省冷库总库容达282.88万吨,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冷库容量达73.5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5倍。共有冷藏车辆1 356辆,冷藏集装箱495辆,保温车237辆。至2015年底,全省5 000吨以上库容的企业数达146个,有5家企业获全国冷链物流星级企业称号;其中第三方冷藏仓储企业仓储能力达68.1万吨,占总量的24%,第三方冷藏运输企业37家,拥有冷藏运输车辆632辆,占全省冷藏运输车辆的46.6%[3]。
2016年8月,福建省商务厅牵头制定《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6-2020)》,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冷链物流。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福建省冷链物流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了从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公共服务等方面对福建省冷链物流提供保障,切实改善民生,从而促进全省冷链物流产业稳步发展。
3.2 福建省细分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2.1 果蔬农产品。福建省是我国农副产品主要产区之一,产量大、品种多。2015年,福建省蔬菜产量1 790.37万吨,产值484.96亿元,较上年增长8.2%;水果产量744.79万吨,产值265.51亿元,较上年增长6.5%。果蔬总产值750.47亿元,占全年农业产值的46.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2%,是福建省农业的支柱产业。
然而果蔬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易腐易烂,2015年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腐损率达25%,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性,经济损失巨大。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的冷链则刚起步,冷链流通率较低,仅为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与国内其他省市及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此外,省内专门用于果蔬冷链的冷库较少,不到10%,大部分冷库为Q-18℃的低温库,适用于果蔬冷链的高温库(R-2℃)较少,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闽台贸易的发展,闽台冷链物流合作不断加强,福建省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和预冷技术、光电分等分级技术、信息技术等,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此外,在以福建农林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校为主要科研力量的努力下,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紧跟国际发展趋势,涉足各种保鲜技术,如气调保鲜、真空保鲜、臭氧保鲜、辐照保鲜、涂膜保鲜、生物防腐保鲜等等,保鲜对象从柑橘、荔枝、龙眼拓宽到福建省其他常见果蔬(如枇杷、蜜柚等)[4]。
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目前有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厦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南安的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泉州市华洲水果中心批发市场等。
3.2.2 水产品。福建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区位优势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2015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1 082.31亿元,水产品产量高达733.89万吨,位居全国第三,其中海水养殖产量404.13万吨,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增长。据福建海关统计,2015年水产品出口量约为81.2万吨,出口额约54.9亿美元。福建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已聚集境内外超过1 000家交易商在场内交易,场内交易的水产品种达300余种,年交易量约200万吨,全年交易额超3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的9%,规模位居全国第一[5]。水产养殖规模和水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以及水产品贸易蓬勃发展,促使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福建省冷链物流以水产品为主,冷链流通率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腐损率为10%[3],位居国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95%以上,流通腐蚀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相比,差距较大[6]。福建省服务于水产品的冷库容量达184万吨,约占全省冷库总容量的65%,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的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省内已经建成了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包括具有水产品交易功能的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农水产品交易中心、泉州华洲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马尾的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具有更多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功能的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和连江台湾水产品加工基地等。其中,宁德、东山、连江和霞浦四大闽台冷链物流中心已经具有水产品冷链一体化初步功能,基本形成了水产品捕捞预冷保鲜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等功能完备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为闽台冷链物流合作、水产业经贸合作提供基础[7]。
3.2.3 冷冻食品。福建是我国有名的冷冻食品生产大省,目前省内有201家速冻食品加工企业,与北方冷冻食品行业中速冻面米食品,如速冻水饺、速冻汤圆等为主导产品不同的是,福建冷冻食品行业中以生产速冻肉制品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尤其是以火锅料为代表的冷冻鱼糜制品行业,在全国更是首屈一指。目前省内大型冷冻火锅料产品生产的企业有: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海壹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福建馥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其中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早期代表性的冷冻食品企业。2015年公司年产量超过25万吨、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逐步成长为国内较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冷冻食品生产企业。
3.2.4 乳制品。据厦门海关统计,2015年福建省共进口乳制品7.61万吨,同比增长31.4%,美国和新西兰是福建乳制品两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分别进口3.4万吨、2.9万吨,合计共占进口总量的82.9%[8]。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乳制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高。乳制品保质期短、生产具有分散性,冷链物流作为乳制品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促进乳制品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目前福建省有福州国健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乳品公司、福建大乘乳品有限公司、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型乳制品企业。其中,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拥有先进水平的冷链管控流程,在国内业界率先实现全封闭挤奶和牛奶贮藏、运输、销售“冷链”一条龙,确保牛奶始终处于全程2~6℃的冷藏保鲜状态,并在国内率先推出“24小时限时速递”的鲜奶消费服务,使得鲜奶能够安全地流转到消费者的餐桌上。目前,公司的乳制品配送中心初具规模,拥有成品库冷库2个,约860平方米,均为低温冷藏库,冷藏容量250吨,主要配送长富鲜奶系列32品种,产品销售网络已进入全省各县市和省外周边城市,占福建省市场90%。
