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于反规划视角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在出行、健康、舒适度等方面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将城市的游憩方式、生活空间复制到乡村,要保留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最大的乡土气息,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基于反规划视角构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以期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中能够将乡村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的连续和完整保留下来,用淳朴的乡土特色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即将开发旅游的乡村区域进行资源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内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确定乡村景观格局(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建设总体控制;在此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提出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再规划乡村旅游所需的生产、生活等设施;然后与前面确定的乡村景观格局进行对照检验,若符合乡村景观格局要求的,就可以进行开发,否则重新调整目标和规划。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涉及政府、企业或合作社、协会、村民、游客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因此必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明确各利益相P者的权责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利益者的关系。结合“时空王国”的特征,桂林兴安界首应该重点发挥好政府的监管调控、经营者的集聚发展、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乡镇政府部门做好调控监管工作。政府要尽量减少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直接干预,应该做好乡村旅游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服务工作,做好政策制定、资源保护、 规划与开发,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避免出现越位或缺位现象。其次是鼓励经营者抱团发展,塑造精品乡村旅游形象。随着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在空间集聚的同时,会引发激烈的竞争。在处理好跟村民、村委会和其他旅游经营者关系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完善扶持政策,鼓励民俗户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鼓励民俗村成立乡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第三是乡村旅游协会切实发挥行业组织管理职能,促成会员间的交流合作,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营销,维护乡村旅游行业形象。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技术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可以让乡村旅游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促进乡村旅游快速、持续发展。桂林兴安界首提出将桂林兴安界首整个县域建成一个大景区,实现“县乡合一”乡村旅游的目标,并立足桂林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确定实施了规划拉动、产业带动、机制联动、大事推动和社会发动的发展战略,带动了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例如:利用道路交通数据对自驾游进行有效疏导),及时汇总统计旅游相关数据,搭建乡村旅游网站、微博、微信及旅游APP等信息平台,为旅游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信息化技能培训,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效率,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促进兴安界首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发展。
其次,兴安界首乡村旅游企业和经营者要在景点推广电子导游、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时空王国”为例,时空王国属于桂林大管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新的发展项目,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守护“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兴安”,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有北长城,南灵渠之称,至今仍发挥作用;这里有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这里是桂林漓江的源头,这里是中国的起点;这也有南方最好的高尔夫球场和游乐园――乐满地;这里还有私人机场等等。
“时空王国”项目包括16个养殖区、5个野菜种植区、6个游泳区、35个垂钓区、1个猎场、1个跑马场、1个原始农耕区、1个酒店式木屋区、1个民宿及青年旅社区、1个露营区、1个树屋区、1个农家乐餐饮区、1个会议中心,1个青少年综合能力拓展基地,这是一个纯净的王国。
“时空王国”现着力打造智慧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还会注重与携程、去哪儿网、艺龙、途牛、百度直达号等在线旅游推广企业的合作,实现乡村旅游O2O的对接,将大量图文并茂、音像俱全的旅游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游客,特别是加大旅游淡季的营销力度,激发游客对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欲望。
篇2
本文以彭州市董坪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董坪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彭州市小鱼洞镇,典型的山地乡村,也是“5•12”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受灾村之一。其属龙门山脉,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
1场地要素及微气候舒适度调研分析
1.1场地要素调研分析董坪村坐落在高山与河流之间的台地上,台地东面是湔江河,台地西面和北面是高山,南面是狭长山谷。董坪村内无机动车道,只有人行泥路。受地震影响,大部分建筑倒塌。土壤较贫瘠,不太适宜农业种植。受地形影响,降水不均。董坪村大部分植物分布在旅游区周围及山坡、河滩,如林木、果木、灌木、草本植物、湿生植物、农作物等,丰富的植被为生态景观规划提供低成本资源。
1.2场地微气候舒适度评价2008年10月起在当地建立监测户外气象参数的站点,选取12个点进行为期1年的观测其微气候气象参数,采用WBGT指数和TS指数量化评价其气候舒适度[3]。同时,对董坪村利益相关者进行热舒适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春秋季是董坪村最适宜的季节,冬季TS指数平均为1.79℃,表明在适应环境的着衣习惯下,户外舒适度是适宜的[4],但高龄老年人和部分游客觉得冷。夏季户外湿度极高,风速小,无风频率大,WBGT平均值为34℃,极端最高值为36.7℃,体感很热,非常不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因此,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规划风道,将凉风引入场地,通风降温除湿。冬季则规划风障,阻挡冷风。
2景观规划上述分析表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需具备生态安全性、文化本真性、景观美感性、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规划设计三类。
2.1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和乡村居民点景观。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和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项目——药材基地和水果基地。保留原有粮食生产基地。乡村居民点景观:规划建设“舒适、健康、高效、文明”的乡村生态社区。即:保留或恢复传统林盘,建设较完善的院落生态体系,农房一层变两层,保护节约耕地及林地。建筑景观突出穿斗、高出檐、灰砖青瓦等四川民居建筑特点,保留地方特色。增加活动场地和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娱设施,保留传统乡村生活特色。
2.2雨水收集利用景观构建“水—院落—乡间道—群聚空间”的景观格局。水基质环绕整个村落,穿梭于房前屋后,同时在下游形成生态湿地,作为雨水净化和村落生态服务、游憩服务的重要节点,营造川西水乡风情。收集的途径为屋面路面和绿地。由此,沿建筑物规划雨水沟,沿道路和绿地规划生态明水渠,下游规划生态小湿地,湿地中种植当地的香蒲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沉淀、分解。由雨水沟、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构成董坪村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3户外微气候改善景观董坪村户外微气候舒适度改善主要是通过改善风环境,夏季降温除湿,冬季防风保温[3]。因此,运用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建筑景观[5]: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建筑采取斜列式和错列式南偏东布局,形成通风道,利于夏季通风,冬季则成为西北风的风障。植物景观[6]:运用本土植物,建立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具有夏季导风遮阴、冬季防风功能的三级乡村植物景观体系。夏季将凉爽的河谷风引入场地,冬季则阻挡寒冷的北风。由此,改善户外微气候舒适度,创造交往空间,刺激户外活动[7]。道路景观:规划一条宽7米的乡村道沿西南—东北向穿越村落,是董坪村的主道,与场地外道路相连;规划建设3~4米的碎石路连接院落与乡村道,院落内入户道为1~2米宽的石板路。沿道路种植植物,形成风道或风障。
3规划建设成效经过规划建设,董坪村生态旅游景观初见成效。2011年6月~2012年6月,项目组成员重返董坪村,为期1年考察农业生态景观、雨水收集利用景观和环境微气候舒适度。第一,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村落层次、院落层次和住宅层次的三级植物景观体系,初步形成传统川西特色林盘(图2)。保留了传统农作物种植,建立药材基地,进行药材种植(图3)。高出檐、灰砖青瓦建筑组合成川西特色的院落,院落中进行蔬菜、经济作物或果木种植(图4)。建成景观初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形成有别于城市的传统乡村景观。第二,雨水收集利用初见成效。屋檐下的雨水沟、环绕院落的明水渠和生态小湿地形成雨水回收利用体系(图5),雨水收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调节场地微气候。第三,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改善。通过水系和植物体系建设,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初步改善。由于植物遮挡太阳辐射并形成风道,董坪村夏季太阳平均辐射照度由800W/m2降为450W/m2,平均风速由0.5m/s增加到1.0m/s。植物和水系影响,平均气温由29℃降为27℃。因此,夏季WBGT均值由34℃降为29.5℃,与舒适度指标27℃[8]相差2.5℃。冬季,植物落叶使场地接受阳光,常绿植物构成的风障阻挡冷风,平均温度由5.1℃上升到7.5℃,平均太阳辐射照度由84W/m2上升到120W/m2,由此TS均值上升到2.13℃,达到冬季舒适标准[2]。
讨论和结论
