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排放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碳排放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减排量比较
1.碳交易措施的减排量确定
碳交易减少碳排放主要是通过设定总额碳排放量来实现,在京都议定书上规定,要在2008-2012年实现温室气体(主要是指CO2)的总排放量相比较与1990减少5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为碳排放量设定了一个总额的界限。从这视角看,只要碳排放阀值的设定是科学的,那么根据计算设定的碳交易额就能实现既定目标。
2.碳税措施的碳减排量不确定
从根本上说,碳税是通过影响碳排放成本达到有效控制碳排放的目的,不同排放方式及产业对于成本的定位不同,受碳税影响的程度也就不同,各自定位的最优选择也不同,因此,碳税的实施对于碳排放量遏制的具体效果是不确定。碳税制度不能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设定达到一定的碳减排效果,这是碳税的最大弊端。
二、碳价格模式比较
1.碳交易下碳排放权价格波动大
在碳交易模式下,碳排放额被看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供需发现变化的同时,碳排放权价格就会出现相应的波动。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点,以谈价格受政策影响(市场供需变化)为例,具体来说,谈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市场上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较大,市场的利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碳价格,如在国际碳价格相关模式建立伊始(2004年前后),由于国际市场前景不明朗,碳价格持续低迷,但随着欧盟国家参与到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制度中,国际谈价格被普遍看好,谈价格也随之有所回暖。再者,谈价格受国家碳谈判等政策性会议影响也非常大,一旦相关会议举办成功,则碳价格会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反之,则表现出下降的发展趋势。因此,碳交易模式下,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较大,具备即时性。
2.碳税措施下碳价格基本稳定
在一定时期内,碳税的税率基本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数值上,碳税税率能够折射出一定的碳价格信号。碳税税率的变化一般是伴随着政策性的变化,由于当下存在某种减排必要,这时碳税税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碳税税率变化也不会过于频繁,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短期内,碳税税率是固定的,其给经济带来的相应成本也就基本是恒定的,因此说碳税措施下谈价格基本是稳定的。碳税措施下的稳定性可以从国家碳税税率变化的周期得到体现,1990年,芬兰开始实施碳税措施,该碳税税率指导1993年才因减排需要而有所提高;1992年,丹麦实施碳税政策,这一碳税税率维持了13之久。因此,在碳交易制度下,碳价格的变化具有相对即时性,而碳税措施下碳价格具有相对永久性。
三、减排促进机制比较
1.碳交易减排激励性强
企业经营的宗旨在于获取利益,失效效益最大化,当今环境背景下,很多国家开始正式环境成本,因此在日常发展中对高碳排放产业的限制就较多,有些已经开始具体到企业层面,根据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碳排放总额,规定企业在该段时期内的最大碳排放,这样的措施具体到了微观层次,使企业不得不科学分配年均碳排放额,以满足在规定时期内不会超出国家的限额。因为一旦个别企业超出国家分配的相应排放份额,相关部门会给予严重处分,甚至直接停产,这样的政策激励了多数企业尽量减少自己的碳排放份额。另一方面,个别企业为了追求单纯的短期经济利润,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本身企业的名义碳排放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额度,出现这种情况而企业又不想因此受到处罚,这样变卖碳排放份额或者称之为碳排放额转接有了市场需求,因为有些企业是很容易实现国家对其规定的碳排放份额的,这样他还会剩余一部分碳排放额,这样的碳排放额如不加以转接,是没有利润和补贴的(国家在碳排放额低于基准值的企业补贴政策尚不完善),这样企业就可以高价将自己没用使用完的碳排放份额转接给其他高碳排放企业,从中获利。这样的获利模式虽然对国家绿色发展是不利的,也是不道德的,但现实中多数企业仍然会采取这样的转接模式获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一些企业平时减少碳排放,最后将份额转让,国家宏观层面上的碳排放额虽然未必减少,但这种“利激励性”确实对很多企业吸引较大。
2.碳税的减排激励性较弱
通过上文分析,碳交易的减排激励性具有政策漏洞,且属于非道德减排激励,而碳税作为一种税收政策,是国家的一种强制措施,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无法逃避的,这种减排措施虽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企业和个人的减排积极性也不是很大,但在目前的发展背景及文明程度看,碳税在减排的效果和道德上效果却是较好的。当然从长远来看,这种税收政策的实施也会受到一定的抵制,难以在实际上得到推广。
四、减排成本比较
1.有效的碳交易措施可以减少减排成本
大气以公共资源的形式存在于现有的环境下,以至于发生在任何地方的碳减排行为都会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国家间发展的不均衡,其用于碳减排方面的资金也是十分的不均衡的,以至于形成了区别的减排成本。并且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具体设这的减排额度也是存在差异性的。为了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碳交易发生在用于碳减排的成本最低的地方是最合算的。这就是《京都议定书》的设计理念,将两种不同的机制进行了具体的引用,即限额交易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球的减排成本。因此其确定的碳交易措施的最优点即为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碳交易市场最为活跃的地方和减排成本最小的地方的交汇。
对于碳交易而言,其自身的运作成本较高。并且碳交易的运作体系也是十分的复杂的,其复杂性的表现就是对一种市场机制的需求,这种机制使全新的,具体包括为初始排放限额的确定方法、限额分配的具体标准、交易机制的具体的制定和交易机构的建立与监督等等。所以,在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的过程中,其需要的成本也是很高的。首先,由于碳商品是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品,需要对每一个碳交易的参与者设立独立的账户,并且将其碳排放权进行标准化,使其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这就要求了碳排放中数据必须是真实有效的,但是对其进行监督的过程,又是一个具有较高成本的投入过程。
其次,碳排放权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商品,并不具有价值,为了赋予其商品的特性,必须使其成为稀缺的资源,使人们有意愿去进行交换,这主要额措施就是确保各排放个体在进行碳排放的过程中不得超过其规定的限额。
2.碳税的实施简单,成本低廉
相对于碳交易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具体的实际操作成本具有较高的不透明性,碳税的实施的透明性较高,并且其实施的成本较为低廉。因为各国都有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其各方面的设施也较为健全,所以在碳税的制定的过程中,并不需要重新设计心得制度体系已对其进行良好的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碳税的实施成本,增加了征收的可行性,可以再气候变暖的大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及时的采取该项措施,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并且大部分国家已经由现存的能源税收,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纳税个体的数据库,方便对其进行统计和具体的执行对象的确定。所以,才碳税的具体的执行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并且执行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对于有效的一直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具有突出的作用。(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丽颖. 基于能源强度视角看碳强度目标的实现[J].社会科学战线.2012, (07):263-264.