3.2.5 医药产品。医药产品的生产、储藏和运输对温度(一般要求温度在保持在2~8℃)、湿度、见光度具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运输过程中处理不当而使药品质量降低,产生的风险要远大于货物的损失,它将危害到病人的健康安危。近年来,国内频发的药品安全事件暴露了中国医药产业的薄弱现状,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福建省医药销售额总额约331亿元,公立医疗机构集中采购药品200多亿元。全省共有药品流通企业8 440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27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33家。医药流通市场规模大、需求活跃,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空间广阔。据福建省商务厅介绍,2015年福建省冷藏药品的销售超过80亿元,约达到医药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然而,福建省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十分缓慢。据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10家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药品阴凉库(20℃以下)19万平方米,药品冷藏库(2~8℃)1.3万立方米,药品冷冻库(-18℃以下)600立方米,冷藏车50辆,便捷式保温箱450个。福建鹭燕中宏医药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也只有6辆冷藏车和10个冷库共3000立方米。由于冷链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装备不足,福建省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普遍批量小、批次多,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展集运。此外,医药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为节省开支,部分企业没有完全按照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标准进行运输,导致了医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4 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冷链硬件设施制约发展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虽然加快改造和新建一批适应现代物流和消费需求的冷藏仓库和冷藏运输车辆,但福建省冷链设施整体规模不足,冷库的配套技术没有跟上,自动化控制水平普遍较低,布局不合理,整体建设缺乏标准规范,设计水平及施工质量都相对较低。冷库管理缺乏行业规范,市场化程度较低,冷库整体有效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仅为60%左右。专业的冷藏货车由于价格相对较高,企业无能力大批量购买,数量仅为货运汽车0.24%(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达到3%),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大部分来自普通货车的简易改装,制冷技术比较差,难以保证冷链产品的质量。
4.2 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整体比较低
福建省物流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信息平台的建设严重滞后,冷链物流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几乎是空白,开放程度很低,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仍然以人工为主,无法实现优化调度,合理配置。信息化程度低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和准确性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冷链物流运输效率,导致冷链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保质期缩短。
4.3 断链环节多
目前,由于福建省冷链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货物的运输环节温控手段粗放,冷藏运输及配送过程缺乏监控,配送环节操作不规范,城区配送大部分采用常温而不是冷藏配送,冷藏货物的装卸和进出冷库过程大部分处于断链状态,全程温控系统和质量溯源系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全省大部分冷链企业都不能保证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整个流通过程都处于完整的冷链系统中[9]。
4.4 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不完善
我国冷链物流的标准特别是行业标准不够健全规范,缺乏引Я和监管力,一些冷链物流行业出台的标准与企业实际运作脱节。目前,福建省还未形成一套在冷链物流各个流程中都适用的标准化体系,使得冷链行业的准入门槛极低,操作流程与操作资质更是毫无规范性可言,各冷链物流企业缺乏统一性以及协调性。
4.5 冷链物流人才匮乏
目前,大多数冷链物流从业者来自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一线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福建省内针对冷链物流技术和人员的培训很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无法与冷链物流产业对接,虽然设置有物流管理、食品工程、制冷技术等相关专业,但是交叉度不够,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不能适应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的需求。
4.6 冷链理念薄弱
由于冷链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商品流通环节的各企业及人员对低温物流认识不足,且关于冷链物流的理论研究及供应管理的思想落后于物流发展现状,企业对保证产品鲜度和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新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普遍认为冷链流通成本很高,会使产品价格增加很多,消费者无法接受。冷链理念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福建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
5 结语
随着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颁布和政府对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视和关注,福建省冷链物流产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福建省预计投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共69个,投资额达106.47亿元。在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基础上,要加强冷链物流的硬件和软件等基本设施设备的建设,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冷链物流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积极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服务档次;此外,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兴起,推广物联网技术,加快福建省冷链物流信息化进程,实现冷链物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GB/T183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2006.
[2] 雷国.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5(4):59-61.
[3] 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Z].福建省商务厅,2016.
[4] 福建省制冷学会.福建省食品贮藏保鲜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6(1):137-145.
[5] 蔡婉坤,叶.福建省海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5):59-61.
[6] 郑晶晶,叶.关于福建省进行“蓝色粮仓”建设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36):23-24.
[7] 陈宾.福建省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5(9):48-50.
