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生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生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申诉;制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19-2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及管理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生若“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990版)第六十四条规定,“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但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处理学生的程序通常是:先由系或院里给出一个情况说明,上报给教务处,教务处再汇报给校长办公室及有关领导,然后经讨论做出处罚决定,这中间学生本人几乎没有参与的机会。使得申诉制度一直以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名无实”,致使诸多学生被推向法院,选择更为艰辛的诉讼程序。

令我们欣慰的是,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从55条至64条)与90版《规定》相比,对学生申诉权做了更加详尽的规定,明确高校必须建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规定了申诉范围、确立了申诉的程序和时限,为《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申诉权的实现提供了基本保障。然而任何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同样如此。新《规定》凸显申诉制度的同时,没有从根本上对申诉制度做出具体且可操作的规定:如申诉委员会如何设立?委员会成员如何产生?各身份人员比例多少?受理申诉范围是否狭窄?申诉委员会是否享有变更决定权?现实困境有哪些?都欠缺具体明确的说明。下文,笔者将围绕上述疑问,论证现行高校申诉制度的不足,并尝试提出合理的制度构建。

一、明确学生申诉委员会的委员产生办法、比例结构

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条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没有明确各类人员的具体参与比例,致使实践中学生代表人数远少于其他身份代表。以苏州大学为例,该校《关于受理对学籍处分申诉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学籍处分申诉受理委员会委员由校团委3人、校学生会2人、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各1人共计7人组成;学籍处分申诉委员会主任由校团委书记担任;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设在校团委。”申诉处理委员会教师代表多过学生,处分处理部门与申诉处理部门合而不分,严重影响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实效。

上例情况在很多高校都不鲜见,有的高校甚至将申诉处理委员会变成学校行政机构的“微缩版”。学生处与教务处作为高校处理、处分学生的主要职能部门,由其负责人担任学生申诉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将使申诉委员变为高校新的职能部门。如此安排有悖自然正义原则,其行为中立性将无法保证,因此必须排除或减少上述部门人员在学生申诉委员会中的出现。在我国台湾地区,有关学生申诉的法律明确规定学校奖惩委员会和训育委员会的委员不得担任学生申诉委员会委员。另外,从处理公正性、公信力角度考虑,需要有专业人员参加申诉委员会,如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律师、心理专家等可以作为选任代表参加委员会,并有权出具专家意见。(为避免偏私,聘请校外人员的报酬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而不是高校承担。)如果退一步说,即使高校学生管理专业性要求必须有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参加委员会,也必须严格控制人数比例。尤其要控制职能部门行政工作人员比例,笔者建议行政工作人员不得超过委员会委员总数的二分之一,同时要保证普通学生的委员数额,实现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各类委员都应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由学生选举产生。另外,为了避免委员设置流于形式,处理学生申诉之前应该提前告知委员,以便于委员对申诉事项做充分、全面的调查。

二、扩大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生有权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而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一条规定:“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纪、违规处分的申诉。”两者相比较,新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教育法》规定的受理申诉范围明显缩小,使学生无法对学校管理中侵犯其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产生“申诉无门”的尴尬。笔者认为,高校生活犹如社会生活缩影,学校管理涉及学生各项权利,如果学生的某些权益受损却得不到妥善解决,则既不利于学生权益维护,也有损学校的管理秩序。从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注重学生权益保护的立法精神分析,这不应是其立法原意,应为立法疏漏。况且,从法律优位原则分析,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为部门规章本无权缩小《教育法》所规定的学生权益受保护范围。因此,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受理的申诉案件不应限于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之范围,而应扩大到学生在校生活各方面的权利保护。

