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十二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高端、特色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大力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和西部综合服务中心两大功能,全面提高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生态服务能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发展格局。根据新城区、浅山区、深山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构建特点突出、互为支撑、高端发展的规划格局,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新城区建设重点发挥联接首都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山区的作用,以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山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服务区。潭柘寺、王平、妙峰山、军庄及大台、北岭等浅山区域,着力强化承接新城区域功能拓展能力,继续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推进废弃矿山腾退土地综合利用,盘活村镇建设用地,全方位挖掘区域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雁翅、斋堂、清水等深山区域,着力提升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功能,不断扩大林木绿化面积,加强永定河山峡段的环境保护和整治,适度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为全区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支撑,建设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全力构建“一带两线三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带”即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重点打造永定滨水商务区、门城生态商务区、龙泉休闲商务区和三家店旅游文化休闲区等四个高端产业集聚区。“两线”即108国道和109国道发展轴线,重点是以沟域经济为载体,培育和提升旅游休闲、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建立“走廊带沟域、沟沟有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内容多样、特色突出、产业融合的国际、国家级品牌沟域,打造集生态涵养、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带。“三点”即潭柘寺、斋堂、军庄三个重点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政策集成、资金聚焦,发挥“一企一镇”结对合作新机制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产业高端的国际化、现代化旅游度假特色镇。
三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按照依托首都、面向世界、服务市民的要求,构建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充实和完善旅游管理机构,整合区内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扶持民俗旅游发展,培育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系列旅游产品,努力创建国家旅游文化生态示范区和北京市旅游重点发展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产业内涵,重点打造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影视基地、文艺演出、休闲体验等多种产业业态,形成具有门头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石龙经济开发区产业孵化中心和电子商务应用试点示范园;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石龙经济开发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合作,加强门头沟区―西城区产业共建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与后端的市场营销延伸。提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重点,丰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篇2
关键词:主题;规划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森林公园,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1 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森林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整合,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主题不突出
主题是森林公园灵魂,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符号。主题往往是森林公园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升华。森林公园主题要与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配套吻合。森林公园主题要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相互补充。问题表现一,主题不明确,不明晰,主题雷同;问题表现二,主题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完全重叠,游览项目重叠;问题表现三,主题不符合现代游客的游览诉求。
1.2 特色不明显
特色是森林公园的生命力,特色是对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强化和升华。问题表现一,没有森林公园特色(绿色、自然、生态、野趣);问题表现二,缺少本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问题表现三,建设项目设置雷同;问题表现四;景点建设和建设项目风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1.3 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
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问题表现一,不切实际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娱、购占全,功能设置雷同;问题表现二,重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功能,轻视科普功能;问题表现三,旅游功能与附近其他风景区重叠。
1.4 规范性问题
森林公园现有规程、规范、标准尚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导致规划设计的随意性较强,规划设计成果不规范。规划设计成果专业性不强,规划设计深度不一致,规划设计方案基本不考虑投资回报,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单位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轻视详细规划,一是造成建设方案未能落实总体规划,二是浪费建设资金。
2 总体规划工作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等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3.1 森林公园景观系统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突出森林景观的优美。因此在进行森林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
3.2 森林公园游览系统
森林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配有适当规模的游戏设施,比如结合当地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项目,满足城镇居民的娱乐需求。当然也要考虑本地投入的资金多少,森林公园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并且可行的游憩项目,为森林公园带来最大效益。
4 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系统
森林公园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园道路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到游客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开发符合大众的道路。还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经过资料查询到的我国大部分森林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5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系统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6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7 发展趋势
7.1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
重点保护哪些风景资源,重点保护哪些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扬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7.2 强调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
让游客能够在森林公园内,体验到风景资源的“本底性、无人为干扰状态的本来面貌”。维护好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园才能真正可持续性经营,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谐共处的场境。
