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处置 管理 实验危险废弃物 高校

一、高校常见实验危险废弃物的种类

危险废弃物,即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收入49类危险废物,498种危险化学品。其中包含医疗废物和剧毒废物,危险废弃物中大部分是危险化学品类废弃物。高校教学科研中常见的实验危险废弃物种类有:

1.危险化学废弃物

危险化学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废弃的危险化学品即为危险化学品废弃物。

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和腐蚀品等7类。

高校教学科研中实验室产生大量危险化学废弃物,其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是高校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中的重点。

2.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是由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如:氰化合物、生化合物、硒化合物、汞、锇、铊、磷等。剧毒化学品废弃物在高校实验室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实验危险废弃物。

3.放射性废物

这类废弃物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因其有自身衰变、放射等特性,单独列为一类,高校实验室中一些仪器设备以及专门从事放射性实验中常常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

4.高校附属医院产生的医疗危险废弃物

这类危险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分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药物性废弃物、化学性废弃物五类。

二、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的常见处置方法

1.废弃物处置的方法

处置废弃物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安全合理利用废弃物和无害化处置。处置方法按处置的的原理,分为物理、化学、生化三种。

物理方法:利用废弃物的物理特性,通过改变其外形如压实、破碎、分选分类、脱水与干燥、固化,或将有害物质分离、隔离如蒸馏与溶剂萃取、吸附、膜分离、离子交换、电渗析、包装,以方便下一步处置、减少处置量。

化学方法:利用废弃物的化学特性,通过化学反应如沉淀、中和、氧化、还原、焚烧、热解等,消除或降低其危害性。

生物方法:利用废弃物能被微生物降解特性,利用微生物如菌类将其分解,消除或降低其危害性。

三种处置方法各有优劣,对不同的废弃物,在不同的处置条件和要求下,可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有时同时或交替综合采用。

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较为独特。

2.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的常见处置途径

(1)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

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规、制度规定进行。

目前大部分高校处置危险化学废弃物,专门委托经公安、环保等批准的、具有危险化学品处置许可资质的部门进行,实行定期集中统一处置的办法。学校实验室和保卫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处置的管理。

有条件和资质的实验室,也进行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处置,如酸碱中和、沉淀、蒸馏、焚烧等,有效减少了废弃物的危害数量、强度和处置成本。

(2)剧毒化学品和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

剧毒化学品和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进行。目前高校基本是委托具有剧毒化学品处置许可资质的部门进行。学校实验室和保卫部门作为职能部门负责处置的管理。

(3)医疗废弃物的处置

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进行,目前基本委托环保部门认定的具有医疗废弃物处置许可资质的单位开展。处置的管理主要由医院的保卫等相关部门负责。

三、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危险废弃物处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尚未完全制定健全废弃物处置及配套的管理办法,缺少或未能严格执行化学品采购、保管、使用及其废弃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的一整套管理制度,使得废弃物产生、处置的各环节互不相干,各行其是,废弃物处置源头、过程和结果同时抓无法落实,废弃物处置管理职责不明,责任无法得到完全落实,遇事推诿,怕担责任,废弃物危害隐患严重,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效果欠佳。

2.设施亏乏、投入不足

废弃物的处置需要复杂的工艺和必要的投入。从各实验室到废弃物贮存仓库,由于缺少相应的废弃物处置完善的设施和足额的经费,使得废弃物产生和收集过程中,无法完全进行有效的预处置,达到以减少废弃物量、危害强度和提高回收利用率目的。而实验室是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实验员对废弃物的成分、含量、特性最为清楚,预处理的效益最高,废弃物贮存仓库废弃物质结集地,是批量化、高效处置的场所,一旦错过将永久失去这两个废弃物预处理最佳时机。

3.安全、环保意识淡薄

随着高校环境保护宣传和法制教育的不断加强,合理合法地处置废弃物已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但仍不难发现危险化学废弃物倒入生活垃圾、下水道等随意处置现象,废弃物收集点常常会见到无来源、无品名、无成分、无含量现象,大大增加了废弃物的危害和处置成本。

4.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低

一些高校对化学废弃物未实行集中存放、统一处置办法,使这些化学废弃物散存于各实验室,由于贮存条件不一、管理人员责任性不同,容易产生危害,存在事故隐患;一些高校的危险废弃物收集、保管、处置管理职能部门,未配备足够的危险品处置管理专业管理,存在外行管理内行现象,安全可靠难以保证。北京大学委托化学学院统一负责联系处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废物,从专业的角度,大大提高了危险化学废物的安全可靠性,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四、高校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途径探讨

1.制定并严格执行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使废弃物处置管理合法化制度化

高校教学、科研及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其种类、危害性、产生单位各不相同,因此其主管部门、处置权限、处置方法各不相同,同时产生废弃物过程中的各环节又会对合理有效处置废弃物产生影响,因此各高校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定并严格符合本校实际的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各方权利、职责和义务,形成多部门合作势态、齐抓共管、依法治废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宣传,提高废弃物处置全民意识