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管辖问题

根据《教育法》和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因高校学生管理而产生的申诉可以分为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教育行政申诉)。《教育法》对学生申诉的管辖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但原国家教委1995年印发的《关于实施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学生申诉管辖问题做出了规定:“学生的行政申诉,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受理。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建立和健全校内的申诉制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申诉可以由所在高校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受理,也可以依法由高校内专门处理学生申诉的部门来受理。然而,按照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一条、六十三条规定,学生对处分有异议,必须先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如对结果仍有异议,才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笔者认为,在学生的申诉管辖问题上,应该考虑到高校与学生的隶属关系,赋予学生管辖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侵权者的不同身份而选择不同的管辖机构,对学校工作人员,可以向校内的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对学校本身,则可直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四、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权限

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学生申诉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可见,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校决定仅有建议权没有更改权,认为需要更改的,只能提交学校某些部门重新研究决定。笔者认为,如果学生申诉委员会的职能仅是“复查权”而无“变更权”,则该组织将形同虚设,学生的权益保护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必须赋予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校管理决定的“有限变更权”,因为当发生高校管理决定显失公正时,如果委员会只能维持决定,则学生的申诉目的无法实现;如果仅有撤销或要求学校重新做出处理的权力,则难免学校重新做出的决定仍旧维持原状,使学校与学生的争议回到申诉起点。为何界定为“有限”的变更权,因为如果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权限过大,可以随便变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或处分决定,会造成高校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降低,也容易使申诉委员会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紧张化。

五、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逾期处理申诉的责任

法谚“迟到的正义非正义”。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便有类似疏漏,即没有对申诉处理委员会逾期做出复查结论,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做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维权责任的最终落实是任何一项救济制度的核心所在,因此有必要在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申诉委员会逾期不做出复查结论,以及对学校不履行申诉处理委员会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出的复查决定等情形,做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明确规定,以保证申诉处理委员会和学校及时、高效地履行各自职责,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综上,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申诉也必将成为学生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尽管200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与完善之处,但笔者认为,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完善健全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黄传慧.“学生申诉制度”实践中可以多元化――北京大学法学院湛中乐副教授解读新《规定》[J].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5-04-27.

[2]沈岿.公立高等学校知何走出法治真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纬度[J].行政法论丛,(5).

[3]张小芳,徐军伟.法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篇2

关键词: 学生参与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 现状调查

大学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的组织,拥有多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其中,学生是一个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因此大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是有资格的[1]。学生参与治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可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鼓励学生参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权利意识,形成权利自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调查概述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共收回问卷524份,回收率87.33%,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91.79%。编制问卷《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中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由两部分组成: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调查包括参与广度、深度和效度三个一级因子,问卷调查共有26个选择题,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动机、兴趣和态度,学校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的发挥状况,学生参与资格和参与管理制度制定的途径及参与困难等。经检验,Cronbach alpha系数达到了0.70,具有良好内部一致性,信效度较高。

(二)研究的问题和研究假设

本研究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中的学生参与状况进行研究,涉及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诸多问题。根据以往主张的参与管理受个体因素影响的研究结论和日常观察,提出假设[2]。

假设1: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的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态度不存在差异。

1.1:男女学生的参与态度不存在差异;1.2:接受不同学历教育的学生参与态度不存在差异;1.3: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参与态度不存在差异。

假设2:人口统计特征不同的学生在参与大学管理的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2.1:男女学生的参与兴趣存在差异;2.2:接受不同学历教育的学生参与兴趣存在差异;2.3: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参与兴趣存在差异。

(三)研究的结果分析

1.多数学生愿意并认为应该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

调查显示,93.14%的被调查者,即448名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其中男生占247名,占所有被调查男生的92.86%,占所有持肯定态度学生的55.13%;女生有201名,占所有被调查女生的93.49%,占所有持肯定态度学生的44.87%。经过x■检验后,显著性值0.356>0.05,显示性别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假设1.1可以成立。

在所有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持肯定态度的448名学生中,其中研究生有221人,占持肯定态度的49.33%,占被调查研究生总人数的95.26%;本、专学科生227人,占持肯定态度的50.67%,占被调查本、专科学生人数的91.16%。经过T检验后,显著性值0.925>0.05,接受不同学历教育的学生对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假设1.2可以成立。

