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现状范文

时间:2023-04-10 22:3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现状

篇1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 淮安 现状

去年7月,江苏从42所高校选拔大学毕业生奔赴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官”,任职试用期一年。自“大学生村官”这项计划启动以来,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就认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和措施,去年7月份,学校最终有95名同学光荣入选,入选人数占全省入选村官总数的9.4%,实现了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苏北农村发展的一个“双赢”。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调研地点之所以确定为淮安涟水县和淮阴区,一方面考虑我系有两名毕业生在两地担任村官,她们是涟水县岔庙镇岔庙村朱小妹、淮阴区刘老庄乡姜庄村李曼曼;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组织部门、新闻媒体等渠道获知3名大学生村官典型分别是涟水县保滩镇张渡村刘良山、涟水县五港镇五港村王波、淮阴区古寨乡新公村黄蓓蕾。

通过实地访问,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村官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之后简单提出了应对的方案和建议,希望为有志到农村基层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借鉴和经验,也可以对苏北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所裨益。

二、调查方法

6天的时间里调查组以大学生村官为调查对象,实地走访了岔庙镇、保滩镇、五港镇、六老庄乡、古寨乡等5个乡镇,寻访了朱小妹、刘良山、王波、黄蓓蕾、李曼曼、任伟等数位大学生村官,访谈了5个乡镇中数10位乡镇干部,百余名村民。

三、问题与分析

1.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吗?在调查中,大学生村官大多数人居住在村委会提供的住房里,少部分人住在自己或亲戚朋友家里。每一个村官都有自己的记录本,包括日志,工作汇报等。从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仅使得大学生村官与外界展开了交流,而且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面对自己的成长,大学生村官流露出只有“下得去”才能真正称得上“村”官。

(1)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意图。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的考虑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被大学生看好。其二,大学生毕业就业及择业压力逐渐增大,从事三年的基层工作,加强锻炼、积累工作经验,积累人脉资源,为以后的长远的工作做好准备?。

(2)大学生村官对所在村的认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官对所在村的概况有清楚准确的认识。他们均能准确地回答出其所在村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村情概况,说明该市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做到了解村情民意。

2.几位村官在访谈中的共识: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今后村官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⑵农村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有一定难度,绝大部分苏北村民能够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但仍有极少数的群众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偷生、超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环境保护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点之一,虽然向群众大力宣传秸秆还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之前,焚烧秸秆的现象仍燃非常普遍。

二、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吗?

1.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这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村官本人以及其他村民(包括其他村官)之间双向的交流不畅通。

因此,如何得大学生变成村干部的“自己人”,我们认为,必须让大学生村官的的确确地发挥与表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和作用,以事服人,以能力取信于人。一些调研对象表示,有了致富项目或者其他方面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都会希望与自己的项目、村子持续的共同发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结构与农村发展需要的“衔接”。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村民而言,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是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比如:许多农村依然算不上富裕,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正如我们走访的村民所告诉我们的那样,他们希望村里能够富裕起来。可是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为经济、农林等专业之外的专业。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告诉我们,自己所学的专业用处不大,但对此现象,我们则认为,是没有真正把我们的专业发挥到合适与恰当的地方。

对于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认识。一方面,随着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越来越看重整体水平,农村以及农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对口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引进就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农村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仍然是一些地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大学生村官本身专业知识的不匹配就可能某中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实际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大学生村官强化学习,加强针对性、重点性的学习。对于非经济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要学习农民、农村最为关注与需要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专项性学习。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条件,迅速提高自身能力。建议政府部门有意识有目的、有所侧重的组织与培训大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用大学生村官本身的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迅速传授给大学生村官一些农村与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村官在村民中间赢得信赖。

三、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吗?

1.大学生村官普遍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动。有关“大学生村官”出台的政策,大多代表了大方向,而许多细节性的东西还不明朗,需要进一步的补充或者可能适应以后的某种情况再次调整,尤其是相关配套性的措施能否尽快出台成为大学生村官共同的期待。像大学生村官政策中规定的“大学生村官表现突出者可以直接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等规定由于缺少更为具体的标准,所以,大学生村官纷纷希望尽快更加详尽、清晰起来。针对一部分愿意长久留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这方面的政策与措施更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估算,从2008年开始,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时间跨度就是2008――2012,由于乡村的选举一般是三年一次,所以,会面临两次的基层选举,而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基本上是三年,所以2008年第一批的大学生村官三年之后,如果做不好“去留”工作,过半的大学生村官就会离开现在的岗位。同样的,第二批、第三批、一直到2012年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最终真正留到农村的也不会很多。

2.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建设必须完善、健全。有了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依靠制度办事情。但制度建设应该面向所有的基层干部,无论奖惩。制度建设一定要注意维护村干部之间的公平、平等。奖励性的措施应该讲求统一性,即面向所有的村干部。不能人为地拉远了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官的距离。

