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政策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管理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航运碳交易;市场;对策
中图分类号:F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10-02
一、航运碳排放交易及其市场潜力
1.碳交易及其航运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排放交易或碳交易。
航运碳排放交易主要针对航运业的碳排放权利(或把碳排放权利作为商品)的交易。
2.航运的碳排放量总量。据统计,世界贸易运输量的90%由航运业承担。截至目前,航运是能源效率最高的远距离货物运输方式,航运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每年碳排放总量的3%—4%。而我国航运市场的发展,碳减排市场需求巨大。
3.国内碳排放市场潜力。我国船舶拥有数量巨大,因此船舶节能减排有广泛的市场基础。从航运船舶看,其包括国际远洋、沿海和内河船舶。而我国仅国内机动船与驳船的净载重量从1980年的1 695万和1 713万载重吨吨,增加到2011年的21 264万和3 242万载重吨,年均增长40.47%。见图1。
同时,我国水运及远洋货运数量看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船运贸易量也在不断增长。水运量与远洋运输量分别从1978年的43 292万吨和3 659万吨,分别增长到2011年的425 968万吨和63 542万吨,年均增长29.8%和52.5%,见图2。
另外,同时港口吞吐量从1985年的31 154万吨,到2011年增加到616 291万吨,年均增长131.4%。这些都是建立航运排放交易的市场基础。
二、我国建立航运碳排放市场的可行性
1.我国已把开展碳交易试点作为“十二五”期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点工作。2013年启动包括上海在内的7个省份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是为了鼓励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上海市已《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为建立我国航运碳交易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2.航运低碳减排已成为未来我国航运业市场发展的目标任务。2010年,交通运输部了“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总体推进实施方案。指出,到2015年,与2005年相比较,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8%以上;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5%以上,其中海洋和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6%和14%以上。港El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下降10%以上;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16%以上,其中海洋船舶和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7%和15%以上。
3.在船舶技术规范层面,交通运输部2008年制定了《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和《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行业标准,此外还正在加紧制定《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以上这都对建立航运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建立我国碳减排市场的对策建议
1.建立目标体系和研发关键技术支撑体系,为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故亟须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建立公平公正的排放指标分配体系,初始排放权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航运碳减排管理平台,消除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技术方法,不同企业、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易比率,提高污染源违法行为成本的措施,航运碳减排过程中触及的有关税收问题的解决方案,点源与非点源交易技术,航运碳减排与排放收费、排放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制度和政策之间的衔接,等等。
2.制定公平合理的指标分配体系,推动一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因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一级市场中排放权的产权,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初始指标的分配方法,明晰国家与地方环保部门的职责分工,确定排放权有偿取得的条件、程序、时限要求,建立指标动态管理台账,探索排放权有偿使用初始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与指标管理体系,实现排放指标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构建并不断完善航运碳减排的一级市场。
3.建立激活航运碳减排市场的制度体系,提高航运碳减排配置环境资源的效率。应做好以下工作:明确二级市场政策的主要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对于新企业,允许从二级市场中获得排放指标,或者从政府预留的指标有偿取得。
4.在交易价格设计上,定位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制定交易规则,防止出现交易市场垄断行为;构建交易信息平台,增强信息的对称性,对指标的交易进行跟踪监管;通过立法等手段,有效制止滥用和非法转让排放指标,杜绝蓄意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的买卖行为;明确交易违约责任,对超标排放企业进行严厉处罚;配套实施相关的积极财税政策,激励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进行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激活航运碳减排市场。
5.构建航运碳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推行的法律供给能力。建议在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时,应明确排放权有偿取得的法律地位。同时,抓紧制定有关污染物排放权有偿取得实施管理办法、排放交易管理办法、排放有偿使用资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排放指标初始分配、排放指标有偿使用、航运碳减排中政府和企业以及中介主体等分配主体和交易主体的责权利和违法责任等,规范航运碳减排制度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提高航运碳减排市场运行的稳定性,确保航运碳减排实施有法可依。
6.完善污染源监督管理体系,强化试点区域和行业航运碳减排运行的监管能力保障建设。全面推行航运碳减排,需要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如加大构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初始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的力度,建立企业污染物排放台账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排放指标分配和航运碳减排体系的污染源。从而消除航运碳减排政策机制的前端可能出现的“失位",保障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
参考文献:
[1] 中国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中国经济网,http://.cn.2012-02-01.
[3] 蔡博峰,冯相昭,陈徐梅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和低碳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 傅志云,胡思继,姜秀山.中国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04.
[5] 沈满洪,钱水苗,冯元群,徐鹏炜.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6] 刘建翠.中国交通运输部门节能潜力和碳排放预测[J].资源科学,2011,(4).
篇2
一、企业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的表现
(一)碳排放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 碳排放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反映,然而,企业的碳排放过程本身就是难以精确控制的,存在着不确定性问题。首先,碳化气体是动态运动的,难以进行精确计量,即使从技术上实现了精确计量,成本也非常高;其次,碳化气体是不断扩散和流动的,企业难以将其自身产生的碳化气体与外界产生的碳化气体完全区分开来,碳排放会计也难以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因而,从碳排放过程本身来看,碳排放会计面临着不确定性。
(二)碳排放会计报告内容与计量方式面临的不确定性 碳排放会计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环境会计分支,不论是其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都还处于 “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碳排放会计的报告内容和计量方式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碳排放会计的报告内容应该是对企业碳排放情况的披露。但是,碳排放量是否为资产或者负债,应采用哪种计量属性对其计量?这些都是问题。
二、企业碳排放会计不确定性问题出现的因素
(一)宏观维度 具体包括:一是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导致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问题的首要宏观因素。目前,国家政策号召企业减少碳排放量,也从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推动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这些政策的导向都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了不确定性。二是行业因素。行业特征也是影响碳排放会计存在不确定性的重要宏观因素。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实际情况差异非常明显,例如水泥行业、钢铁行业等制造行业,由于生产需要,碳排放总量必然大于金融行业、IT行业,这是由行业特征决定的,也为碳排放会计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碳排放会计也应具备行业特殊性,制定行业标准。
(二)微观因素 企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源构成不同,碳排放量也明显不同。(1)发展战略因素。碳排放会计实施于企业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理念——战略——实施的过程。在第一阶段,企业管理层认识和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建立起低碳经营的理念;在第二阶段,企业制定低碳经营的战略,对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外部公关、产品和服务定位、生产管理进行改造或重新定义;第三阶段是低碳经营战略的实施阶段,各个职能部门通过分工和沟通合作实现战略目标。研发部门致力于对产品和服务的性能进行改造,生产部门在生产中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市场营销部门充分了解市场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并抢占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强化企业的低碳文化等。通过这种对战略的有效分解和合作,提高企业在低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低碳经营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低碳市场的变动,因此,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会随着环境进行调整,也会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不确定性。(2)资源限制因素。企业的经营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企业实现低碳经营战略的过程也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厂房、原材料等有形资源,专利技术、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碳排放会计在核算过程中也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计量,对厂房、原材料等有形资源的计量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然而,企业所拥有的企业文化、在低碳市场的顾客资源以及企业的组织资源等无形资源则很难精确计量,这就给碳排放会计带来了计量上的不确定性。
篇3
