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要求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管理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排放管理要求

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Taking D Group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a centralized management platform, which is a carbon management compan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D Group in 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n designs suitable solution for carbon emissions centralized management for D Group, including management ideas, management content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关键词: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碳交易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centralized management;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44-03

0 引言

国际社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直在作出努力。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限排义务[1]。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进行强制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未来国内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环境约束问题和进行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并开始尝试强制减排[2]。国内的大型电力企业,尤其是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管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实行什么样的管理策略,将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有: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省、湖北省和深圳市等国内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并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展碳排放权试点交易。

2014年1月13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以2010年为基准,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以2010年为基准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五千吨标煤)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报告该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项通知发出的目的在于尽快建立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数据。

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主要为框架性的文件,明确了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2015年将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准备阶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表示要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1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2014年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不仅在试点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而且随着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开始拉响号角[4]。我国若能成功设计并启动碳交易市场,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低碳转型,也有助于提升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还能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重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5]。

截至2015年底,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已经全部启动,20余个行业、26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试点,年排放配额总量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碳市场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已经完成了2次碳排放权履约;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排放配额交易约6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交易额约为23亿元。

目前国家碳交易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D集团公司概况

D集团公司是2002年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国有发电企业集团。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及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新能源项目开发等。集团公司通过实施以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基层企业为基础的三级责任主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

集团公司在国内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辖区内,分别在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各有一家电厂被纳入当地控排企业名单中。2013年度合计分配到的配额为2350万吨,配额获得数量较企业实际排放数量均有少量富余,4家企业均已在2014年完成2013年度排放量的履约,并在2015、2016年分别完成了2014、2015年的排放量履约。

CCER项目开发方面,目前已有13个风电项目、2个水电项目在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信息平台备案,其中1个风电项目的减排量已获得核证和签发,并以10元/吨的价格出售了部分减排量给另一家机构投资者。在开发中的CCER项目20余个,这些项目都将起到为集团公司降低减排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

2.3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管理架构和管理层级不明确

目前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碳排放管理架构,纵观整个集团公司,仍以发电为主营业务,对碳排放管理这一新兴业务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碳排放管理目前暂由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主管,这项业务不属于该部门的传统管理职责范围,同时发展规划部也不是专业化、具备碳交易相关背景的部门。该部门目前以行政命令、发放通知等形式对整个集团的碳排放管理业务进行指导,使得各下级单位只有转发的作用,直到相关通知发放到各基层企业。

2.3.2 缺乏统一的管理流程及制度

正因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管理架构,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也非常欠缺。集团公司层面目前指定的发展规划部中,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在传统管理职能中发挥相应作用,并没有专门针对碳排放管理的流程和制度。这就造成了在执行层面缺乏相应指导、无法统一管理的局面。

2.3.3 基层企业缺乏相关技术储备

发电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是一项新兴管理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基层火力发电企业而言,他们作为碳排放市场的参与主体和执行主体,很有必要对当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相关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非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对于碳排放管理的相关概念还不是很充分,更无从谈起相应的技术储备了。这对以后各个基层发电企业参与到全国范围的碳排放市场将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3 D集团公司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方案设计

3.1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架构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集中化的碳排放管理架构。集团公司内部碳排放管理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或子公司来实现,在参与碳市场的职能上需要获得集团最高管理层的授权。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应至少包括碳资产管理部门、碳排放管理部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建立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3.2 碳排放管理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3.2.1 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部门设置和职能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营业务部门包括碳资产管理部、碳排放管理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根据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和大型国有企业的特点,还应设置财务部、商务合同管理部和综合管理部等部门予以保障和配合。主要业务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如表1所示。

3.2.2 业务部门主要工作内容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工作从最基础的排放数据管理入手,逐步完善管理系统,保证D集团公司下属各企业低成本完成履约,并发现集团内部减排投资、购销优化和外部减排投资的机会。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有:

①配额申报。对于公司的控排类火电企业,应通过前期碳盘查工作摸清各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现状,并开展定期的排放报告工作,对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控排企业进行第三方核查以完成履约并确定每年度的配额发放数量。

②CCER项目开发。对于公司的新能源类型发电企业,可以参与国内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成功开发出的CCER可用于火电企业抵消碳配额,也可以为新能源企业创造额外的收入,应尽早进行优质项目的开发工作。首选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准入门槛低且市场比较欢迎的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项目,以抢占市场先机,尽快降低集团公司履约成本。

③履约交易。根据公司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获得配额数量和持有、潜在的碳抵消额数量,可以确认企业的履约能力,并根据不同企业减排成本制定公司下属各企业的具体交易策略。

④配额/抵消额管理。在国家层面碳市场建立和规则确定的过程中,可建立公司层面的配额/抵消额管理体系,利用可再生能源企业产生的可抵消的排放量对冲集团公司火电企业的配额,形成集团内配额与抵消额的平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之后,其碳交易价格代表的是全社会的最低平均减排成本,因此任何低于此成本的减排都将带来总收益的提升,通过推动减排成本低于碳价的项目实施,可产生更多配额盈余和资产溢价。

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工作内容如图3所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面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问题,提出了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方案,并详细阐述了该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D集团公司而言,充分发挥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集中化管理作用是应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核心举措。随着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电力行业势必会被作为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其中,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对电力生产、管理和运营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发电企业必须将参与碳交易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积极规划,建立专门的碳排放管理公司对于集团化运作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阴俊.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刘潇.碳资产管理及其在中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2):11.

篇2

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市场机制,规范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权交易,是指由省人民政府设定年度碳排放总量以及重点排放单位的减排义务,重点排放单位通过市场机制履行义务的碳排放控制机制,主要包括碳排放报告报送、核查、配额核发、交易以及履约等。

第三条 碳排放权交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

第四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是本行政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

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机构是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场所的统筹管理部门,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准入管理、监督检查、风险处置等监督管理工作。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林业、海洋与渔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统计、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的授权或者委托,碳排放权交易的技术支撑单位负责碳排放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等相关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参照国务院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本省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行业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

第六条 鼓励投资和开发林业碳汇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探索发展碳排放权交易下的林业碳汇交易和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学研究,引导重点排放单位节能减排。

第七条 结合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以及闽台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海峡两岸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碳金融跨区域合作的机制。

第八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广泛开展对碳排放管理的宣传和培训,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碳排放控制活动。

第二章 配额管理

第九条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按照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标准,提出本行政区域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报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审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根据本省温室气体控制总体目标,结合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排放单位情况等因素,设定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制定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细则,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行业基准水平、减排潜力和重点排放单位历史碳排放水平等因素,经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后,制定碳排放配额具体分配方案;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根据分配方案核定本行政区域重点排放单位的免费分配配额数量,通过注册登记系统向本行政区域的重点排放单位免费发放。

碳排放配额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确定一次。

第十二条 碳排放配额初期采取免费分配方式,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逐步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通过有偿分配取得的收益缴入省级财政金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相关工作所需支出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用于促进本省减少碳排放以及相关的能力建设。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在省级碳排放配额总量中预留一定数量的配额,用于市场调节、改(扩)建重大建设项目等。

第十四条 新建重大建设项目的企业所需配额,由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综合考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审核的碳排放评估结果予以核定并免费发放。

第十五条 碳排放配额属无形资产,其权属通过省级注册登记系统确认。

第十六条 重点排放单位因增减设施、合并、分立或者生产发生重大变化等因素,导致碳排放量与年度碳排放初始配额相差20%以上的,应当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报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对配额进行重新核定,并报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由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在注册登记系统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变更登记。

第十七条 重点排放单位注销、停止生产经营或者迁出本省行政区域的,应当在完成关停或者迁出手续前3个月内提交所属履约年对应运营期内的碳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并按照要求提交与履约运营期内碳排放量相当的配额。

重点排放单位分立的,应当在完成分立登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申请配额的转移登记;未按照规定申请配额转移登记的,原重点排放单位履约义务由分立后的单位共同承担。

重点排放单位合并的,应当在完成合并登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申请配额的转移登记,原重点排放单位履约义务由合并后的单位承担。

第三章 市场交易

第十八条 碳排放权交易的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及本省鼓励探索创新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产品等。

第十九条 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包括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以及其他符合交易规则且自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二十条 碳排放权交易应当在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交易机构内进行,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对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

碳排放权交易应当采用公开竞价、协议转让或者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 交易机构应当制定交易规则,报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交易机构应当建立交易系统,并与注册登记系统等信息平网。

交易机构应当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交易行情、成交量、成交金额等交易信息,并及时披露可能影响市场重大变动的相关信息。交易机构不得泄露交易主体的商业秘密。

交易机构应当建立和执行风险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交易参与方应当向交易机构提交申请,建立交易账户,遵守交易规则。交易参与方参与交易活动应当缴纳交易服务费,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第二十三条 碳排放配额的交易价格由交易参与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禁止通过操纵供求和虚假信息等方式扰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秩序。

第四章 报告、核查与清缴

第二十四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依据监测计划实施监测。监测计划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或者认可的标准,编制上一年度碳排放报告,于每年2月底前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不得虚报、瞒报、拒绝履行碳排放报告义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碳排放报告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利用在线监测平台开展相关工作。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建立第三方核查机构名录库,加强动态管理,通过竞争性磋商等采购方式确定第三方核查机构,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报告进行第三方核查。重点排放单位应当配合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核查工作,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材料,不得拒绝、干扰或者阻挠。

第三方核查机构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出具核查报告,并履行保密义务。核查报告应当真实准确。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可以对核查报告进行抽查。核查、抽查费用从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中予以安排。

第二十七条 重点排放单位对核查或者抽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结果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在20个工作日内对异议申请进行核实后作出结论,并告知异议申请人。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碳排放报告、核查报告以及抽查结果,确认各重点排放单位上年度的碳排放量。对由于重点排放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其碳排放量无法确认的,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测算其碳排放量。

第二十九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每年6月底前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提交不少于上年度经确认的碳排放量的排放配额,履行上年度的配额足额清缴义务。

第三十条 鼓励重点排放单位使用经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核证的林业碳汇项目自愿减排量抵消其经确认的碳排放量,也可以使用除林业碳汇外其他领域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其部分经确认的碳排放量,具体抵消办法另行规定。

第五章 监督与保障

第三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下列信息:

(一)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

(二)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业;

(三)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标准以及名单;

(四)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法;

(五)碳排放配额使用、存储和注销的规则;

(六)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和配额清缴情况;

(七)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名录库;

