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原证券:高世梁
申银万国:袁宜陈杰冯宇
东方证券:陈刚王天一郑青张小嘎周军
东莞证券:梁锦雄
光大证券:郭国栋寇文红
2009年至今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从高层诉求和出发点来看,规划可分为两类,一种偏重经济发展的考量,如海南、成渝、皖江,另一种则更关注政治诉求,包括海西、新疆和。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简称意见)出台。内容涉及旅游、相关服务业、物流、交通运输体系、热带现代农业、能源、新型工业、房地产等多个行业领域的意见指导。此外,《意见》中国家给予海南旅游岛多项政策扶持,涵盖投融资、财税、土地等各个领域。
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意见》要求到2015年,海南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未来一个升级版的国际知名海岛度假胜地将展现在人们面前,海内外游客将在海南岛享受到一流的住宿、餐饮、景点、娱乐、购物、交通服务。
“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部分实现。此次增加了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使得入境免签国家达到26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要求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鉴于离岛旅客免税购物的相对复杂性,要求积极研究其可行性,并上报国务院;未提及航权放开内容。
发展物流业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发展。打造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完善进出岛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海口至广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东环铁路,适时启动西环铁路扩能及洋浦支线铁路项目、适时建设博鳌机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的交运体系将形成海南省各行业的纽带,促进省内经济发展。
未来设想:“六大自由”。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设想是实现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以及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
成渝: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2月21日,国家部委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入川,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有望在今年上半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在“区域振兴”转变为“全国振兴”的背景下,哪些区域将迎来更快的发展,哪些上市公司具有更大的投资机会,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内生增长源动力强劲(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禀赋充足)、并且能持续性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更具发展优势,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上市公司也更具投资价值。
内生增长动力强劲:从资本角度看,成渝经济区正成为内外资集聚和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从劳动力角度看,作为过往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成渝经济区,拥有大量的熟练技能劳动力是一个明显优势;从资源禀赋角度看,川渝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传统工业生产以中上游产品为主,有利于下游转入产业的原材料就地采购以实现成本优势。
政策扶持密集推出:川渝地区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具有成为新经济增长极的极大潜质;此外,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也亟需四川地区能培养出内生经济增长点以加快经济复苏进程。因此,近年来中央对川渝地区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将成渝打造成中国西部经济核心的政策意图已愈加明显。
投资成渝契机―主题切换格局已确立,时间空间仍有余地,全年有反复表现机会:成渝经济区板块已从1月底接过区域板块轮动接力棒,从过往区域轮动情况来看,该热点可能持续1-2个月时间(目前已持续了1个月);并且从空间上来看,区域内涨幅最大几家公司目前上涨30-60%,而市场情绪得到充分释放的海南、边疆板块大部分公司涨幅均在100%以上。成渝经济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仍有余地,并且在全年可能有反复表现的机会。
我们提出三大投资主题:1)从成渝经济区产业转移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角度出发,直接受益的基建地产行业个股;2)一批受益于川渝地区国资、民企资产重组的公司组合;3)川渝地区的区域性蓝筹股将享受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还将受益于地方城镇化加速带来的消费升级,也彰显极大的投资价值。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产业承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一区域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近12亿元,2008年增加到近35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平均增速高28、25和15个百分点。
这一区域利用国内资金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07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资金为348.省略
券商研究机构调研动态
长江证券
调研时间:3月18日
调研公司:厦工股份
第一创业
调研时间:3月4日-5日
调研公司:深圳房地产
东方证券
调研时间:3月8日
调研公司:上海乘用车行业
东兴证券
调研时间:3月4日
调研公司:盘江股份
湘财证券
调研时间:3月5日-22日
调研公司:长航油运、佛山照明
中信证券
调研时间:3月10日
调研公司:长三角出口企业
东北证券
调研时间:3月23日
调研公司:丽珠集团
金元证券
调研时间:3月16日
调研公司:现资
广发证券
篇2
关键词: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区的规划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区规划,将是未来风景区规划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但是由于各个风景区的自身的特点不同,加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经济效益的冲突关系,因而在实施规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困难。下面我们就来就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进行一些探讨。
一.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虽然目前理论上对这一思想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位,但是其丰富的内涵对人们的指导是显而易见的。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种体现和发扬。所谓的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在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下,在其现有的承载范围内,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充分协调好人类需求和风景区之间的供需关系。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的开发原则
风景区充分的自名胜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不管是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风景区规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护优先的原则。所以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适度开发,才能使风景区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风景区的规划,说到底也是要为人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才能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就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候,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求,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区。例如,考虑到残疾人行动不便,可以设计一些无障碍设施;在合适的位置设计休息区和食物供给站;在爬山的楼梯上增加护栏,增加安全性的同时又能方便体力较弱的人上下。只有以游客的利益为先,把游客的需要放在首位,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
风景区的建设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风景区的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补和恢复。所以,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是风景区规划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环境的承载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想维护生态平衡就要在风景区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规划,这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一个风景区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良好的自然风景。优美的自然风景,清新的空气,才能使人流连忘返。只有风景区的生态平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
(四)整体规划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风景区规划所要考虑的另一个原则就是整体规划原则。整体规划就是要使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不能只考虑环境规划而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不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只考虑到自然环境的规划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风景区没有了经济基础支撑,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规划;如果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自然保护,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景区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要做到三者兼顾,对风景区进行整体的规划,才能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