7.3 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森林公园需要做到能够快进快出。
7.4 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在增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现行条文规定和发展趋势,赋予总体规划更强的法律效力。
篇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各区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必然反映在农村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形态上。因此,各区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寻求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政策以及具备地区特色的建设途径。现阶段,农村城镇化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进入一个问题并发阶段。人口压力大、城镇建设密度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大和城镇发展后继力量不足等普遍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科学、高速发展[3]。黄河三角洲地区做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新兴代表区域,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建设、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亟需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参考意见。
通过对典型代表“东营三义和社区”的调查研究来探讨黄河三角洲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办法,可以较好地推动该区域农业的合理有序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有助于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化。本研究以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以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三义和社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对三义和社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经济发展结构、居民生活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等开展实践调查,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融贯等研究方法,采取叙述、分析、归纳、演绎四个步骤,深入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合理的看法。
三、研究范围与对象
为更好的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开展本研究的同时还对共属河流三角洲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城镇化进行调查比较,以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特殊之处,探寻合适的发展道路。
四、研究综述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散型发展。
图1 珠江三角洲:外来力量推动村、镇自下而上型分散型发展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它在外向型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下,通过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吸收外来资金和外来人口,以及在农村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发展推动下,产生了大批的农村式的城镇。这种发展是具有特色的发展,它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种发展。
图2 长江三角洲: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发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化发展中以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概括长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区域的扩展;其次政府权力层层下放,开创了以乡镇企业为动力,农工相辅的自下而上农村城镇化道路的“苏南模式”及靠发展私营和民营企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温州模式”;再次是由政府主导的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整体区域的发展,使大量农村逐渐转变为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比较典型的是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设[4]。
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面向渤海湾,北邻京津冀,是中国最后一块待开发大河三角洲。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土地800多万亩,同时,这里还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及广袤的湿地。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缺少对农村城镇化的足够重视[5]。
五、研究过程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和特点,我们一行八人对山东东营三义和社区开展了为期6天的实践调研,搜集相关数据、调阅相关资料并采访相关人员,取得本次调研所需一手资料并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7月18日至19日,我们拜访了三义和社区现任党支部书记蒋时祥先生和曾任村长张孝武先生,大体了解到自2000年至2012年以来三义和社区发展变化的实况,根据前期准备向其提出问题并就本次调研重点咨询意见。经蒋时祥书记和张效武村长介绍,我们了解到三义和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96户、非常住人口6219人。集体拥有土地3100亩,其中城中区1500亩,区外1600亩,超过98%的土地为严重的盐碱地类型,土地基本无生产能力。目前,社区已建成1.3万平方米蔬菜批发市场、1万平方米五金建材专业市场、1.1万平方米家具城、3000平方米餐饮服务一条街、1万平方米的旧货交易市场等设施,初步发展成为了黄河以北颇具规模的商品批发中转集散地。另外,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达260亩、惠及1380户的新农村村居改造项目已完成土建施工。
2012年7月20日至22日,我们根据蒋时祥书记和张孝武村长的介绍,对三义和社区新建的村居工程,下辖的蔬菜批发市场、五金建材市场、家具城、餐饮服务一条街和旧货交易市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三义和社区在快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村庄整体布局缺乏规划,商铺民居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够明确,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区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商铺形象五花八门,市场环境缺乏有效整治,安全隐患严重,消防能力弱;商业发展层级较低,商品质量、档次良莠不齐,消费群体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缺乏发展潜力与动力。
2012年7月23日,我们进行了居民走访调查,随机抽选了42户居民做为走访对象,向其发放调查问卷。经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约78%居民对社区整体状况持满意(包括比较满意)评价,约86%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持不满意评价(主要针对社区脏乱差现象和社区绿化建设问题),约45%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持不满意评价(主要针对社区供暖设施,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另外,46%居民从事自由商业贸易,月均收入约2000元;52%居民属于自由职业者,月均收入约1000元;2%居民无职业,月救济金平均700元。
2012年7月24日,我们借阅摘抄了三义和社区资料档案室保存的《三义和村村史》和其它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并召开了课题调研总结会议,对所有材料进行详细的整理,结束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实践考察。
六、研究发现
1、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但发展水平低、不平衡
经济实力是农村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也是判断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以三义和社区的发展情况为例,三义和社区于1950年建立初期,全村总收入10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95.8万元,人均纯收入7000元;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1.5万元。由此可知,三义和社区的城镇化速度是非常快速的。另外,由于社区超过98%的土地为盐碱地,土地几乎无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力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罕见。同时由于该社区接近城区,多注重劳动力向邻近城区的低廉输出和租赁土地、商品零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而对工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通过查阅社区资料和走访调查得知,农业、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一、二、三产业占社区经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0%、88%。第一、二、三产业的严重失衡发展已经制约了该社区的城镇化速度与水平的再提升[6]。
