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规划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在的城市规划学科知识对于“生态城市”功能概念的发展是不够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是人们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的被动式的反应,体现的是一种“扩张”或“掠夺”型的规划思想。因而必须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摒弃传统规划方法,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创立着眼于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必要的,用新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手段、程序等问题。生态城市是在未来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结构的重组。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住区形态,使生态城市规划具有了未来学的意义,它是对整个人类住区发展与进步的主动预测性地把握。
一、生态城市的特点
1、高效益运行的转换系统。在投入产出的整个转换过程中,达到自然物质投入量少,经济物质产出量多,废弃物排泄量少的目标。在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运转的流转系统。以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人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与能源流的运作创造合适的条件, 进而通过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活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会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目前的发展[1]。
4、国际化的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管理水平、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等指标与国际环境指标接轨。对城市人口控制、劳动就业、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5、和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生态城市的和谐性,突出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
系上体现和谐。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文文化气息,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1、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化的程度并不高。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如果不控制住城市人口的数量,就会造成城市超负荷的运行。在进行城市人口容量确定的时候,不但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还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只有在合理性和可能性的交叉点才是最佳人口规模。
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具备了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的双重属性。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平均的30%,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值,因此,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的利用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并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3、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通过中心城市的繁荣发展,带动周边城乡的发展,以点代面,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4、实施生态产业与循 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能够代表现代文明的潮流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5、将自然融入城市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的口号,这并不等同于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具有“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的特点。自然山水和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富有生机活力的要素,因此,要加大对自然山水和绿色的引入。
三、生态城市建设措施
1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3、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总之,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生态城市建设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2012
[2]王玉梅,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素[J]中国地理,2011
篇2
【关键词】:滨水园林;河流;生态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古今中外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与延续都离不开水,河流产生和孕育了城市文明,是城市历史、社会与文化的“根基”。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陆地和水域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它既是水的边缘,也是陆地的边缘。现代城市在大江大河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城市内部河湖水系已成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保障、空间结构优化、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和文化品质提升的核心元素。因此,对于我国有一定历史的城市来说,根治久已衰败的老城内河滨水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也是真正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一、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意义
1、城市人们生活需要。如今市民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滨水地区一般是城市景色最为优美的地区,以其景观环境上的优势吸引人们前往。它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景观质量,而且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2、景观生态需要。城市中的河流以其活跃性而成为景观规划中最有生气的元素,它集中体现了城市丰富的物质文明以及深厚的文化积蕴。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有利于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强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同时,滨水区具有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它能调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3、经济发展需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如加拿大的多伦多、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内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相继实施了整治、改造等开发建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滨水地区的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社会、生态、经济等比较全面的内容。合理的滨水园林景观设计能充分结合城市滨水地区各种景观,保证滨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城市发展新的契机。
二、基于生态的滨水区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尊重、合理利用河流沿岸的原有自然条件,以免除或减少未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破坏,营造绿色生态的滨水空间。滨水园林生态建设要强调宏观的整体和谐,规划要具有全盘统筹的战略眼光,同步发展,设计宜与自然的形态相依。
2、公共性原则。保证沿河风光带的公益性、参与性,使每个人拥有自由享受景观空间的权利,同时在设计中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方便和愉悦。
3、人文性原则。充分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建设赋有历史特性、文化特质、时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沿河景观。
4、关联性原则。保证规划区域内景观分区、活动单元有机布局、生态与人造、分区与分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5、景观性原则。既要考虑排污以及泄洪问题,也要考虑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增加城市居民的娱乐以及参与机会,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性的要求,塑造优美的整体景观。
6、连续性原则。滨水园林规划应既满足时代的需要,同时又要做到不损害后人发展需求的能力,尽可能做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结合滨水区的自然规律,以开发滨水园林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核心,使人与自然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考虑合理的分期实施方案,确保近期与远期的衔接和各阶段的景观效果。
三、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
1、河流改道或者封盖,床体过度开发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常常将明渠改暗渠来减少滨水区污染河段,主要目的是减少蚊蝇及恶臭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扩大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这样也容易使生态系统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使城市环境的生态化浪费最宝贵的资源。许多河床遭到大面积开采,使往日风景秀丽的河道面目全非,而且可能危及河道的安全,湿地原本多样性的生态结构被挪作它用。
2、过量排放废物污染滨水区
许多城市的河流成为城市污水排放源,污染物严重地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所在区域内大量生物死亡,破坏了滨水区域物种的多样性。有的甚者将滨水区当成垃圾填埋场,导致湿地填平、河道堵塞,降低了滨水区缓解洪水的能力。这些都使本应净化环境的滨水区,变成人人不敢靠近的污染源,严重地破坏了滨水区的景观。
3、盲目对河道进行改直工作
