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范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防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灾害防范

篇1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水、光照是必备的条件,另外还需要例如土壤性质、营养供给、风向风力等,这些条件中某个的变化,都会导致作物生长受到影响,造成减产减收。而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气象条件的极端变化,导致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条件的变化,从而给作物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气灾害的种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种类;措施

1农业气象灾害的产生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合适的气象条件,比如温度、水、光照等条件必须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才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一旦某个条件发生改变,达不到作物的生长要求,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从而造成作物的产量降低甚至绝收,这种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就是农业气象灾害。与气象的概念略有不同,农业气象灾害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而言的,而气象现象是一种天气气候现象或过程,并不一定都形成灾害。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一旦危及到作物处在生长期并造成产量变化时,就属于农业气象灾害,比如寒潮、倒春寒等。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可以有很多种类,一类是由温度因子而引起的,如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另一类是由于水分而引起的,如旱灾、洪涝灾害、雪灾以及雹灾等;再有一类是由于风引起的风害。另外还有各种气象因子综合变化而共同作用的灾害,比如干热风、冷雨和冻涝害等。

2几种常见农业气象灾害

2.1冷害每种作物都有一个最低的下限生长温度,并不一定是零下温度,有的零上几度就可能形成冷害,但是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内,温度处于下限温度之下,难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使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作物的组织器官受到伤害,以至于死亡,从而导致减产或绝收,这是由于温度因子变化而产生的灾害。

2.2霜冻这种灾害也是由于温度因子变化而引起,但不同于冷害,具有温度骤降的特点,一般是在温暖时期内,大气的温度骤降到很低的程度,迅速的降温引起作物组织损坏甚至死亡,形成低温冻害,对于一些必须生长在零度以上温度的作物,一旦温度降至零度,细胞中的水分就会结冰,导致细胞脱水,同时冰晶的膨胀也会破坏细胞,导致作物损伤。

2.3干旱作物生产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分,但如果遇到无雨或少雨天气,又不能进行及时灌溉,作物生长的土壤中水分就会缺失,同时空气也会相对干燥,植物本身蒸腾作用也会散失一部分水分,导致作物缺水,作物外观表现出萎蔫现象,如果一直无法补充水分,植株将会干枯死掉,作物无法发育生长从而大面积减产。

2.4洪涝作物缺水会影响生长发育,而水分过多也同样对作物生长不利,因为雨水过多使农田被淹,导致植物体内水分过多,加上土壤长期被水浸泡,透气性变差,根部会发生病变甚至腐烂,导致作物停止生长甚至死亡。而且土壤变得松软,遇风时作物会出现倒伏,导致减产欠收。

2.5干热风这是一种综合的天气现象,主要表现为温度较高,湿度低,而且有较大的风速,这样的条件下使作物的蒸腾作用加速,短时间内就会导致作物缺水,如不能及时灌溉,则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带来巨大的农业损失。

2.6冰雹这是一种由于强对流天气变化而引起的一种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如果作物正处在苗期,冰雹还不至于使作物完全死亡,一般春季受灾后,作物还能很快恢复生长,但是夏秋两季如果受雹灾,农作物在冰雹的破坏下,会出现叶片被打碎,茎秆折断,花穗被毁掉,籽粒被打落等现象,轻则大幅减产,重则颗粒无收,损失惨重。

3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措施

3.1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程度是由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就可以减轻受灾程度。要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确保灌溉、防涝工程的作用,同时要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提高抗旱、防洪涝的能力。

3.2加强环境的改善,调整种植结构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对于气候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加强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改变局部的生态环境,能有效防止干旱、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天气的形成。同时要根据当地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一些规律特点,对作物的种植结构及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置,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采取一些防灾抗灾的技术措施进行防范,如播种期选定、土壤的耕作方式、灌溉的合理调控、肥料的施用、土质结构改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提高抗灾能力,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3.3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防灾利用科技产品和科学技术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防范,比如一些抗旱剂、增温剂、萘乙酸、乙烯利等化学药剂的使用,能够减轻或避免干旱、干热风、低温冷害的危害。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建立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农业技术体系,从农业系统的整体着手提高抗灾能力,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增产。

