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区经济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区经济发展规划

篇1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物流;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20

1引言

2015年6月9日,国务院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提上日程。2016年2月29日,河北省政府公布了《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规划》,标志着河北省全面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的号角吹响,而廊坊从地理位置上位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新的机遇中廊坊市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具有廊坊市特色的物流产业园区规划,带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2高端物流园区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2.1高端物流园区的内涵

物流园区按照其所提供的服务功能的层次和可以划分为:高端物流园区、中端物流园区、低端物流园区。要理解高端物流园区,我们先要理解高端物流。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定义高端物流:狭义高端物流指的是:对物品运输要求较为严格、物品价值较为贵重、物流过程中需要特殊器材或有特殊限制或特殊服务以及特种技术服务、或需要采用高科技手段等的物流活动。广义高端物流是指:一个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集成系统,整个物流过程中要求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物流一体化、分工协作,进而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物流策划与供应链的管理咨询服务、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物流信息化及信息网络服务等。由此,高端物流园区实际上就是聚集了大量高端物流服务提供企业的产业聚集园区。

2.2高端物流园区建设的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下廊坊市作为北京的卫星城市将承载疏解更多首都功能的新任务,同时,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点――轴”发展模式上的主要节点城市,现代服务业必然成为其经济增长重要极点。而物流业作为“互联网+”发展模式下的重要支撑服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2.2.1高端物流园区建设满足了高质量物流服务需求

廊坊现在共有13个园区,其中5个工业园区,4个经济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新兴产业示范区,1个现代服务业产业园,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是现代工业还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都无法离开配套的物流业。而廊坊现有的物流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物流服务园区的建设大多是以功能、服务行业、企业特征为对象进行定位,却忽视了各个物流服务需求商对特殊物流的特殊需要,导致物流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较为困难。而高端物流是从物流服务的层次、水平和对象上进行了重新的划分,涉及物流全流程,将物流服务中的高质量需求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体系,创造更高的物流服务价值。

2.2.2高端物流园区建设可以提高物流服务附加值

高端物流天生的特殊性提升了物流服务的困难程度,提高了对物流服务质量要求。从物流的“第三利润源”特性出发,高质量的服务带来的企业更高的收益,而附加在“特殊”物流需求上的特殊的服务,必然带来更多的物流附加服务,比如对较为贵重物品的特殊包装、保险、押送服务等。

2.2.3高端物流园区建设可以引发聚集效应

廊坊目前所拥有的知名物流园区数量偏少,其中宝湾国际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建设时间较晚,投资规模较大,知名度相对较高。但这些物流园区各自的特色并不明显,其所聚集的企业也没有形成独有优势,主力物流企业进驻不足,园区分布也较为分散,与北京和天津的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相比,其核心竞争能力不明显。

而高端物流园区的建设,一方面能够在廊坊市现有物流园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得各个物流园区内的企业进行调整和协同,同时,又不影响现有物流园区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保证了在既定框架下的有序运转。另一方面,企业对物流服务“高质量、低成本”的需求,高端物流服务的聚集,必然引发相关产业向优质服务区的快速迁移,从而带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相关城市的经济盘活与发展。而物流的附加服务恰恰是重要的,它是我们物流提升服务水平的动力,同时又是我们获取高额回报的重要途径。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廊坊市建设高端物流园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城市现状分析

2016年末,廊坊市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706.3亿元,在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完成2289项亿元以上项目的建设,其中,以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项目达到60%以上。高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从107.4亿元增至201.8亿元。可见,廊坊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伴随着高端制造业、电子产业的发展,τ诟叨宋锪鞯男枨蠼持续走强。

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廊坊市持续强化与京津地区的沟通常态化,扎实推进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务实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这将使得廊坊市的物流服务辐射范围更为广阔,辐射产业更为多样,辐射效益更为明显。

