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30 17:2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灾害防范措施

篇1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普及;重要作用;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尤其是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山区,十分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地质灾害,危害性很大,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失,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做起,提升人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当前我国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一、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作用

1.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能够促进人们对气象知识以及气象灾害及其防范措施的了解,与此同时,人们也了解到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自然会提高对气象灾害的警惕,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增强,在防范和减少气象灾害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他们的作用,毕竟仅仅依靠政府来防灾减灾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政府相关部门不可能在第一现场就刚到灾害发生的现场,信息的传播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气象防灾减灾的重在主要在于人们平日里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灾害一旦发生,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尽最大努力减低灾害的损失。

2.助于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灾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而且气象灾害的种类也特别多,比如洪涝、冰雹、干旱、高温、大风、雷电、暴雨、大雾、低温东海、暴风雪等等,这些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干旱灾害使得庄稼在地里被旱死,使得农民颗粒无收,损失巨大,此外,灾害还能导致人们失去生命,损失不可估量。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能够使人们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并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的知识,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降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地形比较复杂,气候也各式各样,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的普及,能够使人们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点,以便人们根据相应的气候和地形进行农业的生产,这样能够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气象灾害。人们对气象知识一般都知之甚少,面对复杂的气候必须加强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做到对气象灾害的了解,这样在气象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气象灾害将会造成的损失,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4.有助于加强气象部门的服务意识

在我国,气象部门主要是服务于人们,为人们提供及时可靠的天气预报和预警,在气象灾害可能发生的地方或是时间,提醒人们注意防范气象灾害。通过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不仅填充了人们的气象知识的空白,也加强了气象部门的服务意识,塑造了气象部门的服务形象。气象部门通过建立相应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体系,积极开展气象减灾防灾知识的普及活动,深化人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树立良好的气象科普宣传品牌效应,提升气象部门的工作水平和质量,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二、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活动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相应的活动,走进群众、贴近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比如定期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讲座,邀请气象专家向人们讲解气象灾害发生原因,气象灾害能够造成的损害,以及如何防范气象灾害等等。还可以通过演出的形式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演出活动中,形象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比如排练一些与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的小品、相声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吸引人们观看,从而在观看节目表演中学得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2.通过广播宣传和发小册子等形式进行普及活动

气象部门可以借鉴家电下乡、文化下乡的方式,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时候进行下乡宣传,这种宣传效果也非常明显,能够广泛地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不定期地广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尤其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多发的地方,要不断宣传相应的防范措施和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可以事先录制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磁带或光盘,使得普及工作更容易进行。另外,还可以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制成小册子下发到人们的手中,为了防止人们将小册子当废纸扔掉,可以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在日历、扑克牌、小扇子等有用的物品上,这样人们在闲暇之余就能够看到上面的宣传知识。

3.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普及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有着极好的效果,能够快速、及时、广泛的将相关知识传递给人们。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可以与电视台合作,开辟一个气象防灾减灾的电视栏目,邀请专家进行节目的录制,然后在电视台进行定期播出,还可以设置有奖问答环节,以节目的提高收视率;另外,还可以借助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因为现代社会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能够广泛而直接地达到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目的。

总结: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还没有普遍开展,让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普及活动,因此必须扩大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的范围,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和普及手段,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广泛而直接地向人们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从而达到防范气象灾害发生,减小气象灾害损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海民,王跃峰,薛玉敏.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中国科技信息, 2010(18)

篇2

为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感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根据任务分工,进一步明确责任,周密安排,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开发区)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认真负责,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新局面。

二、协调联动,全面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

(一)建立事故灾害预警信息机制。各镇(街道、开发区)各有关部门及时向气象部门传送相关气象灾害信息,气象部门接到信息经核实无误后,按照预定流程,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进行。

(二)建立安全隐患联合排查机制。加强部门间的联合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到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重大责任性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气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以电话、传真、短信等方式,向各镇(街道、开发区)各相关部门通报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主要包括气象灾情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各镇(街道、开发区)各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根据《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职责分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行动,尽全力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直至警报解除。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气象部门要为事故抢险救援提供及时可靠的气象应急保障。

(四)建立气象灾害调查分析及灾情评估制度。气象灾害出现后,各镇(街道、开发区)各部门要认真开展调查分析、灾情评估工作。仔细查找应急处置工作和应急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处置能力。

