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发现范文

时间:2023-03-15 21:5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的发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的发现

篇1

“世界上一直没有一个伟大的‘生活发现’网站可以供我们参考,豆瓣一边做一边琢磨,希望可以成为一个这样的网站。”杨勃说。

朝着这个目标,豆瓣有了自己的特点:工程师人数超过半数,他们不断更新算法技术,解读用户每一次浏览痕迹背后的逻辑关系,最终高效地为用户带来最匹配的推荐结果。

这恰好是大数据时代最需要的质素,然而在当年,只有豆瓣在琢磨一个让人觉得奇怪的算法逻辑——“你先告诉我你喜欢什么,然后我向你推荐你更喜欢、更需要什么”。

读懂你

“许多口味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伴随这一愿望,豆瓣诞生了。

而豆瓣的核心能力是从技术引擎开始的。当时,豆瓣对“发现”的理解是“个性化算法推荐”,也就是“豆瓣猜你会喜欢”,这形成了杨勃对豆瓣最初的设想:通过精准强大的算法为用户进行产品推荐。

但在这之前,还需要建立全面的兴趣图谱。

创办豆瓣后的第三年,豆瓣开始加强“口口相传的魔力”,推出了曾经叫做“友邻广播”的“豆瓣说”。接下来,豆瓣社区效应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很多用户开始在群组活动里谈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杨勃意识到,是时候将豆瓣社区单列出来,并分化出线上活动、豆瓣小站。

其中,豆瓣小组从上线至今已经有超过30万个兴趣小组被用户创建,每个月吸引5500多万人访问,而话题更是延伸到娱乐、旅行、美容、购物、二手交易、租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兴趣图谱数据最大的来源所在,也让豆瓣能从图书、电影、音乐三大主题扩展到更多生活领域。

豆瓣也一直试着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最终将产品延伸到多个简单实用的生活服务组合中。不过,不是每一个产品都能存活下来。2006年,豆瓣推出“我去”——专注旅行分享的主题, 很快因不受欢迎而停掉。相反,生活类小站、社区中二手交易、团购、手机应用等信息,受到好评。推出新产品、发起用户意见反馈、最终由用户决定产品去留,是豆瓣的惯性做法,但除了直接反馈之外,他们更信奉数据量化分析,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获得真实声音而非被动等用户的“抗议”。

“豆瓣有这么一群用户,他们更有特点,更愿意展示多维的兴趣图谱,所以我们的数据会更加丰富。”豆瓣首席科学家王守崑说,基于算法技术进行个性化推荐,豆瓣成立时国内还没有太多人研究,做得早也成为一种优势。

通过算法自动推荐给你的个性化内容,背后是不断改进的算法程序,每天从豆瓣页面的各个角落统计你的使用行为,比如点击“收藏”、“感兴趣”等内容,从而判断并猜测你的喜好,然后把相匹配的内容推送在你进入豆瓣时的主页面。

当然,那些越是专注在某一个领域的用户,得到的推荐越精准。这也使得豆瓣在推动有共同爱好、价值观的用户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圈子,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少连载故事会在这里产生更直接的粉丝效应。

豆瓣猜

最早成为豆瓣算法实验的领域就是图书、电影和音乐,因为杨勃认为,它们更适合、更易于做个性化推荐。“在做算法这个领域,有个共识就是有什么样的数据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会更好一些。”王守崑说。

不得不以豆瓣电台为例,连杨勃自己都称其为“豆瓣核心技术最完美的展现”。

打开豆瓣FM,一首歌放出来,可以直接跳过那些不喜欢的,也可以用点击红心的动作表示喜欢,或者直接丢进垃圾桶再也不听。这是电台更了解听者喜好的简单方式,通过与听者的这种交互模式,使算法推荐的发挥越来越准确。

刚组建豆瓣音乐时只有几个人,都是从原来的豆瓣大团队拆分出来,其实并没有新团队的感觉,但面临的挑战又很大,因为当时产品技术各线几乎都是单枪匹马,想做的事情却很多,有种重新创业的感觉。

通过分析5年间积累的用户音乐偏好,音乐团队设计出一套复杂的基础算法:

用“用户歌曲矩阵”的传统方法,计算和每首歌近似的歌曲集合,并依次作为核心数据,然后为每个用户维护一个线性的播放列表,每当用户对一首歌曲给出正向反馈,系统会取出与这首歌相似的歌曲列表中的几首,插入用户当前的播放列表。反之,如果一个用户点击“跳过”或“垃圾桶”,系统会从这个列表中删除那些与这首歌相关性高的歌曲。

反复测试中,他们也发现还需要补充一些策略。针对删除同一个歌手的歌曲,或是连续点击喜欢或跳过的用户行为,进行特殊建模,根据当前时间推荐不同曲风的歌曲。另一方面,加强针对同类用户对比的算法来提高效率。

基于这一切努力,豆瓣猜的终极目标是这样的:每天你打开豆瓣,满眼看到的都是各类你会感兴趣的新东西。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一起让这个画面成为现实。而豆瓣电台就是一个实验,选择了网络收听这种最简单的模式,把复杂的逻辑和计算隐藏在后台,采用个性化推荐技术作为核心的算法,呈现给用户最易用的交互和体验。

跟着用户走

当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内容更为生活化之后,杨勃发现依靠机器完成的算法推荐远没有用户推荐的效果好,于是核心能力慢慢转化为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挖掘。