3.2交通条件分析

3.2.1现有交通条件

廊坊位于京津之间,是重要的交通节点,距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都在70公里左右,全程不足半个小时,且紧邻北京大兴的新机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定位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7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干线穿越境内,10条国家和20条省级公路在廊坊区域内交汇勾连,使得廊坊成为了中国铁路、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廊坊市也是京津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位置上最适合承接北京外溢资源。周边京台、廊沧、京沪、津保4条高速环绕而过,并且,津保铁路、津保城际铁路、京沪高铁3条干线也将成为物流运输的主力网络。这对降低物流运输的时间,提升运输效率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廊坊市距离北京大兴首都第二机场仅40公里。而空港物流恰恰是高端物流的标配,快速、便捷的航空运输是高价值产品的首选,但因为费用较高,使得普通商品难以承受其高昂的成本。

3.2.2未来交通条件

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计划2019年全线通车,河北省张家口、涿州、廊坊、承德以及北京市大兴区、通州区和平谷区等地实现整体连通。未来,随着“七环”的竣工,使得整个京津冀地区全面联系起来,以前在北京地区所形成的拥堵节点,都将随之疏解,这对城市间公路运输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北京新规划建设的“一环六射”高速路网,也将成为廊坊公路建设发展的新亮点。伴随着京津、京保石、京唐秦城际铁路以及通新机场和首都机场的城际联络线的建设与开通,廊坊地区的铁路网更为发达,立体化交通网络加速形成。这对缩短环廊坊地区的配送时间、提升配送效率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交通条件。

3.3政策条件分析

3.3.1国家政策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中央的决定和部署日益明显,在过去的发展中,北京虽然多次强调作为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但长期作为“经济中心”的优势,使其始终难于“壮士断腕”。但是伴随着通州北京副中心的建设,以及雄安新区的划定,这次京津冀统一布局规划下,可见中央政府已经痛下决心让北京放弃经济中心,继而让河北雄安、天津市等成为新北方经济中心,实现“多核互动”。

3.3.2区域政策

2014年4月11日,北京市了《关于对部分机动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通告》,并专门针对运营的货车制定了机动车限行政策。2017年,北京市通州区开始研究制定北京副中心的限行措施。由于持续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北京对于货运车辆的限制政策很可能会进一步升级,而这对位于北京市五环与六环之间的亦庄经济开发区内的物流产业园区的物流运送能力及其设施设备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促使北京地区的物流业务向周边城市进行迁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廊坊的定位为核心功能区,明确了“一带、一轴、一线、一高地”的发展规划。同时,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引进战略伙伴、高速推进项目投产”作为其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两大战略支撑之一这就为现代物流服务业在廊坊的发展做出“高端”的地位,重点发展那些高服务质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物流服务。

3.4市场条件分析

3.4.1自身条件

按照廊坊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的部署,廊坊市将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建成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5家。因此,作为现代服务的重要支柱,物流产业及产业园区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必将廊坊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境内企业,廊坊市的高端物流园区的建设应该已经迫在眉睫。

3.4.2周边条件

2016年9月19日,未来北方地区最大的内陆港和口岸经济区北京市通州口岸经济区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功能区,通州口岸将打造跨境电商业务,世界知名的电商企业将陆续进入。而通州口岸距离廊坊市的距离仅有40公里,这都意味着大量物流功能间的转接将快速形成,廊坊作为河北省中距离通州口岸最近的城市和物流节点,必然会承载更多的物流功能业务。

2017年4月1日,中央政府宣布要建设雄安国家级新区,意在将大型企业迁往雄安使雄安承接非首都功能,随着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这里必然成为大型国际化企业的聚集地。而雄安新区距离廊坊市100公里,这些都将带来大量的高端物流需求,这为廊坊市发展高端物流产业园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契机,而廊坊市打造的高端物流产业园区也将为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持续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梁晨,杨洋,王晓春.物流园区规划[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04).

