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秋天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07 08: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秋天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一叶知秋: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秋风落叶:原指秋风扫尽了落叶,一片凄凉的场景,现多比喻为一扫而光。
4、春去秋来:意思是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篇2
一、成语故事化
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趣味中梳理积累。
如,一朝之忿,樊迟跟随孔子在天坛下散步,问孔子:“请问老师:如何能提高道德修养、去掉恶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做事,后考虑个人得失,不就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吗?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去指责别人,不就能去掉恶念吗?由于一时的愤怒,克制不了自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不是很迷惑吗?”“一朝之忿”比喻一时的气忿。(出自《论语》)
二、成语系列化
如,让学生把“勤奋类”“品行类”的成语归类梳理,再者可以根据“春、夏、秋、冬”进行梳理。有的学生把这些系列化的成语做成表格,值得师生学习,可以说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如,有关夏天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成语著作找
学生学习经典著作时,总会从里面找出优美的段落、富有哲理的句子、常用的成语等。如,在阅读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时,学生从中梳理了不少的成语:
1.不过她自认为她是有权利的,而且不容置疑。
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2.看姨婆脸上那副表情,我想象的到,她是严阵以待再次入侵。
严阵以待:摆好衣襟端端阵阵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那天正好是个赶集的日子,我姨婆得到了一次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赶着小灰马在大车、筐子、蔬菜堆和小贩货物之间迂回穿行。我们间不容发的转折,引得路人议论纷纷。我姨婆不理这一套,只顾赶车走她的路。我相信就是她身陷敌国,也会同样镇定,一意孤行。
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
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中极其危急。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四、成语文言找
从高一的文言文教学开始,就进行成语卡片的积累。先让学生自己找,小组合作展示,然后教师总结补充。
如,在《廉颇与蔺相如》中的成语积累有: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劳无功;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束之高阁、束手无策;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十恶不赦;等等。
五、成语展示化
在梳理积累的同时,要有所记忆巩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运用。在此为学生搭建成语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秀一秀自己,更能激发学生的运用兴趣。
1.成语接龙比赛。在成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用该游戏来检验巩固成果。
2.自编自演成语故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成语故事,根据情节分角色演绎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以下环节:熟读故事、理解成语、演绎人物、排练合作。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的认知、理解、听说读写能力均可得到提高,并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谓一举多得。
篇3
关键词:成语 文化 教材 课外 情境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7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品,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外表凝练,内涵丰富。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成语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中华语言的热爱,提升他们作文写作的功底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成语教学,然而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怎样指导他们积累成语呢?我根据年级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课内外结合,积累与运用并重,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教材为平台,引导学生积累
(一)联系课文学习成语
我以课例中的成语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成语,初步感知成语的意思,在所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联想,意会成语所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接受并喜欢成语。如《北京》课文中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对于其中“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理解,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要有具体而形象的刺激物作为学生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于是,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立交桥上有许多车子,来的来,去的去,一辆接着一辆像条长龙,一直向前开。接着,再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手势,模仿车子在立交桥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然后,我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看看图上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一直往前赶,就像大自然中的(河流)一样,不停向前流,“川流不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把车流和河流二者的共同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比较和联想,便能进一步感悟“川流不息”所表达的意境了。最后,我又把这个成语放到生活场景中去,让学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感受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积累成语。
(二)借助生字补充成语
