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治理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越来越下移至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层面上来。
第一、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满足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第二、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第三、启动和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农业职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的现实要求。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亟待强化。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抓教学的实践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农村职业教育要克服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倾向,要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农村中职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成长道路,使每个人都能“成人、成才、成功”。
2、专业设置亟待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不断调整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和企业的职业岗位对接,还要建立起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新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等,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各方面专家,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对接的问题。
3、课程教材建设体系亟待深化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现行教材,企业普遍反映脱离实际,学生反映很难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要从教材编写上找原因,第一,要吸收生产一线的人来编写,使教材紧密结合实际;第二,要密切跟踪新产业、新工种、新岗位,开发新教材。教材内容与要求要覆盖职业资格标准。第三,要促进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不但要有传统的书本教材,还要开发各种形式的实物教材、电子教材等,切实解决教材呆板与滞后的问题。
4、教学模式亟待创新。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客观上需要我们创造出大批有农村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理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现在农村职业教育学了很多大城市职业教育的模式,但差不多都是照猫画虎,效果有限,在农村职教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居于统治地位,许多新颖的、体现职教特点的教学形式,如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还没有普遍推行。
5、教学管理亟待加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是基础,提升教师队伍是关键,加强管理是保障。没有规范的管理,保证质量就会成为空话。没有管理的现代化,学校的工作效率也难以提高。与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相比,农村职业学校在学籍、人事、财务、设施、助学金、校园安全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加强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树立新的理念,找准新的方向,研究新的举措。
1、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应具有高屋建瓴的清醒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无旁贷的使命感,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拥有一项技能吃一辈子的话,那么到了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只具备狭窄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越来越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和科研的跨学科、跨技术部门的综合发展趋势,因而很难有新的发展和更大的作为。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应牢固树立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观。
篇2
一、总体要求
依照“保根本、强底层、建机制”的要求,明确村庄医生职责,完善服务功用,完成村卫生室村庄医生全掩盖;将村卫生室归入根本药物准则和新型乡村协作医疗门诊统筹施行范围,完善村庄医生赔偿、养老政策,健全培育培训准则,增强从业监管,施行村庄卫生服务一体化治理,规范执业行为,进步村庄医生队伍本质和服务程度,为乡村居民供应平安、有用、便利、廉价的根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村庄医生职责
村庄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首要为乡村居民供应公共卫生和根本医疗服务。包括:
(一)公共卫生服务。在专业疾病预防节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监视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依照服务规范和服务规范,开展或参加乡村居民健康档案坚持、健康教育、儿童和孕产妇保健、老年人健康治理、预防接种、高血压和糖尿病治理、重型精神疾病治理、卫生监视协管等根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活力构落实严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则实时申报流行症疫情和中毒事情,措置突发公共卫惹事件,做好食物平安、不合法行医和采供血及其他公共卫生违法信息申报等。
(二)根本医疗服务。运用适合药物、适合技能和中医药办法为乡村居民供应经常见病、多发病的普通诊治,将超出诊治才能的患者实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疗机构,对状况紧要不克不及转诊的,先行急救并实时向有急救前提的医疗卫活力构乞助。
(三)其他服务。受卫生行政部分托付、依照乡镇卫生院要求填写计算报表,保管有关材料,开展宣布道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为参合农民报销门诊费用等工作。
三、增强村庄医生队伍建立
(一)严厉村庄医生执业资历。村庄医生必需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或村庄医生执业证书,在卫生行政部分注册,并取得相关执业答应,在规则的范围内执业。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有执业护士、药师、管帐等响应的资历。县级卫生行政部分要严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国务院公布的《村庄医生从业治理条例》等有关司法律例,增强村卫生室村庄医生和其他从业人员准入治理。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该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历。
(二)合理装备村庄医生。村庄医生经小我请求,村民委员会引荐,乡镇卫生院审核,县级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由卫生院一致聘用在村卫生室执业。村卫生室负责人由村民委员会公开选举确定,并与乡镇卫生院签署目的治理责任书。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庄医生按服务人口的比例装备,准则上每千名服务人口装备1-1.5名村庄医生,人口较多或寓居涣散的行政村酌情增设。对村庄医生充裕的当地,鼓舞采取竞争上岗的方法择优选用。有前提的村卫生室可装备专职预防保健、护理等其他从业人员,优先配用女村庄医生。县(市)、区卫生行政部分要把握村庄医生状况,对当前没有村庄医生的行政村,可由乡镇卫生院派人驻点或巡诊、邻村村庄医生合同代诊的方法,知足农民群众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乡镇卫生院协调村民委员会做好本乡镇范围内村庄医生一致分配运用,保证村庄医生服务范围掩盖悉数行政村。
