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办法

篇1

一、准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及运行现状

(一)准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

在我国,准金融机构的概念不属于法律概念的范畴,还没有权威和统一的定义。最早运用准金融机构概念,是在《“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将准金融机构定义为开展融资活动的非金融机构,其中还将各种民间借贷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股权、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等非金融机构,纳入了准金融机构的范畴。我国现行的准金融机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具有金融许可证、不受“一行三会”的直接监管、规模较小、从事特定的金融业务等特征。而在这当中,我国主要的准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等。

(二)准金融机构的运行现状

准金融机构的不断兴起,也促发了准金融机构跑路和违规经营等一系列问题。如按照我国相关放贷业务的规定,在准金融机构的范畴中,只有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才拥有放款的功能,而融资租赁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具有放贷的功能,但是在现实的经营中,融资租赁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违规经营行为层出不穷。

1.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截止到2013年9月,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就达到了7398家,贷款余额也达到了7535亿元。相比2012年年末的数据,小贷公司的数量增加了1300多家,贷款余额增加了1500亿人民币。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崛起,潜伏了大量风险。2014年,发生了近年来最大的小贷公司跑路事件。无锡市璜土镇江阴丰源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了公司的跑路事件,其中相关的私人投资者、法人、银行等等都成了受害者。

2.关于融资租赁公司。截止到2014年4月,融资租赁行业的融资总量达到了23500亿元,其迅速发展蕴藏了潜在的风险。同期,商务部为了防范融资租赁行业的非法集资风险,下发了“关于开展融资租赁行业风险排查的通知”。通知规定,各省的商务厅必须在2014年5月30日以前,对相应地区的融资租赁行业进行风险排查,并将排查结果上报商务部。

3.关于融资性担保公司。截止到2012年年末的数据显示,融资性担保贷款的余额合计14596亿元人民币,共成立了859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庞大的融资担保团队,伴随着放高利贷、非法集资、将出资人的资金挪作他用的风险。2014年7月,济宁世达担保有限公司由于违规经营导致资金链的断裂,随后法人代表自动自首,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由将其拘留。

4.关于典当行。截止到2013年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共成立了6833家典当行,典当余额达到673.9亿元人民币。典当行在其运行中存在着高息揽存的现象。2014年,北京发生了鑫厚通典当行与理财公司合作,用“高息的理财产品”作为诱饵,向客户承诺7%―14%的年化收益,运行中实为将资金投放于房屋抵押债权,最终典当行卷款跑路的事件。

二、我国准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

(一)监管权行使依据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准金融机构的监管已经有了明确的监管依据,但是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准则,同时存在着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监管权行使的不确定性。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涉及金融和基本经济制度,只能通过制定法律来具体规定。同时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能够设立行政许可。地方省级政府做出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上位法没有规定,二是亟需做出许可。部门规章在上位法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更加具体的行政许可。所以,在上位法没有具体做出行政许可的时候,除非地方省级人民政府亟需做出行政许可外,部门规章不可以随意做出行政许可。

目前,我国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要是依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来进行监管。在效力的层级上,《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

我国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监管,前后出台了两个通知和两个办法。首先是2004年出台的《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此通知在效力的层级上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然后是2005年出台的《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本办法在法律的效力层级上属于部门规章;其次是2006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内资融资租赁试点监管工作的通知》,此通知在法律的效力层级上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最后是2013年颁布的《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此办法在法律的效力层级上属于部门规章。

我国关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分别出台了一个通知和两个办法。前后分别是2009年《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本通知在法律的效力层面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2010年,《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的在法律层面的效力属于部门规章;2010年,银监会出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认知资格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在法律层面的效力为部门规章。

关于典当行的监管依据,主要是2005年的《典当管理办法》,此办法在法律上的效力属于部门规章。2012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典当行的行业监管,配合《典当管理办法》的执行,商务部出台了《典当行业监管规定》,此规定在法律效力上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其对加强《典当管理办法》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监管主体的多元化

在现行的准金融机构监管依据中,存在中央与地方监管权的冲突。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假定各级监管部门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使准金融机构监管权的基本取向,那么他们必然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自利为行为准则,在自利动机的引导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方案,就可能引发监管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卸责,最终导致监管的漏洞和失灵。因此,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权限,对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现行监管依据中,中央与地方对准金融机构的监管冲突有着具体体现。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要依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了监管权主要由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实施,而省级人民政府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再次将监管权转移。在我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包括了以下几类:第一,地方金融办负责监管。主要起到审批、监督、协调、处置风险的作用。以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四川省、吉林省、山西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为代表;第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监管。由省级金融办牵头,和中国人民银行市分行、省银监局、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经贸委等共同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将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金融办,对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起到综合指导的作用。主要以浙江、湖北、山东和安徽等省等为代表;第三,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负责监管工作的开展。小组由省级金融办、工商局和财政厅等组成,共同指导和审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以辽宁省为此类监管的代表;第四,中小企业局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省级人民政府将监管的权力给予中小企业局,让其开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此类型以贵州省为例。

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根据《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商务部要对全国的融资租赁企业进行监督管理。为了提高商务部的监管水平和能力,商务部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性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主要是对省行政区域内的融资租赁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经营企业进行业务监管,遇到违法情况应立即报相关部门处理并向商务部反映情况。可见,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管工作,由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实施。

我国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主要是根据《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来执行的。根据相关规定,国务院在银监会设立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主要承担以下职责:第一,负责制定促进发展和控制风险的各项政策;第二,拟定宏观的监管制度措施;第三,对地方人民政府执行的风险处置和监管工作进行指导;第四,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融资性担保业务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办法中的相关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实行属地管辖。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办法的规定,明确监管部门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监管,并向银监会的联席会议报告工作。而我国各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定了不同的部门负责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类监管机构:第一类,金融办负责监管工作,如四川、广东、山东、辽宁等省;第二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监管,以河南省为代表;第三类,市科工贸信委负责具体的监管工作,主要以深圳市为例。