碳交易平台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英国排放权交易体系(ETG)、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澳洲国家信托(NSW)。加拿大、新加坡和日本也先后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各国通过建立碳交易所,促使交易价格公开透明,最大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风险。市场化比较完善的国家还通过碳交易所进行排放信用的期货交易,并利用套期保值保证价格波动下自身利润的相对稳定。
推动碳市场和碳金融互动并实现共同繁荣。2003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第一个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市场交易平台,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等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该所与美国气候期货交易所合作,建成了全球第一家规范的气候交易市场,吸引了200多位跨国会员从法律上联合承诺减排温室气体。2005年4月,欧洲气候交易所推出与“欧盟排碳配额”挂钩的期货,随后又推出期权交易,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如同石油等商品一样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2007年9月,与核证减排量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产品也相继面市。此外,日本成立了碳金融机构(JCF),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亚洲碳交易所,甚至非洲、印度等国的碳金融交易也非常活跃。碳市场催生了碳金融,碳金融同时也赋予了碳市场新的发展内涵。
通过基金、股票、信托等方式直接融资。目前世界银行已设立10只“碳基金”,总融资额超过25亿美元。2007年末,私募资本主导的基金数量超过政府机构主导的基金,如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等。纽约―泛欧交易所2008年推出低碳100欧洲指数,标准普尔等也建立了低碳环保指数;一些金融机构在这些指数基础上创建了ETF(Exchange Traded Fund)基金。此外,2001年,英国成立了碳信托有限公司,累计投入3.8亿英镑,主要用于促进研究开发、加速技术商业化和投资孵化器。
金融机构创新模式多方位参与碳金融。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碳金融服务水平。一是给碳排放项目予以融资支持。二是研发与碳排放交易相关的零售产品,如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顿银行率先推出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三是研发与碳排放交易相关的衍生产品。四是推出天气衍生品。五是推出巨灾债券,如欧美保险机构自1997年开始为应对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设计推出了巨灾债券。六是为碳排放权交易募集基金,如荷兰银行推出一系列永续经营的全球性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碳交易结算,为欧洲企业买主预先支付碳信用提供融资。七是设立碳基金,2005年以来碳基金发展迅速,目前, 碳基金已经达58只, 规模达118亿美元,世界银行旗下的原型碳基金已成为《京都议定书》市场减排权证和减排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八是设立碳银行,如摩根士丹利2007年8月成立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融资、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思考
建立碳金融发展框架,提供制度保障。建议将碳金融发展纳入国家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和推动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尽快出台与碳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碳交易法律和监管框架。建立和完善气候变化数据库和碳风险评价标准,为碳金融稳定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同时,金融机构要将开展碳金融业务纳入其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金融机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应从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开展碳金融业务纳入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制订碳金融发展目标、规划、政策与流程,在董事会领导下成立碳金融组织架构,专司发展规划、产品管理、风险管控、绩效考核等职责。
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平台与交易机制,建立我国碳排放交易机制,逐步统一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按照总量控制与排放量交易原则,给包括电力在内的排放行业分配排放额度,各行业再将排放额度进一步分配到企业实体。排放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6种温室气体,市场交易产品包括以配额为基础的排放产品和以项目为基础的排放产品。设立中国碳排放交易单位和碳排放配额,以此为基础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话语权,促进人民币成为碳排放交易的结算货币。
建立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一是在信贷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应针对碳排放交易项目特点,制订信贷审批、风险管理、业绩考核政策与操作流程,将信贷产品延伸至项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探索供应链融资的有效模式。二是在衍生产品方面,适时推出符合我国碳排放交易特点的中国碳排放交易单位和中国碳排放交易配额的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和与温度、降雨、风力等相关的天气衍生产品,同时要建立健全包括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在内的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明确交易规则、交易登记结算等事项。三是开展碳金融咨询服务。由于CDM(清洁发展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合同条款、交易结构都非常复杂,需要职业团队提供非常专业化服务。我国金融机构应凭借逐步积累的经验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四是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私营部门分别出资设立三个层面的碳基金,投资碳排放交易领域。五是适时推出中国式巨灾债券,分散地震、干旱、低温雨雪等自然灾害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
建立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一是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将碳金融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之中,制订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全面、及时、准确地对碳金融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二是加强对项目特有风险的监控。CDM项目具有审批时间长、开发周期长的特点,应加强对项目建设风险、运行风险的监测,确保资金及时回流还贷。三是加强对碳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通过建立逐日盯市、风险限额、止损限额、保证金、在值风险(VAR)等制度,加强对我国碳排放交易衍生品的风险监控,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碳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变化,有效防范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向我国境内的传导。
完善碳金融支持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投资、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聚集。资本市场融资方面,优先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税收方面,通过降低CDM项目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提高项目经济强度;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财政扶持方面,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CDM项目贷款提供利息补贴。货币政策方面,对节能减排项目等予以信贷倾斜。监管方面,可采取扩大CDM项目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降低CDM项目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措施。此外,积极推进人民币在碳交易计价中的国际化进程。
篇4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碳会计这门环境会计新分支悄然兴起,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开始对碳排放的确认、核算、披露形式等问题展开研究。目前各界对于碳会计的界定与计量及其披露形式尚未达成统一标准,但是这些对于碳会计的发展和国际化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前提。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对碳会计的研究现状的梳理,重点是对于碳排放会计核算、碳固会计核算以及碳排放和碳固的表外信息披露的问题,对我国碳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前瞻性的展望。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已作为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热点问题,受到了各国和相关国际性组织及协会的关注与重视。为此,各国之间通过多次谈判,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京都协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一系列协议,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理论框架和实务操作指导。碳会计就是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从会计视角推动发展的环境会计重要分支之一,实质是专门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事项的核算分析而发展出来的会计分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由于碳会计的核算同时涉及多门学科,不仅是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对生物环境、工程技术相关的学科也有关联,并且碳经济业务不仅关联到经济和环境问题,更是政治热门问题,因此对于碳会计的界定、核算和披露的国际化势必成为一项重要而艰难的课题。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碳会计核算体系应当包括碳排放会计和碳固会计。碳排放会计核算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核算,目前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及其等同物质的排放量的计量和核算。而碳固是指使用生物或者物理化学的方式对温室气体通过碳汇吸收或者通过科技手段封存,而企业对此所配备的碳固设备等则应当确认为碳资产。
本文在此仅针对碳排放会计和碳固会计的计量及其信息披露方式这三个方面在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作相应综述和展望。
二、国外研究状况
根据国外研究文献显示,目前值得关注的碳会计的研究主要是碳排放和碳固会计的计量方式与表外信息披露和管理,以及对碳排放相关风险及其不确定性的核算与报告等。
1、碳排放会计核算
碳排放的核算问题包括碳排放权的取得及其计量核算方式,最早提出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框架的是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他们认为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公司经营因气候变化受到的影响,他们提出将碳排放权作为资产列示,并且可以被企业进行交易。目前国外对于碳排放权应当进行确认的观点一致,但是对具体的计量和核算标准众说纷纭。
对此,Jan Bebbington和Carlos Larrinaga-gonzalez (2008)提出两种核算方式。第一种是净额法(美国的GAAP),资产负债表仅受购买所得碳排放权的影响,仅需将其按购买成本进行确认为资产,而无偿分配到的排放权只有在被行使时才按照其执行价格确认为负债。第二种是总额法(IASB的IFRS),直接将购买所得的碳排放权根据购置成本和公允价值孰高确认资产,无偿获得的碳排放权以当期市场价确认为捐赠资产。
Janek Ratnatunga、Marcel Braun等(2009)提出企业应按照当期市场价格将其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确记入无形资产的借方,贷记递延收益;在使用时应根据实际用量在费用借方摊销,同时贷记无形资产,根据实际排放量对总允许量的占比在递延收益借方摊销,贷记补贴收入;将碳排放权进行出售时,将收入与其摊销余额的差额确认为负债;年末应根据其公允价值调整其负债的账面价值。
