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篇1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镇以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目的,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充分调动村“两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以脱贫攻坚为契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一年的努力,4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我镇村级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几年来,到各村两委都认识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全镇共有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其中4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采取土地流转、产业周转金入股分红等模式。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政策扶持,创优环境。镇党委制定了资金、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一是制定发展计划。镇党委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的调研摸底,摸清了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主客观原因,实行逐村“会诊”,做到心中有数,帮助他们理清发展路子,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并把任务指标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实行政策倾斜。各涉农部门的扶贫项目、开发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科技部门的信息、技术等,有计划有重点地向薄弱村集中。今年,对发展较快、后劲比较足的村,制定好发展规划,坚持高标准规划,结合政策,高标准发展。

(二)开阔思路,选准路子。一是利用各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助力集体经济增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是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既可以把村两委解脱出来,让群众唱主角,也可以让村级组织通过服务增加收入,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增收。目前全镇已发展青脆李、猕猴桃、黄金梨800余亩,群众对特色产业的认知程度比较高。三是搞好对上争取增收我镇引导各村发挥优势,搞好对上对外争取,对有价值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积极申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三、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镇村项目少,农业发展不均衡,底子薄,自然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产业发展积极性弱,部分干部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清晰,创新精神不够,存在畏难情绪等。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人才、缺资金、缺政策支撑依然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发掘和培养创业致富能人,为此类人才给予最优惠的政策保障。

篇2

截至2013年底,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内征地共涉及18个村、1个社区,面积达到4090公顷(62350亩)。其中,征地面积处在第一档次(600~699公顷)的是何棠下村和枫下村,征地面积分别达到696.68公顷和661.53公顷;征地面积处在第二档次(300~399公顷)的是燕塘村、黄田村和佛村,征地面积分别是399.91公顷、360.66公顷和300.64公顷;征地面积处于第三档次(200~299公顷)的有四个,分别是凤尾村、汤村、长庚村和重岗村,征地面积分别达到273.58公顷、253.24公顷、248.58公顷和230.91公顷。

中新知识城征地空间分布主要以2020年为时间分界点,2020年以前规划征地面积为2024公顷(30360亩),而2020年以后规划征地为2066公顷(30990亩)。中新知识城2020年以前征地占整个征地规划的49.5%,而2020年以后征地占整个征地规划的50.5%。

1、中新知识城留用地规模划分

中新知识城留用地规模规划分为近期留用地布局、中期留用地布局和远期留用地布局。

近期留用地布局。萝岗区在征地的过程中,考虑到重点项目引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等多重因素,规定各批次的征地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留用地,前提条件是符合土地利用总规划、城乡规划。

中期留用地布局,又称2020年留用地布局。中新知识城规划2020年留用地共322.3公顷,其中符合2020年土地规划建设用地的留用地为189.2公顷;在已征地的4090公顷范围内的有153公顷。

2、中新广州知识城留用使用情况

留用使用主要包括留用地性质和留用地开发。中新广州知识城留用地性质主要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商务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四种。一般而言,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规模较大。2020年留用地中工业用地和商务用地分别达到105.73公顷和122.75公顷,占留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3%和38%;而远期留用地规划中工业用地和商务用地分别达到212.82公顷和162.30公顷,占留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7%和28%。这充分表明,留用地的主要用途在于工业和商业。

二、萝岗区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留用地产权不明确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等文件中,对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增值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集体土地行使权是不充分的。同时,地方性的文件规定,集体经济留用地不能以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个人名义进行登记管理,而要以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名义进行登记管理,且不允许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把土地分配到集体组织中的个人。

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的产权分割政策不明确。在《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和《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中,都没有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用地的产权问题。只是规定留用地原则上保持集体土地性质,而在城镇规划范围内的留用地可以征收为国有土地。留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或通过其他形式用于经营性项目和工业用地,可以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假意的程序和办法,通过招拍挂土地市场方式进行。

在政府实际操作层面,由于留用地产权不明确,致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个人在地方政府实际征地的过程中对留用地的地块选址、留用地价值等方面只有简单的知情权,没有实质性参与土地估价、议价和定价的过程,农民合法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得到保障。

2、留用地规划不详细

广州开发区留用地规模只是根据征用地的10%进行保留,但是,没有对其用途、地块的选址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没有对留用地的规模进行详细的规划。从《广州市萝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中可以清楚看出,在土地规划中,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规模,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大力推行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和产业集聚,总体上形成中新知识城与七个城区共同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44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0373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为8900公顷;而全区耕地保有量为515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500公顷。而对经济留用地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控制。

3、留用地政策不够细化

首先,国家层面的关于土地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第二次修订)》(简称《土地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其中《土地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但是没有进一步将集体土地在征收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分为留用地和非留用地,留用地的土地性质、土地用途、开发性质等都没有相关的解释,从而会引起留用地在项目开发实际操作过程中较多的问题。《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第十六条“要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中规定“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年度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十三条“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中规定“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以上的文件均没有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留用地问题,留用地如何储备、如何评估、如何入股、留用地开发、留用地项目处置、留用地项目的增值分配、留用地融资抵押等一系列问题均未涉及。

其次,广东省关于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方面的政策法规主要有《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施行〉的通知》、《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上的文件虽然对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的留用规模、选址、补偿方案、开发模式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但是对于留用的性质仍然没有完全界定清楚。《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留用地应当依法转为建设用地。留用地原则上保留集体土地性质;在城镇规划范围内的留用地可征收为国有土地”。这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规定了留用的性质问题,但是还比较含糊,在实际操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不敢轻易开发留用地。

