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境范文

时间:2023-03-15 18:2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面对困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大海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人生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在面对困境时,我们是丧失信心,一蹶不振,还是在困境中学会生存,适应环境,做一只破而出的蝴蝶呢?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因航海遇上大风不幸独自一人流落荒岛。荒岛没有粮食,没有住所,但鲁滨孙并未绝望,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英国。是什么力量让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呢?我认为是乐观的心态,鲁滨孙把自己的遭遇产生的“好处”与“坏处”公平地列出来,从而有了动力,才使得他在荒岛得以生存。

篇2

陆思博的好运气很多来自中国。

2003年,朗讯在中国接连签下几笔大生意,总价值高达数亿美元。仅有运气是不够的,"她拥有非凡的客户关系处理能力和令人生畏的谈判技巧。"跟陆思博接触过的客户这样评价她。34年前,当学历史出身的陆思博开始为IBM卖机器时,她就特别喜欢引用丘吉尔的一句话:决不、决不、决不放弃!陆思博的"决不放弃",让那些曾经放弃朗讯的客户与投资者拥有了信心。

朗讯恢复盈利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得到了投资者的积极响应,朗讯股票当天涨幅达13.5%,并成为当日成交量最大的一只股票。

陆思博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朗讯联系在一起。辉煌时,她曾经领导过朗讯最大的业务部门,并成功完成了近400亿美元的27次并购,因此先后三次进入《财富》杂志全美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女性排行榜;危难时,她辞去柯达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一职,担负起挽救朗讯的重担。

陆思博来自新泽西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父亲的英年早逝和母亲惊人的乐观主义教会陆思博如何区分灾难和困难。196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陆思博进入IBM,随后成为蓝色巨人首位面向大客户的女性销售代表。客户仅仅因为她是女性就拒绝与其做生意。这些压力更加坚定了陆思博的决心。1996年,陆思博作为创始人之一,在朗讯从AT&T分拆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任何挽救公司的使命都无异于走钢丝。2001年1月,当陆思博临危受命,面对的已不再是她所熟悉的朗讯。光通信领域的决策失误和随后全球电信市场旷日持久的低迷,公司市值在短短两年内蒸发掉了90%,并数度濒临破产边缘。还有数百万失望的股东们……所有这一切都使陆思博面临着当时美国最为艰难的公司重整重任。媒体当时的评价是:"那是一个连造物主都感到棘手的困境"。

然而这一切反而成为陆思博的动力。上任后短短几周内,陆思博就拜访了19家全球最大的运营商,由于客户分散在世界各地,陆需要多次穿行于各大陆之间,常常是一下飞机就直奔客户总部,会谈结束后又匆匆启程赶往下一目标。

在从2001年开始的被外界称作"浴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朗讯先后削减了四分之三的运营费用以及占公司原有员工总数近三分之二的工作职位,场面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在降低开支的同时,朗讯成功遏制住了销售下降的趋势,并赢得了来自中国联通、斯普林特和新西兰电信总值达十几亿美元的订单,由此成为首家复元的电信公司。朗讯还在其涉足的所有领域均保持了市场领先,并重新夺回曾一度失去的全球头号光通信设备供应商的桂冠。

来源:《财智时代》

陆思博说―――

我信奉结果决定一切

―――我坚信,经过此番磨难,朗讯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精简、更具竞争力,并成为一家更专注于客户的公司。

―――我始终信奉结果决定一切,身为女性并未使我错过任何机遇。

篇3

关键词:高龄农民工;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27-02

所谓高龄农民工,是指50岁以上的农民进城务工群体。据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73亿农民工中,50岁以上的占17.1%,总数达到4 684万人,比2013年净增600万人。这批高龄农民工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他们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城里,那些最脏最累的活,不仅城市人不会干,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也不愿意干,基本上都是由高龄农民工在承担。高龄农民工所要面对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负荷、潜在的劳动风险,还有城市生活的排斥疏离、漂泊异乡的清冷孤寂,他们的困境理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高龄农民工面临困境分析

(一)养老困境

目前,多数高龄农民工每月只能领取80元的“新农保”,为了养家糊口,许多高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虽然不少用工企业也为他们建立了养老个人账户,但往往由于高龄农民工每年的务工地点不同,造成了他们的个人账户资金在现有地方各自为政的养老制度樊篱下,无法进行归总累积。且个人账户系个人缴费、地方财政托底和企业缴纳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农民工流动时,只允许结算个人缴费部分提现,连结转都不被允许。

(二)生活困境

每一个高龄农民工背后,都可能有着一个并不宽裕甚至很贫困的家庭。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贫困的身份可能会代际传递。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比重仍高达40.31%,且绝大多数父辈贫困的子女,在脱离贫困后都分布在距离相对贫困线较近的位置。高龄农民工现象,也突显出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正遭遇挑战,这背后是社会流动固化、贫困的代际传递现实。在每一个高龄农民工身后,是孱弱而无法自力更生的下一代,以至于高龄的他们不仅不能获得下一代的赡养,自己还必须扛起家中的顶梁柱,高龄农民工打工赚到的钱不仅要以备将来养老之需,还要用于支持自己孩子求学、成家立业,应对高涨学费、高额彩礼、高企房价等等。在高龄农民工的背后,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书致贫。原本滋润舒服的平静生活,为了圆自己的读书梦抑或是让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农民工们双双外出打工挣钱供子女读书,最后,子女是上了大学,但子女的薪水和生活状况却并没有他们开始想象的那么美好。子女面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不仅无力照顾年迈的农民工父母,而且还指望农民工父母能接济一下自己,以便买房养孙。这样,高龄农民工一边打工还着送儿女读书欠下的巨额债务,一边还要尽力替儿女分忧解难,有的甚至还要尽到养老送终之义务。重重压力之下,生活困境难以改变。虽然这不能算着贫困的代际传递,但却让农民工们拿着一生来做赌注,最后依然是一贫如洗。

