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移动支付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下移动支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下移动支付

篇1

移动支付的两位霸主

对于移动支付的通俗解答,是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对自我消费的商品或享受的服务进行费用支付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平台以及金融机构整合的服务,将传统支付变为电子便捷化。在国内提到移动支付,想到最多的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由腾讯和阿里巴巴打造的两大支付平台,前者是从社交到支付在进行部署,后者是从支付到社交在一步步布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微信支付并没有支付宝这么深厚的沉淀,因为支付宝拥有十多年的移动支付经验,从早期的支付平台到现如今的金融工具,完全可以把其看成一家虚拟银行,支付宝几乎可以享受和实体银行一样的金融服务,从最常规的买卖商品到股票金融投资都可以轻松搞定;至于微信支付,通俗地说更像是微信这个社交工具的一个补充,要说真正在微信上购物和理财的人群并不算多,似乎还没有每天发红包的人多吧,不过这是一个用户黏性的问题,一旦微信用户对其产生了依赖性,从支付宝转向微信支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移动支付多样化

除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样的大平台,其实还有很多被埋没的支付平台,像各大银行的APP,它们都具备移动支付功能,不过被银联钱包APP整合后似乎也没有单独使用银行APP的意义了吧?如果说转账汇款非要使用银行APP操作,那支付宝的0手续费转账似乎更为诱人。当然,手机厂商也在打造自己支付平台,像火热死磕中的Samsung Pay和Apple Pay,以及遥不可及的Android Pay,这些事关手机系统平台的支付方式,我们都可以将其理解成1个电子钱包,要想使用这些功能,你得把自己的银行卡放在其中。而在国内,只要谈下银联或银行机构,似乎就拥有了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至于电子钱包的安全保障就是移动支付留给各家厂商的的一道难题。移动支付在线下进行的支付是属于近场支付,这就涉及到终端设备如何通讯的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无疑就是NFC近场通讯技术,对于这项没落的技术来讲,它将迎来1个全新的春天,NFC将成为终端设备和线下商户交易的桥梁,就像各大银行在推行的EMV标准芯片一样。在2016年,1个安全的支付体系,1个拥有NFC功能的手机,添加1张银行卡,移动支付就是这么简单的存在。

取代传统支付

说到移动支付取代传统支付,这是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诸多年轻人群中,已久有了出门不带现金的习惯,传统点的最多也是带1张信用卡,新鲜一点的是只带一部手机,一切与支付相关的行为均通过手机支付搞定。再说到日常的水电气以及物管费,这些传统的生活缴费,以往都是在缴费中心缴纳,而随着移动支付的流行,远程支付早已帮各位用户解决了足不出户缴费的功能,每月自动扣费-自动生成账单-自动年账单,大数据与移动支付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享受。各大银行APP、支付宝、微信支付除了可以在线进行生活缴费之外,更多的还是在打通线下支持的场所,例如餐厅可以设置自动买单系统,客人用餐完后,只需用手机接触POS机便自动打印小票,同时还会生成电子账单到手机;高铁站更是可以设计移动支付的自动购票机,选票-购票-生成电子票二维码到手机,乘客上车直接扫描手机上的二维码即可,这样一来,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纸质票据的使用。当然,移动支付取代传统支付必然是美好的,首先还是得拥有一套完整且安全的支付系统,以及优秀的网络支持。

篇2

移动支付市场呈现群雄争霸局面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突飞猛进。据比达咨询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40261.1亿元,环比增速24.%。预计2015年下半年该市场规模将达51763.8亿元,环比增速将达28.6%。

随着移动支付规模的扩大,移动支付市场百家争鸣。通信运营商、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等各路诸候纷纷涌入,目前形成了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百度钱包、翼支付位居前五,快钱、平安付、易宝支付、京东钱包、连连支付奋起直追的群雄争霸格局。

可以说移动支付的发展成就了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翼支付等在内的各路巨头布局移动支付使用场景,并通过奖励、返券等方式鼓励用户尝试新业务也快速推动了移动支付的普及。

同时,移动支付快速增长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习惯从PC端逐渐迁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提升至88.9%。其中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2. 76亿,半年度增长率为26.9%。可以说,手机用户规模急剧增长推动了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扩大。

移动支付从入口向生态圈演变

目前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业务形态正逐步从单纯的支付向互联网金融理财、消费等方向转变,移动支付可信生态圈格局初步形成。

实际上从前五强发展的表现来看,其性也较为突出,那就是都在加强移动支付金融生态圈布局。这其中,在金融应用场景重合的领域争夺尤为激烈。以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巨头为例,从电子红包和打车补贴短兵相接,到城市服务和便利店跑马圈地,再到商超领域对攻战,微佶和支付宝频繁“撞车”进行金融应用场景的争夺。

但在巨头金融生态圈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大巨头各其特点和优势。支付宝背靠阿里巴巴控制的旗下两个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和天猫,具有天然的支付场景、品牌渗透相对成熟优势。财付通则以微信、QQ强大的社交用户作为根基,通过服务号、微信支付、摇周边和微信卡包等开发的移动开放平台,利用社交生态推动线下,拓展支付丰富应用场景。百度钱包刚整合百度全系的搜索、分发、LBS、团购、视频等优质平台资源嫁接百度钱包,在电影票、机票、旅游门票等票务市场和公交充值、拼车以及外卖市场切入构建庞大的生态圈。

在移动支付生态圈的构建中,除了BAT三巨头外,翼支付也不容忽视。与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新势力,翼支付背后的中国电信拥有超过3亿的手机端实体通信用户,这为翼支付通过带有NFC的UIM卡来达到移动支付功能的普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据显示,翼支付已经发展了1.5亿个人账户用户和近40万的企业用户。目前伴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应用场景的增多,翼支付生态圈已初步形成:在消费支付方面,翼支付可以提供从线上水电煤气费缴纳到线下乘公交、地铁以及商超购物的移动支付服务:互联网理财方面,添益宝不仅提供有稳健的货币基金理财,还有指数基金等进取型理财产品:天翼贷服务则为电信产业链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在征信管理方面,“橙信分”征信业务,“橙分期”消费金融产品也已面市。翼支付已形成了支付、020综合服务、理财、融资、产业链、征信等多业条线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完善移动支付生态场景拓展是关键

艾瑞分析认为,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移动支付创造了新的使用场景,也使用户对移动支付和多种支付场景产生了理念化的新关联。目前消费者的用户黏性已经初步形成,使得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不断攀升,人们不会为了使用支付而去购物,而是在某个具体的消费场景里用到支付。未来要让用户养成习惯,并形成实际的支付转换,需要继续拓宽应用场景,进一步刺激人们在线下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工具,借此提高用户的粘合度。可以预见,未来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翼支付等企业均会继续抢占线下的支付场景,无论是打车、餐饮、商超,还是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更多的实体场景将能接受移动支付的付款方式。

篇3

这个段子的由头是“嘀嘀打车”、“快的打车”软件开展的“红包返现”活动。即通过打车软件及各自所关联的支付手段,在每一单,乘客、司机师傅均可获得相应数额的返现。因为两家(指“快的”、“嘀嘀”)的账号都是独立存在的,对信息也就没有相互的排他性。“支付宝”是“快的打车”的盟军,二者背靠同一巨头“阿里巴巴”;微信则是“嘀嘀打车”的盟军,二者背靠另一巨头“腾讯”。打车软件则处于“烧钱”阶段,以补贴司机和乘客等方式来培育市场。

从打车APP(应用)用户来看,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嘀嘀打车”用户群主要集中在北方城市;“快的打车”用户主要集中在杭州、上海等南方城市。