在这个过程中,对数据的挖掘与认识,不仅帮助豆瓣给用户推送更精确的内容,更推动了一系列好产品的出现。正如豆瓣从不认为,是他们打造了豆瓣的氛围和方向,而恰恰是用户一步步带着豆瓣成长成为今天的模样。

半只脚踏入商业化的购书单功能,就是如此而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从推荐、发现的决策参考到达成购买,是一个完整决策行为的流程。豆瓣提供购书单的比价、购买链接功能,在杨勃看来,完全是顺势而为的事。

篇2

关键词:认知方式 社会交际 集体活动 区域互动

幼儿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现,现代幼儿教育呼唤发现教育,发现强调的是个体的亲身经历,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形成一定的经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发现活动为载体,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发现,充分发挥幼儿自我发展的能动作用,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用好发现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让幼儿在户外自然情境中发现,掌握认知方式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自然界中富有生机的花草树木,丰富多样的虫鱼鸟兽,变化无穷的风霜雨雪,这些自然现象和动植物世界都是幼儿发现自然、感知生命的最佳素材。我们利用幼儿园周围的街道花园这一自然情境,让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变化。小班的幼儿认识花草时,可以直接带幼儿到草地上与花草交朋友。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后进行讨论,从而开始关心起小草、小花的成长,他们会说:"小花为什么你是红的、小草为什么变黄了......",有的幼儿甚至对小草说:"小草你为什么长得没有小树高?、小草你吃什么呀?"幼儿从对小草的关心和爱护中认识、观察小草,形成了一种发现式的认知方式,更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让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发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融入社区,与成人接触,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这样的机会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如带大班的幼儿去逛超市时,只允许他们带10元钱,要求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不能找老师帮忙。幼儿遇到的难题当然很多,找不出自己购买的物品,买多少才不会超过10元钱,大家都想买同一物品而物品存货不多时怎么办等一些问题需要幼儿们自己解决,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时,也可能出现其他问题。幼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做事的能力也就不断地提高了。

三、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发现,学习共同生活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在实践中,教师主动将幼儿的学习、发展与一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有关"自我保护"、"关爱"、"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活动内容,除了集体活动以外,更多地将之渗透于幼儿的课间、散步、用餐等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相关经验,尽情享受发现课程的乐趣。

进行探究性活动时,让幼儿相互交流、讨论、互助,共同分享经验,这样既拓宽了大家的知识面,更发挥了群体力量,让幼儿获得分享智慧的快乐。又如:活动中幼儿会因为伙伴不遵守游戏规则而发生很多议论;活动时伙伴弄坏了玩具时,幼儿会各有各的态度,责怪的,同情的都有,这时候我们便把幼儿的情绪引导成为一种集体共同的挫折,让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鼓励幼儿主动向他人表示友好,让幼儿感受集体的力量,产生了共同生活的责任感,这样他们懂得了理解他人的欢乐与痛苦,懂得了宽容,在班级里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小社会,在发现活动开展的每个主题中,幼儿与幼儿和幼儿与教师间,会产生广泛的互动和合作。如外出活动前期小组计划书的制订、活动中期大组信息收集交流后的统计、活动后期的各类游戏及创作活动,都需要幼儿通过合作完成。幼儿在交流、商讨、合作中自然地发现了同伴的友谊,发现了互助与竞争,发现了群体的力量与成功的快乐。这种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合作行为,在幼儿亲身合作的过程中时时地感受着,并不断地发展着。

四、在让幼儿区域互动中发现,学会思考问题

区域活动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也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操作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所以,我们适时将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提出了"幼儿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互动"策略。各班级和年级组对"如何将区域活动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进行深入研讨,并设计了"幼儿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互动"记录表。在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相应区域,投放一定材料,让孩子在集体活动后有机会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既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又让幼儿切身发现了课程的自主性,也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均衡地发展。

篇3

小学时我觉得我的生活是无色的,遍布黑白,太阳是黑色的,天空是白色的,我的夜空没有星星,生活的无滋无味,自卑的空气到处都是,我又一次失败了。

二零一零年我上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前我疯狂般的学习,换来的却是一次落榜,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再加上弟弟的金榜题名和父母疑问,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觉得生活特没意思,可是却无法逃避,只能郁郁寡欢。每天的自责,生活的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来的我。然而老弟的一句话—你打不破奖状零记录的,激发了我潜在的斗志,要相信自己。

可能是觉得自己的脑子笨,学东西很慢,所以自己只能学习到半夜,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慢慢地七百二十天过去了,我信心满满的迎来了第一次战斗。

每天的努力让我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属于我自己的生活,终于在学校举办的作文比赛中我得奖了,我站在全校同学的面前,心中呐喊着“我能行”。第一次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我证明了自己,我的破了奖状零记录,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经过七百二十天的努力,我的成绩提了上来,我终于也有了自己的一片天。

坚持不懈的我成功了,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颜色。

我生活的色彩:“草原辽阔,海阔天空,夜空泛亮,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海风把希望吹进了我的心里,黑夜的繁星变成了我的朋友。”

篇4

生活往往是琐碎不堪的,有时甚至如一杯苦酒。但若把这苦酒饮尽,不难发现苦的背后也有甘甜的美。

一个黄昏,当我醉心于天空的搏大,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它画下。于是我找出画板,一会儿便完成了构思:黄昏、窗台、花瓶和窗帘是画的主体。

当时正是暑假,我雄心勃勃地想把它当然一部作品。可当完成了第一天的初稿,我发现我错了,生硬的线条,呆板的构图,死灰般的颜色。天哪!当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被画得像噩梦般可怕时,愤怒往往是难以抑制的,我开始踢画板,摔橡皮,扔铅笔,整个上午一直就对着那幅画生闷气。这时候,脑中总是闪过一个念头:放弃吧!然则每当感受到日暮那种无法抑制的美时,我都会一次又一次逼着自己拿起笔,去面对那个残缺不全的画面。