四、高校的“村官”针对性工作仍需要继续加强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调整,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行当,一门新专业,客观上要求高校和教育部门,必须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尽早开设大学生村官行当需要的、适合大学生村官人才成长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课”,如: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法律课、基层工作管理课、实践课等,这样在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少走弯路。

四、结束语

“3年后,我会选择留下!”“不论以后选择哪条路,至少目前他们都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而且,路会越走越宽的!”我们坚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村官”一定会全心全意地用知识、青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改造农业现状,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用实际行动践行李源朝部长为大学生“村官”题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张家智:《“大学生村官”热中的冷思考》,《调研世界》,2007.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肥胖认知,减肥行为,BMI指数,身体意象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四川大学三大校区900名本科生,华西医学专业1个学院,其他非医学专业5个学院,每个学院成功抽取150名学生,涵盖大三或大四(五年制可包括大五)与大一或大二(分别代表高年级与低年级)。回收900份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15份,完整应答问卷885份,应答率98.3%,其中男生299人(33.8%),女生585人(66.2%)。

1.2方法步骤:

1.2.1问卷编制:自行设计问卷,经预调查、讨论修改完成。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肥胖的认知、极不健康减肥行为、体型自我评价、自尊自我评价等。其中极不健康的减肥行为包括:诱导呕吐,灌肠诱导排便,吃泻药,过度运动,吃减肥药,喝减肥茶,吸烟。

1.2.2调查过程: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前由调查员联系好该学院学生负责人,以便更好的配合调查,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当场回收问卷后,立即核对与整理。

1.2.3肥胖判定: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颁发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规定,体质指数BMI

1.3资计资料:对调查表进行统一编号,数据经核对后用SPSS13.0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体质指数分布: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男生,而超重或肥胖率却明显低于男生,男女生之间BMI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

2.2对体型的调节意向:有66.2%的女生想减肥,男生想减肥的仅占21.1%。男女生对体型调节意向有统计学差异(χ2=,P

2.3减肥知识来源情况:主要通过书报、杂志、网络获得减肥知识。

2.4减肥行为

2.4.1减肥学生中BMI分布情况:450想减肥者中有93.6%的学生体重为标准或营养不良,6.4%的同学超重或肥胖,见图1.

2.4.2减肥目的:绝大多数男生是为提高健康水平,女生为追求形体美,男女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P

2.4.3减肥方式:在450名想减肥的同学中,主要通过运动与节食减肥,但药物减肥也占相当一部分同学,见图2.

图2:

2.4.4减肥副作用:减肥者中10.9%出现减肥不良反应,其中身体影响主要为头晕、乏力,贫血,月经不调,对学业的影响,有40.9%的同学承认减肥对其学习成绩有消极影响,60.8%同学承认,减肥后出现暴饮暴食,与家人关系不佳等消极心理影响,有一例女生出现神经性厌食。

2.5极不健康减肥行为分析

极不健康减肥行为人口统计学统计

3讨论

根据被调查对象的BMI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营养不良者占24.30%。而只有3.30%为超重或肥胖。其中女生营养不良率为31.3%,远高于男生(11.0%)。

在减肥的450名学生中,真正需要减肥的只有6.40%,且有8.10%是营养不良,大学生正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若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盲目减肥,必将影响到自身健康,应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其中71.6%的女生减肥是受“以瘦为美”的观念所影响。减肥者中有10.9%出现头晕、乏力、贫血、月经不调等不良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女生过度减肥或采取不科学的减肥方式有关。且调查显示,减肥对身体的影响远不及减肥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有40.9%的同学承认减肥对其学习成绩有消极影响,60.8%同学承认,减肥后出现暴饮暴食,与家人关系不佳等消极心理影响,有一例女生出现神经性厌食。这表明,关注减肥学生心理是更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自我体像评价方面,多数学生对自我体像不能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由于对减肥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因而盲目减肥现象比较严重,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预防和控制大学生不良减肥行为时,应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大肥胖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体重进行判断和管理,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控制一些不必要的减肥行为;(2)政府部分应加强对各种商业性广告宣传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严禁夸大减肥药物等各种减肥产品的效果,防止该类广告对大学生产生误导;(3)倡导传播媒体更多地宣传和强调科学减肥的理念和方法。运用有氧运动、合理饮食、行为矫正、医务监督等综合减肥方法,培养良好的包含习惯和生活规律,以防止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盲目减肥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极不健康减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方长松,王庆生,安徽医药,2011,15(9)

2.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among Overweight, Normal Weight and Underweight Adolescents in Palestine: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Study of Palestinian Schoolchildren, Haleama Al Sabbah, Ph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010(326-336)

3.郑州市就高校肥胖大学生减肥的调查研究,凌文杰,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

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价值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与如何正确引导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9日