4结语

篇2

我市属暴雨(雪)、干旱、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较频繁发生的地区,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等也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是预防和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对和谐辽源建设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有效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气象部门要加强综合气象监测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监测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重要交通干线、农村、森林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工作。气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分灾种的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和业务流程,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是加强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气象、国土资源、水利、环保、卫生、林业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逐步提高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和环境污染等衍生灾害的预报水平。

(三)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配合全省,抓紧组织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干旱、暴雨(雪)、冰雹、寒潮、大风、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体育场馆和重点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电视、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结合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依照《吉林省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区、乡镇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各气象灾害敏感部门、单位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针对不同灾种的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边远山区及灾害易发区的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相关部门要给以支持和合作。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应急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体育场馆、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负责接收、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乡镇政府要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监测和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各级政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气象志愿者队伍应对气象灾害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能力,此项工作要按照省气象局的具体要求抓紧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对机制。各县区、乡镇有关部门要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和避免灾害损失。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要扎实推进农业灾害保险工作,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旅游景区、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和堤防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加强监管。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供电、通信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定期实施避雷装置检测。针对气象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加强排查,消除隐患,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测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气象防灾减灾建设项目列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尽快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切实加大财政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和现场气象保障、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县区、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分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和《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省份,台风、暴雨、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衍生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呈活跃态势,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省大力促进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重视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够强,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应用面不够广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以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及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力争到2015年,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和产业集聚区、人口集居区的气象基础设施全覆盖,逐步消除气象监测预警“盲区”;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20—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

三、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接收应用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移动应急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建设,构建多灾种立体气象观测网。以产业集聚区、城乡人口集居区、重点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重点区、重点交通线路、重点流域和库区、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港口和渔港、旅游区等部位为重点,大力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每个设区市要建立1—2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备案、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要求,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布局,统筹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对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暴雪、冰冻、雾霾等强致灾天气或突发气象灾害,要加密监测、滚动预报、联合会商,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网格化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多灾种预报预警的计算分析能力。加强对农村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中小流域气象监测预警和海洋(港口)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加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监测信息共享等工作。统筹利用气象、国土资源、海洋、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运输、建设、城管、电力等部门资源,尽快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大火、海洋灾害、农林业病虫害、区域环境污染等的联合监测预警。

(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论证。建立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快编制本地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应用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建立各级行政区域和高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完善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和确定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程前,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在对上述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项目申请报告审核时,应当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审查内容。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

(一)明确预警信息传播职责分工。按照“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等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简化预警信息传播审批环节,建立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紧急情况时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语音提示甚至中断正常节目予以插播等方式,实时播报预警信息。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逐步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发送,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数字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动系统和气象灾害广播警报系统建设,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升级改造气象预警信息短信系统,完善预警信息直达式渠道。发挥气象电视频道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综合应急预警信息专用电视频道。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山区和渔区的传播能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系统,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省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等部门研究制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加强学校、机场、港口(码头)、车站、旅游景点、公共广场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村(居)委会及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人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相关人员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中的作用,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切实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效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组织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二)落实基层防灾避险措施。争取用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建设,提高基层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监督检查办法,研究制订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标准,充分发挥基层重点企事业单位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三)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各地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范围,纳入各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的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依托各地科技场馆、气象台站等设施建设气象科普平台,大力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资金保障。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要安排落实必要的用地指标。

篇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49号)和《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增强全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海陆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气象灾害频繁。近年来,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异常天气将不断增多,重大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气象灾害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御气象灾害关系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公共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我市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二、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测预报体系建设。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组织建立和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重点加强沿海、沿河、沿库、沿路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和中小尺度天气加密观测系统建设,提高站网密度。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并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快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农林、水利、水文、海洋与渔业、环保等部门要向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与之相关的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数据信息,尽快实现监测信息共享。要不断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延伸乡镇和村级气象灾害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海洋及港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提高对海洋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加强灾害性天气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实时动态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灾害性天气气候警报由气象部门统一。各类新闻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准确传播气象部门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或气象预报节目。具备实时传播能力的新闻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在接到重大或突发性天气警报后,要即时增播或插播,确保受影响群体及时知晓,为采取防御或避让措施赢取时间,各地要加快突发气象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体系建设,在学校、医院、社区、高速公路、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规划设置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具备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功能的设施。要进一步完善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扩充城乡电子显示屏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进一步畅通农村、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努力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对能力