就这样,我坚持下来了,经过数次修改,整个画面渐渐变得协调而富有层次感。到了假期的最后几天,这幅画终于完成了。我带着创造者才有的喜悦端详着自己的作品:黄昏疲倦的晚风把窗帘拂起。夕阳西下,那瓶中的花朵有的依然绽放,有的却已凋谢,旁边,是一本躺着的书,带给这黄昏时刻几分理性。我庆幸,在最艰难的作画过程中,我没有放弃。我再次体味到了画的美。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那些至善至美的甘甜,若不用坚强战胜困难,怎会拥有?那些创造的喜悦,不经风霜,怎能感受?这幅画带给我的,不只是画本身的快乐,同时也为我在难熬的痛苦之中,带来了我成功的甘甜,这不也是平凡琐碎的生活中,苦尽甘来的一份美丽吗?

篇5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来源,英语知识同样是产生于生活的。只不过,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的“背景”资源很匮乏,“应用背景”就更加匮乏。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英语往往呈现“汉语化”,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式英语”。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习到有实效的英语知识呢?笔者认为就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

一、要点分析

生活化教学目前备受人们关注,人们不想见到投入了极大人力物力之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接地气”的人才。再有,英语也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感情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语言是来自于生活的,其最终目的也是用于生活的。只有保证语言的生活化,保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鲜活度,语言才是活的,才是有无限魅力和使用价值的。目前初中英语教学普遍效果较差,学生对英语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认为学习英语的用处不大,或者学生经过长期努力的学习之后,通过一些偶然的情况,发现自己之前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小,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到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滞后的现象。为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情况,从英语这门语言的背景文化出发,加强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通过正确的学习和积累,能够真正将英语这门语言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策略分享

1.创设生活情境

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最最缺乏的就是“生活”。他们所学习的英语比小学阶段有所突破,但是他们还是没有“生活准备”。模拟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模拟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情境中,学生通过活动能够有机融入到英语的学习之中,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学生在活动中扮演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充分的语言练习,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7Shopping》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礼物等商品为载体,演习购买实物的全过程,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进行互动,有效提升了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

2.趣化教学活动

小学生喜欢玩儿,初中学生也同样喜欢“玩儿”,人们总觉得初中学生比小学生“成熟”,其实,他们同样喜欢在“玩中学”。事实上,由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学生往往对游戏都比较感兴趣,实践表明:初中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游戏的活动之中;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适时的设置游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了搞清玩游戏的规则,都会全神贯注的聆听教师的讲解,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在游戏的具体操作中均需要英语的表达和说明,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对于一节英语课可以借助于游戏进行引入,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例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1 Thisisme》Reading II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介绍自己和他人,英语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将几位班级干部的名字采用Mynameis...这个句型分别写在几张纸条上,让每一个小组的第一排学生快速看完后回收起来,然后让第一名学生采取“口传”的方式,依次告诉后面的学生,这样后面的学生要仔细认真听前一名学生所说内容,才能保证最后一名学生汇报的结果是正确的;借此机会还可以进行Your name is.../Her name is.../His name is...等句式,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教学要求中的句型,重点和难点也在无意中得意突破,所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锻炼和提升了英语听说的能力。

3.给学生“英语生活”

生活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初中学段,学生各方面发展都非常迅速,“生活环境”同样可以作为他们成长资源的主要来源。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善于培养学生进行西方英语式的思考方式。这就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积极营造出英语地道生活的氛围,让初中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英语式的思维和习惯,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初中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比如,八年级学生的教室门牌上应该用英语词组“Grade Eight”来代替传统的“八年级”标志,在学校图书馆或者学校医务处等公共场所,可以贴出一些“Keep Quiet”或者是“No Smoking”等标志,在校园某些道路不平坦处或者路口容易发生冲撞的地方,可以贴上“Watchout”等标志,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处可见英语标志,这就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英文素养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创新作业形式

篇6

关键词:休闲体育;价值认识;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3-0052-04

Abstract:The literature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leisure, sports, leisure sports and the future of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research. That: leisure and sport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ulture, life extension and balance needs of sports; Sports and Leisure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interaction; leisure activities, the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 needs; human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value of leisure sports Recognizing similarities. China′s future sports development will reflect the following trends: Sports Leisure will dri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future of sports will achieve from the "From tools to toys," the changesFurther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leisure sports; China′s leisure sports subjects and will be further refined, leisure sports professional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Key words: leisure sports; value of knowledge; future direction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始终有休闲娱乐行为的存在,这种行为是上古人类的本能,同时也体现了人类的本性需求和自我调节。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地球的主宰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逐步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追求建立良好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因此休闲运动成为人们消除疲劳排解压力的主要手段,体育作为大众休闲的主要方式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于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的认识不尽相同,关于休闲体育的论述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怀着愉悦的心境,以一定的身体活动为手段并获得某种心理体验为目的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1]。关于体育休闲的论述为:体育休闲是人们在闲暇的时间内,以体育为途径或载体,为达到娱乐、消遣、刺激和宣泄等多种目的,获取直接的生理或者心理的满足而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休闲活动[2]。虽然二者的概念定义不同,但是其本质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消除疲劳调节平衡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滋养。今天,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和益处外,也同时带来的是人的物化与自由的丧失、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德行的泯灭。因此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以及健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休闲体育的重视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1 休闲与体育的哲学解读

