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于康震介绍,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有力保障了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供给,为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每年生产肉蛋奶1.5亿多吨,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有40%未有效处理和利用,给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意见》的印发,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出台的指导性文件。于康震表示,《意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思路目标明确。确立“一条路径”,就是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治理路径;完善“一个机制”,就是要实行以地定畜,建立健全种养循环发展机制;明确“两个重点”,就是以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实现“三大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二是突出责任落实。通过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三是坚持市场运作。通过建立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适当支持的运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第三方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确保资源化利用企业可持续运营。四是强化政策支持。政策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有突破、有创新,既包括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种养业循环一体化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农机购置补贴、生物天然气工程和规模化大中型沼气工程等财政政策,还包括税收、用地和用电等优惠保障政策等多个方面。
抓工作落实:让责任落到实处 把指标纳入考核
明确责任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前提,也是关键。于康震表示,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把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至关重要。这两个方面的责任,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关键在于考核。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核心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其次,建立覆盖全面的考核机制。农业部联合环保部开展对省级人民政府的考核,省级人民政府逐级对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第三,要用好考核结果,将其作为地方政府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优秀的省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表扬,相关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省份,要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规模养殖场,依据《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农业部配合环保部门加强执法监管,建立倒查机制,逐场进行验收,督促养殖场户建设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完善处理技术工艺,严厉打击养殖废弃物偷排漏排等违法违规行为,努力实现养殖废弃物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资源化利用从制度上看主要有五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严把入口关。通过完善环评制度,规范环评内容,把规模养殖场配套粪污消纳用地纳入环评范围,为肥料化还田利用奠定基础。二是严格过程管理。通过制定土地承载能力测算方法,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在管理上明确肥料化利用可以作为污染物消减来核算,建立肥料化还田利用的合法渠道。三是强化责任落实。通过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的主体责任,明晰各方职责,确保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四是注重绩效考核。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管理。五是构建发展机制。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培育壮大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打通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的通道。
保养殖户利益:禁养拆迁要给予补偿搬迁 应协助落实养殖用地
于康震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工作方式简单、片面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产业发展和养殖户的收益。例如,盲目扩大禁养区范围,或者采取一禁了之、一拆了之的简单化方式,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了“建设无猪县”的口号。没有很好地统筹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导致部分养殖场户的利益受到损害。
针对这种现象,《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奖惩并举、疏堵结合。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一是不该禁养的不能禁。要科学划定禁养区,防止盲目扩大禁养范围。为此,环保部、农业部联合制定下发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以此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避免只要环境不要生产的极端片面做法。二是该禁的要坚决禁,但要给予合理补偿。要充分照顾到养殖场户的合法利益,给予合理的补偿。涉及搬迁的养殖户,地方政府要积极协助落实养殖用地,指导养殖场户按环保的要求来发展生产。三是支持养殖场户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对于畜禽养殖场的环保问题,要以支持和鼓励养殖场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为主,拆迁不是主要的办法,更不是唯一的办法。要给予一定的过渡期,不能简单地今天提出要求,明天就要达到,这显然不客观,也不现实。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引导养殖场户发展种养循环、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能力,以实现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种养循环渠道:强化政策扶持 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
于康震介绍,今年农业部组织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选择100个果菜茶生产和畜牧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示范,力争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的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的化肥用量要减少50%以上。推广应用有机肥是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这项措施,才能真正打通种养循环的通道,否则种养循环不起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就很难落到实处。
