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方针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管理方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新型 金融业
我国是世界上减排结构较大的提供者之一,将来5年期间,碳每年的平均交易量约为2×109t。相关人士提出:我国迎来了碳交易的新时期。部分发达国家于2012年需达成5×109tCO2减排指标,我国在市场上出售的减排指标约占全世界的65%以上,从而表明将来大约3×109t来自中国减排指标。由此可以推断,碳交易同金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以下简要针对碳金融与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碳金融的概念
当前,碳金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定义,我国对碳金融的认知较为统一的观点为:碳金融指的是同碳相关联的金融行为,也可以将其称为碳融资。人们将其看做环保项目的融资内容之一,同时也讲碳金融作为买卖碳物质的行为。通常来讲,碳金融包含了全部为限定温室气体排放服务的金融行为,包含:银行借贷、直接投资、碳指标买卖等。
二、碳金融的工具
1.碳货币
对于碳金融来讲,其较为常用的工具为碳货币,同时,碳货币也是世界各个国家所要争夺的重点。相关人士认为:一个大国的发展,一般同国际大型产品,尤其是可以与能源结算或者能源计价相绑定等存在密切的关联。例如:上世纪的煤炭同英镑绑定、石油同美元绑定等,都表明国际货币同能源交易的途径。同时,著名学者刘颖也强调:碳货币对于国家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碳货币是一项构想出的货币系统,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各个货币价值的新指标。在当前碳货币系统下,除了国家黄金存储及经济实力以外,碳的排放标准必将变成对其货币价格及地位造成影响的关键条件。在碳货币时期,标准的初始制定人员都必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及主动权。
2.碳信贷
相关人士指出,虽然银行对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然而,在银行的总体信贷系统中,绿色信贷所占据的比例依旧较低,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没有创建完善的推动绿色信贷前进的环境。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因为关于绿色信贷的定义相对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标准,现今,在银行进行贷款规模统计期间,没有创建绿色信贷的专用通道,也没有让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发生倾斜;其二,我国相关企业对绿色信贷的要求仍位于初级时期;其三,当前绿色信贷所处的融资项目技术评价较为复杂,银行在实施期间缺少技术及人力;其四,绿色信贷仍存在一定的项目风险,在控制过程中较为困难。想要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相关政府及管理部门就需要不断增强绿色信贷的发展能力,极大政府推动力度,增强发展银行绿色信贷的能力,颁布相应的优惠及鼓励方针政策。同时,银行也需要转变自身观念,不再仅重视以往节能减排的信贷,同时还需要关注绿色信贷的业务。想要减弱绿色信贷业务风向,就需要同碳权抵押融资、节能减排借贷相融合。
3.碳期货
碳期货指的是以碳买卖市场的交易经验为基础,应对市场风险而衍生的碳期货商品。同时,因为碳排放指标具备容易交易、同质性明显、参与人数较多、价格变化较快的特征,所以,更适合利用期货的形式进行买卖。创建碳期货的买卖市场也能够遵循价格的相关规律,为相关企业指导期货买卖提供高效、科学的价格信号。现今,我国对碳期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旨在通过发现期货市场的价格规律及风险管理方法,对我国碳资源的定价造成影响,创建同我国需求相吻合的市场系统。
4.碳基金
对于碳基金来讲,其是碳汇基金的统称。世界上一般指的是在清洁生产标准下买卖温室气体放权的特定资金。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况,制定了中国形式的碳基金定义,将世界的碳基金更加本土化。一般来讲,碳基金可以被划分成以下四种类别:其一,世界银行性形式的碳基金;其二,国家形式的碳基金;其三,政府合作形式的碳基金;其四,金融部门设定的盈利形式的碳基金;其五,非政府管理形式的碳基金;其六,私募形式的碳基金。相关人士对碳基金的投资及目标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于碳基金的目标来讲,其不仅需要对碳汇的增长进行关注,同时还需要对商业部门及公共部门降低CO2排放量的内容予以重视,并且从中挖掘低碳技术的商机,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通常来讲,碳基金的投资可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推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其二,增强低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其三,对孵化器进行投资。
三、碳金融的相关政策
想要促进碳金融的不断发展,需要创建有利的条件及环境,所以,相关部门及政府需要对其予以一定的方针政策支持。我国著名人士高建平曾指出,需要对五个方面予以关注:其一,创建买卖平台,对碳排放标准及配额买卖市场深入研究;其二,增大宣传力度,应让企业明确CDM标准及节能减排包含的商机;其三,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其四,促进中介市场的形成,激励民营团体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其五,创建鼓励标准,规划一定的政策、方针,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信贷、投资导向配套政策,推动金融活动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发展低碳经济。
著名学者王斌建议,首先,创建财政环境基因,进而有助于低碳项目的应用与研发,同时创建节能减排方法;然后,极大人才培养及相关部门的建设力度,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低碳观念及认识,创建高水准、高技术的低碳队伍;最后,实行低碳城市或低碳园区的试点。
四、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所以,相关人员应及时转变自身观念,认清碳金融的重要性,进而促进我国更快进入低碳经济。因此,对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雪玲.国内银行业低碳金融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篇2
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发展的新思路
1)电源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若要达到电力行业低碳化转变的目的,需要调整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电源中所占比例,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转变、能源系统的发展前途、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效应等诸多因素,结合发电费用及对自然的保护,大力开发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煤炭在电源中的比例,达到电源的多样化、合理化。
2)低碳电力要从技术创新出发
要依托目前的能源结构达到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愿景,需要利用低碳技术来增加化石能源利用率及大力发展清洁新能源。相较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还很不够,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现在,也可能在以后的几十年内,煤炭还会是中国一个主力的电源,因此大力发展与推广洁净煤技术意义深远,另外,也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发电技术,寻求能够替代煤炭的主要发电能源。
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行业的应对
1优化电力行业战略规划及能源结构