1.1 生命的延续和平衡需要体育运动

众所周知哲学的根本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问题。哲学也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不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形式和条件,也是生命存在、发展的形式和条件。生命既是自然界物质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界一种客观的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的蛋白质核酸生物大分子体系,也就是生命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生命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自我调节过程也就是生命运动的过程,对于生命来说运动是绝对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离不开运动[3]。恩格斯说“物体的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在活的机体中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部分和较大的器官的继续不断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期是以整个肌体的持续平衡为其结果,然而又经常处在运动之中,这是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 这说明我们说生命在于运动绝不是否定相对静止,生命运动的形式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也进一步说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平衡和稳定状态的出现是运动调解的结果,是通过不断的矛盾斗争中实现的,也是相对静止平衡与运动的相对统一。人体也同样是一个静态体与动态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说人体是一个静态体是因为人体的生理结构包括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皮肤和神经系统等等是相对的表现一定的静态;说人体是一个动态体是因为人体的机能生理机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体育运动正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和发展人体的。作为人体的自身运动――体育运动来说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之一。

远古时代的先贤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了体育运动,作为人们认识体育运动的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现象的哲学,它既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说他是辩证唯物的是把体育运动看作是唯物的,是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辩证的,即揭示体育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体育科学观,即揭示体育运动和体育科学的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把体育各门科学的共同性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近年来,科学家从人的生物、生理、心理、脑化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和角度对体育和休闲活动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包括体育在内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的成分,体育和游戏除了具有长期的益处外还具有一些直接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效果,合理的参与体育运动与休闲活动无论是对于人的个体性、群体性和社会活动都能够使人的精神活动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在紧张的生活和社会压力中达到消除和排解疲劳的目的。美国学者曾以其国内的100万中老年为研究对象,对其日常运动程度和死亡率的关系做过调查,方法是把45岁以上的人按年龄分为9个组,然后再按平时的运动程度分为四个组。得到的结果是:45-49岁年龄组内平时经常锻炼的小组,年死亡率为0.23%,完全不运动组的死亡率为1.06%。再如65-69岁年龄组,完全不运动的小组一年内的死亡率为10.33%,平时有少量运动的小组死亡率为3.85%,每周坚持三至四次运动的小组死亡率为1.38%。由此证明,适量的运动可以减少死亡率,同时也说明了生命的延续与平衡需要运动。

1.2 体育与休闲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

从字义上来看“休”,对于“休”字我们今天会理解为休息,但从词源学上看人倚木为休;“休”字的最早涵义是“美善”、“吉庆”、“福禄”的意思。古代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诗•商颂•长发》中注释“休”为吉庆。“何天之休”,郑玄笺:“休美也”。“闲”的基本意思是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闲”通假“娴”。今天我们将休闲两字连在一起,假如不脱离原来的词源涵义,休闲应该指的是一种生存状态。而在西方的英语国家里,表示休闲的单词为leisure,《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于leisure的定义,指出其来源于希腊文字的schooll,scholar的语源、字解说明了休闲在古希腊常泛指“学习活动”古希腊时代,一些贵族或自由民因其有奴隶代为劳动,因此有自由时间享受休闲活动,休闲在古希腊是一种学习活动且是自由状态以及是具有精神启蒙作用的积极意义[4]。英文中的“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trainig)分别由“文化、教育、训练”组成,说明了体育与文化、教育、培养的同宗同源性[5]。柏拉图说,诸神怜悯生来就劳累的人们,因而赐予他们一系列的节日,并由酒神、诗神、太阳神相伴,由此他们的身心获得滋养,变得高大而正直[6][5]。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中对于休闲与体育的描述是殊途同归的,休闲和体育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休闲和体育在人类的发展和进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也为文化、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休闲是人存在的组成部分,一般意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滋养。真正的休闲价值是为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生存状态或生命状态[7]。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们在创造用于生产和生活工具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用于休闲的活动的器具,如:秋千、跷跷板等。人类漫长的发展与进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体育运动与休闲,休闲与体育始终与人类的发展相依存,并且存在于个体、群体和社会活动中。苏格拉底说“神赐予人类以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爱智与激情――由此达到和谐”。这是休闲体育的魅力,是体育的文化精髓[8]。柏拉图说“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他认为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体能训练,音乐也不是乐技的练习。真正的作用在于陶冶身心、健全人格,达到能言善举、能解音律、举止娴雅的境界[9]。亚里斯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体育是一个优秀公民所必需的。心性、理智、美德依赖于健全而健康的身体。他把天性、习性、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而所有这些都应使教育服务与休闲[5]。马惠娣研究认为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体育是休闲的行为之一,他们都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创造的来源。关于体育活动存在的理由,有研究认为,人有了超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之外的能量,所以必须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将它消耗掉,并转化成其他能量。由此体育运动对人的调节作用显现出来。运动和休闲也是人的平衡的辩证统一体,对于运动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肌体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二、紧张的工作学习过程。对于前者,肌体经过体育活动后会产生疲劳,休闲即为相对的静止和放松,由此来恢复身体的平衡。对于后者,人在从事紧张的工作和学习时同运动相比是相对静止的,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后的适当运动也是对于静止后的运动调节。因此,运动和休闲也同样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

