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规划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aking Wanwan Village in Shangluo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oriented rural landscape, using SPSS software and IPA model, and finds out that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Wanwan Village'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re not consistent, and the landscape facilities are not sound, the landscape is not prominent, the villagers lack of cultural awareness as well as other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is, proposals fo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IPA;乡村;景观建设
Key words: IPA;countryside;landscap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5.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043-02
0 引言
近年来,乡村景观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学者的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在理论研宄与实践发展上也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的景观形态、行为、内在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域,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点、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1]。
万湾村位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南靠蟒岭笔架山,北邻丹江水,和棣花二廊庙相对;面对沪陕高速、312国道,交通非常便利,东距县城14公里,西面与商州区相邻。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使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充分享受了乡村田园风光,逐步形成了具有万湾特色的“观光―餐饮―采摘―购物―休闲―度假”一条龙的万湾乡村旅游品牌,但同时在乡村建设中对景观建设仍有所欠缺,这也将影响万湾村的深度发展。
1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景观重要性及满意度分析
原始数据来源于游客,共制作180份调查问卷,再把原始数据通过SPSS软件从重要性和满意度两方面分别计算出各自的均值与标准差。统计如下:
在客源地方面:本省市的有161人,占89.5%;其他省市的有19人,占10.5%。
游客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人,其中17-25岁的有36人,占20%;26-40岁的有54人,占30%;41-60岁的有75人,占40%以上;16岁以下的儿童均是随家庭出游;60岁以上的老人较少。
受教育程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3人,占65%以上;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48人,占25%以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9人,占5%左右。
月收入情况:游客的月收入低于3000的有65人,占35%以上;3000-5000的有69人,占将近40%。
由表1可知,游客对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感知度平均得分在4.25-4.72之间。其中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几项指标的重要性感知度的均值相差不大,如表1所示。
如表2所示,游客乡村景观的满意度感知平均得分在3.40-4.08之间,相比较重要性的感知度,满意度的得分偏低;其中:万湾村的乡村景观要素最令游客满意的是生态环境质量;最不满意的两项是乡村风貌整洁度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游客对于万湾村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感知和满意度评价排序基本保持一致,但总体上重要性感知度要高于实际的满意度(表3)。
2 基于游客感知的IPA分析
如图1(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的均值与标准差的分布图)所示,左边为满意度的数值,下边为重要性。划分为四个象限,图中数字对应表中的序号[2]。右上角为B象限,重要性和满意度都比较高,属于“持续保持区域”[3],位于此区域的乡村景观要素包括乡村景观多样性、乡村景观美景度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沿逆时针方向,C象限表示的是满意度高于重要性,属于“过度重视区域”,也就是供给过渡,在此象限无要素分布;左下角为D象限,象限是“次要改进区域”,位于此区域的乡村景观要素包括交通便利程度、乡村风貌整洁度、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E象限表示重要性程度较高,但满意度较低的区域,属于“重点加强改善区域”[4],在此区域无要素分布。
基于以上分析,万湾村存在以下问题:
2.1 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
从图1中的D象限中可以看出,万湾村的乡村旅游的服务设施的游客满意度的均值为3.40,而重要性的均值为4.25,所以满意度低于其重要性程度,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从数据中分析可知万湾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万湾村村民文化意识的不足导致对乡村建设不够重视。
2.2 万湾村的乡村景观不突出
从图1中的B象限中可知,在这个区域中游客的满意度的均值为4.80,重要性的均值为4.72。所以满意度与重要性基本一致,变化不大,其中的乡村景观多样性就分布在其中,即万湾村规划区内的景观设施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比较单一,创意不足,缺乏乡村景观建设所特有的景观小品和必要的旅游导向系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万湾村缺乏乡村文化,村民过于盲目的追求城市文化,从而忽略了乡村自身特有的文化。
2.3 万湾村村民的乡村文化意识不足
从图1中的D象限可以看出在这个区域分布有四个景观要素,交通便利程度、乡村风貌整洁度、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均值明显低于其重要性,即万湾村村民对这四个要素重视不足,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万湾村村民文化意识不足,这是由于乡村居民接受的专业知识少从而导致缺乏专业的规划理念,造成自行拆旧建新,建筑形式随意等一系列问题[5],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多是受到城市建造风格的影响,反而忽略了自身所在地原有的价值。
3 景观建设的优化建议
3.1 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从调查分析可知,万湾村旅游服务设施很不完善,有待改进。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直接影响的是游客的数量,只有完善好旅游服务设施,才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里观光旅游。比如随着自驾游的普及,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增建停车位等。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服务,并且一定要在保护好乡村景观这个前提下去完善好旅游服务设施。
3.2 改变本村的建设重点,突出特有的乡村景观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景观的建设,景观的建设必不可少[6]。在保护好原有的景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特色景观设施,如在道路两旁栽植景观树与景观花,在各个路口见标示牌,指明路线;在道路两旁安装景观灯,美化道路;在重要地段比如中心地带,建小型水景喷泉广场,在广场上摆一些娱乐设施;等。
3.3 加强对村民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传承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它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显示出该地方的与众不同。加强村民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让村民意识到景观建设的重要性,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景观建设。可以通过开设知识培训班、免费发放相关景观建设的图册等途径对村民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唐宗浙,林译恒.乡村景观规划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5342-5343.