(三)体力困境

高龄农民工年轻时,多从事建筑等重体力劳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体力的下降,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许多建筑工地老板已明确不招60以上的农民工,主要是考虑他们体力不支干活慢,另外手脚不灵便容易出现工伤事故。目前,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高龄农民工靠吃肉来补充体力,靠染发躲过检查,就充分说明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高龄农民工体力素质正在明显下降。

(四)医疗困境

医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健康困境。大部分高龄农民工所在的工作环境差,粉尘、噪音、毒气往往与农民工作业相伴,因此而致尘肺、噪音聋及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发病率日趋上升。而高龄农民工由于经济条件原因,狭小阴暗的居住条件及食品安全问题等成了威胁其身体健康的重大隐患。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困境。尴尬的“边缘化”身份令高龄农民工丧失归属感,社会的歧视加重了其自卑心理,繁重的工作强度和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加剧了农民工的精神压力。这一系列的内外在因素往往催生了各种疾病然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却普遍存在,社保医保能给予的救助有限,无法帮助农民工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二、高龄农民工面临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的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确实经历了一个过程。高龄农民工中的不少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打工大潮南下、进城,可直到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大部分才开始被纳入社会保障网。这意味着,在年近退休年龄的农民工里,很多人不满15年缴费年限,无法领取养老金。未富先老,是这部分群体养老焦虑的社会大背景。

(二)现实的困境

有专家计算,各类保险的缴费率超过40%,不少企业因不愿或难以承受这个压力,而没有给予农民工到位的权益保障。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民工不仅“议价”能力有限,还面临异地转移的困难。折腾一圈下来,拿到手的可能还没缴的多,更解决不了眼下缺钱的心慌。于是,不少人被迫选择中断社保,甚至弃保。本来多缴多得的制度设计,就这样成了“能少缴就少缴”的无奈选择。

社会制度对高龄农民工的困境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保障,也是造成他们异常艰辛的重要原因。对农民工问题,也有过相关解决措施。例如,2006年印发《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2014年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这些措施值得肯定。能否在此基础上对高龄农民工量身定做相应政策制度,值得考虑。高龄农民工应对民工荒已经成为事实,高龄农民工就业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当下高龄农民工多从事劳动条件艰苦、劳动强度较高的第二产业或低端服务业,而这些工作恰巧又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的。即使高龄农民工目前还能继续工作,但他们也有完全老去的那一天,到那时,谁来填补高龄农民工留下的空缺?高龄农民工的问题尤其是其养老问题将在5年内集中爆发并不是耸人听闻。

三、解决高龄农民工面临困境的对策分析

解决高龄农民工面临困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一)调查摸底

对高龄农民工问题进行的详细摸底调查,到目前,只是掌握高龄农民工总量,他们的流向、工作、收入、健康、保障等方面究竟如何,并不完全掌握;他们为什么在高龄阶段打拼,到底为谁打拼,原因也不完全了解。只有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政策、制度、措施化解他们的困难。

(二)顶层设计

针对已经暴露的问题早日从制度层面着手解决。比如,由于高龄农民工没有缴满足够年限的养老保险而面临养老难题,可通过补缴的办法让他们领到城市的养老保险。再如,高龄农民工之所以拼命,也是因为要为自己的老人养老送终,如果对70岁以上老人每月增加补贴,他们压力就会小点。

(三)产业扶持

各地要为高龄农民工开发适合他们年龄、体力、技能的相关产业,或者创造适合他们特点的工作岗位,以降低他们的劳动强度和健康风险。如果说,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高龄农民工无疑是弱势中的弱势。很多高龄农民工已经在城市呆了20多年,但是,他们并不属于那种已经在城市稳定就业的人群,农村必须给他们留有足够能够回乡养老的资源,如承包地,如宅基地。高龄农民工大部分是必然要回到农村养老的,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归属问题。在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还给不了他们完备的保障时,至少还可以做到一点――不要把他们的地拿走!

(四)社会保障

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政策托底的水平努力再高一些,社会保障能力尽力再强一点,让高龄农民工能够对未来的预期更好一点,在确实感觉力不从心之时,能够平平安安、比较健康地尽早回到农村养老。没有养老个人账户的高龄农民工,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直接全部纳入新农保(个人不再另行缴费);抓紧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加、结算、转移支付平台,把高龄农民工可能分散于多地的个人养老账户资金全部激活。另外,还可以尝试国家划拨专项资金解决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这些措施都非常必要,从现在社保体系已有的基础来看,并不复杂和困难,关键是有关部门必须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高龄农民工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近5 000万高龄农民工的小康,那整个社会的小康将大打折扣。所以,关爱关心高龄农民工、解决高龄农民工问题刻不容缓,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执政党优越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凯.农民工风险分析及其保险对策的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11):146-147.

[2] “高龄农民工”靠什么老有所依[N].人民日报,2015-05-05(5).

