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旅游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旅游的发展与规划也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指在旅游系统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系统的属性,特色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系统的总体布局,系统内部要素的功能结构以及旅游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谋划和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旅游规划必须要保持一致性,才能有效的保证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对于城市规划发展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促进旅游城市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区别
1.空间规模上存在的区别
城市规划的空间规模往往较大,一般在几十平方公里左右;而旅游规划的空间规模通常则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不同规模的设计,分为多个层次。所以,与城市规划空间的大规模比例相比,旅游规划的划分显得更为细致,而且通常情况下,旅游规划和旅游区一级规划的规模与城市规划是相似的。国家在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层面也有着不同的区别。
2.内容上存在的区别
旅游规划在内容上,一般可以从吸引物规划、服务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而城市规划则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城市发展的规模,从多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对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和其他的建设项目进行整体的部署,保证城市规划与与其他的发展规划相适应,具体如给排水工程、供电工程、供热功能等具体的规划工程。在进行城市旅游规划时,针对一些具体的设施规划,如城市道路、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等,需要将其与相近的城市空间规模相对比,从而通过不同的空间规模和内容涉及实现有效的城市规划。也可以说,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对城市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3.功能上存在的区别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城市规划的功能是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这也是国家手段的运用。而旅游规划则往往是当地政府对于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所作出的调控手段。从这一方面来说,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在调控手段上隶属于不同的主体。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主要是是针对城市建设中具体的项目和设施,使他们处在有序的发展进程中,而旅游规划则是专门针对旅游设施和预制配套的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协调工作,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旅游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之间的联系
1.城市规划过程中缺乏对旅游规划的足够重视
当前,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往往会忽略旅游规划,因为旅游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的产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交叉,而针对旅游规划的运行机制却相对较为亏大,所以旅游规划往往呈现出的是无所依托和落实的状态,这就容易导致有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忽略了旅游规划,而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
2.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是旅游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布局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所进行的规划,包括经济中心、居民区、保护区等所进行的相关规划工作与旅游产业在土地用途规划的想法和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城市公园、公共开放的建设也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点内容,这部分规划区在城市用地方面必须要获得城市规划的许可,才能够保证其获得合法的利用。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城市旅游规划受到城市规划的限制,只有保证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其自身规划的效率。另外,旅游产业与其他先关的产业发展都需要城市规划作为基础,必须要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有明确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旅游规划的持续性。从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旅游局虽然对旅行社和旅游企业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当发现旅游规划产生某些问题时,仍然需要通过政府手段进行协调和解决,因为旅游规划的很多内容,如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都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所以在很多旅游城市中,如果没有旅游局与当地城市规划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往往无法保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
3.旅游规划专家队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过去相比,我国当前的了规划工作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规划设计小组成员和专家队伍的发展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家小组通常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以及相关项目的工程师组成,同时在旅游规划中,还需要有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另外,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规划专家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他们更多的参与到规划工作中,从规划师的视角逐渐转变到决策者的视角,只有切实的参与到规划工作中,并且对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实现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充分协调。
4.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对旅游发展用地的范围进行明确划分
对于城市范围内的土地规划需要按照详细的用地要求进行界定,而根据相关的法规和文件规定,对于与旅游发展相关的项目进行建设之前,必须要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才能进行。而旅游规划所制定的发展类型和标准,则是作为旅游项目进行上报的原则和依据。针对城市中旅游开发区等发展项目,既要符合旅游规划的整体目标,又要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全面的研究。通常第一步是针对所选的项目确定其用地的范围,第二部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包括对相关市场和经济的可行性的分析,从而确定项目建设的类型以及规模,保证其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
5.城市规划部门在物质性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权威性
城市规划部门与旅游部门必须要保证时刻的协调与统一,比如在某些旅游规划原则的设计方面,涉及到建筑景观的形式和规模,可以采用与旅游完全分离的建筑或者是规划设计小组或者直接由规划部门制定。在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方面,也需要以城市规划的整体目标作为依据,才能体现出城市规划部门在物质性发展方面的权威性,从而保证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一致性。
结束语: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是当前旅游城市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属于区域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协调与调整,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目标和旅游规划目标的同步实现,以此促进旅游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鑫.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5)