目前国内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相应的改变电力行业的战略计划,之前的电力行业发展战略仅是单纯由电力供给的层面出发。然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调整以前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一方面要考虑电力供给的方式,利用选择电力供给投入或者节能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电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也要调整之前只在资源约束下的电力供需增长与电力结构规划,把减少CO2排量当成满足电力需求的约束,进而约束电力系统结构的含碳量。在考虑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条理、全力的发展以水能、风能为主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模式,以水电和风电替代传统的火力发电,每1kW•h能减少约1kg的CO2排放量,将有显著的低碳效益。
2推广特高压和智能电网
我国的能源产地和需求地分布非常不均匀,这就导致了以西电东送为代表的远距离传输电力模式,因此电网在该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能源传输作用。那么如果采用先进的能源传输技术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电网传输中的碳排放量。2008年,国内电力行业的供电损耗率为6.64%,损失的电量为226.6TW•h。而该电量损耗让电力行业多产生了约1.58亿吨的碳排量,已经大于电力总碳排量的5%。输电电压等级的逐渐提高和先进输电技术的慢慢推广使得电网的输电损耗量还有很大的降低潜力。目前我国正开发与应用的超高压输电方式,理想条件下能使目前输电损耗减少75%甚至更多,显示出明显的低碳节能潜力。
3使用节能发电的调度模式
以前的电力调度通常使用经济调度模式,就是以电力系统的发电、工作成本最低来进行调度。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调度电力系统的方针要在合理考虑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等多个部分的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潜力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的调度方法,大力支持可再生、低耗、高效、少污染的机组工作,减少高耗能、大污染、有悖于国家条文的机组工作,采取调度方式的改进。
4变电所的节能
1)选择合适台数的变压器;通常变电所都配有2台及以上的变压器,只有当最高负荷运行时所有变压器才一起工作,因此要尽量在低负荷运行时减少一些变压器能量损耗;2)依据经济约束的方针选择无功补偿容量;4级100kW和更高功率电动机上配置无功就地补偿器,降低无功环流造成的能耗;3)让变压器最佳负载率下工作;因此时效率最大,同一台变压器,若负载的功率因数已定,其最大效率也确定。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碳排放
全球变暖使得各个国家都开展关注低碳经济,目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低碳经济,作为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其受到关注的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一直在不停的上涨,因此我国也需要对这一局面进行改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1]。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在新能源的基础上出现了低碳经济,其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所以,与由能源消费延伸的“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解除并对经济增长进行促进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将碳排放和经济之间实现错位增长,对经济体碳排放弹性通过无碳能源进行控制,对低碳能源进行发展,替代能源,通过上述措施对经济发展进行促进,并与碳之间的关系解开[2]。
第二,高碳经济是建立在人们能源消费方式以及无约束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上的经济模式。相对于高碳经济,出现了低碳经济。所以,对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进行降低是对低碳经济进行发展的关键,也就是在蓄积、封存、捕捉碳的基础上,对能源消费的碳强度进行降低,从而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速度进行控制。
第三,人为碳通量和低碳经济之间属于相对的关系,这是一种人类自救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使得地球生态圈被不断增加的人为碳通量所导致的碳失衡情况得到解决。所以,对人们的碳偏好以及高碳消费倾向进行改变是对低碳经济进行发展的重心,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化石能源消费量进行减少,对碳足迹进行减缓,从而使得低碳生存得以实现。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政策工具
投Y是形成煤电替代的前提,若想将投资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需要保证其成本约束与利润要求相符合。可以用来选择的政策工具有以下四种。
1.配额管理
非煤电的成本较高,因此市场上也不可能自发形成非煤电供给,其形成需要建立在政府操作的基础上,由政府对煤电生产者做出要求,从而对非煤电市场份额进行保障。
2.价格补贴
价格补贴能够对非煤电价格的竞争力进行提升,一般都是在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过程中,就可再生能源电价向电力用户进行征收,在此基础上补贴差价给其发电的上网电量。然而,电价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因此这一方法也只能发挥很小的作用[3]。
3.碳税
实现配额价值的基本形式中就包括了碳税,将煤电碳税向电力用户进行征收,从而对非煤电成本进行补偿。
4.绿色电力证书
对于非煤电配额,煤电生产者若想实现其价值,那么其就需要绿色电力证书,绿色电力证书的颁发取决于绿色电力生产商入网的实际电量,证书一般由政府能源主管部门颁发,其颁发就会将上述的入网实际电网作为评判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促使电力消费者、供应商将自身的年度非煤电配额交易工具完成,在完成交易后,应用其交易金额对非煤电成本进行补偿。
价格补偿是我国政府目前应用的政策工具,在今后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应该逐渐将配额管理作为将电价理顺的主要措施。
(二)煤电替代
我国需要对电力产品比例构成进行改善,对非煤电产品的市场份额进行提升,主要需要对以下三种措施进行应用。
第一,对核电基地进行建设,今后替代煤电的主要发展趋向就是对核聚变以及核裂变造成的能量进行利用,进而对电能进行生产[4]。第二,对水电基地进行建设。就目前我国水电基地开发条件以及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若想替代煤电,就需要对水电发力进行发展。第三,非水电再生能源发电。对煤电发电进行替代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了地热能以及风能等。目前电价是我国对绿色电力进行发展、将替代煤电方针实施的主要阻碍。由于成本加成定价法是市场份额中80%的煤电所应用的方法,煤电价格不能够对环境损害成本、资源稀缺性进行体现,也无法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反映,这就造成整体电价偏低,对核电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结语
本文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进行了探讨,首先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随后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化石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依赖的一部分,减少碳的排放,就需要对这种依赖进行减少,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从而在根本上对排放问题进行解决。中国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对绿色煤电和电力进行发展,将煤电替代以及二氧化碳零排放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宗杰,薛翘.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研究[J].东岳论丛,2014,01:135-139.
