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改革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改革意见

篇1

一、突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实施职教教改项目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育我省职教办学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围绕重点,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改革课题,通过职教教改项目的实施,产生一批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将产生明显成效的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全面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二、分级管理,积极推进职教教改项目实施。各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强对职教教改项目管理和领导。省教育厅负责全省职教教改项目的宏观管理,职教教改项目指南,组织立项评审,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各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所属学校开展职教教改项目工作,对立项职教教改项目进行业务指导和过程的监督管理。项目学校负责对职教教改项目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和督促检查,为职教教改项目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职教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要对职教教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研究进度,项目主持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研究的情况,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等。

三、职教教改项目的项目分类和立项程序。职教教改项目原则上分为理论研究项目和实践应用项目,以实践应用项目为主。经批准立项的项目分为三级:重点项目、规划项目、一般项目,统称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立项程序:

1.省教育厅每年下发申报项目通知,当年项目研究领域(项目指南),确定申报限额。

2.申报者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项目,填报项目申请书,经单位及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上报。不受理个人申报。

3.项目申请经初审合格后,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

4.省教育厅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及当年项目经费情况,择优确定资助项目。

5.省教育厅发文公布批准立项项目名单。

6.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经发现,省教育厅将撤销该项目:项目研究中有严重政治问题;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与批准的项目设计严重不符;不能按时结项的。

四、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的职教教改项目,由项目主持人在本单位的指导管理下,按下列要求,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

1.要在接到立项通知一个月内,按照《立项申请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建立完整的工作档案。

2.完成时间两年以上的职教教改项目要写出年度报告或中期报告,其内容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等。

3.职教教改项目的重要活动和重要阶段成果应及时报送相关管理部门,重点项目报送省教育厅。

4.在职教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出现改变项目名称,对研究内容、研究计划有重大调整,因故中止项目研究等,须由项目主持人提出书面报告,所在学校签署意见,按隶属关系报批,并报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备案。

5.变更项目主持人应由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按隶属关系报批,并报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备案。

五、职教教改项目的结项验收。职教教改项目要按规定的时间结项。职教教改项目完成后,由项目主持人填写《结项报告书》(见附件),并提供: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成果材料,资助经费使用报告,实践效果评议材料及其他有关材料等,做好接受结项验收的准备。

重点项目结项验收由省教育厅组织,其他项目,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的由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由省辖市教育局组织验收。项目验收人员由有关领导及管理人员,有关专家,财务及审计人员组成。验收内容包括:听取主持人的报告,查阅有关材料,对项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审核,进行现场考察或测试等。验收时对项目完成情况做出结论。

各地、各单位要在每年3月底前做好上一年完成项目的结项验收工作,于每年4月上旬报省教育厅审核。上报材料包括:验收工作总结;《结项报告书》一式3份;项目成果(项目成果为论文的,需提交论文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原件审核后退还;项目成果为著作的,需提交著作原件和封面、版权页、目录、后记复印件各1份,原件审核后退还;项目成果为研究报告的,需提交研究报告打印件、专家鉴定意见或采用部门证明原件各1份)。省教育厅审核后,为通过验收的职教教改项目颁发结项证书。经验收结项的职教教改项目可申请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六、加强重点项目的经费管理。为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支持力度,省教育厅每年拨出专款作为职教教改项目研究经费,主要用以资助部分重点项目。各地、行业主管部门和学校可根据项目性质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1.项目研究经费要按照有关财务制度加强管理,不得以任何借口挪用。项目经费由项目主持人根据项目实施需要,在财务制度和本意见规定范围内支配使用。实行“集中管理,分项核算,包干使用,超支不补”。

2.项目研究经费使用范围限于:资料费(包括项目研究相关的资料收集、打印、复印、翻译费等,少量必要的图书、教学软件等文献资料的购置费);差旅费(指为完成项目研究必需的调研、差旅费);小型会议费;劳务酬金及咨询费等。

3.省教育厅用于开展职教教改项目组织管理工作的费用,如立项评审、召开项目专题会议、组织重点项目验收等工作的费用,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实报实销。

篇2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文献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例如,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文章介绍其内涵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述的深浅程度基本一致,没有新意。②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③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行为,也即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