2013年9月份,“快的打车”正式“北伐”,投入2000万的推广资源强攻北京市场。12月,“支付宝钱包”全面支持支付打车款,首批在北京5000辆出租车进行推广。同时宣布与“快的打车”合作:乘客可以直接用“快的”内置的“支付宝”或扫描二维码支付打车费。在12月间,北京市民使用“支付宝”打车就有机会获得单笔最高200元的免单额度或5元现金返还。2014年元旦,“快的打车”宣布,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车”的新用户将获得30元话费返还。活动持续一个月,预计总投入超过1亿元。

面对“快的打车”的来势汹汹,“嘀嘀打车”也使出“大招”。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车”推出补贴推广活动:用“嘀嘀打车”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笔车费减免10元,且额外补贴10元给司机;同时,提供1万个免单,抽中的用户车费全免。

此举被对手迅速跟进。2014年1月20日,“快的打车”推出了几乎同样针对乘客、司机的双向补贴政策。

2014年1月22日,“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竞争掀起小,“快的打车”宣布对司机师傅的红包从10元增至15元,在红包力度上给“嘀嘀打车”以压力。这项增加的红包费用,将让“快的”的“支付宝”阵营总支出上涨5个亿。此外,每天设置10001个随机免单,特意比“嘀嘀”多出一个。

这厢“嘀嘀打车”未透露停止补贴时间表,“快的打车”更放言:先将5亿元补贴花完为止。有意思的是,“嘀嘀”和“快的”对用户的补贴均非完全来自融资,“腾讯”和“阿里巴巴”也在背后出力。

因为“快的”和“支付宝钱包”5亿元补贴中一半来自“支付宝”。“嘀嘀”和微信支付中一半资金来自“腾讯”。所以这场打车软件行业竞争也被认为是一场人之间围绕移动支付的战争。

在“嘀嘀”、“快的”疯狂“圈地”挤压下,打车市场纷纷洗牌,国内最早打车软件“摇摇招车”也因“弹药”不足,停止相关业务,转向其他方向,主要做公交车的WiFi盒子服务。如同当年“京东”、“苏宁”大战受伤的是“国美”一样,此次打车软件大战受伤的不是“嘀嘀”和“快的”,也不是“腾讯”和“阿里巴巴”,而是老百姓传统的打车习惯。

篇4

关键词:心流体验 移动支付 用户持续使用意愿 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users’ intention based on flow experience:A case study of Apple pay user

Zhou Mei(Business School,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rt Device,the industry of mobile payment booming, Users are mobile payment experience which will affect the us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 and the flow experience theory is 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ser experience theory. In this paper, we make 3 hypothesis factors which is perceptual synchroniz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concentration based on flow experience,and proposed an us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 research model.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 collected the data, and use AMOS17.0 and SPSS20.0 software to analysis and calculate. Studies show that perceptual synchronization and perceived control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users’continuance intention,concentration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users’continuance intention.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we put forward some decision and reference for mobile payment service supplier.

Key words:flow experience mobile payments users’ continuance inten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根艾瑞网的《2016年第一季度第三方支付核心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62011.3 亿元,同比增速202.6%,环比增速33.4%,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增长迅猛。移动支付市场上各类移动支付手段层出不穷,国内移动支付新进入者的逐步增多,各种移动支付也逐渐被用户接受,但是要让用户持续使用是一个难题。用户是移动支付的体验者,这种体验会增加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用户体验逐渐受到重视,而心流体验是用户体验理论的重要内容,已有的对移动支付用户的意愿或行为进行的研究以支付宝等线上移动支付居多,对于以Apple Pay为代表的线下移动支付用户的行为研究较少,且侧重于研究用户对技术的感知,对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关注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心流体验理论探讨移动支付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心流体验理论研究;实践意义在于可以为Apple Pay及类似的移动支付运营商提供理论上的决策指导。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Csikszentmihalyi将心流体验[1](Flow Experience)定义为人们会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活动或者事情,并且感到心情非常愉悦以致于忘记了时间。他最初将心流体验概括为9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Koufaris[2]指出心流体验由感知控制、愉悦性和专注度三个维度构成,Hausman[3]等指出心流体验由挑战、感知控制、愉悦性和专注四个维度构成。Zaman[4]等指出心流体验可以用感知控制与愉悦性来衡量,在研究中这些维度被作为影响因素构建研究模型。如Shin[5]探讨了感知同步性、涉入度和用户的心流体验对我赛网的重要作用。熊巍[6]等研究证明,感知有用性、互动性、娱乐性和涉入度对心流体验有显著正向影响。宋之杰[7]等研究证明,感知控制、愉悦性和专注度对消费者忠诚度有显著性作用。陈洁[8]等研究证明,通过增强消费者的心流体验影响重复购买意愿。Zhou&Lu[9]通过研究移动通讯软件证实,心流体验对用户忠诚意愿有显著影响。李仪凡[10]通过实验证明,心流体验影响游戏参与者的持续使用意愿。

以上的研究已经证实感知控制、愉悦性、专注度、涉入度等心流体验的维度会影响用户的意愿和行为。因此,本文经过前期小范围预调研收集的数据对心流体验各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后,最终选择感知同步性、感知控制和专注度三个维度衡量心流体验。感知同步性是指企业能够对用户的反馈做出快速的回应,而用户能看到这些回应。如果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时能够得到快速的回应,然后根据回应完成支付过程,用户的感知同步性提高,会增加对移动支付服务的持续使用意愿;感知控制指用户对环境和自己行为的控制水平的感觉。当用户在持续使用中感知到自己有能力控制环境和自己的行为时,通常会无意识地继续掌控环境,提高对持续使用这种服务的可控性,进而增加持续使用意愿;专注度指注意力集中、如果移动支付服务能够使用户在持续使用中保持注意力集中,产生心流体验,这种体验让用户感到满意,用户就会继续使用该服务。

综合以上分析,基于大量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心流体验中各变量与持续使用意愿的关系,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感知同步性对移动支付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感知控制对移动支付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专注度对移动支付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参考以往研究[1,11-14],本文将感知同步性、感知控制、专注度作为心流体验的体验阶段,将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作为心流体验的结果阶段,从感知同步性、感知控制、专注度三个方面分析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统计

(一)问卷设计

正式调查之前先进行小范围发放问卷,然后进行问卷前测分析,根据回收意见和问卷前测结果修改问卷,最终完成正式调查问卷。问卷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最大交易金额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测量4个变量:感知同步性、感知控制、专注度和持续使用意愿。参考了Huang[15]、Koufaris[2]、Hong[16]等人所发展的量表,一共设计11个问题,所有问题采用Likert 5级量表测量,从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给予1~5分。

(二)样本统计

数据通过两种方式收集,对使用过Apple Pay的朋友发放纸质问卷,线上在微博搜索Apple pay动态的用户并邀请他们在问卷星上填写问卷,历时2个月,共收回有效问卷140份。在140个样本中,男女所占比例较均衡,分别为55%和45%;年龄方面,21~25和26~30周岁的居多,分别占59.3%和25.7%;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硕士居多,分别为57.1%和23.6%;进行过的最大交易金额方面,100~300元居多,为39.3%,100元以下次之,为27.9%。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首先运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KMO检验的统计量为0.641,球形度检验Bartlett的近似卡方为216.982,伴随概率为0.000,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同时Cronbach’s α系数为0.867,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很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以特征根大于1,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

大于0.5且不能出现跨因子负荷现象为标准,旋转所得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因子,累积解释方差为76.683%,分别命名为感知同步性、感知控制和专注度;然后运用AMOS17.0对数据进行CFA分析。根据因子载荷值算出AVE值,如表1所示,所有AVE值在0.6(> 0.5)上下,说明模型有很好的效度。同时所有CR值均大于0.8,说明各潜变量有很好的信度。