[2]杨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9)
[3]胡安生,雷厚红.旅游城市规划之我见[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10)
[4]蒋旭.试论优化城市旅游规划的措施[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9)
篇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出现了各个旅游景点件的布局,规划差异甚微,所以对游客的吸引并不是很大,这是现在旅游事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旅游区域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景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地域特色,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及其特色,优化城市旅游规划是促进当前旅游发展事业尤其是城市旅游发展事业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城市整体的统筹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是对城市在宏观上进行的整体的战略布置。城市规划的实施是有法律保障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在社会发展大前提下,促进城市发展的必要举措。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内部各个部分间的发展,侧重点是追求居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化。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侧重点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重点考虑有关旅游事业发展各个方面,使城市能够充分发挥已有资源作用,不断地发展,以更好的满足游客住宿、出行饮食等方面的需求。
(二)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关系才能带动整个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控制的综合性规划的优势,其是规划的总纲领,能很好的协调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的现实性问题,协调城市旅游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旅游规划的更加合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功的解决了城市旅游发展各个要素间的安排问题,促进城市旅游及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城市旅游规划对于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补充和改进,城市规划是城市旅游规划的大保障,只有将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间的发展。
三、城市旅游规划的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部门协调规划不力
当前城市旅游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就是旅游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规划的力度不够。城市具有复杂性,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城市旅游事业就不是某个单一的部门可以完成的。所以城市旅游规划的设计与完成实施也不是某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而现在城市规划并没有做到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所以使城市旅游规划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
(二)旅游规划缺乏法律保障
有关旅游规划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度不够,从而使旅游规划就缺乏相关的法律保证,相应的对于城市规划有条不紊的实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法律的健全度不够,则其震慑力不够,当其就某一方面与其他法律不协调时,其发挥的效力就不会很大。
(三)难以与传统规划相适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城市旅游规划也在发展,但是与传统的规划的相互适应问题却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从而使现有的城市旅游规划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对旅游者的需求考虑不足;设施配套问题等。
四、优化城市旅游规划的举措
(一)提高旅游规划法律效应
在我国,法律是严肃不可侵犯的,对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约束作用,而且是不随个人意愿改变的。所以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旅游规划有法可依,同时也可以避免因高级领导者的改变而带来旅游规划事业实施的变化。建立、完善旅游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能保证城市旅游规划的合理实施,还能使城市旅游在保持发展各自特色,为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加强各部门的交流,建立统筹机构
城市旅游规划不是一项单一的项目,为了促进规划更加快 速合理实施,则需要建立一定的统筹机构。城市规划不是单一的某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只有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及需求,才能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各个要求得到考虑。所以为促使城市旅游事业更加快速合理的发展,需要充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各个部门间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同时促进各种资源的发展,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利用。这样才能将城市的历史底蕴更好的发展,同时使硬件设施得到保障及优化,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事业。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旅游城市;城市规划;新加坡
旅游城市的规划在旅游城市发展中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不同于非旅游城市的规划,旅游城市除了一般的城市规划理论值之外,更需要注意的是,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突出文旅融合。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长远出发的城市规划
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立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组织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10年修编一次。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以体现规划的连续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二.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客长住
一是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新加坡通过普通公路、快速公路、地铁和轻轨有效连接,实现了有效的四级交通体系。所有城市快速和干道路网都向中心城区和商业中心集中,所有主次干道都长线连贯,高速公路总长161公里,公路网3356公里,平行道路保持200-300米距离。新加坡道路只有车行道和人行道,没有慢车道。由于完善通畅的交通网络体系,使所有车辆都能够有效快速地分流,虽然新加坡拥有各类汽车926000万辆,但车速都出奇的快,既使在闹市区时速都在50公里以上,几乎看不到交通拥堵现象。
二是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通过经济杠杆控制私家车,大力发展巴士、地铁等公共交通。新加坡不仅车价昂贵,还必须事先购买与道路增长量相适应的拥车证,拥车证市场拍卖,最高价格与车价相当。并且要支付高昂的公路费和停车费。控制私家车的同时,努力创造公共交通条件,设置了巴士专用道,十字路口巴士优先。
三.绿化建设吸引游人眼球
一是绿化触角装扮每寸土地。新加坡城市拥有1200万棵各类树木,有20公顷以上的区域公园60多个,邻里公园(游园、绿地)300多个,组团之间均有大型公园和生态观光带,每个镇区建有10公顷的公园,居民住宅每隔250米建有一处1.5公顷的公园。道路两侧强制性实施绿化,立交桥、人行天桥、楼顶处处可见立体绿化,路边挡土墙留出15厘米栽种攀爬植物,就连停车场也采用透气砖,进行了绿化,真正做到了见缝插绿、土不露天。无论是在大街上,在组屋,还是在购物中心、宾馆、餐厅,目光所及的都是绿树青草。
二是绿色廊道独具特色。从九十年代起,新加坡着手建立公园串连廊道,用以连接各大公园、自然保护区、居住区公园。廊道系统宽六米,包括四米的路面,居民可以不受机动车辆的干扰,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游览各个公园,也可以作为前往地铁站、巴士站的捷径。2012,廊道总长将达到300公里。