(八)经确定的交易机构名单;

(九)其他依法应当公布的信息。

第三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点排放单位、第三方核查机构、交易机构和其他市场参与者参加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行为信用档案,纳入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第三十三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已履行责任的重点排放单位优先申报国家或者本省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有关资金项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交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给交易参与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制定并执行交易规则;

(二)未公布交易信息;

(三)泄露交易主体的商业秘密;

(四)未建立并执行风险管理制度。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虚报、瞒报、拒绝履行碳排放报告义务,或者拒绝、干扰、阻挠第三方核查机构现场核查,拒绝提交相关材料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第三方核查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给重点排放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出具虚假、不实核查报告;

(二)核查报告存在重大错误;

(三)泄露被核查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未足额清缴配额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责令其履行清缴义务;拒不履行清缴义务的,在下一年度配额中扣除未足额清缴部分2倍配额,并处以清缴截止日前一年配额市场均价1至3倍的罚款,但罚款金额不超过3万元。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碳排放权交易监督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监察机关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碳排放:是指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排放配额:是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是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1单位配额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

重点排放单位:是指满足省人民政府碳排放权交易主管部门确定的纳入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者独立进行核算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

篇3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可能会使企业未来的交易中涉及到碳排放权交易问题,鉴于此企业经营中就会面临新的问题,诸如,投资时要考虑碳排放低的技术项目、日常经营中要核算碳合规成本,并通过提高价格把增加的碳合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等,决策者需要这些信息。由此可见,在低碳经济时代,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从战略的角度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碳成本管理产生的背景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需要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二是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三是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四是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有关碳排放制度最大特征在于“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capandtrade)”计划,参与该计划的国家或地区政府都必须承诺碳排放量在规定限额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的结果导致了企业因购买碳排放权而拥有碳资产,因碳排放而形成了碳成本,扩展了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内容,从而产生了对碳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和碳成本管理内容的研究。

二、碳成本的内涵和计量

传统的成本管理与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有关,同时也与成本归集对象有关,诸如产品、服务、客户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直接成本可以直接归集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中,对间接成本,如果不可以直接归集就要进行二次分摊。随着间接成本在组织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近来学术界对成本会计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成本的分摊,即,用传统的单一分配基础的方法分摊,还是用作业成本法多个分配基础来分摊,从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比较好地反映了成本效益关系。在这些成本研究中,产生的成本核算是计算了产品在出售之前所归集的成本,产品出售后所发生的与此产品有关的成本,一般不纳入核算(除了担保费和售后服务费等)。碳成本管理是环境成本会计发展的一部分,它所关注的成本核算对象远远超出了具体的成本归集对象,碳成本核算是建立在碳排放基础上的。借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15次会议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的定义,碳排放成本定义可以描述为:为消除或减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显然,碳成本计量与传统成本计量有所不同,传统成本计量是以所消耗或转移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代价为内容,而碳成本计量是以碳排放量的估算为基础。

不同的企业由于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不同,其碳排放的轨迹各不相同,所要计量的碳成本内容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见,碳排放量估算标准成为碳成本计量的基础。目前,针对碳排放量的计量还没有形成标准的方法,日本产业经济省制定的以产品生命周期测算商品和服务的碳排放量的方法有比较好的借鉴价值。它要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范围必须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并把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原材料制造和取得、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的分发或销售、产品的使用和处置(或回收),要获取各阶段与碳排放相关信息,并估算各阶段的碳排放量,以此为基础核算产品的碳成本。这种方法细化了每种材料的投入和转换过程,以量化和追踪电、水,燃料和其他资料的耗用,从而反映与之相关的碳排放量,该标准使得不同企业基于碳排放计量的碳成本具有可比性。

恩格尔斯(Engels)以打印机为例说明产品的碳排放成本,包括:原材料制造与运输、员工工作、打印机生产各个过程使用能源而发生的碳排放、废品处理和产品寿命终了资源回收利用各个过程有关碳排放代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补偿。第一,原材料碳成本主要是指与原材料生产、使用和废弃各环节所导致的对环境影响以及治理环境过程中发生的碳排放成本。例如,电池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第二,人工形成的碳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工在履行其职责时需要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例如,工作时开启空调设备,会导致大量的CO2排放;由于人工问题产生残次品,处置这些残次品也会导致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第三,制造费用中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主要是指公用设施成本,例如,水、电和其它动力取得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碳的排放。第四,废物处置碳成本主要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处置成本,因为处置过程中需要耗用大量的能源,其结果就会导致大量的碳排放。第五,回收过程中的碳成本是指产品周期末端,即,产品废弃过程中废物处置和管理所形式的碳排放成本。另外,一些与碳排放管理相关的成本,例如,排放检查、形成报告、支付碳排放权费、咨询费和罚款等。由此可见,碳成本所涉及的内容之广、范围之大是空前的。尽管目前还没能形成被广泛认可的碳成本核算体系,但是,对碳成本的管理应成为企业增强其未来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碳成本管理内容探讨

美国环境保护署设立了环境会计项目,此项目鼓励企业了解企业经营中的所有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并将其纳入到决策中。碳成本是环境成本发展的一个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应扩展到对碳成本的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p#分页标题#e#

(一)企业战略定位中考虑碳成本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战略决策中设立主要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创造。产品差异化战略中,碳效益被认为是各产品市场营销的主要因素;成本领先战略中,同样要充分考虑碳成本的有效管理。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应针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从战略角度分析企业目前的碳排放水平与未来的目标排放量的差距,制定减排计划。短期内企业可能由于参与低碳经济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但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低碳经营的成功不但能为企业节约成本,还可以使企业的利润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由于产品赋予了明显的低碳标志,大大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碳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中应充分考虑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首先,生产活动要达到碳效率目标,生产管理过程要引入精益生产手段,通过减少材料消耗和缩短流程时间降低能耗。其次在成本控制中将与碳排放相关的成本纳入控制对象,关注因减少碳排放而增加的成本。对碳成本应进行直接、间接、固定和变动成本的划分,采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并确定碳成本的动因,把由于碳排放带来的间接成本分摊到相应的产品中。再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成本核算在产品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设计碳友好产品;采用目标成本法确定产品成本时,碳成本要纳入目标成本计算。最后,对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时,要以单位碳消耗产生的利润为衡量指标,确定客户的盈利能力,要把碳效益指标纳入对组织业绩评价的考核内容中;在衡量企业的利润水平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碳效益,即,单位利润碳排放量。

(三)企业市场营销中的碳成本管理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市场定位时都应考虑碳排放的影响。市场调研首先要调研客户对产品碳排放信息的关注度,了解客户为降低碳排放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提升幅度;产品设计时要把碳效率作为产品的一个主要属性纳入考虑,设计理念要融入低碳元素,所设计的产品尽可能满足企业碳排放目标,以使关心碳排放的顾客忠实于企业的产品品牌;从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分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未来的成长,以顾客对碳关注度为基础进行市场划分;产品包装要充分体现企业低碳意识,不但包装材料尽可能使用低碳的可循环材料,而且通过文字说明将产品的低碳信息传递给顾客,诸如“,绿色”、“环境友好”等文字的运用,树立产品低碳形象。

篇4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企业目标;排放成本;现金流量

2008 年1 月我国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了全国性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2012年9月,广东省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批7800万碳交易大单签出。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关心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低碳管理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形象的双赢,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碳排放策略进行研究和选择。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外部性Pigou ( 1920)。随后Coase ( 1960)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而得到纠正,以实现外部问题内部化。Dales ( 1969) 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权交易理论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种形式,通过在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使超额排放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运行机制主要有总量交易机制和信用交易机制。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总量交易机制。在总量交易机制下,国家将各个企业的碳排放上限以许可证或者配额的形式发放给企业。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大的关系。Malik(1990)认为,某些企业的违规行为会影响排放权交易价格,进而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Benz 和Truck(2006)指出,排放权市场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高的排放权价格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施加了更紧的约束。关于排放权价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曾刚,万志宏(2010)指出,由于排放权(EUA)可被视为一种企业的生产要素(资产),因此,EUA 市场价格变动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由于碳排放权的价格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对企业的策略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陈晓红, 王陟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排放权价格受政策和制度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交易价格最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随着政策与交易制度的完善, 影响程度逐渐变小。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大多集中于排放权交易价格、初始分配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本文将从企业本身入手,探讨影响企业碳排放策略选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碳排放决策的基本模型。

二、企业进行碳排放优化战略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做好低碳管理,首先要从战略角度予以考虑,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

(一)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企业存在和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盈利,从计算企业价值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大小及产生该成本的时间。在成本方面。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的排放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排放总成本=减排成本+购买缺口排放权支出-出售排放权收益=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排放权单价×购买缺口排放权数量-出售排放权单价×出售节省排放权数量(1)

谢东明,林翰文(2012)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在上述公式下的企业碳排放战略优化选择。但是上述排放成本模型没有考虑时间成本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碳排放决策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利润和实施低碳战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也采用5年的期限进行分析。考虑了时间成本因素之后,企业未来5年的排放成本应该为(假定企业自主购进节能减排设备):

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环保设备购进成本+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5i

购买缺口排放权金额+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出售排放权收到金额(1+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2)

单位减排成本=(环保设备折旧额+低碳管理其他成本)/实现的减排量(3)

企业碳排放成本=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缺口排放权成-出售排放权收益(4)

从式(2)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碳排放权分配额、企业购进设备成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资本成本。式(2)中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包括所有者资本和长期借款资本在内资本金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是由于企业购进环保设备必然要占用企业的资金。而企业必然要为企业所有的资本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购置长期资产。式(3)中的低碳管理其他成本是指由于企业进行了低碳管理而增加的除了设备折旧之外的其他成本。例如对员工的培训费等。

(二)从降低企业环境风险,节能减排,符合利益相关者要求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

2009年,沃尔玛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这也就意味着凡是碳排放不达标的供应商都将被沃尔玛淘汰。企业为了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要考虑企业现在的盈利状况。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顾客方面,企业要充分保证企业的排放量不高于客户的要求。近年来,各个企业都加强了自身的低碳管理。也开始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有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要考虑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和企业碳排放管理机构等的要求。如果企业的碳排放严重超标,多次被相关部门批评或者被媒体爆出碳排放严重超标,则企业就会在瞬间失去很多顾客,也就失去了市场。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包括企业盈利目标、目前财务状况、利益相关者诉求、节能减排方案可行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