学校不但要加强对本校废弃物处置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还必须大力宣传国家环境保护、污染环境防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等法规、制度,使合理合法地处置废弃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时时参与环境保护成为自然习惯,使废弃物产生环节中的每个人,都提前加入到处置的行列中来,有效减少废弃物和数量、危害,提高废弃物处置的效率和效益。

3.实行废弃物集约化、专业化处置管理,提高效率和效果

集中收集存放、专业化管理、专业化统一处置废弃物,可使废弃物处置管理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可减少废弃物危害机会,提高废弃物管理效果,还可提高废弃物处置效率。有条件的高校如再配套以收集过程中的预处置,更会提高废弃物处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废弃物集约化、专业化处置管理,还可以扩展到整个废弃物产生过程,如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采购,专业管理人员对使用跟踪监督,加之以废弃物实验室预处理,同样可以有效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危害强度。

4.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的研究

高校应利用科研技术人员力量强、设备先进的优势,进行废弃物处置先进技术的研究,研究出废弃物减少多、危害程度小、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高、成本低的处置新技术,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为本校本单位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事业作贡献。

5.加强物质、经费支撑和管理

一是利用高校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加强处置废弃物设施、设备、化学品的投入,鼓励人们全程对废弃物的处置。

二是加强废弃物存放场所的建设和设施、容器配备,确保规范、安全。

三是实行废弃物处置费用分担制度,实行谁产生,谁处置的办法,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处置率;对无品名、成分、含量的化学废弃物收取检测费等。

四是实行奖惩措施。制订奖惩制度,对在废弃物处置管理中表现突出、贡献大的师生员工给予奖励;同时对环保意识差、随意处置废弃物甚至造成废弃物危害事故者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号令.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

篇2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随着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与实施[1],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安全问题仍是工作中的重点[3]。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微生物实验室要接触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指示剂所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

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中,检验生产检品时的微生物感染预防问题;微生物培养物污染环境问题;微生物菌种安全保藏问题;生物指示剂保管问题;微生物废弃物处理问题等,是噬待实验室管理人员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人员管理是基层微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4]。只有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对生物安全设备良好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在检验生产检品时微生物感染预防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基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

1.1强化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对新进人员也要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菌种保藏、生物指示剂保管与使用、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提高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水平。

2.规范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基层实验室由于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加之品种丰富,产生的微生物培养物也日以增多。因此必须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以达到对操作人员的保护,每次实验后,要按照实验室卫生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2.1实验室消毒实验室空气消毒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另外每周安排进行一次臭氧杀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配制一定浓度的酸酚或碱酚消毒剂进行擦拭。

2.2生物安全柜消毒每次进行实验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挡板内外侧等部位来消毒。

2.3仪器消毒制备菌液使用的移液枪、移液吸头、离心机等在使用前后都应进行消毒,灭菌。

2.4其他一般的实验器材采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消毒,实验人员每次使用后要消毒灭菌。实验后要及时对使用的实验台面和有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3.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

实验菌种是生产单位微生物检验部门的重要生产资源,故而它是细菌工作中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学因子。为了保证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生物指示剂作为产品工艺验证的实验用品,因含有耐热芽孢细菌,故其管理方法应与菌种管理一致。

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安全的处理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种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保证对实验室感染和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5]。

由于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2]规范废弃物处置,防止感染发生。

4.1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1)实验过程中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应弃置于专用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容器。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感染性废弃物应放在硬质、防漏且耐高温高压的,有标识的专用容器中,对于产生的损伤性废物,应弃于耐扎容器内。

4.2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废弃物,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安全。其灭菌处理的效果要经过验证,废弃物应按规定统一存放、统一处理。

5结语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部门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生产的药品提供质量的保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之后的物品处理中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对菌种、生物指示剂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确保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

[3] 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 2005,12(1):6-7.

篇3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对策

6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5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县共有25家医疗机构,其中有3所二级医院,6家直属县级管理,还有12家社区卫生医疗中心,4家私立医疗机构。

1.2调查方法整个医疗管理改善工作从2011年6月1日开始,至2012年12月31日截止。工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时间为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此期间主要工作是对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调查,总结问题的所在;第二阶段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1日,主要工作内容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初步的解决方案;第三阶段时间为2012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医院管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效果进行监察,完善相应措施。

2问题

2.1临床操作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虽然医院的所有科室都有完善的无菌操作原则与消毒隔离制度等,但是医护人员不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在检查室、病房和门诊等地不戴消毒口罩和帽子,还有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前未进行手卫生,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对于输液的患者,护理人员没有做到每人一条止血带;给患者续加液体的时候,瓶口没有给与相应的消毒措施。因为是基层医院,所以部分护理人员不了解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重要性,不能按照消毒隔离原则配置、使用以及更换消毒液。医务人员对于医院常用的隔离标识不了解,在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等物品时的自我防护意识弱,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2.2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由于我县的医疗卫生中心中只有小部分是直属县里管理的医院,还有二级医院,只有这一类医院才会设置较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由于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没有合适的部门进行监管,所以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呈现为形式化,多数医务人员不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内容,医院不能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使感染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2.3医院对医疗废物的处理不按照要求进行正常医院的医疗废物的处理都具有相应的要求。但是参与此次研究调查的25所医院中,仅有7家医院有专门收取的机构进行负责并进行回收处理;有15家医院对医疗废物进行了自行处理,主要处理方式以土埋以及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还有3家医院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方向不明确。由于医疗废物是污染过的物品,不合理的处理方式能够对环境的污染产生严重危害。约有17家医院不能明确标清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存放位置,所以常常会出现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合盛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在所有医院中,仅有7家医院有污水处理设备。多数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增加了环境的污染。

