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班级管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班级管理措施

篇1

一、加强班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1.慎重选择班委。在将近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都互相有了许多的了解,由学生民主投票,选出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班级管理班子。两届班委都还不错,做事尽心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2.班委独立工作,组织和协调能力得到了加强。班委成员每两周召至少一次开班委会,对本周班级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整改方案。每个月由班委主持召开班会,对班级里的事情进行总结和安排。一个学期以来,班委成员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即使我不在班级里面,班级里的一切工作也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运行。

3,严格管理,监督班委工作在班委工作的过程中,我对班委成员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目前班委成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随时起到表率作用。对个别不能按照班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学,首先做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对经过教育仍不能知错就改的班级管理成员,及时调整,保证了班级管理班子的战斗力,确立了班委成员在班级里的威信,从而使班级的管理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加强对班级成员的纪律管理

三、加强学风建设

1、针对大家在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我们倡议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或由班委找一些合适的听说材料进行口语训练。此外,我们倡议共同学习一些英文歌曲,适时组织一些英语竞赛,如背文章,背单词活动。

2、针对读书和更好的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方面,我们提议适时开展读书交流会,介绍心得、经验,相互学习。

3、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薄弱的地方,面对自己的不足,我们应该主动去向那些在这方面优秀的同学请教、学习,同时,学习优秀的同学应该乐于助人,帮助学习薄弱的同学,与之组成互助小组。班委,积极分子等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为大家提供服务。

4、以宿舍为集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可以进行宿舍间的学习评比,在每次期末考试之后,选出进步比较大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让其向大家讲述一下自己的经验、方法。我班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也认真踏实,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一优点,克服那些不足,我们的学习氛围与成绩就会更上一层楼!

四、注重同学们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给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开学初第三周进行班干部竞选,组成了新的班委会。班干部的工作很尽心,很认真,很负责任。

2.班干部实行分工负责制,各人把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独立完成。这样,即锻炼了能力,又树立了威信。

3.由班干部自己组织策划各项活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外出郊游都是交由班干部自己策划并实施。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辩论会、演讲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等都交给班干部们自己组织安排。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们都力争做到最好,同学们心里都有一个信念:我要为集体争光。既锻炼了能力,又给班级带来了活力,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4.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家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去敬老院做义工,植树种草,提高班级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篇2

1.1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法律意识,会自觉地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自我控制力上却往往较弱,两个方面形成显著的不平衡性。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对别人,对自己自由主义”的行为趋势,从而对班级和谐建设形成巨大的潜在压力。

1.2有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意愿,但是班级管理能力差

大部分大学生进校之后都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班级活动和管理班级的意愿,但是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自己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就可以,他们对大学班级并不了解,同时管理能力与要求不对称。由于大学与高中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具有本质区别,所以大学班级管理不能只凭一腔热情,班级管理团队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胜任班主任分配的任务。

1.3物质生活丰富,但是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都比较优越,特别是在物质水平上表现得非常突出。经调查,现在大学生一般的月消费都在1000元左右,其中交际费还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他们进入大学就没有了目标,有的沉迷于游戏,有的热衷于恋爱,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出现道德下滑。与物质生活对比,他们在精神生活层次上表现得相对贫乏。

1.4个性强、想法奇特,但是合作意识弱

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和开放的和平年代,所以他们张扬个性、思维活跃、想法奇特,但是面对一个问题,很少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征求更多同学的看法和建议,最终导致问题不能及时和高效地解决。这种合作意识弱的特点极大地阻碍了班级管理团队的建设和降低了班级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

2班级管理措施

2.1完善班级制度建设,提高纪律性和约束力

对于班级制度而言,它是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形成的规范或一定的行为规则。在法家法治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班级管理者制定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法律意识比较强的大学生潜意识中,很多事情我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班委对具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没有任何约束力,他们甚至连班主任都无所畏惧。对此,制定一套周全、详细的班级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班级制度制定过程中,班主任组织班级管理团队起草,然后在同学中讨论,并获得大多数同学同意而最终确定为班级制度,最后要求每一位同学签订一份遵守班级制度的协议书。这样既可以增强同学的法律意识,也可以提高班级对同学的约束力和纪律性。