三、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有效利用开发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满足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使萝岗区成为“知识经济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智慧城市样板区、宜业宜居生态区”,要切实做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极大限度地利用开发好农村经济留用地,使之既能有效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保护好耕地资源集约节约可利用,保证经济留用地合理开发,又能确保国家、省乃至市县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促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进一步明确留用地产权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留用地在国家征用的过程中产权转变问题,即由集体土地转变为土地的过程中,应该享有国有土地在市场上同等的待遇,不应该进一步区分为集体留用地和非集体留用地,应统一视为国有土地,按照市场价格统一在市场上流转。其次,明确留用地项目产权问题,主要指留用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的产权分割问题,产权分割问题又进一步涉及到房地产前期购买问题和后期转让问题。

2、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的规划管理

对经济留用地要严格按照可建设征地(符合“两规”)的10%返还留用地,同时结合中新知识城开发建设实际情况,采取“货币补偿、物业置换、实地返还”等多种方式,确保被征地农民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应按照中新广州知识城当前征地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需要,对农村经济留用地进行总量控制,并结合萝岗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也能保障国家建设用地需求。结合知识城发展的阶段和规划,按照“服从规划、同一部剧、合理安排、节约集约使用”的原则,对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的选址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安排。由萝岗区政府、广州经济开发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会同国土规划局等单位进行规划,鼓励各个村之间实现跨村选址、集中连片区留地。

3、加强农村经济集体组织留用地的开发管理

首先,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重点项目发展规划等要求,对留用地进行有序开发,鼓励公益性项目,限制环境污染项目。其次,在对农村留用地的开发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引进计划等,将中新知识城合理划分为核心区、一般区和边缘区,分类对留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对核心区应该遵循城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从而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档次和品味。再次,对留用地要采取规划、开发和监管并重措施,有效盘活留用地,加快中心城区发展,同时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在征地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留用地政策的适应范围、留用地指标核发、留用地指标管理、留用地指标使用等,从而能够合理对留用地的位置、规模等进行科学布局。最后,进一步完善留用地项目开发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出让开发应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择自主开发、留用地货币化、合作开发等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镇规划的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留用地进行自主开发。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项目可以根据新建项目用地实际需求出发,参照国有土地出让方式,以招拍挂方式在土地市场上进行公开出让。为进一步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出让,可以先通过土地储备中心备案,通过土地评估机构对留用地进行客观评估,交易过程公正公平合理,使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合作方的需要,共同开发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

篇3

近年来,浙江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特色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这10种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鉴参考。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司,国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

篇4

一、抓好内部管理、完善自身建设。

采用一定的组织方式和科学方法进行内部管理,对反映的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不回避,动真格。调动主观能动性,弘扬“胆剑精神”,树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工作态度。一是只争朝夕,不等待观望。迎合市级商贸规划和动态,主动出击,敢为人先,积极关注项目动向和地块的拍卖,充分发挥好指导和协调作用,摈弃等待观望、坐享其成的惰性思想。二是大胆创新,不因徇守旧。随着服务业向国际化接轨,要放开眼界、认清形势,改变招商和服务理念,创新招商和服务方式,加速实现行业升级和整体品位提升。三是知难而上,不畏首畏尾。面临宏观经济调控和资源紧张等制约因素,要挖掘优势,把握城乡统筹和“七艺节”的契机,树立起发展信心,抵制只叹苦、怕碰头、不干事的消极工作态度。四是真抓实干,不坐而论道。以“三产活区”大讨论为载体,不仅要造声势,更要重结果,把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及时转变为工作实践,以虚促实,用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体现活动的价值。五是奋发有为,不安于现状。不故步自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三产经济,按照“率先发展、富民强市”的要求,使三产经济真正体现出税源经济、安居乐业经济、老百姓经济的内涵。

二、更新服务理念、明确工作要求。

明确服务重点是企业,服务导向是让企业正确认识形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以跳出发展的观念为指导,在大力引进各种要素的同时鼓励企业打到省外去、国外去,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现更大发展。在服务过程中倡导“快乐服务”的理念,全局同志要形成一种为企业服务是荣幸、为基层服务是义务、为群众服务是天职的服务宗旨,用微笑、用诚意、用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提供快捷到位的服务。要求全局同志在我局职能明确的基础上,对上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沟通,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对下经常深入基层和企业摸情况,多为基层和企业办实事。使三产发展管理局成为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服务型机关。

围绕“三个一”和“三个变”的要求开展工作:

“三个一”:一是每人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全局同志要按三产“十一五”规划、社区服务产业化和城中村改造集体经济发展留地三块落实调研课题,进一步摸清情况,掌握动态,把握方向,从而使具体工作更切合时效、体现实效。二是每周兴办一件实事。每位同志每周一都要提交“本周工作计划表”,落实每周工作任务,至少计划一件实事,并按期完成,列入年底考核重要内容。三是共同搭建一个平台。与镇街和区有关部门联手共同搭建我区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平台,保持与市级部门的经常性联系,密切关注城南开发、云东路开发、城中村改造的进程,跟踪拍卖地块动向,摸清开发动态,发挥信息优势,引导资金投向。

“三个变”:一是在方式上,变坐堂接待为上门服务。走访服务是实现两者感情上联络和信息上沟通的有效途径。通过走访及时传达政策和信息,了解三产发展动态,帮助树立发展信心,共同谋划困境中的发展策略。二是在时间上,变柔性要求为刚性指标。我局全体同志要以实事求是的作风为指导,深入基层,走访企业,要求每人每月走访不少于5次,并且必须有记录和反馈。同时对每位同志落实三产行业管片制,并对32家三产重点企业与局内每位同志进行结对包点制(详见附表),实行管片包点,责任明确,定期走访,使服务工作职责到人,落到实处。三是在要求上,变收集信息为出好点子。在调研走访中,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注企业运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收集资料与出谋划策有机结合,并以出谋划策为根本目的,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为企业出好点子,当好参谋。