篇4

一、当前初中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 教师阅读教学理念陈旧,侧重知识考查。在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眼中,阅读教学完全服务于考试,这样的片面理解导致阅读教学沦为了知识点的罗列堆砌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知识点的训练,而没有能够从情感整体上引导学生感悟优美的文章,这就背离了阅读教学的初衷。

2. 学生阅读技巧不足,学习能力低下。开展阅读教学要强化对学生的技巧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较为合适的阅读方法,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如何抓住要点、抓住中心,如何对文章进行各个方面的分析研究。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茫然不知所措。

3. 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欠缺,文学沉淀薄弱。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课余时间都被各种练习所占用,很少有较为独立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离开了丰富的文学积累,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4. 阅读写作练习不够紧密,缺乏互动促进。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大重要课题,其是相互贯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强化对文章的分析指导,尤其要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范文的写作特色技法。部分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贯彻较为欠缺,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离,采取知识点分解的方式开展教学,忽略对文章整体结构特色的分析指导,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促进作用有限。

二、应对当前阅读教学困境的几点措施

1. 切实转变理念,还原阅读教学本来面目。阅读教学应当带领学生深刻地感悟文学作品的内容,欣赏优美的文字,感悟浓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对遣词造句、间架结构、修辞手法、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训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将这一理念有效落实到阅读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从细微处分析教材,采取这样的方式让阅读教学还原其本来面目,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2. 强化技巧指导,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技巧指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准确地分析感悟文章,从哪些方面着手对文体新颖性、结构合理性、手法艺术性、素材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析,既要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情感特色,也要从细节中提炼成功之处,在这样的科学方式指引下,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阅读方面的技巧。在阅读技巧指导方面,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点之外,还应当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高效开展阅读的方法技巧。众人的汇报交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经验,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将先进的学习经验与自身的阅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一、“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安全隐患增多。“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及时有效的监管,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和引导,加之他们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低下,很容易使他们受到外来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意外伤害和伤害别人。“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上存在着好动、易冲动等倾向,容易发生撞着、摔着等自我伤害和惹是生非、打架斗殴、伤害别人等现象;三是监护人的缺失或临时监护人因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和受到意外伤害不能及时医治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二)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普遍较差,这是“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在校不学习,放学后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养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的坏习惯,更有寻求“小混混”的保护,或帮助“小混混”对在校学生进行敲诈、勒索者。还表现在乱花钱、摆阔气、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有钱就花,无钱就借或者逃学,少年犯罪等现象。

二、成因分析

(一)公民价值观的偏差。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人的价值观一般是从出生起,是在家庭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许多农民工因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化,更直接注重于投资少收益明显的打工,故而,对孩子的未来,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这无疑潜移默化地助长了孩子的“自由化思潮”,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增加了难度。虽然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随着生活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但是有些基本的观念,往往相对稳定,它们对行为长期起着指导作用。现在已有许多农民工认识到“富了一代人,害了一代人”的危害,开始为孩子的教育择校等,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有绝大数农民工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谁,也从来没有哪怕通过电话的形式了解过孩子在校的发展与进步。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和教育能力的降低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时,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根本顾及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大学高昂的学费,毕业后难找工作,有些家长甚至害怕子女考上大学,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对教育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但绝大多数农民认识不到教育是最优的投资,而认为是负担,学生在校读书,只是把年龄混大一点,然后出去打工挣钱。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照样当老板,挣大钱,这种思想观念,对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把学校教育仅理解为“打工前的识字班”的思维已经影响了孩子。这是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

同时,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也存在落差。外出家长忙于打工挣钱,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大部分代管者对孩子的照顾只能实施温饱式哺育,根本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也很难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却不能充分给予解答。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政府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作用,为从根本上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带子女进城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城市学校随时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和临时组建农民工子女学校。以确保“家庭和谐”、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农村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关心“留守儿童”,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时刻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打击社会毒瘤,抵制不良风尚,掌握生活、学习动态等,有问题及时解决。应形成一种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新风尚。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应发展寄宿制学校,实行专职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代行家长制,让学生尽量和老师一起生活。

篇6

关键词:“沉寂渔村”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年来舟山海洋渔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渔业产业链结构的拉长,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渔业资源衰退后,渔民转产转业步伐加快,小岛大批的渔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出现了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空置房屋,渔农村地域功能退化,聚落空间形态发生异化,出现了“沉寂渔村”这一社会现象。古老陈旧的渔农村逐渐被遗忘,为了了解这些“沉寂渔村”现在渔业的发展状况,现存渔民的数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向情况等,笔者通过对舟山一些“沉寂渔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沉寂渔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以便能唤醒“沉寂渔村”,让“沉寂渔村”有新的健康的发展。

一、舟山“沉寂渔村”面临的困境

因为政府逐渐重视“沉寂渔村”的重新开发,出台了一些渔村开发政策。有一些“沉寂渔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已经开发了一部分,但因为“沉寂渔村”重新开发时间短,可开发资源少,在开发中渔村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一)海洋渔业资源急剧减少

近年来,由于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无序无度,渔业捕捞强度超过了资源的可再生能力,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影响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地调查中,接受采访的老渔民们皆表示以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边,靠海吃海,以捕鱼为生。但是现在渔业资源明显减少,光靠捕捞鱼为生,经济来源太少。他们只能选择出去打工、空时捕鱼。所以现在渔村里纯渔民几乎没有。

而造成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减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渔具的不恰当选择与使用。为了捕捞到更多的鱼来增加产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许多渔民都会选择拖网,渔网的网眼不符合标准,大鱼、小鱼都捕捞上来,无法确保鱼后代的繁衍生息,从而渔业资源一年比一年少。海洋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此进入一个死循环。再者海洋石油的开采、海上的交通运输、造船业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围海造田等一系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都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二)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

