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像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24 13:2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用好像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秋天的枫叶,远远看上去好像一团火焰,近看又像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在树上翩翩起舞。
2. 最新奇的是,树阴下的光斑,都变成了圆圈,好像鱼鳞,又像重叠的金环。
3. 柳树被风吹动,好像在随风跳舞,又像在点头微笑.
4. 天空中的云,好像可爱的绵羊,又像奔跑的骏马。
5. 天上的白云,好象缕缕轻烟,被微风吹散,又像奔腾的骏马,一日千里。
6. 花园里的花开了,五彩缤纷,好像一群群漂亮的蝴蝶,又像一张张美丽的笑脸。
7. 蓝天上的云彩好像一只威武的狮子,又想是一只温顺的小羊,真是新奇啊!
8. 夜晚的霓虹灯,好像美丽的彩虹,又像闪烁的星星。
9. 天上的云彩,有的好像慢慢散步的老人,有的又像在爸爸妈妈面前做怪相的孩子……
10. 这些石头的形状有的好像狮子,有的又像老虎。
11. 她画的这幅画,好像画的是猫,又像画的是狗。
12. 书籍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籍又像一阵清风,吹去我们心灵的烦恼。
13. 看着天上弯弯的月亮,好像是小船,又像是镰刀。
14. 窗外下着雪,看着它轻轻飘落手中,好像剪掉的纸花,又像是上帝遗忘的精灵。
15. 骡子好像驴,又像马。
16. 看《蒙娜丽莎的画像》,画中人好像在笑又像在哭。
17. 渐渐地,花瓣成螺旋形张开。花朵颤悠悠的,好像在翩翩起舞。又像无声寂寞的歌唱。
18. 天空中的云变化多端,时而好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时而又像一只威武的狮子。
19. 看这个人的一身打扮,好像男的,又像是女的,真让人分不清。
20. 时间像沙漏,无时无刻不在流逝,时间又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会有的。
篇2
关键词 春联 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I269 文献标识码:A
1春联的总体要求
春联,即为迎春所写的对联。思想内容除旧布新,人寿年丰,歌颂国策,表彰勤劳,抒发新年愿望,奋发继往开来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的心态和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2春联的特征
春联,联中必须要体现春字。有如下途径可让春字在联中翩翩起舞;
2.1生肖连春
虎去钤章,一路梅花报喜;兔来播种,九州春色怡人。
又到春天,四面和风谁领得;重开笔架,三千好句马携来。
第一联是兔年春联,虎去了,兔来了;老虎的足印好像梅花,他去了,在路上留下了给人间报喜的印章。兔来了,开始播种,九州大地春色怡人。而第二联是我家在马年贴的春联。
2.2爱心为春
粉笔刷新求学路;阳光染绿向阳心。
捧二元心,祈天下福;纳八方爱,暖九州春。
这两副对联,字字熔铸着爱字,一派和乐融融的春节气氛。
2.3风光在春
一塔书天,阳光雨露千秋韵;
双江捧玉,海市蜃楼百姓家。――芜湖市春联
木棉花蕊红天下;亚运精神绿岭南。――广东2011年新春联
这两副联语是抓住地域的景观特点来写的,体现春色融融。
2.4事业争春
通灵世界,娱乐世人,环球世事明君握;
拥抱春天,喜迎春日,网吧春风慧尔来。――慧尔网吧春联
亚运雄风,自市民心中卷起;
岭南春色,从公仆足下铺开。――迎接亚运会2010年新春联
职教领春风,胸存远略宏图握;
新年铺锦绣,笔写豪情大福来。――岳阳县职业中专春联
这三副联语,一副写的网吧、一副写的我们学校、一副写的是广州亚运会那年。
2.5百花争春
石器流光,春姑赏锦溪,周庄阔步,千灯引凤,三贤德洗风尘,喜赢来良渚披襟,鹿城化日;
峰挥笔,政策吟昆曲,科学铺基,万象填词,四野莲开画眼,欣获得琼花吐蕊,生态飘歌。――昆图杯”春联
燕唱山城春荡漾;花团院落岁和谐。
这两副对联,都是春天美丽的图画,百花争艳,百业争高,千村春意融融,万户欢欢畅畅。
2.6暗里藏春
燕唱莺鸣,田园小院和谐日;
龙腾虎跃,玉宇琼楼活力城。
捧云阳玉露,浇美丽乡村,金龙绘出和谐画;
步进士长廊,吟繁华岁月,大政催开幸福花。
两联均未写春,但是春色无边,有意让读者去回味,妙趣尽在不言中。
3怎样写好一副春联
3.1精于立意
意境非常重要,没有意境就没有灵魂。所谓意境,生活中各类事物,进入人们主观世界里,经过形象的思维,创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作品,反馈于社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感情之真,用以抒发千百万人民强国之志,缔造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蓝图。如:
春风染绿三农路;福字贴红百姓心。
笔蘸阳光书福字;爱调春色染乡村。
第一联“染绿”、“贴红”是联眼,生动、贴切。第二联“蘸”、“调”形象、活泼,耐人寻味。
3.2严于造句
对联组句,总的要求:句子精简有力,不拉杂乱扯,且语言生动,读起来津津有味。由于对联文化的句法精简,语言生动,感染力强,万民喜爱,所以它敢于进皇帝宫,太祖庙、孔子庙、登泰山之巅。如下联:
信鸽多情传尺牍:邮花特意系民心。
富裕阳光千里暖;创新花蕊万家香。
这两联用词新颖,温暖人心,读来顺心。
3.3工于练字
对联用字很重要,一个字用好了,可以起千军万马之力,画龙点睛,龙飞九天。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用一个字,煞费苦心。如:
为官要想全民福;举足须知一字廉。
玉兔凌霄,铺和谐足印;金龙播雨,哺美丽山村。
第一联“福”是为官者的目的;“廉”是为官者的行为准则。第二联“铺”、“哺”恰到好处。
3.4巧于用典
对联用典,常有很多巧妙。要会用,活用,用到适当处。典用在适当的位置,隐含在词句里,把读者带进历史长河,神游梦幻世界,用典的目的就是增加对联情趣,连珠合壁。
繁荣且把金睛点;发展还须远足添。
这副联语巧藏了两个成语“画龙点睛”、“画蛇添足”;不懂成语的人,也能读懂联语。
4写春联要注意的问题
(1)春联的内容要实在、健康,用的语言要吉利喜庆,因此,像死、亡、凶、伤、悲之类的字、词,一定要避免,免得惹人不快。
(2)写吉利话也做到恰如其分,不要夸赞得太过头,不然对联的主人会不自在。
(3)不要用一些现成的套话、空话、大话,要陈字见色、朴字出新。
(4)内容要新,要体现时代精神。新,是对联艺术诱人的水准;新,才有生命力,才可以映亮读者的眼睛。
参考文献
[1] 王永宽.桃符演变为春联的文化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篇3
一、语文教什么: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语文教什么,首先要树立语文的本体意识,基于语言的学习运用做好教学目标的顶层设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1]。新课标中的这句话旗帜鲜明地交代了语文的本体内容――语言文字运用。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很难处理好文字运用与思想渗透的关系,往往很难摆脱过分强调语文教学社会功能的束缚,总希望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以体现语文教学的社会性。新课程实施后,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但并不是要放弃对学生的语文本质的教学要求。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工具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也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难题。