2.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和谐氛围

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作为一个班集体,它也需要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学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对班级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人的兴趣、需要和行为统一起来。在儒家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人生目标的确立、道德风尚的推广等成为建设主要内容。以全体同学为具体对象,班级管理团队通过专业知识宣传、主题班会讨论、群体娱乐和联谊活动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同学学习意志,规范学习和生活行为,凝聚班级力量,最终构建一种和谐、团结的班级文化氛围。

2.3深化理想教育,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通俗地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而理想教育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将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呈现出来。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班主任就有意识地要求班级同学进行长期目标的规划和确定;在大二、大三专业学习阶段,班级管理团队将定期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去制定短期计划,然后带领大家共同努力以实现各自的目标。在经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之后,整个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完美地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2.4组建高效班级管理组织,实行班主任、班委和团支部分级逐层管理

大学班级管理组织一般由班委,团支部和班主任组成。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组织的最高领导,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班委和团支部是班级管理组织的基本机构,两者主要对班级的各项制度、班级计划和其他具体事务进行建设和管理。在法家分级法治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班主任将和班委和团支部定期举行班委会和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通过这种方法将总体思想和具体管理方法正确传送给每一位班级管理成员,然后管理成员再逐层管理整个班级。该方法既可以让班主任统筹全班的思想趋势,也可以调动管理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高效地带领整个班级开心地度过大学四年美好的生活和学习。

3基于法儒管理思想的班级管理效果

经过实践证明,基于法儒管理思想的班级管理措施在江西农业大学等学校取得较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夯实了班级管理的制度化;第二、实现了以和为贵,以班为荣,促进了同学情感的成熟化与理性化;第三、实现了人人有理想,事事定目标,增强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实现了管理团队积极主动地管理班级,提高了管理效率。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15-02

[基金项目]本文受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2012Y415)的资助。

[作者简介]童彦(1983―),女,四川越西人,硕士,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学校学生班级管理工作。

一、引言

班级是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基层的学生组织,也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的运作状态与学生的健康成长、身心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班级管理体制受到较大冲击与影响,其决策机制也不例外,传统的班级管理评价方法与决策分析仅限于定性描述,评价结果缺少定量结论,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不利于班级管理机制的创新。因此,在新的时展背景下,积极探索一套班级管理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1]

二、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一,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同一层次中的各元素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步骤二,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检验;步骤三,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2]

三、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决策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依据学生工作经验,我们选择了40项高等学校班级管理评价指标,并对15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依据聚类分析的原则对我们提供的评价指标进行归类。[3]综合专家三轮的评估意见,我们选取了战略层B的3项评价指标和措施层C的9项评价指标,建立高等学校班级管理层次结构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4]

图1 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综合评价模型

(二)决策分析计算方法

1.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让每位专家分层列写判断矩阵,采用和积法,求出每个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得到专家判断矩阵群(见表1~4)。

2.计算各层权重

计算3个战略层B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见表1)和9个措施层C对每个战略层B的相对权重(见表2~4),并用B1、B2、B3的权重对措施层C的相应权重加权后相加,计算各措施层的组合权重(见表5),即层次总排序,它们表示各措施层对目标层的重要程度。[5]

四、结果分析

从表1层次总排序可以得出,要实现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综合目标,首先要加强学风建设,积极创建优良学风,其权重为0.558,重要程度在本层次中处于第一位;但也应加强日常管理,计算结果表明这一目标的权重为0.320,其重要程度处于第二位。当然特色创新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其权重为0.122,重要程度处于第三位。

从措施层的层次总排序看(见表5),首先要加强对考试及格率的监管,其权重为0.3231;制度建设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权重为0.2134,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不容忽视;英语四级通过率也应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其权重为0.1423;组织建设和个人获奖率在班级管理综合目标中的作用也比较突出,其权重分别为0.1066和0.0675;随着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加强,社会实践和科技讲座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示出来,其权重分别为0.0659和0.0362;此外,加强星级宿舍评比和专业竞赛的开展对实现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综合目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权重分别为0.0251和0.0199。

参考文献:

[1] 任碧芳,刘艳明.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1(4):92-94.