(一)实施品牌战略
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什么都讲求竞争,有利益就必然存在竞争。风景区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竞争。风景区想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扩大知名度,提升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实施品牌战略,否则,谈何可持续发展,谈何规划?风景区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
(二)树立自身特色
风景区的形成是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结晶,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处于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树立了自身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地游客,扩大风景区的知名度。发现和扩大这种特色,结合市场需求和景区的资源特点,才能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四.结束语
本文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对风景区的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想要实现风景区的长远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那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进行风景区规划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树立全局的、长远的、发展的思想,才能创造出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2000
[2]万幼清. 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探讨[J]. 当代经济管理.2006
[3]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莉,王楠. 浅析旅游可持续发展[N].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篇3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的挑战
(一)济全球化使区域由封闭走向开放
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线开辟”。在封闭的经济体系里,区域发展规划较少需要考虑别的区域,只需处理好自己区域内部的问题,但是随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区域发展不仅依赖于自身,也越来越受他人影响,因此在区域规划制定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区域发展受到的他人挑战主要有以下两点:(1)该区域工作岗位被其他区域替代。在封闭的经济体系里,比如在美国,由于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高,因此某些较低端的劳动力由于稀缺性仍然可以得到还算过得去的工资,但在开放的经济体系里,竞争加剧了,一个工作岗位不再必然留在一个区域,这类低端劳动密集型工作完全可以被外包或转移至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发展国家,而事实也是如此。因此,一个区域的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受到他人影响。这是对区域规划制定的挑战之一,若没有预计到,没有提供必要的再就业培训和经济补偿,则很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2)本区域资金、人才、技术外流。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里,政府若大力发展教育,培育企业,其收益都会为本区域独占。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里,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动日益便捷,因此,如若一个区域虽然培养了人才,培育了企业,也完全可以被其他区域搭了便车,对其他区域来讲这是一种正的经济外部性,而对本区域来讲这种正的经济外部性不能内部化将会对本区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对本区域来说并不公平,自己种树别人摘桃。并且这种挑战通常发生在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落后的地区通常留不住人才,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如何留住本区域的资源和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对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区域内各社会角色的关系并加剧了竞争
以社会职能来分,按人们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企业,政府,企业的员工和消费者,消费者和员工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的,对政府来讲可被统一划为公民。它们间的关系是:创造价值的是企业,更确切的说是企业雇用员工生产而创造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公民个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持社会的公平和秩序,于是政府就诞生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它通过向他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和公民征税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行。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箭头方向表示货币流向,从这张图中不难看出谁是谁的“衣食父母”,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处于弱势,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又要服务于当地的公民。但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里,虽然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他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忍受高价而质量低劣的产品;员工虽然受制于企业,但是由于企业又必须需要员工,员工可以联合起来罢工,因此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制于员工;政府虽然需要服务于企业,但企业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并且当地只有一个政府,企业若想在一地投资,它别无选择,必然需要与当地政府搞好关系,这样,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政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入,以离岸加工和服务业外包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活动形式的兴起使这几者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和雇用员工时有了更多选择;政府虽依赖企业税收,但是只要政府可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也有了选择更好企业的机会;同样,消费者和员工也有了更多选择不同商品和企业的机会。因此,这几个社会角色因为经济全球化而不再被束缚于某一个角色的某一个体,相对于单独个体,每个角色的谈判能力都大大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赢家。唯有哪个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哪个政府能吸引到企业,进而增加自己的收入,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哪个企业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哪个企业能赢得消费者,哪个企业能提供更吸引力的工资,哪个企业能吸引到人才;哪个员工是不可缺少的,他才能得到更高的工资。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得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无论对于哪个角色,受益的都是做的好过别人的那个。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应保持开放的姿态和以加强地区持续吸引力为核心
由于经济全球化优化了资源配置,因此全世界总体受益增加,如果一区域政府迫于某些群体的压力阻碍这一趋势,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且阻止本地企业外流,他就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最终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IMF给出的建议都是鼓励政府进一步开放经济,认为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方式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只是短期解决办法,不能带来一地区长久的繁荣。因为生产要素一定会流向最优配置的地方,所以,明智的政府应该懂得保持开放姿态的重要性。政府虽然不应直接插手市场竞争性领域,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上文已经分析在各区域间缺乏联系的以前,企业比较受制于当地政府,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企业在决定是否投资和选择哪个区域投资方面有了更加灵活多样的选择,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好的企业的谈判能力大大增强。而企业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区域竞争力取决于其拥有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而一个区域持续的竞争力则取决于其未来能留住企业能力,即不断保持和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以培育和吸引到好的企业。企业之所以选择在一地投资,除了政府从基础设施到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更好的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是可以流动的。因此,政府若要留的住企业就要留得住人才,有人才才能吸引企业,或者说吸引到高利润企业,高利润就代表高税收,就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区域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廉价劳动力上是有比较优势的,这点可以利用,但不能沉迷。随着印度的崛起,非洲的觉醒这种比较优势还能保持多久?规划的制定一定要有前瞻性,世易时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区域内部的投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竞争环境,调整自己以保持对人才对企业的持续的吸引力。在以前,由于中国没有很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很多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而中国也在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型,越来越多的人才也吸引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转移,这种良性循环在中国较发达的地区已初见端倪。