在所有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持肯定态度的448名学生中,其中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有132人,占持肯定态度学生的29.46%,占被调查有学生干部经历学生总人数的93.62%;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有316人,占持肯定态度学生的70.54%,占被调查无学生干部经历学生总人数的92.94%。经过T检验后,显著性值0.325>0.05,可以看出,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对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假设1.3可以成立。

2.学生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持一定的兴趣

13.3%的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39.7%的表示对此比较感兴趣,36.4%的表示兴趣一般,10.6%的表示没有兴趣。其中,对男女生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态度的分析结果如下:有9.6%的男生对此非常感兴趣,40.3%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5.8%的表示兴趣一般,14.3%的明确表示没有兴趣;12.7%的女生表示非常感兴趣,39.1%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7.0%的表示兴趣一般,11.2%的表示没有兴趣。经T检验,显著性值为0.463>0.05,表明男女学生在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兴趣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假设2.1是不成立的。

从学历教育的角度观察,有9.1%的研究生很感兴趣,41.3%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9.8%的表示兴趣一般,9.8%的表示没有兴趣;本专科生中有12.7%的表示很感兴趣,43.9%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5.3%的表示兴趣一般,8.1%的表示没有兴趣。经T检验显示,显著性值0.325>0.05,表明接受不同学历教育学生在兴趣方面的差异性并不是十分显著,所以先前提出的假设2.2是不成立的。

从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角度来分析,在现任或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中有7.1%的表示很感兴趣,43.5%的表示比较感兴趣,41.7%的表示兴趣一般,7.7%的表示没有兴趣;而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中亦有11.7%的很感兴趣,43.6%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5.0%的表示兴趣一般,9.7%的表示没有兴趣。经T检验显示,显著性值为0.565>0.05,仍然表明接受不同学历教育的学生在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兴趣方面的差异性不十分显著,所以先前提出的假设2.3是不成立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中学生参与的问题透视

(一)高校在保障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制定中暴露的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时缺乏相应的信息公开

知情权应体现为学生有权了解事关学校发展、涉及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有些高校能及时公布学校的发展动态,有些则缺乏相应的公开信息制度。而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等的相关信息更是因各高校而异。“决策是一种非常普遍而重要的人类活动,充分掌握和正确运用相关情报(决策信息)对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及决策效率至关重要”。[3]高校决策信息的公开程度是学生参与的重要前提,学生需要了解具体运行状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时会完全公开相应的信息。”了解到71%的持相反意见。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尚未完全公开信息,限制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

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在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时,学生可通过争取在高校众多委员会中的学生代表名额来实现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性管理。“在法国、德国,各大学理事会中,一般都有学生代表、教员、校外人员各占1/3组成,法国的学生代表还可直接参加校长的选举,在英国,绝大多数大学的理事会和评议会都有学生成员参加”。[4]学生要实现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需建立相应的组织。反观当前高校中的学生组织,往往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保障学生参与的功效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学生参与组织是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应受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决策层的重视,从而确保将学生的意见体现到管理制度中。

(二)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中暴露的问题

1.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方式单一

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参与制定高校的管理制度工作。然而,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活动的渠道较为简单、形式较为单调,常常“集中于高校管理活动决策的初始阶段,通过座谈、征文、校园网等渠道”。[5]参与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工作的学生表示,参与制定的内容较为单一,参与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内容多是与学生相关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而对于其他管理制度的制定,通常只是停留在征求学生关于某项制度的意见等层面。在访谈中,有些学生工作者明确表示某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学生是不宜参与的,主要考虑到学生尚不具备参与的能力。可见,高校对于学生参与能力水平的质疑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2.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程序模糊

