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排水;管网;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否能及时、迅速地疏通城市的污水、雨水,避免河道等地表水体受到污染,是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优劣和人民生产生活能否正常有序进行的大事。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向前推进,这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带来严峻考验,同时也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
一、市政管网建设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管网来说,按照“谁排污谁负责”的要求,管网系统基本上分为公用主干管网和专业管网两大类别,其中,公用管网一般由政府出资建设,由排水管理处进行审批、管理维护;而专用管网则由工矿、企业出资建设,其所有权属于工矿、企业。无论在功能还是在结构上,城市排水的管网系统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由于主干管网与专用管网之间管理主体的不同,造成了一些两类管网之间的衔接问题。
1、管网管理真空问题
如责任管理单位土地产权结构发生变化后,土地的使用权可由所有者自由支配,因此导致了专用管道的所有权及维护责任不清晰;又如随着一些工矿、企业的倒闭,其专用管网则将失去正常的维护保养;这些问题都会造成该部分专用管网成为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
2、管线情况复杂,排水设施存在未交接等问题
根据调查,乌鲁木齐市排水机构现辖的房产开发公司院内自建排水设施、房产直管房院内及开放式物业小区排水管线均未经过正式的交接验收,设施极不规范且管线情况不明,部分设施超期服役情况严重,养护维修困难;此外,近年新建的道路排水设施,由于施工单位众多,施工质量良莠不齐,造成交接困难,市民反应强烈。
3、责任单位不负责任问题
如在地下管线施工过程中,排水设施经常遭到破坏,由于排水管线出现问题后反映周期较长,发现问题后责任单位一般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了排水管理的被动和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公用主干管网与专用管网之间管理的良好衔接,依赖于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改进,依赖于政府与社会相关方面之间的无隙合作。因此,如何借助于现代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结合国内外市政排水事业的运作模式和改革经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排水管网的长效管理机制,消灭城市排水管网衔接管理方面的空白和缺位,将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4、缺乏协调管理
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严重影响了地下管线档案的信息管理。城市地下管线统筹规划难,对管线设施的权属主体的管理混乱,管线“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专门管理机构。各管线权属单位及部分主管单位都设立有管线部门,每个单位的部门存放一部分管线资料,但各部门资料都不全,且每个单位提供的资料相互之间都有矛盾的地方。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权威管理机构,才能协调好各方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搞好地下管线的管理,完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反过来又促进地下管线管理,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系统性、准确性、现实性,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5、档案移交机制未完善
地下管线档案移交机制未完善,导致了地下管线资料不全,现状不清。有些施工单位完成的管线工程,未及时将竣工的地下管线资料归档到相应的建设单位或权属单位,相关单位更没有向城建档案馆移交,即使移交的地下管线竣工资料往往也是由一些建设单位用修改过的施工图进行简单代替,由于缺乏测量确认程序,其资料数据往往误差较大。因此城建档案馆所存管线资料及管线施工原始资料可说是不全、不清甚至是已过时无用的。同时市、区城管档案馆的地管网信息尚未联网共享,普遍存在市城建档案馆资料不全,各区城建档案馆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差等问题。
二、市政管网建设解决管理问题的对策
1、政府机构的调整对于城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调整的依据,在理论上,依据系统集成方法,根据当前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程度,相互之间耦合程度较高的,可以通过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相互之间耦合程度不高,可通过设立公共模块,将其中的有一定相互关系的模块,构成非实体的子系统。而在实践当中,可以参考的重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依据是:
1.1管理的对象,如排水管理部门管理对象是水及相关设施等。
1.2部门的职能,当前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法规制定,法规的执行和监察等。
1.3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即在发挥部门职能时,需要同其他部门进行配合的程度。
2、政府职能改进为了使得当前具有不同资产属性的管网能够发挥协同效应,第三方的政府应在其中扮演相应的角色,除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按照规定执行之外,还包括下列的职能。
2.1经济措施的支持排水管网和附属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关系到居民生活,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大事,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各级政府都通过各种经济措施支持其建设和运营,主要的方式有:
(1)政府直接投资。当前,我国政府的国债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应用,主要就是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上,未来应继续这方面的应用,并可以通过财政直接投资的形式加以建设。
(2)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城市主干网等设施的运营企业,由于当前各地排污费尚未完全征收,征收标准也尚未到位,监管力度也尚未达到应有水平,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管网以及相关设施的运营企业出现排污费用不能弥补其运营费用的情况,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补贴。
2.2加强对管网运营的监控政府对管网运营监控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专用管网的监控。由于管网运营企业没有处罚的权限,因此,对于专用管网的监控就必须掌控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手中,通过技术的手段,对专用管网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控。此外对于产权分散的业主所拥有的专业管网,需要对物业运营进行一定的监控,提前干预,以避免业主和物业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2)对排水主干网的监控。监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资产所有人的身份,对于管网运营者的运营行为进行监控,并实施所有人的相关权限;其次是以政府管理者的身份,对运营情况进行监控,并接受投诉等,特别是对于资产可能不属于国有资产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进行有效地监控。
3、合理布局,做好各项工程规划
在市政道路管网建设中,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在管网规划中,必须根据建设总体方向,认真分析当地发展部署、产业管理水平以及自然环境;在认真编制管道专项规划的过程中,保障规划可操作性、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部门认真审核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协调各个规划之间的问题,让规划在均衡中得到发展,进而不断指导空间资源利用情况。在单项工程具体规划中,市政道路必须根据综合管线特点进行统一协调;在认真分析施工环境的同时,根据用户需求,认真规划道路管径、位置以及孔数,进而不断形成综合性的施工图,从根本上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当道路竣工后,再由管线资料进行文件存档,进一步保障地下管网维护、管理以及建设力度。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加强城市排水管理,对于保障城市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行,防治城市水环境污染,对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建华.论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2008.
篇2
第一条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权交易,是指交易主体按照本办法开展的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活动。
第四条碳排放权交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
第五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并对其运行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应适时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纳入的温室气体种类、行业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
第二章配额管理
第七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提出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符合标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报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确认后向社会公布。
经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批准,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可适当扩大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业覆盖范围,增加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
第八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国家和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温室气体排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情况等因素,确定国家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排放配额总量。
第九条排放配额分配在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
第十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制定国家配额分配方案,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免费分配的排放配额数量、国家预留的排放配额数量等。
第十一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在排放配额总量中预留一定数量,用于有偿分配、市场调节、重大建设项目等。有偿分配所取得的收益,用于促进国家减碳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
第十二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参考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确定统一的配额免费分配方法和标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可制定并执行比全国统一的配额免费分配方法和标准更加严格的分配方法和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第十二条确定的配额免费分配方法和标准,提出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的免费分配配额数量,报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确定后,向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免费分配排放配额。
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排放配额总量中,扣除向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免费分配的配额量后剩余的配额,由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用于有偿分配。有偿分配所取得的收益,用于促进地方减碳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
第十五条重点排放单位关闭、停产、合并、分立或者产能发生重大变化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已获得的免费配额进行调整。
第十六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碳排放权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以下称注册登记系统),用于记录排放配额的持有、转移、清缴、注销等相关信息。注册登记系统中的信息是判断排放配额归属的最终依据。
第十七条注册登记系统为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和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机构和其他市场参与方等设立具有不同功能的账户。参与方根据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的相应要求开立账户后,可在注册登记系统中进行配额管理的相关业务操作。
第三章排放交易
第十八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初期的交易产品为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
第十九条重点排放单位及符合交易规则规定的机构和个人(以下称交易主体),均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第二十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负责确定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并对其业务实施监督。具体交易规则由交易机构负责制定,并报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第十八条规定的交易产品的交易原则上应在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确定的交易机构内进行。
第二十二条出于公益等目的,交易主体可自愿注销其所持有的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第二十三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负责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节机制,维护市场稳定。
第二十四条国家确定的交易机构的交易系统应与注册登记系统连接,实现数据交换,确保交易信息能及时反映到注册登记系统中。
第四章核查与配额清缴
第二十五条重点排放单位应按照国家标准或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的要求,制定排放监测计划并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备案。
重点排放单位应严格按照经备案的监测计划实施监测活动。监测计划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及时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提交变更申请。