(二)加强区域间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力越雄厚的企业和政府在谈判能力上就越占优势,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在1999年时,世界上100个最大经济体中,有51个是企业,只有49个是国家(根据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国家的GDP比较)。因此单独政府若与这类企业谈判,可想政府的谈判能力有多弱。在中国,有些省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竞相压低土地价格和税收,政府鹬蚌相争,企业渔翁得利,虽然造成这种现象跟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有关,但也反映出政府在面对企业时弱势的一面。欧洲各国之所以结成欧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加强欧盟整体在贸易中的谈判能力,欧盟以一个声音来与企业或其他国家谈判,就不会出现中国各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的恶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间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格外重要。另外,如今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已超越国界,比如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超越国界并有很强的负的外部性,因此需要各国协商解决,国际合作客观上要求政府让渡某些权力,国际组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区域间的合作会不断加深。区域发展规划应体现这一趋势,做出适当的反应。
(三)对弱势群体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措施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变得激烈,一个区域内总要有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人,比如现阶段发达国家的低端劳动者,反全球化的声音在这些地方不绝于耳。在中国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里的老市民也有相当一部分房屋拆迁被赶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单位下岗。对于这种情况,规划制定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早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使得辖区内一些只拥有某些正在萎缩或转移的特定产业的技能的员工未来失业的风险,而这时这些人很难在有精力和机会去掌握新的技能。虽然为保护辖区内某一群体以抵制的态度来面对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取也不可行的,但也要采取措施。世界银行和IMF提出的建议都是要求政府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帮助公民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政府有义务在员工面临失业危险前就应该让他们明白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使本区域公民时刻保持一定的危机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敏感的反应,否则一旦出现产业转移或被替代很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或动荡。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规划;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5-01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十二五”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董丹丹 钱凯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迟宏伟 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约翰利维.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方高校 Granger检验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存在,在这样的现实存在中寻找更好的发展思路就需要更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经济推动力、经济增长点是重点;对于高等教育的主体地方高校而言,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找准自身特色和发展突破口成为地方高校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两者的发展重点结合,不失为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高校发展的好方法,即:地方高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着眼点,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统领下,使得自身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区域经济在地方高校智力和人力支持下,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使生产更注重内涵,提高集约化水平,在发展上取得实质性提高。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关系特别是定量的因果关系就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地方高校发展规划制定奠定现实基础。
一、相关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部内涵为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财富增加,即各种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以货币形式表示,则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一观点面临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尽管取得了很大提高,但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却没有得到改善,贫困、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使得经济学家开始重新认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涵义包括多方面:首先,人均收入水平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其次,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在GDP中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工业中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在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现代化的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民众参加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有传统的农民转化成现代化产业的工人,聚集到城市里,从事效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带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多的强调,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产业工人,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应予以充分的考虑,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来做战略部署,使之和区域整体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升级。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即高等学校中地方高校占比极大,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发展竞争激烈,既有来自中央高校的竞争,又有来自相同区域地方高校的竞争,地方高校自身要获得更好发展,在战略上要有新的着眼点。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既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又对地方高校自身的战略规划提供新的视角,促进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
经济理论指出,某些经济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意味着经济系统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即使变量受到干扰偏离长期均衡点,在均衡机制调整下会在下一期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点。协整表明,尽管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两者的某个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两个序列之间的这种稳定关系,是对经济学中所说的规律的定量描述。因此,研究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就是在研究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协整关系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经济变量,虽然它们各自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是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还是避免“伪回归”的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对它们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就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性。协整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变量为同阶单整序列。下面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二、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选取内蒙古1987年至2011年的内蒙古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用IG表示;选取内蒙古1987年至2011年地方高校的在校生数作为衡量地方高校发展指标,用SE表示。选取的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对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涉及的数据均为取对数后进行分析,取对数的原因:首先,是符合经济增长的理论的一般形式;其次,能够保留数据所包含的有用信息。对数据取对数后,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内蒙古生产总值用LIG表示;作为衡量地方高校发展的内蒙古地方高校在校生数用LSE表示。
