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自守范文
时间:2023-03-17 13: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闭关自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奥巴马竞选总统提名时说,如果他获任总统,会杜绝中国的玩具进口美国。据说原因是“不安全”。后来他说当时说错了,深表歉意。9月11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轮胎征收惩罚性进口税,三年加三次,每次加得厉害,这得到奥巴马的批准。布什执政时,美国的相关团体多次提出对中国进口的货物征收惩罚税,据说有6项通过有关当局,但皆被布什否决。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这次惩罚中国轮胎进口的言论中,没有像玩具那样,被指含有危险成分。中国制造的轮胎显然被认为是安全的,只是价格相宜,间接导致美国轮胎工人失业,所以要惩而罚之。既不危险,也非倾销,只是价格过低。依次类推,将来美国反对进口中国廉价制造品的声讨会不绝于耳,奥巴马不会厚此薄彼。中国出口轮胎的命运将会成为保护主义卷土重来的先驱。
中国可以报复吗?当然可以,综观今天中国持有的筹码,这很容易做到。不过我要表示反对。我曾经说过,无论外国怎样惩罚中国货出口,中国都不要采取任何报复行动。何况今天遇上金融危机,报复将会导致保护主义地球化,对中国没有半点好处。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就是被迫要闭关自守,如果守下去,便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用亚当・斯密的观点简单解释其中的理由。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由于工人的分工合作,因此每个人的平均产量比独自操作的产量高出数百倍。这也是斯密认为“国富”的主要原因。在后文中,他不断论证这一点,并鼓励专业分工产出;市场贸易不可或缺,因为没有市场,专业分工也无从谈起。斯密的重要定律由此产生:市场的广度决定了专业产出的限度。
2001年为了写《供应的行为》第三章――《生产成本》,我要求一家印刷厂提供书籍的印刷成本。据我获得的数字,按2001年香港的物价核算,一本32开192页的平装书,印制500本的平均成本是每本57元2毫9分,8000本的平均成本是7元5毫3分。刚开始平均成本跌幅很大,但到了8000本成本差别相当小。就香港而言,每次8000本是最佳印制册数。
不过在香港,过了一把出书瘾的朋友都知道,由于市场小,书籍销售500本不容易。2001年,一本32开192页的平装书单本售价约45元,批发6折,是27元。不计入编辑、设计等费用,500本的平均成本是57元多,要过瘾不能不伤肉身。真要过瘾,2000本(印制成本平均约17元)是起码的要求了。
市场销量够大是利用专业分工产出以减低成本的主要法门,也因为这法门的存在,基于私有产权的经济就可以夸夸其谈了。印制书籍是量愈大产出平均成本愈低的一个好例子,可能有点夸张,但我们不难想出更夸张的其它实例。
中国内地的人口是香港的二百多倍。要过一把出书瘾吗?今天国内的书价比香港的大约低一半,成本也大约低一半,销售2000本当然远不及香港那么困难。书籍如此,其它产品也是这样。外国进口中国货物有助于扩大中国市场,不过中国自己既然有那么大的市场,美国要保护国内产业,让他们去算这笔账。弄不明白,美国在消费指数一蹶不振的今天,他们竟然会推出保护主义。难道轮胎价大幅提升,那里的老百姓会多购汽车吗?
