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学校职业启蒙教育

篇1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双元制是一种非全日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学生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一边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汽车工程系通过和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学生团队参加各种全国及省级汽车类竞赛取得了好成绩,如,“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营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电磁组二等奖”“、四川省房车精英赛第二名”。其模式是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资源和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教师指导学生并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学生组成团队进行汽车创新设计与制造,同时参加相关大学生汽车类设计大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进行开放式学习,培养了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自身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合调整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加强汽车中职师资的建设,完善中职教师的聘用制度

从历年来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吸引力不强,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学校的生源以及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薄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师资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汽车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模块,也应该重视中职师资的建设。通过对一些中职院校的调研,目前我国中职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职教师数量不足、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及优秀中职教师流失严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汽车类中职院校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而专业课教师中同时具有汽车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很少,“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较低。然而,全国师范院校大多数是培养自然科学学科的师资,缺乏对汽车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为了解决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强中职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汽车中职院校应重视师资建设,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汽车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训;再者,国家应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企业实践、集团化办学等制度;持续开展“产教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特性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种,即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在职业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企业)的实训教师。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训教师是“在企业里或其他非学校机构中负责职业教育的,在业务上和品格上合适的人员”。按照德国法律,实训教师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AVEO)规定的资格考试。另外,成都师范学院为解决职教师资的问题,在普通学科师资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的目标,鼓励学生加入职业教育的模块,汽车工程系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学校师范生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资源,努力建设汽车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块。

三、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级汽车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沟通与渗透

终身教育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汽车职业教育要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必须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方针。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由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汽车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汽车技术培训体系;二是汽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汽车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其中,最主要的是汽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衔接,培养理念、培养方法、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没有很好地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总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这样来看,汽车职业启蒙教育,甚至是整个职业启蒙教育,难以渗透到基础教育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但是,我国普通教育强调学科本位,没有很好地将实践和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很少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甚至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也是主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极少提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对汽车产业知识更是不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的机会则非常小。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人数并不多。而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也很少,这种职业教育的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更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汽车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有利于其在教育分流时,对专业和职业做出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适当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比例,同时考虑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加强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篇2

关键词: 幼师专业英语 教学 有效性

幼儿英语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教育,幼师英语教学培养和培训从事幼儿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为幼师学生未来成功开展英语启蒙教育奠定基础。幼师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幼儿英语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幼师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坚持学教统一的原则

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幼师专业英语教学蕴含着幼师英语教师和学生“明”的教学过程及幼师学生和幼儿“暗”的教学过程,幼师专业英语教学是两对教学关系的耦合。有效的教学源于教和学的统一,只有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相互匹配、相互统一,教法和学法相互适应、相得益彰,才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1.要树立“为学而教”的观念。教是为了学,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内容、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学习成果,确定教学效果得失成败。根据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需要,决定幼师如何开展英语教学,幼师英语教学所需的知识正是幼师专业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幼儿英语主要培养幼儿对英语语音语感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幼师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应用为导向,根据幼儿教育教学规律、语言学习规律,遵循实用、有趣、精干、规范的原则,将英语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通过集体活动中的英语教学、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的英语学习等,达到英语启蒙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幼师英语教学必须充分了解幼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状态,努力将所传授的新知识与其所掌握的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因材施教。

2.要树立“以教定学”的观念。幼儿英语启蒙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幼儿时期是接受语言的敏感期,随意的和错误的教学可能误导幼儿终身,印象和习惯一旦形成,即使付出几倍力量也难以纠正。幼师专业英语教学要坚持“以教定学”和“以教促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主导作用,确保幼师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先进性,以幼师英语教师教学的专业化、人文化、现代化,确保幼师学生英语学习的专业化、人文化、现代化。

3.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幼师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教学风格。幼师专业英语教学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学教结合的原则,以任务为中心,在做中学,让学生登台讲课,由典型案例示范开始,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先扶后放,有扶有放,扶放结合,既为学生创造良好适宜的学习机会,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处方”,及时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模拟教学课堂,不时制造“问题”和“矛盾”,逐步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确保所学知识和技能顺利迁移。

二、坚持系统设计的原则

系统设计就是将幼师专业英语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纳入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学前教育实践这个大框架之内,发挥整个框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优势,促使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实现整体优化。

1.教学设计要突出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中心和主题。教师要根据幼儿英语启蒙教育的实际需要,规划、选择、设计幼师英语教学内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英语教育必须纳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幼师英语教学内容的规划、选择和评价要主动适应这种管理模式。