篇5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正在引起我国物流业界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而联合采购是随着物流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物流形态,本文探讨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联合采购与物流发展的基本问题及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联合采购 物流 研究
一、物流联合采购基本概念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译自英文Physical Distribution(实体分配),它来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日本所引用,在我国曾一度叫做“商品储运”。由于各国经济环境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目前各国对物流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共同的概念。所谓物流就是指通过有效地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
(二)联合采购
联合采购是委托中心城市政府采购活动,或者相邻若干个县(市)实行区域联合集中采购,使不同地区零散项目集合起来,形成大规模采购,以此来实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降低采购成本的目标。
二、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体现在生产经营、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在技术、人才上展开,同时也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展开,而企业物流服务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以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的物流发展状况为例:
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是2008年7月,它是一家以医药商业为主,以药品批发、物流配送和医药电子商务为核心业务的大型医药产业公司,由全国排名第三的医药商业集团九州通集团和江西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目前,江西九州通已全面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物流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药品分区、分类、入库、上架、出库、配送信息以及精细化的仓储药品定置定位管理。根据江西九州通药业有限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在医药流通领域对内、对外日益开放的新形式下,必须加快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具有可持发展的潜力的大型现代医药物流周转库,以适应市场需求。在青云谱昌南工业园区建设的江西九州通药业现代医药物流周转库项目,将建设成为该地区功能最健全、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现代物流中心,可有效支持年销售额人民币25亿元的规模。
三、我国中小企业采购现状分析
采购部门企业是一个重要的部门,采购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采购人员通常是由综合素质比较高,责任心比较强,能够鉴别商品优劣,懂得商品相关知识的人去担任。目前企业采购工作还存在这一些问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1)生产计划的制定要依据一定的决策信息,决策的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2)采购人员素质低、采购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较差,缺乏利用现代化手段编制采购计划的能力。(3)中小企业根据顾客订单进行产品设计,组织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受企业规模、销售额、资金的限制,企业采购较为谨慎,采购方式比较原始、零散,无法获得规模采购带来的效益。(4)订单式生产方式使得企业对顾客需求缺少前瞻性,往往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采购经验编排采购计划。
四、中小企业联合采购的可行性
企业的采购管理是企业全面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中小企业采购与联合采购的的比较:
传统采购的缺点:传统采购存在市场信息不灵、库存量大、资金占用多、库存风险大的不足,经常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或库存积压、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1)物料采购与物料管理为一体。(2)业务信息共享程度弱。(3)采购控制通常是事后控制。
联合采购的优点:(1)管理环节。管理落后是我国企业的普遍现象,而管理的提高需要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2)采购环节。企业间联合采购,可合并同类器材的采购数量,通过统一采购使采购单价大幅度降低,使各企业的采购费用相应降低。(3)运输环节。企业在运输环节的联合,可通过合并小重量的货物运输,使单次运量加大,从而可以较低的运费率计费,减少运输费用支出。(4)仓储环节。通过实施各企业库存资源的共享和器材的统一调拨,可以大幅度减少备用物资的积压和资金占用,提高各企业的紧急需求满足率,减少因器材供应短缺造成的生产停顿损失。
五、中小企业联合采购的绩效评价体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成为一种潮流,现代商业越来越呈现出几大特征:供货能力不断增长,客户需求更加苛刻,全球竞争日趋激烈。联合采购能将多个不同企业的分散订单集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向外界采购产品,积小单为大单,使采购方拥有更大发言权。联合采购适合中小企业众多的中国国情。
(1)联合采购成为中小制造企业的救命稻草。(2)联合采购使中小制造企业的采购力量变强大。(3)联合采购适合中小制造企业众多的中国国情。
六、小结
中小企业要科学地推进企业物流管理的建设与企业物流的重组,必须按照企业物流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状的同时,认真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一套属于企业自身的采购管理方法。参考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循序渐进推进中小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Gottorna.供应链管理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张仁侠.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2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8.
篇6
关键词:医药流通、拆零拣选、拣选效率
2011年5月5目,商务部正式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其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至2/3以上。
《纲要》的颁布,势必会引起药品流通企业新一轮的竞争。流通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本就是“高效率、低成本、优服务”。目前,很多医药企业在生产和物流配送环节都引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作业准确性,以保证更优质的服务。
药品的拆零拣选是医药物流各环节中劳动强度最大、出错率最高的一环。目前,纸张拣选、条码拣选、小车拣选、电子标签拣选是国内比较普及的拣选模式。而A字机、流力货架+输送线模式则是国外常见的模式。这些拣选模式的共同特点是补货环节及拣选环节都主要依赖人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管理成本高。
针对这一现状,山东兰剑物流科技公司将电子标签拣选与A字机拣选理念结合,研发了瀑布式盒装品快速拣选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拆零拣选环节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差错率高的问题,开创了一个基于自动分拣的盒装品快速拣选系统。
设备特点
瀑布式盒装品快速拣选系统充分利用立体空间,采用多层重力式存储滑道(图1),滑道位置和尺寸可灵活调节,可储存并分拣拆零盒装药品和中包装药品。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该设备具有如下特点
1 分拣自动化
无论是纸张拣选、电子标签拣选,还是RF或语音拣选,都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如一个拥有1万个拆零品牌的中型快配医药物流中心,约需拆零人员60~70人,而每人每天拣选路径长达20公里。这样超负荷的劳动强度也是造成医药流通企业基层人员流动性大的主因之一。瀑布式快速拣选系统采用定位计数技术(图2),完全实现了拣选自动化,大大降低了作业的劳动强度。
2 存储单元灵活化
针对拆零药品外包装的多样性,瀑布式快速拣选系统的储货滑道采用了柔性设计(图3)。通过对业内近万种外包装尺寸的综合分析,设备采用55mm作为基础模数,只设计3种宽度的滑道就满足了所有盒装品的尺寸。此外,针对主要拆零拣选单元为中包装的模式,系统采用了灵活的滑道层距调节结构,以便满足此模式的分拣需求。
3 补货劳动强度低
从图4可看出,在传统的电子标签拣选中,每次拣选操作均需行走贯穿整个巷道。按巷道长度14米、每货格长度2米计算,拣货员最小行走距离为4米,最大行走距离为28米。瀑布式盒装品快速拣选系统在补货环节的行走距离仅为单机设备的宽度3.28米,在此距离内通过氖灯和LED屏的提示进行近距离补货,作业强度因此大大降低。
4 设备性价比高
利用比传统的电子标签、流力货架等手工拣选稍高的投资即可建立分拣效率最低可达600订单行/时的自动拣选系统(图5),体现出瀑布式快速拣选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其次,瀑布式快速拣选系统整线功率为16kW,实际功率约为12kW,年耗电费用为2万元,运行成本低廉。
再次,瀑布式快速拣选系统整线能满足5000~7000个品规的拣选,用工约8~10人(不含设备维护人员),作业劳动强度小,仅为手动拣选用工的1/4~1/5,易于进行管理和人员成本控制。
作业方式
瀑布式盒装品快速拣选系统可以与电子标签系统、整件拣选系统并行运行,根据订单启动模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1 自动启动订单
多个瀑布式自动拣选单机设备组成盒装品快速拣选系统,拣选系统从业务系统提取订单后,开始分拣作业。此时,系统通过自动启动订单、自动更换周转箱的方式对每个订单进行依次分拣。该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优势,在空周转箱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整机效率可达每小时600订单行。为保障系统的均衡性,该模式下,系统往往处于拆零区域的前端。