(二)模型假设检验

其次,运用AMOS17.0进行SEM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如下:Chi-square=47.091,DF=38,p-Value=0.148,CMIN/DF=1.239,RMR=0.054,GFI=0.926,NFI=0.931,CFI=0.985,RMSEA=0.049,IFI=0.986,均达到了Bagozzi et al[17]提出的标准,说明模型与实证数据有比较高的拟合度。假设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感知同步性与持续使用意愿、感知控制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路径系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f明假设H1和H2得到支持,而专注度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路径系数不显著,H3未能获得支持,说明专注度对持续使用意愿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

(三)结果与启示

如表2和图2所示,假设H1、H2成立。说明感知同步性、感知控制均对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据此,移动支付运营商应注意增加用户感知同步性与感知控制。如提高移动支付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对机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让用户在使用时能够得到快速的反馈,对支付环境能够有很好的控制,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支付服务。

基于假设H3不成立,说明专注度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支付的速度较快,对支付的流程习以为常,使用户不容易沉浸于短暂的支付过程中,以致于专注度不受影响。据此,移动运营商可以从支付的趣味性来吸引用户沉浸其中,如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等必须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才能支付成功。

四、研究展望

虽然本文有一些研究发现,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文只假设了感知同步性、感知控制、专注度3个内部影响因素。移动支付作为一种社会服务,外部因素也可能会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持续使用意愿,未来的研究可考虑增加外部影响因素;其次,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使用Apple Pay的用户,尽管Apple Pay是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上基于NFC短距离通信技术中体验环节较好的移动支付方式,但在使用本文研究结论解释其他移动支付方式时还需谨慎,未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对象范围,增强样本随机性。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75.

[2] Koufaris M.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 Information Systems R esearch,2002,13(2):205- 223.

[3] Hausman A V, Siekpe J S. The effect of web interface features on consumer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R esearch,2009,62(1):5- 13.

[4] Zaman M, Anandarajan M, Dai Q. Experiencing flow with instant messaging and its facilitating role on creative behavior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 26(5):1009- 1018.

[5] Shin D H, K im W Y . Applying the T 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 heory to Cyworld User Behavior: Implication of the Web2.0 User Acceptance[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 Virtual R eality on Behavior & Society,2008, 11(3):378- 82.

[6] 熊巍,王舒盼,潘琼.微信移动社交用户心流体验对用户粘性的影响研究[J].新闻界, 2015(7):13- 18.

[7] 宋之杰,石晓林.团购网站消费者忠诚度研究――基于心流体验和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J].科技与管理,2013,15(5):30- 34.

[8] 陈洁,丛芳,康枫.基于心流体验视角的在线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2):132- 140.

[9] Zhou T,Lu Y .Examining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user loyal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flow experience. Comput Hum Behav[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1, 27(2):883- 889.

[10]李仪凡.互联网用户体验结构模型――以Flow理论挖掘网站功能、社会属性作用机制[D].复旦大学,2009.

[11] Trevino L K, Webster J. Flow i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Mail and Voice Mail Evaluation and Impacts[J]. Communication R esearch,1992,19(19):539- 573.

[12] CsikszentmihalyiM. Flow:Thepsychologyofoptimalexperienc e[J]. Design Issues, 1990, 8(1):75- 77.

[13] Jawaid A. Ghani, Satish P. Deshpande.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Optimal Flow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 Applied, 1994,128(128):381- 391.

[14]R锋华,王陆庄.基于“心流体验”视角的顾客网上购物行为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27(5):34- 39.

[15] Huang C Y, Chou C J, Lin P C. Involvement theory in constructing bloggers’ intention to purchase travel produ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4):513- 526.

篇5

关键词:4G;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265-02

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协调发展。据易观智库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8亿人左右,移动营销已成为企业推广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实施网络营销的企业已经达到35.5%的比例。现今,移动互联网创造了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网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各类企业的经营理念,4G的出现更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 4G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条件

1)便捷灵活。与传统的PC端电商平台购物方式不同,通过移动端购物无需“端坐”在电脑前通过鼠标移动和点击去浏览和选购商品,移动用户只需要借助4G无线网络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浏览、社交、购物、订票和娱乐等活动。从传播学角度而言,网购已经进化到“碎片化”时代,这是PC端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基于此,消费者独特的购物体验刺激了商家的神经,如何投消费者之所好成为商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行为进而提供适用的商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2)快捷安全。移动支付是一种新型的付款方式,当前移动电子商务支付已经与整个移动价值链紧密相连,移动电子商务活动是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在不同的买家和卖家之间资金流的实时转移,便捷地实现大小金额的支付及收取。相对于PC端平台支付,无需安装相应的安全控件,也摆脱了要随时携带U盾的麻烦,既节省了用户的支付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安全性。

3)规模庞大。客户群体的不断增长,究其原因在于4G流量资费的下降带来的用户规模的扩大。据易观智库的统计,在我国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有移动购物体验的用户占比高达64.2%,这也意味着在线零售市场的“移动化”时代已经正式来临。随着普通民众移动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易观智库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规模化增长还将继续保持,并预估2017年我国的移动购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58万亿左右。

4)成本低廉。相较于传统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不需依赖电脑硬件,也无需掌握繁杂的电脑操作技术,通过操作简单的、价格低廉的普通智能手机即可完成交易。通过智能手机下载相关的电商APP,或者“傻瓜式”地安装微信、微博等客户端,就可以方便地通过这些客户端进行购物。故而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购物方式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时代的购物方式具有成本低廉的特点。

2 4G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1)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尚无定论。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业者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足够的资本支撑,也提供了大量“试错”的机会。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移动互联网具有盈利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的表象,但无法掩盖大多数移动互联网企业还处于摸索阶段,靠着烧钱来维持运营,盈利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2)口碑传播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区力量的集中爆发提高了普通消费者的影响力,如果商家、企业的产品质量有所欠缺或者各类服务没有到位,将影响用户的消费体验,那么针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负面消息就会以裂变的方式“瞬间”扩散到各类媒体平台,这种“杀伤力”巨大的口碑传播对商家和企业的品牌塑造和社会形象均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3)消费市场仍处于孵化期。从商家和企业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数量庞大的手机用户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用户开始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进行网络购物和其他消费活动。然而,从整体而言仍有一些用户对移动购物处于观察和试探阶段,还没有形成持续的消费行为,故而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4)移动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不完善。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类型,每一笔交易都涉及许多参与者,他们必须对信用保障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一些企业和用户仍然缺乏信誉意识和公共道德,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采取激励机制保证移动电子商务的有序运行。而要完善商业信誉管理制度,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4 4G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

1)APP客户端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越来越多,网民的上网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从以前热衷于访问新闻网站浏览新闻转为使用新闻APP客户端。网上购物网站,如京东、苏宁、淘宝和天猫等国内标志性电商早已开发出APP客户端供用户下载,这些电商网站涵盖了食品、服装、汽车、住房等人们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目前,通过APP客户端访问电商网站带来的流量远远超过了传统互联网(PC端)的流量,一些用户体验良好的APP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和粘性,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也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这对提升电商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电商企业的发展基础均有裨益。