对典当的监督主要依据《典当管理办法》和《典当行业监管规定》。根据规定,典当监管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商务部、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地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县级商务主管部门等部门负责。商务部负责全国典当行的监管,在宏观上对典当行业进行制度性的调控。省、市级商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辖区内典当行的监管。县级商务主管部门主要对行政区以内的典当行进行检查,主要是配合省、市级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可见我国典当业的监管工作,由商务部、省市县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实施。

(三)中央与地方的监管冲突

根据我国的监管依据,我国对不同的准金融机构监管宽严不同。总体而言,我国对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的监管限制,严于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的限制,主要因为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拥有发放贷款的职能。对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部门,有商务部和省、市级商务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直属机构和地方政府制定的金融部门等等。对准金融机构的监管中,中央与地方的监管冲突随处可见。

我国不同的省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拥有不同的办法。现以四川省为例,根据《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银监局、省工商局、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办法中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每一季度向当地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资产负债表和其他相关统计信息,并定期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市、县级政府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等贷款基本信息和小贷公司的融资情况、高管人员、股权质押、股权变动等情况。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还要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资金流向进行监管。可见,四川以地方“金融办”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虽然《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由地方省政府规定的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监管,但是在四川省实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过程中,并非是由地方“金融办”独立实施监管。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由地方人民政府“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省银监局等相关机构共同展开。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四川省银监局与地方省级部门和地方省级“金融办”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多头监管。

《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是融资租赁公司监管的主要依据。依据该规定,商务部对全国融资租赁公司进行监管,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融资租赁公司进行监管。因此,融资租赁公司的监管中存在中央与地方监管的冲突。

省级政府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权,是由国务院批准,并在银监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七个部门联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当前我国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同样是处于双重监管之下。作为中央层面,以银监会为首的七部委组建的联席会议行使决策权和规则制定权;地方的监管执行省级政府指定具体的监管部门(大多数为经贸委)来进行属地管理。

商务部取得对典当行的监管权,是经国务院批准、并由商务部和公安部出台的《典当管理办法》规定的。2012年,商务部印发了《典当行业监管规定》,以此规定来配合前面办法的实施。现有规定中,存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冲突,主要表现在商务部负责全国的典当行监管,省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典当行的监管。

综上,我国对准金融机构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监管,同时在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的监管中,暴露了中央与地方监管主体间的冲突,最终将可能导致监管的竞争和卸责,从而引发监管的失灵。

三、中央与地方准金融机构监管权限划分的优化

我国在对准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出现了多头监管的问题。涉及的监管当局较多,且监管主体和监管依据都有所不同。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主体,由省级金融办、中小企业局以及由金融办牵头的联合监管组织;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主要是国务院成立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在宏观的层面进行监管,以及地方省级政府“金融办”、市科工贸信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进行监管;对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行的监管,主要由中央的商务部和地方的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执行。在我国对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中,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监管权共存的现状。因此,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的优化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权力逐渐由中央向地方扩散,地方监管主体对金融监管的权力在不断地加强。如2003年,中央将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权赋予了省级人民政府,地方政府成为农村信用社监管的第一责任人。这种中央分权的改变,不仅实现了金融服务地方化,同时促使了监管责任地方化。

篇2

关键词:公共租赁住房;ABS;信用增级;破产隔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2007年我国住房体系改革以来,已经形成了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并行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但为了解决人数众多的 “夹心层”住房困难,2009年中央政府提出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重点。由于公租房覆盖范围更广,社会需求更大,建设任务也更重,公租房建设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以河南省为例,在《河南省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2012年全省将开工建设公租房14万套,竣工5.74万套,约占各类保障性住房的1/3,项目计划投资168亿元。目前,公租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专项拨款、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土地出让金。公租房“只租不售”,资金沉淀期长。因而,现有的上述资金来源满足不了公租房建设资金需要的。资金成为制约公租房建设的瓶颈。如何在政府的主导下,创新融资方式,引入民间资金,成为公租房建设瓶颈的关键。

ABS,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以项目资产预计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是资产证券化的高级阶段。ABS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债券信用增级计划,降低债券利率,进而降低筹资成本。ABS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房地产业,九十年代开始向全球迅速扩展,是项目融资的重大创新之一。随着ABS的发展,其在资金成本、资金来源等方面的优势愈加突出,如若将ABS融资用于像公租房这样的大型房地产建设,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将会是解决公租房资金难题的一剂良药。

二、ABS融资在公租房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

公租房的资产属性和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现状决定了ABS模式可以用在公租房建设中。

第一,公租房流动性极低。根据国际惯例,适用于ABS进行融资的资产一般流动性较差。通过证券化,此类资产在公开市场上流通,进而解决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公租房属于不动产,本身流动性已经较低,且公租房还不能出售,在存续期内只能依靠分期收取租金来回收成本,因而是流动性极低的一类资产。

第二,公租房在整个资产存续期都具有稳定的现金流,能够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有效的供给,并保证本息的偿付。公租房建成后,可以在经营期间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再加上政府的租金补贴、税收减免以及公租房附带商业的租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ABS融资中以项目未来收益作保证的前提,并实现本金、利息偿付。

第三,公租房项目信用高。公租房属社会福利项目,由政府出面担保,信用高,可以有效地降低公租房的筹资成本,为成功发行债券融资提供一定保证。

第四,公租房项目规模大。随着住房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数量要求越来越高,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要承担一半以上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在《洛阳市建委明确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重点工作》中要求2012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801套,其中,公租房10,560套。公租房建设规模大,适用于ABS大型融资。