学校由于缺乏学生参与的相关程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学生在参与管理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一窝蜂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问题虽经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议,并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让高校和学生都满意的结论,尤其是涉及关键性问题时,往往缺乏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秩序、高质量、实质性的管理参与”。[6]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目的倾向于维护其自身利益。若学生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容易造成参与制定程序上的无序,最终影响其参与效果。这种无序主要是由学生参与目的的务实性和学生参与方式的单一性造成的,而又和参与方式的随意性有关,学生受价值理性的影响,对于学生参与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既定目的并不是很关注,因此对于达成此既定目的的手段方式选取也不关注,所以就造成了学生参与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的随意性。因此,学生在参与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表现的程序无序性就不可避免了。

3.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机会不均

学生在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时存在很大区别:有的学生具备较多的参与机会,有的无意过问,而有的则无权过问,这主要与学生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有关。28%的学生有参与过制定高校管学生管理制度的经历,其中80%的学生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他们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学生党员发展的条件等主要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而其他20%的非干部学生则止于规定的征求意见,或是起草制定涉及范围较小的管理制度。此外,大一或研一等新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较少,这是因为新生较少担任主要学生干部。

参考文献:

[1]毋靖雨,周鸿.理性及其限度:大学治理中学生参与的逻辑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3).

[2]任初明,赵立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3).

[3]王卫.决策中的信息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06(2).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管理工作;管理方式

对高中生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但是在新时期,新的社会环境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为高中学生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自制力较差、做事冲动、不理智、不能够正确且全面地看到实物的本质,再加上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网络游戏、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诱导,极容易导致学会生误入企图,因此加强高中生学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当前高中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究

尽管一直以来高中管理工作受到相关教学工作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生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使高中生的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

1.1管理方式死板单一,没有与时俱进:

在当前的高中生管理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单纯地认为,高中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的目标就是在高考中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就一味地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的提高,以期提高学生的升学率[1]。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就用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束缚和管理,没有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沉重的学习任务让很多高中开展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制度,这种死板的,近乎不近人情的管理方式仍学生很是反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反叛心理。

1.2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转化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理解、支持和正确的引导。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时候都会对学生进行很大限制,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以及创造性想法。比如,在学生进行一件不符合常规的事件时,尽管没有违反相应的规定,学生也会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意识被扼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新时期高中生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新时期背景下,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深入了解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开展适合的、科学的学生管理,从而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1以学会为本,转变管理方式:

在新时期背景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入情况下,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因此,教师的对学生管理的出发点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素质教育,在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管理源头,也就是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立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2合理利用网络,使高中生的管理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但是网络中的内容是不可控的,经常会伴有黄色、暴力以及其他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新时期,相关教学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地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2]。比如教师、学校和家长可以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健康、正确地上网,固守网络净土,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和学生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加精准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2.3构建健全的班干部体系:

班干部是教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帮手。教师应该构建健全的班干部管理制度,让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近,容易沟通,这对班主任真实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要作用。同时,健全的班干部体系有助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结语:

总的来说,高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目标。加强对高中生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保障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就应该制定有效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学生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成.高中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改善对策[J].品牌,2014,06:200.

篇4

1.民办高中学生学习状况不良

由于高中学习的新特点,如教材、方法、内容等与初中阶段存在差异,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这是所有高中生都将面临的问题。

2.民办高中教师结构不合理

在民办学校建立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是其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如今在民办学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而中年骨干教师却寥寥无几。

3.民办高中学校管理制度混乱

民办高中的学校管理制度大都直接照搬公办学校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民办高中主要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以迎合学生家长的要求,仅仅以升学率当作提高学校名气、争取更多生源的筹码。

4.民办高中趋利色彩浓重

民办高中趋利色彩浓重,这就大大影响了其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许多民办学校因一心谋利而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

二、造成民办高中教育现状的原因

1.生源素质不高

民办高中与公办学校相比,生源上处于劣势。这根源于民办中学自身的特征:一是民办中学收费太高;二是民办学校自身形象不佳,学校教育质量究竟如何,尚不明显,目前还很难赢得家长的信任;三是教育行政部门限定“学生就近入学”,无疑会给民办学校生源配置带来障碍;四是人们观念保守,谈“私”色变,加之没有法律法规保障,很难预料民办学校的命运。

