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范文
时间:2023-03-14 14:3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复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深入研究《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大纲》对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有明确的要求,不能随意的扩大或缩小复习范围。“双基”仍为根本,主干还是核心。应依据《考试大纲》确定的“考试范围及要求”,引导学生检查每一考点知识的学习是否达到《考试大纲》要求的学习层次;检查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建立,知识网络是否形成;复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重点知识,即学科的主干知识,通过变换情境,实施有效训练,使学生学会、学活。要仔细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什么”和“怎么考”;研究教材和大纲,以使自己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复习。
2.潜心研究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对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怎么研究?我认为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做,新上高三的教师主要做09-13年各地高考卷,上过高三的教师重点做11-13年各地高考卷,目的是找感觉,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有助于我们在复习中把握好“度”,特别是防止在训练题中片面追求偏、难、怪;二是比,对各年全国卷比较,对全国各地卷比较,从中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这样,复习的目标更明确,复习的思想更开阔;三是找,通过对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的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3.精心研究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五种能力在高考题中的体现方式和考查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要将五种能力的提高贯穿于复习教学的始终。同时我们也把考纲中涉及的考点和能力要求在目标引领环节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从而提高学生复习的针对性。必要时要能够忍痛割爱!
二、制定科学复习计划
如果没有一个总体计划,教学就很容易随心所欲而顾此失彼 。要计划好以下几点:
1.时间分配
就是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2.有所侧重
就是时间不能平均,必须向重点章节倾斜。
3.查缺补漏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查缺补漏。“要认真研读有关考点和内容,结合复习弄清、弄懂每一个知识点”。
4.整体复习
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
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详细列出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
5.适当调整
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来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或者根据考纲的变动而及时修订计划等。
6.回归课本、扎实基础、渗透思想、掌握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既引导学生学好新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又要掌握好旧教材传承的主干内容,关注过程认知,注重概念深化,精选训练习题,有效拓展反思。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才施教,合理把握侧重点与教学节奏,突出不同群体学生复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高中数学教与学的大势所趋,也是取得好的高考数学成绩的良方。
三、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课本和资料的
由于高考题中有许多常规题的类型源于书本。因此,一轮复习时,我们结合一轮复习材料检查学生对课本重要例、习题地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删选和补充,做到有的放矢。
2.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为此,我们备课组全体教师首先认真学习研究“两纲”、“一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及其评析、复习建议,尤其是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相应地制定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真正使集体备课由简单的统一进度到统一内容,由备教案到备学生,由课外备课到深入课堂备课。学生的个体数学水平的差距较大,尤其是集资生数学基础十分薄弱。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把复习训练的重点放在难度中低题目上。坚持“难度适中,速度适宜”的原则,以大面积提高中差学生的数学成绩水平为目标。
3.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要真正减轻高三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必须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切实做到“时间化在备课上,功夫显在课堂上”。在课内,例题讲解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师生都能显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事实证明:满堂灌,不仅老师讲得累,而且学生不轻松,效果也差。在课外,我们除了正常每天布置适量的作业(学生一般在20分钟内完成),还力求做好拔尖补差工作。每天布置一到两道较难的题目作为选做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规定每人每天至少向老师提出两个问题,定期检查他们的错题集。
四、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复习效率
1.面向实际,注重基础
基本概念、定义、公式,知识点的联系,基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所以第一轮复习应注意适当降低教学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进行教学,并注意及时反馈和强化,着力提高学生对“三基”的掌握程度,切忌偏、怪和盲目攀高。
2.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把有关知识纳入其认知结构中,从而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让学生先做后听,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及时反馈,并能根据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切忌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3.加强练习,反复巩固
在教学中,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要严格控制练习题的质量和数量,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同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切忌搞低效的题海战术。
4.掌握学情,科学复习
要加强对学情的研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考试是学生考的,若不研究学情,教学就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案和练习要实行先改后讲,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深入钻研,然后精心选择,组织并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切忌照着参考答案讲题目的低效教学。
5.精选资料,编好学案
篇2
1.把书读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如何阅读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你要了解:本教材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其次,你需要知道本教材的正文与辅助文的不同要求。最后,你应注意: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是帮助你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高三复习必须根据这一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去阅读教材。
例1.(2012·福建文综卷·25)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这一规定 ( )
A.确立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B.方便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C.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缩小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题干中“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C正确。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不是教材正文的内容,而是教材上“课堂探究”中的辅助内容。
题例启示:只有全面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才能全面应对高考试题。如果只阅读教材正文内容,就会留下知识“死角”。如果对教材辅助栏目中的一些观点、说法或提法不清楚,考试时就可能会丢分。
2.把书读细。如果说“把书读全”是宏观层面的,那么“把书读细”则是微观层面的,即对教材中某些重要观点和内容的表述要做到咬文嚼字、准确把握,能够辨析易混易错知识点。
例2.(2012·浙江文综卷·31)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场景是中国的,但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符号比文化精神更重要 ②繁荣我国文化应借鉴好莱坞的文化创新理念 ③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为背景,考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等知识点。①明显错误。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且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错误。题干中的“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说明西方国家对我国熊猫文化既有借鉴又有创新,②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说明④正确。本题选B。
题例启示: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三点:一是要仔细阅读教材,准确表述知识点;二是要记下易错知识点,整理错题笔记;三是要定期复习,翻看错题集。