[2]王立龙.基于IPA方法的上海崇明岛生态旅游评价研究[J].科技通报,2013(9):228-232.
[3]於佩红.基于IPA分析法的海岛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温州市洞头为例[J].2014(2):51-55.
[4]王战营.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3.
篇2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作为典型的新兴第三产业,旅游业更是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注重物质享受,同时对精神享受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为了迎合大众多种多样的喜好,构建了多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加大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展开了分析,并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不足展开了探讨,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意见,希望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加大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态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极大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同时享受意想不到的美景。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促使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旅游向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已经势不可挡。
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需要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而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鉴于此,相应保护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1]。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不足
1.立法的滞后性
同生态旅游较快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法律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现阶段,针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导致我国相关部门在开发、利用、设计和规划景区的过程中,都严重缺乏法律依据以及较强的监督和约束,因此混乱开发以及随意规划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
从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验来看,法律制度的建设是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机制,例如,日本在旅游基本法则当中融入了旅游区景观维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培养等相关规定;美国在保护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制定并落实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等[2]。这些法律制度等都明确指出要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各国还积极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辅助法律,如《野外旅游条例》等。与之相比,我国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相对空白。
2.社区参与度低
现阶段,西方国家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加大了社区的参与程度,并将其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全新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这一生态旅游模式可以加大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有助于对经济漏损现象进行预防,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可持续性在自然中的实现[3]。由此可见,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当中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多元化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严重缺乏社区的参与,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鼓励、引导并监督社区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决策、施工、规划等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其次,生态旅游景区当中的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旅游知识、生态保护以及自身的职责理解不够深入和明确,因此忽视了自身在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在缺乏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宣传力度的基础上,社区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利和义务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机制的构建
1.加强国家立法力度
首先,制定专门立法,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规范。这一立法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一核心,抓住旅游活动规律,对我国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想,并将其融入到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当中。在将专门的立法应用于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当中时,不仅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规范我国的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同时还能够推动我国旅游项目的健康发展;其次,对生态旅游资源法进行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4]。针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过程中,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滞后性,积极构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资源法至关重要,它能够促使我国这一领域立法层次得以提升,而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也将被充分的体现出来。
2.通过法律制度增加社区的参与力度
构建社区参与制度,通过法律制度增加社区的参与力度,首先应构建相关机制,确保社区居民能够真正参与到开发、建设以及设计当地生态旅游项目的活动当中。社区居民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身的项目开发主体地位,并在日常工作中,将自身的监督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自身做起,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其次,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建立。生态旅游项目所在地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地区,在开发和构建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实施一定的经济补偿,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和为当地建设公共设施等[5]。这样一来,能够将生态旅游项目同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提升社区和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为加大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3
一、旅游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业缺乏战略规划
当前国内的旅游业缺乏战略规划,在旅游产品的运营上脱离了市场,主要体现在,一是照搬其他旅游景区的运营和产品,只看中短期的经济效益,重复性建设的情况严重,缺乏自己的特色;二是单一的运营方式,部分旅游景区主要是将旅游产品进行推销,旅行社进行游客的招揽,旅游景区仅仅负责旅游业务接待,过分的依赖旅行社以及旅游产品的推销;三是未妥善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过度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忽视当地旅游地区的环境承载率,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旅游产品的定位不明确
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这将直接的影响到旅游产品的质量。当前国内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对旅游产品的设计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当期资源情况等进行合理的设计,旅游产品存在低端化的情况,大多是一些商品,对于景区的特色产品挖掘不够深入。此外,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同自身的区域文化相结合,对于旅游产品大多在自然景观的旅游产品开发,忽视了人文景观,未充分的将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相结合。
(三)旅游开发中的自然破坏
在当前国内的旅游开发中,旅游业的开发往往只看到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以周庄的开发为例,周庄本来属于水乡景观,但是旅游业的开发,让其成为了商业气息浓厚的景点,小镇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却再也体会不到摆渡过河的乐趣。此外旅游业的开发,相关旅游设施例如停车场、宾馆、饭店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如湖南张家界为游客修建观光用的电梯以及四川的巴米扬大佛都是通过牺牲环境的代价打造的,对当地的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