乡村旅游中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是低成本的可行环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以下技术策略与方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1规划前注重场地调研一是调研乡村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特别是当地居民,了解其需求。生态旅游作为促进社区和谐的途径之一,原因之一是其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及土地权[9]。调研当地居民需求的目的是规划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误农时,不废农景,保障居民沿袭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及参与生态旅游的权利。二是调研开发场地的地形、微气候、土壤、道路、水体等景观要素,结合这些要素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景观。
2利用本土要素规划乡村传统景观特色乡村吸引城市游客的主要因素是乡村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董坪村规划了独有的林盘景观:第一,雨水沟围绕住宅收集雨水,明水渠环绕院落,汇集到生态湿地。雨水收集利用景观与道路、植物结合,重现传统的乡村景观。第二,董坪村种植当地的黄连、厚朴、杉木等有别于其他乡村的植物景观。第三,采用当地的青砖灰瓦建筑材料构筑高出檐、院落式的川西传统民居,为居民提供公共生活交往空间。居民集中居住,住宅由原来的一层变为两层,节约耕地,便于村民就近种植,也方便游客就近体验真实的乡村劳动生活。
篇3
关键词:青州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休闲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1
青州历史悠久,自然风景秀丽,伴随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凸显,当地政府逐渐加大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引导与重视,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力求打造融合自然风光展示、农家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积极开展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使得青州市在生态旅游方针的指导下逐渐发挥自然生态与文化底蕴优势,借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得青州市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县之一,也为当地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1 以项目为带动做好生态旅游产业规划
结合青州市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当地政府提出了“海岱明珠,休闲佳境”的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当地生态旅游形象的树立与打造。在产业形象打造上当地政府与山东大学联合,借助山东大学的文化知名度与学术口碑完成了《青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框架,明确了以“佛寿”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区、东夷文化生态园等为代表的20多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及景点规划。由北京林业大学协助完善的《青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完成评审正式实施。南阳河综合治理、东夷文化生态园建设、王府游乐园已经全部规划完成,而也相继启动云门山广场改造实施工程,仰天山开发项目。青州当地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更侧重对当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借助古城文化实现旅游产业热点的激发,目前以井塘古山寨及玲珑山郑道昭生态园的建设规划已经在初审完成后正式投入施工。针对青州古城的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更是得到古城发展专家的指导,在保留当地古城精髓的基础上寻找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以期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生态旅游的产业规划中还相继开展了范云亭公园、云门山水上乐园、状元文化开发等多个旅游项目。通过对上述旅游项目规划的明确,加上专家的研究评审,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也使得后期的重点招商与专项招商更为顺利,以项目带动生态旅游整体产业的发展。正是在详细的产业规划下,青州当地的古城保护建设、生态文化园建构及仰天山森林浴场农业观光项目也完成招商引资,顺利开展。
2 发掘生态旅游资源做好当地资源整合
青州历史悠久,因此当地在生态旅游建设规划中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如何实现这些潜在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高效利用是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发展的重点之一。当地政府在开展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时重点突出“古”与“青”字,专门聘请专家学者对当地的生态资源进行挖掘、特别生对当地的文化名人、历史古迹及风俗民情认定,着力打造当地的“佛寿文化”,相继建立拓展了当地的佛寿文化旅游区,并实现当地历史古城旅游区的建立完善,在开发整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了与民俗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创新生态旅游展现形式,扩大当地文化吸引力。在针对山区自然风光资源方面,则倡导自然生态旅游,以自然优势的凸显为核心,适当的人工处理,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保持自然原生态风貌,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实现了当地自然生态旅游的引导发展。更是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发展现代农家乐,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休闲度假优势延伸,为游客提供健身、休闲、娱乐、采摘、踏青等多层次的服务。针对当地自然的河流文化,应以河流为切入点注重沿河旅游区的建立,南阳河旅游区、弥河旅游区都是河流文化生态旅游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项目。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与相关结构的积极配合,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为前提进行资源价值的开发,积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青州市的生态旅游规划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态旅游建设中,实现生态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掘与优势发挥,带来当地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
3 结束语
生态旅游注重原生态资源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将传统人文与自然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以青州市的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2大方面对当地的生态旅游情况作了宏观规划与微观阐述,而当地政府正是基于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了当地旅游价值的凸显。以规划为指导,青州市将迎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参考文献
[1]蒋.青州市云门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长白山 国家AAAAA 国际生物圈 旅游胜地
一、优势
(一)【温泉群】 在黑风口滚滚黑石下面有几十处地热,大如碗口、小有指粗,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温泉群。其中比较著名的长白温泉、梯云温泉和湖滨温泉等。此外,还有芦泉、仙人桥温泉群、十八道沟温泉,玉浆泉、药水泉等等。
(二)【自然植物】
虽然气候寒冷,白杜鹃,它们在海拔 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扎根,罂粟,,高山菊、长白龙胆和长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等。植物种类繁多,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植物资源丰富,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之源,是中朝两国的界湖。它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壮丽的长白山群峰之中。天池略呈椭圆形,“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天池实际湖面高度为2194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称。天池的湖水面积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
(三)【长白瀑布】
长白瀑布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飞流直泻,便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
(四)【山大峡谷】
谷是火山爆发时期形成的地裂带,是锦江的上源,峡谷大约有60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米,垂直深度约有150米左右。峡谷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大森林,树木笔直粗壮,由于谷上低温潮湿。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谓千姿百态,拥有奇峰、异石、泉水、瀑布、奇花古木、景点壮观。
二、问题
(一)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薄弱。旅游路线单一,长白脉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部分景点急待开发,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没有形成产业链,(二)建设资金紧缺。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大规模开发景点还不具备条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交通设施有待进步发展,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管理待改善。在管理上环节不但真对远方来客。
三、规划
(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智力产业,能够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外延,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但现实中,旅游规划的作用并不被认同,主要原因就是规划并不能指导项目的落地。作为旅游运营与房地产开发的“脑库”,绿维创景一直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奉为公司的理念,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提升旅游规划生产力的创新方法:理念上,策划先行;实施中,策划规划设计三位一体;组织架构上,团队成员一体化。
(二)旅游规划,长白山区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规划也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对目的地或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因此,旅游规划中既包括科学的规律、又有艺术的创造。
四、对策
