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旅游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旅游发展规划

篇1

摘要:贵州现代化建设,农村城镇化是重点,其中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政府职能缺位、创新机制不成熟等,贵州省的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本文认为应采取科学规划,突出贵州特色、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基础建设、强化宣传,突显“乡村性”、坚持适度城镇化等,促进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贵州省

近年来,贵州在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较全国而言,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绝大多数省份。本文将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以抛砖引玉,借此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

1.乡村旅游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还需加强

旅游业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的发展,使目的地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若仍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超强度地开发,不仅不利于旅游开展,还会给城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郊区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保障城市供应、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食品功能转变为既向城镇居民提供农产品,又兼顾生态、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综合功能。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对农村城镇化起推动作用。近几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村寨和地区纷纷打出自己特色的主题口号,如“西江—千户第一苗寨”“贵定布依音—寨金海雪山”等,但由于历史、政策、技术等原因,贵州乡村旅游质量不高,文化产品内涵挖掘不深,市场意识不强,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2.农村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人们向往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密集,生活空间狭小,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成为越来越脱离自然的“孤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这必然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兴起。但目前贵州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相比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受山地切割地形的影响,交通条件不是十分便利,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不能对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是35%,城镇化水平仍落后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也落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44.93%。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创新机制不成熟

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在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开发模式单一,缺乏特色。一般都是观花、品果、垂钓、吃农家饭等,旅游项目趋同,缺乏独立的完整性,旅游吸引力不强。贵州乡村正在兴起的农家乐,大多都是以户为单位,经营的项目不外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旅馆,打麻将等项目,项目单调,服务质量差,收费不统一,难以吸引大量的回头客源。同时,贵州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深受强势的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乡村,遭到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致使一些积淀了丰富人文信息的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摧毁,这样的城镇化带来的不是福,而是传统文化记忆的消失。这对今后的产业发展布局,尤其是对乡村农耕文化旅游的发展,是致命的缺憾。

2.基础设施薄弱

贵州是全国比较贫困的一个省,2012年全省GDP为6802.2亿元,名列全国倒数第六,仅和广东佛山一市相当,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大部分小城镇和乡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差,缺乏环卫环保设施、园林绿化设施,消防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农民不愿意进镇,大量新建住房成为“空楼”,浪费了土地和人力资源。同时,公路等级较低,公交设备较差,难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此外各种路标、指示牌设置尚不齐全,导向服务尚不理想。比如一些民族地区,具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3.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

根据吴必虎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乡村旅游地应当主要分布在距主要城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而且在总体上呈衰退趋势,即距离城市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规模越小。但目前贵州省小城镇和乡村旅游地的距离不是太近,就是太远,没有对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开发的项目单一,导致园区季节依赖性增强。一些看到投资观光农业收益大,在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只停留在农家乐、园果采摘等几个单一项目上,没有做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阻碍了贵州省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4.乡村性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解决

城镇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生活、乡村自然风貌、良好生态环境等成为稀缺资源,但另一方面,却使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景观受到很大的冲击。目前,贵州已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圈为中心,安顺、六盘水、遵义为骨干,以凯里、兴义、都匀、铜仁、毕节等中小城市为枝干,以众多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居民点体系。这种多层次遍及省域的城镇居民点体系,对区域的平衡发展,区域市场的形成,乡村旅游的开发,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地理、社会和经济环境。但同时许多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东西也开始逐渐被“城镇化”,如贵州青岩古镇已开始丧失其古老的韵味,安顺地区的布依族石板房村寨也矗立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住房等。贵州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对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的地域特色挖掘不够,市场化程度低,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5.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所在,其中农业产业化是原始动力,新型工业发展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尤其旅游服务业是后续动力。但目前贵州农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涉及领域广但结构不合理,服务层次不高,资源优势处于潜伏状态,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贵州城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以贵阳市为全省中心城市和地理中心,主要城镇沿贵昆铁路、渝黔铁路、湘黔铁路等四条铁路线和210、320 两条国道公路线展开。在贵阳、遵义的城市周围,城镇分布较密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省际边界地区城镇规模小,数量少,城镇与城镇之间联系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6.缺乏政府有效的调控和指导

乡村旅游已成为贵州农村新经济增长点,2011 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贵州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3%,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占贵州省全年旅游总收入的16%。且目前贵州已成功打造了贵定音寨等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余庆“四在农家”等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遵义桐梓等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雷山西江苗寨等以民俗活动为主的乡村风情型产品。但是,贵州乡村旅游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健全,管理条件滞后,缺乏对全省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对鼓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农民组织投资农业旅游的政策不够明确,缺少相应优惠的政策。

三、促进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1.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贵州省应当依照当地实际条件,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编制乡村旅游和城镇化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和城镇化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使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贵州城镇化建设在吸收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要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品位。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貌类型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贵州同时是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利用其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配备良好设施,发展乡村旅游。

2.政策扶持,强化基础

贵州省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用地、基础设施、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贴息补助和直接投资,吸引外来资金、民间资金投入。抓住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机遇,大抓乡村旅游开发,农、林、水、旅游、建设、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要相互衔接,科学开发。对乡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建设给予扶持,通讯设施、计算机宽带网、供水等应逐步城市化。应组建综合协调机构管理,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投资者投资开发,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强化宣传,大力促销

贵州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铺开的同时,在建设中要注重旅游服务功能的发挥。一是利用好各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制作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片子和宣传册,搞好“生态贵州、旅游贵州”形象推介。二是借助旅行社搞好宣传促销。三是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种旅游峰会和节庆活动,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等方式,提高贵州乡村旅游和特色城镇的知名度。四是建立并开通专业信息网站,并与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网连接。五是努力构建城市间旅游合作机制,力争把贵州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4.坚持适度城镇化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城镇化开发滞后或过度城镇化,这对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城镇化滞后使得乡村旅游难以实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农村地区社会分工不充分,农民就业环境很难得到改善,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过度城镇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它会破坏乡村地区的聚落结构和生态景观,使乡村地区民俗文化舞台化、娱乐化倾向加剧,使乡村地区淳朴的文化气息逐渐被商业化浸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等问题也会日益凸显。贵州在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适度城市化,充分利用和整合乡村地区的各类资源,加快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同时应根据各地特色进行建设,努力做到现代化建设和当地特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6):760.

[2]李鸿.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3):129.