三、落实责任,扎实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一)明确责任分工。为切实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各项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交换与共享,各相关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责任分工,扎实开展工作,确保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顺利开展。

国土局:负责提供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情况和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灾情信息。

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受灾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上报和工作。

水务局:负责提供全市重点防汛部位水文资料,地下水文变化和气象灾害引发的灾情信息。

气象局:负责向各部门提供天气预报、预警、森林火险预报、地质灾害预报等各类气象信息。

安监局:负责提供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相关情况。

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和《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省份,台风、暴雨、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衍生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呈活跃态势,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省大力促进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重视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够强,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应用面不够广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以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及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力争到2015年,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和产业集聚区、人口集居区的气象基础设施全覆盖,逐步消除气象监测预警“盲区”;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20—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

三、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接收应用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移动应急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建设,构建多灾种立体气象观测网。以产业集聚区、城乡人口集居区、重点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重点区、重点交通线路、重点流域和库区、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港口和渔港、旅游区等部位为重点,大力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每个设区市要建立1—2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备案、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要求,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布局,统筹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对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暴雪、冰冻、雾霾等强致灾天气或突发气象灾害,要加密监测、滚动预报、联合会商,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网格化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多灾种预报预警的计算分析能力。加强对农村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中小流域气象监测预警和海洋(港口)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加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监测信息共享等工作。统筹利用气象、国土资源、海洋、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运输、建设、城管、电力等部门资源,尽快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大火、海洋灾害、农林业病虫害、区域环境污染等的联合监测预警。

(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论证。建立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快编制本地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应用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建立各级行政区域和高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完善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和确定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程前,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在对上述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项目申请报告审核时,应当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审查内容。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

(一)明确预警信息传播职责分工。按照“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等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简化预警信息传播审批环节,建立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紧急情况时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语音提示甚至中断正常节目予以插播等方式,实时播报预警信息。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逐步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发送,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数字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动系统和气象灾害广播警报系统建设,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升级改造气象预警信息短信系统,完善预警信息直达式渠道。发挥气象电视频道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综合应急预警信息专用电视频道。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山区和渔区的传播能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系统,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省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等部门研究制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加强学校、机场、港口(码头)、车站、旅游景点、公共广场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村(居)委会及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人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相关人员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中的作用,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切实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效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组织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二)落实基层防灾避险措施。争取用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建设,提高基层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监督检查办法,研究制订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标准,充分发挥基层重点企事业单位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三)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各地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范围,纳入各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的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依托各地科技场馆、气象台站等设施建设气象科普平台,大力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资金保障。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要安排落实必要的用地指标。

篇4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保障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经济社会影响,制订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为主,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有效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统一领导,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实施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密切协作,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强化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应急合力;规范有序,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运转协调,发挥最大防灾减灾效益。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4适用范围

1.4.1市行政区域气象灾害或其次生、衍生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1.4.2气象灾害虽未发生在市行政区域,但省、市相关

应急指挥机构、事发地市(市、区)应急处置机构需要我市提供相关协助、保障。

1.4.3本预案中的重大气象灾害,指由于台风、暴雨(雪)、寒潮、霜冻、低温、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霾等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市、乡(镇、街道)、村(居)分级设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

2.1市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主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市政府主管副主任、市气象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市气象局、市应急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广播电视台、市人防办、市安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市供销总社、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电力局、市各保险公司的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气象局局长担任。

2.2市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2.1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责

指挥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级以上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下,领导、组织全市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制;制订全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案,并监督实施;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负责指挥、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决定启动和终止实施应急响应,以及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处置重大事项。

2.2.2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执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调度指令,贯彻落实指挥部工作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协调处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组织有关部门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收集、调查和评估气象灾情;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预案;管理气象应急物资和装备仪器;建设和完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2.2.3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制订、完善与本预案配套的应急处置预案;根据职责与分工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对、防范工作。

2.3乡(镇、街道)、村(居)应急指挥机构职责

乡(镇、街道)、村(居)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上级指挥部和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地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指挥机构的构成、职责与分工参照本预案执行。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监测、预报与报告

3.1.1市气象局负责管理并承担市域内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收集、预报预警等工作。对可能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气象局将监测、预报信息报送市政府。