3.把书读透。这一点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把教材阅读透彻,真正理解其内容,不能似懂非懂;二是要对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正文的内容及在叙述中出现的生疏名词和概念,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理解。否则,在考试时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影响考试成绩。
例3.(2012·安徽文综卷·9)“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图2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解析:本题以诗画为背景考查“意识的特征”等有关知识。图2不能反映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去反映客观世界,排除A。诗句“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体现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是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C正确。B本身错误,因为意识并没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D错误,因为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科学预见性。
例4.(2012·北京文综卷·34)近年来,青稞酒、山西老陈醋、新疆沙棘汁等各地名优土特产纷纷出现在北京的“商品大集”上,广受市民青睐。一系列“商品大集”的举办有利于 ( )
①提升北京居民的消费结构 ②加快生产要素向北京聚集 ③满足北京居民的消费需求 ④推动商品的跨地区流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商品大集”的举办为背景,考查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涉及“消费结构”、“消费的作用”、“生产要素”等知识。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试题材料反映了市场的繁荣,商品供应充足,不能看出消费结构的提升,排除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教材中出现了,但并没有进行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表述,生产要素指生产某种商品时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商品大集”上出现的名优土特产是为了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而非生产要素,故③正确,②排除;在北京的“商品大集”上出现的各地名优土特产,推动了商品的跨地区流通,故④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题例启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必须准确,不能想当然;对教材中出现的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解释、阐述的专业名词或概念,如果自己不懂,就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其搞清楚。
4.把书读薄。政治高考的内容较多,有必修内容、选修内容,有教材部分、时政部分,在依据教材、考纲点点落实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抓住主要考点构建知识块、知识体系,做到纲举目张,以宏观促微观。这样,答题时就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找准问题的角度,迅速定位知识点,有效组织答案。
例5.(2012·北京文综卷·38)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
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8万多家,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有的对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到来怀有疑虑,有的国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结合材料,针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外遇到的问题,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与“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解答措施类试题要本着“措施从问题中来”的原则,因此第一步要先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制约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对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不了解,东道国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等。第二步要将这些影响因素分类,即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类。第三步针对这些问题,分析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材料中没有体现的职能舍去即可。同时要想到,帮助企业“走出去”也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部分,因此也涉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等相关知识,即既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要尊重东道国的与正当的国家利益。
题例启示:要理清知识宏观框架,或以某一主体(如政党、政府、企业、公民)为中心,辐射性全面整合相关理论,以便形成知识储备,灵活应对各类形式的试题;或定位经济、政治、文化某一角度(如地位、原因、意义、措施),形成一般性答题语言,以不变应万变,结合材料变通使用;或定位时政语言,与时俱进地归纳整理相关理论,这对应试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5.把书读通。政治学科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不同模块,而考试时都在一张试卷上,其综合性是必然的,甚至综合程度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不同模块中打通知识关节,做到融会贯通,以应对跨模块的综合题和综合探究题。
例6.(2012·江苏政治卷·37)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问题:
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
篇3
一、夯实知识基础储备阶段的教学工作
1. 教学目标。
(1)以知识、技能、方法的逐点扫描和梳理为主,综合运用知识为辅,设计知识板块,注重横向联系。
(2)在主干、核心知识初步形成网络的阶段,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形成能力的关键阶段,要引导同学们跨越第一个台阶。
2.相应策略。
(1)高度重视基础:高考明确规定以考中等难度题为主,主要精力应放在易题、中等难度题的两个层次上,注意控制难度。
(2)初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3)突出能力的培养:围绕高考的几种能力要求做文章,实现精讲、精练、务实、高效。
(4)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做好专题归纳阶段的教学工作
1.教学目标。
(1)突出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的复习,围绕提高学生解决学科综合性问题能力展开。
(2)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均衡掌握应试的基本技巧。
2.相应策略。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考纲中规定的知识、技能、思想,以学科思想突破问题;帮助学生揭示规律。
(2)注重横纵联系,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注重破题和转化问题的思想,进一步促成知识的迁移。
(3)专题讲评课方式要精心思考,避免就题论题的低效行为。
(4)强化学生解题的规范性,体会解题的速度与准度的关系。
三、做好综合素质训练、自主归纳、应考适应阶段的教学工作
1.教学目标。
(1)针对前两阶段学生所暴露的问题,针对最新的考试信息进行专项突破。
(2)每一个专项都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尤其要对这一专项进行理性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三个台阶的跨越是稳定学生心态的关键。
(3)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计划。在班级中营建一个学生自主复习的良好氛围。
2.相应策略。
(1)全体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情绪调节,清除高原期对学生的影响。
(2)答题技巧、时间分配,使学生懂得放弃。
(3)学科整体素质是知识与心理的集中体现。
(4)树立信心,实现学生知识技能准备和考试状态的最优化。
四、全力做好备考工作
1.充分发挥学科组集体功效,增强教师本人的内功。
(1)在集体备课中做文章,发挥个人的专长和集体的力量,在教学策略上、重点上突破上、精选习题上、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2)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缩短试验过程,提升授课水平。
(3)深入研究近几年的和我省相近的高考试题、考纲、考试说明,更好地把握高考,研究考试方向。
2.加强学科组特色建设,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发展。
(1)形成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建立经典题本,积累素材,形成纸介或电子文稿,聚集自己的学识。
3.开好班级教学质量分析会,加强交流,工作有针对性。
(1)每次月考结束都要召开班级质量分析会,采取任课老师参加、不同成绩的学生参加、特殊学生参加等形式。
(2)班级学情分析、尖子生全方位分析。
(3)在共同关注特殊生的同时,更应理顺班级整体工作。
篇4
一、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善待课本就是要把课本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就是要熟知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并弄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既要注意知识的发散,又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争取烂熟于心,方为善待课本。