随着舟山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迅速扩大,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政府政策的支持,新技能培训课的免费开设,越来越多的渔民不再捕鱼,而是转向了第二产业和一些较为轻松的第三产业,如服务业。还有一部分渔民因为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更乐意选择一些与渔业有关的工作,因此通过政府安排的水产养殖业课程的培训,进入了与渔业相关联的水产养殖业。在调查中,通过对镇政府各个领导干部的采访,我们得知:目前岛上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仅剩下四、五百人,且都是一些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和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要其学习一样新的技能很难。因此岛上没有新的产业,渔村新的经济活力无法创造,财政多为赤字。没有新的产业,就吸引不了新的人才进入,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从而经济很难再发展起来。

(三)海岛旅游开发滞后

海岛渔村的经济想要发展起来,说易不易,f难不难。一些“沉寂渔村”所在小岛面积仅为1~2平方公里,面积较小,能开发出1至2个旅游景点。但由于景点数量过少,游客不会长时间停留,因此靠景点旅游给渔村创造的财富有限。据岛上的渔民说,有些游客停留一段时间就离开小岛。据我们实地调查了解,渔村景点留不住客的原因还有岛上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可供旅客吃饭的餐厅,休息住宿的旅店,没有娱乐设施,岛上交通也极其的不方便,渔村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据了解,政府也曾出台一些政策,想要开发利用这些小岛,但由于改善小岛的基础设施所要消耗的工程量实在太大,所需资金实在太多,招商引资,吸引一些中小企业的投资非常难,因此很多方案都被停滞在那里。面对旅游开发这个项目,大量资金投进去,但收益太慢,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所以没有人愿意投资。发展小岛上“沉寂渔村”的文化旅游业十分不易。

(四)产业结构单一

只有产业结构多样化,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加快舟山海洋产业结构多样化的步伐,才能带动“沉寂渔村”的发展。开发海洋,可以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新的产业和产业群。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群和产业群之间都密切相关,一个产业的兴旺发达往往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然而海岛渔村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单一。海岛渔村由于岛屿面积较小,发展船舶制造业、港口物流业、近海,远洋渔业捕捞业、石油储运,水泥构造、水产养殖业等都需要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因此在面积小的海岛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很难做到产业结构多样化。一个小岛渔村往往只有1至2个主要产业。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渔村的产业有船舶制造业和石油储运海运业,但两个产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船舶制造业一共就10艘,今年还将出售5艘,船舶制造业也有可能会停滞。渔村主要是发展海运业,产业结构较单一。“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渔村的产业发展也是一样。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整个海岛的经济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实地调查中,被问及是否考虑发展其他的产业时,渔村领导表示:当然想要产业多元化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但关键是海岛可利用资源太少,缺少更多的发展方向。渔村想发展还缺乏资金。所以在唤醒“沉寂渔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篇7

关键词 全面预算 预算编制 预算方法

一、电视台全面预算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电视台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按其经济内容及相互关系有序排列组成的有机整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广告收入预算为起点,延伸到节目制作过程、成本和资金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最后形成预算财务报表,是一个将业务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与资金流整合于一体,并进行优化配置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内容。其中,业务预算包括广告收入预算、节目制作费预算和公共部门管理费用预算;资本预算包括技术设备购进预算、技术维护预算、制作场地(演播厅)建设预算;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损益表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各部分预算前后衔接,互相牵制。

我国的电视台担任着传达公共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消费者决策等重任,涉及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因此,它具有其他一般行业没有的特点,除了以经济效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外,还必须要有社会效益、公益效益。随着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的推进,事业属性为主的新闻类、时政访谈类、监督调查类的电视节目基本按原有的模式;产业属性为主的非新闻类、非时政访谈类、非监督调查类的电视节目,如大型综艺类节目、科技类节目、体育类节目、纪录片等,则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因此,电视台全面预算不仅与外部不同行业的企业有关,在内部的不同节目都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通过预算考评和奖惩来激发员工的潜能,有利于工作指标的细化;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强化;有利于现代财务管理方式的实现、有利于收入的提升与成本的节约;有利于风险的控制。随着媒体融合、制播分离、资本运作等大传媒时代的来临,提高效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尤为重要。

二、电视台全面预算的困境

(一)未能将战略目标转化为预算目标

电视台全面预算提出很多年,但实际上,大部分电视台预算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还延用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预算编制原则。这样的预算导致单位年年利润低下,没有雄厚的储备资金和发展资金,完全谈不上做大做强。这些电视台预算没有考虑战略目标,或不知如何将战略目标转变成预算目标。电视台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引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概念,在编制预算时将利润目标体现为预算目标。因此,将全台战略目标转化为预算目标,再如何将预算目标层层分解到频道、部门和员工,是当前大多数电视台编制预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基础管理制度

电视台具有的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基础管理制度,几乎所有预算工作均由财务部门独自决定,随意性较大。由于财务人员本身对一线部门的业务就不熟悉,制定的相关预算也显得权威性不够,导致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加上缺乏与部门之间的协商与沟通,造成了财务信息流通不畅,削弱了全面预算管理指导作用,降低了单位各项活动的运行效率。

(三)预算编制方法单一,适用性差

例如,某电视台在编制节目成本预算时,一律按增量预算法编制,这种方法认为基期的各项业务活动是必需的、基期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是合理的。其实即使是年年必需的常规性节目,也存在不合理因素长期沿袭。所以,一律按增量预算法编制节目成本预算明显不合理,预算资金充裕的节目巧立名目突击花钱,预算资金不充裕的节目由于资金紧张,节目质量往往打折扣。又如,在安排跨年度的大型节目或大型设备购置和基建项目的预算时,为了保证预算年度与会计年度的数据一致性,采用了定期预算法编制,结果导致前后年度预算脱节,预算数字准确性差,易导致预算执行者的短期行为。