(一)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ADF单位根检验
对数据进行ADF检验是为了检验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因果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是Gre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对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平稳性的ADF检验是避免“虚假回归”,探寻数据之间真实关系的必要步骤。因此,在进行Gre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
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1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下:
表1是LIG和LSE在水平下、一阶差分、二阶差分的分别仅含截距、同时含截距和趋势、同时不含截距和趋势的ADF检验结果:
表1 LIG、LSE的ADF检验结果
(二)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上文中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是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于两个变量的协整检验,Eangle和Granger提出了两步检验法,也称为E-G检验。本文采用较新的 Johansen检验,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 Eviews5.1,检验结果如下:
表2 LSE和LIG的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知,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检验结果得出二者的协整方程为:
LIG=1.347656LSE-6.106427
式中,Log likehood为79.71640,标准误是0.11950。
(三)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基于以上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判断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性,对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数据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s5.1软件,根据AIC、S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期为4阶,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 LSE和LIG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知,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是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不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因此,数据检验结果拒绝了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为因果关系的假设,它们之间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没有得到数据支持。但是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存量因子即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内蒙古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而日益明显。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结合上文中计算得出的协整方程,可以分析得出结论: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增长1%,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将增长1.35%。从上文对内蒙古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数据分析中可知,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地方高校发展而言,发展超前,即地方高校发展现状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总体发展规模较小,但其发展空间较大,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长迅速,随着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里必然会快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有效的支持了上述结论。这一检验结果并非是检验内蒙古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互为发展因果关系的正确与否,目的在于通过定量的科学分析研究二者的实际关系现状,为内蒙古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提供现实思路,让其战略规划更能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使自身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证,内蒙古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动关系:首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发展,代表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总值是代表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在校生数的Granger原因,内蒙古地区生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增长1%,地方高校发展将增长1.35%;其次,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地方高校不断发展后所增加的存量因子的影响,即人力资源的积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大,内蒙古地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留在区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逐年增多,由于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区外大量人才的流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尽管整体存量较低,但是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人力资源积累所产生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1]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3
[2] 李俊英.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J].科学与管理.2009,
1:55-57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历年
[4]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历年
[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年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着,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吸收与辐射模式图形解释
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与城市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相类比,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时以吸收交通运输资源为主,在区域经济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交通运输资源之所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是因为在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周围形成辐射时,交通资源即使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资源就不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
如图1所示,假设区域经济圈C,除了C外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这些资源随距离C的距离不同层次逐渐降低,区域经济圈C与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之间的关系最初表现为吸收过程大于辐射过程,所以区域经济圈C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C在成长进程中以超经济影响的方式对其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施加影响,使得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发生变化,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C以辐射方式的影响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两者互动发展了。(图1)
当前理论界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三种认识与笔者概括的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是应该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这点恰好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先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为了促使两者互动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二)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范围相对狭小的行业规划中,这就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上的充分协调。只有做到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组织状况,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充分吸收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来看,假设现有区域经济圈C1、C2,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区域经济圈C2就可以选择分工,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经济联系,重建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决策过程中的主体为地方政府。选择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表现为未来地方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不选择分工,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内就业的增加以及官员个人效用的增加。这种关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辐射与吸收关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就必须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各级政府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清晰的辨别,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四)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经常出现空间冲突的重要内容,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在既有的行业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时,就有必要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与区域内交通运输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有关部门和机构中建立一致的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
