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工业革命范文
时间:2023-03-26 18:3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次工业革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能力目标:
(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主要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对“垄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要求。
(3)让学生认识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不平衡性和矛盾加剧。
(4)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
(1)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时,指导学生用列表对比的方法、阅读分析史料的方法分析问题。(2)学习垄断组织形成一目时,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3)学习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指导学生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分析掌握重要的历史现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特征。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成就
师: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2.特点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且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另外,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新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依靠实践经验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又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就使得两次工业革命在日本、德国、俄国、美国交叉进行。这样,两次成果都采用,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形成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影响
师:(总结影响)
第一、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为科研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取得新成果,加快新成果的应用步伐。
第三、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不仅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还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政治日益腐败。资本家建立的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比较快,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也发展,但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快垄断程度高)
师:在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美国是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在这一阶段,美国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主发展为以重工业为主。到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这一阶段,美国的工农业比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889年其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约两倍。
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
第一、优越的自然条件。美国领土幅员辽阔,矿藏资源丰富。
第二、广阔的国内市场。领土的扩张和美国内战的结束,提供了广大市场。
第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欧亚移民不断进入美国,带来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第四、充足的资金。内战后国内政治形势稳定,吸引了欧洲资本大量涌入。
第五、直接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垄断组织)。
由于托拉斯是美国最盛行的垄断组织形式,所以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2.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经济大发展带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
师: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到20世纪初,就德国经济总体来说,不但超过法国,而且也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如下:
第一、从内因看,国家的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从外因看,对法战争胜利,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资源。
第三、从技术看,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成就、办新企业。
第四、从生产看,德国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也很高,仅次于美国。
总之,因为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容克地主控制政权,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容克和资产阶级日益融合为一,容克地主大量加入垄断工业和银行业,垄断资本家则力图挤入贵族行列。由此,半专制主义的统治形式和封建的意识形态继续保存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欲望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3.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从殖民地榨取巨额利润)
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英国经济在继续发展。但与美国和德国相比,就相对落后了,被美、德赶上并超过,丧失了它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一、企业包袱重,不愿采用新技术。
第二、在殖民地可以获取高额利润,使得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殖民地,也不愿用于更新国内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总之,英国虽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下降了,但还是很繁荣的,其繁荣是建立在对殖民地的榨取上的,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4.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但信贷资本发达)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法国的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但这一时期,就法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是比较缓慢的,被美国和德国远远超过,其经济地位从世界的第二位下降到世界的第四位。影响法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再回答。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
第一、法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市场狭小,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第二、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
第三、普法战争战败后的割地赔款,在资金和资源上妨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在国外的信贷领域,而不是投在国内生产领域。
总之,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资本输出国。但法国的资本输出与英国不同,法国的资本输出极大部分是给外国政府的财政贷款,而不是像英国那样,是生产性的投资。这种非生产性的高利贷性质的资本输出,使法国每年收获巨额利息,法国成了欧洲的高利贷者。因此,它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5.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经济落后且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俄国1861年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改革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后半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的工业有了大幅度增长。20世纪初,俄国的垄断组织已控制了俄国的工业生产,俄国也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从各项经济指标看,俄国明显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俄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经济上,大量农奴制残余的存在,导致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沙皇为开辟国外市场,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因此俄国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特点,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六、日本――“带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且带军事性和封建性)
师:日本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请大家先看课本相关内容思考
生:(看书并思考讨论)。
师:(归纳)日本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是:A、明治维新的成功推动了经济发展;B、1885年前后,工业革命出现;C、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获得民巨大利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大发展。总之,到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那么,它具有什么特征呢?请大家继续看书思考。
生:(看书并思考讨论)
师:日本封建性垄断集团因为无力用经济手段同其它强国竞争,就与军阀集团联合采取军事手段,发动日俄战争等,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找广阔市场。所以,日本帝国主义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早在1876年前,明治政府就已出台“大陆政策”:以征服朝鲜,作为征服中国的跳板;以征服中国作为征服世界的基础,抑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发展。所以,在1876年,日本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910年又迫使朝鲜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总之,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日本完成了向帝国主义过渡。
三、列强对世界的瓜分
1、列强加大对亚非拉美国家的侵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更加加大了对亚非拉美国家的侵略,亚洲除了日本,非洲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以外,几乎都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保护国;拉美国家也基本上成为美国和英国经济的附庸。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由于资本主义统治和控制了世界绝大部份地区,所以,殖民体系形成,这也标志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造成的。
3、评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A、它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世界贸易量的增加;B、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世界整体的进步;C、有利于打破各地区的封闭而走向相互联系与交往;D、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侵略,造成了东方国家的长期落后。
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呈现出什么特点?