下一步,农业部将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落实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有机肥积造、运输、施用等服务。同时,研究出台支持有机肥生产施用的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打通种养循环的通路,促进农牧结合发展。二是强化技术推广。针对有机肥生产、积造和施用中的难点问题,组织教学科研推广部门开展联合攻关,集成一批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和有机肥施用关键技术,制定一批无害化处理、堆肥还田等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农民落实好技术措施。三是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扶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有机肥,发挥其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亮点、有看头的示范片,以此辐射带动有机肥的推广应用。四是强化宣传引导。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绿色发展理念,解读有机肥政策措施和技术模式,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有机肥在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改善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畜禽粪污为主的有机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2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理论; 废弃物效益产出模型
一、引言
随着农业发展逐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成为新的起点,到“十二五”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再到“十三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问题无疑成为了我们所面临,并且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产出大省不免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效地对农业废弃物处理不仅可以带来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且从长远角度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主要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废弃物―秸秆,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展开其有关于经济学价值的论述。
二、黑龙江省秸秆产量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产出大省,作物产量一直位居全国之首。2008-2013年,我省玉米产量从1820万吨增至3217万吨,玉米秸秆净增1676万吨;水稻产量从1520万吨增至2221万吨,稻秆净增630万吨;大豆产量从620万吨降至387万吨,豆秆减少372万吨;小麦产量从90万吨降至39万吨,麦秆减少56万吨。全省秸秆产出量比5年前增长1878万吨,增幅41%,其中玉米秸秆增幅最大,达77%。
面对秸秆剩余量增幅的逐年提高,展望国家对黑龙江商品粮需求的大幅度提升,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秸秆亟需处理,如何应对国家乃至全球倡导的生态问题,以及国家近年来对农业问题的改善,无论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因地制宜还是政府对待农业的大体扶持都是我们需要严肃考虑的事情。
三、循环价值理论模型分析
(一)模型描述
本文参考皮尔斯和图奈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型,以黑龙江省秸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整个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经济价值,如图:
图1.循环经济模型
在模型中,R代表“农业资源存量”,A代表“环境的吸收能力”,P代表“农业生产”,C代表“消费”,W代表“农业废弃物”(本文代表秸秆),r代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U代表“产生的效用”,并设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为δ。
由模型中R、P、C三种行为均能产生农业废弃物,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δ是决定能否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原因有三点:①δ越大,废弃物产生的经济价值越高;②δ越大,对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压力越小;③δ越大,效用越大。
(二)可产生价值的有效方法
目前,黑龙江有五种主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本文将其定义为: M1代表每万吨秸秆还田产生效益的价值、M2代表每万吨秸秆生产饲料的价值、M3代表每万吨秸秆生产沼气产生的价值、M4代表每万吨秸秆发电产生的价值和M5代表每万吨秸秆栽培食用菌产生的价值。
M1: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养分的有效方法,是建设高产田的基本措施,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M2:黑龙江的某些村民利用秸秆养牛,不但发挥了秸秆的巨大经济价值,还节省了饲养奶牛的饲料开支,而且吃了天然饲料的奶牛产出的奶是天然无污染的,最有效地就是减少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M3:秸秆制沼气工程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通过处理畜禽粪便、秸秆、生活垃圾等有机废物,生产沼气。
M4: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约占70%左右,燃煤严重污染环境,急需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才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黑龙江省年产秸秆近6000万吨,与标准煤相比,各类秸秆的折算系数大致在0.429-0.543之间,其热值平均折合标准煤约1/2,按照此折算系数计算,其秸秆产量就相当于3000万吨标准煤,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发电的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M5:黑龙江省是食用菌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种类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废弃物效益产出模型
根据秸秆输出,以及对秸秆有效地利用方法提出效益产出模型,如下:
效益产出模型:
S代表生产系统,PC代表成本投入,PM代表产品产出。
根据效益模型得出经济学价值计算公式:
r=W*δ (1)
M=M1*r1+M2*r2+M3*r3+M4*r4+M5*r5+Φ (2)
公式中M代表总效益值,r1、r2、r3、r4、r5分别代表五中利用方法的用量,Φ代表秸秆循环利用后,减少秸秆焚烧而引起的雾霾以及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的长远的经济价值。
(四)实证分析
到2016年,以粮食总产量达到7250万吨测算,全省四大作物秸秆可收集量W预计达到6643万吨,综合利用率δ达到85%,综合利用量W达到5621万吨,各项效益产生如下:
秸秆还田用量为1990万吨,占41.65%,生产饲料用量1000万吨,占20.93%,秸秆沼气用量700万吨,占14.65%,秸秆发电用量840万吨,占17.58%,培养食用菌200万吨,占4.19%。得出总效益值M=1990*M1+1000*M2+700*M3+840*M4+200*M5+Φ。
四、结论
伴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利用秸秆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方式更多样,有效地使秸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使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使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技术方面,国家应针对于地域差异性,由国家以及各地高校组建科研团队,并将成果有效地对接到秸秆产区,甚至针对秸秆大产区,采取“量身定做”的原则,有效地将秸秆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应用于该区域。
从技术传播角度,由国家农业技术产业相关部门建立“互联网+”方案,有效地融通国家与各省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并对利用产出效益好的地区,由国家产业部采访编写成功例案说明书在全国广泛学习。
以优化人居环境、农业废弃物―秸秆循环利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配套的优惠政策为引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秸秆“五化”工程建设,构建起以秸秆为原料的环保产业体系。本文应用循环经济理论与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界定,从使用方式产生的经济价值,到解决眼前的农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生活水平问题,再到未来发展的生态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78-185.