(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继颁布了统一的专业目录或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目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农村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六)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家长、学校都把焦点集中到了升学率上。“3+X”或“3+综合”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项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为了提高升学率,怎么考,就怎么讲;考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将会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降低,这样不仅影响学校的生存,也影响学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实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也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只能在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局部的试验,以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七)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八)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方法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教育的价值观决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此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此外,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展开深入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能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巩固。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并注意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二)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重新分类的依据要突出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学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不同的教育类型需要建构不同性质的教学方法分类体系。职业教育方法分类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学科教育教学方法应突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重要地位。(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某个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普通教育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以被动接受学科知识为主,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比普通教育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灵活多样,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两点:①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并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②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构建教育立交桥,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制度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建立在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基础之上,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上述两种入学制度,宽进严出,比如英国的开发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教师不再为应付高考而集中全部精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会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拓宽学习的空间,丰富学习内涵,教师将集中更多的精力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

(六)转变传统的办学形式,创造适宜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建立在整体办学形式转变的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因此,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需要发生结构的性的转变,否则难以运行。

教学方法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不单是教学论自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教论坛,2001,(9).

[2]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篇3

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创新出一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而“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开放式办学思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由一位专业教师担任该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教学,从而使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融于一体,形成连贯、系统、全面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衔接,从而有效增强理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习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避免旧教学模式带来的理论、实习脱节。“一体化”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统筹安排,使内容编排更合理,从而减少复重内容和环节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意义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作重大改革,主要是整合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加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新知识和技能,以便适应就业岗位技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选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职教界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等。

1.项目课程。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项目课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较好地实现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平衡,调和了经济社会的功利性需求与人本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彰显之间的矛盾。项目课程的基础是学习任务,全称为“学习与工作任务”,即“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其核心学习内容是工作的学习任务”。职业教育中优秀的项目课程,还应反映该职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因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的整体化的“工作”。项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和矛盾,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2.任务引领型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又称为“任务驱动型”或“任务先导型”课程,是近年来我国职教界谈论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职业教育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门类。“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基本思路是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任务引领型课程借助工作任务这个载体来克服传统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或围绕知识内在逻辑设计课程内容的缺陷,通过工作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整合,让学生通过“做”来带动学生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而不再把理论知识学习作为获得技能或能力发展的促进手段,因此基本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3.工作过程系统化与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职业小类或多个岗位)的职业资格。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第一,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第三,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第四,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完整过程。其中,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是学习领域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学习领域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指的是同一种课程模式,但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

学习领域与项目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领域常常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出现,但又不完全是教学项目,有时只是一些工作过程结构不完整的学习情境;第二,项目课程的随意性较大,而学习领域是经过整体化职业分析得到的一个课程系统,它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更加关注项目之间的关系,关注课程的系统化结构,是项目课程的升华。

要想真正地推行多专业“一体化”教学,学校必须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拓宽实验实习场所,建立产教结合基地,要拥有与教学内容、训练课程相适应的设备、教具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呼应,理论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课题的对应和专业技能与生产应用的统一。学校还必须先建立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应根据教学组织和管理需要,使专业课教师与实习课教师做到科室间互流,或成立“一体化”教研组,全面负责学校“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教师统一调配,使理论、实训相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和统筹安排,使内容编排更合理,减少重复内容和环节,缩短教学时间。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实施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必须经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就业服务等有关部门的全面协作,全体教师的团结努力,才有可能实行。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该种方法的教学有了总体方向上的把握,然后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师生情况、教材情况、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制订出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并将方案交由教师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合理方案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斌.一体化教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教育科学研究.2004.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汽车英语;一体化教学;实用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汽车进口、出口数量都在飞速上升,汽车生产制造水平、技术不断提升。一方面,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进步空间,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新形势下,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对外交流能力急需提高,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行业中的发展。然而,我国当前的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偏重理论,整体教学效果有限,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外交流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1 《汽车英语》教学现状

1. 教学对象学习兴趣不浓

目前,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主要由于文化成绩不好,只能选择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技术学习,本身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加上,职业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存在偏差,以为学习汽车专业就是来学习技术的,英语作为文化课不重要,同时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比较小,学习英语兴趣不高,英语水平不会太好,英语的实际应用更是无从谈起。

2.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职业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汽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这一目标。然而,职业院校《汽车英语》并没有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职业能力需求而灵活变通选用教材和教法,教学内容依旧不能够离开最基本的英语词汇、语法、翻译等基本内容,导致英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不能够真正适用于学生的实际需求,难度、强度也远远高于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不会很好。