篇2
[关键词]企业价值;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监管环境;碳减排;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
从国际视角来看,碳减排议题具有环境、政治、经济三重属性,这或将重塑世界经济格局。 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强制要求企业报告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简写为 GHG)排放情况:欧盟要求其成员国采纳《温室气体监控与报告指南》(Monitoring & Reporting Guideline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加拿大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port);澳洲政府了《国家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法案》(National Greenhouse and Energy Reporting Bill 2007);美国环保局了《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Mandatory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es Final Rule);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关于气候变化信息披露的解释性指南》。 为谋求“合法”的社会地位,自愿披露碳信息的企业越来越多。 然而,资本市场是否意识到企业碳排放量及碳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性?高碳排放企业是否受到资本市场更严厉的惩罚呢? 本文拟通过实证检验对这些问题予以回答。
一、文献回顾
从广义上讲,碳信息披露属于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研究范畴,但碳信息披露属于新兴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关于碳信息披露框架的研究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有碳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简写为 CDP)的调查问卷、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改进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关于气候变化的披露》、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的《关于气候风险披露的全球框架》、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的《气候变化报告框架草案》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指南》[1]。 上述披露框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企业应披露的碳信息内容,其中 CDP主要调查企业管理者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和机会的认识、企业关于 GHG排放的核算和 GHG减排情况,以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措施。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投资者关心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关注企业面临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形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以及企业 GHG排放可能带来的财务影响,建议企业通过“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上述相关信息。 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认为,企业应披露历史、现在、预期的 GHG排放信息和拟采取的排放管理战略,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形风险以及与 GHG管制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该组织强烈建议企业将其所倡导的框架与强制财务报告、CDP项目、全球报告倡议及其他披露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的披露框架涉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分析、源自气候变化的监管风险、有形风险、GHG排放信息等内容。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建议企业根据所适用的监管路标来确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国内,张彩平等人和谭德明等人从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管理、碳减排审计三个维度提出了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框架[2 3]。 张巧良认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可比性是决定信息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但 CDP(2003—2010年)所提供的资讯在这三方面却不够理想,而且不能反映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以及 GHG减排措施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内在联系[4 5]。
(二) 关于已披露碳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研究
Doran和 Quinn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碳信息披露规范,投资者很难获得有用的决策信息[6]。 Stanny认为,强制性信息披露更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评估碳管制对企业的影响[7]。 Hesse和 Kolk等认为,签约机构投资者的压力对 CDP问卷的回收有着重要作用,但投资者很难据以评价碳减排措施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8 9]。
Freedman和 Jaggi认为,母公司所在国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企业所披露的碳信息不利于股东了解投资对象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欧盟国家的公司对与气候变迁有关的信息披露明显劣于日本和加拿大的公司,碳排放的变化与信息披露之间并无内在联系,现有的披露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业绩[10 11]。
(三) 关于碳排放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
Matsumura等的研究表明,碳排放量与企业的市场价值负相关,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与债务资本成本正相关[12]。 Chapple的研究表明,相对于低碳排放企业而言,高碳排放企业将受到市场更加严厉的惩罚,这一处罚力度预计将达到企业总市值的 6. 57%[13]。 Johnston等以美国电力企业持有的二氧化硫排放配额为替代变量,就资本市场对企业持有排放配额的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放权配额具有资产价值和实物期权价值,但资本市场更看重排放权配额的资产价值[14]。
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已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但专门针对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而关于碳排放强度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不能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因此笔者随机选取 2010年入选 S&P500指数的 85家企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同时,以是否受到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简写为EPA)《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的管制为标准,本文将样本企业分为高碳排放企业和低碳排放企业两个亚样本,研究政府管制对企业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
随着碳减排监管制度的日益严厉,企业的碳排放量将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环境信息,供应链厂商、普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碳足迹信息的需求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 任何碳减排措施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但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碳减排措施,就要购买碳排放配额并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因此,企业的碳排放量不同,企业所面临的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水平也将有所不同,资本市场对企业碳排放风险进行定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并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1。
假设 1: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二) 监管环境、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
相对而言,高碳排放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和更严厉的监管环境。 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真实的碳管理绩效具有不可观察性,他们只能凭借所搜集的碳管理信息分析被投资企业可能面临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据此来预测被投资者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和评估投资对象的价值,从而决定自己预期所要求的投资报酬。 从实施碳信息披露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碳信息披露质量通过作用于资金成本而直接影响企业对自身投资项目的评价标准,间接地影响企业预期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可能被资本市场看做是企业将碳减排纳入其长期战略规划和运营系统的一种“承诺”,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 2: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 3: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对高碳排放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企业价值,由于 CDP报告于每年 8—10月份,资本市场对该信息的反应预计会持续到年末,因此,本文以企业年末的公司股票总市值作为企业价值的近似值,记为 MKt。根据提出的假设,本文将碳信息披露质量(CDLIt)、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TEMITt)作为解释变量,将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程度(EPAt)作为分组变量。 由于碳信息披露仍属于环境信息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畴,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企业规模、企业当年的盈利能力、企业年末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如下研究模型,模型中相关变量定义见表 1。
(三) 回归分析
模型的拟合性检验结果如表 5所示。 在表 5中,调整后的 R2为 0 565,这说明本文所构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 DW统计量为 2 122,样本量为 78②、解释变量为 5的 DW检验上下界分别为1 55和 1 75(由 DW检验上下界表所得),由此可知自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关系。
表 6为回归系数表,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值都小于 10,这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碳信息披露质量得分(CDL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0. 048,但伴随概率为 0. 52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不显著。 碳排放总量(TEMIT)的回归系数为 -0. 171,伴随概率为 0. 032,且在 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企业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降低企业价值。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在碳约束环境下,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决定了企业所面临监管风险的大小,碳信息披露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本文通过对 2010年入选 S&P500的 85家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监管环境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 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这与本文提出的假设 1相吻合,表明投资者对企业的碳排量信息比较敏感,并认为碳排放量多会使企业承担更多的排放成本和面临更高的管制风险,最终可能导致被投资企业的企业价值下降。
2. 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价值相关性不高
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本文的假设 2相悖,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CDP不属于主流的信息披露渠道,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第二,CDP调查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 CDP调查问卷处于不断完善中,企业向 CDP的碳信息披露属自愿性披露,CDP信息难以实现从定性向定量度量的转变,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可比,等等。 第三,CDLI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DLI的信息来源仅为企业回答的 CDP问卷,未考虑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及其他渠道披露的碳信息,因此 CDLI的评分依据本身也处于不断完善中。
3. 监管环境对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影响较大
虽然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两者在高碳排放企业中是负相关关系,在低碳排放企业中呈现正相关关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高排放企业面临的监管风险较大,在缺乏强制性披露规范的情况下,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越充分,对企业价值越不利。 在高碳排放企业中,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且相关程度比总体样本的要高;在低碳排放企业中,企业价值与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二) 政策建议
国际上的碳管理趋势正透过国际产销供应链,由国家、区域层级扩展至企业层级,以公开披露排污信息为手段的管制是污染排放管制的第三次浪潮[16]。 基于所得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制定标准的碳信息披露规范并将其写入主流报告
我国现有的碳排放考核指标仅适用于钢铁行业,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因此,应当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碳信息披露报告中的评价指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一个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碳信息披露框架,并将其作为企业年报的一部分纳入财务报表附注中,这可以帮助企业按照投资者及政府的需求来披露碳信息,从而避免公司自主制定碳信息披露内容成本过高且针对性不强的弊端。 同时,与年报相结合的披露方式便于投资者及政府部门进行碳信息的搜集,可以避免非传统信息披露方式对企业碳信息披露信号传递效果的削弱。
2. 制定和实施全面的碳信息强制披露政策
目前,我国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政策只针对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这些企业按规定每年要向主管机构披露其当年的碳排放量。 然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一旦试用成功将推广至全国,碳信息是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评价的依据,因此国家应当制定企业碳信息的强制披露政策并将其使用范围扩大到全部上市公司。 这项强制性披露政策一旦实施,企业将会关注自身碳排放量对企业信誉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注重对低碳排放或无碳项目的投资,这样可以从源头上遏制我国碳排放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17],同时也将为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打下良好基础,为我国碳排放权的定价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巧良,张华.碳管理信息披露: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价值再造[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彩平,肖序.国际碳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金融,2010(3):7780.
[3]谭德明,邹树梁.碳信息披露国际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信息披露框架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11):126128.
[4]张巧良.碳排放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差异化研究[J].当代财经,2010(4):110115.