三、找准工作载体、落实服务措施。

(一)规划导向服务。一是着手制订《2005—2010年区三产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专项研究和对企业深入调研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规划更贴近经济形势、贴近区情、贴近企业现状,从而确保我区三产经济在规划指导下健康协调发展。并在规划出台后全面宣传,使之成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导向,上下联动,共同实现规划的既定目标。二是待城中村改造集体经济留用地方案一经市里认可,就着手制定《城中村改造集体经济留用地产业布局导向性意见》。今年,城中村改造又在去年基础上启动了3个村30万平方米旧房拆迁,继去年开工7个组团后,今年又有2个组团17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我们始终密切关注各组团建设动态,特别是首批5街1镇40个村的留地已申报,要紧紧抓住这一平台,按照“服务城市、发展自身、配套小区、完善功能”的要求,结合各村地理特点,收集各方投资意向,统筹规划,同步推进,旨在使有限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配合大城市建设,更好地谋划三产经济发展新的落脚点,更好地维护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

(二)存量资产推介服务。前阶段通过细致的调查汇总已全面掌握全区现有闲置资源分布及构成状况:区现有存量资源68084平方米,其中仓储用房47053平方米,商贸办公房21031平方米,主要集中在街道、镇、镇辖区范围内。通过调查要做到心里有底,增强招商目的性,对招商的项目、规模有了针对性。下一步重点是牵线搭桥、积极招商、资整合源、盘活存量,用较好的资产运作模式,新颖的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闲置资源的内在活力。近期,正在加强与江苏五星电器零售连锁公司等单位的联系,努力争取其落户。

(三)银企协调服务。通过调查汇总,系统掌握全区三产企业资金缺口情况,摸清企业运作现状。根据当前形势,重点关注建筑、房地产企业资金缺口情况,截止6月,全区建筑、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1.4亿元,资金缺口1.2亿元。我们要结合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发挥我们的政府优势,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做好企业与金融部门间的牵线协调工作。安排银企直接对接交流,争取金融部门对我区建筑、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最大支持。

篇5

农村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第一产业的主力军。幸福江阴的建设发展是关键,核心是富民,难点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江阴市在夯实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上,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下了很大工夫、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福利性收入

提高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可有效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福利性收入。江阴创新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2007年《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于意见》中关于“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允许一些地区采取留用地的办法将一定比例的征收土地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的意见,落实村级留用地政策。以镇为单位组建市场化运作主体,分配到产出快、效益高的产业集聚区或规划区内,发展二三产业。上述土地的产权和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并通过股份形式量化给农民,农民按股分红,增加收益。完善综合规费结算制度,合理分配镇村财权、事权,增强村级财力,促进村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综合规费要更多地向村尤其是向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倾斜。推进村企挂钩合作,动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骨干企业,积极开展村企结对挂钩活动,通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产品配套加工、建立蔬菜供应基地、劳务工程、劳动力培训就业的合作,支持村级经济发展,帮助村民增收。加快标准厂房建设进度,对经济薄弱村,由市镇两级出资帮助建设标准厂房,产权和收益归村所有。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村级实力。落实强村机制,村级经营性资产不准随意转让,改变性质;根据土地征用价格进一步合理确定集体土地的租赁价格;综合规费收缴标准应参照投入产出据实计算确定;在符合城市、集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镇边村、城中村的存量集体房屋,以镇(街道)为单位,按照年度计划,依法实行改扩建。这些措施都有效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福利性收入。

二、加快体制改革,拓展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江阴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农村富民合作社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江阴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区别情况,因地制宜,分类加快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同时加强对已组建村组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指导,完善投资决策、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红利分配水平。完善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组建规范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并加快建立农用土地流转价格的机制,土地流转价格根据亩均年产出效益,考虑土地机会成本和地力恢复成本等因素,综合确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并逐年增长,以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上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行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尤其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不能进工厂、离不开土地的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农民的劳动联合、利益联结、产权联接,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富民合作社,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和解决外来人员集中居住为契机,加快发展富民合作社。探索实践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分散购买的运作模式,扶持建设外来人员“集居楼”。扶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财政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规范发展“房东经济”,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利用合法的宅基地面积,改建、翻建现有房屋,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并规范有序发展“房东经济”。

三、扩大社保覆盖面,增加保障性收入

江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巩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各类保障广覆盖、上水平,实现多路增收。一是大力推进城保扩面工作。2010年新增参保7.2万人、实际缴费人数达36.74万人。二是建立健全老年农民补贴制度。目前江阴有12.4万名无保障性收入的老年农民和城镇老年居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

。三是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纳入保障的30.98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累计发放保障金20多亿元。四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1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自2006年起一直保持100%,大大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五是不断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2005年每月150元,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提高到每月350元,并实行城乡低保标准接轨。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服务业中的社会服务业(主要是社区服务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等传统服务业,能够大量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使那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技能单一、数量多且增加快的就业困难群体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环境容量却越来越小的江阴来说,发展服务业为拓宽多元化就业空间,为富民开辟低门槛创业途径,提高幸福指数作出了贡献。

根据江阴市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看,江阴第二产业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解决近6000人就业,但第三产业增加一个百分点则可解决近8000人就业,由此可见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良好途径。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江阴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主要从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行价格扶持、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创新激励机制七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扶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阴市不但从2006年起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以后逐年递增),主要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影响大、带动能力强、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项目,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对服务业税收大户、规模企业、创新创优企业进行奖励,而且由市政府发起、有关企业共同组建,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资本金,其余由服务业企业投资参股1000万元以上,组建服务业担保公司――朝阳担保公司,实行企业化运营。这是江苏首家