三是绿化管理严格规范。80年代以后,政府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1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1992年,政府颁布了树木保存法令,对损坏绿化行为实行严厉处罚,毁坏一棵树罚款高达5万元。在绿化的养护上,新加坡也是精细有加。1990年开始建立树木电子信息档案,每棵树的地点、种类、年龄,修剪、施肥、喷药的时间以及责任人等,在电子信息档案上都一目了然。他们建立了专门的“育木师”队伍,每18个月都要为树木进行一次“体检”,并把体检资料输入电脑。养护作业市场化,实行招标承抱制。
四.严格执法形成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
新加坡城里又几乎没看不到交警和城管队员在现场执勤管理,但是市容整洁、交通畅通,街道上看不到乱停放和摆摊设点的,几乎没有乱丢垃圾的现象,整座城市日常运行十分规范有序。一是法律法规定健全。针对城市管理共制定如环境污染控制法、环境公共健康条例、公共设施条例等各种法律383种,世界罕见。不仅城市建筑物、广告牌、园林绿化等城市硬环境都作了具体规定,而且对软环境也作了具体规定,随地吐痰、违规吸烟、闯红灯、甚至不冲厕所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从而使执法人员对每项工作都有法可依。二是严格执法。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突出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和考评监督,建立了一支素质精良的执法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监控网络,执法过程始终突出一个“严”字,执法如山,毫无例外。在新加坡随地吐痰要罚款500新币,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要罚款1000新币,乱扔垃圾初次罚款200新元,累犯者则要被处以3至12小时的劳役,并在媒体上曝光,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增强市民城市意识。自1990年以来,每年都开展“清洁绿化周”活动,推进环保团体、学校与公司参与环境保护,鼓励每个人对环境负责,还先后出台了新加坡2012年绿色计划、国家再循环计划、无垃圾行动等政策,引导和控制环保工作深入推进。
篇4
1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发展的必然性
生态旅游可规划为4个层次:基础层次、核心层次、辅助层次、目标层次。首先,对于资源环境和客源市场的研究,对于资源的类型、质量、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评论。其次,是客源市场的需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纲领,对于各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和规划意义。
2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现存问题
首先,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着很多问题,间接造成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经济也起到了阻碍作用。生态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损害,又影响了可更新旅游资源的增值,最终进入影响旅游发展的恶性循环中。目前,城市旅游业规划没有相关管理体系,相关规划有待修订完善,部分项目设施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制约了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宣传不够,人力、物力投资不够,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各个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分布和具体服务项目并不了解。旅游区内管理服务也有待加强,监管不到位,旅游区内部自然景观受到生活垃圾、牲畜放养等破坏,卫生较差,生态环境杂草丛生。目前旅游业还需要各行政管理部门合理扶持,但旅游项目审批关下部门较多,手续繁杂,公共服务始终得不到良好地改善。
3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3.1加强行政经济保证
加强对于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加强政府对于生态旅游业的宏观调控,指导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协调好决策、管理、规划、促销工作的展开。各行业、各部门协力合作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行政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协会机制,并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定,生态旅游区域内的项目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才能开展。项目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多进行经济、技术、环境的考察论证,做好一切与项目和设计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工作。
3.2打造田园综合体特征
以一定的田园景观环境和生产生活为基础,田园综合体指的是,结合农林牧渔的生产与乡村文化习俗、农家生活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和观光旅游活动,是一种新的综合体形式。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更倾向于亲近大自然。田园综合体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运用农林牧渔资源,结合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优美独特的田园景观和山水景观,将生态环境和有限旅游合理结合,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们对于旅游区的体验要求。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还能将结构单一的生产活动转型为休闲农业化,其中包含旅游、休闲、独家、地产、会展等在内的全能型休闲产业的中和发展构架。
4结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对于生态的需求和对于生活最初梦想的美好描绘,设计田园综合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域,能够让城市和乡村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以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地产综合开发的模式,带动城市周边和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作者:于小琴 单位:北京生态园林集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复合型;结构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078-02
1 前言
以广州、深圳为发展主体的珠三角区域城市集群做为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经济圈,目前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稳定增长期,区域内的许多三线城市在这些先锋城市的成熟带动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时代和机遇,其中位于粤中北的山水城市清远英德市将面临更为复杂和广阔的城市综合发展时期。广州、深圳、佛山等核心城市在2011年的人均GDP分别为96860元、110421元、91975元,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准,同期的清远市人均GDP却仅为26956元。做为“珠三角后花园”的清远市接受着上述城市经济强力推动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环境发展压力。
清远处于广东省的中北部、位居北江中游,南连广州和佛山市,北接湘桂。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与其相距仅29km,武广高铁的建成标志着清远已经完全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形成了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接纳港澳台和珠三角辐射的最前沿,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联成一体。它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山水本底资源被有关部门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中部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2 山水城市上位规划解析与周边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2.1《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了清远作为“珠江三角洲后花园”的城市发展定位,《清远市和英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都确立了两地的旅游总体目标为“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为旅游核心市场,这两个不同层级的上位规划中都把旅游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2.2周边旅游现状概况
2.2.1广东旅游现状概况
目前,粤东地区形成以潮-客民俗、华侨文化、海洋文化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区域;粤西地区则形成具有热带、亚热带风情的国际性滨海旅游目的地;而珠三角地区,则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强大影响力的都市旅游圈;粤北地区则为具有体验型、休闲型、观光型等特点的生态休闲旅游圈,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健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2.2.2粤北地区旅游现状概况