给生字找成语朋友,让学生在扩词中积累成语。扩词是低年级小朋友语言积累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扩词的过程中,常以一个生字为基点,可带出几个学生易读、易懂、常见、实用的成语。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拼音识字”第一课后,我便在课上让学生用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十”进行扩词,并说说带有这些数字的成语,让学生开“成语火车”: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通过这样的教学,当学期结尾时,学生无形中就积累了许多与生字有关的成语,这其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浅近常用的成语,学生爱听、爱读,无需教师过多解释、说明,学生也能耳熟能详。有些成语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成语便会在不经意间“其义自见”,久而久之,就达到了“厚积薄发”的境界。
(三)通过分类充实成语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配合新课程标准也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如语文园地辟有“日积月累”栏目,四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成语韵语、古诗词等内容,把很多意思相近(相关)或结构相似的成语放在了一起,让学生读读背背。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课文和课后也有很多成语,包括与春天有关的、与秋天有关的、富含人生哲理的等,它们大多浅显易懂,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就地取材,指导学生加以类别,然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成语的韵律美,通过诵读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再背诵以强化积累。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多积累带有数字的成语、带有动植物名字的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通过对成语的分类积累,学生的成语积累量逐渐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也明显提升了。
二、以课外拓展为延伸,丰富学生积累
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课内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内阅读之外,还应该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小学生的文化成长。因此,教师要从小学生入学之初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阅读成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建立“词汇摘抄本”,多摘抄优秀读物中的精美语句(含成语),量变变质变,一学期下来收获就会多多。
此外,经典诵读也不失为成语积累的一条捷径。我每天利用预备铃响到上课铃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成语速记》《成语童谣》《成语韵文》等经典教材。如《成语韵文》求学篇: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通过诵读经典,学生既传承了中华经典的精髓,又积累了丰富的成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以运用为舞台,沉淀学生积累
语言学家将只能理解、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为“消极语汇”,将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汇”。要把“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就必须加强运用语言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巧妙运用成语,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形成积淀。
(一)创设运用情境
如利用文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中人物的表情说成语:愉快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看学校场景时,如“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操场上人山人海;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如此这般,成语就消化了,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构筑运用阶段
篇4
从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词”的积累入手吧,为金碧辉煌的语文大厦来个奠基工程。由于学生刚入学,词汇量不够丰富,所以我把每课的生字进行扩词四五个,多的达到七八个,并按课打印成词签,贴在每单元的后边,以便学生随时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同时也为家长的听写带来了方便条件。每天只要学生有时间就去读词语,经过日积月累,班级的学生的词汇量就会明显增多,运用词语也很灵活了,说话造句的能力也增强了。同时,因为有些字是不认识的,反复认读,又进一步扩大了识字量,其实是一举两得。词语积累在语言表达中、在今后的习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语积累――品味浓缩历史,提高文字表达力
有了词语积累作为基础,接下来背成语也不算困难。在学习生字时,我给每个一类字找了一个成语,以单元的形式打印后,贴在了书上,让学生背诵。为了降低难度,在学习生字时,带出成语来认读。认会之后,让学生领读。然后每个人负责一条成语,每节课都反复巩固,一天下来接受快的孩子都能背下来了,接受慢的孩子也记得差不多了。这样既是为了巩固识字,又为了扩大积累,将来能学以致用,正所谓厚积薄发。每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见字想到成语,顺便认识了其它的字,识字量又进一步扩大了;再学其它字时,学生都能带出这个成语来,又是一举两得。我不局限于生字成语的积累,还随着课后的积累,进一步扩展,如上学期打印了数字成语、动物成语、AABB 、ABB、ABAB 、ABAC式词语;这学期积累了四季成语等等。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说我班学生上课组词都是成语,真正是平时积累到位了。为了提高积累成语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在日记中运用成语,只要用得恰当就加一颗星。孔繁一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下课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摇着呼啦圈,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揣原婷写到:在这个暑气蒸人的夏日,我最不愿意到外面玩了。孙宁泽在日记中说:张睿达莫名其妙地被妈妈说了一顿,很委屈……
三、古韵文积累――浸染学习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积累了一段时间成语之后,我觉得学生对古代的国文精华也应该了解一下,我又试着领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每隔一两周就为学生打印出一部分《三字经》、《弟子规》,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背诵。为了增加兴趣,我自费买了放音器,从网下载带有音乐伴奏的原文,学生们特别喜欢,边听边背。在背诵的同时,我还讲解意思和介绍有关的故事: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窦燕山教子……孩子们的知识面扩大了,也接受了中华美德教育。有了《三字经》、《弟子规》、成语作为基础,将来接触文言文就会很省力。教孩子一天就要想着他的一辈子,积累知识就是积累人生,让学生思想不断厚重起来。我们的一生都是在积累,平时知识的积累,何尝不是对人生的积累呢?