第二十六条重点排放单位应根据国家标准或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以及经备案的排放监测计划,每年编制其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由核查机构进行核查并出具核查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提交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
第二十七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核查机构进行管理。
第二十八条核查机构应按照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核查指南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重点排放单位对核查结果有异议的,可向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第二十九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对以下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报告与核查报告进行复查,复查的相关费用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
(一)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要求复查的重点排放单位;
(二)核查报告显示排放情况存在问题的重点排放单位;
(三)除(一)、(二)规定以外一定比例的重点排放单位。
第三十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每年对其行政区域内所有重点排放单位上年度的排放量予以确认,并将确认结果通知重点排放单位。经确认的排放量是重点排放单位履行配额清缴义务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应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提交不少于其上年度经确认排放量的排放配额,履行上年度的配额清缴义务。
第三十二条重点排放单位可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其部分经确认的碳排放量。
第三十三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每年应对其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放单位上年度的配额清缴情况进行分析,并将配额清缴情况上报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应向社会公布所有重点排放单位上年度的配额清缴情况。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如下信息:纳入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排放配额分配方法,排放配额使用、存储和注销规则,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清缴情况,推荐的核查机构名单,经确定的交易机构名单等。
第三十五条交易机构应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公布交易行情、成交量、成交金额等交易信息,并及时披露可能影响市场重大变动的相关信息。
第三十六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对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并对下列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一)核查机构的相关业务情况;
(二)交易机构的相关业务情况;
第三十七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范围包括:
(一)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报告、核查报告报送情况;
(二)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清缴情况;
(三)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和其它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情况。
第三十八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和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建立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机构、交易机构和其它从业单位和人员参加碳排放交易的相关行为信用记录,并纳入相关的信用管理体系。
第三十九条对于严重违法失信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参与机构和人员,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建立“黑名单”并依法予以曝光。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重点排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一)虚报、瞒报或者拒绝履行排放报告义务;
(二)不按规定提交核查报告。
逾期仍未改正的,由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指派核查机构测算其排放量,并将该排放量作为其履行配额清缴义务的依据。
第四十一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履行配额清缴义务的,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责令其履行配额清缴义务;逾期仍不履行配额清缴义务的,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核查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注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上报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情节严重的,由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责令其暂停核查业务;给重点排放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出具虚假、不实核查报告;
(二)核查报告存在重大错误;
(三)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或者公布被核查单位的商业秘密;
(四)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十三条交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给交易主体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公布交易信息;
(二)未建立并执行风险管理制度;
(三)未按照规定向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报送有关信息;
(四)开展违规的交易业务;
(五)泄露交易主体的商业秘密;
(六)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四十条至第四十一条规定而被处罚的重点排放单位,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向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五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和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利用职务便利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泄露所知悉的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商业秘密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碳排放权交易各参与方在参与本办法规定的事务过程中,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并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碳排放:是指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碳排放权:是指依法取得的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
排放配额:是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是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1单位配额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
重点排放单位:是指满足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确定的纳入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 灌溉
1.绪论
上海市经过近十年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的灌区,为农业增产稳产提供了保障。然而,从现有的农田配套设施的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看,目前我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较为传统、落后。对田间放水口、排水口及地下渠道的材质类型缺少专门研究。工程设计大多对干支管、斗农渠、灌排泵站等进行较为详尽系统的设计,而对田间放水口、排水口、分水窨井等,田间设施缺少专门的设计与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及相关标准产品。造成目前这些口门控制还采用极为简易的插板闸门(木制或铁制)、放水口采用简易阀门、窨井采用传统的砖砌窨井等,这些简易口门有的止水不好,有的流量大小不能调节,有的造价太高,有的铁件太多,总体存在结构型式单一,标准不统一,管理不方便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水资源浪费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集约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以对上海市各个区县的粮田建设现场走访踏勘为前提,以节水改造为目标对上海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田间放水口、排水口)提出几点改进设想;以达到提高本市的灌溉用水效率,提高用水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田灌溉设施效益。
2.田间放水口和排水口现状和发展趋势
2.1目前田间排、放水口设施存在的形式
目前上海宝山区、奉贤区、嘉定区、松江区以及青浦区等几个郊区的粮田建设中田间排水口、放水口的控制设施普遍采用以下几种型式:
①排水口的型式分类:简易袋装土;简易插板式(混凝土/木制);简易木塞式。②放水口的型式分类:填土封堵;木插板门;水泥插板门;简易木塞式;混凝土预制放水口。阀门配置阀门井、低压输水管道的管阀产品、袋装土封堵等。2.2存在问题分析2.2.1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田间放排水口在项目投资中所占比重不大,在使用中又存在着陋习。所以对这一项内容在设计文件中存在缺失或不重视的现象。由于没有标准化,统一的模式,各设计单位所采用的方式、形式各不一致,对使用效果缺乏研究总结。同时,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意见,造成这部分设计,形式简单或可有可无的现状。所以,亟需对田间放排水口口门控制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实施指导意见”规范设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使放排水口控制形成标准统一的产品形式,制定标准化产品规格,以便应用于实践。
2.2.2施工现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上海市各区县施工单位技术力量,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主体工程重视程度较高,对辅助项目不够重视。因此造成一部分沟渠构筑物在投入使用初期就出现破损。尤其对放排水口的施工质量不够重视,现场简单处理,随意性大。
2.2.3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上海地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由各区县水务部门组织实施。建设完成后大多移交各乡镇,具体运行管理养护由所在行政村实施,乡镇水务管理所进行业务指导。
农田灌溉设施缺损情况普遍存在,大部分灌区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村一级单位,缺少专职的管理养护队伍,缺乏管理资金和维修资金也是原因之一。随着,农业生产和经营多元化的发展,亟需制定出符合各种经营方式的小型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管理养护模式。根据各乡镇财政情况设立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专项维修资金。
3.改进方法
3.1关于设计问题的改进方法
对设计的深度和范围应明确。明确田间放水口、排水口布置原则及主要型式。明确施工图设计包括放水口及排水口布置并提供放水口、排水口主要型式。明确放水口、排水口流量计算方法及主要构件计算要点。计算内容及方法具体如下。
3.1.1水力计算
3.1.2小型构作物稳定
田间小型建筑物填土高度不大,墙背土压力较小。主要做好防渗处理,防渗措施主要采用粘性土回填,并增加回填土的密实度,适当加长防渗长度,以防止渗流及流土。
3.1.3消能
自流田间灌溉排水构筑物因水位差较小,出口水流冲刷能力不大,可以通过在出口处增加挡水板来效能。
对于窨井的型式和材质,建议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可以采纳目前市政上推广使用的塑料窨井的型式并进行改进以便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分水窨井的控制闸门建议使用定型的玻璃钢材质闸门。
对于田间重力流的放排水口,可采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耐久性好的结构设想。原则上把木插板控制、水泥板插板控制、螺旋盖内衬橡皮塞等控制设施相结合,在材料上选择质地较轻的玻璃钢材料,结构形式上采用插板控制式,内衬橡皮垫圈,在提升柄处设置控制节,以控制口门开启度,从而控制放、排水流量。结构图详见下图3.1。
3.2关于施工问题的改进方法
①工程施工应选择经验丰富施工质量优胜的施工企业。②施工单位应科学编制项目的施工方案,做到科学施工。③项目的监理管理工作要做到位。
3.3关于管理问题的改进方法
建设单位应明确管理原则,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项目的管理分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阶段。①建设管理。上海市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项目的建设应当按照“统一部署,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四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监理制以及招投标制的管理。②运行管理。在完工后,将项目管理权和产权全部移交管理单位和村集体,为了保证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在村集体管理工程时,要求各个村成立工程管护小组,由各个郊区相关部门对小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由各个村管护人员对本村的灌溉设施及设备进行管理和维修,制定管护制度。
4.结论
通过改进设计方法、科学化施工以及建立健全的养护管理制度,可以达到提高上海市的灌溉用水效率,提高用水管理水平,农田的灌溉设施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节水灌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L246-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1999.
篇4
1研究方法概述
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共包括五个步骤.首先,对旅游要素的能源消耗与碳排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第二步,通过具体方法促进旅游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发展;第三步,通过碳汇机制的应用与推广,分析低碳旅游的碳汇影响力;第四步,开展低碳旅游意识的调研,分析促使低碳旅游发展的潜在需求和内在驱动力;第五步,提出针对性的低碳旅游发展保障策略,促使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桂林市低碳旅游现状调研
桂林旅游业低碳现状调研从旅游场所与环境入手,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抽样调查桂林的酒店和景区,探知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基础,了解统计桂林市酒店与景区的节能减排举措,定性分析桂林市低碳旅游的现状,以便为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路径与方法.