为了提高滨水区的河流的行洪能力,把自然形成的弯曲河道改直,这样虽然提高了疏水能力,但是也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结构,导致部分物种绝迹。部分河道固化后,河水不能渗透到两岸。两岸种植草皮的人工绿化带不但起不到涵养水源以及调节温度、湿度、降雨的作用,反而需要大量的人工维护以及绿化用水等费用。部分河道用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使水系与生物环境相分离,降低了自净能力,容易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4、滨水区被封闭或者填埋
随着城市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湿地面积在不断地变小,有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同时由于不合理的规划,城市湿地与湿地之间的连续性不断下降,地下水补充能力以及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受到影响。填去滨水区,可以使城市变得卫生、清洁、规整,使城市多一份可利用的土地。然而,这也填去了城市中最具生命的部分、填去了儿童的天堂,填去了城市的诗意,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规划与改进方法
1、密切结合环境
滨水园林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环境,包括动人、微生物、植物的种群与土、水、光、气、热等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联系、制约的结合体。规划设计应落实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划定滨水自然生态的发展空间,保护城市滨水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以人为本
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必须满足人类生存、居住、愉悦、出游与发展等要求,体现对城市居民的关怀,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以及活动行为特点,创造出满足各自需要的空间,如宽阔的草坪、运动场地和古建筑等。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和运作都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保证滨水景观建设的投资与收益达到最优。
3、结合水域,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
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水陆植被连成一体,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因此,除了满足水运、灌溉、防洪等要求外,滨水岸线可以尽量采用生态驳岸,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采取灌木丛、林地与草坪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的渠道。对于水源的保护地,应种植耐贫瘠抗病虫、生长量大、净化水的植物种类,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4、满足需求,创造丰富的滨水空间
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滨水区景观规划需要考虑到人们回归自然、亲水的愿望。结合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功能以及多样性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的需求。
5、与自然、历史文化相映
城市的滨水区域一般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规划中应注意尊重地域特点,保护和挖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的形象。
结语
滨水区是城市特色集中表现的荟萃点,人们可以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开发建设好滨水景观,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对塑造城市新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尊崇生态优先的原则,形成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字: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生态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and humanity design, discusses the humanized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related concepts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explains the humanized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inciples.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要想发展一定是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一定是整体的设计;所有设计和规划都应遵循“以人为本”,体会人们的最佳需要,城市形象应是“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环境及条件揣摩的设计,是对人类活动区域和各区域空间联系的协调。城市规划能迅速地解决和协调各种类型建筑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用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规划城市的未来。
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准则和要求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再循环的规律和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维持和保护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来强化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在于将保护生态的理念当成一种设计方法,在做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该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和要求:
①为大面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积级推动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②积极推动并使用先进的生态技术除去生活排泄物和垃圾等等。③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从根源上避免因为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并考虑到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长远发展的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力求做到分布合理。④使用生态理念去探讨、理解和解决矛盾,遵守大自然生态规则、再循环和自我调节规律。⑤在一切都可能的情形之下,应可能地保持原来的地理环境,把自然融入到城市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来保持原来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情景,并进行延伸。⑥环境质量的好坏是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进行评价的,而且环境的好坏会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人性化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2.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从根本属性来看,它是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它结合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其规划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各园林要素之间的联系。缺少文化内涵和美感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生态园林应该也一定是美丽的。为此在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同等重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格、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该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石头城、鬼脸城景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把园林植物的寓意和规律加以表达,推动植物形与神相结合的表达,服务人民。
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是寻求各种绿地长期以来自然演化生态规律的过程。它使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在创造融合大自然的生态休息娱乐空间和稳定绿地面积的基础之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建立健全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崇尚生态城市的需求,是追崇城市特色的需求,更是以人为本、崇尚城市绿地复合能力的需求。
2.2.1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内容
①目标——根据城市绿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规划,统筹城市现代化建设,创立生态城市等标准,总结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状况以及绿地利用的潜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实施的生态绿地情形。②结构——城市生态绿地结构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地自身的使用能力需求,城市生态绿地结构要和城市生态结构、景观结构严谨的结合在一起,建全城市生态绿地体系的大体结构。③布局——城市生态绿地布局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大体状况规划,要考虑到绿地性质的可变性和复合功能,强调各种绿地场景的安排和设置之时,对城市各种绿地实行场地布置,搞好绿地的规划和开放。
2.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原则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水循环的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总而言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地容纳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3、总结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的评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效果和它的规划的同时,可以透彻地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环境的具体涵义,在规划城市生态绿地环境时要讲原则,严格按照人性化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方法进行设计,这样就会令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梦琪.生态城市规划准则与设计问题[J].中华建设,2011,(O8).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03).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O6).