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目前,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英语教学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落后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缺少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自身能力水平,也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英语能力高的教师缺乏足够的汽车知识,汽车知识完备的教师缺乏英语教学能力,这样造成了英语教学难以与汽车专业知识相结合。

2 《汽车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以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因此,职业院校《汽车英语》要采用一体化教学,构建职业英语与汽车专业英语相结合的实用性教学模式,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英语实用交际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是融合性, 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在《汽车英语》一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在实训室或生产现场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实际演示进行指导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提问学习,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和汽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承。

二是实用性, 它使英语知识、汽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 形成连续的英语知识、汽车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汽车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相辅相承、互相配合, 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三是实践性, 通过课堂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知识学习能力,再以真实现场情境,进入汽车操作实训室,结合汽车专业知识、技能教学, 并以组织学生协商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从而能结合汽车专业,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参考,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通过这样的教学做一体化培养,职业汽车专业的学生不但能够学到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熟练的汽车操作技能,对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十分有利。

3 《汽车英语》一体化教学改革途径和对策

1.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它适合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学,不适合以培养汽车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应进行一体化的教材改革,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汽车英语》分为汽车文化、汽车构造和汽车销售服务三个部分。汽车文化模块是让学生通过汽车的标识、名称了解并掌握汽车类型,汽车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汽车构造模块,让学生做到能用英语说出汽车各部件的名称,能读懂与汽车相关的英文原版材料。在汽车销售服务模块,学生要掌握汽车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必须掌握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能够用英语进行谈判、服务和营销等相关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汽车营销和服务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

改变以讲授英语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汽车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将基础知识整合成为一系列项目式教学情境,并将其按汽车专业目标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有序编排成各种组合的单元,进行施教。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围绕汽车专业特点,为完成一个具体的英语学习目标,学生边讨论,边练习,实现英语知识与汽车专业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学习中,在具体的模拟场景中,学生把英语语法、功能语言和听说技能等进行融合应用操练,面对“真实”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性地运用英语知识能力,结合汽车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室,在实训中心,都可变成项目教学的课堂,学生面对各种车床,了解相关的汽车英语知识,化枯燥的专业英语学习为具体、生动。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明显提高,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全面发展,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得到了促进。

4 重视实践教学,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

汽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实践与应用 ,根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假设、想象某种交际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引导学生模拟英语言语活动,使汽车英语交际训练灵活多变,轻松自然,易于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利用英语进行交际;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汽车实训室,边演示汽车零部件边讲解,利用鲜活的实物,帮助他们理解记忆。这样通过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机会,学生汽车英语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知识的吸收也明显加快。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不仅促进了学生英语知识能力与汽车专业知识能力的结合,还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重大的帮助。

更新考核办法,注重全程培养。传统教学更加注重结果。汽车英语教学也需注重过程培养,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课程考核新体系,从而能使学生能力培养持续不断,提倡做中学,学生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实用汽车专业英语的考核要将终结性考试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汽车产业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为职业技术人才带来的众多机遇的同时,对其英语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也对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面对新技术背景下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中,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进行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训练,将汽车和英语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汽车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教学与专业实践相分离的情况,强调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综合性。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也增强了,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智敏.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实施[J].职业.2014(12)

[2] 梁明先.一体化教学在汽车维修英语课程中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6(05)

[3] 王辉.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研究 [J].潍坊学院学报.2013(04)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 口译 教学 实践

1、概述

教学目标的构建是教学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基础。依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构建了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了解商务工作环境和相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满足相关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跨文化交际性是口译活动的重要属性,口译活动不是源语言信息与目的语信息之间简单、机械的语言符码转换,而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下极强的心智活动。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变体,属专门英语中的一类,它是以英语语言为媒介,为商务活动服务。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交际的双方既要体现平等互利的原则,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又要体现商务活动的严谨性和实效性。因此,商务场合运用的英语词汇及表达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词语在语体上具有规范性、正式性,语句的最大特点是简洁明快、逻辑严密。从整个语篇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篇章尤其是商务英语应用文具有完整、简洁、具体、正确、清晰、礼貌、和体谅等七个语篇特点,这些特点是商务语言使用中应遵循的七个原则。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现状