价值观是推动人们决策或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它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随着人的社会化的历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自2008年新生一代的“90后”走进大学校园开始,第一批已成年的“90后”大学生一瞬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个群体与“80后”、“70后”大学生完全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生活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网络文化普及、各种文化思潮不断碰撞的时代,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国家未来发展走向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对象与方法。随机选取在校的2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观念、人生观念、社会责任感、恋爱观四个方面。当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1、消费观念。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大,最低每月300元,最高超过每月两三千元,多数学生月生活费在600元~1,000元间。调查中:有39%的学生表示,经自己认真计划,不会透支;有41%的学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5%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

2、人生观念。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的学生不相信理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43%的学生表示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正在努力实现,34%的学生表示没有目标,23%的学生表示经常更换目标。

3、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4、恋爱观。调查显示:有50.6%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问题的看法,多数认为很平常,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学生表示赞成,另有37.5%的学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还有近40%学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

“90后”大学生是成长在经济实力上升阶段新生的一代,通过调查分析反映出“90后”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差,理财能力差,对家庭的依赖依性很大,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并不十分坚定;他们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他们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们没有经历太多的人生波折和起伏,大多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因此也不同程度造成了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强,容易自卑而且比较脆弱;同时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自私心理,没有足够的责任感,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背负着家人无限的厚望,又常常表现出巨大的压力和烦恼。

二、影响“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影响“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在价值观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它包括社会文化、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社会文化最为复杂,它又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精神的;有的是催人向上的积极因素,有的是诱人堕落的消极因素。在家庭中,家庭风气、家庭教育、父母的品行、长辈的生活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一般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民主的家庭生活、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他们的价值观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而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者离异,长辈品行不端,都可能造成他们价值观念畸形发展。同时,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媒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对策

(一)学校加强教育,占领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学校就成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积极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培养方法、多样的育人载体都决定着他们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做人标准和做事能力,在改造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促使“9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学习现状 对策

英语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大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现状令人堪忧,如英语考试不及格率高,过级率低,逃课现象普遍等等。总体来说,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内因在于自身学习兴趣淡薄,学习态度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外因在于大多数英语教学为传统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听课者,参与度不高,以至于课堂教学沉闷,教学形式单一。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对英语失去兴趣。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使教与学都有所改进。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1.学习动机不纯。许多语言研究者提出,动机在一切第二语言学习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是难以学会的。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所获得的益处越多,学习者的动机就越强。外语的学习动机被分为两类: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Robert Gardner&Wallance Lamber,1972)很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大多数是为了出国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的动机显然是工具型的。这种动机是被动的、消极的,并不利于长期的英语学习。

2.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在听说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很多学生在课上不敢表达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产出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大多数课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为被动听课者,很少参与课堂中,其中很多人抱着应付课堂学习的态度,于是学生们渐渐对英语课堂失去兴趣。

3.自主学习能力差。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里,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空间,但由于学生们习惯了接受式学习,不少学生虽然拥有不少课余时间,但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但是并不见成效,以至于在英语学习中不能找到成就感,只有挫败感,渐渐对英语丧失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例如,有些学生为了扩大词汇量,每天背50个单词,结果背完记下的不多;还有些学生为了提高听力,每天听取的听力材料难度过高。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改善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对策

1.明确学习目的,加强学习动机。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这个国际化社会,学习并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才能提高学习热情和自主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2.激发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要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是个控制者,在课前就该规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其次,教师是组织者,课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还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对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检查和督促,起到就激励者和评估者的作用,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还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3.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有四个要素和环节: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二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三是要有巡查和指导;四要有检查和评价。第一步,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要求。目标分解的越细致、越具体,效果就越好。第二步,要有充分的时间保障。有效利用时间是效率,盲目消耗时间是浪费。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务必要保证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第三步,巡查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如何,教师必须要有巡查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巡查和指导,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第四步,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交代完自学任务和要求之后,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

4.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篇5

关键词:移动学习;网络技术;大学生

作者简介:马庆伟(1991-),男,山东单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本科生。(北京 10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311417SJ1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46-02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延伸,是指学习者在其可能实现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得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构建的过程。[1]移动学习已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且是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一、移动学习概况及特点

1.移动学习的普及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在无线移动通讯设备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兴起的利用移动设备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普及并逐渐被接受,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变得也越来越大。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3G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现在3G服务已经发展成熟,大多数城市已经覆盖了立体通信网络。3G技术的发展为移动学习方式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在高校中的普及率升高,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也在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有99.3%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97.8%的大学生为智能手机,而且部分学生拥有多部手机。目前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必备品,手机不仅仅以接听电话为主要功能,手机上网、QQ、微博、单词软件等网络应用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的主要功能。在智能手机与3G移动通信时代的前提下,移动学习已成为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学习的新途径。

2.移动学习的特点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发展,具有网络化、多媒体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等特征。同时还具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1)移动性。移动性是指在移动学习中,教学不受场所、地点位置的影响,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运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2)多元性。多元性是指移动学习中能够获取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且形式多样。如各类杂志、电子书文本和图片形式,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观看视频,也可以通过拷录MP3音频进行学习等。