2 手动启动订单
篇7
关键词:河北省医药企业;集群模型;创新成长
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趋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集合模式。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产品的制造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近年来,在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等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的一些医药企业也呈现出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医药是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企业众多,各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目前,既迎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激烈挑战。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如果能够依托集群,充分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将有利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成长,达到单个企业所不能及的成长速度。
一、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集群内聚集了许多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群体,集群中实践活动的“面对面交流”的有利条件支持着知识、人际关系在不同机构之间的顺畅流动;集群具有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的经济行为往往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集群的网络特征则有利于知识外溢,也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开发和创造。集群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与研究部门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相互扩散,有利于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在集群内可以促进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并能够在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过程中充分地开发企业的智力资源,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药产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来源。事实证明,创新始终是国际制药巨头们的战略发展重点,也是其立足的根本。比如新药的研发,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技术环节多、风险大,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产业的创新链。在集群内部,创新链中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将发挥出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因此,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
河北省是一个传统的医药大省,化学原料药和中药材加工及中成药的生产有一定优势,具有建设主导产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生物制药、医药批发、连锁药店、零售、流通,具备良好条件、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医药产业体系,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入统企业158家,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企业28家、小型企业127家。根据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
(一)集群内企业已初步形成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
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主要制药生产厂家发展历史较长,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从图1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之间联系密切,竞争与协作同时存在。集群企业带动了上游的化工原料、包装材料、药材种植业和下游的药品批零企业、药房等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地处环渤海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和技术力量雄厚的研发支持系统,医药物流系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将为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器作用。
(二)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成长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存在供应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流通系统、研发支持系统等较为完善的集群构成体系,但是缺乏良好的资源规划而尚未发挥最大的效率。许多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在产业链上形不成上下游关系,在行业技术或产品原料、市场方面也形不成竞争关系,它们之间在技术创新、获取市场信息方面缺少交流,缺少竞争,每个企业面对市场都是孤立的,在信息交流、市场营销、物流服务等方面形不成共享网络。每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都高,企业活力受到限制,创新效率不高。
三、基于集群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创新成长对策
(一)明确定位,实施资源整合创新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比如,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估计,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南方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例如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很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链的培育,在一条产业链上,有最终产品,有半成品,有原料,如果把一个产业链构筑起来,可以为另一条产业链提供配套和服务。如果能把产业链做好做大,产业集群的优势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吸引了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产业链,有这样的配套能力。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应当根据集群的供需状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对自身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核心资源集中于某一领域,既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又为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做有效的支撑。比如石家庄市政府规划要发展医药物流和医药金融体系,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着重于利用集群的优势资源,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进行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是河北省的重点发展产业,多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要保持在医药这个“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竞争地位,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集群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的。技术创新的产生离不开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和知识存量,产业集群中存在着社会资本,使得在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产生溢出效应和共享。正是基于集群网络的结构根植性和文化根植性,一旦有新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出现,很快就会在群内传播、溢出和渗透,从而则将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一群创新活动。
因此,企业应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利用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效应,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工程和医学临床机构等资源,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扩大在集群内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国家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和河北省未来的医药产业发展方向,首先应加快建设高新生物制药工业园区,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化水平;其次应把握住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三是结合传统中药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加大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中药现代化技术开发,研发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努力在国际市场上增强河北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陶守强.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及成长模式[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篇8