(一)加快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各县区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法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主要任务、措施、工作机制和部门职责,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气象部门及易受灾害影响的部门、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当地政府的防御规划和预案,制定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地及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和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明确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研究制定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对相关人员要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时更新和补充技术装备,提高应急人员和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建设和完善海堤、水库、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气象部门要按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设施或场所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完善建筑物、设施和场所防雷装置,并定期检测。

(四)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县区要按照国家、省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组织气象、民政等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调查收集本地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损失以及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区域灾害分析评估,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对沿海风能及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探测及评估工作。要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的影响。市发展和改革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加快制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和程序。

(五)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要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及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降温节能、改善生态环境、森林灭火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市、县气象部门要根据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及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并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加快苏北人工增雨消雹试验基地建设,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减灾效果。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及时分析预警灾害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按规定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避免和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对重、特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确定气象灾害等级、性质及发展趋势,为组织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四、进一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逐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级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共享互通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气象、农林、水利、海洋与渔业、建设、交通、安监、公安、民政、卫生、广电、环保、国土资源、海事等部门及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有关工作。

(二)加大气象灾害防御投入。发挥财政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将地方气象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本级地方财政预算,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确保省“*”重点项目《江苏省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子项目和《*市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切实提高我市重大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篇5

提高服务产品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实现产出效益,对于帮助农民防灾减灾,全面建设小康,意义重大。 县气象局在为农服务中积极调研、探索和实践,组建了覆盖所有乡镇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了覆盖各乡镇的区域自动站,构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决策指挥人员的手机气象短信平台,出台了《 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能有效地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出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1、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气象保障服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通过自建短信平台准确向县委、县政府及全县防汛抗旱各级负责人不定期发送气象灾害预警、防御提醒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2、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气象保障服务与我县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3、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4、坚持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保障。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市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

三、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优良传统和气象文化,增强气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作风与修养建设,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规范县局“三重一大”事项及“三人民主决策”制度;加大预算执行和财务监管力度。推行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建设和谐部门和学习型部门为重点,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四、未来存在的困难

1、经费不足。如今,拓展突发气象预警信息渠道成为重中之重。利用综合农业短信平台、农村广播直播系统、乡镇信息直通系统、电子预警显示屏等多个平台,将突发气象预警信息发至社会公众。目前,我局主要以文件、短信平台的手段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形式比较单一, 法保证预警的及时性及覆盖性。建立形成覆盖全县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需要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篇6

[关键词] 气象灾害 蛋鸡养殖 温度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58-01

由于蛋鸡禽白血病的蔓延,2012年7月―2013年10月,调查小组对江苏徐州地区的18个蛋鸡养殖场进行了抽样调查,对着1800份的取样分析后,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蛋鸡养殖场的蛋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感染禽白血病的现象,A/B亚型禽白血病在江苏徐州蛋鸡场内很普遍。通过分析研究后发现,这时期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蛋鸡养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蛋鸡养殖户近几年已经因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不到位,致使养殖场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损害。

一、气象灾害对蛋鸡养殖的危害

1.气象灾害对蛋鸡养殖温度的影响

由于受大气环流、冷暖气团移动等因素的影响,高温、低温、霜冻、连阴雨、寒潮以及干旱等气象灾害会对大气的温度产生影响,同时,大气温度的变化将会对蛋鸡的养殖产生影响。例如:在育雏期,如果鸡舍的温度适宜的话,蛋鸡就会很活跃,到处运动,均匀分布;如果鸡舍受到高温的影响,蛋鸡就会出现张嘴大喘气以及张翅等症状;相反如果受到低温气象灾害的影响,蛋鸡会为了保持自身的温度,而缩着头并扎堆。成熟的蛋鸡千只的产蛋量大概在900个,温度过低或者过高的话,蛋鸡的产蛋量只能达到600个左右。