如笔者在第一次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忽视了学会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点,其实更多时候教师认为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好像才是语文教学的高端,字词教学是很容易解决的低层次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没有彻底搞清楚,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笔者之前执教这一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这三个教学目标基本与“教参”如出一辙,尤其是第二点,指向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从言语学习与运用来说,这显然不是语文课程的内容。因此,如果将“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条加入到教学目标中,切中的恰恰就是语言学习与运用的要害,将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落到了实处,既接“地气”,又能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更深层次地理解“发愤”,而不是就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感悟而感悟。说白了,目标的精准定位,其实就是在确立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的地位。
二、语文学什么:析词品句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字词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初级目标,并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析词品句和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标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从语文学习的目标和本质来看,最基本的是要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并以运用语言为目标设计学习过程。语文教学在文字运用的基础上,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析词品句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学习课文语言的精确妥帖,比较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如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循着策“一词”而动“全篇”的阅读思路展开,设计了“锁定题眼聚焦‘发愤’”“析词品句感悟‘发愤’”“历练表达抒写‘发愤’”“生命感召升腾‘发愤’”四个板块,本以为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发愤”体会了,但品词析句似乎没有落实。所以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将目标改为“感悟发愤,析词品句”,这样就将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在了析词品句上。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一连串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他们并没有从中获得析词品句的方法,更别说提高用好词语写好句子的自觉,以及运用语言的质量了。为此,在第二次执教时,笔者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析词品句的方法,感受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理解言语表达的方式,始终以学习与运用语言为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说这是学习与运用语言一个很大的转变,其实也是回到了语文学习的原点上来。析词品句要教给学生方法,不是简单地找出关键词就可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哪些词句凸显了司马迁的发愤?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这个核心问题教师一定要想清楚、想明白,否则还是在教课文。对此我们必须“想明白”――语文学什么,析词品句永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三、语文教学要做什么:关键是通过语言表达去感悟课文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还要做什么?最关键的一c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去挖掘、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要弄明白是怎样渗透,如何渗透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到言语运用上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其思想情感自然就流露了出来。即在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和析词品句的基础上,学生能运用自己学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点,笔者在第二次教学中得到了认识和提高。
如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历练表达来抒写“发愤”,突出“发愤”,写出“发愤”。先让学生交流所积累的关于“发愤”的精彩词句,这样既给学生一些提示,又能落实课标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条。