此外,2012年上半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19.9亿元,有良好的社会资金基础。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如《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操作规则》、《信托法》以及《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政策来支持ABS的发展。在实践方面,1997年恒源电厂有限公司(集团)通过ABS在美国市场成功地发行了债券。因而,公租房的建设利用ABS模式融资是可行的。

三、公租房ABS融资模式的构建

完整的ABS运作流程是:资产原始所有者(发起人)组合将要证券化的资产,出售给特定目的机构SPV;SPV通过转移证券化资产,信用评级、信用增级等措施,提高项目的信用等级后,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售债券;SPV以发行收入向资产原始所有者支付资产价款;资产管理人(通常为资产原始所有者)将管理资产所得的现金收入通过SPV按期向投资者还本付息。ABS的实施主要涉及六个利益主体:原始所有者、SPV、资产管理人、投资者、承销团、资金保管机构。

资产原始所有者,在公租房ABS的过程中,资产原始所有者是国家,由下设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或其设立的项目公司(以下统称项目公司)代表。

SPV,资产原始所有者将资产的未来收益权出售给SPV,SPV发行以此为支持的债券。根据《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督管理办法》,SPV只能是信托投资公司,SPV通过抵押、担保等方式来增加所发行债券的信用级别,进而降低融资成本。同时,SPV对证券化的资金进行破产隔离,将在资产证券化中实现基础资产的风险和资产原始所有者的其他资产风险隔离。这对SPV的信用等级和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公租房ABS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的就是 “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并非公租房本身,而是其建成后未来一系列的现金流。SPV购买的是收益权,投资者得以收回投资并获利的来源也是公租房及其附属商业未来所能带来租金、政府租金补贴等。公租房的所有权归属国家,这一点没有改变。

资产管理者,与资产原始所有者签订合同负责资产的后续管理与运营,与SPV签订合同承诺将后续运营收入用于偿还本息。实际中资产管理者多为原始权益人,但是,由于公租房租金的收取、住房的维修、物业的管理、配套商业设施的建设、维修以及租金收取等工作,非常复杂,不是政府部门的专长,因此,在公租房ABS的过程中,建议引入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作为资产的管理者,政府制定公租房租住标准、租金标准、维修标准、配套商业建设、维修与收费标准等,由专用的物业管理公司执行。

投资者,即ABS证券的购买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承销团是受SPV委托,承销证券发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组合。由于公租房所需资金数额巨大,由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担任承销人,共同分担发行风险。选择有资格、有实力的公司组成承销团有利于债券的顺利发行。

资金保管机构,SPV还必须委托商业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担任资金保管机构,公租房及附属商业租金的收入、广告收入、政府租金补贴等凡是由公租房带来的后续收入都要由该机构保管,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资金管理的专业性。

四、公租房ABS融资模式运行保障

1、完善各项法律法规。ABS融资目前可依据的专门法规目前仅有《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其相应的《信托法》、《税法》及会计制度仍有很大空白。当前,ABS融资在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未来要大量推进ABS融资,需要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在借鉴国外成熟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做出调整,推进ABS融资进程。

2、建立完善的经济数据统计预测。公租房ABS融资项目是利用公租房未来的租金等相关现金流入偿还债券本金与利息,如果租金等现金流入不能满足债务本息的偿还,项目会发生偿债危机。因此,在发行ABS之前,需要对公租房及配套商业的市场前景、风险、租金、政府租金补贴的数量等做严格的估算。但是目前公租房可利用的评估数据,还局限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中关于需求量的预测及租金的制订方案,缺乏配套商业如商铺、广告、政府租金补贴等的经济数据的统计与预测。未来公租房建成后实际租住率与预测值的偏差会造成ABS项目的风险。我国要成功地把ABS融资用于公租房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经济预测,预测现金流、债务流,这是评估公租房ABS项目风险、确定债券发行价格的基础,同时可以根据预测结果来合理安排债券本息偿还,以降低风险,控制成本。

3、独立、有实力的SPV。为公租房ABS项目的信用增级与破产隔离,需要引入独立的、有实力的SPV。这需要解决我国信托机构发展孱弱的问题。国家应加大对金融业的创新鼓励,加强民众多渠道、分散投资的意识,逐步培养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信用托管机构。

4、持续客观的信用评价。在发行伊始,公租房ABS项目的信用等级关系到债券利率、融资成本、发行价格等问题,较高的信用等级有利于债券的发行。进入流通阶段,债券的信用等级直接影响债券的市场价格。但是我国公租房项目的收支信息并不透明,同时我国也欠缺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对公租房项目做出独立、客观的评价。这些问题容易导致部分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质疑,进而影响ABS的吸引力,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证券信用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侯莉,王佑辉.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社会资本融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5.