美国推出保护主义,对中国当然不利:但这种不利,对大有发展势头、本身市场够大的中国来说,并不是太大的损失。如果报复还击,我怎样也算不出这会对中国本身有更好的效果。
篇2
一、资产负债观理论与收入费用观理论基本关系
资产负债观理论和收入费用观理论是复式记账计算收益的两种方法,本是同源的两种理论。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这两种本来同源的理论产生了分歧。
(一)两种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收益表法。该方法主张以交易为中心,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财务会计处理的重心应该是对收入、费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而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依附收入和费用要素;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
资产负债观则和收益费用观完全相反。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之为财产法。该方法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弄清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所以该理论认为,不需要区分交易与否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而只需要考虑企业净资产在实质上是否发生变化(所有者的投资及对其的分配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除外),因而该理论认为收益的实质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的增加。这种理论要求在计量属性上尽可能采用公允价值,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强调财务会计处理的重心应该是对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而收入和费用要素则从属于资产和负债要素;在财务报告中,强调资产负债表在整体报告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收益表只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是对资产负债观所确定的总括收益的一个明细说明。
(二)两种理论的同源性分析一般认为,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最初只是确认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而已,这两种计算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别从不同的价值运动角度确定企业的收益。企业在某一时点的价值存量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该时刻的余额量,表现为企业在该时刻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企业在某一时期的价值流量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该期间所产生的发生额,其中就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既可以通过价值存量的期末与期初的变化(即资产和负债期初、期末的变化)来确定企业当期的收益,即资产负债观计量法,也可以通过价值流量的比较(即收入、费用的比较)来确定企业当期的收益,即收入费用观计量法。由于这两种观点分别从价值运动的不同侧面来确定企业的收益,因而造成其所提供的收益信息含量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资产负债观所确定的收益,能更有效地度量企业财富的增加,反映的是归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财富变化;而收入费用观所确定的收益能更好地度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的是企业管理当局所取得的经营业绩。这种双重计量损益的方法正是复式记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不考虑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理想状态下,这两种收益观最终所确定的收益应该相等。
(三)两种理论的差异起源分析在不考虑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两种收益计量方法都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不考虑其期末持有价值的变化,只考虑其取得时发生的历史成本,因此,两种计量方法所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但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变化的,而且是极不稳定的。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与美元挂钩的国际金融体制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西方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通货膨胀,物价、利率和汇率经常处在一个剧烈的波动之中,使得企业资产的现行价值与其历史成本出现了较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资产的期末价值量不再是相关支出分配给费用之后的一个剩余历史成本,而是能反映其现行价值的一个现行价格;而收入、费用的计量仍然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这样就造成资产负债观计量的收益与收入费用观计量的收益出现差异,最终导致复式记账的双重计量损益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随着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影响,尤其是会计目标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慢慢地影响到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并渗透到会计准则的方方面面。
二、资产负偾观理论与收入费用观理论具体差异
(一)两种理论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上不同资产负债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要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作为指导。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或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与计量收益。在该种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收入和费用只是对前者所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的明细说明。收入费用观理论则要求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然后再根据两者的比较来确认收益。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收入和费用要素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然后再将其分摊计入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因此资产和负债要素只是收益确定的副产品或过渡产物。