[2]周宏春.《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1―61.
[3]鲍健强.《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2―75
[4]陈洪章.《秸秆资源生态高值化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32.
[5].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绩效评价及产业发展机制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19-19
篇3
关键词:两型农业;农民培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052-02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定义于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产业链延伸理念在农业中的综合运用。两型农业要求在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生产率等方面中都充分考虑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思想。然而在小农经济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总体来说还不是很高,农业发展条件还有待大力改进,农民从思想意识到实际生产活动都与两型农业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成为后发展部门,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无疑是两型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成为饱受歧视的群体。农民要摆脱受歧视的处境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两型农业这一科学的思维与理论指导自身实际行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追赶现代部门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两型农业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
(一)传统农业中农民的经验积累是建设两型农业的宝贵财富
1.精耕细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说:“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中国人口众多,但耕地稀少,人均耕地为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这就注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难以依靠经济学上的扩大规模来满足人们群众对粮食的需求,但人口众多既是劣势,又是优势,要解决吃饭问题就需要发挥人口优势,依靠精耕细作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
2.把握季节特征。农业季节性特征自农业生产诞生之时便已然存在,中国的24节气则是通过长期的积累,逐步归纳总结出来的,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选种经验与病虫害防治。选种和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传统农业条件下,科技在种子选育和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贡献率低,只能依靠传统的选种经验来保证农作物的收成。
4.农机具改进。农机具的动力经过了人力、畜力和机械力的变迁,而农具则也经过木制、石制到铜制、铁制的改进,农民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5.水利建设。传统农业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和农田灌溉工具(如,翻车、筒车、水车)到现在还在造福现代农民。
6.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农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包括对土壤土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把握。
(二)较之传统农业,两型农业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两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做指导,一方面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的要求,学习唯物论和无神论;另一方面努力繁荣农村文化,自觉摒弃传统观念和习俗,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2.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与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是正向相关关系。两型农业中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都需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支撑。
3.经营管理素质。两型农业生产实质上是循环农业生产。循环农业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为标志性特征,强调通过“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来实现农业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最小化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因此,两型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实质上是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其具体表现为农民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特点,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创业等。
4.生产技能素质。循环农业生产是把相关的农业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因此传统的农民掌握的单一化的生产技能远不能达到两型循环农业生产的要求,而需要农民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掌握相关的农业生产技能。此外,农民还需要在发展循环农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农业资源的结合。
5.民主法治素质。两型农业中的产业链延伸必然涉及到民主与法治问题,亦即农民需要更深层次的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二、适应两型农业建设要求的农民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资源节约方面的主要内容
1.自然资源的节约:农业生产中必然所要考虑的自然资源是“光、热、水、气、土”,其中,光、热、气在生产活动中是很难人为控制的,而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农业自然资源方面,适应自然资源节约要求的农民培养内容是要保持耕地的面积、肥力,节约农业用水,合理规划区域农业用水。
2.人力资源的节约:农业精耕细作的特性造就了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与农业产值占GDP比例不协调也有部分原因在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除了考虑到人力资源的稀缺性特点还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因此而衍生出农民培养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利用现代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二是农民工非农业技能培训,这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报酬率要低,农民通过非农业技能培训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3.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中国农药、肥料和农业机械的利用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普遍偏低,由此而产生的损失巨大。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能够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这是符合节约型农业要求的,也是农民培养的重要内容。
4.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秸秆和畜禽粪便。传统的处理方法焚烧不仅没有考虑到把秸秆和畜禽粪便作为资源再利用,而且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不符合两型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应该改变传统的处理方式,把农业废弃物作为资源再利用实现节约增值。
5.能源利用的节约:薪柴是农村的主要能源,直接燃烧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因此,在能源利用方面,适应两型农业建设要求农民培养的内容是合理开发农村当地各种能量资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二)农业生态环境友好方面的主要内容
1.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农药利用是现代农业防虫治害的主要方法。虽然大自然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对农药残留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是大自然的净化功能有限,农产品终究有相当部分是用于直接消费的,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化肥的使用能够提高农业产出,但是过度的使用不仅不能提高农业的产出――过度刺激苗稼,错过结实期,从而产量减少,而且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土质和养殖业的发展。从两型农业环境友好方面考虑,农民培养的主要内容不仅是培训农药和化肥使用方法,还需要兼顾到农药、化肥的特性以及使用可能带来的影响。