[2]王霞.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90-191.
[3]周朗生,卢石英.中国低碳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基于概念内涵、理论演进和路径选择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02:28-32.
篇4
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低碳优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江苏省虽为我国内河水运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水运并不是其主要运输方式。若在相同的换算周转量下用水运替代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公路运输,那么,水运节省的碳产生的碳交易量会为江苏省的经济带来多少增量?本文对此加以深入分析和探讨。
1水运的低碳性
1.1各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
目前,公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2006年,我国公路运输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5%[1],其碳消耗量较大;航空运输效率不高,其碳消耗量相对较大;管道运输碳消耗很少,但其运输的货品有局限性,影响力较小;铁路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碳消耗较低,正被广泛使用;水路运输以较少的碳消耗和较大的经济收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运河沿线众多企业大宗货物首选的运输方式。表1为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2]从表1可以看出,铁、公、水、航、管之间单位换算周转量的碳排放量比值为1∶5∶0.8∶13∶5,其中单位周转量小于交通运输业平均碳排放量(0.0303kg/tkm)的仅有铁路和水路运输。
1.2水运的比较低碳优势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运具有许多明显的低碳优势,特别是其能耗相对较少以及由此带来的CO2排放量相对较低的优势,在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见表2)。[3]据统计,水运成本仅为公路的1/7、铁路的1/3,营运船舶的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约为营运车辆的1/10、航空的1/60,与铁路运输的能耗强度相当。低成本和低能耗带来较高的收益,水运的低碳优势十分明显。
2碳交易原理及其发展形势
买方通过合同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CO2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通称为碳交易。碳交易的卖方有尚未使用完的碳排额度,可透过“碳交易平台”卖给其他公司;倘若买方实际排放量超出额度,则需向其他公司购买碳排放额度,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CO2的减排受到人们的重视。最新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量会达到3.5万亿美元,或将超过石油交易量,成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场。本质上,碳交易是一种金融活动,碳交易将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发展,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我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目前碳交易市场还受到许多限制,但随着节能减排目标的进一步设定,碳市场的建立发展有望应运而生。[4]并且,随着我国“十二五”期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的实施,我国有望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系统。
3低碳水运对区域经济影响
3.1江苏省水运业发展情况及其碳排放量
江苏省是我国内河水运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省内水网密织、河流纵横,内河航道里程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航道总里程的1/5,在全国内河航道建设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十五”期间,江苏省社会运输总量不断增长,但相对于公路建设,水运、铁路、航空是短腿,发展滞后,形成了不合理的运输结构。所以,江苏省在“十一五”期优先发展水运并利用其低碳优势,落实“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方针,挖掘江苏作为水运大省的潜在优势,节约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十二五”规划出台后,江苏省加快低碳水运的发展进度,提出一系列节能减排工作意见,鼓励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内河航运的低碳发展。
由于公路运输是目前江苏省的主要运输方式,因而将水运与公路进行对比,探讨低碳水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据《2010江苏省交通统计年鉴》整理,公路与水运的能源消耗量如表3和表4所示。碳排放量计算方法:C=∑iEi×Fi×Ki
式中:C为能源消费碳排放;Ei为第i种能源消费量;Fi为第i种能源的单位换算;K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i=1,2,3,分别为汽油、柴油和燃料油。计算过程中取汽油、柴油、燃料油的密度分别为0.72t/m3,0.855t/m3和0.94808t/m3,能源单位转换为标准煤和碳排放系数采用徐雅楠等[5]的计算结果(见表5)。通过计算获得2010年江苏省船舶和汽车的碳排放量(见表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公路碳排放量是水运碳排放量的1倍有余,可见,水运的低碳性在江苏省有明显优势。此外,2010年,江苏省水运的换算周转量为40962036万tkm,而公路的换算周转量仅为11411011万tkm,在相同的换算周转量下,公路的碳排放量是水运碳排放量的8.6倍。如果将水运节省下来的碳排放量进行碳交易,江苏省的经济增量将十分可观。
3.2水运产生的碳交易对江苏省经济的影响
碳交易将碳排放看作是有价值的商品,可以自由流通。碳交易的价格受市场和其他因素影响,没有确切的定数。2002年,荷兰和世界银行首先开始碳交易时,碳排放量每吨的价格约为5欧元,2004年达到6欧元,到2006年4月上旬已逾31欧元。[6]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价格从大约每吨CO2当量4欧元上升到9欧元,而欧盟排放配额的价格超过了每吨CO220欧元,2005年的最高价格达到29.15欧元。[7]随着世界对碳交易市场关注程度的提升,这一价格还将会继续升高。
若以江苏省水运转换周转量为标准,公路达到水运换算周转量所排放的碳量要达到1962.442万t,那么水运相比公路节省的碳量是1735.085万t,以碳交易价格为5~31欧元/t来计算,碳交易产生的经济增长量为8680~53790万欧元。若以水运代替公路为江苏省主要运输方式,那么通过碳交易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的提高也意味着碳排放日渐加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碳交易促进低碳发展的迫切性也就尤为突出。而水运作为最具有低碳优势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促进江苏省发展碳交易、扩大经济增量的最佳选择。
此外,水运碳排放交易可以为相关企业带来益处。首先是企业的减排环境效益,由投资人买单,这就可以带来碳资产收益;其次,可以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化,加快能效和新能源技术的引进,从而为企业带来高效益,并提高企业能源和碳资产管理水平;此外,还能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增强持久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市场品牌,增加无形资产。企业的升级发展带来更多的利益,从而间接加快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国家已经明确将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水运业是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所以通过碳交易方式的水运发展对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碳交易方式的水运发展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碳交易竞争,有利于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加对区域经济资本要素的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篇5
[关键词]碳交易 碳期货 定价
一、我国碳交易的发展现状
1.从交易量来看,其增长速度非常快。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2.从交易对象来看,在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迫切需要进行减排的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中, 碳化物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二氧化碳和甲烷就占到了其中的一半以上。
3.从参与机构上来看,中国企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有显著提高。在市场形成初期,外国企业比较活跃。时至今日,碳交易获得了广泛重视,备案机构中的大多数都已开展碳交易,还有很多未获得资格的机构也在积极争取获取此项资格。
4.从流动性上来看,其现状有所改善。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5.从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来看,我国碳交易市场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交易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实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碳交易;国内市场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具阶段:过渡期――初级阶段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交易方式。
二、我国建立碳期货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我国作为二氧化碳第二排放大国,虽然目前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很有可能会即将面临减排的要求。所以我国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方面积极促进减排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就是积极推进碳排放权的交易。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该市场应建立在总量管制和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之上。根据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交易经验,该市场风险较大,需要引入碳期货等衍生产品。根据法国电力交易所的数据,碳排放权的价格最高可达30欧元,最低可至5欧元以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将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建立碳期货交易市场也可以依靠其价格发现功能,指导现货交易也为国家及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价格信号。
三、碳的跨期价差套利定价
碳交易在我国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在这样具有商机性的巨大潜力条件下,通过期货价差的套利我们不但可以规避风险,还可以保持价格体系的稳定。我们知道期货定价原理研究的是期货绝对价格形成的机理,而价差套利是在买进(卖出)一种合约的同时卖出(买进)另外一种合约,利用不同合约的价格差别,以无风险或较小风险获取相对较小利润的操作,获利基础取决于期货合约间的相对价格变化,而非个别期货的涨跌。
碳交易的跨期价差套利定价假设:
(1)商品是可以储存的。(2)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任何一个交易者皆为价格接受者。(3)市场没有摩擦,既没有交易成本(佣金,买卖差价,赋税等),没有保证金要求。(4)市场的参与者都是风险厌恶者,且希望财富越多越好。(5)不考虑违约风险。(6)卖空标的资产不受限制。(7)市场价格可以自由调整,既无套利机会假设。若市场上存在获取无风险利润的机会,套利活的就会进行调整直到套利机会消失。
短期内无风险利率、存储成本可以认为是固定不变,且不考虑便利收益,根据持有成本理论,则t时刻,到日期为 T1的近期合约的价格为:
则投资者可以在t时刻卖出远期合约,买入近期合约,在近期合约到期时交割,Ft,T1以价格获得商品现货并继续持有到远期合约到期日T2进行交割,这等同于正向市场的期限价差套利操作,是无风险的。由于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存在,使得近、远期合约的价差不会超过T1~T2的全持有成本。
当市场为反向市场时间,由于商品供需紧张,库存量减少,持有商品可获得便利收益,使得近月期货价格上升大于远期合约价格,则上式需要进行修正,借用期货定价的便利收益这一称呼,在式(4)中加上便利收益:得式(5):
便利收益的计算和持有成本定价原理相同,当时,则可进行熊市套利。模型的修正与持有成本定价原理修正相同。
这里只是简单的给出了碳在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过程,但通过简单的定价我们能过更好的了解碳的市场和碳价格。
四、小结
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但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碳交易市场亟待完善,仍需破解多道难题。在笔者看来,利用碳交易市场机制,借助绿色利益驱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苏杨.中国发展观察.2005,(3).
篇6
一、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中对其利害关系人应负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从企业内部看,就是要保障员工的尊严和福利待遇;从外部看,就是要发挥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良好作用。总体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国际环保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也进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近年来,在低碳经济日益兴起的趋势下,实现企业低碳发展模式,落实对碳排放的要求,也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披露企业碳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监督企业行为。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原因在于经济活动中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传统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成本”和“内部收益”,不能反映企业各种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包括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掌握的自身碳信息远比外部利益相关者多,企业不积极披露这方面的信息,这使得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外部性,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未反应在市场价格中。这些外部性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会导致各种资源配置偏离最优利用水平。充分披露企业碳信息有利于将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内部化”,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办法,便于促使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水平。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为了避免社会公众发生逆向选择,那些碳绩效较高的企业基于自身的考虑就会主动向政府和公众披露碳信息,以争取政府和公众的信任,换取政策的扶持和公众的回报。为避免承担负的外部效应,那些碳绩效中等的企业也会选择披露碳信息。这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良性连锁反应。基于该理论,碳信息的披露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两层意思,其一,低碳经济是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当前以及今后长远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仅仅要求企业对碳信息做出披露,而是无论企业还是各级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无论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无论碳排放严重的企业还是碳排放较轻的企业,只要有碳信息就需要揭示。其二,碳信息在企业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碳资产、碳负债、碳收入、碳成本等,同时也存在大量现行技术条件下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碳信息,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逐步达到全面披露。
(二)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持续经营的动机,这种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相反,则是非理性的。在披露碳信息方面,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取较佳的综合效益。即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披露成本太高,可以考虑稍缓执行,待条件成熟时再应用。所以,碳信息披露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
(三)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一些环境敏感性行业,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极为严重。而企业披露这些信息总是带有不情愿性的,多数环境不良的企业,不会为减少碳排放自觉增加支出,几乎没有企业会乐意主动向社会揭示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增加的碳成本。因而,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碳信息的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但鉴于碳信息披露目前尚处于构建的初期以及碳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碳信息问题上则必须强调强制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即企业需要在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披露规则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为详细和妥善的披露。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一)报表内碳信息碳信息基于价值指标的内容可以根据会计要素分类将其具体化,结合现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分类标准,作为六大传统会计要素的递延和细化,可以将碳信息划分为碳资产、碳负债、碳所有者权益、碳收入、碳费用、碳利润,并将其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具体内容见表1。
(1)碳排放权:1997年12月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引入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国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一个碳排放额度,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发达国家高能耗企业为了使公司正常运转,必须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以获得排放权。碳排放权是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能够自由交易,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该排放权获利。所以,碳排放权可以确认为企业资产。
(2)预计负债:《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做出了以下要求:“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依据这一规定,企业能够可靠估计的,因碳排放问题可能承担的治理费、罚款等形成了或有负债。
(3)期望价值:《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认为,可以采用“期望价值法”对不确定负债进行“最优估计”。《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也明确规定:“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进行初始计量。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
(4)碳收支净额:鉴于碳收入与碳费用的发生缺乏因果关系,没有匹配性,因此碳收入扣除碳费用的差额不叫碳利润而是碳收支净额更为恰当。
碳信息披露内容的设计基于以下考虑:其一,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接轨的思想指引下,已经进行了较
大幅度的调整,内容安排上基本能够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需要,会计要素及会计科目名称没有必要调整。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增加相关科目的明细科目,既能满足碳信息披露要求,又简单易行容易被企业接受。其二,鉴于目前技术手段的限制,碳排放的测量仍属技术难点,企业很难将其所拥有的全部资源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全面披露,以上选取的是较为直观且与企业利益相关者联系密切的内容,体现了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原则。
(二)报表外碳信息无法以价值形式量化的指标,无法体现在报表当中。而许多会计报表无法涵盖的碳信息对了解企业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情况、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温室气体减排潜能等信息至关重要,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当前的市场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这类信息包括:(1)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企业碳减排方针、年度碳减排目标及成效;(2)企业低碳设备投资和低碳技术开况,企业碳减排和碳封存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3)温室气体种类、数量、浓度和处理、处置情况;(4)从事温室气体治理、检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企业与低碳生产和低碳工作相关的法规制度制订与执行情况等。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形式
(一)报表内碳信息的披露在现有技术水平和会计环境下,应根据新增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应的报表项目,将能够以价值形式量化的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仍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形式体现出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报表内碳信息涉及的范围可能会更多更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编制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低碳利润表、低碳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以便更全面更详尽地披露企业的碳信息。