当前口译教学在国内尚未形成规模,口译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偏居一隅,难以培养出足够的口译人才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而且制约了口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国内开设口译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大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立翻译专业,更谈不上建设口译专业;有些院校只能以单一的口译课程取代口译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理所应当地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口译教学与评估体系。其次,高校专业资源的匮乏,使得口译教学无法形成主导性优势。很多院校由于对口译学科认识的模糊,导致对口译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投入偏低。当前,国内口译专业在实践经验、师资组成、学历资格、教学态度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许多从事口译教学的老师大多实践经验缺乏,限于纸上谈兵,也较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口译培训。

该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三个瓶颈:英语水平不高、学科专业知识缺乏以及汉语运用能力差,实践证明这三方面能力与翻译能力是相铺相承的。要提高这三方面的能力来提高翻译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对语言的悟性。多数高职学生的共病,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知识面窄,对语言和文化差异了解不多。当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所使用新教材内容新颖,注重针对商务活动实际进行教学,但仍然没有很好地把翻译理论和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对理论教学重视不够,教学体例上多是由词到句的语法体例,较少涉及篇章翻译,多是采用知识点等。

3、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和实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特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所决定的。高职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目标。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的显著区别在于高职毕业生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不可能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获得,只能是通过实践教学,在各种实训锻炼中培养出来。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能以英语为工具,熟悉商务知识,通晓计算机及文字处理技术的应用型技术骨干和专门人才。语言习得规律要求本专业课程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训、实践练习。从言语本位的课程观出发,外语课程可被视为言语实践课,它明显区别于语言知识课。言语能力是“习性”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

4、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加强学生语言基础和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以及语言逻辑、语法、修辞和词汇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培养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创新能力。翻译是语言的再创作,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力和鉴赏能力,才能加强学生对英汉的洞察剖析能力,加快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别的细微特征的反应能力,熟悉商务活动中翻译内容的表达方式,翻译时才能做到准确、得体、专业。

模拟实际商务活动,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布置特定实践任务通过实际接触社会培养学生各种实用技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自制或购买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模拟商务会议、广告宣传、产品推介、商务谈判、制单报关等商务活动,进行演绎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与驾驭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经常利用案例教学,将企业成功运作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介绍给学生,通过实例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度。案例教学法直观性强的特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并能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实践。尝试跟踪教学法,采用录音、成绩坐标图、文章存档等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使学生能直观、生动地与自己、与同学进行比较和对照,看到进步,增强信心。

5、总结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教学和管理改革的一部分,其实质是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把英语口译教学和商务学科紧密结合,将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通过科学的手段,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宏伟战略目标。

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发展后劲的力量源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专业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与社会的人才去求规律相一致,符合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勒代雷著,汪家荣,李胥森,史美珍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篇6

关键词:高职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有着很强的创新性、应用性等特点。随着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高的审美需求,企业商品通过艺术设计可以增加附加值、创造更多的营销机会,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大大刺激了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积极性,使得近几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的很多院校艺术专业学生都存在着社会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对此,我们加强对此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以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1确保实践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发展

1.1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质量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种新兴的专业类型,其与传统的专业学科有较大的不同,此种专业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如学习资料的形象性、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专业活动的创新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广泛的收集相关资料及优秀作品,做好PPT课件,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形象性。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此外,教师应当注意结合经典作品,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设计中的创新点及创意所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欣赏水平和设计水平,促使学生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对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学习或者模仿,从而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

1.2积极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当前,在进行艺术设计学习时,除了应用常见的多媒体教学外,教师还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教师模式,如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主张是想讨论法,或者是仿真模拟实训等,以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讨论法,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从而通过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于仿真模拟实训,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清苦,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或者是网络资源,制定出仿真案例的要求,并组织学生对仿真案例进行调查、分析、思考、讨论、交流等,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实行仿真模拟案例分析,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差异,从而更好的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促进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展

2.1加强实训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好的创意仅仅保留在脑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表现在画面上及实践上,才能够代表着创新能力的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要求,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够满足学习需要。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实训教学,通过对专业课程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及实训课程,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绘画能力及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践,然后指导学生组成小组,对各自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将点评形成书面语言,交给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实现其审美能力及判断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的满足专业学习需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确保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避免重蹈失误覆辙。