(3)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在需要时随时进行学习,如在遇到不会的单词可以立即拿出手机进行查询,了解其词义、发音、语法等一系列的释义。同时,移动通信为寻求学习帮助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

(4)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其学习习惯与学习特点也会不同。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与需求,采取专业的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服务进行学习。

二、大学生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在移动设备上学习抱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是多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无意识的,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计划性的学习,通常是无计划、无策略、无控制的学习。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大学生在移动设备学习中缺乏持久性,且很容易产生疲劳。很多大学生在移动设备的学习中很难坚持连续学习20分钟以上,即使是观看制作精致的视频或者课件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就会产生厌烦感且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干扰。另外,移动设备的电子光束具有辐射性,所以眼睛很容易产生疲劳感。

第二,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显示,大学生移动设备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平均每人拥有2台以上的学习设备。如电脑、手机、MP3、MP4等。这些设备功能可以满足移动学习的要求,但是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一概念,而且并不认为移动设备是一个学习的工具,没有意识到移动学习的益处。

第三,移动学习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以保证学习效率的提升。但是多数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精力极易分散,造成移动学习效率低下。

第四,缺乏自主学习策略是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又一大问题。在移动学习中,学生的周围环境是多变的,没有传统笔纸和教师的指导,所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三、大学生移动学习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资源繁多,但没有针对性

移动学习资源虽然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学习资源都没有经过设计,都是从互联网上直接移植到手机中或者移动设备中。具有针对性或者专门为某学科设计的移动资源非常匮乏。另外,目前移动学习资料和课程杂乱无章,网络中搜索的内容非常多,但这并不等于学习资源丰富。由于资料统计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学习者不知应选择哪一个学习资料,或者选择了进去学习时却发现内容并非自己所需求的,很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厌烦心理,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无目的性

当前移动学多属于无目的的学习,打发时间成为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大学生在等车、等人等无聊的时间才会娱乐性的进行移动学习。因此这种学习方式也具有被动性,且多为应付考试性的学习。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会将即将考试的视频、音频放在移动设备中。调查显示,有63.1%的学生使用移动设备玩游戏和听歌、刷微博等娱乐性项目。

3.手机功能掌握不够,缺乏技巧

目前智能机拥有很多功能,且硬件和性能也日趋强大。但却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和功能。除了手机发烧友等学生能够更多的使用智能手机所开发的功能,多数大学生对很多复杂的技巧都采取搁浅,多倾向于使用简单和易操作的功能。

4.学习者和资源提供者对于移动学习的认识较为浅薄

没有认识到移动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工具上的改变,而是一种学习模式和思维的变革。学习者和学习提供者都没有对移动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提供者提供的电子资料很多都是收费的,这就更加限制了学生对于移动学习的渴望。

四、对策及建议

1.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移动设备的宣传与投入

教育部门应对移动学习这个新领域多做调查了解,分析其价值和弊端,并合理规划使之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促进移动学习更好的利用。教师和师生可以利用网络通讯软件,如QQ、人人等进行网络上的学术交流。在师生面对面时,内向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性格问题不敢直接提问或者回答问题,但是通过移动设备,学习者可以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不会因为紧张和内向而影响学习成绩。

2.使用移动设备,形成课程的可携带学习

目前在选修课或对于学分要求不高的科目上,出现了大量的学生逃课现象,造成了人才和知识的流失。如果使用移动设备,教师把一些必要的知识点运用网络实现再次重现,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重温和学习,形成课程的可携带学习。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精力不平衡的问题,使学生有精力学习自己更喜欢的科目,而且也保证了本科目的课程任务。[2]

3.端正对于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移动学习的地位

移动学习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免会遭到人们的争论与探讨。现在移动学习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大学生拥有移动设备的数量和网络环境计算机设备等的发展也为移动学习营造了便利的条件。学习者应当认识到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不足,以及移动学习对自己所带来的帮助,正确对待移动学习,增加对移动学习的认识,了解移动学习的特征,消除陌生感,使移动学习更好的为大学生所应用。

4.大学生应当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

(1)大学生应当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当前多数大学生移动学习缺乏目的性、无计划、散漫等特点,设置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变得尤为重要。学习者可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计划,把计划分为若干个小部分,然后落实到每一天的计划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增强自我管理,强化时间观念。在移动学习中,对于时间和自我的管理是最根本的策略。因为移动学习具有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所以其学习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很难事先安排具体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对于很多零散的时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安排。因此,应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管理,并把这些零散时间用在移动学习上,安排每天的学习计划、移动学习的重点。[3]

(3)大学生在移动学习中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获取信息,不要被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冲昏,采用科学的信息管理,下载有用的信息。

5.开发移动学习资源,采取资源共享

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整合目前凌乱的学习资源,建造一个有效的资源中转站,供学习者下载有效学习资源。对各行业间的内容、形式等进行统一的规范,为学习者提供便利。