篇2

■重工业主导型城市发展特点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借鉴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集中了大批重工业主导型城市,典型城市如抚顺、辽阳、鞍山-本溪、大庆、唐山、淄博、太原和攀枝花等。它们依托本地丰富的煤炭、石油、金属等矿产资源,在历史上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对资源的持续开发,重工业主导型城市也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环境压力大等多重危机。

重工业主导型城市编制“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围绕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以技术为依托,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产业内部调整,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再加工,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三是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走生态工业之路。

■轻工业主导型城市发展特点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借鉴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橡胶、造纸、塑料、电子元器件、家居用品和家用电器等多个行业。轻工业具有“拉动内需,扩大出口,支撑就业,服务三农”的特征,对保障民生、扩大内需、维护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份的轻工业在其工业结构中占居主导地位。我国轻工业主导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仍需加强,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方面,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

轻工业主导型城市编制“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企业间形成绿色供应链,构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清洁型工业。

■资源衰退型城市发展特点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借鉴

2013年《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范围涉及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资源衰退型城市67个。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发展基础涉及到煤炭、森工、石油、金属等各类资源,共性特点为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不足,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

资源衰退型城市编制“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可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抓手,通过对资源的有序开发、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同时依托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高科技服务型城市发展特点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借鉴

篇3

一是抓规划体系完善。贯彻实施党的十关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启动全省海岸带综合利用规划思路和若干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课题研究;指导沿海六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完善各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二是抓政策措施落实。把落实《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和落实《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及试点各项工作和政策的落实,加强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三是抓载体平台建设。用好优惠政策,扶持壮大一批海洋产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强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梳理、项目策划和境内外招商推介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一些海洋产业科技成果专场对接活动,推进一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引领、带动海洋经济发展。

四是抓考核评价督查。抓紧制订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办法,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试点工作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考核,并协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快重点区域开放开发

一是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认真做好配合起草和联系协调工作,细化实化各项工作任务和扶持政策。

二是推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贯彻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协调工作机制,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尽早落实到位。配合做好《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准入目录》修改完善和促批工作。

三是加大对苏区老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国家扶持苏区老区等政策的落实,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以工代赈资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专项资金等资金支持,促进我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库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继续做好扶持欠发达地区投资专项管理和挂钩帮扶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乡和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具体联络、协调工作。

三、加强生态省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起草请求国家支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报告。加强生态省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推动建立评价考核机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和安排好省级预算内专项资金,推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加强项目实施的督查工作。

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编制2014年省级温室气体清单,基本完成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编制,推动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的落实,指导推进我省低碳城市、低碳园区等低碳发展试点工作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开发利用。

三是继续做好推进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国土开发整治、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基础测绘、水资源利用等相关工作。

四、做好区域合作等相关工作

篇4

一、充分认识园区建设的优势条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十五”以来,我州资源开发步做加快,开发力度加大,开发领域拓宽,开发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开发利用型转变,产业不断升级,企业自身微循环体系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开始显现。从全州工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建设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一是具有发展循环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区域内矿产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关联性强,适合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二是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现有工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化理念,企业科技进步和引进、吸收、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线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以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干,以35千伏、10千伏输电线路为支脉的供电网络和有效的通讯网络覆盖。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依托条件较好。四是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省、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组织评审通过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可以说,以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依据我州工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条件建立的,符合我州实际。是实现价值体现最充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能够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符合清洁生产、废弃物利用、环境保护等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吻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在全州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园区经济必将占据我州经济总量的主导地位,将呈现出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信息物流的共享,有利于实现产业的集群配套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海西特色工业经济产业链。能够为各相关产业的链接和区域发展提供一个优势平台,增加综合开发、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增强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具有延长和拓展生产技术链的特点。

其次,工业园区建设是以我州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区域、产业、行业不同层面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能够推动社会事业的快速进步,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和谐发展。由于园区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企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加速城镇化进程,形成和培育扩大农畜产品市场,这就为一产、三产拓展了发展空间。一产可以围绕相对集中的园区及城镇生活物质需求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加快调整种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和“菜篮子”产业,提供畜禽产品、水产品、粮油、蔬菜等农畜产品,实现农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三产可以围绕园区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物流业、修理业、餐饮业及其它相关服务业。

再者,工业快速发展将会极大地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能够加快农村牧区致富的步伐,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我州在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将带动农牧民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将会相对减少农村人口。建设工业园区为一产富余劳动力向二产、三产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能够有效解决我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基于存在的建设工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和工业园区对全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能带来的广泛带动性以及强劲的辐射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势在必行。