(一)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围绕建设长白山原始生态旅游区或,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快完成全县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旅游发展目标,搞好《长白山开发详规》长白山山脉等景点旅游规划,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长白山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景区景点,形成长白山生态旅游核心吸引力,积极融入精品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原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体育赛事、温泉洗浴、民族风情等旅游,努力将长白山建设成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完善长白山区一期开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长白山山脉附近景区”旅游线路建设。积极稳妥的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改善旅游环境,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班车,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提高旅游效率和接待能力。 (三)积极做好对外宣传促销。认真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长白山旅游宣传,不断更新旅游宣传册和宣传品;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争取引进有实力的商家,索道、滑雪场等,高尔夫球场精品旅游线路。
篇5
关键词:长白山 国家AAAAA 国际生物圈 旅游胜地
一、优势
(一)【温泉群】 在黑风口滚滚黑石下面有几十处地热,大如碗口、小有指粗,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温泉群。其中比较著名的长白温泉、梯云温泉和湖滨温泉等。此外,还有芦泉、仙人桥温泉群、十八道沟温泉,玉浆泉、药水泉等等。
(二)【自然植物】
虽然气候寒冷,白杜鹃,它们在海拔 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扎根,罂粟,,高山菊、长白龙胆和长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等。植物种类繁多,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植物资源丰富,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之源,是中朝两国的界湖。它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壮丽的长白山群峰之中。天池略呈椭圆形,“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天池实际湖面高度为2194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称。天池的湖水面积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
(三)【长白瀑布】
长白瀑布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飞流直泻,便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
(四)【山大峡谷】
谷是火山爆发时期形成的地裂带,是锦江的上源,峡谷大约有60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米,垂直深度约有150米左右。峡谷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大森林,树木笔直粗壮,由于谷上低温潮湿。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谓千姿百态,拥有奇峰、异石、泉水、瀑布、奇花古木、景点壮观。
二、问题
(一)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薄弱。旅游路线单一,长白脉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部分景点急待开发,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没有形成产业链,(二)建设资金紧缺。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大规模开发景点还不具备条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交通设施有待进步发展,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管理待改善。在管理上环节不但真对远方来客。
三、规划
(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智力产业,能够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外延,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但现实中,旅游规划的作用并不被认同,主要原因就是规划并不能指导项目的落地。作为旅游运营与房地产开发的“脑库”,绿维创景一直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奉为公司的理念,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提升旅游规划生产力的创新方法:理念上,策划先行;实施中,策划规划设计三位一体;组织架构上,团队成员一体化。
(二)旅游规划,长白山区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规划也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对目的地或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因此,旅游规划中既包括科学的规律、又有艺术的创造。
篇6
关键词:绿地系统;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生态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
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经费支持项目:项目编号为2008BAJ10B0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414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
3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城市避震减灾公园绿地体系规划与实践
4 2010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
5南京林业大学高学历人才基金项目:163120020城市避震减灾公园规划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U 986
城市绿地系统能有效构建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人居环境。随着绿地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区域生态型绿地具备游憩功能,因此,结合生态旅游的可持续绿地体系已成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和方向。笔者从近期参与并已通过专家评审的河北迁西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达成大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必需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重视城市特色生态资源。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特色生态旅游
1.1 城市特色与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特色是在差异性前提下物质空间所展示的形象特征、形象美,是人文活动所透射的地方气质[1]。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基石。以城市物质空间、城市风貌、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城市功能, 是城市内在特色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城市特色由两方面因素构成,一方面是显性的物质要素,即城市的自然状况、地形、地貌、气候等;另一方面是隐性的人文要紊,即城市的人文、历史、传统等。一个城市蕴涵着特定的历史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人文习俗资源,这正是城市特色的载体[2]。城市绿地系统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相协调是城市特色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城市特色的营建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有着独特的山水肌理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在城市特色风貌日趋消退的今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创造城市的持久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吸引人才、繁荣城市打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对重新塑造城市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3]。
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毋庸置疑,旅游开发势必对区内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旅游风景区发展的生态化趋势,其开发建设越来越重视保护原生态环境,强调绿地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是每个城市决策者的共识,这也对区域的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绿地空间,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着重研究实现生态化目标的最优途径,合理、高效地配置各项资源,确保绿地系统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这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和保障。
1.3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绿地系统规划的方向和目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适宜的、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订城市绿地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从而达到促进自然生态恢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先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4、5]。建设生态的城市,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地强化城市的生态支持系统, 提高环境的承载力,贯彻生态平衡的原理, 努力建立布局合理、系统完善、种群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
2迁西绿地系统规划背景研究
2.1新城市总体规划解读与分析
迁西县现状用地拓展已远远超过上版总规确定的近期建设规模,对原有城市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城北新区、河南寨、城东片区等优势条件极为突出的地区并未纳入城市发展结构之中,城市片面强调向西发展、忽视了城市北部、东部的地区的战略地位,导致用地局促。新总规对新时期的城市总体格局提出了前瞻性的规划,对城市用地做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适应新总规对城市结构和发展策略的调整。同时,构建新的绿地系统符合迁西县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有效防止城市蔓延、架构城市空间格局,符合迁西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现状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建立与迁西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相一致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新的绿地系统还符合统筹城乡发展、加强非建设用地管理的需要,促进建设人文绿色迁西、有效引导生态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形成相得益彰的和谐格局,真正达到建设绿色迁西的目标。此外,为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对迁西县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整合、优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城市特色,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绿地的系统性、持续性发展提供法规性文件,修编迁西县绿地系统规划势在必行。