五、结语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未来网络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移动学习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移动学习也会更加普及。加大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宣传与普及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武姝婷.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口语 现状 对策

1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和“写”上,“听”的训练很少,“说”就更谈不上了。于是,口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方面

首先,造成大学生英语口语差的原因应该追溯到中学阶段的英语教育。长期以来中考和高考不考口语,英语教学只重视听力和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口语教学是造成大学生口语基础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进入大学学习后,大学生为过四、六级而学英语的现象比较严重,而四、六级考试还是注重听、读和写,对口语几乎不做要求,所以学生口语的训练得不到重视。目前在大学生英语课程设置上,除了极少数高校开设了专门口语课外,基本上只有读写课和听力课。在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上,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课文的整体理解和一些语言点的讲解。而在听说课堂上,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的听力训练,会忽视学生的口语表达。再者,教学方式和手段还达不到多样化,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课堂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型教学活动为主。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机会,更难有开际的机会。

1.2教材方面

由于英语口语一路以来在学校的教学中不被重视,所以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相对有限。而这些有限的口语教材有些编写的偏理论化,有些内容已经陈旧过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联系不大,不能够激发学生口语训练的兴趣。总之,大学英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一种随机性,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不利于口语教学。

1.3教师方面

一般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师资队伍都是由多数中国教师加上少数的外教构成。一方面,外教的英语发音纯正,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也更加熟悉,可他们不及中国的英语教师了解自己学生在学习、教起书来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所以不能完全依赖;另一方面,中国英语教师虽然更容易跟学生沟通,更能准确的把握学生的问题所在,但许多教师在发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水平还需提升,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也有待发展。

1.4学生方面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份各地区的英语教学质量存在差异,所以学生之间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词汇量贫乏,语言干瘪,语音语调不正确,单词或句子重音不准确,没有掌握连续、轻辅音浊化等。此外,大部分学生所表达的都是中式英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在学习新的词汇、短语时,先将其译成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而在表达前,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头脑中下意识地寻求中文的表达方式,然后再将其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二是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背景知识,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得不够。

2改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对策

(1)改革英语教学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应该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学习一门语言,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都应该好,缺一不可。学校方面也应将口语考试纳入大学英语学期考试范围,设立并完善口语考试制度。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言,虽然现在经过改革已经将口语考试作为四、六级考试的必考项目,也形成了完整的考试评分标准,但是口语的操练在学生中还是没有特别的被重视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

(2)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保证语言的足量输入与输出。网络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技术的发展,使得口语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能够提供更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真实的语言输入,从而为语言输出作必要的准备。

(3)注重师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合格的英语口语教师应具备包括听、说、读、写等各项基本功在内的过硬的专业知识;了解并能够自由驾驭各种教育理论;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够将文化内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的能力,随时了解并应用新的语言学理论。

(4)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口语交际能力得以提高的保证。语言基础的好坏对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次,应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对所讲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讲好这门语言的基本保证,也才能最终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最后,为了让学生改掉中式英语的讲话习惯,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杨惠中.大学英语口语考试设计原则[J].外语界,1993(3).

[2] 顾飞荣,施桂珍.大学英语口语CBI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篇7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以及必要性

所谓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应的种学习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其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再次,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随着自主学习的发展需要,各大高校都在进行自主学习改革,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很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快的融入到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到的教育大部分是为了应试而进行的,学生习惯了听从老师的讲授,因此在自主学习方面还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足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个体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想要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就必须有引导行为的参照点。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就是充当参照点的作用,只有设置了适当的目标才能不断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但是,一部分大学生依然只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从高中跨入了大学但是却不愿意放弃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不知道自己进入了大学到底能学到些什么,不懂得怎样合理地利用和支配自己的时间。

(二)意志薄弱,自我控制力不足

意志力是自主学习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种种学习上的困难和干扰,如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身心疲惫、情绪烦恼和外界因素的干扰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坚持学习。但是现实中,大学生的意志控制力却是薄弱的。

(三)家庭因素,家庭管理过松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倍受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宠爱。这样的家庭很少惩罚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处处依着孩子,尽量不让他们吃苦,有什么困难都抢着帮孩子解决。结果使这一代的学生缺乏自主能力,依赖他人的特征明显。这样的特征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知道自己想要学到什么,学习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具有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坚定正确的学习观的同时,教师应尽可能的将课上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激励兴趣的手段,在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诸如热点问题讨论、辩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动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主学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意志力是克服困难所必不可缺的,只有有了充分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学生的惰性,下定决心学习。同时新的教学改革使老师也是处在探索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和学生互动,及时沟通,避免在教学和自主学习两方面出现断层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家庭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管是父母还是特别宠爱孩子的爷爷奶奶等都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习中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的指出并指正,父母只有科学的教育孩子,才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四)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树立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态度