2.4滥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对于医院感染的发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感染机制不明确就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如病毒感染的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无明确实验室数据说明即使用抗菌药,多种抗菌药物频繁更换以及随意增加用药剂量等现象,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3改进对策

3.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加强培训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时要在卫生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卫生环保部门可以对医院管理工作进行协助,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分批次的授课,卫生局可以将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应内容列入医院考核标准,可以明显的提高医院管理人员和医院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视,增强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视。

3.2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对于没有成立相应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的医疗中心,应在卫生局的监督下成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选择合适的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3.3增强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与无菌意识医院的各科室都要具备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选择合适的人员对科室的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不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的医务人员按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并与奖金挂钩,对于造成相应事故的工作人员,给与相应处罚;而能够严格按照章程进行操作的医护人员给与适当的奖励措施。加强各部的管理制度,保证每名患者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患者不得共用一次性用品、更换下的床单要进行清洗并消毒。

3.4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的要求进行处置。医院废弃物的处置要交由正规合格的公司进行处置,通过对医院感染的管理进行规范操作后,所有医疗中心都与正规的公司签订了合同。同时医务人员也要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方式进行操作,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盛放,并由专人进行收取送到规定地方进行紫外线消毒,使其达到合格的标准。对于污水的排放,有医疗废水处置装置的应该马上投入使用,没有废水处置装置的则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置系统,尽量降低污水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必要的影响。

每个医院都应该拥有完善的医疗感染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医院整体服务质量评价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医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要求,卫生局与环保部门也要对各个医院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帮助资金匮乏的医院完善管理。只有严格控制医务人员的操作以及医疗药物的应用,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达,谷峰.32所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研究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5:1993-1995.

篇4

关键词:检验专业;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措施;研究

检验专业的同学一般的工作场所就是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实验室,主要的工作包括常规检验、临床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检验的工作人员在检验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病原微生物,例如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粪便、痰液以及一些具有传染性的微生物标本,由此而言,可以说检验科是一个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场所,检验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稍不留意就有可能会被感染。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工作的安全力度刻不容缓。虽然预防实验室感染工作日益被重视,但是实验室感染的现象还是时常会发生,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实验室感染管理的效能。以下几点是实验室感染产生的原因:

1.对实验室的感染的认识存在不足的地方,常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小心一点就不会被感染,而且有些检验人员特别重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却对预防实验室感染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

2.检验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存在不足,有一部分检验人员对实验室感染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

3.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一些检验人员在进行标本检验的过程中,不按规定的操作和章程来,例如不戴口罩、帽子、在接触有感染性的标本时不戴手套,甚至有些检验人员为了方便 穿着污染的工作服进入休息间等。

4.不够重视气溶胶的危害。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病原生物形成了感染性气溶胶,而工作人员在处理检验样本标本的时候没有过多的重视,导致将感染性气溶胶吸入体内导致感染,这一点很多实验室都没有足够的重视 。

5.检验完成以后处理不规范。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第一,直接将未经过处理的固体废弃物放入黄色塑料袋;第二,将未经处理的液体废弃物直接经过下水道进行排放;第三,将感染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不分类等等。

6.化验单消毒未引起重视。虽然现在很多报告单都是经由机器打出来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化验单是未经消毒直接发出的,若是发出的化验单上有感染源却没有被消毒,那就很容易被感染。

7.门诊微量采血时存在问题。虽然现在都是“一人一针”,但是如果检验人员在抽血的过程中,不消毒或很长时才进行一次消毒的话,也很容易造成感染。

8.菌种的保存。在微生物实验室存在很多的菌种,很多都是致病菌,如果菌种管理不善的话,也可能会造成实验室的感染,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9.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不规范,在设计时没有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或者没有存在通风设施缺陷的话也是很容易造成感染的。

二、预防措施

1.预防实验室感染事故,首先领导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保证方面的投入到位。在实验室配备完善的措施,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组织人员学习《医疗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把国内外发生的较为典型的实验室感染事件作为反面教材。从思想上进行教育。

2.对每个进入实验室工作的工作人员(包括实习生、新进人员、工勤人员)加强安全培训,认真学习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例如人员准入制度、安全防护制度、标本收处理制度、废弃物处理制度、应急处理及报告制度、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及处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在进行容易产生气溶胶的微生物的检验室时,应该尽量在生物安全柜或者是比较安全的隔离装置中进行 。《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781-2005/ISO15190-2003 第 15 条气溶胶:样本的离心应在盖好的安全罩内进行,特别建议在能a生气溶胶的大型分析仪器设备上应使用局部通风防护,在操作小型仪器时应使用定制的排气罩,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应具有防范气溶胶的意识,正确的操作方法,良好的操作习惯能够有效地减少气溶胶的产生。