2.2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竞赛是检验学生实践水平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参加各种专业竞赛,通过获得比赛奖励,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加强实践能力。除了正规的组织比赛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实行模拟竞赛,此种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鼓励学生创新竞赛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实现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2.3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与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企业如广告公司、文化出版、报社、装饰设计等建立岗位技能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实训的岗位,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项目。并为学生提供研究基地和相应的设备,学校可以委托企业派遣相关的设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通过设计人员对学生的指导,可以将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艺术设计的要求和规范,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培养实训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并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这对于渴求人才的企业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对于实训合格的学生,企业可以与其学校洽谈,将学生变成企业的正式员工,从而降低学生的培训后失业风险,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降低企业的人才成本。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加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燃眉之急,而这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对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实践教学改革开始,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和灵活化发展,是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西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01).

[2] 彭晓燕.艺术设计专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3] 刘君政.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结合”的实施途径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9(08).

[4] 张亮.模拟教学法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5] 盛英淼.“双元制”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实践[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6] 黄婷.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改革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01).

[7] 漆小平,樊炎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8] 叶国丰.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9] 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8).

[10] 刘朝晖.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到来与创新型国家出现而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潮,旨在解决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适应性,培养和造就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及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创业能力就是创造事业的能力,凡是在各行各业工作岗位上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员都是创业者。创办企业是创业的重要形式,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更高级表现形式。创新意识培养是贯穿创业教育始终的本质要求。

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意见》的要求,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同样也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大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顺利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普遍面临着“低水平的高就业率”的尴尬境界。从现实角度上说,高职院校的高就业率背后往往是低水平就业,具体表现为“两低一高”,即低工资、低专业对口率和高跳槽率。有人称这种状况为“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虽为戏言,但不无道理。这种现状的产生,与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和创业能力缺乏有关。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环境下,如果只能做重复而又简单的事情,又缺乏独立开拓的创新能力,其市场待遇未必会超越农民工的水平。

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稳固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

二、高职院校以教学改革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目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教学工作的推动,事倍功半。

目前,各高职院校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已经达成共识,但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一定误区,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是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把教务部门负责的教学工作排除在外。事实上,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满,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时间都是围绕课程展开的,在课堂里上课、在实训室进行实践实训、课后完成作业等,无一不是与教学有关。在此情况下,如果抛开教学工作来谈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教育实际的。当前,各高职院校均热衷于兴办各种类型的“学生创业园”,希望通过为学生提供创业场所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器”。学校的这种做法,是想借助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其初衷是对的。然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然而仅仅提供创业场所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平台。

正如上文所述,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可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紧依托教学工作,利用教学各个环节所能提供的契机,渗透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不再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向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工作上及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构建起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体系,并且在教学计划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都充分加以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一方面必须围绕教学工作进行,决不能舍本求末,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总之,教学改革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平台地位必须得到建立与保证,否则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会事倍功半,始终在高职教育的实际外徘徊。

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改革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的理念,以教学为平台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师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强力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高职教育的所有课程都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每个教师都要注意寓创新创业教育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依然存在为数不少的理论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单调而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很差,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在此情况下,浙江商职院要求理论课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先于学生具备创新理念,并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观念,使学生在对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训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创新理念,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缺乏专业、科学的设计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很难通过实践教学得到渗透。

目前,浙江商职院通过两种实践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一,“走出去”,采用“校企联合”模式,在有资质的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真实情境的训练场地,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如信息技术学院就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培养了学生,选拔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驻该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业水平。其二,“请进来”,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在应用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彻创业教育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与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就业打下基础。如艺术设计学院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工作室制”新教学模式,具有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工作坊式)特征,集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为一体,具有现场教学与创业教学特点,师生反映良好。

(三)改革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必须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创业和创新的理念和创业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在资源有限的创业阶段有效识别和筛选创业机会。

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并未融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够明确。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散乱不一,课程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

浙江商职院可以把创新创业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模块。围绕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学校开设了职业发展或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市场开发、商务营销、职场礼仪等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学校还要求教师大量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充分展现出创业者的创业方法、创新思维特点及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更具体、生动、有说服力,更能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把创新创业课程归口于学工部门,其课程授课教师也多安排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政人员)。相对而言,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缺乏实际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时,经常会捉襟见肘,只能够照本宣科,草草应付了事,课程效果极差,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成为空话。因此,浙江商职院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安排上,一方面应尽量挑选专业实践知识和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支持其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专门编写了《大学生创业基础》教材。另一方面应多从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才队伍,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效果。