三、企业碳优化战略初步选择模型

(一)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目前的排放量与配额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减排项目成功的可行性大小来决定是否进一步考虑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确保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

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是否实施低碳减排项目,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碳排放是否超过了配额、有没有实施低碳减排的空间以及减排的成本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企业碳排放在配额的限度之内,不存在减排压力。但企业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诉求。第二种是企业排放超过了配额,且目前不存在减排的可能性或者实现减排的可能性很小,则企业就只能被动从市场上购入排放权。第三种是企业碳排放目前超标,但存在优化空间。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实施低碳节能减排项目。如果企业本身技术达标,低于国家规定排放限额,则该类企业短期无需实施减排项目,并且可能会有多余的配额可以像市场出售。在上述情形二的情况下,企业自己实施减排项目成功可能性很小,可以寻去能源管理公司的合作。

(二)企业需要基于自身减排能力的大小、资金充裕度、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企业如何实施节能减排项目。

企业实施减排项目可能存在很多中选择,本文旨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种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框架。研究中以以下两种方案为例:一种是企业自主购进环保设备,独立进行管理。另一种是与节能服务公司(ESCO)签订能源管理合同(EPC),由对方帮助企业进行管理。

我国于1998年首次将EPC模式引入国内。并于2010年8月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其对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的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 ESCO)为实现节能目标像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ESCO的投入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该机制运作是依托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实施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单位减排成本=企业实施该项目节能量合同约定分成比例该项目实现的减排量(5)

EPC下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6)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节能服务公司具有专业化的优势。能够给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及先进的设备。在EPC模式下,项目失败的风险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同时,该类能源管理合同是以节约能源为标准进行管理,企业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的双重收益。其次,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前期不要企业投入设备购置、专业技术培训等费用。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会造成企业长时间承担与节能服务公司就节能部分分成的义务。是一种长时间的现金流出。会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企业资金流是否充裕、节能减排技术是否成熟以及节能减排效果等因素。

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两种模式下企业的单位减排成本,也就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二是对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的影响,也就是考虑企业的资金问题。企业减排成本及未来五年现金流量可由上文(2)~(6)式计算得出。计算所需资料一般较易取得,用以下类似BCG矩阵的方法进行分析:

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对于企业单位减排成本高低的界定主要以从市场上取得单位排放权的成本为衡量标准。如果企业有多种备选方案且减排成本有较大差距,则可以在上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分。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的衡量标准因各个企业状况而异。对于现金流充裕的企业来说,可承受的流出量会较大,反之,则会较小。下面对落在各个区域内的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理想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未来现金流出量少的方案,这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最佳方案,企业只需要最小的资金投入,就能换来低成本的减碳效果。

救急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未来现金流出量多的方案,这种方案一般来说不会在企业的低碳管理方案选择之列,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更好的备选方案,并且企业碳排放严重超标,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社会形象。但这种方案只能用来救急,并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应该尽快研究出新的方案来取代这种方案。

问号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但是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大的方案,该方案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减碳成本并不高,但是企业却需要每年有大量的现金流出企业,决策部门需要对方案进行改进。

备择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但未来现金流量不大的方案,该类方案一般为初期一次投入较高,但投入实施后运行效果良好。但并不仅限于这种情况。这类方案的实施需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证初期投入。

企业应当综合分析企业所有备选方案在矩阵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对于减排能力强的企业来说,无论是采取外购还是合同能源管理等其他模式进行减排,都需要考虑减排规模的大小,企业需要随时在自身减排能力等的基础上关注市场上交易权的价格,合理确定减排规模。对于在企业减排成本高于排放权交易价格时,适当降低减排规模,免得企业利润受损,反之,当市场上排放权价格较高时,企业可以充分使用环保设备的减排能力。以减少从市场上购买排放权的成本或者提高出售剩余排放权的收益。

五、小结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企业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尤其要注重对单位减排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流出量)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对策略进行归类。结合自身状况,做出最有利的策略选择。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对于企业如何把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动向等不具有明显的可测量的因素做出具体探讨,对处于矩阵中四个维度的方案的性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lik, A (1990): “Markets for Pollution Control When Firms Are Noncomplian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8 97-106

[2]Benz, E and S Truck (2009): “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 Energy Economics, 31, 4-15

[3]曾刚;万志宏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金融评论 2010(4)

[4]陈晓红, 王陟昀《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 S) 为例》[J]系统工程 2012年2月 总第218期

[5]王爱国 2012 我的碳会计观 会计研究,5: 3 - 9

[6]谢东明,林翰文 2012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会计研究6:81-88

篇5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碳交易;碳资产质押;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2.4;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1-0098-04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Carbon Asset Pledging Model Based on Carbon Trading

GAO Zhenjuan, ZHAO Daozh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nancial application of the carbon asset to solve the financing problems in supply chain with emission reduction pressure. First, the article defined the carbon asset based on the property of carbon emission permit and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carbon asset pledging. Then, it analyze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upply chain financing gradual progress on the view of supply chain resourc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a new financing model for supply chain, carbon asset pledging, and designes the specific business process of the model in the allowances market.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ing; carbon trading; carbon asset pledging; model design

一、引言

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奠定了碳排放权交易模式的基础,标志着低碳经济的到来。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党的十报告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些政策信号开启了我国碳排放总量控制时代。企业和供应链有了政府的减排压力,而减排必将带来成本和投资的增加[1],寻找有效的低碳融资支持成为关键。

学者们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集中于业务模式分析、信贷合约设计、质押物的管理控制和融资风险管理四个方面。Wei Sun[2]提出了基于质押贷款的供应链系中小企业融资模式。Buzacott[3]定量研究了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和贷款额度的确定以及业务风险。Brueckner JK[4]设计了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下的质押贷款信贷合约。Ding[5]等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了运营决策和资金决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国内学者李毅学[6]等给出了订单融资的实现过程。赵道致、白马鹏[7]提出定期应收票据结算的方式并给出结算次数的定量决策分析。陈祥峰等[8]分析了资金约束下,由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的金融和运营决策。晏妮娜、孙宝文[9]考虑信用额度给出了仓单质押模式的最优策略。温源、叶青[10]研究了自偿性贸易融资中银行和企业的博弈均衡。低碳经济因具有碳排放权交易这种新市场活动,对供应链融资创新产生了新的促进力。合理利用供应链中新型资源,探究碳交易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途径,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低碳化过程中的融资困境,又能促进低碳环境下金融的创新,意义重大。曾刚和万志宏[11]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制度和运行特征。张中祥[12]的研究发现了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在国家之间的差异。Liao 和nal[13]等发现了排放交易市场中的影子价格与均衡价格之间的关系。对碳排放权的应用研究是从会计计量[14,15]和定价理论[16]开始,又有对其金融属性[17]和作为标的物的碳金融理论[18]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为碳排放权的融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碳交易框架下的融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领域,在企业融资角度主要有对CDM项目中CERs收益权质押融资[19]和排放许可下的生产优化问题[20]的研究。文献中对碳交易的宏观研究较多,而对供应链层面的融资研究较少。因此,利用碳排放权的金融价值为供应链提供新型融资模式成为低碳化供应链建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碳资产质押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碳资产是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中所体现或潜藏的在低碳经济领域里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本文仅研究供应链层面的碳资产:从来源角度,可分为总量限制下的政府分配的碳配额和减排项目中产生的额外减排额;从时间角度,碳资产不仅包括现有碳排放配额,也包括未来可实现的额外减排量。

碳资产的可质押性可从准物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分析。第一,碳排放权是以权利人对环境容量的使用和收益为权利内容,因与一般物权存在明显不同而被定性为准物权,在法律上视为物权而准用民法有关规定。第二,根据《民法》,碳排放权是企业支付给政府相应费用而获得的财产利益,归属于无形财产。我国《担保法》规定出质人依法享有的动产或权利可以作为质押进行担保,并规定了质押物的范围。出质人必须依法享有对质押物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并向银行书面承诺为借款人提供质押担保。

排污权也是在总额限制下由政府行政分配获得,并且具有财产权性质,因此,排污权质押贷款是碳资产融资实践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排污权概念,我国最早在1980年代末开始排污交易实践,随后,排污权质押贷款出现[21]。浙江省嘉兴市开展了国内首批排污权质押贷款的尝试。企业在环保部门获得排放权证,可利用权证以质押担保方式申请贷款。之后,绍兴、潍坊等市也陆续开展此类贷款业务[22]。与排污权不同的是碳排放权更具全球性,在全球范围内均可认证为碳资产从而充分具备可质押性。因此,碳资产作为企业的新型财产具有融资应用价值,排污权质押贷款的实践可以推广到碳资产的融资实践。

三、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进分析

(一)供应链资源拓展引导融资模式演进

低碳经济中供应链的资源发生拓展,从而推进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进,引导了未来融资的新趋势。在低碳环境中,企业面对政府的减排压力,可以通过碳交易或直接投资减排获得相应的碳排放权来支持生产,也可将自身的额外减排量通过交易获得营业外收益。于是,碳排放权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参与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过程。传统的供应链资源流可分为MICKE五大类:物质(Material)、信息(Information)、资金(Capital)、知识(Knowledge)和碳排放权(Emission)[23]。

碳交易框架下的碳排放权可以在供应链上下游流动,实现配置,也可以利用其金融资产属性发挥融资的作用。若碳交易价格高于供应链企业的减排成本,企业会选择投资减排,此时就产生了筹集减排投资的融资需求。因此,利用自身现有的或未来的碳资产,企业就可以作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中融资,从而促生了碳资产质押贷款的融资新模式。从供应链整体来看,因为上下游企业配置碳排放权资源的能力不同,减排的边际成本不同,因此供应链存在合作可能:利用整体的碳资产进行融资,从而将资金用在最需要支持的减排环节,以提高供应链企业各自低碳化程度。至此,供应链上碳排放权资源的出现已成功引导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进。

(二)供应链结构变化推进融资模式演进

从低碳经济的长远角度分析,消费者价值中也会增加对商品和服务低碳化的维度,这就使得经济系统中出现创造低碳价值的新服务主体,如碳排放权交易所、能源管理公司、碳资产管理公司等。这些经济主体改变了供应链的物理结构和交易结构,其中物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新经济主体与传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纵向服务关系,表现为嵌入供应链增加环节的衍生企业,如能源管理公司、清洁能源科技供应商等。二是新经济主体与供应链企业进行独立于原本供应链结构的横向服务关系,表现为外嵌到供应链网络节点的衍生企业,例如碳排放权交易所、碳资产管理公司等。交易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前者是指传统的采购原材料、销售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后者指增加了碳排放权的买入和卖出交易。