篇2

我竞职的岗位是市规划发展科以及市场开发科长。科室都是我们到位的主要职能科室,与之前规划及市场开发科相对比,这两个科室工作任务更重、担子更沉,但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两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给各位领导作好助手、当好参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认为自己竞聘这两个岗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我学习的就是旅游专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同时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大学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供闲暇时间阅读,平时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积极学习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理论水平得到稳固和提高,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规划与市场开发科工作。两年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今年1月份,被单位聘任为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科长,这是领导对我自身工作的肯定。虽然现在规划、市场开发科一分为二,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能够胜任这两科的工作,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实绩。

竞聘这两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这里也谈一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一点想法。

规划发展方面:

1、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旅游“五”发展规划。根据市海洋旅游“五”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本,尽快编制县海洋旅游发展“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更好的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在年,我们配合势力进行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利用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汇集开发价值较大的资源,建立旅游项目库,明确将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3、加强景区建设规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县内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的评审。加强对全县景区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开发建设,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并负责监督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既定规划方案。

4、积极申报a级景区。今年我参加了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班,从我县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看,基湖核心景区是最有希望成为我县首个a级景区的单位,接下来要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并随着我县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随时做好个新建项目的a级景区申报、推荐和评定工作。

5、优化结构,开发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贯彻“重点旅游工程优先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旅游产品优先完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打造”的发展策略,大力开发渔家乐旅游、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6、做好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旅游乡镇还没有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方面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规划科要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各旅游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市场开发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查,高起点制定宣传促销方案。在主要客源城市和游客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消费群体成分、了解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地位,以此为基础,制订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和宣传策略,并提前做好每年的年度实施方案。

二是协助实施旅游节庆,举办主题活动。协助做好每年一届的中国贻贝文化节期间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同时通过与网站、电视台等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主题活动,逐步打响旅游的品牌。今年与电视台合作举办的海鲜总动员、自驾车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做好宣传队伍的组织工作。组织下属旅游企业参加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在各主要客源城市和潜力城市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旅游推介会,条件成熟的话,组织“大篷车”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四是转变传统促销方式。一直以来,政府都是我县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主体,各旅游企业参与。今后,要努力转变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政府部门逐步淡出旅游宣传促销的舞台,而由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自主开发旅游市场,争取客源。

篇3

  《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防洪抗旱减灾。全省主要支流的重点河段防洪标准达标,基本完成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平原湖区除涝能力基本达到设计标准,主要湖泊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全省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以下。民生水利。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完成70%,完成77个重点县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00万亩;建成22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4.5亿m3;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投产、新增装机容量1580MW。水资源节约保护。2015年全省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42m3以下,万元GDP用水量降到145m3以下。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力争全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9500km2,专项生态修复面积700km2。

《湖北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全生产

  《湖北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到2015年末,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障、法规标准、监管执法、技术支撑、应急救援、宣教培训体系,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不断改善,公众安全素质全面增强;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防范,重特大职业危害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服务业

《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金融业增加值发展目标:到201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金融业总量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存款规模力争达到40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8000亿元;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每年实现双降或双控;全省上市公司数量超过130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总额突破1500亿元,证券化率和企业债发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全省期货交易额占全国比重达到8%,全省直接融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保险深度达到35%以上,保险密度达到1600元;各类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规模争取达到1000亿元。

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展目标:到2015年,争取引进未在省内设立机构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部来鄂开设分行,设立1-2家省级商业银行,引进8-10家外资银行,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0家以上,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各2-3家,争取2-3家地方金融机构上市。

金融服务结构调整目标:争取每个市州开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达到3家以上。

金融生态建设目标:到2015年,信用农户及信用乡镇占全省农户总数及全省乡镇总数的90%以上,全省各县(市、区)均成为金融信用县(市、区)。建立信用档案的中小企业超过30万户,创建信用社区1500个以上。

《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到2015年,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600万人。培育3―5家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家以上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00家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10家以上;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达到40家以上;“湖北旅游名镇”达到40个以上,生态文化旅游镇达到100个以上,“湖北旅游名村”达到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2万家。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超过43%,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6%左右。培育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创建60家现代服务业产业示范园区,争取10个园区增加值过百亿。争取1000家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业。

  

篇4

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进一步加强对集中行动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同志任政委,县长同志任指挥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兼农工委书记,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副县长,湾国际旅游岛管委会副主任,县公安局局长同志任副指挥长,国土(海洋)局、临港工业聚集区管委会、财政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监察局、水产局、水务局、住建局、旅游局、滦河口生态旅游区开发办公室、三岛开发建设协调办公室等相关县直部门和沿海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优化沿海环境整治开发建设秩序集中行动工作指挥部,负责集中协调解决旅游、沿海工业、养殖业用海之间的矛盾,综合协调集中行动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同志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由县国土(海洋)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督查室主任同志兼任,负责贯彻落实指挥部议定事项,负责对规范养殖用海和征缴海域使用金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具体治理工作的督导协调。

划分区域,规范管理

(一)沿海产业布局

按照不再扩大沿海水产养殖规模的原则,依法对养殖用海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并依据《省海洋功能区划》,将我县沿海产业布局划分为五大板块:1、滦河口至二滦河口为湿地生态旅游和养殖用海兼容区(其中滦河口至网子沟为军事、风电、养殖兼容区;网子沟至二滦河口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2、二滦河口至湖林河口为临港工业聚集区(海水养殖退出此区域);3、湖林河口至湖林新河为港通运输功能区;4、湖林新河至大清河口以西2公里为滨海旅游娱乐功能区(海水养殖退出此区域);5、大清河口以西2公里至滦南边界为盐业、旅游娱乐、海上风电和海水养殖兼容区(鉴于大清河口至滦南边界区域,省海洋功能区划、市岸线利用规划、湾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滨海新城总体规划、风电发展规划、大清河盐业发展规划交叉重叠,此区域水产养殖业维持现状)。

(二)沿海养殖业规范原则

在退出或限制发展海水养殖的区域仍按《乐亭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沿海水产养殖业实行控制性管理的通知》规定实行控制性管理。在允许发展沿海水产养殖的区域,学习借鉴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海水养殖设施要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高标准建设,推动海水养殖业向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县国土(海洋)局作为海洋行政的主管部门,水产局作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业务指导部门,与沿海各乡镇协调配合,对每个区域的发展要制定具体方案。沿海乡镇对辖区内水产养殖的水、电、路要进行统一规划、规范。水务局、住建局、临港工业聚集区管委会、滦河口生态旅游区开发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所需工作经费按照收取出让金的20%提取,其中相关县直部门、乡镇各10%。