(二)报表外碳信息的披露一般而言,报表外碳信息的披露有两种模式:(1)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披露。将报表外碳信息分散到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工具之中加以揭示。如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都可以以其中的某一或几部分对报表外碳信息予以披露;(2)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在编制初期,为简便和易于操作,不妨先以文字、图形和数量、技术指标等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低碳情况说明书也应该过渡到同现有的财务情况说明书一样,成为一种正规的和严谨的信息报告工具。单独编制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应该是一种通用报告,也要同时适用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碳信息能够发挥最大程度的效益。
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报告企业的碳信息,促使企业管理层按照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行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现有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松池:《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综合・上)2010年第3期。
[2]罗金明:《基于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研究》,《经济问题探讨》2006年第12期。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纵观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我国在2007年就已经正式提出,今后我国金融行业要以“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为主线,进行经济发展。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却看到:国内仍然有很多金融企业,在以破坏环境,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这种无视我国基本国情,不响应我国号召的“碳金融”政策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我国,在金融方面坚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方针,而且破坏了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并行合作关系。可见,需要我们重新进行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一、低碳经济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顾名思义,低碳经济主要是在借助创新性新能源、创新性减排技术、金融机制创新等手段,将金融活动耗能、排放、污染三方面,都尽量降到最低的一种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在明确了这一定义后,如果纵观国外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自1997年,国外就将响应低碳经济的气候变化,纳入金融企业发展的环境责任里面,成功的通过推出“自然灾害债券与保险最优组合”,分散并控制了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企业经营风险;到了2002年,国外还出现了比之前还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金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理论,这一理论成功地推出了绿色金融衍生品这一新型金融概念,并在此之后,经过几年对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心研究,于2007年成功研究并推广了一种机制结构比较全面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并将欧盟的碳排放作为样板进行全球性宣传。如果我们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的事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可以有效降低全球施加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压力;与此同时,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还利于缓解我国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低产值”的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还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质量问题;而且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还可以帮助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让我国走出高耗能低效能的经济发展误区;除此之外,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也可以帮助我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进行调整。综上所述,可见低碳经济下,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相比,我国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在我国碳融资方面得不到金融企业的认可;
2.国内碳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很多明显不足;
3.在国家政府对待低碳经济发展下的绿色金融产业发展方面,不论是在政策方面,还是在普及宣传力度方面,都存在扶持力度偏弱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我国碳排放能源,在国际市场中只能处于低端地位,造成拥有较多碳排放资源的我国,在资源的定价方面陷入被动;还让我国在全球大力培育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由于金融产品陈旧,得不到有效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探究
为了平衡经济建设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为了响应国际提出的全球经济绿色发展的号召,为了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为了让我国金融行业得到创新性发展,也为了解决笔者在上面列举的诸多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清醒对待绿色金融发展问题,明确对低碳经济下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策略探究。
内部环境方面:国外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比我国要提前很多年,作为刚刚进入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的我国,需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笔者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为读者朋友总结这样几条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内部环境策略:
(1)加强对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这不仅需要那些响应低碳经济号召,进行绿色金融的企业,积极研究生产治理污水污染等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还需要各大企业能够调转生产发展,向着“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循环经济生产,低碳少耗能高能效进行绿色制造”等方向进行转型。
(2)绿色金融创新性机制管理。自觉遵守低碳经济发展下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的自律规范,加强企业自身对在低碳经济指导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性机制管理。笔者认为:可以加入管理制度的“绿色优化配置”,适当减免对企业生成经营活动中,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污染等影响项目的资金配比。同时号召那些进行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在机制管理上,杜绝过分信赖环保部门给出的责任认定等,企业生产鉴定信息的传统行为习惯,建立一个环保责任监督调查体系,对那些申请绿色贷款的企业进行绿色认定,避免由于机制管理简化,出现的绿色金融创新性机制管理漏洞问题。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中小企业 财务
一、低碳经济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有着丰富的内涵。最早的提法源于英国在2003 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目前,国际上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为“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降低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人类的生存安全。”
根据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其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1、宏观政策及市场规则变化,竞争激烈,加大生存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带来了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长。“高碳发展”是我国绝大数企业的基本特征。哥本哈根会议以来,我国出台各种政策,积极践行低碳经济模式。宏观政策的变化势必会给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供给的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持续性的。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下,发达国家正试图通过碳关税和碳足迹等相关低碳技术标准来引导贸易规则的演化。这将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难度,使企业间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科研开发能力有限,如何整合企业资源,降低能耗,最大限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内容进一步扩充,加入相关的碳核算。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自身的立场着想,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及时发现能源使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提供预警。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中小企业因财务因素而失败的占47.3%,居各项失败原因之首。财务战略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束缚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低碳经济下中小企业面临着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从资金筹集、投放到利润分配实现全过程战略管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财务的“造血”功能,以财务战略促进整体战略的发展。
3、低碳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流程再造提出新要求