语文学习是为了学会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写作指导中,以往教师都会强调学生的写作意识。结果,学生的写作意识有了,但是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么写?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追求的只是情感上的渲染与共鸣。对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够从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引申,可能更能凸显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司马迁发愤写》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及素材,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想像着写下来,以此来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和析词品句的训练,很快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有的同学不仅用了好词好句来表达,还把一些相关联的材料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来。
语文教学要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怎样才能学好,看似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也是简单的问题,语文离不开文字,文字离不开理解和感悟,学习文章和字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运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和出路。
参考文献
[1] 王景.语文教学的典型范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实践
1 识字写字较为孤立,且指导不到位,效果不好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学生识字,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①再现生活情境识字。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师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红色。老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绿色。老师又让学生试着将几个棉球染成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了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氵”表示制成染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这有颜色的液体中,经过多次的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巾,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氵”,右上方的“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准确地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②调动生活经验识字。比如学习“玉米”的“玉”字,教师问:“认识这两样东西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种,到夏天可以掰来吃”;“我吃过玉米棒子,玉米味道很好,又香又甜”;“玉米有很多营养,妈妈常要我吃玉米饭”;“玉米是长在土里的……。”这个教学过程,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调动了学生对“玉米”与“玉”的感性经验。触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从玉米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等方面以及“玉米”与植物的关系的感性知识方面作了汇报。这样调动生活经验识字,不仅有效促进识字效率,而且增加了信息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 阅读教学,狼奔豕突,杂乱无章,耗时低效
大多数老师进行文本的阅读教学时,因受一些观摩课的影响,模仿了一些教法。如,读中感悟、词串感悟、音像资料辅助感悟、课外资源补充感悟、引入生活情境体验感悟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这本来无可非议,但由于教者在对这些感悟手段的运用时,常常喧宾夺主,把读放于一边忘记了!其实,读不仅是“悟”的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有个别老师紧紧抓住“读”不放,但又不知怎样“读”,以反复读为目的,缺乏层次,缺乏指导,缺乏评价与激励,缺乏“艺术化”的引导。所谓“艺术化”,就是要善于运用上述的那些方法有效地来助读;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朗读,这样才能读出感情;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来进一步感悟思想内容,使得朗读与感悟双向互促,从而实现理解和朗读的双重收获。如果教者没有弄清主辅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只是机械地模仿,这种教学中的“无我”现象,导致了阅读教学中的随波逐流。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
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3 缺乏钻研文本的意识,缺乏研读文本的能力,导致教学中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抓不住“主线”,常在教学方法上、小技巧上打转转,耍小聪明
一些老师只要一上公开课,不去很好的研读教材,只顾忙于翻阅教学参考书,或者搜看别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结果在自己的课堂上生吞活剥,课上的很突兀、很蹩脚,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也有老师已经注意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但却不知怎样抓教材。常见的就是不知抓哪些段落、抓哪些词句来教学。有的老师认为表现主要内容的段落就是重点段落,其实那倒不一定。有经验有水平的老师往往抓的段落并不是一般人眼中的那些所谓的主要内容段落,而是那些头头脚脚不起眼的段落。别小看这些小段落,利用好它,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它往往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这个问题解决透彻了,后面的许多问题就如破堤之水迎刃而解。
还有就是抓“词语”,这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本领。有的老师在研读文本时认为这个词好像是重点,那个词也好像很有意义,结果抓了许多,在教学中都舍不得丢,所以教学起来非常琐碎,常常因此而拖堂。同时也会使得本来清爽的课堂弄得昏天黑地、师生疲乏。这就需要抓准文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并不就是文章的“中心词”,但它对理解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主题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解决阅读理解的“切入口”、“突破点”!