[4]杨金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2007,(021).
[5]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
2007,(02).
[6]汪天雄.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J].中国建材资讯,2006,(O5).
[7]孙景江,王汝江.小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篇4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议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paradise of human life, but at presen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city fac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crisis, and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is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roun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ome of the elements, main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valu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should follow some principles and the current domestic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common problems, and on this basis, the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y friendships city, planning,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因素,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研究中考虑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在城市规划时缺乏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体制原因,规划的法制化和管理尚待完善,更重要的是环境学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学科,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对环境保护探索的研究是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和编制目标的发展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价值
1.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1.2 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
具体来说,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
(2)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
(3)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
(4)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
(5)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6)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
(7)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
(8)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
(9)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2.1 生态承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2)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2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间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从某种程度上老说,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2.3 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三、当前国内城市生态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急进化”问题。虽然近几年由于北方城市的水资源短缺,人们对大规模种植草坪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3.2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们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他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文化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3.3 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3.4 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 ,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四、对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建议
4.1 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城市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4.2 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3 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4.4 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结束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城市未来将决定的越来越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社区、生态村落,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吴谦林.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8.34(12).
篇5
[关键词]:生态型 城市 规划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因素,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研究中考虑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在城市规划时缺乏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体制原因,规划的法制化和管理尚待完善,更重要的是环境学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学科,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对环境保护探索的研究是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和编制目标的发展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价值
1.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1.2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
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2.生态城市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②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③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④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2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间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从某种程度上老说,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2.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3.当前国内城市生态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3.1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急进化”问题。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3.2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他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文化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3.3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3.4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 ,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4.对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4.1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4.2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3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很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一些问题。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原理就是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自然以及经济发展协调共同发展的城市生态。我们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在研究设计以及模拟城市内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找出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置,找出最佳的城市规划设计协调方案。本文主要从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论述以及分析,希望借此文能够对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做出有益的指导和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错误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进行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符合3个特点。首先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设计全过程;其次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起点必须要高;最后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现有的条件,切合实际来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经济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以及生态因素,一切设计要素必须要符合生态学的相关要求以及相关原则。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经济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的角度建立的符合人类居住条件的有机生态体。在规划过程中实现自然与人的完美匹配,形成互惠互利,双赢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态规划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现状,总体来讲是在恶化,但是局部有好转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治理方面远远达不到破坏。我国城市的生态赤字在不断扩大。最主要的表现是城市的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城市的沙漠化程度呈现扩大的趋势;城市中的森林资源在不断的减退;城市中的生态物种在不断减少;城市的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城市湖泊面也在不断缩小,城市中的水污染在不断加剧;城市的大气污染非常严峻;城市中每天在排放大量的废渣,大量的垃圾正在包围着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经济损失以及生态财富损失。
3.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学的主要应用
3.1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城市发展同环境总体质量之间的平衡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地了解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设计的大局观要端正,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以及完善总体的规划设计方案,督促规划设计要落实到位;其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城市的环境容量进行详细地控制。城市环境容量主要指的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了城市人口流量;城市土地容量;城市绿化容量以及城市交通容量。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经济同城市环境之间的平衡,不断地优化城市的生态主要结构,要充分地考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生态差距以及经济差距。
3.2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给予重视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对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进行有效地强调。在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规划放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局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两种循环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主要体现在新物质不断地合成;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4.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3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DD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53-57+88.