篇3

作为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监管重任的国资委也不得不谨慎对待,“打破一贯部委扯皮不挑头的传统”,正加紧制订海外产权管理方案。“国资委尽快研究制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加大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研究力度,争取年内出台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指导意见,落实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责任制,及时掌握境外国有产权的动态情况。”国资委宣传局副局长曾坚5月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委通过对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两国的央企境外机构调研发现,目前央企境外产权管理制度整体不健全,境外投资存在无序竞争、管理人才缺乏、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及派遣人员薪酬待遇等问题;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境外机构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

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也在同步进行境外资产审计,“今年的重要工作就是开展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审计试点,争取在5年内把所有进行产权登记的境外国资审计完。”国家审计署办公厅的一位官员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明确表示,除一些不能公开的安全性质的资产外,国家审计署会在审计后以公报形式对社会公开。

对于这次审计决心,可以佐证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新设企业审计司、境外审计司。其中,企业审计司负责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国务院规定的中央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境外审计司负责组织审计国家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依法通过适当方式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

目前,商务部也高度重视央企境外产权管理,商务部审批对外投资项目时,已不再针对经营可行性和资产状况,而主要审查海外项目的风险性,比如两国政治关系、国外投资环境与相关法律等。

如此庞大的一笔资产,中央政府责无旁贷。而在2008年之前,这笔资产除了企业自我管理之外,很少有来自政府的压力。政府只能通过对境内母公司的财务监管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状况下,国内很多学者比较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要求加强境外国资监管的呼声很高。”商务部梅新育研究员介绍,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必须先从摸底开始,只有掌握境外国资的存量有多少、经营现状等问题后,对境外国资的管理才能真正开始。

境外资产是笔糊涂账

境外国资监管的麻烦首先在于谁也说不清境外国资的存量到底有多少。根据商务部2007年上半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743户,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8197亿元,净资产3216亿元,所有者权益2803亿元,职工人数24万人,其中中方职工17万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张小济苦笑,作为一个官方专业研究者,这是他截至目前接触到的“最准确”的境外国资存量的统计数据。

张所带领的课题组经过不完全统计发现,仅中央企业在境外就设立了约3460多户企业,其中亚洲所占比重最大,为58%,欧洲约占13%,非洲约占17%,美洲约占10%,大洋洲约占2%。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1026.3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万余家。其中,中央驻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驻外子企业近1200户,投资额占境外总投资的46%。张小济坦言,这些都是通过公开资料以及部分调研得到的数据,不可能是境外国资现有存量的准确数字。

目前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只是对外投资的数字,而境外国资这个概念显然要比对外投资的范围大得多。境外国资这个概念指向的不仅是境外国资企业,也包括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在境外设立的机构。而且,既包括中央一级的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也包括地方上的同类型机构在境外设立的机构。“我们课题组匡算的境外国资最终数字在1.3万亿左右,精确数字有待最终审计结果。”

由于历史原因及境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国情差异,国有企业到境外投资采取的方式也较多,有的还采取了委托个人进行投资的情况。因此,境外企业存在产权关系复杂、变通操作多、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形成国有资产的“监管盲点”。张小济坦言“这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

海外资产的存量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股权、矿权等,产权归属也越来越复杂,这也意味着海外资产管理难度增大。“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对境外子企业都存在管理上的困难。近年来,由于母公司对海外下属企业监管不到位,曾发生过严重的国资流失问题和违法违纪现象。”梅新育表示,在境外国资的管理上,单个事件的事后处理,完全是治标行为,而若建立起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和审计监督管理办法,这些盲点至少将先暴露在体系内的监察之下。

真监管还是走过场?

对当前境外国资的资产总量、资产质量、资产类别、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做出准确而全面的统计之前,任何的监管办法都缺乏针对性。没有比较准确的数据,并不是因为国家有关单位没有采取过措施来进行统计。

事实上,早在1992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就联合制定了《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和《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表样的统一格式。其中,《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表样多达10种。

时隔4年后的1996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又对原《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的表式修订为两套,一套为企业类.一套为非企业类,每套均包括立案登记、占有登记、变动登记、注销登记和年度检查五种表式。但这些登记结果从没有对外公布过。

其实,国资在海外流失的真正危机感出现在中航油事件之后。而继中航油事件后发生的中储铜、国储棉等事件,则使得解决境外国资监管问题迫在眉睫。从2007年4月开始,财政部、国资委、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对境外国资进行排查式产权登记。

由于中国现行的外汇和财政管理规定对企业约束比较多,所以,不少企业通过对海外实体的投资来回避中国政府对外汇的控制。这些企业往往都千方百计地逃避监管,不参加登记。

比如,据美国纽约中国领事馆估计,当地中资企业有270家,在领事馆登记的仅为130家,而美方估计的中资背景企业有1000家。由于税制不同,国企在海外设立空壳公司的相当多。低税率的香港、百慕大和开曼群岛等地,集中了中国对外投资的81%。可见,避税成了国企对外投资的动机。

此外,通过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或开曼群岛设立离岸公司的方式实现境外上市的.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海油、中银香港等。它们一般有三级或四级企业架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分析,在这种企业架构下,底层的境内国有企业都相应变为外商独资或控股企业。“这样一来,境外国资产权的清核就不只是现有产权的登记了'还需要做大量的产权界定工作,以区分境内国资与境外国资。这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大量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链条太复杂了。”

目前没有中国海外资产的评估报告,曾经有一些金融咨询顾问公司尝试形成类似成果,但由于资料有限而作罢。但是,学界共识是这上万亿规模资产的形成,基本是靠中国国内不断的投资形成的。海外这些资产中有能力盈利的,不过1/3,其余部分都在不断亏损。张文魁介绍,在一个海外自由市场中,竞争激烈,而国企境外机构的决策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更弱,亏损局面是可以想见的。在所有境外国企中,盈利能力较好的屈指可数,除在香港的少数企业之外,几乎大多都有亏损之虞。

篇4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民间资金涌跃进入,试点效益初步显现

1、行业规模初具雏形。自2009年到2012年3月底止,省金融办共批准设立小贷公司80家(其中:已正式开业运营的72家),注册资本金46亿元,民营企业和自然人出资占95%。共有16家小贷公司向银行融入资金4.66亿元,有19家小贷公司向股东和其他对象借款1.9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601户,172.67亿元;3月末余额4478户,51.18亿元(见图1、图2)。

