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2-05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actics of the family doctors system in Shanghai city based on the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BAO Yong1, DU Xue-li1, ZHANG An2, LIANG Ying1, XU Ting2
(1.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2.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tai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hanghai, 2000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and vision of resident in Shanghai for family medical system, to deeply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status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and bring up the policy suggestion for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Method: With random sampling and whole sampling and layering sampling, 2082 samples (86.75%) were taken from Xu Hui, Min Hang and Jin Shan districts. Results: 1)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was that 65.40% out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nd 20.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57.4% inpatients chose the community hospital as their first diagnosis and 27.8% the third class hospital. 2)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community first diagnosis in Shanghai resident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community hospital as fist diagnosis were cheaper price and traffic convenience for outpatients, and cheaper price and better service attitude for inpatients. 3) The residents have higher need in health management and family care . 4) The residents have poor cognition to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Conclusion: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medical system in Shanghai is better.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olicy and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family doctor system in Shanghai.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is also an urgent matter of the moment。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system;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resident in Shanghai; medicine reform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健康管理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总体控制医疗总费用”的关键环节,而社区健康管理是实施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平台[1-3]。上海市要持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在制度设计和功能运作方面要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社区居民要高度认可家庭医生制度。本文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和策略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随机整群分层抽取上海市中心地区(徐汇区)、上海市城乡结合区(闵行区)、上海市郊区(金山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局等机构,共计2400人进行了整群抽样的调研。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样200人,其中门诊患者150人,住院患者50人。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主要搜集他们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观点、分析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看法和实际影响等。同时,我们遴选了20名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医务人员进行了访谈,将问题分析与政策探讨相结合,兼顾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在这期间,我们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在表格的设计阶段,我们咨询有关专家,严格控制表格的信效度;在表格调研阶段,我们统一培养调查员,课题组主要负责同志进入现场进行质量把关;数据录入阶段,我们实行双人录入,逻辑查错。最后,我们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首诊服务需求情况
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就诊时首选医院情况分析: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96人,占65.00%;首选二级医院265人,占13.00%;首选三级医院431人,占21.00%;首选民营医院7人,占0.30%;首选个体诊所8人,占0.40%。
居民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分析:价格便宜1 319人,占28.00%;服务态度好901人,占19.00%;就医环境好444人,占10.00%;交通方便1 145人,占25.00%;就医流程便捷850人,占18.00%。从本次的调研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价格便宜和交通便捷是居民选择社区医院进行首诊的主要原因,比例分别为28.00%和25.00%。
居民未选择社区医院首诊的原因统计分析:技术不够812人,占27.00%;服务欠佳162人,占5.00%;设备落后888人,占30.00%;交通不便151人,占5.00%;药品不全979人,占33.00%。
同时,我们对医疗机构的可及性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步行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平均时间是22 min。
2.2 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居民对开展慢性病的健康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70岁以上老人眼保健指导、特殊人群、幼托机构和在校学生以及养老院中的老人等进行健康体检等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如对开展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管理的服务需求比例分别达到了71.84%、70.14%和66.58%,对60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和对70岁以上老人开展眼保健指导等服务的需求也达到了81.01%和76.6%,见表2。
2.3 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家庭保健需求分析
关于开展健康风险因素评估的服务,有51.04%的居民表示需要,有11.35%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而对于戒烟限酒的指导服务,分别有78.31%和58.25%的居民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针对合理膳食的指导,有12.48%的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5.99%的居民表示需要。而针对心理疏导的工作,有11.84%的调研居民表示非常需要,有53.59%的居民表示需要,见表3。
2.4 社区居民关于家庭医生制度政策认知
医疗保险是家庭医生制度的保障和前提,为探讨居民的认知情况,我们对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在居民对各级医院的医保支付比例态度上,有40.53%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在居民对医院实行医疗费用预付制的态度方面,认为挺好的占30.46%,认为医疗费用预付制不好的占40.18%,而不知道该项措施利弊的占29.36%。实施医疗费用预付的措施,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居民就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但现实调查结果发现近七成的居民对该措施持消极态度,下一步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在认为医疗保障是否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方面,发现有86.42%的人认为医疗保障应该覆盖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仅有13.58%的人认为不应该覆盖。在对社区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认知方面,居民知道双向转诊的仅占56.10%,不知道双向转诊的居民占了45.41%。而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愿意通过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形式来治疗疾病的,占到了75.81%,不愿意的仅占24.19%,