“教材可能是枯燥的,教材知识好像离我们平时的考试题很远”。有些同学说看了也考不好,教材没用。无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说你还没有真正懂得如何阅读化学书。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方程式是我们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利器,很多同学对书本的化学方程式也不是很清楚,那么你拿什么解答问题呢?所以熟悉教材中的方程式是你决胜的“本钱”。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对比和类比的复习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二、抓住本学科的教学(复习)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学科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离不开记忆。不像有些物理公式忘了可以推导出来。所以,记忆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平时着重记什么呢?元素周期表、化学用语、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都是我们记忆的对象,就拿颜色来说吧,某些类似于“淡黄色固体”“黑色粉末”“红棕色”“紫色”的说法常为出题者所钟爱,背诵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物质推断题时,通过物理性质进行猜测,由于猜测范围较小命中率高,这就是推断题的“题眼”。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元素周期表,做到人人过关。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书写更是要持之以恒常练不懈。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简易方法来记忆知识点,比如编口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是“一化二离三删简”;编对联,氧化还原概念是“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编诗歌,背诵化合价是“一价钾钠氯氢银,一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复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所学知识先成为小系统,后成为大的网络。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也不容易遗忘。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认为杂乱无章,易学难记,但按照“知识主引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并依据“由点引线,由线联网,由网成体(立体)”的程序进行复习则可事半功倍。也就是说,要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规范地做好各项练习,加强针对性练习
化学习题是巩固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形式,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其实,学会解一道题仅是学习的低级层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升华到学习的高级层面。通过类似试题的解析,学生才能感悟到守恒法、极端假设法、分摊法、方程式叠加法的应用。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归纳技巧,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例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规范地解题具体说务必做到两条:(1)要应用好化学的学科思想,规范化解题。(2)要将题做完整,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5
摘 要:如何指导学生在“不变”的内容主旨下,对“万变”的题型作适时灵活地分析与解答?复习备考中,通过对本文高考“经典试题”的解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掌握技巧成为高三教学的常态。以一高频考点为例,阐释在常态中探索思考、总结经验、指导教学,完成对考点试题教学由“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的思维递进过程。
关键词:对立统一 高频考点 高考命题 知觉
张强,男,浙江省嘉兴一中,中学高级教师;胡晓多,女,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新一代人生设计大师——古典在其《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有关于“知与觉”递进的描述: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寻找“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的幸福模式。在复习备考中,运用“经典试题”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掌握高频考点成为高三师生教学的一种新常态,同样可以在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试题中寻找“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教和学”的“知与觉”体验。笔者由“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这一高频考点说开去,浅谈高考复习备考的知与觉,与一线同行共勉。
一、经典回放,后知后觉
高考试题在时间变幻中轮回,追溯这些年考过的题,“对立统一的观点”流行了多年,经久不衰,验证了“流行的不一定成为经典,但经典的一定流行”的道理。
在回放中,有“后来,我终于在‘考试’中明白”的后知后觉之感。这一试题堪称经典,在于它经得起时间检验,总能与时俱进,找到关乎发展大计或民生实际的切人点,成为教学实践关注的高频考点和永葆高考选拔性功能的好题。这种直接分析二者的关系,知识范围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过程。这种由“高大难的无范围限定到精准全的具体限定”。表面看来,试题的难度在降低,起码学生在“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方面不用过多地揣测和检索。同时在“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方面难度也似乎在降低,学生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时,都可套用一句共同的理论术语,即“对立统一”。但实质上看,很多学生难以对背景材料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描述形成答案,学生对此类试题得分颇低,难度依旧,而且试题具有很强反猜题的功能。正是这个“点”形成的这道“题”——“理轻(答案理论少)材料重(现实依据多)”流行多年的原由。
一、反馈诊断,当知当觉
下面是浙江省2013年高考试卷关于“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1分)”阅卷得分情况的反馈。
(二)得分作答情况的反馈:
总体得分反映了浙江省2013年考生处于低位状态,学生平均得分情况为2.8分左右,得分集中在2-4分间。具体作答情形(列举):
得2分的作答情形:对立统一(1分),对立性和统一性(1分)。或: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2分)。
得3分的作答情形:矛盾即对立统一(1分),经济建设给环境带来破坏(1分),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1分)。
得4分的作答情形: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间存在对立性(1分),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破坏(1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间存在统一性(1分),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1分)。
(三)临卷诊断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失重的状态促使自己潜心钻研,才能找到平衡和谐,这大概就是当知当觉。作为一种选拔性的高考试题,考查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我们可以在考生作答的情况中进行反思性总结,感觉它、知道它。
1.考生知识点类型及认知掌握状况:知识类型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本题侧重于考查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与分类的知识、原理与法则的知识以及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考生对“矛盾”这一基本概念能在认知目标要求中做到识记和简单应用。但是缺乏对矛盾的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准确理解和综合运用,以及二者的关系原理所形成的方法论要求的知识的灵活运用。
2.考生学科能力掌握状况:《考试说明》对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的考查,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大能力要求中,就此题本身的特点,尤其是要突出“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来真正阐明二者的关系。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按照“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来考查综合分析思维。通过以下表格,从“答案呈现一描述阐释能力要求一考情诊断”分析:
本题希望运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处处体现出话题的思辨性,要求学生认识当前社会存在的客观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性应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三、备考策略,先知先觉
高考试题还有一个主要功能:教育导向功能。通过临卷诊断,得出学生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基础不牢,能力不强、方法不当”。高三备考复习策略无论是采取“大一轮到底”,还是“二轮三轮”,都务必知道自己学生此刻“在哪里”的学情,才能更好地确定要带学生“去哪里”的目标。都务必在“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训练方法”下功夫,而且知道怎样下功夫。
1.以课标为依据,吃透教材基本内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高三一线师生的共识,所以高考备战在书本基础上要下深厚功夫、花大量力气视为“夯实”,但不能一味盲目蛮干,防止教学过深过繁,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平均用力等问题。这就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听取学科指导意见,明白考试说明。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例:
在条目、标准、意见、说明中准确定位“矛盾”基本概念和“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关系,以及根据其在本课、单元、模块中的重要地位,调整课时,正确把握难度、进度和重难点。通过情景探究法、实例论证法、漫画剖析法来把握矛盾的含义,花时间探寻“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追问: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合作学习中真正感悟“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二者关系的精神和实质,才明白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至于2014年修改的教材增加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没有必要花力气主攻,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按照条目、标准、意见、说明来处理。(因为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绝对问题,哲学界也正在展开讨论。有的坚持所谓传统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的则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既相对又绝对的。)