生:(议论)
师:(小结)各国经济都有飞跃式的发展;都实现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各国发展不平衡加剧,原先最先进的国家被后起的国家超过。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有什么共同的原因?
生:(议论)
师:(小结)统一的国内市场;直接采用新技术;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国家政治的相对稳定;政府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等。为什么同样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俄国却明显落后?这说明了什么?
生:(议论)
师:(小结)两国所处的客观条件基本相同,但主观条件不一样。德国的国内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农奴制残余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说明,只有主观和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后起国家的发展速度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
思考练习:
篇3
以预见科技新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革命而知名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石油和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并导致严重气候危机的时候,是否会产生出一种“后碳”时代的新经济模式?
经过约10年的思考、实践、讨论和总结后,里夫金率先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类将在18世纪以纺织工业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初以汽车大规模装配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渐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这一次,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全球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将可以在自己的家庭和办公室里生产出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就像现在在互联网上和分享消息一样。与此同时,还将带来一场社会革命,从根本上重塑经商模式、人际关系和教育方式。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4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政界、学界和传媒界引起热议。事实上,欧洲人早在2005年前后就注意到了这个新概念,并已经悄然着手准备,以占得先机。
在过去10年中,里夫金有2/5的时间都在欧洲访问,为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萨科齐等担任顾问。2007年,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长远规划的欧盟发展路线图,并已制定了202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0%的目标。
日前,里夫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独家专访时说,他已经“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而“中国人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到时候中国将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身陷于日薄西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继续依赖化石能源,还是积极投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科技?”
“我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瞭望东方周刊》: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你开始思考“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在上世纪末,我就观察到,人类已经面临着两大严重危机。
一是石油危机。2001年,石油价格每桶还不到24美元。我当时就预测说,油价可能在短短几年内上升到每桶50美元,石油危机因此会很快到来,这个观点曾遭到 广泛的质疑和嘲讽。
2007年,油价已经超过了每桶70美元,这时全球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开始攀升。2008年7月,世界市场的油价冲到了创纪录的每桶147美元——我把它称为全球化的巅峰期。其实,当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时,不少国家都爆发了抗议和骚乱。
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已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人均石油占有量已经达到了峰值。
另一个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联合国的科学家测算说,未来7至8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3摄氏度。
而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全球水循环的改变。我们是一个水星球,水循环有一定的方向。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大气保水量将增加7%,温度升高会导致水分布的根本变化,从而引起更多的干旱、飓风、海啸。
因此,现在我们已经不止站在了全球经济的关键节点,更是处在了人类物种发展史上的决定性时刻,需要认真地思考:下一步怎么办?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答案是?
里夫金:默克尔当选总理后数周就邀请我去德国,讨论一个问题:德国在21世纪如何发展经济?