二、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夯实园区建设基础

以建设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观念、技术、装备、体制、机制、政策、投入、管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按照高起点、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规划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科学设计,突出较强的操作性。根据《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做好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把握好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回答好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怎样加快调整和优化,各产业链中、各产业集群间、各地区间怎样实现多产业横向拓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企业间产品和废弃物如何相互交换、循环利用、转化增值,配套基础设施如何完善等问题。要加快制定水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积极做好水资源勘探工作,摸清水资源分布及可利用情况,合理调整和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同时,研究提出试验区内各地区之间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以规划为指导,以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务求实效为目标,有序推进工业园建设。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培育壮大园区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园区示范、辐射功能,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集约化和物质的良性循环,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要求,要继续以公路、铁路、电网、水利、航空、电信等为重点,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其配套项目。要以解决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快工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和用水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要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积极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投入,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资源,保证资源接续。通过增加投入,建立起更加稳定的能源支撑体系、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更加便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与工业布局相配套、与优势资源开发规划相协调,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配套基础

设施保障。

(三)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

项目建设是工业园区的主体,因而要积极做好项目宣传推介工作,及时谋划、重点筛选一批特色产业链发展项目,增加备选项目储备,通过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以及路演招商、网上招商、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循环经济项目。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招商引资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吸引更多、更有实力的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方式,加强政府招商,鼓励以商招商,拓宽招商范围和渠道,瞄准国内一流企业,以先进技术水平为先导,以循环利用为目标,以项目高水平建设为切入点,以综合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为前置条件,逐步从“招商”向“选商”转变。

(四)推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主轴,提高科技水平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我们首先应该对已有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行业转换,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科技水平,奠定不断发展的基础;对新上项目要提高使用先进工艺技术的门槛,积极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求得更快发展。其次,积极鼓励、扶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对子,加大关键性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选择有资源基础、技术优势、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和市场前景广阔且成长性良好的重大项目,开展重点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建一批科技型企业。第三,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提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型企业的引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成熟技术的推广,使园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

篇5

一、注重系统谋划,深化循环经济发展蓝图

浙江省注重循环经济工作系统谋划,突出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和长效性,构建“课题研究、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工作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出方程式、绘出路线图、拉出时间表、理出任务单。

一是高起点开展资源产出率研究。资源产出率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按照国家部署,浙江省作为2014年度委重点课题,建立了由6家科研单位约50人组成的研究团队,组建了工作协调组、专家指导组和专项课题组,在环资司的关心指导下,历时一年多,形成了1个总报告和16个专题报告。建立了一本浙江省域层面主要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帐、一套规范的资源产出率测算方法,为指导全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强化了理论支撑,荣获2015年度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是高标准编制形成规划体系。按照《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结合浙江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浙江省绿色经济培育行动实施方案》等,制定实施《浙江省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计划》、《浙江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三是高要求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浙江省高度重视各类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争创工作,按照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地方政府、园区和企业认真编制国家级、省级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把实施方案编制作为重要的基础环节,突出方案的示范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严格把关指标体系、支撑项目和保障措施等,并加强对各示范试点和项目实施的指导和全过程监管,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二、狠抓载体建设,突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浙江省注重载体建设,将重点任务工作纳入到载体平台强势推进,明确抓手,强化任务分解和落实,推动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一是全面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将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工业领域抓循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明确到 2020 年制造业类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截止去年底,浙江省全省117个园区中已有84个园区实施改造,其中国家级园区20个,省级园区64个,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考核阶段性目标任务。争创了五批共9个国家级试点园区,总投资约300亿元,确定省级示范试点四批共30个园区,总投资556亿元,安排省级专项资金3.6亿元,有力推进了全省园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全省园区在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减排任务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二是深入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加快推动全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出台实施《浙江省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和《浙江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能力基本实现全覆盖。浙江省已争取5批6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宁波、嘉兴、金华、杭州、衢州、绍兴)。湖州、丽水等8个第一批省级试点城市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已开工建设,安排6000万元省财政资金予以支持,第二批省级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正积极推进。截止2016年底,全省已建成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已超1500吨/日,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25%。