供应链结构的变化推进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演进。首先,供应链低碳生产的资金需求促使企业直接或间接向低碳服务商寻求融资方案。第二,银行在面对参与“三维”交易的企业的融资需求时,会将企业碳资产列入授信影响因素范围而开发具体的融资业务,以便能够在低碳金融服务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最后,供应链低碳服务企业提供低碳融资服务作为主要业务而获得收益。此时,以碳资产为标的物的质押贷款就成了三方经济主体共赢的模式,是供应链融资的必然趋势。

(三)银企实践力促供应链融资模式演进

实践中,银行授信时开始关注企业的碳资产,将其列入资信评估范围,并不断扩大授信比重。2009年浦发银行牵头为东海海上风电提供了一笔结合传统固定资产质押的碳收益质押贷款。标的物不单是CDM项目的未来碳收益,还包括厂房等固定资产。2011年4月兴业银行为福州兴源水力的CDM项目提供了国内首笔单纯以未来碳资产作为质押担保的授信。为了控制单纯碳资产授信的高风险,银行结合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碳资产贷款。2012年5月,浦发银行为联合国EB注册的单体碳减排量最大的水电项目提供国际碳保理融资,完善了碳资产质押贷款模式。

目前银行的低碳金融实践主要在项目市场中开展。而根据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配额交易占较大比重,这种交易现状与融资实践的反差使基于配额交易的碳资产质押贷款成为趋势。因此,不仅是CDM项目中可实现的碳资产,配额交易下企业的初期碳配额和减排产生的额外碳配额都可以作为标的进行质押。因此,广义上的碳资产质押贷款融资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碳资产质押融资的模式与设计

供应链融资在低碳环境下的演进过程表明了基于碳资产的融资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本文提出低碳背景下供应链企业融资的新模式——碳资产质押贷款(Carbon-asset Pledging)。碳资产质押贷款是指企业或供应链以自身现有或未来可获得的碳资产作为标的物进行质押贷款的融资模式,是碳排放权作为企业权利的具体化表现。该质押贷款模式中的碳资产是广义的,包括基于项目产生的和基于配额交易获得的碳资产。

目前,我国基于项目的碳资产融资案例较多,而基于配额交易下的碳资产还处在探索阶段。实际上,配额交易下的碳资产属于企业现有资产,在质押过程中易监管,变现风险小。同时,由于这种质押模式受众广,不局限在CDM项目企业而普遍适用于生产制造企业而具有独特优势。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配额碳资产质押的优势,推进其未来的普遍应用,本文对配额交易下的碳资产质押进行模式设计。

(一)单个企业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设计

单个企业的碳资产质押贷款可操作性强,目前所开展的贷款实践较多。本文设计配额交易下的单个企业碳资产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流程,利用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进行贷款,以解决生产型企业在低碳生产过程中的融资困难。

① 企业向排碳排放权管理机构有偿申购获得初始碳排放权配额。管理机构向企业开具碳排放权凭证,并与企业签订碳排放权受让合同和委托书,即企业到时若不还贷,排放权管理机构按照预先签订的受让合同和委托书出售该企业的部分排放权,收益所得替企业还贷。

②企业将碳资产凭证质押给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③质押贷款到期,企业正常还款后收回质押的碳资产。

④质押贷款到期若企业未能偿还贷款,碳排放权管理机构出售企业的碳资产为企业偿还贷款。

⑤碳排放权管理机构按照委托合同出售碳排放权,获得收入偿还银行贷款。

⑥若企业逾期未偿还贷款,商业银行将企业的碳资产在碳交易市场拍卖,所得收入优先偿还自身损失。

以上贷款模式在传统的质押贷款模式中引入碳交易机构、碳排放权管理机构两个新主体,其中,碳排放权管理机构依法享有对企业碳排放权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并向银行书面承诺为企业提供质押担保。银行的贷款有质押物的保障,信贷资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其中碳资产变现能力主要受市场供求影响,碳市场是银行主要的风险来源。

(二)供应链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设计

低碳供应链的管理是企业碳管理到供应链碳管理的最终演进结果。随着单个企业碳资产质押的成熟,该融资模式可拓展到整条供应链。从传统供应链结构中衍生出来的低碳服务企业将成为供应链碳资产质押贷款运作中的中间服务商和重要参与主体,因此,可以设计图2的融资模式。

图中所示的模式在单个企业碳资产质押模式基础上引入了供应链服务企业为整个融资过程提供解决方案。有融资需求的供应链将整体的供应链碳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用于支持供应链特定环节企业的减排,着力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该模式要求供应链企业联盟形成一个集中决策主体(图2中虚线框所示),以供应链整体利益为决策依据。在融资之前,核心企业向碳排放权管理机构申请获得供应链碳资产凭证,之后代表供应链同银行进行融资博弈,最后,将质押贷款在整条供应链减排环节分配,还款责任由供应链内部共担,融资模式的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①核心企业向碳排放权管理机构申请初期整条供应链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并与其签订碳资产受让合同和委托书。

②核心企业与低碳融资服务企业签订委托合同,接受其提供的碳资产质押融资服务,并缴纳融资业务服务费。

③供应链服务企业凭借委托合同向碳排放权管理机构申请获得供应链碳资产凭证。

④供应链服务企业将碳资产凭证质押给银行,并与银行拟定贷款合同。

⑤银行与核心企业签订贷款合同,银行向供应链授信,贷款经核心企业分配于供应链的减排环节。

⑥贷款期末,供应链清偿贷款,赎回碳排放权。

⑦质押贷款到期时若未能偿还贷款,碳排放权管理机构按照委托书出售供应链的排放权为供应链还贷。

⑧碳排放权管理机构获得的供应链碳排放权收入清偿银行贷款。

⑨若供应链逾期未偿还贷款,商业银行将所有碳资产在碳交易市场拍卖,所得收入优先偿还自身损失。

由于碳资产属于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最关键的就是风险控制。以上碳资产质押贷款风险主要来源于违约风险和碳交易风险。在应对违约风险方面,模式要求企业清偿贷款后才可赎回碳排放权,以便通过期末政府低碳管理部门的减排核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对无法实现配额约束的企业设置高额惩罚而降低违约。碳交易风险是由于碳市场不完善所影响碳资产变现能力的风险,属于外生风险。预防此类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和供应链服务企业对碳交易市场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制定合理的质押贷款合同,保证质押物基本变现能力。对于其他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银行和企业也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进行合理转嫁。

五、结语

企业和供应链层面的合理有效减排是建设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解决减排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则为低碳经济建设寻得有力的金融支撑。企业碳资产的出现和供应链的融资模式演进使得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成为可能。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推演,提出了使企业、银行和供应链三方互赢的碳资产质押贷款模式。模式中引入政府碳排放权管理机构作为出质人、引入供应链服务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的受托人,并针对配额交易下的质押贷款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完成了碳资产的融资模式设计。本文不仅为碳排放权融资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供应链融资创新,从而推进供应链低碳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唐德才,李长顺,华兴夏.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驱动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9):86-91.

[2]Wei Sun,et al.Business Models and Solution Architectures for SMB Financing in a Supply Chain Ecosystem [C].E-Commerce Technology for Dynamic E-Busines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4.15.

[3]Buzacott J A,Zhang R Q.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9):1274-1292.

[4]Jan K Brueckner.Mortgage Defaul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0,20 (3):251-274.

[5]Qing D,Lingxiu D, Kouvelis P.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ial Hedging Decisions in Global Markets [J]. Operations Research,2007,55(3):470-489.

[6]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比较分析及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7(10):55-62.

[7]赵道致,白马鹏.NRF-LC物流金融模式设计与优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10):84-89.

[8]陈祥峰,朱道立,应雯珺.资金约束与供应链中的融资和运营综合决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3):70-77.

[9]晏妮娜,孙宝文.考虑信用额度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最优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9):1675-1679.

[10]温源,叶青.基于自偿性贸易融资的银行-企业博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0):54-61.

[11]曾刚,万志宏.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金融评论,2010(4):55-67.

[12]张中祥.排放权贸易市场的经济影响-基于12个国家和地区边际减排成本全球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9):95-99.

[13]Liao C,H nal, M H Chen.Average Shadow Price and Equilibrium Price:Case Study of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 Marke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96(3): 1207-1213.

[14]张鹏.碳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研究,2011(05):40-42.

[15]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55-60.

[16]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105-108.

[17]乔海曙,刘小丽.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J].理论探索,2011(03):61-64.

[18]Lewis J I.The Evolving Role of Carbon Finance in Promoting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0,38(6):2875-2886.

[19]张国兴,刘鹏.CERs收益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质押率模型[J].管理评论,2012,24(2):59-70.

[20]杜少甫,董骏峰,梁樑,等.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81-86.

[21]陈德湖,蒋馥.我国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J].软科学,2004,18(2):12-16.

[22]曹艳.创新金融产品,推进排污权交易—嘉兴市排污权抵押贷款制度透视[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206-207.

[23]赵道致,张靓.基于MICK-4FI资源运营模式的供应链成熟度与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8(4):13-18.