目前,居民就医的第一选择仍然是三级医院,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等,但居民一直对其持有不信任的态度。除了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以外,更多的是缺乏医疗上的安全感。
2.5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对家庭医生非常信任的只占8.09%,54.07%的居民表示信任,35.05%的居民表示一般。数据表明,在非常信任和信任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高,在信任度一般的选项上,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比对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信任度及对家庭医生诊疗过程和结果的信任度略低,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说明居民对家庭医生总体的信任度更多的是取决于技术之外的项目,比如更贴近了居民、能够进行主动上门服务等,家庭医生技术能力的亟待提高仍是制约居民家庭医生信度的瓶颈,见表4。
3 讨论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在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他们通过与居民签约,实行首诊制度,按照人头预付服务经费等方式,从机制上成为服务对象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规范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医疗费用,大幅的改善了全民健康状况,满足了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
当下,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针对国内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矛盾,结合国际经验,在我国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国家医改相关制度的不断出台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北京、深圳、武汉、青岛等城市借鉴国际经验,已开始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
上海市于2007年首先开始在徐汇、闵行、金山等5个区进行了家庭医生制的试点。2010年8月,上海又提出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以实现基本医疗的均等化。未来5年,上海将逐步为全体市民配备家庭医生,全面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届时每2 000~3 000名居民都将有一名家庭医生对口负责管理他们的健康。同年10月又将试点工作扩展到了包括静安、闸北、浦东新区等5个区。2011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又写进了上海市的新医改方案中。截止目前,总计有占全市1/3的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工作,各区县的试点工作均已初具规模,这为下一步在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这些区县的试点工作各有特色,利弊共存。因此,系统的总结评估各区县的试点工作情况,形成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制度工作模式对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至关重要。
本研究显示,门诊患者65.40%首选社区医院,20.80%首选三级医院;住院患者57.40%首选社区医院,27.80%首选三级医院。60~74岁人群首选社区医院达72.00%,≥75岁老人高达73.00%
门诊患者、高龄者、退休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首选社区医院比例较高。上海市居民首选社区医院原因分析发现:门诊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住院患者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和服务态度好;在年龄方面,无论是哪个年龄组,都认为选择社区医院有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的原因。其他项目的人群也基本如此,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主要是价格便宜、交通方便、就医流程便捷。
当然,分析也发现,门诊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因为大多数选择门诊的患者在社区就医;住院患者也一样,不选择社区医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不同年龄组患者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也基本上是由于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其他项目人群在不选择社区医院的原因分析上,基本也是没有药品、设备落后和技术不够。
本文还对基于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
4 建议
4.1 构建基本健康保健模式
作者最近提出了基本健康保健模式——“54321”模式[4]。该模式的构架是:5定即定首诊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费用、服务人群;4付即政府、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个人四方付费;3管即各级政府、居民、社会(第三方)进行监督;2转即首诊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双向转诊;1考即1年1次考核。
4.2 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
1)研究社区首诊制度。在预约门诊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社区首诊制度,主要通过优先就诊、预约三、二级医院的专家、以及家庭医生优惠服务等政策,吸引签约居民选择在社区首诊,并通过进一步拉开医疗保险在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逐步引导居民定点在社区首诊[5]。
2)研究双向转诊制度。家庭医生在对签约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若签约居民的病情超出了家庭医生的诊疗能力或符合双向转诊条件的,应由家庭医生开具专门转诊单,通过双向转诊专门渠道帮助其转往三、二级医疗机构;三、二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指定专门部门负责,保证转诊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遇到紧急情况时,签约居民直接到三、二级医院挂急诊或住院治疗,就诊后应到家庭医生处补办双向转诊单,以备处理医保报销等事宜。待病情稳定或进入康复期后,需要将患者从上级医疗机构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上级医疗机构应通过转诊专门渠道,及时将患者的就诊情况反馈给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应在获得上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的基础上做好随访等承接工作,保证患者就诊服务的无缝隙连接[6-7]。
3)研究试行按人头付费制度。实施医保总额预付管理多年来,总额预算观念和风险共担机制逐步形成,项目付费的基石也有所松动,上海要在继续推行医保总额预付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医保结余留用政策、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形成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复合管理机制。社区必须推行按照人头付费机制。
4.3 探讨和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4CH8”模式
4C:健康管理4个循环(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风险的评估、健康风险因素的干预、干预后评价);8:8个健康管理板块(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睡眠、膳食、运动、安全、和谐);4H:4个健康关爱家园(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8-9]。
4.4 加强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培训
以全科医生的培养为重点,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加强适宜人才培养,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助理培训,健康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营养师培训。
参考资料
[1] Reagan PA, Brookins-Fisher J. Community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M]. San Francisco: Benjamin Cummings, 2002:1-7.
[2] Hall JJ, Taylor R. Health for all beyond 2000: the demise of the Alma-Ata Declar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Med J Aust, 2003, 178 (1): 17- 20.
[3] Kirk S,Glendinning C. Trends in community care and patient particip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s of informal carers and community nurs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 Adv Nurs, 1998, 28(2): 370-381.
[4]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家庭医生制度研究(待续)[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831-832.
[5] 杜学礼, 鲍勇. 基于“健康守门人”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 8(11): 3503-3506.
[6]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1): 1341-1344.