Janek Ratnatunga(2007)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碳排放效率对成本和收益的影响进行分析后提出,把碳成本的管理提高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对此提出了两种计量方法:第一,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相关的成本从原材料、人工、管理费、废弃物等成本中分离后重分类统计,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核算框架;第二,基于生命期的碳成本核算方法对其进行准确计量。
2、碳固会计核算
在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类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在减排大趋势中碳固发挥的作用。IEA、Sternreview和IPCC等机构都认为:“碳捕捉和存储(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完成2030目标,以及2050年电力行业CO2减排30%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碳固问题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问题,是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当作为碳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此的国外文献研究仅涉及影响碳固成本的主要因素及其分析模型。
Robert N. Stavins和Kenneth R. Richards(2005)研究提出,植被的品种、土地的机会成本、燃烧和收割等生物处理、对森林变化的预期及相关农产品的价格、碳流量计量方式及分析中使用的贴现率和针对碳固的政策等六大因素是对森林碳成本影响的主要因素。
3、碳排放和碳固的表外会计信息披露
目前国外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表内列报,目前看来研究主要是针对碳排放和碳固实量、企业的减排政策及其可能面对的风险披露。
Ans Kolk,David Levy和Jonatan Pinkse (2008)指出,由于对相关信息的披露缺乏一致性,很难在现有市场和政治环境下考察公司的气候变化战略与财务业绩和GHG减排的联系。由此看来,应当要求企业增加其在碳会计核算上的信息披露,由政府来制定统一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准则,从而提高碳会计信息的统一性。
ACCA和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2009)通过整理GHG和IPCC等重大碳信息报告协议,并分析碳会计相关行业和“金砖四国”和南非对信息的披露情况后提出,企业在碳信息的披露上应当注意相关政策的制定、企业政策、控制和战略、风险、碳排放量、减排以及可靠性这六个因素。
三、国内主要文献综述
碳会计在国内尚属环境会计的新课题,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不多,王爱国(2012)对国内外碳会计的发展和热点做了一定研究后,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中国碳会计至少应该包括碳排放财务会计、碳成本会计、碳管理会计和碳审计等内容在内的广义的碳会计观。他提出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计量属性应选择历史成本,信息披露方式则应当多样化。然而目前国内研究学者对于碳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核算以及信息披露尚处于探索期,对此提出的不同思路具有借鉴意义。
1 、碳排放会计核算
国内最早是中南大学商学院的肖序和周志方具体研究碳排放会计的核算,而其他学者仍在排污权及交易会计范围内研究。而对于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核算方式,尚有很大争议,对于碳排放成本的核算尚处于探索期。
肖序和陈翔(2008)认为,排污权实际上就是一种未来经济利益,所有获得的排污权都应确认为资产。在活跃市场下,排污权的所有核算都应参照《IAS38――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以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
在非活跃市场下,企业购买所得排污权按照历史成本确认为无形资产,其他获赠或者优惠获取的排污权按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其差额计入政府补助,在行使排污权时,应根据累计使用量占比在规定时间内合理摊销,通过转让或者政府回购等方式可以使剩余排污权获取利得。袁细寿(2006)也赞同将企业的排污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他指出,应在利润表中将排污权被出售时获取的收益通过“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入”科目反应,同时在现金流量表中通过“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科目反应排污权交易产生的现金流。
张鹏(2010)指出应将企业的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他提出,以可变现净值确定碳排放权的初始成本。对于没有合同价格的碳排放权,必须通过买卖确定其价格,并且当碳排放权转入企业账户时才能对其进行确认。如果以上交易过程在会计确认计量中发生跨期,就需要对其进行期末计量,并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对于其后续计量,应以(合同规定的当年的)购买单价×(当年的)CERs来计算碳排放权的期末账面价值。
朱敏、李晓红(2010)提出,鉴于碳排放权可以通过目前的国际市场上碳交易所公布的价格指数来确定其有效的公允价值,应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基于CDM项目下的碳排放权,并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相关核算。
反观碳排放成本的研究,目前只有宁宇新、廖春如(2010)进行相应探索,他们认为碳成本实际上是由于企业进行碳排放而产生的代价或牺牲。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为现有制度通过总量控制和排放权交易来应对目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企业内部成本,只有完善和统一碳排放量估算标准才能确保相关信息的计量和可比性。
2、碳固会计核算
我国在碳固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碳固的温室气体存量展开研究。
张树伟、刘德顺(2005)指出,作为减排的三大技术之一,碳捕捉和存储技术应受到更多重视。作者在最新的研究和发展基础上,应对于固存的原理和分类,成本以及成本变化预测进行讨论,并总结了我国在这方面的初步实践。
3、碳排放和碳固的表外会计信息披露
由于各派学者对于碳会计的确认、计量及其核算方式有不同的见解,具体实施存在很大障碍,因此对于碳排放和碳固的表外会计信息披露在现阶段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对此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思路。
张巧良(2010)指出,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包括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机遇、战略、治理、管理业绩、碳排放具体数据及统计方法等;同时可以选择多种披露方式,可以选择单设气候变化信息模块,也可以选择通过公司战略、财务资源、流动性、关键业绩驱动等方面分别披露相关信息。
朱敏、李晓红(2010)提出,碳排放权的会计信息分为两大块。第一块为表内列报内容,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通过 “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列示其期末账面价值,通过“资本公积”体现其价值重估调整的增减额,通过“递延税款”确认其交易前价值;在现金流量表中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列示企业因交易碳排放圈产生的现金流变动。第二块为表外披露,应当涵盖碳排放权的取得方式;企业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权交易额和交易数量以及价格确认方法;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碳排放权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企业所采取的减排措施情况或引进国际CDM 合作项目情况;企业引进的资金数量和先进技术等相关信息。
四、碳会计研究的展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碳排放问题的控制势在必行。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理应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由于国内学术界对于碳会计体系的构建尚未达成共识,还有很多疑难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因此,应当针对国内碳排放现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预测碳会计发展趋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碳会计体系。在研究时,对于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及其表外披露事项应考量以下三点:
1、加强碳排放成本的会计核算研究,规范碳排放会计核算口径
在碳排放会计核算方面的研究热门就是针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相比之下对其成本的会计核算研究相对冷门。但是目前看来,除了在企业有偿取得的碳排放权应当确认为资产并在表内列报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以外,对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等方面尚待商榷。对于碳排放权如何确认,及其计量方式和披露内容等都有不同的创新见解。因此,目前研究状况是众说纷纭,各大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我们迫切需要更科学合理的处理规范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应重点研究碳排放成本的计量方式,要尽快制定出通用的碳排放测算和计量的标准,为今后实现碳排放会计的统一核算奠定基础。
2、增加碳固活动相关的会计核算研究,完善碳固会计核算方法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都在碳固技术及其测量上止步不前,与企业相关的碳固活动的确认和计量仍有待深入研究。
3、重视碳会计的表外信息披露研究,统一企业信息披露口径
目前尚未将碳排放和碳固会计信息表外披露进行独立研究,同时由于未制定相关统一政策,相关的信息披露严重缺乏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在现有碳排放和碳固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尚未出台统一的标准的情况下,相关的表外信息披露对于企业传递碳会计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将这块内容尽快独立并进行重点研究。(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2013年度科研创新项目《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核算研究》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Janek Ratnatunga,Stewart Jones. An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Accounting:The Paradigm Shift 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C],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Anaheim CA.2008
[2]ACCA and IETA.Accounting for Carbon[R],London.2010
[3]Marcel Braun. The evolution of emissions trad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The role of policynetworks,knowledge and policy entrepreneur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9,12(34):469-487
[4]Ans Kolk et al.Corporate Response in an Emerging Climate Regim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17(4):719-746
[5]Ans Kolk,David Levy,Jonatan Pinkse. Corporate Responses in an Emerging Climate Regim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17(4):719-745
[6]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2012,(5):3-9
[7]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9,23(11):91-95
[8]肖序,陈翔.排污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探讨[J].决策与信息,2008,8(9):74-75
[9]张鹏.CDM 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财会研究,2010,9(1):39-41
[10]朱敏,李晓红.论清洁发展机制下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2010,4(11):79-80
篇5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环境气候相联系的概念。狭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量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生产向低碳能源生产转变,由高碳消费低碳消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金融方式,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以及储存技术,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能源汽车节能建筑、节能与减排与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2.碳金融