2.气象灾害对蛋鸡养殖湿度的影响

大(浓)雾、连阴雨、积涝等气象灾害对蛋鸡养殖的湿度会造成影响,这样对蛋鸡的质量和产蛋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过低的湿度会使蛋鸡的毛变得很干,污染物等漂浮在空气中,引起蛋鸡患呼吸道疾病;过高的湿度,不利于鸡舍的散热,使鸡舍处于闷热的状态,极易滋生细菌,引发大规模的禽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防控,将会对养殖造成巨大的损失,一定程度上也会危害人类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由于湿度变化造成蛋鸡感染疾病,很多成熟蛋鸡会出现短暂的歇蛋期,导致蛋产量降低,相比于平时,产蛋率会下降5%左右,如果感染范围较大的话,产蛋率会明显降低很多。

3.气象灾害对蛋鸡养殖光照的影响

光照有促进蛋鸡性成熟的作用,同时关照也有助于提高蛋鸡的产蛋。在养殖蛋鸡的过程中,合理的适宜的光照将有利于防止蛋鸡早熟并且也可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延长蛋鸡的产蛋高峰期。气象灾害这些不可控因素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光照,例如:在暖气团的影响下,出现连续长时的艳阳天,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生长期的蛋鸡会出现早熟的现象,严重违背了蛋鸡的正常发育进度,对蛋鸡以后的产蛋量和蛋鸡的质量都会产生危害。新安县某养殖户600只蛋鸡在鸡群健康状况良好的时候,产蛋率在90%,由于阴天气,光照减少,产蛋率下降至40%左右,天气放晴后,产蛋率才得以恢复。

二、对气象灾害的避抗对策

1.在遇到气象灾害时注意实时观察蛋鸡的情况

当遇到比较明显的气象灾害的时候,蛋鸡养殖户要加强对蛋鸡的粪便、呼吸以及产蛋率等情况的观察,蛋鸡养殖户要进行及时的巡视,对于脱肛鸡、病弱鸡等出现异常的鸡,要及时地进行隔离处理,防治疫病的扩散以及蛋鸡死亡率的增高。另外,要对鸡舍以及饲养区进行消毒处理,并且对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调节。

2.蛋鸡养殖户要人为地控制鸡舍的光照

蛋鸡养殖户在光照不足或者气温比较低的时候,要采用现代化的设备,用光照灯增加鸡舍的光照,顺便提高鸡舍的温度。尤其在蛋鸡的产蛋期间,养殖户更应该重视光照的时间和光照强度的控制。例如:在蛋鸡18周的时候,可以在蛋鸡群都达到标准的情况下,每两周把光照的时间增加三十分钟,等到了蛋鸡的产蛋高峰期的时候必须保证每天的光照时间保持在十六小时,但是如果蛋鸡的体重没有达到标准,可以在二十周的时候再增加鸡舍的光照时间。蛋鸡产蛋高峰期间,鸡舍的光照强度和时间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能随意地缩短光照时间,也不能随意地减弱光照的强度,以保证蛋鸡的质量和产蛋量,降低气象灾害对蛋鸡养殖光照和温度影响。

3.加强对疫病的防控

养殖户可以在气候变化无常的时候,在蛋鸡的饮水和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土霉素、环丙沙星、丁胺卡那、氟哌酸、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中草药或者抗菌药,防治在气象变化下出现肠炎、大肠杆菌、鸡霍乱、慢性呼吸道等疫病;其次,保证一周一次对鸡舍及蛋鸡的活动范围进行消毒,加强鸡舍的卫生管理,防止因为细菌的滋生导致疫病的侵袭,避免对蛋鸡群造成严重的影响;再次,蛋鸡养殖户也可以喂饲蛋鸡一定量的速溶多维、延胡素酸、维生素C等,提高蛋鸡的抵抗力,减轻不必要的应激反应并提高蛋鸡的营养需求,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外来人员应该减少其进入蛋鸡饲养区,蛋鸡饲养人员在进入饲养区的时候需要提前进行消毒。气象灾害我们不可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防范措施来避抗气象灾害对蛋鸡养殖的影响。