2、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分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义和社区集体拥有土地3100亩,其中城中区1500亩,区外1600亩。目前,社区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3万平方米,五金建材专业市场占地1万平方米、家具城占地1.1万平方米、餐饮服务一条街占地3000平方米、旧货交易市场占地1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占地1863亩,余下为未开发利用土地。各功能区规划布局极不明确,商铺居民布局混乱,且人均建设用地比重过大,致使城镇职能发挥受到阻碍,社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力量不足。
近些年,随着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虽逐步改善,已经初步实现社区道路硬化、水电信通畅无障碍等。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与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不协调的,部分新建商业区供水存在困难、社区1863亩的居住用地冬季无供暖、社区80%区域无绿化覆盖、社区废弃物处理系统有效利用率仅达60%,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社区环境缺乏有效治理且安全与消防隐患严重。
3、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薄弱,公共服务职能滞后
三义和社区的农业、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一、二、三产业占社区经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0%、88%。社区第二产业主要是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低,无法有效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第三产业以商品零售业为主,生产服务型产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周边地区现代农业、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同时,社区商业发展层级较低,商品质量、档次良莠不齐,消费群体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自身发展能量受限。
另外,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滞后。社区常居人口约有7600余人,而配套的医疗服务站点仅1个且专业医护人员配备不足,配套的文化服务设施仅能满足10%左右居民需求。商业占地面积约有4.7万平米,而配套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
七、研究结论
黄河三角洲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黄三角区域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义和社区为例调查研究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总结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
第一是城镇化发展速度够快,但发展水平低、不平衡。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化和持久化发展。另外,不少地区的农村依旧处于未开发状态,单纯依靠劳动力输出或农业支撑经济发展。
第二是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分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多数农村在开发建设之前或进行中缺乏科学合理地规划,多根据就近、便利和节省的原则进行建设开发,导致分区混乱、土地利用率低下甚至生态破坏严重。[7]另外,很多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第三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薄弱,公共服务职能滞后。经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城镇经济发展并未能良好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在供需联系上并不紧密。公共服务意识不强,建设落后于珠江、长江三角洲地区。
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加强对重点县(市、区)城镇化发展的扶持,以点带面增强城镇化带动效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983.9万人,如何在这广袤的土地上高效开展城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之一。我们建议编写《黄河三角洲未来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对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足的县(市、区)实行有重点、分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扶持。同时,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尊重区域经济发展事实,合理分配区域资源和指导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实现协同并进、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局面。
2、推动农村经济职能的分化,建立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主要由特色农业、地方工业和商贸业构成。现代农业包括绿色果品蔬菜、优质粮棉和绿色生态畜牧业,是未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地方工业将来则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产品走集约型、技术型发展道路。商贸业则依托城镇夯实产业基础,逐步提高产业服务质量与水平。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在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导各地农村依托优势资源明确自我经济职能,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3、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应坚持提升城镇内涵,建立紧凑型城镇的理念。促进用地功能分区是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对功能区混杂现象进行大力整顿,有计划开展功能区重新划分工作,推动相同或相似职能集中化发展。另外,加强"城中村"改造力度,对隐患大的城中村进行拆迁或易地重建,对隐患小的城中村进行完善整治[7]。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坚决保护农耕用地、合理控制居住用地、适当调整工业用地。
篇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规划体系
随着温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逐步深化,温州市已经开始逐步完善相应的生态市、县规划体系。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同样也要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建立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体系。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到经济、科技、法律、政策、教育、宣传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是环保部门一家单位的工作,需要市委和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组织力量,系统地研究和制定温州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基本原则、具体计划、实施步骤、方针政策和对策措施,以加快温州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步伐。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温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应当会同有关市级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推进计划。此项工作,本课题组组长与市计划发展委员会和市经济建设规划院正在开展中。其次,由温州市经济、水利、农业、商业、市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态农业发展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制定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和工业合理布局等规划,规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确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推广项目,推动温州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温州市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级以上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镇乡(村)、生态服务业、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和资源循环型社区建设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温州特色的循环经济规划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系统化的生态经济系统。制定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采用生态设计方法,提出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措施,以建立新的具有补偿作用的物流通路,即进行“补链”“补网”,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经济系统,构造全新的生态经济系统。根据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指标水平,结合温州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按照三级循环经济圈划分方法,提出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初步方案,见表5-1 。