2.转变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农业废弃物中的直接污染物畜禽粪便一方面影响农村村容整洁,另一方面影响空气质量;而间接污染物秸秆的焚烧烟雾对周围居民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造成大气污染。因此,要教会农民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
3.保护和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对水土流失面积率、侵蚀模数、沟壑密度和土壤三化(沙化、盐渍、沙漠化)面积率等农业生态污染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从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同时考虑,合理砍伐与栽培才是最优选择。因此,森林砍伐时期,地点的统筹规划,经济林的资源再利用,水土保持都是两型农业要求下农民培养的重要内容。
三、打造符合两型农业建设要求的农民知识培养体系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培育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而不是解题高手,也不是以培育选拔能够进入大学教育的学生。符合两型农业建设要求的农民素质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农民,而不是被书本知识束缚的农民。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没有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指导去要求农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来进行农业生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发展两型农业本身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哲学思维的体现。因此,完善农民的知识体系需要发挥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扩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项目的范围
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通过引入农业资源与生产经济学,从而把两型农业这一模式与农业发展的目的结合起来,这构成了两型农业的要求下农民的知识体系主要框架。生态农业具有符合两型农业发展要求的特点,一方面要求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另一方面,还应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废物进入环境,超越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因此需要把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范围扩展到生态农业。中国农业之所以成为落后的生产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产业链不够完善。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产业链竞争的时代,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增加农产品的附件价值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未来。在农民知识扩展中,注重农业产业发展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三)注重实践,创新农民素质培养方式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做到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确保农民知识培养的质量及实用性。另外,现阶段除集中教育之外还可以利用入户指导,资料发放,手机短信,远程教育等渠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的可达性。
参考文献:
[1]粘永昌.沼气在建设“两型”农业中的作用:第16卷[J].现代农业科学,2009,(5):258-259.
[2]刘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两型农业”研究:第6卷[J].时代经贸,2008,(118):84-85.
[3]郜金海.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9,(13):23-151.
[4]张时碧.论和谐视角下新型农民素质培养及对策[J].管理视野,2009,(2):28-29.
篇4
1.1秸秆总产量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省陆域面积中,山地丘陵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2012年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5.13万hm2(包括稻谷、麦类、玉米、豆类等),全省秸秆理论产量(通过草谷比计算所得)为1194.76万t。从种类数量上看,以水稻秸秆为主,达760.6万t,占秸秆总量的63.7%;其次是油菜、茭白秸秆,分别为87.00和71.79万t,占总量的7.3%和6.0%;豆类、麦类、玉米、棉花等秸秆均在50万t以下,占比不超过5%。从区域分布看:嘉兴、绍兴、杭州最多,其次是湖州、金华、宁波、温州、台州、衢州和丽水,舟山最少、仅占0.46%。
1.2秸秆综合利用
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多样,主要有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以及原料化等途径。水稻、大小麦秸秆以还田为主,棉花、豆类秸秆以用作燃料为主,玉米秸秆以饲料为主,茭白和桑、果树枝条以作食用菌基料为主。据测算,2012年浙江省秸秆利用量达936.9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78.4%,其中作肥料利用722.8万t占60.5%,作饲料利用94.4万t占7.9%,作食用菌基料利用39.4万t占3.3%,作能源利用(不包括炊事燃料)27.5万t占2.3%,作其他利用52.6万t占4.4%。其余秸秆主要是炊事燃料、露天焚烧和田边、路边弃置。以上利用结构表明,浙江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层次较低,深度开发高值利用比例不高。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秸秆资源分散、收贮困难、利用经济性差、相关扶持政策不明、秸秆禁烧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据调查和监测分析,露天焚烧比例较大的秸秆有小麦、水稻、油菜秸秆,季节主要集中在5-6月和10-11月。秸秆利用不高和焚烧的主要原因。一是种植特点因素。浙江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2.0以上),全量还田不利下季作物播种和生长,农户对部分难于还田的秸秆采取露天焚烧处理。二是秸秆资源分散利用附加值低。农作物秸秆量大面广,资源分散,收集、运输、贮存成本高,难度大,利用效益低,主要以就地还田利用为主,饲料化、基料化等高值利用方式受产业规模制约只在局部地区得到应用,占比较小。三是露天焚烧监管难度大。《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明确环保部门牵头秸秆禁烧工作,《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也有禁止露天焚烧的相关规定,但由于露天焚烧的主体为种植农户,面广点散,基层环保执法力量有限,监管处罚难度大。四是秸秆利用扶持政策不足。目前浙江省除嘉兴市已出台秸秆机械切碎还田专项补贴政策外,省和其余市县基本没有秸秆利用的专项资金等扶持政策,影响了农民和企业利用秸秆的积极性。
3建议
《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秸秆及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力争到2017年,基本实现秸秆还田和多元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长效监管机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加强秸秆禁烧监控,严防随意露天焚烧秸秆。”根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本身的特点,针对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和阻碍性的因素,作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领导,部门协同。积极推动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政府主体责任,结合产业布局,制定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推动落实乡镇政府的实施责任,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田头地块、到生产主体,建立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农业、发改部门牵头负责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环保部门牵头负责禁止秸秆焚烧监管,财税、科技、经信、交通、国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大对秸秆利用的支持,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将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明确扶持内容、扶持环节和扶持重点等。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以《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09-2015)》为引领,研究制订秸秆发电、固化成型、食用菌基料、畜禽饲料以及秸秆收贮运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在秸秆禁烧方面,制定秸秆禁烧和加强卫星遥感监控的实施方案,并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强化科技,加强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秸秆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提高设备科技含量和加工制造能力。注重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技术研究,纳入重大科技专项予以支持;引导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机具的研发与转化。