现在粤北度假旅游主要依托温泉资源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精品项目缺乏,仍处在生态旅游资源简单开发利用阶段,离区域旅游定位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高品质度假旅游项目存在巨大的市场空档,因此本片区往该方向发展潜力较大。粤北旅游发展方向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健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城市上位规划的指引和旅游市场发展潜力的推动下,清远英德市势必要走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生态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旅游开发强市的城市发展道路。
3 场地分析与规划策略、相关产品对应
3.1场地形态条件
英德市洽洗镇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广晟生态城项目用地位于该镇,项目用地原为军马养殖场,占地面积6.70km2,其中规划建设用地约4.42km2,农业用地2.28km2,整个地形酷似一匹“骏马”,地块地势有一定起伏,竖向变化较为丰富,部分区域植被茂盛,农田景观特征明显,水体丰盈,呈现出湖光山色无限,自然风光优美的景观特质。
3.2场地交通条件及优势
用地周边未来将有多条高速公路通达广州,随着2012-2015年广乐、汕昆、佛连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开通后,交通时间将缩短至1.5h;铁路交通方面,2012年4月开通运营的武广高德站使得广州到英德时间仅为23min,到深圳为76min,完全融入珠三角城市集群“一小时经济圈”,交通优势逐步显现。在对项目用地进行综合分析后,无论从城市发展定位还是场地自然资源条件,项目用地都具备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先天优势。这样的交通通勤时间和空间距离对于打造华南标杆性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而言,基本上为绝佳的优势,便捷而不是过于通达,远离尘嚣却不失繁华。
有鉴于此,业主单位对于此项目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纯净唯美”的集“旅、居、业”为一体的复合型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3.3规划策略与产品对应
项目用地依据地貌形态分为东、中、西三个区:规划过程中对片区的空间资源利用分别进行生态和功能两方面的评估,建立起场地与周边环境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与区域廊道、生态控制分级、开放廊道引入(水廊道、热岛缓冲廊道、风廊道、视线通廊等)、在对土地功能适宜性分析和对土地资源的价值甄别的基础上,再对功能项目作出合理安排。
(1)东区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最大,高差变化较为丰富,呈现带状用地格局,区内水体池塘众多,拥有茂密的植被和千亩生态竹林,场地的景观结构十分理想。通过堆坡挖土,化零为整,连通水系,最终顺应地势规划成分散式岛状的用地结构,这种用地结构恰好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里的“居”职能形态高度吻合,情境式旅游地产和高端养老养生基地两大功能组团在东区地块里布设最为适宜,整体布局为若干低密度的山水景观建筑组团,如林间低宅、水畔小舍等产品。在地块东北段有独立的外联道路直通洽洗镇和石牯塘镇,内部设环路与中区、西区相连,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
(2)中区地块的竖向落差大,垂直景观变化丰富、水体面积较大,植被比较茂密,区块南端为S347省道,未来的佛连高速亦在南端前经过,道路等级较高。丰富的地形变化,宽阔的用地视野,便捷快速的联外交通使得中区当仁不让的承担起旅游观光组团的职能责任。作为生态城的核心旅游功能区块,同时也是广晟生态城的启动区,各种大众旅游观光项目、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度假服务设施都在中区地块进行统一规划布局,规划中对原有水面岸线进行适度的张扩、并塘成湖、成为整个项目用地范围内的核心水景、心脏地带、滨水环路及慢行步道沿山顺水设置。湖心岛上设置超五星仿生温泉度假酒店、环湖东面则分别设置了风情各异的主题精品酒店群、公寓式度假酒店、商业集市小镇、美食沙龙社区等、环湖西面则设置了花海奇观、湿地公园、萤火虫小站、生态主题公园、区块南端设观光度假牧场、北端则延续场地军马文化设置马术俱乐部等旅游体验设施,倾力打造复合型的广晟生态城旅游休闲度假乐园。
(3)西区地块的地势较为低平,北高南低,位于高旗山脚下、地貌景观以农田为主、有大片水塘、景色优美,在山水相映的环境里相对独立,西南方稍远处有S347省道跨越而过,对应于项目发展目标里的“业”职能板块而言比较适宜。规划中在该组团设置了相对等级较高的内部环路,并直接规划了一条独立联外道路与西南方的省道相连,为该组团相对较大的交通流量创建了独立且干扰较小的交通体系,以应对生态产业的发展。基地内设置生态科技研发基地、生态农业研发基地、生态文化产业创作交流基地,以及主题培训教育基地等项目,将该片区打造成为珠三角区域的全生态智力产业高地。而且该生态产业基地的业态形式与广晟生态城的旅游休闲度假本质并行不悖、并起到积极的生态旅游体验补充作用。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反规划”理论;生态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4-04
1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是旅游开发的基本共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优质的旅游规划。从全国范围看,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规划市场不成熟、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成都一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一样,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本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新形势下,寻求“反规划”理论与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契合点,尝试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成都的乡村旅游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效,“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2003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成功开发的“五朵金花”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和名片。之后又出现了诸如“龙泉国际桃花节”、“蒲江樱桃节”等乡村旅游品牌。此后,成都很多地方纷纷效仿农科村和三圣花乡,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但很多都是简单模仿,没有因地制宜,使得成都乡村旅游出现了资源雷同、季节性过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叠加效应的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围绕成都城乡建设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模式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政策”的发展思路,坚持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定位,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现“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1]。
2.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规划动机不正确,规划单位良莠不齐,规划过程不严谨,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规划缺乏特点和亮点,规划评审小组行政官员多或内行失声现象严重等[2]。部分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以上问题。此外,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2.2.1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
成都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为主体扩散发展,部分有农家乐的地方,规划人员依葫芦画瓢,摘抄其他的规划文本,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搜集、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分析以及项目自身独特性的分析等做得不详细、不系统,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致使规划写出来的文本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同质严重,特色不鲜明。
2.2.2规划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
部分规划人员对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不深入,过于浮躁,片面地将城市建筑大量无选择性地移植到乡村旅游中,一规划就得要有现代化建筑、现代化娱乐设施以及大广场等,而忽视了乡村旅游的精髓:乡村的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返璞归真,使得乡村旅游规划显得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大量的人造景观取代了乡土自然景观,使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