通过这种做法,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好的了解,并考虑如何使自己成为更加自主的学习者。学生定期写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写下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并分析原因。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记录帮助学生分析其学习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自己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所取得的成果的了解,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与监控,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负责:了解自己现在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综合能力。

篇8

关键词:休闲体育;大学生;中国;美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2-0091-03

Comparison of current conditions of leisure sports between Chinese and

US college students

YU Ying,WANG Shu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current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by college students in 30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percentages of Chinese and US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camping and hiking were all higher than 60%; the percentages of Chinese and US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orienteering, sailing, swimming and rock climbing were lower than 60%; the frequenc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spor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US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5-6 times a year”, lower than that of US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at least once a month”, “almost everyday” and “at least once a week”; in general, the condition of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s by US and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at b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leisure sports;college student;China;the United States;Japan

随着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体力劳动的减少、余暇时间的增多及物质条件的丰富,由此也加重了现代文明病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侵扰,这就促使人们更积极地寻找健康的生活方式。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文明标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连接点,休闲体育的开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推动我国休闲体育开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对休闲体育的理解不一:休闲体育是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统称[1];运用体育活动进行休闲是社会休闲方式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内容而言,休闲体育就是利用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来度过休闲时光[2-3];被用作休闲的体育活动与被用作其他方面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它是人们资源选择并乐于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而进行,不需要被社会认可,也不要求同一,活动的方式和规则可能完全由活动者自行确定,相互认同[4];休闲体育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通过身体运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来丰富文娱生活,发展人的志趣、才能和个性[5-6]。

本研究通过对相关专家的咨询,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野营、自行车运动等12个休闲体育项目,设计了《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调查表》,对中美日3国大学生休闲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分层抽样,从中国39所“985工程”大学中随机抽取10所;从美国排名前60的公立大学中随机抽取10所;从日本排名前20的公立大学中随机抽取10所。从此30所学校中随机抽取1 2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500名,男260名,女240名;日本340名,男180名,女160名;美国360名,男200名,女160名)。共计发放问卷1 200份,问卷回收率96%,有效率94%。问卷设计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法;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两次测定间隔时间为15 d,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r=0.79,P

1中美日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项目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项目前4位的,中国的是自行车运动71.9%、徒步旅行69.4%、野营63.2%、钓鱼46.1%;美国的是钓鱼89.9%、自行车运动88.9%、野营84.8%、徒步旅行60.2%;日本的是野营73.8%、徒步旅行61.1%、钓鱼60.4%、轮滑45.4%。在野营、徒步旅行项目上,三国的参与人数都超过了50%。中国、美国、日本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是自行车运动、钓鱼、野营。原因:中国是自行车大国;美国家庭集体出游钓鱼具有相对的普及性;日本是岛国,建立了很多设备完善、安全的野营基地。在定向越野、航海、潜泳项目上,3国大学生的参与人数都较低,不到20%。原因:3国高校的体育课程都设置了定向越野的选修课,航海及潜泳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从而造成参与人数较少。

从表1可见,美国大学生在钓鱼、野营、自行车运动、滑雪、打猎、轮滑的开展上要明显好于中国和日本。日本大学生在野营、钓鱼和轮滑项目上虽然参与人数少于美国,但却大大多于中国,中国大学生仅在徒步旅行和潜泳项目上参与人数高于美国和日本,这反映了休闲体育在中国高校中开展情况还有很大的空间。

从总体上来说,美国高校休闲体育的开展好于中国和日本。分析其原因:首先,美国休闲体育起步较早。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纳入高中教育中,随后,美国休闲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7-8]。日本的休闲体育起步仅次于美国。而中国在1983年才开始提出休闲体育的理论。其次,中国的经济水平也是造成中国高校休闲体育开展落后于其他两国的一个重要因素[9-10]。再者,是社会制度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美国的学生更注重于个人的快乐,侧重于增加乐趣,为了休闲而享受体育的快乐;日本更注重于好友相聚,在享受休闲快乐的同时进行广泛的社会交流;而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都比较重。有研究表明,学业负担较重是影响大学生休闲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1-12]。

2中美日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频率

从表2可以看出,3国大学生在“最少1个月1次”和“1年5~6次”的参与人数都占有比较高的比例,这一类人群反映了大学生总体参与休闲体育频率的趋势。在“几乎每天”、“最少1周1次”、“几乎不或从来不参加”这3个选项上的参与人数较少。在“1年5~6次”中,中国大学生占44.1%,高于美国的34.3%和日本的34.2%。这是由于中国大学的寒暑假时间相对较长;而美国和日本的寒暑假期间都有集体讲座,而且是有学分规定的。而在“最少1个月1次”中,美国和日本略高于中国,在“几乎每天”和“最少1周1次”中,美国和日本高于中国。在“几乎不或从来不参加”中,中国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这反映出从整体而言,美国和日本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是高于中国的,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参与到休闲体育中去。

3结论与建议

中美日大学生休闲体育开展较为普及的是野营、自行车和徒步旅行这3项运动,而定向越野、航海和潜泳则开展均不理想。中国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频率,在“1年5~6次”略高于美日,而在“最少1个月1次”、“几乎每天参加”、“最少1周1次”低于美日;整体而言,美国和日本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开展情况好于中国。

我国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用休闲体育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休闲运动资源,开发适合大学生的休闲项目,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生休闲体育,推动休闲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静. 高校休闲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92-94.