(二)两种理论在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在收入费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而资产负债表则作为利润表的补充报表。而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都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所产生的。从信息的效用角度来看,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更主要的是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反映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且主要是基于本期的考虑。该信息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收入费用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为主。在资产负债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利润表只是作为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一个详细说明。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采用的是未来利益观,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现值反映,是面向未来的。该信息有助于现在的和潜在的股权投资者、债权投资者以及其他用户去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金额、产生的时间以及其不确定性。
因此,资产负债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
(三)两种理论在会计要素的优先地位上认识不同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和负债是会计要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只要规范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他要素都可以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定义。如我国基本准则首先定义了资产和负债,认为“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在此基础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要素是优先考虑的要素。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该理论要求首先定义收入与费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利润要素。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要素没有明确的联系。
(四)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上的不同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重心上存在差异。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会计计量重心是资产的计量。资产是最为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他各要素的计量都从属于资产的计量。资产计量强调资产的未来价值观,而不是其历史成本观。具体而言,资产强调其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但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会计计量的重心是收益确定。资产也需要计价,其计量要么是为了计量已实现的收入所对应的存在形态的价值量,要么是为了计量已发生的支出中有多少应作为费用,还剩多少应作为资产。可见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资产计价的目的主要为收益的确定服务,其计量主要是面向过去。
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屑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的未来价值观必然要求资产的计量面向未来,从而打破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但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收益计量的核心地位使得资产的计量完全服务于收益的确定,服务于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的总结,由此必然会以历史成本作为其主要计量属性。
两种理论在未实现损益的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的确定首先是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加额(不包括投资者新增的投入或分配给投资者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化);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是否实现,也不需要考虑交易因素与非交易因素,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并加以计量。这样,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实现原则所限制而不能确认的很多未实现损益项目,如由于物价变动而导致的企业资产所产生的持有收益等,在资产负债观下就可以确认成为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两种理论在会计披露上的不同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信息是会计对外提供的核心内容,利润表在整个财务报表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收入费用观以会计期间假设为基础,根据企业经济业务中收入与费用的变动来计量利润,不仅操作性强,而且还可提供各种性质的收益明细资料。但在强调配比和实现原则下,那些不符合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而对企业收入或费用产生影响的项目,通过采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作为跨期项目暂记到资产负债表中,待到以后会计期间再逐步转入到相应的利润表中;从而造成资产负债表中出现了一些本质上是费用、收益或损失的项目却被当作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加以列示。这样,资产负债表成为利润表的过渡性报表,其相关性大打折扣。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信息是会计对外提供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在整个财务报表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都严格遵守了资产和负债的再确认与再计量原则,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在某一时刻基于未来视角的财务状况。但由于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主要是对期初和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其收益信息只能是一个总括的内容,无法提供收益的明细信息,减弱了收益信息对使用者的有用性。也正是基于此,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需要增加报告全面收益的会计信息,扩展现行的利润表,形成对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补充与说明。