2.1旅游酒店现状调研
旅游酒店低碳现状调研主要通过调研与资料收集,定性分析酒店与景区的能耗与碳排现状,及现有节能减排举措等内容.针对酒店的调研主要从总能耗、电耗及节电举措、水耗及节水举措、客房及餐饮管理、管理规范及其他管理措施等6部分着手.根据调研可知,桂林市的星级酒店能耗成本大约占到总经营成本的10%-20%,其中电和天然气是主要的能耗来源.电能消耗每天约为2.4万度,年消耗量约为876万度;水能消耗每天约为450吨,年消耗量约为16.43万吨;天然气的年消耗能约为35万立方米.在用电方面,酒店的空调与照明是主要的电耗.其中,空调用电占到总电能消耗的75%,照明用电占15%.国家对空调的温控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酒店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环境,空调温度夏季控制在20-22°、冬季23-25°之间[2].酒店对空调的节能十分重视,空调主机大多选用变频,每月清理一次滤网;在外界温度适中时,利用新风保持自然状态.在照明用电方面,桂林市酒店的节能灯使用率在70%-80%之间,根据旅客流量科学调光.在用水方面,桂林市酒店的水能消耗量较大,目前无中水回收系统,主要的节水措施为开关控制、马桶水量缩减、宣传等形式.其中,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的游泳池采用上循环系统,在达到清洁的同时,节约了用水量.在调研时,还获知酒店洗衣房是重要的能耗与水耗场所.各酒店尽量选择能耗低谷时段运作洗衣机器,并选择科学的操作规范精简程序节水节电.在客房与餐饮管理方面,酒店的客房仍供应一次性洗漱用品,但有相应的回收方法;开始注重客房的绿色环保,引导顾客自主选择床单的更换时间等,马桶由9升更换为6升或5升,采用取电卡控制客房电耗.部分酒店的厨房油烟处理采用水循环或者紫外线照射的方式降低污染.在清洁能源方面,桂林市酒店目前尚未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桂林市各个酒店领导层都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酒店的工程部定期汇报酒店的能耗与水耗,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对员工的教育方面,酒店采用新员工入职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形式.其中,桂林喜来登酒店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SIXSIGMA),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而且能增加顾客价值.总体而言,通过酒店的节能减排现状调研发现,桂林酒店的能耗主要包括电、天然气和水,其中电能耗是重点.酒店为了节约成本,从技术规范、保养维护、宣传教育等方面体现对节水、节电的重视,但是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仍十分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酒店采用清洁能源的前期投入太大,投资回报期太长.
2.2旅游景区现状调研
桂林市景区主要保护山水观光类、历史遗迹类、水上活动类和其他类型.针对景区的调研主要从资源保护、能源管理、旅游产品与活动、管理措施和其他内容等5个方面开展.由于桂林的景区类型多样,在调研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希望通过典型景区反映出桂林市景区的节能减排总体现状.山水观光类的景区在资源保护方面,大多无明确游客接待量控制,在节假日等高峰期会适当通过门票价格来调节.此类型的景区内部交通方法均为电瓶车、自行车等清洁交通方式,照明使用节能灯,但是尚未使用清洁能源;通过采用节水开关与节水马桶节约水资源,并提示游客注重节约用水.景区的领导层面开始重视节能减排,提倡员工注重节能减排,但是尚未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桂林历史遗迹类的景区以靖江王府景区为主.在资源保护方面相当重视,景区控制每批入园游客量,景观照明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开关.景区内全程禁烟,每个月都会对景区内的遗迹进行维护与保养.水上活动类的景区主要包括两江四湖和漓江等景区.两江四湖景区从规划开发时期,就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和水资源保护,如垂直升船机、湿运、单级双线船闸等.景区运营方面,船只采用环保船,垃圾储备后统一处理;游船每趟间隔十分钟,以保护资源.在景区管理方法,员工之间有节约评比,提倡无纸化办公.
2.3定性分析小结
桂林旅游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主要从酒店和景区两个方面调研.概括而言,二者都因为成本投入大而未使用清洁能源,酒店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贯彻施行,但景区则根据经验实施;在管理方面,二者都十分重视员工教育、宣传引导等内容.总体而言,桂林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节能减排的意识已经得到认可,企业领导重视以及政策环境有利于低碳旅游的全面推广和发展;但是,仍缺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与规范,尤其是酒店方面,节能减排现状参差不齐,酒店之间可互相学习,推广成功经验,提高桂林市酒店的整体水平.而景区方面,由于类型多样,因而造成景区的低碳旅游意识的贯彻执行难度大,需要针对各景区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节能减排工作.
3桂林低碳旅游要素定量测算
3.1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游客依靠交通方式发生位移的距离;二是每种交通方式每千米能耗强度与碳排量.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中10%是与旅游活动有关.[4]但由于桂林是旅游城市,交通运输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比值高于平均水平,参考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的交通比值,本文取20%;在航空运输中,46%的旅客是出于旅游目的.且每种交通方式的单位能耗与碳排放量各不相同.在单位行驶距离下,飞机的能耗与碳排是最高的,汽车次之,火车相对最低,分别为396、132、66gCO2/每人每千米[3].桂林作为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旅游交通包含汽车、飞机、火车等方式,根据各方式的运输量,计算出旅游交通的能耗值和碳排放量.其中,自驾车的出游方式难于统计,本文暂予忽略.根据统计出的桂林市旅游交通的旅客周转量,结合能耗与碳排系数,得出表1桂林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放量统计表.可见,2008年桂林市旅游交通的能耗为28.95PJ,碳排放量为255.42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交通能耗为35.23PJ,碳排放量为313.23千t.
3.2旅游酒店
根据我国旅游业现状,旅游住宿业态主要包括星级酒店、无星级旅馆、家庭旅馆和度假村等.旅游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水、电、气的消耗,通过将酒店年消耗的水电气按一定的系数转换,可得出酒店的能耗量.其中,星级酒店155MJ、无星级酒店130MJ、家庭旅馆120MJ、度假村单位能耗90MJ.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酒店业绿色意识不强,加之酒店的运营寿命较长,导致能源消耗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30MJ/每床每晚),为155MJ/每床每晚;其他类型的酒店其单位能耗取值113MJ/每床每晚[4].依据旅游酒店的接待人数,即可定量测算出酒店的能耗值.酒店每床每晚的碳排放量数据取43.2gCO2/MJ,根据桂林酒店业年接待人数数据,即可计算出桂林旅游酒店的碳排放量.根据表2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2.27PJ,碳排放量为0.4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5.41PJ,碳排放量为51.58千t.
3.3旅游活动
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活动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由于旅游活动能耗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难于准确估算.根据国际上的旅游活动能耗与碳排系数,水上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值最高为236.8MJ/人和15300g/人,探险其次为8.5MJ/人和417g/人,能耗与碳排最低的是历史遗迹参观为3.5MJ/人和172g/人[5].旅游活动要素的能耗与碳排量统计工作难度较大.本文试图通过旅游目的地的景区类型来解决.桂林市的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以象鼻山、芦笛岩等景区公园为主的山水观光,以漓江和两江四湖为主的水上游览,以靖江王府为主的历史遗迹参观.因为桂林市的旅游活动仍以山水观光为主,所以桂林市全年接待人数中剩余的人数划归于山水观光类型.根据相对应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可计算出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由于一个景区不仅存在一种旅游活动类型,这样统计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为了便于统计,仅筛选其中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进行统计.根据表3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6.3PJ,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为38.95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7.71PJ,碳排放量为47.81千t.
3.4定量分析小结
横向对比:桂林市的旅游业能耗与碳排都是主要来自于旅游交通,其次是旅游酒店,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占比最低.桂林旅游主要依靠自然山水资源,以观光类型为主,所以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的占比相对最低;而旅游交通方面则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能耗与碳排.因此,要充分考虑低碳节能的交通方式,如大力发展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和自行车旅游系统,以降低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同时也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旅游者与居民的幸福感.纵向对比:桂林旅游的能耗有所增长,涨幅为18.56%,碳排的涨幅为18.78%.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的增长是与桂林市旅游业接待量相关联的,加之2009年才提出低碳旅游概念,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未能得到很好贯彻与实施,由此涨幅属于正常情况.
4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
4.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低碳旅游城市
在自身发展方面,桂林目前正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迫切需要前瞻性、试验性、引导性的改革举措.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方面的发展.鼓励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应用,积极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清洁技术与方法,才能促使桂林抓住旅游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完成桂林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在发展低碳旅游城市中,要倍加关注城市生产与生活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在区域联动方面,桂林市要充分发挥与区内南宁、柳州,与区外广东省的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又是东盟博览会的会址.桂林在建设低碳旅游城市时,要借组南宁的区域优势,吸引东盟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优秀资源.同时应加强与广东省的交通衔接,多关注广东省等发达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积极引入低碳化的旅游活动,更新旅游产品与环境.
4.2在高铁背景下打造城市节能交通网络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清洁能源等方法来实现能耗降低.推广能源效率高的混合动力车,采用先进燃油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大力发展桂林城际高铁交通,为旅游业提供便捷、高效、低碳的交通服务.全面发展旅游交通租赁服务业.旅游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快速的旅游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鼓励游客选择汽车租赁服务,大力推进自行车租赁、私家车租赁和合租等项目.优化游船、航空等交通条件,通过技术手段和能源原料变更等实现节能减排.