我国蛋鸡产业经过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养殖规模和鸡蛋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生产大国。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蛋鸡产业的发展水平仍远远落于这些发达国家之后。气象灾害作为影响蛋鸡养殖的影响因素之一应该受到重视,尽量避免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都应该把气象灾害对蛋鸡养殖业的危害重视起来,研讨出有利于我国蛋鸡养殖业发展的避抗对策。

参考文献

[1]赵颜;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当代畜牧》;2013年35期

篇7

第二条本区行政区域内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暴雪、台风、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害,可以预警的气象灾害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为一般级(蓝色)、较重级(黄色)、严重级(橙色)、特别严重级(红色)。

第三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执行“归口管理,统一,预警联动、快速传播”的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无偿地与传播。

第四条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应急预案,组织召开气象灾害预警联动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开展预警信息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升级完善;统筹规划和建设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和农村地区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等公共设施;保障预警信息与传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持的财政投入。

第五条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区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管理工作。

区应急办、文广、电信、水利、农业、国土、城管、公安、交运、安监、教育、建工、民政、卫生等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与区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播发工作,构建预警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

第六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区气象台统一,其他任何组织不得向社会预警信息。

第七条区气象台应当及时、准确、无偿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区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报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审定。

第八条区气象台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公共电子显示屏、移动和固定通信等方式及时向社会预警信息,要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的“绿色通道”。

当气象灾害严重级(橙色)或特别严重级(红色)预警信息时,区气象台要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书面报告区委、区政府,并以电话传真形式通知区应急办、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场及开发园区;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向全区政府部门应急处置人员、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成员、防灾重点单位责任人以及特定人群发送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

第九条区气象台应当与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电信运营单位及有关媒体建立预警信息传播合作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播渠道,保证预警信息传播安全。

第十条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电信运营单位及有关媒体,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工作,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息。

当收到区气象台直接提供的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区广播电台应当立即播报,区电视台应当采用滚动字幕方式迅速播出,区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单位应当采用手机短信方式向区内全网用户及时播发。

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当标明预警信息的气象台名称和时间,不得擅自更改预警信息的内容。

第十一条各机关、企业、学校、车站、港口、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大型集会场所、大型商业、娱乐、健身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公告栏等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预警区域的镇、街、场、园区在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当及时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工作,发挥镇街气象协理员和村(居)民委员会气象信息员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第十三条气象灾害防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机制,依据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场所、重要公共场所、大型公共设施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制定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做好预警信息接收和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应当建立预警信息接收责任制度。收到预警信息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是指根据其地理位置、气候背景、工作特性,经区气象主管机构确认,在遭受暴雨、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单位。

篇8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立体式宣传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但如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如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而现今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仍是气象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1,2]。现阶段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比较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实际操作利用。建立自然灾害防御的立体宣传模式,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可以较好地达到“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要求,可以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以达到防灾减灾的宣传效果。

1重点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农村和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灾害防御意识淡薄,受灾程度和受灾人数远超城镇,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显得十分迫切[3],而且这项工作还应当长期进行。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媒体的选择。调查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另外据2003年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显示,全国电视观众总户数已达到3.06亿户,电视观众总人口数达到10.7亿人,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达到 85.88%。因此,可以把电视作为农村的一个重点的宣传媒体进行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2建设立体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

深圳世界之窗的景观项目之一是以神奇的特技效果再现了20世纪末发生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特大洪水场景。而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的建设,其最终目标就是利用高科技特技手段,建立类似的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真实模拟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并宣传其防御自救措施,把灾害防御的条文、条例等平面的文字转换成立体的、直观的特技画面,使之易被接受。

3定期、反复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演习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是长期和反复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其1885年发表的试验报告中指出,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同时,有研究表明,记和忆是2个过程,记是将感块转化到大脑内储存的过程,感块进入大脑后就成了记块。忆是将记块取出来的过程。而记块并不是全部可以被唤醒成为忆块,记块能否形成忆块与时间、感块、原块的刺激程度、思维过程、深部感觉、随机性和生物钟有关。因此,应定期、反复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宣传。