三、资产负债观理论和收入费用观理论展望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重要会计国际组织在会计准则制定中都采用了资产负债观理论,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理论的思想。由于资产负债观理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大增强,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但收益费用观理论作为一种收益计量模式将继续存在。又由于资产负债观理论所产生的收益主要是以总额的形式存在,收入费用观收益计量模式将作为其补充对收益的总括信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参考文献:
[1]李勇、左连凯、刘亭立:《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2]张辉:《从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不同》,《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2期。
篇3
释义:形容某物漂流过海来到某一个地方,路途遥远。
示例:他早年远渡重洋,历尽艰辛才创下这番基业。
近义词:远走高飞、跋山涉水
反义词:足不出户、闭关自守、深居简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买椟还珠。讲的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一个商人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了许多小盒子。把盒子制作得非常精美。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非常喜欢,就买了一个。把盒子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却拿着盒子回去了。
在收藏界里。确实有这样一群收藏爱好者,他们购买可口可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享受美味的饮料。而是为了收集可口可乐瓶罐。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喝完可口可乐饮料之后,把瓶罐扔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那些独具慧眼的可口可乐瓶罐收藏爱好者眼里,这些可口可乐瓶罐却是“椟比珠贵”的宝贝。
我国的可口可乐瓶罐收藏活动才刚刚兴起。并且少有人知。不过,在可口可乐的故乡――美国。可口可乐瓶罐早就是一种收藏人数众多的收藏品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说,美国的收藏者比较热衷于收藏可口可乐玻璃瓶,而欧洲的收藏者则对可口可乐易拉罐情有独钟。就我国的可口可乐瓶罐收藏现状而言,比较成熟的地区当然非香港和台湾莫属。因为直到2000年前后。大陆才有凤毛麟角的收藏爱好者开始涉足可口可乐瓶罐收藏。事实上,这也正是大陆早期出品的可口可乐瓶罐难觅踪迹。并且价格高昂的主要原因。值得庆幸的是,在2002年以后,可口可乐瓶罐收藏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认同。例如,2002年。收藏爱好者戴向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个人的可口可乐瓶罐收藏馆――戴向东可口可乐收藏馆。此外,他还创办了中国可口可乐玩家俱乐部。当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可口可乐瓶罐收藏略成气候。不过,不管怎样。可口可乐瓶罐收藏热显然已经初见端倪了。
可口可乐瓶罐收藏的文化动因
具有近120年历史的可口可乐饮料。是由美国药剂师彭伯顿在自家后院里用一只船桨和一个大铜锅创制的。早年生产的可口可乐是用一杯白开水加一匙糖浆勾兑而成的。有一天,由于天气炎热,销售可口可乐的雅各药房客似云来,新请来的助手在手忙脚乱之中,一不小心地将苏打水与可口可乐混在了一起。出人意料的是。顾客却对这种“新配方”的可口可乐赞不绝口。从此,这种可口可乐糖浆与碳酸水混合的饮料开始风靡全球。并且从1894年以后,开始以瓶装的方式出售。不过,真正使可口可乐迅猛发展的。却是两位美国律师。他们向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老板简道宁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商业合作方案。即由可口可乐公司将糖浆销售给他们,他们自己购买生产设备。组建销售网点,将糖浆兑水,装瓶,出售。可口可乐公司允许他们使用可口可乐的商标。他们则按照可口可乐公司的质量要求进行生产。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合作方案。使得可口可乐加工厂遍地开花。
篇5
8月18日,我们学校组织一部分同学去奥体中心体育馆观看手球比赛,而我也是这部分同学中的一个。
早上5点,同学们准时在学校集合,坐上了通往比赛场馆的车。因为没来得及吃早饭,所以同学们都带了一些食物到车上去吃。我们一边吃着手中的食物,一边看着路边的风景,很快就到了比在场馆的安检口。
过了安检口,就是奥运村内部了。在这里,我们先照了几张照片,然后趁着入场前的时间去看看其他的地方。在奥运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国家体育馆“鸟巢”了,于是我们便往“鸟巢”的方向走去。走到了和“鸟巢”仅仅隔着一条马路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才感受到“鸟巢”的建筑设计的精妙:它的整体是由钢架结构建成的,每一个空隙的形状都是三角形,以此获得一般建筑物无法达到的承重能力。“鸟巢”的旁边就是同样家喻户晓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了,水立方的建筑设计也同样精妙:他的膜结构使用的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这是一种新型材料,奇妙的是,这种材料破损后,只要打上一块布丁,过一段时间,它就会恢复原样。
到了入场的时候了,同学们都排好队,有序地走进了比赛场地。到了比赛场地,同学们开始等待比赛开始。
过了一段时间后,比赛终于开始了。第一场比赛是由冰岛对阵埃及的比赛。比赛开始前,同学们纷纷预测这场比赛的获胜者一定是冰岛,因为冰岛是一个手球强国,而埃及仅仅是一个小国家。但比赛开始后,事实证明了同学们的预测是错误的。埃及队在比赛刚刚开始就确立了一定的领先优势,然后就努力地保持着这优势,但是冰岛队也不甘愿落后,连续发起了好几次猛烈的进攻,数次反超比分,而埃及队的队员们却像魔术师一样,每次都能再次超越冰岛队,并再次确立领先优势。眼看着时间就要结束,冰岛队当然不甘心失败,他们又发起了一次猛攻,但是比分还没来得急超越埃及队,比赛就结束了。最终,冰岛与埃及以平局结束了这场比赛。
篇6
打开手机,在第一屏幕向右滑动屏幕进入“负一屏”;进入负一屏后,点击左上角“智能助手设置”;在智能辅助设置界面,点击关闭“新闻”右边的开关;关闭新闻功能后,负一屏内不再推送新闻,同样的手机锁屏后也就不会推送热点新闻了。
华为手机隶属于华为消费者业务,作为华为三大核心业务之一,华为消费者业务始于2003年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中国、俄罗斯、德国、瑞典、印度及美国等地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取消静音模式:下拉屏幕顶帘,将静音调节为声音。
2、设定-声音-音量-媒体/铃声/通知/系统-将媒体音量调整到最大。
3、查看内置音乐播放器中的歌曲是否有声音。
4、若机器支持关闭所有声音的功能,建议进入设定-辅助功能-(倾听)-关闭所有声音-取消对勾。
5、卸载近期下载安装第三方软件。
6、备份手机重要数据后恢复出厂设置尝试:设定-重置/隐私权/个人-恢复出厂设定。
篇8
【关键词】 扶正祛邪;症;方《素问·评热病论》有云:“邪之所凑,其病必虚”,夫谓人之正气虚衰,邪必袭之。余观世之大千,皆通此道也。故思中医之不愠不火,盖因其正气虚衰、釜底抽薪,其根基已然不固,何言“枝繁叶茂”?