[2] 刘爱荣,宋子君,黄妍.层次分析法在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97-99.

[3] 毛军权.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13.

篇4

高校班级管理 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66-02

班级这个基本单位既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 也是学生进行交往的最小环境,具备多种功能。在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的组织单位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教者, 又是指导者、联系者和参与者,是落实班级目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关系着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好坏, 其工作力度和所起的作用联系着全班同学的切身利益,决定着一个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 本文尝试结合当前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模式,促进人格培育体系的完善。

1目前大部分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2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

1.3班级中不和谐的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甚至是综合素质的优秀。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由此以来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保持不大关心,学习差的同学容易丧失信心。

2改善高校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2.1加强班级凝聚力

2.1.1用爱和信任来培养班级凝聚力

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严格要求之外,还得把爱和信任寓于其中。老师要真心爱护着班里的每位学生,也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幸福和奖赏。这样既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也可使师生感情加深,班级凝聚力增强。

2.1.2用班级的声誉荣誉来激励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最能吸引学生,因此在活动中以班级的声誉荣誉来激励班级凝聚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开展活动时,辅导员必须要制订整体计划。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架起了桥梁,密切了同学关系,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爱,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分你我,始终把班级这个大集体放在第一位。因为大家有这样一个信念:集体的荣誉是最高荣誉,也是每个人必须维护的。

2.2强有力的措施是做好班级建设的保障

完善班级制度建设,严格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是大学班级建设的根本保证。大学班级规章制度内容很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2.2.1班级会议制度

班级会议制度是班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班级例会(班会)制度、干部例会(周会)制度、班日志制度等。班级例会(班会)由辅导员主持召开,主要是通报学校、院系和班级重大事件,处理班级重大事宜和布置近期工作等;干部例会(周会)制度要求班干每周必须召开一次例行会议,有特殊情况可由班委会成员提议召开,会议由班长、团支部书记轮流召集与主持,会议内容是总结上一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拟订工作计划等;班日志制度是指班级工作日志(班日志)由班干轮流记载,班干必须认真、客观记载每天同学的考勤、班级活动,同学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做好周会、班会的会议记录。

2.2.2考核与奖惩制度

篇5

1、高校班级管理认识上的误区

部分高校的管理者认为高校中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没有必要在专门的为班级配备班主任(或班导师),可以用班委来代替,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班级管理,4但事实上高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还没有形成系统世界观和价值评判标准5,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外力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管理;另一种情况是一些高校继续延用高中、中专的班级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使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权少,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管理方式往往是通过班主任的行政式命令来进行,压制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自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两种对班级管理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班级自我建设的松散,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认同不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不强。

2、高校班级管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当前随着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实行导师制,班级作为传统意义上对学生的管理作用有所弱化。在我省部分高校中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甚至替挥了原班级管理的部分职能思路5。在班级管理的人员配备上,当前高校主要是采用三种模式,一是,由部分专业任课老师担任班主任(班导师),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任课老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精力有限;二是,由专职辅导员来管理班级,但当前现状是辅导员的大部分工作重心是放在院系团学组织的管理工作上,而且一个辅导员通常要管理上十个班级,不可能将班级管理工作做细、做到位;三是,由部分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班主任,但由于他们身份是学生,面临着学业和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同时他们经验有所欠缺,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不够,在班级管理的许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6。我院当前实行的是大学生导师+辅导员的“双刃”措施,能较好地弥补上述弊端,随着今年一系列导师和辅导员的评优政策、晋升政策出台,班级管理制度化将能进一步规范班导师队伍,推动班级真正成为高校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平台。

3、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班级管理带来的挑战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我院的学生青少年居多,容易受到新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影响,qq、飞信、smn等都是092班学生经常使用的沟通媒体7。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极为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高校班级管理的工作方式、组织模式和空间格局。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中班级管理的模式

1、正确引导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自治作用的发挥。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自治有很多优点。如:学生自治为修身伦理的实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8笔者认为,学生既是班级管理对象也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班级管理的一系列措施都要充分体现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培养,可采用授权型参与管理模式,赋予学生在班级管理中部分决策权,使学生能灵活地处理本职工作,并以此养成自主决策的习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的“学赶超”的氛围,使学生在不断与他人比较,与过去的自我比较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克服困难。例如,当092班班委遇到困难找我寻求帮助时,笔者会选择引导,帮助他自行解决问题,而不会直接“越权”,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在半个学期过后我会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半学期札记进行自我对话,从而督促其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