收稿日期:2012-12-04

篇6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政府;市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30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非盈利组织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一些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开始制定强制性的碳信息披露的相关法案,意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碳排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之中,碳排放量较多,中国政府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碳信息披露对于自身的发展。根据2014年CDP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回复CDP问卷的数量(45家)再创历史新高,回复率45%处于中等水平,说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但在具体政策层面仍有提升空间。但是我们目前尚未进行专门的立法。

一、国外立法现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或“委员会”)在2010年2月8日了关于气候变化信息披露的指导,这个指导并不是创造新的法律规定,也没有修改现有的联邦证券法,这只是一个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高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清晰性的解释版本。相关规则涵盖了公司的风险因素、业务描述、审判程序的合法性以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并指出公司在其披露的风险因素中加入气候变化的重大风险,风险因素被要求列示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碳排放权配额交易的利润和费用、为了达到排放标准而改进设备的成本、由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引起的市场需求量的变化、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巨大的物理影响以及总量交易机制的财务影响。

197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CAA),这是一个从固定和移动源来调节空气污染的全面的联邦法律,在这个法案中授权美国环保署(EPA)建立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2007年美国联邦法院指出温室气体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在2009年9月美国环保总局了最终的《温室气体强制报告规则》,这个规则要求大约10,000个大型排放设施自2010年1月1日起报告温室气体排放。在2010年5月13日又这些大型设施的具体范围包括发电厂、炼油厂、水泥生产设施等。截至2014年12月24日,EPA共出台了24个关于温室气体披露的最终规则和更正。最终形成了一个温室气体报告计划(GHGRP),这是一个温室气体数据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设施层面的信息,包括设施、产业、区位、气体排放量等数据信息。2015年8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环保局了清洁能源计划,这项计划有望使美国从电力部门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比2005年低32%,同时也减少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烟尘和烟雾排放量20%。这也是一项用实际行动减少碳污染的历史性的一步。表明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认为报告温室气体排放与市场透明度正相关。

2008年11月,英国政府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建立了具有长期约束性的法律来适应气候变化。之后,2013年实施的公司法要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自2013年9月起在其战略报告及董事会报告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碳减排承诺也要求公司向英国环境局报告所有的与能源使用有关的排放情况并购买碳排放配额。作为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EST)的补充,CRC也于2010年4月开始实施。强制性的碳信息披露可以使投资者看到公司节能减排的隐性成本,体现了英国向“低碳转型”战略转型的决心。

澳大利亚于2007年了《国家温室气体与能源报告法》(NGER),为企业和设施的碳排放、能源生产、能源消耗规定了临界点,要求超过的设施和企业向能源效率和气候变化部和温室气体和能源数据办公室提交碳排放报告。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碳排放信息计量、报告以及鉴证条例等实施细则,要求从2008年起碳排放高的企业与企业集团必须通过政府提供的信息平台向相关部门报告碳排放信息。另外,澳大利亚还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为碳数据的保存、浏览、运算、检索做好基础工作。

加拿大环境部2004年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报告要求年碳排放量超10万吨(2009年调整至5万吨)的企业在温室气体报告体系中披露碳排放信息,此后又公布了报告的披露指南、碳计量方法以及鉴证制度,为有报告义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经济的、单一的报告平台。

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国际组织(气候风险披露倡议(CRDI)、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普华永道会计公司(PWC)、全球报告倡议组织(C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分别对碳信息披露的内容做出了不同的界定,(陈华,2013)以目标导向为基础对上述的五个组织提出的碳信息披露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他们认为不同的制定者因其成立背景和碳信息披露目标导向不同,披露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和气候风险披露倡议侧重于碳风险信息的披露,普华永道会计公司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则侧重于披露企业的碳排放量及其产生的影响,CDP则是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强调碳减排治理和碳风险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开始的关于碳信息披露立法的探索和实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在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和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制定时借鉴和参考。

二、国内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企业必须进行碳信息披露专门立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强制性规定,我国企业在进行碳信息披露时依据的是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层面的立法、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等(李挚萍,2013),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于部分温室气体已经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内容,所以可以说它是我国第一部涉及到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另一部是《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这是我国最早明确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也是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企业公开部分环境信息的唯一一部国家级立法。部门规章主要是环境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主要有:《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2003)、《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04)、《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5)、《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2)。另外,我国财政部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还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招股说明书等。除了上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外,各地方也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性地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与法规,如《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02)、《湖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0)等。特别是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后,试点省市此后了各自的工作方案,对碳信息披露均提出了相关要求。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快速增长中的碳信息披露,我们提高了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并在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综上所述,我国的碳信息披露建设应着重从如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加快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应尽快出台一部综合性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法,对碳信息的概念、碳信息披露的适用主体、披露标准、披露范围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碳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制定出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碳信息披露的标准和框架。

(二)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和加强监管。目前,我国7个试点市(深圳市、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天津市、重庆市、湖北省)的碳市场已经全部上线,强制纳入2,247家企业,总配额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三个途径完成履约:配额买卖、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买卖(CCRE)、碳减排项目或实施申报CCER项目,进行自身抵消。随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碳市场深入开展,预计管控企业数量和总配额量将有所增加,管控强度进一步加大。

(三)企业积极参与自愿碳信息披露。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参与自愿碳信息披露和市场反应是负相关关系,但是自愿碳信息披露在减少企业声誉风险和减少碳交易成本的作用却不能被忽视。自愿碳信息披露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也是企业社会责任观的一种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misson Guidance Regarding disclosure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EB/OL].http://sec.gov/rules/interp/2010/33-9106.pdf,2010.

[2]CDP.CDP 2014 China Report[EB/OL].http:///CDP Results/CDP-china-climate-change-report-2014.pdf,2014.

[3]陈华,王海燕,荆新.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

篇7

这一消息,将大家的视线再次引到碳金融上。碳金融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既包括与碳排放权有关的各类权益交易,又包括金融衍生交易、直接投融资活动,以及为减排企业或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就目前而言,我国碳市场的碳交易只允许在现货市场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并未纳入交易范畴。

碳金融起源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一直为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而积极努力,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则进一步明确了世界经济“低碳转型”的大趋势。碳金融的来源是碳排放权。碳排放权具有需求性、稀缺性及流动性特征,其实质是环境产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移。

在大气污染治理紧迫的背景下,历经多轮争议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诞生便显得“恰逢其时”。国家发改委2011年10月29日下发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据悉,今明两年国内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或试点市均将陆续上线,这也意味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版图”将日渐清晰。

据了解,这7个试点地区代表着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形态。整体而言,北京、上海、深圳的减排将集中在大型公共建筑,其示范意义在于建筑和城市减排;广东、湖北、重庆和天津的减排集中在高耗能产业,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借鉴意义更大。

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产品的制造者是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配置关系就构成了一级市场。政府发放配额有无偿和有偿之分,除了免费的配额之外,有偿的部分就会存在价格。政府是卖方,企业是买方,而交易所是让买卖双方能够产生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的场所。

企业买回来的碳排放权配额,有可能在用的过程中产生富余的碳排放权配额。这包括淘汰原来的落后产业、或者是使用新的技术、新的能源使得碳排放降低等原因。这时允许企业出售碳排放权配额,就形成了二级市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李正希曾表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应该成为碳交易所交易的内容。

目前,欧洲、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日益成熟。以欧盟为例,借助于排放交易体系的实施,欧盟已培育出多层次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并带动了碳金融产业的发展。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竞相加入,碳排放管理已成为欧洲金融服务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碳交易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及条件成熟,中国版碳交易市场也同样需要期货市场的参与,让期货产业介入到碳价格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真正市场化的交易模式。针对碳期货业务,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曾表态称,未来将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加强碳排放权交易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合作,开发低碳金融产品,以吸引更多机构参与到碳市场中来。

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国内首个运行的强制碳市场。据悉,交易所采取的是市场定价的原则,最终价格由市场供给、投资人对市场的预期、能源价格、企业减排成本等因素制约。

据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启动当日交易信息显示,首个交易日已经完成8笔交易,其中3笔来自企业,5笔来自个人,碳交易价格拟定为每吨30元,略高于欧洲碳价。目前欧洲碳排放市场上的碳价约2.6-2.8欧元,美国加州约为10美元,而澳洲价格最高,为20澳元。

发展状况

在2012年9月,湖北与广东分别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后,两省曾有意探索碳排放交易权的省级联动,不过至今尚无实质性的进展。但依照欧盟经验,碳交易体系的搭建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从基础排放数据统计,到技术和规则配套,再到交易管理办法和管理平台设计。相比而言,中国的碳市场建设目前呈现为“倒金字塔”结构,先有国家目标、规划和管理办法,之后研究配套措施,底部还缺乏基础数据作为金字塔塔底的支撑。未来从区域交易平台体系扩展到全国之后,系统性难题或将存在。

目前,企业和投资者的意识均处于培养阶段。据本刊了解,目前只有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一家已经开展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而其他的多数交易所尚处于准备中,还未正式开放市场上的碳交易。

在华南地区,有两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除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之外,还有一家是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据本刊了解,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是广州省指定的碳交易平台,主要从事碳排放权配额的现货交易。目前主要是基于自愿减排的企业在进行试点,还没有进入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配额交易阶段。

除了企业之外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也被允许进入“炒碳”行列,这是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一大亮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深圳碳市场的发展。目前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放的投资者会员分两类:一类为个人投资,需要一次性缴纳会费2000元,每年交年费1000元,也就是说首次投资的门槛为3000元,在排交所开户的个人不限深圳户籍;另一类为机构会员,一次性缴纳会费50000元,年费30000元。

篇8

【关键词】 碳排放权; 总量交易机制; 分类核算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5-0054-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变暖愈演愈烈,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都密切关注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我国国家标准委员会于2015年11月19日了《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并对10个重点排放行业如钢铁、民航、发电、水泥等提出了具体的核算方法与报告要求。新标准不仅吸收了其他国家在制定核算标准方面的经验,而且充分研究了国内碳交易试点的实际情况,让涉及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有了一致口径,是国家标准从零到有质的飞跃。2016年6月1日起,相关企业按统一的要求对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测量和报告。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二阶段分析

苑泽明等(2013)指出目前国际上的交易机制有两种:基线信用机制和总量交易机制[ 1 ]。基线信用机制中包括管理当局、排放企业和测算机构,在每个会计年度初期,管理当局为排放机构的排放量划一个基准线,会计年度结束时由独立的测算机构核定排放企业的排放量,并与期初的基准线比较,典型的是清洁发展机制(CDM)。总量交易机制中只包括管理当局和排放企业,在会计年度开始的时候,管理当局给排放企业发放一定数量的排放总额,在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企业应当再将这部分排放量提交给管理当局。

目前可以将国内的相关交易分为两个环节:一是CDM项目阶段,二是基于总量交易机制下的交易阶段。在CDM项目中,有些发达国家的减排量达不到基准线,可以将一部分减排量在我国完成,付出的成本就是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减排方法的使用权。在参与项目之前,企业将项目交由国家发改委审批,再由联合国理事会审查批准后可在CDM项目注册,会计年度末由测算机构测算减排量,取得认证的减排量就可以与发达国家交易。我国在出售时并不是直接与承担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交易,而是由国际银行等第三方完成,且这个阶段我国国内没有活跃的碳交易市场。