[2] 罗林. 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05:21-25.

[3] 于可红. 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l):23-27.

[4] 卢锋. 休闲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5] 于涛. 论休闲体育的文化学背景[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l):13-15.

[6] 陈融. 休闲体育兴起的文化意义[J]. 体育文化导刊,2002(2):12-13.

[7] 杨学军. 中美两国部分青少年学生余暇体育的比较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81-86.

[8] Carlson D. Ready-to-use:outdoor recreations spot illustrations[M]. Mineola,Newyork:Dover Publications,1985.

[9] Pilgrim J J,Jenkins J M. 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M].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6.

[10] Gilbertson K,Bates T,McLaughlin T,et al. Outdoor education:methods and strategies[M].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6.

篇9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关于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会因素。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角色失范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关的三方面失范状态,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同样归咎于这三种失范状态。(2)高校因素。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渐行渐远,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雇佣机构,成为制造社会文化工具和技术工具的“加工厂”。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够,使得高校的休闲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长在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对休闲认识的偏差,以及不当的家庭休闲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和正确地开展休闲活动。(4)大学生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此外,休闲观念也是导致休闲道德失范的决定性因素。[3]

2.有关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教育道德状况更令人堪忧。徐智辉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只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休闲学课程。我国高职生休闲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根本没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领导无休闲教育观念,学校无休闲教育计划,教师无休闲教育任务。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负责高职生在校上课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休闲时间放任自流。过去,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休闲时间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单休日改成双休日,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者却很少考虑休闲教育。高职生从中学到大学后,还不完全适应,对节假日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上网、玩游戏机,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休闲场所,致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严重影响。”[4]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总体状况,徐智辉分析认为:休闲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淡薄;休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涣散;休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闲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3.有关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对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学界一是从休闲的本质出发,对休闲与道德及与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基本结论认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其本身内蕴的道德属性和对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闲生活应是道德的生活。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二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心理断乳期”,期间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成为有个性的社会人,但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渴望社会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紧跟没有道德高度的时尚;渴望休闲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随波逐流。总之,学界从大学生休闲道德现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而对应的休闲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学界总体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闲或闲暇———什么是休闲道德———什么是大学生休闲———什么是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轨迹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对于大学生休闲(或闲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去学习包括实习、生理需要和课外作业等之外自由时间里由大学生自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对休闲道德(闲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个人在休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对高等学校休闲道德教育,学界总体上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范畴、目的等六个层面加以概括。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师生实施为主,社会、家庭实施为辅,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休闲价值观、休闲道德能力、休闲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外多种德育载体而开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具体展开。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特点。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总体上有三层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基于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主导性、渗透性、差异性、实践性、发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7]。“在时间上,是在学生完成功课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方式上,表现为在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写作、旅游、武术、集邮等闲暇活动中进行;在内容上,依然坚持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8]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邓清华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模式,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适用时空更广、更为复杂、更符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实际,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和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从载体或形式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型道德教育活动,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则主要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活动和自我修养为辅的认知型道德教育模式;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教育,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尚不是很明显。[9]

3.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价值。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价值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可适应时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可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系统阐述的则更少,其中黎海燕认为:“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10]陈红媛认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实施闲暇道德教育应从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开”。[11]

(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

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学界总体论述较多,角度也较广。

1.有关实施原则的分析。陈红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渗透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六条原则。[12]杨双、祝国超认为,实施休闲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13]邓清华则将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原则概括为:自主性、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和科学性。[14]

2.有关实施策略的分析。杨双、祝国超建议在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三个支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点,以学生闲暇形式为切入点,以公民闲暇道德教育为助推点;“要坚持三个突出”———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稳”字,闲暇道德教育载体突出一个“广”字,闲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个“重”字;要做好“三个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家庭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课堂行为相结合。[15]

3.有关实施途径的分析。要切实保障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成效,学界着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休闲观教育;二是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是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五是要发挥同辈群体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激励监督机制。着眼于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多主体,邓清华认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作为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义务来保障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在保障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净”、课题博览“建”、“导”的作用。[16]

4.有关教育保障的分析。杨双、祝国超认为要把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这一教育举措落到实处,保障出成效,则应依据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时空以及活动的特点,构建起以“三化”为主要内容的闲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一是课程化,二是活动化,三是环境化。要保证“三化”的实现,就必须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舆论保障。[17]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内的有关主体要加大对这项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具体措施如培训专门师资,实施课程开发,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虽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这为深化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项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的论文仅19篇,专著尚未问世。研究的问题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必要性,教育的内容、实施原则、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总体上,目前学界研究点零散,不成体系。此外,研究点专注度不够,有泛化倾向,如有学者把课余德育活动等同于休闲道德教育活动,有学者把德育的渗透教育等同于这项应该有更多形式的专项教育。