四、农谚、名言、古诗积累――丰富语言材料,增强民族文化底蕴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60-02
“嫁接”本是一个植物学概念,是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的过程。“嫁接”语文课就是开放语文教学内容的边界,消解“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壁垒,有意识地借助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资源和方法路径来优化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开阔并无限延展的兼容空间。
“嫁接”过程中,接上的芽或枝叫作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作砧木。“嫁接”语文课,首先要为“语文课”这株“砧木”找到合适的“接穗”,然后通过一系列语文实践,以学科本质的力量使它们紧密相连,促进“细胞”增生,“伤面”愈合,从而实现整体植株的“成活”与“改良”。
1.“嫁好”――为“砧木”寻找最有亲和力的“接穗”。
影响植物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接穗和砧木的亲和力。所谓亲和力,就是接穗和砧木在内部组织结构、生理和遗传上,彼此相同或相近,从而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高,嫁接成活率就高。
课堂嫁接也是如此,某些不同学科,内容、进度相同或相似的“近亲”资源可统整起来联合教学。比如:苏教版二上中的《识字1》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练习1》要求读背一组秋天的成语和一首小诗《秋天到》,《练习2》的“做做说说”要求观察秋景并将它画下来或者写下来,课文《秋游》描写的是老师带领学生去秋游的情景;而苏教版二上《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走进秋天》前三课内容为《秋天到了》《秋游回味》《巧手剪秋天》,形式有“讲讲我眼中的秋色”“种子拼画”“秋游盘点”等。两者教材版本、教学进度一致,内容都与秋天有关,学习形式也有相近或重合之处,可以整合在一起,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
另外,可寻找一些和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来充实语文课堂,比如绘画、音乐、表演、科学实验等。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三上《山行》时,随着古诗的讲解,一步步地在黑板上呈现了一幅富有艺术美感的《枫林尽染图》,极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内涵和意境。苏教版一下《乌鸦喝水》一课,针对学生“为什么放入石子以后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如果放入其他的东西行不行?”的阅读疑问,教师拿来一个与课文中相似的瓶子,以及水、石子和沙子,让学生观察分别放入石子和沙子后水平面的变化,并将其中的物理学道理解释清楚,使学生对乌鸦的“聪明”有了鲜明而深刻的领悟。
2.“接通”――以“语文的力量”让“砧木”和“接穗”紧紧相连。
嫁接的关键是让接穗和砧木伤面的形成层紧紧相贴,使植物本身所具有的“自愈”机能最大可能地被唤醒和激活。这种“紧贴”,是一个渗透、融合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应、接纳的过程。
嫁接之于语文课堂,首先不是形式的表面依附和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融合,与教材内容融合,与学生学习期待融合,与整体学习氛围融合,贯通于整个学习过程,致力于学习气质的内在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整体增强,追求“1+1>2”的合作效应。
从另一个角度看,引入“外资”正是为了激活本体,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力量的追溯和探求。这就要求教师既能慧眼识别具有语文价值的课程资源,又须慧心研制,赋予其“辅助文本理解”的机能。在“理解、积累、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异体组织因其特有的价值被接纳乃至融入,激发了本体细胞活力,促使增生的部分即时成活,其增值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成为课堂有机体的一部分。
课例:苏教版四上《维生素C的故事》
【片段一】
课前小实验:教师准备一杯清水,滴入碘酒,使水变色。接着倒入神秘粉末,水一下子变回无色透明。学生啧啧称奇。
师:你们猜猜老师倒下去的粉末是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
师:告诉你们,是维生素C。
生:噢!
师:那维生素C这种物质是怎么被发现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维生素C的故事》。
【片段二】
(课前小实验同片段一)
师: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刚才的实验还证明,它能对抗自由基,具有美白皮肤的功效,够神奇吧?知道老师做这个实验的用意吧?
(学生会心点头微笑)
师:对,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维生素C怎么被发现的,首先和一个“奇人”哥伦布有关,谁来介绍一下他?
(学生交流有关哥伦布的信息)
师:读过课文知道,发现维生素C还跟一种什么怪病有关?