2、注重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班导师首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班级成员都学会自信、学会自强、学会自主、学会负责,将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正如在092班新生入学时笔者就送给全班同学的四个字:自信、自强、自主、承担,作为他们大学的座右铭。其次,班导师需要细化班级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如籍贯、特长、学习和家庭情况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7。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情况较为困难的学生,要多给予关心和倾斜,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如我班就建立了092班班级通讯录,上面记载每位同学的生日,人手一本,以便每位同学在生日当天都能收到身边同学的祝福。第三,班导师需要以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以推进学生的学术创新和班级管理制度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目标,例如本学期我班开展了两次大型活动,一次是包饺子比赛,另一次是“团结合作,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活动,组织班级学生通过自主策划、组织,使其创造力得于锻炼和加强,在沟通中增进彼此情谊。

3、加强班级的班委会、团支部和党小组建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评价班级的作用:“不管用什么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2班委会、团支部和党小组是班级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092班,班干部是通过层层民主选举、具有一定群众基层和威信的优秀学生骨干。正是有这支队伍,高校的各种管理措施和决策才能及时转化为每一班级的具体行动。班级中的班委会、团支部很好地发挥好协调班级工作内通外达作用。如笔者要求092班班委会隔周召开班委会,定期汇报思想,接收全体同学监督,实行末位淘汰。

篇6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篇7

[关键词] 目标管理高校班级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班级作为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学校依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正式小群体,它是学生组织功能开发与拓展,教师与学生进行教育信息交流的最基本的平台,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潜能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对整个学校管理工作而言,是其基础组成和可靠保证,是高校管理工作的辅助,也是基础。针对当前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如何将学校的教育目标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理论视域:高校班级管理国内外研究述评

可以从学科视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理梳。

1从学科视野来看,纵观国内外研究,一般都是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以德育为主线,论述班主任和班级工作。班级管理首先得益于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如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它确立了一种客观的研究精神,对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关注这一理论研究范式使班级管理在科学化的轨道上走向深入,并在此后的几十年占据了主导地位。

2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主体研究、环境研究、过程研究和策略研究。有关班级管理主体的研究,涉及的是班级管理中“人”这一主导而活跃的因素。有关班级管理环境的研究,涉及的是班级管理中“物”这一客观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自勒温(Lewin)提出著名的行为公式,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意义后,环境成为了班级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坦普尔顿(1972)和A. Schwebel((1972)分别从班级编制和“舞台情境”对环境当中的物质环境进行了研究。勒温、李克特(R. Likert)从教师领导方式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班级管理研究已经从原来单一的心得体会式的研究路径朝着由多元方法论范式引领下的理论研究迈进。从已有研究来看,班级管理研究方法大致有: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在我国,班级管理的思辨研究尝试较多,实证研究略有涉足,实地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待进一步挖掘重视。

综上所述,有关班级管理的研究虽然已经很多,但从学科视野来看,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而从管理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主体研究和环境研究较多,过程研究和策略研究较少;其中,在主体研究中,教师研究居多,学生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在西方,实证研究居多,思辨研究和实地研究较少;在我国,经验总结性的和心得体会式的思辨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和实地研究普遍欠缺。近年来,将目标管理应用于高校班级管理已有少量研究成果,但大多都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具体的对策措施,可操作性不强。

二、基本假设:目标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高校班级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尽管有许多优点,但其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能够满足或达到不确定因素的限制性条件,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就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反之,则发挥效果不良。

第一,班级目标设置容易,能够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和支持。能够按照班级每一时期、每一阶段发展实际,制定一个可量度、可实现、可分解的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所有成员一段时期内发展规划的统一体,每个人都很认同和支持。其也可以被理解为是班级发展愿景,而班级目标设置的过程也是班级发展愿景陈述的过程。