比如,本人在教学《第八次》这篇课文时,一改人们习惯抓“蜘蛛结网”、“启示”这些词语教学的做法,却去抓“几乎”。我由多音字“几”入手,让学生查字典、组词、用“几乎”造句,在学生理解“几乎”就是“非常接近”的基础上,联系本文中的雷奈克“几乎丧失了信心”,让学生在阅读中探讨雷奈克之所以重拾信心究竟是什么原因?很容易就解决了――雷奈克之所以能重拾信心,是因为他本身就具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内在品质,“蜘蛛结网”只是重新点燃其信心的导火索罢了。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对雷奈克重新获得信心是因为“蜘蛛”的缘故、人不如蜘蛛的错误解读。
篇5
一、立体的语言――修辞运用升格,让平淡瞬间闪光
写文章力求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善用修辞,定会让习作文采斐然,丰满立体,能将阅卷老师带入一个诗与画相融合的美妙境界,诗意荡漾,情韵无穷。
升格示例:修改考场作文《属于我的精彩》片段练习。
升格前:我努力弹奏好每一个音符,用心演奏出旋律的无限美妙和精彩。
升格后:悠扬的音符在我周围浮动,犹如一条上下流淌的律带。十指翻飞,前前后后地触碰黑白键。修长的手指好像带有魔力似的。略抬指尖,便从钢琴里吸出了难忘的和弦。我看着这一个个小精灵扑闪着晶莹洁白的翅膀,流光闪烁间,竟美得令人窒息。
二、诗化的语言――心理描写升格,让内心涌起波澜
心理活动能够把人物刃淖钜秘的角落、最真实的生命状态显示出来,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习作中充分关注人物的心理状态,并把它们细致入微地揭示出来,就会对人物的塑造和文章主题的表达发挥重要作用。
升格示例:修改考场作文《那一次,我流泪了》片段练习。
升格前:我的泪在打转,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心酸。
升格后:泪在眼眶里打转,想起父亲曾经的模样,不免有些黯然。我真的让父亲太过操心了,以至于银白色悄悄爬上他的头发都蓦然不知。我总是那么孩子气,而父亲也总是纵容着我。想到这儿,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我独自蹲在地上,两眼凝视着远方。泪顺着脸颊流到嘴边,涩涩的,任它打湿我的脸颊。一阵酸楚涌上心头,或雨,或泪,模糊了我的视线……
三、厚重的语言――借鉴模仿升格,让名家引领提升
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名师大家的遣词造句,是激发写作灵感的源头活水,是提高语言表现力的标杆。对经典诗句的巧妙化用,既是作者情动于中的抒写,又令人心扉颤动。
升格示例:修改考场作文《我眼中的风景》片段练习。
升格前: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稻田,成片成片的,微风拂过,翻起金色的波浪。汽车在往前行驶,我猛地发现有两个老人正在忙着收割,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升格后:突然,眼前一亮,隔着一条小河有一大片稻田,稻子还未成熟,成片成片的,稻田旁的土路上栽着一排排常青树,绿油油的煞是好看。树木把稻田分成好几块,十分整齐,映入眼帘的是金黄的颜色,突然想到“麦浪”一词,或许是偶然得到,也许是经过几番细细斟酌的,这个词,用来形容麦子确实是最合适的了。
四、灵动的语言――细节描写升格,化腐朽为神奇
“于细微处见真情”,从最小处、最细微的地方入手,描绘其情景,挖掘其内涵,透露其真情,捕捉其细处,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把情感推向。
升格示例:考场作文《那一天,我真高兴》片段练习。
升格前:中秋节晚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揉捏”起面团,亲手制作了一个个精致的冰皮月饼。而且是群英荟萃,令人大饱眼福和口福。
升格后:我先在小球上蘸了一些粉末,然后将光滑的一面朝上,将模具盖在小球上。最后用力地按了下去,当推出来时,居然就是一个精致花纹的冰皮月饼了。再看看同学们做的,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完全可以开一个“月饼博物馆”了。小乐的月饼笑得“咧开了嘴”,“口水”一直在往外流;小青的“皮薄肉多”,一口咬下去,全是豆沙。最奇特的要属小阳的了:奇形怪状,有“包子”,有“春卷”,有“馒头”,可以来一个“月饼群英会”了。
五、哲理的语言――议论抒情升格,化浅显为浓重
记叙文中,尤其在文章的结尾处,灵活、简洁、适当地运用好抒情、议论,有利于渲染气氛,凸显主题,使感情升华,打动阅卷老师,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升格示例:修改考场作文《享受快节奏里的慢生活》结尾。
升格前:慢生活,来自于人不同的心态。
升格后:慢,其实是每个人心态的悠闲。学会用从容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即使再快的节奏,也能享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六、独特的语言――景物烘托升格,化直白为隽永
适当的景物融入会让文章显得绮丽,增强形象感和画面感,同时能烘托人物心理、性格,暗示主旨,增强作品的美感。
升格示例:修改学生习作《难忘那一幕》。
升格前:“咯咯咯……”妹妹笑着,笑得拍起了手,多么让人难忘的一幕!