5.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的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一定要将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开处理,在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理时,固体废弃物消毒焚烧,液体废弃物先消毒后排放。

6.应该提高对检验报告单进行消毒的认识,并且尽量做到检验单化验单无纸化,有纸的话尽量进行机器打印。

7.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在进行实验室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最好购买先进质量好的仪器设备,加大对通风装置的投入,在进行样品处理时,最好进行统一处理,减少污染的机会。要配备完善个人的防护用品。例如,隔离衣、手套、帽子、鞋套等。有设备齐全的生物安全设施:生物安全柜、紫外灯、感应式洗手设备、淋眼器、应急水龙头、紧急冲淋器、消毒药、应急药品箱等。

8.加强实验室感染的应急演练。这个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演练,并且一定要进行定期演练,并在演练之前制定一套预案。

9.加强实验室感染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可以对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列入日常评比考核中。这样可督促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可以有效预防职业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检验人员经常会受到职业的危害,如果不能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可能会对自己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检验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并应该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工作单位应该尽可能为检验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尽量降低职业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微生物检验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7):76-78.

篇5

【摘要】目的 加强医院的感染及医疗安全管理,保障医院工作正常运作。方法 找准问题所在,积极给予整顿,解决主要矛盾,加强医院感染和医疗安全管理,创新工作方法。结果 医院各项工作加强,责任到每个人。确保了医院的正常运作,落实管理职责,加大控制感染有效率,保证了医疗安全。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工作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效果满意。

【关键词】管理;医院感染;医疗安全

如今医院感染与安全的管理在全国医院管理检查中是重中之重,已成为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感染管理的专职人员责任明确,着重管理,各科室医务人员协调配合整顿。我院自2006年起对各科室定期督查,确保其医疗安全。现报告如下:

1 明确管理人员职责

1.1 感染管理工作 落实相关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随时进行检查指导,如有检测出医院感染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相关技术检测,并进行信息的分析、反馈和处理。调查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统计分析之后向医院相关管理委员会或医疗负责人进行报告。对于可能会出现的感染暴发事件,各科应做好记录、及时上报,便于管理组做好报告与调差分析,实施控制措施,组织、调整相关组织进行处理。定期开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工作的培训,及时检查并记录消毒器械和物品的使用。

1.2 指导工作 医院应动员每一位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的控制, 指导各科医务人员掌握有关的预防控制医院卫生安全指导工作 [2],进行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隔离技术、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工作。

2 加强科室管理

2.1制定各科医院感染管理管理制度和流程, 增强医务人员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隔离技术规范》,以及供应室的三个规范:《医院消毒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2.2 手术室的管理 我院手术室的器械清洗管理按规定严加执行,所有重复使用的器械均由供应室进行统一处理,手术室器械器具种类繁多,故凡重复使用的器械全部在供应室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严格执行供应室的三个规范,以达到清洁、消毒灭菌等处理的规范要求,确保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

2.3 重点科室、部门管理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尤其对产房、口腔科、血透中心、ICU、新生儿室、内镜室等重点科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科领导与负责人对于医护人员进行相应指导与宣教,对科室日常的消毒隔离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进行检查并记录相应工作的实施情况,一经查出问题,须立即予以纠正。每月本院感染管理科对于检查记录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进行相应奖罚制度,当事人与各负责领导统一按比例扣分,促进医务人员对于感染工作的落实。

2.4 医疗废弃物管理 建立相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制度、流程,根据条例对从事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以及处理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知识指导以及技术、紧急处理、安全防护等知识培训。严格执行交接记录,防止医疗废弃物外泄、遗撒、丢弃等,从而确保医疗安全。

2.5选派外出培训 选出我院重点科室、重点部门代表外出进行培训学习,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操作培训,更新医疗理念,树立全新知识观念,认识到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配合感染部门进行工作,加强管理力度。

3 加强沟通协调

3.1 感染管理范围 对于医院感染的预防以及控制要涉及医学多方面,多层次,如:临床,护理,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故加强各科沟通协调以及相互配合是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

3.2 感染管理权利 对于医院的感染管理来说,各级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临床对感染管理科开展的监测、督查缺少配合。感染管理科为职能科室,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将医院感染管理科定为具有管理及业务双重责任的职能科室,其与护理部、医务科的情况不同,医院感染管理需要多个职能科室配合,与人员的安排、技术水平等有直接关系;这管理起来较有难度,一旦爆发大型感染,对医院会产生巨大损失。

3.3 加强协调工作 医院的预防感染工作和医疗安全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参与到医院的工作中。可以进行例会或者全院会议进行问题的收集处理,提出需多方面协调或者难办的问题,便于协调,可以现场解决实际的问题,故各部门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4 加强监测力度

4.1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力度 不断完善我院感染的监测,监测有计划、有实施、有监督、有评估,不断完善。很多医院为了监测而监测、为检查而监测的做法非常错误[3]。按照国家卫生部以及本院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各科室需着重落实各项工作,将监测收集资料,分类汇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并与实施,从而为临床服务。

