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班级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班级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大学班级;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15-02

一、大学班级管理与大学班级制度文化的内涵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简言之,管理就是创造个体更好地在群体中完成目标的环境。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式组织。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系列职能活动。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管理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带领学生,按照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创造学生个体更好地在班级群体中实现个人成长目标的环境。制度文化是一个比制度更深、外延更宽的概念,不仅包含制度本身,还包括制度理念、法制精神、建章立制的过程,以及制度实施的状况,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以及这些架构与规则的形成过程、运行状态与实施状况。依据以上分析,对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组织架构及其规章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大学班级制度文化体现了大学文化中包含的学校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校风校纪等内容,落实到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中,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效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促进学生认同学校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追求的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的保障,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将导致学校教育管理的形式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将成为无本之木。大学班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班级组成特殊性与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两方面。班级组成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成员是在学校招生录取后,学校教务部门依据分班要求,将同一专业学生分成若干自然班级。此举说明大学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大学班级班主任大都由专职教育管理工作者或者专职教师兼职,没有专职的班主任老师,这导致了班主任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班级中;班级成员基本都超过了18岁,属于成年人,区别于大学之前的未成年人。管理的特殊性。大学班级管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为主旨,这体现了大学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主要起监督和指导的作用。需要班级建立自运行体制,这需要有稳定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能够适应大学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大学班级制度的缺失性。直接涉及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以教育处为主,对学生学习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其二是以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为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教育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依据其职能,就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制定规章制度,形成《学生手册》,这些制度大多数是某一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缺少切实可行的规范。在当前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中,缺乏标准的班级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的教育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开展的,班级制度体系和具体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教育管理的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的相对混乱。大学班级建设的形式化与空洞化。形式化主要表现在制度理念落后与制度执行力薄弱,提到班级建设,就会想到制度建设,提到制度,就想到管理的工具、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尺,规章制度的价值在于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制度随意性大,对制度的尊重、维护、修改、执行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制度成为形式主义。空洞化主要表现在班级制度建设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脱离班级的目标追求。以标准化的《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不能贴近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制度的内容与现实的目标出现偏差的时候,必然会使制度文化失去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的作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就会脱节,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班级建设的空洞化。大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班级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要形式,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其自己本身进行管理,为自己制定目标,组织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好个人的事物,最终实现个人的目标。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大学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形成过程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所以班级制度文化形成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班级制度文化是学校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通路。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实现的。学校与学生之间,需要架起一条通路,能将学校育人目标和校园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反映到学校之中来,进而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之中。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体现在学生行为上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需求与现有制度体系碰撞的过程,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通路。

篇2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基本成长环境就是班集体,学校的各项活动、工作的展开也是依靠班级为载体单位,故而,班级是学生成长、发展、成才过程中重要的构成。目前我国高校的班级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存在一定的潜在问题,本文就此展开探讨,研究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班级管理;潜在问题;对策

大学中的班级是大学日常进行管理和教学最为基本和核心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等的重要组织载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我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这为教育向普遍化、大众化以及心理因素等的转变和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大学生尤其是近年来的90后大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现阶段大学班级管理中潜在的问题

班级是大学最基本的单元,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场所,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大学班级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比较大一,无法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故而在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着潜在的问题。

1.1学生普遍缺乏对班级的认同感,凝聚力较差。

大学班级的同学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地区相对比较分散,来自五湖四海,而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地域文化差异,然而现代的大学生适应和沟通能力普遍不足,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只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事项,而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这就导致了班级的凝聚力较差,学生普遍缺乏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1.2学生多数缺乏上进心,班级中缺乏学习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思想以及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是90后,家里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没有受到过挫折、逆境,使得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腐败思想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习缺乏浓烈的兴趣,求知欲不足,学习时缺乏上进心,这也使得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整体不浓。

1.3学生干部质量良莠不齐,标榜作用不显。

由于国家着重教育的推广以及扩招政策等的影响,大学所招的学生整体素质良莠不齐,而在班级中学生干部数量占学生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大学施行大班制,每个班人数较多,学生干部的职权分配不明确。有一部分的学生干部形同虚设,没有具体的职责和任务,并不能对学生起到锻炼和提高的作用,同时,学生干部的标榜做用并不显著,有些干部能力素质不足,不能起到带头作用,对班级起到不利的作用。