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可以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协调发展的框架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约束的合作体,在框架内,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不是以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协调、合作,且这种合作中参加的各行政单位不应当受大小的限制,如果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某个区域经济圈的附属联系网络,那么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就很难发挥作用。
主要:
[1]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支撑
如今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如何推动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以及如何使两者能够更好地协同发展仍需要仔细地研究探讨。
1.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当今国家对于高级技术人才逐渐重视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加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其实已经逐渐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高职教育真正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多数高职院校教育结构无法真正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都是省属院校或是地方院校,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但是现在不少的高职院校却在专业开设方面,没有真正的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甚至在热门专业上盲目的扩大招生的生源,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的开设上很难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结构无法有效的适应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
1.2多数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设置不具实用性
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理念的特殊性,因此它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并不是类同本科院校模式相当,而是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够使课程结构的设置能够真正的为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服务。但是现在多数院校的课程结构却存在着公共课程的比例过高,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比例过低,这样就导致许多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实用,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实习乃至工作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2.促进高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将高职教育发展纳入政府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高职教育如今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政府的高等教育的规划决定的。虽然如今社会公众对于高职教育还存在一些偏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已经渐渐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公众对于高职院校的态度。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物质支持,教育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部分的经济支持都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真正的把高职教育有效纳入政府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关产业结构设置相应的学校专业结构方向和教育培养目标;具体分析区域劳动力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状况,通过在高职院校设定合理的培训的目标与计划,真正地发挥高职院校的实用性、应用型的技能培训优势,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的能力让高职教育能够真正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2高职教育要适当转变办学模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的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最终也应该与企业相适应。而高职院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因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应当适当转变办学模式,探索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实行校企合作,丰富实训资源与条件,这样既能够在相关的专业学习中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到企业去实践,又能够使当地的教育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利用、人才专业能够真正对口。
2.3发展高职教育要目光长远、具备前瞻性
由于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它不仅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能够真正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和促进的作用。所以这就需要在发展高职教育的时候要目光长远、具备前瞻性,要能够预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适时、适当开设新专业和增减相关专业。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性人才需求。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 运行机制 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与行政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与行政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总称。
历史上私有制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以及国家内部行政管理区划的细分,是区域经济产生的根源。私有制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以及国家内部行政管理区划的细分,使原本没有禁锢的经济活动被设置了人为的限制,限制了经济活动的区域。经济活动首先受到国家疆土的限制,跨国经济活动还受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关系的影响。而国内经济活动则主要受到行政区划、行政权力和利益划分、资源分布以及市场条件等限制,这种区域限制到了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阶段,并对以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形成了诸侯经济,经济活动被严格地限定在狭小的行政区域内,经济活动内在的资源配置关系、商品交换关系、技术交流关系等一切联系都被行政区域割裂开来。显然,这种人为决定的管理区范围内的经济,不应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经济,而是一种行政区域经济,即地方经济。
(二)行政区域经济的特征
区域经济是历史形成的以行政区域为中心的地域性经济活动。地区行政行为对区域经济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利益往往左右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速度和总体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是依赖行政区域内的资源和市场的经济。由于受到地方经济政策、法规的约束,区域内的重要经济资源和市场往往受到严格的行政保护,区域间的资源流动和市场开放程度都因地方本位利益而受到了较多的限制,从而使得区域经济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身的资源和市场谋求相对合理的发展。所以,区域经济是局部资源垄断和地区性市场垄断经济,也是相对封闭的经济。区域经济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受区域内自身经济、技术、人才资源实力的局限,所以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三)经济学意义上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域经济的本质决定了经济规律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不高,缺乏经济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于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利用不同区域资源和市场,具有一定吸引辐射范围的经济学概念上的更具活力的区域经济,成为各种经济主体日益强烈的要求,并最终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当代经济学中,按照地理特征、资源体系、市场体系之间的某种联系,把以某一地理特征、某一资源链或某一市场链为内容的自然经济区域或区域性市场定义为区域经济。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经济,是经济活动内在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区域经济摆脱行政经济的尝试,是争取经济自由的一种呼声和努力。