三是加快建设静脉产业基地。按照国务院《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为有效破解“垃圾围城”和“邻避效应”难题,浙江省正积极编制《浙江省静脉产业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围绕基地规划、处理设施建设、收运支撑、示范试点等方面,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到2020年在静脉产业基地建设方面成为全国标杆省份,以后端分类处理指导前端有效简化分类,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联治”探索浙江经验。同时,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粉煤灰、煤渣、冶金渣、矿山尾矿等大宗工业固废得到充分利用,污泥处理、中水回用等工作有效开展。

三、化制度支撑,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浙江省注重制度体系支撑建设,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健全政策机制,完善市场机制,构建监管机制,强化考核评价,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四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一是着力健全政策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围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农业循环经济、工业节能节材、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利用、循环经济重大科技等方面设立专项资金,资金规模已达1.2亿元。落实税收扶持政策,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节能环保企业,在关键设备购置方面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减免政策。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对符合全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条件和标准的循环经济产业类项目,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奖励。

二是逐步完善市场机制。积极构建完善土地有偿使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阶梯式水价、峰谷电价等市场机制,在促进全省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政策保障。以海水淡化产业为例,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降低海水淡化运行成本,结合“一路一带”战略实施,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出口业绩显著。

篇6

城市物流定位之“道”

在城市物流发展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和限制情况,准确定位城市未来物流发展目标。而在制定发展目标之前,必须要对物流业在整个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引城市物流未来的发展。

物流业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能够有效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避免分散、低效现象的发生。在城市物流规划过程中,先要看该地区物流业产值与工业企业的产值比是否合适;要看该地区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要素是否全面;要看该地区工业企业是否被迫自营物流或在本地区外进行物流采购;要看是否物流业已经成为该地区工业等其他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甚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如出现上述情况中的任一种,在为物流发展定位时,未来5年都要着力将物流业打造成区域经济的基础支撑,完善服务功能,匹配产业结构,保证制造业等健康良性发展。

物流业作为生产型服务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是显著的,特别是第三方专业化和网络化服务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物流活动收益实现以存量换增量的效果。在德国、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区位交通和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地位,国际物流服务业都是其主要的支柱产业。按照北京市确定的物流业发展目标,当物流业产值占GDP的比例高于4%~5%时,物流业就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如我国的宁波、上海、大连、天津等沿海港口城市和临沂、义乌等商贸城市,物流业都是城市的支柱产业。

物流业是城市融入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合作的保证。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咨询业、电商业等行业融合,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样,现代物流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基础设施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将物流业作为城市经济引擎,是实现港城联动、港区联动的主要措施,是内陆型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环境。如重庆作为我国五大综合通枢纽之一,“渝新欧”铁路国际联运大通道的开通解决了IT企业物流环境问题,运到时限比海铁联运、江海联运节约20天左右,对于城市继续招商引资和扩大国际物流市场影响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成渝经济带发展的引擎。

城市物流规划之“术”

在城市物流发展规划方案中,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链分析和物流竞合分析,规划城市物流发展方案。

整合是城市物流发展规划的首要问题。通过整合,减少重复建设、提升作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准,物流服务只有节约化、集约化运作,才能体现出成本和竞争优势。在城市物流规划中,首要的是考虑传统的物资聚集区和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的整合转换。如福建西北某内陆城市是鹰厦铁路进入福建的首站,有铁路专用线12道之多,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福建地区重要的物资二级站,在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过程中,各物资企业转制情况不一,大量仓库和设备破旧闲置,但物资集中度依然较高,对客户直接掌控能力较强。在该城市的物流规划过程中,怎么盘活原有的铁路专用线,平衡各专用线和仓库所有人之间的利益,整合原来分散的物资集散仓库,就成为该城市物流规划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物流协同包括与地方经济要素之间的协同和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物流规划之间的协同两个方面,不同物流园区因建设面积和服务功能不同都有自身的物流服务半径。我国物流园区建设从2003年开始进入,目前园区空置率已达60%,发改委、银监会已将物流园区投资建设列入重点监控项目。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物流服务网络的规划建设和服务半径内政府管理者、物流节点组织、物流企业针对物流服务的用户未能形成一种互相协作的协同机制。如,占地150亩,功能完善的陆地港项目,可以为中心半径200~300公里之内的货主提供“门到门”的物流服务,如果在其服务半径之内再建设一个陆地港项目,必然导致同质化竞争和运营成本增加,导致社会物流资源浪费。此时城市物流规划需考虑怎么与已经建成的物流节点形成运营主体、物流服务、信息系统上的轴辐式物流服务网络协同机制,推动地方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联动,提升产业集群联动竞争力。