我反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石油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渐渐终结的时候,你希望德国在下一次革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方面世界正深陷危机,另一方面,我也嗅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令人兴奋的味道。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网会在“25至30年后成型”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具体描述一下你构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依赖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但它们已经越来越稀少,越来越难得到。但实际上,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是能源的来源。
以中国为例,中国有9.3%的国土面积适合太阳能发电,从面积上看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此外中国还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提高风电补贴、改善输电网络,2030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中国全部的电力需求。
此外你们还有地热能,沿海地区还有巨大的潮汐能,农村里还有生物质能(产生于谷物与树上的甲醇和乙醇的生物物质团源),小水电的能源潜力可能也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
因此,能源其实每天都有,谁都可以得到,并不必须被集中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变得非常扁平化、分散化,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
而如果回顾过去,你会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科技和经济革命都是在新能源体系和新通信技术结合下产生的。因为新能源体系加深了经济活动之间的依赖性,通信革命则成为组织和管理新能源的途径。
过去25年中,人类社会中诞生了一项非常强有力的通讯革命——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全球现在有23亿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系、合作。无处不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可以随时获得的新能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平台。
更具体来说,这个构想有五大支柱: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收集可再生能源、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电网转化为能源互联网、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燃料电池动力车。
篇4
里夫金认为,每一种伟大的经济范式都要具备三个要素――通信媒介、能源、运输机制。因此,他预言,就像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由以下三个科技领域的进步引领和推动:一是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二是可再生能源互联网,三是拥有自动化物流的交通运输网络。而3D打印、物联网等新技术将搭建起进行这场工业革命的舞台:一个人人皆可参与其中的“分享型经济”生态圈。这种经济生态,将有别于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是一种能让更多人受益的普惠型经济。
换句话说,因为科技进步,生产者将和消费者合二为一,成为“产消者”。每个人都可以很低的成本生产些什么,除了自己消费外,还可以出售给他人。这将极大减少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使一些资源的获得接近免费,大幅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同时意味着,这场工业革命,不仅将改变工业生产的方式,也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里夫金认为,在这场正在到来的革命中,中国有潜力扮演独特角色。
中国的角色
尼尔森咨询曾做过一个全球性调查,看哪个国家和地区最渴望“分享型经济”,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里夫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天然地包括“分享”这一重要价值,这点与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西方社会非常不同,将成为中国有利的价值观资源。
同时,中国政府对新兴技术的重视,是另一项支持里夫金对中国乐观的证据,具体包括:在中国一些地区,个人已可以自建光伏发电设备,并将多余电能出售给国家电网;3D打印技术和P2P式租车服务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国家已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拥有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络等等。
这似乎是在说,中国正跃跃欲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挺立潮头。
但同时,也有声音认为,在这场新工业革命中,与德国、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只是刚刚起步,未来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的确,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最大的单一风电场、市值最大的光伏发电公司(汉能)和互联网公司巨头BAT(百度、阿里和腾讯),以及其他成就。但是,这就足够了吗?分析美国和中国两个股票市场的企业估值排行榜,会发现,美国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不乏苹果、谷歌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而反观中国,则一律是银行、石油等传统行业巨头。几家已经建立起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大公司,还都是在美国上市的。这显示出中国在科技振兴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现实差距。
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重团体而轻个人,但细加分析,却会发现,中国人的团体观念,和现代西方的团体观念,又有极大差异。这一点,怕是里夫金没有能力去顾及到的。
具体来说,中国人心中的团体,多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那种形态,比如,重乡土而轻国族,重圈子人情而轻契约法治,重上下里外,轻一视同仁。这些,是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上的重要特征,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成因。绵绵延延,不绝至今。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闽浙等省的企业家,仍然以同宗同乡为商业信用网络的基础,这番景象,仍宛如清代的晋商徽商。乃至民间借贷链的形成,几乎完全建立在熟人关系的基础上。这也说明在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现代金融机制建设方面,我们仍然欠缺。
技术好学,习俗难易。阻碍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上述文化心理因素和制度建设,怕难辞其咎。
在迎接新工业革命方面,可以绕开这些掣肘和羁绊吗?甚至这些因素摇身一变,成为了推动力?难讲。
但至少,年轻人拥有优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要靠那些还没有被既定的社会规则固化的青年们。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不仅进入城市上学、工作,而且也在城市定居下来,建立家庭,并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与前一代人的境遇是极为不同的。这一浪潮将更深刻地改变中国的基层社会结构。城镇化,不仅能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潮流,更成为“创客”一族,利用科技来开辟创业之路。谁说在他们中间,不会出现中国的瓦特、卡尔・本兹、特斯拉和乔布斯?
就像里夫金反复强调的,新一代年轻人,已经习惯用互联网来解决各种问题,他们没有物质匮乏之虞,更愿意与遥远的志同道合者协同创新,更有兴趣参加网络公开课,更愿意共享汽车等资源,也不迷信权威和广告。
可以说,对于中国而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将是需要同时进行、两者互为支撑的艰巨事业。在这一进程中,充分解放思想的年轻人,可以大有作为。
新世纪理想
前两次工业革命,伴随的是两次科技革命。只不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轫,几乎全靠工匠的实践经验,利用的均为人类既有的科学知识。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先有新的科学发现,后有产业技术革新。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科学技术不仅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铺好了知识之路,更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从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也让人类正在经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显现出这个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发生在二战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就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逻辑一样,它也在能源、交通和通讯三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新一次的工业革命铺平道路。
有人可能会疑虑:这真的会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吗?