在阐述当前矛盾时,提到“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
解读:这是长期未解决的矛盾之一。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在药品生产、流通上的监管将更趋于严格。
第二部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中,提出“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
改革原则中,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总体目标中,提出“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建立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解读:解放以来中国的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一直未能获得与西医药一样的发展条件,借本次医改,中西医药获得地位上的平等,中医药企业、民族医药企业有望获得更多支持,加快发展。
正确处理各类群体之间的关系,意在引导舆论正确看待各方矛盾,医药销售中的回扣、红包现象将冒更大风险。
第三部分: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大体系中,“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是其中的一大体系。
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中,提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涉及“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全部内容:
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制定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大力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完善药品储备制度。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生产。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医改方案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
解读:2011年确定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且由政府主导,公开招标,统一配送。这给制药企业仅留下一年多时间,进入目录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同时,药企众多,机会一定不均等,由此将会引起药企竞争两级分化。
基本药物公开招标方式未明,统一配送为大中型、网络渠道健全的医药商业带来机会,特别是给“快配”企业带来最大商机;基本药物价格国家指导,省级定价,意味药厂需投入更多精力与各省沟通;用量小的特殊手药、急救用药生产企业,将拥有更大利润空间。
涉及药品价格方面,医改方案提出: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定价方法,提高透明度,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对医院销售药品开展差别加价、收取药事服务费等试点,引导医院合理用药。加强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环节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行为。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
解读:药品定价机制的改变,将让自主创新的药企带来更大回报。在对中外药物定价机制未获得平等的条件下,对新药定价前的经济学评价,在当前中国应当是一件难以操作的事。
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即明确了仿制药的“首仿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绝大部分制药企业都是以仿制药为主,后仿制价格从低原则将严重打击众多药企,造成市场洗牌的因素。
医院药价差别加价,收取药事服务费,对药企而言,工作并没有减少,药品进院成本也未必见得下降。
加强药品监管方面,医改方案提出:
加强药品监管。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和广告的监管。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生产的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经营管理规范,探索建立药品经营许可分类、分级的管理模式,加大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规范药品临床使用,发挥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与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解读:执业药师地位提高;类似于中药注射剂这样的高风险品种,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在药品信息管理上,提出:
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
解读:药品信息不透明历来是中国药品市场的主要特征,医改后的增加透明度,将让更多的“高毛利品种”失去市场空间。药物供求信息系统在短期内应当难以建立。
第五部分: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在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医改方案提出:
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2009年,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解读:2009年即公布基本药物目录显然比较仓促,这将令许多药厂措手不及。药店应配备及销售基本药物是一项大变化,将令药品从“高毛利”“知名品牌”两极中分化出第三极“低毛利、低品牌”产品的销售,它可带来更多客流,但却不一定带来更多利润,成为药店品种销售的“鸡肋”,关键还看从药品零售市场须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的品种数量而定。
第六部分: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在医药管理方面,提出:
地方政府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改革进程,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试点原则和政策框架,统筹协调、指导各地试点工作。各省区市制定具体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解读:“试点政策”让药厂、药店和医药商业企业拥有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有识之士应当充分理解、运用试点机会,创造新模式,在医改热潮中领先一步。
综合解读之机遇篇:
1、在各配套政策出台之前,该方案仅为指导性意见,只要在该指导性意见之内,无论是制药、医药商业、药品零售以及医院,均可大胆尝试。类似重庆长龙实业这样已经尝试了三年时间的“民间医改”而言,它们获得了最大的益处。
2、政府加大对县级医院的建设,以及完美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的建设,将极大拉动农村药品市场,“第三终端”迎来新发展机遇。
3、加大中医药对疑难杂症的科研攻关,让独具疗效的中药企业获得机会,可加强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难以计数的“民间验方”。多处提到中医院、民族医药的扶持,中国传统医药在国内的竞争力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后才有机会走向全球。
4、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最终归结到了“产权”方面,投资的多元化、适当降低公立医院比例让医药商业及药厂有更多机会投资医疗机构。
5、减少药品中间差价、缩短流通环节,基本药物定点配送等,为医药物流企业带来最大利好。
综合解读之挑战篇:
1、减少药品中间差价、缩短流通环节,基本药物定点配送等,让商业企业、医药批发企业面临威胁,全国、省级、区域经销模式严重受到挑战。网点少、渠道少、实力小的医药商业面临倒闭,中国医药流通市场将迎来重大洗牌。新一轮并购潮即将来临。
篇9
关键词:医药营销;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医药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新一轮医改政策启动,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医药产品的发展空间必将迅猛增加,医药这个被誉为“朝阳行业”的“大蛋糕”必有做大做强的趋势。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医药销售市场,这必将造成医药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科学构建医药营销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一) 与国家职业教育基本目标相一致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将职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职业教育最根本特点在于教育与某种职业特点相联系,因此在基础教育基础之上,职业教育更加突出专业性、市场性、职业性。医药市场不同于其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所需是根本诉求,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与人才需求相适应
结合目前的医药营销人员现状,存在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强、毕业生进入企业“过渡期”长等突出问题。当前医药营销人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专业技术型。此类人员,大多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基本的医药学相关知识与技能,但缺少营销知识学习与营销技能实践,实际工作中,营销能力欠缺,效率低下。2)营销型。这类人员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但医药知识不足或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不能敏锐地感知医药市场变化和对药物制剂的需求,面对高端和新型制剂,往往束手无策。3)经验型。该类人员从事医药营销工作时间较长,熟悉行业特点,但缺少医药知识和营销技能,通常营销手段落后,且医药商业伦理意识淡薄。而结合医药市场的未来发展需求,具备医药基本知识、擅长医药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企业的首选。