物流园区作为城市物流的重要节点和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是干线运输和城市分拨集货的重要衔接。从资源集约化和产业运营角度看,首先考虑新建物流节点并非城市物流规划之“上策”,新建物流园区一定是在资源整合和区域物流协同后的刚性需求产物。物流园区通过要素的聚集提高物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运作的配套化和系统化。截止2012年底,全国包括在建和拟建的物流园区超过750个。新建物流园区需要利用物流规划系统分析方法,从供应链角度分析区域半径内各产业的物流需求,对标当前可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将物流需求强度、城市土地控制规划和交通规划进行叠加,科学得出合适的物流园区建设位置、面积需求和建设步骤。

篇7

2、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出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快编制我省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鲁丰鑫恒60万吨高精铝板带、黄河公司多晶硅生产二期、香港力同铝业高精度铝板带箔等项目。支持建设康普、清华博众、普兰特等企业的生物药业高技术项目,推进桥头铝电电解槽综合创新示范工程,力争盐湖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链项目获国家批准。加快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支持轻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实验室建设。探索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3、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动钢铁、电解铝、装备制造等重点传统行业和企业买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华鼎铁路专用机床、10万吨新型交通铝型材、野马泉铁矿开发项目,以及锂动力电池、PVC复合材料、生物制品等重大产业升级项目。推动装备工业热处理集聚中心、装备制造业服务体系、奶产品转化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抓好铁合金、碳化硅、煤炭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落实促进工业稳定发展的十大措施,统筹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谋长远、给帮扶与练内功的关系,不失时机,果断出手,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在着力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4、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循环经济发展投入,重点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格尔木、德令哈和大柴旦园区循环化改造,全力推进金属镜一体化、盐湖海纳聚氯乙烯一体化等项目,开工建设盐湖新增年产100万吨氯化钾、煤基多联产、格尔木钢铁一体化等一批标志性、先导性项目。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推进藏青工业园、浙江工业园、江苏工业园建设,加强试验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等领域重点工程的引导扶持力度。

篇8

关键词:园区;变电站;主变规模

引言

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提升海南省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园区电力负荷增长需求,实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园区新建变电站主变规模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园区整体规划情况

海口A园区位于海口市的西南侧,呈南北纵向分布,距市中心约17km,该园区是海南省政府为大力发展海口实体经济,而提出的产业发展项目。园区一期规划面积18.4k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5.8km2;远期规划总面积59.3kme,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3.7km2。

园区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带、两心、四组、多片”,即建设贯穿南北的中央发展轴;至西向东构建工业发展带、研发生活带;形成以行政商务为中心的北部及中北部组团,以公共服务及景观为核心的南部及中南部组团;不同组团内部按照用地性质和功能划分多个不同的产业片区、研发片区和生活片区。

2 负荷预测

结合园区发展规划,采用空间负荷预测法对园区远期、一期饱和负荷分别进行预测。结果见表1。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美安科技新城远期饱和负荷约为569MW,一期饱和负荷约为160MW。

3 变电站主变规模分析

3.1 供电电压等级选择

园区周边现有1座220kV变电站(#1)、3座110kV变电站(#2、#3、#4),距离本项目分别约为8km、25km、20km、4km,结合园区为南北纵向分布的特点,若由#1变、#2变、#3变向园区供电,则供电线路较长,且#2与#3变供电线路路境内需跨越国家地质公园,实施较为困难;若仅由较近的#4变(现有主变容量20+50MVA,终期主变容量2×50MVA)供电,则难以满足园区一期负荷发展需求,因此,可在园区内部规划建设220kV变电站作为电源点,通过110kV电网向各片区负荷供电。