2、职业队伍逐步扩大。72家小贷公司共有员工1036人,平均每家14人。其中40岁以下员工占59.6%,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0%,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45.17%。员工中有在金融系统工作经历或所学专业为金融、投资等专业的员工占22.2%,来自经济管理部门或经济管理专业的占16.1%,会计专业占17.66%(见图3、图4)。大部分公司所聘总经理、信贷主管都是来自银行、信用社从事过信贷业务的工作人员。

3、试点效果已有显现。一方面,让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贷款条件存在一定缺陷的小微企业和农户信贷需求得到满足,带动了企业产值销售的增长,且促进了就业的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据测算,72家小贷公司通过发放贷款,促使中小企业累计增加产值和销售51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累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3.3亿元。另一方面,通过投资设立小贷公司,让一部分闲置的民间资金通过正规的投资渠道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2011年72家小贷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57亿元,享受财税优惠政策的浏阳、常德等地的部分小贷公司资本利润率达到15%以上。

(二)法人治理结构日渐完善,风险控制初现成效

1、公司治理日渐完善。大部分小贷公司均完善了“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搭建了信贷部、风险管理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在内的内部组织构架,责、权、利关系明确。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编制了较为规范、完整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手册。

2、风险控制成效明显。大部分小贷公司建立了贷款业务“双人经办、集体审批”制度。截至2012年3月末,72家小贷公司不良贷款余额为4914万元,不良贷款率为0.96%,其中:次级类贷款2057万元,占不良贷款的41.86%,可疑类贷款1787万元,占36.37%,损失类贷款1070万元,占21.77%。共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18245.7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56%,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530.6%。

(三)服务方向立足“三农”“小微”

“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小贷公司支持重点。试点两年来,小贷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72.67亿元,共支持了3752户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5849户个人创业,其中:“三农”贷款6430户、99.46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57.6%。2012年3月末,共有贷款余额51.18亿元,其中“三农”贷款28.55亿元,占55.78%。

(四)服务注重“小快灵”,“三农”“小微”明显受益

1、小——小额分散。一是“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支持重点。试点两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72.67亿元,共支持了3752户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5849户个人创业,其中:“三农”贷款6430户、99.46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57.6%。2012年3月末,共有贷款余额51.18亿元,其中“三农”贷款28.55亿元,占55.78%。二是贷款金额较小。两年来共累计发放贷款21569笔,平均单笔贷款80万元。3月末共有贷款户4478户,平均单户贷款为114.29万元。三是贷款期限较短。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主要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临时性小额资金需求,主要以6个月以内为主,3个月以内占32.3%,3-6个月占35.7%,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2、快——快捷及时。小贷公司注重服务方式创新,部分小贷公司对客户实行“一次授信,随借随贷”,许多公司实行限时服务,从授理客户申请到贷款发放每个环节都规定明确时间。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小贷公司贷款审批时间一般是2天左右,最长不超过5天,最短只要几个小时。

3、灵——灵活简便。在贷款发放形式方面,一些小贷公司采用产业链客户保证担保、股东限额保证担保等担保方式,部分小贷公司对信誉度较高的老客户,直接发放信用贷款。在抵押物的选择方面也更加灵活,主要看重经营者自身在业界的信誉,抵押物只是形式约束,因此,抵押物种类更广。在抵押物价格评估方面也更加简便。如对房地产价格的评估,一般只需通过自身业务人员评估,而不要通过中介机构。从3月末的贷款结构看,信用贷款占20.8%,保证贷款占42.7%,抵、质押贷款占36.5%。

(五)监管体系基本成型,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篇5

为贯彻落实《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4号)相关规定,满足评估机构执业需要,进一步规范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报告和业务约定书上签字盖章的行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对评估报告等准则中涉及签字盖章的条款作如下修改:

一、将《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第九条修改为:“评估报告应当由两名以上(含两名)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盖章,并由评估机构加盖公章。有限责任公司制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合伙制评估机构负责该评估业务的合伙人应当在评估报告上签字。

“有限责任公司制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授权首席评估师或者其他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的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在评估报告上签字。

“有限责任公司制评估机构可以授权分支机构以分支机构名义出具除证券期货相关评估业务外的评估报告,加盖分支机构公章。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授权分支机构负责人在以分支机构名义出具的评估报告上签字。”

第十五条第(十四)项修改为:“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盖章,评估机构或者经授权的分支机构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代表签字,合伙人签字。”

二、将《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第六条修改为:“评估机构应当在决定承接评估业务后与委托方签订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应当由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合伙人签字并加盖评估机构公章。

“有限责任公司制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授权首席评估师或者其他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的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在业务约定书上签字。

“评估机构可以授权分支机构与委托方签订业务约定书,该业务约定书应当由分支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分支机构公章。”

三、将《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第二十五条修改为:“评估报告正文应当由两名以上(含两名)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盖章,并由评估机构加盖公章。有限责任公司制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合伙制评估机构负责该评估业务的合伙人应当在评估报告上签字。

“有限责任公司制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授权首席评估师或者其他持有注册资产评估师证书的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在评估报告上签字。

“有限责任公司制评估机构可以授权分支机构以分支机构名义出具除证券期货相关评估业务外的评估报告,加盖分支机构公章。评估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授权分支机构负责人在以分支机构名义出具的评估报告上签字。