2.教学设计要体现有机统一的原则。幼师专业英语教学设计要力求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英语和幼师专业英语相统一、幼师专业英语教学和幼儿英语教育相统一、幼师专业教学和幼师英语专业教学相统一、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统一、幼师专业英语内容各组成部分相统一。

3.教学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入学开始,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将英语教学中带有规律性的内容贯彻始终,归纳出具体的模式化的流程和“处方”,体现教育教学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学生掌握。例如,中职学校基础英语的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幼师英语,幼师英语的许多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也可应用于未来幼儿英语教学。

4.教学设计要体现创新发展原则。努力寻找和挖掘幼儿英语教学和幼师专业英语教学之间、幼儿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之间、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理论培养和教学实践之间、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之间的交汇点和生长点,整合、优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将课前的规划预设和课中的动态生成统一起来,促使发散性思维训练和聚合性思维训练相互补充,全面提高教学的吸引力、适应力和催化力,使幼师学生既要学会“学”,更要学会“教”。

5.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效率和兴趣的平衡和统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笑容洋溢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积极投入,目标明确、科学规范、合作互动的课堂能够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幼师专业英语教师要多选择那些对于幼师学生来说鲜活的、神秘的、夸张的、启发性的、真实的、易解的内容,多创设“逼真的”幼儿教学情境,将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简约化、规范化、专业化,将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操作任务和应用实践多样化、动态化、人文性,既要吸引学生,又要提高教学效率;既要防止学得过死,又要防止学生无所适从。

三、坚持环境优化的原则

环境决定质量,心态决定成败。友好的、适宜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确保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打造新型课堂,克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和互动合作,既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又要有利于学生聚合思维,保证课堂教学管理能收能放、师生思维同步。

阳光的教师培养阳光的学生,幼师学生和幼儿一样都需要“阳光雨露”。幼师专业英语教师应打破教师讲台主讲、学生台下听讲的单调座位排列模式,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创造与幼师英语教学内容和主题相适应的物理环境,尽量避免外界环境干扰,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同学之间互助合作,共同创造一种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学习环境。

建立教师和学生课堂“角色”互换机制。学生扮演“老师”角色,登台讲课,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与其他学生一样扮演“小朋友”角色,配合“老师”上课,不失时机地为“老师”制造“情况”,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替扮演“老师”和“小朋友”等不同角色。

利用网络在线和多媒体教学集成系统,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为一体,将言语模拟和视像模拟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提高幼师学生学习实践英语语言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在运用网络在线和多媒体资源时,教师课前要精心选择、归纳和设计,对学生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防止偏离教学目标和分散学生注意力,注意克服网络在线和多媒体运用“弱化”学生语言理解、分析、想象能力的弊端。

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所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为幼师学生教学实践和展示英语教学技术与才艺提供平台和阵地。

四、坚持语感教感培养优先的原则

幼儿英语教学是一种实践智慧,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不是用英语去表述幼儿教育知识,也不是向学生传授幼儿应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而是根据幼儿语言学习特点规划设计英语教育策略方案,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开展英语启蒙教育。幼师专业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以语感和教感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教学综合实践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性,是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幼儿英语教育重在培养幼儿对英语语音的敏感性,幼师英语自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主要是确保英语教学内容准确、规范,语音语调纯正、地道。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52-01

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职业学校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事业发展。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潜能和自我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已成为当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自

2009年国家德育课改后,全国推行新编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结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研究适合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模式指明了方向。下面就结合近三年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的有效途径:

1 健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内容

1.1.1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包括:一是针对全校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针对全校即将实习的学生第四学期开设的以如何成功求职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和训练求职技巧,了解创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1.2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是各专业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了解本专业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以及这些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调整和评价

1.2.1考核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这门课程使用的是过程考核,而非终结性考核。本课程考核共有三个环节: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实训活动、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占20%,平时作业占20%,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书占60%。

1.2.2调整

计划赶不上变化,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不可能一次把终身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也应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

1.2.3评价

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做到完整、全面的评价,需要教师对典型个案进行定期的跟踪,取得较为中肯全面的评价。

2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办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职业成就,直接影响到在校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和行为养成。

2.1制定每个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方案

制定每个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方案,并分学期实施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主线。

2.2加强对班主任和新教师的培训

要求班主任和新教师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要求、实施办法要熟悉,并能讲解、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2.3在招生简章中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广泛宣传

在学生入学初就向学生公布专业培养方案,并组织学习,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从而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已成为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2.4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融于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之中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融于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之中,结合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5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

学校各社团组织充分利用节日、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

3 充分利用多元化的社会资源

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中职生创业教育及实例、应聘礼仪、就业心理辅导等专题,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校讲座;邀请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面对面交流。