篇3
【关键词】碳税碳交易中国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4
一、碳税与碳交易的涵义及现状
碳税是指在能源排放中按每一单位碳含量比例所征收的税。在严格控制碳排放的背景下,对于传统的能源以碳的不同含量来分别征税,以期达到延缓全球变暖速度的效果。碳税机制下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则是碳排放的边际成本与碳税相等。从全球看来,美国、日本以及北欧各国等碳制度研究较早的国家都已陆续建立了旨在减少碳排放量的税收制度,并且在一些碳税制度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其碳减排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
在我国,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于2010年首次就碳税问题作出专题报告,报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应该首先推出生产型而非消费型的碳税模式,即应先向排放碳的企业征收暂不针对个人。该专题报告不仅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实施的基本框架,也包含了如何实现碳税征收的路线图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方面的建议。
碳交易是针对全球碳排放总量而采取的市场机制措施。1997年,《京都议定书》上决定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交易商品,先严格限定全球碳排放总额,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中交易许可证,许可证额度内允许排放温室气体。从而形成了排放权的交易,目的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寻减排新路径。《议定书》同时规定了三种灵活履行机制,分别是:发达国家适用的“联合履行”(JI)、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排放限额交易”(ET)。
我国碳交易方面,实际参与的只有碳交易体系中的清洁发展机制。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首次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其中,深圳市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中国碳交易的实施拉开了序幕。
二、碳税与碳交易的比较分析
(一)减排成本比较
1.碳税:实施成本低,社会成本高
相比于碳交易机制来说,碳税的实施成本较低。碳税以各国现有的税收法律为基础,其实施方式即为增加一个税种。各国现有的税收制度非常完备,并且已经存在燃油税、资源税等各类针对能源的税目,碳税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征,不必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制度体系以及配备相关的机构设施。这不仅降低了碳税实施的成本,而且可以随时征收,减少为构建新体系花费的时间。同时,碳税计量较碳交易简单,征收环节非常集中,可操作性强。
但是就社会成本而言,征收碳税有着诸多弊端,例如增加产品成本、通货膨胀率提升;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等。同时,很多人认为一旦征收碳税,生产企业会将其税负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起不到以高税率遏制碳排放的作用。因此,碳税的推行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部门反对征收碳税,消费产品的个人为避免税负的转移也不支持实行碳税。所以,碳税的征收不仅要考虑其实施有效程度,也要考虑社会成本,研究其会不会对健康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碳交易:社会成本低,实施成本高
由于温室效应是均匀分布在全球的负外部性,所以无论碳减排发生在哪里,其收益都完全一致。但是,鉴于各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的减排成本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碳交易核定的总排放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地域成本差异,使碳减排成本最小化,这无疑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京都议定书》中设计的三种灵活履行机制确保了在各类不同的情况下,其减排都以最低的成本发生。从微观层面来看,碳额度的交易比较灵活,在核定碳排放额度预计不够的情况下,企业既能选择从自身方面提升创新水平,也能选择到法定的碳交易市场购买需要的额度,多途径的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但是,构架碳交易体系成本却很高。创建一个完善的新型市场机制对于碳交易体系的顺利运行必不可少。首先,使碳排放权变成可交易商品的量化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世界各国碳排放的具体数据,为了保证真实性,也具有监测成本。第二,为了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强制保障措施必不可少,需要设立监管机构,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产生保障成本。第三,碳市场运作后,为了监测不断波动的碳价格也给交易双方带来额外的成本。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实际上实施碳交易的成本要远高于理论成果,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二)减排效果比较
1.碳税:减排效果不确定性高
理论上,碳税的高低与实际碳减排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税率越高,减排效果越出色,但就目前而言,两者间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量化困难。也就是说,碳税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无法确切的将碳排放降到警戒线以下。同时,随着碳税的不断增加,其碳减排效果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然而其减排成本却有边际递增的效应,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碳税的征收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企业很可能将额外的碳税税负转移给消费者,这使减排效果不可控性大大增加。
纵观碳税制度的实施国家,只有北欧国家由于经济发达,法律完善而使其得以有效实施,剩余国家效果均不佳。所以学界有观点认为,仅仅依赖单一的碳税来实现我国核定的碳减排目标可操作性低,同时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2.碳交易:减排效果不确定性低
碳交易措施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减排效果有保障,并且可以事先预计与量化。碳交易设置全球总排放目标后,根据一系列因素将其分配至各国,国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减排额,将其分配到地区,行业甚至微观企业。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碳排放份额不断进行流转,最终以市场来实现全球减排的目标。同时,辅以完善的监督机制有效管制各级排放主体的遵约状况,保证减排的实施。
《议定书》参与国家承诺于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这就为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设定了一个上限。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数据,在2005~2007年期间,碳交易体系使总的碳排放量降低了2%~5%,平均每年减少4 000万吨~1亿吨排放。同时,碳交易制度中的CDM和JI机制帮助了许多不发达参与国进行低碳工程的建设。碳交易措施的减排量是确定的,这对延缓气候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未来前景比较
1.碳税:灵活多变,但前景不足
对比碳交易制度,碳税制度更加灵活多变。碳税作为税种的一部分,其核心控制权在各国政府税务部门手中,税务部门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把握,随之调整征税范围、税率水平等。这样可以使碳税跟着经济走,减少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化提升其减排效果。
然而,额外开征碳税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碳税的较早征收国荷兰,经济一度受到较大的冲击。研究表明,若是在我国征收20元每吨的碳税,会使我国GDP减少0.015%,就业减少0.008%,出口减少0.548%,而碳减排仅仅为2%左右,若是继续提升标准,追求减排量的达标,碳税会使普通能源的价格提高,企业可能会将额外税负以价格形式转移到消费者中,使人民利益受损,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很不利的影响,因此,碳税并不是一个可以作为长期国策的制度。
2.碳交易:体系僵化,但前景广阔
碳交易的体系设计比较僵化。首先,减排基准量的确定不准确。由于各国经济差异很大,其碳排放量也必然不同。根据减排基年判断的减排基准量会有较大误差,这可能导致某些国家配额过少,而另外一些国家配额溢出,从而出现浪费资源的情况。其次,制度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较差。与碳税类似,最佳配额的确定与经济发展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受到视野的限制,未来状况具有不可预见性,这使得政府僵硬的配额计划赶不上经济形势变化,产生过少的分配导致高昂的成本,过多的分配导致浪费的情况,经济效率的实现非常困难。
但是,目前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正在持续加速。对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成为当前全球能源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据统计,全球碳交易额2007年为630亿美元,2008年1 263.5亿美元,2009年1 140亿美元,2010年达到1 2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截止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将提升到3.5万亿美元,涨幅惊人。随着交易额的迅速攀升,交易额最大的石油能源的市场地位很可能将被碳交易市场所取代,其前景十分广阔。
三、相对减排目标下二者的兼容性分析
碳减排的目标被分为绝对与相对两种。绝对减排目标,就是针对总量进行绝对的碳排放削减,同时严格监督以达到预期的减排效果。而相对减排目标则较为温和,以碳减排与产出值等衡量因素构造相对比例,不以重大经济损失为代价而达到相对减排效果。碳税与碳交易在这两种不同目标之下其效果也大不相同。相比于绝对减排目标,相对减排目标更加灵活具有弹性。但相对减排目标并不严格遵照减排总量,所以其减排效果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双重压力,必须在其中寻找平衡点,所以中国选择相对减排目标更符合现实需要。
相对减排目标的碳交易中,由于不是对总量进行绝对的碳排放削减,所以其减排目标有着动态性,不会出现超出限定排放的情形。同时,科技水平的上升会产生更多减排技术以促进减排。企业在碳税制度下节约的排放额度,并不一定能有很广阔的市场。另外,除了碳交易制度的影响,碳税制度也能制约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此时,碳税和碳交易具有兼容性,虽然在相对减排目标下其兼容性并不是很强,但在完成低碳减排目标上具有较大的兼容并蓄作用,减排效果较好,这对于保持健康经济下的碳减排有着积极影响。
结合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碳减排的实际经验观察后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碳税和碳交易的具有各自的适用优势。大中型排放主体由于其监督、交易等不同方面的成本均较大,从经济效率考虑,推行碳交易比较合适。而小型微型的排放主体,由于其实施和监督成本较低,更适用于碳税制度。从经验中可以得出,当单个政策无法有效率的解决问题时,使用多层次的政策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碳减排问题上,应将碳税和碳交易在时间的跨度上结合使用。
四、我国减排之路的建议
中国在国际上公开承诺大力推行碳减排,以2020年为目标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将会降至2005基准年的40%-45%。作为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减排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短期内采用碳税措施,将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完善作为一个长期规划,是碳减排措施在中国实施的最佳选择。