2.以能力为导向,重视教材生活逻辑。以“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启迪我们在备考中必须把“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追踪这个高频考点编制的经典试题,我们可以在形式多样的背景材料中,获取和正确解读这些背景材料有效信息,做出正确选择或回答问题。这必然要处理“材料的变”与“教材的不变”的关系,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教材。这些年,“景区经济开发与景区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这些关系在变,但是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理念不变。感受每个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就要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尊重教材生活逻辑,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理论逻辑:课标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框标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标题——同一性与斗争性,主干——总述矛盾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分述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总述对立统一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深化课改,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力量。
3.以方法为抓手,跳出思维范式陷阱。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反映的情况常常是:学生一开始面对用对立统一观点看“××关系”显得无所适从,然后经过教师释疑解惑获得这一类试题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但是又很容易陷入不分青红皂白就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答”的思维定势。
比如:学生作答2014年浙江学业水平考试: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8分),学生很容易生搬硬套“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答”的习得方法。殊不知本题是要提取国务院的要求,调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作答。再比如:学生作答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二卷: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大多数学生只会套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殊不知本题还有一半的分数是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
听北大卢晓东教授《走出思维范式陷阱》,领会大数据时代的魅力,我们如果对流行多年的经典试题进行微格剖析,是可以积多年经验教训为教学智慧,交给学生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形成必要的范式。但是,在旧的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陷入旧的范式陷阱越深,越难以跳出思维范式陷阱。怎样才能跳出这个陷阱?笔者认为,就是要以《课标》、《意见》等引导学生从旧的认知发展到新的认知,在思维的变式训练中,找到学生在旧认知中越陷越深的问题,分析其根源。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加强“意义构建”,解开思维的枷锁,从而获得个性自由感受和学习的价值。
篇6
【关键词】高中;复习备考;策略
【Abstract】This text author onesel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 of experience and way of doing, with many in the last years at tradition mode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ry with choice, rightness how put the position of archimandrite teacher, exaltation the teacher's cultivated manners, development the teacher's state of mind etc. carried on Jing to open up of elaborate;Also rightness how stir up the student's interest, practice t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open type teaching, development student's determination quality, exaltation review for reference efficiency etc. introduction some oneself of way of doing.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Review for reference;Strategy
在高等教育还没有成为全民教育的时代,高考永远是选拔性的综合考试。二十年前,人们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当时高考的残酷性。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跨过了那个年代,高考录取率明显提高,但要逾越这道鸿沟不是易事,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长时期的巧干加苦干。下面,笔者就自己多年来高中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的一些看法和策略。
1.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必须树立辩证思想,学会权衡取舍
策略一:教案和学案,取学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学习经验,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学习的学习效果而编写的学习方案。简而言之,学案是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而设计的个案。与我们熟识的教案相比,学案更具有检测、导航、激趣、启智、对话等功能,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切忌把每一堂课都上成新课(时间上也不允许这么做),因而重教案不如重学案。我们要根据科学性、思想性、操作性、情感性、开放性等原则,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研究表时,学案在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从这个层面上而言,高三复习备考,教师是功在课外而不是课堂。
策略二:课堂与考场,重课堂
高三的复习备考,是教师以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搭建结构、提高认知、培养能力的过程。不容置疑,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高考。也正是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被考试背后的功利所包围,学校和教师也习惯以考试本身来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让高三的复习备考只剩下考试,打得学生遍体鳞伤。他们没有想到,当教育教学只剩下考试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完全变成了学习甚至是考试的工具,教育变得那么狰狞可怕,完全背离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初衷。我认为适当的以考带练是可行的,适度的以赛促训也是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复习和训练的过程。
策略三:勤奋与“懒惰”,可“懒惰”
勤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奋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职业美德。但我前面说过,无论是哪一个课堂,学生都应该成为表演的主体,教师要讲勤奋,只能是课外而不是课内。与其做一个忙前忙后的不亦乐乎的“填鸭式”的勤奋教师,不如做一个有如置身事外的教练、裁判式的懒惰的教师;与其整个课堂内只有一个运动员而有无数个裁判,不如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运动员,而你成为教练或裁判。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生自己的知识而提高自身的本领。告诉你们:既辛苦了自己,又伤害了学生的事千万别去做。
策略四:控制与调控,多调控
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是教师的课堂。虽然教育改革这么多年,但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对课堂的绝对掌控,认为这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标杆。而实际情况是任何课堂都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拥有的只是三尺讲台。课堂上的教师和课堂外的教师其实没什么多大的差别,他们应该是学生的良师和益友,而不是权威的象征和绝对的统治者。谁让学生成为臣民,这个课堂一定死水一谭;谁让学生成为奴隶,这个课堂一定充满反感!我们一定要摆正自身作为学生的良师和益友的关系,让学生在你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身手,哪怕是他们调皮,哪怕他们捣蛋,你也不应该过多的指责,而应该想办法把意外转变成精彩。我认为,这才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标杆。
策略五、教材与信息,多信息
教材是供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学习的工具和材料,它包含了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信息。复习的时候,教材上的知识和信息相对于学生而言都已经是旧的东西,如不妥善处理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以课本为依据蜻蜓点水式的复习方式。我们应该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以板块的形式输送给学生,同时,多采用身边的、典型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对知识和信息含量的要求远远高于授新课。为达到这一要求,可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但一定要控制好速度和坚持适度的原则,否则,“电灌”比“口灌”更可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坚强意志
策略六、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课堂气氛,说白了就是调节学生的整体情绪,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便更快进入预设的学习轨道上来。因此,营造气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是做无用功,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善于营造气氛应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不但要充分展现人格和知识的魅力,也要讲究相应的技巧。常用的方法有故事的情节法、提问谈话法、平中见奇法、尺水兴波法等。总而言之,你可以大胆设计,在不违反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只要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达到了你的目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好气氛,这个头就开好了,孔子说“不愤不启”,我看就是这个道理。
策略七:分层分组教学,实行因材施教