(三)增强村庄医生的常识和技艺培训。市卫生行政部分负责制订村庄医生教育和培训方案。以村庄医生工作职责为根据,细化其承当的工作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培训。深化开展村庄医生大培训工作,组织30至50岁的中青年村庄医生主干,在医学院校开展至少一个月的政策、营业实践常识学习,在上级医疗卫活力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摩培训,使其服务理念、诊疗程度顺应群众的需求,力争3年内完成全市4000名以上村庄医生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合技能培训,鼓舞运用中医药适合技能为广阔农民开展诊疗服务,努力进步村庄医生中医药服务程度。采取多种路子,鼓舞有前提的村庄医生参与医学学历教育,促进村庄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县级卫生行政部分指导乡镇卫生院应用例会等方式对村庄医生进行免费培训,每年累计培训工夫不少于两周。
(四)规范村庄医生执业行为。在不改动村庄医生人员身份的前提下,具体推进村庄卫生服务一体化治理。村庄医生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村庄医生从业治理条例》等有关司法律例要求,依法开展诊疗服务,保证医疗平安;要依照根本药物准则有关要求,规范运用村庄医生用药范围规则的根本药物,不得超范围运用;要依照新农合治理要求实行服务本能机能,严禁骗取、套取新农合伙金等违规行为。县级卫生行政部分要增强对村庄医生的教育、培训、审核。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分托付,增强对村庄医生营业培训、技能指导和日常治理。
(五)增强村庄医生后备力气建立。县级卫生行政部分要摸清并动态把握辖区内村庄医生执业状况,编制村庄医生队伍建立方案,坚持村庄医生后备人才库,开展乡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育项目,从当地遴派人员进行定向培育,实时增补到村卫生室。结合省一致布置,市财务布置专项经费,每年为村卫生室定向培育50名3年制专科大学生,个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大学生不低于15名。免费订单定向医学生在校学习时期免去膏火,免缴住宿费,并津贴生活费。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地点地县级卫生行政部分签署和谈,承诺卒业后在乡村底层从事卫生工作6年以上。鼓舞免费医学生卒业后参与为期2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及格后长期在乡村底层服务。积极施行“大学生村医”方案,每年雇用100名以上“大学生村医”,个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大学生不低于30名,联络村卫生室开展服务。依据地区实践,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到村卫生室工作,探究推进全科医生团队和签约服务形式,做好村庄医生队伍建立与全科医生准则的联接。
四、落实村庄医生津贴政策
(一)坚持健全多渠道赔偿政策。依照村庄医生的职责和村卫生室的服务功用,依据供应服务的数目和质量采取多渠道方法予以赔偿,保证在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合理收入不降低。
1.对村庄医生供应的根本公共卫生服务,首要经过县政府购置服务的方法进行合理津贴。县级卫生行政部分依照村卫生室的功用定位、服务才能及辖区服务人口数目,根据家庄市卫生局、家庄市财务局《关于转发省卫生厅省财务厅〈关于做好2011年根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卫项目〔2011〕6号),明确其应供应的根本公共卫生服务详细内容,并合理审定其任务量,保证与其功用定位和服务才能相顺应。依据实践工作量,从年度根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布置40%-44%的比例用于对村卫生室村庄医生的津贴。各地不得挤占、截留或调用应拨付给村庄医生和村卫生室的根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2.对村庄医生供应的根本医疗服务,首要由小我和新农合基金进行付出。依照《家庄市人民县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健全底层医疗卫活力构赔偿机制的施行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11〕34号)要求,由县级价钱、卫生、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和财务部分依据市普通诊疗费收费和医疗保险付出政策,经过坚持审核机制,综合思索村卫生室施行根本药物准则、服务才能应用率、村庄医生劳务本钱、新农合接受才能等要素,在不添加群众小我担负的前提下,充分发扬新农合对村庄医生和村卫生室的赔偿效果。普通诊疗费执行总额节制,按季预拨,半年清算,年关结算。
3.村卫生室施行根本药物准则后,在综合思索根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赔偿的前提下,对村卫生室依照每农业户籍人口每年5元的规范定额赔偿,并依照上级有关要乞降我市实践逐步进步,津贴资金由省、市、县按规则比例分管。
各县(市)、区对村庄医生的津贴,准则上按工作年限逐级添加,以工龄十年代补300元为基数,工龄每增进十年递增100元为最低规范,详细津贴人数及数额由县(市)、区审定。鼓舞有前提的县(市)、区综合思索村卫生室地舆前提、村庄医生服务年限等要素,进一步进步服务年限长,在偏僻、前提艰辛地域执业的村庄医生津贴程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进步,逐渐坚持完善村庄医生津贴增进机制。
(二)积极处理村庄医生养老保证问题。采取“财务支撑、多方筹资”的方法,各县(市)、区要为符合前提的村庄医生按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的规范赞助其参与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前提的村庄医生按规则发放养老金。鼓舞县(市)、区县政府采取更多优惠办法处理村庄医生养老保证问题。
五、组织施行
(一)增强组织指导。各级县政府要高度注重村庄医生在底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的主要效果,将村庄医生队伍建立作为医改的主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订详细施行方案,保证顺畅施行。市县政府有关部分及各县(市)、区县政府要结合本身本能机能和当地实践,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政策,尽快出台配套办法。县(市)、区县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成立工作指导小组,由主管指导任组长,成员由发改、卫生、财务、人社、食药监、物价等部分及各乡镇县政府主管指导构成,首要负责工作的组织、协谐和督查、指导。县级各有关部分、各乡镇县政府也要成立响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实行职责,增强协作共同,加大催促指导力度,保证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篇3
各位领导:
XX县委、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作为推进生态宜居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市政府安排部署,在市住建委的具体指导和各级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全力以赴抓落实,取得积极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XX县共有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垃圾填埋场5座,垃圾中转站102个,垃圾堆存点188个,保洁员560人,各种垃圾运输车辆100余台。严格落实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农村垃圾分类减量领导小组,搭建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先后赴盘锦市盘山县和新宾县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县实际,形成“以户为主,户村结合”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模式。按照垃圾经过农户一次分类处理,余下垃圾经村保洁员二次分类处理,少量垃圾外运填埋的流程,每户在自家庭院挖沤粪池,生活垃圾、农产品垃圾等全部实现回收利用。2018年,在59个行政村启动了第一批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试点村垃圾数量减少80%左右;2019年继续推广试点村至135个;预计2020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覆盖。
(一)高度重视,层层落实。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经过深入调研,确定分类减量模式,制定《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和《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指导意见》,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三年全面推开”的目标,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同时,建立14个县级领导和6个县直部门包乡镇、包试点村,各乡镇领导班子包村屯,乡镇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管理,互相监督。一是建立“村每周自查、乡镇进行月查、县每季度抽查、县年度考核”的督查体系,出台了《农村环境卫生目标考核办法》,并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各乡镇设立专门机构,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管理责任区,对街路巷道、广场公园等落实监管责任人。包村的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三是制定村两委成员、保洁员、包保人员等责任制度,明确任务职责,形成长效管理制度。