2)O2O商家模式。由于目前线上客户的增值已经达到了瓶颈,各大电商都在考虑寻求向实体经济突围,而各零售实体店则期望通过从线下向线上的延伸,积极布局电商领域。O2O移动电子商务模式不仅为用户提供了简单的分类显示和搜索信息的服务,还能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智能化信息服务,通过建立功能齐全的电商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随着O2O商业模式的日益成熟,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3)微信营销模式。微信营销指的是在微信平台进行细化的营销活动,其中包括了诸如品牌推广、附近人搜索和在线支付等功能,通过附近人搜索可以获得用户的位置信息,通过签名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并可以通过庞大的微信用户群体以各种活动方式形成品牌效应。同时,电商进驻微信必然涉及支付手段的问题,而微信又提供了便捷的网上支付功能,故而许多企业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微店,通过限时折扣、节假日促销和品牌特卖等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达到无线网络广告的效果。

3 4G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

1)生态化。移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智能和优化的特点,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以庞大的用户群体为构建基础,实现银行业务、移动购物、无线医疗等众多服务功能。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电子商务得以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和生活等方面均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通过金融企业、支付企业、商家和监管机构的通力协作,使移动商务生态系统不断得以优化。以中国电信的“翼支付”为例,该系统在2014年底用户总数就超过了一亿人,但“翼支付”的产品定位和支付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排他性和独特性,未来如何更好地将之打造成富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移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总之,中国的电商企业应增加投入、加强研发,为不断建设健全的、健康的移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而努力,从京东、淘宝和苏宁易购等大型电商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从PC端向移动端电子商务转型是卓有成效的。

2)社交化。目前,每一个社交平台都拥有爱好各异的庞大用户群体,他们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着便捷的交流,为移动电子商务带来了一个新的入口,这也暗示着社交化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要属性。而在任何社交平台上,如果要完成交易首先要解决信任的问题,微信作为当前最活跃的社交平台,它在保持封闭性的同时克服了来自于陌生人之间的彼此不信任问题,因为微信好友基本上由生活中的熟人或亲人组成,显示出商业引流的推荐和分享的优势。而阿里巴巴集团作为全球电商行业的旗帜性企业,也在2016春节晚会上推出集齐新春五福平分2.15亿的推广活动,利用支付宝强化社交功能,通过春晚红包活动进一步激活关系链,以熟人社交的名义来拓宽社交化移动电子商务渠道。总之,移动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社交活动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将引领移动电子商务在4G时代不断前行。

3)精细化。随着4G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市场格局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更为注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产品生产、营销到服务各个环节均附以浓厚的新气息,以互联网基因来进行深耕细作,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经营模式。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品的销售状况不再依赖传统式广告的“狂轰滥炸”,而是通过精准营销来谋取利润。如企业通过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将消费者限定于某个场景当中,进而为消费者提供针对性极强的商品营销活动。如美团网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帮助消费者搜索附近的商家,其他诸如家庭主妇在观看烹饪教学类的APP时推荐适用的厨具和食材,在读者使用阅读类APP时为他们推荐图书和电子阅读器等,这些都是针对性强的,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精细化营销手段。

4)技术化。首先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技术),这一技术本源于通信领域,通过无线电信号即可识别特定的目标并完成数据的读写工作,无需和目标之间完成机械接触和光学接触的过程。而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引入RFID技术,用户只需一个移动终端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相关的物流信息,让用户在对产品质量放心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问题产品的追踪回溯,提升了用户的信任度。同时,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推广使用,从根本上使生产企业更加规范加工流程和运输过程,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优异的消费体验;其次是生物识别技术。通常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指静脉识别、人脸识别和视网膜识别等众多范畴。由于人体固有的、独特的无法被复制的属性,这些生物密钥不能被复制和盗窃。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密码被盗和信息失窃等风险。然而,这项技术目前并非完美无缺,主要同密码技术等技术相比在灵活性方面有所欠缺,故而在如何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生物识别技术的灵活性使之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曦, 张怀君.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浅谈[J]. 技术与市场, 2016(8).

[2] 余龙, 王海春, 李均. 基于云计算的高速公路ETC系统开发与设计[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3).

[3] 郑鸿. 浅析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2).

篇6

我并不认同当下非常流行的O2O的概念,到底是Online(线上) to Offline(线下)还是Offline to Online?还是两者都有? Online、Offline本身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是也在不断变化?线上线下整合,是线上整合线下还是线下整合线上?还是分区各自整合?还是其它?目前只是聚集国内市场,还有全球海外市场呢?线上线下本是新旧渠道之争,与消费者何干?消费者购物,不管是从线下A店、B店,还是独立官网、天猫、京东,或微信,或其他,为什么积分不能打通?为什么不能享受统一的权益?所以O2O将是一个短命的阶段性的伪命题,O其实更应该是Online(线上)*Offline(线下)*Overseas(海外)的结合(如图1)。电商将会成为将来主流商业的标准配置,不再享受有领先优势和时间红利,不久的未来必定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线上线下移动海外全网全渠道全面融合。

“互联网化”是依托于传统产业生态基础上的网络化过程,并非是彻底的替代关系,不管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延伸,还是传统产业嫁接互联网的突围,传统产业多年来所积累下的商业本质、产业链优势、供应链资源,是简单的互联网“轻模式”难以跨过去的,也是短期内难以构建的,这也是传统企业所具备的天然的“防火墙”。但这并不是传统企业可以采取鸵鸟政策的理由。“互联网化”的力量不能被高估,同样也不能被低估,否则假以时日,带来的会是毁灭。

过去10年里,即使服装行业整体大环境不是太好,以ZARA、 H&M、UNIQLO等为代表的平价(低价)快时尚品牌基本横扫全球,一路攻城掠池。2012年8月7日,随着印第迪克(Inditex,快时尚巨头ZARA母公司)股价上涨3.8%,76岁的西班牙人奥特加的财富也增长了16亿美元,达到466亿美元(用了37年),而当天巴菲特的财富净值则为457亿美元。奥特加一跃取代股神巴菲特,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富豪!Inditex集团2011年销售收入137.93亿欧元(5527家店),净利19.32亿欧元。UNIQLO这个全球第四大,亚洲第一大平价服饰品牌,其会长暨社长柳井正用了38年时间以133亿美元的身价被连续4年评选为日本首富。2009年营业额达6850亿日元,年净利达1086亿日元!柳井正誓言2020年,超越ZARA、H&M,让营收超过5兆(即万亿)日元,其中中国市场要超过1兆日元。

而其他传统以100%期货品牌+批发快速跑马圈地模式为代表的企业则不能延续之前的辉煌和潇洒,都出现了“高库存”和“高脱销”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整个渠道库存大量积压、实现不了经营从钱变货再变更多钱的转换,终端店铺不能有效赢利不得不大量关店;一方面消费者真正需要的畅销款式则断色断码不能及时调货、补货翻单或改款翻单,企业能赚的钱没有赚到。

企业运营过程中,除了关注企业内部或直接竞争对手外,最好经常抬头看看全球最领先的ZARA、H&M、UNIQLO等平价快时尚企业在干什么,虽然可能不是直接竞争对手,但他们事实上也在不断蚕食我们的市场、抢消费者的口袋。问题在于,我们将如何应对?我们准备好了吗?有评论认为,中国企业一直都只在内部协调,没有看见对手,所有变革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恰恰是来自过去的成功、来自内部。

随着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C)的声音越来越强,未来的价值链第一推动力会来自于消费者,而不是厂家(B)。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曾鸣认为:“未来的商业模式个性化定制会是主流,它的要求是个性化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平台化协作,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未来。”C2B的核心思想是消费者驱动整个商业活动: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衍生出的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成本导向的B2C运作模式,所有环节都是厂家驱动和主导。消费者会决定你的市场营销形式、销售形势、产品定义、服务定义、生产节奏。消费者是你的企业虚拟员工,他们会辅助甚至主导你的产品和服务定义与过程、市场营销传播。C2B是消费者驱动,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在商业链条上一个一个环节地进行波浪式、倒逼式的传导。