[7] 杜学礼, 鲍勇. 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三)[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12):1391-1397.
[8] 鲍勇, 邹鹿鸣. 中国社区慢性病风险和健康管理发展战略(二)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0,8(7):805-806.
篇2
关键词: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原因;措施
社区医院的实质上就是社区的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国家现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体制,方便群众看病,也缓解了就医压力和大医院医疗服务的能力。目前社区医院的的人力资源有限,要缓解看病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治。社区医院在人力管理方面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是现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必须要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促进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1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理论支撑
我国的社区医院与发达国家相比,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晚,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导致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观念陈旧,管理的体制不健全,在人力资源上的管理不合格,工作人员不流通。现阶段我国已经有专门的人员研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在研究的方法上,没有规范的实证的分析。学者在研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研究课题上缺乏系统性,国内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完全借鉴国外的经验来管理国内的社区医院则会出现不对症的情况,所以必须要研究出与我国配套的特色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是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管理[1]。
1.2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短缺、缺乏专科、全科类的医生,甚至一些社区医院仍然存在没有专业职称和专业学历的人。同时,各种原因导致的医患关系的紧张,导致一些医学院校刚毕业的学生改行,改专业,也导致一部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流失[2]。
1.3观念落后
对我国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的结构上分析,整体的人员素质较低[3]。社区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认为社区医院的工作环境差,交通方便,必要时还要上门为居民服务,收入较低;在社区医院工作自身的专业受到限制,对待工作的热情不高,这与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不足,主动为居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有关。
1.4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区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这无形给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4]。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收到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体制影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医院的管理人员在实际上并没有人事调动的权利,上级部门干预过多,方案审核难以通过,在许多问题上责任划分不明确,所以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在绩效评估体系上,使用的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在具体的考核上没有具体的分专业和层次,所有人员的考核都使用统一的标准。考核绩效设计的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全面的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并且考核项目不符合社区工作的要求,考核过于形式化。在绩效考核上没有与社区医院的具体情况结合,考核缺乏科学性、合理性[5]。此外,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缺乏合理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不合理,在人才管理上和人才机构上分配不合理。
2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具体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社区医院的工作岗位不同,考核绩效的群体不同等特点,决定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难度[6]。现在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社区医院的整体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制度,现在社区医院的管理水平低、效率低下。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缺乏资金的支持,导致社区医院在不同程度上的人才流失,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为居民服务的意识淡薄。
3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社区医院内部的运作规则。所以社区医院要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社区医院的管理机制要以社区医院的建设为指导思想。要提高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明确社区医院的的服务对象。各个社区的相关人员要承担起责任,科学的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实现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优化[7]。
3.2政府加大资金的管理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保障社区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根据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具体的规模投资。合理分配资金的建设,对于绩效考核的标准重新做出规定,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有不同的标准。社区医院的经费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来分配。要拓宽社区医院的的融资渠道,社区医院的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断增收社区医院的收入,把社区医院可以归纳为医疗保险中。
3.3优化资源配置
要对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所以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进行调整,改变资管结构失衡的状况。要建立社区医院的网络设施,对社区医院的服务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健全社区医院的管理制度。扩大社区医院的管理规模,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8-10]。调整社区医院的资源结构,使得其发展与社区医院相符合。针对不同地区的社区医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健全社区医院的运行机制,实现对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3.4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必须要提高社区医院人力
资源管理的整体素质。社区医院的能力社区服务的管理的质量和能力有关。转变社区医院对居民的服务态度,对工作的态度。从根本上转变居民的态度,才能改变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测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要提高对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对于学历较低或者专业水平低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居民的职业水平,加强居民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社区医院的人员的整体服务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3.5健全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社区医院的管理制度,社区医院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医院的考核制度,加强对社区医院的考核水平。完善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任职资格的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完善社区医院人员的晋升制度和水平。改善对员工的工资待遇和服务的水平。
4小结
社区医院是直接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起到直接的影响。但是,现在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在国内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撑,研究的水平和方式比较落后,研究人员研究的客体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社区医院的资源上严重的缺乏,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分配比例不协调。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低。并且缺乏一定的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理论支撑,缺乏资金支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地区的社区医院制定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大资量的支持,拓展人力资源的总量。优惠资源配置的结构,对社区医院的资源结构进行调整,改变社区医院资源结构失衡的状况。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符合社区医院的发展,调动社区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荆丽梅.我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D].山东大学,2008.
[2]郭颖婕.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张莉.新医改视野下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4):85.
[4]吴晓芬,宋丽娟."二八定律"在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19):13-14.
[5]李小燕.新医改形式下社区护理管理现状探讨[J].心理医生,2015,21(20):179-181.
[6]姚艳清.北京市二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7]杨晶,李传荣,崔爽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302-1304.
[8]姜梦颖.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14(26):39-40.