症一:为药失纯
中药之材,其载育、采收、成药皆讲究地道。然今之风或速成、或高产、或存伪,千年灵芝,一朝可成;或虫蛀、或发霉、或走油,昂贵鳖甲,蛀虫缠身。呜呼!其药性何存?其药效何在?夫华佗再生,枉自喟然,药之失真,神医无力。
症二:为学失真
《道德经》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求学之道当纯初衷、净心神、抛杂念,修身养性方可成。奈何世事喧闹浮华,中医之渊源为几人可道哉?或为名、或为利,正气不存,邪焉不附之?至学无成,囊中空虚,何以辩证施治?又有云:“教之道,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根。然中医之教育现同虚设,学用相离、鱼龙混杂、中医西化、自掘坟墓,其根焉有不动摇之理?加之人心不古,急功近利,更如狂风摧木,大树危矣!
症三:为医失传
中医治病,辩证论治;声色形神,了然于心。今西学泛滥,西化设备鱼贯而入,中医亦不自持,大有赖西医以为生计之势。望闻问切,如镜花水月,传世之宝几人问津?正气不固,言何御邪?又或唯利是图挂羊头卖狗肉有之,江湖术士招摇撞骗有之,一知半解贻误病情有之,中医之清誉,毁之已矣!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医虽居国粹之位,然此种种邪之弊,如蝼蚁之毁堤,千年之宝,毁于一旦!此中医之不幸,更为国人之不幸!为今之计,须扶正驱邪,治中医于未病,方可现中医之异彩,博世人之信仰,得门庭若市之势。
方一:身正令行,邪不可干
为药者,遵地道之行规,立校验真伪之准则。
为教者,撇身外之浮华,扬师承正统之美德。
为学着,弃混杂之糟粕,取中医正气之精华。
为医者,舍利益之诱惑,为大医精诚之典范。
此四者,为正己之行。其身正则气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矣。
方二:不拘一格,跻身多元
纵观华夏数千载,群雄逐鹿,必示其强。中医欲立杏林于不败,定当因时制宜,相时而动。世事昭警:闭关自守者必先亡其身。或救人于疑难;或谏言于养生;或防病于未然;以先声夺人。后可西为中用,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此中医之繁荣,指日可待。
方三:扶正固本,根正苗红
篇9
关键词:中国艺术;现当代艺术;国际接轨
如今,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状态,不再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持续对外的开放国策,加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中国和国际之间意识形态的开放,信息传播的同步化,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使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进一步融合,这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也由此蕴含巨大的创作能量。在现当代艺术的学术方面,中国艺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和国际接轨需要走一条中西融合的兼容道路,用西方的艺术观念、色彩关系或者材料形式表现中国的审美意象和价值观念。中国现当代艺术一直受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有意识地用西方艺术的技法和材料来表达中国艺术的思想和意境,成功的艺术家有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赵无极等。例如,林风眠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不仅偏爱写意,而且注重形式,积极推进当代艺术,在艺术实践上实现中西艺术的兼容并蓄,形成了林风眠独特的中国现代艺术与西方的审美理念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中国现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资讯的同步性,通过先进的通信工具和现代的网络传媒方式,使中国的现当代艺术文化信息和世界处于同步状态;另一方面,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独特的政治形态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结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有逐渐走红的趋势,使得中国现当代艺术在国际上成为国际艺坛关注的对象。但是需要引起中国艺术界注意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基本上由国内外资本市场操纵,国内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推出,其背后都是资本的力量,这些由国内外资本推出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在当代开放时代的精神追求和人文现实。
其次,大部分的中国艺术作品为官方的文化意识控制。中国当代艺术如果仅仅通过国家控制的渠道,或仅仅通过国内外资本推出的渠道,都不能真正与国际接轨。如今,推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国际接轨,很大程度上来自两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海外资本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品的收藏,通过海外资本对作品的,然后向国际推出;另一方面,是国际策展人邀请中国艺术家在国际展事中展出作品。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在国际重要展事中频频获奖,是中国现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的一股值得重视的力量,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奖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的现状。另外,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在海外重要美术馆的个展和海外美术馆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认同,也是中国现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有力例证。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海外重要美术馆的个展在这十年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领域主动的话语权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中国现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视野已有二三十年,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国际化,但离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还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主要产生于我国整个系统的运作和国际化系统的运作方式,如展览的策划、布展的方式、展览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可以说,中国的策展人、批评家、收藏者、艺术媒体和艺术机构并未真正进入国际艺术的运转体制,即使有参与,也是作为次要角色或多元配料。