2.2.3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环境差异巨大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规划区对周边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景区内标识牌明显、道路干净畅通、环境质量高,规划红线范围外就出现道路破烂不堪、标识系统缺乏、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规划过于强调规划区内的打造而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协调性。
2.2.4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和灵魂[3]。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原有清新自然的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河流溪水被污染,农田景观丧失,乡村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城市文化同化。这是对乡村旅游的颠覆,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的核心吸引力以及对客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解读“反规划”理论
3.1“反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城市规划者并不能很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传统城市规划仅仅依赖“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这种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于是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寻求解决之道,俞孔坚、李迪华等人研究了不同观点后,结合自己的城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反规划”理论。该理论被提出以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分别有城乡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将其适当引入到本领域的现有规划体系中[4] 。
“反规划”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出路。传统城市规划强调建设规划论,即规划建设区域,而环境生态规划只是作为专项规划,是为建设服务。“反规划”则是强调不建设规划论,旨在优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的建设,走向主动为富有生命的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5]。
3.2图解“反规划”理论
传统规划思路[6]和“反规划”思路[7]分别见图1和图2。
通过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得出:“反规划”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规划”理论可以从下面3个角度来认识。
(1)反思现城市发展过快的现状: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发展过速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2)反思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法如不进行完善和深化,势必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推崇反向的规划流程:和传统的规划流程相反,先修建生态基础设施,保持大地的健康,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进程。
3.3“反规划”理论的应用
“反规划”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城市规划,此外在区域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方面也有触及。通过以俞孔坚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反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作品,比较成功的有浙江台州城市规划案例,此案例中为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目标,体现城市环境要求,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定,将生态功能进行规划,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区、生态协调区和城镇建设区[8]。这一案例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近年来,部分旅游学者开始思考“反规划”理论如何应用于旅游规划。梁振然等人借鉴“反规划”理论框架,采用逆向的规划方法,提出负的规划成果——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9]。叶舒娟等人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10]。
4“反规划”视角下的成都乡村旅游规划
4.1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需更加注重生态本底建设
随着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规划,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想的城市形态是“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11]。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了9年多的努力,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乡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为城里人提供农副产品和旅游休闲的场所,变为城市形态发展的本底。顺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大趋势,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应融入“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城市形态,更加注重和强调规划中生态本底的建设和延续。
4.2“反规划”理论与成都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
的要求相契合“反规划”理论强调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先为城市铺上生态本地,然后再在上面作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蓝图。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要求的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山是龙门山和龙泉山;水是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田是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则是川西林盘[12]。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念中也提出将生态本底与文化魅力相融合,以自然山水田园休闲为导向需求,以田园城市为启动,保留镶嵌在都市边缘的乡村别具特色的田园景观,提升景观吸引力,突出“乡土、生态、情趣”三元素,打造新田园城市,从而达到乡村景区化。这些生态本底是成都乡村旅游能如火如荼发展的资本,也是成都乡村旅游赖以持久发展的根基。所以保护好生态本底才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基本要求。
4.3“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成功案例中
的应用三圣花乡是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距成都市区二环路约5km,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三圣花乡”以“花文化”为媒,打造了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约风韵、秋有“东篱菊园”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主题景区,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景区。2006年4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圣花乡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规划者的长远目光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的把握。三圣花乡规划之初,红砂村放弃了修建五星级酒店,而是将当地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因恢复创新独具格调的川西民居建筑群,春花烂漫时节,在鲜花的簇拥下,座座川西民居风格院落尽显古朴和清丽,政府就造出了“花乡农居”;在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打造上因地制宜,梅林村以前就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打造出了“幸福梅林”;江家堰村以种菜为主,政府便打造出了“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政府先是让本村大田全部种上,然后再改造当地民居为带点西式的建筑,以陪衬的洋派气质;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政府就打造出了“荷塘月色”。 五朵金花的依次绽放,并没有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朵朵争艳,达到了叠加的效果。从“反规划”理论分析三圣花乡的旅游规划,规划的起步是先为规划区域铺好了生态本底,再在上面画出了这五朵金花。在规划中,不是注重当地有多少新建的或现代的旅游吸引物,而是注重有多少特色的、纯真质朴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吸引物。因此,吸取正反经验,借鉴“反规划”理论的精髓,审视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展望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1)反思成都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上远不及成熟景区,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上也远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就是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面临的提档升级的问题。