4.2 监测特殊病原体的加强 对于一些特殊感染的病例,如:多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ESBLS、铜绿假单胞菌等,应及时到相关科室召集会议,查找原因进行培训,指导控制工作,使大家掌握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制定本院预防感染和控制方法。

5 加强培训工作

5.1 加强医务工作者培训 应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我院各科医务人员的培训,例如:重点科室培训、全员培训、现场培训、专题讲座、工作例会等。通过下达管理通知书以及反馈监测控制信息等形式加强对于本院的感染管理。提高全体人员参与意识,从根本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使在感染管理中人人参与、不断加强。

5.2 对于专职人员培训 我院的感染专职人员多数缺少对于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我院派遣各科的部分医务工作者外出,通过参观学习、进修、研讨会以及学术会议等方式,提高学习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业务素质[4]。

综上所述,如今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安全广泛得到医务人员重视,加深医务工作者对于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了解感染新规范,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技能,保证感染管理环节的质量,促进感染有效控制。以卫生部下发的各项管理制度为主,协调全院医务人员工作,解决重点管理、预防并控制医院感染等问题,提高了本院医疗质量,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保证了临床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晓琴.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46.

2 蒋景华,陈文光,陶映.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4):419―421.

3 韩黎,朱士俊,魏华,等.医院感染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91―895.

篇6

医院感染是伴着医院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只要有医疗活动,医院感染就不可避免会发生。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 在SARS、禽流感、流感样病例爆发后,我院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把曾经科归属在内科室的感染科独立了出来,增加了设备,加强了队伍建设,尽力满足感染控制工作的各种需要,极大地推动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向前迈进。我院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三级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了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书面考试和不定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督导规章制度、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下面就我院在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方面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建立、健全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我院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定, 如医院消毒隔离制度、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医院感染爆发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等。目前我国有许多与院感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国家标准。这些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使医院感染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三级网络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主管业务的副院长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下设院感办,由院感办主任担任医院感染日常管理工作,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相关科室主任任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各相关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及副组长;形成医院感染委员会-院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2.1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医院感染方面工作,建立会议制度,至少每月开一次会,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2.2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科室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措施。

2.3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由1-2名科室医生或护士专人管理,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感染管理科。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我院控制感染的工作主要由医疗、护理等非专业人员负责。从专业角度看,其知识结构存在天然缺陷,对预防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对控制感染提不出专业的建议。由于从属某一部分工作,工作不被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院由院感科负责,每月组织一次全院职工院感知识培训学习,学习后进行书面考试和不定期考核,对考试或考核不合格者,给予象征性处罚,直至其考试和考核合格。

4 加强了重点科室、项目的医院感染管理对重点科室、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医疗废弃物、污水以及抗生素使用管理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质控检查,定期在医疗质量上反馈感染方面的工作近况、消毒效果评价,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染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4.1 一次性用品的管理,从进购、储存、发放以及使用后的处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设备部门统一集中采购。

4.2 监督与感染相关的重点部门,如发热门诊、传染病房、ICU、手术室、检验科、供应室、产房、新生儿病室等,院感委员会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其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消毒管理及日常防护。

4.3督促正确使用抗生素,定期进行使用率监测和临床使用考核,重视抗生素的选用、联用、药物配伍和疗程等,对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科室、个人,分析原因,督促整改,并在院一级层面曝光。

4.4规范医疗垃圾管理,集中回收,尤其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废弃物等必须进行严密消毒,然后才能处置。对每天产生的医疗垃圾由专人管理,并认真作好登记,做到来有源,去有踪。

4.5定期监测医院污水,达到有关国家标准后才能排放。

4.6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加强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掌握手卫生知识。定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细菌学监测,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4.7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特别是新工作的职工和轮转科室的人员、实习学生,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其中职业暴露为重点内容之一。

5医院感染监测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

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医院感染管理与各科医疗质量考核挂钩、院感督查的奖惩分明、定期通报、督促整改是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取得显着成效的有力措施。只有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的管理与监控工作,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监测常规化,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7,6.

篇7

1 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

1.1 缺乏预防感染的安全管理措施,个人防护意识差。主要表现为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标本管理制度、消毒及清洁制度、实验室人员的出入制度、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等缺乏具体规定[2]。对科室的清洁工及进修人员没有进行岗前培训。

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差。在操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和规范,操作时不戴手套、帽子及口罩、检测后标本随意处置、受污染的台面地面不及时消毒,致使检验工作人员感染乙肝、感染性腹泻等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临检室, 每天接触的患者多数有呼吸系统疾病、结核、肝炎等传染病, 患者在检验窗口咳嗽、打喷嚏等都会引起空气污染, 引起医务人员感染。工作人员穿着污染的工作服出入休息室;或在实验室内吃零食、吸烟;在实验过程中接听电话、填写资料、无处不摸等。有些人只重视自己的保护,轻视患者的保护,有的甚至为了操作方便,既不保护自己也不保护患者。清理处理废弃标本时消毒处理不严格,从思想上轻视医院感染工作。