二、旅游业管理策略分析
(一)做好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做好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规划,需要旅游业管理者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地方自然资源的分部情况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来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短期利润,而应该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来制定。旅游业的开发应该符合市场的需求,应该不会对当前的区域自然环境造成过多的破坏,旅游业的开发更多地以区域环境保护为主要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开发,突出地方旅游资源的特色,充分地利用起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资源。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业的开发和旅游产品设计
首先,对于拥有良好自然景观的地区,可以加强对区域自然景观的开发,开发中尽量避免对原始生态环境的改变,保证区域环境的特色性;其次,对于不具有自然景观的区域,可以借助区域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景观进行开发,比如创建一些历史名城、文化名城,让游客可以很好的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最后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结合区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内容,对旅游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保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旅游业的开发为的是发展区域的经济,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工业时代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温室效应、极端恶略天气的出现,无不彰显着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时,要更多地考虑到当地环境的承载力,旅游业的开发,接待游客所需要的一系列设备设施都会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旅游业开发者必须在开发时就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方法
生态旅游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缺少相关的规划导致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在当前我国的发展中还处于初期的阶段,国家应该积极做出相应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也得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不仅仅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做好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一、当前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生态旅游逐渐受到认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也逐渐对生态旅游进行详细地规划,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导致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刚刚起步,缺少一定的经验,生态旅游的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牺牲环境发展旅游业获取经济利益。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人员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的本质,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建设。在当前的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前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的原则,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需要首先遵循这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环境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针对这一原则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二是适度开发原则。生态旅游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而提出的旅游发展方式。因此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适度开发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尽量将游客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三是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原则。生态旅游要求保持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对于旅游环境进行保护,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对于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或者是原有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效地保护,保持资源的原生态。
(二)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的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当前的旅游业相比主要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协调性。生态旅游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二是自然性。生态旅游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做出旅游规划,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保持当地的原始传统。三是生态性。生态旅游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保护当地的生态性是当前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的,很多生态旅游的开发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更应该好好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发区。
二、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
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生态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当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系统规划法
系统规划法主要是在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对当前的市场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制定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和规划。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系统分析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系统理论引进旅游规划中,系统分析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判断。
(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主要是分为内部和外部综合分析,内部综合分析主要是指对旅游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市场需要,供给和制度建设。外部综合主要是将旅游发展规划到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旅游发展中进行分析。无论是从微观或者是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都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对生态旅游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规划。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发展,综合考虑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环境和社会生态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之后做出合理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门槛分析法
门槛分析法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极限承载能力,如果经济的发展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不能恢复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方法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中,近年来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旅游的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一些应用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方法也应该运用到生态旅游的规划中,提高生态旅游规划的水平,尽量减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理论对于分析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约束机制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为生态旅游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测算方法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中如何了解游客承载量或者是生态环境的承载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结语:
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当前生态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要求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今后的规划中应该得到落实,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世界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强,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北差异较大,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四季如春的南国风景,旅游明文胜地更是不胜枚举。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从地理人文角度上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如“孔孟之乡”山东曲阜,“诚义燕赵”河北等,这些文化资源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2.1在旅游管理中加强运用儒家思想的管理方式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孔子创立,以爱人、仁爱为主要的核心思想。在对旅游管理中同样可以应用儒家学术的理念,首先“仁爱”理念,仁爱的管理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然界存在一种博爱的胸襟和情怀,仁意味着达至对自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照与觉知,由此而能“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种“成于中,形于外”的“博爱”情怀恰如日光一般永久的普照大地、泽被万物。要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供求发展,在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中秉承着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注重人对自然的共同生存。
2.2在旅游管理中加强运用道家思想的管理方式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思想核心为“自然无为”既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这种观点正适用于现代旅游管理之中,在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运用这一理念组织人员学习,小到不任意破坏旅游环境的风貌,大到对风俗习惯的敬畏和保护,老子核心思想中的“清静”就是体现这一说法,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正是表达这一特点。
3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策略研究
3.1在旅游地区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规划
在旅游地区进行合理规划,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第一步。我国国土广阔,无论是从文化还是环境方面,南北差异都较大,所以就要根据我国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在发展旅游中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传播,突出文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合理安排规划,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主导的积极作用。
3.2在旅游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做好在旅游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是旅游管理在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中更好的为旅游业服务的基本目的和产物,旅游管理中要对导游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以便在服务中做到文化和风景完美融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对游客价值理念的引导,当面的民情风俗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旅游管理中要重视对当地风俗的解读,这样也能使游客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大程度的促进了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
3.3对旅游形式合理发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其内涵
在原有旅游形式的基础之上,加强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开展多样性的旅游方案,例如游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儒家文化,从中受到感染,使心灵得到净化。或者重走路,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洗礼,这些都可以在旅游中渗透着文化,在旅游中丰富内涵。中国的文化思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思想之一,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文化对旅游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创新。利用不同的文化形式合理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当前旅游管理中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也是全民参与互动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篇6
前言
近几年,在旅游规划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诸多旅游景点及相关主管部门的一系列违规违法行为也是层出不穷。法律法规虽然充分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但当前还没有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这也是导致公共利益的维护一直局限于口号层面的重要原因。
一、我旅游规划现状分析
首先,在环境破坏、污染上。旅游也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会产生相应的三废垃圾,若未做出科学的旅游规划与妥善处理,会对其景点周围的水体、大气环境方面造成严重污染。再加上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为了快速追赶上国家旅游潮流,很多旅游区都在不断拓展一系列新型项目,且经常会在未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就盲目实施,进而给环境环保遗留了诸多安全隐患。
其次,在减损自然人文景观价值上。当前,大部分旅游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都有待提升,再加上利益的驱使与管理上存在的失误,各种旅游服务设施的过度修建,经常会导致自然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损害了景观本身具有的独特人文价值,也会对景观真实性、完整性带来严重破坏,这些都侵害了公共利益。
最后,景点周围的破坏性建设上。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很多旅游景点都在盲目的进行各项开发与建设,而一些违法用地、占地行为,不仅会对自然景观的持续性、完整性造成破坏,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也会给公共利益保护工作的开展增加一定困难,
二、旅游规划公共利益保护实践探究
在现阶段的旅游规划开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重视、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而我国宪法、旅游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虽然都对公共利益保护做出了一系列规定,但是由于操作规程不够具体、完善,因而一直都难以获得理想保护效果。
首先,对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讲,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都出台了明确的制度,尤其是在旅游规划方面,拥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内容。比如,针对日本富士山来讲,其要高于我国的泰山、黄山等诸多游览胜地,但是其不仅未进行缆车设置,即使是上山的公路也仅仅修到两千多米就结束了,剩下的路不论地位、资产高低,都要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自己去爬,甚至连台阶都未修筑。其实这就是对富士山本来面貌能够做出的最大限度的保护。
又如,作为世界生态旅游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哥斯达黎加始终坚持“无人工痕迹”这一理念来进行旅游市场的拓展,也真是这种理念使其在旅游业的声誉不断提升,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客观的经济效益。再如,美国国家公园的营地通常都会在其边缘的森林中进行设置,而来往游客的垃圾也是自觉分类后投入到相应铁箱之内的,且会将产生的食物残渣清理的干干净净等等。这些发达国家在旅游规划开发方面的种种做法,不仅值得我们学习,也能够为我国该方面公共利益保护制度的构建,以及各项保护工作的具体执行提供丰富参考依据,以及优秀的保护经验,对此,相关主管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全面考虑我国国情基础上,做出科学恰当的引进借鉴,以此来不断强化各项公共利益保护工作的执行操作。
其次,除了要积极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保护经验外,我国也应在现有基础上,对各项保护措施、内容做出不断完善。比如:针对紫金山最高峰头陀领建设会对相应尽管产生破坏的“观景台”一事,某大学两名教师就向南京市中级人们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要求其市规划局将其规划许可撤销,而针对相关规划法律、以及风景区管理有关条例来讲,头陀岭修进行观景台的修建属于违法行为,且还会对山体轮廓线造成严重影响。在诉讼过程中,南京市规划局将其天文台主动拆除了,所以原告也就此撤诉了。这一案件虽然由原告车速而结束了,但在诉讼方面却拓展出了新的空间,其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我国江苏、云南等地区也陆续开设了相关环保法庭,对此,为了真正实现公共利益保护目标,相关主管部门应在现有经验基础上,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保护经验,对现行保护制度做出进一步优化,加大执行力度,并在具体操作中做出进一步优化,以此来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利益保护体系,尤其是这对旅游规划开发方面,尽可能的去消除一系列违规违法行为,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水利旅游;园林规划;问题;设计原则;作用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77-01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期,以水为基础的旅游资源也被逐步开发。例如,长江经济带的安庆段,依托三峡水利工程发展水上旅游,安徽舒城龙河口水库开发了AAA级万佛湖风景区,都是水利旅游开发的典范。发展水利旅游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保证防洪和抗旱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应不断完善水利旅游的开发。但园林规划工作薄弱以及盲目开发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园林规划在水利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促进水利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1 水利旅游存在的问题