3.1.2发生较大级别以上气象灾害事件后,知情单位和个人应及时通过气象灾害报告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信息。报告内容主要是报告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气象灾害种类和特征、发展趋势、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3.1.3建立以乡(镇、街道)、村(居)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

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3.2预警预防行动

市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信号,将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报市政府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达到预警级别的,向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通报并提出处置建议,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是否启动相应预案。对可能达到重大、特别重大预警级别的,事发地乡(镇、街道)、村(居)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应及时报告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并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协调下,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应急准备工作。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需要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将准备情况报市政府。

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市气象局应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

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在国家气象监测网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建设气象灾害加密监测站和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市政府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同时将人民防空警报系统作为城区灾情警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渠道,完善我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体系。

3.3.2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统一部署,建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本部门气象灾害紧急处置信息系统。

3.4预警级别与

按照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分为一般(IV级、蓝色)、较大(III级、黄色)、重大(II级、橙色)和特别重大(I级、红色)四级。

一般(IV级、蓝色)预警,由市气象局向社会;较大(III级、黄色)预警,由市气象台向社会;重大(II级、橙色)和特别重大(I级、红色)预警,由省气象台。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级别

按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程度、范围以及气象灾害预警级别,气象灾害应急启动级别设定为IV级、III级、II级、I级四个响应等级。

4.1.1四级响应(蓝色)。当达到IV级气象灾害预警时,由市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向上级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发生或可能发生地的乡镇应急指挥部也要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4.1.2三级响应(黄色)。当达到III级气象灾害预警时,由市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向省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4.1.3二级响应(橙色)。当达到II级气象灾害预警时,由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1.4一级响应(红色)。当达到I级气象灾害预警时,由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由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请求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4.2应急响应启动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进行研判,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报告。必要时,由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会商,及时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通报并提出处置建议,经授权后响应、解除响应或更改响应级别的命令。

当发生气象灾害没有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损失和影响时,根据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4.3应急响应行动

当启动应急响应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状态,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按照各自职责和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和行动。

4.3.1台风、大风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台风、大风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及时提供指定区域相关气象因子变化情况。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采取措施,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督促有关单位加固门窗、围板、棚架、临时建筑物等,必要

时可强行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露天广告牌等设施。

交通运输、农业等部门督促指导水库渔民加固有关设施,督促所有船舶到安全场所避风,防止船只走锚造成碰撞和搁浅;督促运营单位暂停运营、妥善安置滞留旅客。

教育部门根据防御措施建议,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避免在突发大风时段上学放学。

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风准备,必要时采取停止作业措施,安排人员到安全避风场所避风。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危险、排查故障。

农业部门根据不同风力情况发出预警通知,指导农业生产单位、农户和畜牧水产养殖户采取防风措施,减轻灾害损失;农业、林业部门密切关注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形势,会同气象部门做好森林草原火险预报预警,指导开展火灾扑救工作。

各单位加强本责任区内检查,尽量避免或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居民委员会、村镇、小区、物业等单位及时通知居民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灾害发生后,民政、气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2暴雨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及时提供指定区域相关气象因子变化情况。

水务部门组织开展洪水调度、堤防水库工程巡护查险、防汛抢险及灾害救助工作;会同当地政府组织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居住在危房内的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险。

国土资源部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会商,确定地质灾害等级,及时地质灾害等级预报;会同当地政府组织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居住在危房内的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险。

安监部门组织开展尾矿库坝体巡护查险、防汛抢险及灾害救助工作;会同当地政府组织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居住在危房内的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险。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教育部门根据防御措施建议,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危险、排查故障。

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

农业部门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施工单位必要时暂停在危险地带的户外作业。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灾害发生后,民政、水务、气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3暴雪、低温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低温预报和暴雪、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及时

提供指定区域相关气象因子变化情况。

发展改革部门密切关注煤、电、油、气等要素供应情况,及时做好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运输协调工作。

教育部门根据预防措施建议,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

公安部门加强交通秩序维护,注意指挥、疏导行驶车辆;必要时,关闭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结冰路段。

电力部门注意电力调配及相关措施落实,加强电力设备巡查、养护,及时排查电力故障;做好电力设施设备覆冰应急处置工作。

交通运输部门提醒道路行驶车辆采取防冻、防滑措施,提醒高速公路、高架道路行驶车辆减速慢行;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积雪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等部门做好供水系统等的防冻措施。