4.3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景区低碳旅游产品开发
桂林市景区需要从资源保护、旅游活动节能、环境保护、能源管理和经营管理等路径着手,争取改善景区的经营与管理现状,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在景区规划与开发期间,应遵循减量化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并注重节能减排计划.采用梯度式开发,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景观运营期间,应科学控制游客容量,注意环境的承载力,以减少游客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旅游活动的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绿色服务与消费等方式实现.提高低碳旅游产品的使用频率和利用效率,提倡主动计算碳足迹,并通过绿色旅游活动抵消碳排放量,增强公众的低碳旅游意识.景区游览方式应采用清洁能源车,游步道设计要考虑便捷性与景观效果.景观能耗是景区中最重要的部分,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最重.景观灯光效果采用太阳能灯光,路灯采用光控设施.循环利用水资源,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强引力等设施.尽量利用自然水流制造水景,以减少喷泉、人造瀑布等水景的能耗,可以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建设数字化、自动化的景区管理系统,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
篇5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7日
一、研究背景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灾难事件给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的不利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NGO、公司和个人的共同愿望。2013年大气中二氧化碳首次突破400ppm,并正向450ppm这一众多政府机构公认的安全极限急进。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二氧化碳的排量已达到世界第一,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同时,碳信息披露也越来越引起我们企业的重视。
二、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现状
(一)CDP中国报告。在中国,作为CDP执行机构的商道纵横,自2008年至2013年连续向中国流通市值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其温室气体排放信息以及应对战略等相关信息,呼吁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社会责任。2013年,在100家应邀参与CDP中国2013的企业问卷调查中,有32家通过在线问卷系统回复了问卷,回复问卷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10家),能源(7家)以及工业(5家)等领域。在回复问卷的32家企业中,有22家(69%)表示由董事会指定的个人或委员会承担气候变化管理职责,2家企业表示没有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构,8家企业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个人绩效管理方面,当被问及企业是否提供相应激励机制来管理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时,16家企业给出了肯定回答,16家企业没有回答。对于风险管理方法,28家企业做出了回复,表示已经将管理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整合到适用于整个公司的识别经营风险和机遇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中(包括那些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机遇和风险),在回复的28家企业中,27家企业表示有专门识别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特定流程,对于风险管理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在32份回复的问卷中,27家企业表示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公司的商业战略中并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这说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中国企业具备了非常强烈的温室气体控制意识,已经将气候变化融入其商业战略管理中。当被问及企业是否在报告年度内制定了有效的减排目标时,6家企业表示设立了绝对目标,3家企业表示没有制定目标,其余23家没有回答。在减排行动方面,当被问及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是否能够帮助第三方避免温室气体排放时,20家给出了肯定回答,2家企业给出否定答案,10家企业没有回答。即在回复问卷的企业中63%的企业主动在设计开发使用产品或者服务时,将气候变化融入其中。如银行类企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通信运营商提供电子账单和网络会议服务等,均可以间接推动其他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回复问卷企业中,22家对风险部分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答复。其中,4家企业识别出了全部三类风险,11家分别识别了由政策变化和物理变化引起的风险,4家分别识别了由物理变化和其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因素引起的风险,2家识别了由政策变化引起的风险,1家识别了由物理变化引起的风险。
(二)碳信息披露新特点
1、低碳试点进入实操阶段。进入2013年,随着低碳试点方案逐渐获批,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低碳试点省市进入实操阶段。医药、饭店等典型行业也针对低碳发展开展了诸多尝试,如推行自愿性的低碳认证,开发行业碳排放标准等,向国内碳市场的初步成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内低碳及碳排放交易试点地稳步推进,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地酝酿及逐步实施,显示了国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推进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2、在相应政策驱动下企业日趋重视。在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在对碳排放要求日趋严格的政策下,企业将迎来低碳约束的新时代。只有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主动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在风险中把握机遇,在市场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我们看到,2013年共有32家企业回复了CDP2013年气候变化问卷,高于2012年的23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的企业表示已设立个人或团体承担气候变化的管理工作,50%的企业表示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公司整体的商业战略中。大多数企业在气候应对和管理方面态度日趋积极。由此可预见,随着交易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碳交易试点的逐步发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被纳入到试点之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加入到碳信息披露的行列中。
3、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碳信息数据的核查和报告仍具挑战。“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并强调要更多发挥市场机制,推进减排工作更有效地进行。为完成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及产业结构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减排的目标,积极开展交易平台的建设则需要做好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前期筹划工作。
篇6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到2003年进入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的提出更是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工作必须承担计量环保产品投入和产出,核算取得的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确认负有的资源利用责任、发生的相关费用及取得的再生资源的收益或损失等任务,并在全面衡量企业效益状况的前提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有关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会计信息。然而,面对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传统会计已经不能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充分发挥会计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传统会计以传统经济为基础,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者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其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较少考虑再生资源的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忽视了企业所处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责任;忽视了自然资源亦是资产,未对环境成本加以核算等。基于此,学者和会计实务操作人员开始尝试对传统会计中一些不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部分进行变革和拓展,循环经济会计(包括环境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应运而生。可以说,循环经济和会计学的融合是客观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须客观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属于初级阶段,实务方面更是鲜有,因此,建立一套公认的、可以真正指导实践的理论方法体系刻不容缓。
二、循环经济会计研究现状
从目前文献来看,我国对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下所涉及的多种经济活动,这其中包括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碳会计等。
(一)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提出来的。9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加大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加之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环境会计的研究,以葛家澍等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开始。随后,我国学者就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通过梳理,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环境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的会计,环境会计的计量应以货币计量为主,以多种计量手段为辅,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从以货币单位计量的环境成本、环境收益以及不能以货币单位计量的环境绩效两方面进行。
(二)关于物料流转成本会计(MFCA)的研究 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的研究起源于德国,随后在欧美、日本、拉美等国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并在企业中开展实践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我国,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引进阶段,实务应用很少。我国学者主要从相关背景、核算内容、导入流程、架构等角度对物料流转成本会计进行了探讨。
(三)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近年有明显的增长。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探讨等,而对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社会责任审计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社会责任会计应用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少。
(四)关于碳会计的研究 目前我国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2009年开始完整地介绍国外碳会计进展。此前在讨论环境会计时也有涉及到排污权会计的研究,近两年研究者有所增加,主要集中于排污权框架内的研究。从2010年起,碳会计的讨论开始逐渐深化,学界开始出现专门针对碳会计的研究文章,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碳会计信息披露、交易权问题等,而碳解锁、碳核算、碳成本和碳绩效等会计支撑工具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五)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初步研究 殷勤凡通过对我国循环经济会计进行系统研究,明确了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目标、基本前提、基本原则、对象,同时将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会计进行辨析,找出循环经济会计独有的一些新特点,即基于“3R”原则基础上的核算范围和会计信息披露,并给出了循环经济会计设计的构想和支撑体系建议。此外,我国学者就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框架性内容进行了研究。但纵观整个学术界,对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表面和宽泛,未形成针对性的实施方法,对具体操作方面的问题鲜有涉及。
通过对我国学者就循环经济会计的各个分支或新领域研究的梳理,笔者发现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循环经济模式和低碳经济模式而建立的,是对企业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某一项或某一类生产经营活动的核算和管理(如图1所示)。而如何将这些单个的会计学新分支整合起来,搭建起能够跟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相匹配的会计核算体系却很少提及。
三、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是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建立的,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其中包括资源会计、废弃物再利用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碳会计等。笔者基于循环经济“3R”原则和低碳经济理念,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联的会计学新兴分支进行归纳、融合,并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框架内初步搭建起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体系(如图2所示)。
(一)基于“3R”减量化原则 (1)资源会计。资源会计是运用于资源行业对资源生态循环所引起的资源经济循环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一个全面研究资源经济循环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循环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关系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全面核算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从会计的角度系统地研究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和再生各个阶段的经济效益核算问题,同时基于生态循环的视角来考察资源经济循环,运用会计的一些专门方法对信息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其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有关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信息,以便做出有关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决策,从而有利于整个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2)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是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原材料及其它物质、能源等生产资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流动进行控制和追踪的一种“可视化”核算和管理方法,是融合了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传统物料成本核算与环境成本核算,以实现环境效益最佳化、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一种会计工具。它不仅对最终成为企业产品和副产品组成部分的物料消耗给予关注,同时也对用于开发产品但并未成为最终产品的、被报废的和被再生利用的物料进行量和成本的记录,从而使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动和价值流动清晰明了。其目标是通过流量管理的手段减轻环境压力和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MFCA是适合现阶段我国企业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材料能源消耗,节约成本,优化生态与经济效益,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最需要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基于“3R”再利用原则——废弃物再利用会计 废弃物再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也是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下企业生产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加强了对废弃物的全程管理,废弃物再利用会计对废弃物再利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信息加以反映和披露,是循环经济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进行计量的废弃物再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等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价值或物质流动进行核算。为了更好地控制废弃物成本,废弃物再利用会计将与废弃物有关的成本从其他成本中分离出来,设置专门的账户进行核算。
(三)基于“3R”再循环原则 (1)可持续发展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一门会计学科。可持续发展会计涉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下,企业应统一核算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影响到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的任何利得和损失,用“生态人”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企业。(2)环境规制下的会计核算——环境成本内化会计核算。环境成本内化会计核算是在环境规制下,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的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外部影响归集为环境成本,并纳入到企业的成本中进行会计核算。其理论基础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环境成本内化论,即外部性理论。虽然环境成本内化从短期来看,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企业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企业将发展循环经济变为一种内在动力,自觉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污染。(3)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是运用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和社会之间的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和效果进行研究、计量和反映,是会计学科的新兴领域。其主要内容是核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会计领域的重要特征。
(四)基于低碳经济 (1)碳会计。碳会计是基于低碳经济的一个会计研究新领域,它采用多元计量形式,对企业消耗含有碳元素的能源和随之排放的含碳元素化合物等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评价,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包括碳汇会计、碳排放会计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碳汇会计主要是对森林、土壤等对碳收入与固化的核算;碳排放会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的核算,由于温室气体中的大部分都可以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所以碳排放实际上是指CO2与CO2等同物的排放;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是对企业从碳排放交易市场购进与使用的碳排放权的核算。碳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2)排污权会计。排污权会计是伴随着排污权交易的设立而产生的。随着排污权交易规模的扩大和制度的健全,尤其是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加剧,迫切需要将排污权这种特殊的环境容量资源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以此来准确反映出排污权资源的进入和退出给企业带来的损益,以利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和外部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因此,排污权会计顺应了这种需求,其核心是排污权的确认和计量。
四、结论
笔者所构建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并非只是一个单一的会计分支,而是由这些对具体循环经济事项进行分类核算的会计学分支组成的一个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中,资源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主要是对资源最优利用的会计事项进行研究,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这是遵循“3R”原则中减量化的要求;废弃物再利用会计是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废弃物、废旧产品的再利用和再制造等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这是遵循“3R”原则中再利用的要求;可持续发展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成本内化等倡导的资源合理分配和循环利用遵循的是“3R”原则中的再循环原则,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企业、企业间、社会三个层面的良性循环;碳会计、排污权会计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碳排放权、所产生的“三废”排放进行核算,以督促企业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绿色生产,低排放,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
绿色会计理论》,《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
篇7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green economy based 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pollution,while the core is the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system innovation.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value engineering fit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volves factors such as value orientation, organizational forms, incentive constraint,development means and tools. At present, the avail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 carbon economic in China are national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technology-led model, project-led model, enterprise-led model,capital-driven model, consumption-guided model, organization-driven model, and legislation-bound model.