篇7

他们集体用互联网革旧产业势力的命,他们践行了创业创富的中国梦。

形势比人强。站对位置有时比能力更重要。于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终于降临中国后,许多人预测:在移动互联网,将会诞生比在PC互联网时代更大的巨头,新兴公司可能会超越原有的垄断者。新一轮创富热潮扑面而来。

不过,还是先来瞧瞧现有巨头们的布局吧。苹果、谷歌(微博)和微软(微博)三大互联网巨头已经铺好了几乎所有你能想像的通向移动互联的基础道路,他们成为了“根平台”。

中国PC端的互联网巨头则正在紧锣密鼓地将他们现有的优势复制到移动互联网上去,成为“亚平台”。

而人人喊打的电信运营商也正在通过定制机以及各种手段收取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过路费。

而你能做的或许就是和几个朋友做几个小应用,放在闹哄哄的App Store里展示;即使你有幸成为拥有数千万用户,甚至像愤怒的小鸟那样有数亿用户量级的企业,你也将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看巨头的眼色行事。

如果没有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的超常智慧,你将永远难以缔造十余年前马化腾、张朝阳、比尔·盖茨等人白手起家缔造互联网奇迹的“美国梦”。

这是移不走的三座大山,这是连不通的美好未来。这里只是巨头们复制财富的工具,而不再是马化腾们创新、创富的沃土。移动互联网谱写的不过是腾空飞扬的地面旧曲。

如果移动互联网——这一最后的爆炸性机会被巨头一手遮天,互联网商业社会不再有活力的源泉,中国公司很难有机会获取真正能和世界级企业竞争的能力。

捅不破的铁板一块

移动互联没有新故事没有新大佬

如果移动互联网——这一最后的爆炸性机会被巨头一手遮天,互联网商业社会不再有活力的源泉,中国公司很难有机会获取真正能和世界级企业竞争的能力。

当下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中,雷军(微博)和李开复(微博)的名字可谓首屈一指,他们是PC互联网时代的元老级人物,同时也是移动互联新锐势力的代表。相比李开复创新工场的孵化模式,雷军领军的小米科技(微博)更像是朝移动互联新时代扎去的一把剑:锐利、有力,充满可能性。

看起来,雷军最有望成为移动互联的新大佬,他有他的铁人三项:米聊、MIUI、小米手机(微博)。如今多元化的产品布局是制胜移动互联的标配。

不过在被誉为移动互联网“元年”的2011年,雷军的“米聊”诞生不过数月就遭遇了不测。

米聊是一款手机端免费即时通讯工具,消耗网络流量。它诞生于2010年12月,腾讯微信的出现只比它晚了不到一个月。米聊出人意料地获得了领先,上半年“微信怎么也做不起来”。导入通信录、MSN用户这些关键的产品思路都是米聊创造的。那时米聊春风得意,最初的爆点是在汕头的中学里,当地用户开始疯狂增长,全国用户几乎一天翻一番,涨疯了。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年中,网上忽然有人说米聊偷话费,消息一夜铺天盖地。那时小米科技的市场部刚刚建立,被搞得晕头转向。这并非腾讯所为,而极有可能是另一家相关竞争者的把戏。

米聊被黑了,用户量噼里啪啦往下掉,“一夜回到解放前”。与此同时,腾讯开始全力推广,在导入手机通讯录的基础上,增加了QQ好友导入。那段时间,雷军又要推进小米手机项目,精力严重透支,小米自身也乱了节奏。内忧外患。

到了第三季度,雷军发现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仿佛“兵败如山倒”。2011年11月,马化腾告诉雷军,微信的用户数是4000万。米聊同期数据是800万。

这结局是必然还是偶然?我们面对面向雷军发问,他的答案很肯定:“必然”。微信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QQ,是腾讯的主业,腾讯一旦用上看家本领,一个小公司岂能颠覆?何况这是腾讯CEO马化腾和CTO张志东全力以赴推进的“命根子”。

这个故事是否似曾相识?是的,它曾无数次发生在PC互联网时代。大约在两年前,大家开始越来越坚定地认为,PC互联网已经很不适合创业了,因为大佬越来越垄断,一手遮天,铁板一块。人们原本以为移动互联是开放而轻盈的,结果仅在“元年”就开始了某种垄断,小苗几乎没有机会长成大佬了。雷军的米聊如此,别人更甚。

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场重要的贴身战。此役之后,微信成为最王牌的应用,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扎下了一根深深的刺。

但放眼国际,应了那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语,马化腾就像雷军一样,已难以突破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家互联网巨头的漫天布阵。知名IT评论人、原雅虎中国总经理谢文认为,在互联网的链条里,最高水平的公司制定标准,其次是平台,平台下面是系统,系统下面是产品、应用。产品和应用最容易被淘汰和忘记。

“愤怒的小鸟很成功,但是在互联网领域谁正眼看它,它只是一个好产品,不是好平台,不是好标准,也不是大家可以普遍学习的东西,它只是一个创意。”谢文说。应用开发领域再喧嚣也难以掩盖我们处于产业链末端的硬伤。

DCCI数据中心CEO胡延平认为:在互联网诞生能够颠覆根平台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从战略上来说,中国不是没有丧失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优势的可能。

三大巨头铸就天花板

2012亚平台战略决胜

2011年6月,乔布斯去世前据说跟扎克伯格吃了一顿饭,乔布斯拍着小扎的肩头,希望Facebook和苹果独家合作——用户打开iPhone就能进入Facebook。小扎觉得不错,但前提是苹果不能再做社交网络,乔布斯没同意。谈判破裂。

小扎认为这是乔布斯的缓兵之计,一旦利用Facebook打通了用户,培养了用户习惯,如果有一天苹果用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怎么办?

在移动互联时代,王者如Facebook也难免要被苹果算计。掌握移动互联根平台的公司果然厉害。

通向移动互联网的道路目前被三家大公司牢牢把持——苹果、谷歌和微软,因为他们掌握着“根系统”——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在Windows 8诞生之前的名字)。这不仅仅限于手机,在即将面世的智能电视,甚至在汽车等几乎所有的移动终端中亦是如此。

看看这几家公司是如何布局的吧,以谷歌为例,从互联网运营延伸到云计算,做安卓操作系统又收购了手机硬件厂商摩托罗拉(微博)移动,鲜为人知的是,谷歌现在也是美国最大的互联网主干管道之一,向美国政府申请把互联网接入百姓家中,扮演了运营商的角色。更显示其长远眼光的是,因为云计算耗电量大,谷歌还建了自己的火电厂。

苹果、谷歌和微软已然铺设好了通向移动互联网的“水、电、煤”,其他公司必须在它们提供的基础设施上生存。

几个美国互联网大佬的高瞻远瞩,使他们的公司具备了在下一波浪潮中成为裁判的能力。

胡延平认为,2011年移动互联网根系统的竞争已经全面结束,最基础的平台围墙已经伫立起来,巨头们已经牢牢掌控了操作系统、应用商店等环节,其他玩家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制定的规范下进行创新。

移动互联的三大操作系统相比PC互联网时代的Windows系统来说,更拥有对整个市场的定价权,也就是说,相比PC互联网的开放属性,移动互联一诞生就是半封闭半开放。中国互联网公司成为世界级巨头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中国的企业来讲,只能希冀在亚平台上取得地位。所谓亚平台是指建立在根系统的基础上,垂直在收发网络、电子商务等方面,依托PC互联网的既有优势,获取当地市场的海量用户。这正是现阶段中国移动互联网变革的核心,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可能达到巨头浇筑铁板的最顶端。