(三)加大投入,健全保洁队伍。一是由县政府为每个试点村垫付1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垃圾桶,印制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单,并拨付3万元的垃圾治理经费。二是要求各乡镇按照4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落实保洁员负责村内街路巷道、公园广场的日常保洁,重点要对农户门口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清运,对应该由各村进行处理的垃圾,及时外运处理,对应该由农户进行分类处理的垃圾,提醒并交由农户进行处理。各村原有的垃圾房、垃圾转运站由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及时运送到填埋场(点)处理。
(四)广泛宣传,发挥主动性。一是通过在电视台、县报开设专栏、在乡村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温馨提示牌等多种形式向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二是包保乡镇的县级领导、镇村两级干部深入农户,手把手示范分类,面对面宣传引导,达到家喻户晓,人人会分类的良好氛围。村干部、党员率先在自家开展垃圾分类,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三是各乡镇选择典型示范村,组织现场拉练,介绍经验作法,促进和推动垃圾分类的开展。
(五)开展督查,加强监管。由县城建局牵头,联合县财政局、环保局、农发局、爱卫办等5个部门先后多次对试点村进行随机抽查和考核验收。随机访问农户和保洁员,实地了解各试点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情况,认真听取广大农户的意见和建议,采取现场打分、当场公布、全县通报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个别乡镇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制定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责任制度、评比奖励制度。但有的乡镇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下发了工作方案,并没有严格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不够具体。
(二)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够。村民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在短期内纠正村民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定难度,还需加强宣传,加以正确引导,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和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比较简陋,还需加大投入。二是由于要求垃圾收集、填埋等场所要远离人群,运输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有毒有害垃圾处理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三、下步工作安排
围绕明年的工作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县政府作为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工作扎实推进。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分工,深入乡村,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各乡镇要抓好各项责任制度的执行,按制度实施奖惩,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大保障经费投入。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各乡镇也要对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运行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同时要统一管理各村垃圾治理经费支出,保证专款专用。
(三)实施“四进四化”工程。实施农村“四进四化”工程,即:鼓励农村厕所进院、养殖舍进院、柴草垛进院、苞米仓进院;加强农村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作,打造整洁有序的农村居住环境。
(四)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县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和村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包保干部的实绩考核力度。
篇4
(一)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是区委副书记、区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主持召开全区防汛工作会议,就我区防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周区长强调防汛工作要做到“五到位”(重视到位、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宣传到位、履职到位),各级各单位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突出抓好灾害监测预警、城乡防汛安全、电站水库监管、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区域监管等,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纪律约束、强化舆论宣传、规范信息报送,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运转高效的防汛减灾工作格局。
二是区防办根据工作安排部署,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区防汛紧急工作会议精神的紧急通知》(张汛办[2020]7号),区委、区政府、区防指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夜间突击对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新区)和辖区滑坡隐患监测点、涉水在建项目、水库等重点区域的汛期应急值守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区防办连夜制定《关于严格执行战时值班应对防汛抢险工作暨自然灾害抢险的提醒函》,发送至各地各单位,对严格执行战时值班防汛抢险工作暨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提出指导意见。
三是全区各乡镇街道、区防指成员单位立即行动,在各自辖区、各自行业领域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对边坡、河道、在建项目、易迁安置区地质灾害进行拉网式排查,对自查上报和排查出的防汛安全隐患建立台账,实行销号处理,确保全部整改。
四是主动作为,储备抢险物资。长期以来,我区没有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区防汛办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租用第三方公司仓库,做为我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并通过向上级争取和自购的方式储备了防汛、防火、应急等救灾物资60余种。
五是强化预警,做到实时监控。区防汛办积极与市气象部门对接,双方共建区气象台,为区提供专门专业的气象信息预报播报,编写重要水情信息专报、快报及预警短信等信息。
六是编修预案,强化演练。区防办指导各地各相关部门及时修编防洪、抢险、地质灾害点、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组织指导防指成员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演练50余次。
篇5
一、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1.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法制政府部门建设的意见》,结合我市交通运输实际,制定2011年依法行政工作安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量化任务,层层分解,逐级抓落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依法行政工
二、进一步做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
2.切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备案工作。严格实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公布和备案程序,健全和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备案审查制度和公民异议处理机制等,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行政争议的发生。