关键词: 低碳经济;能源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005-02
1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以消耗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经济的发展,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地球环境,致使人类生存条件不断恶化。人类不得不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就是其模式之一。
“低碳经济”概念的正式提出来自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它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其实质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关键是高能源效率与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我国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主要表现在:
①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缺油、少气的特征。能源结构失衡导致的环境承载力高。在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环境容量的极限。[1]②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低,导致能源转化效率低。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水平高于世界平均值约2.2倍,水泥综合能耗超过国际领先水平23.6%,火电发电煤耗超出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超过欧洲水平约25%,超过日本约20%。③企业及其它主体参与碳交易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尽管我国政府对于“碳排放交易”的态度非常积极,但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很短时间内给予接受。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预测,全球的碳交易在2012年前为年均600亿美元,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根据已有的规定,发展中国家无法通过出售配额实现与西方市场的转移。由于缺乏“定价权”,导致国内出售碳排放权的企业位于较低的价位,给我国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交易造成诸多困难。[2]
历史形成的发达国家相当长时期人均高排放已经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已往的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现代化,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2价值工程的思想、方法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相耦合
价值工程,也称价值分析,是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在价值工程中,价值的一般表达式为:V=F/C,
式中:V―价值,F―功能(指功能强度),C―寿命周期费用。
从上式可以看出,产品的价值与功能成正比,与寿命周期费用成反比,价值是功能与寿命周期费用的函数。功能相同的对象,寿命周期费用低的,价值就高;寿命周期费用相同的产品,其功能高的,价值就高。
价值工程涉及到价值、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等三个基本要素,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价值工程的基本特点是:①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②对功能进行分析;③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④努力方向是提高价值;⑤需要由多方协作,有组织、有计划、按程序地进行。
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以节能减排为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涉及的理念及思想与价值工程的思想比较耦合。其发展要素主要包括:①低碳经济发展价值取向。低碳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一种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②低碳经济发展组织形式。低碳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形式和现有组织状况等因素决定。③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或组织,使其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其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前进的过程。④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与工具。主要有经济法制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具有引导性和弹性,发挥主要作用。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公开性和稳定性。[3]
3基于价值工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依据价值工程的思想与方法,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采取以下战略。
3.1 技术带动型、项目带动型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手段是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必须依赖于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这些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通过强化节能实现CO2减排,通过优化工艺路线推进低碳经济,通过优化替代产品推进低碳经济,开发CO2的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通过发展CO2利用技术推进低碳经济。
由于受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转换成本、路径依赖等因素影响,低碳经济要在一国短期内得到大规模发展有相当大的难度。低碳经济项目的一次性、独立性、时间性等特点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平台与载体,所以,一种新经济模式的发展初期大多是以项目的发展形式出现的。例如节能项目,风力发电项目,垃圾处理项目等。
3.2 企业带动型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企业参与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就无法发展。利用价值工程分析企业实施低成本低碳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3.2.1 企业通过节能减排,实施低成本低碳发展战略①企业可以在保证服务对象必要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降低寿命周期费用,从而提高价值。②在产品设计与生产中,若功能下降,但寿命周期费用大大降低,只要功能可以达到用户需求,就能够提高价值。例如,将一些产品的性能或功能指标降低,能够带来寿命周期费用在较大程度上下降,在用户觉得此种下降不会影响使用时,价值就会提高,增大收益。
3.2.2 企业实施差异化低碳发展战略①企业可以保持寿命周期费用不变,同时将产品功能提高,实现价值的提高。假如用户要求先前产品的必要功能不足,可采取办法增加有关的必要功能,虽然生产过程中或许会增加花费,然而却能下调使用费用。众多产品的优势都体现在这一方面,究其原因是客户需求无污染环境、使用方便以及具有高效节能的产品所导致的。②寿命周期费稍有提高,而产品功能大幅度增加,进而价值提高。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趋提升,人们对产品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并且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也随之增大,所以,企业在加强竞争力时能够采取此种方式。
3.2.3 企业实施基于低成本的差异化低碳发展战略[4]既提高功能,又降低寿命周期费用。这是提高价值的最理想的途径,是价值工程追求的主要目标。如产品原有功能与寿命周期费用与用户的要求差距较大,通过补充必要功能,消除不必要功能,降低多余费用,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公司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努力地降低成本同时加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
3.2.4 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战略[5]主要分为领先型创新战略、跟随型创新战略和模仿型创新战略。企业在制定其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战略时,一定要分析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战略所追求的功能和成本。根据价值工程V=F/C的原理,企业进行低碳发展创新战略选择时,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能力以及综合考虑所处行业特点,针对低碳发展创新战略各个功能和成本费用在不同创新战略实施情况下进行打分,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赋予各个功能不同权重,进一步算出总功能得分F=∑Fi,在该战略下核算总成本C=∑Ci,最后计算二者比值,算出各个战略选择下的价值大小,从而可为企业创新战略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3.3 资本推动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碳交易”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绿色”发生“全球性转变”的“方向标”。以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碳交易遵循应科斯定理。易言之,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治理,而在此过程中就会给企业带来成本差异,由于平日中的商品交换能看成一种产权交换,因此,同样可以交换温室气体排放权。基于此,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利用碳权交易自然就是有效处理污染问题的最佳方式。我国要想更优地促进资金及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就一定要参与建构国际碳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展低碳经济,进而使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功能完全发挥出来。[6]
3.4 消费引导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在保持社会人群生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在消费领域进行节能存在着相对大的潜力。我们以建筑节能为例,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108m2,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20.7%。北方城镇在2004年农村生活用和煤建筑采暖为1.6×108T标煤/年,在全国煤产量中的比重为11.4%,而诸如生活用电等其他用电与建筑用电的耗电为5 500×108kW・h,在我国电耗中的比例是27%至29%。至2020年,预计我国城市人口比例为56%,大概新增?芏110×108m2需采暖的民用建筑,相比于2004年而言,2020年可能要增加2.5×108T标煤以及5 800×108到6 300×108kW・h用电。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是我国建筑和生活节能的主要目的,能够使用各种方法。例如利用太阳能等。同外国建筑作比较,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较差,导致损失大量的热量,应给予特别关注。[7]
3.5 组织推动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这里的组织主要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带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担任着直观重要的角色。许多发达国家推行了有效的经济措施与法律规范,使得低碳经济可在短时间里取得快速发展,同时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德国积极推行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以及生态税,重点培育环保技术产业,并将其立为新的主导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企业的角色比较独特,一方面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又是资源很大的消耗者,也是污染的造成者。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很难独自发挥作用,需要消费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尤其要强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是指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代表着社会中某个群体、阶层、集团的利益。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不仅有市场失灵现象,也有政府失灵现象。随着市场和国家机制的相继失灵,非政府组织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第三种力量,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6 法律约束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立法和颁布对行业、部门的最低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这种方式具有权威性、公开性和稳定性。例如美国对汽车以及大多数家用能源设施实施最低能源效率标准,对建筑和空调、冰箱等高耗能家用电器,不断提高节能标准。英国政府出台了可持续住房标准,分为6个等级限定能源效率和水效率的最小消费标准对所有租赁和出售的建筑物将实行能源绩效证书管理制度等。[8]
参考文献:
[1]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我省的建议[J].经济丛刊,2009,(5):17-18.