区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以经济区域板块为特色的经济格局正加速形成。在众多经济圈中,只有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进入2005年以后,长三角、珠三角的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投入、高能耗、低技术、低效率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长三角以制造业基地的区域特征而崛起,且低端制造业占较大比例,其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珠三角以外向型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的加工型产业为主导,经济的内生性不强,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严控土地、紧缩银根、资源约束日益凸显的宏观调控中,在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下,造成了经济增长的减缓。
(二)三大区域经济圈的运行机制分析
中央政府通过改革开放的特区政策所给予的鼎力支持。无论是珠三角的深圳、珠海,长三角的浦东开发区,还是天津的滨海新区,无不享受着中央的特殊经济政策,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中央政策的关怀。可以说,三大经济圈是由中央政府主导设计、规划和扶植的特殊经济区域体系。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三大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三大经济区域发展的历程也证明:其崛起受益于中央政府给予的特殊经济政策;而其经济出现向下拐点的相当重要的因素也是其特殊政策效力的递减。
世界工厂转移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上述经济区域优厚的对外经济政策、廉价的土地、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低廉成本以及庞大的商品市场,成为世界工厂或车间搬迁的主要目的地。因此,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承接了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的大量中低端项目,从而奠定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基础。可以说,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是在外资集中投入下以外资为纽带而形成的经济区域体系。
固有的工业、贸易基础。三大区域经济圈都有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相对发达的工业、技术、人才、资金和国际贸易基础。而且,因存在经济关联关系而易形成经济上的联姻。因此,三大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有着传统的历史渊源关系,相当的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文化传统,加上传统的协作关系,不容易形成依赖式跛足经济,容易形成均衡利益并保持区域经济合作的稳定。
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在三大区域经济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型城市或城市群集中了当时国内最优质的工商业资产、最雄厚的金融资产、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优秀的经济建设人才、最有价值的商品市场、最发达的基础设施……引进的外资与技术设施又集中在这些大型城市或城市群中。这使得大城市或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超过其它地区。
区域经济运行机制模型及完善策略
(一)区域经济均衡利益机制模型
区域经济不管在哪个层面上运行,其本质都是一种逐利的经济行为。经济主体都要在得到利益的前提下付出代价,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可以带来双赢的均衡利益是区域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这种利益可能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政治利益,但经济利益是区域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诱因,因而是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内核。
发展区域经济意在打破行政区划所造成的经济割据,而经济割据的解除还要靠行政体系内部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调动地方发展区域经济的能动性,这是区域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的非经济保障机制,包括政府政策的融合和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可持续的资本投入等。
确立区域经济运行的载体来加固和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领域,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又一机制性要素。区域经济是地区间资源与市场的整合与融合,这种整合与融合需要一个按照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产业或产业群。这些跨区域的产业或产业群,用资金、设备、产品、利润把两个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条剪不断的区域经济纽带,区域经济才会真正形成并持续发展下去。因此,如何根据地区间的资源和均衡利益,设计、建立一条能够实现区域经济运行目标的产业链或产业群,是区域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关键支点。这种政府引导下的以均衡利益为基础的产业化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
(二)完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策略
1.建立区域经济均衡利益发掘和评估系统。科学发掘地区间共同的、可实现的利益,是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关键环节。为此,建立区域经济均衡利益发掘和评估系统是重要的一件工作,该系统的建立可以是地区间共同设立的研究机构,也可以是由若干学术机构组成的网络化研究体系。
2.建立政府促进体系。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财税政策等)、完善区域经济法制环境、建立协调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等。制定动态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区域经济运行最关键的机制要素之一。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合作圈中有一大缺陷,是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滞后,造成区域经济中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引进中低端技术设备、资源消耗过大、经济效益萎缩、区域经济圈的发展可持续性差。因此,根据不同区域资源、市场、社会发展特点,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引导区域经济、消除区域经济法规政策障碍、减少区域经济盲目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也是政府促进体系的关系环节。中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又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的失落从客观条件上看难以解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宏观战略政策的倾斜不够。这说明现行体制不利于在区域经济中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主体,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活力的新型经济管理体制,消除计划经济阴影,是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策略之一。
3.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提供强大资金支持。目前区域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各地区都缺资金,都想从对方得到资金。因此,解决区域经济运行的资金问题是保障区域经济运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寻求政府支持,科学利用外资是区域经济运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4.调动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中,区域经济的主体不是政府组织,而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企业。市场经济中,没有企业参与的区域经济,就很难保持持久、活跃的发展动力。在区域经济运行中,科学引导企业资本流动,调动和保护产业资本参与区域经济运行的积极性,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
5.注重区域间城市群在区域经济中纽带作用。城市、城市群和次级城市群是最活跃的经济体系。区域经济中城市及城市群的作用已经日益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借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通过建立城市、城市群或次级城市群间的经济合作,建立城市与城市群间的交通网络,就会在这一网络中集聚各种要素资源,最直接地形成沿交通网络的新生经济带,区域经济也就水到渠成了。
6.学术推动的纵深化是促进区域经济运行的一项有效措施。学术界应在资源调研、市场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区域经济运行的政策研究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学术界不应停留在讨论层面,而应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对国内主要的区域经济圈,进行系统的资源调查、产业链设计、市场开发、均衡利益评估以及区域经济圈的学术规划,真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务实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
篇9
论文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性法律 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法律政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也带来了诸多的经济、政治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国家积极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环黄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多为政府的行政计划,具有不稳定性,也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另外,从国际社会发展来看,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社会进步中的普遍问题。国外通常建立法律制度作为有效且必不可少的措施来促进不同地域的均衡发展,并且相关法律制度已经多个国家实施验证成功。我国区域经济法律制度的缺位正好需要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适宜国家发展的法律制度。
二、国外区域经济法律政策分析