为服务业企业发展服务的担保公司,重点帮助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服务业企业解决融资担保方面的困难,以及解决个人消费信贷担保难题等,根据有关规定,最高可为服务业企业提供5亿元的融资担保。

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民营经济大大活跃了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丰富了居民生活,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总之,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最直接有效的富民途径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让人们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繁荣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富民强市,江阴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地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确保了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确保了居民“好收入”的来源。近几年来,江阴市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建立了农民多元化的增收平台。实践表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引导农民走向富裕的重要平台,没有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就不会有农民创业的大舞台。为此,江阴市出台了加快民营企业、成长型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的空间。江阴市政府着重从五个方面来推动、扶持民营经济:一是降低门槛,在放宽领域上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涵养税源,在财税支持上加大扶持力度;三是规范收费,在减轻负担上加大扶持力度;四是疏通渠道,在增加信贷和加强服务上加大扶持力度;五是依托园区载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仍然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意向小企业放贷,从而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融资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江阴先后组建了信联、金阳、富民、朝阳、瑞明5家担保公司,注册资本3亿多元,累计为近千家企业办理了担保。目前,江阴农村数以万计的大小老板,不仅是农村的创业能手,而且已经成为繁荣经济、增加收入、活跃市场、致富百姓的重要力量。

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一)职业技能培训

江阴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成立了江阴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并建立健全各镇(区)农村劳动力培训指导站。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组织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切实加强各类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并不断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就业成效。积极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发放“就业培训券”,实行就业培训补贴政策。2010年,江阴完成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1.4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27万人。

(二)创业培训

篇6

>> 昆明市宝珠梨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昆明市东川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官渡区绿化苗木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垫江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昆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景谷县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昆明市网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街道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昆明市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区域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和县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吴忠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骅市冬枣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昆明市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发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时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8] 李继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孙炎,李皎.云南省姚安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张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36-39.

篇7

一、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

邗江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区、镇(街道)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年初,市委常委、原区委书记张京霞主持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区委专门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载体,在广大干群中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的热情,在全区形成了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烈共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统筹规划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加强农村各项改革,启动全面小康村建设。

二、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难题。

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区有相当一部分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加之农村实事工程需要镇村的配套投入,村级债务有反弹的趋势,同时由于受规划、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村级发展二、三产业的难度较大,村级集体收入的渠道偏窄。据调查,全区164个行政村,**年村级集体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29个,50—100万元的有23个,30—50万元的有41个,20-30万元有32个,10万—20万元的有20个,10万元以下的有18个,其中5万元以下的就有7个村。我们了解到,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一般需要20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也不少于15万元。而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有收入。二是经济发展没有空间,既无土地资源,又无自然资源,既无资金,又无资产。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无钱办事、难以办事,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难题。

2、农民增收难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

富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价格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上涨,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我区的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农业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劳动力转移率较高,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因此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业税及其附加全部取消,“一免三补”政策落实,虽然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已经大大缩小,没有更多途径。五是创业性增收难。当前,各级政府为全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宽松环境,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本领、创业资本,致使致富无门、致富无能、致富难成。

3、规划滞后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村居住现有状况小、散、乱。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的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全区160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近33万人口,共有自然村庄6100多个,有的自然村庄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布局分散、凌乱。二是农村环境整治难度较大。生活垃圾难以处理,长期养成的乱抛、乱扔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特别是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严重阻碍着农村环境的改变,“田园、庄园、农园”清洁难度极大。三是农民集中居住卣想存在差距。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爱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环境和模式,很难接受进社区集中居住,守故土、恋旧家的传统思想制约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程。四是集中居住建设成本加大。目前,我区农民住户楼房率已达80%左右。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农村实事建设,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今后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和建设成本都在增大。

4、投入不足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实事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实事仍有很多工程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我区仅道路建设和河道清淤两项工程就需投入2.28亿元,其中通村通组公路800公里,需要资金1.2亿元;河道疏浚500多条1300万立方,需要资金1.08亿元。而实施这些工程,政府虽有补贴,但远不能满足投入需求,资金缺口则留在镇村,使得经济实力本来就薄弱的镇村组只好举债搞建设。这几年我区农村实事工程总投入近4.39亿元,其中区级以上补助仅1.31亿元,只占工程总投入的30%。不少村旧债未清,新债又举。截止去年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为9373.18万元,同比增加3000多万元,平均每村负债达50多万元,最多的村负债达100万元。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小,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不健全,解决贫困生就学、农民就医难、救助弱势群体等问题没有着落,目前,全区尚有1150户五保未能进入财政供养,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任务繁重。

5、农民素质不高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阻碍。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体,目前我区大部分务农主体都是年龄偏大、特长不多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水准、行为习惯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够吃够花”,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有怕冒风险和“赚得起,亏不得”的心理,创业意识不强,从“洗脚上田”转变为“洗脑进城”的差距较大。有的农民法制观念和意识不强,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据了解,当前农村80%以上的矛盾纠纷集中在建房造屋、路田界址等方面,有的农民为了一点小事而不肯谦让,不惜常年上访、反复上访,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在农村,随地吐痰、随意倾倒垃圾、乱堆杂物的现象司空见惯,不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进程,亟需教育养成农民群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6、政府不配套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由于我区农业企业规模体量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很难逾越,一定程度上存在“依法、有偿可做,群众自愿难行”的现象,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难以有效推进,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政策条例上来,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线断网破”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镇级农技服务能力逐步削弱,少数镇(街道)仅剩一、两名农技人员,且既要忙技术服务,又要忙经营创收,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益,村级兼职的农技员很难承担相应的农技服务职能,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农村干部待遇低,报酬少、压力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干部后继乏人,这些都需要加以研究并制定政策予以解决。