1.1 对水利景区价值缺乏认识
由于水利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景区的综合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一些景区的管理部门对水利景区快速增长的需求及水利景区的资源价值认识不足,水利景区申报和筹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1]。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皖江片、江苏南京片)为例,长江蕴含了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可以说这些地区的水利景区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苏、皖2个省的水利景区并不多,而且缺乏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水利景区的快速开发。
1.2 景区规划缺乏科学性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安全、水源和水环境的保护以及水土的保持等问题,如有特殊要求,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加以保障。但是,有很多水利景区的规划明显不科学,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一些景区规划忽视了水利工程原本的防洪抗旱功能,大量度假别墅的建造严重影响了水库正常功能的发挥。一些水源功能的水资源遭到错误的开发,导致居民用水污染,造成了水质破坏。水利景区盲目的开发和管理,使得水库的水体承受多方面的压力,例如机动船、废物排泄等,这些压力远远大于水体环境的容量能力,最后使得水质频繁遭到污染。河湖以及湿地的开发和规划不善,导致水质下降,水量减少,使得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受到了影响。这些都是因为在开发水利旅游过程中没有做好园林规划或者缺乏管理导致的。
2 园林规划的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文化特点进行水利旅游园林规划,在详细地制定园林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规划。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有古朴的秦淮河风情和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在这些地区进行水利旅游开发时应当根据当地的文化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园林规划和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
2.2 节约环保原则
在开发水利旅游的过程中,用地和用水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会造成水土资源的浪费,甚至引发水污染。因此,规划要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程度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在选择园林规划的树种时,应尽量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避免导致成本增加,同时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园林规划时,对于水利工程周围的环境要加强重视,防止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园林规划时要做好园林建设节能和环保工作。
2.3 加强管理
要保证园林规划实现高品质、高质量和高标准,就要严格制定管理制度,在开发水利旅游时强化监督力度,避免管理松懈的情况。在规划设计的源头要把好关,以最科学的人力和财力,发挥最大的园林规划效益[2]。
3 园林规划在水利旅游中的作用
3.1 做好园林规划可以保护景区资源
水利旅游景区开发的规划工作不足和盲目开发,会导致水利工程周围的资源遭到破坏。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与水工程的安全和水源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3],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生态问题是水利旅游开发建设中重要且特殊的内容,园林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地区由于未制定合理的园林规划,在发展水利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造成景区的资源遭到破坏,严重阻碍了水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园林规划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证
很多水利风景区的资源开发只认识到水利本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是静态和短时效的认识。在水利景区建成后,没有考虑到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规划园林时缺乏长远考虑,直接影响了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做好园林规划,在设计中遵循生态园林设计原则,才能既发展旅游,又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 有利于美化环境,丰富水利旅游内涵
在开发水利旅游时,做好园林规划要从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景区的文化和自然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利于丰富水利旅游的内涵。在进行园林规划时要与当地的总体旅游规划相协调,突出水利旅游的特色,同时做好水利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充分考虑水利景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4]。
4 结语
旅游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水利旅游的发展使得水利景区的开发前景光明。水利旅游产业的开发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如何在不影响水利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水利旅游的地位,是园林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丰富旅游景观和保证旅游资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水利旅游时一定要加强对园林规划的重视。
5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322-2324.
[2] 罗美洁,黄权生.鄂西水利文化及其水利旅游形象定位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3-146.
篇8
关键字: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我国的城市旅游业也迎来新的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的旅游功能不断加强,这往往得益于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现状
1、城市规划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城市规划的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因而不同太重视城市的旅游功能。正因为如此因而城市建设者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除此之外,观念落后也是城市规划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城市规划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者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认识到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于城市规划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的原因,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2、城市规划目标不明确
我国城市规划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符合城市实际状况的。然而,有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却没有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状况。特别是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目标不明确,没有认识到发展城市旅游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应该相关部门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
3、城市规划方案不合理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只有城市规划方案合理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却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规划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可是有些人员只会纸上谈兵而并不进行实地考察;其次,有些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因而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功能;最后,城市规划者没有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变动性,因而城市规划方案不能与时俱进。所以要积极完善城市规划方案。
二、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旅游发展
1、增强城市规划意识,改变城市规划观念