(一)短期采用碳税措施
短期可以实行碳税制度。减少碳排放有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措施,分别对应碳税和碳交易。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政府具有最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在短期内运用行政力量铺设好碳税制度,以便于在2020年之前完成减排承诺。在短期内,碳税的征收并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支持,只需在我国原有税收体系中进行针对性调整即可运行。但在长期内,由于目前中国税负已经很高,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长期征收碳税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不具有可行性。同时,北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十几年征收碳税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碳税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例如确定碳税的征收范围,具有经济效率的税率设置,以及怎样避免其对健康经济发展的冲击等。
在征收碳税时,为了兼顾经济增长的平稳发展,可采用税收中性原则,即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其它税收的税率,最终保持税额不变。或者将多出的税收全部以政府支出形式补贴或者投资,保持政府储蓄不变,采用这种形式,补贴的对象应该针对高碳行业、主动减排行业、居民。
(二)转型期采用双策并举模式
有学者研究显示,采用单一的碳税制度可以于2020年使我国碳排放较基准年下降30.85%,明显与我国承诺的40%~45%的减排目标有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减排措施。但是,不管是单一的碳税制度还是单一的碳交易制度均无法让我国取得合规满意的效果。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与兼容性分析,无疑结合实际国情,将碳税和碳交易在时间的跨度上结合使用是一个较优的选择。鉴于短期和长期所采取的政策差异很大,所以在二者交接的过渡时期内,可以采取改进的双策并举模式。这样既可以在前期发挥碳税灵活多变的优点,为碳减排的建设积累经验,又可以为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资金与实践,同时也可以接轨国际碳减排步伐,有助于建立我国碳减排大国的积极形象,此外也不损害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长期实行碳交易制度
中国作为联合国CDM项目的最大实施方,却只有CERs的一级市场,国际买家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买入CERs在国际市场进行套利,这只会加大中国经济与其它国家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在长期积极参与碳交易体系。
我国可以率先在高碳排放量的垄断行业中试行碳交易制度,这有助于缓解经济冲击。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吸收了90%以上的就业人数,所以在大型垄断企业中试行碳交易制度对整体就业的影响相对较低。而大型企业虽然也受到一些影响,但其巨大的体量决定其对损失的容忍度较高,不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重大打击。同时,垄断企业资金丰富,人才众多,能为国家碳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创新能力。碳交易制度给予企业较大的灵活度,相比于会造成经济效率损失的碳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碳交易制度无疑将经济损失最小化。最后,我国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要大力推动其国际化,争取利益最大化。目前发达国家碳交易制度相对完善,我们需要紧跟世界能源革命,把握先机。根据《京都协议书》,发展中国家在目前的碳减排情况上具有相对优势,这有助于我国抓住机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碳交易体系。殊途同归,无论是碳税还是碳交易,其目标都是保证世界碳减排的实施,可以综合采用两种手段,达到维护全球气候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光.碳税与碳交易在中国环境规制中的比较及运用[J].北方经济,2011,(06): 3-4.
[2]朱苏荣.碳税与碳交易的国际经验和比较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2,(12) : 71-75.
[3]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吕.碳减排政策:碳税、碳交易还是二者兼之?[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9) : 9-17.
[4]郑爽,窦勇.利用经济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碳税与碳交易对比分析[J].中国能源,2013,35(10) : 11-15.
篇4
关键词: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企业碳排放权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体系尚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加快解决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问题势在必行。本文将主要研究提高碳排放权会计确认的有效措施,为企业碳排放权问题提供方向。
一、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的相关概念
关于碳排放权的实质与定义,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规定和解读。王小龙在对碳排放权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之后,提出排放权属于“环境容量使用权”。排放权最初被划分为经济学领域,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排放量高的企业进行经济惩治,从而达到环境管理的目的。而且,这项制度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由经济学观点导出,并经科学系统的数学方法进行验证,在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发现其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由于学科本质与内容的差异,目前对排放权的划分与界定仍不明朗,但经过法学学者的努力,排放权已经被列入法律学范畴,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会计确认工作是会计信息核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其具体是指将相关会计信息进行科学记录并纳入会计信息报表的过程。
二、企业碳排放权使用的会计确认内容
1.碳排放权的普通使用
企业应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会计确认,从而客观反映碳排放权的权利流失过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无形的碳排放资产转化成产品开发和销售,因此,可以根据无形资产的流失情况确认资产或价值转移的多少。在实际运营中,可将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和成本进行综合比对与分析,真实体现价值转移的具体情况,对于成本为零的碳排放权,可不将其对应的碳排放量计入考虑范围。
2.碳排放权的节约使用
在对碳排放量总量的宏观调控下,企业在年底时的排放量仍小于分配额度时,属于碳排放权的节约使用。由于在碳排放权交易开始,政府强制介入,根据市场行情与经济发展状况,对排放权的价格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碳排放权使用制度,因此,一般情况下,碳排放权不会出现大幅贬值的现象,会计在进行财务信息处理时,不必对此资产做减值预算。
3.碳排放权的过度使用
碳排放权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可以采用资金购买的方式获得,但是这种购买权利要保证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一旦企业超出了法律界定的范围,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义务,政府将按照排放标准和会计准则强制对企业进行罚款,或者强制企业在市场上购买一定的碳排放权。
三、提高碳排放权会计确认的措施与对策
1.以产权保护为导向建立健全会计确认制度体系。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并推广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以企业的利益保护为基本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严格参照碳产权和碳财权之间的内在系统联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确认准则,有效推进碳排放产权的有序进行。同时,企业在制作信息报表时,应将环境信息列表中的相关信息或款项按照一定标准加入其中,综合反映当月的收益情况与财产分配。例如,成本开发、增值收益等。这有利于为企业管理者对碳排放权的利用和投资提供方向,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大有裨益。因此,要尽快制定科学系统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制度体系,促使碳排放权的财务信息趋于清晰化、透明化,增强会计信息决策的高效性。此外,要加强碳排放产权的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促进碳排放产权制度的顺利施行。
2.增强碳排放权会计准则的稳定性、大众性,建立实用的会计模式
碳排放权交易是全世界正在面临的难题与挑战,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方面发展进程各不相同。我国现属于发展中国家,碳交易市场刚刚建立,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制度与计量制度发展比较缓慢,相应制度体系仍不完善,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过程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国可以与发达国家联合或采用碳排放投资的方式,既保证了双方减少温室气体的义务的完成,又增加了双方经济流动性的增强,对推进我国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可以将会计确认过程分为消费方和投资方,采用原理机制相同的会计科目,为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3.与其他环境资产会计保持一致性
为了有效促进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应仅仅考虑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问题,还应严格考虑与之相关的其他环境资产的会计处理。例如,对碳排放权的资产会计确认可以借鉴排污权、弃置权等环境资产的处理机制,按照资产分类的标准,排污权与碳排放权的资产性质相似,同属于环境资产,且国内排污权的起步较早,历史久远,相关制度与体系较为完善,因此,碳排放权的相关核算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排污权的会计科目计算,根据环境资产――排污权的机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成为联系世界各国关系的桥梁,因此,企业要积极实现绿色环保,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薇,伍中信,王蜜等,产权保护导向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4(03):99-101.
[2]赵秀云.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J]商业会计,2015(13):77-79.
[3]韩国薇.碳排放权初始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1 (20):89-92.
[4]张彩平.碳排放权初始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04);103-105.