如果说2011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布局年”,那么2012年可谓是“战略决胜年”。2011年,大家都在不断在移动互联上掷下种子,观察他们的生长方向和势能,处在试错阶段,对未来方向没有绝对的把握。而在2012年,真正的移动互联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亚平台级大玩家的格局或许将能见分晓,排出座次,看出谁会是王者,谁已经失去机会。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

竞争频率从三五年到三五月

最有可能在亚平台层面建立自己地位的,正是中国PC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们,他们正力图将PC互联网的优势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形成根平台铁板下的又一层铁板。

缔造游戏《二战风云》收入奇迹的顽石互动CEO吴刚,有着十余年的移动互联游戏制作经验,他认为,如果说PC互联网时代各个公司是“各领三五年”,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会变成“各领三五月”。PC互联网是线性发展,先是门户,然后是娱乐、电子商务、视频网站等等,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新已经存在,并且在PC互联网都已有相当成熟的公司。

现在所有这些成熟公司会一齐扑向移动互联,不会给任何新生的公司任何酝酿、试错的成长机会。米聊和微信之战就是典型的写照。做一个或许不甚恰当的比喻,如果将移动互联网套用在PC互联网的发展阶段中,那么相当于产生了张朝阳、丁磊、马化腾后,就很难再出现李彦宏、陈天桥、马云了。

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移动互联产业中,出现了国外所没有的、更为复杂的亚生态系统特征——互联网巨头与硬件厂商合作,直接搭建基于自己业务的亚生态系统。去年7月末,最先是阿里巴巴(微博)与天语合作的阿里云手机问世;9月末,腾讯与HTC(微博)合作的整合QQ Service的名为HTC Chacha手机。12月20日,百度也携手戴尔(微博),了传闻已久的百度易平台手机。至于应用平台,中国的局面则更为复杂,除了大公司和运营商自己搭建的App Store之外,第三方应用程序商店多如牛毛。

胡延平认为,今年开始的竞争,先跑的没有成为先烈的可能性,反倒是跑得越快的,卡位卡得越好,越是有先发优势。移动互联网现在是史无前例的一个发展期、一个机遇期,而且是一个布局期。

在国内的互联网企业里,阿里巴巴一直是为未来投资的企业,对移动互联想得最清楚。电子商务有行业的特殊性,是大生态里面的小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完整,更容易成为一个亚平台,也就是说其他应用对其影响不会太大,相对来说自成系统,这也是更被人看好的原因。

数年来,马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准备,比如阿里云已经成立了两年多,同时阿里还收购了万网,万网实际上是企业级云计算的基础,因为它通过托管、IDC这样的业务,把企业的数据放在阿里的云里面,另外还收购了用来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包括大淘宝战略,都是让品牌、网商继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聚拢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上。

阿里巴巴在无线领域的布局有多大?目前,阿里浏览器、阿里输入法、手机旺旺、搜索、邮件服务器等应用已研发完成,它们将与手机支付宝(微博)一起打包装进天语定制手机,而该手机的操作系统也由阿里巴巴自主研发。此外,在云端,分布式系统、弹性计算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搭建也有条不紊。在电子商务的另一边,一个由阿里巴巴控制的“云、管、端”时代将要来临。

巨头照搬PC互联网围墙

“跟腾讯打仗,然后征占全球”

据胡延平的观察,PC互联网巨头们对移动互联的战略,按照战略清晰程度、执行速度和效果,腾讯位列第一,阿里巴巴第二,新浪第三,其次排列是360、网易,最不清晰的就是搜狐。盛大虽有自己的方向,但目前还是一片散沙的状况。

但是论起眼下中国巨头布局的实效,腾讯的具体动作是最多的,成绩也最明显。2011年一年,腾讯在苹果iOS平台上就了46个应用,但是苹果方面的相关负责人则评述说,这些应用水平虽然有高有低,“但组合起来真是个大家伙”。

“微信是腾讯的未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QQ。腾讯未来的开放平台一定是以微信为核心组织起来。”胡延平预计,2012年微信一定是在互联网上成长幅度最高,用户最多的,具有获得八九亿移动用户的可能性。

腾讯平台是以沟通为核心的,腾讯一定是中国最大的收发网,从这个意义上腾讯的面积永远比阿里大。与PC互联网相似,腾讯在移动互联时代也是最早与众多小公司短兵相接的巨头。

“腾讯斗地主同时在线人数570万,这什么概念啊。”这是谢文近期获得的最新数据,按照他以往的经验,同时在线游戏人数乘以12,就等于一天之内玩斗地主的人数,相当于一天有7000万中国人在腾讯玩斗地主。这一人数的壮观程度是无法想像的。

所以说腾讯一天大概有2亿多人使用腾讯的服务,同时在线QQ1.4亿人。在移动互联时代,腾讯要做的只是把这些QQ用户移植到移动互联就已经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了。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一旦开放通过QQ好友注册,就取得绝对领先的原因。

与其说去年上半年微信一直做不起来,不如说他们极有可能是在打磨基础架构,当各个方面能够承载巨量用户时再开放QQ好友注册。去年10月,顽石互动CEO吴刚就跟我们分享了他玩米聊和微信的感受,如果网络不那么顺畅时,米聊就发不出去信息了,但是微信能够在几个不同的站点之间调整切换,最终发出信息。

腾讯可怕的不仅是巨量用户,马化腾是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这件事没人会质疑。

这正是做米聊的雷军(微博)和运营同类产品闪聚的刘兴亮(微博)最惧怕的事。“你们一定要理解,微信就是一个马甲,需要极其强大的后台,我们是从零开始,而腾讯以多年的积累只要做个微信的皮就行了”。雷军认为微信和米聊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应用,不是小公司能在很短时间积累起来的。微信利用了腾讯的所有资源,推广资源、技术实力,包括服务器。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米聊稳居第二位,这在雷军看来已经是走对了路子。他们未来的突围策略是在局部市场打歼灭战。

“其实跟腾讯竞争,你能活得下去很不容易。”雷军说,10年前有多少QQ的同类产品,“全挂了”,过去几年,没人能跟腾讯挑战,在腾讯这么强势的情况下,米聊真的关门了吗?

“可能很多人都不看好米聊,但是我在米聊团队内部会上也谈过一个观点,打死我都不会相信,腾讯能把米聊搞死。”雷军说,米聊的思路是在中国跟腾讯打仗,然后征占全球,远走他乡。

企业要能与世界最强的竞争者展开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在国内的压力和挑战。强悍的国内竞争对手,积极行动的本国供应商,挑剔的本国客户,锤炼出企业过人的筋骨。

是被强权压倒,还是通过战略差异突围,思路决定了出路。

运营商是绕不过去的坎

寄生心理摧毁争上游能力

占尽市场风头的同时,微信也必定是运营商最嫉恨、政策风险最大的应用。为什么飞信不能成为微信,核心是运营商的DNA里面没有互联网。

虽然中国PC互联网巨头会成长为亚平台,阻挡中小创业者创富的机会,但是他们仍然要看通信运营商的眼色行事。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巨头太多,碰壁的机会太多。

“央企之间的战争可以打得那么惨烈,那央企和民企之间会打成什么样?”谢文告诉我们,2006年中国移动就想针对腾讯搞反制。他们知道如果全面收购腾讯必死,于是想成为第二大股东,提出购买20%股份的条件,最终没谈妥。

如今通信运营商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聚集了太多的“仇恨”。云计算靠运营商一定是做不起来的,但是运营商一定会狠狠地从云计算吸血——阿里云做云计算的成本是在美国的4倍,在中国要先给通信运营商交够租子。运营商不会什么东西都做,而且他们永远会为别人做事设门槛,但无论怎样永远不影响运营商从互联网的身上赚钱。

但值得警惕的是,谢文认为,和广电系统强势但不掌握实权不同,电信行业有很多实权,一旦把他们逼急了,会构筑更多的围墙。

苹果、谷歌(微博)、微软(微博);腾讯、阿里、百度;移动、联通、电信,以他们3方面9家公司,构筑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围墙。他们是空气,也是:他们让创业者很容易找到创富平台,同时也容易小富即安。

“大家的寄生心理太强,现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真正热闹的不过是些应用。”谢文认为,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没有人想要争上游。腾讯看似很大,但根本没下游,凡是能挣钱的都自己做了。“正因为是腾讯的战略就跟大家都一样,无非就是谁干得更好,你做得很大,但在概念上你不是上游,因为你没有下游。”

在胡延平看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上市之后大多受股价的影响,比较玩不起,比较急功近利,更多的是做短视的搏杀,所以中国企业往往做不出引领行业的举措。大家都想着挣快钱。挣不着就着急,谁愿意为未来投资呢?谁愿意为未来失败买单呢?