(一)美国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从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了真正独立的时代。面对广袤的国土和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美国开展了最早的地区开发战略——“西进运动”,其主要通过立法管理从农民手中剥夺的土地。
工业化时代,美国法律对落后地区开发的保障作用更有力度。20世纪初期,为了发展田纳西河流域,缩小地区间的差距,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并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专门依法负责管理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该法的实施,促进了流域农业、工业的发展,且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恢复保护方面的意义深远。
在高科技为先导,服务业逐渐占据整个社会支配地位的现代美国,政府出台了多项开发落后地区的法制保障措施。首先,政府通过《重新开发萧条地区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作为对地区实施开发的综合性条例,开展地区的综合性管理。其次,在专项立法方面,《公共工程和经济发展法》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最后,在生态环保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现状,美国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水质法》、《气质法》、《国家环境政策法》、《国家环境改进法》、《水质改进法》、《安全饮水法》。
纵观美国的地区开发立法发展进程,区域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宏观层面的调控,在总量上平衡发展上的差距,也需要微观层面上的规制,规范专项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二)欧洲国家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从十七世纪以来,欧洲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英国和德国,虽属于同一经济区域,但由于属于不同的法系,也就建立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法律制度。
1.英国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英国和美国具有近似的司法制度,但却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区域政策的国家,其区域政策在欧洲乃至世界上,具有特别的代表性。
英国传统的区域政策法治保障掀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为了平衡两次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英国制定了《特别区域法》来控制部分区域较高的失业率。二战后,英国实施了《工业布局法》、《城镇与乡村规划法》用于规范企业的设立、调整产业布局。同时,在20世纪60、7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了《地方就业法》、《工业发展法》、《工业法》,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补贴和优惠等援助,并在市场准入、投融资、财政、人力资源和就业等领域扩大区域经济生存的空间,从而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
1984年以后,英国区域开发的重点从中央政府的外部投资和鼓励转变为积极发挥地区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地区内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在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为主导,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系统性开发。另外,政府取消了对区域企业整体补贴的方式,对具有可行的、能提供就业机会、环境破坏成本低的项目给予选择性的财政上补贴。
2.德国
德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法系的联邦制国家,其特殊的国家结构形式和社会制度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平衡区域经济,德国在《联邦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了诸多综合性区域经济法律政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设立了宏观框架。例如《联邦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联邦空间布局法》。
两德统一前,在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方面,联邦德国通过《联邦区域规划法》、《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联邦投资补助法》、《区域政策的基本原则》、《联邦投资补贴法》、《联邦区域规划纲要》等,明确规定了区域组织机构基础及计划要求,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法律框架。
两德统一后,由于原东德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实力较弱,东西部的经济差距逐步成为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对象。德国通过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在立法上通过《国土整治法》、《投资优惠法》和《住房建设法》等改善东部公共领域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德国采取多样化的优惠措施吸引外资,鼓励和补贴地区企业的发展,使得东西两德的经济差距得以快速的缩小。
(三)亚洲国家区域经济法律政策的分析
从亚洲诸国的国情来看,日本和韩国与我国在地理上距离较近,并且在亚洲国家中属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因而其国家区域经济法律政策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日本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了恢复生产,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社会安定,积极推行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日本重点开发太平洋沿岸地区,设立了临海工业区。这种发展思路和我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有一定的相似性。当然,优先发展的地区、产业与落后地区、产业的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地区和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本在全国综合性区域开发的同时,针对各地的特色,积极促进当地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市场的建立。1950年以来,日本颁布了《北海道开发法》、《孤岛振兴法》、《北海道东北开发库法》、《开发九州地方促进法》、《开发四国地方促进法》、《开发北陆地方促进法》、《冲绳建设城市再开发法》、《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法》、《振兴半岛法》。同时,日本政府结合上述法律还出台了“开发东北促进计划”、“开发九州地方促进计划”、“开发四国地方促进计划”等。日本区域经济在中央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和鼓励地区和产业的发展。
2.韩国区域经济法律政策
韩国在亚洲国家中是面积和人口小国,但是韩国在亚洲国家经济实力的排名却很靠前。这得益于韩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和科学的战略布局。韩国国土面积小,资源比较匮乏,加之二战时期受日本占领,被掠夺大量的资源,经济实力受到很大的挫伤。二战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韩国突破人口过度向首都集中的局面,逐步重视地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在立法上制定了《国土建设计划综合法》、《城市计划法》、《地方工业开发法》、《城市再开发法》、《工业配置法》、《促进特定地区综合开发特别措施法》、《岛屿开发促进法》。通过这些法律政策,韩国为地区的发展确立了法律地位,为各项优惠措施提过了法律依据,为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增添了法律保障。
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初期,韩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用于指导宏观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多是综合性发展的法律政策,其重点内容是以经济发展的计划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税收政策、工厂的设立及产业的布局等为主。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阶段,韩国政府立法逐步侧重于解决城乡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主要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韩国政府颁布了《农地扩大开发促进法》、《农地扩大开发促进法施行令》、《农业现代化促进法》、《城市再开发法》等。之后,韩国政府提出了“稳定、效率、均衡”的经济建设理念,通过平衡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区域,在法律制度上建立平衡发展的制度,从而最终实现区域发展和全国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相统一的经济模式。
三、国外区域经济法律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上文的考察研究可知,美国、欧洲和亚洲国家经济法律政策始终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发挥了巨大的保障作用。国外经济法律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运用的经验为我国区域经济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功能的发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合起来,国外区域经济法律政策对我国有以下启示。
(一)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需要法律政策的保障
法律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对经济基础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维持其建设的长久性和科学性。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宏观的、综合性的法律政策来指导地区经济建设,确立地区经济建设的计划,整体把握区域经济的现状,协调各项经济建设工作。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制定专项的法律政策,详细规划各项具体的项目建设步骤,监管各专项领域的设立和发展等。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技教育人才的培养制度。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有效结合