对这一趋势,我们应该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很多人在说,智能电网距离还很远。我要说,智能电网已经来临。”通用电气副总裁斯蒂夫・伯兹在中国演讲时如此判断。可不是吗,里夫金也以中国国家电网正在推行的分布式发电项目作为支持其理论的力证。
如果说,实现共享之国的物质基础,是互联网和物联网,那么,它的社会基础,则是人们通过上述技术而实现的直接互相联系和互相服务。
也由此,共享之国成为一种“免费之国”。
这不是玩笑或空想。网络论坛、博客和微博等新媒体,已经让知识生产、公共讨论和信息传播都接近免费,网络公开课让教育接近免费,能源互联网将让电能的使用接近免费,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使家用电器等产品接近免费,更进一步,随着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新制造技术的成熟,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接近于免费。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一如电视出现后让大众娱乐接近于免费一样。
而更深刻意义上的共享之国,则意味着无论是空气、水和土地,还是能源、知识、通信和交通,各种资源的分配和使用,都可以通过新科技手段,超越“你的我的”观念,打破藩篱,跨越沟壑,实现全民平等共享。
这,既是对共享之国愿景的粗略描绘,也构成一份值得追求的、通向更美好生活的新世纪理想。
工业革命123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发端于英国,开启了人类的工业时代,同时也宣告农业时代的落幕。煤炭成为工业主要能源。工厂遍地开花,冒黑烟的烟囱到处耸立起来。农田被圈占用于为工厂提供原材料,农民们或主动或无奈地从农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田园生活逐渐变成记忆,城市因而不断扩大。日益庞大的工业生产活动也催生了上市控股公司这种新的企业组织的诞生,以往的家庭作坊和工场,升级成雇佣职业经理人的家族企业和上市公司。
标志性发明:珍妮纺纱机(1765年),瓦特蒸汽机(1782年),蒸汽轮船(1807年),蒸汽机车(1814年)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下半叶。以发电机、电灯、电报、电话等发明为代表,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石油上升为主要能源。现代社会成形。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发达,人们开始迁往更适合居住的城市郊区。收音机、电视的诞生,重塑了民众的娱乐生活。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和福利制度的建立,即使是工人也可以享受假期,休闲生活和相关产业开始发展。在企业制度方面,复杂的生产链条需要企业实现高效管理。基于集权式管理模式的垂直整合型公司作为应对之策于兹诞生。
标志性发明:摩尔斯电报机(1837年),勒努瓦内燃机(1860年),西门子发电机(1866年),格拉姆电动机(1870年),汽车(1886年)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如果说,按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是自动化,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智能化。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以互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
按照里夫金等人的观点,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是因为在新能源、新交通方式和通信领域出现的重大突破而引起的全面的产业变革,或者说,人类在能源使用、物质和信息交流方面的新成就,将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就像之前一样,科技创新催生出新的创业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模式,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公司管理“扁平化”趋势、只负责品牌和营销,不从事具体生产的“轻公司”、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Soho)等等。而最具变革意义的新经济模式也正在出现,它被称为“协同共享”,特征是通过科技拉低资源生产的边际成本,使多种资源接近于免费。
实际上,一些在今日令人惊叹的科技创新,已经在上一次科技革命中有了萌芽和初步发展。其中,高铁就是一个好例子。早在1931年,德国人就融合火车、飞机和飞艇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列车“铁路齐柏林号”。之后一直到1964年,第一条实用型高速铁路才在日本开通。这之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修建高铁的热潮。而今日发达的互联网的基础之一――电子计算机,以及原子能,也是得益于二战前后取得的科学突破。
篇5
第一次工业革命: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正如历史上任何其他的通信、能源基础设施一样,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各种支柱必须同时存在,否则其基础便不会牢固。因为各种支柱是靠相互间的联系而发挥作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个: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4.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5.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2010年秋天,欧盟的发展使得其对整合以上这五大支柱的需要变得愈加迫切。一份欧盟委员会的解密文件显示,在2010年至2020年间,欧盟需要花费1万亿欧元用于更新电网系统,以使其与可再生能源流相适应。欧盟希望到2020年,绿色能源可以生产出三分之一的电力。这就意味着电网必须经过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处理,从而能够储存足够的间歇式可再生能源。
时代的转型并非易事,人们应该记得,欧洲和美国经济模式由木质燃料到煤炭蒸汽技术的成功转型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将煤炭和蒸汽火车技术转向石油、电能和汽车经济也同样如此。找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宏伟构想并不容易,找到构想只是开始。
书架
《买日本:中国企业对日并购新战略》
作者:黄亚南
出版:东方出版社
定价:39.00元
日本企业具有世界顶尖的技术、市场开发能力,以及连续创造利润的能力,这正是中国企业所需要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失败教训、日本并购环境的巨变等,都在助推“对日并购”的热潮。
《资本的游戏》
作者:房西苑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99.00元
产品运营是爬楼梯,资本运营是上电梯,前者一代致富,后者一夜致富。本书跳出了资本家的立场并打破了西方投资学的框架,完全站在企业家的立场上阐述了资本运营的游戏规则。
《没人买时如何卖》
作者:[美]汤姆?霍普金斯
出版:中信出版社