[9]唐斯语,唐光燕,刘雨婷,等.成都市双流县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及解决方法[J].当代医学,2015,21(3):19-21.
篇3
【关键词】 :社区;传染病;防空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35-02
如今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所成为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承担了所辖街道的社区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日常指导、传染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及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协助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近年来不断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均易在社区传播,加强社区传染病管理成为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偏少,且大多兼职,要做好社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就需要有完善的传染病防控组织网络、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应急反应机制和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及应急反应能力的传染病管理工作人员。从2003年我国为有效应对SARS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措施以来,我们按要求不断强化传染病管理,健全防控网络,完善各项制度,基本杜绝了传染病疫情的漏报、迟报等现象,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在此简单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1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防控网络,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1.1 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我们根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文件要求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首诊医生责任制》、《疫情网络直报保障制度》、《疫情报告培训制度》、《疫情报告资料使用和保存》、《疫情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等相关规定,将疫情报告管理、登记、核对与自查、奖惩制度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发放到卫生所和辖区社会医疗机构,相关制度张贴上墙,告知相关人员必须熟记报告病种、填报要求、报告程序与方式、报告时限等内容。
1.2 健全传染病防控组织网络。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需要组建由社区卫生所长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传染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置、监测报告、医疗救治、疫点消毒及后勤保障等职能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负责辖区内的各种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处置。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召开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例会,形成由各职能小组与中心各科室及社会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传染病防控网络。
1.3 建立应急反应机制。
为有效快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演练方案》,成立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小分队。
2 强化知识培训,做好社区宣教,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
2.1 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重点传染病防治专题培训,增强大家特别是临床医生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疫情上报意识。每年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处置模拟演练,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突发疫情快速反应能力,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对新调入或聘用的医务人员,及时安排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专题培训。
2.2 做好社区宣传指导。
要求社区责任医生和社会医疗机构医生配合社区居委会利用黑板报、宣传单、健康咨询及讲座等形式在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工厂、企业、建筑工地等处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控与干预的知识宣传和指导,提高社区居民对传染病危害及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效果。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从而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3 信息规范上报,疫情及时处置,有效防控相关传染病
3.1 传染病监测信息规范上报。
信息上报工作必须耐心细致,要求辖区所有社会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卫生室等)的医务人员认真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门诊日志登记项目齐全,发现传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按规定做好登记,填全传染病卡片必填项目,文字要工整、清晰,临床诊断明确、合理,并及时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防保科有传染病总登记簿,配备疫情报告专用电脑,收卡后疫情上报人员要逐项审核报告卡,更正填写中出现的错误、漏项、逻辑错误等,有疑问及时与填卡人核对,并完成登记、网络直报和卡片编号归档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填报的质量如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一致性要达到标准,需要各部门间工作人员在登记、收卡、查对、签收和上报的各个环节认真负责,密切配合。为防止个别患者取回检查报告单后因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复诊而导致的传染病迟报现象,要求检验科和放射科医生在查出传染病阳性结果时按《随时反馈制度》的规定以最快方式通报接诊医生和疫情报告人员,做好反馈记录。
3.2 做好社区传染病疫情处置。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上查询或临床医生上报等途径获得本辖区的新发传染病病人信息后,发现有需要传染病疫情处置的要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完成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性开展疫点消毒处理,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力争不出现传染病扩散或二代病人。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时,要及时上报分管领导和疾控部门,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小分队来共同协助疾控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4 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4.1 加强日常工作监管。
每月月初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人员认真检查门诊日志、防保科等处各类登记本,上网核对传染病报告卡,抽查流调、疫点消毒及预防记录,并通过上门调查或电话随访来检查工作完成质量,认真做好疫情报告自查记录。每季召开社区传染病管理工作会议,通报辖区近期的季度疫情分析及汇总材料,讨论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合理协调解决,对下阶段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篇4
1、组建道路交通安全促进项目组工作机构;
2、制订相应的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相关职责;
3、到安全社区建设的先进地区学习建设经验;
4、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安全社区理念、建设程序与方法的专项培训;
5、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社区理念,提高民众对安全社区理念的知晓率,同时,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
二、摸底调查阶段(2012年12月)
收集与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数据,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情况档案。调查受众面要求达到50%以上,知晓率达到80%以上。调查的主要内容:
1、现有道路交通安全组织机构、职责及其适用性;
2、现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及其适用程度和有效性;
3、现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活动惯例和程序的适用程度;
4、以往伤害、事故、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纠正和预防符合程度;
5、安全现状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上级要求符合程度;
6、社区居民的要求;
7、已开展的各类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活动的信息及相关资料;
8、社区人员、设施和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评价其危险程度并进行分级。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1-6月)
1、根据摸底调查结果,作出社区诊断,确定风险控制伤害干预重点。
2、根据诊断报告,制定总计划,年度计划,确立建设项目,制定项目计划,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付诸实施。