中国现当代艺术只是西方策展人、批评家、收藏者、艺术媒体和艺术机构选择的对象,因此他者选择的有限性掩盖了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不断努力寻求世界的认同,一直在朝着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努力,但是至今双方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观念、做法,甚至概念都不太一样,让国际艺术界与国内艺术界在双方处于同一状态下产生直接对话,并产生相互影响,并非易事。另外,对于国际艺术界,中国艺术还是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这种边缘的位置使中国的艺术难以进入国际艺术界的视野,国际艺术界与中国艺术的关系,就好比国内艺术界与非洲艺术的关系。美国的艺术机构运用重要博物馆的学术导向、国际传媒的话语权、艺术市场的资本力三种手段控制国内外的文化艺术,这三种手段能够宣传和包装国内外所有艺术产品,令许多美国认可的艺术价值观念在全球得以推广。
因此,我们不妨学习美国,运用这三种手段努力向世界推出具有中国主流价值观的现当代艺术。基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观念、做法,甚至概念都不一样的前提下,要求国际艺术界与国内艺术界进行对话,产生直接的影响并非易事。当双方处于同一状态,对话才能顺利进行。中国艺术家们一直在朝着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努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条路还很长。我们的当代艺术从八九十年代算起,才30年的历史。而西方的当代艺术历史比我国的当代艺术历史要长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寻求平等对话,因为双方目前还处于不同的现当代艺术的历史阶段。所以,中国现当代艺术要呈现自身的价值,需要在国际重要展览平台上有更多的亮相,中国艺术界的艺术机构、策展人和批评家,应该更多样、更多元和更多渠道地在国际平台展示中国艺术的真实状态,真正进入双向性的国际交流。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需要在国际交流中不断认识、不断沟通、不断取得共识,这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当下的重要任务。同时,被推上“国际化”舞台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更需要承担一种责任,一种用符合国际国内共同利益的开放观点与国际艺术界进行平等对话的责任。当然,这需要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最后,我们理应把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真实面貌更广泛、更多渠道地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因为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如今中国的当代艺术事件不是在国际界外的事情,有时,它就是国际事件。
参考文献:
[1]…姜黎黎.中国当代艺术概论[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
[2]…徐琛.非艺术: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
[3]…迈克尔•苏立文(英).…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篇10
一、以竣工结算作为自行建造工程成本确定的时间界限
[案例1]a公司于2011年2月初开工自营建造了一幢办公大楼,于2011年9月末时,已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完成办公大楼主体工程的施工和安装,账面归集的“在建工程”金额为150万元,估计继续发生在办公大楼的工程款为2万元。9月底,公司相关办公机构和人员陆续搬入新办公大楼办公。12月31日,工程全部完工,办理竣工结算手续并交付相关发票后,a公司方才办理“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总金额为153万元,本年未计提折旧。假设该办公大楼预计使用年限20年,预计净残值为0,并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且会计与税法规定一致。
实施条例规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因此,a公司财务人员对此项业务作了如上的处理。但对于自行建造(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的确认时点,会计准则规定,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何谓“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呢?就是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购买方或建造方预定的可使用状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判断:(1)固定资产的实体建造(包括安装)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实质上已经完成;(2)所购建的固定资产与设计要求或合同要求相符或基本相符,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或合同要求不相符的地方,也不影响其正常使用;(3)继续发生在所购建固定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几乎不再发生。
为指导实际业务中的规范操作,对于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的固定资产,应用指南明确规定,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结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已计提的折旧额。为了尽量缩小财务处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国家税务总局又在《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中作了补充规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因此,对于[案例1]中的业务内容,a公司财务人员应当在9月末时,即按估计成本152万元确定并结转“固定资产”,将估计可能会继续发生的成本2万元暂计入“其他应付款——暂估应付工程成本”科目,并在10~12月份每月计提折旧额0.633万元[152÷(20×12)];在12月31日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后,将“固定资产”的暂估价值152万元调整为实际成本153万元,在以后的预计使用年限的剩余年限内,每月计提折旧0.637万元[153÷(20×12)]。
而在企业所得税处理方面,12月31日办理竣工结算之前,a公司按暂估价值计提的折旧额1.89万元(0.63×3)需作纳税调增处理,待办理竣工结算之后的次月起,每月允许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金额为0.637万元[153÷(20×12)](计算尾差忽略不计)。