3.探索建立交通运输立法后评估工作长效机制。认真贯彻实施《省政府立法后评估办法》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立法后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厅要求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对于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客观调查和综合评价,为立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4.加强法律法规的宣贯工作。做好《省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省农村公路条例》等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的宣贯工作。结合“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交通运输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制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让公众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5.实施执法人员动态管理。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和《省交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严把执法人员“入口关”,根据基层执法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基层执法人员参加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对考试合格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向省厅申领执法证件。结合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建立健全执法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规范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实施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动态管理。
6.开展执法人员和法制工作者的教育培训。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素养、作风纪律、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各类法制培训,努力提高法制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7.推进交通运输执法形象建设。按照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的要求,加快推广新制式执法标识、执法证件、工作着装和执法场所外观等工作,确保标准统一、形象一致、工作协调,推进执法队伍的正规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同时,紧密结合“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转变执法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和谐执法理念,开展文明执法、优质服务,努力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形象。
四、进一步推进执法行为规范化进程
8.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活动。以行政许可、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为重点,组织全市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执法单位认真开展开展案卷评查活动,总结执法工作经验,查找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9.推动执法评议考核工作。按照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和《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实施办法》,加强执法评议考核与日常行政执法的结合度,推进执法评议考核的日常化,拓展评议考核的渠道与参与面,推进执法规范化过程。
10.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规范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若干意见》和《省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暂行办法》,加强对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量化试行标准执法情况的跟踪检查,汇总信息及时反馈。
11.进一步深化交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和市政府的要求,梳理行政审批事项和依据,开展行政审批清理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严格监管措施。探索应用电子政务,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行政审批工作的服务职能。加强对政务中心交通运输窗口行政许可和指导和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行政认可的质量和效率。
五、进一步推动行政执法模式改革
12.继续探索执法体制和机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的总体要求,按照“行政许可权与行政处罚权相对分离”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要求,探索改革执法模式,有效整合执法资源,逐步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
13.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执法。推广应用联合执法、统一执法、路警共建等多种多样的执法模式,加强系统内部门之间、本地区跨系统之间和跨地区之间的协作、沟通和配合,创新执法机制。采用路政与交警的“路警共建”,路政、运政、交警等治理超限超载的联合执法,跨地区、跨省的治理超限、打击非法营运的统一行动等执法模式,综合利用各方的执法资源和执法手段,提高执法的效果。
六、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调解效能
篇6
桥梓镇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紧紧围绕“振兴乡村战略 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桥梓”为目标,始终以“三精一美”、“五三一”工程为重要抓手,按照市区两级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全力以赴抓落实,现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镇垃圾分类的总体情况 镇下辖24个行政村和1个铁路社区, 面积面积112.62平方公里,1.05万户,2.3万人。垃圾分类收集小屋6座,智能回收设备8台,垃圾地箱115个,保洁员及垃圾分类300多人,垃圾运输三轮车辆100余台。
严格落实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搭建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先后赴浙江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镇实际,形成“以户为主,户村结合”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模式。2015年,在口头、北宅、后桥梓三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试点村垃圾数量减少80%左右。2017下半年镇域辖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村(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都基本达到100%。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层层落实。镇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经过深入调研,确定分类减量模式,制定《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指导意见》,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三年全面推开”的目标,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同时,建立镇12名二级班子成员及所有科室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管理,互相监督。一是建立“镇村每周巡查”的督查体系,出台了《镇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并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各乡镇设立专门机构,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管理责任区,对街路巷道、广场公园等落实监管责任人。包村的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三是制定村两委成员、保洁员、包保人员等责任制度,明确任务职责,形成长效管理制度。