4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宣传

必须要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联动,使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加强各种不同气象灾害的的防御措施和自救能力[4-6]。例如,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运河煤矿运河煤矿开展了防汛抢险撤人实战演习。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有针对性地选取宣传内容很重要,如果在夏天宣传寒潮的防御,而在冬天宣传又宣传高温的防御,这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因此,宣传一定要有针对性,夏季应做好高温、洪涝、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宣传,而冬季要着重于寒潮、低温等的宣传,可以达到记忆深刻的效果。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一定要尊重实际,只要同心协力,与公众互动,积极进行宣传,相信效果会日益显见,可以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结语

立体宣传模式的设想,即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和防御机制的基础上,把文字转换成易被接收的立体的、直观的、生动的的图像或模型等,使气象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让公众接收,并最大限度地在大脑里储存并形成长时记忆。此外,宣传时间应择在天气预报节目之前,建议在央视新闻联播之后,天气预报节目之前,选择性播放气象灾害短片[7,8]。通过各种立体式宣传,加强人们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记忆和掌握,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及时自救,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6参考文献

[1] 尹文昱.大连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6):95-98.

[2] 符国槐.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气象,2009,30(4):40-42.

[3] 娄根龙,秦慰荣,陈德霖,等.宁波市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与建议[J].宁波农业科技,2009(4):23-24.

[4] 郑彬.浅谈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报道[J].南方传播,2009(11):149-150.

[5] 穆治霖.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5-19.

[6] 张斌.浅议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3):102-104.

篇9

关键词 气象灾害;特征;影响;对策;广东四会;1959—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75-02

气象灾害是各类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1-5]。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理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和气候系统复杂多变,干旱、暴雨、热带气旋、低温、雷电、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常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现着重分析近52年(1959—2010年)来影响四会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当前气象灾害防御现状提出一些应对举措。

1 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影响

1.1 干旱

干旱尤其是季节性连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四会市虽属亚热带,属广东省多雨地区之一,但因受季风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常出现季节性干旱现象。例如,2004年9—12月,四会市雨量持续偏少,总雨量33.9 mm,比历史同期偏少287.9 mm,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旱现象,造成当地农作物受旱面积约4 284.9 hm2,直接经济损失203.98万元。按照广东省气象干旱标准划分,四会市干旱主要发生在秋、冬、春季节,历年中无透雨日数≥120 d的严重干旱过程有7次,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秋—冬—春连旱较为频繁,仅2000—2010年间严重干旱天气过程就发生4次,最长干旱天气持续日数为192 d,从2004年9月1日持续至2005年3月11日。平均而言,9月至翌年3月是四会市的旱季,平均雨量539.0 mm,占全年雨量的30.1%。

1.2 暴雨洪涝

1.3 热带气旋

1.4 低温阴雨

1.5 强对流天气

2 对策

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大范围的气候灾害和突发性天气灾害有更为频发的可能趋势,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好必要的应对措施,将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5]。近年来,四会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应对气象灾害能力逐渐提高,但社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能力仍显薄弱,比如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强、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防灾减灾工程标准不高等。因此,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对策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的评估和预警系统,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能力和覆盖面;结合四会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城乡分布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情况,制定出切合四会市现状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御应急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灾害应对机制;加强防汛抗旱、城市防洪、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应急避险、通信保障和应急保障等工程性措施的建设,以切实增强各部门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重视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大众防灾、避灾、躲灾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 结语

四会市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低温阴雨和强对流等,各类气象灾害季节性明显,其中干旱主要发生在秋、冬、春季节,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秋、冬、春连旱现象较为频繁;暴雨年均日数6.3 d,汛期出现几率最大,是当地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7—9月是热带气旋影响的盛期,占全年总数79.6%,其对本地造成的影响以降水为主;2—3月是低温阴雨天气多发时期,平均每年有1.7次,主要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强对流天气中以雷暴发生的频率最高,年均日数78.7 d,以5—8月活动最频繁。随着气候变暖,气象灾害的发生有增强之势,因而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开展全社会的减灾行动,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对策,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6-9]。

4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梁必骐.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范[J].广东气象,2007,29(3):39-41.

[3] 石辉,彭珂珊.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4):561-567.

[4] 刘彤,闫天池.气象灾害损失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1):84-91.