苹果和谷歌的共同特征是,他们不受市场的影响,不理会股价高低,方向就是方向,愿意为它投入海量的资源、资金,失败、尝试、坚持,哪怕是一两年,三五年,不计代价。

坚持、韧性,正是中国企业缺少的。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场产业周期的轮回里,中国企业因为短视丧失了成为移动互联世界级领军企业的可能。

我们或许可以确定的是,马云(微博)、马化腾、李彦宏仍然会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中的王者,但雷军能不能依靠“铁人三项”突破这层铁板成为新大佬,刘兴亮这样的从互联网专家转型的创业者能不能在玩五年之后持续运营他的公司,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疑点。

像谷歌超越微软,像Facebook颠覆谷歌,互联网的代际革命正彰显其无限可能,在移动互联网,代际的革命将是我们重获竞争优势的惟一突破口。

根系统尘埃落定

互联巨头“复制”围墙

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产业大浪淘沙的一年。在各种亚生态系统的竞争中,最有希望形成垄断优势的,仍是传统互联网巨头。

自2008年App Store诞生以来,以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商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概念,逐渐成为IT界的主流概念。经过3年波澜壮阔的行业变革,时至今日,iOS系统、Android系统和逐渐成型的Windows Phone系统,形成了移动终端产业的三“国”鼎立局面。

然而,这种格局并非是由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巨头所开辟于行业未蒙,而是经过残酷的行业竞争、淘汰之后的结果。

以微软为例,其本是最早提出“手机PC化”(即智能手机)的势力,从Pocket PC开始,微软便没有终止过对智能终端的探索。在Windows Mobile获得短暂的成功之后,iPhone成功地完成了乔布斯“重新发明手机”的使命,微软不得不将之前的努力推倒重来——关停Courier和Kin,并在2008年11月由Windows Mobile转为Windows Phone。而伴随着微软起伏,昔日明星——Palm、RIM等公司也经历了自己从波峰到波谷的命运逆转。

经过两年残酷的竞争,RIM的黑莓(微博)手机和基于名为Tablet OS的平板电脑PlayBook几近被淘汰,被惠普(微博)收购后的WebOS系统在一系列跳票后已为明日黄花,而三星(微博)的Bada系统则一直羞于见人。

现在可以肯定,移动终端产业(也包括即将面世的智能电视)的“根系统”——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在Windows 8诞生之前的名字),将定义世界绝大多数移动终端。

然而,在智能手机的“根系统”已经割据完毕的今天,众多亚生态系统却显示出天下大乱的混战局面。

从技术形态上看,它们都是基于Android根系统之上搭建商业模式的亚生态系统。从商业形态上看则分割为三种,自己研发操作系统的硬件制造者,基于应用商店的应用平台,以及两者兼具的大公司。

在硬件制造者阵营里面,它们有的是HTC(微博)、联想这样的终端制造商,有的是中移动这样的电信运营商,有的是阿里巴巴(微博)这样的互联网传统大鳄,还有的则是小米科技(微博)这样靠资本逆向积累,极速膨胀起来的弄潮儿。至于应用平台,中国的局面则更为复杂,除了大公司和运营商自己搭建的App Store之外,第三方应用程序商店多如牛毛。

然而,看似繁荣的表象背后,是这个产业蕴藏的巨大泡沫。

一方面,向软件业务拓展的硬件厂商都欲自行研发基于Android的ROM和自荐App Store,但阻挡在它们前方的势力难以逾越;另一方面,众多崭露头脚的优秀应用开发者,受制于各方势力,面临天花板的挑战。

三大寡头已经定义了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基本形态,而小寡头们角逐则尚未见分晓。

2012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一年。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种跃跃欲试却找不到头绪的生态系统构建者们,要么回归自身价值本位,要么就会被淘汰出局。

亚生态系统的泡沫

2011年10月26日,诺基亚(微博)在伦敦了自己的第一款Windows Phone手机。这意味着诺基亚这位昔日手机产业霸主,将放弃建设基于Meego操作系统的根系统的努力。至此,移动互联网产业中,根生态系统的泡沫已经基本被撇净。而诺基亚和微软的结盟,标志着微软正式向iOS和Android阵营发起了冲击,根生态系统的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2011年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年、动荡年,除了往日的IT巨头们在根系统命题上的优胜劣汰之外,来自Android阵营的内部分化与整合则为媒体提供了这一年的最热度素材。而全球资本密集滋补的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是集中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亚马逊(微博)旗下的Android App Store,以及GetJar等几家屈指可数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即构成了美国智能终端亚生态系统的整个版面,这与中国的亚生态系统形成冰与火的天壤之别。

在去年10月末举办的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相关业内人士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存在的Android应用商店就有70家。这其中既包括用户数量可观的第三方知名平台,如机锋市场、安卓网、安智市场等,也包括由手机厂商、运营商自建的表现平平的应用商店,还包括若干小众化的垂直类应用聚合市场。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互联网三巨头的意图开始愈发明确,它们将绕开大而全的标准App Store模式,建立基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垂直亚生态系统,这包括特制的ROM和垂直的应用程序商店。

“在iOS赚钱,到Android上赚用户”,这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从业者的基本共识。而随着Android智能终端的继续普及,基于Android根系统的亚生态系统势必将更为繁荣。

然而,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必然会有泡沫产生。况且,在2012年全球流动资本紧缩的背景之下,中国移动互联产业中的这些亚生态系统,必然会在动荡中实现优胜劣汰的产业进化。

笔者所熟识的一位在2011年创办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的创始人,就对笔者坦言,2012年会是寒冬,如果不能及时地找到合作渠道,那么就很有可能熬不过2012年。

实际上,这位移动互联创业者的担忧反映了这个产业的本质问题。

移动互联是一个天生国际化的市场,运营商和终端厂商都不能再设置藩篱——但这仅仅是对于封闭的iOS生态而言。而对于Android生态系统来说,谷歌并没有解决渠道标准化的问题。这使得众多移动互联势力在免费利用谷歌技术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不得不自行寻找渠道去推广自己的产品,开发者如此,中国70多家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亦如此。这就在现实的商业环节中,又给了运营商和终端厂商以建立围墙的机会。这样就增加了创业成本,并催生出大量的产业泡沫。

目前来看,运营商、终端厂商和开发者,三者仍是互相利用的不平等三角关系。只不过,与Wap时代的移动互联产业法则所不同的是,运营商的权势大大降低,终端厂商和开发者的议价能力获得提高。

在2011年底举办的若干场投资者聚会上,移动互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亚生态系统的数量增长幅度大于Android智能终端的市场增长幅度,并且众应用商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这些不利因素,必然会导致亚生态系统中的整合资源能力较弱者,成为2012年破裂的泡沫。