篇6

一、银行审批繁琐引发民营企业“融资难”。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的难题之一。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中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分别占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潜在融资需求的42%和76%。从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来看,在全部中小微企业中,除国有与集体之外的企业占比均值在五成以上,而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在融资领域处于相对弱势,不难推断该缺口主要体现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在制度方面,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基层银行审批权限上收。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基层银行的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同时,处于控制银行经营成本考虑,银行网点逐步减少,使得基层银行无法按时按需发放贷款指标。尽管国家层面一直在推进普惠金融,但民营企业贷款的“最后一公里”依旧存在障碍。二是尚未形成完整的征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在今年“6.14信用记录关爱日”上介绍,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纳入了1370万户小微企业,然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我国小微企业在2017年7月底已达7328.1万户,也就意味着我国尚有近6000万户小微企业尚未纳入企业征信系统。民营企业作为小微企业的主要群体,与银行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负面清单制度导致市场准入“门槛高”。

2018年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颁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2018年版)》,列明了“禁止准入类”和 “许可准入类”两大类共151个事项、581条具体的管理措施。从浙江、上海、天津等试点地区的实施情况来看,以下问题仍是亟须关注的重点:一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项目较多。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条件待遇上具有优势地位,民营企业在某些项目与经营活动上仍然面临着隐形的“进入壁垒”。此外,清单还保留了对特殊情况下启动市场准入限制的权限,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充分竞争自由的市场环境仍然可望而不可即。二是负面清单项目界限不清。2018年颁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对于2016年制定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共减少“禁止准入类”和 “许可准入类”共177项,压减幅度达54%。然而,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立法及配套制度建设仍未及时跟进。排除在负面清单外的项目尚未真正履行“非禁即入”原则,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仍然充斥市场。

篇7

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今年5月刚刚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私募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包括:信息不公开,限制了私募债的推广;成本费用略高,提高了私募债发行难度;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民间资本多元的投资需求。

私募不等于私密,信息必须分享

市场上往往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私募就是见不得阳光,非相关人士无法窥探。其实不然,所谓私募,是指在证券发行方式上向特定公众发行或未公开发行,在投资者人数上有所限制,主要针对合格投资者,但是在信息公开、披露上与公募要求其实是一致的。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信息披露文件主要包括公开转让说明书、定向转让说明书、定向发行股票预案、发行情况报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

目前国内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由于发展时间较长,信息公开程度相对较高。而私募债还属于一个新兴事物,在信息披露上还有待提高。

目前已有第一批私募债发行,但是相关应公开的信息尚没有一个公开的披露平台。未来随着私募债的推广和普及,公开的信息披露平台亟需搭建(如上证所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转让平台等)。

费用有点高,门槛并不低

根据两市《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私募债的发审采用备案制,突破了企业债、公司债需要通过发改委、证监会的审批程序,发行流程高效,实现了完全市场化。同时这也是中小企业首次突破债券的高发行门槛,开始涉足到债券市场。

自试点以来,已有20多家企业通过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备案。从目前的发行情况来看,发行利率平均为9%,中介机构(包括券商、会计审计、律师)发债费率为3%,综合成本为12%左右。这一水平与市场其它融资水平相比不算太高,但是考虑到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还债能力相对较弱,这样的成本还是略嫌高了一点。

在交易成本上,深交所规定:“私募债的清算交收模式、费率、最低交易门槛等其他未尽事宜均参照综合协议交易平台的公司债券执行”,并无进一步优惠。

另外,由于尚处于试点阶段,私募债发行主体的选择仍有一定的限制,目前主要集中在一批备受市场关注的中小企业,未惠及大多数中小企业,发行人还存在隐性的门槛。在试点结束之后,此类门槛需逐步去除。

有债没有股,产品需创新

私募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融资的新模式,也为社会资金创造了一种新的投资模式。在众多中小企业中,必然包括一些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是社会资金投资的重点标的。

然而,私募债债权的性质,就决定了私募债的投资者只能到期收回初期投资,收益为固定的利息收入,并不能享受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增值。

而通过股权方式投资企业的方式风险较大,能否选到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难度较高。因此,需要对私募债进行产品创新,比如将私募债设计为私募可转债,在一定条件下债权可以转化为股权,这样既能满足投资者资本增值的需求,又能够降低投资的风险。

篇8

这几天,深圳一家配资公司玩起免息与利润分享的游戏:如果亏损分文不收,如果盈利收取盈利部分的20%,还猖狂的表示“我们70多个大户里,仅有10来位是亏损的,其余全是盈利”。

“这家配资公司已经不是配资公司,而是门槛最高的私募基金。这说明现在大多数人已经闭着眼睛都能赚钱了。”叶檀觉得这种现象并不意外,A股实在疯狂,民间高息资金肯定会介入。除了传统的配资公司,目前不少网贷公司也涉足股票配资业务,与投资人的资金一起投入了来势凶猛的A股。

据了解,配资公司是高杠杆、高利息。据报道,一般股票配资比例不超过1∶5。假如客户拿出10万元,配资公司最多配置50万元,客户炒股资金就变成了60万元,杠杆高达80%;配资公司大多收取利息和管理费,月息集中在1.5%~3%,年化收益18%~36%。合同一般1~3月,到期后可以续签。

另一方面,银行的资金很有可能也在进入A股市场。叶檀以票据市场为例,近日票据市场操作着实很纠结,一方面是库存票据以及10月、11月份错配回来的票据,满眼都是低利率,这说明此前银行在不断发放票据充指标;另一方面,短期滚动代持利率奇高,说明市场上的投资者不愿意代持票据。“既然现在资金那么值钱,股市那么好,为什么还要代持票据赚那么一点辛苦钱呢?”