(学生读文中有关“海上凶神”的句子)
师:“海上凶神”其实就是“坏血病”,在一次远航中,哥伦布的十几个船员都得了这种可怕的疾病,可他们并没有死去,而是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
(学生潜心读文,理清故事,并作简要概述)
以上教学片段均引入了有关维生素C的小实验,但通过对比发现,实验一是“化学的”,仅仅是为了告诉学生实验结果而导入课题,和其余教学环节并无实际关联;实验二才是“语文的”,以“神奇实验”引出“神奇物质”,循着魔幻般的感觉,师生一起说“奇人”,聊“怪病”,谈“奇迹”……“科学实验”与“语文实践”无痕相融,不仅以新奇形式吸引了眼球,还营造了一个有魔力的问题情境,提起了全课之“气”,有利于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投入阅读和表达。
3.“改良”――以成活的“接穗”提升整体植株的品质。
嫁接对植物品种的改良、经济价值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语文课堂吸纳其他学科领域的营养元素,如自然科学的重逻辑、尚严谨,艺体学科的重形象、尚想象等,不但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能改变常规的教学形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于轻松愉悦中走过文本最“艰涩”的路程。
课例:苏教版三上《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片段一:说戏与表演】
师:雷奈克是怎样发明第一个听诊器的呢?请四人小组来演一演。
师:雷奈克当时会说什么,做什么,又会想到什么?扮演雷奈克的同学要通过自言自语表演出来,谁来当导演,先帮演员说说戏?
生:雷奈克看到两个男孩在玩跷跷板,可能会想:跷跷板平时不是这么玩的呀,他们在干什么?我倒要去瞧瞧。
生:雷奈克会问:“你们为什么这么玩跷跷板呀?”
生:雷奈克听了男孩的回答,会想:“这是真的吗?我也来试试!”
生:雷奈克一边跑回医院一边大声喊:“我终于找到诊断肺结核的方法了!”
…………
【片段二:体验与发现】
教师让学生模仿课实验。
实验一:同桌两人,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一人便能清楚地听到划桌子的声音。如此同桌互听。
实验二:一人将练习本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如此同桌互听。
以上课例,以特定的学习内容为介质,改变默读、静听等较为单一的阅读模式,运用表演、实验等方式,创设了贴近儿童、贴近生活的“事件”,吸引学生参与思考、实践、合作探究,教学信息和学习主体之间呈现多向互动、多元生成的良好状态。
篇6
1、落叶归根: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2、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3、雨条烟叶: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缠绵。
4、枝流叶布: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同“枝布叶分”。
5、骈枝俪叶:指偶句俪辞。
6、红叶题诗: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
7、寻枝摘叶: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
8、抱枝拾叶: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9、两叶掩目: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10、御沟红叶: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指红叶题诗的故事,后用以比喻男女奇缘。亦作“御沟流叶”、“红叶之题”。
11、加枝添叶:在叙事或转述时,于主要事件外,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12、梧桐一叶落: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13、粗枝大叶: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14、枝叶相持:比喻相互扶助。
15、落叶知秋: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16、连枝带叶:同根所生的枝叶。常比喻兄弟之间的密切关系。
17、叶落归根: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18、添枝加叶:在树干上添上些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19、落叶归根: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20、胡支扯叶: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同“胡枝扯叶”。
21、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22、破桐之叶:比喻已分不可复合的事物。
23、一叶迷山: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4、改柯易叶:指枝叶凋败。比喻人品蜕变。
25、重熙累叶:形容累世圣明有德,天下升平昌盛。同“重熙累洽”。
26、添枝增叶:比喻接连不断地附加。同“添枝接叶”。
27、莫辨楮叶: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28、胡枝扯叶:指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29、枯枝败叶: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30、枝叶扶疏: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
31、枯枝败叶: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32、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33、金枝玉叶: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34、有枝添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35、枝叶扶苏: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
36、有枝有叶:形容真切详尽。
37、疾风扫秋叶: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38、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39、根深叶茂: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40、红叶题诗: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
41、添枝接叶:比喻接连不断地附加。
42、枝附叶着:比喻上下关系紧密。亦作“枝附叶连”。
4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44、同心叶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4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46、冰销叶散: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47、金枝玉叶: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48、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在旁协助。