教师面前,学生人人平等,这是现代教育的一大准则,因为教育本身就要以人为本。但这种平等讲的是学生地位和人格上的平等,并不否认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上的差别,因此现代教育更提倡个性教育。从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上而言,学生是分等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把相近的个体分在同一个群体),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所谓“好学生”引着走,“中等生”带着走,“差学生”扶着走,大致意思就是如此。我们可以在课前对不同的群体布置不同的预习或搜集任务,在课堂上予以反馈;也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不同的讨论课题,然后一同汇总,大家共进“营养餐”;更可以在课后布置不同的作业,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有兴趣完成自己的作业。分层分组教学,能使好的学生吃好,中等的学生吃饱,基础差的学生想吃,从而达到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策略八:瞄准一个主体,时刻不忘创新
就现代教育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演变成我的这条策略。我个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也是知识再生产和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教育的创新,更多的时候源于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因此,我经常这样做:一堂课瞄准一个学生,在充分民主和学生开口的前提下,围绕着该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程度展开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不但帮助该学生表现了自己,获得了知识和能力,也由于针对性强,极大地调动了其它同学的积极性,且有立意新颖、设计别致、意外性强、方法灵活的额外收益。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切切实实帮助好一个学生,则我们的教学善莫大焉。
策略九:树立两种典型,展现教育魅力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学生感知和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培养优秀的品质。我的课堂上从来不乏两典型:一种是“学高百斗”型的,几乎所有的知识无一不晓(需要我们平时多多雕琢);一种是“百折不挠”型的,无论怎样的困难都难不倒他。我培养前者,是为了体现学习的魅力,让孩子们尝试科学的崇高,知识的伟大,好学的可贵;我树立后者,是为了让孩子气接受一定程度的挫折教育,认识到挫折时刻在身边,挫折也就那么回事,从而开阔他们的胸怀,坚韧他们的意志,帮助他们获得对困难的正确认识。
策略十:善待每个学生,坚持快乐学习
课前的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课中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全程引导者;课后的教师,是反馈情况的掌握者和学生心灵的抚慰者。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什么时候,特别是课中,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头脑睿智而胸怀开阔的长者。我们的教育太累,高三的学生更苦,如果我们不心存怜悯和宽容,我们的学生几乎得不到任何学习的乐趣。多年的高三执教,使我更懂得从“快乐学习”到“学习快乐”这种抉择的艰辛和转变的难得可贵。我们不妨让学生多开口,让学生多动手,让学生展现自我并最终认识自我;也不妨让他们调调皮,捣捣蛋换取轻松一笑;甚至有时让他们犯点小错,宽容他们,等待他们自己改正……人们都说教育是个严肃的事情,这是就其性质而言,从过程上和技巧上来讲,灵活一点、轻松一点、缓解一下,从苦中找点乐子,该不会犯什么大错吧?
参考文献
[1] 《江西教育》江西教育期刊社主编2009年1-6期
[2] 《新教育之梦》作者: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引领 以生为本 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的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的方式。”新的化学教育理念要求:化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倡导教学中注重师生的互动。在新授课时,大多教师会尽量使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实验研究等形式,来激趣引发学生思维。但是高三复习课上,很多教师就又回到“题海战术”上来。那么,怎么提高高三复习效率呢?本文试从一节基本理论复习课《元素周期表》的复习和一节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课《氮族元素》的复习,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复习课的授课方式。
一、问题引领学生回归课本,真正夯实基础
高三复习,学生阅读课本,回归教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学生并不重视阅读教材,感觉自己什么都明白,其实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浅层次阅读课本内容,仍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认真归纳整合。鉴于此,我在复习每部分知识时,会给学生一些课前学案习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诱导学生思考,做进一步探究。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熟悉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是复习要点。因为这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其习题数量众多。于是,我挑选设计了以下习题,以尽可能多的题型,尽可能少的题量,覆盖专题的所有知识点,强调“过渡元素”,非金属、金属交界线,第ⅢB的镧系、锕系元素知识等这些学生易出错的点。
1.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
A.2
B.10
C.18
D.32
2.第ⅦA族相邻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
A.2
B.10
C.18
D.32
3.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
A.16
B.26
C.36
D.46
4.A、B两元素,A的原子序数为x,A和B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总数分别是m和n。
(1)如果A和B同在ⅠA族,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
;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
。
(2)如果A和B同在ⅦA族,当B在A的上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
;当B在A的下一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
。
(以上一组习题,主要让学生关注每周期容纳的元素种数。)
5.同一周期相邻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
A.1
B.10
C.11
D.25
(以上习题,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主、副族排列顺序及ⅢB的镧系、锕系的特殊情况。)
6.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
A.2 4 6
B.19 20 21
C.1 3 5
D.6 16 26
(以上习题,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学会用“参照物”法很快作出判断。)
7.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
A.HF
B.H3O+
C.NaH
D.H2O2
8.(05上海23)根据NaH的存在,有人提议可将氢元素放在VIIA族,那么根据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又可将氢元素放在周期表中的(
)族。
9.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18列。如现在的ⅠA为第一列,零族为第18列按此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 )
A.第1列元素都是碱金属元素,第1列元素和第17列元素单质的熔、沸点变化趋势相反
B.只有第2列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C.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D.第3列元素的种类最多
E.第3列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种类最多
F.第9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G.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以上一组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根据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它的原子结构和某些性质;同样,也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0.(06全国26)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
(1)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
(2)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
请填空:
(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
,理由是
;
(2)Y是
,Z是
,W是
;
(3)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
这样,学生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了基本规律的应用,以及知识点间的综合应用。学生可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准确定位,以便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这样,学生“碰了软钉子”时,不需教师再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必然要回到课本,回归教材,认真阅读,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整合。
二、问题引领启迪学生思维,诱导深入探究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点知识,所占课本篇幅和比例都很大,同时又涉猎广,涵盖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环境保护、实验、计算及工农业生产实践。大到宏观物质,小到微观粒子,知识点之间跨度大,独立性强,给复习带来不便。如果能将相关知识织成知识网络,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就会使散装凌乱的知识具体化、结构化、规律化,使各知识点有效融合,同时辅以有效设问,会在高三复习中起到斐然的作用,使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并且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我以《氮族元素》复习思路为例,将自己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
(一) 知识复习依托
■
(二)复习学案
1.N2
(1)氮气是空气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维持生态环境循环的必要物质,大约占空气体积的4/5。为什么Mg在空气中燃烧主要生成MgO(白色粉末)?由上问题可知,N2通常稳定,在很多领域可充当惰性气体,你能简要说明吗?