为加强国有资源性资产管理,按以下原则进行规范。

1、池塘养殖

(1)对符合规划且有手续的连体养殖池塘,实际占用面积超出发证面积20%以下(含20%)的,超出面积按每亩2000元一次性征收使用金,并处以每亩1000元的罚款;实际占用面积超出发证面积20%以上-50%(含50%)的,超出面积按每亩2000元一次性征收使用金,并处以每亩3000元的罚款;实际占用面积超出发证面积50%以上-100%以下的,超出面积按每亩2000元一次性征收使用金,并处以每亩6000元的罚款;实际占用面积超出发证面积100%及以上,按无手续独立养殖池塘处理。使用金暂收至2014年。池塘养殖规范后统一换发使用手续,使用年限统一到2029年。对拒不执行的,依法收回全部养殖使用权,并追究法律责任。

(2)对符合规划但无手续的独立养殖池塘,按照每亩2000元一次性征收使用金,并处以每亩8000元的罚款,使用金暂收至2014年。使用年限至2029年。对拒不执行的,由国土机关依法立案,并移交相关部门追究当事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3)对不符合临港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港总体规划、湾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滦河口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等规划,但在规划颁布前已办理手续的,严格按照《乐亭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沿海水产养殖业实行控制性管理的通知》规定进行控制性管理,不准新建水产工厂化养殖厂或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不准养殖海参等越冬品种,不得再扩大养殖规模,保持养殖现状,并按区域规划要求和项目建设情况逐步退出,2014年后另行制定管理办法;对不按《乐亭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沿海水产养殖业实行控制性管理的通知》规定执行,私自新建水产工厂化养殖厂或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养殖海参等越冬品种、扩大养殖规模的,限期拆除养殖设施,恢复原状。对不主动拆除的,依法组织拆除,恢复海域原状,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每亩25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浅海养殖

临港工业聚集区、港京唐港区、湾国际旅游岛规划区域对应的浅海养殖全部退出。滦河口至二滦河口区域(在不影响军事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前提下)允许发展浅海养殖,对有手续但实际占用面积超出协议面积,对超出部分一次性处以每亩25元的罚款,2012年开始换发使用手续,每亩每年收取25元的海域使用金,使用年限为3年。对无手续的,按实际占用面积一次性处以每亩35元的罚款,2012年开始换发使用手续,每亩每年收取25元的海域使用金,使用年限为3年。拒不执行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依法收回后公开拍卖。对符合规划适合浅海养殖的,未出让海域实行招拍挂。

3、潮间带底播贝类养殖

终止所有代管协议,协议到期后,不再续包。

上述养殖行为,凡超过时间限定、拒不按方案要求进行规范的,依法收回养殖用海使用权。凡过去非国土(海洋)部门出让的协议按照有关规定应重新核实确认,对符合法律规定和规划的,换发使用手续。

(三)实施步骤

集中行动分四个阶段,具体分为:

1、调查摸底阶段(2012年1月7日-2012年1月31日)

由国土(海洋)局牵头,水产局、水务局、姜各庄镇、古河乡等单位参加,对全县沿海养殖进行重新调查核实(海挡范围内的养殖行为由水务局牵头,相关乡镇配合,依法进行调查摸底,规范治理)。1月7日,召开优化沿海环境整治开发建设秩序集中行动动员会,并公告。1月9日-1月31日,由养殖户自行申报。

2、集中拆违阶段(2012年2月1日-2012年3月31日)

第一步自行拆违(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10日),由国土(海洋)局牵头,工作组逐户送达拆违通知,并做好养殖户思想工作,动员养殖户自行拆除违法建筑。

第二步强制拆违(2012年2月11日-2012年2月29日),对不按《乐亭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沿海水产养殖业实行控制性管理的通知》规定执行,私自新建水产工厂化养殖厂或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养殖海参等越冬品种、扩大养殖规模的养殖户,集中组织依法拆除违法建筑。

第三步集中整治海港经济开发区、湾国际旅游岛区域(2012年3月1日-2012年3月31日),分别由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湾国际旅游岛管委会牵头,对区域内的违法养殖行为进行集中治理,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同时,由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集中整治航道、锚地等公共区域的非法养殖行为。

3、规范治理阶段(2012年3月1日-2012年3月31日)

第一步换发养殖手续(2012年3月1日-3月20日),由国土(海洋)局牵头,监察局、财政局、水产局、水务局、姜各庄镇、古河乡等单位参加,对养殖户的养殖用海手续、面积进行核实确认,合法合规的收取使用金,完善换发养殖用海使用手续。

第二步公开拍卖养殖用海(2012年3月20日-3月31日),对依法收回的养殖用海进行公开拍卖。

4、整改验收阶段(2012年4月1日-4月10日)

对集中行动进行总结验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整改完善。

加大治理力度,依法维护沿海发展环境

为依法打击沿海水产违法养殖,规范养殖用海、海洋捕捞行为,县专门成立以国土、公安、监察、水产、水务局、法院、检察院、司法、住建及沿海乡镇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对违法沿海水产养殖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对不按《乐亭县人民政府关于对沿海水产养殖业实行控制性管理的通知》规定执行,私自新建水产工厂化养殖厂或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养殖海参等越冬品种、扩大养殖规模的养殖户,依法拆除违法建筑。对拒不执行《乐亭县优化沿海发展环境整治开发建设秩序集中行动实施方案》规定的,将实施,并严格执行罚款。同时,进一步加强海域和渔业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并加强海洋功能区划的监督管理,严禁货运船只进入合法养殖区域,切实保护养殖户的合法权益。全面治理非法捕捞、养殖占用锚地、阻碍进港航道、扰乱码头作业和向海洋捕捞作业渔场投放水泥铸件等违法行为,严禁以任何方式对海洋捕捞作业渔场进行圈占、破坏、阻碍正常捕捞作业,对情节严重的要固定证据,移交相关部门追究当事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明确责任,长效监管

(一)严明政策,长效管理。这次集中整治行动后,对在符合沿海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的区域,新建、改造养殖设施的,需报经县国土(海洋)、水产部门批准,依法依规运作。对未经批准私自新建、改造并不主动拆除的,由县国土(海洋)部门协同相关单位负责依法停工,,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5