篇7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学
1 前言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结构的软载体,是自然和人工创造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健康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减缓环境压力,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保证系统,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的绿色环境空间体系。当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开始不断地恶化,这也使众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在各大中小城市掀起了以细化绿地控制、提高生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但由于所借鉴的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导致其存在着很多操作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引入了生态学理论提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创新理念。
2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规划,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绿化,结合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全面协调绿地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
2.2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规划,是研究各类绿地内容、指标、空间布局、文物古迹、名木古树、植物规划等。
2.3 城市垂直空间绿化规划,是指建筑外墙面绿化、高层及多层建筑屋顶绿化、庭院阳台建筑室内绿化等。
2.4 城市边缘绿地建设与城市扩展关系规划,是既要为将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又要为城市的环境改善提供充分的绿化支持,才能使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植物群落学理论:确定生态绿地系统中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垂直结构及植被类型,不同树种的组成决定了群落外貌和色彩,在位置安排上可依据于生态演替理论基础,使不同系列群落能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从而最终形成稳定发展的生态绿地系统。
3.2 景观生态学理论:这里的“景观”是指多个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空间尺度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应用景观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景观及其变化动态,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管理。
3.3 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充分考虑自然潜力和自然美,又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3.4 环境规划理论:(1)生态伦理观:确定物种和生态环境有存在的权利,并自主担任起维持自然环境自我更新的责任;(2)生态规划。
3.5 环境行为理论:环境行为是指人类行为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特殊的需求,即:(1)共性需求,即包括社会性、安定性、独处性和自我显示性。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并满足人类的这种共性需求,既有宽敞通透、便于交往、游憩的开放空间,又有曲径通幽的隐蔽空间。(2)个性需求,即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环境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并满足人类的这种个性需求,规划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不同绿地类型。(3)人类的休闲行为,即在规划时可把绿地系统分为居住绿地、公园绿地、生态景观绿地和市区景观绿地等。
4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4.1 多维性与连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可以建设成多维实体,即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植物的水平生长、垂直生长、垂直绿化以及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植物群落结构都构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多维性。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可通过设置绿色廊道(如环城绿带)、规划带形公园、设置“踏脚石”等手段加强孤立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加强绿地间生物物种的交流,使城市的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通过廊道连接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形成连续性的城市景观,使城市绿地具有良好的连接度。这也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4.2 定性与定量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一定要明确各类绿地的性质、功能,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研究来确定其绿地规模。据测算,要使城市生态绿地充分发挥其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减弱噪音等生态效益,城市绿化覆盖率至少应达到30%。
4.3 斑块大小结合
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小型植被斑块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二者应有机地结合。由于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斑块,都为形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4 生态与可持续性结合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必须把城市与区域生态绿地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进行综合规划,使其在平衡中持续稳定发展。如在城市远郊建立森林生态系,这是实现城市生态绿地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要制定远景发展目标,又要兼顾当前环境质量差的绿地建设问题,使之形成一种可持续景观,并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5 乡土与生物多样性结合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一,遗传多样性,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植物品种来进行提高;二,物种多样性须以乡土物种为主,模拟当地自然植被的顶级群落类型来进行提高;三,景观多样性表现为绿地景观类型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和格局的多样性。如在城市中,绿地按其规模分为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小游园等;按形状结构分为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绿地景观格局上有大小绿地镶嵌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绿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等。
由于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而乡土生物又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总体扩大绿量的基础上强调绿地均衡分布,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补充自然成分,既发挥乡土物种特色,又努力形成物种的多样性,以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实现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4.6 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做到园林绿地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
4.7 与城市景观规划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4.8 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要与城市功能的建设相呼应,并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相配合。同时,结合河流水系进行绿地配置,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景观。
5 有关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时要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
5.1 建立绿地网络系统,形成绿色空间体系
城市要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气流通道,恢复城市外部生物的正常输入和主城区生物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因此,建立绿地网络系统,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
5.1.1 建立环城林带
环城林带是城市的“绿色项链”,它不但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也为都市人带来一个绿意盎然的休闲世界,同时,它对防止城市无节制扩展起着重要作用,将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成为城市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
环城林带建设一直被世界各城市重视,如伦敦、巴黎、莫斯科、渥太华的环城林带就很出名。如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宽度13~24公里不等,涉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而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也相继提出了环城林带建设的理念。如2010年,上海市远景规划紧贴外环线道路外侧,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圈建立了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公顷。
5.1.2 建立绿色廊道体系
绿色廊道是指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即城市的带状绿地。它不但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具有景观视觉美化功能,而且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也能将人引出城市,进入大自然,使城市居民可以体验自然环境之美。
5.2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根据其规划原则之一―连续性,在布局时应保持绿地的连接度。在城市生态绿地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3 加大块状绿地,减少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在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上,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5.4 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着,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在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上,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且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地原生生境,这也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规划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须站在整个城市环境的层面上,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地段的平衡,而忽视整体。
参考文献:
[1]朱红顺.城市景观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0).