第二,能够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较好地协调。大多数目标管理中的目标通常是一些短期目标,比较具体易于分解且见效快,而长期目标比较抽象难以分解且见效慢。所以,在目标管理方式的实施中,管理者似乎常常强调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对长期目标不关心,导致了班级管理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因此,班级管理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强调长远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是相对稳定的。在长远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短期目标,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较好地协调,才可以把目标管理作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第三,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环境做出适当调整。一般的工作计划都将目标定的不能轻易改变,面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工作变得缺乏弹性。因此,班级管理中的目标管理要求班级目标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过权变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

第四,目标管理中选取的考核指标比较全面、科学,基本涵盖了班级管理的范围。班级管理的事项可通过核心指标量化反映,而不是通过一些无关痛痒的指标体现。

三、优化对策:全面协同发展的高校班级目标管理体系构建

目标管理体系包括班级全面目标设定子体系、班级目标具体实施子体系、班级目标结果评价子体系等三个子体系,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1班级全面目标设定子体系

①愿景设定机制:全面目标考核体系和学生使命感培育

第一,辅导员、班主任定期与学生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深入沟通、广泛交流,总结一段时期班级全面情况,并讨论下一阶段的班级各项目标或曰基本要求。

第二,依据学校及学院日常管理规定,结合各班级既定的各项目标,制定本班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具体要求,设定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基本目标,进而形成日常表现考核体系,即《学生全面目标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涵盖请假制度、上课考勤、晚自习、宿舍卫生、安全管理、班级贡献、同学互评等具体考核项,在具体考核项下面又详细地分列了可量化考核的详细指标。

②推行班级思想汇报制。针对有些学生不善于言谈和阐述的现状,为了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要求学生以思想汇报的形式向班主任反映一学期或一个时期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班主任可据此适时调整班级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③开展谈心活动。通过师生谈心活动,敦促和激励他们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付诸实际行动,真正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总之,以目标成要求,以要求成办法,以办法成考核,以考核促发展,形成目标导向的学生发展激励机制。

(二)班级目标具体实施子体系

班级目标具体实施子体系主要体现在“一体两翼”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机制上。

“一体两翼”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就是以班级培养为主体,以年级辅导和团学社团活动、竞赛活动为两翼的培养模式。“一体两翼”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是保证、引导、激励学生实现自己愿景陈述的过程管理。在这个培养模式下,既有对学生的约束性制度规范,又有对学生的激发性奖罚机制,还有对学生的能力拓展性平台。

(三)班级目标结果评价子体系

目标考核机制:全方位多指标大综合量化考核,校院班多层次、德智体美多类别激励。首先,实施全时动态考核。根据预先制定的《学生全面目标考核体系》,对全部同学作全时动态量化考核。其次,对完成既定目标、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深入开展各类创优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优良学风、班风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对未能完成既定目标的学生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加强对插班、退学和自制能力较差等重点学生的管理,同时要求老师们首先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及时引导督促他们;其次坚持定期谈话、重点监督、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的教育方式,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余冠军,《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第16-18页。

2.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第76-79页。

作者简介:

篇8

1.辅导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倘若要想为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的话,那么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或者说辅导员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各个高职院校就出现了一个重点的研究话题——如何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有效利用其它措施实现管理模式的高效化。为此,各个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们就要做好对辅导员们的引导作用,时刻提醒辅导员们要对学生进行系统而高效的管理。

2.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很多辅导员认为学生们已经进入到大学,就放松了对学生们的管理。其实,恰恰是因为刚刚迈入大学,大部分学生会觉得自己难得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可以换来在大学的轻松自在。基于这种现状,导师们更应该紧紧抓住学生们的心理,努力贯彻和落实严谨的管理制度。例如:想要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辅导员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回答,从而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心理,以及存在的很多实际情况。3.日常课堂和考察存在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从某些角度来讲,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日常课堂和考察上薄弱的方面。据统计结果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在很多高职院校内,外聘教师越来越多,而在校园实践的教师越来越少。外聘教师虽然有着很高的学历,但是与学生的接触也就仅限于上课的分分钟,对学生的关注和教育往往也不到位,因此才会造成这种局面。b.校园内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监察的力度不够到位。例如:在现在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就算期末考试考不过的话,补考的时候交点补考费,也肯定会考过的。因此,长时间这样下去,学生们的学习激情都将不复存在。并且,在这种环境下,也很少能培养出一些高质量的人才,那么,长期与此,高职学院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逐渐会不堪入目。