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3.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 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国家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篇6
关键词:碳排放权 会计核算 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低碳经济正朝着新常态的方向发展。“低碳”的出现,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低碳会计都将是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低碳会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密切联系,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碳”与“低碳”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意为“煤,木炭”。 “碳”和“低碳”与钢铁和治金联系在一起,在词典里只能查到“低碳钢”和“碳素钢”,并且只是化学和物理术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已被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 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低碳”中的“碳”主要指二氧化碳气体。“低碳”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简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务之急。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技术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1.能源安全的需要。能源安全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分配格局等多层次的战略性问题。经济增长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需要。
2.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以资源的空前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的需要。
3.国际战略的需要。国际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共识:“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二氧化碳排放有可能是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交易品种,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
我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高度重视,更加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 2003 年以来,国家先后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能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政策要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7%大幅增加到2020年的15% ;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为达到此目标,到2020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国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还将出台市场导向的优惠政策,包括设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较高售价。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未来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十三五”环保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到2020年,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有望率先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
二、低碳会计
企业的低碳活动主要是与生产过程中的碳素燃料燃烧有关,而碳排放的根源是它的外部性。解决碳排放外部性的有效方法是将其外部效应内部化,即将成本包括在企业成本中,这就需要对碳排放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低碳会计应运而生。StewartJones教授等于2008年提出碳排放会计的体系概念,将与碳排放、交易及签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即低碳会计,并提出了构建碳会计规范的思路。笔者认为,低碳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的低碳资金运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决策相关的低碳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一)碳排放权的实质
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碳交易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碳排放权是指碳排放配额以及温室气体的核证减排量。碳排放配额是参与者为履行由碳排放引起的义务而提供的工具。核证减排量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经过第三方独立机构审定和核证,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温室气体的减排量。碳排放权源自政府授予的法定权利,并且可用于出售、转移等交易,又称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本质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变成一种有价资产进行交易。通过碳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既可以将碳减排量以碳排放权的形式销售给发达国家以获得额外资金收入,同时也可以引M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碳排放权的实质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将企业碳排放纳入管理体系,无偿分配给企业一定的碳排放配额,鼓励企业在配额内进行碳排放。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碳排放权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和交易商品。如何对碳排放权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与计量,是目前会计学界应解决的首要问题。碳排放权确认为何种类别的资产,目前有以下几种认识:马晓军(2009)认为碳排放权可以作为环境会计组成部分核算,在环境会计中反映。企业为购进碳排放权限而发生的环境支出应分两部分加以确认,购进用于本企业碳排放权限的确认为“递延资产”,只有持有留待以后出售的碳排放权限才确认为“环境资产”,并指出了相关的账务处理过程。张鹏(2014)认为碳排放权应作为一项流动资产核算,其符合存货的定义,应该作为存货核算,是基于碳排放权配额可以在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的特点。
笔者认为,碳排放权是企业可以向外进行碳排放的一项许可权利,没有实物形态,并且碳排放权可以单独出售或转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从定义上讲,碳排放权符合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计价、重置成本计价、可变现净值计价、现值计价和公允价值计价五种。笔者认为碳排放权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碳排放权存在交易市场,交易双方在同意的基础上都能自愿接受的交易价格进行交易,并以该价格作为企业购置或形成的碳排放权的成本入账。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对碳排放权的价值进行再确认,用公允价值对碳排放权进行后续计量比较可行合理。因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可以从碳交易所持续可靠地获取其公允价值。
(四)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1.账户设置。设置“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账户,核算碳排放权的增减情况。
2.账务处理。(1)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按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企业购买低碳材料、低碳能源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3)发生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成本费用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有关成本费用科目。(4)将发生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成本费用确认为碳排放权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开发支出――碳排放权”科目。(5)实际支付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6)企业使用碳排放权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7)碳排放权以碳排放的交易方式出售时:按取得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计算应交碳税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碳税”科目。结转碳排放权的成本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8)向相关机构上交管理费时,借记“其他应付款――国家相关机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9)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跌价准备”科目。(10)对于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排污权,企业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排放权的市场价格估计其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认入账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无偿分配利得”科目。(11)企业取得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时用于企业实际经营的,在初始取得时不予确认,年末,根据无偿分配额与企业实际碳排放量的差额再进行确认,如果差额大于零时,按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无偿分配利得”科目。如果差额小于零时,按购置成本,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12)企业对于碳排放量超出无偿分配额、政府征收碳税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碳税”科目。
(五)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
目前,W术界对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主要有两种建议:一是在会计报表中增列与碳排放权有关的项目,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碳排放权有关的信息;另一种是单独报告,提供单独与碳排放权有关的报表和附注,即将碳排放权单独报告。笔者认为,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碳排放权并入“无形资产”项目的内容,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节能减排的情况等信息。
总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在不同程度上对会计产生影响,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等。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的意识不断增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低碳会计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低碳会计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发展。Z
参考文献:
[1]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
[2]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0,(10).
[3]冯娅.论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会计发展之路[J].财会通讯,2013,(13).