2.骨干教师留不住,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民k学校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压力过大,长期超负荷劳动。一个民办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几乎是公办学校教师的两倍,许多教师不堪重负最终放弃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3.学校管理不规范

民办学校在管理中往往目标定位不准确,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不规范,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没有形成体系,在管理中不能真正做到标准、高效,这就严重影响了民办高中的教学质量。

4.教育经费不到位

民办学校本身没有可靠的国家经费等作保障,造成其在经费来源上比较困难,缺乏渠道,如果争取不到更多的资金注入,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就难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民办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民办高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把学生导向理想的彼岸,民办高中要将教学目标置于首位。

2.逐步提高入学成绩要求

民办高中在办学伊始,由于各方面资源缺乏,家长及社会信赖程度低,被认为是“三流、四流”学校,在生源要求方面也较低,但是随着办学年数增加,办学经验增长,对学生的入学成绩要求也应逐渐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民办高中的教学水平。

3.加强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民办高中可以开展创新课程及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同时开展创新竞赛,对创新成果予以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努力开展自主教育,加强与重点大学的联系

民办高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使学生和教师走出校门甚至国门,使其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民办高中还应该和一些重点大学加强沟通联系及合作,使学生在中学中感受大学的氛围及文化,促进学生产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愿望。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民办高中应立足于当地经济定位好办学特色,制订适合本校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选拔优秀师资建立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促进民办中学健康发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1.办学思想端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依法治校,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乱办学,不乱收费,不举办“校中校”,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实行校长负责制,完善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坚持民主管理学校,推行校务公开。

二、教师管理

4.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所有教师持证上岗。组织教师进修,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5.加强师德建设。教育教师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搞有偿家教。

三、学生管理

6.德育为首。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7.规范学生行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8.坚持全员育人。学校有健全的党团和少先队组织,有班主任制度,有与家庭、社会联系与合作制度。

四、教学科研管理

9.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创造条件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秩序安排教育教学工作,不随意停课,不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的庆典、演出活动。上好体育课、艺术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0.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1.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2小时。

12.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制度。评价学生,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实行等级记分制,中学推行综合素质评定。不为班级和学生排名次,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

13.健全校本教研制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4.执行学籍管理规定。小学、初中学生免试入学,不留级,不开除。小学、初中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高中不超过54人。不举办复读班。

五、安全管理

15.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建立校园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16.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滋扰、防中毒、防意外伤害等措施落实到位。加强门卫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校车必须定期经公安交管部门检测。组织学生户外活动有安全措施。

六、校园管理

17.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优化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绿化、美化、人文化。校内车辆停放整齐,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损。环境布置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教育功能。

七、后勤管理

18.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定食堂卫生制度和采购验收制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建立学生宿舍值日制度,保证整洁卫生;建立宿舍管理制度,坚持夜间值班、巡查;建立发生群体性传染病、食物中毒应急制度,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19.建立健全学校财产管理制度。建立校舍定期检查、维修制度,及时消除危房。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计算机设备等分类登记造册,定期清查、检修、维护。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

篇6

一、办学理念

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度过其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决定着学校长远发展,“办有灵魂的教育,塑有骨气的新人”是丰富和提升具有铺镇中学特色的、集全校师生智慧的办学理念。“办有灵魂的教育”,就是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结合农村高中学生实际,坚持以“勤、正、朴、实”的传统美德,塑有骨气的新人。教育学生:秉持正直,坚持正义,弘扬正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更多的学生能在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让更多的教师能在学校尽情的工作、获得成功;让学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持续发展。

二、加快学校制度建设

质量是立校之本,管理是发展之根。近几年来,铺镇中学狠抓常规管理,确保了学校一切工作正常运转。学校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了学校事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常规检查、学生管理和后勤安保的规范,健全和完善了校级领导分工责任制、各年级组平等竞争的教学管理结构,形成了领导班子集体议事和民主决策管理机制,每周工作汇报制、值班巡查和住宿值班制度,使学校管理进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强教研组、班主任和青年教师三方面的工作。