目前的生产技术、能源选择、资源利用率等都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相吻合。无论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还是从履行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责任的角度考虑,进行生产流程再造、产品升级转型、以及开放新能源技术,都十分必要。以“高碳发展”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时机积极改造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学习先进经验,解决技术瓶颈,真正实现自身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应对
(一)构建低碳会计计量模式
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进一步扩充会计核算内容,完善对低碳资产、低碳负债、低碳权益等低碳资产负债表项目以及低碳收入、低碳费用、低碳利润等利润表项目的核算。引入标准煤作为辅助计量单位,引入节能机会成本,对低碳节能的经营模式付出的代价,及所放弃的非低碳节能经营模式下的最高收益进行准确反映,从而促使人们比较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源。
(二)实施财务战略规划与管理
1、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共进
注意企业财务战略对企业战略的动态性和适应性,关注企业现实财务能力及与企业战略协调共进的预期财务能力的培育、形成和发展。注重财务人才培养、激励与聚积,使其具备与企业战略要求相协调匹配的财务技能。
2、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树立战略管理成本意识,从战略高度来完善成本管理与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要纵横扩展,构成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形成全企业参与,全过程分析,全方位控制的成本管理体系;树立宏观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树立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观念,中小企业通过新产品研、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的改进、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措施,实现管理科学化,将降低成本与实现技术进步有机结合。
3、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加强现金管理,留置适当数量的现金满足预防性需要,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经济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影响;建立科学的库存储备,并实行就近采购和销售,以节约流通费和交易费;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和控制;建立和健全营运资金的归口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及其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合理有效、操作性强的责任评级和奖励制度,促进营运资金的最大效率使用。
4、加强企业财务预算
充分发掘预算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企业预算文化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能够提高企业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预算文化具有行为导向作用.能够使企业员工在日常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明确预算目标,努力实现预算目标,使预算管理的执行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盈利水平的上升。
增强预算执行力。落实企业战略的过程就是把战略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预算指标,并形成企业预算管理方案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财务预算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战术。中小企业的财务预算应在细致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随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的滚动调整。此外增强预算执行力也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财务预算的实现,进而影响财务战略以及整个企业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8(16)
篇9
上海建设与发展以碳交易市场为特征的环境能源交易市场,是国家和上海“十二五”规划发展战略导向,也是上海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有效抓手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动力,更是培育和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要战略抓手。
建设上海碳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加强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创新、建设碳交易市场是推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碳排放权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是运用金融杠杆,实现节能和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及国家发改委有关工作安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上海作为试点地区之一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以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碳交易市场。从国家政策导向而言,上海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上海已通过一些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目前仅依靠行政手段已经无法完全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确保上海“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因此以最低的成本、对经济增长最小冲击的手段即融合运用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来推动节能减排成为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和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当然之选。
2008年至今,国内各地先后建立了二十余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环境能源市场建设被推上新一轮区域性经济竞争的风口浪尖,上海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平台发展的任务刻不容缓。
碳市场建设及碳金融发展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需要。广义而言,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及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直接与间接投融资及其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可以表现为四个层面:基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低碳项目投融资的贷款型碳金融;基于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直接融资的资本型碳金融;基于碳排放权实物交易的交易型碳金融;基于碳排放权和其他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投资的衍生型碳金融。
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发展新业态。碳市场建设和碳金融发展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上海碳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必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丰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碳市场建设、低碳技术推广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绿色经济、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先进生产力发展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新焦点、新高地。如何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加快推动低碳技术、低碳环境和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经验迫在眉睫。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应从自身发展实际和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市场建设、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运用金融杠杆,探索和积累低碳绿色发展经验,加快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和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挑战与目标、任务
上海碳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碳交易的地方制度缺失。碳市场刚刚兴起,各类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特别是法律上无法可依,碳市场基本处于制度无序的状态。二是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目前,各地政府各自建立当地的碳交易所造成了资源的属地化、市场的分割化、信息的封闭化。上海要打造全国碳市场、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更加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有关部委的全力支持。三是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激烈。上海碳交易市场在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也面临与国际其他同类交易所的市场竞争,上海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规模及发展力度亟待加强。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关于低碳经济工作的方针部署,着力推进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碳市场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我国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碳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创新碳交易机制,发展碳市场,将碳交易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调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手段;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碳金融,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重要平台,引进、集聚、培育和发展碳技术研发商、集成商、经纪商、投资商和具有国际权威性的碳评估机构,形成国际化金融服务新业态,创全国之先、争全国之优,抓紧展开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布局,为上海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服务。
推进上海碳市场建设的建议