篇5
碳交易的市场机制是以国际条件下,低碳经济市场的构建为基本框架的。以此为契机,欧洲联盟于2005年开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即碳交易排放体系。其基本内容为排放数额由政府设置并在所管制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受管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对配额进行买卖。而对受管制企业超出的排放额进行处罚。以此为框架,欧盟的碳交易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欧盟低碳交易机制所述的市场结构构架上规定碳交易市场可以以配额进行交易,也可以以项目进行交易。前者由政府或者管理者规定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之间进行限量交易。后者则是根据低于基准减排水平的企业与配额限制企业之间的交易,配额限制企业可以购买低于减排水平的企业配额来调整其面临的约束。这种碳交易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把碳排放权以价格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量化,有利于对碳排放的管理和降低碳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
碳交易市场的相关利益体。政府根据政策的配额,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企业之间就配额进行的交易,以及对碳交易进行的期权购买的投资者等等都是其参与者。政府根据受管制企业发展规定排放权以及配额,受管制企业受自身条件调整并对排放权进行交易,相关中介机构对排放权进行预期,并对排放权进行期权,担保等金融活动。
碳交易的金融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以排放权的远期以及期权交易为工具,并且排放权的交易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交易。随着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排放权的关注,碳交易的衍生产品日渐产生,主要包括排放权的交付保证、担保、套利交易等。
二、国际金融条件下碳交易市场的起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的联系日益紧密,促使人们对环境的日渐重视,使得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来避免企业行为对外不经济作用的产生。国际金融联系的紧密性使碳交易的参与国较多,并制定了相应的指标:到21世纪中期,全世界温室气体减排50%的目标,以此为框架,后者对前者进行了细节的补充和说明,世界各国规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和实施细则,根据各国情况,欧盟消减8%,美国降低5.2%,日本和加拿大分别降低6%。国际金融的发展为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的基础条件,各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排放权,发展的程度于这种排放权紧密相关,同时,排放权的限制成为成本的约束。金融市场提供的各种金融交易工具促进着这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促进着碳交易的发展。
三、碳交易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随着碳交易国际发展的深入,碳交易国际金融机制的健全,各国在碳交易产品金融工具的开发上不断拓展,碳交易的量逐渐上升,同时人们对环境期望的提高,碳交易价格也呈上升趋势。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同,碳交易水平也不同。
最为有名的是芝加哥的气候交易所(CCX),其是京都议定书协议之外的全球首家自愿减排的碳交易市场平台。加入CCX的企业,每年自愿限制其气体排放额度,这对于环境的维护,公司知名度的提高都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对我们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参与CCX的企业主要来自航空、交通、电力等高排放企业,他们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降低,并做出接受当地法律和政府的监督措施。
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主要是政府对电力公司和相关部门进行的定额排放规定,并随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协议,政府为实现降低减排的目标,制定了减排的具体措施和长远计划,并通过法律条约进行约束和监督。政府于2008年成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以方便排放权的配额交易,通过这些措施,澳大利亚政府逐渐提高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威信,为以后的加入碳交易国际化迈进了一步。
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耗的资源较多。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消耗31%的煤炭资源、8%的石油、10%的电力资源,而生产的GDP仅仅占了世界的4%左右。我国是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要解决我国面临的许多问题,而我国又是资源消耗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任重道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技术上我们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减排技术来降低我国资源消耗时的碳排放,同时,2008年,我国成立第一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这为我国碳交易发展提供了市场平台,碳排放配额可以在该交易所公开出售,通过对碳交易的价格公开机制,规范了碳交易的市场机制,方便与国际碳交易机制接轨,引进国外先进的排放技术,并以此来衡量各企业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成本,督促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社会责任。
四、国际碳交易的前景
经济逐步复苏后,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本次会议旨在以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节能环保以及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为主题的全球性的会议。这次会议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于排放权与长期的发展权结合在一起,因此碳交易在未来的发展中道路是曲折的。根据IPCC的计算,2010年地球可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000亿吨,以此为依据世界人均排放为0.8亿吨,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对发展的约束。从长期来看,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会提高,碳交易相关的金融产品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经济和人口大国,经济发展任务艰巨,社会问题众多,而对温室气体减排,我国承诺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篇6
【关键词】 碳标签 贸易摩擦 技术壁垒 对策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又一焦点问题,为了有效缓解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为核心内涵,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贸易政策工具――“碳标签”应运而生。所谓碳标签(Carbon La-belling)是为了减少商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产品标签中以量化的指标标示出商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告知该商品的碳信息,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和购买更加低碳的商品,促使企业采用各种措施减少商品的碳足迹,达到缓解气候的目的。
一、碳标签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情况
目前的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但由于碳标签在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巨大潜力,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的宣传和推行碳标签。自2007年英国政府率先推出产品碳标签制度开始,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都已经推出了碳标签制度,在生产的产品包装上标识碳标签,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选择同类商品中碳排放最低的商品。此外,瑞典、加拿大、韩国、泰国等国家也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实行碳标签制度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也必将成为今后商品流通的国际通行证。
二、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目前我国主要贸易对象中的英、法、美、日等国家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碳标签制度。其中2007年英国政府成为世界上率先推出产品碳标签制度的国家,美国众议院也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提议从2020年起,美国政府对不实施碳减排的国家,其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将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标准为一吨CO2排放征收10―70美元关税。而我国出口商品中比重较大的服装、机电、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在生产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差距,所以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往往较高,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标准和要求,所以碳标签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特别是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对碳标签制度的适应性不强,碳标签或将成为阻碍我国商品出口的新型技术贸易壁垒,从而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碳标签可能成为未来征收“碳关税”的税基,征收碳关税除了影响国内产业的发展,还将对我国的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等方面造成负面效应。
作为全球化产业链条上的供给方,中国的大部分外贸型企业在国际形势要求下也势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何将企业的产品总碳值降低将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增长近3倍,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比重高达三成以上,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全球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是如何看待碳标签问题的呢?
由权威调查机构组织的,在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是否愿意贴上碳标签调查结果显示:84.45%的纺织服装企业表示愿意,15.55%的企业并不愿意。在针对企业对于碳标签是否了解的调查结果显示:0.87%的企业表示很了解;38.70%的企业表示比较了解,并准备实施;46.70%的企业则不是特别了解;完全不了解的企业占3.73%。在针对企业愿意贴上碳标签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45.03%的受访者认为法规和标准的约束是其愿意贴上碳标签的原因;认为国家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为主要原因的占2.50%;43.19%的受访者看到了新商机和新的利润增长点;9.28%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声誉的社会压力为重要原因。对于不愿意贴上碳标签的原因,54.43%的企业因企业技术改革太麻烦而不愿意贴上碳标签;26.57%的企业认为改变现状需要的资金太多,企业无法承担;19.00%的企业则认为自己并不太了解碳标签。对于碳标签的推广、使用预计对出口纺织服装企业的影响,28.43%的企业认为贴上碳标签会导致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15.00%的企业认为能使出口量上升,加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认为能促进产品低碳化,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占24.34%;认为能促进企业更重视国际上相关信息的占32.23%。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对于碳标签的反映还是比较积极的。碳标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市场的发展方向,拥有更环保设计和生产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未来将更具竞争力;此外,在不断改进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及流程的过程中,包含生态设计水平在内的综合技术实力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所在。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
碳标签要在国际贸易中得以广泛应用并达到其既定的目的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有简单透明、准确有效且成本较低的碳标签认证体系,以降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成本负担;其次是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生产者要把其作为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消费者则应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来选择低碳商品;最后相关的国际机构应制定合理的碳标签制度和标准,在减少商品碳排放的同时避免其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壁垒。
1、建立碳标签制度和认证机构
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产品碳足迹认证机构,产品要想获得碳认证在商品上标识碳标签,还需要借助国外的相关机构,这种情况既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还使得我国产品在进出口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制定的碳标签制度容易成为约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歧视性规则。因此要破除碳标签所形成的贸易壁垒,首先必须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在碳标签制度领域的合作,积极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实施碳制度的成功经验,本着科学、规范的原则,在国内建立商品碳排放量的权威认证机构,使我国的碳认证不再受制于人,在国际贸易的中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贸易摩擦。虽然我国已核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要明确我国对碳标签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核算标准,必须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给予保障。最后要鼓励和加强国内的碳认证研究工作。通过积极了解国外关于产品碳足迹的研究动态和相关的国际标准,对国内相关商品从原材料的采购、物流、销售各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制定合理的碳排放等级标准和核算方案,完善碳标签的设计,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外贸发展的“碳标签”制度。
2、积极在国内开展“碳标签”制度的试点工作
在针对我国纺织企业的碳标签调查中可以反映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对碳标签了解不多。开展碳标签试点工作,应首先在易受碳标签影响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尤其是外贸商品中优先推行碳标签的试点工作,对产品进行碳认证。同时辅以适当的碳排放量奖惩措施,引导企业主动应对碳压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维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碳标签对我国企业而言,其实是压力与机遇并存,因为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高出同类产品2倍以上,通过试点工作推行碳标签,可以引导国内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碳排放更低的商品,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进行碳改革的积极性。
3、加强环保宣传,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忽视。如今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环保理念的形成,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和媒体舆论的大力宣传,甚至可将其上升到道德层面的高度。企业应将生产低碳排放产品作为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应向消费者推广低碳商品,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为我国碳标签制度的建立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出口方式
我国是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即主要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主要利润的获得依靠的是出口数量的增长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这部分产品虽然由国际市场消费,但碳排放却计入我国排放总量中,而且短期内这一模式还无法改变。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培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创性动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转变出口竞争优势,以技术为拉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所以改进我国企业现有的生产工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绿色能源的研发投入,将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竞争力导向型经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才能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5、积极开展环境外交,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
国际贸易中气候政策的实施是多边贸易协商的结果,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在碳标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必须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争取成为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者,在气候领域的有关规则上掌握应有的制定权和更多的气候谈判话语权。同时我国在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发达国家以环境气候问题来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开展环境外交,调整和改善国际环境关系,公平承担我国应有的减排责任,从被动承诺减排转变为主动自愿减排,争取使全球气候制度成为对中国长期崛起的强有力政策保障。
四、结语
碳标签对我国对外贸易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出口产品既有可能因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拒之门外,我们也可利用其促使我国企业积极进行碳改革,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扭转我国长期以来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在碳标签之战中变被动为主动,寻求出一条适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低碳减排之路,顺应未来国际贸易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莹菲、王润、余运俊:中国建立碳标签体系的经验借鉴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2] 孙滔:碳标签――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措施[J].生产力研究,2011(12).