篇7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关注技术创新的演变过程,认为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技术上的突破为基础的,由于各个时期的主导技术是不同的,因而技术创新的形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技术创新 经济结构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为了论证价格是社会经济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新古典经济学是给定技术和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传统经济学把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变革看作是经济进程中偶然发生的干扰因素,注意到了它们的影响但忽视了它们的出现。最早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做出初步理论解释的是熊彼特(Schumpeter, 1921, 1942)。熊彼特力图把握历史进程的脉搏,把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看作是经济生活内部的创新活动,探讨了不断实现这种创新的发展机制。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熊彼特研究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的这些变化,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经济体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带来发展的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活动包括: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发掘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它是在经济中引入某种新东西,与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即使没有技术上的发明,也仍然可以进行创新,而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从历史上看,创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的发起国是英国,创新在社会系统深化过程中起着根本作用。
基于历史视角的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变迁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随着1733年飞梭的问世和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工业革命揭开了序幕。1785年,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同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和美国都普遍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带动着纺织机、鼓风机、抽水机、磨粉机,造成了纺织、印染、冶金、采矿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人们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奇迹。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炭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18世纪30年明了用焦煤冶铁的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木炭为燃料进行冶炼的落后工艺。60年代,出现了巨大的熔铁炉,此后又研究出了精炼法。炼铁技术的革新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煤炭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如1700年英国年产煤炭260万吨,用了蒸汽机后1835年年产煤炭达到3000万吨,在100多年间增长了10多倍。采煤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而这种能源又为冶金业提供了新的燃料,英国的冶金业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技术创新推动着另一个技术创新,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促进着另一个工业部门发展的局面。到19世纪中叶,机器已能成批生产,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新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诞生了。
工业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巨大高涨,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空前提高,社会产品获得巨大增长。英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所有这些巨大成就都源于工业技术创新,并由此带来的工业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继建立,如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煤炭业、冶金业、近代造船业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其时代技术创新的典型特征是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并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制度随之确立,并在工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工厂从产权的角度看,属于业主制性质,即资本所有者投资而成为工厂管理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为了分散风险,于是出现了合伙企业。在工厂里,作为企业主的资本家受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驱使,对工厂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内部动力。同时,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开始自发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资源和产品的稀缺性、市场供给和需求通过价格的信号直接作用于工厂,为了取得更高的市场效率,从而形成了生产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19世纪后半期,德国人奥托发明的内燃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伴随着电磁学理论的进展,工程技术专家纷纷投身于电力开发、传输和利用方面的研究。1834年,第一台实用电动机诞生,电动机进入了实用化阶段。1882年法国的一位电气技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实验线路。1890-1891年,从法国劳芬到德国法兰克福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随着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交流输电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一时期,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和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20世纪20年代,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石油需求和贸易迅速扩大。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苏成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中占据显要位置,推动了能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并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1967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由此,在能源领域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