二、建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核心和基础

1.完善班级管理机制,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水平

管理机制的建立也是要有一定的标准的,班级的有效管理,是要建立在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注意是否符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那么,为了建立出适合班级的管理体制,就要对班级情况有所了解。有哪些了解班级情况的方式呢?例如:辅导员可以在开班会的时候,让每个人学生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目前班级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折起来由班长统一收起来。每个班级里肯定都有为班级着想的学生,因此,在这些纸片中肯定存在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辅导员进行对班级的管理。

2.调动班委工作积极性,实现班级高效管理

在大学里,进行对班级监督和监察的一般都是学校的学生工作部(比如学生会及其分支)来进行统一管理的,那么班委的主要工作一般都是帮助辅导员进行一些通知的传达,而渐渐忽视了班委管理班级的一些优势。例如:班委比辅导员更加亲近学生,班委比辅导员更了解目前班级的现状等等。如果有效利用好班委的管理能力,将对班级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

3.改革班级管理体制,推动班级管理制度开展

改善班级学习氛围、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班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力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倘若课堂的管理有良好的效应的话,不仅仅可以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的高效化,也可以增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如果对班级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将会为班级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班级管理体制的实际效果的措施

1.不断更新实施学生管理的理念

怎样实现对班级学生的有效管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都有着很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这就要求对于班级管理的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毕竟,现代的大学生都比较喜欢与辅导员以朋友相称,跟辅导员和平共处,有着平等的交流和相处的方式。因此,对于班级管理的管理理念就要做到与时俱进。

2.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提供帮助

如果面对的刚刚迈入大学的大一的新生,他们面对专业的态度一般都是很茫然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就要提供给他们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帮助。如果面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随着时光的前进,也许对专业不再像大一的时候那么热忱,而是大多都趋于平淡,那么面对这种状况,辅导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讲座,使他们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之火再度复燃,那么从此在大学里有了目标,久而久之,态度也会随之端正,同时也就有利于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的进行。

3.“生本理念”,正确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发展情况,利用大学中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去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色彩斑斓的集体活动中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从而使健康、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四、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学的现状

在现代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的教育中,确确实实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大批的高质量人才。并且,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财经这门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然而,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非常之多。正因为财经专业的备受关注,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就失去了斗志,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在他们潜意识里,都认为已经有了工作上的保障,因此便放松了在学习上的警惕性。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高职院校里,财经专业的教育课堂上,存在着那些问题和缺陷。

1.学生学习能力差,自身水平不够高

现在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逐渐降低,造成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的质量不够好,因此,相较于普通本科的大学生,都与之具有相差较大的学习能力和自身水平。说到学习能力,数学这门课程是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的。对于财经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显然是不具备任何优势的。

2.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能力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步伐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财经专业的人才上,因此,这就要求学习财经专业的学生们要学会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看得到未来事业发展的趋势。相较于普通本科,高职院校与之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将面临的情况。因此,如果高职院校不能紧紧抓住这一个优势,那么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道路就开始让人心生担忧了。为此,学生们要经常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注重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

五、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大学中需要辅导员重视的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而言,良好的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认为高职院校比不上普通本科,自己选择进入一所高职院校也是属于一种无奈之举。为了避免这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出现厌学、混学,甚至是退学的局面发生,就要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自信心。其实,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与普通本科比较,也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

2.改变学生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拒绝高职院校,拒绝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就对高职院校存在很多的偏见。例如:很多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学习了。有很大一部分高职的学生,认为是自己高考失利导致了进入高职的结果,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好,才导致不想要的结果的。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督促自己认真学习。并不是说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比如有专升本的途径可以实现从专科走到本科,因此,学习永远都是学生的根基。当然,只有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便得丰富多彩,才不后悔在大学里走一遭。

六、总结

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管理经济学;人才培养;木桶效应;破窗效应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69-02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负有引导、组织和管理学生的重任,一个班级的好坏往往与班主任的工作分不开。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手段,但这些手段能否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呢?有些班主任抱怨自己的学生不听话,班级达不到优秀的标准;而有些班主任轻轻松松就把班级管理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有关。班级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班主任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固然可贵,但与其一味地自己摸索,何不借鉴一些好的方法来使管理更奏效呢?