为了更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推进上海碳交易市场建设,建议上海大力推进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宣传舆论导向力度。加大碳交易的宣传工作力度,增强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的舆论导向,为上海碳交易市场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第二,加快建立上海碳交易市场体系。一要支持并积极参与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大争取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力度,力争上海先行先试;加大市财政税收支持力度,给予碳排放权交易免税支持,建立市碳排放权交易专项扶持基金;从政策、制度、税收、资金等各方面给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支持。二要做大做强做优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善碳交易体系,建设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碳交易服务市场平台。政府推动加快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核查标准的开发和制定,抓紧建立并完善碳排放指标普查、统计、认证、核算核定体系;加强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政策、税收和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国内碳交易相关的碳金融服务产业发展。三要逐步拓展碳交易市场研究领域。市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探索包括林业碳汇、海洋渔业碳汇等新领域,为进一步扩展上海碳交易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篇10
关键词:工业 能源 低碳经济 无锡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96-03
一、引言
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间低碳经济合作的日益紧密,我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议题成为国内城市发展中的热点。梁朝辉(2009)根据碳排放量分解模型,建立能源消耗、人口、GDP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能源消耗总量模型,定量分析出上海2020年在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量预测趋势;赵敏等(2009)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出上海市1994-2006年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针对上海的能源结构、碳排放产业部门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上海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朱守先(2009)则系统提出研究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指标,如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碳能源排放系数,并通过ESD模型探讨城市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节能降耗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中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刘薇(2010)具体分析北京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措施,并从工业园区产业机构的调整以及新能源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叶祖达(2010)在研究城市低碳建设中提出考虑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因素社会最优化的排放水平是指减排的边际成本等于排放带来的边际社会损失,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损失时,社会的最优碳排放水平可以被确定;黎广明等(2010)在具体分析广州的经济、环境等因素,从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角度提出广州建立低碳城市经济的建议;谢传胜等(2010)认为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社会经济体系分为五大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利用模糊粗糙集法分析信息决策。本文通过对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状况的定量分析,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期其他相关城市的工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分析提供借鉴。
二、无锡市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1.能源结构分析。能源结构为低碳能源与高碳能源的比例结构。从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可知,天然气碳排放系数较煤炭和石油低,一次电力(核电、风电、水电)碳排放系数最小。平均碳排放系数等于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的比值,当低碳能源所占比例增加时,平均碳排放系数将减小,能够体现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影响。
2000年以来,无锡市工业的能源消费量伴随着工业的增长而迅速提高,从2000年的1.13*107吨标准煤的消费量到2008年的3.06*107吨标准煤,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量增加了170.52%,年均增长13.25%。在无锡市的能源消费中,主要以煤炭、电力为主,但本文主要研究无锡市工业的碳排放量,对于电力以及火力部门所用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统一计入相关工业能源消耗量中,对于无锡工业的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分析碳排放量较大的原煤,以及碳排放系数相对较低的清洁能源原油和天然气。
从表1和图中1可以看出,无锡工业能源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特别是与国内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对于碳排放系数较低的清洁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使用量较少,无锡仍是以煤炭作为工业能源的主要来源。
(1)煤炭消费:煤炭在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8年无锡原煤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56.74%,而1995年无锡原煤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73.59%,原煤消费量在总体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使无锡市整体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但是随着原煤消耗量的绝对增长,碳排放量还在不断增加,对于无锡市的原煤消费还需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原煤消费最多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原煤消费总量的63.41%。在制造业中,原煤消费量超百万吨的有四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四大行业原煤消费量占全市原煤消费总量的28.01%。
(2)原油及石油制品消费:2008年无锡石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3%左右,原油消费主要用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和化学染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而其他石油制品消费则比较分散,总体来说,无锡的石油消费量并不高。
(3)天然气:自2004年西气东输天然气首次引入无锡市,当年无锡地区全社会天然气消费量仅为3418万立方米,至2008年全市天然气消费量已达48123万立方米,三年增长了14.08倍,天然气消费量已占无锡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2%。天然气工业消费量按行业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金属制造业四大行业是无锡市天然气消费大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消费总量的67.72%。
2.产业部门结构分析。从产业部门出发研究无锡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对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简称ESD)加以分析。ESD的计算公式为ESD=Σ(P/P,S/P,T/P),式中,P为第一产业产值;S为第二业产值;T为第三产业产值。ESD的值域为1至无穷大。
由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提高碳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其次是非煤能源消费比重,煤炭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能源,非煤能源消费比重越高,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越小,同样也有利于低碳发展。2007年,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城市的非煤能源消费比重超过60%,而无锡工业的非煤能源消费比重只有45%,与以上三个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无锡工业而言,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尤其是非煤能源消费的增加是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1978年以来,无锡的产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14.3%下降到2008年的1.4%,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68.3%下降到2008年的57.6%,而第三产业则在不断增长,由1978年的17.4%增长到2008年的41%,无锡市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当中。但是,对于第二产业而言,由于无锡属于工业性较强的城市,第二产业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工业部门产值的不断提高。
因此,无锡市的低碳经济建设还需从工业入手,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工业特别是重点能源消费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无锡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无锡市碳排放测算。在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应注意:产生碳排放的为能源终端消费量(标准量);不计加工转换过程、运输和输配损失能源的碳排放;电力既有无锡市火力发电也有市外来电,热力主要是本市供热,其碳排放是按火力发电和供热投入的能源计算,不再计算能源终端消费部门热力和电力的碳排放。对于无锡市的能源计算中,不计二次能源转换,碳排放计算能源数据为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并不是无锡市整体工业。
本文中碳排放估算方法是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作出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Ci*Fi(1)
其中E为无锡市碳排放总量,Ci为能源i的消费量,按标准煤计,104t;Fi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104t/104t);i为能源种类。