[2]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58-61.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4]徐冉.价值工程与企业基本战略管理.中外企业家,2005,(6):52-55.
[5]秦凯,张顺和.价值工程思想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8,(10):1-2.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3-0032-04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已就低碳经济的构建达成了一致意见。自从英国于2003年首拟能源白皮书《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已经日渐受到全球瞩目,并很有可能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意见》极力提倡以旅游业节能降耗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并提出在未来五年中要将星级酒店和旅游景点的水电消耗量降低20%。发展低碳旅游不仅可以降低能耗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还可以削减运营成本、提升行业利润。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出游方式,低碳旅游势必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低碳旅游相关理论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成为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又一种重要的文明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及其他发展理念的支撑下,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力求通过技术创新、系统创新和产业重构将煤炭、石油之类的“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耗降至最低,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形成经济社会发展
和生态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的双赢模式。[1]
低碳旅游的理念可以上溯至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颁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一文。总体而言,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即通过利用低碳技术,设立碳汇机制,推广低碳旅游消费理念,为旅游业赢取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收益[2],其核心是“吃、住、行、游、娱、购”全过程减污,同时兼顾高质体验与低碳排放。[3]
(二)低碳旅游理论综述
目前,在低碳旅游领域,海外及大部分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重点主要是对旅游业的碳排放进行定量评估。例如,新西兰的贝克纳等人认为国际旅游者的能源消耗总量一般是国内旅游者的四倍。其中,交通业的能耗占到总能耗的65%―73%,从而成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4]爱尔兰的理查德论证了对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将会显著影响航行成本,进而导致严重依赖短途航线或者洲际航线的旅游目的地在国际游客接待量上必然呈现下降趋势。[5]新西兰另一位学者史密斯等以范围广泛的国际旅行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航空碳排放拟进行的相互矛盾的补偿方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其本国范围内任一单个补偿方案无论从实证角度还是从政治层面,都无法施行。[6]台湾学者郭乃文等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探索了澎湖列岛的旅游活动给交通、食宿和文娱活动造成的环境方面的影响。[7]
荷兰的彼得斯和法国的杜波依斯则发现旅游者的活动导致了全球4.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预测这一排放量将以每年3.2%的平均速率递增至2035年。[8]同样来自台湾的林子平的研究则揭示了私家车由于负载系数较低,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此外,单个旅游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人而异,其决定因素主要是旅游距离和出行方式。[9]
在中国大陆,研究者更注重对于低碳旅游的概念和对策进行定性阐释。例如,刘啸认为低碳出游的关键在于低消费和低污染。黄文胜提出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国内旅游景点中,从而为低碳城市的创建打下坚实基础。黄服赐等运用德尔菲法研究了低碳社会的理念在休闲业中的应用。[10]李小明等通过建立一个初级的低碳旅游社区评估体系来推广低碳旅游理念。[11]蔡萌等认为可以通过低碳旅游景点和低碳旅游设施的建立来营造低碳旅游模式。凡此种种,恕不尽列。
二、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活动高排放、高污染
“低碳旅游”的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逐渐显现。目前,在旅游交通方面的能源消耗依然很突出,例如,汽车尾气便是碳排量很高的一种污染,而在所有交通工具中,飞机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在短距离空中旅行中,每名旅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是铁路的3倍以上。而饭店作为高消费场所,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成为碳排放巨大的城市污染源。此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废水也是不可忽视的碳污染源。
(二)旅游资源开发污染严重
政府方面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定和相应指导,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政府机构,只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强调脱贫致富,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热衷于招商引商而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开发建设中,传统模式占了统治地位,很多地方的旅游开发沿用了工业开发模式,污水、废气、垃圾等到处堆积,污染严重,从而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旅游兴县、旅游兴市”的口号,使得该地区在发展旅游的高度热情下,将本地的一座山、一片水、都作为重大旅游资源,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予以开发,结果耗费庞大而收效甚微,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效益都得不偿失。
(三)消费者低碳理念淡薄
发展低碳旅游的最大障碍是人们对低碳旅游的接受程度。实现低碳旅游需要游客转变观念,具备社会责任感,将消费方式回归到自然中去,不追求奢侈的旅游消费,而这种低碳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目前来看,多数消费者对低碳旅游不了解,更不清楚进行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对于旅游产品的选择仍然主要考虑价格问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低碳观念与当前流行的旅游享受有着一定的冲突。旅游在多数游客的眼里仍然是一种享受,付费旅游往往要追求最大的享受,如尽可能的用车出行,尽可能的消耗所住酒店的能源等行为,都与要求节约、要求自律、追求简单生活的低碳旅游理念背道而驰。
(四)旅游产品低碳化技术落后
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低碳化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这使得所推出的低碳旅游产品必须以牺牲旅游者的舒适为代价,且成本居高不下,从而让大多数旅游者难以接受。低碳经济中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以及新能源的利用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在旅游方面,则需要低碳技术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然而,目前我国对低碳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部门或者专家学者对低碳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研究视角单一,对旅游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以及碳汇机制等技术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尽管有些部门引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技术含量比较低,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应用严重不足,这不仅提高了运营成本,同时又额外增加了碳排放量。
三、低碳经济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主管部门实施统筹规划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把发展低碳旅游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共同纳入国家“十二五”计划中;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低碳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促进低碳旅游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再次,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更加严格的针对于旅游景点、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的低碳标准,并强化旅游相关行业的低碳评价体制,同时积极鼓励旅游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加强可再生能源运用,并在税务减免、财政补贴、政府购买和绿色信贷等方面给予相关企业大力支持。另外,政府相关部门需建立低碳旅游发展特别基金专门用于低碳旅游项目开发,同时不仅在低碳旅游的联合广告、联合促销方面要加强跨部门协作,还应积极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努力推进低碳旅游的公共倡议。最后,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促进低碳旅游领域的国际合作,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二)相关企业开展创新研发
1.旅行社
旅行社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旅游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旅游产业学的观点来看,旅行社应该承担低碳旅游宣讲者的角色,积极宣扬低碳旅游思想,着力研发低碳旅游产品和路线,以满足广大旅游者对于低碳旅游的迫切需要。譬如,旅行社可以适当设计徒步和单车旅行路线,引领旅游者们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进而降低碳排放,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酒店
首先,旅游酒店应该建立、实施和推广一套包括节能、减少原材料消耗、环保、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等内容在内的绿色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低碳管理的水平;其次,旅游酒店可以在设施建造、供暖、空调、采光、水电供应等方面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新材料和智能控制系统,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以及其他绿色能源的优势;第三,旅游酒店应为节能减排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例如,旅游酒店可以在员工培训和对客消耗品等方面厉行节约,从而向旅游者展示低碳旅游的精髓。
3.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相关企业通常对减排有很强的顺应性,因而往往能节约大量能源。低碳旅游交通需要我们积极倡导使用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其他低碳甚至无碳的交通方式,以便显著降低温室气体、一氧化碳和颗粒污染物的排放。举例来说,航空公司可以实施所谓“碳补偿”机制,即旅游者可以用其飞行里程积分换取树苗(或者其他可吸收碳排放的物品),以补偿由于自己出行所造成的碳排放。此外,在航空飞行中,飞机还可以通过降低水箱容量进行减重的方式来减少其燃料消耗。当然,发展以生物燃料为标志的替代燃料才是旅游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的长久之计。
(三)旅游景区营造低碳环境
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景区是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区域。旅游景区必须从景点规划伊始,以至其后的开发建设,都要谨记并贯彻低碳理念。具体而言,旅游景区在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应努力实现“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循环,并始终以“减排放、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对游客活动区的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以及游客的可持续消费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在自然资源的开发、景点容量的确定、环境评估系统的实施、配套设施的增补、清洁能源的使用、游览项目和设施的设置以及景区宣传等众多方面都应充分运用低碳理念,并且加强低碳化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水、电和纸张等能源及物品的消耗。此外,景区还可以尝试推广电子票券,开发低碳卫生设施。
(四)广大游客践行低碳理念
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是推进低碳旅游进程的主导力量。低碳理念可以贯穿于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餐饮方面,游客应主动选择绿色食物、生态食物,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住宿方面,游客可以选择绿色酒店、小型酒店或者青年酒店,并且自带基本用品;交通方面,游客应更多考虑徒步、自行车、公交车、火车以及其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观光方面,游客应在尽情游览美丽风光的同时,以各种方式为低碳旅游做出贡献,如主动回收垃圾,不随意踩踏植被等;购物方面,游客应尝试购买原生态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反对过度包装。坚决抵制稀有动植物的交易,积极维护生态多样性;娱乐方面,游客应在充分尊重目的地文化传统、积极参与目的地文娱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当地的碳汇行动中。例如,游客可以在亲身体验目的地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风俗习惯的同时,广泛参与当地园艺、植树等一系列碳汇行动。[12]如此一来,游客不仅享受到健康的旅游环境,而且还参与到健康旅游环境的创建中去,促进了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必将展现出巨大的示范效应和表率作用。从低碳经济的角度而言,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载体、旅游媒介、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主管部门共同构成了旅游行业的产业链,而上述产业链中节能减排的目标需要我们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切实贯彻低碳思想、积极运用低碳技术、完善低碳机制方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100-102.