2.2迁西旅游发展规划解读与分析
迁西县旅游发展规划综合迁西的资源特点、市场定位、交通条件和旅游竞争情况等,考虑市场需求趋势变化和政策法令等因素,未来五年迁西旅游要形成“一核一带三节点”的旅游空间格局。“一核”指“月亮湾”(滦河)龙头旅游项目;“一带”指“潘家口水库――大黑汀库区”休闲旅游带;“三节点”为青山关、景忠山、五虎山。全面提升以“水体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长城旅游”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服务功能。
到2012年,规划将青山关旅游区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区,五虎山旅游区、喜峰口旅游区、潘家口旅游区、大黑汀水库旅游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将迁西县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县。到2020年,将滦河景观带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区。
3迁西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分析
城市生态旅游以城市的自然、人文等环境为主体,兼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旅游学家吴必虎指出城市旅游可持续利用资源有三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脉络)、风景质量和生态环境。迁西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了典型的可持续特征,在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是非常突出,集中体现在山水地貌、森林植被、人文历史等方面。
3.1山水地貌旅游资源
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40多个重点旅游县中,迁西县山水兼优,特色突出,体现出独特的“山水”格局空间特征。迁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素有“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为唐山市境内唯一的纯山区县,山、水资源丰富,地形、地貌独特,山水肌理成为其自然风貌的最大特征。县域内有滦河、洒河等河流,水系蜿蜒于群山中,水资源优良,这是北方城市中非常少见的自然资源。滦河是迁西县最大的过境河流,境内长67.5公里,流域面积为12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8亿立方米。在其上游建有潘家口和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并修建有引滦入唐、引滦入津输水工程。
3.2森林植被旅游资源
迁西县森林植被状况较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7.28%,北部植被覆盖率高达80%以上,南部约为60-70%。境内主要有果树8科10属32种,干果以板栗、核桃、大枣为主,水果以安梨、鲜桃、苹果、葡萄、杏为主。其产板栗产量、质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迁西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铁、银、铜、锰、镁和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膨润土、海泡石等矿产36种。
3.3人文历史旅游资源
迁西境内西寨、东寨、沙岭子、沙岭沟等地的古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迁西北部87公里长城串联起龙井关、潘家口、喜峰口、董家口、青山关等20余座雄关险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李广、曹操、戚继光等一代代英雄豪杰,在此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悲歌。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将士挥舞大刀,在喜峰口、铁门关、董家口一带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先后毙敌5000余人,《大刀进行曲》由此唱响全国。青山关、喜峰口和潘家口的长城文化,景忠山的佛教文化,凤凰山的民俗文化,都显示出迁西浓郁的人文内涵。
3.4迁西生态旅游资源总体特征与评价
迁西具备了众多突出的生态旅游资源,这在北方城市中是较为少见的。优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山水格局优势突出;二、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及较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三、人文荟萃,历史旅游资源充足。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城市绿地网络连接度及景观廊道缺乏、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不完善;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度不够。大部分山地植被状况较好,但也有部分山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及景观问题,植物品种较单一,林相不够丰富。部分水系缺少防护林带,水域的生态和景观效益降低。县域内分布的景忠山、五虎山自然景区森林茂密,自然人文景观优美,生态敏感度高,需加强保护,同时部分景区林相较单一。以明长城沿线植被为例,明长城沿县域北部边界蜿蜒87公里。长城沿线均为山地,植被保存较好。局部山地坡度较大,生态环境很脆弱,需着力保护。迁西共包括17个乡镇,其中中心城区绿化总量高,2009年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3.23平方米,园林建设成果突出.其余大部分乡镇普遍缺乏绿地,尤其是公园绿地。县域内有各类道路1100公里,由于地形多变,县域范围内有山有水,道路景观比较丰富。但道路防护林树种单一,部分路段无防护林,需大力增补。
4基于生态环境建设,勾勒大环境特色风貌绿地体系
通过规划建设,将迁西打造成“燕山绿色明珠、唐山后花园”;营造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迁西大景区,呈现“山水栗乡、宜居绿城 ”的城乡风貌;实现“山水相依、城园交融”的绿地体系布局,全面实施绿色空间体系,提高环境质量,把迁西建设成“碧水穿城萦栗香、重峦抱梓亦叠障”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4.1确立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目标
规划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县域绿地生态系统实施保护、恢复和建设,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维持县域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充分利用县域内的自然资源,以县城为核心,将建成区绿地系统延伸,与县域范围内的乡、镇绿地系统、构建完整有机的县域生态圈和县域绿色开敞空间背景大框架,突出表现出迁西四面环山,滦水穿城的自然地理优势。
迁西县大环境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即迁西县辖区范围,总面积1439平方公里。规划以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为载体,突出“山、水、城、园”,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社会文明的迁西。规划指导思想为:(一)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色网络;(二)优化系统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三)合理布局县域游憩空间。
4.2 把握规划原则, 引导规划方向
基于已确立的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确定规划原则为:(一)优化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完善生境自然属性;(二)建立功能结构合理的县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三)形成与城镇体系相互协调的县域绿色生态游憩空间;(四)构筑个性鲜明独特的县域景观风貌体系。也就是说,在县域空间尺度上遵循各生境组成的自然属性,使自然系统整体优化,改善区域景观基质和生态环境质量,致力于建设乡镇一体化的生态绿色网络,从而形成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充分利用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及人文资源,使县域内外及县域的各种生态绿地布局趋于平衡。同时, 通过实现县域绿地空间布局及景观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使景观系统具备最佳的审美功能,从而凸显县域个性,展现县域风貌。
4.3提炼规划结构,串联绿色“点、线、面”
迁西县域绿地系统规划,将以区域绿地系统的生态性、景观性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迁西县的自然条件和县域空间发展结构,形成以县域块状绿地为斑块,以交通防护绿地、滨河绿地等带形绿地为连接廊道,并与城区内部绿地系统相衔接的城乡一体、经络全县、外楔于内的生态绿地系统。
概括地说,迁西县域绿地系统结构为“一星多点 三带六片 蓝脉绿网”, 形成一城七星多点、蓝脉绿网多线、三带六片成面、山水廊脉一体的点线面一体的景观格局,其中:
“一星多点” 是指以迁西县城区为城市绿色核心,结合各乡镇的绿化,使得绿地合理地分布在县域中;
“蓝脉绿网”是指借助现有河流道路打造线形空间,将县域内山地、平原、湿地、苇滩等区域自然要素与城镇和体现当地历史人文区域的绿地相连;
“三带六片” 是指将北部长城文化带、生态旅游景观带、滨河景观带、塞上海风景区、景忠山风景区、五虎山风景区、青山关风景区、凤凰山风景区、金顶山风景区联结成面;
“山水廊脉一体” 最终形成山水特色凸显的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绿色体系。
4.4形成绿地体系,营建生态大环境格局
规划最终形成“二沿、三环、四区、五带”的县域绿地体系。“二沿”即沿道路两侧的通道绿化工程、沿河系的防护林绿化工程,“三环”即环县城及周边山体、环乡村及荒山、环矿企绿化美化工程,“四区”即景忠山,达峪林场,汉儿庄、四大峪,青山关,“五带”即长城及潘、大水库沿线生态观光林带、滦河滩涂生态防护林带、片麻岩地区板栗经济林带、石灰岩地区核桃、安梨经济林带、城区及周边园林景观林带。
4.5分项规划生态空间,突出山水景观格局
县域绿地系统突出自然山水格局,强化迁西县总体空间结构,维护城镇生态安全,强调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县域绿地主要由相对集中的绿色斑块和沿路、沿河带状绿色廊道构成。斑块指大型独立的绿色斑块,主要分布在城市发展区以外, 廊道分沿道路的绿带和沿水域的蓝带两种。规划多因子叠加的生态空间格局,营建点线面结合的大环境生态景观空间,其中“点”为各村镇组团绿化,“线”为河流、道路绿化带,“面”为生态保护区,形成县域绿地系统格局。
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生态旅游空间,防止无序发展,通过对各生态旅游资源的分析,根据其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规划进行景观特征区的划分。共分为六个区域:长城文化风貌区――风景优美的长城风景带;山岳人文风貌区――县域西部密布风景点的山岳区域;自然生态区――县域中部的自然风光;滦河风情区――贯穿迁西的滦河滨水风光带;历史遗迹风貌区――县域东部,集中了一批古老的人类遗迹的区域;生态旅游区――滦河以南的广大区域。通过生态景观风貌分区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大环境的山水格局,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旅游风光区域,避免资源浪费。
迁西山地林木和草类植被以油松、侧柏、刺槐、栎、板栗、核桃、杏、梨、荆条、酸枣、马耳草、黄米草等为主。平地林木和草类植被以杨、柳、榆、槐、苹果、桑条、马唐等为主。针对迁西地形及气候特点,结合山地绿化现状,林相规划突出“栗香之城”、“色彩之城”、“花海之城”的特点,“栗香之城”指迁西境内遍植“县树”板栗,板栗花香四溢;“色彩之城”指在城区、乡镇和景区周边增植色叶树种,打造色彩之城;“花海之城”指增加开花植物如“县花”锦带、石竹、蜀葵等野生品种,营造花海烂漫的大环境风貌。
5结语