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为此应该要积极优化城市规划。所以要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为此应该要使城市规划者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性,要求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更多的向旅游功能倾斜。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改变城市规划观念,要使城市规划者认识到进行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双向作用。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会引起城市规划者的重视,才会在资金和人力上对城市规划有更多的支持。在积极优化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将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的完美结合。
2、明确城市规划目标
城市规划目标的不明确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明确城市规划需要进行哪些大规模的建设或整改,要明确大体范围;其次,要在城市内部根据旅游景点的分布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具体目标;最后,要从整体上把握建设旅游型城市的目标。只有确定好城市规划的目标才能促进城市规划的优化也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清远市清城区为例,清远市清城区明确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宜游城市,增强城市规划对旅游发展的实操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清远市清城区根据当地特色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见明确城市规划目标对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完善城市规划方案
在发展城市旅游业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完善城市规划方案。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城市规划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城市规划者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并不进行实地考察;其次,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城市的旅游功能,要实现经济效益与旅游功能的双向发展;最后,城市规划者应该要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变动性,要使城市规划方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得到优化才能使城市旅游业得到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积极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对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城市旅游业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优化城市规划才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一定会更加科学合理,我国的旅游业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篇9
城市化是全球普遍认同的一个事实。世界人口日益城市化,据联合国预计,世界城市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50亿人,比例升至61% [7]。《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27%,城镇人口达到了6.9亿人[8]。这给城市旅游带来了重大影响,要求把旅游视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中重新组合旅游业。事实上,休闲经济,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以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产品,正持续发展,塑造着城市消费和生产的新地图,且一些无法预料的新旅游和休闲形式也在不断创造和呈现之中。
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出现等级:国家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区域中心城市如西安、深圳、沈阳等,以及一般城市。这一划分,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框架,影响了金融和商务的流动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中心城市存在大量的商务旅行,且如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倾向于这些城市,因为其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和遗产。它们作为城市旅游产生的中心地,在一定意义上与全球旅游联系更加紧密,致使全球化对其施加影响。
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对城市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一致的。“全球化产品”沿着一条直线从中心城市扩散至非中心城市、边缘城市,历史悠久的中心城市“迪斯尼化”或“麦当劳化”,相信这是城市的一种必然结果[9]。这即是所谓全球化下的城市同质化。在实践中,城市游憩商业区(RBD,俗称“步行街”)[10]在各大城市中涌现成为一个有力例证。尽管其强调地方旅游吸引物集聚以塑造或重塑地方形象,但更多的是现代商业的辐辏。这也是中国城市国际化建设的一种体现,是现代气息和商业文化的融入[11]。云南景洪市的旅游间歇衰落[12]根源就是现代文化改造过度对地方民族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逆向影响着城市旅游的开发。城市旅游的开发者和发展者,为取得成功而降低风险,逆向依赖于地方独特性的开发与推销。到后工业化时代,“存在因旅游而兴起的城市”[13],旅游的城市化,彰显着后现代城市的元素,如浙江温州等新兴旅游城市[14]。这种城市是以一系列主要景点和非旅游者也能使用的基础设施为基础的,因空间分散而被分隔组成区域,如娱乐区,形成差异化消费体验。文化与遗产被工具化运用,既强调地方性,又创造全球性。在旅游经济效能推动下,地方主导者积极整合旅游业,促销这些优势。在全球化与城市化下,地方的消费与生活方式得以保留。正如Thrift(1997)推断,全球化不是使地方感变得浅薄而应更加浓郁,以满足人们追求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旅游体验[15]。
中心城市往往更具举办各种大型节事活动的条件,特别是因某些标志性事件而竞争,如为全运会等展开国内竞争,为奥运会、世博会等与世界城市展开竞争。此外,城市之间通常在旅游展销等方面也是持续竞争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城市间通过政治干预形式,运用其形象作为工具,吸引资本,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竞争力[16]。这本质上就是城市的地方行销,是地方持续的再全球化的展现。其影响,从最简单而言,就是吸引流动资本。当然,旅游是最明显的方式。这种旅游导向的资本竞争,作为金融商务和服务中心的中心城市无疑占据先天优势,而新兴城市也主动运用区域品牌和地方特性,通过旅游者而诱引流动资本[17]。但是,无论何种城市,只要把旅游作为一种工具,就势必会在利用中表露出城市旅游中的悖论。
2城市旅游中的悖论
2.1在旅游中的城市
2.1.1旅游者为什么到城市旅游?谁是城市旅游者?
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对其回答面临三个困难。第一,到城市旅游与被城市吸引是不同的。在过去30年,很多城市都被卷入旅游,这是因为城市是各种设施的集聚地,有助于旅行,但这只是旅行而非旅游。如果旅行者不是被城市体验所吸引,那势必在城市花很少时间,反之则不一定。因此,不能做出如此假设:所有在城市的旅行者都是城市旅游者。
第二,“为什么去城市旅游”这一问题是对人的动机检验。城市,无论是功能、设施、建筑形式、文化,还是人口,都具有相对密集性和多样性,与农村相区分,刻画出“城市生活方式”。这吸引了旅游者,但这一回答并不完美。旅游者观光、漫游城市等行为,反映的是作为旅游动机的某些核心的城市元素。
第三,城市是经济与政治权力、组织和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的聚集地。旅程不可能完全把诸多动机分拆,同样,旅行者也不可能排他地被分解为旅游与非旅游。城市是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复杂的城市观光行程的存在。
再就是,在城市中把旅游者与本地居民区分开来也是很难的。从动机和行为上看,旅游者与本地居民难以有效区分。旅游者是假日中的居民,而居民成为短途旅游者。从城市资源利用上看,他们共用城市公共设施,如商场、餐饮场所、文化景观等。他们的消费存在着互动杂交和社会汇合。从旅游管理上看,城市旅游管理包含了不可分割的多利益相关者,他们占其二。如此,城市旅游者被成功界定是较为困难的。
2.1.2旅游者对城市的使用
旅游者被吸引到城市,与城市相遇的细致描述很少见,这是因为地方规划者和管理者的注意力多集中于市场细分和旅游地管理。Pearce(2008)等[18]以中国为例,运用调查、绘制地图、收集故事等方法评估了游客到城市的反应,从侧面展示出了旅游者对城市的使用。
选择性。旅游者仅利用城市的很少部分。旅游者通常会预先安排何时、何地、如何使用城市资源。作为供给方的城市,根据城市空间选择、功能规划以及对旅游者的需求假设,创建出“游憩商业区(RBD)”、“中心旅游区(CTD)”以及旅游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对早期追求设施供给的构建中心商务区(CBD)的延续。
快速性。旅游者快速地消费城市旅游产品。他们在任何城市停留都很短,平均在2天左右。这归因于旅游者动机的多变性,包括很多偶然的短暂停留。管理这种行为是很困难的。像苏州,曾是长三角的“集市”,经受着一日游的高度影响,管理和盈利都不易[19],只有过夜停留才能大幅增加旅游者的花费。
重游性。城市旅游者很少可能重新回到同一城市。因为旅游者常会提前标记必须去的旅游景点或景观,一旦预期达成,重游就变得多余,标记将延伸到其他地方。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质阻碍了重游。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城市景观越独特,重游的可能性就越少,往往是一生一次的体验。相反,更为普遍的地方产品,销售一种氛围或生活方式,如上海、香港等,而非特定吸引物,更可能产生重游。针对这一问题,城市可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要么持续寻找新的市场取代老市场,要么不断重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现有市场;二是塑造城市一种氛围,如“怀旧”、“分享”等[20]。
随意性。城市旅游者是随意的。这植根于旅游者的易变心理。因此,城市旅游是很脆弱的,其时尚、消费口味和生活方式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需要在再投资或再建时考虑人造旅游景观的生命周期。在某种意义上,城市旅游是“现存的”或“过去的”生活方式的附属。面对旅游者对城市使用呈现出的这些特性,城市需持续地延伸多样化产品。一些有较好文化和遗产的城市,要不断重塑自身来回应旅游者的特性,突出旅游与创造性之间的链接[21]。但是,那些景观越独特、重要和完整的城市,审美认知就越强烈,而产品拓展就越困难,这是一种悖论。旅游有益于城市的重生与发展,然而,单一旅游不应成为城市的标准,而应混合发展。
2.2在城市中的旅游
2.2.1有旅游城市吗?