沈剑飞等(2015)认为我国正式进入碳排放权交易二阶段的标志是被联合国纳入强制减排行列并且碳市场建立和碳交易普及[ 2 ]。虽然我国还未被纳入强制减排的行列,但已经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且随着我国七个省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建立,碳交易市场已现雏形,一旦进入二阶段,就要建立相应的交易体系。政府应首先根据往年的排放情况,为各企业设定当期的可排放总量,期末时超额排放主体可从市场中购买所需的排放权,超额减排主体可以将超额排放部分公开交易,也可以留作以后年度待用。此时碳市场已经全面建成,各排放主体都参与进来,这就需要国家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来规范将要形成的碳市场及各交易主体的行为[ 3 ]。

三、碳排放核算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对于碳排放权如何在会计上进行核算,国内外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和经验。首先,在碳排放权的确认方面,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会计要素中的资产已经没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碳排放权的不可视是由于“肉眼”的局限性,但它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测量,应该确认为存货,可是碳排放权的有效期限最长达五年,与存货的流动性特征不符合;大多数学者赞同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或类比“交易性金融资产”。李晨晨(2012)认为由于我国暂时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无法为碳排放权的买方卖方和投资者提供完备的金融交易服务,从而其流动性受到限制,所以暂时不能纳入金融资产;刘美华(2011)将碳排放权归类于企业污染物排放权,而排污权没有物理形态,目前先列为无形资产,将来市场条件允许时,再另设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其次,在碳排放权的核算方面,很多学者对如何设置科目、如何编制分录进行了研究。张薇等(2014)提出有必要从投资方与消费方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会计确认,以获取碳产权为目的的消费方可设“环境资产――碳排放权”,以获取碳财权为目的的开发方(碳汇生产者)和中间投资方(原本用于消费的碳排放权有剩余而转为交易)可设“投资性环境资产――碳排放权”[ 4 ];沈剑飞(2015)则将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分为“CDM项目阶段”和“后京都时代阶段”,在“CDM项目阶段”直接在无形资产下设明细科目“碳排放权”核算,在“后京都时代阶段”根据持有意图,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持有的计入“碳经营资产”,作交易用途的计入“碳金融资产”。

笔者认为不论是从会计主体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持有目的的角度出发来区分不同的碳排放权,其实并不矛盾,都是对其实质的深刻解读,且随着京津沪渝等七大碳交易试点的建成和运行,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加入到减排的队伍中来,我国离2017年建成全国碳交易大市场的目标越来越近,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先从环境污染重、碳排放量大、减排任务艰巨的行业入手。工业是碳排放的行业巨头,随着《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的出台,希望本文对生产经营用碳排放进行生产排放和日常排放的细分,能为会计准则的构建提供参考。

四、基于碳排放权交易二阶段视角下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构建

(一)经营性持有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在二阶段下,企业为了生产而持有的碳排放权要设置“碳经营资产――碳排放权”进行核算,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列报,并在实际耗用时摊销至相关的成本费用科目。

1.碳排放权的初始确认

获得碳排放权的途径一般有期初监管者免费分配和从市场购置两种。对于期初的碳排放权,有“净值法”和“总值法”两种初始确认方法。“净值法”是指对政府免费发放的不予确认,仅对购买的碳排放权按历史成本确认,这种方法被国外学者指出会造成会计信息缺乏一致性的缺陷。因为不管是购买的配额还是免费发放的配额,都会产生排污的利益流入,而仅对外购的排污权确认,并不能反映企业排污的全部成本。因此,本文建议采用“总值法”对碳排放权进行初始确认,从公开市场上购置的碳排放权按实际支付的价款确认,而政府发放的排放额以公允价值计入递延收益。

(1)取得外购的碳排放权

借:碳经营资产――碳排放权

贷:银行存款

(2)取得政府发放的碳排放额

借:碳经营资产――碳排放权

贷:递延收益

2.实际产生碳排放的分类

新标准要求企业划分温室气体的核算边界,包括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净购入的电力与热力产生的排放和特殊排放四大部分,并在所确定的核算边界范围内对各类温室气体源进行识别,对排放源部分举例说明如表1。

在企业对温室气体来源进行核算分类后,会计上可以将碳排放分为生产排放和日常排放,设置明细科目进行分别核算。生产排放用于核算为了生产活动而产生的部分,包含:“燃料燃烧排放”中固定燃烧源的排放和用于货物运输的移动燃烧源的排放;“过程排放”;“净购入的电力与热力产生的排放”中用于生产的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特殊排放”中用于生产活动的生物质燃料燃烧。日常排放则指维持企业日常运作而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燃料燃烧排放”中企业人员出差往来产生的移动燃料源的排放;“净购入的电力与热力产生的排放”中用于日常使用大小电器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特殊排放”中企业人员出差往来产生的生物质燃料燃烧的排放。根据具体的排放源实际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转入相应的成本费用。

(1)生产排放

借:生产成本等

贷:碳经营资产――生产排放

(2)日常排放

借:管理费用等

贷:碳经营资产――日常排放

3.政府分配额的摊销核算

期初收到政府分配量时,已经确认了碳经营资产和递延收益两个科目,如上文所述碳经营资产已经按照实际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公允价值转入了相应的成本费用科目,递延收益也应在每月末平均确认为利得。

4.期末剩余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期末企业有剩余的碳排放权未使用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留到下期使用或者在市场上转手。留到下期使用的部分根据“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减值测试并披露;如果拟出售,则持有意图已经改变,不是为了生产经营而是为了近期出售而获利,这时在会计上应按公允价值计量转换为“碳金融资产”核算,并与原来的账面价值比较,增加的部分计入利得,减少的部分计入损失。

(1)期末计提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碳经营资产减值准备

(2)转换为交易性持有

借:碳金融资产――碳排放权

营业外支出(差额)

贷:碳经营资产――碳排放权

营业外收入(差额)

(二)交易性持有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在二阶段,碳排放权除了为生产经营持有外,还有一部分是在市场上销售而获利,这部分性质接近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设置“碳金融资产――成本”和“碳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

1.碳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

从取得时就意图出售以赚取差价的碳排放权,购买获得的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如果是政府免费下发的,仍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月末再转入利得。

借:碳金融资产――成本

贷:银行存款、递延收益等

借:投资收益

贷:银行存款等

2.碳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每期末,应该对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重新测量,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或贷记“碳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碳金融资产出售的会计处理

将以交易为目的的碳排放权出售的时候,售价和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持有期间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余额在贷方为例)也转入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等

贷:碳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差额)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三)两种碳排放权的相互转换

毛政珍(2015)从成本管理视角出发,认为两种持有动机允许企业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后按最优效益进行转换。当购买新的碳排放权成本小于市场售价时,企业有动机将经营性持有转换为交易性持有;反之,当交易性持有碳排放权的售价小于购买新的经营性持有碳排放权时,企业也有动机将现有的交易性持有碳排放权转为自用。在前文的期末处理中对剩余的碳排放权改变持有意图而出售就是将经营性持有转换为交易性持有的一个特例,而将交易性持有转换为经营性持有时,按转换时的公允价值计入碳经营资产。

借:碳经营资产――碳排放权

营业外支出(差额)

贷:碳经营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

营业外收入(差额)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投资收益

五、结论

随着七个交易试点的成立,越来越多的排放主体加入到节能环保行列中来,我国进入碳排放权交易第二阶段后,将建立类似于EU ETS的交易体制,相关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必经之路。本文设想将企业的碳排放权按用途分为经营性持有和交易性持有,经营性持有部分计入无形资产而交易性持有部分作为金融资产,阐述了从初始确认到最终处置这一完整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二阶段下的会计核算体系建立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苑泽明,李元祯.总量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3(11):8-15.

[2] 沈剑飞,伊静,孙俏.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两阶段下会计核算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5(13):122-124.

篇9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people began to realize the ser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Greenhouse emissions is the first reas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people began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direction developed from green supply chain research to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research.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iming at clear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ow carbon supply chain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P键词: 低碳;供应链;研究综述

Key words: low carbon;supply chain;research review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58-02

0 引言

低碳供应链的兴起来源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是现在的热点问题。环境遭到破坏究其原因就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以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寻找办法降低碳足迹。近年来,国家也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着手制定相应环境改善措施。低碳供应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供应链的提出与研究为实际生产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碳足迹。但是低碳供应链提出时间较短,发挥作用并不完善,对此方面的研究文献还不全面。因此,本文对低碳供应链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1 低碳供应链的提出

低碳供应链管理是在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最初的供应链管理中,人们只是针对供应链的经济性进行管理,但随着供应链运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开始把环境因素考虑进来,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6年,是由MRC提出的。虽然绿色供应链考虑了环境因素,但是对于经济、社会、环境这三方面的协调性并没有关注,致使绿色供应链还不够完善,于是可持续供应链走入研究者的视线。可持续供应链最初是由Drumwright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对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低碳供应链的出现就是基于以上两种供应链的提出,碳排放被研究者关注开始于2010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低碳供应链比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要求更为严苛,且供应链管理复杂度更高,但是低碳供应链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2.1 低碳供应链研究方法 杜少甫等在限额与贸易系统约束下建立了博弈模型,在此模型下,博弈双方分别是一个依赖碳排放的生产厂商,一个是碳排放供应商的两级供应链模型。在此模型下得到了唯一的纳什均衡点,碳排放供应商与依赖碳排放的生产厂商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购买碳排放单位价格及生产量做出自己的最优决策。杨红娟等通过传统的DEA方法对低碳供应链的运营状况进行了评价。杨洪娟提出五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指标,并且做出了八条虚拟供应链,最后得出结论,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为使供应链达到最优要减少要素的投入量。

2.2 低碳供应链模型建立 赵道致等通过建立微分博弈模型,研究了单个供应商和单个制造商长期合作的两级供应链中合作减排问题。文中分别对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博弈情况与供应商、制造商协同纵向合作减排的状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均衡策略,并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供应商与制造商的纵向合作减排对提高产品减排量的作用较大,同时整条供应链的利润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何华等从微观低碳的角度出发,对碳限额、碳限额与贸易、碳限额与贸易投入绿色技术这三种情况分别建立相应的定价策略模型,并得出结论:在碳限额政策下,企业的最优定价与利润小于无限额下企业的最优定价与利润;在碳限额与贸易政策下,企业的最优定价位于碳限额与无限额最优定价之间;在碳限额与贸易加入绿色技术政策下,此时,企业的最优定价主要取决于限额时产品的边际利润;另外适当的绿色技术的投入,可以增加企业的期望利润。