(三)加大投入,健全保洁队伍。一是由镇政府为每个试点村垫付1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垃圾桶,印制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单,并拨付3万元的垃圾治理经费。二是要求各村(社区)按照100户配备一名垃圾分类员的标准,落实保洁员负责村内街路巷道、公园广场的日常保洁,重点要对农户门口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清运,对应该由各村进行处理的垃圾,及时外运处理,对应该由农户进行分类处理的垃圾,提醒并交由农户进行处理。各村原有的垃圾房、垃圾转运站由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及时运送到填埋场(点)处理。
(四)广泛宣传,发挥主动性。一是通过在电视台、报开设专栏、在乡村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温馨提示牌等多种形式向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二是镇驻村及村干部深入农户,手把手示范分类,面对面宣传引导,达到家喻户晓,人人会分类的良好氛围。村干部、党员率先在自家开展垃圾分类,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三是选择典型示范村,组织现场拉练,介绍经验作法,促进和推动垃圾分类的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个别村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制定了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制度、评比奖励制度。但有的村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下制定了方案,并没有严格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不够具体。
(二)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够。村民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在短期内纠正村民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定难度,还需加强宣传,加以正确引导,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和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比较简陋,还需加大投入。二是由于要求垃圾收集、填埋等场所要远离人群,运输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有毒有害垃圾处理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四、下步工作安排 围绕明年的工作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协调持续推进。镇政府作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主体,每月召开工作例会,讲评、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工作扎实推进。镇政府环境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分工,走村入户,加强指导、宣传、督促和检查。各村(社区)要抓好各项责任制度的执行,按制度实施奖惩,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大保障经费投入。镇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统一管理各村垃圾治理经费支出,保证专款专用。
(三)继续抓好“五三一”工程落实。实施农村“五三一”工程,即:“五是村边、路边、河边、地边和山边;三是三条精品胡同;一个绿地微公园”,从而打造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
(四)督促检查严格考核。镇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和村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包保干部的实绩考核力度。
篇7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使我市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市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一制定全市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重点做好受到破坏、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保护工作任务。
(四)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貌改造提升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
(五)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着力推进保护。
三、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着力改善我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培育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人居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
四、主要任务
(一)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二)防灾安全保障。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
(三)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
1.道路改造。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
2.给排水管道建设。对村内的供排水管道进行改造,保障村民日常用水需求,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3.电力电信线路维护。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对年久老化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维护改造,减少火灾隐患,尽量采用隐蔽式埋设。同时,架设路灯。
4.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建设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垃圾箱、转运站,其设施外观、色彩要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
5.公共厕所建设。在主要街道、人流集中场所设置公共厕所,并建设相应的化粪池,做到无害化处理。
6.环境绿化美化。在街道、河流以及其它开放空间,要植树绿化,美化街道、村庄。
(五)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陈列展示,主要包括:必要的看护用房或保护展示棚、监控设施、消防设施、核心保护范围内重要部位的土地平整、排水供电系统、防洪工程、必要的护栏、界碑或界桩等。对于可移动文物,要建设标本库房和保护展示用房,并配备必要安防、技防及环境控制设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包括:针对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的项目,结合当地相关的企业或个体生产者,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建设生产制作展示、传习培训等准公益性场所。针对植根乡村的节庆活动、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合乡村文化大院、乡村公共文化场地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表演场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市政府成立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统一协调督导,并明确相关责任和分工。
市住建局:负责组织有关乡镇对村庄传统建筑、选址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调查及传统村落申报;组织、指导有关乡镇开展传统村落建筑档案制作、保护规划编制、资金的申请和上报等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审批有关项目,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认定,以及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实施;指导项目实施、质量监督及验收等工作等。