表5-1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一览表
子系统 规划方案 涉及的主要领域 主要责任部门
小型循环经济圈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方案 第二、三产业 经贸委、环保局
绿色学校建设方案 第三产业 环保局、教育局
绿色饭店建设方案 第三产业 环保局、旅游局
绿色景区建设方案 第三产业 环保局、旅游局
绿色社区建设方案 第三产业、消费领域 环保局、社区
中型循环经济圈 循环型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 第一产业 农业局
循环型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方案 第二产业 开发区管委会
循环型产业链建设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经贸委
大型循环经济圈 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计划委员会
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水务局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方案 第三产业、消费领域 市政公用局
循环型市(县)建设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市(县)政府
循环型镇村建设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镇政府村委会
生态示范区建设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环保局
节能方案 第一、二、三产业 经贸委、环保局
二、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温州市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温州市要想快速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温州市政府和各县地方政府除了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国家、省颁布的相关法律以外,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省市的成功经验,根据温州市的实际情况,按照省里的部署尽快进行地方循环经济立法,抓紧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法规。如先编制《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再逐步制定《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办法》、《温州市工业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和资源控制标准》、《温州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废旧家电和计算机回收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办法》等等。
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及重点行业新建项目、重点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三、建立健全生态税收和经济刺激体系
现在的经济刺激措施仍以提高排污收费、减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优先优惠贷款待遇等措施为主,建议温州市政府逐步完善末端费税、源头费税、排污许可证、贴息或免息贷款和生态补偿措施,贯彻和执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加强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增强其生态补偿功能;积极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健全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者经济赔偿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温州政府可运用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差异和利益驱动等经济激励政策来激活发展循环经济的脉搏。例如,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通过征收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税的方式,控制农业生产中对于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从而逐步诱导农户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含有再生材料的商品要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并在政府集团购买中享受优先权。
在增加生态、环境(污染排放)、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税收抵扣。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强通过减税、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保证从事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促进本地的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及管理办法,加大各项资源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四、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温州市要建立面向企业、生态园区和社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监督制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为基础的,结合所描述对象的特点,能够定量评价所描述对象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温州市的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努力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切实做好有关经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公布结果,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
篇5
根据XX督查室要求,现将我局和区xx完成“2005年全市涉及南明区重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实际完成情况:1、按照“把培育状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开放为主战略,不断优化区县经济的结构,状大区县经济的总量”的要求,已编制修改完成了《xxxx》,通过了省、市专家评审,xx年x月xx日已上报区政府请求批准下发,xx年x月xx日再次请示区政府批准下发。2、为促进企业发展状大,规范贴息程序和条件,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出效益,起草并经区委批准出台了xxx管理办法》。3、接受了省市xx办的年度检查和3次调研,南明区xxx工作获得好评。4、继续在调动乡办和经济职能部门建设经济强县积极性上下功夫,正在多次就我区建设xx、xx实施意见和区建强经济指标考核办法征求意见,就是否对乡办下放贴息权限进行调研。待《xxx》批准后,马上组织进一步实施。
存在困难和问题及原因:1、“xx办”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专职副主任至今未到位,协调能力有限。2、“xx办”工作经费未纳入xx年财政预算,办公条件差,下基层用车困难。3、是否批准《xx》xx政府迟迟没有指示,难以开展下步工作。4、由于受中心城区土地及规划影响,工业项目发展在一定空间上受到制约,招商所引进的项目难以入驻,中小企业难以融资,规模以上工业压力大。
需市协调解决的问题:1、在土地规划修编期间开辟项目审批便捷通道,协调解决入驻项目的相关土地手续,如xx工业基地,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是建设用地,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为一般农用地。2、对xx准备利用龙洞堡农场土地进行担保融资,建立融资平台,希望市里给与完善手续方面的支持。3、在贴息和中小型企业贷款方面,希望能增加贴息资金额,扩大贴息资金的覆盖面。4、学习河北经验,把“强县扩权”落到实处。
二、关于“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包括乡镇企业的重组改造,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工业、城市公用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
实际完成情况:1、我xx一直重视和积极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把发展非公企业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每年计划报告及相关发展规划中都把非公经济作为重要组成内容。2、对在非公经济投资项目我局不歧视,只要不违背相关产业政策,都积极予以办理备案。3、积极配合设在xx局的区非公办,科学合理下达全年非公经济发展任务,努力完成市下达目标。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1、非公经济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影响非公经济的发展状大。2、体制不顺,在办理相关手续时难度较大。如在申请中小企业贷款方面。3、在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上,我们缺乏手段,办法不多。