为有效防止旅游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达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双赢”,城市决策者和规划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到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仅仅把绿地系统规划当成园林城市评审的某一个必要文件。绿地系统规划要在合理的绿地布局、满足公共绿地指标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历史,考虑城镇周边的自然地貌。正确分析、评价旅游资源,将其与绿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规划城市大环境绿地体系。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强化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空间特征,充分发挥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注重自然生态要素的提炼和挖掘,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高效引导旅游向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才能达到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1]沈磊,赵国裕,姚瑛. 自然、历史、自我――多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之问对[J].城市规划,2006,30(3):85-88
[2]王浩 王亚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中国园林,2007(09):90-94
[3]冯佳, 张艳秋, 潘良.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色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4(6):68-72
篇7
关键词: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72-03
一、花坪概述
花坪自然保护区在广西的龙胜与临桂两县交界处,与桂林相距约50公里。是一个总面积14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片群山巍巍、林海浩瀚的原始林区,主峰蔚青岭海拔1895米,年平均气温13℃~14℃。山上有一块坪地,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绿之草,因此人们称它为“花坪”。
花坪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1年,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及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主要保护对象,植物活化石――银杉首次在这里发现并命名,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博物馆。区内山体宏大,群峰林立,沟谷纵横交错,溪河瀑布众多,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亚热带常绿原始阔叶林区。
二、花坪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RMP分析
(一)花坪生态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
1、自然旅游资源
花坪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博大奥秘的植物宝库,植物种类繁多,仅高等植物就有1000多种。最为珍稀的银杉,除了在德国还保留两块化石标本外,已在世界上绝迹,因而被誉为“活化石”。花坪一直以来都有“花的世界”之美称,最有特色的是季节性杜鹃花,区内有二十多种,每年3~6月为杜鹃花开花期,花色丰富,观赏时间长。保护区有哺乳动物51种,种鸟类86种,两栖类31种,爬行类1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钱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水獭、大鲵、穿山甲等28种,此外还有草鹭、池鹭、竹鸡等155种(花坪志)。
花坪自然保护区属南岭山系越城岭山脉天平山支脉的一个高山林区,区内瀑布景观丰富,其中有观赏价值高,游人常至的红滩大瀑布、鸳鸯瀑布、百水滩瀑布、红毛河瀑布、孟老关瀑布等。由于受海拔、森林植被及地形的综合影响,保护区内气温较低,年均气温约12℃~14℃,夏季凉爽,据1962年8月在保护区内不同海拔高度气温的实际观测值,8月份气温在17.5℃~23.1℃。红滩景区6、7、8月平均气温仅22.2℃,比龙胜县低3.7℃,比桂林市低5,1℃,比柳州市低5.9℃。
2、人文旅游资源
花坪保护区周边一万多人的社区居民中有47%是瑶族,其中大多又都是民俗独特的盘瑶和花瑶,由于世代山居,远离城市,因此很多民俗还保留其原始风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吊脚楼。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全楼”是相对“半边楼”而称,“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全楼”的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相同,只是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瑶族服饰。生活在花坪的盘瑶人民世代农耕,为了便于生产平日里的装束都较为简朴,衣裤都无花纹图案,穿戴成青色一身。但是在举行盛大活动和逢年过节时,盘瑶人民尤其是盘瑶妇女便盛装云集,美若云彩,艳似山花,别具一格。而花瑶则因其服饰艳丽而得名,花瑶女子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是花的世界,几乎所有亮丽抢眼的色彩都在她们身上,服饰之美可想而知。
婚嫁风俗以及神话传说。盘瑶婚姻有嫁娶、入赘两种形式。娶嫁一般分择偶、提亲、订婚、结婚等过程,盘瑶男子到女方家人赘落户的极多。而花瑶婚庆中别具一格的要属花瑶“打泥还家”的婚俗。瑶族人民纪念先祖的盛大传统佳节盘王节以及广福王崇拜等都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3、资源总体评价
花坪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依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规划组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参考,统计出花坪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涵盖了8个主类(即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19个亚类,43个基本类型(花坪规划稿:26,27页)。这些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度高、组合协调性好,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二)花坪主要客源市场分析(Market)
1、区内客源市场
主要包括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桂林市、龙胜县、临桂县等地。市场调研问卷显示,花坪的潜在游客以广西区内、尤其是桂林市及周边市县为主,其中桂林本地游客占93.2%,柳州占1.6%,南宁占1.1%,其他来自湖南、广东、区外的游客共占4.1%。2006年桂林市年末总人口499.29万,其中市区人口为74.42万,居民平均收入17865元,是花坪旅游区的主要客源市场。龙胜县和临桂县紧邻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另外,来自广西区内外其他地方的游客也主要通过桂林中转。
2、区外客源市场
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2006年人均GDP近10000美元,居民的出游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根据来桂游客市场抽样调查,广东省游客来桂旅游的规模一直保持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20%以上,是桂林一直以来的重要客源市场。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桂林已经成为广东自家车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另外,贵阳一广州的高速铁路正在建设中,预计通车后将大大缩短来桂的交通时间。
3、专项旅游客源市场
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更强调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觉悟,花坪具有世界上著名的“活化石”银杉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适宜开展科普科研教育专项旅游,这里的地理环境也适合开展溪河漂流探险、森林探险等特种旅游。综合花坪保护区住宿统计资料及市场调研问卷统计结果,出于科研动机的游客占客源市场10%左右,他们符合生态旅游者的基本特征,也是花坪的潜在客源。
4、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偏好
花坪的最主要客源市场是桂林市民,根据在桂林市区进行的1000份市场调研问卷(有效问卷979份),被调查者对花坪生态旅游区最感兴趣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样本中的20%偏好森林观光,其次是森林拓展活动,占19%,涉及登山、探险、野营等;休闲度假占16%,摄影占11%,了解当地风情占10%。品尝林区特产占9%,科考占3%,其他占2%。具体见左下图:
(三)花坪生态旅游产品分析(Products)
1、现有生态旅游产品
目前花坪森林生态旅游主要分花坪、广福两大景区,花坪景区开发的主要是森林观赏方面旅游产品。如观赏银杉、春季观赏杜鹃花等;广福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体育拓展方面的红滩峡谷寻幽探险、广福顶登高望远、生态休闲方面的广福湖泊荡舟垂钓等。鉴于景区内的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很多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开发,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生态田园风光旅游产品以及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等。现在景区内以徒步为主要旅游方式,充分强调生态旅游的环保性。现在花坪所开展的具体生态旅游产品及项目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缺少参与性,现在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基本属于接待式的旅游。
2、有碍旅游选择的因素
在对桂林市民进行的10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979份)中有47%的市民认为交通不便将会阻碍他们去花坪生态旅游区旅游,21%的人认为路途远是阻碍因素,14%的人认为是服务设施不完善阻碍了他们去花坪生态旅游区旅游。这说明道路不便即景区可进入性差是阻碍旅游者做出旅游选择的主要因素,共占82%,其他还有18%的样本认为是知名度不高,自己缺乏了解。
三、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依据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客源市场对旅游产品的偏好,现拟开发以下几种生态旅游产品:
(一)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花坪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形成的典型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内山体雄伟,树木苍翠,花草争艳,飞瀑遍布,活化石银杉神秘而古老,森林景象极尽原始自然之美,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构成完整而原始的生物地理群落,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二)生态体育拓展类旅游产品
花坪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天然体育旅游资源,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开展各类森林拓展类旅游产品,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是消费者通过度假旅游的方式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的终极目的,其主要目标是追求身心愉悦,是体现休闲和度假品质的高端旅游项目。保护区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日益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良好的区位条件,满足了现代旅游者对休闲和度假的要求。