市文广新体局:负责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提供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情况等相关资料;确定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提名,交领导小组审定;协助有关乡镇完成历史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认定、公布、档案建立和保护标志的设立。
市财政局:积极争取上级保护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落实保护利用的相关扶持资金。负责传统村落项目资金评审,配合相关单位监督传统村落项目招投标工作;负责政府采购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及时拨付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专项资金。
市发改局:负责传统村落修缮、修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立项审批等工作;积极向上争取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多渠道筹措土地指标,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用地服务和保障。
市环保局:结合水利局、各乡镇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协调配合农牧局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市旅游局: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创建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加速景点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纳入旅游线路。
市公安消防大队:制定专业消防保护规划,在传统村落村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提请政府加大对传统村落消防的资金投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管理,指导传统村落村组建专职消防队伍,做好培训义务消防队伍工作,提高传统村落抗御火灾的能力。
有关乡镇:传统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责任主体单位,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本方案要求,完成国家级传统村落冶陶、伯延、安子岭、固义、白府、朝阳沟等村庄的保护工作。
(二)严格落实规划,确保科学保护。保护发展规划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依据。传统村落所在乡镇政府负责聘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设计文件、项目工程量清单、施工图预算。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传统村落修缮项目及修缮项目资金安排表,由市财政组织评审核准,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备案。同时,在村委会、项目建设现场公示。
篇8
1.1 农村水资源污染严重
乡村集中人口地区将生活垃圾倒入水里等行为十分普遍,农村个体经营户如个体豆腐作坊、畜禽养殖场等在加工经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造成河流水质严重恶化,继而影响农村的地下水的质量。农村的池塘、沟渠常年没有清理,被水藻(草)等严重污染,水质变黑、变臭,农村水污染现象严重。
1.2 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
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所含化学元素比例失调,打破了原有平衡,致使生态环境被污染、破坏。
1.3 乡镇企业对农村社会生态环境污染较重
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滥用土地问题也随之而来。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现有的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污染治理一直没有到位,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4 农作物秸秆的焚烧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
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是造成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秸秆的焚烧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民收益,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再次,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1.5 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首先,部分地方领导错误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1.6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虽然国家和省政府已经下发了有关农村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但这一内容仍然比较宽泛,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相关实施细则和指导政策还有待逐步完善。
2 对策与建议
2.1 打破淡薄和落后的环保观念并加强农民自我环保意识。
以正确的引导,让农民了解只发展农村经济而不注重环境保护的弊端、危害,从而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此以来就能够帮助农民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的思想观念真正转变了,有助于农村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2 要加大对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面”的宣传上,营造舆论氛围,做到了无宣传盲点,如:刊登广告、专题报道、电视访谈、网上登载等形式,营造农村环保宣传氛围,扩大农村环保的社会影响。在“点”的宣传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深人乡村、走向街头、进人家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进行近距离宣传。
2.3 完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
进一步细化《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针对各项意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操作程序、管理细则和规章制度,使各地方政策有法可依,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
2.4 加强农村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农村环保专业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为农村社会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人才保证。适当引进一些懂法律、懂环保、懂建设的专业人才充实农村环保队伍;另一方面,要针对现有工作人员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增强农村环保干部的综合分析能力、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5 加强农村社会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2.6 立足农业现代化,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的沼气燃料新能源,发展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通过对农村污染物较简单的污水进行利用,大力开展污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利用;在对当地农村土地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因地制宜地实行科学生态的施肥等技术,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资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结语