升格后:“咯咯咯……”妹妹笑着,笑得拍起了手,笑得身子颤抖,两个酒窝也越陷越深。
秋风又牵走了一片树叶,它静静地在空中飘荡、旋转,然后无声地落下……树上就这样渐渐稀零起来。唉,我轻叹一声,那一幕却怎么都无法忘却。
七、时尚的语言――创新表达升格,化粗糙为精致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满分作文大多是创新之作,那就要求语言也必须创新。郑板桥说:“不拘古法,不执几见,唯在活而已”。只有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创新,才能“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真正做到同中有新、新中有异、独一无二。
如写“乐观”――“上帝关上了你的一扇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远不如“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幸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幸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你的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应当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痛起来”(契诃夫)更有深意。
篇6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
朱光潜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意象、意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幻灯\录音、电脑课件等,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使学生直接感受美。如在教学诗歌《小池》时,可以结合生动的导语,用电脑课件动态展示图画,并配上相应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一种优雅的艺术境界。虽然老师没有强调,学生就已经在强烈的图像色彩冲击力与音乐的优美旋律刺激下,全面调动视觉、听觉器官,“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感悟到作者对美丽的荷花喜爱之情和对美的渴望。
2.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
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3.巧问问题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只有学生心中“意会”,才能通过朗读来“言传”。
《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有几段小松树的独白。某师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一番话应该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所以先让学生自读后思考: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说这话时应该是什么语气?这时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陡峭的山峰,峰顶上画了一株细小的小松树,然后渲染: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一看,所有的东西都在自己脚下,小松树心里会怎么想?说这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动作?请你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读一读小松树的话。
这么一来,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自然就读出味来了。而且,他们的语言也丰富了:小松树多么得意!小松树多么威风!他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此时借机板书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学生联系课文品味,学生很快记住并理解。
可见,学生对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感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想方设法引导他们感悟,在学生感悟后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积累,才能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
4.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自悟与教师导悟相结合,是培养感悟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我感到下面的方法对促进学生感悟文本比较有效:
4.1抓关键词启迪悟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去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
4.2通过标点点评启迪悟性。
标点在文章中是不可小觑的,它就好像是给文字加了调和剂,有时让文字拥有了不同的感彩;有时又是欲言又止而让读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有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无限地遐想。通过标点也能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4.3深入比较启迪悟性。
学生在阅读中要想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联系,在联系中感悟。这种做法往往也可以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
4.4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4.5在表演中启迪悟性。
表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表演时,会不知不觉淡化自己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表演时除了要指导表演的学生当好“演员”外,还应引导其他学生当好“观察员”、“评论员”,对“演情”进行评价,达到“以演助读”、“以评促读”的目的,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4.6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想象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借助想象到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借着作品语言,跨越光褒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4.7巧用“设错”艺术启迪悟性。
篇7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语文教育场;健康发展;教文立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20-06
围绕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走健康发展的教学之路这个核心话题,本文主要阐述以下四点内容:
一、两个重要概念的基本含义
1.“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
要想理解“生活化语文教育场”这个概念的基本含x,就必须首先搞明白“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
生活化语文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与生活相融通,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全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之所以这样定义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相互融通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生活化,都要把教学过程中的多维生活作为一种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
“生活化语文教学”是一个方法论概念,其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生活”。这个“生活”特指与文本有关的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命积淀、学生生命积淀、生活情理等,此外还包括师生合作背景下的课内外语文学习和历练的生活等。这些“生活”都是相互融通的,都成了语文教与学活动中的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
“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个概念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化”。“语文教学”和“生活”究竟是怎么融通的?其最具魅力的着力艺术也就在这个“化”字上。这个“化”字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强调,在生活化语文教与学过程中各种“生活”都是有机化通的。具体表现为五点:其一,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师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之间是有机化通的;其二,这多维的生活彼此之间也是有机化通的;其三,语文知识的教与学与生活情理是有机化通的;其四,课内学生生活化地深读、体验、思辨、感悟,课外学生生活化地观察、阅读、思辨、感悟,这两者是有机化通的;其五,课内教师生活化地指导学生做实表达历练,课外学生生活化地自主表达历练,这两者是有机化通的。不仅如此,就是这五个有机化通之间,也是彼此互化融通、互为给力、互哺共生的。正因为有了这多维生活及相关因素的整体融通,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也就全盘皆活了,也就真正充满活力、智慧、理趣和情趣,更有实效了。