1.2 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全 表现为检验科区域设置不合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未分开,实验室通风条件差,缺乏流动洗手设备、烤手机、洗手液,细菌室未配置生物安全柜,致使感染概率增大。

1.3 工作环境污染。检验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标本在离心操作时会形成汽溶胶,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台面和地面的污染。

1.4 各种标本具有传染性。检验科汇集各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各种标本,这些标本含有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若未加防护,长期接触带有传染性的临床标本,不仅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传染,而且检验人员被感染的概率也高。

1.5 操作仪器污染。操作的仪器有的直接与标本接触,如血细胞计数仪、生化自动分析仪等。在仪器吸取标本时,容易造成仪器表面污染,离心机在离心时若试管破裂,液体外溢及其他如冰箱、培养箱、显微镜头等都可能被污染,污染的仪器不及时消毒处理也会造成检验人员感染。

1.6 医用垃圾是个重要的传染源。实验室的废弃物有固体和液体之分,一般情况下,固体废弃物经消毒后放人黄色医疗废弃物带中,液体废弃物经过严格消毒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再排入下水道。但是,有些单位为了方便将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相互混淆,分不清。一些检验用品如采血针、注射器、试管、尿碗一次性用品未经消毒浸泡与生活垃圾放在一起,直接污染医院环境,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1.7 菌种的保存。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存有各种各样的菌种,这些菌种一般都是致病菌,如果保存不当可能造成实验室的污染。长期接触带有传染性的菌种,检验人员被感染的几率也很高。

2 医院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 

2.1 建立健全科室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室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同时医院感染科要加强对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的管理,院感专职人员要深入科室检查、指导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在知识更新、技术操作、管理水平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检验人员自觉提高防护意识,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检验科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2.2 加强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意识

检验科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必要时可与医院传染科建立业务交流关系,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预防职业性接触性感染的发生。严禁在实验室内进餐、饮水、会客,个人食品不得存放在实验室冰箱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器具摆放整齐,仪器之间有通风。清洁区与污染区严格区分开,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的物品不能混用。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常规消毒。检验人员应注射乙肝疫苗, 提高免疫力; 全科人员每年全面体检一次, 并做好健康记录。

2.3 严格洗手

污染的手是传播病原菌的主要媒介。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30%,所以控制好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患者的标本含有大量病原菌,处理标本时应戴手套、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但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洗手要严格按七步法,尽量使用洗手液。若用肥皂,应保持肥皂表面干燥以提高杀菌率。如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强力致病菌污染时,应加用消毒剂洗泡。处理不同类的标本也应洗手,洗手之后才可接电话、吸烟。

2.3 注意气溶胶的传染

气溶胶由于其分子小,易漂浮在空气中。在离心、烧接种环、剧烈震荡或混匀时极易形成带菌的气溶胶而传染给工作人员。因此样本的离心工作必须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 min后才能打开。细菌室酒精灯火焰上应套一个长管,使酒精灯火焰上方有充足的无菌空间,最好使用焚烧灯。

2.4 加强检验科环境的消毒管理 科室的空气、工作台面、墙壁、血库冰箱、孵箱等应定期消毒,清洁不同区域的拖把要分开使用。科室电话最好用免提式,话筒应经常消毒。水龙头开关、门把手、电器开关、笔、鼠标、键盘、公共钥匙等接触较多的部位也应定期消毒。每天可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物体表面及地面若被明显污染, 如具有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器具打破, 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 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或 0.2%~0.5% 过氧乙酸溶液洒于污染表面 30~60 min, 拖把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 60 min。

2.5 临床送传染性血液、体液标本应在化验单上注明,使检验人员操作时专项处理,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并用镊子取棉球,对每位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消毒。

2.7 医用废弃物的消毒与处理。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法》的要求进行分类、收集、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区分开,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在各种污物袋上标有“危险、污染物、废弃物、焚烧”的字样。一次性检验用品、采血针、注射器、采血吸管、试管、医用手套、反应板等使用后经高压灭菌,由专人回收。废弃标本:关节液、胸水、腹水、胃液、脑脊液、尿液等液体标本,每100 ml加漂白粉5 g搅拌后作用2~4 h倒入厕所或化粪池;粪便、血、痰液及其他固形标本,装入黄色塑料袋中由专人负责回收。微生物室的医用垃圾:如细菌标本、培养基、药敏纸片、细菌鉴定条以及一次性用品,均应高压灭菌后装入黄色塑料袋中由专人负责回收。

2.8 检验器材用品的消毒与处理。各种器具除无传染性的器材外,凡直接或间接接触检验标本的器材都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显微镜、离心机、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培养箱等局部轻度污染,可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2.9 菌种保存。菌种保存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由专人保管只有充分认识检验科在医院感染方面存在的利与弊,才能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相关的预防与管理措施。这不仅保障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有效地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建立规范制度,加强器具废物的消毒,避免医院感染隐患 

3.1 建立消毒责任制度,科室内可以设立1名~2名人员负责每天的消毒工作并做好记录,也可实行区域负责制,使消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5],并用镊子取棉球,对每位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3.3 采血盘定期消毒