2 休闲体育的社会文化学解读

2.1 休闲活动是人类发展的本性需求

根据目前的人类起源理论,人类起源于非洲,由非洲南方的古猿演变而成。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化、迁移的过程中开始掌控地球,在人类的迁移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种,进行长途跋涉到达亚洲的是黄种人,以后相继告别非洲的和到达欧洲的是白人,还有部分散落在太平洋岛国的红种人。离开非洲的时序和原始的人种差异,造成今天人类的遗传差异和人种差异。对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先祖是一种活泼的动物,并具有暴力的倾向。然而“尽管黑猩猩是暴力的,但是他们群体中有强有力的控制平衡能力,这种控制力之一就是可以对暴力进行发泄的“游戏”、“竞技”活动[10]。在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关于用运动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宣泄剩余的精力的记载,从甲骨文、《山海经》、《诗经》、《礼记》、到现代的《帝京岁时纪胜》都记载了大量的与休闲运动相关的资料。其中《诗经,毛诗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也”。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寻找和猎取食物上。但是当人们成功猎取食物后,生活中食物的所需得到满足后,注意力开始转移到了嬉戏和娱乐上面。这种转移的意义有三方面,一方面宣泄剩余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嬉戏和娱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原始的生存本领和捕食技能,第三方面在娱乐和嬉戏的过程也成为教育和指导下一代的手段,并从中获得愉悦。游戏作为休闲的一种是人类的本能。1955年,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n Huizingga)从哲学的视角对于人与游戏者进行探讨,发现游戏对于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于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游戏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生活文化的中心,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内容。他指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11]。纵观今天的体育项目,最早起源于游戏的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高尔夫、篮球、网球等等。正像德国学者席勒曾经说过的那样:“只有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是他完全是人”。人类学的研究认为,除非以忍受磨难为代价来换取利益,否则没有人会愿意痛苦的进行身体活动,所以说休闲与享乐是人类的本性是有着社会文化根源和生物学基础的。

2.2 人类对于休闲体育的发展和价值认识具有相似性

2.2.1 西方休闲体育的价值认识

劳作与休闲是人类存在的组成部分,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休闲,没有劳作就没有休闲,没有休闲人类就不会有高级的劳作形式[12]。目前西方学者研究认为,古希腊的希伯莱文化是西方休闲思想的学术渊源和文化渊源,是西方人所固有价值观的原动力。《圣经》中就这样记载着(上帝说)“你们要休闲,才能感悟到我是神(Have Leisure and Know That Iam God)”。亚里士多德说“游嬉,在人生中的作用实际上都同勤劳相关联。人们从事工作在紧张的劳作后,就需要休闲与娱乐,所以在我们的城邦中,游戏和娱乐应规定在适当的季节和时间举行,作为药剂,用以消除大家的疲劳”。瑞典哲学家皮普尔的观点认为“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休闲是上帝赐予人的恩赐。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把休闲誉为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条件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给人们放松的心情,并提供了精神放松的途径,工作与休闲之间应保持平衡的状态。他的思想已经成为西方传统认识的一部分。因此希腊人对于联系文明和进步的休闲非常感兴趣,从而产生了游泳、投掷、赛跑、角力等游戏和体育竞技运动。就目前来看,在世界各个国家里人们的休闲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放松身心和消除工作生活中的疲劳(见表1)。

在西方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够说明西方人的休闲哲理: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位到海边度假的富翁遇到了一位正在睡觉的渔夫。于是富翁走上前去问渔夫“这么好的天气里正好下海捕鱼,你为什么在此睡觉啊?”渔夫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捕十公斤鱼,平时撒网五次。今天天气非常好我只撒网两次就完成了任务,所以就没事睡觉了”。于是富翁又说“那你为什么不借机多捕几次呢?那样不是可以捕更多的鱼。”渔夫回答说“那样又有什么用呢?”富翁说“那样的话你可以在将来买一艘大船”。“那又会怎样?”渔夫回答道。富翁接着说“那样你可以办一个鱼类加工厂,雇佣更多的人,你可以做一个大老板将来就不用捕鱼了”。“那什么呢?”渔夫反问道。富翁说“你可以坐在沙滩上睡睡觉,晒晒太阳”。渔夫说“我现在不就是在晒太阳吗”?这个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的休闲价值观念。也说明了人类对休闲活动的追求和自我调节能力。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2.2.2 中国古人的休闲价值认识