第二层含义是强调,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的这些生活真正实现了手段化、策略化和资源化。也就是说,这些生活都真正成了教师生活化教学和导练、学生生活化地“学感思悟练”的手段、策略和资源,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
第三层含义是强调,要像过日子一样地做实做好语文教与学过程中课内外诸环节以及有关事宜,要实现常态化。教师课内外的教学和导练,学生课内外的“学感思悟练”,都拒绝急功近利的应试主义,都自然而然地随日子走、当日子过,回归本真和常态。这样一来,学生最终自然会养成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终身受益不尽。
将“生活”和“化”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新概念――“生活化”。这是“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个概念的第三个关键词。具体也有三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层面的含义。即指教师生活化地活教、教活,学生生活化地活学、学活。语文课堂上,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链接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生命积淀去深入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真正悟得课文这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运招用技的缘由,学透课文的语言表达艺术。也就是说,文章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做到“教学做”统一和融通。必须强调的是,学生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学通悟透、入得门径了,才会真的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可能更喜爱学,直至最终形成自觉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可见,这课堂上生活化地活教教活、活学学活,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也就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根基。
二是课内外语文学习和语言历练层面的含义。课内外语文学习,指的是课内外阅读、观察、体验、思辨、感悟等相互融通,就像过日子一样自然而然地坚持做实做好。课内教学生怎么去学,学生课外就怎么阅读、观察、体验、思辨、感悟,让学生都真正过上一种自主阅读、观察、体验、思辨、感悟的生活,并使之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直至成为每个学生个体的生活乃至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课内外语言历练指的是,课堂上教师生活化地活教教活的同时,引发、指导学生依托课文的文境或有关内容,进行依文练写。如,依据课文仿写、扩写、续写、改写以及写随笔、点评、感想、祝福语、颁奖词、主持语等。课内这样历练,以促进学生养成读美文即练笔的自觉和习惯,直至将其当日子来过。这种依文练写本身就自然融于课文教与学的生活之中,就是课堂师生教与学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不仅有益于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也特别有益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辨、理解和品析,还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而特别用心地真写作文、写真作文。每堂语文课,学生都能够过上这种饶有兴趣又很自觉的练写生活,日久天长,自然也就切实过上了真写作文、写真作文,真练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生活。此外,这种课内外语言历练,还指语文教师要把课堂上师生沟通、生生交流以及提炼、概括、整理各种结论的种种环节和契机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并长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亲历实为,过上一种课堂上切实历练口头表达以及提炼、概括、整理等语言能力的语文学习生活。课内坚持不懈地堂堂历练,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再由课内到课外长期这样历练,让学生过上一种自主、自觉历练语言表达能力的生活,并不断从中获益,从而受益终身。课堂上,教师不一讲到底,而是把真做实练的契机和平台都还给学生。这种生活化的课内语言历练不仅有益于不断发育和提高学生的规范口语表达能力和提炼、概括、整理能力,更有益于教他们过上一种自立自强的学习生活,无痕发育和养成一种“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精神品格。学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而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自觉和习惯,发展什么样的能力与素养。只有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自觉与习惯,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解放口、脑、手、脚,从课内到课外,课内外融通互哺地越做越好,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积极促进终身的历练和发展、提升。
三是“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建构层面的含义。“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是“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形象说法。这一层的具体含义,后文将具体阐述。
2.“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基本含义
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指的是由生活化课堂教学这个核心层(概括为“一化六教”)与层外由里而外依次建构起的“总结提升”“辅助拓展”“自主历练”这三个环层合力建构起的一个互化融通、互哺共生、立体四层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场”内,语文教与学的多维“生活”以及各层和诸要素之间都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师生长期像过日子一样坚持生活化的“教导学思悟练”,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这个“场”有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就是“场所”之意,这是着眼于静态的维度而言的。这个“场所”由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层及其的“总结提升”“辅助拓展”“自主历练”三个环层构成。这四层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合力释放正向教育能。这样一来,就实实在在地为师生“教导学思悟练”,为培养学生学文立人的自觉与习惯提供了一最优化的场所,即“生活化语文教育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场”的概念也是受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启发而提出的。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结构,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这种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它们得以存在的依据。这种场域有内含力量,有生气和潜力,不能简单理解为一定边界所包围的领地。很明显,布迪厄的“场域”指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各种场域,如美学场域、法律场域、宗教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等。我们所定义的“场”,则仅仅是从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个范畴来定义的。