篇5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运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已到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建设基础支撑,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重大举措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农业工程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较为薄弱和滞后的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运输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落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另一方面,相对于农业技术,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农业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单一、技术落后、标准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短板。为此迫切需要构建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当前长远需要,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协调、规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
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工程学科起步比较晚,其中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等服务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和落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将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包括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在内的工程建设人才资源,培养造就支高层次的农业工程研究队伍,这无疑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注入强大的活力。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还将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工程研究的良性互动,繁荣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有利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促进整个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主要以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体,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紧紧围绕农田基础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设施与装备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设施与装备工程等六大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建设工程领域开展系统、集成研究,收集有关基础数据和技术与建设信息,形成有关技术成果、技术方案和模式标准等。
1 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农业部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提出的全国粮食主产区的12个类型区,选择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的3个类型区:东北、华北(含西北)、南方,开展调研工作;在研讨分析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条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与田块集中、坡耕地改造与旱地雨水利用、现代灌溉与排水技术、机井与农电、农业机械化与田间道路设置、农田防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提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工程类型、建设模式、控制指标、建设标准等。
2 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和气候对设施农业(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的需求,选择西南、西北、华北3个区域,对设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研,提出3个区域种养装备和设施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形成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模式,并进行集成试验示范等。
3 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及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在粮油、果蔬主产区各选择2~3个省分别对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的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现状与需求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上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对比试验以及分析筛选,研究提出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工程的典型集成模式;建立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产地加工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试验示范基地。
4 农产品流通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以果蔬、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流通运输技术与装备及产地批发市场有关工艺技术进行集成研究,集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物流(专用运输车、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等)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交易物流质量控制与监测工程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形成农产品快捷、高效、安全交易与流通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与规程规范等。
5 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主要针对水、土对种植业产地环境影响)的共性问题及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农业废水与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农药化肥减施工程等方面的调研;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评价数据库。对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开展农业废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适宜技术试验验证;筛选、集成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技术:形成典型区域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模式;提出标准体系框架。
6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建立支撑农田基础、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设施与装备工程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工程、农业灾害防减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技术,并开展试验示范;开展功能实验室设备配置模式与选型集成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通过涉及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等全过程的六大农业工程技术和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结合、组装、集成,实现农业工程科技成果的集成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形成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的基础平台技术体系、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安全储藏的保障平台技术体系和实现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流通平台技术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化提升,由分散型向系统化整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向科学化、机械化、工程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