(四)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保证。

浙江商职院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自2006年起学校积极进行了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园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入驻创业园的学生在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校此举在全国教育界反响强烈,成为许多高校参观学习的对象。

为调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教务处发文规定:学生进入创业园满6个月,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创业证书,并给予2个公共选修选修课学分的奖励。同时,为保证学生创业活动的延续性,学校经研究决定,学生可以用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园创业实践替代毕业实习环节,使得学生安心于自己的创业活动。

实践证明,浙江商职院借助教学改革平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得到了丰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年年都在98%左右。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吴微微,金瑾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

[3]张政文,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彭文博,尹明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

[5]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6]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篇8

【关键词】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满意度 高职院校 土建类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9-02

1.引言

教学内容是大学生学习的“粮食”,它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接受性程度和日后工作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甚至整个职业生涯,其重要性程度不言而喻。因而,提升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学生满意度提高的基础,而要做好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对整个土建类专业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与定位的基础上,考虑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方向,充分做好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相应的改革。

就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来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对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因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选择上特色化选择不足,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有很多类似之处,缺乏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开展一些大众化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本领和认清自身未来就业方向及职业生涯构成了制约。二是教学内容的学生满意度不高,很多高职院校本身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了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较为忽略,而高职院校土建类部分学生本来学习的基础较差,对于理论教学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缺乏了实践性教学,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中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会导致对部分学生对整个专业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是当前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探讨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满意度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发掘学生满意的因素在哪里,需要往哪些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满意,进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本研究试做初探。

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1)分析方法

学术界和实践界对教学内容设计往往用科学性来衡量,即用“科学性强”与“科学性弱”来评价与衡量,因此,为了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满意度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之间关系,笔者对广西区内外一些拥有朋友资源的10余所高职院校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负责人、教学人员、学生、教学相关管理部门等,同时,考虑到调研问题的回答性质,即包含主观的回答,也包含客观的一些回答,因此,选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以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性“强”与“弱”作为因变量,其他影响学生满意度和专业教学改革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ln(■)=α0+α1X1+…αiXn(i=1,2,…,n)

模型中Yi为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性“强”与“弱”的概率(“科学性强”=l,“科学性弱”=0),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琢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琢0表示回归方程的回归常数。

(2)指标选取

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满意度、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之前,必须对反映这三者的重要变量选取做一个全面的论证,也就是要展开对真实反映三者关系的因素做一个具体的探讨,从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部分学者对此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如陈锡宝(2006)认为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强弱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即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特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材选择的合理性、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等影响,同时还与教学课程的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密切相关。付玉辉,王晓峰(2008) 认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本着毕业生就业需要和综合能力为中心,注重课程的整合与优化,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李红(2011)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工学结合、建立能力评价体系等提出了想法。周永(2012)认为专业定位与教学内容是否吻合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应该关注的重要因素。张宇,吴桐,高小淇(2013)指出土建类高职教学内容设计应结合专业的培养定位,从培养目标分析出发、构建教学内容培养体系、落实好政策保障、加强校企合作等四个方面提高教学水平。陈功,张茂林(2013) 总结了我国土建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认为要改进人才培养定位,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来开展相应的定位,而不是盲目定位,在定位好的基础上开展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相应的教学改革。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反映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满意度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三者的因素分为几个角度进行探讨,并各选取一些变量进行分析,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

3.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的方式进行,共收到100多份问卷,提取了98份完整的问卷进行分析。特从调研中选取这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剔除数据不齐全的无效样本后,有效样本涉及98个。

(2)模型估计与检验

根据前面所述研究方法,将上述7个可能的因素赋值后,运用SPSS17.0对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7个变量全部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得出结果见表2。

表2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其中,*,**,***分别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显著。常数项不显著。

4.实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与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吻合性程度、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情况对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有很强的影响。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能否胜任专业教学也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有较强的影响。对此建议: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定位与教学内容的吻合性。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应定位于培养高技能型、复合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在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用性不强的基础上,应加快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探索校企共建专业,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专业新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二是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本着毕业生就业需要和综合能力为中心,土建类专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化、效益性和多样化。。