篇7
[关键词]道路交通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4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24-01
交通领域碳排放虽然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不大,但是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目前,我国大城市的60%的CO、50%的氮氧化物、30%的碳氢化物污染来源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城市污染已经从“烟囱型”向“尾气型”转变[1]。本文以道路交通碳排放为例,分析减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1.国外减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欧盟在2009年,通过了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低于120CO2/Km的政策[2]。这一政策限制了上路汽车的尾气排放量的最高标准,对于汽车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消费者选购汽车的时候,操控性是选择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大排量往往意味着更好的操控性,例如提速更快等,但是,大排量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尾气排放,为了能够同时保证汽车的操控性和尾气的排放,这就要求汽车企业需要对汽车的技术进行调整,增加燃料的利用率,或者是用其他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汽柴油等。据报道,宝马公司正在研发电动汽车,他的工程师称,用可再生能源去填充电动汽车,将不会产生任何的尾气,也就是所谓的零排放。可见,在政策的作用之下,汽车企业也开始提升技术,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
在英国,车辆所有者每年需要根据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缴纳税费。表1.1是2011年英国的公路税级。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高,每年所需缴纳的税费也就越高,政府希望用这一措施,让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考虑在内。
据报道,欧盟计划在未来40年,减少6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这一严苛的计划下,英国甚至考虑将在伦敦和其他大城市,禁止汽车的使用。虽然这一做法略显苛刻,但是足以看出,英国甚至整个欧盟,对于减少道路交通的碳排放的重视。
除了欧盟以外,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有一系列的减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典型的类型,都是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根据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每年向汽车的所有者征税。
2.国内减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在节能减排考核、监测和评估方面的管理体系建设,并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例如,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统计局和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和《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等。但是,行业性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尤其是道路交通方面,目前还未正式出台[3]。
在道路交通方面,我国正在酝酿汽车尾气排放税。排放税是环境税的一种,它是针对终端消费者征收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车主需要为汽车尾气缴纳税款。它是通过外部激励,带动消费者、生产者的环保热情。这些征税,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效率,同时可以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一征税方法,还是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
2.1用电动汽车代替传统燃料的汽车
在对于车辆排放尾气的限制之下,很多汽车厂商开始对车辆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目前,作为一种典型的环保汽车的电动汽车,已经被很多汽车厂商研发。许多厂商都采用可充电的电池来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单纯的从汽车尾气排放的角度考虑,例如宝马公司已经提出,电动汽车可以达到尾气的零排放,这无疑是汽车厂商对于汽车尾气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
但是,通过提升技术来打造电动汽车对于环境来说,似乎不是完全有益的。电池是一类非常难降解的废弃物,大量的使用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也就意味着会产生电池这一类的废弃物,这给环境留下了潜在的风险。有研究表明:一节已好电池腐烂在地下,能使1m2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五号含汞电池会导致60m2大气的汞含量超标。可见,废弃电池对于环境的潜在危害是非常大的,很难把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增加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比较,去衡量究竟哪一个问题的风险更大,换一句话说,很难在废电池的污染危害和碳排放增加的环境问题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来使得这两个问题都可以有比较环保的解决方法。
所以,用电动汽车来代替传统燃料的汽车是不是完全的环保,还有待商榷。
2.2“谁污染谁治理”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车主在开车的过程中,汽车产生了尾气,所以产生了碳排放,所以向车主征收尾气排放税。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汽车厂商在生产汽车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尾气的排放,那么车主在开车的过程中,也就必然可以避免过多的尾气排放。所以,尾气排放是汽车厂商和车主共同产生的,只是向车主收费,显得有点不合理,这样就把汽车厂商对于汽车尾气排放的责任忽略了或者说是降低了。
对于车主而言,如果说车主现在放弃购买大排量汽车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过高的税费,那么,等到车主可以承担这样高额的税费的时候,车主依然会选择尾气排放量高的汽车。从这一角度来看,征税可能可以在短期之内让车主在选择购买车辆的时候多了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从而影响车主的选择,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似乎在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方面的作用很难保证。
2.3汽车销量
各个国家制定的关于汽车尾气碳排放的税率,都是希望通过这一政策和措施,能够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使得车辆的尾气排放降低,同时,能够通过征税,降低新车的销售量,在路上的车辆数量降低了,车辆尾气排放也就降低了。但是,根据Rogan,F.(2011)分析了爱尔兰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税费本身,不会对新车的销售量产生影响。如果说税费不会对汽车的销量产生影响,那么道路上的车辆数目依旧在明显增加,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就不会降低,那么税费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在哪里?