(四)栏目、节目预算没有标准

新栏目、节目制作或购入成本,很难制定标准、编制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的往往是财务人员,财务人员不熟悉节目制作流程,对制作过程涉及的成本费用很难把握,节目部门立项申请节目经费时非常被动。

(五)只注重业务预算,忽略财务预算

某电视台历年一直没有编制预计现金流量表,在几年前效益良好的时候,现金充足,但没有合理配置资金和调剂现金余缺,造成资金浪费。而近年广告效益下滑,资金紧张,由于没有合理配置资源、没有合理调控经营活动和长期投资活动,年中为了上一个大项目,结果采取停止或推迟支付购片费用、节目制作费用、设备购置及卫星传输等费用,导致违反合同丧失诚信等不良后果。

(六)预算的考评和监督不到位

预算管理的考评不到位,预算管理的工作没落到实处,形同虚设,预算失去了权威性。缺少竞争激励、监督约束机制,预算管理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财务目标未能实现。

三、电视台全面预算困境的对策

(一)科学确定预算目标

每个电视台的战略目标无非是希望自己做强做大、全国收视及综合实力排名靠前。因此,如何将战略目标分解转化成预算目标是关键。首先,应根据台领导层面的战略目标,结合目前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的相关信息确立总利润目标作为全台总体预算目标。具体可按各频道各部门历史数据、下一年的经营环境以及已经签订的广告总代合同等,以合理的收入减去合理成本费用之后余额大于目标利润的方法来确定全台的总利润目标。其次,将全台总体预算目标层层分解到频道、部门和员工中。在分解过程中对每个频道或部门也不能简单一刀切或采用平均主义原则,要根据每个频道或部门作业特点来分解确定。这就必须将全台频道或部门划分到责任中心,不同责任中心确定不同的预算目标,并通过各频道各部门与台领导层面进行共同反复讨论,综合平衡后形成各频道各部门的预算目标,然后将频道或部门的预算目标进行再分解,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其中,确定总体目标和责任中心目标都要切合实际,目标设定过高,实际不可能达成,则易引起从频道总监自一线员工灰心失望,不愿为预定目标而充分发挥其工作潜力。反之,目标设定过低,易于达到,但无法激发动力。

(二)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制定与预算相关的制度

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由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管理机构和预算执行机构三个层次组成。在电视台的经营中,预算决策机构包括台长办公会议、预算委员会。台长办公会议决策的重点在宏观方面,决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审议,批准预算委员会制订的全面预算,预算委员会是在台长办公会议的领导下,专司全面预算管理实务的决策机构,一般有台领导、频道总监、各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总审计师、总工程师、财务总监等。预算管理机构为财务部,具体负责预算管理的组织、指导、汇总、平衡、编制、调整、分析、报告。预算执行机构为台内各频道、各部门,负责对其分管业务预算的具体执行、控制。建章立制,确立好预算的权威性,制定包括预算管理办法、经济责任、收入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审批制度等,明确预算管理的程序,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完善超预算预警机制等。

(三)选择恰当的预算方法

预算的方法有很多种,正确、恰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预算的编制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不随业务量变化而增减的固定成本项目采用固定预算法进行编制,如公共管理部门的办公费用、捐赠费用、培训费、工会费、律师顾问费、审计费、水电费、物业费等,而专题类的新闻节目、纪录片等可采取弹性预算法编制预算。编制节目制作费用预算,可在上期预算执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期的实际,加以适当调整,编制新的预算,这种方法简便,但容易发生预算不足或过剩。由于电视台节目经常改版,也经常上新的大型综艺节目,往往更适合用零基预算,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分析每项预算支出如稿费、劳务、场租、交通费、食宿、磁带费、设备使用费等,是否有支出的必要和支出数额的大小,对每个频道、部门的费用项目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逐个进行预算,按费用项目的轻重缓急,分配预算经费。零基预算不仅能压缩经费开支,有利优化配置资源,确保重点,兼顾一般,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各责任预算部门精打细算,量力而为,合理使用资金。可见在实际编制全面预算的过程中,不必强求方法的一致性,而要根据不同预算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使预算更具适用性和前瞻性。

(四)制定栏目、节目目标预算成本

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出,环节多、程序复杂,涉及制作成本和播出成本,在成本发生之前,就需要对成本的发生进行彻底的研究与分析,排除非增加价值活动的发生,使有效降低成本的活动成为可能。要做好成本预测,最重要的就是设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设定一般通过市场调查,估计出节目收入减去目标利润得出容许成本,然后利用价值分析等方法,在新栏目新节目开发和引进过程中确定目标成本。如果目标成本的水平与容许成本大致相当,则可按该栏目、节目的目标成本编制预算。

(五)除编制业务预算,电视台还应编制应收应付和现金预算

现代全面预算管理把“现金为王”放在首位,一个企业没有稳定的可预期的现金流入,是非常危险的。盲目的扩张、疯狂的赊销、巨额的借贷会使得一个巨型企业轰然倒闭。电视台一家独大的情形一去不复返,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要想保住市场份额,要想可持续发展并壮大,就要不断要求自身变革,随时生产出更多有质量、有品牌效应的节目,但又不能盲目去扩张,要有稳定可靠的可预期现金流入支持。因此,在财务上也必须保持高度的谨慎性,通过编制应收应付、现金流量的预算,保证在购电视剧、设备购置及维护时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一些大型项目、大型综艺节目、大型演播厅基建等的所需资金。