篇9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进程中,非政府(非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以小额贷款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者从事各种小型经济活动,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项有效措施,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小额贷款作出的积极探索和贡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和肯定。而国际上,小额贷款也逐步融入主流的金融体系,无论是规模、形态还是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小额贷款的含义。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比较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利用小额度的信用贷款为低收入贫困人群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商业性小额贷款的兴起,致使小额贷款在额度、利率和服务对象上产生了重大歧义,使小额贷款的定义复杂化了。小额贷款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发展工具。小额贷款的含义可以包括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它满足了那些从未或很少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和企业的金融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小额贷款的主要目标是中低收入家庭和微小企业。
小额贷款公司的产生背景、意义和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建设进程的推进,在资金的供应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以农民贷款难、审批复杂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国农村出现了实施小额贷款的一些公司,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为了规范小额贷款公司业务,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5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从而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地位和性质。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社会公众存款,仅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发展的风险
作为新型的小额贷款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几年来有效地支持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及微型企业的发展,弥补了我国金融市场空缺。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建立的时间较短,各项业务的开展均处于摸索和尝试的阶段,内部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手段还有一定的欠缺,人员素质还有待完善和提高,在监管制度设计上的先天不足以及市场定位错位等。
对于小额贷款经营发展的风险问题,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市场认知度低,业务开展困难,收入来源单一。作为新生事物小额贷款公司被社会公众熟悉并接收仍需时日。市场认知度低使得小贷公司业务开展困难,对于小贷公司这样一个新型的金融服务组织,信誉的建立需要一定时期经营的积累。对于有贷款需求的目标群体来说,选择小贷公司存在一定的信誉风险,即使想通过小贷公司贷款,获得相关信息及服务的渠道也很有限。目前来说,小贷公司开展业务大部分都是通过熟人、朋友来进行,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市场。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利息收入,占其全部营业收入的八成以上,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管理人员经验欠缺,业务开展缓慢。目前小贷公司放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资本金,一旦发生坏帐,损失极大,为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小贷公司普遍审慎经营,管理人员怕承担责任,宁可少贷而不敢错贷。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贷款多以抵押、质押和保证贷款为主。
监管层面的问题:监管不到位,制度约束性差。目前国家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尚未有明确的金融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监管。政府金融办虽有监管之权,但其侧重于抓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缺乏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股本金变动、贷款对象、贷款用途、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等合规性方面的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各项业务运作完全处于自我约束的状态。信息透明度差,风险难监测。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完全靠自我约束,并未按时对贷款发放情况、贷款投向、利率监测等业务真实信息进行报告,信息透明度不强,相关部门很难把握其业务运作的规范性。小额贷款公司游离于金融监管系列之外,对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国家明确银监会派出机构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均不参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而只负责政策宣传和相关业务的培训工作,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缺位易引发诸如信贷风险、暴力收贷、变相集资等社会问题,容易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无序发展,对地区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1]
法律风险:试点初期,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和发展更多依靠国家优惠政策,但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纳入金融机构范畴,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然而,目前规制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规定只有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会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编码规范》以及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性文件等,缺乏完整、系统的法律规制体系,严重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和持续发展。相比而言,国外小额贷款业务的法律规制更为成熟: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法》、印尼的《小额信贷法》、印度的《小额信贷促进法》等都是规范小额信贷的法律规章。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必然会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举步维艰,造成金融风险隐患。
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防范措施
赋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企业的法律地位,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小额贷款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指导意见》并没有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企业性质,只是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不吸收存款、只发放贷款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在性质上小额贷款公司仅属于一般的工商企业。而从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业务来看,除了不能吸收存款以外,其他的业务与金融企业没有什么区别。实质上的业务完全相同,性质却不同,矛盾显而易见。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小额贷款法》,赋予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企业的法律地位。