2.解决大学班级管理潜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1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建立由校级管理人员、院级管理人员、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以及先进党员同学共同管理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者制定院级规章机制和评价制度,对各院、各班级的建设和管理起到整体把控的作用;院级管理者直接对班级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工作进行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具体的组织者和责任者,学生干部和先进党员同学负责落实管理的工作和任务以及与班主任、辅导员的沟通。

2.2建立全面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的各项管理做到细化责任。班级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交往、生活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化管理方式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有利于建立和建设优秀的班级风气。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状况,鼓励学生多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召开全体学生班会,共同讨论班级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要包括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团支部工作制度、考勤制度、课外活动制度、班干部工作准则、文明宿舍评比方式以及奖助学金评比方式等。在确定班级管理制度之后,班主任要对其的落实和展开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和维护班级管理制度。

2.3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能够自觉的遵守班级的制度规章就是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体现。班级的管理主要就是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以及自我的管理实现的,通过学生对班级进行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实现真正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班级要想提高管理的效率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以及自我的管理中来;班级自控功能的发挥需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班级每一位学生的自控能力,实现班务自治。

2.4加强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最为直接的管理者,与其他的同学生活、学习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近的年龄、思想观念,其对班级其他同学的影响远大于班主任。故而,班主任要注重对班级团队的建设,将自身的管理经验传授给班级干部,指导班干部做好相应的班级工作,帮助班干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此外,在进行班干部的竞选时一定要注重公平、公正原则,发挥民主性,引导学生自己选出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同学担任班干部。

结语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班级管理潜在问题最主要的一方面是完善管理的模式和制度,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推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炜,刘蕾.浅析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模式——关于班级"学生会制"的规划和思考[J].科技与生活,2010,(6):138.

[2]杜淑颖.高校班级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6):19.

篇3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内在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非线性因素。首先,每位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的成长历程,如:家庭条件好坏、地域差异、个人喜好等,这些初始条件造就了不一样的学生个体。其次,每位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以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变承受能力。再者,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还不成熟,看待分析事物特征过于主观片面。种种原因都有可能促使大学生出现思维和行为的偏差,最终导致在很多事情上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科院在读研究生黄洋在校遭受室友投毒不治身亡,该事件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进行进一步思索。针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非线性因素,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不良诱因排除在源头,鼓励引导正面因素的积极发展,并建立全面系统的心理教育模式,抓住初始时机,更好地防患于未然。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思考应从学校、系部、辅导员层面采取如下具体管理模式:

1)学校要建立新型的心理健康网站,并设计相关的在线心理调查问卷。心理辅导老师要组织班级全体同学集体参与完成问卷,通过科学的方法统计数据、得出结果。这为辅导员老师帮助和了解学生提供一定的依据。当然辅导员不能全靠数据说话,更多的是真诚的关心与交流,只有做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从细节上感觉到温暖。

2)系部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要多渠道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发挥网络通信优势,建立诸如以电话、短信QQ、微信、博客、微博等为信息模式的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做到心与心之间的真诚交流。同时也可避免师生面对面的拘束感,使学生畅所欲言。而教师在交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细节,发现问题,排除危机,实现心理辅导工作的精细化。

3)辅导员应发挥班级群体的集中优势,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层面全面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学生增加了心理健康的知识,而且辅导员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自我认识。

4)辅导员必须发挥以心理委员、班长等班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关心身边的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的接触中了解同学们的情绪变化,并定时定期将信息汇总传达给辅导员老师,让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具体。