尽管中国现有339个“优秀旅游城市”,但这不意味着总能随便使用“旅游城市”标签,如同“工业城市”一样。城市是多功能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城市,而排他性的城市是不存在的,海边度假区或旅游主题公园不是城市。绝对二分式的旅游城市与非旅游城市是一种空想,尽管这是很诱人的。
旅游是一个综合体,不能被分割成一种功能或一些设施,同样,旅游者也不可能被识别为一种行为和动机独特的个体,进而使得旅游业不可能如同其他产业清晰地置于空间,继而旅游城市也不可能被独立划界,这根源于城市旅游的不可视性。实际上,“旅游城市”应该是一种构想,就如同历史城市、夜生活城市、文化城市、商业城市、休闲购物城市、运动城市等,往往相互重叠,成为城市元素,共同构筑地方感,吸引旅游者。
2.2.2旅游对城市的影响
旅游对城市的影响常常被高估,即使是国家中心城市,旅游影响也仅限于城市有形范围的很小部分。旅游,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被赋予战略性支柱产业,然其经济的重要性,在类似上海、香港等全球资本集中的城市,相对于其他经济部门,地位不那么显眼。但是,旅游在就业上,与其他经济活动相比,显示出了重要性。这使很多部门意识到旅游存在的合理性,其实际和潜在的利益与成本是明显的。旅游给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带来了重要影响,当然,经济影响是主导。对于旅游者,城市旅游体验是零价格的自由进入的公共利益。
城市的古迹、博物馆等,要么是免费的公共空间,要么是作为一种远低于成本的公共服务。所以,旅游者可视为城市设施的免费搭便车者。另一面,他们的消费也在给城市做贡献。地方居民可从旅游服务中获得利益。他们一起创造了充满生机的城市氛围,让地方赢得了物质利益以及自尊心与自豪感,使公共成本与个人利益相协调。城市旅游的进入成本,就技术和资本而言,是很低的,相比于城市其他发展选择,但城市公共部门很少对旅游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评估。这是因为旅游常被认为是一种封闭控制系统,即某一地方投资的最糟糕情况可能就是取代另一地方的市场。这种依赖于天赋资源和人类的特殊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城市”,在一定条件下,完全有迅速萧条的可能[22],而非替代。此外,城市旅游的经济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其衡量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任务,尽管目前多数研究以占GDP的比重来体现[23]。完善评价需要GIS以及经济与地理相交叉的旅游分析的长足进步。
2.2.3在城市中的旅游管理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体,嵌入到城市的各个方面,这使得城市旅游管理与广泛的城市管理交融一体。虽然旅游在城市管理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但是城市旅游规划,与如交通等其他部门规划仍存在分离。参与城市旅游的部门很多,且目标和手段不一,这就否定了城市旅游管理是一个连贯分支学科的想法。向旅游者提供信息被纳入营销,城市重建和振兴中的旅游运用是城市规划和管理者的任务,文化机构则向旅游者提供有吸引力的表演、产品以及城市遗产。因此,究竟谁是城市旅游的规划者和管理者,模棱两可,似乎谁都是,谁也不是。对于旅游者的管理,基于公共机构主导的城市旅游规划是无能为力的。其所做的仅是试图提出有效策略,通过相对简单的办法,从土地利用分区、交通拥堵措施到信息交流等方面,缓解不利影响。城市旅游实际上是被束缚于地方的。杭州的旅游体验直接源于特定地方,其他地方则不能复制[24]。因此,每个城市的旅游产品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旅游产品是一种地方消费体验,但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和投资,是全球而非地方的,这就使地方城市常复制其他成功模式,而不进行风险创新。
在城市中的旅游管理倾向于复制现存的空间规划,就如“步行街”、“美食街”等往往被随处复制。这样,旅游产品是地方的,而引导开发的手段是全球的,且根据旅游者的偏好和选择而进行的服务也是全球的。如历史文化名城,本质上就是一种工具,是全球地方化与地方全球化的集中展现。如此,城市旅游管理,作为一个主题,是世界城市构建与地方城市维系的交汇。
3小结
在城市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和工具被公私部门运用,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在转型时期,公私部门合作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构建公私伙伴关系是城市旅游规划和管理获得强劲动力的必选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培育新的旅游类型,且使地方利益最大化与负面影响最小化,并为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化形成一种协调机制。
后现代城市选择推动与投资消费服务,如旅游休闲,目的在于全球化下利用地方优势抗衡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服务的竞争劣势。无论结果如何,这些城市呈现出了创业图景,重构了正在变化的城市经济和景观,保持了浓郁的地方气氛。它们的出现,凭借独特地方价值,正逐渐成为中心城市的竞争者。当然,中心城市作为金融、商务与服务中心具有先天优势。中心城市与新兴城市,本质都是在全球化下利用地方品牌以吸引流动资本。同时,这些城市,在旅游者的地方消费体验中展现出了日益延展的市容与不断变化的状态,正是全球化影响地方体验的形式。城市旅游让城市的地方化与全球化汇流交融,仅仅只是程度不一。
篇10
[关键词]旅游地产;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050-02