4 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即将实习的学生开展团队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实训活动、就业取向辩论会等活动,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团体辅导。

5 引导学生参加“中职生文明风采”的竞赛活动

从2004年开始每年5~6月是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 竞赛活动期间,以此为契机,我校也举行了本校的“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竞赛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我爱我的专业”、“诚信在我身边”、“创业之星”征文活动;职业生活摄影等内容。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为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为学校全面推进富有职教特色的德育工作,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平台;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强化职教德育时代感,提高职教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今天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培养出来的具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速了知识经济转化的速度。然而,由于我国国情的特定条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且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影响职业教育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制约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1.职业教育阶段发展不均衡

职业教育可分职业启发教育、职业储备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相关《建议》中提到: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至中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该提倡培养全民职业素质教育。然而在实际中,我国各地对于职业启发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传统义务教育甚至完全没有职业教育的内容。其次,由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失,学生在实习和毕业阶段对进入社会的职业选择盲目性大,没有“学以致用”的价值体验,就会把矛盾指向“学校教育无用”。

2.学历教育层次缺失

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目前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主体,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目标。中职高职从学历层次上相互合作、促进发展。但是,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完全停留在大专学历的教育层面上,没有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层面的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家长和学生本身而言,上了职业院校就等于“低人一等”,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效果都比传统学历教育的专科本科教育落后。而且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也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本科及本科以上W历的深造是必要的。然而,即使通过努力获得本科以及以上学历深造的机会,也已经不是“职业类本科”教育了,原本积累六年的职业技能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职业能力逐渐被弱化,这部分人才有可能完全浪费掉。

3.专业结构设置滞后,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人才培养输出之间关联密切。然而,现在的很多职业院校要么没有能够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专业要么缺乏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而进行自我改革的能力,因此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从整体上看,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专业设置陈旧、专业不能紧跟时展等问题,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在学校里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新发展、新要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外,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建设缺乏前瞻性,对于新兴产业的、热门领域的人才需求反映太慢,学校师资培养和实验实训软硬件建设配套落后。另外在学校课程设置工作上,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缺乏上下层次衔接意识和职业教育体系完整体验观念,各个教育机构在学校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上“各自为政”,造成中职高职教育课程重复量大,学生学习失去兴趣。

4.不能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各个层次职业教育都应该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上下衔接,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设计发展的基本问题。我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十分接近。我国许多中职学校办学理念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生硬的按照所谓的政府要求办学,缺乏市场引导,这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呈现明显的趋同,教育模式和内容都基本相似。另外,没有处理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存盲目操作,导致职业院校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

5.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典型现状是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关注低,办学条件差。事实上,职业教育是一项高投人高成本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是很独特的,因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技术技能需要大量的资源做保障,于是其培养成本就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如果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资力度跟不上职业院校的实际需求,就会延缓和耽误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仍有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6.师资队伍质量和结构急需改善调整

职业学校学生在人才需求中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动手能力强,有专业领域的一技之长。这就对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和师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事实上,某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不少专业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技术工艺等了解不够,重理论轻实践。而且,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公关能力也普遍欠缺,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的,几乎不可能拥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这样就造成了面向企业的科研难题就难上加难了,间接导致高职院校的自身价值及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无法彰显。

7.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不仅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从质量上与产业发展紧密捆绑、协同促进、双赢互惠的必要形式。校企合作是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比如企业为培训员工向学校支付费用后,由于职业学校师资的企业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培养的技能人才可能无法达到企业所设定的要求,长此以往导致了企业失去参与职业人才的热情,职业院校失去合作办学新鲜血液。

8.职业院校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程度太低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核心 内涵

通过参加中职职业教师培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大内涵"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刻而理解,面对即将兴起的新一轮中职课程改革大潮,一些人态度悲观,认为随着基础教育生源总数的逐年减少,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必然渐趋萎缩,故而心存"课程改革何益"的疑虑。其实不尽然,为打消此种疑虑,在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大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中"中等"一词的含义一般理解为中等文化基础教育,具体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0] 2号文件)。也有人以为"中等"二字意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中级专门人才"。但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中职专业以"初级专门人才"(即具备上岗资格的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并且专门人才的水平等级应在本类人才内部区别(如会计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师中的助工、工程师、高工等),不应引入企业人才类别的概念。同时随着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教育的发展,多数企业已不再将中专毕业生直接录用到技术员岗位,因而此种理解不被普遍接受。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属性似乎显而易见,但仍有必要在与一些相关概念的属性区别中加以明确。