第二层含义就是,“立体四层”之间以及核心层的“一化六教”、其余三层的诸课程、要素与活动都是相互融通、互化给力、互哺共生的,进而合力打造了一个以教文立人为旨归,不断发育和提升学生学习力、思维力、体悟力、品鉴力、批判力、道德力、人格力、品质力、生活力等的场。这是着眼于动态的维度而言的。这就好比物理学里面的“引力场”。按照物理学定义来讲,引力场是暗能量和星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引力场中某一点的引力与暗能量的虚拟质量和星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意味着,“暗能量”和某“星体”的质量越大,其在引力场中所造成的某一点的引力也就越大,而引力场中诸引力点的个体引力越大,那么这个引力场的整体引力也就越大。我们不妨把“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各层中的诸课程、诸要素与活动等合力打造出的教文立人的教育能量比作为一种教育“暗能量”,把其中的学生比作一个个“星体”。无疑,这个场中的教育“暗能量”越大越强,其对各“星体”的作用也会越大,也会越促进各“星体”自身能量的发育与增强;同时,这个场中的教育“暗能量”和各“星体”自身能量越是不断增大,其相互作用所产生“教育能”也就越会不断增大,并且“教育场”中诸引力点的引力之和也就越大。在这个前提下,这个“教育场”的整体引力也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教育场的教育“暗能量”也会随之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各“星体”就会越来越自主、自觉地与教育场中的教育“暗能量”相互作用,互化给力,从而不断地促进这个教育场的整体引力(即教育能)越来越大,即教育“暗能量”越来越强;反过来,这个教育场的教育“暗能量”越来越强,也会促进各“星体”自主、自觉学文立人的能量越来越强。“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实践建构的宗旨就是尽力谋求其整体引力(即教育能)的最大,进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教文立人环境的最优化。
“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建构,实现了场内教育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基本保障了场内处处是语文教育,使学生过上一种富有情趣和理趣,自觉、自主、自由地天天坚持“学感思悟练”的有意义的生活。在这个积极生活的“场”内,学生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等都获得了较大的解放,日久天长地坚持自觉、自主、自由的“学感思悟练”。这使学生不仅会不断发育、提升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文立人觉悟,并从中获得个性发展、习惯养成和全面提升,从而逐渐发育起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和创造品质等,成长为一个灵魂站立着的“整个的人”。
二、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主要原因
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考察:
从微观着眼,主要原因在于:每篇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招用技等都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生活情理等因素有着直接的渊源;而文字知识、修辞知识、写法知识则也是源于生活情理的。语文教师只有做到会教教活、教透教会,学生才有可能做到学透学会、活学会学,从而真正走进语文世界的大门。只有学生悟道入门了,他们才有可能真的有兴趣去学,进而学得富有情趣、理趣和智慧,不断地主动生成、学通悟透。只有在学通悟透、乐学爱学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自觉地去自主学习、探究和生成,才有可能主动地去把语文学习和历练当日子过,进而养成自觉意识和良好习惯,最终达成学好文、立好人的语文教育理想。
从宏观落目,那就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一直很严重地存在着极端功利化、“人文性”与“工具性”单极膨胀、长期不能真正与生活相融通等严重弊端,一直都面对着悬而未决的“五大问题”:(1)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2)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根治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途径是什么?(4)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自觉究竟怎么培养?(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无痕立人?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实践研究,就是为了综合性、整体化地解决这些难题。语文教与学的策略、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全都生活化,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应该是综合性、整体化地解决好这“五大问题”最理想的选择。[1]
三、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思想源头
当然,“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建构绝不是凭空想象的,也是有其思想源头的:
首先,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我本人深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等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认为,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一切社会活动的初始之“道”都应该是法于“自然之道”的,语文教学之道当然也不能例外。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我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思想主要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三大基本观点,即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他“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论,也是我生活化语文教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强调:“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2]受陶先生这种“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形成这样的理念:语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具体表述为:字词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知识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课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作文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语言基本功是怎么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3]
陶行知先生还曾指出:“(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4]受陶先生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建构了“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旨在让学生过上一种健康的语文学习生活,就像过日子一样学练好语文。同时,也是为了切实解决好形成什么样的自觉和习惯、发展什么样的能力与素养、学做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再次,我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理念还是深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例子”和“习惯”这两个词。
首先,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5]。他的这一观点的实质无非在强调两点:一者语文教材是教学生学好语文的例子;二者语文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例子。受叶老“例子说”的启发,我认为,教材不仅是教学生学好语文、养成良好习惯的例子,也应该是教学生会学、会用语文,过语文人生活的例子,更是教学生自主自X学习、不断美化自己的人生、提升核心素养的“例子”。
此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包括日常生活方面的,待人接物方面的,求知识方面的,干工作方面的。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6]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习惯更侧重于态度和方法,也就是更强调教师指导学生历练,在不断的历练中养成学习和做人的好习惯。受叶先生“习惯说”的启发,我认为,习惯的养成固然很大程度上需倚靠态度的变化,培养习惯也确实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的长期历练,但是这种态度变化和持久有序的历练,则更需要一种优化的教育环境,需要一个令学生愿学乐学、乐此不疲、主动自觉去不断学习、历练、发展和提升的“场”,以让学生在这个“场”内过上一种积极、健康的语文学习生活。只有建构好了这个“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才有可能保证语文教育的生态化和生活化以及学生健康发育和提升,进而切实实现好教文立人的终极教育理想。