区域经济建设虽然在地域上属于区域性的,但实际关系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从各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发力点,而且中央层面对区域的重视和鼓励,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强大的后盾保障。因而,中央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当然,区域经济只有结合当地的经济特色,才能顺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实现经济正的增长。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地方的优势,弥补短板,寻找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中完全扮演着“表演者”的角色。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既要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也要地方政府的努力和创新。
(三)转变政府资金投入方式
区域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政府支持,特别是资金上的投入。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投资形式较多,财政补贴名目五花八门。但是,为了促进地方谋求发展的积极性,政府的投资要有选择性,也就是政府的投资应用于基础设施、教育等政府专有职能的实现上,而不是对所有项目的补贴。在具体项目的资金投入方式上,政府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金的融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从而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
篇10
关键词:“柳来河”;区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体系;实践机制研究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使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培育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对于广西地区来说是一种十分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柳来河”地区的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在此我们主要就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以及实践机制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柳来河”地区使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现状
1.“柳来河”地区在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候没有可依据的财政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为了能够保证经济的发展,实施了“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虽然这个体制的实现已经使广西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政策。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相关的工作人员只是注重经济发展的状况,忽略了相关政策的发展,导致了“柳来河”区域经济体制在实施额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出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会导致有一些人抓着政策的漏洞赚取一些不义之财,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2.“柳来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
由于广西地区的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一些谨慎的工作人员不愿意冒险实施这种经济体制,因此这种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全部人民的支持,进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现象。要实现柳州、来宾、河池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体制,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要打通这三个地区的交通,而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仅仅是依靠柳州、来宾以及河池这三个地区政府的支持很难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进而就不能够实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3.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各个政府之间还没有实现利益的协调
在不同的地区,政府与政府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为了能够提高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些政府经常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虽然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同时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但是在实行体制的同时各地的政府为了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在推进一些其他的项目,这就会导致在各个地区之间出现争夺资源的现象,过于不理智的资源争夺现象就会导致物价膨胀,并且会影响到这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而违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初衷。
三、“柳来河”地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体系存在问题的方法
1.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出台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
刚才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依据。为了能够保证“柳来河”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一个准确的实行依据,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出台一些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使柳州、来宾、河池这三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额财政政策的支持体系,推动这三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另外,通过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还能够充分的调动这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落后的财政政策得到有效的提高。
2.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促进资金的支持
为了使“柳来河”这三个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体制,这三个地区的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交通道路的建设,但是仅仅靠这三个地区的资金投入很难真正的解决交通道路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使“柳来河”地区实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相关的政府就应该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一些一般性的资金来补助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政府还应该要争取中央政府对这三个地区资金的支持。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要放开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让一些民营企业逐渐的发展起来,进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3.要使各个区域政府之间的利益互相关联
如果“柳来河”地区的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不同地区的政府为了自己所处地区经济的发展还是会使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来提高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应该对这三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所建立的联系将这三个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使抢夺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各地区之间也能够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共同作出努力。除此之外,将这三个地区的利益连接起来还能够使各个地区的政府之间互相合作,不会出现本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而作出违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而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任何时候,经济的发展都是国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国民的经济得到有效的保证,就要求相关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员实施符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广西地区,相关的政府主要的经济体制是区域化的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柳来河”地区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虽然这种经济体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的财政政策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经过相关人员的研究都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区域化经济发展体制是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R].广西财政厅.2013.
[2]丁芸,张昕.财税政策选择与区域径济协调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2):21-26.
[3]广西财政厅办公室课题组.促进广西“两区一带”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23):14-20.
[4]贾敬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5):53-56.
[5]单亚东,郑学敏.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5(6)(下旬刊):193.
- 上一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
- 下一篇:扬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