首先与"职业技术培训"的区别。职业技术培训一般内容单一,着眼于专门职业技术知识的介绍和专门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职业教育则从属于教育,它不仅介绍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而且注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初中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教职成[2000] 1号文件)相对职业技术培训来说,"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其次与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区别。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所涉及的职业教育内容很少,但国外(如美国)基础教育中很早就设置了职业教育的内容。比如,小学就有大量的职业介绍,国家法定每年4月22日为"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学校不上课,家长要把孩子带到班上,使孩子了解成年人的职业生活和社会上的种种行业。中学里设置职业模拟课,增加孩子对职业活动的认识。(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此类职业教育包含在基础教育的内容之中,目的是使孩子逐渐形成对社会职业活动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职业倾向,以便成年期的职业定向。有迹象表明此类设置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中将有所增加。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此类教育有着质的区别。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定向为目的的职业活动启蒙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大内涵。中职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相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种类,主要决定于它的职业教育内涵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因而可以认为,"职业教育"是奠定中等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

二、两大内涵形成、长消、对立统一的决定因素

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大内涵各有其形成原因和决定因素,而两者相互联系、统一在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也事出有因,其内在的必然性是教育内容上的衔接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基础教育无法满足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全部教育需求,必要的基础教育之后,人们总要寻求职业教育的帮助;同时绝大多数职业教育(即使是初级水平的职业教育)也必须以具备高中阶段基础教育水平为前提,学生如果不具备高中阶段基础教育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就难以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然而,中等职业教育中两大内涵的联系与统一,也有其外在的偶然性。如果不是建国后40年我国、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的特定情况,我国的初级水平的职业教育未必与中职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相结合,而有可能与普通高中相衔接。特定的情况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将两大内涵联系统一在一起,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特定事物,变化了的情况在变化了的时间和区域内也可能改变两大内涵的联系和统一,促成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特定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探讨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区别与中职有关的各个事物,还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定现象。其实无论概念还是概念的内涵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产物,人们探讨概念内涵、探讨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无非是要搞清楚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中职教育姓"职"而不姓"基",普通高中基础教育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取代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如果中职教育工作者不能在工作中弃旧图新,加强内涵建设,自主发展,则有可能贻误前程。当前正值兴起的课程体系整体改革,正是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以求崛起、新兴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以“制度”约束人 ;以“技能”成就人; 以“活动”展示人;三段式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虽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业绩,但不可否认确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缺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有的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可以说,当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评价并不高。这说明我们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因此 ,对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显然是势在必行的。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生活目标,少数学生心理被扭曲,有逆反心理、报复心理和个人主义倾向,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班主任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的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本文就以人为本,开展中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谈几点体会:

1 以“情”感人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中职学生心理严重扭曲,不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当一回事,认为老师的教育是形式上的说教,有的甚至想破罐破摔,进入职校后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关爱。在工作中,老师要善于发育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总盯住他们的缺点和考试分数,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老师也要给以鼓励、表扬,树立他们的信心;还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感情的沟通。通过感情沟通,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可以使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要不具形式的与学生座谈、对话、谈心,通过师生之间推心置腹的谈心,学生理解了学校的用意,了解了老师的苦心,从心里感激学校,感激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总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关爱,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逐步形成,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 以“理”服人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坚持说服教育,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不以势压人,不以力服人,要从爱护学生出发,耐心地反复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承认错误的事实,帮助他们转变思想。

3 以“制度”约束人

中职学生自律能力比较差,多年养成的坏习惯、坏毛病一时很难转变过来,这就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用制度约束学生,以制度管理学生,狠抓制度落实,要采取全天候、全方位的管理,认真点名,做到时时、处处、事事有人管,随时掌握学生的行踪,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施“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班级的纪律、卫生、广播操、文明礼貌等要“精细”化,要坚持天天检查、周周公布、月月评比,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操行考、查、评定,并记入家校联系书,坚持“日检查、周总结、月评议”制度。

4 以“技能”成就人

中职学生要强化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通过个人的努力学到了“东西”,有了技术,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比如,个别同学文化成绩较差,但专业技能却很强,便在专业技能方面“大张旗鼓”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豪。总之,要以技能为载体,用满腔爱心点燃其上进的希望之火,不断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努力上进,使他们对学习、人生、前途充满信心。

5 以“活动”展示人

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较差,但他们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有自己的特长。怎样把他们的爱好表现出来,把他们的特长展示出来,学校要为学生创建获取成功的平台。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每个月都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除了常规的演讲比赛、文艺晚会、技能大赛等,还可以进行个人才艺展示活动、设设立“无批评日”、学法交流会、“新闻会”、设立多种形式的“单项标兵”、开展轮流当干部、竞选班长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日”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有了表现自我、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通过上述系列活动的开展,能释放其学生能量,陶冶其情操,矫正其扭曲的心理,能有效的减少因“无事生非”而引发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6 以“职业训练”磨练人