(2)从结构上你能解释为什么N2稳定吗?(引导学生书写电子式,可从N2成键情况来解释,复习共价键知识。)
(3)那么,工业上大量获得N2的方法是什么?(分馏液态空气。)
(4)在制备N2过程中,先分出哪种气体?为什么?(N2用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影响因素解释。)
(5)稳定是相对的,N2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哪些物质直接化合?(联系网络图。)
(6)以上过程在化学上称为什么过程?(氮的固定。)其中Mg3N2与H2O反应生成什么物质?
(7)还有哪些氮的固定方法?(根瘤菌的生物固氮,是研究热点。)
(8)现在工业上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固氮?(合成氨工业。)
(9)合成氨工业条件如何?还有什么反应需三个条件?特点如何?如何提高合成NH3的速度和产量?(联系化学平衡知识进行复习。)
练习:
(1)相同质量的镁条分别在足量O2、N2空气中充分燃烧,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过量的Mg分别在同条件同体积的O2、N2空气中燃烧呢?
(2)取一根镁条置于坩埚内点燃,得到氧化镁和氮化镁的混合物总质量为0.470g,冷却后加入足量水,将反应产物加热蒸干并灼烧,得到氧化镁质量为0.486g。
①写出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的化学方程式。
②计算燃烧所得混合物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
2.氮的重要氮化物
(1)氮元素可显示什么价态?这些化合价对应的氮的氧化物化学式是什么?
(2)上述氧化物哪些可作为酸酐?
(3)上述氧化物哪些为不成盐氧化物?还有什么?(NO、CO并做有关环保和特点介绍,“明星分子”讲解。)
(4)氮元素的三种重要氧化物(NO、NO2、N2O4)之间如何转化? NO2有什么重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还有什么气体为红棕色?二者如何鉴别?(Br2蒸汽,鉴别方法略。)
(6)NO2能否用水做成喷泉实验?还有什么常见气体可用水做喷泉?喷泉实验一定用水吗?
练习:
(1)将盛有NO2气体的针筒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体系颜色
(“变深”“变浅”或“不变”),c(NO2)
(“变大”“变小”或“不变”),相对的分子质量
(“变大”“变小”或“不变”)。
(2)NO2与H2O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
(3)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烧瓶分别装满NO、HCL、NH3、NO2和O2(体积比1:1)的气体,倒置于足量水的水槽中,假设溶质不扩散,则各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3.硝酸、硝酸盐
(1)农民有句俗话“雷雨发庄稼”,这是指什么过程?(联系网络图)
(2)硝酸有什么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与盐酸、硫酸有什么异同(分别对比浓和稀的三种酸酐的有关性质)
练习:
(1)将浓HNO3逐滴加到石蕊试液中,现象为
,若将浓HNO3换为氯水或者换为Na2O2、O3、H2O2 呢?
(2)浓HNO3的“发烟”现象与浓盐酸形成白雾原因
(填“相同”或“不同”)久置的浓HNO3与工业盐酸均显黄色,其原因
(同上)。
(3)用Cu、Al和浓HNO3组成原电池,其负极为
。
(4)38.4克铜与一定量浓HNO3完全反应,共收集到22.4升气体(标准状况下)则写出可能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
毫升。溶液中,c(H+)下降
mol/L,被还原和起酸性作用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5)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O3-
Fe2+
Cl-
K+
B.S2O32-
Na+
Br-
HCO3-
C.SO42-
Rb+
Ba2+
OH-
D.NH4+
Cu2+
NO3-
Ca2+
4.氨和铵盐
(1)NH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我们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备NH3?
(说明:在总结这部分内容时,可总结:①三种典型的制气装置;②NH3的检验方法和干燥方法;③NH3的尾气吸收,从而总结尾气吸收的其他方法和喷泉实验。)
(2)由上述内容可得到哪些NH3的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的一组物质是(
)
A. NH4Cl和Ca(OH)2
B. (NH4)2CO3 和Na2O2
C. I2和NaCl
D. (NH4)2CO3
(4)铵盐有什么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何检验NH4+?
(5)请学生根据复习,进行氮元素及化合物转化的知识网络的建构。
三、问题引领式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儒家先哲孟子曾说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就是说,教师的启发应该是一种点拨式教育方式,如善于教射箭的,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以便学的人观摩领会。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的“导”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最终由学生“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使获取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问题的设计是围绕教材或本课待解决问题而提出的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正确思维、激发探索的导学问题。将试题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这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而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即“愤悱状态”,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学会从题目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每一部分知识的复习时,都要让学生从代表物的个性升华到一类物质的共性,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自主整合,在练习中思考、归类、总结知识,做到触类旁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跳出题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知识无法系统化,技巧不能触类旁通,做题没有目的的情况。
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家丰.素质教育理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3]杜义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化学教学,2001(8).
[4]陈新智.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的初探[J].化学教育,2003(2).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高三复习;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
高考对于千千万万的学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关。高考主要是从知识积累、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而对于高三阶段的复习,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注重复习由浅入深,由面到点,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一、积极动员,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
高三复习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是学生压力最大的时候,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首先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思想。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关注,对于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与引导。总之,因材施教,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以达到全部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三的紧张复习中来。同时,教师、学校、家长、社会都应该给予高三学生宽松的环境和实时的关注,使得学生对于高三的复习充满自信来迎接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战。
二、着眼于新课标,创新教学复习模式
高三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清楚自己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给予有效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融会贯通。比如,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的关系,数学是基础,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之间的相互关联,相近的规律,学生可以由教师引导进行探索,从而既提高单科知识点,也能真正提高理科的综合能力[1]。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讲规律、讲方法、讲思路,根据学生的易混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述,要尽量避免讲解一些学生经过思考都未能领会的内容,或者与高考无关的内容,或是一些极其生僻难懂的知识点。教师要加强对于考试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对于考点以及知识架构和网络的总结,从而形成突破重、难点和解题规律。总之,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复习内容上,让学生清晰地知道高考的重、难点,落实知识的消化与延伸,坚持精选、精炼、精评的“三精”原则。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总结、归纳和体会。
三、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高三复习只有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却要求学生把高中三年所学知识都要掌握,并且所包含的课程也繁多,那么怎样才能在如此庞杂的知识点中得到提高,就必须注重学生几项能力的提高。(1)学会解题步骤规范化,特别是对于理科,要求学生有较为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一步步的解答,并形成规范。(2)解题的方法规律化,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很多师生都陷入了做题做得越多效果越好的误区。要求学生学会从做题中提炼规律和方法,在今后的练习中,遇到相似的情况便能迎刃而解。(3)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在首轮复习中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才能有所提高。速度和效率是应试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教师在平时的习题练习中,要注意加强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做题的效率,这会使得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共150分钟高考考试时间内完成答题,提高正确率[2]。
总而言之,在高三的复习教学里,教师应该紧跟考试大纲,注意知识复习的路线顺序,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度、解题技巧等,从而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1课例整理
1.1教学课题
含参数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的解法
1.2教学对象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国家示范),选考“化学、生物”班级
1.3教学过程
1.3.1提出问题
求最大的常数c,使得对满足0<t≤12的实数,恒有3t2+ct-1≤0成立.