云、管、端的约束条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乔布斯给产业所带来的最大改变,并不是将高科技商用化,而是建立了新的、统一的软件产品分发模式,亦即提供了生态良好的管道——App Store。这种管道的产生,使移动互联网的范围和潜在用户数量都超越了PC互联网。

然而,虽然移动互联网看似更为开放和多金,但依附于三大根系统的众多亚生态系统构建者——无论是终端厂商、运营商抑或是开发者——已经不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百度、阿里巴巴(微博)或者腾讯。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不可能由新晋势力在移动互联上发扬光大,这是由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性质所决定的。

在三年之前,移动互联网的竞争还基本上是终端硬件的竞争。但苹果公司将产业形态改变成为管(软件渠道)与端的竞争,之后又逐渐演化成云、管、端三位一体的竞争。在现有竞争格局中,拼硬件是没有出路可言的,最后的竞争一定是云、管、端的综合实力比拼,其中最重要的是管道。

显然,在这场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竞争中,硬件厂商有着先天的劣势。

事实上,除了苹果之外的硬件厂商,要么需要傍一家软件巨头来共谋发展,如诺基亚(微博)和摩托罗拉(微博);要么就需要附着在谷歌(微博)的根生态系统之下建立自己的亚生态系统。

然而,这种自己搭建的亚生态系统,由于利益链条脆弱,其具有系统不稳定的先天缺陷。在这种亚生态系统之上,开发者与运营商与其都难以建立长期的粘性关系。也就是说,如联想般,即使由财力和人力来打造一条自己的管道,但这条管道不足以形成和根系统管道等量级的竞争力。

而如小米科技(微博),虽然做到了雷军(微博)所说的“铁人三项”,但其中并没有包含“管”的内容。换句话说,小米科技涉足了硬件、系统层和应用层(后者是联想所没有的),但唯独没有管道,它必须和其他的管道衔接。近期小米科技和中国联通(微博)合作的意义即在于此。

硬件厂商力不能逮之外,开发者也没有能力建设自己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管道。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优秀的工具类应用,如海豚浏览器、米聊等,其是可以建设基于自己应用的垂直生态系统的。然而,2011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大举入侵,使得这种可能性降到微乎其微。IM、搜索、浏览器、电子商务等等,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给这个产业崭露头角的新秀以充足的时间。传统互联网巨头已经进场订好了“天花板”。在这个天花板之下,应不可能产生移动互联网之上的马化腾、马云(微博)、李彦宏或者张朝阳。

而形势似乎正在朝有利于它们的态势发展。去年11月份苹果公司在中国开始推行人民币支付,这对于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掌握传统支付管道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显然是一个重大利好。

就中国的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而言,2012年注定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淘汰赛。而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我们可以预判,众多硬件厂商会继续生态系统扩军,但难有大的作为;而众多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和开发者会被淘汰,它们中的强者会绑定硬件厂商而图存;互联网公司会继续攻城略地,在移动互联网之上确立自己在垂直领域的优势地位。

移动支付猜想新龟兔赛跑

在移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公司要成为一只勤勉的“快跑乌龟”才能打赢运营商这样的“超级兔子”,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回到互联网时代,将自己的成功寄托于兔子的沉睡中。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中制定标准的公司,令很多中小公司多少有些恐惧的话,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战战兢兢的公司也包括支付宝(微博)的话,你会不会感到惊讶?

这家国内最早、也是如今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PC互联网的占有率是50%,但他们的无线相关负责人对移动互联领域的预估只有10%。

2011年最后一天,央行在官网上公布了61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名单,最先出现在公示名单上的即为三大运营商旗下的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联通沃易付、中移电子商务。

但这一消息带给支付宝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诸寅嘉的却是刺骨寒意,他从未有过地感到了“三座大山”的压力。“在移动互联市场谁都没有先天优势,所有人都处在起步阶段。但运营商不一样,他们加入后无可避免地带来垄断色彩和威慑力。”

支付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管道核心,是产业的血液。要让无数的花样应用变现,支付就是惟一的通道与走廊,也是各路兵家必争之地。

寡头的势力让诸寅嘉有点透不过气来。显而易见,运营商的优势体现在先天的网络资源、用户号码资源,甚至终端资源上。“我们的支付过程有时需要用户短信确认,有短信成本。而且我们无法直接拿到电话号码,但运营商不需要,他对用户的了解也比我们多。对于其他的支付公司,甚至是银行都没有这样的优势。”移动运营商甚至可以让用户更换SIM卡以植入符合他们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和PC互联网在结构上无边际的开放相比,移动互联网可谓壁垒重重,这甚至会让支付宝这样的公司忐忑不安,更何况其他相对弱小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要么是支付宝没想清楚,要么就是战略性的低调。”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认为,谁能在移动互联网的支付环节制胜,是这个行业最大的谜团。但同时他也认为,在移动互联,谁能让支付渗透进云端才能成为赢家,也就是说建立在像阿里巴巴或者腾讯这样有一整套产业链中才能凸显价值。

“大象喘息vs蚂蚁奋进”

第三方支付不甘沦陷

事实上,第三方支付厂商和银行也会在手机支付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布局,促使其使用门槛逐渐降低。易观国际(微博)预计,直接刷手机、手机银行与手机第三方支付三种方式会在移动支付市场逐渐崛起,而话费直接扣除方式所占比重将慢慢下降,逐步成为部分特定细分市场的主要支付方式。

这也意味着目前“超级兔子”和“快跑乌龟”的交锋领域尚未大面积重合。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普遍以远程支付为主,应用于线上的移动电子商务中,而运营商主推的近场支付主要应用于传统的线下购物,让人们在线下付款时从刷银行卡过渡到刷手机。

易宝支付CEO唐彬表示,运营商所属的支付企业获得牌照后,对整个支付企业短期影响巨大。“不过,未来移动支付的天下不会仅是运营商的,移动支付需要开放的共赢心态和互联网思维,这些都不是运营商的强项”。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同样这样认为,“运营商的机会未来在于LCP的组合,Location指提供开放位置数据库的服务,运营商可以成为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开放位置的提供商;Communication还是沟通互动;Pay就是移动支付,支付其实可以成为运营商核心的一个业务。LCP加起来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所扮演的一个管道商职能。但目前来看,运营商在位置(L)方面特别谨慎保守,从沟通(C)方向努力发展的话,又会存在左手打右手的问题,他们也很犹豫。另外一个是支付(P),他们正积极地朝这个方向走但是比较慢,毫无疑问支付是运营商的大机会,但实际上进展得并不好。”

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大象的喘息就是蚂蚁成为雄兵的机会。

最近,包括支付宝、汇付天下、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密集宣布进入移动支付市场。汇付天下董事长周晔预计2012年该公司移动支付的交易额将会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为此该公司投入一亿元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周晔希望,在不久之后至少会有1万家商家接入汇付天下的移动支付系统。

“用户使用是否方便将决定这一行业是否会真正快速发展。”周晔表示,汇付天下在设计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时,只需要用户有一部手机和一张银行卡就可以支付,不需要任何手续,而在此之前,一些银行的用户开通移动支付功能需要到银行柜台,导致消费者使用率低。

快钱支付CEO关国光(微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政策法规的完善,一个以开放、融合、协同为基础的健康、和谐的电子支付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经过两轮的支付牌照发放以后,支付行业出现了三种变化:一是交叉定位更为明显,拿到牌照后企业开始认真思考定位问题;二是企业开始考虑如何以产品业务的创新来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后续发放综合性牌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行业的准入门槛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