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学校独特而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为了使同学们了解、明确与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职业纪律、岗位规范和法律、法规,组织学生“走出去”或“请进来”,使同学们了解企事业中优秀职工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启发学生在校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必须认真抓好校内、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就业,学生由学校进入企业,由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职员,面临陌生的环境、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的独立等不适应因素,而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们由“学生”向“职业人”的顺利过渡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获取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7 采用“ 三段式”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先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这是由学生专业学习的一般进程得到启示而设计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归纳统称为“三段式”。它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逐步由认知向行为习惯形成的过渡。其主要特征是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各自独立,侧重点互不相同:第一阶段以理论教学为主,第二阶段以个案教学为主,第三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逐步递进,注重反馈。

篇7

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

首先是专业性。尽管我国目前施行的教师入职制度允许具有中学甚至大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直接从事小学教育,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于其他专业,并具体地深化为在专业课程甚至是学科课程都具有明确的“小学”特色,即一般所言的教师教育统一规划,小学教育“小”字当先。其中包括实践实训环节都要以小学校园或课堂为模拟对象进行“仿真式”练习,而这些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和训练方法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也是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所不具备的。

其次是综合性。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和全面性的基本要求,这也对从事小学教学的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扮演着无所不能的神奇角色,在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要达到这样的引导目标,小学教师既需要较强的智力技能,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基本技能即“基本功”。

三是实践性。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其中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在了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整个过程,并在职后运用中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一专多能”甚至“几专多能”都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成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一大特色积淀下来,虽然随着小学教师培养学历层次的提升,这些实践特色有被弱化的倾向,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这些技能一直作为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而受到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

二、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原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明确把“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四项技能作为小学教师的必备技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人心和全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

1.写画说基本能力

“三字一一话”作为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应该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其中“三字”既要包括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欣赏中华优秀书法作品,还应增加全媒体字画展现能力和组织展览和比赛能力;“一话”的内容则要超越原来的教师口语和普通话运用,增加课本剧编排、主题班会及班级活动主持、语言类项目指导能力等;“一画”则要以小学教学最为实用的简笔画为起点,了解和指导小学生进行绘本阅读、电脑绘画、手抄报绘制以及校园美术需要的其他能力等,实现基本技能的融合运用。

2.弹唱演特长能力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重视小学儿童多种能力和技能的开发,来自学生的反作用也促使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体系发生变化,加之国家对高校优势专业投资力度的加大,数码钢琴、书写模拟系统、小学科学平台以及语音、计算机训练设备都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标准配置,小学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职业技能训练也就突破了原有的范畴,进而要求师范生不仅要能具备一门以上的特长技能,还要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乐器、舞蹈编排、儿童合唱以及小学竞技活动组织等,真正具备小学教师的“全科”型职业技能。

3.教管研反思能力

教师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反思能力的成长,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并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解释为“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换言之,教书育人不同于一般的“匠人”,需要在教学经历中开展行动研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班队活动等。作为小学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这种有关教学、管理和研究的独立反思能力,对一个人通过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自我成长,最终成为一名专家型小学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

三、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随着多数培养小学教师的院校被归并到了高等学校,小学教育被高等学校培养模式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重新审视和规范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法就成为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1.准确定位,学以致用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职业技能服务和面向的对象是小学校园内外的方方面面,即从课堂、校园、学生、教师到家庭,因此必须区分主次、循序渐进。就职前教育而言,这些技能主要表现在通识理论掌握、学科基础奠定、专业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工作与反思等,并将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区分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显著标志。就职后成长而言,课堂掌控、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家校沟通等将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现。因此,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应方向明确,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避免照搬他人经验。

2.学练结合,特长发展

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的系统性培养,首先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环节。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科型、全覆盖、过程性探索试验,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延伸到职后教育阶段进行检验。尽管全科发展是小学教师的理想状态,但无论是何种技能,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教师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向。

篇8

关键词:中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以美国学者Super.D.E(舒伯)生涯发展理论为主的管理理论,是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包括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从事这个职业,担任什么角色,在职业变更以及为实现职业规划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等。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如何开展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中职学生就业指导,使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已成为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热点与难点。因而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从自身的发展特点来思考、探索实施,才会具有特别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教育起步较晚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于1994年劳动部颁发《职业指导办法》后,国家教委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应:“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因而,许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较晚。