二、按实际支出确定超过正常信用期限付款的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案例2]b公司通过协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r公司购入一台设备,合同约定,设备总价款90万元,首期付款15万元于2011年1月1日支付,其余款项在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期间平均支付,每年的付款日期为当年度的12月31日。设备已于首期付款日当天2011年1月1日运抵并开始安装,发生运杂费和相关税费16万元(不含增值税);2011年12月31日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发生安装费4万元,上述运杂费、税费及安装费均已用银行存款付讫。假设折现率为10%,b公司均按合同约定通过银行如期支付了设备款,暂不考虑增值税。
b公司财务人员对该设备进行了如下账务处理:2011年12月31日,确认“固定资产”原值110万元(90+16+4),确认“长期应付款”75万元(90-15),同时减少“银行存款”35万元。财务人员这样处理的依据是,实施条例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但准则讲解认为,企业购买固定资产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的经济业务事项,实质上具有融资租赁性质,购入资产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而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因此,对于[案例2]中的b企业购入的设备,应进行如下账务处理:(单位:万元,下同)
1、设备购买价款的现值为:15+15×(p/a,10%,5)=15+15×3.7908=71.862
2、未确认融资费用为:90-71.862=18.138
3、应资本化的未确认融资费用:(71.862-15)×10%=5.6862
4、应费用化的未确认融资费用:18.138-5.6862=12.4518
5、确认设备的原始入账价值:71.862+16+4+5.6862=97.5482
三、将土地使用权仍分配计入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成本
[案例3]c公司为修建两幢职工宿舍,于2011年1月份通过出让方式取得一块土地使用权,土地出让金及其他相关税费共计支付100万元。两幢宿舍楼是按同一张设计图出包给某施工方建设的,2011年10月末,两幢宿舍同时完工交付使用,c公司结算工程款合计160万元。对于每幢职工宿舍的入账原值,c公司财务人员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21号)第三条“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应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的规定,将土地使用权价值分摊计入宿舍大楼的成本,即每幢宿舍大楼的入账价值为130万元(100/2+160/2)。
对于土地使用权是否分摊计入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成本的问题,应用指南明确规定:“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甚至对于实施会计准则之前,按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将土地使用权分摊计入房屋建筑物成本的作法是否需要追溯调整的问题,应用指南也予以了明确:“首次执行(会计准则)日之前已计入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土地使用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应当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首次执行日应当进行重分类,将归属于土地使用权的部分从原资产账面价值中分离,作为土地使用权的认定成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处理。”
因此,c公司的职工宿舍大楼的单幢入账价值应为80万元,土地使用权单独作为“无形资产”管理,考虑是否预留残值及其金额后,分别按预计使用年限采用一定的方法计提折旧或摊销;但在计算宿舍大楼应缴纳的房产税时,则应按含土地使用权的单位价值130万元计算。
四、未将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案例4]d公司外购一台需安装调试后才可使用的机器设备,外购价款(不含增值税)60万元,安装调试费(含人工成本、辅助材料等)3万元。正式使用前进行试投料生产以检查设备性能和安装调试效果。2011年3月,公司投入生产原料价值2万元,人工成本1万元(其他制造费用忽略不计),生产出经检验合格的产成品并实现销售4万元。
对于在建工程试运行收入的涉税处理,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79号)的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凡在纳税年度内从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经营),或在纳税年度中间终止经营活动的纳税人,无论是否在减税、免税期间,也无论盈利或亏损,均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因此,d公司财务人员对上述机器设备试运行收入4万元计作“其他业务收入”,并按配比原则对试运行成本(原料价值与人工成本)3万元计作“其他业务成本”,从而将机器设备的试运行净收入1万元计入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而将机器设备的原始入账价值确定为63万元,并按此作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数。
虽然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在建工程试运行业务的账务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按现仍在有效执行中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执行。该制度规定,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因进行试运转所发生的净支出,计入工程成本。企业的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取得的试运转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其发生的成本,计入在建工程成本,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按实际销售收入或按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
因此,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会计上,将机器设备试运行的净收入1万元冲减“在建工程——机器设备”的成本,确定“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原始入账价值为62万元,以此为基数确定其每年应计提的折旧额;在所得税处理上,则应将试运行净收入1万元计入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而按63万元为基数确定该机器设备每年可税前扣除的折旧金额。也就是说,对会计折旧金额少于税务折旧金额之间的差额,作调减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处理。