[2]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3] 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10(1):42-46.
[4]Beckena,Simmonsb,Frampton.Energy us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vel choice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67-277.
[5] Richard.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2007(12):129-142.
[6]Smith,Rodger.Carbon emission offsets for aviation-generated emissions due to international travel to and from NewZealand[J].Energy Policy,2009(37):3438-3447.
[7]Kuo NW,Chen PH.Quantifying energy us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324-1330.
[8]Peeters P,Dubois G.Tourism travel 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447-457.
[9]Lin TP.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Tourism Management,2010(2):285-290.
[10] 黄服赐,姚应生.低碳社会休闲产业区的经营与对策――以台湾P旅游牧场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9):675-679.
[11] 李小明,张兆干,林超利.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为例[J].河南科学,2010(5):626-630.
[12] 马东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204-20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under
Low-carbon Economy
LI Jia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篇9
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和一些国家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开始组织、协调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包括成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建立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分配碳排放配额、创设碳排放交易市场等途径,遏制碳排放量过快增长。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不同,实施碳减排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机也不同,加之完成碳减排目标与国家利益存在各种冲突,都使得国际碳减排合作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针对如何建立国际碳减排机制的激烈争论,表面上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碳减排分配方案的争议,实质上是各国争夺发展权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导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完善低碳经济市场机制,提高碳减排能力,并且尝试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希望在国际低碳经济领域掌握主导权,以获取国家最大经济和政治利益。可以说,国际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覆盖政策、技术、资本和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益的竞争,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国外很多学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AllenTyrchniewicz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加拿大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1]HengChiLee和BruceA.MeCarl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美国农业的影响。[2]PongsakK和TetsuoT等人研究了能源价格不确定性条件下,碳税政策的制定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3]AnnetteB和IsabelC认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对欧盟国家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影响。[4]国内学者也开始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张中祥认为实施碳税,尽管对某些产业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严重影响,但对国家竞争力的损失并不明显。[5]陈晓春和陈思果主张大力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能为企业和国家逆势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与国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6]周建成把低碳竞争力界定为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7]一个国家既有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又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现在又面临履行碳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有何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国家竞争力,本文试图探析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直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8]才把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来,并迅速在世界广泛传播,但对于低碳经济内涵和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有的观点从低碳本意出发,认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相对于传统能源、相对于人为碳排量大,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另外一种观点从物质流过程出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经济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碳减排和增加碳汇,在物质流的输入环节、转化环节和末端环节中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这两种是狭义的低碳经济定义。更多的是从广义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有的观点认为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发展过程与形态。也有观点把低碳经济看作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不仅是一种企业盈利及生存模式,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制度发展的状态,强调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9]
其实低碳经济是人类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需要改变当前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希望在人、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类社会系统过程的各个单元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条件下和谐共生,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告别不可持续的高碳经济发展时代,实现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所以,最理想的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尽可能地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同时兼顾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入,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越来越清晰,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环境保护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国际经贸关系上来。环境保护改变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国家贸易条件,也影响了各国的生产分工和产业转移,对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目前有三种比较重要的理论假设。一个是“环境竞次理论”(racetothebottom)[10][11][12],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剧”的发生过程,如果由于采取严格的环保标准,可能导致产业向环保标准较为宽松的地区转移而产生失业、投资减少和工资降低等问题,每个国家都更愿意采取比其他国家更为宽松的环保政策,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国家竞争地位,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竞争情况下更次的环保标准。第二个是“污染避难所假说”(hypothesisofpollutionhaven)或者“产业区位重置假说”(hypothesisofindustriesrelocation)[13][14]。存在贸易竞争的国家之间环保标准和执行力度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环境保护力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发达国家的产业由于在本国生产要承受的环境成本比较高,为了追求最大化利润,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获得成本优势。这种追求环境成本差异而转移的产业,大多是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就因此成为了污染者的“乐园”,是世界污染和污染密集产业的“避难所”[15]。第三个是“波特假说”(Porterhypothesis)[16],认为有效的环境政策将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长期来看,由于环境的压力,企业在加大环境保护投资的同时,也在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活动,反而会使企业摆脱资源禀赋的约束,能够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尽管二氧化碳本身不是污染气体,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加快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发展低碳经济形式上是一个关注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内容是通过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速度,发展低碳经济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是调整传统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是各国争夺碳排放权和国际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国际竞争力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转移
随着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国际碳减排形势变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不管碳减排任务分配的国际谈判结果如何,各国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能耗较高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能源约束或征收碳排放税。受此影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产出就会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利润下降。碳减排压力越大的国家,政策措施越严格,对产业的影响越大,特别是能耗较大的产业,受影响程度更大。由于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和灵活性,各国碳减排政策不协调,政策标准和实施力度有很大差异,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就会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
为了尽量避免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逐利的资本就会从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压力较小的国家,从碳减排政策更严格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政策更宽松的国家。从行业来看,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产业由于受到碳减排政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出现跨国转移。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慢的国家更容易承接到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吸收资本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快的国家,特别是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如果实施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国内很多产业就容易转移出去,不但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带来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碳减排任务从而使国际碳减排任务分配发生激烈博弈的主要原因。当然,产业转移除了受到低碳经济政策差异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首先就是要比较跨国转移前后的利润率,因为转移到宽松政策国家虽然可以降低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也可能面临丧失市场和技术支持等其他不利条件,只有在两方权衡更有利的情况下,资本才愿意跨国转移。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产业转移接收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包括充足的能源供应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避免,而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或多轨制还会持续存在,由此造成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产业就会继续进行,规模会越来越大。但是国际碳减排机制中碳排放权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这种趋势,因为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缔约国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额度,或者购买没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非缔约国实施碳减排项目的CERS(经认证的碳减排量),可以算成是自己的碳减排,就可以降低国内能源约束和碳税的影响。如果碳减排额度的购买费用低于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就没有必要转移了。另外,发达国家如果开始实施碳关税,会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障碍,发达国家企业如果想通过产业转移来规避国内碳税的话,则又会面临碳关税的壁垒,为了国内市场的考虑,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则大大降低。另外,作为低碳经济重要内容的清洁能源,也可以发挥太阳能、风能、水利、潮汐和生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吸引资本和技术投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