篇7
(一)低碳科技创新催生碳会计信息披露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以低碳科技创新为动力和引擎,依托技术提升实现企业能耗降低和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因此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避不开企业的主体性参与。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需要以企业为主体,改变传统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低碳方面的信息,催生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2008年,美国Stewart Jones教授提出低碳会计概念,即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考核的新兴会计科学。低碳会计与绿色会计或环境会计密切相关,在原理和技术层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碳会计包含了绿色会计理论,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碳行为或碳足迹的计量和评价。碳会计信息主要是计量和评价企业对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水平、碳排放总量以及为减少碳排放的科技创新投入及其绩效的评价,为资源能源消耗及其低碳科技创新贡献的综合性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从根本上拓展了传统会计理论,也发展了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1)技术操作性难题。传统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取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现有会计报表提供和披露的是以货币计量的体现经济效益指标的会计事项,大量关键性的涉及企业碳排放、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等方面效益指标无法体现,建立碳会计信息体系存在碳排放量计量标准和方法方面的技术难题。
(2)正外部性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尽管低碳科技创新和降低碳排放是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但是成本高业也会阻止企业自愿进行碳信息披露,在碳排放信息的使用方面可能提高政府对其征收更高碳税或排污费的风险,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压力。
(3)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缺失。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包括企业碳排放水平、环境污染水平、碳减排技术投入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对碳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碳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规范,难以保证和衡量碳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世界许多国家对研究与开发的会计处理有不同的方法,如下表1所示,比较国际经验,中国在研发支出中缺乏专门的信息披露规定,也缺乏低碳科技创新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定。
(4)低碳科技创新与会计信息披露关联的困境。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产权模糊的低碳科技创新难有足够的利益预期,因缺乏畅通的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难以及时传递给利害关系人。
(5)缺乏有效的碳信息披露实证经验。企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缺乏承担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社会责任,这就直接导致企业从事低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企业降低碳排放的动力缺失。
(三)低碳科技创新需要构建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面向低碳科技创新,向有关利益主体提供准确有效的低碳信息,以满足科技创新者、投资者,消费者、政府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应该尽快构建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加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以会计信息披露促进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依托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低碳科技产品研发、低碳产品生产,获取新的更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场份额。
此外,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是促进低碳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传统的会计理论未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成本计算,长期如此,势必阻碍企业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及碳会计的建立,能加强对企业的低碳科技创新、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等环节的碳排放监控和碳约束,强化地方政府绿色GDP或低碳GDP考核,限制高碳企业进入,促进会计和国际接轨等。
二、低碳科技创新会计信息披露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问题,明确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基本要素,采用科学的碳信息披露技术计量手段和工具,依托低碳科技创新来构建有效的碳信息评价机制,构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型。在财务会计框架内增加碳排放与交易信息的确认、计量及披露、碳排放与交易成本的核算、管理等,均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股东价值及经营战略。企业构建碳会计体系,是为了使企业发展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履行企业的低碳责任,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模型构建,促进碳信息披露,有利于引导企业承担减少碳排放的社会责任。
(一)低碳科技创新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构建面向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型要明确目标,即要求在节能减排指引下,强化低碳会计的社会职能和约束功能,规范和引导企业的碳排放和低碳科技创新行为选择,以履行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和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为目标选择。
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减排技术研发,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碳产品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构建低碳型产品和低碳型企业。具体目标,则是向企业利益关联者包括投资者、政府部门、社会消费者等多方面利害关系人提供企业碳排放和为减排进行创新投入等信息。
(二)低碳会计信息披露基本要素
(1)碳收入信息。即企业通过低碳科技创新、低碳产品生产、企业碳排放量降低、企业碳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种经济收益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和价值评价。
(2)碳成本信息,即企业在生产经营等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与碳减排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包括低碳科技创新、低碳产品生产、低碳营销等方面所发生的投入成本和相关费用信息。
(3)碳负债信息。即企业对碳排放导致环境污染的尚未支付的,需要在将来支付的债务。
(4)碳利润信息。企业低碳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环境效益与企业碳成本和碳负债的总体利润评价信息。
(三)低碳会计信息披露计量模型 建立碳会计信息披露计量模型,准确计算企业在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碳成本、碳收入、碳负债、碳利润指标。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性评价和计量,在方法和模式上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碳会计信息计算,如实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边际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价值评估和主观评价所提供的碳会计信息,如图表法、文字描述法、专家评判法等。对碳会计信息的计量主要包括碳成本、碳收入、碳负债、碳利润等的评价。如下图1所示,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或低碳因素,形成了低碳收入、低碳成本、低碳负债、低碳利润等指标,碳会计信息披露是对这些指标计量和披露。
对碳成本的计算,可以采用货币形式结算,也可采用实物形式进行确认,两者可以互换。关于碳成本核算, Ratnatunga、 Balachand-
ran等教授提供了两种方法,一是从环境成本会计角度提供核算框架,即从原材料、人工、管理费、废弃物成本及循环利用成本中,对与CO2排放交易相关的成本予以分离,再归类计量;二是基于全生命周期影响对碳排放效率进行计量与成本核算,如表2所示。对于碳收入,主要是依托低碳科技创新投入所带来的碳减排之后的收入值。碳负债涉及到过去或现在企业行为对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社会责任评价问题,主要是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于碳利润计算,要求将环境因素和碳排放因素纳入企业利润的范围,综合考虑企业碳收入、碳成本、碳负债、碳资产等因素之后所形成的利润。
三、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的会计信息披露策略选择
(一)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比较企业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如下图2所示,应该增加企业在碳排放方面的信息披露,建立企业碳会计系统和企业碳会计报表、企业低碳报告制度,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的碳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企业低碳背景信息和低碳政策法规信息、环境污染信息、企业低碳创新投入信息、企业节能减排信息、企业碳会计政策和碳会计处理信息等。
在企业财务报表应增加对碳会计信息披露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低碳资产、低碳负债项目,流动负债中增设环境治理费等负债。在利润表中,增设低碳补贴收入、低碳成本费用、低碳技术改造、低碳环保设施费用等。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企业低碳会计政策、废弃污染治理办法和政策措施等。建立企业低碳会计评价指标,包括低碳科技投入、低碳环保费用支出率、单位净利润废物排出量、废物循环利用率、废物处理支出比例等。
(二)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选择有效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补偿策略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正外部性决定了企业信息披露成本与收益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应该选择有效的成本补偿策略。如下图3所示,MPC为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PR为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SC为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R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当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与社会碳信息披露成本趋于一致时,即MPC=MSC时,将实现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与收益的均衡。但在Q1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收益等于企业信息披露成本,会计信息质量没有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企业存在虚假碳会计信息和劣质信息情况。Q2则为企业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相等,实现碳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但Q2的企业边际成本要高于Q1的企业边际成本,难以保障Q2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支出。为此,可以给予企业适当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补偿,由Q2向Q3移动,尽管社会收益有所降低,但是高于Q1的社会收益,企业成本也得到适当的降低或补偿。
政府向企业给予适当补偿,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补偿等策略。直接补偿要求政府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给予直接的货币补偿。间接补偿则包括逆向定价、免税、政策倾斜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失责的惩罚力度,采取免税、政策倾斜等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碳信息披露成本,对公开自身碳会计信息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形成鼓励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及时披露碳会计信息的长效机制。
(三)制定鼓励低碳科技创新的碳会计信息政策 企业及时披露在低碳科技创新、低碳科技研发、低碳科技产品交易等方面的信息,低碳科技创新的支出应在财务会计和税收会计上适当分离,对于低碳科技创新的支出应该在税收上进行减免,鼓励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投资,鼓励低碳产品研发和生产,政府设立绿色采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和实际的低碳科技创新投入,政府对这些企业主动披露碳会计信息和积极进行低碳科技投入和低碳科技创新应该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要逐步推行碳税制度和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促进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并以此作为政府考核评价企业的重要指标,加强相关奖惩制度建设,引导企业准确、及时地披露碳会计信息,
(四)完善碳排放交易政策和CDM机制,鼓励企业低碳科技创新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CDM机制,利用国际低碳技术和资金促进中国企业提升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从政策层面明确规定企业的低碳科技创新成果可以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资产或权益进行计量,所支付或获得的资金信息应在企业财务会计中体现,引导企业为进行碳交易而及时披露其碳会计信息。要完善相关的低碳产业法律法规,制定碳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和碳会计准则,明确和规范企业碳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操作流程和监管程序,加大对破坏环境和高碳排放企业的惩罚执行力度,提高企业进行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建立多方参与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和监管首先应建立企业、政府、研究院所、中介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服务体系。政府作为政策部门,为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政策指导、监管等服务,企业作为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主动披露信息,社会中介机构为企业披露碳会计信息提供中介服务。消费者积极购买企业的低碳产品和服务,增强与企业的互动。科研院所加强碳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提高碳会计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促进企业低碳科技创新和碳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应用方案,高校加强碳会计人才、低碳信息人才、低碳科技人才培养。通过信息披露服务体系的构建,最终形成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与低碳科技创新互动和良性发展效应。
此外,还要加强碳会计、低碳科技创新的社会宣传、教育和监督,营造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文化环境,激发企业加强低碳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的内在动力。需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要求及时转变会计观念,树立低碳、绿色、环保意识,加强碳会计方面的培训和知识教育,适应新的碳会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知识普及、宣传、创新与应用转化,提高对低碳科技创新和低碳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引导社会形成参与低碳科技创新、主动选择和购买低碳科技产品、低碳产品服务的消费模式。加强低碳会计方面的知识教育与培训,构建低碳科技创新与低碳会计互动发展的社会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区域低碳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编号:10CGL055)及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北京低碳创新城市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娅:《论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会计发展之路》,《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5期。