(四)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花坪社区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瑶族,其组成以盘瑶和花瑶占主体,相对隔绝而偏僻的山居生活,使他们仍承袭和保留着很多特色的民族传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韵。
(五)生态田园风光旅游产品
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世代以林副产品的生产和农耕为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稻田耕种,经济果木林种植,蜂蜜加工,菌类生产,结合现有的稻田、果园,发展社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开发以农耕体验、品尝山野佳味为主题的田园农耕生态旅游产品。
(六)生态科普园艺旅游产品
花坪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成就了目不暇接的奇花异草,如活化石银杉;极具观赏价值的高山杜鹃、兰花、山茶花等;珍贵且有药用价值的灵香草、马尾千斤草;奇特的方竹;多姿的石景等都为科普和园艺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七)其他生态旅游产品
随着保护区旅游项目及规模的不断扩大,结合一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貌,作为旅游产品的补充,还可以考虑开发如下旅游产品:会议接待、摄影绘画采风和展会、标本采集制作等其他辅助旅游产品。具体项目设计见下表:
四、建议和对策
为了在花坪自然保护区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题:
(一)改善景区可进入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制约花坪生态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交通不便,景区的可进人性太差,所以花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道路状况,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其次要加强基础接待设施的建设,需要在各景区接待站增加旅游接待设施,解决游客基本的食宿问题。
(二)开发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
花坪自然保护区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如银杉观赏游、生态科普游、花坪生态蜂蜜、花坪生态竹制品等。同时要加强对花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宣传,使游客能获得更多的旅游信息,并在游客心中留有印象,增强花坪的知名度。
(三)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花坪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人与环境的关系,自觉遵守、自觉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南京幕燕沿江风景区;自行车旅游
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高度加以阐述和部署,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南京幕燕沿江风景区作为南京城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及一处极具开发价值的风景佳地,一直受到政府高度关注。按照初步规划,幕燕风景名胜区建成后将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形成劳山生态游览区、幕南景观休闲区、滨江湿地景观区、古镇风貌及旅游服务区、燕子矶名胜游览区和矿区遗址公园“五区一园”布局。
但在研究调查过程中,一方面幕燕景区公交线路匮乏,游人往往驾车前去,导致旺季时道路两旁成了临时停车场,游人出行不便并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景区拥有平坦的永济大道,道路良好,移步换景,这种条件适合游客利用自行车慢慢骑行观景赏游。因此,发展生态化的自行车旅游应运而生。
一、生态文明旅游的内涵
从狭义上理解,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按这种方式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总和可以分为3个层面:一、精神层面,即以生态和谐为原则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等。二、制度层面,即围绕生态价值而形成的制度规范、组织体系和社会调解机制。三、物质层面,即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创造出新的技术形式、能量形式和产品形式。
英国环境与发展专家卡米拉・图尔明评价说,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个需要以不同方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几个方面,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当前生态文明旅游具有保护性质,要坚持以生态学为原则的指导方针,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才是基于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真正内涵。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幕燕沿江风景区现状分析
1、绚丽缤纷的生态自然风光
南京幕燕风景区内的山林基本上是七八十年代后才逐渐生长起来的自然次生林和人工幼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分布在景区周围。整个幕燕风景区风光秀丽,从燕子矶方向进入景区依次可以看到观音阁,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景区。右侧是浩瀚的长江,其中幕燕风景区滨江广场依长江,傍幕府山。它独特地理位置很好的凸显出南京山水成林的特质。周围有高大乔木和草地,草皮采用立体种植方式,以显山透江的设计理念,向游客展示南京幕燕风景区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也为夏季游客观光提供了天然的遮阴场所,幕府山整体是由石灰岩和云母岩构成。目前幕燕滨江风景区有省级文物一处,市级文物四处,主要包括:陶行知墓,燕子矶,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观音阁,侵华日军死难同胞遇难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宏济寺石刻。
2、深远悠长的历史文化
幕燕风光带历史资源非常丰富,众所周知的清“金陵四十八景”中,有六景就是位于幕燕滨江风景区,分别是: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幕府登高,达摩古洞,化龙丽地,嘉善闻经。当然这里也留下了如“一苇渡江”,“五马渡江”,“乾隆寻父”等美丽传说。
府山首先是宁镇山脉的北支,以前南麓有东晋重镇白石垒,南齐时被称为白下城,这就是南京曾被叫做白下的一个历史由来。石灰岩和云母岩是幕府山的主要成分,它在历史上有很多溶洞,比如非常有名的就有神仙洞、朝阳洞、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达摩洞等分布在沿山区域的十二洞。
历史上关于幕燕风景区最有名的历史传说就是达摩一苇渡江传说,六朝时梁武帝十分信奉佛教,他曾将在广州传教的达摩三要就请地请入南京同泰寺讲授佛经。后来二人不欢而散,达摩不辞而别。梁武帝听说达摩离开后,急忙骑着骡子去追。快到江边的时候,他看到达摩折了一支芦苇过江而去。梁武帝只好将达摩在幕府山上休息过的地方称为“达摩洞”来表示纪念。距达摩洞不远,有个“五马渡”,传说琅琊王司马睿等五位西晋的王爷一起南下过江,临上岸时司马睿的马化成了龙。后来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这就是‘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故事。”虽然我们不知道真假,但是现在幕燕地区确实有流传下来的五马渡地名以及一马成龙的雕塑供游人参观。
3、幕燕风景区游人现状分析
由于幕燕风景区尚处于开发起步状态,从客源构成方面来分析,第一,幕燕风景区以南京市本地游人为主要客源;第二,以苏皖乎地区游人为主的短程客源,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现在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这六个城市,总人数已经达到2024.6万人;第三,每年都会有大量外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远程游客来到南京参观游览,如何使幕燕风景区成为这些远途游客的必选之地应该加以思考。从游览目的来看,大多数是属于观光的游客,所以季节性,逗留时间也短,但相对应的,游客量也很大。其次,佛教客源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幕燕风景区内有不少佛教景点,这将会吸引邻近地区的香客来此烧香拜佛。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幕燕风景区自行车旅游规划
1、发展目标
依托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构建以生态服务点为核心,固移结合,多点多面对接,管理规范有序,方便游客使用,运转效率高,具有南京古城特有的品味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2、自行车旅游网点分布
首先服务网点作为景区向游客推出的服务窗口,它的合理布局是建设和完善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的第一要务。休闲旅游景点。(1)由于幕燕风景区是一条笔直的长6公里大道,所以它的行驶路线非常简单,东起燕子矶景点入口,西至上元门入口。在这段道路上平均并且根据景点布局设置5个服务网点,平均一公里一个。(2)公建点。在人口流动非常集中又靠近景区的地方可以设置一些。(3)公交点特别是靠近南京幕燕风景区的一些交通点,比如公交149路,公交307路总站处,以及即将建成的地铁3号线滨江站点也可以设置服务点。(4)另外,有些游客会自己骑车进入景区游玩,景区同样也要考虑这部分自己骑车游客的方便,可以在公共租赁自行车周边多设置一些自行车停车场所,方便自己骑车的游客。
3、景区自行车系统配车规模
南京幕燕风景区自行车服务点分为固定的和移动两种,其中,以固定服务点为主要核心,辐射多个小景点以及公交站等地,使得整个大景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机动灵活,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优质服务。当然服务点的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与景点的人流密集度是有很大联系的,考虑以上的一些因素,对服务点的配车规模进行一些规划划分。南京幕燕风景区服务点的配车形式可以分为固定和移动这两种基本模式,以固定点为核心,辐射周边多个固定小点。通常固定点人流量大,交通位置和小景点位置功能十分重要的地方配车规模应该在100-200左右,而一些比较小型的移动分布点大概配车规模在10辆左右就可以了。
4、景点服务点人性化服务
无论是外地游客或者是本地游客,到了景区首先要办理租赁服务,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租赁服务,游客可以凭身份证和押金在2个终点网点办理租赁服务,押金是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核通过的,景区的自行车旅游租赁亮点应该着力于通租通还,即游客在任何一个网点都可以借车和还车。并且景区自行车租赁系统业务可以向外延伸,在保证景区自行车运力的同时,如果在淡季可以退出自行车包天,包周,包月的一种贴心服务,可以服务于当地的游客,也可以为长途而来的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工具。推动绿色旅游向前发展。
5.结论
绿色健康,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人类现在共同追求的世界潮流。就现今旅游业绿色生态发展方向来看,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发展自行车旅游是一条具有特色的光明大道。西方国家景区的规划理念认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与景区整体环境,生态,和谐交通相呼应,自行车作为对人类本身和环境都有益的绿色交通游览方式,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景区,政府所重视。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在推出自行车旅游的同时,倡导了绿色生态交通,改善了环境的质量,还提升了游客的游玩品质,更加凸显出景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承照、马林志、詹立.户外游骑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M].上海:旅游科学,2010.