实现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就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使用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捕集、存储和利用,这都有赖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各国为了完成碳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其他领域生产由于受到能源约束,也会通过技术进步弥补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其资本收益水平。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个方面来看。从内部驱动来看,企业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算是没有低碳经济政策的约束,企业也有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只是从成本角度来看,传统化石能源具有成本优势,使得企业不愿意采用更为昂贵的新能源。随着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低碳意识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逐步渗透,低碳生产和低碳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企业开始把应用低碳技术作为获得公众认可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在融资、政府扶持、获得同行信赖、赢得消费者认同等方面获得优势,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更加注重其低碳经营形象,具有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展低碳经济将催生新能源、环保等一系列新的产业,具有开拓性的企业会抓住机遇,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企业为了获得在新领域的竞争力,也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甚至利用技术创新设置行业壁垒,限制其他企业进入,通过阻碍资本流动以获得垄断利润。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也会面临不少阻力,主要来自技术创新风险,低碳技术研发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作为新的技术创新领域,低碳技术本身还具有高风险性,在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初期阶段,表现出高成本、低收益的特征,难以与现有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进行竞争,加大了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难度。另外,如果成功的创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很容易被别的企业模仿,从而会丧失创新带来的技术优势,打击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当然,随着低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些阻力会逐步变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从外部驱动来看,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向技术创新,首先是传统能源约束、能源价格和碳税等政策作用,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追逐利润,企业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才能完成节能任务,或者抵消低碳政策带来的成本增加。其次,政府为营造低碳技术创新环境,就会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包括直接科研资助、信贷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作为一种外生的驱动力量从不同侧面提高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种刺激效应的大小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关键在于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以及给社会带来的预期,如果政策力度太小或者存在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刺激作用就不会明显。最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充分利用新的低碳技术与管理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战略去应对新的竞争,才能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首要的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化石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企业由于节能设备或改用其他能源的投入增加了资本沉淀。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制约,太阳能、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成本较高,大量使用新能源必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碳减排任务越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越大,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越明显,产出下降的幅度就会更大。化工、冶金、制造、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产出降低和成本上升,通过原材料的传递效应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碳税作为一种价格调节手段,会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各行业节约使用能源,但传导作用会影响经济产出,特别是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受到影响非常明显。郑玉歆[17]认为如果中国征收碳税,短期内产出下降最大的部门五个部门分别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等能源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业,其中采煤部门产出下降幅度达到10.68%,长期产出受到影响最大的部门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石油加工和金属冶炼行业。魏涛远和格罗姆斯洛德[18]认为中国征收碳税虽然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会使中国经济恶化,经济代价十分高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19]认为,开征碳税会使GDP下降,使各行业的产出、出口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张明喜[20]则认为碳税可以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虽然对各行业产出有负面影响,对经济影响不大,而且长期影响越来越小。
篇10
关键词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规划与设计;科技与管理;多重效益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092-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作流程就是在中心地带安装计算机系统,实施对中心发电站和变电站周围系统的监控,形成立体的网络监控系统,使信息的传达和指令的传输能够及时、畅通。中心计算机负责总体的指挥和调控,以及各种数据的处理、异常事故的自动回复等,通过计算机与软件之间的结合,使自动化的程度不断的加深,达到系统合理可靠的运行目的[1]。随着技术发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数据共享、数据整合能力,安全监视、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日渐成熟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改变了电力行业的旧有格局,开辟着电力行业的现代化新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的提高满足着老百姓的高要求的同时,也因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实现了电力工作人员对电网及电力系统的有效实时监控,电力故障能得到及时排除解除,电力系统有更足够的安全保障。但是就中国的情况讲,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方向是全面布局DMS系统,高效提高电气管理水平,适应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此,本文就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从规划与设计到建成后的科技投入与管理及要放长远眼光考虑的“多重效益”进行“全景”式透析,力求解读出个中味道。
1 “近景”:规划与设计奠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能生产、输送及分配密切相关,通过对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的规划与设计是为了实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效率的最高化,设备功能的全面释放,使电力系统对电能传输的效率得到提升,为国家创造电能利用的隐形财富。因此,规划与设计是布局一个新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最首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不然等工程上马,系统正常投入运行就得不偿失了。
首先,为满足社会企业及用户对电能的高需求状况 ,对早期电力系统重新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造活动 ,可显著提高原先系统的运行功能[2]。在我国,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就担负着这样一个历史包袱:这就是我国幅员辽阔,电网建设极为复杂,电力需求量也极大,还有不可绕过的一点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改革晚,传统技术和设备仍旧掣肘着我国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步伐。如此,在追赶美英等先进技术的同时,对传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再规划与设计也成为奠基我们现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重要课程;
其次,包括对传统电力系统的再规划与设计在内,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包含了发电、输电、变电与配电、用电等多环节,通过对风能、核能、热能、潮汐能等电能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始电能的转化及供应输送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的科学高效绿色生态设计与规划,满足用户对用电、用电设备的运行要求,同时也减少资源消耗。例如,这种规划与设计的过程可体现在电力系统在各环节或者不同层次都具有的信息控制系统,为电能的生产进行测量、控制、调节、通信、保护及调度;
第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规划设计还与电力工程的打造紧密相关,电力工程是融合电工技术、电工理论及有关技术、工艺、材料、制造因素的集中反映,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先进不先进的决定性元素。电力工程的规划与设计重点在电源、电网、负荷中心,为了打造优质的电力工程项目,设计时就可以用计算机作控制中心,对电力工程各个部分进行全面调控,保证其可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最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规划与设计需要遵循成本原则,以少投入,从元件、设备等方面控制造价,成本原则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定价,经济效益高是客户接受的必然因素;坚持安全原则,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首要考虑的要素就是安全,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涉及电力设备、电力设备的安全使用,网络的操作安全及数据安全方面。此外,电力系统还应坚持配备系统监测的模块等措施以落实安全性的要求;坚持周期原则,在规定期间内完成,考虑详细,有严格方案,不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使用。
2 “中景”:科技与管理提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的集成度提高,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形成发展由市场需求所驱动,市场需求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质量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为此,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进行数据方面的整合与应用,实现相关信息与多源信息的无缝对接,多维度多侧面展示数据间的关联,成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趋势的破冰与形成是一种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大幅提质的过程。这其中莫不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的改革与实践相关。就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的而言,笔者认为,要应用课程学建设思路,加强应用型教学、减少对理论的依赖,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的建设方案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改革;类似衢州这类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还应该充分运用仿真技术、网络资源教学及当地水利企业的优势,加强专业的“接地气效应”。但科技与管理更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提质的两把利剑。
2.1 技术科技化——提质“硬剑”
1)先进化的科技装备。先进技术装备为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生产运营提供了良好平台,给予了很大支撑。可控硅整流装置的问世,代表了电力系统传动技术的一次巨大的跨越,从此以后,电能的变换和控制正式步入了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变流器时代[3]。以电力电子器件变革经历的三个阶段为契机,电力科技装备一次比一次先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装备已经呈现高频技术的发展趋势,不仅自动化的色彩越发浓厚,更增加了环保、节能、智能化等特点。以电力科技装备在风力发电中的运用为例,诸如发动机组的设备对发电量损耗大,出于节约能源的出发点,在高低压电的转化中,用风机水泵变频机替代原先使用的变频器,就改变了电能转化中耗能大、效率低等问题。总之,我们要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科技设备革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上谋求新路,探索发展科技设备对提高电力的生产质量;
2)科技装备的信息化。电网的壮大,实现对电网高效地实时监控需要凭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所用科技装备的信息化水准。依托电力装备的信息化,实现对电网的综合监控不说,电站工作人员能更加详细准确地了解电力系统运行状况,快速准确判断故障位置及故障原因,遥控操作变的容易,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变得简便。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在科技装备的信息化的各种案例,如体现在对包括测量仪表、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功能进行组合和优化,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变电站输、配电线路,设备的监视、测量、控制等。
2.2 管理现代化——提质“软剑”
一方面是日常管理要做到“优化提质”。电网的发展带来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创新,及其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应用,促进电力系统管理水平的提升。换句话说,如何提高电网信息的采集、加工等环节的速度及准确性需要管理;电力工程的施工、监管过程涉及的部门多,电力施工人员的工作技能参差不齐,工程选用什么样的物料、工程的进度有什么安排,工程技术管理的流程等很多方面需要管理;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具体运用中,继电保护的保护元件经常会出现异常情况,影响供电秩序,产生安全隐患甚至安全事故,这就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地安全管理。这些都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日常涉及到得一些管理,对这些日常管理就要做到“优化提质”。
另一方面是应急管理要做到“优中见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电网的规模获得扩大,电网的紧密度比以往更令人咋舌,由此也带来了电网的稳定问题,一些小概率的联级事故、外部灾害也可能引起系统失稳,进而引发系统瘫痪,造成不必要灾难性停电事故。为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应急管理考验着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如何做到应急管理的“优中见质”,例如,电力系统故障后,工作人员应就近在故障元件边上的区域搜索缓解故障情况的负荷削减节点,帮助系统恢复到安全状态,并将故障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而工作人员采取的方法可以很多:利用慢同调分群算法将系统中的发电机组聚合成若干虚拟发电机群节点,最大限度地减小割集的搜索空间,在考虑拓扑结构和潮流方向的基础上,将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向虚拟发电机群节点聚合,并在 Laplace分区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权重指标来衡量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距离”,以改进 Laplace 分区策略[4]。这就是一种有效应急“优中见质”的方法。
3 “远景”:多重效益注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近景”与“中景”的布局都是为了实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多重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多重效益并重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最好注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之于经济的功效自不必多言,它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都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就“碳排放”和“可再生”两个关键词进行简述。
3.1 关键词“碳排放”——重构 “绿色目标”
2006年来,我国碳排放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在能源保障供应充足及为社会提供强劲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各方共识,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作为碳排放最大部门电力行业的需要转型。换句话说,全球多变的气候和焦灼的能源问题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绿色重构”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怎样实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对电力产业的“绿色重构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首先依据电力碳排放及强度作为评价内容评价各地电力低碳发展。但是仅以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总量不能客观评价各地电力低碳工作,还需要根据各地的能源特征、电源机构、居民用电习惯等特点,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碳排放做结构分解,透彻分析各地电力碳排放的成因等因素,最后依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系统特点和自动化的程度对各地低碳发展线路做针对性部署。
3.2 关键词“可再生”——造福“广普大众”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在其建设、生产运营中,投资、成本、产量等因素会因为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进而与我们对其所作出经济评价的预测值有一定差异,对项目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但是基于利用“可再生”能源基础上的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无疑能造福到“广普大众”。这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密度低,资源分布广,适宜小规模开发利用。比如,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力用户能安装小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在城市的空闲场地和建筑屋面,农村荒山荒坡,农民房前屋后都可利用光伏电站发电,按人均1千瓦光伏发电,全国超过10亿千瓦,看上去数字有点大,但是每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个位数的太阳能电板就行,利用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未来的额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四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现代阅读,2012(7):18.
[2]许文杰.电力系统规划与电力工程设计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2(1):13.
- 上一篇: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
- 下一篇: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