篇7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生活化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教育。”事实上,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教学环节,在现实生活的行为具体指向为:看书、读报、写信、交谈、打电话、开会……语文能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语文这一人生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的“防火墙”,并“开沟引渠”,把生活这股“源头活水”引向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通过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等途径,促使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使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在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与语文教材接壤,在生活中生成语文教学。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一、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秋天来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这一教学内容,达到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按一定顺序进行景色描述的教学目标,我扔掉了书本上的插图,带着学生来到校园寻找秋天的足迹。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有的蹲在草坪上专注地观察着小草颜色的变化,有的指着外走道边一棵枫树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的踮起小脚、伸出小手轻轻抚摸着石榴树上的果实。还有的捡起一片片落叶,耷拉着小脑袋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随后汇报交流的效果在我的意料之中,有了丰富的体验与素材后,孩子们的发言十分踊跃,孩子们从自己的视角感受着秋天,描述着秋天:
“我看见原本绿色的小草已经枯萎了,这告诉我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我看见火红火红的枫叶了,秋天真美丽呀!”“我看见秋姑娘为我们送来了片片落叶。”“我看到了一个个像灯笼一样的小石榴,我知道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孩子们的描述那么生动、具体,他们在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对秋天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我把孩子们找到的秋天以简洁的词组一一写在了黑板上,并配上了简笔画,然后让孩子们以《秋来了》为题,根据刚才各自观察的结果,将秋天的景色和同桌说一说。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每个孩子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起来……
这节课,我带着孩子们走出了教材中的插图,走出了教室,走进了有声有色的大自然,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懂得了感受,在感受中产生了对秋天最真切而又生动的情感体验,为口语的表达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相反,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中、教室里,那样的学习是静止的、单调的、乏味的。
二、以作业为桥梁实施生活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因此,我发挥作业的桥梁功能,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从而有效实现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语文延伸到生活实际的目标。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我进行了如下生活化的作业尝试:
(1)查阅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中,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四个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结合本课内容,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这四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以及过节的风俗等。
(2)观察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我在班级中养了几条蚕宝宝,让学生可以每天观察蚕宝宝的变化,借此鼓励学生写简单的观察日记。
(3)创编型。低年级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学了《狐假虎威》《青蛙看海》后,我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画连环画;学了《会走路的树》后,我请学生续编故事;学了《秋姑娘的信》后,我让学生画一幅秋景图。
(4)探究型。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探究活动。如学习《夕阳真美》一文时,我指导学生去领略夕阳的美景;学习《云房子》一文时,我则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
(5)调查型。如学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8中学用字词句《庄稼的保护神》后,我组织学生首先调查捕杀青蛙的现状,然后写倡议书,画宣传画,写广告词。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周围世界,设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建设方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以作业为桥梁让学生研究关注生活作业,除了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缤纷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感受到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以活动为抓手实施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如在识字教学中,我开放识字的途径,让识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常常布置学生到课外广泛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一些生字,在家长的协助、配合下,社区,商场、医院、马路上、公园里等不同场所都成为了“识字课堂”, 比如逛公园时认认花木名称;在游玩动物园时认认各种动物的名称;在候车时认认站台的站牌;在逛街时认认街道两旁的招牌;购物时认认包袋上的商标……并设立每周五晨读为“识字交流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检查反馈。每次交流讨论时,孩子们都有很多收获,诸如“蒙牛”早餐奶、“德芙”巧克力、“康师傅”方便面、“来伊份”食品……当学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这些汉字时,个个兴奋不已,识字热情不断高涨。借此,我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本“识字本”,鼓励他们进一步留意生活,做到每天识一字,上不封顶,多多益善,将所识的字写在识字本上,注上音,组一个词,并造一个句子。同时在班级中设立“识字角”,让学生把每周认识的字展示出来,交流学习。这样的识字教学既联系了生活,又拓宽了识字渠道,扩大了识字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识字动力得到了维持,见到陌生汉字就有认识的欲望,就自觉地识记,从而逐步养成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邵荣昆.讲读教学方法浅说[J].安徽教育,1980(12).
[2]张慎民.多设“阶梯”逐步“登天”[J].江苏教育,1980(5).