2.学生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4%的学生所学专业是因父母和老师的意见选择的,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23%的学生是和父母商量后选择的,依据是将来比较容易就业,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只有3%的学生是对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淡薄,造成许多学生择业目标不明确,有的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有的一心向往办公室、中外合资企业、央企等,不愿意到小企业或新建企业建功立业;有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缺少充分了解和掌握,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3.学校缺乏规划

与专业教育相比,许多学校没有形成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全面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局限在新生入校时开设课程,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缺少大量的实践指导,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4.专业师资匮乏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专业化不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授课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造成缺少拥有专门知识的职业指导教师提供教育与辅导,无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就业指导工作。

5.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大多学校是以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二、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下社会技术体系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现代企业的人才结构呈智能化、复合化趋势,对劳动者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着眼于造就具有适应岗位变化能力的、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欲望、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一定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的变化和个人职业需要的变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质是学习个体持续发展的规划过程,能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意识,关键是能唤起中职学生最根本的心理需要――个体发展。中职学校的极大多数学生自认为是学习上的失败者,对他们而言学习的需要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结果。具体说就是学习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就业前景。当就业的前景能吸引他们,而且他们也认识到能够获得这一前景时,他们就会积极地对待学校的学习生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恰是撬起这个可持续学习动机的杠杆。如在校的学习目标、近一两年的择业目标,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等,能使学生将满足需要与目标联系起来。

2.发展内在的需要

许多事实表明:中职学校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如自我定位不准、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等等。为此,中职学校开展了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学习兴趣的培养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这些外驱形式的引导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更能起到内驱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主体的意识,促使学生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今后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成为怎样的人”等自身问题,有利于解决学生对自我缺乏科学认识、方向迷惘放任自流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设计未来,让学生自己设计怎样逐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把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在学习期间自觉合理的进行自我塑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质能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让学生认清当前的行业发展动态、就业前景,引导他们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使理想摆脱幻想的色彩,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主动适应社会要求。

3.就业导向的需要

近年来,中职学校积极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取得了积极成效。许多中职学校纷纷提出了“入学=就业”的口号,在招生时承诺包推荐工作。这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也是客观事实。就拿我校来说,不仅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保持100%,每年还有不少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也被“抢购”一空。

然而高就业率的背后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自己缺乏足够认识,不考虑内外环境与职业匹配,盲目追求高薪,求职时屡屡碰壁的问题;对工作的艰苦性认识不足,不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一工作,频繁跳槽而且周期越来越短的问题;没有明确目标,被动开始工作,没有把职业的选择和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就业观仍是一种短期的盲目的就业观,没能根本解决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要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否则就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制订行动计划

具体、明确、可行的行动计划是帮助学生落实在校期间生涯规划的重要保证,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一年级):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认清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不足,进而制定学习目标,确立职业目标。可利用课堂教学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了解工作和职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阶段(二年级):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学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典型,指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咨询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参与实习、兼职、假期工作或志愿者活动中获得一些工作经验。

第三阶段(三年级):通过各种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使中职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组织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学生利用直接渠道接触社会职业,以取得及时、真实的职业信息,学校要不断强化毕业生的角色,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2.落实“五个步骤”

(1)认识自我

对自己作一个深刻的反思,全方位地认识自己。如对自己学历、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动机、能力、特长、技能等做个全面的评估,逐一列出。

(2)明确方向

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心理趋向进行检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通常说来,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和目标不完全一致,甚至对立。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而不断调整,最终锁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3)了解潜力

对自己能力和潜能有个全面总结。一个人的职业最根本还要归结于他的能力,而他的发展空间的大小主要还要取决于自己的潜力。对潜力的了解可以从自身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兴趣、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认识。

(4)厘清环境

环境支持在客观方面包括本地的各种状态如经济发展、企业制度、人事政策、职业空间等,人为主观方面包括同事关系、领导态度、亲戚关系等,应综合两方面加以分析。

(5)确定目标

通过对上面环节的详尽回答,综合分析,便可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和职业目标,最终形成自己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中,有一位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学生―蒋鑫。回顾他的成长历程,充分体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五大步骤”的重要性。从进校时的失落,到慢慢接受现实;从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的无奈,到逐渐明确方向;从实践过程中不自信,到不断迸发出自身的无限潜能;从被动地接受现状,到主动地适应环境。让他战胜来自市重点高中的优等生获得火炬手资格。顶着奥运会火炬手的光环,蒋鑫来到了中德合资的KUKA(库卡)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凭着《职业生涯规划》带给他的“魔力”,半年后被送到德国进行骨干培训。蒋鑫说:奥运会火炬手的身份,对自己来说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个动力,而动力的源头是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思考“五大问题”