(二)基础研究底子薄,理论说服力不够

鉴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国内有关休闲研究、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厚,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较薄,对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显然不够,一些结论尚待廓清。如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课余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里开展的德育活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结合课内外一切德育活动所进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学者在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问题时,并没有阐述高校及其教师与大学生在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些学者承认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色应如何呈现并没有做深入论述;还如有关教学的内容,其排序问题并没有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有关高校的教育义务,到底如何落实,谁来具体落实,没有合理阐述等。

(三)实证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尽管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会调查,但从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仍缺少实证研究,基本上没有从教育实践(实验)出发来加以总结归纳或验证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当中,原则性描述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几篇论文基本上只是对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阐述,而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没有充分展开;又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途径之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到底如何营造,应该营造什么氛围,论文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再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保障机制之激励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何激励与监督,这种激励与监督是否与这项教育的“自主性”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释。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趋势

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针对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德育实践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论维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问题研究

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应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分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应加强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一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可发扬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国外此类教育的差别和可借鉴处;应基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之间如何实现融通。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中国高校文化与西方国家高校文化的差异,使得这项研究既充满机会也具更多挑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给予充分调查研究,既调查分析现实问题,也调查分析预期问题;应积极开展教育实验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佐证假设、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三是加强个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各类条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离不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专业实际、家庭实际、性别实际等,所以,应针对这些实际开展个案研究,形成针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类大学生、一类休闲活动等方面个性化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实践维度:把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是大学体育消费的主要客群,群体消费能力及习惯,据此能够判断出大学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对此文章将从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而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为有关部门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沈阳市区大学如沈阳大学,沈阳工业,辽宁大学,沈阳建筑,沈阳航院,沈阳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本次试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次试验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每个高校100份,回收967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925份,有效率92.5%。

访谈法:基于文章研究目的,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访谈,了解学生体育消费情况,为后文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沈阳市区大学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现象:第一,体育实物消费:在校大学生在体育实物消费方面主要是体现在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饮料及运动保健品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沈阳市区大学在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实物消费可以占到67%。第二,体育信息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主要是体现在订阅体育杂志、观看体育比赛、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体育信息消费方面,在校大学生消费费用占到13%。第三,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劳务消费主要是体现在大学生在培训班消费、俱乐部会费、体育彩票及体育活动场馆门票费用等多个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在校大学生消费费用占到21%,。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家庭条件越好的同学,在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以及体育劳务消费方面的支出越多,而且跟近几年来的消费对比发现,大学生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有上升趋势。

(二)影响因素

实践调研中发现,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来源:可以说,经济来源及经济多少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在1000名调查问卷中,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体育消费水平的直接原因便是经济因素,这个影响可以占到总调查对象的70%。第二,消费观念: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80%的大学生认为,将钱花在体育健康方面是非常值得的,这样也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正在逐步的改进。第三,学习任务重:大学中的课程很多,学习任务较为繁忙,学生往往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因此在大学体育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少。由此可知,学业忙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发展对策

1.树立正确体育消费观

众所周知,体育活动是一项对于身体有着较为健康的运动,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身心愉悦的独特方法。新时期新背景下,很多的大学生已经深刻的认识到“花钱买健康”的道理,因此在体育消费方面,首先要做的是,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体育消费观,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倾向与体育消费相挂钩。体育消费意识淡薄、体育消费理念落后,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作为高校老师及体育部门,需要对于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的消费引导,加强对于体育宣传的力度,尤其是要充分的利用报刊、广播、宣传栏,让学生明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加快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

加快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便捷度,这是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举措。前期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不完善。为此,大学体育部门需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快体育场地基础性建设,逐渐改善大学校园的健身环境。另一方面,大学体育部门还可以将校内体育健身场所改为全民健身场所,这样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进行体育场地改善。在保证学校内体育课程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定期对校外开放,通过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活动,可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从当前来看,大学校园的体育外包行为是极为常见的,学校以登记卡或者是俱乐部会员的形式收取费用,可以解决部分资金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经济能力下进行体育锻炼。

3.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

从高校的角度考虑,高校体育部门需要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或者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体育课内与体育课外相结合,实现体育时间和空间的互补。同时,大学体育部门还可以多开一些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于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如果开发的好,那么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也会得到进步提升。为此,在高校附近设置体育用品销售点,或者进行定时定点销售,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还存在一些盲目性,对此高校有责任宣传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并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育课程改革,为大学生体育消费提供方便与快捷,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出色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少娜.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1,6:12-14.

[2]刘丽娜,胡家浩.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湖北为例[J].体育科技,2014,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