需市协调解决的问题:1、国有企业改制方面,非公经济在参与改制后,在税收征管理方面,建议纳入区级征管。2、为便于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望尽快完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3、科学制定考核非公经济发展的指标。
三、关于“壮大区街经济,围绕增加就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物业管理、托幼托老、服装加工等社区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城市旅游等新兴产业”部分。
实际完成情况:1、作为综合经济部门,我局在我区相关发展思路、规划及每年计划经济报告等均把第三产业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千方百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升级。2、积极研究和明晰我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发展现代物流等的发展思路,积极考虑项目载体。3、积极配合三产主管部门xx局和各乡办做好全区第三产业发展工作。对三产项目及时备案支持。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1、由于土地资源受限,利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xx片区,存量资源大量隶属于中央、省、市的国企手中,作为区级推进难度较大。2、就业渠道不宽,影响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3、社区服务方面,由于大多较为分散,规模效益差,投资此方面的项目不多。
需市协调解决的问题:1、帮助协调现代物流发展土地和规划问题,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2、在社区服务方面,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对解决就业人员较多的行业及企业在资金及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篇6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化管理,努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快**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09年—2011年)。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团队精神。营造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身作则的良好校园氛围。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速教师适应岗位步伐,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牢固树立品牌兴校战略,发掘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
5、加强外部联系、内部沟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6、积极联合兄弟学校组建社区教育联盟。
三、具体任务
1、集全校智慧、请教育局、安阳街道领导指导,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全员参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一个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
2、
学校内部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2)发扬主人翁精神,宏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合作,做到有分有合,共创学校优良业绩。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教职工间的合作与交流。
3、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教育,鼓励教师自学、自修,把教师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
(2)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努力创设学习条件,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度和服务水平。
4、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教务处按时进行检查上课、备课、教学组织、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2)大力发展教科研工作,深入社区、课堂,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关于《成人教育学校与社区教学中心联动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探讨研究,实现理论引领实践,提高工作有效性。
5、抓契机、树形象,创品牌、谋发展
(1)抓住**市合格社区学校评估的契机,积极谋划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紧密配合**街道办事处,把我校的社区教育工作水平提
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校成为**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2)大力发展优势项目,成人学历教育已经走下坡路,社区教育正深入人心受到各方关注,要积极打造社区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的品牌。
(3)依托社区教育这一学校优势项目形成辐射,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瑞安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使学校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6、齐心协力、踏实工作,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1)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社区教育工作例会和社区教育年终考核制度。不断开拓社区教育新的思路,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2)组织扩大社区教育志愿者和讲师团队伍,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和就业培训以及健康教育、食品安全、法制教育、妇女维权、外来人口教育、心理咨询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专题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活动做到经常化。
(4)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宣传、组织、评选活动,配合上级工作要求,在**街道办事处的指
导下,开展辖区内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家庭等的评选活动。
篇7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贯彻落实上级组织有关社区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化管理,努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为加快**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09年—2011年)。
2、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倡导团队精神。营造以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身作则的良好校园氛围。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速教师适应岗位步伐,全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4、牢固树立品牌兴校战略,发掘学校现有优质资源,突出自身办学优势,加大投入与开发形成亮点。
5、加强外部联系、内部沟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6、积极联合兄弟学校组建社区教育联盟。
三、具体任务
1、集全校智慧、请教育局、安阳街道领导指导,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使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将通过全员参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一个结合实际、紧跟时代、富有远见的发展规划。
2、学校内部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完善学校制度化建设步伐。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社区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2)发扬主人翁精神,宏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合作,做到有分有合,共创学校优良业绩。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促进教职工间的合作与交流。
3、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教育,鼓励教师自学、自修,把教师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
(2)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努力创设学习条件,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度和服务水平。