三、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第一,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向规范办学要质量,向新课程改革要质量,向高效课堂要质量,向教学科研要质量,向体育、艺术教学要质量,向和谐师生关系要质量。在创新实践中,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使铺镇中学在办学思想、办学行为、课程实施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我们坚信打造一支专家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铺镇中学的的希望。近几年来大批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学校提出“寄希望于青年,给青年以希望”的师资培养方针,充分认识到没有教师的品质就没有教育的品质,使青年教师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开创德育工作新格局

近年来我们坚持“特色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积极推进学生参与管理与自主管理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作用,在校团委领导下,参与校园巡查、公寓管理、课间操评比、校园卫生检查、学生社团活动督查的事宜中,既锻炼了学生,又促进了校风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力量,强化其主体地位。2011年起学校承担了汉中市教育学会《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实践研究》和《 农村中学行为失范、学习困难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两项课题,针对性的结合我校实际做好理论研究。

五、加强对外交流

与西工大附中、四川成都七中、交大二附中、西安电子科大附属中学等知名学校进行合作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参加汉台区的教研活动,相互交流学习。参加全市普通高中高三备考联盟的教学和质量检测活动,把握高考复习方向。近十年来,我校与陕西理工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师范生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教师后备人才。

篇7

【关键词】:高中教育管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1.引言

高中学习阶段对于一个人的后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个人的心智逐渐成熟,对于事物的看法逐渐趋向理性。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是当前高中阶段重要的育人工作。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思维,对于外界的约束具有较强的反抗力,因此,必须开展有效的管理教育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当前人本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思想下,教育管理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教育管理空间,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本文将从教育管理模式出发,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教育管理模式的四个层面,为实际的高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教育管理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是体现高中教育的学生主体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管理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后期的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本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建立"三自"学生管理模式

"三自"教育管理模式在大学中已经被广泛的开展,但是在高中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三自"教育管理模式的推广和实行还远远不足。"三自"教育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通过"三自"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意识,对于学生独立性格的培养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在教育中的地位。当前高中学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在个性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通过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换位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另外,通过"三自"教育管理模式减少了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成本投入,其教育管理效率更加突出,适合我国当前高中教育管理的现状。

2.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其核心部分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一种教育层面的相互尊重。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工作。第一,教学课程设置的人性化。在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当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不能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设置粗糙的教学课程。应当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适当的添加一些素质教育课程;第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人格尊重。当前很多高中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不顾学生个人的自尊心和人格。教育管理方式不仅起不到教育管理效果,同时还能够引发教育管理的悲剧。因此,要突出学生的突出地位,就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管理方式;第三,注重学生个体的心理教育。随着高中教育中人本思想的推广,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中教育的一部分。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突出心理教育的地位,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3 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充分的肯定是开展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有效的实现教育管理价值的重要保障。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不仅仅是教育管理层面的内容,同样也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要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给予学生充分肯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学生自我管理方式的肯定。"三自"管理模式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管理模式的具体表现,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基于充分的肯定,这种肯定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非常有效;第二,教师要扮演好管理的引导角色。在教学以及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方式,教师必须扮演好管理引导的角色,及时认知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表现,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开展自我管。

2.4 畅通师生间的交流

交流渠道的畅通对于教育管理效果的保障意义重大,也是更好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方式。要体现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必须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获得学生思想动态的信息,从而为教育管理的开展提供条件。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第一,定期召开班会性质的交流会。班会是高中阶段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班会性质的交流会,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够让教师较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第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当前手机等通讯工具在高中学生中间已经较为普及,并且各种交流平台也较为成熟和普遍。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专门的班级教育管理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教育管理有章可循;第三,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反馈体系。通过与学生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教师应当及时的将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向学生传达,同时,要将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使得班级教育管理呈现无障碍状态。畅通师生间的交流渠道能够为高中教育管理提供有效的平台,使得教育管理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学生中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3.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能够真正的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合适的教育管理制度。从这个层面上,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的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有效的推动高中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保证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必须从多个方面开展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好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力争使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及社会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学习培训、切实转变观念,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严格校风校纪,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求新办法,总结新经验。