作为第二次技术创新中的最大受益国,美国经济开始了快速增长。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1870年到1913年间,工业生产增加了8.1倍。德国在第二次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也获得了跳跃性增长。1870年到1913年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9%,工业生产增加了4.55倍,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重工业产业兴起,使这些重工业部门日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使得工业内部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这次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转变。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集中化的大资本,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进而形成了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和生产的局面。市场机制对垄断资本的运行起着自发调节的作用,国家基本不干预经济的运行。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有能力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技术创新,而且企业都希望通过创新来获得超额的利润。为了提高企业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和积聚更多的资本,股份制公司出现并成为了技术创新实现的基本战场。创新体制逐步从独立发明走向了研发的企业内部化。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范式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二战结束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空前扩大。1913年到1938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共增长了52%,年平均增长不到1.7%;而1946到1970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大约4倍,年平均增长6%左右(高惠珠,1999)。
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带动组织管理方式、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改变。例如计算机的推广普及促进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世纪技术进步的历程表明,主要的新技术机会越来越依赖科学知识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经济结构与经济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内部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宏观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自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以来,传统的纺织、机械、钢铁、电力、石油、造船、化学、煤矿等工业部门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一些崭新的工业部门如航天、信息电子、新材料等也开始异军突起。这使得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由工厂到股份公司,从垄断性的大公司到综合化的巨型公司和跨国公司;另一方面,在新兴产业、风险产业领域,一些充满活力的中小公司也迅速崛起。国民经济宏观结构的改变体现在,就业人口在经历着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又迅速集中于第三产业的趋势,服务业部门迅速增长。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企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
结论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技术创新的特征、内容及其相应的经济结构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在技术飞速进步、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伴随新材料、新能源不断发现与应用,新的产业群相继兴起,技术创新会在公司网络组织、市场结构等方面掀起新的浪潮,推动当代技术革命向更深的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九州出版社,2007
篇8
这是我们在2006年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曾让我们为之震惊。此前多年,我们一直在为部分全球顶尖的科技、工业和能源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这个结论在当时并不太受欢迎。出于对自然资源的担忧,传统观点坚持“我们都即将死去”的论调。环保领域坚信,污染和气候变化已经让这个星球注定走向毁灭。无数的书籍和公开报告都提出,铜、铁和其他能源(其中包括在众多电子设备上使用的稀土金属)都处在“即将耗尽”的轨道上。我们对石油的预计同样如此。经济领域人士担心当石油价格冲到200美元/桶时,这个世界就将走向毁灭。银价达到30美元/盎司,金价1500美元/盎司,铜价7.72美元/千克,铝价2000美元/吨,钢铁900美元/吨,玉米0.17美元/升,小麦0.20美元/升,不管是哪一种,都会让市场为之惊恐。许多商界人士都甚感悲观,不知全球经济将走向何方。
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在激增,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担忧,因为这数十亿人口很快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收入并进行消费。全球人口将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前所未有的需求,而这些资源正在逐渐消失。
但我们却得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结论。增加的25亿中产阶级将会带来什么机遇?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如何改变资源使用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这两个方面,我们发现了革命性变革的机遇所在。能源、交通、建筑、水、农业、金属和其他所有主要商品领域内都将出现生产力的急剧提高。对能源领域而言,这意味着产量的增加、消费量的减少。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到主要商品的制造商们,还会影响到电力、燃料和天然资源的大用户,或者是为资源密集型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公司。换言之,这些变化对在世界各国占比很大的企业而言都相当重要。
我们不是要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机遇,一个会带来数万亿美元利润的机遇。