3、建立伤害监测体系。通过医院、交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企业、学校建立伤害监测体系,做好记录。医院、社区卫生院、企业、学校要建立记录管理制度,并阶段性地进行总结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同时,检测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
四、整改落实阶段(2012年7-12月)
道路交通安全组对建设工作的过程进行中期评估,通过阶段性检查,纠正错误,及时整改。
1、制定检查制度,规定检查时机、检查方式、检查内容及检点等。
2、检查类型包括日常检查、节假日检查、重点活动日检查、季节性检查、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检查以及项目结束后的检查等。
3、检查方式包括自查、社(居)组织的检查、各小组的联合交叉检查。
4、检点如下:
(1)高风险环境,包括重点单位、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控制的危险源,事故高发、多发环境和区域等。
(2)高风险人群,包括本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和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人群。
5、检查的主要内容:
(1)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2)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与落实情况;
(3)重点部位、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设施危险控制情况;
(4)单位员工和居民的安全健康意识与安全健康行为能力情况;
(5)道路交通安全绩效;
(6)目前存在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及其他问题。
6、问题整改:
(1)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到各单位或部门,要求限期整改。
(2)存在问题的单位或部门要制定整改措施,规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以及完成时间、完成目标。
(3)整改措施完成后由检查人员进行复查。
(4)若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制定改进措施,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五、巩固阶段(2013年1-12月)
按照《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运行、巩固建设成果,持续改进。根据需要,调整目标、计划等。
篇5
秣陵街道拥有地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街道下辖21个社区,4个村。2012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财政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0.6%。2012年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16963元,增幅达15.6%。2012年社区(村)实现可支配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14%。近几年来,街道始终把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工作作为农村社会稳定的重点工作来抓,全面推行了财务、资金“双代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制度。同时大力规范财务行为,完善财务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使秣陵街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效促进了街道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1年获得南京市农村财务管理先进集体称号,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改革管理体制,推行财务、资金“双代管”
秣陵街道把原村、社区主办会计改为报账员,具体负责备用金管理、原始支出发票的初审、收入款项的上交、当月财务收支凭证的管理、资料整理及向村民理财小组报告等工作,撤消了社区(村)出纳员、保管员等职位,大力压缩村级工作人员职数。街道会计服务中心根据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设置了出纳员、记帐员、复核员、档案管理员等职位,全面负责所村、社区的财务、资金管理、审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微机录入、会计报表编制、信息反馈和档案管理等工作。改革原有的资金管理模式,撤消了各村银行(信用社)账户,改由会计服务中心统一在银行开设统一账户,分户核算,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报账会计的备用金进行管理,严格限额,监督报账会计及时结账,不得坐支。
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
秣陵街道在原有的农村财务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根据需要,对一些财务行为和财务支出出台一系列的办法的细则。具体的制度有《秣陵街道村级财务收支制度》、《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办法》、《村级招待费用支出管理办法》、《招商费用管理办法》、《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村干部报酬管理办法》等,将这些制度发放到各村、社区,并在会计服务中心显要位置进行了张贴。建立了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集体经济台账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及会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增强农村财务制度的严肃性,使街道的农村财务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按规办事”。
三、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
街道整合之后,秣陵街道会计中心配备了11台电脑、6台打印机、2台刻录机、1台复印机,同时购买了太阳软件公司的财务核算软件、用友公司的出纳通、票据通软件,对村级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经过几年来的运行,目前会计服务中心对社区、村财务已完全采用电脑记帐,彻底摆脱了传统手工记账模式的记账效率低、差错多、核算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等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运行状况良好。现在25个社区(村)的出纳资金出入、会计凭证录入、明细账、总账记入到报表的报出通常要10个人干的事,现在3个人就完全可以完成。这样不但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每月5号左右我们就能将财务报表及时汇总上报街道领导,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四、严肃财经纪律,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
财务收支先收后支,坚持以收定支、合理安排;先审后用,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审批后方可使用。首先,加大支出票据审核力度,严格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要求所有支出发票必须具备经手人、证明人签字,对必要的支出发票要有相应附件,对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的票据进行退回处理。同时超过1万元的大额支出必须经街道工委、办事处领导批准,严格遵守“先报事,后用款”的原则,真正意义的变事后审核为事前监督。其次,规范票据管理,实行收支分离,杜绝收入不入账现象的发生。目前,各社区、村的使用的收入票据一律在会计服务中心领取,每次限领一本,票据专人管理,社区、村开具的每张收据在资金到位后必须由会计服务中心的会计人员签字证明方可以旧换新,从而在源头上对收入进行了监督控制,规范了管理。第三,加大对重大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村、社区自行建设的工程超过5万元,必须由街道审计办出具审计报告并开具正式发票方可报支。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实行专项审计。
五、强化制约监督,规范财务公开、加强民主理财
篇6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进展
【中图分类号】R3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3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老龄化的增加,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卫生医疗费用过高,家庭结构日益趋向小型单元化,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治疗及护理不及时,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日显突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是世界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之适应的社区家庭访视体制尚不健全,因此我国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尤为紧迫,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1]。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家庭访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治疗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我国家庭访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家庭访视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
1.1 产生背景: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疾病谱的改变决定了老年人就医的困难性和频繁性,同时,社会养老机构的不完善以及家庭结构简单化的格局,致使老年人独居独处现象普遍。尤其是那些有躯体疾病的老人,都需要家庭访视人员给予他们具体的、可操作、可测量的指导,把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治疗结合起来,通过护理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1.2 发展过程:家庭访视出现于19世纪后期,19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访视护理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卫生服务形式,与社区治疗、医院治疗一起构成健康保障体系。从业人员分为家庭访视专科护士、家庭访视护理开业者和家庭访视护理管理者三类,各自分工明确,职责清晰[3]。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家庭访视护理的发展[4], 服务范围覆盖了疾病预防、慢性病治疗、创伤康复、围生期保健、老年护理等,从业人数也快速增长。我国上世纪60年代家庭护理出现,但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家庭访视发展缓慢[5]。