(1)提升课程地位

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要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各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各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2)树立科学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中职学生成材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有效形式。科学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中职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要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

(3)提高教育效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要结合时代、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重点,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突出操作性、训练性。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继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需要专门的人员来从教,要对任课老师和就业指导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设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考取国家认可的职业指导师资格,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相关专业培训,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教学与指导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指导。

(5)完善服务机构,

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即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当然,学校也要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与大学生相比,中职生处于15 ~ 18岁的年龄,从自身身心的发育来看,对就业也没有强烈的要求,所以学生的就业紧迫感不够强烈。同时中职生社会阅历较少,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就业的社会环境,认知较肤浅。因此,中职学校应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基础,以专题讲座为补充,以职业咨询为辅助,以职业见习实习为特色,以就业指导为重点,以专业化师资队伍为保障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做出职业决策,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建新等. 大学生生涯辅导[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鄢敬新. 职业生涯规划宝典[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生涯管理;国外经验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

关于“职业生涯”的含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最普遍接受认可的含义是“与工作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在词语意义上,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关键词主要有“工作”、“职业”和“专业”等。

“职业”与“工作”最为相关。在英语中,“工作”的词语意义,首先与“游戏”或“娱乐”相对而言,是指“为特定目的而耗费体力或脑力”;其次是指“一个人为谋生所做之事”,也就是现代社会通常所说的“就业”。

而“职业”的一般西语词义,是指一个人所从事的行业或专业,或一个人长期从事的稳定性工作。

“职业生涯管理”简言之,就是关于职业生涯的核心价值取向、发展目标预期、战略阶段规划、实现路径设计和具体策略调整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中职学生特点和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所谓职业教育,就是指为了某一特定行业或者职业所专门开设的教育。中职是在初中之后一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级中学、技工院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各种短期职业培训以及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等。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术工人以及各类初、中级技术人员。在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接收的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同时也面向农村成年人、剩余农村劳动力、退伍军人等,教育的范围和内容包括:各种行业、职业的培训,对农民工的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等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性。通常来讲,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很明显的专业性,往往是针对具体的行业而开设的专业。这一点可以从学校名字上略见一斑,如某某技工学校、师范学校、计算机学校、机电学校等等。从中等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看,除普通文化课外,最主要的就是开设许多的专业课。而中职学校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之外,还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可以说,中职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不同于普通的基础性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导性。第二,实用性。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其实用性。我们知道培养技术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所以大多数的职业技术学校为了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平台,都建立了实习、实训、实验基地,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动手、动脑的能力。许多学校更是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社会实践穿插到教学中,三年制学习的最后一年多是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去参加实践。这些措施无不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生产实际以及未来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强化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技能,为直接从事特定职业的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第三,社会性。从广义的范围讲,一切人类活动均具有社会性,但是这里我们所讲的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是针对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而言的,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社会需求,而且是特定形式的社会需求,这种需求是看得见、摸得着,不抽象具体的,这一点是和基础教育有着根本区别的。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在内容方面,有的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选修课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在整体框架设计方面,很多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解为职业教育,内容狭窄单一,缺乏系统性;在机制保障方面,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缺乏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在针对性方面,还缺乏分层的、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框架。

三、国外经验借鉴

1.完善的法律与制度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很多国家都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或制度。如,美国的《生计教育法案》《从学校到就业法案》,日本的《学习纲要指导》,澳大利亚的《职业发展纲要》,瑞士的《联邦职业和专业教育及培训法》等,都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了保障作用。这些法律或制度不仅完善,而且安排具体,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强制性的教育内容。像美国,把《生计教育法案》和《从学校到就业法案》作为国家立法。1994年,克林顿总统还签署了《从学校到就业机会法》。有了这些法律与制度的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可作为强制性内容,在全国推行起来既有法可依,又具体可行,同时法律也给财政支持带来了有力保障。

2.专门的国家级管理机构

一些国家还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级管理机构,将生涯教育置于国家高度进行管理。例如,1987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成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由教育部、劳工部、商务部、农业部、国防部等9位副部长和署长组成,阵容强大。作为联邦制国家,瑞士各州可以独立管理本州事务,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瑞士政府非常重视,要求由联邦政府与各州共同管理,并成立了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隶属于联邦经济事务部。这个部门负责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制定各项职业教育和培训政策及发展计划。各州设有职业教育办公室,负责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监督。