[2]周仁俊、窦智:《R&D:亟待重视的会计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
[3]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财经科学》2011年第3期。
[4]韩鹏、彭韶兵:《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测度及制度改进》,《财经科学》2012年第7期。
[5]孟晓俊、谢慧珍:《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体系构建》,《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8期。
[6]陈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模型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7]段洪波、张双才、刘花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政府监管――基于规制理论的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第11期。
[8]李晓花:《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期。
篇8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是新型的能源交易市场,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碳金融这项新型的交易市场,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碳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前景
碳金融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所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而衍生出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它涉及了《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本着保护环境的理念,从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各个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其开拓了一个以CO2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完善和谈论货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衍生出了碳金融的概念。它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交易安排和活动,其中包含了机遇碳减排的融资活动,投资增值活动等。它是较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出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有限的资源融入到低碳经济中,逐渐促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国际市场上的碳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2004年全国CO2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小于10亿美元,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800亿美元,碳交易总额从1000万吨达到了100亿万吨。这一数据表明,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久以后必然会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
同时,《京都会议书》构建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它的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人员,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并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中获得“减少排放量”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会议书》的减排目标。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意义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目前是最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市场。截至2011年3月,全球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大约为1300个,大约增长了50%,我国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数量为1200多个,和2009年相比较,大约增长了85%。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尚处于理想状态。
我国碳金融发展有其实际意义。
首先,碳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将我国经济逐渐从高碳模式逐渐转为低碳模式,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通过市场的减排侦测,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帮助我国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减排成本的指标获取额外的利益,从整体上实现污染成本的最低化。这对于实现CO2减排有一定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银行可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断的通过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当中,激励企业不断地开发低碳技术,加快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碳金融的高速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位置,美化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促进国际合作。我国在2009年11月的时候,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并提出了在2020年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左右。碳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度。同时,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从整体上顺应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我国不断的融入国际市场当中,促进国际合作。
最后,碳金融市场涵盖着巨大的商机,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当中能够降低减排成本,同时将资金和技术带入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些资金的带入会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同时,作为最具有潜力的CDM供应方,我国每年的减排交易能够达到23亿美元左右,这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碳金融的盈利空间。
三、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金融业务也随之衍生并且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如此,我国碳金融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我国缺失对碳金融和CDM的认识,CDM和碳金融的兴起是随着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兴起而不断的扩大。在我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国内很多企业并不认识碳金融市场中所蕴含的商机。并且,国内的碳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开发、价值、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这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第二,不断提升我国对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产业机构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调整,这一现象导致了我国成本提升,盈利现象降低。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需要制定扶持和补偿的机制。但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国不承担减排的各项意义,部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扶持策略,导致转型企业的风险急剧增加。且很多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通过排污权交易发展指标,认为这是限制地方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全国市场的统一。
第三,我国的中介市场有待提升。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隶属于一种虚拟产品,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规则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发程序较为复杂,合同的期限较长,这严重性的导致了非专业性的机构不能够具有这类项目的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从国外的角度进行分析,CDM项目评估和排放权的购买大体上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尚不完善,难以开发较大的项目,同时针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缺失严重。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供给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CDM项目开发时间较长、风险因素较多,和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较来说,更需要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增加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并且,开发CDM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涵盖了政策、周期、项目、CDM风险因素。周期风险,是因为CDM项目贷款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同时还给银行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未知的变数,导致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复杂,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难度。
第四,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监管、法律、核查等弊端,CDM项目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法律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
第五,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定位也处于被动的局面。再和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购买谈判的时候,中方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强大的碳排放资源,但是从我国目前碳排放市场发展来看,尚处于落后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平台,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导致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处于末端位置,一味的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所制定的价格。比如,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碳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20欧元左右,但是我国国内的CO2排放交易的价格仅在1012欧元,这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一半。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在碳金融市场上的位置,不断的提升我国在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正确碳价格的定价权。
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碳金融市场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金额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我国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降低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加强发展低碳经济。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首先,要不断的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要强化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充分认识碳金融带给我国碳市场以及碳金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策略,从宏观决策、政府扶持、产业规划等方面兼顾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税收、法律等政策的补偿和扶持力度。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长远的总体利益,立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认识碳金融市场的价值,根据行业和国家自身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项目,将环境和经济利益扩大。从金融机构角度进行分析,要不断的适应碳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的熟悉碳金融的模式、价值、项目交易和开发工作,加大碳金融的创新工作,使资金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低碳企业当中。
第二,完善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策略。首先,将碳金融业务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全方面的控制和计量碳金融业务风险。其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碳金融配套的扶持工作。政府和监督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信贷导向、外汇管理的政策,不断的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发展。最后,要针对低碳项目采取税收减免的政策,提供财政担保,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的现象,提高碳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所取得的成就,不断的实施税收优惠策略。
第三,逐渐增强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在碳排放市场的位置,提高我国碳交易的价格。从目前碳排放的市场价格来看,欧元、美元、日元、澳元、加元是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这些国家不断的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提升本国家的交易影响力,较为发达的国家利用碳交易托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争取能够对碳排放进行定价。但是从我国碳排放的交易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场外交易极大的降低了我国碳排量的总体价格,交易品种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国际交易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提升人们币在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使人民币逐渐成为碳交易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五、结束语
要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建立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地加强我国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人们币在碳排放市场中的位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督体系,降低碳金融体系带给我国的风险。最后,我国一定要完善碳金融市场,抓住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2]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3]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研究探讨,2010(12).
[4]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专刊,2010(3).
[5]魏笑蕊,贺欣,谭琳.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1(6).