3.结论
通过分析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不难看出,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路交通的碳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依然存在着不足,例如在征收税费的时候,仅仅只是对车主进行收费,而忽略了厂商的责任;在考虑用电动汽车代替传统燃料的汽车的时候,降低了汽车的尾气排放,但是电池对于环境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潜在威胁。
所以,单纯的依靠针对某一方面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可能可以改善这一方面的环境问题,但是,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力度是有限的,应该要结合各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新军,国内外碳排放约束机制及减排政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3(5):35-39
篇8
【关键词】碳交易;高碳企业;低碳技术创新;SWOT分析
低碳经济是21世纪各国所追求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我国所特有的资源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特征,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的经济压力。目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已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随着我国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行政手段的成本越来越高,作为一种市场手段的尝试,碳交易试点在我国部分省市被正式推出。我国试行碳交易制度,预期会对高碳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激励。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制约我国低碳经济转型的瓶颈问题,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及对高碳企业的影响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市场交易的规模日益扩张。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碳交易额占全球碳市场交易的80%以上。我国于2011年10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7个试点省市均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部分省市公布了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企业名单。非试点省市,如武汉、广东、深圳等地也正在积极筹备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市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合理的碳交易制度设计,将极大地激励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从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的企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征的高碳企业。例如,北京将年均直接或间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万吨(含)以上的固定设施排放企业(单位)强制纳入到碳交易主体范围,首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等大的企业集团将被强制要求参与碳交易。上海市的试点范围则包括行政区域内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等工业行业年碳排放量2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航空、港口、商业、宾馆、金融等年碳排放量1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非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均属于高碳企业。
在碳交易条件下,那些积极进行低碳技术投资的企业往往会获得碳交易市场的先机。低碳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从而降低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企业节余的碳排放量还可以作为商品参与交易,由此产生额外的经济利益。碳交易市场为企业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矛盾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研发和应用新的低碳技术,高碳企业可以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所具有的难度以及碳交易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企业的低碳技术投资带来了一种新的风险,即碳风险。而具有不同潜质(优势和劣势)的高碳企业,也必将面临着不同的机会和威胁。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投入与产出因素,寻求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的最优平衡。
二、我国高碳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SWOT分析
以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碳交易条件下高碳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企业应对碳交易并有效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借鉴。
(一)优势分析
由于我国高碳企业多以电力、煤炭、石油化工以及制造业等为主,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污染物,因此,高碳企业首当其冲成为了环境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具备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经验,是我国高碳企业应对碳交易的优势所在。
(1)企业环境管理基础优势。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我国企业开始将应对环境问题作为管理的目标之一。特别是一些高碳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鞍钢、宝钢等纷纷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来强化自身对环境的管理。例如,作为钢铁行业中高碳排放企业的巨头,宝钢在多年应对环境的管理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宝钢集团采取动态的能源环保控制体系,通过建立能源使用效率的管理网络,逐步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量。
(2)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经验优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理念在我国贯彻已久。许多负责任的大型高碳企业,不断致力于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例如,中国石化在节能减排项目上的投资每年高达数十亿元,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了增产节水、增产减污和稳定达标排放。
(二)劣势分析
我国高碳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的劣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低碳意识薄弱不利于企业把握低碳技术创新的先机。尽管我国已明确地向企业传达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但是许多高碳企业的经营者并未真正意识到碳减排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低碳技术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不能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利润与价值实现,因此,在我国试行碳交易的条件下,许多高碳企业持观望态度,迟迟不行动,错失了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先机。
(2)配套技术落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高碳企业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固定生产模式。很多企业一直缺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没有必要的技术积累。企业一旦采取低碳技术创新的措施,将会对现有的生产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由于缺乏低碳配套技术的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3)缺乏低碳创新人才。高碳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在于创新人才的缺失。由于人员的培育、引进与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满足企业自身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期间。
(三)机会分析
试行碳交易制度,是我国一系列环境政策中的重要一环,也为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1)优先获得环境政策扶持的机会。相比较于其他企业,政府部门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在财政、税收、价格等方面都给予了高碳企业很多的政策扶持。在碳交易的条件下,政府部门将会继续加大对高碳企业采取激励政策。政府出台的优惠措施,可以使高碳企业在诸多方面受益。
(2)获取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机会。降低成本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传统途径。高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以及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和避免环境违规成本,最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提高社会认可度和产品的市场份额,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社会公众日益关注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这一点对于高碳企业尤其重要。
(3)技术及碳排放权转让的机会。在碳交易条件下,高碳企业会分配到相应的碳排放额度。高碳企业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将低碳技术应用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把碳排放量控制在排放额度以内,并将剩余的碳排放权进行转让,获取节余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将研发成功的技术进行转让,获取转让收益。
(四)威胁分析
高碳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所面临的威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金占用率大,创新风险高。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的限制,企业不愿率先投入资金进行低碳技术创新,而是处于观望状态,生产高碳同质化产品。同时,由于缺乏技术积累和研发经验,许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会面临较高的失败的风险。
(2)政策风险。由于我国碳交易制度处于初建阶段,政策不稳定的因素客观存在,碳排放配额的发放办法、碳交易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价格波动,都难以预料。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会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投资决策,还会对已经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带来额外的政策风险。
(3)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在碳交易市场条件下,低碳技术创新同样受到国外企业的重视。由于我国整体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较为落后,而外国企业已经先于我国进行技术研发工作,因此我国市场必然会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威胁下,我国企业可能会放弃自主创新,购买国外先进技术使用权,这样会严重阻碍我国低碳创新进程,同时企业也需要承担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高碳企业SWOT战略组合分析
(一)S-O战略:发挥优势同时使机会最大化
在有利的条件下,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都将给予高碳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持。通过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可以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市场占有率等多个方面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高碳企业应当在利用政府优惠措施的同时,借鉴同行业先进的低碳管理理念,寻找标杆企业作为自身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学习对象,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内外整合,定期开展企业内跨职能单位的碳管理讨论,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交流,提高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二)S-T战略:发挥优势同时减少外部威胁
低碳技术创新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多额外的研发支出,同时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下存在着一定的创新风险。为了避免受到的外部威胁,高碳企业应当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降低创新风险。通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共同分享技术创新的成果,从而使企业的风险最低,收益最大。
(三)W-O战略:克服劣势同时利用机会
高碳企业在把握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高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人才,一方面该类企业应当加大对低碳技术人才的内部培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使其不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部人员的引进弥补自身的不足,在企业内部不断强化低碳技术创新人才的地位。此外,企业应当积极宣传低碳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增强内部人员的低碳意识,使低碳发展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四)W-T战略:使劣势和威胁最小化
组织采取任何的变革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为了使该风险降到最低,高碳企业就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劣势以及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威胁。企业应当定期进行内部人员的培训,加强风险意识,强化技术创新的正面效果,对外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共同投资新项目新工艺的开发研制,最终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
综上,在碳交易条件下,高碳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低碳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在诸多方面获益,但也使企业面临新的风险。高碳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投资,是在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之间所进行的博弈。通过技术研发的投入,必然会使企业短期收益有所降低,但是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低碳技术的不断进步,低碳技术创新必定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赵凯,彭文强.珠三角地区高碳企业何去何从[J].中国商贸,2012(20):237-238.
[2]赖小东,施骞.低碳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回顾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9):145-151.
[3]吴海燕.碳交易与循环经济[J].化工进展,2012(s1):393-396.
[4]李淑惠.陕西高碳企业实施低碳环保战略的障碍与措施[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04):24-25.
[5]李双荣,郗永勤.英国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海峡科学,2011(09):56-57.
[6]周五七,聂鸣.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2(07):18-23.