(2)反对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无论是适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还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出发,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都应先做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设施过程重视生态效益。
(3)逆向规划流程:先单独规划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推行四线(红线、绿线、蓝线和紫线)管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然后才规划建设区域。
(4)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规划”理论的规划成果是建立起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本底,让成都乡村旅游始终在这个本底上规划发展。
5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5.1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把“反规划”理论引入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本文试图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图3)。该模式是对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流程的逆向分析,优先考虑景观安全格局,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绿地、湖泊、林地、农田等)的规划,再进行建设区域的规划,建设区域的规划必须以非建设性区域的规划为前提,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2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反规划”理论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建立乡土植物苗圃;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0]。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强调成都自然生态本底“山、水、田、林”的相互融合;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繁多,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乡土文化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出品牌效应,避免品牌雷同;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好高产农田,保持乡土气息;在景观打造时,尽量采用本土植物,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保持本土性,避免生物学中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植被造成生态灾害;在规划建筑时,应与本土景观相融合,避免格格不入,过于突兀,成都的川西林盘足以体现成都乡村的原汁原味,乡村旅游开发时应尽量保护和开发林盘旅游。
6结语
一个新理论的融入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反规划”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出的,起初就是为城市规划服务,将它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乃至具体到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尚只处于理论借鉴阶段,要想“反规划”理论真正能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中还任重而道远。
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必须顺应成都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反规划”理论旨在将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与成都市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相吻合,使得“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高度可行性。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总结和深化。
此论文为《乡村旅游规划技术创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成都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为9562011R0028,获成都市2011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乡村旅游提升计划总体方案[R].成都:成都市旅游局,2011.
[2]唐建兵.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误区及改进分析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346.
[3]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50.
[4]王雷,李旺君. 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73.
[5]俞孔坚,李迪华,柳海龙.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29(9):76.
[6]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1):103.
[8]叶舒娟,杨效忠,罗世俊.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77.
篇7
1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
1.1道路绿地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
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路不仅是人们乘车时从环境的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更是与建筑物、风景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主要来自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是混凝土或沥青的外表,也包括了道路铺面旁边的乔木和灌木,成行的行道树,因此,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
1.2城市规划也间接影响到道路绿化的风格和特色
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应该初步了解城市(道路)规划和道路两侧用地情况,再根据用地的地形、地貌和土质情况、道路的设计车速情况,确定出道路的绿化形式。因此城市规划从某种角度上影响着道路绿化的形式风格与特色。
2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鉴于对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分析,笔者初步总结了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
2.1前期分析(综合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2.1.1充分研究所设计道路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位与纵断面形式,为设计提供第一手依据。
2.1.2充分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建设条件。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与土壤等方面了解建设条件;从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及城市特色等方面了解历史文化,确保道路景观设计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形象。
2.1.3研究道路两侧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所设计的绿化景观要以此为依据,符合用地性质的特点。