此外,理财产品与社保基金也大肆进入股市。据了解,银监会近日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允许商业银行以理财产品的名义独立开立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等相关账户,鼓励理财产品开展直接投资。

虽然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杨东宁称这是误读,并表示直接投资不是直接融资,和股市无关。但叶檀表示,征求意见稿里提到,理财产品可以投资股权项目和股权基金,而不是直接投二级市场,并且只是针对高净值客户开放。股权项目、股权基金可以参与目前推出的各类基建项目,对市场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未来,万亿元全国社保基金可以加大投入股市比例,地方社保基金可能以401K计划的方式进入社保――中国财富重新分配的大时代,到来了。

地产板块有的涨

据金融信息机构银率网统计,上周共有732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7%,有452款收益率在5%至6%,191款在4%至5%,在所有理财产品中占比分别为61.75%及26.09%。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收益率4.74%,与前一周持平,股份制银行收益率则“逆市”走高至5.13%。

叶檀指出,降息以来A股接连飙涨、走出逼空行情,导致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也令剩余市场资金“更显金贵”。“降息对理财产品的负面影响目前被股市的吸金浪潮所推迟,近期理财产品平均收益将维持在5%以上。”

实际上,股市的吸金效应不止于此。

继降息之后,社保基金入市指导意见、存款保险制度出台,都是推动民间资金向资本货币市场尤其是向证券市场流动的坚强支撑。叶檀认为此举有三得:第一,可以提振股票市场,使资金为公司服务;第二,提振股权投资、并购交易,使民间资金逐步取代银行,为实体经济注水;第三,造成财富幻觉,使消费者乐于消费,巩固2013年开始的消费占GDP比重高于固定资产的态势。

她认为,如果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那么未来大市还会上涨,并会有一个轮动,银行股上涨后,会轮到其他板块,地产板块还是会有上涨的可能。

在叶檀看来,维持股票市场的火爆还会在全社会产生财富效应,使人们忘记实体之痛,忘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之痛,最大的兴趣是盯着大资金去了哪个板块的哪家企业。投资者也会有两种态度:或是小幅兑现,在财富效应的麻醉下扩大消费,平时不敢买的高端品也买了,平时不敢喝的酒也喝了;或是攒着每一分钱作为追加投资,继续投入热情不减的股市。

篇9

[关键词]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52.0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金融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贡献着一定的力量。但是地方金融的发展还不完善,在相关的制度建设、金融指导和监督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地方金融的风险防范和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1地方金融的内涵

地方金融是一个国家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机构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基层性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本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还有一些是当地的城乡集体组织,所以,相对应的,对于地方金融的人事任免权就属于当地政府的管理范围,这也是由地方金融的性质决定的。地方金融机构在管理结构和治理方面比较简单,地方政府只是在组织形式上对金融机构进行管理,但是不进行具体化的管理,所以,管理结构相对简单。我国地方金融主要包括,各地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一些担保机构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各个地区的地方金融也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为国家的金融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地方金融的快速发展,自然也会出现一些风险性问题,相比而言,地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往往会出现很大的金融风险问题,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规模比较大,这种借贷方式在进行过程中缺乏政府的监督,容易导致当地的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断裂,引发地方性的金融风险;还有许多地方民间集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不良的集资行为给地方金融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整个地方的金融风险。

2地方金融风险的特征

地方金融风险也属于一般的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金融风险的正常特征,如:金融风险的高危害性,一般情况下,金融风险的爆发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而且会通过经济方面,迅速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地方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将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地方金融风险,也有着和一般金融风险不一样的地方。

2.1地方金融风险的特殊成因

社会中的一般金融风险就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经过发展和演变,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爆发,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于地方性的金融风险,除了和社会中客观的经济状况有关之外,主要还会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造成的一些各种制度缺失以及不规范,和地方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等方面有关系[1]。

2.2地方金融风险的地域危害性

地方金融就是由一定的地域来划分的,由一定的经济状况而形成的地域性的金融机构。所以,所谓的地方金融风险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的金融机构引起发生的金融风险。地方金融的特性就是严格的地域性,这也是和全国性的金融机构不同的地方[2]。所以,地方性的金融风险在发生的时候,动摇的是某一地区金融机构的信心,而且这种风险会向周边地区进行蔓延和影响,所以,会导致周边的地方造成地方金融风险,逐渐扩大影响范围。

2.3地方金融风险可以实施有效救治

地方性的金融风险相比全国范围的金融风险,影响力要小很多,而且在发生地方金融风险的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去遏制它的发展和恶化。全国性的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必然会引起重大的影响,通常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金融风险的变化发展。所以,对于地方性的金融风险,可以凭借国家的财政进行有效的救治和帮助,很快地实现地方金融的正常化。

3地方金融的风险情况分析

3.1地方金融的信用风险

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情况中,信用风险是一种主要情况,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的贷款人在使用信贷后失去了还款付息的能力,所以和地方金融机构之间产生了违约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了金融机构直接的经济损失,对于数额大的信贷,将对本地区的金融情况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金融在获得发展的同时,面对的金融风险也有所增加,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要避免地方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也是不可能的。

3.2地方金融的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在地方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预测[3]。在金融机构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都有可能产生市场风险,例如:在进行一些投资的时候,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不全面,造成对市场信息的错误判断,在股市价格和汇率等一些具有很大变动性因素的影响下,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从而引发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

3.3地方金融的操作风险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家的金融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地方金融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也就会暴露出来一个问题,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此过程当中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现有的金融理论和知识远远落后于金融发展的速度,所以,地方性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速度就降下来了,同时也会出现许多失误和问题。由于地方金融的业务人员没有提高相应的业务素质,会严重影响地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造成一些严重损失。

4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4.1政府要提高对地方金融的指导和监管

地方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往往在发展过程当中,缺少统一的指导方针,同时,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缺少相应的监管。在2010年,财政部颁发了《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充分地规定了地方金融的管理工作和监督方面的工作,也从原则上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处理事务进行了规范。对于防范地方性的金融风险问题,就需要对地方金融的发展做出建设性的指导方针,并不断完善,在风险的发生过程中就进行有效的防范。