5)辅导员应保持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及时地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生活动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去,从而保证家庭和学校双方面起到更好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的作用。6)辅导员要特别关注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辅导员除了要做好贫困生家庭情况调查汇总工作,让贫困生获得助学金的经济资助外,要更多地与他们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扰,及时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贫困生中往往存在着一批在生活学习态度上不够乐观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2用好敏感性因素,从制度上完善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班级环境作为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学生活动场所,该环境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把握文化氛围这一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利用学生在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中,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激励全面发展的特性,辅导员应该帮助班集体强化班级管理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结构严谨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同时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向,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等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我校09级会计2班连续两年荣获校优秀班集体荣誉,在专转本考试中达到百分之六十的通过率,且有两个宿舍全体同学通过考试,顺利升入本科院校深造。这个班集体有着良好的班风、学风和集体荣誉感。从刚进入大学时,辅导员就帮助他们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学习目标,及时地抓住了大一新生对大学环境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断地鼓励和鞭策他们向自己的目标努力。该案例告诉我们,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如果辅导员有效发挥了混沌理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的积极作用,及时抓住了大学生对初始条件的依赖,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就一定能够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并达到显著的效果。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这一初始条件中,不仅要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凸显班级特色,更要集思广益,发挥班级的团体力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的规划中。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得到认可,方能更好地执行。笔者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总结具体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班委的民主选举和自我管理。坚持从民心、顺民意,通过自主选举产生班级干部,并制定监督管理制度,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这样也可促使班委各擅其职、积极主动管理和组织好学校班级的各项事务和活动,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

2)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是附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的,因此应该在明确校园文化的主体建设方向的基础上,彰显班级特色,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讲诚信、讲文明的班级团体。

3)辅导员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帮助同学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定期与各科任课教师交流,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有偏科现象的同学。对在专业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主动帮助联系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4)将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参与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体系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归宿感和荣誉感。

5)加强宿舍管理,发挥小集体敏感性强的正效应。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不可忽视的重要场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宿舍度过。辅导员要俯下身去,深入宿舍管理,发挥小集体敏感性强的正效应,在班级管理制度中增加宿舍各项评比制度,设计如:学习集体进步、活动参与度、宿舍卫生环境美化、寝室文化建设等指标。

3结语

篇4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性

班主任班级管理作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基础内容,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化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体制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性的提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加强班主任班级管理,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推动教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

一、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与信息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社会体系呈现了多元化发展需求,加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班主任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发展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其中班级管理理念落后,班主任管理水平低下,班级管理方法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班主任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实效性发挥等问题已成为限制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二、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性的方法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应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责任观与荣誉感,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班主任组织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用以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的优化[1]。例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通过细心观察与调研分析,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掌握,针对性格缺失,叛逆性强的学生给予关怀,利用正确的沟通方式使学生认知到自身的问题,并有效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改正,从而减低班级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

(二)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

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好坏对学生发展与教育教学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想提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首先班主任应提升自身对班级管理的重视,明确班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知识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其次,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班主任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提升学校整体教学与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学校定期举行校外交流与学习互动,或通过组织开展班级管理评选活动,促进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丰富班主任管理与教学经验,用以提升班主任自身管理能力,实现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的创新与改革[2]。

(三)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综合能力

学生集体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与辨别能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建设中,端正学生的举止行为,保持班级的团结性与积极向上性[3]。对此,班主任可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班级竞赛,实现学生集体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班主任不定期举办班级集体游戏、班级文明建设活动、小组竞赛的团体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四)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班主任工作开展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对学生班级学习、班级活动以及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科学、合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班级班纪、班风的形成,对规范学生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班主任班级管理成效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对此,教师首先应提升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的重视,利用班会、案例分析、教学宣传的方法,使学生认知到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班级整体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次,在制定班级纪律与管理制度时,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的认可,提升学生班级精神与责任感并实现班级纪律的全面性与可行性。

(五)注重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结与评价

班级管理工作的结与评价是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实现班级管理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班主任应注重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归纳于总结。通过总结与评价,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制定阶段性管理方案,从而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结论: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实行,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班主任应提升自身对班级管理的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与综合素养,并结合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科学的方法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实现班级管理功能与优势的有效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品质与能力的提升,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完成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武莉.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促进职高学生健康成长[J].教育现代化,2016,(17):164-165.

[2]张月.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86.