3、把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积极开展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及班级工作的管理。坚持对学生进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一日规范教育,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

5、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

6、构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合力。

7、政教处工作人员要深入教育实际,深入学生中间,加强对班级工作的检查评估,做师生的贴心人,做好政教处的常规教育工作指导及日常管理工作。

三、工作安排

三月

1、检查班主任完成班级德育工作计划情况;

2、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的教育;

3、纪律安全教育;

4、文明礼貌月主题活动;

5、安全卫生及行为规

四月

1、班主任工作会议;

2、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建立友好的同学关系”;

3、法制教育讲座。

五月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2、学生会干部及班干部培训会;

3、班主任德育工作研讨及经验交流会。

六月

1、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2、评选学年度优秀班主任、文明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模范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

3、整理政教档案,总结政教处工作;

4、布置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政教处自身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好本期政教工作,首先就要加强政教处自身建设,即加强政教处教职工思想作风和业务素质建设。在工作中我处一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定期进行政治学习和师德教育。力争人人作到讲奉献、讲团结、讲师表、顾大局、识大体。保持政教处教职工以良好师德形象,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思想方向投入工作。二要加强业务素质建设。新一代学生讲独立、自由、民主同时又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对他们教育工作不能肤浅化、简单化。针对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我们要从环境、心理动机等多方面发现它的成因,要用道德、纪律和法律的标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出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化解问题,完成教育学生的使命。为此,本学期政教处教师要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要加强现时代学生教育理论的研究,力促政教工作走上科学化、专业化轨道。

(二)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宏观控制,完善学生在校生活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依据,使制度之间相互衔接,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最终达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努力创造严肃、活泼、团结、有序并富有浓郁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加强微观工作制度建设,减少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随意性。从制度上杜绝随便停课、处理不及时、处罚标准不统一、处理结果不公开等问题。对重大违纪现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以管理促质量,确保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加强档案管理

篇9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好班主任难,当好中职生的班主任更难。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身心迅速增长,正处于情感的过渡期,逆反心理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特殊的生源,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组织纪律性较差。面对重重困难,班主任如何才能让学生安心守纪、思想稳定、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呢?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探索了一些方法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管理者,我深刻体会了班主任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结合中等专业学校在招生规模扩大,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学生思想教育任务加重的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建议。

二、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生源素质下降是造成目前中职班主任工作艰难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随着国有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机构的快速发展,大量基础差、素质差的“后进”生涌入了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下降太快是造成目前中职班主任工作艰难的首要因素。

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和重学历的就业导向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一原因大大削弱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也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吸引力,从而使中职教育变成许多初等教育失败者的“临时收容所”。对于这么一群看不到未来、缺乏动力的弱势群体,任何励志的管教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学生积极性问题:班级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能否为学生提供有趣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来讲,需要我们努力的是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

三、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一)做好新学期的起始管理工作

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一般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首先要安抚新生的波动情绪。经验告诉我们,新生在入学后的1-2个月内,许多学生失落的心态相当突出,总觉得上职高不理想,情不自禁处在消极观望的状态,不思进取,纪律性差,学习不专心。此时班主任要及时开导,婉转教育,“对症下药”,说服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并主动适应新环境,懂得学习越努力拼搏前景越光明,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其次,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要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树立小因素大改变的观念,要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良性发展。最后,要抓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唤回信心。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时期的“文化差生”,在长期的“笨蛋”“不可救药”等斥责声中,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几乎荡然无存。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心呢?首先,教师必须克服职业高中学生智力低下的错误思想。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职中没出息”的阴影,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自信与自尊。