4.2地方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

目前,许多地方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所以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我国地方性的金融风险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地方金融机构应效仿上市公司,及时对机构的业务和管理作出调整和规范,预防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

4.3地方金融机构要完善相关的风险评价

由于地方经济深刻地影响到地方金融的发展,所以,地方金融机构的资产受到地方企业和诚信状况的影响非常大。故此,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给予诚信问题足够的重视,同时,需要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以降低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

4.4地方金融机构要采用相应的预警体系

建立地方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可以有效地对地区金融风险进行预防。地方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确立,可以有效地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现状,如果地方经济有问题发生,这个体系的确立就可以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此外,在地方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及时地学习和应用,解决地方金融发展的问题。

5结论

本文解释了地方金融的内涵,介绍了地方金融风险的特征,并对地方金融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地方金融风险问题的产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实现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雪飞.地方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14).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服务意识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三部分。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改革,农村金融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是,在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业依然存在着许多亟需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一、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服务和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表现出贷款投向单一。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农业发展银行最初的政策性业务涵盖范围甚广,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副产品收购、农业技术改造等多项贷款。自1998年以来,我国加强了对粮棉油收购资金的管理,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和开发性贷款先后从农业发展银行中划出,重点放在粮棉油收购资金贷款。截至2007年,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结构中,粮棉油收购贷款总额占比99%,其他贷款不足1%。

(二)员工业务水平低

从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员工主动服务的意识欠缺,为数不少的员工认为所谓的服务就是“办业务”,没有达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的服务标准,员工安于现状,精神面貌不佳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员工服务意识极差,对客户缺乏应有的热情,与客户发生正面冲突的报道也经常可见,极大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形象。

(三)服务效率低

虽然各银行内部也在积极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但没有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种类增多,业务更为复杂,每个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也更加漫长。金融服务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员工的操作技能不熟练,技术不过硬而导致的。

(四)金融信息宣传工作不到位

金融信息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并了解落实情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验交流,加强各级银行联系,确保行业内部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但是,基层金融服务机构常常忽视了金融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缺乏高素质的信息队伍,信息收集与传播不及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信息工作制度,信息工作缺乏制度保证;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信息实用性不强,不能反应基层实情等等。

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全方位支持“三农”发展

一是积极改善农村贷款管理,引导贷款投放,并在适当范围内将再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增加跨年度贷款权限和产业调整贷款权限。二是农村信用社要保证完成基本业务前提下,加大对农业产业支柱的支持力度,为农粮生产提供资金保证。三是农业银行要加大对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或项目要加以重点支持。

(二)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对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尚未建立明确的行业服务准则和统一、规范的服务礼仪标准,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人员招聘科学化

若想保证农村金融服务人员选聘的科学性,就要保证评价技术的先进性,要将品德素质测评加入到原有的测评中去,不仅要考察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充分考虑品德素质。

2、培训规范化

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强调金融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强调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要按照培训大纲进行,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核;培训及考核形式上,要采用标准化的操作手段、工具、程序,以先进的服务技术武装服务人员队伍,保证培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思想培训方面,要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政治意识、道德水平、思想能力等等,使其能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管理严格化

要想在公众心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每个服务人员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其自身素质及服务效果与职务升降、奖金福利等相挂钩,对于有损于金融行业整体形象的个别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从每个工作人员着手,坚决执行每一项政策法规。

(三)提高服务效率

1、全面提高网点业务办理效率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可以适当采用弹性工作制,允许基层机构在完成固定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对于特别繁忙的网点,可以适当增加网点人员配备,在保证每个人应有工作量的前提下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在一些办理业务客户特别多,临柜服务压力过大的业务办理高峰阶段,争取做到网点柜面100%的开工率,这样可以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有效提高服务效率。

2、有效增加自助设备的使用

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当积极发展离柜业务,更多引导客户通过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办理部分业务。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网络银行、电话银行、银行自助设备的便捷性与安全性进行积极宣传,扩大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的影响力,同时应当对如何防止网络诈骗等技巧进行宣传,使群众能够安心使用。二是通过加强对自助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24小时实时监控,进一步减少故障发生率,使自助设备的完好率控制在98%以上。三是按照网点服务区域布局,适当增加自助设备的投放数量,并将自助设备投放重点分布在商业贸易区、居民社区等地方。此外,应当将自助服务范围逐渐扩展到水、电、有线电视非代收业务上,减少临柜业务压力。

3、合理配置银行资源

银行应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业务操作流程加以规划,采取业务分类处理的方法,针对不同业务而开辟不同营业柜台,实现网点柜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多种措施而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四)完善监督机制

基层金融服务机构应当成立专门的服务监督组,对各网点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抽调监控录像,对存在服务问题的单位、个体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依据相关规定进行适当的经济与行政处罚。各地区应当制定相关的监督管理办法,开设统一投诉电话并长期公示,为客户投诉提供途径。此外,各地方报纸、电视台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督宣传,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五)抓好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在以往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常常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金融服务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使服务双方能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必须要以现代化信息系统为基础,建设一个能够整合相关服务信息并及时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个信息服务平台不仅要包括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还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手段,充分发挥报纸、书刊、网络、电视等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

在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畅通信息,确保快速收集、传递和有关信息。二是做好动态信息的交流,及时对各种金融政策、金融服务信息、客户需求等进行公布。三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通过信息平台将先进事迹进行及时推广。四是要本着为客户服务的原则,提高信息平台服务效能。五是加强对服务信息公布的监控。

参考文献:

①徐驰良,王蕴慧.增强金融服务意识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2005(2)

②徐芳芳.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及完善.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③何广文,欧阳海洪.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金融.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