积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是要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除了要充分利用其他商业银行共有的客户信用信息外,还要积极参与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对贷款质量劣变及时反馈,对贷款呆账充分计提准备金,增强对贷款风险的抵补能力,从而有效地防范、控制、化解经营风险。二是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风险教育,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识别能力,积极防范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内部管理,切实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合法、稳健、有序进行。
篇10
关键词 地方债务 融资平台 PPP
一、引言
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为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意见剥离了市、县二级政府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直接改变了延续多年的市、县政府融资方式,对地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影响。下面以德清县交通融资为例,对意见实施后对该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作一初探。
二、德清县交通融资历年情况和现状
德清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德清县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主要作用就是为德清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措建设资金,是一个关键的县级融资平台。客观讲,这些年来,德清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交通项目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相继完成了09省道乾元至秋山段改建工程(一期)、宁杭铁路德清段及站场配套工程、白三线航道养护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76亿元,形成了“一横四纵”公路网和“一横三纵”水路网的交通网络主框架,一个以高铁、高速、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依托、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成形。可以说为政府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民生和发展经济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国家加强地方债务管理,下发国发43号文后,德清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融资工作陷入停滞,资金压力日益显现。据测算,2015年德清县交通建设资金总需求(包括还本付息)达24.5亿元。而国发43号文规定,市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债务,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在预算之外违法举借债务,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级政府代为举借,这就造成该县交通项目建设资金将无以为继,从而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
三、意见出台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将推进乏力。近几年来,德清县每年投巨资用于公路、水路建设及国省道、公路大中修、联网公路、美丽乡村路、危桥改造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每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养护的资金都在6亿元以上。由于该县财力尚比较薄弱,上述资金除少量由上级和县财政补助外,绝大多数都通过融资解决。而国发43号文下发后,市、县政府融资平台不能继续融资了,这就使得交通建设资金将出现短缺,从而影响交通在建项目的推进及新建项目的按时开工,交通项目建设将推进乏力、后劲全无。
二是资金链断裂风险集聚。“十二五”以来,德清县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就达33.9亿元,绝大多数资金都是通过融资解决的,交通债务余额逐年上升。目前,交通债务余额已达32亿元,2015年度需归还到期本金15.5亿元、支付利息约3亿元,需支出2015年项目建设资金约6亿元,全年共需资金约24.5亿元,而目前账户中的资金余额及全年基本可预见补助到账的资金不足3亿元,资金缺口巨大。2015年初至今,由于没有新的融资政策,德清县交通融资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资金压力日益显现,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三是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将深受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具有稳增长的重要作用。由于没有建设资金,德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停滞,从而影响全县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因为债务人的无力偿债而发生债务危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德清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稳定也将深受影响。
四、相关意见和建议
如何解决国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后所引起的这些问题,让地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步入良性轨道,已摆在我们的面前。我认为主要从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进行融资平台重组改革和加大政府对公益性项目的财政投入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了以解决存量债务为根本、以融资平台重组改革为基础、以加大财政投入为重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格局。
一是妥善处理存量债务。2015年,财政部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但1万亿元的总债券额度只占2015年到期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本金)的53.8%,应付的利息及其余46.2%的本金及在建、新建项目无可靠的资金来源。现在国家又无新的融资政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说已步入等死状态。因此,上级政府应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或办法,使地方政府能筹措到后续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确保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不受很大的影响。
二是进行融资平台改革。从长远地看,未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改革要逐步形成类似美国“一般责任债+项目收益债”的二元化市政债结构,即纯公益性、缺乏盈利能力的项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融资;公益性和盈利能力兼备的项目主要依靠投融资平台或各类专门成立的项目机构;而纯盈利性质的项目则应逐步退出地方政府及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范畴。融资平台公司必须适应这一趋势,转变发展模式,实施去平台化运营,作为一般性的竞争性和地方性国有企业存在,实现实体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转变,参与市场化竞争。
三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2014年11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从而为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打开了大门。当前,要加快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交投投融资模式,完善收费公路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和维护资金,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推广PPP合作机制。PPP合作机制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我们要加强政策引导,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盘活存量资源,增强交通服务供给能力。同时,我们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切实控制和防范财政风险,并进一步健全PPP模式的法规体系,保障项目顺利运行。
- 上一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
- 下一篇: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