篇6
关键词:低碳农业;农业经济;认识研究
低碳环保为现阶段社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思想,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低碳农业经济能够为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保障。在中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占有特殊位置,我国正处在社会形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要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将低碳环保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战略目标,最大程度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作用
(一)低碳农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转变
现阶段,农业出现产品供给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下降、环境资源破环等问题,国家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受资源匮乏、肥料资源利用率下降、环境保护力度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进程。低碳农业的实现,需要将利用化学肥料及生产农药等帮助动植物生长的理念转为利用有机化肥及生物农药获得农业产品的最大经济效益,增加资源利用价值,建立农耕操作、耕作技术与现代先进农业技术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济体系,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排除化学物品对农业产品的干扰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变。
(二)低碳农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当前,中国的许多地区种植农产品仍采用化肥与农药价格增长的方法,但是这样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生态环境。所以,需要将投资高、产量低的农业发展趋势转为投资低、产量高的农业经营模式,尽量降低有害农业物品的投放数量,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并且依据最少的物品投资实现农业经济的最大效益,例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以此提升产品使用效率,增加劳动产量,降低成本,促进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低碳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经过调查,农业为温室中污染气体产生的源头之一,在农业集中化发展与大规模使用肥料及农药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威胁,一方面增加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甚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样会提高气候大幅度变化的几率,影响农业产品的不稳定生长。农作物生产结构与空间发生变化,极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与传递。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进程加快,致使土壤质量不佳、生态环境被破坏。当农业经济生产模式转为低消耗、低污染的管理理念时,不但能够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能够适应全球气候的各种变化方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进程。基于此,重点发展低碳环保的农业经济,创新资源充分利用理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结合目前我国各种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与农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统筹性与科学性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设计一套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执行方案,明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优化现有低碳农业经济建设内容,制定一些农业经济考核制度与统计方式。
(二)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
发展的支持工作低碳农业要快速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就要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工作,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方法和奖励措施,构建政府大力支持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平台,以农业生产基本设施与农业产品生长区域、农业开发与科技利用为主要途径,对低碳农业经济进行改善。同时,注重农村经济教育、卫生设备的资金投入与网络构建的资金,不断整合农村生产环境,进而促进农业产品生产效率。此外,支持科研机构研发农业品种与技术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并认真分析的行为给予鼓励与奖励,促进专业人员全身心投入到低碳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凸显现代农业科技的价值。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通过植树造林、环境建设、绿化园林等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对这些活动进行适当补贴可以为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规范农村生产的农民行为
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生产的农民的规范行为,相关政府的工作人员应深入低碳农业的财政经济、税务水平,制定资金补贴、税务降低或减免方式大力支持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企业,落实鼓励政策带领农村企业实现低碳农业产品投资的经济化,提倡低碳技术的引用,用先进技术取替滞后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升级与推广。同时,将农村产品质量与诚信和安全保障纳入低碳经济责任制度中,鼓励产品制造人员遵从低碳经营理念。对于农户,整顿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专业技术研讨会或农民集体合作会议,树立农民低碳环保意识,通过无公害或绿色农药,体现农村生产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四)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
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为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既是低消耗、低污染的基础,又是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首先,扩展低碳农业经济生产设备,尤其是创建农业示范园林、畜牧业合理养殖区域。其次,提高太阳能与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应用测图技术定期对土壤含量与质量加以检查,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整合农村环境。最后,强化农作物生产制度,缩小农药与农业化肥的使用范围,可以利用粪肥或是有机肥料更换化肥,通过对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五)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
发展农业经济最主要的执行者是农民,农民的监督与执行职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政府应使用有效方法,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第一,制定全方位农业生产科技方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带领农民学习先进技术、新型品种、创新工艺等文化知识,使农民的科技知识技能得到补充,为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经济建设活动提供条件。第二,政府相关负责人可以对低碳农业经济知识加以宣传,借助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介向农民介绍低碳知识,同时发放经济发展小书或举行低碳研讨会议宣传低碳经济的意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化。基于此,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实行。
- 上一篇:消防执法工作意见建议
- 下一篇:学校废弃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