2 家庭访视的内容及人员组成
2.1 访视内容: (1)提供康复医疗护理和健康指导,家庭访视从原来对个体病人的服务扩大到健康人和家庭,以及覆盖全社区范围内与生命健康有关的所有问题。(2)提供基础护理技术如换药、导尿、静脉输液、肌肉注射、护理长期卧床病人避免发生压疮、鼻饲、造瘘管护理等。(3)协助病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开发病人的残存机能,学会自我照顾。(4)提供心理咨询、卫生宣教、营养指导,母婴的体格检查,评估母婴的身体状况等。
2.2 人员组成: 家庭访视需要一对一,面对面的与患者或其家庭交流,因此访视人员的组成决定了家庭访视的效果。访视人员应由社区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教育专员等[6]组成,以提高家庭访视的质量。吴欣娟等[7]研究发现,国内从事社区老年慢性家庭护理随访的人数较少,家庭访视的人员还主要局限在社区医生和护士,上级医院因日常工作繁重,医务人员缺乏,对社区患者关怀一般通过义诊等形式进行。
3 我国家庭访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访视人员数量相对不足,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国内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访视工作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及社区医生完成,他们除日常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外,还需入户为社区居家的病人提供卫生咨询及护理服务,因一般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2-3名护理人员,故日常工作量较大,只能为居家的患者提供单纯的治疗性护理服务[8]。对居家患者进行全面护理难度较大。再次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进行家庭访视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疾病相关知识,还需要人际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及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9], 我国社区护理或医师一般由临床转岗而来,年龄偏大,未受过专门的社区和访视护理及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独立工作能力不强等现象[10],其综合素质与访视护理要求不相适应。结合上述两方面问题,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性的增加社区医务人员数量,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家庭访视培训,各医学院校也应开设老年教育课程,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医务人员培养体系,全方位培养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同时应当积极吸纳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像心里咨询师、营养师等。扩大家庭访视的人员构成,提高访视质量,为更多的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家庭访视服务。
3.2家庭访视管理制度尚不完备: 家庭访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生事物,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业管理制度,对于开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没有明确规定。社区需要制定各项制度来管理规范家庭访视中的各种医护行为,访视人员在为居家病人提供全面护理时,要制定收案与销制度、安全医疗制度、居家病人双向转诊制度、访视制度、入户诊疗安全制度、社区居家病人护理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来管理、规范家庭访视护理中的各种护理行为,以提高家庭访视护理效果。
3.3卫生服务费用分担制度有待革新:社会医疗保险给付存在限制,使得原来享受医保的病人需要自付这家庭访视的费用。在我国的城市, 多数居民享受社会医疗保险,而社会医疗保险仅局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护理服务[12],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从而阻碍了社区家庭访视护理的发展。这使得许多居民在可进行家庭治疗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住院治疗,对患者和国家均无利。再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能够承受访视护理费用的比例较小。故国家应适当调整卫生策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投入,建立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患者能自己选择较合理的家庭访视来预防和减少疾病复发,而不是直接接受院内治疗。
3.4 家庭访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因为此项服务在我国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家庭访视是一个长期过程,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人群对社区医务人员的信任、支持程度,因此,社区可以设定家庭访视小组,将各个层次的医务人员纳为小组成员, 制订年度访视计划,同时注意提高家庭访视护理质量,才能真正体现社区护理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林菊英. 社区护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1-24
[2] MARKLE RM, WEIR R, BROWNG G, et al. Health promotion for frail older home care clients [J]. J Adv Nurs, 2006, 54(3):381-395
[3] PORTILLO C J, SCHUMACHER K L. Graduate program: advanced practice nurses in the home [J]. AACN Clin Issues, 1998, 9(3):355-361
[4] 蔡海欧, 陆廷仁. 深入认识社区康复作用[J]. 中国康复, 2003, 18(5):323
篇7
兴国镇、各村、社区及镇直单位
1、组织各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检查,每季度评比一次,并公布最好的和最差的常年性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工作有计划、总结、有评价,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常年性
3、社区(村)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注明日期与期数常年性
4、针对老人、青少年、妇女等重点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以上常年性
5、开展清除陈年垃圾大会战和“四害”滋生地整治常年性
6、社区有卫生管理组织和卫生管理制度,组织、指导楼栋居民和无物业小区居民建立卫生楼栋长制度,卫生状况良好、环境整洁、绿化美化达标、车辆停放整齐、楼道内整洁、无乱贴乱画“牛皮癣”常年性
7、每季度对辖区单位、居民楼栋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并公布最好的和最差的常年性
8、开展居民区垦地种菜整治工作常年性
篇8
【关键词】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效;问题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07-02
【Abstracts】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 exploration in Tieling c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purchase the community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exploration has partly exhibited the public will of governments, intensified the function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met the health needs of residents in community.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absent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funds, irrationality of the work dividing between centers and station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imperfe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Government purchase, community public health service, effects, problems
2007年12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确定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服务提供机构选择、绩效考评、资金筹集和支付、管理和监督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意见,并规范了购买服务的工作参考流程,为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可操作的方案。铁岭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对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
1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概念
1.1 公共卫生:我国一般定义为:“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流行疾病,改善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1]。
1.2 公共卫生服务:为保障社区公众健康,以政府为主导的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有组织的向社会提供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卫生监督等公共服务的行为和措施[2]。
1.3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有些学者认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市场组织或社会机构来完成,并根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费用,是一种“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式[3]。也有些学者认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是指政府在继续保留其筹资责任主体角色的前提下,将提供服务的责任通过契约形式交给独立的卫生服务机构承担[4]。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最初主要是为了降低服务成本、增加资金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克服官僚化现象,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缩小政府规模和减少行政干预的方式,从而使政府与服务提供组织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2 铁岭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探索