除此之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营销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而我国医药营销人员高度年轻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正因为不断年轻化的趋势,使得医药营销人员对工作期望值较高,承受的未来压力也较大。因此,很多医药营销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疲劳感,需要有一段时间调整,所以医药营销人员显得流动比较频繁。调查数据显示,营销人员的流动频率在人才市场中居第一位。4.1% 的营销人员跳槽频率为1-3个月,19.6% 的营销人员跳槽频率为1-2年,26.8% 的营销人员在2年后有跳槽的趋势。长此以往,会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以及企业表面上不缺营销人员,但又留不住真正的医药营销人才,这样两难的“企业荒“现象。
另一方面,包括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在内,很多大中专院校开设了医药营销这门课程。作为从属于市场营销,而又有自己独特特点的一门行业,很多学校都缺少相关的实验实训基础,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降低。很多医药营销毕业生反映,在学校接触的药品知识太过苦涩和表面,进入企业之后,感觉差距很大,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再学习的时间较长。而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学生才是他们的最佳营销人选。
(三)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现在的大中专院校学生群体多为“90后”,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网络步伐的加快,他们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日常教育教学与学生的接触,发现这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明确,但普遍缺乏韧性和坚持等特点。经过高中三年“填鸭式”的学习,很多学生对大学学习期望值更高,希望得到新的实用知识与技能,传统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二、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课程设置更加细化
随着国家“新农合”和农村“两网”建设的推进,农村医药市场逐渐显示出巨大潜力,各大医药企业纷纷转向农村市场,寻求合适的营销手段。2011年以来中国内地基层用药规模增长迅速,一到三季度,全国对基层药物的销售已达425.5亿元人民币,因此,农村市场在未来医药市场中将占据重要地位,基层医药营销人员需求数量增多。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加强医药市场特点分析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方面缓解大城市营销人员工作的压力,同时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有所长。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指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中医药发展政策,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营销人员在我国紧缺,开设中医药营销的院校不多,可以细化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基础、中药概论、中药制剂等课程,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领域,结合自己的最佳兴趣点,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篇10
[关键词]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5-0026-05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青岛市政府于2012年初出台了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中长期发展作出了战略布局。西海岸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而实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双措并举”,则是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的关键。
一、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结构现状
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和胶南市全域,由于环境、交通、资源、港口等区位优势以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拉动作用,这一地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其产业结构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产业构成状况
截至2010年底,黄岛区三次产业之比为03∶653∶344,胶南市三次产业的之比为72∶592∶336,青岛全市三次产业之比为49∶487∶464。① 通过黄岛区、胶南市以及青岛全市“十一五”末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可见,西海岸经济新区具有较强的工业实力,其服务业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
截至2010年底,在黄岛区和胶南市的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为653%和592%,远远高于青岛全市487%的整体水平。①西海岸在青岛全市工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拥有石油石化、家电电子、汽车、船舶等产业集群,拥有三菱、拜耳、现代等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拥有海尔、中船重工、上汽通用五菱等行业龙头企业,其工业产业的发展自然也就具备生机和活力。
2.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第三产业在黄岛区和胶南市的产业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4%和336%,这与青岛全市464%的整体水平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①这一数据同时也说明西海岸的服务业还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依托资源及政策优势,西海岸的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产业构成存在区内差异
将黄岛区和胶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都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例也相当。但二者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一产业在黄岛区和胶南市的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3%和72%。①农业对黄岛区的经济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胶南市的经济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绿茶、蓝莓、食用菌等现代特色农业在这里都有发展空间。
(二)产业发展状况
通过将黄岛区、胶南市以及青岛全市“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速度进行对比分析(图1),可以看出西海岸经济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青岛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1.第二产业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黄岛区和胶南市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和服务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西海岸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黄岛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0%,远远超出青岛全市217%的水平,为全市贡献了25%的工业总产值。胶南市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虽略低于黄岛区和青岛全市的整体水平,但20%的年均增长率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月第28卷 第5期 代付红: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机制
数据来源∶青岛市、黄岛区及胶南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图1 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发展年均增长率比较2.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黄岛区和胶南市“十一五”期间服务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9%和154%,这一增长水平要高于各自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1%和125%)。①这说明第三产业对西海岸经济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产业获得了稳步的发展。
3.区内发展差异明显
黄岛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1%,而同期胶南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却只有125%,甚至落后于青岛全市138%的整体水平。①由此可见,西海岸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均衡,而且差距还非常明显。因此,经济新区成立后,协调两区市的经济增速,利用黄岛区的人才技术等优势,帮助胶南市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是一项重要课题。
(三)传统产业及发展状况
传统产业泛指以应用传统技术为主体、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的产业。传统产业是西海岸的支柱产业,在对地区GDP的贡献中占绝对优势。近年来,青岛西海岸传统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和格局。但随着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资源、资金、劳动力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凸显出来,对传统产业进行疏导、改造、升级势在必行。