从表3中可以看出,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412.15万吨到2008年的2203.19万吨,碳排放量增长近五倍,年增长率达到13.77%。从表4中可以看出,无锡市工业人均碳排放量较高,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无锡工业的碳排放强度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相对较高,以2005年为例,无锡工业碳排放强度如果以kg/美元计算为1.31kg/美元(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8.19:1),而澳大利亚为0.141kg/美元,加拿大为0.13kg/美元,德国为0.088kg/美元,英国仅为0.074kg/美元,即使在国内,上海为0.108kg/美元,全国为0.156kg/美元,这表明无锡的低碳经济发展在工业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实证分析
1.数据。能源消费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经济总量、能源结构、人口总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无锡作为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有很大一部分为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而其中又以重工业为重。重工业能源消耗大,尤其是含碳能源。结合梁朝晖(2009)的研究,本文以人均GDP、三产比重作为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
2.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为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对数据建立相应的代码,GDPP为人均GDP,EP为人均碳排放,TP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从表5中可以看出,无锡市三产比重在2002年之前及2003以后均不断增长,仅2002年和2003出现分段,因此设立分断函数,以TP*D2002作为参数,2002年之前取值为0,2003以后取值为1。
通过模型估计,得出无锡市碳排放的关系式为:
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显著水平1%,人均GDP对碳排放随其增长具有双向效应,而三产比重对碳排放量具有负向的影响。通过怀特检验,说明方程不存在异方差。
从公式(2)中可以看出,如果以人均GDP与碳排放存在到U型关系,即符合库兹涅茨曲线。以人均GDP为唯一解释变量,公式即表明无锡市的碳排放随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先升后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碳排放量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碳排放量又由高趋低,逐渐减小。
EKC曲线表明无锡工业碳排放量是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规律,虽然现在无锡市的碳排放量还处于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新能源产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含碳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工业产业发展则会受到抑制,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减少。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居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会随着提高,环保意识也会逐渐增强,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针对碳排放量大的工业产业的准入机制等。
由公式(2)得出,无锡市碳排放量增长的拐点在人均GDP达到9.833万元左右时出现,由此无锡市碳排放量进入下降阶段。而无锡市2009年GDP已达到8.115万元。无锡市1995年-2008年年人均GDP增长率为12.92%,以此估算在2012年左右,无锡市的经济增长就达到了EKC曲线的拐点,无锡工业碳排放量进入递减的趋势。
四、对策建议
无锡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其工业发展深深影响其经济的发展。而无锡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中,工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无锡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煤炭等含碳量大的能源消耗较多,而如风力、水力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小,严重影响无锡低碳城市转变的进程。同时工业产业结构和管理也不尽完善,能耗大的产业比重大,相对的高新清洁产业较小。而从建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GDP以及三产比重对于碳排放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无锡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调整能耗结构,加强清洁能源利用。虽然无锡市煤炭使用量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是其比重仍在60%左右,且其绝对值也在不断增加,过量的煤炭消费必然影响城市的低碳经济,抑制了无锡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因此在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应逐渐降低煤炭直接利用的比重,或者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促进煤炭资源的多重利用,改变煤炭的单一使用方法。无锡工业对于清洁能源的使用还处于较为空缺的阶段,应借鉴上海对于清洁能源的一些做法,如增加外来电和天然气的使用量等,同时积极开发利用适合无锡地区使用和推广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无锡市能源结构中对于煤炭的补充能源和替代能源,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优化能源品种结构。
2.优化产业结构。无锡工业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高耗能企业过多,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无锡重点碳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以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2008年,五大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无锡工业碳排放总量的81.98%。因此,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成长性、低耗能和高附加值特点的行业,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地扩张,促进产业结构向低耗高效方向转变,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促进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无锡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适合无锡工业自身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发展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重视工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替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对于能够促进工业能源结构优化、降低煤炭使用量的高新技术或者生产工艺给予大力支持,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使废弃物质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4.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无锡排放排放量的增长起反作用,有利于无锡对碳排放的控制。无锡根据实际情况,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无锡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在无锡三产中的比重,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机构的合理优化。
5.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加强对于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宏观调控,对企业节能降耗进行监管和指导。政府应研究制定企业节能降耗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如在政策方面制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励企业节能的优惠财税政策,研究制定对购买、使用高效率节能产品定额补贴的政策,节能技术产品研发的优惠政策等,在制度方面,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对接的能源监管机制,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品能耗定限考核制度、能源利用分析报告制度等,既要加大对于企业节能指导和监管的力度,强节能监督检查,加大惩戒力度,强化节能管理,同时也要做好自身的服务职责,保证国家节能法规的贯彻执行落到实处。以重点用能单位作为试点,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贯彻执行“开源节流并重,节能优先”的能源方针,从而为节能政策的推广打下基础。
五、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无锡市经济发展转型、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煤炭等碳排放量较大的能源消耗量过多,同时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将会阻碍无锡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无锡市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充分做好指导者的作用,加强对于无锡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企业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促进能耗的降低。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091029531)]
参考文献:
1.刘薇.北京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0(9)
2.叶祖达.低碳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研究[J].低碳城市建设,2010(8)
3.黎广明,何国伟,刘灵辉.广州建立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0(8)
4.谢传胜,徐欣,侯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5.梁朝辉.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7)
6.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8)
7.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4)
8.BP.BP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6[Z].London:BP,2006
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10.江苏省统计局,江苏能源消耗变动因素的实证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29_402501557.htm
11.无锡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及利用效率研究[EBOL]
stats.省略/tjfx/dfxx/t20070913_402432944.htm
12.陈耀兴.无锡调整产业结构的进展、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化研究,2007(11)
13.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8)
14.何建坤,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6)
15.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 上一篇:初中学生管理制度
- 下一篇: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