《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铁岭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铁政发〔2007〕23号)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投入机制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的方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等相关成本核定购买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金额。
自2007年起,铁岭市财政按照户籍人口和居住达六个月以上的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购买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按照人均6元的标准购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项服务,包括社区卫生诊断、日常信息管理、一类疫苗预防接种、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常见传染病防治、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儿童保健、残疾人康复管理等;按照人均4元的标准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8项服务,包括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健康档案、卫生知识普及、重点人群健康教育、疫情报告和监测、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老年人保健等。在实践中,铁岭市根据中心和站的规模、配置和功能需求适当调整了服务项目。
铁岭市政府与经确认准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了协议书,明确了服务内容、服务要求、人员要求、服务价格等,并规定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先拨付70%的补助;年末,根据社区公共卫生机构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对达到考核标准90分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剩余30%的补助。对未达到考核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限期整改,达到标准后按实际完成项目数量拨付补助;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不予拨付剩余30%补助,并取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格,重新竞争择优选择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准入。绩效考核主要分为专业部门考核(占考核总得分的40%)、相关部门考核(占考核总得分的30%)、社会满意度考核(占考核总得分的30%)。
3 铁岭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
3.1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公益性:铁岭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府财政经费尚不充足,尤其是社区卫生经费相对有限。为了能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下,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完善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加强,铁岭市政府实施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从关注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微观管理活动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居民基本健康需求,从单纯关注“治病”转变为关注“防病”和“治病”一体化,使得社区居民更加公平地享有公共卫生服务,部分体现了政府的公益性。
3.2 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功能。由街道卫生院、二级医院、企业医院等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关注以往的基本医疗服务,而且更加关注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等一体化服务;不仅需要转变服务理念,而且要转变服务模式,变“坐堂行医”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不仅以患者为服务对象,而且以健康人为服务对象,覆盖整个人群。铁岭市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明确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了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3.3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铁岭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政府举办和社会力量举办并存的模式。政府实施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凡是符合准入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签订合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并保证完成服务数量和质量,都能公平享受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这一公平准入的举措,激发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拓展服务内容,而且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使得社区居民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4 铁岭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成本测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尚不充足:铁岭市政府实行按“人头定额”和按“服务人口数量”拨付“定额补助”的购买模式,缺乏合理的成本测算,也尚未建立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的机制,总体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能满足项目设定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工作量,达到绩效考核的要求,只能通过开大处方、多开药、多检查等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弥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足,“以药养医、以医补防”最终将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负担转嫁到居民身上,一定程度上又显示了政府公益性的缺失。
4.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分工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铁岭市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双覆盖、双管理”的服务模式。“双覆盖”即同一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实行服务人群双重覆盖,虽然各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同,但是健康档案是双重的;“双管理”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区防保站同时管理社区居民公共卫生,其中1元/人的公共卫生经费拨付给防保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被机
械划分,并且服务人叉、服务内容部分重叠,在有限的经费投入情况下人为地降低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性、持续性健康模式的实现。
4.3 绩效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淘汰机制尚不能真正建立: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绩效管理是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绩效管理主要是由绩效目标、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组成。目前铁岭市尚未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同时,在绩效指标设定时注重数量考核,轻视质量考核,同时绩效指标更新较慢,不能动态反应实际需求。另外,在绩效结果应用上,淘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不能实现持续竞争。一方面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未达到全覆盖,数量不足,无法实施淘汰机制;另一方面由于各级政府近年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一旦被淘汰,将导致资源浪费,也不能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开展[5]。
总之,铁岭市实施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面临一些难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思路,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首先,组织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合理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其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分工明确、合作共赢。最后,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现公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仪.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开创我国卫生工作的新局面-在200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健康报,2003-6-9(3).