采血盘每天在不同病房放置,污染菌后成为交叉感染源,应定期消毒。

3.4 加强自动化仪器废物的管理[3,4]

自动化分析仪产生的检验废弃液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应加强消毒管理工作。方法是0.5%金星消毒液与废弃液按5∶4的比例混合作用30 min后倒入下水道。

3.5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5]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一次性空针使用后用消毒液浸泡再毁形回收。患者的体液标本消毒后再倒入下水道,血液及微生物室用的培养基应统一回收处理。

篇8

当前,医护工作者正面临着严重职业暴露的危险,而医院手术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尤其是遇急诊手术或抢救患者时,容易忽略自身防护,常因工作紧张,难以按常规程序进行操作,更易发生锐器伤而接触血液、体液造成职业暴露,现将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总结如下:

1 防护对策

1.1 加强防护意识,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接触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带双层手套、护目镜及脚套;对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检查报告未知的患者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措施进行操作【1】。

1.2 规范操作。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禁止重新套上针帽,传递锐利器械给手术医师时,应将器械尾端向前传递,防止术中意外的刺伤,刀割伤,手术刀片的安卸必须用持针器;忽用手中的纱布直接擦拭手术刀刃上的血液;术毕及时将缝针、刀片、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废弃物放于专用容器内。

1.3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手术室的医务人员对职业安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锐器伤认识不足,预防意识疏忽,操作不规范等是导致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是预防锐器伤的关键【2】。标准预防是WHO推荐的能够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全面隔离方法,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执行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因此,对医务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安全的认识,高度重视操作中薄弱环节的防护,比如:注射、传递器械、用后器械的处理及废物收集等。

1.4 提供必备的防护用具,为手术室医务人员免费注射乙肝疫苗,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如:防水手术衣、手套、胶鞋、护目镜等,以供医务人员操作时使用。

1.5 做好废弃物处理,我们根据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做到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提供耐刺放渗漏的锐器盒,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1.6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报告制度,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报告制度》,规范暴露后的处理流程,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 讨论

手术室既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同时也是高风险科室,因此医院应加强职业暴露的宣传教育,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急诊手术时要忙而不乱,准备工作尽量充分。护士在交接班时要规范操作,集中精力;操作完毕,整理用物时,切忌麻痹大意;手术中,传递手术器械时,一定按规范操作,使用托盘,注意自我防护。

参考文献

篇9

急诊室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存在人口流量大,侵入性操作多,病人易感性高等特点,因此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高危部门。为了有效防范院内感染[1],我们调查了急诊抢救室院内感染存在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加强了院内感染各项措施,现就如何加强急诊抢救室院内感染管理和预防控制进行探讨。

危险因素

1.急诊抢救室的环境特点。急诊抢救室作为医院的窗口,人员流量大,病种多而复杂;初诊诊断不明确,甚至包括传染病人;陪护人员多,各种潜在感染和带菌者情况不明,导致环境污染较严重;急诊抢救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使其环境难以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因此是院内感染的高危部门。急诊重危病人在诊断治疗和抢救过程中需进行大量的侵入性操作,器械及抢救设施的使用不当或消毒不彻底,也是引起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2.医务人员重视不够。急诊抢救工作任务繁重,院内感染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差,工作中图便利不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不认真洗手不戴手套操作等现象司空见惯。

3.职业防护意识薄弱。抢救室医护人员每天直接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接触,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因防护不严密或防护意外造成职业暴露,尤其是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和尖锐器械损伤,如处理不当其后果非常严重4.医疗废弃物处理不规范。有些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欠缺,防范意识不强,随便放置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废弃物或废弃物消毒浸泡的时间不够,甚至将医疗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便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直接污染医院环境和物品,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预防与控制对策

1.健全组织架构,完善各项制度。(1)根据《院内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在院内感染管理处的指导下建立了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共同组成的院内感染管理质控小组。结合急诊科特点,明确各级感染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上下协调。(2)制定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分级培训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案。组织专业培训,内容涵盖院内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消毒灭菌知识、医疗垃圾处理、技术操作规范、职业安全防护等。采取请专家授课,科内定期组织学习培训考核,重点知识晨会交班时反复强调等措施,保证院内感染知识和技能人人掌握并落实到临床工作中。

2.抢救室的消毒隔离。(1)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定时紫外线消毒并记录,同时保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温度以18-22℃、湿度以50-60%为宜。地面、桌面、平车、轮椅及诊查床等物表每天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监测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和物表细菌培养,并做好登记。(2)严格执行急救后的物品清洁、消毒工作制度。诊疗抢救器材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灭菌或一用一更换。如洗胃连接管、负压吸引连接管等一用一更换;使用后的呼吸机管道、简易呼吸器等急救器械经处理后送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监护仪用75%酒精擦拭后备用等。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充分保障患者救治过程的安全。