三、推进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1、突出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工业化推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建设提高镇工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产业化提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农业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三品”联创,大力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化调整,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组织化创新,加快城郊型农业建设的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规范劳动力转移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应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围绕村强民富的目标,因村制宜,大力发展农村村级一、二、三产业,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0万元,劳动就业率达90%以上,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快农村扶贫济困步伐,促进中低收入的农村持续增收。

2、突出以生活宽裕为主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提高各镇工业集中区集约化、专业化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配套服务产业,力促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创业、兴业、就业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流转办法,努力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继续抓好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更新添置设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快镇文化站、图书室、体育健身等文体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多渠道着手解决好市民和农民待遇一元化的问题,把“两个反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落到实处。

3、突出以村容整洁为重点,加大农村综合环境整治。

一是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积极推行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或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种植集中,合理确定路网、线网、管网。衔接好城乡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工业化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规划、城乡社会保障规划。二是继续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优化农村人居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硬质化和小农桥建设进程,推进区镇道路向村组道路延伸。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特别是村组河道的疏浚力度,增建扩建丘陵山区当家塘库,强化水源管理,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农户安全卫生水饮用率达到95%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五沿”战略,推行沿路、沿江、沿湖、沿河塘、沿村庄植树造林,提高村庄森林覆盖率,以“两清、两改、一绿”为总体目录,全面改观村容村貌。三是继续推进村镇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协调。按照建设田园村镇、工业园地、生态社区的理念和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方整、土地整理工程,积极推进镇村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城镇组团和区域突出、产业或资源特色鲜明的重点中心镇,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逐步减少自然村落。

4、突出以乡风文明为标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不断深化以创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真正把文明村镇与卫生村镇、生态村镇的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企业与村镇、部门与村镇共建活动,努力提高创建成效。要组织开展“八荣八耻”、“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沟通交流,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统一认识,服从大局。要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富裕之后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精神需求,推动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

5、突出以管理民主为目标,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开展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以及灵活运用工作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处理村级事务、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力实施富民党建“强基工程”,继续开展好农村"双带"型干部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有8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双带”型干部。注重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重从致富能手、创新好手、干部帮手三个方面注重培养,从镇机关部门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发展经济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到村任职,积极推行村主要干部“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做法,配齐配优配强农村基层干部。

四、加强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

1、强化领导,广泛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全区各级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协调和组织指导下,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狠抓措施落实。要注重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切实增强他们想干事、敢干事的发展意识,提高他们能干事、干成事的发展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因势利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传统兼顾,协调推进。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各镇(街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注意工作方法,把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策激励作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按照“区指导、镇主抓、村实施”的要求,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单项工作和全面工作、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农村硬件设施的改善,又要注重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方面,要整合政策资源。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及我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要以实施“双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对农村路桥建设、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技能培训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确保到位,尤其是要敢于突破体制性和政策,研究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整合投入资源。全区各级都要“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各项支农政策,各有关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时也要注重向农村倾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立项、优先实施,并要精心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要按照“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加大对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培训创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篇8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利益关系政府角色

“城中村”即都市里的村庄,它笼统地指坐落于城市之中或位于城市周边的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都基本上已经非农化的村庄。它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化问题,它的存在已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近年来一些城市相继开展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但“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过程,所以在进行二元结构制度变迁的同时,调节好各方利益关系达到多方共赢,对于“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和最后成功至关重要。

一、“城中村”改造中的多重利益关系

“城中村”改造存在着四方利益相关主体:政府、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各利益主体间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其他各利益主体之间互为制衡的利益关系。

一是政府与村民间的关系。政府以社会多元利益(包括社会公共利益、政府自身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代表的身份来推动“城中村”改造。解决改造前后房地产产权确认和补偿问题是处理政府和村民之间关系的主要内容。通过政策工具防止出现改造烂尾及村民无法回迁等问题,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二是政府与村集体间的利益关系。“城中村”的村集体与一般的村委会不同,在行政的隶属关系上它是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经济上又是一种“变异的新村社共同体”。它有自己的经济利益,有自己的村办公室和自身的大量物业,因而有自身利益的保护需求。但它又是政府的得力助手,包括改造的发动和村民的组织动员都离不开村集体的协作配合。

三是政府与开发商间的关系。政府在确保城市发展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开发商的利益,确定合适的开发强度,分担合理的市政配套设施。同时还要考虑如何采取地价优惠或补贴的方式,给开发商适当让利。因此,让利幅度的大小就成为双方能否开展合作的前提。

四是村民与村集体间的关系。虽然两者间总体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村族群关系复杂、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村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掌握在他们的代言人――村集体手中,两者间往往村集体处于强势主导地位。村集体在改造中既要保护好村民的切身利益和自身利益,又要配合好上级政府开展工作,村集体在改造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是村民与开发商间的关系。两者间主要是拆迁安置补偿问题,主要考虑开发商以何种方式、标准对村民进行安置补偿的问题。

六是村集体与开发商间的关系。开发商获得“城中村”改造权后,同样离不开村集体的支持和配合。由于村集体的特殊角色,必须得到开发商的支持,这是开发商成功改造的重要保障。

“城中村”的最终改造方案,实际上是政府、开发商、村集体和村民这四方利益平衡的和约安排。其改造的实质是通过解决产权、规划、地价及拆迁补偿安置四方面问题来平衡政府、村民、村集体与开发商四者间的利益关系。