[2]张建华,滕文杰.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与政府职责[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2):47-49.
[3]刘军民.关于政府购买卫生服务改革的评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47(1):35-42.
[4]代会侠,冯占春.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模式及其理论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21-23.
篇9
实现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合理、健康运行,必须按照农村财务有关政策、制度,有效执行财经纪律,对农村财务管而要理,管而有理。也只有这样,农村财务管理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有力保障。
一、管而要理
农村财务要管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人为核心,精于管,重在理。把管与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管中理,在理中管。
1.多办法管人
用政策管人提高执行力。一是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社区上报,街道考核合格录用的农村财会人员,应由街道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会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等要做出明确规定,未经街道主管部门批准,村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建立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区业务主管部门必须要求乡村财会人员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四是建立财会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财会人员信息系统,储备和统一调配街道财会人员,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用制度管人提高效率。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针对财务管理现状,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从各村、社区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以及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集体资产台帐管理、票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会人员岗位职责、村、社区干部离任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等多项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以真情管人提高凝聚力。财会人员是“内当家”,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是要保障他们与之匹配的劳动报酬,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树立培训是福的思想,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尽快落实到村;三是开展知识问答、赛账、演讲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街道、村、社区财会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满足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价值、不断成长的需要,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输入新鲜血液提高活力。一方面要求会计队伍必须稳定。只要财务人员遵纪守法、干好了工作,任何人都无权调换、罢免,坚决杜绝“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支书换会计的现象,保持财会队伍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也要对财会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提高财会队伍活力。对从事农村财务工作多年但年老体弱的财务人员,尽可能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保证晚年生活有依靠的前提下,体面离岗,麒麟街道给会计办理社会保险,做到老而无忧;对新上任的、业务不能胜任的财务人员,应在培训中加以提高,在考试考核中进行筛选;对那些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业务人员则应坚决清退。同时,出现财会人员空缺时,应即时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青年人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财务工作岗位,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多举措理事
目前,按照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要求,我们必须从六个方面来理:
2.1要理顺清时效性
所有收支单据必须在规定的审结期限内予以审清,不能延误甚至久拖不决,否则难以达到按时做账、按时公开的规范化管理要求。
2.2要理清财务账目
只理新账不理旧账,造成断头账、节节账,否则,理顺财务只是一句空话,干部群众都不信服。
2.3严格收支两线
严格实行“先收后支、按预算支出”规定。所有收入必须按时缴纳,村社不得截留、平调、垫支、坐支甚至挪用。
2.4要全面公开账目
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做到财务公开内容全面,数字真实,形式多样。
2.5要准确审核单据
把好单据审核关,坚决杜绝不合理不合法的开支单据入账。
2.6要服务到位
要在做好会计记账、会计核算和财务公开的同时,开展对村社财务的分析调研工作,积极为村社在盘活资产、广辟财源方面出谋划策,增效经营性资产,增值非经营性资产,开发资源性资产,保护福利性资产,确保农村“三资”保值增值
二、管而有理
最值得干群关心的问题就是能否真正合理合法地为农民当好家。如果不依法办事,越权大包大揽,剥夺村干部正当权力,直接损害农民利益,这肯定不受农民欢迎。农村财务管理既不能管而不理,更不能管而无理。所以,必须坚持村级集体资金及财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受益权“四权”不变原则,制定规范透明的财务制度,严格依法办事,以保障财务运行持久健康运行。
1.代管程序要有理
实施“村财乡理”,要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尊重农民意愿,经过社员大会讨论同意,履行委托手续,依法签订协议书。
2.核算账目要有理
账簿要按《会计法》的规定设置齐全、设置合理,要严格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3.审核资金要有理
村、社区法人是村社财务开支的法定审批人,民主理财小组是村社收支单据入账的审核组织,街道和服务机构只能审核和监督村级资金的规范使用,而不能越权审批村级资金。
篇10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