(一)缺少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满足动物防疫条件,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牧主管部门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但在笔者调研以前,宁国市尚未出台畜禽布局规划,更没有界定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养殖规模,环保部门对家庭养殖是否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进行审批无所适从。辖区内养殖业绝大多数是家庭养殖,未按照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进行布局、建设,绝大多数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给相关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职责不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一般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管理,但一旦出现环境问题,群众直接向环保部门投诉,而家庭养殖业未通过环评和审批,基于上述原因,对这类家庭养殖业产生的污染投诉,环保部门没有依据进行处罚。环境监察人员只能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相关规定,要求养殖户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涉诉双方进行协调。乡镇、村在整个养殖污染投诉处理过程中处于配合地位,乡镇政府的“属地管理”职能未能发挥,农业(畜牧)的行业主管功能得不到体现,农业、环保、乡镇政府监管责任不清。

(三)选址不当。在调研中发现,青龙湾辖区乡镇畜禽养殖业的选址多数在居民区内,还有部分在河流边,养殖户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一切从方便饲养、运输、销售出发。养殖规划滞后,选址缺乏指导,管理服务不到位,造成选址不当。随着城镇开发建设,原远离居民小区的养殖场,现今又相邻居民小区,有的养殖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规模,环境隐患突出。

(四)设施缺乏。调研中发现,198户养殖户中,除宁国市凤形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建有配套的规范污染防治设施外,其余197户养殖户均无规范的污染防治设施,少量的农户建有沼气池,大部分都是化粪池,无干湿分离设施,未建规范的废渣储存场所,废渣随意露天堆放,粪尿流淌或渗透入河沟随处可见。

(五)污染严重。由于选址不当、缺少污染防治设施、管理不善,青龙湾辖区乡镇养殖业污染问题突出。在198户养殖户中,近一半养殖户靠近河流,近六分之一离河流不足500米。据初步计算,每年将近1000吨废水排入河流,其中约750吨废水进入青龙湾水库,造成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给水库水质带来严重威胁,这也是每年4月底至5月初库区水体产生严重水华的原因之一。养殖粪便未经发酵处理,直接露天堆放,或堆于农田、竹林、山地,造成面源污染严重。

二、防治对策

(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制定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科学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在制定畜禽养殖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契合全市总体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规划,避免和上述规划发生冲突,切实发挥养殖布局规划的指导作用、长期效应;要深入乡镇踏实开展调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要综合考虑畜禽养殖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当地畜禽养殖业发展趋势、养殖业特点、养殖习惯等因素,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对畜禽养殖业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规划。

(二)合理选址。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和一般工业项目选址有所不同,除了避免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区域选址外,还要考虑所选场址的常年主导风向,以及卫生防护距离、动物卫生防疫条件等要求,特别在青龙湾水库上游区域,养殖业选址要把下游的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前提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此外,选址还要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要求。在满足上述条件后,再考虑水、电、路等和项目自身相关的便利条件。总之,畜禽养殖业的选址要符合环保法规要求、规划要求、产业布局要求、卫生防疫要求,饲养便利要求,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的发生。

(三)严格审批。畜禽养殖业的审批必须按照法规,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审批:一是严格执行政策规划要求。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必须符合养殖业布局规划要求、选址要求、动物卫生防疫条件要求、污染防治设施要求。二是严格审批程序。在部门间审批程序方面,坚持环保前置,必须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乡镇同意,农业(畜牧)审核通过,发改委立项批复,再编制环评文件报批。在环保审批程序方面,最重要的是选址勘察工作,必须按照环保相关要求,实地严格勘察选址,不符合选址条件的一律不批;符合选址条件的,在乡镇同意项目落户、畜牧部门审核通过、发改委立项批复后,由环保主管部门的项目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确保项目审查的科学性。环保部门审查通过后,再由项目业主编制环评文件报批。三是严格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环保验收其实是环保审批的延伸,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过程中,关键是通过现场检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审查项目环保“三同时”的落实情况,项目验收一定要严格按照环评及审批要求,逐项核查,检验污染防治设施的效果是否满足环评要求是关键,保证验收的项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四)强化监管。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工作,除了科学布局、合理选址外,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养殖场建设和运行的环境监管。要取得好的污染防治效果,在项目可研阶段,环保部门就应该提前介入,指导项目业主从环保角度进行场区平面布置设计,畜牧部门从动物防疫角度指导设计,力求养殖场将来运行时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最小。在项目建设阶段,环保部门要主动跟踪服务,做好养殖场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三同时”监管工作,确保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在日常监察工作中,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废水、废气、废渣的规范处理方面,要坚决杜绝废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即外排,影响下游河流或青龙湾水库水质的违法行为。在监管工作中,若遇疑难问题,最好请专家会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方案,保证污染处理效果。

(五)生态养殖。为有效缓解养殖业对青龙湾库区的环境压力,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推广种养循环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思路,坚持养殖业布局与种植业发展相对接,发展种养加循环、林养加循环,推行“畜—沼—菜”、“畜—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发展有机肥加工等新兴产业。要把养殖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起来,努力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畜禽养殖业,必须配套搞好沼气池建设,抓好废物综合利用,有效降低畜禽粪便对对周边环境影响。

篇6

关键词:黄山;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11-09-04

作者简介:吴 虹(1970―),女,安徽黄山人,经济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181-03

1 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提供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换言之,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对于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而现实,是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突破点,是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新的切入点和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着力点。基于这一认识,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区把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近年来,屯溪区乡村旅游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1家、2A级旅游景区5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1家、优秀旅游乡镇2家,省级旅游示范专业村3家,省级农家乐旅游接待示范点1家,市星级农家乐16家。现已逐步形成屯光镇以“花山谜窟、留村、九龙山”为载体的,黎阳镇以“小龙山、鬲山、市民开心菜园、红旗茶事体验园”为载体的,奕棋镇以“农家乐徽菜美食一条街、西郊绿色生态休闲园、九龙园林蓝莓园”为载体的,新潭镇以“东关现代观光养生农业园、草莓基地”为载体的,阳湖镇以“黄山归根堂生态休闲园”为载体的各镇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2 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2.1 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近年来,屯溪区积极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水库、古迹等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乡村旅游点。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了与“三农”的直接对接,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目前,屯溪区的乡村旅游点已发展成为全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以花山谜窟景区和黄山植物大观园为代表的一批4A级景区和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田地里的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水果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在田地里耕作、采摘,体验都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切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变固有观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2.2 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增长迅猛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健康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屯溪区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现在,屯溪区乡村旅游产品能够较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周边省区、市的游客纷纷看好该区乡村旅游,市场辐射面越来越大,接待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2.3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乡村旅游区(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乡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多数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标志牌等硬件设施。部分乡村旅游点建设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2.4 发展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旅游后劲十足