4、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教务处按时进行检查上课、备课、教学组织、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2)大力发展教科研工作,深入社区、课堂,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关于《成人教育学校与社区教学中心联动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探讨研究,实现理论引领实践,提高工作有效性。
5、抓契机、树形象,创品牌、谋发展
(1)抓住**市合格社区学校评估的契机,积极谋划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紧密配合**街道办事处,把我校的社区教育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校成为**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2)大力发展优势项目,成人学历教育已经走下坡路,社区教育正深入人心受到各方关注,要积极打造社区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的品牌。
(3)依托社区教育这一学校优势项目形成辐射,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瑞安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使学校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6、齐心协力、踏实工作,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1)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社区教育工作例会和社区教育年终考核制度。不断开拓社区教育新的思路,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篇8
关键词:旧建筑; 改造; 利用; 更新
一、美国城市成长阶段
从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其间经过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城市成长的三个阶段。
1.在独立前约300年的殖民地时期内,美国的城镇从无到有,属于前城市化时代。
2.从朗方规划美国新首都华盛顿哥仑比亚特区,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是美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时期。
3.从20世纪初开始,在强大的美国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城市美化运动与城市土地区划,分别从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两个方面,奠定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二、美国城市规划的行政管理
按美国宪法规定,在联邦、州、市三级政府中,市政府拥有对用地管理直接控制权,因而拥有强有力的规划管理机构。美国城市管理机构有多种组织形式,如议会-市长制、委员会制和议会-行政长官制等。
美国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中心工作有三项:一是编制综合规划并依法编制区划法规和土地细分管理条款;二是管理城市用地使用的日常事务,审核建设项目,颁发用地许可证;三是利用联邦政府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提供的社区发展基金,从事社区建设、工业发展、职业培训等各种项目。由于美国大多数城市已经进入成年期,新开发区很少,因此,现在美国的城市用 地规划多属修订规划,它们或是地区性的(如某市南部地区再发展规划),或是局部性的(如市区衰退地段整治规划),或是专题性的(如公交系统发展规划)。
芝加哥是美国城市中最早编制总体规划的城市,因而芝加哥市的城市规划机构也比较齐全, 在美国城市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历来芝加哥的规划机构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经济发展规划局,主要职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促进国际贸易机会,制订城市经济发展政策;二是城市建设规划局,主管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制订执行规划法规。
三、目前美国城市规划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1、城市土地蔓延
城市用地的不断蔓延,造成交通量不断增加、城市设施维护费用不断 增加等问题。
2、市中心更新
在六十年代,美国大城市的制造业几乎全部前往其他地区或国家,许多象底特律等"老牌"的 大城市缺少将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的政策与措施,市中心经济空洞化、城市设施空心化, 呈现一派颓败的景象。因此,城市更新是许多美国大中城市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新型的交通规划
如何使就业与居住在空间形态上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是美国城市交通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交通堵塞一直是城市的一个疑难问题,智能化交通研究正在美国许多城市中兴起。
4、城市规划管理
美国新经济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在构成要素和行政手段上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特别是城市规划的数字化管理已经进入全方位的阶段,美国的城市用地基本都已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的决策大多建立在多重量化分析的基础之上。
5、全球经济转型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由于新经济代替了原来的第二产业,新经济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很小而对于人才的依赖极大。新经济时代中的任何一个城市不再和以往一样,只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能否营造出吸引技术人才的城市环境,正成为影响美国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启示
(1)思维观念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我国是一个受计划经济影响较为深刻的国家,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仍束缚区域观和经营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首先必须利用中央集权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要加强区域规划研究的力度,从行政法律角度确立区域规划的合理地位,以适当的经济手段来推动区域规划的开展,从上到下来推动城乡规划区域整体观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树立城市规划的区域整体协调观念和经营管理观念,必须以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为基础,分析各自的优劣势,然后经营性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而制定各种城市规划策略和措施。这是我国城市规划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补的一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规划编制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首先,在编制原则上,要充分体现自主创新、民主法制、区域特色、整体协调的原则,在研究中创新,在编制中不断体现区域特色,在修订中不断体现民主法制、公众参与,在全过程中不断体现整体协调。只有这样,城市规划才有实践理论的技术技撑,才能具有强有力的可操作性。
其次,在编制内容上,要加强非物质性规划的力度,强调非物质性规划对物质性规划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物质性规划才不具有盲目性;只有这样,规划才有实践的灵魂。
最后,在编制目的上,要培育城市自我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物质性规划和非物质规划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使规划具有更大范围的可操作性。我国城市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上下关联、内外统一的大局、长远的城市规划编制目的和意义的意识。所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必须加大非物质性规划内容研究,以领悟城市规划编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3)实施管理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要想解决目前城市规划实施管理难的问题,就需对规划部门和相关部门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机制,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充分体现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服务化,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具体可以从美国借鉴如下几点:
首先,要在政府相关规划部门的运作机制上进行突破,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机制。
其次,要加大城市规划的立法力度,树立规划法律的权威性。我国城市规划的立法力度,必须从区域发展规划到开发控制规划的各个层面上予以加强,树立规划法律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再次,要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充分体现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民主化。
最后,要加强政府规划部门实施管理的服务化意识,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宁:《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重庆大学,2002 年4 月.