(六)预算考评必须把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

电视台可以建立动态预算考评制度,在每月和每季进行考核,年度进行总考评。考评中如遇上政府政策、市场变化等客观原因则作为特殊情况处理,预算考核要根据预算指标进行。为了激励各频道各部门、各责任中心下至员竭尽全力努力工作,电视台需要把薪酬与预算执行结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行既透明又严格的奖惩措施。电视台在设定考评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结合。例如,频道的考评,不仅要考虑频道的播出节目的成本费用、产生的广告收入、营业利润,还得考虑节目播出的收视率、影响率。而制播分离下的节目制作部门如果节目制作经费来自频道的栏目费用,则以考虑节目质量为主,避免节目部门为了提高自己利润,降低节目投入成本,影响节目质量和收视,如果节目经费属于来自社会合作资金,则考虑节目利润为主。而对于职能管理部门,应厉行节约,对年度结余较多的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作者单位为广东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 魏明.企业全面预算从入门到精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突破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部分,更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要彻底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但是从学前教育现有的状况来看,城市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与质量直线上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在逐渐提高,专业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与此同时,区县和部分乡镇的公办幼儿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较之过去也有所提高,但农村师资仍然缺乏、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上级政府重视力度不强、人员流动过大、后续人才缺乏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诸多困境。因此,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困难在农村,落实公益性、普惠性的重点在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的补充、政策性的支持、在职教师的培训重点也都在农村。[1]

一、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上级主管部门重视力度不强

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的队伍建设,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但从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水平较低。当前,虽然部分农村地区按照国家指示纷纷创建公办幼儿园,但在管理制度上仍不健全,重视力度较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在园长任职方面,多数地区的学前教育主管部门多是委派当地的中小学的领导来担任幼儿园的园长,由于非专业出身或相关职业从业年限较短,往往导致在管理方面出现一些漏洞,如,没有将幼儿园教师进行分层管理,所有教师都是一样的要求。没有将优秀教师摆在正确的位置,使其发挥示范性作用,对落后的教师也没有让他们改变工作内容。导致好的没有更好,差的始终未变,大大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2]其二,在教师招聘方面,一些公办幼儿园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限制教师专业及资格证书的种类,导致大量的非专业的人士涌入本行,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幼教工作出现茫然的现象,这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此外,在一些农村的民办幼儿园中,由于上级政府投入的资金较少,参与管理较少,也出现了严重的师资匮乏现象。如,好的学前教育教师请不来、用不起;办园条件较差,教师待遇偏低,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来;有的以营利为目的,低薪聘进社会闲散人员;有的属于家族式管理,由家庭成员担任教师;有的为了私情接纳不合格教师……这些人员中有许多是未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偏低,不懂幼儿教育,欠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而难以胜任教师教学任务。

(二)教师人员流动过大

幼儿园教师流动性过大是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困境。当前,农村民办幼儿园仍占据农村幼儿园总体数量的半壁江山,而教师的流动现象也多体现在农村民办幼儿园中。程昆(2013)指出,由于地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有的幼儿园甚至连教师的基本资都不能保障,许多农村幼儿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3]朱扬寿等(2007)指出,在农村民办幼儿园中,园主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决定她们的去留,如果对她们的工作不满意就随时解雇她们。[4]罗英智(2010)指出由于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没保障,农村现有优秀教师资源大量流失。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54.2%的幼儿教师承认遇到其他就业机会时会考虑转行,还有24%的教师不能确定是否继续做下去或做多久。[5]现实中,一些农村的公立幼儿园教师也开始出现了流动的现象,如,上级管理体制不健全、师资配备达不到国家标准,园长管理方法不当、工资低于本地区同等事业单位、工作强度较大,导致园内优秀教师离职,而少部分非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对强度较大的工作性质,其教育观、儿童观出现扭曲,甚至想办法调入其他岗位。通过以上学者研究以及现实实践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流动性过大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几大方面:一是能力过低,被园方辞退;二是待遇偏低,自动离开;三是不屈管理,跳出园所,另寻他路;四是寻求发展,另择高枝。面对以上教师流动的种种现象,不但影响了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水平,更影响其教师整体专业队伍的建设。

(三)教师专业素养较低

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幼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学前教育公平的推进进程。当前,由于教师学历较低,非专业人员偏多,加之缺乏职前、职后的系统培训,导致其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深厚,职业道德与教育理念严重不足。程志龙、程志宏(2014)对安徽的农村地区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总体上学历层次较低。农村幼儿园教师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2.8%,中专学历的占31.6%,大专学历占47.2%,本科学历占18.3%。[6]李静,杨兵(2012)对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进行了研究,她指出缺乏针对性的职前职后培训导致了教师专知识的结构性薄弱。[7]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园为教师提供的培训往往出现职前培训走形式、职后培训无踪影的现象。

二、发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队伍的新突破

(一)贯彻《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加大政府的重视力度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在执行国家下发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同时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幼儿园的发展特点来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以此保障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向积极态势发展。例如,山东威海市已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见》,在队伍建设方面已明确指出“配足配强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实施幼儿园教职工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切实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虽然农村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各地区的农村公办幼儿园较少,其中多数由上级政府直接管辖,相比较民办幼儿园而言,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制度及聘任制度比较完善。但在现实中,民办幼儿园却占据着庞大的数量,发展也比较滞后,加之管理主体、方法、方式比较多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保障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设。因此,当地政府可实行双轨发展制度,即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同时,来带动本地区的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在确保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健全发展的前提下,逐渐向农村民办幼儿园投入才力、物力、人力来完善其教师队伍建设。