此外,笔者还需再强调一点,那就是“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理念与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渊源。主要有两点:其一,传承并弘扬了洪宗礼先生的“渗透说”。洪宗礼先生的“五说”教育观中的“渗透说”强调,语文内部的读、写、听、说之间,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都密切相关,互相渗透。他还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优化的整合,使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知识教育与语文教育、智力发展与习惯培养等多元结合,互相渗透,充分发挥其整体综合教学效应。[7]受洪先生“渗透说”的启发,我认为,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等多种“生活”以及“生活化语文教育场”中的各层之间、每层诸要素之间也都是互为渗透,相互融通的。只有这样认识并建构实践体系,学生才有可能在这个“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即“生活化语文教育场”)中富有情趣、充满智慧、自觉自主地活学活悟、活练活用语文,进而悟透和会用语文。同时,在这个“学悟练用”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在精神、品格和境界等方面不断地真获得发育和提升。其二,传承并弘扬了洪宗礼先生的“学思同步说”。洪先生“五说”中的“学思同步说”认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无不有赖于想。想,是听、说、读、写的总开关。教师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地想、正确地想、合理地想、严密地想,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又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8]受洪先生“学思同步说”的启发,我认为,不仅要在生活化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辨的机会和平台,更要建立科学的机制,有目的、有层次、有次序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正确、合理、严密地联想、想象和思辨,并且就像过日子一样地长期坚持,直至养成良好习惯,使之成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四、“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建构的理念创新与实践价值
笔者认为:“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融通说”,强调“语文教与学”与“生活”两者不再是“贴近”关系,而是相互融通关系,这是对“一元”观的传统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强调“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等,以前没有人直接这样提出并实践,因而这变革了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较“情境教学”和“活动教学”而言,这个体系的建构不仅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弘扬和发展,更是凸显了其时空的开放性和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
至于建构这个体系的实践价值,笔者认为,也是特别明显的。在“立体四层”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中,核心层即语文课堂教学,概括为“一化六教”,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奠基工程。“一化”指生活化地进行课堂教学,即教师活教教活,学生活学学活。“六教”即“教学生把语言历练当日子过”“教学生把据理品析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文练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语文积累当日子过”的总称。
“总结提升”层位于“核心层”,设置“学法贯通”“表达提升”“素养积淀”这三个系列的一些专题讲座式课程(共约10个),是初步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过渡过程。这一工程旨在系统地对课堂教学做回顾性总结,促进学生更准确、系统、到位地把握知识,掌握本领,提升能力和素养,解决好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过于零散、学习效果不佳、自觉和习惯差等问题。
“辅助拓展”层,位于“总结提升”层,由“中学生必备知识积累”“中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中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南”构成(每个系列又开设若干辅导式讲座课程,共约15个),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拓展工程。这些专题课程就融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掘了学生课内外生活中最有益于学生学好语文的资源,因而最切合中学语文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这一工程旨在最务实地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解决学生时间有限而课程开设又不够聚焦和给力,极端化应试考练多、课程建设应景多,极不利于学生有效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教育教学效益极低等特别突出的矛盾。
“自主历练”层,位于“辅助拓展”层的,是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完备工程。在这一层内,教师指导、督促、检查、激励、鼓励学生长期坚持课外自主表达历练,以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督检、激励、鼓励下,充分运用课内学得的策略和方法,自觉、自主地观察、读书、体验、感受、思考、思辨、感悟、评判,并持久、循序、扎实地坚持自主历练,让其随日子走,将其当日子过。这一层的前提和基础是核心层、提升层和拓展层,同时也是这前三层所积能量的释放,是由积蓄、涵养升华到运用、展示。这一工程旨在解决语文教W只看分数不管人,严重忽视学生自主历练、自主发育和提升等致命问题。
总之,建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根本宗旨十分明确,那就是:牢固树立以生活为中心的知识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建构起“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走返本归真、务实有效的健康发展之路,让学生自觉地过上一种课内外有机融通、互哺共生的真语文学练生活,积极主动地学好文、立好人。“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也证明,这一体系的建构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确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较好地实现了“教文立人”这一语文学科的终极教育理想。具体来讲,在“教文”方面,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绿色备考,有利于回归本源、克服浮躁、走出误区,有利于主体明确、平等合作、教学相长,有利于以人为本、目中有人地因材施教;在“立人”方面,有益于立起一个智慧学习的人、诚信自守的人、崇尚博爱的人、审思明辨的人、自主自觉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勇于担当的人、懂美爱美的人、喜爱创新的人。故此,笔者认为,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对矫正弊端,扭转危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教育理想,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返本归真、健康发展等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导向意义和价值。
最后,笔者再讲几句感言:要想让学生学得有趣,教学就必须回归生活,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积淀。学生只有学得有趣,他们才会乐意学,才有可能主动、自觉地去学,进而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去学了,才有可能真正用心学会,直至会学乐学,直至一个自主自觉的灵魂站立起来。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入门乐学做基础,一切所谓的自主探究和生成都是在自欺欺人。生活化语文教学是返本归真、务实有效、充满智慧和活力的,与急功近利、死教死考死练死循环的极端应试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未来总有一天,中国的教育会返本归真,那将是生活化语文教学大有作为之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满怀良知、挺直脊梁,不媚流俗、坚持真理,敢于真教语文、教真语文,要自觉拒绝目中无人、只造就工具式奴隶的教育行为,真正对学生学好语文、健康成长和民族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董旭午.将生活化语文教学进行到底[J].语文学习,2015(6).
[2]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85.
[3]董旭午.生活化语文[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4(1).
[4]周德藩,王铁军,秦德林.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5.
[5]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
[6]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一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35.
[7][8]洪宗礼.洪宗礼文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