篇5

【关键词】大学班级;管理;问题;建议

大学属于高等教育阶段,其职能是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现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班级主体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更为成熟,追求独立、平等和自我表达,而且不同学生在生活背景、个人经历、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等方面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使得大学的班级管理更加困难,因而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班级缺乏凝聚力。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可见,集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但是现在大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缺乏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2、班主任作用不明显。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地获取学校学院所要传达的信息,老师也不能够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多数的同学没有跟老师主动沟通和交谈的习惯,除非必要都避免跟老师有过多的交集,老师跟学生的交流仅限于在学习上和课堂上。

3、没有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现在大学的班级一般都没有由大家讨论而产生的共同遵守的班规。多数学生只求成绩合格,没有触犯校规,不受学校处罚,顺利毕业就好了,这些想法导致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自由散漫,容易造成一些思想上的偏差,这也不利于班级的建设。即使有些班级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做到有效全面的推广实行,甚至可能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有这些制度,加上制度的实行力度不够,这些管理制度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形同虚设而已。

4、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生对大学里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寄予厚望,但往往也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就非常大。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班级开展的活动太少,活动形式不够多样,不具有吸引力和创新性,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

5、班级精气神不足。班集体是一种教育力量,但是并非所有班集体都能发挥教育作用,只有具有班级精神的班集体才能发挥教育作用。班级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通过情绪感染、价值导向、行为制约和信息筛选来统一行动。但是,就现在大学班级来说,大多数的班级都没有精神。就拿上课来说,现在的大学课堂俨然已经不再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相长的活动,而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爱听不听的状况。目前大学生玩游戏,上网,逃课,做作业敷衍了事的已经成为大学班级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改进班级管理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所秉持的观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是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服务的。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培养互动的学习习惯。

2、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渐加强引导学生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大学生已是成人,他们自知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但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需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负责,对自己在家庭中或班级中所承担的角色负责,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意识的话,对班级建设也大有益处。

3、建立好的班委会。班级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而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和谐而有凝聚力的班委会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窗口,是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建立班委会容易,但是运作起来是否有战斗力就不一定了,时间长了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建立起一个高效、有序的班委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班委会组建过程中,要尽量让班上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让他们知道班级建设并不只是班委们的事,也是班上每一个人的事。

4、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班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用制度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要有可操作性。班级制度要精练、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三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应不断搜集反馈信息,并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5、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级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系属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掌握全系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以及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等;班级辅导员是班级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学生干部是联系班级辅导员的桥梁,是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实施管理的助手。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级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管理素质,完善班级辅导员的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加强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系级管理者、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以生为本的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的建设,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班级管理实质上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绝离不开好的班级管理,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班委们的认真负责,更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每个班级都是独特,班级管理不可能存在固定模式,只有根据自身班级的情况,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可能形成更适宜本班级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76-77.

[2]孙桃丽.大学本科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初探[J].科技广场,2008(4).

篇6

一、为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提高自主管理的自信心

在班级管理中,总是有一些学生较少甚至没有参与班级管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参与管理的信心,是帮助初中学生实行自主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根据多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班干部轮换制度是为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机会,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在班干部的选举方面完全采取民主方式,先由学生自己提出申请,然后召开班级会议,让提出申请的学生上台向全班作公开演讲,学生们在听完多个申请担任班干部的同学的演讲以后,进行民主投票,得票多的申请人出任相应职位的班干部。此外,在班干部的任用上,笔者还采取了任期制的做法,将班干部的任期限制为一个学期,所有班干部任期满一个学期以后,都要无条件退出,再由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通过同样的方式选举产生。初中三年总共六个学期,班干部有六次轮换,基本上大部分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竞选都能有机会做一次班干部。

班干部民主选举及轮换制避免了传统班级管理中由教师指定班干部而忽视广大学生意见的落后做法,不仅使有意向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同时也为那些选举班干部的学生间接性地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不管是参选的学生还是没有参选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信心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让学生参与班级目标及制度的制定,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创造性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班级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班级目标的实现者。因此,我们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班级目标的制定还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纳入到目标或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确保制度和目标符合学生期望和班级实际。

例如,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校管理制度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优秀班级创建的问题,在确定班级总目标后,班主任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为什么这样制定?在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各自的意见,当学生们提出各自的意见时,班主任老师则要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协调,以取得共识,切忌以班主任身份施压的办法来逼迫学生就范。学生们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通过协商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并形成书面文字贴在墙上。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既体现了班级管理的民主性,也体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要求。在讨论、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理解了《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同时还在对这些制度的损益变化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班规会更愿意遵守,久而久之,班上`反纪律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也由过去的“消防员”“决策者”变为“引路人”,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应多元化,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根据这一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从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两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切忌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严格按照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音乐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身体智力以及自我认知智力等多种智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智力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然而目前初中学生的考试和评价制度显然并没有对每一种智力类型都进行考查,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这也会直接导致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