二、政府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对策

政府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肩负着协调各方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重任,依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统筹兼顾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及投资者的利益。由于政府在政治理性约束下,追求的目标是多元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公共利益与维护村民、村集体的既得利益及开发商介入的社会平均收益,可依赖的资源是其掌控的公共权利和政策手段,故应采取组织化动员的策略来动员相关利益方参与改造。

第一,政府应成立“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或办公室,负责“城中村”改造有关政策的调研、制定,重大项目的决策、协调工作;审批“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和改造详细规划以及改造计划和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审定“城中村”改造项目及改造项目的设计、建设及监理单位;制定“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审批程序、制定或审批“城中村”改造工作方案、具体的改造实施计划和方案;协调、监管“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建设实施,对拆迁安置、房屋销售、优惠政策收益进行监督管理;对改造建设单位与被拆迁户签订的差遣补偿安置协议进行审批。

第二,“城中村”改造要实现彻底的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无形改制”,及旧村的拆除(改建)和新社区建设的“有形改造”。政府应当组织、协调好“城中村”改造办、规划、国土资源、建设、农业、市政、园林、市容环卫、房地产、民政、计划生育、公安消防、发展计划、财政、审计、监察、劳动保障、教育、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使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互相配合。也只有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改造,“城中村”改制及改造建设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尤其是“无形改制”中集体土地依法全部转为国有土地,村民由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依照有关规定撤消村委会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资产依法进行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后转变为股份或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工作完全需要政府协调完成。“有形改造”中还需要政府颁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预售许可证、房产证等。

第三,统筹安排“城中村”土地资源,根据土地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土地问题特别是如何供应、使用土地是“城中村”改造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国有土地供应分为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用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土地可以划拨,用于经营性设施建设的土地必须通过出让方式获得。群众安置用房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可使用划拨用地,开发商及经济组织经营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城中村”涉及的土地问题比较复杂,性质大多是集体建设用地,这一性质的用地如果仅用于村民安置建房或以地入股开展集体经济经营活动可由区政府审批直接使用。但如果用于经营性开发,则必须按有关程序征收国有土地后通过“招、拍、挂”获得。否则,开发商拿不到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的房屋也无法办理能够上市交易的房产手续。在具体改造中,采取何种方式,由村组织根据本村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在确定拍卖起始价时,将投资者与群众商定的附着物补偿及住房安置费用剔除,兼顾政府收益和投资商利润,必要时(如拆迁安置成本过大)政府可以让出收益,即能收益多少,起始价就定多少,然后由市场竞拍决定。

第四,“城中村”按城市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城中村”改造中的城市道路、排污、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用设施建设管理,统一纳入城市市政和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城中村”改造的小区规划布局要合理,配套设施要到位,要配套建设绿化景观、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等各项基础设施和物业管理用房、社区办公用房、幼儿园、学校、卫生所、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设施,注重安全设施的完善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城中村”改造后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以改造后的居委会为核心,发挥其特殊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按照符合这些城市新型市民心理的要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并且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把先进的文化和理念传输给新市民,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不断地改善其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以促进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第五,政府应当制定全面、系统、积极的“城中村”转制后原村民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提供财政和资金支持。“城中村”的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后,其就业应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理,并享受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待遇。“城中村”改造中增加的就业岗位应优先安置村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改造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之后的农民纳入完整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失业、养老等保障体系中。对“城中村”改造中违反规划、土地、城市管理及“城中村”改造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及不能履行责任或不负责任的开发商、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城中村”改造相关管理单位及人员应给与必要的处罚和制裁,对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给与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政府对“城中村”开发改造项目应给与扶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改造实现的收益包括土地净收益、捆绑项目收益、安置房建设溢价收益等,按一定比例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民社会保障、生活福利或用于村改造建设公司经济发展等。在税费政策方面,改造中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工程建设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等有关项目,政府应出台政策规定给予减免,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都应当给予减免。

第七,加强制度改革和创新。要彻底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城中村”中流动人口、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遏止新的“城中村”产生。同时,遏制城市房价非理性上升,平抑房价,大规模发展和建设廉租房,满足流动人口或低收入家庭(暂住人口)的居住要求。

【参考文献】

[1] 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M].三联书店,2005.

篇9

都市村庄的概念

“都市村庄”,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谭炳才从经济发展体制方面,对“都市村庄”作了一个定义,“‘都市村庄’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区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都市村庄’是城市化过程的产物,是一定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还有学者认为:“所谓‘都市村庄’在农业经济时期,就是一定区域中的农村居民点,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地(集贸城镇),是与农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农村聚落形式。”[]在学术界,虽然未达成统一,但是不同的学者对“都市村庄”的界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距离城市较近,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产物,与传统的农村经济相区别,具备一定的城市经济特征。只是不同的学者从经济、地域、人文等角度进行概念界定。

二、都市村庄出现与存在的原因

“都市村庄”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土地所有制下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不同的学者对“都市村庄”形成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城乡二元结构是“都市村庄”存在的根本原因

不同类型的“都市村庄”,虽然他们形成有各自的原因,但是,他们都有根本的一点,就是“城乡二元机构”。二元机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结构,代表着现代因素的城市社会为一元,代表着传统因素的农村社会是另一元。二元结构对“都市村庄”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城乡户籍二元政策、城乡土地二元政策、城乡管理二元政策。

(2)城建资金短缺是“都市村庄”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建设过程,由于资金的限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将建设范围之内的“都市村庄”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管理之中,任其自由发展,长期的发展,使这一区域成为被抛弃和遗忘的角落,在这一过程中,问题越积越多,矛盾也越积越深,导致目前“都市村庄”改造面临的问题太多,改造过程十分艰难。另一方面,投资主体对“都市村庄”的回避,致使社会资金跟不上去。