3.2 变电站主变规模分析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考虑园区内220kV变电站直供负荷、110kV及以下电源可利用容量,参照南方电网相关设计规范,220kV、110kV电网容载比分别取1.9、2.1,先对变电站容量需求进行计算,再由远期到近期确定主变规模。

(1)220kV变电站主变规模:计算如表2所示,园区远期需220kV变电容量1080MVA,考虑海南电网现有主变容量(120MVA、150MVA、180MVA),为满足园区远期变电容量需求,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减小变电站占地规模,提高供电设备利用效率,结合园区南北纵向分布特点,可建设2座220kV变电站,每座变电站主变终期规模均按3×180MVA预留位置;一期需220kV变电容量为304MVA,可建设1座220kV变电站,本期主变规模按2×180MVA配置。

(2)110kV变电站主变规模:计算如表3所示,园区远期需110kV变电容量817MVA,考虑海南电网现有主变容量(50MVA、40MVA、20MVA),为满足园区远期各地块负荷供电需求,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提高园区供电可靠性,节约10kV配套线路建设投资,可建设6座110kV变电站,每座变电站主变终期规模均按3×50MVA预留位置;一期需110kV变电容量为252MVA,结合园区负荷为南北纵向分布的特点,可建设3座110kV变电站,本期主变规模按2×50MVA配置。

4 结束语

合理确定变电站主变规模,不仅可为园区发展提供充足电力供应,提高供电设备利用效率,为后续站址选择、变电站接入、设备布置方式、线路廊道规划提供设计依据,还可避免因变电设施规划不合理造成园区土地资源浪费,对园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SDJ161-85.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

[2]DL755-2001.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S].

[3]Q/GDW 156-200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S].

[4]GB 50613-2010.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S].

[5]中国南方电网公司11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技术指导原则[Z].

[6]海南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系统一次部分试行)[Z].

[7]海南“十三五”及中长期电力工业发展规划与展望[R].

[8]海南“十三五”输电网规划[R].

作者简介:王君(1986-),男,汉族,吉林省,中科泰和绿色能源(广州)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经理,硕士研究生,电力规划和设计。

篇9

12月20日,神木锦界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座谈会在园区召开。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仁华、工交处处长白振中,陕西省决咨委发展改革组组长苗金祥、委员王治国,以及《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卫思宇等专家领导对锦界园区提出了诸多建言:

1、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精细化工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工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锦界园区要规划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业,要着眼于全球范围的产业与资源,紧盯世界级的化工巨头,瞄准世界精细化工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进入他们的价值链,成为价值链上的配置者。努力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端化学品产业链。建成技术领先、产业优势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

2、培育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全国煤炭企业上市的有35家,陕西还没有一家,要培养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上市对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破解资金瓶颈,政府和园区有义务责任做前期的培养辅导,尤其是发展势头良好的民营企业上市。

3、打造陕甘宁蒙晋区域金融中心,利用陕北及周边庞大的民间资本,合理化阳光化的利用,政府引导做产业资本,做私募基金,把神木商业银行改成陕甘宁发展银行,改成西部大开发银行。

4、在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优先引进“补链”企业,建立和强化热电、污水处理和废物循环等生态基础设施,在企业节点单元的引进发展上为产业共生创造条件;充分考虑废物循环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让产废单元与消纳单元协同发展,保障工业共生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进行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或产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相互间的协同关系,尊重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周期和客观规律,避免区域内产生冲突和矛盾。

5、坚持以煤为纲、上下延伸、吃干榨干战略。神木的优势在煤,神木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转型不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而是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挖掘效益。不管是“依托煤、开采煤、延伸煤”,还是发展焦化化工产业,神木经济发展的核心始终是煤炭,神木锦界仍要坚持以煤为纲的策略。