(二)细化管理,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要靠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班主任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首先,培养一支班级骨干队伍。要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一支团结在班主任周围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在选班干部之前,我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确定出部分学习较好、守纪律、责任心强、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使这些学生率先接受班级管理的要求,成为班级建设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其次,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细化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班主任首先要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按照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课间操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

(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不但学习差,而且品德差。其思想现状具体表现为:厌学心理严重,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一定要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

首先,注重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利用每周班会课学习有关政治、时事理论,开展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认识,加强政治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清醒的政治头脑。

其次,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表现较差、学习较差的学生不歧视、不冷落、不嫌弃、不伤其自尊心。努力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要经常找后进生谈心,尽力感化他们。搞好学生操行评分,按学校操行评分条例严格执行。每周、每月、每学期都进行公布。对学生的思想、纪律、学习、卫生各项带来很大促进。学生操行分作为评先进、三好生、加入共青团的依据。

最后,主动争取科任教师对班级管理的配合和支持。班主任要经常与文化课、专业课老师交换意见,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以共同抓好本班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 伏杨.新形势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改革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214.

[2] 祖海燕.浅谈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下),2013,07:176-177.

[3] 孙宪萍.试论新背景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37.

篇10

关键词: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历史教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身为教育者,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促进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等作用。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还要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中学生健全心理品格、活跃思维方式,提高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在自身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基础上,做了一些探究和研究如下。

一、建设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替代,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本人所在的文津中学较充分地利用了校园的时间和空间,利用好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利用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生一踏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郁的人文气息,感受到悠久的历史传统、宽松的学习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整洁优美的外部环境。文津用她先进的办学理念,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优良的校风学风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文津人。

二、弘扬班级文化,塑造良好风尚,促进心灵成长。

打造优良的班级文化,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班级“硬文化”要过硬。教室要做到三化,即净化、绿化、美化,其中“美化”是关键,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班级誓词、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优秀人物故事、学习园地)等,力求教室和谐、高雅。2、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津手册》为依据,根据班级实际,制定出体现班级特色的制度。如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3、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内容,反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三、诵读经典,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在精神食粮中提高人文修养。

诵读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民族文化滋养心性;诵读英文经典,吸取外来文化精华,扩大知识视野。开展由扬州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中英文《经典诵读百篇》系列读本“读书会”活动,使师生保持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濡染于心,培养人格和情操,提高其品性和修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国际胸怀的21世纪的新人。

四、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校要坚持开设音乐课、美术欣赏课,并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参加书画、征文、歌咏、辩论、晚会主持人、校园十佳歌手等比赛,举办文艺晚会、英语圣诞晚会等活动。此外,学校还要重视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体育运动不仅是力量、速度、技术的较量,而且也是意志的锻炼,它体现了自我锻炼和自我超越。

五、利用学科教学,创设人文课堂,让人文气息滋润学生心田。笔者试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1、转变教学观念,弘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点,其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所以,要转变教育理念,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鲜明的人物或者整合教材内容,形成专题,配合人文素养的具体事例来教学。如具有“仁爱”思想的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阅览一些人物传记,从中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以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

3、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导学式课堂模式”。我校全面贯彻“四导四学教学模式”,此模式由“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和导评促学”四大板块和“导预、导问、导法、导评”四个阶段、“疑、研、慧、促”四个关键点构成。此模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得以渗透。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需要有自由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和兼容并包的胸怀,是一个具有影响学生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思想解放的前沿和人的完善;从生活本身出发,为学生自由全面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社会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公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开放意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开放胸襟的现代公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应把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贺银瑞,江佑.心理健康教育,2004.

[2] 魏书生.办主任工作漫谈,1993(8).等

[3] 梅玉萍.论体育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16-17.

[4] 李耀政.体育交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3):107-109.

[5] 杨同银.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 黄葳著.教育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成达如.学校管理的人本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1996.(4)

[8] 刘绍华.缺失的德育方式[J].班主任之友.2005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