在上表中,学生看不到没有意义的分数,但是能了解到自己在学科和德育中的表现情况,还有自己的特长潜能分析、教师及同学的发展建议等,这些可供学生在规划学习生活时参考。

篇7

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班级凝聚力

作者:姚莹 徐燕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1期

摘 要: 目前高校班级内部普遍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多种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提高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 管理制度 凝聚力 提高方法

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班级凝聚力是形成优良班风、学风、校风的前提。目前高校班级内部普遍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学生对班集体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班级的存在流于形式化。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管理班级数目多,学生人数多,成长背景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不能拘泥于某一固定的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而是要根据具体班级的情况,因班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不断完善发展班级管理模式,灵活运用,处理好班级事务,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降低班级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个人因素如沉溺恋爱、网络游戏等;家庭因素如单亲家庭,沟通不良等;社会因素如高校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等;班级因素如年龄、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爱好等认知态度方面的差异。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目标缺失。

大学校园的学习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在这里可以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学到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到一些学习角、知识沙龙或社团组织里汲取知识提高能力。步入大学,学习方式、考试方式与以前完全不同,学习更多地依靠自律。班级里学习情况往往形成了两种极端,一部分学生很快确立目标,认真学习,而很多学生不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心理上迷茫,就业有困惑,管理不好学习和生活,受外界的诱惑(如网络游戏、恋爱等)而沉沦,大学期间甚至一次都没进过图书馆的大门。这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没有目标,变得迷茫,不知道以后的路在哪里,碌碌无为,缺乏上进心。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 以人文本 开拓创新

一、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陈旧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管理一直沿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组织性、纪律性、服从性,要求学生个人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从人性角度站在学生立场上想问题,通常运用惩罚和道德灌输等管理方式,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想问题,较少强调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个性发展,很少真正在管理上听取学生的意见。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运用自己求学期间的管理理念来教育当今学生,而没有与最新的学生管理理论接轨。

2.社会环境变化较大

近年来,由于实行了教育改革,学校的办学方式多样化,大学招生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但学生管理人员人数却未能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目前,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达不到1:200,学生管理人员精力有限,这必然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影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机会减少,容易出现纪律松散、不团结、集体荣誉感差等现象。后勤社会化的实行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挑战,高校实行公寓式管理后,由于食堂、宿舍与学校分离,由投资商管理,对于他们而言,利益是第一位的,学生管理的好坏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配备的管理人员、食堂宿舍的配套设施等,都难以保证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来考虑。

二、目前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树立班主任的正确学生观

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班主任的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高为出发点,这是正确的学生观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1]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2]在我国的从传统教育中,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意见,服从老师的命令,对老师的观点不应该有过多的反驳或者挑战。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与当今学生想往自由、崇尚独立的性格发生冲突。所以作为当今大学生管理的工作者需要掌握树立正确学生观的意义和作用,要和大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同时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2、形成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就是通过制度的制定为学生管理扫清障碍,加以引导。班级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约束性的“学生管理守则”、“校纪校规”。

首先,要做到按制度处理问题,对待班级学生能够一视同仁。

其次,班级管理者不仅在制定制度、执行纪律方面严格公正、要铁面无私,在方式方法上也要做到持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去关爱学生。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觉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把遵纪守法变为自觉的行动。

再次,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达到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一个重要的管理办法是将学生的考评考核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对班级中各方面表现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对班级贡献较大的学生进行各种奖励,并与评优、入党、毕业推荐就业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遵纪、进步的积极性。

最后,要做到在班级中对学校的各种信息能够公开透明,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氛围。