3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趋势

低碳供应链的提出基于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低碳供应链较以上两种供应链更为复杂,要求更加严苛。低碳供应链要求产品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加工、生产与回收等各个环节减少碳排放量,弥补了以上两种供应链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一个闭环系统,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回收与利用,促进了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低碳供应链的研究经过了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供应链研究的逐步完善,也是供应链研究的意义与动力。最初的供应链的研究只是一些定性的分析,并不能拿出客观的数据令人信服,但是现在低碳恭供应链的研究不管是从模型的建立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来看,其结果的得出都有科学的数据作为支撑,这使得研究更加准确与科学。

4 低碳供应链研究的不足之处

低碳供应链是一个新兴事物,对此的研究文献较少,还不成熟,所以在实际的经营中,低碳供应链的建立实例并不多见。低碳供应链的研究不足之处有三:一是研究切入点都是从供应链的外部影响因素入手,比如国家政策的提出或是企业间的合作减排,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量;二是供应链涉及多个环节,如果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碳足迹的测量,现在为止还没有科学合理的测量办法。三是低碳概念的提出,国家并没有相应的管理政策去应对低碳供应链的管理为问题,现在国际上建立了碳限额与贸易系统,但是由于系统的初步建立,其实施的具体要求还不规范,这就使得低碳供应链处于管理混乱的局面,不利于供应链的研究与发展。

5 结语

低碳供应链是在原有供应链的基础上加入低碳这一因素的考虑,它比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的组成内容更为复杂,对环境保护的反应能力也更强。低碳供应链要求从产品的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加工与废料的回收等一系列环节降低碳排放,其实施效果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最大力度保护了环境。但是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研究内容还需进一步成熟加深研究内容,同时研究方法也须随社会的发展要求作出创新性改变,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雪琳,赵志鹏.“新常态”下低碳供链管理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15(10):50-51.

篇10

 

景区交通作为改善景区可进入性、实现游客分流、提升游客体验、提高游客游览效率的重要手段,已经被许多旅游景区重视,并将景区交通作为应对游客井喷的关键举措和景区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游客也习惯于借助景区交通获取更好的游览体验,实现对景区游览的时间和体力分配。

 

从我国景区交通实践看,景区交通是旅游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手段。交通已经成为旅游景区的主要能源消耗,是旅游景区碳排放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景区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使用和废弃物处理,其中,能源碳排放主要来自交通车辆的燃油消耗和景区居民生活、管理部门办公的电力使用,废弃物碳排放来自游客粪便、垃圾的处理。因电力属二次能源,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且景区的废弃物都是通过车辆运到沟外进行处理,碳排放并不产生在景区之内,所以景区人类活动的直接碳排放基本来自交通车辆的能源消耗,旅游景区交通碳排放不仅能基本反映景区的能源使用及直接碳排放情况,而且有助于了解能源活动的不同主体对景区的环境影响程度。

 

从旅游交通研究来看,交通碳排放已经成为仅次于交通线路规划、旅游流等的重要研究内容,现有旅游交通碳排放研究多集中在一国或某一目的地旅游交通的综合碳排放,且研究多以区际交通碳排放为主,专门针对景区内交通碳排放的具体研究较少。目前景区交通碳排放的相关研究有如下特点: 一是多与旅游目的地碳排放研究相交叉。如王怀采( 2010) 对 2008 年张家界旅游业碳足迹从食住行游购娱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张家界旅游业碳足迹为 6 685 816. 16kg,其中目的地客源地之间交通碳足迹为 5 442 839. 93kg,占 81%。张家界目的地旅游业碳足迹为 1 242 976. 23kg,而张家界间交通碳足迹 491 121. 63kg 与张家界各保护区内交通碳足迹 283 317. 18kg 分别占张家界目的地旅游业碳足迹的39. 51%和22. 79%。交通作为景区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在不考虑目的地客源地往返交通碳排放情况下,景区交通已占到目的地旅游业碳排放 1/5 强。王立国( 2011) 采用了综合模型江西省各旅游部门的碳足迹,结果发现旅游行业碳足迹的 95% 以上来自国内旅游,旅游六大部门的碳排放中旅游交通碳足迹占总量的37. 84% 。二是多被纳入旅游目的地交通进行综合分析。如肖建红( 2011) 分析了舟山群岛旅游过程( 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景区游览、旅游餐饮、旅游废弃物) 碳足迹,指出舟山群岛旅游交通碳足迹最大。三是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景区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交通方式、出行距离、车辆排量、车辆燃油类型、碳排放系数等,而人均交通碳排放则与车辆的载客能力、调度能力等有关。李伯华( 2012) 发现不同类型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碳排放总量最大,能源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旅游景区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提出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则是抑制碳排放的有效因子。Lin Tzuping 通过对台湾 5 个国家公园旅游交通碳排量的研究发现,交通方式和出行距离不同使得彼此之间人均交通碳排放差异较大。四是多集中低碳景区建设与景区交通低碳策略研究。如重视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的低碳宣传和合理选择,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营机制;增加交通工具载客能力、鼓励乘坐公共交通而非私家车前往目的地等可以帮助减少交通碳排放。

 

景区交通碳排放虽然是由景区内不同交通工具能源消耗产生的,但更深层次上反映的是景区内不同主体行为活动的环境影响。我国景区交通主要可分为观光车辆、私家车、工作车辆三种,分别反映不同活动主体,如游客、居民和工作人员等的交通行为及活动。因此,景区交通碳排放不仅仅需要关注景区内旅游交通碳排放,还需要对景区内其他活动主体,如景区内居民、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交通碳排放进行研究,因为在居民收入改善、游客服务和景区保护需求提升的大环境下,私家车和工作车辆的增长也是景区碳管理必然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但从现有文献研究看,景区私家车和工作车辆碳排放尚未被纳入景区交通碳排放的研究视野之中,相关研究多是集中在城市私家车的碳排放研究。研究学者对私家车碳排放普遍予以重视,认为私家车数量激增是造成居民出行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居住分布与城市公共品分布的空间匹配程度越高,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概率越小; 私家车出行成本越低,就业可达性越差,碳排放越高。

 

提出限制私家车数量成为最为关键的减排措施,设计合理的道路交通方案,使汽车尽可能接近其经济车速,改变汽车燃料种类等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旅游交通已经成为旅游业碳排放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研究多以区际交通碳排放为主,专门针对景区内交通碳排放的具体研究较少; 在景区交通碳排放研究方面多集中在游客交通方面,尚未关注景区内居民、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交通碳排放。因此,研究旅游景区不同主体行为的交通碳排放,既有助于识别景区内交通的碳排放主体,进行碳减排责任分担,探寻碳减排因子和低碳路径,也可弥补现有旅游交通研究的不足,促进低碳景区建设,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方法选取

 

排放系数法是旅游业碳排放测算通常使用的方法,采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某种产品或活动的碳排放统计平均值,对小规模、区域范围小的组织或区域的碳排放量估算有较高的效率。

 

同样对于旅游景区碳排放评价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很高的借鉴价值。目前国际上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可以分为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和旅游地碳排放测度,多数都将旅游业产生的直接碳排放作为研究的重点,主要通过实证调查、权威数据获取等来测算出每个旅游业碳排放源及其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二、研究区域选取

 

作为 2012 年最受游客欢迎、游览人数最多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九寨沟通过对景区交通观光车的出色调控有序分流游客,通过错峰进出,减少景区居民私家车在高峰时段进出,通过分时段经营对景区工作车进行工作安排等措施使景区有秩序运营,保证游客游览优先,并获得良好的游览体验。同时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轻游客对环境的干扰破坏,开通景区绿色环保观光车,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以及通过垃圾全部打包外运集中处理,实现了景区垃圾日产日清、动态保洁,在景区交通管理方面做出许多创举。2012 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被评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以表彰其在“低碳、零碳景区”方面做出的贡献。文章选择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实证区域,对九寨沟交通车辆的数量、运营里程、燃油变化等进行跟踪观察来分析交通碳排放的情况,一方面可以考察景区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找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 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景区交通的碳减排分析,完善景区的碳管理策略。

 

( 一) 选取依据

 

九寨沟旅游发展对景区交通有极强的依赖,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独特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再加上人数众多的游客游览需求,要实现游客体验与景区保护的同时兼顾,必须辅以大众化、高效化、便利化的景区交通。首先,九寨沟的瀑布、湖泊、原始森林、藏族风情等重点景观主要集中在“Y”形主沟内,全长 50 余公里,不同景点之间距离较远,游客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在 1 ~2 天内完成游览。其次,自九寨沟 1982 年旅游开发以来,游客数量不断上升,2012 年游客数量创新高达到363. 86 万人。如此多的游客集中在景区之内,使得游客分流、游客服务的压力加大,九寨沟需要增加观光车辆,并进行调度,同时对保护区每个停留点游客数量及动向进行跟踪预测,以提高调度效率,改善景区可进入性。再次,因为九寨沟地处山地地区,受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且生态脆弱对环境保护要求高,使得九寨沟必须加强工作车辆管理以确保游客人身安全与景区生态安全,如增加垃圾车和粪便车的废弃物处理; 加强含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等特殊公务车辆的调度; 提供保护区安全监管、保障服务以及配备车辆进沟安装设备开展科研及保护活动等。此外,九寨沟内还居住有 2 000 多名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当地居民家庭多拥有家庭轿车用于日常生活和经营活动,可见私家车也是景区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数据获取

 

文章数据来自对九寨沟国家风景管理局、九寨沟观光公司、九寨沟景区内村寨居民的访谈调研。九寨沟景区观光车辆的数量、行驶里程、百公里油耗等数据通过观光公司访谈所得; 私家车数量、品牌型号、排量获取自九寨沟管理局法规处,先通过网络检索获得私家车百公里油耗根据其品牌型号,再通过算数平均求得私家车汽油和柴油的百公里油耗; 工作车辆数量、品牌型号、排量获取自管理局办公室小车班,百公里油耗根据其品牌型号网络检索获得。本文所采用的数据经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核实,基本无误。

 

三、研究分析

 

( 一) 九寨沟不同主体的交通行为分析

 

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游客游览体验、加强景区安全管理,九寨沟自 1999 年起限制外来车辆进入保护区游览,目前允许进出的车辆基本分为三类: 为游客服务的观光车辆、当地居民私家车、后勤辅工作车辆。观光车辆分为使用柴油的大巴车和使用汽油的中巴车; 当地居民私家车分为使用汽油的轿车面包车和使用柴油的卡车、货车;工作车辆分为使用汽油的皮卡轿车、班车等和使用柴油的施工车辆、后勤车辆等。从九寨沟交通车辆所属主体来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部运营的交通车辆可以划分为观光公司用车、诺日朗中心用车、居民用车、管理局工作车辆和外单位车辆等。从行驶道路区域看,观光车辆行驶在主沟“Y”形沟道路区域; 私家车根据其村寨位置不同行驶范围集中在从景区入口到村寨的道路区域;工作车辆根据其工作性质不同形式范围有所不同,但也基本集中在主沟的道路区域。