事实上,下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它在规模和速度上都让此前的工业革命望尘莫及。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管理企业将会变得很难。革命始终都是困难重重的。但只要能采纳必要的新方法,经理人就能在资源的使用效率上实现突破,抓住明日的巨大增长机遇,创立在下个世纪引领全球经济的卓越企业。
我们的论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信息技术、纳米材料科学、对生物学的详细了解,外加工业技术和基础设施,这些综合起来大幅提高了生产力。
发展中国家在追求高生产力的经济增长,以便能为25亿新中产阶级提供支持,这也意味着其中蕴含了百年来最大的财富创造机遇。
要抓住这些机遇,就必须掌握新的管理方式。
我们清楚前方存在众多挑战。按照目前的发展路线,世界经济将会遭遇增长停滞、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加剧,环境污染问题加重,政治出现僵局以及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德国等强国之间再次出现摩擦等。
要容纳中产阶级中的新成员,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建设工作,因为商品价格将会上涨,供应链也会遇到挑战。变革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已经迫使众多公司走向破产,还有一些公司认为自己是在倒退,而不是前进。污染程度正达到让人窒息的水平,且在发展中国家尤甚。
末日预言,将被资源革命打破
许多个人、公司,甚至国家都试图去抵制新的工业革命。人们对革命总是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卢德派(Luddites)曾破坏蒸汽机,以图扼杀第一次工业革命,尽管这种新机器提高了生产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让欧洲摆脱了无尽的贫困。政治僵局和两次世界大战也曾试图阻止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最终奠定了20世纪经济产出的急剧增加。
篇9
里夫金认为未来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原来集中的流水线生产将改成分散式生产,新的工业革命会颠覆原来的经济理论。因为原来经济理论鼓励单独竞争,追求财富。而未来因为能源的稀缺而导致发展。大家不用再争生态资源的方式,因为大家是合作互利的过程,经济人的贪婪、私欲、崛起可能会根本改变。他甚至认为对国际关系,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也会改变,因为能源再不需要去抢。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过去那种封闭的人际关系,现在变成一种互利的、合作的一种方式。就是人活着已经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是为了快乐,为了高级的游戏,大家一起通过网络进行创作。
现在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是非常务实的。在新兴工业革命来临的时候,美国新的工业化革命浪潮出现了以下特征:
1.无线网络技术快速增长。美国在五年之内,其第四代网络会覆盖98%,个别地方能完全覆盖。不仅美国政府在推动,企业也在积极努力。
2.云计算带动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云计算方式会使储存、数据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这是根本性的改变,会节约10%、20%,甚至是90%的费用。
3.推动智能制造业。智能制造业的典型就是数字和技术的机械结合,并通过它来重塑美国的制造业,发挥美国制造业优势,如三合一,机器、数据、新材料合在一起就是所谓智能制造业,如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三维打印机。
4.酝酿新能源的技术突破。美国在2010年页岩气存量已经超过了1300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其80%的天然气已经可以自给了。有人预测在2030年甚至更早的时候美国就可以实现能源独立。原来他要靠中东,现在可以靠自己,用很便宜的能源来支撑制造业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革。
从欧盟角度看,欧盟也在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比美国稍微落后一些。2012年5月里夫金教授被邀请到欧洲。欧盟主席塔佳尼列出九个领域作为发展方向:中小企业,因为分散化的方向中小企业是发展重点;汽车,新的节能汽车;可再生能源;高能效的建筑;旅游业;智能电网;原材料更新;纳米等关键技术;卫星等导航系统。
日本最近搞了一个“科技技术预测”,实际上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每五年就搞一次,现在第九次已经完成。他选择了119项技术来进行预测,重点包括电子通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空间、地球、生命探索、能源创新等。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背景也提出了以下看法:
1.这次经济危机正在催生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每一次重大变革都跟经济危机相关,比如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重创美国经济,但是原子能和空间技术的突破,把美国从危机中解脱出来。
2.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也是催生新的工业革命的动力
近年来,各国都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寻找新的增长重点和新的竞争优势,如新能源产业、智能产业、低碳贸易、现代农业产业,这会促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
3.技术革命本身通过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要有所突破
以上就是我国专家对于新工业革命的一些分析,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影响,这里我们还只是初步评估。
第一,这次新的工业革命会使美欧的一些制造业加速回流,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面临新的挑战,因为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不再过于依赖那种大规模的流水线。过去是个性化的,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东西,但是流水线以后是标准的,不利于人的个性,但是现在发展到高级的、程度不同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什么就在网络上提出来,制造商就可以做。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一个挑战。
第二,全球产业结构会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在全球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也会受到挑战。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很低端,但这一席之地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国家如果不根据自身的特点占据全球产业链就根本不可能收益。