五、未单独确认、计量和披露投资性房地产项目
[案例5]e公司因经营方向调整,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将因此而空置的一幢生产用厂房对外出租。2011年3月1日,e公司与s公司签订自即日起为期5年的经营租赁协议,将该厂房整体出租给s公司使用,截至出租日止,该厂房的账面余额为90万元,累计折旧30万元。假设e公司无法持续可靠取得该厂房的公允价值。
因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均未要求对投资性房地产业务进行单独的处理与披露,因此e公司财务人员未对上述经营租出的厂房的账面价值作任何账务处理。而会计准则规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称为“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等。对投资性房地产应单独进行确认、计量与披露。
因此,e公司财务人员应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将该厂房的账面价值由“固定资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且因无法持续可靠取得其公允价值,故只能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核算。
正确的做法是:将截至出租日止的厂房的账面余额90万元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将其账面累计折旧30万元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然后继续按其原定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但折旧金额不再计入“制造费用”等科目,而是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厂房的租金收入计作“其他业务收入”;会计期末,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应在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予以披露。
六、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调整,也不进行减值测试以确认减值准备
[案例6]f公司成立于 北京2008年,公司制度规定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固定资产计量、管理与核算,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投入使用)之日起,按实施条例规定的年限确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按原值的5%确定预计净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变更。该公司开展正常经营活动已经三年了,也一直按这些规定在执行固定资产核算,没有作过任何调整(假设也没有发生过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
此案例中的f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基本上完全参照了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而没有结合考虑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环境及使用情况。比如实施条例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等等。
而会计准则虽然也规定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允许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的,比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期末减值测试,会计准则更是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因此,f公司财务人员应按会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固定资产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以及其他环境,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以及合理的折旧方法,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期间及每期实际的资产消耗,并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进行复核,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与原先的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进行调整;如果因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及其他环境的变化对固定资产预期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也应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
七、对未取得合格票据的固定资产不予计提折旧
[案例7]g公司是一家小规模生产型企业,因生产经营的需要,从非关联公司p公司购入一台约6成新的旧机器设备(全新设备的含税市场价约为65万元)。合同约定g公司一次性支付机器设备的含税价款30万元,但p公司只向g公司提供了一张收款收据。g公司另外支付装卸运输费2万元和安装调试费1万元,安装调试三天后即完工并经验收合格投入使用。g公司财务人员认为此机器设备未取得合格的发票,计提的折旧费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为了避免年终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对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计算,因此在期末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账务处理时,将此机器设备的原值33万元从固定资产原值中予以剔除。
会计准则规定,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的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完成之前的固定资产等之外,企业应当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包括季节性停工检修的固定资产和进行短期修理维护的固定资产。g公司购入的旧机器设备虽然没有取得正式合格的凭据,但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了正常效能,其价值也已经转移到了产品成本中去了,如果因为其未取得正式凭据而不对其计提折旧,那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一个较长的时期之内,企业的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高、会计信息严重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