3.完整的框架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其内容相当宽泛,是贯穿整个人生的生存教育,因此,需要有完整的框架设计和分层的教育内容,这方面尤以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对中小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非常完整的框架设计,《培养劳动观和职业观的计划框架》由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中小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开发,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看,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对未来的设计能力、计划与决定能力等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均根据这四个方面,针对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细致分层的能力和态度表现,非常具体,使各学校操作方便。

4.较早的起点

美国规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6岁开始,并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本倡导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要渗透职业生涯理念,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为人的出路做准备;澳大利亚很多小学都利用自身条件开设了各种职业的实验室,例如,木工、铁工、烹饪、美发、面点等的实验室;德国要求教师带领幼儿和小学生以模拟职业的形式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以体验为主渐渐渗透职业的感受和意识;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制定了“全国生涯教育框架”,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前到11岁。因此,从早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各国的共同经验,这使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大多已经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兴趣有了较多了解,并初步确立了未来的职业倾向。

5.专业的师资队伍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均对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的资质有严格要求,他们不仅为学生配备具有高学历的专职教师,还对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以保证学生接受到合格的、与时俱进的生涯教育。例如,加拿大要求从事就业指导的咨询师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并有一定工作经验,要求指导教师或管理员具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硕士学位。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要求所有公立学校指定专门的教师担任“生涯协调员”,负责生涯教育与指导的顺利开展,生涯协调员和校外的职业官员协作工作。多数国家还配备了兼职的教师队伍,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

6.强有力的企业支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毕竟不是学历教育,它需要大量的体验和实践环节来支撑,因此,争取广泛的社会资源是各国的共同经验。瑞典、德国、瑞士、美国等国家特别强调企业责任,各学校都与附近的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去学习和体验。例如,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瑞典高中与高等院校、企业、工会、协会、职业介绍所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渠道,这些机构会定期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实习培训机会。瑞士的企业不仅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瑞士,约有1/3的企业承担了学徒培训,这些企业与学校一起制定教学和考试内容,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及培训教师,还支付部分工资作为对企业工作的认可,各州职业教育办公室每年会向接收学徒的企业颁发一枚徽章,感谢企业参与培养专业人才。

7.家庭的密切配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瑞士专门设立了“子女节”,每年的这一天,父母要带着孩子去上班,让孩子真正进入父母的工作岗位,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英国特别重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及家庭相结合,中学有专门的“设计和技术”课,每周上两节,一节是学习家务,如烹饪、缝纫以及学会使用电熨斗、电烤箱、微波炉、电缝纫机;另一节是学习简单的设计和制作,主要以木工活为主,如制作玩具、箱子、家具等。另外,学校会不定期举办专门的家长培训,向家长介绍家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四、加强我国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建议

除了上述的主要国际经验,世界各国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方法。例如,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先进的教学车间配备,丰厚的财政保障,对寒家庭学生的特殊支持,固定的职业指导渠道,与考试分离的培训机制,系统的课程模块,操作性很强的指导大纲等等,这些都值得我国深入探索。结合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下列几点对策建议。

1.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强制性的教育内容

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作为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的职责,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纵观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起步较晚,很多地方从大学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我国目前总体状况来看,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几近空白,初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只有少数试点学校,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上海市在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开展,北京、广州等地区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对社会就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缺乏的现实问题,我国急需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议国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强制性的教育内容,前移到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初中开始对学生进行正规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针对性的出台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教材,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对学生的一些职业指导存在临阵磨枪的现象,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零零碎碎、东拼西凑,缺乏系统性。应尽快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和细致的分层教育框架,对幼儿、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做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教育全程和人的一生,也要做到各阶段的有效衔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建议我国尽快出台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和分层教育框架等法律文件及指导性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体系,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由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涯教育。

3.提高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教学,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和体系,需要专业师资对课程的内容及方法进行准确把握和演绎。建议配备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再教育和再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4.整合当地教育资源,搭建职业体验平台

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教育部门应广泛争取社会和企业的支持,从小学、初中开始多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各种职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要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各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调机构,统合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尤其要帮助学生发现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多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和升学的信息资料或咨询渠道。

5.促进家庭、学校、个人全方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建议强化家庭对子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责任,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方法、内容等,积极争取家庭的支持,使家长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父母要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子女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帮助孩子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合理设计未来生活,指导孩子进行合理的升学和就业选择。

6.树立精神榜样,提升中职学生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一个人的职业观与全社会的教育观、成才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高中生存在的“普高热,职高冷”、“大城市热,小城镇冷”、“国企热,民企冷”等现象,本质上是成才观和职业观的现实反映。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把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要客观、积极地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劳动观和职业观。

参考文献:

[1]郭秀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11-12.

[2]牛亚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11-13.

[3]刘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对其职业决策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

2008:24-25.

篇10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