中国古人对于休闲的理解与休闲作为外来词汇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即将休闲理解为人的生活态度或人生的哲学之道。中国古代的儒、道、释家思想都认为休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儒家思想中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体现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这六艺之中,乐、射、御都包含了体育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在儒家的休闲哲学中核心概念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就儒家的人生哲学而言“仁”体现的是一种“忠恕之道”,而“忠恕之道”在具体的层次上体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等具体道德纲目和待人接物之道。儒家思想中非常强调道德与幸福之间的联系,对于儒家来说君子仅仅道德高尚和肩负道义还不够,还要有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从休闲方面来说的,也就是说作为“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君子不仅要为社会做贡献,还要通过人文修养和各种“技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人格美。孔子在教育中对体育的内容也是十分注重的“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意思是说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礼乐客节。这是因为周衰礼废,射者不讲理,孔子抑之云。群体生活为个体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提供条件,个人必须在社会中实现休闲是儒家强调的基本观点。道家的观点与儒家不同道家认为休闲完全是一种个体自适的行为,道家强调休闲的个体性和生命感受的独特性,强调“清静无为”从而达“道”;道家强调“静观玄览”;而释家的休闲理念根植在一种透视主义。所谓透视主义,是将宇宙终极实在视之为一个过程,否认有绝对不变的本体。因此,一切对于价值与意义的理解,都仅仅是从某一个角度给予的解释。释家讲究“清静心性”,倾力于善,劝诫六大皆空并携佑众生。综上所述,无论是儒家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家的“静观玄览”;释家的“清静心性”,都是一种极高的休闲境界。其本质都在于培育人的理性和道德,目的在于陶冶身心,也在强调人类本性的回归。中西方对于休闲的价值理念认识看似不尽相同,但是实乃殊途同归的东西方两大文化脉络,这两大文化脉络对于休闲的本质认识是相同的那就是休闲是人类的本性需求,笔者认为休闲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生俱来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开端。那么休闲体育的产生和兴起是伴随着人类新的生活需求不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体育作为休闲的一种形式,当它进入生活中带给人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扩充了生活的容量和内涵;另一方面,使体育更加凸显强身健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同时体现了更加鲜明地时代特征也融入了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3 我国体育休闲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体育休闲将带动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运动休闲作为游戏和娱乐方式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国有了类似英超、德甲、环法自行车赛、达喀尔拉力赛、NBA、拳王争霸赛……形成职业竞技市场,人们才能充分享受运动竞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形成良性的休闲氛围。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定公休假日已经达到135天,这将为人们的旅游、健身、娱乐体育休闲等提供实践上的保障。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经济收入能力也在逐年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休闲消费创造了空间,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7年长三角16个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逼近2万元,达到19719元,增长14.4%。江苏8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18099元,增长15.9%。浙江7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21014元,增长12.9%;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3623元,增长14.3%。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是17175,比2008年涨了8.8%。北京地区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底,工行北京地区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037.25亿元,成为国内第一家突破5000亿的一级分行。这说明一个北京人在工行的存款就有几万元。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后人们的消费能力也逐年增强,也同样预示着我国居民的体育休闲消费比例也会逐年上升。拥有富足物质生活后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关注健康就不能享受生活,健康和生命将是生活事业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增进健康和释放压力的手段――休闲体育运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参加和投入到体育运动的人数增多也预示着带动更多的体育用品的需求与消费。这必将带动体育用品行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运动休闲方向将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

3.2 未来的体育将实现从“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休闲体育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我国学者成思危认为,大约一万年前,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当工匠和手工业者出现时,则剩下了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了蒸汽机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休闲的时间比例增加到23%;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项工作的速度,使人们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作为人们生活水准的参照,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的城市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恩格尔系数为67.7%;截止至2002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7.9%,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7.7%,这说明我国居民用于休闲娱乐的消费开始持续增长,这也预示着我国居民将会有更多的消费会投入到用于体育休闲上。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发展开始由专业竞技向职业竞技方向迈进,同时我国也开始吹响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进军号角。体育彰显综合国力的“工具”角色中又增添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的“玩具”,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休闲体育的价值进一步凸现,将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正所谓当生活中有了休闲,当休闲中有了体育生活质量就会提升。

3.3 我国的休闲体育学科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逐年增多

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正向消费型国家过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费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日益明显,对于体育和身体锻炼以及运动休闲方面的投资比例逐渐加大,休闲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需求。对于这一庞大群体的指导与培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结合休闲体育发展的趋势,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在国外关于休闲体育与休闲娱乐专业的设立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对于我国来讲才刚刚起步。在《2006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名单》中,休闲体育专业首次出现,成为广州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的试点目录外专业,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2008年开始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的休闲体育专业开始招生。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七所体育院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并招生,其项目主要既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常规项目,也包括户外运动、高尔夫、台球、瑜伽、攀岩、滑雪、民间体育、时尚体育、体育游戏等热点项目。未来几年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学科专业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围绕着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和方向设置、师资等问题的科学规划将进一步实施,我国培养的优秀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将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袁建国,等.休闲体育促进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12-13.

[2] 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26.

[3] 黄捷荣.体育哲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8:27.

[4] 王国祥,等.20世纪的社会进步与人类的休闲体育需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24-25.

[5] 马惠娣.休闲与体育的文化渊源及现代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4.

[6] Josf pieper.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M].Random House,Inc,20.

[7]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76.

[8] 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86.

[9] 柏拉图.理想国(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卢元镇.竞技:人类进步的表征与希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369-370.

篇7

那是在一个炎热而凉爽的夏天……

我和妹妹正在池塘边玩耍。突然,一条红色的小鱼跳了出来,一个优美的海豚式的跳水动作,带着的水珠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落在了荷叶上,打一个滚,翻一个身,再跳起来,一个完美无缺的跳水动作就这样诞生了。

我想,荷叶一定被水珠打湿了,荷叶又没有毛巾,很容易感冒,而且它又不能吃药。我把它晒干,算是给它一个日光浴的机会吧。于是,我连拽代拖地把荷叶拽出了池塘。用手摸一摸荷叶,嗯,毛茸茸的,质感还不错。再仔细瞧瞧,咦?怎么是干的呢?我不相信,又把荷叶放进塘里泡了一会儿澡,拿起来一看,还是干的。是不是荷叶太热了,热了就渴;渴了就想喝水,就把水珠吞下去了吧?一定是这样的。我倒想看一看荷叶没有嘴巴怎么喝水。于是,我也不管荷叶感不感冒,又让它泡了一会儿澡。这次,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心还不时“砰砰”的乱跳,生怕错过了水珠被荷叶吃掉的情景。可是,事与愿违,水珠没有被荷叶吃掉,而是像弹珠一样“弹”进水里了。