6、作为几个国家战略的中心或核心。《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宁鄂榆能源金三角规划》,共有5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将榆林列入其中。同时,文化部正式批准陕西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神木锦界工业园区要作为国家几个重要规划的中心或核心,因现实现省级开发区目标,最终实现国家级开发区大战略。规划十二五末产值要超过千亿,先谋求做大,再谋求做强,争取中长期规划进入到国家级园区的前几位。不要站在神木、榆林的视野上去做规划,要站在国家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谋划园区的发展,做大规划,谋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7、要扩大宣传提高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神木有资源、有技术、有经验,具备承担国家级大型项目的条件和能力,要加大宣传,扩大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国内国际一流大型企业,参与构建神木的资源全产业链开发。

篇10

——发展目标: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增长%左右,非电工业投资增长%,非公经济增长%。

——主要措施:

(一)编制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在《“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相关的矿冶、建材、生物加工三个行业规划纲要和节能的专题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再进行认真调研,高水准、高质量地编制完成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相关的矿冶、建材、生物加工三个行业规划和节能的专题规划以及“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使规划成为指导工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制定工业相关政策、信息化建设的依据,并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在未来五年能够有效地指导全州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与布局。

(二)进一步抓好经济运行监测与调节。推行目标责任制,并将各项增长措施落到实处;完善重点企业监测系统,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服务、监测工作,进一步发挥其在工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特别是针对工业发展中的热点、重大、难点问题,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困难,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建议;制定经济运行分析会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和服务,加大对煤电油运及资金的运行协调工作;密切关注分析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措施,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及时为企业提供新型服务。

(三)抓好调整优化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州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支柱产业。矿冶工业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走矿电结合的路子,减少和杜绝原矿出境,在境内实现加工增值;二是电力工业立足中小水电建设,大力推进黄登、电站建设,在小水电建设过程中,协调解决好土地林地征用、环保、移民拆迁等方面的问题,探索征地移民的产业扶持、土地入股等发展措施,推进电力工业的发展。三是继续做好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项目的实施;四是加大对矿山的整合力度,切实改变当前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使矿山开局趋于合理,使矿山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进一步抓好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是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关键,是完成工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州工业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一要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对工业项目进行策划、论证和疏理,推进前期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强化项目对接和争取,力争一些新的重点项目落户我州。二要抓好新开工项目建设。加强沟通衔接,加快完善审批核准等手续,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重点推进金鼎公司日处理吨选矿生产线,工业园区条工业硅生产线;继续加大中小水电开发,力争新增装机万千瓦;做好黄登、电站、崇仁输变电工程、维西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推进建设力度。同时,实施优势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三要抓好工业项目储备。紧紧抓住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机遇,对接好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加大前期工作力度,结合我州资源型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等重点,抓好行业规划和项目策划,抓好项目的储备工作。

(五)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两个园区自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产业聚集、集约发展初步显现,工业园区成为我州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一是继续抓紧好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满足园区企业的生产生活需要。二是做好入园项目的储备和推介工作。坚持走依靠企业办园、引进企业扩园、发展企业兴园的路子。三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四是做好福贡、贡山工业小区的发展规划,逐步实施两县工业小区建设。

(六)抓好工业项目招商。紧紧抓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战略部署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州矿产、小水电、生物资源等产业优势,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延长产业链,新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壮大一批优势企业,培育自主品牌产品,形成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在招商对象上,既要紧盯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又要抓住产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提升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在目标定位上,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支撑作用大的工业项目,以及依托龙头企业招商,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引进合作伙伴,壮大实力。

(七)抓好非公经济的发展。一是认真贯彻关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切实从市场准入,项目核准、融资、财税扶持等方面破除体制障碍,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环境。二是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实施重组整合,加强企业管理,培育和发展一批优质非公企业。三是抓好政企合作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对非公企业的金融贷款服务,引导融资担保公司积极开展非公企业融资担保服务。

(八)进一步抓好节能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和工业循环经济。贯彻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切实抓好企业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一是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加强目标责任考核,严格实行节能行政问责;加大节能降耗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能源统计分析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十二五”节能工作前期研究。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突出抓好冶炼、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二是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三是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培育和企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