西方经济学大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说过: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班主任不妨借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管理班级,因为在经济学范畴,“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资源,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达夫特《管理学》)。“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运用指导、督促、约束和激励等手段和方法,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班级组织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是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也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吴秋芬《班级管理》)两者殊途同归,用经济学理念来管理班级是可行的,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班主任也要学一点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庞杂,本文只略谈管理经济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几例应用。

了解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管理离不开班级主体――学生,也就是管理对象。班级是一个群体,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稳定性。但这个群体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班级管理者要针对这些独特性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方能取得成效。在经济学领域,对消费需求的正确、有效的分析有助于领导者的有效决策。决策者通过市场调研获得需求信息,然后认真分析影响需求的因素,因为这是制定产品价格、安排生产计划以及确立营销策略的基础。班主任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乃至家庭背景,制定各项措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前提。只有学生的愿望、兴趣爱好等得到了满足,才会使学生更加自觉自愿地完成班级管理目标。再者,作为管理者了解下属也是一种有效的人事管理手段。如果班主任能记得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来关心他们、教育他们,一定能获得学生的爱戴,从而使管理更有效。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企业发展是通过人才去实现的,班级实力也是由人才决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班级之间的竞争又何尝不是人才的竞争。张笑恒在《咖啡奶茶经济学》中这样说到:“管理经济学追求的就是在使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达到最大化效益。”一个班级的学生是确定的,在这样有限的资源中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难道不是班级管理的一个目的吗?

人才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有人才却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也是枉然,这就需要领导者管理得当。作为一名领导者,不能只会下命令。这些被管理者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作为班主任,应起着教育、引导、协调的作用。引导、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有集体主义精神或者说是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更有效乃至高效地完成班级的各项任务。这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同理,其核心都是“管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其核心是认识人性、尊重人性,强调‘以人为本’。”班级管理也应如此,合理利用一些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完全“零距离”接触不利于教师树立威信,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当然,班主任教师也不能高高在上,显得不可亲近,要懂得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怎样使一个班级不仅有更多优秀学生,还要使这些学生有着强大的向心力,这是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

积极引导和激励“后进生”

作为班主任,不能只抓“尖子生”,对所谓的“后进生”置之不理。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了一个经济观念――木桶效应:“其核心内容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也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木桶效应在企业管理中比比皆是。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水桶”,就必须所有的部门一起抓,公司只能有一个核心,各个部门要配合好,每一个员工都是优秀的。这就是说,班级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该班的优秀学生,而且也取决于“后进生”的表现。“后进生”往往对班级的整体氛围和形象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个优秀的班级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整体。如果学生之间没有配合,一方使劲,一方泄劲,是永远做不好事情的。“后进生”制约着班级的发展,班主任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激励“后进生”,让他们扬长避短,而不是采取“放羊式”的管理,任其自生自灭。

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日本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法宝就是企业强大的凝聚力,他们的员工有着很强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的企业在遇到危机时才能顺利渡过难关。如果一个班级也强调团队精神,所有的学生都自觉地维护班级利益,又何愁班级不强?就拿运动会来说吧,一个人心涣散的班级,往往连参加运动会的人员都凑不齐,报名时总是要班主任三令五申;而一个有向心力的班级,学生总能自觉参与,为班级荣誉而战。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与人合作的能力差。班主任要把班级作为一个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反复教育和开展集体活动等方式让他们意识到精诚合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自觉形成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和谐氛围。当然,强调团队精神并非是“吃大锅饭”,要警惕“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要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里不可缺少的一员,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班级的形象,使团队精神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防微杜渐很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做过一个实验,大体上是说,一辆完好无损的汽车停放在秩序井然的社区,一周之后依然完好,而将这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几个小时后车子就被偷了。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破窗效应”,是指没有及时矫正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从而引起更多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防微杜渐。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市场营销、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还是企业文化建设等,“破窗效应”都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而在班级管理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班里有一位学生不遵守纪律却没有被制止,众人也会纷纷仿效,最后就不可控制了,班级守约之类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由于认识到“破窗效应”的危害性,一个优秀企业的管理者总能积极地去预防“破窗效应”的发生,而当“破窗”危机真正出现时,又会第一时间去解决,避免了因小致大的恶果。班主任也要重视班级管理中的小问题,及时处理,将不良因素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在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或行为规范制定上,一定要严谨、合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执行上要做到令行禁止;尽可能做到以预防为主、处罚为辅。