1.制造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黄岛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以及造船工程为主的四大制造业产业集群。目前,青岛西海岸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和家电电子技术研发基地,中国重要的微型车、工程车生产基地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中国配套功能最完善的第一大船舶产业基地。2012年上半年,黄岛区四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115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②
胶南市的工业基础虽然相对于黄岛区要薄弱一些,但经过多年的积累,也初步形成了机械装备、橡胶轮胎、食品药物、家电电子等四大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2011年,胶南市四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43亿元。③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青岛西海岸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传统制造业主导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2.服务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黄岛区服务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港口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以及商贸流通等服务业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港口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全区物流企业超过1 000家,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2012年上半年黄岛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06亿元,占全区GDP的372%。 ②
胶南市服务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物流、旅游、房地产、文化等产业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一季度胶南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5亿元,占全区GDP的28%。③
以上数据显示,青岛西海岸服务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其环境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还未能在相关服务产业中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3.海洋渔业发展状况
青岛西海岸虽然占据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其海洋渔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拥有鲁海丰食品集团、金沙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一批知名企业,但目前西海岸海洋渔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简单的近海养殖阶段,产业层次比较低。
(四)新兴产业及发展状况
学术界对新兴产业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本文认为,新兴产业是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以技术、智力为特征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它代表了市场对整个经济系统产出的新要求以及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具有高智能、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等特征。
黄岛区和胶南市早已意识到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制定了新兴产业的扶持发展计划,规划了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园区,计划通过政策支持、规划引导、技术研发,扶持和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支柱性、先导性产业。但目前,新兴产业在西海岸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地区GDP的贡献不大。因此,对于新兴产业来说,培育、孵化是产业发展的重点。
1.信息技术产业
近年来,黄岛区加大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引进建设集装箱数据库、云计算、软件服务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青岛市物联网开发,加速物联网技术攻关克难,开展新型软件和关键技术研究,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2.航空航天产业
2011年初,青岛市《关于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山东省通用直升机航空产业园的请示》获得山东省政府的正式批复,山东通用航空产业园着手规划建立。该产业园致力于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航空产业,形成集制造、研发、服务、物流、培训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构建航空技术创新平台,培育航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美国勃兰特利直升机组装项目、俄制直升机组装机维修服务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投产,西海岸航空航天产业已初具规模。
3.生物医药产业
西海岸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拥有颐中生物、国风药业等6家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基因工程药物、海洋药物等多种产品,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目前,西海岸经济新区加大了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步伐,加快重组人白介素等项目的建设投产,推进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深度,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为了缓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西海岸加大了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力度,扶持高科技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源以及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引进了一批新能源项目,支持太阳能产品产能建设,在海水淡化、海水脱硫等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西海岸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结构工程材料等产业,扩大高附加值特种玻璃的产出,积极发展各种精细化工材料,引进了花生蛋白纤维等重点项目。
二、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协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双峰逼近”效应的压力
从西方国家产业演进历史来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前后承接、更替发展的规律,即伴随着传统产业从成熟期逐渐走向衰败,新兴产业日益壮大、逐渐成熟,进而取得主体产业地位,成为新的传统产业。以美国为例,其产业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840—1910年),农业发挥着主导产业的支配作用,同时引发和带动了汽车、钢铁等一系列制造业的产生和发展。在第二阶段(1911—1970年),制造业发挥着主导产业的支配作用, “三大支柱产业”承担了美国经济在这一期间增长的主要推动角色。在第三阶段(1980年以后),高科技产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呈现出许多自身的特点,工业化尚未完成,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萌芽并快速成长起来。因此,中国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高峰与新兴产业培育高峰相当接近的“双峰逼近效应”的冲击[1]。一方面,工业化尚未完成,传统产业在经济格局中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还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同等的机遇,要抢占下一轮经济制高点,必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因此,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目前,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压力与活力并存,新兴产业风险与生机同在。面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孵化的双重任务,西海岸经济新区必须立足产业基础,探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创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可行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
1.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支撑基础
一方面,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资金,为新兴产业的起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很多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改造和提升而来的。[2]就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而言,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奠定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的:生物医药产业是在传统医药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起步于传统的机械装备产业,新兴信息技术产业植根于传统的信息产业。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新兴产业离不开这个基础。