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局面。新上乡村旅游项目也在竞相开工,抓紧建设。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自浯村“农家乐”乡村体验游开办以来,外出打工村民纷纷返乡从事旅游开发,村民的就业门路拓宽了,直接收入也得到了相应增长。

2.5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推进和谐发展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屯溪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发展,必须建立在工业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旅游经济大跨越发展的基础上。没有屯溪农民的小康就不会实现屯溪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屯溪全社会的和谐。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良环境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要求,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屯溪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自2006年开始,区委、区政府就将乡村旅游发展列为对屯溪5个乡镇年度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大督导力度。几年来,全区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逐年增加。

3.2 坚持科学规划引导,保证乡村旅游的正确方向

屯溪区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指导思想。在《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各乡镇“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已将乡村旅游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对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点,旅游主管部门积极鼓励并引导其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对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乡镇鼓励其创建全省最佳、优秀旅游乡镇。

3.3 加强规范管理和教育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对照《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安徽省农家乐旅游星评标准》、《星级旅游乡村创建标准》等系列标准,屯溪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规模以上乡村旅游点,按照国家2A级景区以上标准要求其完善基础设施,把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理念向乡村旅游延伸。卫生防疫、物价等部门主动深入乡村旅游点帮助其规范管理。旅游主管部门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每年召开一次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开展观摩学习。组织专人赴规模以上乡村旅游点帮助编写导游词,成立“屯溪乡村旅游行业协会”。

3.4 加强典型示范作用,树立积极的带动作用

实践反复证明,发展农村经济,典型示范是一条成功路子。屯溪区在培育乡村旅游的实践中,不但重视树立景区的典型,更加注重树立人的典型。省级农家乐旅游接待示范点――天池农庄的创办人就是我区最早获得市星级农家乐荣誉的,广为宣传这些典型的创业精神和成功经验,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4 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屯溪区加大了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发展乡村旅游,但是由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显得明显不足,许多市场看好的项目由于缺乏必要资金或资金不到位迟迟得不到开发和建设,已经直接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4.2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有些乡村旅游点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卫生健康知识等。

4.3 市场意识有待提升

虽然屯溪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近几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渐成气候,但是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更缺少对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低。

4.4 策划和管理人才匮乏

屯溪区发展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早,但真正把握乡村旅游策划、设计、包装等内涵的专业性知识人才严重匮乏,造成一些乡村旅游点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开发、乱建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一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对外来游客肆意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出现。有些乡村旅游点产品还很粗糙,仅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乡村旅游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还显得十分不够。

5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5.1 挖掘特色、打造品牌

深度挖掘本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整合旅游资源,搞好综合开发,把中心城区每一个景点连起来,串珠成链,整体推销。在乡村游方面,重点抓好篁墩和上、下草市等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性开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依托花山谜窟等景区,不断完善以浯村“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体验游。塑造个性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打造地域品牌,增强竞争力,是当前我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口口相传、人际关系宣传等原始、被动、陈旧的宣传方式,主动出击,参与全市整体宣传促销,以提高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

5.2 加强管理,规范经营

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区域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使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者形成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观念。加快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旅游、人力和社会保障局要紧密配合,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加强旅游知识、服务规范、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技能。人事部门在引进人才时,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注重引进一批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渠道的专业人才,促进全区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要精心组织,深入推进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旅游经济强区,省、市旅游经济强镇和农家乐旅游接待示范户争创活动,不断提升我区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3 改善设施,营造环境

在提高对乡村旅游发展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注重加快道路、停车场、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购置一些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休闲舒心。

5.4 广辟渠道,加大投入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旅游收入,关键是要树立“经营旅游”的理念。经营旅游,就是要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发展路子。政府主导,就是要把旅游业当作“大战略、大经济、大事情”来抓,而不是由政府包办旅游建设的投资。市场运作,就是要用市场联系产销,让旅游业全面走入市场。如在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上,可以采取土地转让(出租)、旅游服务、农家乐和旅游小商品销售等形式,使当地农民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增加收入,得到实惠,充分调动景区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旅游发展活力。企业经营,就是要通过采取经营权的转让、旅游企业参股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路子等形式,通过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纪念品、传统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罗山县 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探讨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3-01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形态,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所产生的。其能够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对人们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给予满足,以达到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拍摄、购物的目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建立不仅能够使旅游者更好的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村生活以及分享农业经验,也能够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的节奏也在逐渐加快,这使得人们更加渴望能够享受到宁静的生活环境。所以,休闲观光农业这种旅游项目就成了人们最好的选择。

一、休闲观光农业的综合分析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将农业与旅游业互相结合,并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空间以及资源进行开发和规划,以便其能够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休闲活动,从而使当地的旅游品质和农民收益得到一定的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兴起于欧美国家,且在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等国家最为流行。中国最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地区是台湾,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开始的比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获得了初步发展,且发展地区是以北京与广州为主,后来逐渐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现如今,中国的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发展为主,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最发达。

二、罗山县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行政管理力度不够

因为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形态,然而政府并没有对其建立独立的监督与管理部门,现在是由农业与旅游业两个管理部门共同对其进行管理,所以这导致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管理机制。由于不同管理部门所考虑的利益是不同,而且不同政府部门多规范的管理标准也不同,因此其制定的管理方案也只适合其管理产业的发展要求,这就给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规模不大、设施简单

在旅游较为流行的季节,很多地方的农家乐都会出现旅客爆满的情况。然而,由于很多农家乐都是小规模发展,且设施简单,这使得其接待旅游者的能力略显不足,而且不能很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各项服务,有的农家乐还会出现旅游者无处就餐的情况,这给农家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此外,由于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出现了大量的农家乐,但是这些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大多都是在互相模仿,没有什么特别的、个性的特色服务项目,而且其旅游内容都较为单调,除了欣赏自然田园风光,就是垂钓、休闲,对其它娱乐项目极为缺乏。由此可见,服务内容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是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且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才能取得更的大成功。