三是迎合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培养。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涵养以及就业去向来进行教材选择,并着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渗透,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锡宝.论高职土建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质[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6期:61-62

[2]张宇,吴桐,高小淇.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0期:14

[3]陈功,张茂林.我国土建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3年第3期:137

[4]周永.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人才需求与高职土建类专业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6期:35-37

[5]李红.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专业建设的几点认识[J].2011年第23期:58-60

[6]付玉辉,王晓峰.高职土建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6期:174

篇9

摘要:为了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单片机课程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在教学单元内容中灵活安排岗位能力训练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兴趣驱动法,引入当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单片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高级访问工程师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FG059)

作者简介:杨立生,男,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信号处理;赵航,女,三江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28-02

近年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调整能力等,而专业能力恰恰排在其它能力之后。因此,在职业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素质能力培养的内容,设置相关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适应岗位的素质能力。本文以单片机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例,从改进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探讨职业技能课程中学生的素质培养问题,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基于岗位能力的单片机课程内容建设

(一)模块化课程设计

基于岗位能力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实现素质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对单片机课程内容进行纵向重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素质与技能训练的要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等),同时,与本专业其它职业技能课程内容相互联系,构成职业技能课程的统一整体。[1]课程内容设计突出理实一体化[2],依据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决定教什么、学什么、训练什么。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将整个单片机课程按项目教学法设计为五大模块(见表1),每个模块都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目标。

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个子项目,例如模块一包含两个子任务,知识点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和引脚、单片机所用C语言程序设计和相关开发仿真应用软件;模块二包含四个子任务,包含单片机外围接口电路,如键盘和显示器等;模块三包含四个子任务,包含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系统和中断系统;模块四包含二个子任务,包含数模与模数转换技术,单片机串行通信技术;模块五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知识点涵盖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单片机开发和调试的思路、方法和技巧,C语言程序模块化设计方法等。将知识点与岗位技能点分别融入每个任务中,任务实现由易至难、实践过程由简单到复杂,任务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二)在模块化课程内容中融入素质训练内容

素质能力体现的方面很多,教师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得面面俱到,但在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对重点方面有所体现。因此,在理实一体化的单元教学中增加了这样几个环节:(1)采用分组形式,每个小组3~5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协同完成教学中的项目。这一环节首先可以培养人际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每个小组是一个集体,要想很好地完成课程项目内容,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必然需要交流与合作;(2)项目教学中预留部分功能要求学生独立实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项目实践报告。每一个项目教学完成后,每个小组要完成项目总结报告,详细列出项目实现的步骤、遇到的问题和所采用的方法,体现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4)项目答辩。在一个或几个相关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对项目内容制作PPT并进行答辩,体现文本制作能力、表达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以及心理调整能力等。总之,在项目化教学内容中预设各种素质培养环节,增加素质训练内容比重,使素质教育体现在教学之中。

二、基于岗位能力的单片机模块化教学内容实施

在实现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可以边教边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为主,结合演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3-6]根据任务实践过程的不同环节,选择相应适合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

在任务提出环节,首先,展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产品或仿真现象,例如,单片机驱动八个LED发光二极管做流水灯,同学们可直观地看到发光二极管在交替闪烁,这样,就创建了一个真实而且有趣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根据现象提出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分析、归纳任务所需的资料,提出任务解决方案。小组间可以交流、讨论,但不允许相互抄袭。这一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务方案确定以后就是具体实施,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初步开发,进行任务产品的焊接、组装和调试。

最后是答辩环节,让小组成员分别就任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解决方案、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任务最后完成结果进行介绍和总结,这个环节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材料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样,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将各部分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就能清楚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和基本素质要求,完成二三个项目任务,就能对岗位能力有较清晰的认识,使得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不断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且是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不断积累的过程。

三、基于岗位能力的考评方式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单片机教学考评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模块内容报告、实操、答辩等几个方面的测评。其中,模块内容报告反映了学生收集、分析、归纳资料的能力;实操反映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项目任务的决策能力;答辩反映了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了能力与知识、操作与理论并重的考核思路。

参考文献:

[1]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杨立生.单片机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156-157.

[3]杨立生.单片机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84-85.

[4]胡敬朋,王聪.单片机项目教学研究及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5):82-84.

[5]张素琴.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式单片机项目教学中的项目设置和内容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50-53.