[2] Donald.Elliott.美国土地利用法体系.国外城市规划.1995(2):2~11.
篇9
按照全镇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确定xx镇为区域性中心型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乡镇。结合各村发展实际把xx一村、xx二村为中心村试点,双河村为新农村社区试点村,确定三合村、西兴村、沾河村为村庄整治工作重点试点村。同时,着力加强小公河村、大公河村畜牧业发展。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镇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秩序明显好转,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一、积极探索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
1、土地利用集约化。科学编制规划,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布局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的生产、生活用地,坚决整治违章建筑,积极开展农民宅基地整理,规范农民建房秩序。完成泥草房改造户195户,新增土地面积48750平方米。修订《xx镇XX—2020年建设总体规划》,完善《xx镇经济发展规划》。
2、农民居住集中化。按照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集镇附近的村庄向镇区集中的原则,利用泥草房改造优惠政策的普遍实施,重点建设xx村泥草房改造示范小区7000平方米新居工程,不断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将宁家屯、东新屯 七站村的农户拆迁还建64户,逐步推进人口向集镇、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集中。
篇10
社区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实现或者被社区参与旅游过程影响的个人。参照米切尔的动态评分标准,对社区参与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如下:
(一)政府截至到2012年,全国已经有26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些地方政府将旅游作为当地经济持续繁荣、促进社区就业、文化发展的产业。政府在社区旅游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许多事情需要政府出面来理顺关系,政府的愿望表达和利益要求往往容易引起关注并予以满足,是具有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的利益相关者,属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二)企业企业是社区旅游的投资者,是社区旅游开发的主导者,其雇员、股东的利益在社区旅游发展中理应被满足和保护。企业对于旅游地的经济推动作用非常明显,景区景点的规划层次与建设规模、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都影响着旅游地的旅游收入多少乃至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
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宾馆饭店客房收入、旅行社服务性收入等。但旅游企业管理上的问题也影响着经济效益的发挥。企业是具有合法性和权力性和紧迫性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三)社区居民社区旅游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其中人文旅游资源是地区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所在。社区居民及其民风民俗在旅游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社区旅游发展中,居民的积极参与、友善态度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同时,社区旅游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经济收益、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目前我国的社区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并没有被及时地予以关注,是具有权力和合法性的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四)媒体与非政府组织媒体时刻关注着社区旅游的发展,特别是社区旅游的社会绩效、声誉等,是具有权力性的潜在利益相关者;非政府组织,例如相关的协会等,是具有合法性的潜在利益相关者。
二、社区参与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后的启示
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有效促成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最优均衡解,必须注意以下环节。
(一)政府与企业层面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其推动社区参与旅游的动力机制设计:对于政府而言,需要通过政府考核指标以及方式的变迁,进一步强化社区是否参与旅游对政府利益得失的影响,从而增加政府倡导企业支持社区参与的激励。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进一步明确企业在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职责,强化其提供社区就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经济激励,从而使得是否吸纳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对其效用影响更为直接与明显,以此增加企业支持社区参与的激励。
(二)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其从社区参与旅游中获取的收益。首先,对于居民以违规参与形式获取报酬的做法,应加大处罚力度,使此类破坏经济、社会秩序的行为成本更高,以限制此类行为。其次,应通过必要的公共服务以及机制设计,增加居民在社区参与旅游中的获利能力,例如由政府提供必要的教育,设计企业对社区居民的资源保护付出支付成本的机制等等,以此促进社区居民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 上一篇:市容整治行动方案
- 下一篇:个人安全工作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