1.3.2学生活动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让邻近的学生互相交流,寻找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左右)
1.3.3结论展示
在学生思考和讨论时教师进行了巡视,选择了几位方法不同学生的草稿纸放到实物投影上,并让相应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包括:如何想到这种方法的、途中遇到什么挫折没有、这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能否改进等.(整个过程用时9分钟左右)
1.3.4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解法进行了分类归纳,如“数形结合”型、“根的分布”型、“变量分离”型等,并分别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提出了一般解决思路.(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左右).
1.3.5课堂练习
接着教师出示了一组练习,多媒体投影显示,同时印有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归纳总结,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这组练习.
2课例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含有参数的恒成立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加以探索和研究,巩固知识,提炼方法、展现数学思想,然后通过练习强化对该类问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灵活应用,最后对原问题进行了拓展,有着鲜明的特色,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2.1融“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于一体
本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授课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问题,并要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而在练习后,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变化,知识涉及集合、函数、不等式和三角等多方面,令人叫绝的是这些问题看起来差别巨大,但化简后,就和初始问题一模一样,六个变题瞬时都化归成了刚才已解决的问题,实现了多题一解.在教学中,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而多题一解,属于收敛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即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题海为小溪.这样一发一收,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训练和提高,真正地让数学起到了“思维体操”的作用.
2.2课堂上给学生留有了足够的思考时空
教师讲得少、写得少,学生想得多、说的多、动得多,是本节课的又一重要特色.统计下来,真正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到15分钟,约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想、说、做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无疑,时间留的多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但本节课还有一个不被注意的方面,那就是给学生展现的平台搭得多,有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作业的展示,有到黑板上的板演,也有口头的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思考的舞台.通过时空的留白,真正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3注重数学交流
本节课中例题和练习的数量并不多,所以学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不仅发挥了每一位学生主观能动性,也通过他们的互相交流和作业展示,进行了合作学习,使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而不再是一个个的“单干户”.同伴的思维方式是相近的,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和理解,而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把成人的思考强加给学生,不易为他们接受.纵观整个课堂,虽然没有形式上轰轰烈烈的讨论,但是通过投影、板演和提问,确实起到了学习伙伴的示范作用,这比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这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确实起到了对含参数不等式问题解法的复习效果,有力地改变了高三复习中常见的“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是效率低下的现象.
3对高三复习的启示
长达一年多的高三复习和强化训练,从表面上看,学生温习了熟知的一大堆知识,教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这些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没有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更没有升华为数学素养,所以经常出现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学生就遗忘了,刚刚做过的习题仍不会做的现象.本节课给我们的高三数学复习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3.1复习课贵在精心设计
高三数学复习课到底应该怎么样上,模式不应该只有本节课的一种,但是如果每节课都是基础知识的再现、例题的展示和试题的高强度训练,不管是对数学多么感兴趣的学生都难免感到枯燥,对在数学上并不成功的同学,复习课必须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高度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建构中来,所以复习课更需要精心的设计,而不能随便找几个知识点、挑几道试题就应付过去.一般地说一节课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设计,在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上、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如何优化学生思维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各方面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正如本节课,仅仅探讨了“含参数不等式的解法”一个问题,着眼点小,但设计得好、挖得深、讲得透、拓展得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2复习课应该从容镇定,而不能“忙”、“盲”、
“茫”当前,忙乱、盲目和迷茫已成为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个常见弊病.因为复习的不深入,所以同一知识需要多次的重复,导致了忙乱;因为缺乏对高考和试题的研究,导致了盲目;因为忙乱和盲目,师生在进行了多轮的复习和做了大量习题后,学生能力仍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思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展,最终必然导致信心的流失、方向的错乱,出现迷茫心态,走入“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如何学”的窘境.
因此,在复习形式上,教师要改变自己习惯的“归纳题型式”的复习模式,力争改变“重模仿,轻创造”的现状,以“重思考,多探究”为理念,加强高考的研究,精选问题,瞄准目标,做到懂一通十,减少忙乱和盲目.课堂中应该给学生尝试发现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在学生有了充分的实践和思考获得一定的问题解决经验以后再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3复习课要重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当前的复习课中常见的一个弊端是:每节课教师设置的内容多、任务重,所以教师只能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而无力细察学生的思维过程.事实上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在复习课上,让学生展现他们的解法,说明自己思路,通过他们相互交流和师生交流,可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对教师来说,这是了解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学生错了,错在何处,为什么错了,是哪方面的问题等等,都可以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对于学生的同伴来说,同学的正确思维过程,是自己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同学的错误做法,更是值得自己警示的例子.所以复习课上一定要给足学生交流的时空,不能为赶进度,而牺牲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4结束语
当然,这个课例能不能或值不值得模仿和推广,专家组和听课老师在讨论时,有的也提出了反对的声音,如:本节课移植到普通中学行不行?如果这样上,会不会使数学较差水平的班级变得更差?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研究.但笔者认为高三的数学复习摒弃以老师讲解为主要模式,实现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是相当必要的,本节课所展现的重视学生的探索交流,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思维时空,进行变式教学,加强知识网络的建构等都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士.数学教育个案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保席.高三数学不等式证明复习课的设计与反思[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9)
3.阮伟强.探究:为数学复习课注入新鲜的血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
篇10
1.日记的格式
利用记录簿,即时记录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诱发的对单调性的理解,其日记格式为:
2.作品的展示
该日记写作时间为第一轮复习阶段,采用公共的日记本,不定时、不记名地记录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函数单调性的感悟、理解及反思,下面节选该日记的部分进行展示。
(1)时间:2010年9月4日
感悟理解:今天老师结合函数图像复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反映的就是函数图像在某一段区间上的升降情况,特别要注意任意、区间.