篇8
好词背囊
春光明媚 春意正浓 春色满园 欣欣向荣 万象更新
万物争荣 春意盎然 春和景明 春风和煦 群芳争艳
春树葱茏 草长莺飞 春草如丝 春木发枝 桃红柳绿
春暖花开 春花烂漫 繁花似锦 百花吐香 杏雨梨云
春潮汹涌 春江如练 春山如妆 春水荡漾 柳暗花明
莺啼燕啭 蜂飞蝶舞 百鸟争鸣 春燕回巢 万木竞秀
找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诗人的诗句里。下面几句诗全都提到了春天,但并没有直呼其名,而是用了“昵称”。你能找出来吗?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说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魏〕阮籍《咏怀诗》
4.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宋〕鲍照《学刘公干体》
5.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唐〕陈子昂《送东莱学士无竞》
答案:
1.“青春”。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又被称为“青春”。
2.“三春”。春季包含三月、四月、五月,共3个月,因此合称为“三春”。
3.“九春”。按照民间习俗,十天为一春。春季共有90天,故称之为“九春”。
4.“艳阳”。春天阳光灿烂,所以也用“艳阳”指代春天。
5.“芳春”。春天百草新生,大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因而得名“芳春”。
除此之外,春天还有“阳春”“淑节”“昭节”“韵节”“仑灵”等二十多个昵称。
好句背囊―春花篇
“二月杏花独洒娇”,不错的。看,那雪白的杏花,像白沙,像棉花,像玉石密密地编织着它洁白的身躯,好像在悄悄告诉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当小巧玲珑的迎春花将要凋谢的时候,会把春天到来的喜报交给春的第二个使者―杏花来传播,再由它依次传给桃花、梨花……杏花真是个别出心裁的可爱姑娘,把春的到来写在花瓣上,让花瓣飞到每一个睁开眼的生灵手中。你可见过如此聪明的姑娘?
惊蛰以后,桃树枝头的蓓蕾惊醒了,东一枝西一枝,那些嫣然微笑的花朵,喷出醉人的芳香。
门口有一大片盛开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娇嫩得仿佛吹口气就能化成水。
桃花园的桃花,远观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近赏俏丽妩媚,似少女初妆。
天下的花中,要说白,当数梨花。春风荡漾,梨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靓艳含香,风姿绰约,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
诗句里的春花
桃花: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吴融
杏花: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温庭筠
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
澹然闲赏久,无以破妖娆。―温宪
梨花:
梨花压雪枝,莺啭柳如丝。―温庭筠
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雷渊
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 ―王融
好句背囊―春树篇
一阵阵风吹过,“沙沙沙”似在低语,“哗哗哗”像在欢笑。各种林木挺拔高大,绿树成荫,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原打扮得分外妖娆。
山林中长满了绿得醉人的树木。有四季常青的松柏,高大挺拔的白杨,还有万条丝绦的柳树。那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树木抽出新芽,绿得那么清香,那么鲜嫩,那么可爱,无声地向我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在那甘甜春雨的滋润下,叶芽渐渐长成嫩绿的叶片,绿得像翡绿似的。一阵春风吹过,无数的小叶片动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柳絮飞舞了,榆钱飘落了,蝴蝶和落在地上的油菜花瓣依依惜别,豌豆花变成了肥绿的嫩荚。
好段背囊
春光在万山怀抱里,更是泄露得很。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儿,为的是挡住太阳,使地面的花草在它的阴下避避光焰的威吓。
岩下的阴处和山溪的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的林野》
一阵暖风吹来,带着新生、发展、繁荣的消息,几乎传达到每一个细胞。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盈盈地凝着春的盼睐()。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春的女子,恣()意舞动她们的嫩绿的衣裳。河岸上的柳丝,刚透出鹅黄色的叶芽。鸟雀飞鸣追逐,好像正在进行伟大的事业。几簇村屋,形式大体一样,屋瓦鳞鳞可数。住在那些屋里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见春天降临,大地将有一番新的事业,新的成功,他们也欢欣鼓舞:不贪懒,不避劳,在那里努力工作着吧。
―叶圣陶《倪焕之》
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很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老舍《二马》
成语背囊
春天是美好的,但与“春”有关的成语却未必都是褒义。划出带“春”字的成语,体会一下它们的意思吧。
1.伴君如伴虎啊!这日子过得犹如虎尾春冰,不得不小心翼翼。
2.在这春风化雨的环境里,你就虚心受些教益吧!