2.1.4了解市政管线在道路绿地内的走向及埋深,为下一步设计提供依据。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性原则
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即贯彻以乔木为主体,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最大限度塑造优美的道路景观。
2.2.2安全、可识别性原则
中央分车带的绿化应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考虑防眩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0.8m的低矮灌木或地被。
2.2.3文脉延续性原则
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
2.2.4协调性原则
协调道路绿化与交通组织,即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行车视线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在弯道外侧的树木应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引导行车视线。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范围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2.2.5服务性原则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即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规律和需求,同时植物群落块面的大小根据车速有机合理地布置,以满足功能和景观上的要求。
2.3设计要点
2.3.1空间尺度比例与空间序列的考虑
道路是城市的空间,它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道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当道路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高与宽之间存在着某种匀称感,这样的空间具有相互包容的均称性;当D/H<1时,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就容易相互干扰;当D/H比值进一步小时,街道就是一种封闭、恐怖的感觉;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两侧的建筑呈游离状,进一步增大,道路就有种空旷、萧条感;而D/H=1.5-2时,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亲切,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悦感。完整的道路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道路纵断面形式来看,还是从现代道路的实际情况来看,道路绿化都是道路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在沈阳浑南大道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中,由于中间的机动车道宽37.5m,道路为典型的三板四带式结构,因此我们在做设计时考虑采用两侧绿带内种植高大的乔木来分隔空间,待到乔木成熟后,D/H的比例接近2使整个机动车道路空间尺度更加舒适,不至于过于离散。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在视觉效应上应该是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此廊道具有长度长、视点又以一定速度运动为特点,因此在道路绿化设计中,不仅要满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一方面要强调道路沿线绿化风格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要求,又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如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的道路设计时,我们考虑了动态景观的变化。既满足了植物与环境在视觉上的协调统一,又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在配置上考虑了道路绿化模式段的长度,并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
2.3.2绿化形式的确定
绿化形式是整个道路绿化设计的关键。如何来确定绿化形式,根据笔者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①两侧用地的性质;②建筑特色与风格;③绿带内管线的位置与埋深;④要设计绿地的宽度。综合考虑了以上四点后,在设计时要注意加强高低层次分析与季相色彩分析的步骤,设计方案基本成型。如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道路绿化的设计,根据分区规划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商业用地、中间分车带宽12m,因此设计确定了韵律感强的高大乔木组群与低矮的剪型植物间断出现的形式,满足两侧商业建筑展露的要求;而市政管线多集中在绿地的两侧,因此本方案考虑在绿地的中心种植高大乔木、两侧种植浅根的低矮的篱或者灌木的形式。形式确定后我们来分析层次和季相,哈尔滨市冬季漫长是其显著特点。我们应该考虑植物的层次变化及季相色彩变化来丰富冬季景观,因此选择了乔木组群的树种为樟子松与暴马丁香交替出现的形式,两侧采用低矮的冬季红干的偃伏莱木形成层次和色彩的变化。
2.3.3节点及端头的处理
道路绿化要注重道路交叉口节点及分车带端头的特殊处理,设计时应考虑节点与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并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视线诱导的功能。如:在端头处种植低矮的彩叶花卉与图案式剪型篱,既可保证行车的安全性,提示人们注意,起到诱导的功能;又可使道路绿化景观丰富多彩。此外,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和人行过街通道的两侧,应考虑视线遮挡的问题,不宜建设高大的或者过密的灌木遮挡视线,要设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绿化形式。
2.3.4绿化植物的选择
要合理选用基调树种及其他绿化植物。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选用基调树种。此外,由于建设过程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地的土质都比较差,人为损害比较严重。因此在保证改良土壤、实施客土栽植的前提下,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和抗污染的树种,如:杨、柳、榆、糖槭、丁香、玫瑰、锦带、连翘、云杉等,才能较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要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减少扬尘和降温,又能提高绿地率,有着无法取代的景观效果。落叶乔灌木和常绿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观,枝干扶疏而不萧条。开花地被,如二月蓝、白三叶等,可以在道路边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壮观。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层次,城市道路是司乘人员重要的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在以阔叶植物为主调的基础土,应考虑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力求避免沉闷单一。可采用一些低矮、观色植物如金叶榆(黄色)、云杉(绿色)、彩叶草(红叶)等构置成不同图案的模纹图案,以增加叶色的变化。其次可通过采用观花植物如春季的榆叶梅、丁香,夏季的黄刺玫、玫瑰、佛头花,观果植物秋季的山丁子、金银忍冬、接骨木、李子,冬季的白桦、京桃、山桃稠李、偃伏莱木等观干皮植物季相变化来达到动态的色彩变化之目的。
篇8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如何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缓解紧张的生活压力中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伴随着旅游的发展,其用地范围也在不断低扩大,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旅游用地是土地利用的一种新方式,现有土地分类标准已经难以满足旅游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土地寻租现象时有发生。城乡规划是由国家制定的标准体系,涉及到了一些旅游用地分类,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下,完善的旅游用地体系是保证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城乡规划对土地管理的要求
(一)严格规划调整程序,提高用地标准
现阶段实施的城乡规划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的法定地位。土地使用是城乡规划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因为用地性质在城乡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用地性质管理,必须提高用地弹性,规划实施中的调整频率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避免造成浪费。