“为什么荷叶不沾水呢?”我带着疑问走进书房,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查,哦,原来是荷叶表面有一层纳米由纳米级组成的纳米薄膜。纳米薄膜铺在荷叶表面上,使荷叶变得光滑,犹如给荷叶穿上了一件防水外套。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光靠问是不行的,还要多查阅书籍。

我的发现

篇8

[关键词] 高中历史;现实生活;方法

很多科学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学生的平均智商不断提升,然而社会调查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起以往并没有很大的改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深处的现实生活相去较远,教师执教过程中没能做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做可以利用的资源,甚至有些时候还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当做自身教学的绊脚石,在课堂上费力加以纠正。这样的情况,在以“已过去”为基础的高中国历史课堂上尤为突出。但一旦社会,学生走出学校面对的问题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反倒成为了“鸡肋”。为了扭转这样的情况,不少教育工作者正在为高中历史教学融入现实生活做着不懈的努力。以下,本文将以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意义为切入点,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 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强,我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同时对于人才的要求从原来的技术过硬提升到现在的思维活跃,勇于创新,而历史学科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过往的经验教训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熟练国际交流。换句话说,高中历史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和应用,因此,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赋予历史在新的社会下的鲜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历史学习成果源于生活,指导生活,是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育的必由之路。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将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现今,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目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历史教学应当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当今面对的问题和将来应走的道路,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过程有初步的系统了解,增强自身的历史荣辱感和使命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历史教育必须做到使学生看到现实生活的真正面目,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时要付出的艰辛,使他们对将来进入社会后的生活和要付出的努力做好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的课堂上学到真正对他们的生存发展有用的知识,才能充分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的功能,达到高中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1]

2、将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才能赋予历史教学生命

社会调查表明,学生对自己能在生活真真切切感知到的和对自己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帮助的知识,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照着书本讲述学生听说或没听说过的年号和历史事件,就事论事,远离现实,而后要求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打消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历史甚至整个文科类学科的兴趣,使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变得死气沉沉。然而,历史是以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讲述人类的过去,反映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的学科,其本质要求其教学是有生命的,这就注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相结合,融入多元化、快节奏的现实生活。[2]

二、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具体方法

1、创设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具体情境

符合现实生活经验的具体情境,在任何课堂上都能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适当的情境将抽象、枯燥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达到传统教学中达不到的新的高度。

2、代入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照顾自己照顾家人层面的生存技能,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学生的处事方式和独立人格,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与此同时,历史学科独特的魅力在于所介绍的内容,都来自于真实发生过,有些现在还留有痕迹的事件或曾生存过的不可磨灭的人物,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讲故事和互动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碰撞,使得学生获得历史智慧,对人生产生深入思考完全可行。这样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代入历史教学,是使得高中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有效方法。

素质教育体系的蓬勃发展,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中历史课堂的新形势,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历史,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用课堂上培养出的慧眼去观察生活,观察自己,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程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

篇9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生活 情境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创设和谐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认知体验和感受英语,能有效活化思维感知,深化认知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生活中发现英语运用价值,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能切实增强学习认知体验,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1.用课本小品活化学习内容,深化理解

英语课程教学倡导创造情境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探知,以深化认知感悟。现在较流行的课文剧表演就是通过小品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具有情境和趣味化的学习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活化课程学习内容,应在抓住课程学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给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满怀深情地参与课程学习。教师可根据课程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与此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唱主角,真正通过小品形式体现学习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更丰富。课本小品的运用,一方面要找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奋点和兴趣点,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表演,另一方面要倡导多元化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更多富有人性的美。

课本小品的运用,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不断增强认知感悟。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9A Unit 4 TV programmes的Reading“The TV programmes on Saturday”中,不妨建议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影视演员,通过“模拟秀”,展示其中的一段精彩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在更好地了解“TV programm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阅读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知。小品形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英语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2.以情景再现丰富交流过程,增强体验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表达交流过程中认真交流,不仅有助于激活他们的思维感知,更能够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交流中深化感悟体验。情境再现,对课程学习内容起到活化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相互互动交流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表达运用技能。

情景再现运用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认知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创设与此相似的学习情境,一方面,要体现学习的主旨内容,让学生置身学习情境,大胆表达和主动交流,形成有效的学习认知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拓宽思维感知,让学生能够带着丰富的思维想象实践体验和运用,不断升华课程学习内容,更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感知课程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深厚的思维感知。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不妨将阅读学习创设成“I want to say my secret with teacher and classmates”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说悄悄话的形式表达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化对“I meet some problems in my grow up.”的理解感知。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阅读学习内容,还能让学生在具有生活体验的认知感悟过程中发现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活化,利于学生理解感知。

3.用实践活动升华学习运用,提高技能

实践活动运用是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有效途径。围绕活动的开展,注重从学生的认知体验中创设互动学习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化理解体验,更能够让学生在具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的表达交流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

实践活动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课程知识由理解识记转化为表达运用,起到综合评价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优化教学策略。教师可运用学习园地、学校画廊等校本资源展示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让学生带着激情参与学习;也可运用手抄画报的形式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言知识素材,如在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School lives”中,可建议学生搜集世界各地有趣的学校生活,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源综合运用策略。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多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注重英语课程的生活性和开放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主动探究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英语的精妙之处,更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英语的交流互动和交际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第2版.

[2]代为民.让英语走进生活[J].新华教育导刊,2010(08).

[3]沈欢欢.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12).