三、罗山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策略

1.对休闲观光农业建立明确的的发展规划

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根据其发展状况,对其建立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将其发展规划和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进行结合。罗山县在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地成效,这给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农业发展状况为依据,以便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项目进行加强,并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够取得更大的效果。此外,罗山县在进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时,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县整体的发展规划对各镇的规划加强指导,以保证各镇与全县的发展规划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这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2.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

罗山县在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一是罗山县及各镇政府可以建立发展专项基金,以便对其发展力度进行增加;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发展扶持政策,以达到吸引投资者前来对休闲观光农业进行投资的目的。二是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税收给予一定的减轻,比如营业税、所得税等,并建立专项信贷扶持资金,在贷款利息和还款时间上可以给予一定的便利;而对于一些主要的发展项目,政府可以对其信贷扶持进行大力加强。三是对一些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乡镇,县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奖励,并对那些经营合法、守信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3.对行业的管理进行加强

罗山县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时,要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给予一定的重视,并对生态县、村的建设速度进行提高,以便将罗山县打造成旅游环境一流的旅游县。对于“休闲观光农业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加快研究速度,以便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的安全、服务、卫生等方面加强管理;而对当地农业产品的包装也要加强指导,以便对产品的附加值进行增加。此外,还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够在专业人才的管理下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罗山县要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速度,不仅要对旅游队伍的建设进行加强,培养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也要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的产物,对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够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加快,也能够使当地的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得到有机的结合,这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芳,徐慧君.乐都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

篇8

此召开全县住房建设暨旅游工作会议,今天。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市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0年工作,安排安排2011年相关工作。刚才,县住建局吴局长、旅游局汪局长分别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完全同意,下面,就各项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住房建设暨旅游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乡镇、各部门及各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0年。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完成城镇重点建设项目投资12.7亿元,实施了石镇街道路改造、桃园小区基础设施、河西休闲长廊向南延伸等扩城项目,营盘、凤凰两个重点镇及小岭、曹坪等建制镇建设稳步推进,保证性住房、盘龙官邸、阳光小区及乾佑山庄一期顺利竣工,县城三期亮化、污水处置工程等配套项目进展顺利,乡村管理不时规范,城区建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品位不时提升。全县共接待游客202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3004万元,创社会效益达6.5亿元。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胜利开园,九天山景区投入试运营,五洲盘龙植物观赏园、凤凰古镇维护与开发、秦楚古道等景区景点建设稳步推进,龙钢大酒店、五洲(万国)生态度假酒店等配套项目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县旅游接待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时加快。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各企业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此,代表县委、县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住房建设及旅游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住房建设方面,充分肯定工作成果的同时。城乡建设规划执法管理有待加强,违法违规建设屡禁不止;乡村保证性住房建设缺口较大,困难职工住房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效果不明显,村容村貌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等等这些严重影响着我县的城乡均衡发展。旅游工作方面,旅游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景区服务质量和软环境建设还有待加强,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宣传促销效果不明显,等等这些仍是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要实现将我县打造成为关天经济区三级乡村和西安第二生活区的目标,就必需将完善住房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要进一步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既定的发展目标上来,认真对照年度任务,夯实责任,严明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以实实在行动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狠抓项目,完善规划。全面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

也是解决城乡结合部脏、乱、差,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是改善民生、保证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和打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平台的关键环节。能否做好今年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按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直接关系着“十二五”能否实现高点起步。

坚持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原则,1发挥规划龙头作用。要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思路。进一步完善乡村城镇规划体系。要坚持规划“龙头”地位不动摇,加大乡镇、集镇等重点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进度,不时提高重点区域的规划覆盖率,为区域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要认真搞好专项规划设计评审,严格规划审批,加大规划执行力度,搞好规划控制,从严查处并纠正私自变卦规划设计和不按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的行为,全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加大项目资金筹措力度,2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提升乡村发展水平的核心。督促施工单位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县城污水处置厂6月底前建成,乡村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年内建成。要迅速启动乡村天然气开发利用、新城基础设施续建等项目,如期完成石镇后街道路硬化、迎春路人行道改造、新老城区连接带等工程,稳步推进保证性住房、博隆·惠达城、盘龙官邸和阳光花园二期等房地产项目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乡村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品位。

以营盘、凤凰两个省级重点镇及小岭、石瓮等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3切实加快城镇建设。要抓住省上出台的陕西省重点镇建设标准(试行)重大机遇。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公园绿地、供排水管网、学校、医院、超市等一般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逐步形成重点突出、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模式。要积极发明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移民建房、农村清洁工程和土地整理等政策机遇,快速完善建制镇及重点村的基础设施,不时提升城镇的发展承载能力。

分布实施”原则,4稳步实施保证性住房。要按照“统筹规划。结合市下达我县保证性住房建设任务,从满足不同类型的住房困难群众入手,快速推进红石崖廉租房、石镇湾潭子廉租房、县中校园内公租房、下梁镇沙坪村公共租赁住房等保证性住房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证体系,切实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

激活县城及重点镇周边国有土地和闲置土地,5积极盘活乡村资产。要加大乡村建设配套费征收力度。进一步挖掘可设置商业广告宣传标语的乡村空间,实行有偿供给,市场化配置,为乡村建设聚集资金。要进一步开发、整理和规范城镇可利用公共空间,通过出租、有价转让和收取管理费用等形式,化解乡村管理费用。同时,要积极做好住房公积金的收缴、管理和借贷,切实发挥其在改善干部职工住房条件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加大乡村管理力度,6强化乡村管理。要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效果。逐步建立健全市容管理长效机制。要以县城和集镇市容管理为重点,不时加强对户外广告、横幅设置、占道经营等行为的清理整顿,加强路面保洁、垃圾清运、道路清淤等工作,使县城及重点集镇始终坚持清洁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污染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做细做好项目所涉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7优化施工环境。相关乡镇和部门要组建强有力的施工环境保证工作机构。尽力将影响项目建设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及时调处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少数无理取闹、非法阻工的人员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确保县城污水处置工程、隆博·惠达城、乡村天然气等重点项目迅速启动,快速推进。