[2]李新春,张朝朋.西安市顺城巷自行车旅游专用车道建设方案.[M].西安:科学之友,2008.11.
[3]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M].浙江:城市规划学刊,2010.6.
[4]胡筝.将生态文化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J].中国林业,2007(7B):7.
[5]柯水平,白子健.西安市明城墙区公共自行车道路交通系统设计.[M].北方交通 2010.10.
[6]Bicycle-Related Industry Growth in Portland 2006.
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甚至耗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这种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使游客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 由于缺乏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极限等。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旅游的法制化建设来规范此项事业的管理,而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级的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法规,更不用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些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文件并不具有普遍效力,因为它们主要是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特殊保护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复形成。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则是根据生态旅游的载体分别立法,没有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规定的法律,仅仅因不同的调整对象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在这种立法体系下,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协调性就无从保障。
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这样就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受委托的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履行好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在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些生态旅游地处于两个或多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如何保证生态旅游区的统一管理;如何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得到适当的经营和良好的保护,如何确立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等。
第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较晚,国家层次的专项政策法规尚未出台,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的迫切性,与生态旅游规划法律支持的缺乏相矛盾。其次,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保障不足。生态旅游规划是高科技支撑下的产物,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缺少鼓励生态旅游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科技投入的资金保障。再次,生态旅游规划程序性保障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规划法,其他旅游地规划的依据是单行性法律、法规等,也不具有基本法地位的法律效力。
二、我国具体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
旅游立法选择何种模式,不仅要基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家结构,考虑国家大的法律制度背景,更要有利于国家发展。纵观世界各国,采取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以旅游基本法为依托,颁布相关法规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进行规范,较为典型的如日本和英国;一是其他模式,包括由一系列单行旅游法律构成体系的模式,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做出规范的模式。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情,我国法律整体环境以及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生存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等。同时,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个舶来品,国外一些国家生态旅游开展早,发展的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目标,是推动各国环境法的统一乃至影响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更好的保护各国国内以及全球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以及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权属制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需要明确政府机关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角色,要注意政府在生态旅游实践中的角色转换。对于国家所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应当将经营权从国家所有权中剥离出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对于一些保护价值大、濒危的自然保护区域,应当由国家指定所有权行使机关直接行使经营权,以保证生态保护原则的切实贯彻;在旅游资源产权属于或是部分属于集体所有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和权益保障;同时我国生态旅游区域边界的划分,应该依据生态经济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知识,同时考虑旅游市场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利益来划定出生态旅游景区的具体范围。
(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立法体系
如上所述,我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多而杂,法律系统性差,在实践中给法律执行带来了诸多阻碍和困难。因此,我国急需进行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该法应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对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性问题进行规定,对现行的错综复杂的多项法律、法规、规章等起到统帅和总领的作用。从近期看,我国需要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或指导性的文件,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
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主要功能在于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生态旅游的各项法律思想、原则及具体条文,确立生态旅游标准,界定生态旅游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关系、权责范围,明确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和监督保障制度、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管理制度,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的保障制度以及生态旅游区评定制度等。在《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统帅下,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协调制定系列配套规章。
(三)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首先,明确旅游规划制定主体和程序,使旅游规划具体化,并强调旅游规划的约束力。要使规划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批准主体三主体分离,权责明确。而生态旅游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能随意地变更,若必须修改,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决策、审批、公示等程序;违反规划就应当视为违反了制定规划所依据的法律,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浅析如何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卢俊莉
摘要: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直是人类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多年的尝试之后人类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少地区努力寻求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提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构建我国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甚至耗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这种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使游客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 由于缺乏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极限等。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旅游的法制化建设来规范此项事业的管理,而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级的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法规,更不用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些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文件并不具有普遍效力,因为它们主要是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特殊保护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复形成。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则是根据生态旅游的载体分别立法,没有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规定的法律,仅仅因不同的调整对象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在这种立法体系下,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协调性就无从保障。
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这样就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受委托的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履行好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在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些生态旅游地处于两个或多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如何保证生态旅游区的统一管理;如何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得到适当的经营和良好的保护,如何确立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等。
第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较晚,国家层次的专项政策法规尚未出台,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的迫切性,与生态旅游规划法律支持的缺乏相矛盾。其次,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保障不足。生态旅游规划是高科技支撑下的产物,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缺少鼓励生态旅游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科技投入的资金保障。再次,生态旅游规划程序性保障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规划法,其他旅游地规划的依据是单行性法律、法规等,也不具有基本法地位的法律效力。
二、我国具体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
旅游立法选择何种模式,不仅要基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家结构,考虑国家大的法律制度背景,更要有利于国家发展。纵观世界各国,采取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以旅游基本法为依托,颁布相关法规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进行规范,较为典型的如日本和英国;一是其他模式,包括由一系列单行旅游法律构成体系的模式,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做出规范的模式。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情,我国法律整体环境以及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生存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等。同时,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个舶来品,国外一些国家生态旅游开展早,发展的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目标,是推动各国环境法的统一乃至影响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更好的保护各国国内以及全球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以及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权属制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需要明确政府机关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角色,要注意政府在生态旅游实践中的角色转换。对于国家所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应当将经营权从国家所有权中剥离出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对于一些保护价值大、濒危的自然保护区域,应当由国家指定所有权行使机关直接行使经营权,以保证生态保护原则的切实贯彻;在旅游资源产权属于或是部分属于集体所有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和权益保障;同时我国生态旅游区域边界的划分,应该依据生态经济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知识,同时考虑旅游市场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利益来划定出生态旅游景区的具体范围。
(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立法体系
如上所述,我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多而杂,法律系统性差,在实践中给法律执行带来了诸多阻碍和困难。因此,我国急需进行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该法应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对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性问题进行规定,对现行的错综复杂的多项法律、法规、规章等起到统帅和总领的作用。从近期看,我国需要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或指导性的文件,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
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主要功能在于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生态旅游的各项法律思想、原则及具体条文,确立生态旅游标准,界定生态旅游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关系、权责范围,明确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和监督保障制度、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管理制度,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的保障制度以及生态旅游区评定制度等。在《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统帅下,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协调制定系列配套规章。