诱景:老师复习单调性后.
(2)时间:2010年9月5日
感悟理解:确实像老师讲的,用图像(教师批注:图形语言)升降来描述函数的单调性确实比较低层次,只能形象说明,不能理论证明.
诱景:作业:证明y=x+的单调性.
(3)时间:2010年9月6日
感悟理解:y=x+在(-1,0)∪(0,1)单调递减是错的。老师从定义进行判断,并强调这个错误是顽疾,提醒我们一定要注意,对比昨天的日记,发现单调性的区间确实要注意.(教师批注:该反思很有价值!)
诱景:评讲作业后.
(4)时间:2010年9月8日
感悟理解:老师强调,函数f(x)在区间I上单调递增(减)与函数的单调增(减)区间为I不同.
诱景:课堂例题:
若函数f(x)=x-2ax+1在[-∞,1]上单调递减,求a的取值范围.
(5)时间:2010年9月10日
感悟理解:今天老师介绍了几种单调性的判断方法,与证明不同,单调性的判断不必用定义法严格证明,而是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判断,如图像观察法、复合函数法、平移化归法、导数法.(教师批注:严格证明除了用定义法,导数法也是可以的!)我发现,很多复杂的函数的单调性问题其实最终都可以变为几类基本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教师批注:解决数学问题甚至是一切问题其实都是一种转化化归的过程!)
诱景:周练:下列函数既是奇函数,又在区间[-1,1]上单调递减的是()
A.f(x)=sinx B.f(x)=|x+1|
C.f(x)=D.f(x)=ln
(6)时间:2010年9月25日
感悟理解:兄弟姐妹们记住啊!函数单调区间是函数定义域的一个子集,不能离开定义域研究单调性!(教师批注:老师也严重呼吁注意!)
诱景:周练:
①函数y=lg(x-2x-3)的单调减区间?摇?摇?摇?摇?摇.
②函数y=lg(x-2ax-3)在[-∞,1]上单调递减,则a的取值范围?摇?摇?摇?摇?摇.
③定义在[-1,1]得函数f(x)单调递减,若f(a-1)<f(1-a),则a的取值范围?摇?摇?摇?摇?摇.
(7)时间:2010年10月20日
感悟理解:圆的图像也有升有降,为什么没有单调性,能不能用二次函数来分析?(教师批注:方程是一个比函数更广的概念,圆的方程是二次方程,但不是二次函数,你从函数的定义想想,或者从圆的图像看看,是不是任意一个自变量对应唯一一个函数值?)
诱景:复习圆的方程
(8)时间:2010年11月18日
感悟理解:今天复习三角函数,y=cosx的单调减区间为[2kπ,2kπ+π],k∈Z,当时复习函数单调性不是说断开的单调区间不能并到一块吗?(教师批注:你对单调区间的注意事项记忆很深,但这里指的是[2kπ,2kπ+π],k∈Z,指的是…[-2π,-π],[0,π],…,而不是你理解的…∪[-2π,-π]∪[0,π]∪…)
诱景:复习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9)时间:2010年11月23日
感悟理解:两个自变量对应函数值利用单调性比大小,自变量一定要化在同一单调区间.
诱景:步步高活页作业:
若α、β∈(,π),且sinα<cosβ,则有()
A.α+β> B.α+β<
C.α+β> D.α+β<
(10)时间:2010年12月20日
感悟理解:今天老师复习数列时说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因此数列也有函数的一些性质特点,比如单调性,但我看以前的日记记录,单调性是在某一区间上的性质,但函数的定义域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整数点,不是区间啊.(教师批注:你的观察很仔细,这其实是教材一个漏洞,单调性确切讲是数集上的性质.)
诱景:复习数列.
(11)时间:2010年12月26日
感悟理解:数列的单调性可以用a-a的正负情况来判断,但我用函数的平移和求导为何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教师批注:将换成,你画图看一下该函数的特点,然后再总结一下.)
诱景:步步高练习卷:通项为a=的数列最大项是?摇?摇?摇?摇?摇.
(12)时间:2011年1月4日
感悟理解:原来该函数是分式函数,它的图像是分成两段的,虽然两段单调性一样,但不能说在整个定义域上是单调递减的,终于明白这条的重要性了,而且导数法对这种图像断开的函数的单调性分析也不一定适用.(教师批注:离散的函数)
诱景:看完老师的评注后.
(13)时间:2011年1月6日
感悟理解:函数f(x)在区间I上单调递增(减)与函数的单调增(减)区间为I不同,刚才看了一下去年9月4日自己写的日记,呵呵,一模一样的错误又犯了,切记切记!
诱景:两次期末综合卷练习.
①函数f(x)=x-ax+bx的单调减区间为[-2,1],求函数解析式.
②函数f(x)=x-x+ax在[1,2]上单调递减,求a的取值范围.
3.心得与感悟
(1)利用反思性数学日记,把学生对单调性的阶段理解“语言化”,借助文字将潜藏在个体内部、不易被观察的个性化理解“显化”.
(2)文字的记录可以迫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思考,迫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可以及时记录自己在各个阶段对同一数学知识的认知变化情况,便于对自己认知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
(4)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进而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5)通过日记本的互评借阅,以及组织交流这一个平台,让学生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不断地比对、调整及修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致对本质的把握.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4.
[3]蒋巧君.数学日记的功能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3]綦春霞.体现数学评价多元化的重要方式―数学日记述评[J].教育学报,2006.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三挑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