(二)对城乡用地协调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规划的立足点,打破我国传统的二元发展模式,建立全新的统一化的城乡规划体系,是实现城乡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加强对城乡用地一体化管理,要把统一的城乡用地分类作为前提,城乡规划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三)注重生态环保,加强生态性用地管理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点,对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各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坏生态,盲目发展而需要土地的行为,城乡规划是不允许的。
二、旅游用地的内涵
与传统的其他用地方式不同,旅游用地是在旅游充分发展的基础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提法。一般来说,旅游用地是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确定的各类风景名胜区说占用的土地。
目前国内对旅游用地的划分还没有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主要是依据城乡规划来进行研究。旅游用地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范围不在仅仅局限在建设用地,而是延伸到各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之,只要是能够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的各种地形地貌,都可以看做是旅游用地。
三、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旅游用地按照使用情况可以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两种,这种划分方式是是以是否建设为划分的依据,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旅游用地进行统一的概念界定和专门划分,以建设标准作为一个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可以采用的方式。
(一)旅游建设用地
旅游建设用地就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旅游专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加工业用地和管理用地。
1、专项设施用地。主要是旅游过程中用于游人游览的用地,主要包括:人文景观设施用地,如历史遗迹、墓地、宫殿等;方便游客休息所占用的土地,例如游客集散中心、文艺广场用地等。
2、基础设施用地。主要有:旅游交通设施用地,例如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停车场以及交通辅助设施用地等;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例如给排水、电力通信用地等。
3、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各种旅游服务建设所占用的土地,例如酒店、购物商店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等。
4、加工业用地。主要有在旅游过程中对各种当地农牧副渔业进行加工所要占用的土地, 例如脐橙加工场所、当地旅游纪念品加工用地等。
5、管理用地。主要是对旅游过程进行管理所要占用的一些土地,例如旅游行政办公大楼等。
(二)非建设用地。旅游非建设用地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没有进行工程建设所要占用的土地,既包括自然景观占用地,也包括人文景观占用地。
1、自然景观旅游用地。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例如山地、湖泊、树林等用地。
2、人文景观旅游用地。例如农田水利、水渠、农田等。
四、结语
篇9
一、城市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
2011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显示,入境过夜不立即出境游客中30.8%在所在的省(区、市)内继续游览;55,6%流向中国经济发达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省(区、市),如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浙江、广东和陕西等地区。同时,每年数量庞大的旅游者通过城市作为交通节点分流到城市内外各景区(点),并且近一半的人员选择城市作为游憩地。此外,城市还是周边地区及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如张家界、庐山、黄山、井冈山等旅游景区与城市连为一体,城市为其提供较好的铁路、机场接待等硬件设施。
二、城市旅游化功能形式
现代城市环境建设注重统筹规划,以“居游一体”的指导思想建设特色化的城市旅游功能面、功能带、功能点,从而提升旅游功能价值,反映城市旅游特色。尤其是工业型和商业型城市,由于长期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面对城市化旅游的趋势,二者均选择并希望通过大力改善旅游硬环境与软环境要素价值,发展旅游特色功能,提高旅游者对其的感受度与满意度,加速城市更新进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不仅承载相应功能作用,本身也是景观元素,具有美学价值,传递了丰富文化内涵,成为城市景区重要的品质旅游资源,体现了城市独有的风络和个性特色。现代城市旅游发展越来越意识到建筑体的美观性与协调性,注重桥梁、雕塑、高楼等城市建筑按照“建一物、添一景”的思路,满足旅游者的观赏与游览。
三、城市旅游保障机制构建
(一)协调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
在制定旅游规划时以城市规划为立足根本才能避免二者利益的冲突,保证两种规划在相关内容在口径布局上的协调。对涉及整个城市发展的设施布局、功能划分、人口布局、土地利用内容,旅游规划应给予肯定及配合,并对景观布局、城市文化形态、旅游用地等城市旅游要素进行科学筹化。其次,积极寻求城市与旅游平衡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适应城市整体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要求,保障旅游城市化地区在生态保障、市场运作,规划建设,政策制度等方面创造发展空间,满足旅游活动接待要求。城市规划对旅游规划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采纳城市旅游规划中合理内容,提高旅游在城市功能中的地位与作用,服务旅游城市化。
(二)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首先,旅游项目要依托生态保护需要进行开发建设,开展城市园林化建设,提高生物生存环境,建设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合理环境容量,不可破坏景观相容性。要加强旅游者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提高节能、节水的绿色消费意识,提醒旅游者减少对资源的无节制需求。其次,对旅游城市而言,应从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服务水平、基础设施、资源空间、社会文化承载力决定的接纳最大游客量。最后,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提高旅游者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杜绝旅游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恶化同步发生。
(三)实施专业化城市旅游管理
篇10
>> 城市电网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浅析旧城改造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移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乡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我国海岛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给水工程规划中若干问题探讨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若干问题探讨 城市建设中水污染控制规划的若干问题 结合实际浅析电网建设及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小城镇规划建设实践中的若干问题探索 对县级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柳州汽车城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对城市规划中若干问题的再探讨 县级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日照在城市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曾博伟.旅游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度[J].旅游调研,2005(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S].
[6]魏益华.论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89-91.
[7]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6):25-30.
[8]吴殿廷,王欣.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J].人文地理,2005(1):42-4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S].
[10]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2001(5):49-54.
[11]刘德谦.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旅游规划三议[J].旅游学刊,2003(5):40-43.
[12]巫宁.规划者的人文精神[J/OL].,2004-12-07.
[13]俞孔坚.规划的理性与权威之谬误[J].规划师,1998(1):104-107.
[14]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