3.加强自身防护措施。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护人员手部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较其他人群多,接触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3]。因此,抢救室内配备流动水洗手设备、手消毒设施,针对接诊病人特点采取标准预防。科内规定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黏膜、伤口辅料后,直接接触病人所用的各类物品后,必须严格按照“七部洗手法”洗手,并将洗手操作步骤贴于洗手池旁。在各治疗车上悬挂快速手消毒剂,以便在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快速手消毒剂[4]。此外还规定,医护人员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手部饰物,以减少细菌的数量,有效阻断医护人员因素导致的交叉感染。

4.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可防止病原菌扩散,切断传播途径[5]。(1)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医疗废物统一配置盛放容器,标识醒目,做到定点存放、定时清理,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统一回收。同时医疗废物的转运、交接[6],由回收人员、医护人员双确认、双签名,并留档备案。(2)执行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急诊抢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主要是感染性和损伤性两类。针头、刀片、药瓶等损伤性医疗废物直接放于锐器盒;将感染性医疗废物存放于加盖的医疗废物桶,不同种类医疗废物不能混装,放置不超过包装袋或容器3/4。同时特殊感染性废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5.合理使用抗生素。实行由医院药事委员会、感染管理处、科内质控小组组成的抗生素合理应用三级管理,督导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同时对不合理用药提出建议并进行改进。医院药事委员会、感染管理处定期公布合理用药监控数据,公布抗菌药物使用、耐药菌监测等信息,供临床参考。临床医生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护士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使抗生素的使用更加合理。

篇10

隆德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756300

【摘 要】目的:研究流程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以往的管理方法上参考流程管理方法示意图,然后依据本科室工作的有关特征,深刻了解流程管理的深层涵义。对手术室流程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医院各科室运行流程管理以后,医生、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提供给患者的护理有了一定的保障,此外,新护士的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结论:将流程管理应用于手术室管理中,使手术配合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流程管理;控制;手术室;院内感染

手术室的院内感染是患者在医院内发生继发性感染,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在手术室实施流程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护理的质量。我院在以往的管理方法上参照流程管理方法示意图,对我院手术室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医生和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给患者就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年手术量近两千余次,在我院以往的管理办法上参照流程管理方法示意图,流程管理的流程分为核心流程,辅助流程以及质控流程,根据手术室的管理规范在建立手术室的全面管理流程,核心流程主要包括:手术室院内感染质控人员工作流程,巡回护士的工作流程,刷手护士的工作流程,感染手术的工作流程,以及保洁工作流程,辅助流程主要是围绕核心流程而建立的相关流程。如新入员工的培训,手术器械的运输,一次性物品的管理与应用,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质控流程是专门检测院内感染相关的流程,主要有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的监控,护理质量的监控,保证手术室院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1.2流程管理方法

按照流程管理示意图,将工作内容分给流程中不同的人员进行操作,增加工作中的分类,在运作中不断优化流程,在手术室试行一段时间后对流程在进行改造,这样是流程尽可能的完善合理。一般流程图按照总体把握流程的基本思路,在思路形成的基础上认识流程,进一步建立流程,在流程建立后,在某一个区域对流程进行试运作,得出流程的缺陷,对缺陷进行优化,再进一步认识流程,使流程在不断地优化中形成流程管理体系。如图:

根据流程管理图,我门可以对手术中各项工作进行流程管理,例如,医疗保洁人员在工作中,进行手术废弃物品处理时,要将手术中的废弃物品从手术室中运出指定位置进行分类处理,在分类过程中,由于重度污染的物品和未污染的物品放置在一起,导致医院资源遭到大量浪费,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就将废弃医疗物品进行分类,放入不同的容器中,这样保洁人员就可以直接将废弃品收走,减少了污染,同时节省了人员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费用。

1.3流程管理的评价

组织全院人员学习手术室院内感染知识,将流程管理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进行整理,印制成册,给全科人员人手一册,组织集中学习,每天在交接班时对科内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同时每月组织一次流程管理测试,测试成绩作为医护人员的晋升和奖金的依据。这样有助于新员工能够尽快融入工作岗位,各个部门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有助于医院人员素质的提升,同时对医生、护士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2结果

在医院各科实施流程管理,手术室院内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医护人员对流程管理的制度铭记于心,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工作中条理清晰,责权明确,一切工作细节对制度化,各个部门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增多,促进了团队合作与资源共享,医院各科医护人员在流程管理下,工作热情高昂,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给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促进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3讨论

在流程管理的实施中,医院各科医护人员均在流程管理下学习院内感染知识,使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能较好的掌握院内感染知识,在进行每月的流程管理测试中,将优秀的成绩在大会上进行表扬,起到流程示范作用,同时要加强医院保洁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由于保洁人员在医院的流动性比较大,如果不掌握院内感染知识,将会是院内感染加重,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以及保洁人员自身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保洁人员要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流程管理中,要按照流程的规定严格执行保洁工作,使院内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综上所述,将流程管理应用于手术室管理中,医院的各个部门能够有效的进行各项工作,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手术室的手术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特点,手术室院内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流程管理模式下,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给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因此,实施流程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手术室院内感染,值得在医院各科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任旭,朱金玉.探讨医院介入手术室院内感染的预防管理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4,36(18):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