篇10

关键词: 河南省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现状 对策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课外体育不像体育教学课程那样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属于潜在教育课程,它对于学生的信念、价值、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目前我省学校课外活动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疏于管理,内容陈旧,封闭自守的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和发展,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和功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激发锻炼热情,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外活动的内涵

1.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的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它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1]。

1.2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这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努力方向。然而,就最终目标的本质而言,它只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概念化了的一种理论归纳,必须加以具体化后才能有实际操作价值。增强体质、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是一个长期的个性塑造过程,它需要持久地努力和不间断地锻炼才能够保持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形成这种持续性和不间断性提供了可能。学校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学时、运动项目、运动方式等的限制,很难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化的需求,而课外体育活动则弥补了体育课的不足。这似乎证明了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自然延伸和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又能自成体系,显示出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并不是体育课教学的简单延续,也并非纯粹是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而是对体育课内涵的补充和外延的升华。它不在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运动技能的高低,而是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对体育运动深刻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育意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可见,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广泛的延续性和终身性[2]。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1.2.1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人的生长发展虽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与青少年时期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身体的结构和机能都得到正常的发展,从而防止甚至矫正身体的畸形发展。更加重要的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够增强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总之,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能够提高运动分析器的工作能力,从而使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能够全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1.2.2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优良个性的形成

课外体育活动是一种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付出相当多的体力、精力和时间的艰苦活动,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没有不怕困难和无所畏惧等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他们具有坚忍顽强的意志,勇敢果断的精神,灵敏机智的品质,以及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品德,等等,都具有直接的效能。许多研究指出,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个性在短时间内得到表现和发展。如在严密组织的集体性对抗项目中,学生能培养勇敢进取、互相合作的道德品质;在完成艰难甚至惊险的肌肉技术动作时,学生能锻炼吃苦耐劳、顽强果断等心理品质;在种种激烈、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学生能学会调动自身潜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克服消极心理现象的方法。所有这些,对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都具有积极意义。

1.2.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状况,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健康较为关注,继而产生了终身体育的思想。为适应终身体育思想,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我国正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使每个人都有终身体育思想,并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说大有作为。其一,学生时代,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个体方面可以获得基本的健身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这些都有利于激发个体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个体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课外体育活动中充满竞争和乐趣,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个体不仅身体得到发展,而且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心情舒畅,促进身体健康。其三,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个体掌握某项或多项体育技能,为日后终身开展锻炼提供活动方式和手段[3]。

2.河南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2.1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

一些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健康及体质状况令人担忧,说明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着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的状况。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国城乡学生的耐力水平呈普遍下降趋势。“耐力素质水平的提高或下降往往意味着人体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提高或下降”。各项研究在研究学生耐力水平下降的原因时都明确指出: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按要求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只占总数的68%。其中,既能坚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又能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并对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有明确要求的学校仅占约50%[4]。这种现状说明,学校体育工作中,只重体育课,而轻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中,只重早操、课间操,而轻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是措施不力、实效不强的主要原因,由于措施不力、实效不强,因此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2.2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城市中小学比农村中小学好,高等院校比普通中小学好。但是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化、形式单一化的问题。有的学校办了几十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总是整齐划一、场面看似宏大的早操、课间操和参与人数十分有限的篮球运动,而且早操、课间操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参与,他们在学校的规定和考核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何淑娟等人通过对全国68所普通高校16768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太少,每校平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15.4%[5]。这提醒我们,在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我们无视学生主体需求,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改革和创新,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2.3缺乏引导,疏于管理。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与规范有效的管理是分不开的。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主要由体育组具体部署实施,局限于那些规定了的和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早操、课间操和运动会等。很多学校在这些常规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中表现出太大的随意性,甚至流于形式,使得这些活动的教育实效大打折扣,而那些不在学校规划之列,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并且参与面广,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外体育活动几乎没有管理、引导可言,老师不插手,管理不沾边,学生的自主活动处于一种极度的盲目开发状态。不少学生由于受运动技能水平的限制,认为技不如人,或受场地器材所限,干脆放弃了这些自主性很强而且是他们十分喜爱的课外体育活动,而能坚持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管理和科学的指导,其活动也始终处于一种无序、低效状态。

2.4多重因素,限制发展。

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把体育摆在重要的地位,但是体育的重要性始终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的“读书做官”等社会等级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是形成“重智轻体”现象的直接原因,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造成学校教育中偏重智育、忽视体育现象的社会根源[6]。另外,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直接组织者和指导者,一般来说,体育教师的组织工作能力较强,他们工作热情高,学校领导支持,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但是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一方面,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同工不同酬等因素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工作责任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工作不主动,不愿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造成体育活动的组织缺乏活力。

3.河南省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策

3.1明确目的性。

有人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的自由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校只要提供场地和器材就足够了。其实,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它必须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点。组织每一项活动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和计划,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防止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随意性,避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放手”行为。

3.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把活动作为自己的事,做活动的主人。如果活动的进行完全由老师发号施令,就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妨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挥。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参加讨论,决定活动计划和步骤,研究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注意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3.3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他们才会高高兴兴地参与到活动中。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多组织一些竞赛,激发学生们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找到一项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能够喜欢体育活动,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

3.4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开展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各校的有利条件,开展有特色的活动。例如:城市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体育场馆、广场等场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农村学校则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如乡间公路、高山、河流、坪地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些设备条件比较好,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专项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武术、游泳、健美操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形成各自的特色。

3.5加强组织领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7]。因此,学校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由校长或教导主任分管,教务处具体组织和指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庆永,张丽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26,(3):233-234.

[2]龙亚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125-126.

[3]冯炳.浅谈课外体育活动[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102-105.

[4]曲宗湖,扬方轩.课外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5-48.

[5]何淑娟.大学体育现状与需要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4,(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