(二)依托《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其教师管理制度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其中重点强调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补足配齐为重点,严格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

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为达到此目标,各地区的相关主管部门为加强教师队伍,不断扩宽教师编制,尤其是幼儿教师编制,其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数量也在逐渐提升,但教师的专业、学历、教师资格证的种类的严格性却难以保障,在职教师的数量也未达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的规定,这给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长期被政府置之门外的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却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导致其大量人员流失。面对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困境,上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农村公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教师双管齐下,在稳固教师队伍的前提下,使其向专业性发展。因此,政府及幼儿园可参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政府应合理配置公办幼儿园教师人员,设置适宜数量的编制,使其达到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而对于农村民办幼儿园,政府应适当投入资金用于教师队伍的津贴,并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如,鼓励毕业的大专生、大学生到农村民办幼儿园支教,或建议小学、公立幼儿园退休的教师到民办幼儿园从教。其次,严格制定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制度,如,限制教师的年龄、专业、学历、教师资格证种类等。而对于民办幼儿园,条件可适当放宽,如,学历可处于中专及以上水平,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即可上岗,此外,民办幼儿园可采取聘任合同的形式与教师确定劳动关系,以此稳固教师队伍。再次,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农村幼儿园发展特点,上级政府或园长可按照自身园所发展水平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评价主要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并严格杜绝小学化倾向的发生。最后,政府及幼儿园应确保教师的福利待遇,如,保障教师的工资及保险,制定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2]高斌.Y县C镇中心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问题及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12(05)

[3] 程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6)

[4]朱扬寿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5]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篇9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家庭;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

一、中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0%以上为农村老年人口,其中多数老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但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农村老龄人口一直不能享有离退休金。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使得社会生育率下降,家庭规模缩小,而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农村的父母。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方式变革起了加速剂的作用。

二、中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呈现弱化趋势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呈现弱化现象。有些老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跟随子女去城市生活,生活上不能得到子女很好的照看,使得家庭养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而面临的困境却越来越大。

(二)农村合作医疗形同虚设,农村老人看病难花费大

2010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但是由于监管等方面的不到位,使得部分地区部分医院虚标药价,造成国家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却不断加重。同时,医保定点医院为了增加收入,滥用高额自费药物,也使得农村老年病人的医疗负担加剧。

(三)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监管,农村老人入保容易理赔难

带有商业性质的社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我国农村,由于缺乏监管,商业养老保险出现了入保容易理赔难的现象。商业保险公司常常对赔付的内容的形式做了十分严苛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在老年人入保时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常常有意忽略或隐瞒,当老年人需要保险公司进行养老保险赔付时,保险公司则依照规定拒赔或者少理赔,使得老年人不得不面对入保容易理赔难的现状。而这也使得老年人在面对商业保险时,产生抗拒的心理。

(四)守土观念限制,农村其他养老方式发展缓慢

中国民族文化中“家”文化占有很重要的低位。在中国农村居民的意识中,守土守家意识十分浓厚。长期养成的“叶落归根”意识,使得中国农村老年居民不愿意放弃家庭养老。同时,由于宣传不足,农村的老年居民对养老院等其他养老机构有着很深的误解,对其他养老方式有着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使得其他养老方式在我国农村整体发展缓慢。

(五)养老机构设备老化,无法满足养老需求

我国养老院的运营资金主要靠上级政府机构财政拔款、村镇统筹以及社会捐助,其中上级政府机构财政拨款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然而在农村,财政资金十分短缺,这使得能够被投入养老院的资金更加缺乏。资金投入的不足造成了我国农村养老机构设施陈旧老化,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使得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的规模于服务发展速度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出现矛盾和不对等。

三、关于完善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劳动力向农村回流

城市居民自助游和周末短途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农家乐的兴起,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但由于农家乐开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等地区,范围和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同时由于过度的生搬硬套,使得农家乐逐渐泛滥,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因此,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要按照其地区特点,拓宽思维,确立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杜绝生搬硬套现象。同时加强对现有模式的监督管理力度,避免不良现象出现。实现农民真正的增收,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回流”,使家庭养老真正发挥优势。

(二)完善医疗监管机制,让农村合作医疗真正落到实处

在对各大医院就诊的农村老年患者的调查走访中,来医院就诊的农村老年患者多数为绝症或疑难杂症。究其原因,一些受访者表示,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和报销政策,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一些基层医院的不规范行为,使得农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依然面临“看病难、吃药贵”的困境。在农村,药价监督机制基本沦为一纸空谈,未能真正实现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和管理。

因此,建议应当完善现有的医疗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吃药贵的现象。尤其是应加强对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医疗监管,使好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百姓真正能享受到国家的福利。同时应加大对医疗问题的处罚力度,杜绝一切企图钻政策和法律漏洞中饱私囊的行为。促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成为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健康的制度。

(三)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督,保障老人切实利益

在调查和走访过程中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商业养老模式的态度呈两极分化态势,部分老人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就是万能险,只要投保,就能理赔所有疾病;而有的老人由于家里经历或听说过其他未能得到保险公司理赔的事,对商业养老保险有着十分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在走访中也遇到一些亲身经历过保险公司拒赔或延期理赔的老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表示不愿意再参加任何性质的商业养老保险。