(3)经济利益的驱动是“都市村庄”形成的内在原因

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土地变得越来越紧张,“都市村庄”占据了优越的地理位置,“都市村庄”土地价值日益上升,对于没有一定技能的“都市村庄”村民来说,无限的提升土地价值才能使他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都市村庄”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也很容易获得外界的信息、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和管理的缺位,这些都为“都市村庄”非正式经济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非正式经济与出租屋市场相互催生,形成了多重利益格局,这正是“都市村庄”得以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之一。

三、都市村庄对城市的影响

“都市村庄”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和特有土地制度下的产物。无可否认,“都市村庄”为大量进城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住房、为尚无就业能力的村名提供了经济来源,为政府在一定时期避免城市硬件投资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这一过程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问题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市村庄”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凌乱,建筑密度较大,土地平面利用率高;“都市村庄”内违法乱占乱建现象严重、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居住环境恶劣;道路不成体系、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

(2)管理问题

土地、户籍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上的城乡二元性使“都市村庄”发展未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盲目性。长期以来社区治安问题都是“都市村庄”管理中的一个难点,这与村内居住的人员结构有着直接的关联。同时,外来人口的高流动性造成其社区归属感淡漠,而防范式(非服务式)的管理,使外来人口对社区更加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都市村庄”衍生的还有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城市住房供给问题、外来人口婚育管理疏松导致的计划生育问题、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等等。

(3)发展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都市村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逐步由早期制砖、纺织、饮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目前的房地产业、房屋出租业、小商业与服务业、小工业、个体运输业等主要产业,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或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都存在寄生经济状态。“都市村庄”凭借特殊的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和良好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吸引房地产商的介入和大笔银行贷款,兴起发展房地产市场。

四、“都市村庄”改造建议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若干问题,归纳总结出“都市村庄”的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难题,即村民改居民、村委会转社区居委会、集体、集体经济组织改革、集体资产改制。只要我们抓住“都市村庄”改造关键问题的改革方向,制定好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统一政策,配合各个村的具体改制方案,依靠群众,积极推动实施,“都市村庄”的改造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都市村庄的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利益牵涉面广,综合开发难度较大。借鉴我国部分城市都市村庄改造取得的经验,本文就郑州市中心城区都市村庄改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展规划先行

对都市村庄改造规划的思路宜调整为:都市村庄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坚持接纳而不是摒弃和孤立,坚持改造而不是清除,坚持保护而不是剥夺村民利益,坚持引导而不是限制建设,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将都市村庄的改造建设纳入到郑州市统一和正常的规划建设轨道上来。

(2)控制“都市村庄”

以保护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为前提,划定一个时间段,对都市村庄已建成的房屋进行清理确权,使其合法化,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大多数村民稳定下来,让历史遗留问题不再延续。

(3)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加强都市村庄中小学基础教育,努力提高都市村庄村民下一代的文化程度,增强其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能力,无疑是彻底解决都市村庄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如今,我国大力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手段之一就是要保证社会的公正公平,而保证受教育及享用教育资源的公平又无疑是最初始的公平。

(4)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郑州市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看,目前郑州市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业已具备,而郑州成为了城乡统筹试点城市更是一个很好的大背景。

首先,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 1958 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短缺经济的结果。都市村庄村民一方面在享受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由农村户籍带来的宅基地、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阻碍了其自发进行身份转换的动机,极大地阻碍了都市村庄改造的顺利进行。因此,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郑州市都市村庄改造的首要内容。

其次,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折价入股参与基础设施及工商项目建设的办法,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同时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研究制订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当前,由于福利与社会保险机制的不健全,使都市村庄村民仍无法摆脱土地作为其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的功能,而不得不依附于土地,增加了都市村庄改造的难度。妥善解决都市村庄村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建立面向都市村庄转籍村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是促进都市村庄村民融入城市,防止新的都市村庄产生的重要措施。

五、小结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市村庄”的出现是必然的,“都市村庄”的出现和演化是与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密切相关的,实质上是城市与乡村的冲突和融合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因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管理制度而产生的特有社会现象。“都市村庄”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其成因包括:

1、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是都市村庄形成的历史原因

2、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是都市村庄形成的根本原因

3、制度的障碍与管理的缺位是都市村庄形成的直接原因

篇10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尚存在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和各类安全隐患,尤其是今年正处于矛盾和事故的高发期,平安建设任务将格外艰巨。一要创新理念,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有新思路。综治工作是实现新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今年要实现刑事发案特别是八类案件发案率要低于去年水平。进一步发挥城区“天网工程”的威慑力;反工作要深入扎实持久,实现外来人口犯罪率、青少年犯罪率下降明显,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100%,确保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以下。二是创新方法,在控源治本上有新突破。在总结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创新制度上入手,带着感情做好各类接访活动,切实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构建上下联动、标本兼治的大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各类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三是创新手段,在安全监管上有新举措。重点加强对出租私房消防安全的检查,通过地毯式的摸排,落实各类预防措施,继续加大对公复场所和“三合一”企业的检查力度,发现问题,一追到底,实现安全管理制度上“零”缺陷,安全排查“零”隐患,安全事故“零”增长。四是创新制度,在防灾减灾预警处置能力上有新提升。充分发挥街道应急办公室职能作用,制订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经常组织演习演练,确保加强防灾减灾指导力度,全面提高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积极应对挑战,转变战略思维,营造经济快速发展新格局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国内经济经历了一年的起伏波动,大规模实体经济在今年受牵累的风险加大,虽然国家今年拟大规模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但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今年将是*街道指导帮助企业提振信心共渡难关,加快产业升级转型,重新调整前进步伐,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一年。一是力争实现投资、出口、消费上新的突破。密切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整节奏,调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关系,扩大企业装备水平的投入和装备消费需求,争取新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3.6亿,新增工业性投入3.4亿。同时,要促进投资健康适度增长,优化投资规模和结构,实现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出口模式向效益、品牌的开发型经济转变,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国内专业展销会,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增长格局。二是加大创新力度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一是保持规模企业持续增长态势。通过新一轮市场整合,加大优质规模企业扶持力度,保持规模企业优势地位,实现规模上企业产值增幅10%,全新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二要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重点技改企业5家以上;三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省级研发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明年实现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家,1家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实现大而强,强而优。第三产业是*经济的最大潜力和最强活力,也是发展的最终方向。长远来看,未来几年*现代服务业必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这也是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也是寻求经济突围的必由之路。围绕做大做强服务业,今年将着重以东门路、月河路改造为契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三产项目,发展特色商业等;全力落实开发后应村海鲜广场,扩充锦屏公园项目;结合西环路建造,整合*旅游资源,大兴肖泉村、岙底杨村、梅岭村农家乐特色旅游。四是加快推进“零地技改”进程,实现科技强力带动生产力。在当前面临从紧宏观环境和各类要素制约下,我们将努力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支持企业积极挖掘潜力,采取翻层、改建等方法对原厂房进行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新厂房建设中采用多层标准模式,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降低企业初创成本,明年全力实现亩均产值450万元目标;鼓励支持各村在村留地开发过程中引进一些效益好、潜力足、污染低、用地少的新兴企业。同时,加强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尽早解决东湖工业区“退二进三”执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加速程序办理流程。五是加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显现*板块。采取“内注外营”、“引进总部”等方式,不断扩大发展领域。逐步把招商引资落脚点从自己的管辖范围扩大到辖区外资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规模企业尽快走入资本市场,引入资本经营机制,今年力争实现1家企业上市。引导驻地企业逐步向高科技聚拢,继而形成以科技产品商贸和绿色产业开发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框架。

三、亲民惠民护民,提升服务质量,营造社会事业进步新

建设和谐幸福的新*,经济发展是基础,人民福祉提升是目的,今年我们将通过不断地提升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实现科教文卫全面进步。1、打造科技为民工程。以突出科技进步为主题,拓展科技人才联谊网络,在非公企业开展“厂会协作”、“金桥工程”;实施“双百”工程,加强劳动力培训,提升*科技内涵;以社区学校为基地,打造新型市民大课堂,争创省、地、市科普示范社区、街道。2、大兴教育为民工程。今年将加大教育投入,配齐配强现代化教育设施,争创“台州市教育现代化街道”;尽早完成三中体艺馆、*小学综合楼和四中塑胶跑道基建项目,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稳妥整合幼儿教育资源,按照幼儿园教育五年发展规划,继续减少幼儿园数量,实现一社区一幼儿园。3、实施健康为民工程。完善公共卫生防保体系,落实疾病防控措施,严防流行性疫情发生;超额完成农医保覆,打造便民、利民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4、文体为民工程。以农村文化为阵地,全方位开创基层文化新局面,扩充农村文化俱乐部,提升俱乐部档次,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文化娱乐活动;以全民健身月为载体,精心策划群众系列体育活动,争创省级体育先进街道。二是落实完成各项社会保障事业。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做好新时期妇女儿童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广泛开展社会扶残助残活动,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重视老年工作,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落实就业政策,让更多下岗、失业、失地人员重新就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三是确保计生工作继续走在前列。今年要在08年的基础上,毫不松懈,继续加大计生工作力度,执行最为严格的计生政策,保持街道低生育率。从加强领导落实、加大宣传教育和加大基础建设出发,破解违法生育控制、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长效措施落实“三难”问题,继续保持计生工作全市前列水平。

四、提升城市品味,推动新农村建设,营造宜居宜业城区新环境

放眼于进一步丰满城市形象,拉开*今年新一轮城区建设,在不断提高城乡人均收入水平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改善现代化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打造魅力*。一、重点突破村留地项目开发。继续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壮大村集体经济这篇文章,实现村留地建设项目开发上的重大突破。继续由街道班子领导亲自联系,早开发,分层次分步骤开发好余下的198亩村留地,重点引导各村利用村留地发展第三产业上来,及早开发一批规模型、效益型、品牌化的经营实体和服务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提供重要途径。今年力争完成塔下村金塔大厦和岙底湖村电信市场的竣工建设;启动建设东门村东门大厦、田洋村田洋大厦;推动农贸市场、豪情花苑、锦花苑的工程进度;完成三星桥村10.8亩村留地和塔下村21.6亩村留地出让,同时要完成南门、田洋等四村的17.37亩村留地的拼盘出让工作。二是力促民心重点工程建设。尽早调研,谋划确定一批服务于民,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落实联系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力争明年年底前完成东门路综合市场拆迁工程,完成*小学综合建设工程和西郊片110伏千伏变电所选址建设,配合市政府完成西环路南延建设。与此同时,加快旧城区拆建改造步伐,积极与指挥部联动配合,落实好居民拆迁补偿,化解矛盾,提速整体改造进程。三是提高村、社区优创水平。今年继续开展各村、社区的先进创建任务,创建一批较高水平的生态村和示范村,争创一批基础扎实的和谐社区和文明社区,进一步营建城市和谐氛围。四是着力改造城区卫生环境。以完善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为重点,明年初实现二级环卫完全经营市场化,运行专业化,纳入到城市综合服务管理之中,打造卫生之城,秀美之城,改善城区卫生质量。充实调整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完备充实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灭蟑灭鼠队伍,确保“除四害”工作取得满意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