第三,我国吸引外资的成本优势会减弱。市场优势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力量,因为我们不再具备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但我们还有市场优势。而中国在2020年左右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个优势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第四,低端劳动力需求会缩小,高端劳动力需求会扩大。简单的流水线工程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完全可以通过机器手代替。当然,这需要有智慧、有创意的人在网络上参与,对于我们是一个挑战,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机遇。
篇10
新兴产业与工业革命
新兴产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新兴产业。100年前人类的新兴产业是汽车,200年前是蒸汽机。新兴产业建立在技术基础上,而技术又建立在科学发现基础上。
两三年前,很多专家开始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来了。到底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各界还在争论不休。我们最好还是先看看历史。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把自然界的能量利用起来了,我们称之为动力革命。动力革命的代表技术是蒸汽机技术,能充分利用这些能源工作的纺织机、汽车和火车被发明了,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般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是因为电力的应用。电力突破了蒸汽机的很多局限,使得汽车、火车更“轻”了,让飞机飞上了天。
到底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呢?现在谈贸易时,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将工业产品分为两类:信息技术产品和节能环保产品。所有工业产品都可以归入这两类中。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的领导作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到底是新兴网络、新能源、节能环保产品,或者其他,还是将这几项结合起来呢?如果是将这几项结合起来,那么主导的又是什么呢?现在各界还在研究中。
我在信息技术领域做了三十多年的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的人会觉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蒸汽机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实际上那就是用机械的能力代替人的能力。在那之前,人类也有使用牲畜的能力。蒸汽机出现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农业社会是没有城市化的,城市化是工业社会的伴生品。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反过来说,中国的工业时代尚未结束,所以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当前中国的两大任务。不过,中国的工业化赶上了信息化,所以我们说两化融合。
信息技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这里我要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电力。因为电力跟当前的信息技术有可比之处。从电力的发明到电力的大规模应用,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起初,人们要开办一个工厂,同时也要办个电厂,否则电力问题没法解决。
爱迪生1880年发明电灯后想在纽约建立一个小电网来供电,1905年美国开始进行电力的集中供应。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80%的电力实现集中供应。众多周知,电力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后,用电贵、用电难的问题得以解决,电力的价值真正凸显出来了。
与此同时,通用电气(GE)的工程师亨利·福特立志要生产便宜到大家都能买得起的汽车。后来他成为福特汽车的创始人。在生产价格便宜的汽车的同时,福特汽车创造了流水线生产等奇迹,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
如果我们把历史和今天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性,从而了解信息技术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技术是独立存在的,与其他产业的界限非常鲜明;第二阶段,两化融合阶段——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成为其他产业内生的需求;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可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今天,信息技术已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经济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同时,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100多年前资本家所创造的诸如集约化生产等商业模式已被信息技术所颠覆,而且这种改变还在继续。
那么,信息技术还将往哪个方向发展呢?尽管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本身并不矛盾,但是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比如:有人说信息化是陷阱,信息化投入越多,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多拖累;还有人说信息化的技术门槛很高,要培养一个专门的队伍,成本很高……以上这些问题制约了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这些制约因素又将引导我们去突破技术局限,实现创新。
现在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有点类似于电力应用的自备电厂时期。现在大部分产业、企业或者部门都要自己建一套系统,培养一支队伍,所以许多传统产业都有首席信息官。这个首席信息官带领一支队伍不断地进行信息化建设。
未来信息化建设需要用到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我们称之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实现突破后,人类就能像当年摆脱自备电厂那样,进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现在这些技术尚未成熟,还在发展过程中,但它们已经带来了很多价值。云计算、大数据能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计算能力。未来,用户也可以只买信息而不用购买计算能力。这样,传统产业不再需要自建系统了。
首席信息官可能消失
可以想象,未来企业只需像配备电工那样配备两个信息技术人员就可以了,而不再需要首席信息官,因为现在没有哪个企业需要首席电力师。这些信息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研究产业如何升级,需要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怎样的计算,需要买多少信息。
那么,这时信息产业最应该干什么呢?应该尽快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水平。现在互联网领域流行一句话,就是互联网企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信息技术产业并非如此。关键是要细分市场,如果把市场分得足够细,就会有千万个市场第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