因此,应当加强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督力度,对骗保诱保,合乎规定却拒不赔偿的保险公司予以重罚。同时出台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和监督保险销售人员的行为,杜绝其出于自身利益隐瞒赔付条款,骗取农村老年居民参保。在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的合法利益的同时,的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宣传其他养老方式,促进其他养老方式的发展

对于养老方式选择方面,农村老年人有着很多的顾虑。一方面,由于“恋土”情结,农村老年人不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以及土地。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担心去机构养老会被人虐待或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因此,应当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其他养老方式的宣传,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其去专业养老机构参观,破除其对其他养老,尤其是对机构养老方式的误解,促进其他养老方式的发展,以减轻家庭养老模式的负担。

(五)多渠道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然而,民间养老机构作为机构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面临种种困境。

一方面,政府养老机构“作为难”。政府在对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幅度少、比例小;而在监管方面,由于养老服务行业未能形成健全的相关标准,以及行业监督机制,养老服务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另一方面,民间养老机构“难作为”。我国民间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进入养老服务业的准入渠道不畅通,民办养老机构在建设用地、融资等方面上缺少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很多散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养老服务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因此,应当创新养老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策扶植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盘活各地资源,引导、培育社会优质管理服务资源进入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产品,全方位多渠道地解农村养老问题。

第一,鼓励多样化的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立。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进入养老领域,鼓励开办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多样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统筹居家养老和集中养老、普通服务和包户服务等多样化方式。

第二,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减免征收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收入营业税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照红.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建[J].农业经济, 2007(4).

篇10

关键词:银行系租赁公司 资金来源 业务定位

一、银行系租赁公司的现状

金融租赁是二战后金融创新的产物。它已成为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融资方式,几乎渗透了所有行业,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租赁年报》统计,2003年,全球租赁总额达4616亿美元,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以2040亿美元、621亿美元、398亿美元位居前三名,而我国仅为22亿美元,年租赁额不足美国的2%。从租赁业市场渗透率(租赁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来看,美国达31.1%,加拿大20.2%,英国15.3%,德国9.8%,日本9.3%,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均在10%~20%之间,中国只有1%。美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30%,而我国仅为万分之三。由此可见,我国的租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总体增长。制约我国租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狭窄的资金来源渠道严重阻碍着租赁业的发展。

目前市场上共有两类金融租赁公司,一类是商务部批准筹建的,另一类由银监会批准筹建。商务部批准的租赁公司分为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和国内试点租赁公司两种,他们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外商投资租赁公司的注册资金仅为1千万美元;而申请国内试点租赁公司,只要企业经营三年以上没有亏损就可以申请,其在注册资金上也没有原则性的要求。银监会批准的金融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其资本金的准入门槛不高,但对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的要求很高。银监会鼓励资产规模800亿以上的银行、大型设备制造商、境内外大型的租赁公司投资兴办金融租赁公司。

2008年2月,银监会了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这是我国自1997年要求商业银行退出金融租赁公司以后,首次明确商业银行可以进入金融租赁业。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试办金融租赁公司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具体名称、注册资本金等情况见下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银行改制上市的完成,改革的重心也逐渐转移,银行开始向租赁、信托行业等更多业务领域扩展。

二、银行系租赁公司面临的困境

1.受宏观政策紧缩的影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目前我国租赁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渠道主要有:资本金、向金融机构拆借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其中发行债券和股票由于国家对债券的发行控制较严,难以达到发行条件,即使能发行所利用的资金数量,时间也十分有限。至于股票上市就更难达到条件,况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租赁公司被批准发行股票;商业票据承兑实践已证明,是搞活资金流通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目前此项业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利用这种手段融资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可见,资金来源的单一性无法满足租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各金融租赁公司只能把同业拆借资金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不得不以短期资金支持租赁项目的长期占用,由于拆借资金成本较高,造成了许多租赁公司出现经营亏损,而且拆借资金受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影响较大,稳定性差。这也是租赁公司普遍面临经营困难和支付风险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表中看,以上银行系租赁公司中除了国银租赁,其他租赁公司资本金均未超过45亿元。面对像飞机融资等单一项目融资规模巨大的业务,注册资金二三十亿元的金融租赁公司显然“独木难支”。而在宏观调控、货币信贷步步紧缩的大背景下,即使背倚实力雄厚的银行股东,新生不久的金融租赁公司仍受资金来源的局限,为了克服这种局限,银行系租赁公司之间开展了所谓的战略合作,即试图以各自股东的交叉贷款来规避关联交易,从而扩大资金来源,摆脱资本金不足的困境,但这样做存在潜在的关联交易风险。

2.业务定位和盈利模式趋同。尽管从表中看,目前各家银行的业务定位看起来都是“1+N”的模式,但在实际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商业银行本身的特点和金融租赁业务的特点和风险,都奔着飞机融资租赁而去。飞机租赁行业由于业务规模大、市场需求旺盛,不约而同地受到所有银行系租赁公司的追捧。然而,商用飞机的主要制造商空客、波音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在至少六七年之后,市场上的飞机几近无货可供。对于中国的飞机租赁公司来说,由于存在包括进口税收、货币兑换及飞机进口政策、繁琐的审批手续等不可逾越的制度、体制障碍,显然对其盈利不利。

3.相对于商务部监管下的飞机租赁公司,对于银行系租赁公司而言,更严格的监管,以及人才和经验的缺乏,都使其业务一时难以打开局面。

4.制度屏障。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副会长屈延凯介绍,中国飞机租赁市场近九成已被外资租赁公司垄断,与外资竞争对手相比,这几家租赁公司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比如起步较晚、缺乏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支持、法律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少等。

三、如何解决银行系租赁公司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