篇8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设计;要点;分析
前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此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这不仅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打造,为提高城市生存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一、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概念、内容与目标
(一)概念与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指的是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方法来实现景观的和谐设计,即要将景观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在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确保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协调,以在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以自身美化功能的发挥来提升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实际落实这一设计内容的过程中,主要从如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要在保护城市自然地貌的基础上,以景观的美学价值来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第二,要针对生态敏感区进行完善设计,以落实相应的保护性原则;第三,要确保景观设计与城市绿化设计以及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相协调。
(二)目标
首先,安全性。需要在落实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确保城市居住空间上能够具备安全性,为突发紧急事故下落应急工作提供保障,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实现居住人群的疏散;其次,便利性。指的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为相应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便利,以发挥出城市生态景观的社会价值;再次,健康性。指的是既要实现对城市生态景观的保护,以确保其能够以健康的面貌来实现自身功能与价值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居民身心的健康;最后,舒适性。这是构建城市生态景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和谐的设计来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宜居城市的构建来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要点
(一)整体结构设计的要点分析
从整体上讲,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要点在于:首先,要实现物种的可持续性设计。也就是说要实现对城市自然景观与地貌的完善设计,确保在既定面积内所存在的自然物种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性;其次,要满足可达性。即相应景观下的物种流具备可移动性,能够充分的服务于城市环境质量控制工作;再次,要实现稳定性设计。在实现城市生态景观整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各项参与元素进行协调的设计,确保实现设计的稳定性;最后,实现景观的美学设计。这是设计中需要突出强调的一点,以上各项设计要点的实现能够为美学设计的落实奠定基础,而美学设计的落实是充分发挥出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价值与作用的重要保障,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街景还是海景等都必须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确保满足人们的实际审美需求,并要以落实相应的防疫工作为前提。
(二)落实具体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具体来讲,在落实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围绕如下基本原则来确保设计要点的具体落实:第一,共生性。在实际开展设计工作时,需要将生态景观的打造与自然景观有机的融合为一体,确保其能够与城市环境相协调,进而才能够为城市生态景观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第二,功能性。要突出这一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实现对城市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发挥,在空间与结构的设计上需要以此为着手点;第三,整体性。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设计的目标与设计的要点等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将各功能进行融合;第四,多样性。以多样性的城市景观设计来彰显生物与环境的多样性,进而为生态景观功能的完善呈现奠定基础。
三、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要点的实现
第一,凸显生态性设计理念。在实际落实这一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自然地貌与植被的特点,实现对物种的进一步丰富化,以多样化的生态景观面貌来彰显景观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细节与结构的设计,落实设计目标、抓住设计要点,实现生态景观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彰显其整体性。第二,以人性化设计为基础,落实功能设计。人性化设计的实现能够满足居住人群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基于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上,要实现对功能的进一步丰富。第三,丰富景观的精神内涵。城市生态景观的打造是为了给居住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能够实现身心的放松,使人们能够呼气到属于城市的新鲜空气,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此同时,要适当的将具有沉淀感的景观融入其中,比如叠山石凳等,通过厚重美的呈现来体现园林景观的自然美感,确保生态景观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人们在走进这一景观设计中时能够沉浸在其中,实现心灵的放松。
总结: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为了能够为城市居住人群提供一个舒适且健康的生活环境,打造出生态宜居城市来促进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就需要强化对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视,在明确这一设计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整体上的设计要点,结合具体的原则来实现对生态景观的完善设计,以和谐统一且可持续的城市生态景观为城市增光添彩,充分的发挥出这一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理念,为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德艺.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 世纪 70 年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模式和理论,即生态城市是“自然与技术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作为自然、 城市、 人融为一体的有机体, 生态城市的规划必须导入社会、经济、生态的因素,并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推动城市生态化。
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2.1 控制城市的占地规模。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中最基本的内容,它兼具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平均的耕地的30%,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建设城市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从科学角度出发,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优利用功能,合理地规划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其他类别用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地支撑。
2.2 合理地布局城镇体系。从区域协调发展出发,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来规划城镇,确定区域中各城镇的规模、地位、等级、作用以及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的繁荣发展,来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达到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的目标。
2.3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生态规划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品质和可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成型。效率则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4 以环境为本,坚持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城市规划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维护地区原有的地理环境,并充分发挥自然基础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与城市本身融为一体。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实现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
2.5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2.6 对城市文化历史的保护。在生态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进行相应的科学改造。通过对城市人文,花草和历史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城市建设当中人文因素的积淀,增进城市市民对城市建设更高的感知度和对城市的热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氛围。