(三)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首先,明确旅游规划制定主体和程序,使旅游规划具体化,并强调旅游规划的约束力。要使规划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批准主体三主体分离,权责明确。而生态旅游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能随意地变更,若必须修改,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决策、审批、公示等程序;违反规划就应当视为违反了制定规划所依据的法律,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对宏观规划进行细化规定,使其直接约束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应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自然保护区规划,以实现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当地环境和改善当地社会生活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公众参与等原则为指导。地方生态旅游规划应以国家生态旅游规划为指导,并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地制宜的具体编制,内容应涵盖环境资源本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模式、效益分享机制等。
最后,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重视本土资源与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环境容量的检测、制定、控制。环境容量的控制,不只是到访人数的限制,还应根据环境受到影响的程度和改变的多少来判断,具体考虑旅游地的生态系统特点、游人行为、旅游方式、旅游季节等自变量因素。依据不同的情况,对生态旅游资源不同区域制定区别而灵活的旅游规划,是实现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采取分区制度,应综合考虑文化、人文、历史、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尽可能利用当地建筑材料,体现当地风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动植物的协调,注重生态学原理的应用。应根据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内动植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明确地划分出诸如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观光区之类的区域,然后在不同区域内对动植物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其次,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对宏观规划进行细化规定,使其直接约束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应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自然保护区规划,以实现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当地环境和改善当地社会生活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公众参与等原则为指导。地方生态旅游规划应以国家生态旅游规划为指导,并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地制宜的具体编制,内容应涵盖环境资源本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模式、效益分享机制等。
篇10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人类生活发展的基本需求,其比例也显著增加。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关于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未来发展模式的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及发展困境的原因,以探讨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模式,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困境;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70-02
生态旅游包括旅游与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发展前提的旅游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来讲,生态旅游主要包括单纯的旅游活动与自然及文化生态系统保护两方面内容,参与者通过生态旅游行为获取一定的原始享受,进而推动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进一步支持,从而促进生态旅游活动的深入发展。
1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的生态旅游思想古已有之,但生态旅游在中国实现其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风景区域的建设发展起来。据相关数据显示,仅1982年一年的时间,中国就建立了44处国家级保护区和24座国家历史名城[1],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就此建成,并成功的实现了旅游与生态的结合,并提出旅游开发需要将资源保护作为其前提条件,实现旅游资源的长效利用。
生态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对自然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深入发展,但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大部分生态旅游行为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过分开发导致环境问题频发,造成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阻止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区域持续发展的进程。
2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开展生态旅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群众对自然美景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现阶段,人们对生态旅游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生态旅游发展步履维艰,具体分析,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2.1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破坏
从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角度分析可以发现生态旅游的最基本目标即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而环境保护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在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公益性价值体现相对不明显,因此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破坏,这种破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对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欠科学性导致的生态系统整体破坏,比如生态旅游景区的城市化发展倾向导致植被的破坏、景区内大量建筑物的建成导致自然景观的破坏使得原始生态区环境一去不复返、景区内的野生动物与植物也受到一定的干扰[2]。其次旅游景区内过多的游客以及景区内游客的不适当行为导致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可持续发展潜力受阻。最后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对景区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旅游负荷较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2.2生态旅游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生态环境受旅游行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恶化倾向,具体表现为:部分改善、整体恶化[3]。大部分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倒退的模式中,现阶段国家已经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为生态旅游行为的开展而受到严重的损害,有11%的地区出现旅游资源的退化。与20世纪相比,目前我国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总增加近11倍,全国总森林面积减少了近十分之一。中国许多旅游景点及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环境退化现象,植被覆盖率降低、动植物生存范围缩小,甚至部分地区为繁荣经济发展,将铁路、公路等修到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
2.3交通等因素对生态旅游活动发展的制约
生态旅游活动通常需要有发达的交通等条件做保证,交通状况能够决定旅游区域的综合运输能力,通常生态旅游区域与所依托的城市相距较远,因此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旅游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现阶段,中国大部分旅游区域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除交通条件外,旅游景区的发展还需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一定的资金基础是旅游景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具备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但受资金的限制,同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由此可以发现,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状况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态旅游区域的持续发展。
2.4生态旅游的基本教育功能缺位
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旅游者通过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引发感慨,从而自觉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因此加强关于生态知识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构成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发还缺乏专业的教育人员,且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知识内容欠科学,教育宣传手段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知识的需求。另外在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内,很多导游并没有专业的知识,因此无法将景区内的地质地貌、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及动植物状况介绍清楚,因此游客无法有效认识环境,也就起不到环境保护教育的作用。
3生态旅游发展困境的原因探讨
首先,生态旅游区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区域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但现阶段,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实践性较差,整个生态旅游体系不健全,因此其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位。另外,在生态旅游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具备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服务人员,比如导游等也比较缺乏,这些人员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其次,欠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造成生态旅游区域的间断性发展。欠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自身的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活动与其他旅游行为相比,更加重视环境、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只有不断的进行旅游机制安排,才能推动环境、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4]。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规划理念的制定、规划的专业化程度等存在明显不足,过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和对环境效益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了生态旅游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最后,生态旅游区域内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不能有效推动生态旅游区域实现自身的新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开放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但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行业中还较广泛的存在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现象,乱扔垃圾随处可见,很大程度上导致环境的污染与持续恶化,同时也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4生态旅游未来发展模式研究
生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坚持以环境保护意识宣传为中心,同时重视生态旅游教育、生态旅游
规划以及生态旅游法制管理的全方位发展模式。
首先,强调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中国的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很多旅游者、居民及当地政府部门均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科学认识,因此加强关于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不断强化生态旅游的基本思想与内涵,同时借助多种宣传与教育手段、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对旅游业及个体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印象,进而推动群众成为群众保护的主体,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教育机制,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尤其要重视针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其从小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强调生态旅游教育,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推动中国生态旅游的新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充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态旅游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知识、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基本规范等方面内容,其中文化知识与自然环境是推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的重要前提,通过讲解有关自然与文化的内涵,来提高群众保护自然、尊重文化的意识,进而推动生态旅游业的新发展。
再次,强调科学规划,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只有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才能有针对性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论证,进而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关的工作。在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将旅游景点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布局等设计与规划均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上,进而推动生态旅游业实现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最后,强调法制管理,突出对生态旅游业的保护。现阶段,中国关于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机制相对薄弱,很多旅游景区出现旅游者不服从当地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而且政府及当地居民受利益的驱使,还将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开发为旅游地,很大程度上促使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活动。
5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对旅游者进行强化教育,另外还需要多方参与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近些年以来,随着国家建设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国家旅游局也提出了以“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为主体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建设,很好的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增加与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更深层次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路,郑向敏.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3-27.
[2]尹少华,何平,罗明春,等.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