篇9
关键词:低碳化;低碳经济;发展;中原经济区;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50-02
低碳经济作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经济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和有效途径。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与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相结合,降低生产中的能源使用量、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研究背景
中原经济区产业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从产业结构内部来看,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载能产业和资源初加工型产业占据较大份额,同时这些产业也是高碳产业。据测算,2005年河南省公用电力和热力、建筑材料、固体燃料和其他能源工业、化学工业、钢铁、有色六个行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67.17%;2010年公用电力和热力、钢铁工业、建筑材料、固体燃料和其他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化学工业六个行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74.08%。因此,做好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完成河南省确定的“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关键。今后一个时期,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板块,中原经济区将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必然呈持续增长态势,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国外发展路径及经验借鉴
德国的主要做法。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计划推动相关产业发展,1994年制定的《物质循环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1998年制订了“绿色规划”,把生态税加入到国内金融投资、工业经济界,实行相关税制改革。同时,加强政府直接投资,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创立的节能专项基金。
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卡伦堡生态产业共生体系”模式,是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较为成功的路径。生态产业共生体系中的企业相辅相成、互为代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吸收利用彼此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演化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既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环境。
美国的主要举措。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律规范,规定企业对其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方面承担明确的社会责任。政府综合使用立法政策和能源政策,通过提供抵税优惠、减税政策、政府优先购买等财税政策,政府在各层次上实施推进循环经济计划,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和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主要措施。政府通过能源立法发展绿色能源,1979年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2006年制订了《新国家能源政策》,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政府为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进行制度革新,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领跑者”制度、实施节能标识制度、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三、产业低碳化行动方向
1.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行动。一是加强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大力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建立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行业排放标准及低碳产品标准,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二是严格建设项目准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健全项目建设部门联动机制,从源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和设备,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全省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比2010年排放下降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
2.低碳新兴产业提速发展行动。一是战略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行动,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突出位置,把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促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等高成长业,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商务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3.低碳产业示范区建设行动。一是以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龙头,发展多式联运,建设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绿色智慧航空都市,以点带面率先突破,全力打造全省低碳产业示范区。二是着力推动低碳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一批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三是结合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要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批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示范园区。
四、政策措施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差别化、分类指导的产业低碳化发展区域政策。综合运用产业、财税、金融、价格等多种政策手段,发挥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的协同作用,构建有利于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地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办法,建立政府低碳采购政策,有效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方向和公众消费方向;规范地方投资管理政策,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内容中增加碳排放评估内容;创新金融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信贷;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2.增强资金保障。加大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河南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开发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新能源建设基金,开展有关产业低碳化发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省内相关资金,用于支持产业低碳化发展基础研究,保障产业低碳化发展工作的开展。灵活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等引导性资金,大力吸引社会各界资金进入低碳经济领域,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河南低碳经济建设。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大力争取国外援助和政府优惠贷款。
3.提高科技支撑。结合河南省产业低碳化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重点开展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低温余热能量转换器、新型节能换热器、节能电机等装备研发,开展提高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技术研发。采用实施节能低碳技术示范项目等方式,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4.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开展重点排放企业(单位)碳排放报告与核证工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明确试点的基本规则,制定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在试点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和监管核证制度,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 戴海龙.低碳产业及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62-64.
[2] 谷立霞,王贤.基于全要素协同的高碳产业低碳化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77-80.
[3] 罗洁,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低碳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2,(3):109-112.
[4] 伍华佳.上海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研究[J].科学发展,2012,(5):15-17.
[5] 姚宇,韩翠翠.陕西省工业产业低碳化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2010,(20):22-23.
[6] 贵阳市工信委.贵阳市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2,(2):28-30.
[7]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EB/OL].http:///zwgk/system/2014/01/12/
010446097.shtml.
Research on Low-Carbon Economy in Central Economic Region
REN Jie1,XU Xia-nan2,SONG Li-sheng1
(1.Institute of Geography,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52,China;
2.Hena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enter,Zhengzhou 450050,China)
篇10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我国也越来越意识到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着迫切的需求,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通过降低经济活动的碳排放量,降低社会总体环境成本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碳金融是指由碳金融市场、碳金融中介机构、碳金融政策制度等构成的金融服务体系。广义而言,凡是涉及到碳排放量减少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金融项目都可以归结为碳金融的研究范畴。曾刚,万志宏(2009)…介绍了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市场结构、参与者和交易工具,认为国际碳金融交易存在市场分割、政策风险、交易成本巨大等问题,提出各国应该统一认识和强化合作为碳金融发展扫清障碍。吴玉宇(2009)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应该推出CDM机制项下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碳金融服务。鄢德春(2010)围绕清洁发展机制,从国内碳排放定价权、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模式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探讨了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问题。孙力军(2010)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碳信用市场发展状况及主要碳金融产品交易和开发现状,指出我国碳信用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碳金融产品设计对策。目前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体系对于碳交易和碳融资服务功能的应用性研究,但对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和路径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旨在研究碳金融如何发挥其资金筹集、资金融通、资金配置、风向管理等作用,解决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低碳产业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经典的经济学通常假设,资本的利润率在各个领域投资会大体趋于相等,这也应该表现在低碳技术开发和低碳产业投资上。如果在低碳产业上的投资利润率高于其他产业,低碳产业的投资应该就会增大,低碳产品将会增多,低碳产品供给量将会增多。但是现实中往往表现为低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较高,但是却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这其中原因在于低碳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低碳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较高,在获得相同收益率的前提下,资本倾向于选择其他产业,这造成了低碳产业的投入不足。
(二)低碳产业进入门槛较高
碳减排项目需要较大的技术投入,如果项目达不到一定规模,往往无法获得盈利。例如,小于年减排2万吨的CDM项目就完全没有盈利的可能。因此,从现实来看,已经成功开发的CDM项目大部分都属于大型项目。这表明低碳产业不是个自由进入的市场,难以实现完全的市场竞争,导致了碳金融的供给不足。碳排放额度是一种虚拟商品,其开发以及交易要求相对较高,碳交易合同的签订涉及跨国交易,整个交易过程都相当复杂,这都导致碳排放量交易过程较高的交易成本。例如,来中国风电企业的CDM项目在碳交易市场上无法获得核准,结果无法实现交易,该项目的收益无法实现。这样的不确定性必然大大的打击企业开发CDM项目的积极性。
(三)碳交易市场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导致了碳金融供应量的不足
碳交易市场的产品价格波动仍然较大,而一些碳金融交易项目本身就是远期交易,碳排放量交易价格在未来的波动性较大,例如,哥本哈根会议未达成实质性减排目标,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就出现了显著下跌。碳交易市场的波动性导致了碳项目开发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四)碳交易市场分割和信息不对称