3.这二者如春兰秋菊,实在是难以取舍。
4.他的这种言论无异于春蛙秋蝉,毫无价值。
5.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答案:
1.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即将融化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2.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3.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比喻各有特色和专长。
篇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并首次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并列。本次课程改革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但有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此同时,在本次课改中“横空出世”的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新生”之初,更是倍受瞩目。但是,众所周知,亮点和创新点往往也意味着艰巨点和困难点。事实上,就笔者所知,课改几年来,不管是指导纲要里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是语文科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它们所体现的课程取向,在往教学实践活动下移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造成课程目标的难以达成。
本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同,笔者一年前就“如何有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融合的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通过一年的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些方法,现特向各位老师分享和交流。
2 教学实践操作策略
按照我们的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来源可以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教材统编内容:现行的人教课标本第五至十二册教材里,每册都以单元为主线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任务,它们与单元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密切相关,贯穿单元教学始终。第二类属于师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自行开发的主题。依据笔者的经验,并非所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都适合跟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如果主题单一,学科交叉点少的综合性语文学习内容,就没有必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外力。如第七册的“走进童话世界”,第九册的“遨游汉字王国”等。对于学科交叉点多、实施难度大、探究性强,单凭语文学习活动难以做深、做透的主题,如弟五册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第八册的“大自然的启示”,第十册的“走进信息世界”等,则可以采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吴向东老师建构的鸢尾花(IRIS)学科融合学习活动模型。
鸢尾花(IRIS)模型基本结构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即引言(Introduction)阅读(Reading)探究(Inquiry)展示交流(Sharing)。因为“IRIS”是模型四部分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的简称,其中文意义正好是“鸢尾花”,所以就将该模型命名为“鸢尾花”学科融合学习活动模型。该模型的建构人吴老师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从阅读走向实践,做知行合一真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按照鸢尾花(IRIS)模型结构“四步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2.1 引言(Introduction)激发活动兴趣
引言是学习活动的“引子”。因为我们要融合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具体要求看作是烹饪一道大餐的基本材料。利用“基本材料”,我们可以采用或激趣、或设疑式的描述,以引起学生对主题阅读的兴趣,对探究活动的渴望。
如,“秋天的叶子”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是这样引言导入的: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风起了,你们留意过周围景色的变化吗?在我们祖国的中北部,不少树叶都变了颜色,换上了秋装。它们有的火红,有的金黄,有的夹杂着说不清的颜色……而我们羊城,许多树叶却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一片葱绿,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们想研究其中的缘由,就赶快投入到“秋天的叶子”的研究活动中来吧。另外,我要欣喜地告诉大家,这将是一次跨地域、跨校际的有趣研究活动,我们以后要在网上和石家庄、江苏的同学们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希望同学们能借助这次研究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发现和领悟到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2.2 阅读(Reading)获取各类知识
活动前的专题阅读,往往被很多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老师所忽视。事实上,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学生就不能获取有关主题活动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那么,知识铺垫式的“专题阅读”该如何操作?简而言之,就是“从语文的角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阅读材料,用综合实践课程完成语文的拓展阅读”。
如,“秋天的叶子”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的:利用引言引出主题后,学生在我的带领下搜集了不少相关文章、图片、音视频等。经过我们的共同筛选,本专题的阅读材料定为以下几篇:《树木到了秋天为什么会落叶》《秋天的叶子》和《榕树》。《树木到了秋天为什么会落叶》能帮助学生了解树木落叶的科学知识,懂得落叶恰恰是树木的自我保护;组合儿童散文《秋天的叶子》文笔优美,意蕴高远,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启示他们如何留住落叶的价值,还可引导学生后继的手工制作活动;科普文章《榕树》则让孩子们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及食、药用价值,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也为他们铺垫活动所需的背景知识。
2.3 探究(Inquiry)走向广阔天地