 

2012 年九寨沟景区内运营的观光车辆共有373 辆,大巴主要以宇通、金龙、亚星为主,采用柴油为燃料; 中巴以丰田、尼桑为主,采用汽油为燃料。九寨沟景区内最初以燃气车为主,但因动力不足,在 2000 年前后已经全部更换为燃油车辆,每年观光车辆都会进行更新换代,大巴中巴的数量及比例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整体的趋势是观光车辆的排放标准在不断提高,目前正处于由欧三标准向欧四标准的过渡阶段。

 

当地居民私家车拥有量随九寨沟内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增加,私家车消费已经由低档走向高档、由小排量走向大排量、由代步走向享受。2012 年景区内拥有出入证的车辆有 243辆,有货车、皮卡、面包车、轿车、越野车等不同类型,但整体上看,私家车主要是服务家庭生活休闲交通,服务农业和商业较少,燃油以汽油为主。

 

九寨沟工作车辆主要是为景区管理和游客游览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使用主体是管理局工作人员和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管理局的工作车辆,其中普通公务车辆如皮卡、面包车等,主要服务于科研考察、环境保护、活动交流、垃圾处理等,执行特殊公务工作车辆,如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 二是驻九寨沟保护区诺日朗中心公司的工作车辆,主要服务于接送工作人员进出、后勤补给物资等运输、垃圾处理等; 三是观光公司的工作车辆,主要服务于保护区调度、游客购票检查等; 四是保护区担负建设任务、抢险任务的施工单位的工程运输车辆等。九寨沟工作车辆有其明确的行驶和运营规范,采取与游客避峰活动的策略。

 

( 二) 九寨沟交通车辆碳排放分析

 

根据九寨沟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运行特点及其规律性,采用管理局官方统计与抽样调研统计方法获取九寨沟交通车辆的燃油耗用量; 然后根据公式( 1) ,结合表 1 提供的碳排放系数,可以计算出交通车辆在 2012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如表 2 所示: 2012 年九寨沟交通碳排放总量为9 484. 57吨,其构成有以下特点: 第一,柴油车是主要碳排放因子,车辆的柴油碳排放占 78%,汽油碳排放占 22%; 第二,观光车辆是最主要的交通碳排放源,占总量的 97%,私家车和工作车的碳排放仅占 3%。

 

从不同主体行为看,游客的旅游交通活动是九寨沟景区的最主要碳排放来源,当地居民自驾和工作人员交通服务对碳排放贡献很少。分析其原因在于: 九寨沟作为旅游景区,游客是景区内最主要的活动主体,观光车辆是景区内最主要交通工具,并且观光车辆能源消费以柴油碳排放占主体,故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 工作车辆作为景区运营的后勤保障,主要为保障景区与游客安全和旅游活动顺利开展,虽然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少,沟内运行时段受到严格规范控制,碳排放比重也很小; 因九寨沟对景区居民数量及私车拥有量也一直采取控制措施,并对私车在景区内的行驶时间段有严格限制,使得私家车排放量比重很小。

 

( 三) 九寨沟景区交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从人均碳排放和车均碳排放来考察九寨沟交通的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是根据交通车辆的乘坐人数来计算,观光车辆的乘坐人数采用的是2012 年九寨沟游客人数,私家车乘坐人数采用的是景区居民人数,工作车辆人数采用的是九寨沟管理局及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车均碳排放根据车辆数来计算,车辆数采用的都是 2012 年九寨沟不同交通车辆的数量。结果如表 3 所示: 九寨沟观光车辆人均碳排放最低,私家车和工作车辆的人均碳排放较高,是观光车辆的 54 倍左右;观光车辆的车均碳排放最高,是工作车的 9 倍,是私家车的 39 倍。九寨沟为观光车辆在景区内是重复循环运营,年行驶里程远高于工作车辆和私家车,故车均碳排放最高。

 

从不同交通主体来看,游客旅游交通碳排放强度最低,景区居民的交通碳排放强度最大,工作人员交通碳排放强度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 九寨沟内游客数量众多,观光车辆载客量大,且能根据游客分流需要及时调配,最易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碳排放强度最低; 私家车和工作车辆的使用人数有限,人均碳排放较高,说明载客量大的交通工具具有更高的服务效率,能够使更多人受益更有社会价值,人均碳排放强度也更低。

 

( 四) 九寨沟景区交通碳排放的趋势预测与减排压力分析

 

首先,景区交通碳排放的未来趋势与其不同主体行为的活动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活动主体还在不断增加,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景区交通碳排放势必继续增长。先从游客数量增长来看,世界旅游组织( WTO) 预测到 2020 年全球游客数量平均每年将增长 3. 8%,亚洲和非洲将是外国游客人数增长幅度最大的地方,增幅有望达到 4% ~6% 。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09) 指出“到 2015 年,国内旅游人数达 33 亿人次,年均增长 10%”。九寨沟作为我国最受欢迎的山地类旅游目的地,游客人数也必然呈现增长,其观光车辆能源消耗也必随之增长。根据 2005 到2007 年九寨沟游客人数与观光车辆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游客数量每增加 1%观光车辆碳排放增加6. 7% 。

 

而工作车辆作为确保游客安全、提升体验的保障性手段,其数量及运营增长与景区游客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大约每增加 10% 的游客,碳排放工作车辆碳排放会增加 1%。再从居民人数变化分析,九寨沟已经采取严格的沟内居民管理政策,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但随居民收入提高,私家车排量和使用增加,根据 2007 到 2012 年居民私家车碳排放统计,呈现年 10. 6% 的增加态势。

 

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2015 年、2020 年的观光车辆、私家车、工作车的碳排放进行预测,九寨沟景区交通碳排放量到 2015 年、2020 年将增长到11 519. 46 吨、15 946. 48 吨,分别是 2012 年碳排放的 1. 2 倍和 1. 68 倍。

 

其次,景区交通碳减排的压力与旅游景区的外部环境、现实要求、自身定位相关。先从外部环境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 号) 明确提出,我国要在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 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 20%,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2011 年国家旅游局出台《A 级景区节能减排30 条》,其中规定旅游景区采用低噪、低排放量的区内交通运输工具。九寨沟作为 5A 级景区,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交通碳减排更是重中之重。再从九寨沟碳减排的现实要求看,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生态脆弱性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生态保护的需求都非常强烈。2011 年九寨沟被评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其标志是低能耗、低排放,并最终实现零碳排放。九寨沟目前碳排放现状与九寨沟建设“零排放低碳景区”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九寨沟降低碳排放进行低碳景区建设势在必行。

 

四、结论与讨论

 

九寨沟交通车辆碳排放既反映了九寨沟内能源使用的碳排放,也反映了九寨沟内不同主体行为活动的直接碳排放情况。通过对九寨沟观光车辆、私家车、工作车辆的燃油使用及碳排放分析,并对九寨沟交通碳排放的趋势预测和减排压力解析,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景区交通碳排放能够反映不同主体交通行为的环境影响。2012 年九寨沟交通碳排放量为 9 484. 57 吨,其中观光车辆占景区交通碳排放总量的 97%,私家车和工作车占 3%。说明游客是景区交通服务的主要主体,游客观光游览是景区观光车辆碳排放最多的深层原因。观光车辆和工作车碳排放反映了九寨沟景区内旅游产业对景区环境的影响与压力; 私家车碳排放则反映了景区居民的生活出行方式对景区的环境影响。

 

其次,景区交通碳排放量与不同主体的交通行为模式有关。交通碳排放总量取决于不同交通车辆的数量、行驶距离、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结构,而碳排放强度则与服务对象的人数、服务盈利有关。景区交通的碳减排应该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干预。以九寨沟为例,九寨沟在低碳景区建设中提倡载客量大、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控制私人交通、提倡小排量; 对不同主体的交通车辆实行错峰管理和分区运行; 提高汽车排放标准,这些措施使得九寨沟碳减排效果显着。

 

再次,景区交通将承受需求继续增加和减排势在必行的双重压力。旅游景区游客增长、居民生活改善、景区运行完善都需要加大旅游交通的投入,如增加交通工具数量、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交通多元化,这些都会促使交通碳排放增加。但气候变化、生态脆弱、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都要求景区开展碳减排,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影响。旅游景区的未来发展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一方面提高游客体验和接待效率,另一方面降低景区交通碳排放。

 

最后,景区碳减排应在技术和政策方面进行突破,才能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探讨游客限流和分流措施,九寨沟作为生态系统脆弱的自然保护区,最大容客量是 438 万人,面临巨大的游客增长压力,应该探讨限制游客规模的有效方法。二是提倡人机合作,通过实时监控、景区游客分流、智能服务、人工调度等结合的方法来改进现有的人工经验调度,促进九寨沟调度水平的稳定提升,真正发挥智慧景区的优势。三是探讨新能源技术等在九寨沟景区交通中的应用,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汽车等乘用车的减排目标是百公里汽车油耗由 8 升降到 6. 5 升,而九寨沟交通车辆的百公里油耗远高于该水平,在现实条件难以改进的条件下,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是一种新途径。四是尝试引入其他交通方式,如学习澳大利亚大堡礁热带雨林修建高空缆车,减缓地面交通压力; 在九寨沟内部修建有轨电车,将燃油能源替换为电力能源等。

 

参考文献:

 

[1]黄柯,祝建军,蒲素. 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 人文地理,2007( 1) .

 

[2]李芦松. 旅游交通研究进展及启示[J]. 热带地理,2009( 4) .

 

[3]李伯华,刘云鹏,窦银娣. 旅游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岳衡山为例[J]. 资源科学,2012( 5) .

 

[4]郑思齐,霍燚.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 从私家车出行角度的研究[J]. 世界经济文汇,2010( 6) .

 

[5]赵敏,张卫国,俞立中. 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CO2排放及减排对策[J]. 环境科学研究,2009 ( 6) .

 

[6]王雪娜,顾凯平. 中国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现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 4) .

 

[7]孙瑞红,高峻,叶欣梁.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碳排放及其碳管理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