1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概念
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是指,为旅游度假者提供各种休闲度假的建筑和相关联的场所,直接用于休闲旅游、度假居住,又被称作“第二居所”。这类地产主要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或已有旅游景区,通过利用这些较好的资源,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再加上一些休闲度假设施的建设,为购房者作度假或投资用。将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划分为休闲度假、旅游、地产,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以地产开发为核心,地产的发展分别为休闲度假和旅游提供经营客群,而休闲度假和旅游又作为地产的配套工程。
2规划设计在旅游地产中的作用
有特色的规划设计已成为房地产业差异性竞争中的重要筹码,注重规划设计已成为开发商的基本思路,它在旅游地产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在整个地产开发活动中贯穿始终,是全局的指挥者,在规划设计统领下,其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二是规划设计可作为旅游地产营销宣传中的重要内容,实现地域文化展现的途径,成为旅游地产项目核心技术竞争力;三是优秀的规划设计可为旅游地产项目创立一个品牌,可根据其建筑风格造型、特色景观、环境氛围等判别出所在区域,提高知名度,聚集人气。
3规划模式分析
3.1综合型模式――旅游先行
这类地产主要指依托景点,在旅游区内或旅游区旁边建造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餐饮商购、风景房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房地产社区。打破了传统单一性景区概念,组合了休闲、度假、居住等不同功能,它们相辅相成、组成一个配套完善、个性鲜明的旅居结合模式。综合型模式开发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吸引周边要素积聚,辐射带动周边人气和土地升值。典型的综合型社区模式为华侨城,让旅游先行主题引发地产开发,用旅游结合地产模式在异地进行扩张。
3.2景区住宅模式――地产先行
此类地产开发不依附现有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为本地置业者提供居所或出租为主要目的,多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往往先投入巨资,专注于搞大型旅游项目开发,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区,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靠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房地产开发。这类模式的代表就是芙蓉城,以地产先行,融合民居建筑风格,以地域文化为项目内涵,极富传统特色。
3.3主题街区模式――保护遗存+开发利用
这种主题街区往往是传统轴线式的商业模式,利用历史积淀较为悠久的城市街区,通过对文化遗存区的整修、修复,保护现存历史遗迹、历史建筑,形成具有浓郁文化韵味和具有一定主题模式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按照商业街、特色主题街、特色文化街的形式,结合综合功能地展现出来,采用点轴结合模式,形成一系列的购物、餐饮、住宿等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该模式成功案例为上海新天地。
4规划设计探讨
4.1场所特征营造
从经验看,但凡成功的项目,均具有地域性、独特特征的场所。通过规划设计对场所进行营造,体现其独特个性、历史积累、多元文化交融,影响区域的文化和环境,创造属于自身的场所和生命力。在规划设计中合理利用多元文化,把握具有较高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要素,形成特色环境,成为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的生命和魅力所在。上海新天地就是合理利用了历史要素,而深圳华侨城利用多元文化融合,形成各大主题兼容并举,富有特色。
4.2功能用地规划
休闲度假型旅游地产的功能应是多元化、复合性的,是集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社区,所开发的度假游憩区、商业配套设施、住宅生活区等多功能区域,可考虑作为一个超大街区来规划。公共活动用地可吸引人们活动,集聚人气,但如果缺乏居住用地,晚间将变成空城,会造成土地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浪费。因此,规划区系统内部功能与功能,用地与用地之间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保证功能要素和外部环境的各功能要素是相互关联的。
4.3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区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应结合地形进行布置。外部交通应具有可达性、便捷性,注重休闲、度假、居住等功能地块的可达性,增强这些毗邻城市、较远地带的开发区域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从而吸引人流。内部交通建议采用人车分离的交通模式,不仅保证了步行者安全和舒适性,还增强了商业和旅游的活力。在旅游休闲区内,可采用形成环岛式的步行系统,保证内部空间的完整性,提供纵深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