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碳交易平台,例如欧洲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Climex交易所、亚洲国际碳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美国洲际气候交易所、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等。这些交易所有的是针对本区域或者本国的碳交易者,有的是针对更大范围的交易者,其中也不乏针对全球范围的交易所。但是这些交易市场分别有自己的入场标准、交易制度、交易规则。有的排放配额在有的市场能够获得认证,有的交易所则不允许这些排放配额交易。这造成了各个碳交易平台之间无法实现跨市场交易,形成了市场分割,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碳金融交易成本的增加。一个碳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只能按照目标交易所的入场标准进行开发,以获得碳排放份额的核证;但是该项目在其他交易所则难以上市,客观上造成了该项目能够交易的对手非常有限。信息不对称也是低碳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碳排放份额的认证和核准需要较高的技术标准,这导致碳排放份额的交易中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如果核准机构在排放量的审核中为碳排放份额的出售者隐瞒信息,甚至提供虚假材料。将会造成排放份额购买者具有较大的损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过高交易成本影响了低碳市场的发展速度。
(五)政策的不确定性
低碳政策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低碳产品供给的不足。首先,很多国际公约的可延续性以及可执行性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间仅为2008—2012年,之后该公约的相关规定能否延续在未来还是未知数。而在这段实施期间,也有可能出现国家不遵守合约规定的情况。这导致碳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相关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因此也将大受影响。其次,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交付风险是较大的风险。也就是,由于项目具有一定的期限,当项目成功后,项目的减排量究竟能够通过认证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要取决于当时的政策和相关标准,如果政策和相关标准发生变化,即使项目成功,也有可能这些原始减排单位无法获得认证(曾刚,万志宏,2009)。_l三、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被众多学者论述过,早期一些经济学家如格利和肖(GurleyandShaw1955)、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麦金农(Mckinnon1973)等通过对金融结构、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的分析开始认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后来的莱文(Levine)、金(King)和孑L特(Kunt)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如莱文(Levine1997)提出,金融通过便利交易、动员储蓄、配置资源、促进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五大功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对碳金融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了金融因素对低碳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邓小东,2010)。碳金融市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
低碳技术的开发往往风险较大,周期较长。在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的初始阶段,银行信贷资金并不会介入。而金融市场可以帮助低碳技术开发企业寻找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基金,使低碳技术企业在初创阶段能够获得发展的资金。在低碳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选择在创业板上市,这一方面可以令更广大的投资者分享低碳技术企业的成长收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低碳风险投资者资金的有效退出。可见,金融市场有利于帮助低碳企业获得长期发展资金,有利于低碳技术的研发。
(二)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
金融市场能够引导资金向低碳项目聚集。银行可以通过限制对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的贷款,或者对这些企业收取惩罚性的高利率;同样,资本市场可以减少甚至是禁止对该类企业进行私募股权融资,或者禁止该类企业公开上市募集资金。通过这些手段来抑制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企业或者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惠利率对使用技术或者从事低碳项目的企业进行补贴,以及成立专门的低碳发展基金引导该类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碳排放额度的交易。减排能力较强或者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可以把通过减排技术而剩余的排放额度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出售。而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购买额外的减排额度;两种企业通过碳排放额度的买卖实现了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实现了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引导低碳消费
金融市场同样可以通过利率的调整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对低碳型的消费信用给予利率优惠,例如,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贷款给予低利率;对高污染高能耗的消费信用收取高利率。可以通过信用额度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给低碳消费以特定的信用额度,发行低碳信用卡,该信用卡的信用额度可以购买指定的低碳产品和销售指定的低碳服务。通过金融交易系统创新引导人们低碳出行,ATM、网上交易、电子账单、手机账单、信用卡消费有效的降低了人们在取款、购物、余额查询、理财投资等路途上产生的交通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电子化的交易方式也降低了填写、打印、复印结算交易单据等产生的纸张、油墨、人工等能源密集型的消耗。
(五)风险管理
首先,企业面临减排风险,由于各个行业的碳排放情况不同,其减排成本也不同。有的企业的减排成本相对较高。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不断推出,一部分能源密集型的企业和高污染的企业随时面临减排成本提高的风险。对于有些企业,如果只能通过自身减排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有可能面临损失甚至是停产。但是碳金融市场提供了碳交易途径,使高排放成本企业能够买入碳排放份额,降低其生产的减排风险。其次,低碳技术的研发本身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开发风险是仅仅通过内源融资的企业无法承担的。金融市场能够把低碳技术的开发风险分散给较为广泛的投资者,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化。第三,低碳技术开发以及碳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为碳交易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碳金融市场能够通过金融工程开发碳金融衍生品,包括碳金融产品的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的套期保值、风险对冲、风险转移等。实现碳交易的风险可控和风险管理。第四,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保险产品来进行风险管理,通过设计天气对冲保险产品、灾害保险产品、低碳保险产品等,可以通过保险手段发挥灾害管理、防灾减灾等功能。
四、发展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绿色信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何德旭、张雪兰,Z007)。
1.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银行可以通过设计绿色信贷产品引导低碳技术、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低碳经济的多方面发展。首先,在充分评估家庭或者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把节能减排因素纳入到向家庭和企业的贷款信用评级当中,引导家庭或者企业减少碳排放;其次,可以通过与节能低碳型产品的企业签订营销合约,向购买指定节能低碳产品的客户提供融资额度;第三,进行低碳营销,设计低碳信用卡,承诺按照某个比例把该信用卡的业务利润捐献给低碳方面的公园基金会;第四,对开发低碳技术的项目或者是具有节能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2.采取绿色贷款政策措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通过明确的政策法规明确银行信贷在环境污染方面的责任,约束银行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贷款。制定对绿色信贷的担保计划,规定对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和企业的发放贷款提供担保,推动银行对环保型企业发放贷款。实施绿色信贷的国家财政补贴政策,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不仅获得社会责任上的无形收益,同时保证银行不会遭受实际的利润损失。制定覆盖面广泛、可行性较高的绿色信贷标准,增大银行的违规成本。使银行在进行具体信贷流程时有清晰的操作指南可以遵循,引导资金流向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和项目,促进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绿色信贷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环保部门要能够向金融机构提高真实和完备的信息;第二,各个银行统一绿色信贷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估标准;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使银行遵守绿色信贷的执行原则。
(二)碳基金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所谓碳基金(CarbonFunds),是指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致力于在全球范围购买碳信用或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后给予投资者碳信用或现金回报,以帮助改善全球气候变暖(严琼芳、洪洋,2010)。_7目前全球范围内碳基金的发起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世界经济组织、政府和企业。世界经济组织成立的碳基金主要目的是实现《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减排目标,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促进低碳交易框架的发展,使各类机构更多的参与到低碳交易中。例如,在世行的系列碳基金中,4个特别基金的主要功能在于培育京都机制下碳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个国别基金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相关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履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的减排目标;2个面向2012年以后的碳基金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广近年得到重视的“从减少采伐森林和森林退化中获得减排的机制”(REDD)以及为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碳金融进行示范和探索(鄢德春,2010)。政府成立碳基金的目的在于履约,通过对减排项目的投资和CDM产生的减排份额的购买,最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量,并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例如,中国绿色碳基金是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下的专项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基金设立的初衷是为企业、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植树造林及森林经营保护等活动,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搭建一个平台(孙力军,2010)。企业投资的碳基金目的主要在于盈利,通过对CDM项目的投资获得CERs,对这些可核证的碳排放份额进行出售获得高额利润。这些基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对项目实现的风险识别、筛选、资金投资,在项目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法律帮助、项目开发的辅导,最终实现项目核证减排量的收益。碳基金对与减排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选拔了最有减排效益的项目,实现了碳基金资源的最优配置。可见,不同的发起人成立基金的目的以及投资模式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客观上都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碳金融工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1.基础碳金融工具。排放权是原生交易产品,或者称为基础交易产品。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IET市场,主要从事AAUs及其远期和期权交易;EUETS主要交易EUAs及其远期和期权交易;原始和二级CDM市场交易的主要是CERs相关产品;JI市场交易ERs相关产品;自愿市场则交易自行规定的配额和VERs相关产品,所有这些产品,在减排量上都是相同的,都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但基本都还不能进行跨市场交易(曾刚,万志宏,2009)。…这些排放份额的交易使碳减排量具有了流动性和收益性,使具有减排能力的企业积极运用低碳技术降低排放量,并通过碳交易市场把产生减排份额出售给其他碳排放份额的需求者或者是相关的低碳基金,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
2.碳金融衍生工具。碳金融衍生工具包括碳远期、碳期货和碳期权等。这些产品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为碳交易企业提供资产的风险管理功能。碳远期和碳期货能够为碳交易者实现碳资产的套期保值,碳期权能够锁定碳交易者的损失规模,并且也不降低碳交易者未来可能获得的高收益。这些碳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低碳产业的资金融通市场上,扩大了碳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3.碳金融保险工具。由于很多碳交易都是远期项目,合同签订后并不能立刻实现碳排放份额的交易,而是在项目实施成功后,碳交易买方才可能获得碳排放交易份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这项目失败和碳排放份额卖方违约的风险。碳金融保险工具能够为碳交易的买方提供保险。如果买方不能按期获得协议上给定的碳排放份额。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条约提供相应补偿。另外,一些金融机构以及世界金融组织,为减排份额的最终支付提供担保,也具有上述的保险工具性质。这都会大大降低CDM项目开发的风险,促进低碳项目的开发。
4.碳资产证券化工具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或者贷款在项目实施期间内,资金没有任何流动性。可以对这部分投资或者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设计,提高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一方面,能够把这部分通过证券化获得的流动性投入到新的节能减排项目中去,并实现资产投资的风险分散化;另一方面,证券化有助于吸引更广泛的投资者投资于低碳项目,分享低碳经济发展的收益。
- 上一篇:消防安全检查汇总
- 下一篇: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