三、优化服务,加大投入。努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也是县支柱产业之一。要始终将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养,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力争2011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20万人次以上,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争光添彩。

优化资源,1强化规划编制。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打造精品”原则,高起点、高品位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尽快启动全县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强规划管理,防止盲目开发、短期行为和恶性竞争,尽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要快速推进以生态观光为重点的营盘生态旅游区,以植物观赏、农业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县城旅游园,以地质科考、观光、探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溶洞旅游区,以古镇的维护、影视基地开发、民俗风情挖掘为重点的凤凰古镇风情游园区等四大旅游景区板块规划编制,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把项目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龙头,2狠抓项目建设。要紧紧围绕“做精生态旅游”这一核心。切实做到新建在建项目抓进度,贮藏项目抓招商,谋划项目抓前期,建成项目抓管理。要加快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续建、安沟旅游度假区、五洲盘龙植物观赏园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秦楚古道、九天山森林公园“五一”正式开园。要快速推进汇生源大酒店和药王沟、安德鲁西亚度假山庄等涉游项目建设,力促秦岭国际狩猎场、五洲(万国)生态度假酒店、龙钢大酒店等旅游配套项目“十一”前建成运营。要加大涉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启动102省道溶洞段改造、石瓮镇民俗风情一条街和凤凰古镇旅游新区、农家乐集群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牛背梁、溶洞、凤凰古镇景区演艺广场建设,建成乾佑、凤凰、营盘等3个大型旅游购物超市。要积极做好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4A级景区争取和溶洞晋升国家地质公园的接碑工作,努力实现旅游产业由规模型向效益型、由数量扩张到素质提升、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的转型。

抓好景区景点的内部管理、卫生管理和安全管理,3强化行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各景区景点、重点宾馆饭店的导游、卫生、平安、服务等规章制度。提高景区景点的服务水平。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道德、平安培训,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要强化旅游管理,特别是要抓好黄金周和双休日客流量增大时的平安防范,确保旅游环境平安良好。要积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通过外出学习、内部培训、轮岗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强管理人员在岗培训。要加快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步伐,推进农家乐提档升级,积极开展“金牌导游”十佳服务明星”旅游明星企业”等评选活动和星级酒店评定工作,不时提升服务接待档次和水平。

创新宣传营销思路,4积极宣传促销。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宣传”指导思想。精心搞好旅游宣传筹划,进一步唱响旅游品牌。要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和电脑网络等现代公众信息平台、宣传图书、画册等形式,通过参与“十五届西洽会”西安世园会”旅交会”秦岭生态旅游节”等节会,全方位地宣传造势,抢占旅游促销的制高点。要引进和发展旅游饭店、旅游文化公司、旅行社、旅游运输企业,形成经营合作网络,实现优势互补。

谁受益”原则,5主动招商引资。要坚持“谁投入。通过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出让、合资、独资、参股、租赁等多样投资经营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外部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旅游市场。要加大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高山索道、服务设施,溶洞景区深度开发、观光电梯,凤凰镇维护与开发等项目的谋划包装,通过引导性、启发性投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优质、快捷便当、各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

也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始终坚持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原则,6加强环境维护。优美的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置好维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到既要带动经济发展,又不破坏旅游资源与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抓好景区景点环境治理的同时,积极引导游客维护生态、维护环境、减轻污染。

四、细化责任,加强领导。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企业一定要沉下身子,住房建设和旅游工作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狠抓落实,全面加快县域城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始终用发展的观念来谋划工作,用统筹的方法来部署工作,用进取的状态来要求工作,用关爱的情怀来管理队伍,全面增强整体执行力。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协调处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掌好舵、搭好台。

篇9

一、引言

2013年,《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对全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把乡村度假旅游提升到与海洋旅游、文化旅游并列的海南未来三大旅游产品。海南利用热带海岛优势,在滨海旅游方面已经先行一步。而近年来,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乡村游开始异军突起,成为受人们青睐的一种旅游方式。走在国内旅游行业前列的海南,也逐步开始把乡村游作为“主菜”来经营。

在这种大背景下三亚也应该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统筹规划发展方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寻求更好的出路。以往各地的实践证明,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带动农村的各个行业的发展,比如餐饮业、住宿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增加农村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城乡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交流,增强相互了解,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三亚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状况

2009年7月,三亚市政府通过的《三亚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将通过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新型产业的成长,开辟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并进而延伸来三亚游客的旅游空间。

按照规划设置,三亚休闲观光农业在总体上要形成“东西两翼蝶形伸展、中部纵向点片镶嵌”的发展格局。围绕着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开发,依次打造“亲近三亚之旅”、“浪漫天涯的魅力”、“将美丽进行到底”三大特色乡村旅品牌。

从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角度,三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将坚持“巩固中部、开放东部、拓展西部”的战略,即以西部地区热带高效农业展示为基础,开发旅游胜地周围乡村特色旅游项目,逐步搭起连接东、西部乡村生态景区的桥梁;带动东部的乡村旅游线路从沿海向农场、种植园、产业基地延伸,建立开放型度假区;拓展西部乡镇旅游发展路径,挖掘地方文化的渊源,设计风格独具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按照09年的《三亚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算,现在三亚的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已到中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预想得到的效果还很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三亚全市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并不多,包括亚龙湾玫瑰谷、老马驿站户外俱乐部、新农村农家乐、槟榔河文化旅游区、小鱼温泉景区、凤凰花海以及三亚周边一些乡村开展的采摘项目等。(阳光海南网)

三亚经过多年的努力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分布在三亚市区周边的各个乡镇,这些乡村旅游项目每年分流着三亚部分游客。每到过年、寒暑假、五一、十一的小长假都有不少游客选择到市区周边的乡村去游玩。比如五月份这段时间正是三亚芒果成熟的时候,五一期间及周末都有许多游客到荔枝沟南新农场的芒果园或者到海棠湾林旺的果园去体验采摘的乐趣。眼下迎来了六月份,荔枝即将成熟,又会有新的一波采摘荔枝的没有的来袭,果农们也要为接待游客们做足了准备。