本文系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HR20100819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碳市场 排放权交易 计算实验
一、概述
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控制碳排放。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该问题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我国经过四年的试点实践,已经开始建立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相对于其他方法,排放权交易这一市场化手段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减排的积极性。
二、碳排放控制方法
为了控制碳排放,从环境管理角度来讲共有三种工具可以选择,分别是强制措施、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三种工具各有利弊和侧重。强制措施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执法机构,对排放者限定排放额度,超出排放额度就会受到管理部门的处罚,监管有赖于执法机构。这种方式是最传统的环境管理手段,理论上并不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其容易造成权力寻租和监管与偷逃之间的博弈,属于经济学讨论范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对于传统的强制措施手段,经济学家们提供了替代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制定目标和行政管制的方式,在理想化的设计体系中,政府将环境容量目标设定最具经济效率的某一个点上,这个点包括了关于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考虑。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都属于经济手段,区别在于环境税是基于价格的机制,需要行政手段的共同作用;排放权交易则属于基于数量的机制,是市场化的经济手段。
环境税也称为“庇古税”,庇古1920年设计了福利经济学中的环境税的概念,他提出对污染者征税,以纠正市场活动负的“外部性”,监管方会通过环境税收获取收益,并将其用于抵消污染的负面效应。在碳排放的情境下,庇古的解决方案是引进一种税收,以使碳排放者为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带来的环境影响支付成本。
而排放权交易机制则有赖于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工作,他提出社会成本问题,使污染者和那些受影响的人之间分配财产权的概念获得发展。美国环保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控制硫的排放引进了排放权交易机制,在1977年的《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中得到法律确认,以此建立的“酸雨计划”是最早也最知名的排放权交易体系。
三、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
对于排放权交易,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原理分析其内在机理。假设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厂能够从排放的每单位碳中获得一定的收益,这个收益就是其边际收益MB。而社会公众由于排放的每单位碳而造成的环境损害受到的损失则为边际环境成本MEC。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可知,其平衡点在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EC=MB)。假设全社会只有两家工厂A和B,由于两家工厂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不同,造成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边际收益不同,那么全社会的边际收益就是两家企业边际收益之和,MB=MBA+MBB。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这是碳排放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其与其他污染物最大的区别。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排放等量的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都一样;而这环境的改变对整个社会的损失也使全体均摊的。因此,全社会的边际环境成本MEC是一样的。
无论是第一种以价格为基础的方式,还是第二种以数量为基础的方式,希望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实现减排边际成本等于减排边际收益(MB=MEC)。实现这一目标时所决定的价格和数量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最佳的减排量和减排价格。
整个社会的最佳碳排放数量应当是均衡点对应的Q,这这个总量分配个各个企业可以采用免费发放(通过各个工厂历史排放进行免费分配额度)、拍卖(各个工厂根据自身情况举牌拍卖获得额度)或者定价销售(政策制定者决定每份额度的价格,各个工厂自行购买)的方式进行。额度分配好之后各个工厂就可以按照Q对应的碳排放权价格P来进行比较,到底是卖出额度减少排放还是购买额度增加排放划算。
四、排放权交易的计算实验仿真模型
对于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中文为了简化研究,假设社会上只有两家企业,而实际上企业的数量是非常多的。现实中的企业存在不同的排放需求、边际处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排放权交易的策略,这就使得区域排放权交易系统具有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
本文使用Netlogo(6.0.1版)作为计算实验仿真软件平台,将所有企业设为Agent,这些Agent在获得初始分配之后互相交易,实验重复进行多次以消除随机影响,主要考察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对于排放权交易的影响。计算实验模型的计算机界面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在交易成本极低或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排放权交易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带来的社会成本;交易时间越长,市场交易越充分,对碳排放的控制效果越好;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均会对排放权交易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注意考虑如何有效实现增加交易信息透明度,同时注意控制交易成本,并在市场初始阶段对交易成本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达国家;低炭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32-03
引言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基于化石燃料会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变化将给全球人类的基本生活元素带来灾难性伤害,如水资源失衡、粮食减产、生态系统损害、海平面上升等。根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提供的科学证据,在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最近50年,气温上升趋势是过去100年间的2倍左右,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报告预测,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会上升1.8—4℃类在本世纪末所能接受的温度升高极限是2—2.4 ℃。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到2050年将大气中CO2浓度幅度控制在工业化水平的2倍以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物流是世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物流对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的相关性分析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日本学者茅阳给出一个测算、一个国际和地区碳排放量公式,揭示了碳排放推动力4个因素:
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用量×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量
前2项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人口数量和人均GDP一般不会出现下降情况,相反却是不断增长趋势,因此,要减少碳排放总量,只能在后2项因子中探索下降的空间。单位GDP能源用量又称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阶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费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能源消费强度开始下降。
产业不同,能源强度不同。同一个行业中,技术水平低,则能源强度高,要降低能源强度,必须提高能源利用率。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又称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
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主要的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大户。据有关部门测算,物流业的油品消耗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不同运输方式能源消耗是不一样的,每吨公里卡车的能源消耗为1.41MT,铁路0.45MT,船舶0.55MT,飞机22MT。每吨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装载卡车、铁路、船舶、航空的比例是5:1:2:75。
在物流企业高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上,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物流需求增长诸因素对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均产生影响,其中物流需求的增长对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影响效应最大。物流需求的增长对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有直接正向影响关系,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对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有负向影响关系。因此,提高物流水平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一,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化、标准化等措施实现低碳化物流发展,将大大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
二、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的经验
(一)以战略为导向
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在2025年《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物流业务数量巨大,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更大关注。其近景远景目标十分明确。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
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低碳物流的推进和发展,从战略的角度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定了严格的低碳标准,同时鼓励企业运用低碳物流的全新理念,特别是在重点规划和兴建物流设施时,强调低碳物流建设。
日本早在1989年就提出10年内推进低碳物流三项发展战略目标,即含氮化合物排出标准降低30%到60%,颗粒物排出降低6%以上,汽油中的硫成分降低1/10。日本在20世纪初就出台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其重点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低碳物流体系。
(二)以政策立法为依据
美国在2007年7月由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承诺到2020年,美国将会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到1990年水平的80%,把新能源比重提高到30%,每年支出150亿美元大举投资太阳能。日本经济产业省全力推进“碳足迹制度”和“碳抵消制度”。日本政府在2009年的税制改革中,考虑对碳排放定价的重要性,实施针对CO2课税的环境税。1992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汽车二氧化碳限制法,并规定了允许企业使用的5种货车车型,同时在大都市特定区域内强制推行排污标准较低的货车允许行使的规制。
20世纪初就出台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其重点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低碳物流体系。
(三)以物流技术作支持
美国先进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条码技术、信息分析与分拣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等使储运流程大大加快,在企业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采用了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制生产(JIT)、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低碳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同时,欧洲较早将现代低碳技术用于物流管理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式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达到了高效率物流运作。
日本非常重视低碳物流的发展,除在防止交通事故、抑制道路沿线的噪音和振动等问题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控制作用外,还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低碳物流的具体目标值,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留时间等,来降低物流运输工具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另外,为解决地球的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日本政府与物流业界在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积极实施在干线运输方面推动模式转换,由汽车转向强化对环境负荷较小的铁路和海上运输和干线共同运行系统的建构,在都市内的运送方面推动共同配送系统的建构以及节省能源行驶等。
三、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的借鉴
(一)建立完善的低碳物流政策体系
美国和欧盟、日本等先进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鼓励减排低碳机制,其中很多是直接针对物流领域的。我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对未来降低碳排放做出了降低40%—45%的承诺。要实现预期的目标,物流领域的低碳计划不容忽视。应尽快建立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除依靠物流企业自身努力,更新经营理念、加强内部节能挖潜、变革经营模式以外,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有利于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充分争取政策的扶持,争取政策对低碳物流发展的具体支持措施与经费,如争取财政对物流企业实施环保低碳经营模式、创新低碳技术的资金扶持;争取低碳企业的优惠贷款,缓解企业在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的资金瓶颈等。
(二)建立低碳物流管理机制
把低碳企业、低碳管理、低碳运营等融入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在低碳运输管理手段选择上主要包括运输优化线路设计、路线要进行合理规划,优先选择高效能的运输方式,运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的空驶率、空转率,提高运行效率,采用集并运输。同时,还要采用提高包装的重复使用率、优化仓储设施布局、增加单位运量、采用电动环保车辆、采用环保冷藏运输方式等手段。根据东北货物运输的特点,选择节约、低能耗铁路货物运输。从政府部门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物流业发展,实施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物流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三)实现物流运作的信息化建设
针对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能力或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有效应用,企业内部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物流管理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应用水平较低,物流装备和设备、物流设施方面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也不高。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偏低制约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规模化运作,造成机动车空载率高,增加了道路上车辆数量,也增加了无效碳排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影响了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使物流企业根本无力顾及碳污染、碳处理等问题,增大了物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化进程,需要提高东北区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四)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标准化的应用
我国的物流业整体上还不具有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存在物流行业之间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低碳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企业的能源消耗以油料类非再生能源为主,而油料消耗又以柴油和汽油高污染型能源为主,其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均达50%以上,载货汽车百公里油耗为7.6升,比国外先进国家高1倍以上。因此,降低运输工具使用的高污染能源,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新型环保低碳能源的使用,是加快东北地区节能减排的关键。在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同时,还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参考文献:
[1] 贾晓航.中国东北区域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采购,2008,(21):24-25.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4).
[5] 刘照军,等.基于低碳经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1,(9),29-31.
[6] 葛莉.刍议低碳经济下物流企业的经营对策[J].商业时代,2010,(30):34.
[7] 韩增林,等.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01-103.
[8] 龚春.低碳物流开创物流业新时代[J].中国商贸,2010,(23):112-113.
[9] 周戈文.发展中国化低碳物流的五大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0,(7).
[10] 刘中文,高朋钊,张序萍.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山东省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模式研究”(批准号:YCAl00344).
收稿日期:2012-04-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