3、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连接老师与学生们的纽带,如何实施好班级管理工作,一项重要且高效的方法便是重点培养能力出众的班干部。班干部的素质修养、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开展的好坏,影响到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着重培养班干部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在当前的大学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班干部来执行学校或者班主任的旨意。班干部在班级中具有模范带头的作用。要将学校和班主任的各项要求很好的传达给其他学生,并使大家能够严格的遵守和执行,班干部在日常的学习 和生活中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他们的行为和言语才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二是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班干部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班级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开展工作时要与各种人群打交道,所以班干部应该掌握一定的交际艺术,善于跟各种人群打交道,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组织能力。要想顺利的将班级工作按照规定的目标和计划来完成,作为班干部应该在实际工作的中充分做好分工,掌握班级里每位同学的特点,调动班级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把同学都团结起来,紧紧围绕目标做到各尽其责,通过努力的工作,以完成既定目标。四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班干部应该在班级工作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有效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的为班级服务。

三、结语

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矛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又要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从实现现代化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结合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创新管理方法,改革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彭跃农.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M],长沙大学学报,2008,22(4):134—135.

[2]李仕武.高职生的群体特点及其管理对策[M].职业教育2001,(1).

[3]教育部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i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隋松智.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学生工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4).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

3、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冉慨实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4).

篇10

【关键词】高校;班级建设;管理制度

班级是学校的最基础单位,班级建设是学校综合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什么是比较完善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学校要有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班级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及目标,有完善并遵守执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始终保持班级成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与义务感。

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先了解这个班级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大部分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

(三)班级中不和谐的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甚至是综合素质的优秀。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由此以来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保持不大关心,学习差的同学容易丧失信心。

二、高校班级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高校班级建设的片面理解

班级建设的目的是有完善并遵守执行班级建设管理制度的良好组织机构。始终保持班级成员的归属感责任感与义务感,使每一个同学都在集体活动中开拓自己独特的领域,积极表现自己的个性与自己的才能。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然而现在很多班级建设中忽略了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个人人格的完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

(二)班级活动目标不明确

班级活动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是进行班级教育管理,培养优良集体的基本途径。班级教育管理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的,其教育管理的效果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开放教育管理应该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具体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分析了解班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正确把握学生发展水平及班级集体的发展善,设计合理的活动体系,组织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具体地说,首先要设计好班级的活动体系,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班级共同的活动中,学生的集体意识、情感、信念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培养。其次,在班级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个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开展各项班活动中要有组织性,计划性与系统性。

三、改善高校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班级凝聚力

1.用爱和信任来培养班级凝聚力

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严格要求之外,还得把爱和信任寓于其中。老师要真心爱护着班里的每位学生,也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信任。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幸福和奖赏。这样既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也可使师生感情加深,班级凝聚力增强。

2.用班级的声誉荣誉来激励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最能吸引学生,因此在活动中以班级的声誉荣誉来激励班级凝聚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班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开展活动时,辅导员必须要制订整体计划。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架起了桥梁,密切了同学关系,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爱,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分你我,始终把班级这个大集体放在第一位。因为大家有这样一个信念:集体的荣誉是最高荣誉,也是每个人必须维护的。

(二)强有力的措施是做好班级建设的保障

完善班级制度建设,严格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是大学班级建设的根本保证。大学班级规章制度内容很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1.班级会议制度

班级会议制度是班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班级例会(班会)制度、干部例会(周会)制度、班日志制度等。班级例会(班会)由辅导员主持召开,主要是通报学校、院系和班级重大事件,处理班级重大事宜和布置近期工作等;干部例会(周会)制度要求班干每周必须召开一次例行会议,有特殊情况可由班委会成员提议召开,会议由班长、团支部书记轮流召集与主持,会议内容是总结上一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拟订工作计划等;班日志制度是指班级工作日志(班日志)由班干轮流记载,班干必须认真、客观记载每天同学的考勤、班级活动,同学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做好周会、班会的会议记录。

2.考核与奖惩制度

考核与奖惩制度是班级制度建设中不可少的,也是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对全班同学监督的一种制度。班级的考勤和平时参加的活动等事项都归在其内。这也是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证明。每年的评优评先都是拿这些事实为依据的,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公平竞争”意识,激励措施应充分体现这一原则,以激发和保护大学生的积极性。以“公平参与竞争,有所作为,有所奖励”的原则进行实施,使在班级建设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激发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