(二)经营规模小、景点少,经济效益差。虽然早在2009年三亚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三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至今已五年过去了,但是发展规模还是比较小,没有形成一条统一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目前三亚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企业或者农户自发组织经营的,尚处在发展初期。各个景点分布零散,没有统一组织,也没有旅行社专门提供的旅游路线。客源要靠自己去寻找,或者静等旅客上门。所以有些知名度小乡村旅游项目就显得比较被动。其中原因除了自身问题外,还有就是被三亚滨海旅游的光环所掩盖。近年来,三亚的度假酒店和海滨度假区发展很快,逐渐形成了海棠湾、亚龙湾、大东海和三亚湾度假群落。大多数人所知道三亚都是三亚的海,对于三亚的乡村了解还是比较少的。在滨海旅游的阴影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举步维艰,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宣传关注度上得到的支持都比滨海旅游项目要少得多。

三、三亚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

说到三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碧海蓝天。都以三亚的海为出名,所以三亚的乡村旅游被海洋旅游的名气所掩盖,在夹缝中生存,对三亚不了解的人很少知道三亚的乡村旅游。我们上各大旅游网站或者三亚的旅游官网看到的都是比较高端的滨海旅游度假信息,很难找到与乡村旅游有关的信息,信息传播不出去,当然就很难发展壮大起来。

(二)统一的规划程度不够,特色不鲜明

目前,三亚乡村休闲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的为主,缺少统一、整体规划,设计项目时没有经过周祥的市场调查,没有发挥本地的特色,出现许多类似的项目相互抢夺游客资源。

功能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三亚农家乐旅游项目主要在市区周边,近年来三亚市政府为了支持旅游发展也修了不少连接周边乡村的道路,但是乡下的餐饮、住宿设施条件还是比较差的,比如餐饮上都是路边小摊贩为主。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期待不仅是观自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也不仅仅是体验到种田采摘果实的喜悦,更应该要完善住宿、餐饮、卫生、安全防护、停车场、标示解说、露营装备等配套设施。

(三)没能充分发挥热带农业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优势

随着三亚旅游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三亚,对他们来说,来三亚不仅仅是来看海,除此之外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少数民族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也是能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游览景点。三亚不仅是有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这些大都分布在农村,但是这些优势并没有完全加以挖掘来发展乡村度假。三亚市的建设是按照现代城市的模版来建造的,到处都是毫无特色的现代高楼。在乡村很多原始的、有民族风情的民宅也拆了建起现代化的小洋楼,毫无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缺特色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增加宣传投入。需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宣传,比如在旅游网站或官方网站上做一个乡村旅游的专题板块,让更多的人知道三亚不仅有海,还有美丽的乡村。

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等活动进行吸引游客,扩大宣传效果。比如三亚的热带水果比出名,其中种植比较多的是芒果,一到芒果成熟的季节可以组织果农们举行“三亚芒果节”的节庆活动等等。

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东起海棠湾西至崖城,打造一条或几条完整的乡村旅游路线,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

三亚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应该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来制定发展方案,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省外城市老年人群体就开发生态疗养度假型产品,城市居民期望回归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明的就开发农事体验型产品,增强旅游活动的互动性。逐步完善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设施。

乡村游不像长途旅游,省时、省钱、又方便,周末就可以轻松出行,但游人大多选择景区就是因为其有着更完善的服务。乡村度假的游客少,除个人偏好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家乐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游玩项目比较单一和老套,同时也缺少特色。在这方面乡村旅游单位就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搞形式单一、雷同的旅游产品,应该创办有特色的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和特色娱乐等等。[3]

(三)开发热带农业旅游,展现黎苗民族风情

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的种植热带农作物和水果,充分发挥海南热带资源的优势。三亚的旅游者大多来自温带和寒带地区,比如国内游客以东北三省和四川省的居多,外国游客主要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的高纬度的国家。对于这些客人来说,热带风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仅是热带海洋,也包括热带农业和雨林。

三亚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是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所以如果开发好这些民族资源,将会对乡村旅游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保护好民族特色不丧失,民俗风情不被破坏,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五、结束语

篇10

____月23日至28日,我参加在____农村干部学院举办市党政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培训班考察学习。我们先后参观了金鸡湖创业长廊、全国文明村蒋巷村、____现代农业产业转园区、科学发展先行村永联村、张家港市展览馆、____镇及恬庄村陆家宕,并听取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辅导。感受到先进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创新模式,深受启发,体会如下:

经验做法

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____市以改革试点先导区为载体,科学落实城乡发展规划,通过“三置换”探索农民变市民新途径,通过“三集中”优化城乡布局,通过“三大合作”实现富民强村,通过“三大创新”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三大举措”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割据推进城乡社保并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进步,提升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是先行先试,建立改革试点先行区。根据____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典型示范的原则,按照各地条件和特色,因地制宜,选择23个镇(或产业片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挥先导区积累经验、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有序地推进____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规划引领,科学实施城乡发展规划。____坚决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转变理念,创新思路,通盘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割的规划管理体制,超前谋划和制定发展规划,对城乡的经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统一总揽、统一规划。

三是“三集中”,优化城乡产业布局。____积极实施优化城乡产业布局战略,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的“三集中”工作,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和人口集中,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村发展形态转变。

四是“三置换”,探索农民变市民新途径。____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根本制度创新在于“三置换”: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保障了农民权益,解决了农民进城进镇的后顾之忧,探索出农民变市民的新途径。

五是“三大合作”,实现富民强村。____始终把推进“三大合作”改革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开,使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成为新世纪____农村改革的主旋律。

六是“三个创新”,发展现代农业。____农业发展战略从过去的注重“经济”功能,转变为强调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综合开发,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功能结构,重点发展以优质粮油、花卉园艺、特种水产、生态林地为主导的“四个百万亩”现代农业,通过积极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总体水平,强化和拓展农业的“基础”作用。

七是“三大举措”,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____通过改革财政体制,提高建设资金保障;搭建服务平台,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实施配套制度,促进资源向下流动。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失的资金、平台、制度问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八是打破割据,推进城乡就业社保并轨。2009年4月,____出台《____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与社会保障实施意见》,明确以就业创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就业与社保城乡并轨。

工作启示

新型城镇化要求做到产业有力支撑、人口有效集聚、科学规划布局、资源集约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宜居、文化特色鲜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山区乡镇,优势与短板并存。我们必须克服短板,发挥优势,方能立足实际,彰显特色,开拓进取。

明确目标定位。我市已进入全国百强,作为山区乡镇,必须明确目标定位。着眼于镇情实际,确立全省百强乡镇、全省茶叶生产科技示范名镇、全省生态建设名镇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