班主任在学习和了解经济学的一些管理理念后,对班级管理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关注新时代班主任的工作思想与方法,促进班级工作的开展,使班级管理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张笑恒.咖啡奶茶经济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俞晓东.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新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3]高琪,张锐.班级管理中的经济学视点[J].教学与管理,2004(5).

[4]吴秋芬.班级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5]聂鸣.管理经济学(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3-02

小学班级管理不仅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靠学校或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家校合作不仅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优化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问题

1. 家校合作观念意识不强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家长的教育观及学校的教育观产生了固化。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家校合作中,这种“成绩”高于一切的观念,深深地阻碍了家校合作良好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其他成长需要的学习持漠视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受中国传统成才观的思想禁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看,“读书成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教育观,而且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过于看重“成才”也是众多家长的心灵夙愿。他们将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将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学校,以求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谋求未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种教育观念的偏执,对社会多元化人才储备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破坏。

2. 家校合作制度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制度性。家校合作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组织与制度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使是存在家校合作的相关组织与制度,也只是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据相关调查显示,72%的家长与43%的老师都对是否建立过家校合作制度表示不知情。同时,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应该与其他教学管理共同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但据资料显示,8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于家长而言,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权利有其名无其实,参与权微弱,还是只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成绩,缺乏与学校的合作精神,沟通交流也没有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作为规范,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3. 家校合作内容不全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内容还是比较片面,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品质道德与能力的发展。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进行的,一般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或者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时,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就会频繁。如果学生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就会减少,没有进行定期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对学生品质、道德、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家校合作内容过于片面,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使小学班级管理处于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4. 家校合作实践不足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实践中,首先,家校合作次数不足,沟通交流的时间短暂,通常一个学期,大部分家长只在学期末与教师沟通一次,交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使是与教师沟通次数较多的家长,一般也不超过3次。此外,教师由于忙于教学、班级管理,除非学生出现异常情况,否则也不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或沟通。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大型家校交流会上,大部分家长也只是形式上参加,并没有真正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甚至一部分家长不愿参加,久而久之,学校也放弃了与家长的合作。家校合作的实践明显不足,时间力度不够,效果自然也不会明显。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

1. 提高家校合作双方意识,提升合作效率

(1)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家长与老师的合作过程中,老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教师是合作的主持方,需要具备开展合作活动的全面能力。①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措施;②对家长持尊重态度。尊重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态度,不得以貌取人;③教师应作为家长的倾诉对象,家长能将对教师说出“心里话”,而不是对学生严厉管教,无限放大学生的生活不良行为。

(2)从家长入手,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①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管理,而校方可以搭建“家长校园”,研究家庭教育理论,促使家长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与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②定期走进校园,教师也应定期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③积极参加校方举办的家长座谈会,会议内容不是传授家长理论性的教学观念,而是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在生活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问题。

2. 完善家校合作组织、制度

家校合作要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召开家校合作大会。家长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既要代表家长的意见,又要代表学校的意见。此外,将学生作为合作的主体,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家长委员会不能形同虚设,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学校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双方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商讨教学与班级管理问题,综合确立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3. 丰富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

家校合作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丰富合作内容,采用多种交流方式。例如,家长会、交流会、学校开放日、微信、QQ、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增加沟通机会。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品质道德、行为、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于出现波动的方面,双方要共同给出意见与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加强家校合作的实践

增加家校合作的次数,延长沟通时间。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解孩子的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重视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与学校成为合作伙伴,优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促进小学班级管理进步的有效教育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进行改进。笔者相信,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潇怡.基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