通过阅读获得探究主题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进行了一定的深入思考后,就可以开始组织学生分组商讨各小组的研究小主题了,并细致地指导他们制定活动方案,进行角色分工了。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按活动计划对周围现实进行观察、调查。观察和调查就是搜集事实证据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我除了要求学生在Blog上交流每个人或每个小组的观察调查情况、继续查找相应的文献进行深入了解外,还注意叮嘱他们保留文字、表格、照片、视频等作为“证据”,方便后期的分享和交流。探究是主题活动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进入更广阔的实践天地;通过探究,促使学生继续开展更广阔的后期自发阅读。 如“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阅读一直没有停止过。主题阅读激发了他们阅读仿生学等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那段时间,班里有一半的孩子书包里装着有关仿生学的书籍。除此之外,学生还搜集阅读了节能减排、小发明等方面的图文资料。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为学生扎实完成小发明创造活动做了较为深厚的知识铺垫。
2.4 分享(Sharing)提升综合能力
学生参加主题活动之后,实践探究的成果应展示出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最后的分享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果汇报,也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在汇报实践探究成果阶段,可以要求学生用ppt等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活动。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能自如地抒发内心的感受,像一个“作家”或“演说家”那样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感、所思表达出来。另外,在汇报课上,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全情参与,不做看客,对汇报小组提出意见或建议,做出相关评价。开展多元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式帮助他们回顾反思整体活动过程,总结出学习活动的收获、经验。
如,我们上学期末开展“地震”主题实践活动时,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很多同学都到网上、图书馆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并做了精美的ppt进行展示。有些同学调查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了解他们对“5.12”大地震的看法,然后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活动展示。其中周毅扬同学的作品──《地震中的温情》,里面介绍到汶川地震中“最美微笑女孩”的事迹。没想到,期末考试时,“最美微笑女孩”的照片赫然印在习作版面,习作要求之一就是“观察图片、猜测事件”。结果,我班有些孩子“最美微笑女孩”的习作得了高分。而没有做这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位老师则提到,她的学生居然不知道图片到底画的是什么。
篇10
一防秋乏 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因此感到非常舒适,处于松弛的状态,于是机体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这种状况就是秋乏。秋乏,是机体补偿盛夏季节超长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散步、爬山等都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视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切不可过度运动,否则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其次,尽可能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还是提高身体免疫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做到起居有序。再次,要注意营养,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润、平补,避免油腻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会使体温、血压上升,使人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困倦。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因其所含的营养成分能促进体内疲劳时所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还要多吃含钾的食物,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它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适当吃些含咖啡因的食物,也是必要的,如茶、咖啡、巧克力等,能增强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二防秋燥 秋燥是指在秋季发生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秋燥伤人的后果,中医说是伤阴,西医说是脱水。秋燥伤阴,耗水分,伤津液,继而伤血,耗气。其症见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头晕目眩、心慌乏力、体表发热、尿少尿黄、大便燥结、毛发脱落等,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同,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此外,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季保健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秋燥并不可怕,一般都比较轻,治疗也比较容易,主要是家庭护理和调养。
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饮食上下工夫。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基本原则,多选择食用白菜、苦瓜、西葫芦、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莲藕、荸荠、海带、香菇、西瓜、甜瓜、苹果、梨、香蕉、小米、粳米、绿豆、粉条、豆腐、猪肉、牛肉、鸭肉、鲫鱼、青虾、酸奶等。在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期间,应多喝水、淡汤、菜汤、豆浆、果汁、绿茶、牛奶等。尚可多吃莲子粥、红枣粥、百合粥等。而生葱、生姜、大蒜、胡椒、烈酒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另外还应从锻炼身体、勤习吐纳、增强肺功能做起。早睡早起,可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秋燥损害,保持清肃功能。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劳累和无节制的夜生活。
三防秋膘 秋天比夏天出汗少,睡眠好,食欲增加,体内热量相对增多,再加上人们为了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这时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来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
为了赶走恼人的秋膘,首先,要注意养护脾胃,不要急着贴秋膘。进食一定要注意不可太随意,仍以润燥为前提,采取清补、单补之法。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海带、竹笋、蘑菇、萝卜、扁豆、冬瓜等。此外,像鸭肉、鸡肉、牛肉、鸽肉、蛇肉、海参以及黄芪、麦冬、沙参、熟地、当归等,也可适当食用。但羊肉、狗肉以及鹿茸等大热之品,如果不是阴虚体质者,最好少吃或不吃。每次用餐要用20分钟以上的时间,人为地制造饱感。睡前2小时,最好不吃东西。
四防秋愁 秋风萧瑟,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