2.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的转型方向
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技术储备不足、生产成本上升、产品档次降低、能源消耗超标、经济效益滑坡、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将先进的高新技术融入到传统产业中来,有助于帮助传统产业打破思维定势,实现转型升级。就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而言,其传统的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都具备依托区域特色、利用高新技术实现脱胎换骨的条件。
3.协同共生是产业发展的明智之举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时候,二者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因此,在产业结构的梳理和调整过程中,把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结合起来,探讨二者的协同共生机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形成衔接,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嫁接和改造来发展新兴产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的基础,释放其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减少成本、缩短周期,提高产业改革的效率和效果。
就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而言,其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界线本来就是相当模糊的,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高端制造业,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特色服务业,这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够将做大产业规模与做出产业特色结合起来,将先进技术与传统实力结合起来,必然能够实现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制造产业与服务产业的比翼双飞。
三、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
(一)协同目标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理念是要利用现阶段两大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产业要素、布局、结构、制度等方面的举措,实现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发展,起到比孤立地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更好的效果。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依存度较高,其产业协同的目的就是要整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融合鲜明的地域经济特征,打造一体化的和谐共生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实现两大产业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序平稳交换,最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3]
(二)协同思路
1.产业要素协同
产业要素的协同可以从产品、技术和资本三大要素来考虑:就产品要素而言,传统产品为新兴产品提供支撑基础,新兴产品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而当新兴产业的产品成熟时,自然替代传统产品;就技术要素而言,新兴技术应该能够扩散和渗透到传统产业的技术中去,帮助传统产业解决技术发展瓶颈;就资本要素而言,传统产业利用其资本积累进行投资、扶持和帮助新兴产业解决资金难题,分散创业风险,并从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寻找转型契机。目前,青岛西海岸传统家电电子产业和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二者之间就具备这种产业要素协同的条件,前者为后者提供资金、产品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技术输送,若能加以合理引导,二者完全可以共同发展,形成新的信息电子产业。传统汽车制造业与新能源产业二者也完全可能实现要素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2.产业布局协同
产业布局的协同可以从地域分布和地域分工两个方面来考虑:就地域分布而言,应突出产业集群的特点;就产业分工而言,则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服务链。[4]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产业地域分布已比较成熟,尤其是制造业产业集群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但地域分工稍显稚嫩,产业链条还不完整,尤其是服务业链条与制造业并不完全匹配。另外,黄岛和胶南的行政区划也为西海岸产业布局的协同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西海岸产业布局协同的重点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空间规划,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对现有园区进行资源整合、扩容和提升;另一方面应细化产业分工,突出海洋经济特色,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整合高端制造业。[5]
3.产业结构协同
产业结构协同是指产业构成应该横向合理、纵向承接。横向合理是指在产业的互补性方面,产业与产业之间应该互相包容、优势互补,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发展。纵向承接是指产业更替应该前后承接,注重利用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注重新兴产品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传统产业的先天优势与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结合起来。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结构协同的重点在于横向突出海洋特色、实现海陆统筹规划、产业构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形成包容性发展趋势。例如,伴随西海岸“山、海、岛”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可大力发展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相关的服务产业。纵向则要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引导传统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例如,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传统物流业向高端物流业的发展,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过渡,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的拓展等。
4.产业制度协同
产业制度协同是指在政策制定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合理利用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手段,形成有效的空间联动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和产业融合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和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实现传统产业调整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的有机统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制度协同的重点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和海洋政策的保障机制,引导产业协同发展。财税政策方面,除了对新兴高科技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外,还应当给予具备提升空间的传统产业适当的税收优惠,大力鼓励新兴产业向传统产业输送技术和人才。土地政策方面,土地出让金应该向鼓励发展的产业倾斜。海洋政策方面,通过对重点项目减免海域使用金等措施引导相关产业发展。
四、结论
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既具有中国经济的共性,又具有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桥隧时代到来,发展规划启动,机会千载难逢。传统产业转型时不我待,新兴产业培育机不可失,两大产业模块的协同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探讨合理的产业要素、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制度的协同机制,必将给西海岸经济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2011年黄岛区、胶南市、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9日,http://。
② 数据来源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网,http://stats。
③ 数据来源于胶南市统计局网站,http://。
[参考文献]
[1]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基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3844.
[2]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215.
[3] 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EB/OL].(20120330)[20120418].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