[5] 李崇银,黄荣辉,丑纪范,等.我国重大高影响天气气候灾害及对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6] 都前进,许国庆,许庆娥.主要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09.

[7]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7-130.

篇10

[关键词]农业 气象灾害 防灾减灾 气候资源 灾害调查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22-01

1 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业气象基本特点

1.1 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相比起世界其他各国来说,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占据了自然灾害中的绝大部分,大概在68.9%左右,但是农业又是抵抗能力最差的一个行业。农业气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其一,暴风暴雪;其二,干旱低温;其三,霜冻冰雹;其四,大雾沙尘暴。另外,还有因为气象因素所导致的泥石流、山底滑坡、森林灾害和水旱灾害多农业带啦的巨大负面影响。随着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恶劣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气象灾害这个比较敏感的行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其健康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和作用。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辽阔,人口也比较多,地形比较复杂,而且还是农业发展的国家,所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

1.2 农业气象基本特点

我国的农业气象基本特点一般来说被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国土面积比较辽阔,所以受灾害的区域分布的也比较广。其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其三,气象灾害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其四,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很大。分布区域比较广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受旱灾的影响很大,发生的几率也很高,在我国基本各个省市的农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影响。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气象灾害在我国基本上都能看到,因此相对于世界其他各国而言,我国的气象灾害发生频多。另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随着气候逐渐变暖,恶劣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出现的严重天气灾害比较多,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有重大的阻碍。

2 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滞后原因

2.1 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较救灾的被重视程度低

救灾比减灾能力建设更会受到重视往往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救灾是当前和紧迫的任务,而且也便于媒体报道,它以行动为方向,并且容易量化(分发的粮食吨数、运送的家庭栖身设备数目);其次,取得应急救援相对容易,因为在道义上难以拒绝为突发的灾害提供援助;再次,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对各种趋势和估计损失缺乏有说服力的分析,因此农业发展方案往往忽略了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性。

2.2 政府难以确保农户可以方便地获取农业气象灾害相关信息

农户在制定农业防灾减灾决策时通常需要有关灾害风险的信息。收集这类信息并向人们提供看似简单,有时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尽管政府试图为某些农村社区收集并归档灾害数据,但常常存在工作间断或力度不够的问题。对用于分析气象灾害的环境参数和相关数据如何归档也没有通用标准,因此数据交换、灾害分析和灾害制图工作就变得非常困难。

2.3 政府未能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本身就具备很多预防功能,但是否有效却取决于其质量。基础设施需要维护,如在雨季到来之前修补水利基础设施等。很多基础设施和私人措施必须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有效预防。低洼地带农户将房屋地基加高以防止洪水来袭,但同时又打井取水灌溉稻田,这可引起地面下陷。尽管农民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如果政府不能提供水利基础设施,他们也别无选择。因此,个人采取的预防措施还取决于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反之亦然。

3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3.1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3.1.1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科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就更为紧密。当前,各种专业户对发掘气候资源、了解当地气候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有着空前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中,除了解日常的天气预报、安排好农事活动外,有关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的合理布局、新品种的引进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减少盲目性。

3.1.2粮食安全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做保障

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工作,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3.1.3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气象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要加快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一代农村气象专用警报网系统,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要加快建设依托气象业务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要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将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农业实用技术、农用天气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气象条件预报等信息及时传到广大农户、种养大户以及广大农民手中,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而优质的气象服务。

3.2 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并定期对调查资料进行更新

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仔细的调查,调查结果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可以通过对当地气象局的历年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把农业气象的灾害适应能力发挥到极致。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也就需要适度的潜力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充分把握好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

另外,适应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从而能够涉及到人们所需要的当地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农作物的长期生长和适应。适应的能力不仅与当地的环境有关,也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的相关政策是由政府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具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资金方面有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培养好专业人才来对防灾减灾技术进行具体的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料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程度的危险划分,并且定期对调查的资料进程分类的整理和更新。

3.3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

就气象而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健全,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准确率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针对性以及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抵御能力仍然不强,这就必须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特别要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率。要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干旱、低温冷害、高温逼熟和农用天气预报,要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特别是要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预警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农业灾害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