篇10

[关键词]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33-02

医学检验专业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前沿学科,又是一门以临床疾病诊断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学科[1-2]。为尽快适应社会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使检验医学教育更具有“国际意识、素质意识”,笔者重点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培养更多的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适应性强的医学检验高级人才[2-3]。如何从实验教学中塑造和加强医学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实施了如下改革措施:

1 合理设置实验课程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4]。随着学科的发展,新的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设置实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增加实验课的比重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充分进行,并将实验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使实验内容更加系统、规范。

1.1进行“整体化、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式和过程的关键[5]。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课程设置不再像目前这样按照固定模式进行,而是以学生将来要面对的问题进行较灵活的安排,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在实验课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既有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也有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实验,还有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能力等的设计性实验。注重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6]。

1.1.1 纵向联系 纵向联系就是检验医学教育淡化前期的基础教育和后期临床教育两大部分的分家模式,强调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紧密结合和融会贯通,尽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在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系统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5]。例如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设置综合性实验,模拟临床标本让学生进行细菌鉴定,在鉴定过程中再强化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基础检验教学中可将专业理论融合到实验课教学中,以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1.1.2 横向联系 横向联系则是打破以学科为分类的课程设置,改为以解决某个理论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安排,构建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程。例如可以把检验专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四门课程的实验课整合后编排成新的实验课程——化学测试分析技术,这样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也避免了各门课程间部分内容的重复。

1.2 结合临床设置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可通过设置与临床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实验来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验中设计针对某个检验项目、某种疾病、某种标本的检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检验程序,准备器材,完成实验。

由于综合性实验与临床紧密联系,需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请临床检验科老师参与教学,对实验进行指导,他们能将最新的进展、方法带到课堂,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1.3 选择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科学假说。因此,设计性实验应在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后,选择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作为设计性实验的项目[7]。

在课程伊始,就给学生介绍设计性实验,提醒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遇到感兴趣的问题立即记下,可以在后期的设计性实验中进行研究;并把简单的科研设计思路及论文的撰写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在设计性实验的开题、分组实验及论文撰写、答辩的整个过程中,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大大提高,每个同学都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想到了很多新颖的题目,在查资料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的严谨性,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能力。通过各组互相交流,在各种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大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并且收获了很多的新的观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每组成员之间及组与组之间要通力合作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同学们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建立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课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进行实验考核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分析能力等进行考核,也从一定程度上树立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同学科可建立不同的考核方案。可分为平时实验考核和期末实验考核及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2.1 平时实验考核

是教师对学生每次实验课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包括考勤、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此项考核基本每门实验课程都有。

2.2 期末实验考核

是在课程终了时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评价,可分为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形式可包括笔试、口试和操作考核,可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也可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2.3 综合性实验考核

在综合性实验时教师可提供学生模拟临床未知标本,并提供相关病例,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自行进行检验程序的设计、准备器材及试剂、进行实验、得出结果,并结合病例对结果进行分析。教师可根据实验结果及学生设计的检验程序等给予评分[8]。

2.4 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设计性实验可从设计思路、开题、实验、结果、答辩、团队协作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8]。

3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

本科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经过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有了初步的科研意识,可以适当地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读研奠定初步的基础。

4 结语

经过实验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动性提高,知识掌握更加系统、牢固,思维更加活跃,知识运用更加灵活,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改革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同时也给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得实验进程的可预知性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并且对实验人员也提出了相关要求,比如准备实验材料以及制作临床模拟标本时必须开动脑筋,尽可能满足实验要求。另外,综合设计实验都需要实验室开放,使得教师和实验室人员的工作量增加。如何制定和执行实验室开放制度,使教学管理过程更加规范,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6]。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以及全体教学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立红,张秀敏,刘运德,等. 新形势下高等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8(4):61-62.

[2] 周新,李霞,郑芳. 论新世纪检验医学教育[J]. 检验医学教育,2005,24(4):7-8.

[3] 刘晓春,曲虹,刘运德. 浅谈多途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能力[J]. 检验医学教育,2011,15(3):21-22.

[4] 王元松,刘成玉.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5(6):47.

[5] 景晓红,曹励民,张博,等. 医学检验专业专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6,26(3):24-25.

[6] 林宇,赵学梅,孙超. 药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4):140-142.

[7] 王玲,寇耀红,李岩,等. 药剂学设计型实验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