3.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高品质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其特性及时进行处置和处理,同时加强对烟尘排放和噪声污染的管理,进而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在减少排放量方面,可以采用物料平衡算法、生命周期法、实测法等方法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研究碳排放量可能降低的幅度,进而确定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
3.2 高效率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客流和物流系统,快而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以及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相应配套。
3.3 高水准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社会服务、资源利用、劳动就业、城市建设、医疗保险、环境整治、治安防火等。保证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和人口规模适度,促进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4 高度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备良好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最基本的条件。
3.5 完备的绿地生态系统。这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而且布局要合理,还要将点、线、面进行有机结合,促进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完备的复层绿地系统。
3.6 结合地方本身,突出地方特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城市本身,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特色性规划设计。也只有遵从本地的自身特点,在充分了解和分析自然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将规划方案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自然生态城市。
4.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要点
做好生态城市的设计,要以真实实现城市的生态化为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拥有各自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的特点及吸引力。生态城市的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城市产业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基本设计。
4.1 由园林、建筑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而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园林的设计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及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念、现代生活与历史传统及要求于一体,提高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和共享性。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和共享性。
建筑景观的设计重点是在平面规划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征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进行设计,在做好高层及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部署低层的生态建筑。
4.2 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地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含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由各类街道、桥梁、广场、住宅小区、滨水区等组成,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要将其生态环境效应考虑在内。比如:街道设计应协调人与车的交通关系,实行步行优先原则,进行人车分流;处理好自然山水景观和建筑景观的协调性;城市广场设计应体现广场主题与个性,增加居住区绿地,推进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水体坡岸绿化等,大幅提高居住区绿地覆盖率。并让其绿地、花草树木与当地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生态特点(如市花、市树)相契合;滨水区设计应以岸线资源共享原则,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垃圾;景观应预留出必要的视觉走廊;注重历史地段的保护性,处理好新旧建筑关系等等。
4.3实现低耗节能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防止由建筑材料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从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方面考虑,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5.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景和展望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规划建设的内容比现行的常规城市规划编制与建设的内容更为宽广、复杂,它不仅涉及到城市自身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形态以及城市所在地域的规划与乡村的建设: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思想教育文明和精神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只依靠现行的规划设计编制办法和管理制度己显得很不适宜。需要采取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配合以及群众的参与,不断创新,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为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和研究。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环境的世纪。城市的未来将影响越来越多的不仅仅是国家的未来.还是整个地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从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出发,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时空观和生态视角不断探索、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建设富有中国特色文化、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村落、生态社区、生态镇、生态市,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考验、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等编著.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景胜,孙稳石.试论城市规划要点[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
[3]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规划原则;规划指标
Abstract: this paper I working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of our coun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through some discusses, mentioned the our country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content and planning index system.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Planning principles; Layout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于3方面的压力。
1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不仅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而且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人们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本身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发动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同时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的建设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二、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2生物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直接联系,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
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4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4.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
4.2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1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1.2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
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2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2.2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总之,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冬季道路交通安全整治行动
- 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