卫生部门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正常开展,并组织做好伤员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危房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组织撤离可能因雪压倒塌的房屋内人员。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为受灾群众和公路、铁路等滞留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业部门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灾害发生后,民政、气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4寒潮、霜冻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寒潮、霜冻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寒潮、霜冻影响,

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工作。

民政部门采取防寒救助措施,开放避寒场所;实施应急防寒保障,特别对贫困户、流浪人员等应采取紧急防寒防冻应对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等部门对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农业、林业部门指导果农、菜农和畜牧水产养殖户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做好牲畜、家禽和水生动物的防寒保暖工作。

卫生部门采取措施,加强低温寒潮相关疾病防御知识宣传教育,并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3.5沙尘暴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沙尘暴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沙尘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工作。

农业部门指导农牧业生产自救,采取应急措施帮助受沙尘影响的灾区恢复农牧业生产。

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沙尘暴发生时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为灾害应急提供服务。

交通运输、铁路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保证沙尘暴天气状况下的运输安全。

民政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救灾人员和物资准备。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3.5高温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高温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高温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和评估工作。

电力部门注意高温期间的电力调配及相关措施落实,保证居民和重要电力用户用电,依据电力部门制定的有序用电方案,必要时执行拉闸限电措施;加强电力设备巡查、养护,及时排查电力故障。

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等部门做好用水安排,协调上游水源,保证群众生活生产用水。

建筑、户外施工单位做好户外和高温作业人员的防暑工作,必要时调整作息时间,或采取停止作业措施。

公安部门做好交通安全管理,提醒车辆减速,防止因高温产生爆胎等事故。

卫生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中暑事件。

农业、林业部门指导紧急预防高温对农、林、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3.7干旱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干旱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干旱影响,进行综合分析;适时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轻干旱影响。

农业、林业部门指导农牧户、林业生产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加强监控,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准备工作。

水务部门加强旱情、墒情监测分析,合理调度水源,组织实施抗旱减灾等方面的工作。

卫生部门采取措施,防范和应对旱灾导致的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所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民政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救灾人员和物资准备,并负责因旱缺水缺粮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民政、水务、气象等部门做好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本级政府应急管理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8雷电、冰雹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雷电、冰雹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灾害发生后,有关防雷技术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做好雷击灾情的应急处置、分析评估工作,并为其他部门处置雷电灾害提供技术指导。

安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提醒、督促施工单位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危险、排查故障。

农业部门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各单位加强责任范围内检查,停止集体露天活动;居民委员会、村镇、小区、物业等单位提醒居民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和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减少使用电器。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民政、安监、气象等部门做好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本级政府应急管理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9大雾、霾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大雾和霾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大雾、霾的影响,进

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工作。

电力部门加强电网运营监控,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发生设备污闪故障,及时消除和减轻因设备污闪造成的影响。

公安部门加强对车辆的指挥和疏导,维持道路交通秩序。

交通运输部门及时雾行安全通知,加强行车安全监管。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4信息共享和处理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气象部门归口处理,实现共享。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详实。重大气象灾害应在事件发生2小时内初报灾情,6小时内上报重要灾情,24小时内上报调查的灾情。因客观原因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5通信联络

进入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状态的单位应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送应急联系人、联系方式。参与气象灾害应急的单位应当保证通信畅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4.6指挥和协调

预案启动后,由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指挥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现场的指挥与协调以灾害发生地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成员单位和相关的组织、单位、个人应当按照现场指挥部的要求统一开展工作。必要时,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专家参加现场指挥部工作,提供相关专业咨询,供现场指挥部决策参考。

4.7紧急处置

4.7.1基本应急处置

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镇乡政府应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根据需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努力减轻气象灾害的损失。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利用信息平台,跟踪全市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监控和接收气象信息。根据已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气象灾害情况,提出处置建议。

4.7.2应急处置措施

重大或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发生时,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在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专业应急队伍及现场指挥部,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发生地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迅速组织人员,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进行保护。必要时,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向社会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

4.8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参加现场应急工作的有关部门对灾害发生地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保障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为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需要群众参与时,应向群众讲解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

4.9群众的安全防护

灾害发生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指导人员疏散,尽量避开灾害可能影响和波及的区域,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10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各单位要积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队伍和群众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4.11灾害调查与评估

市(县)级以上气象部门负责组织气象灾害评估。

跨市(县)级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评估由等级气象部门负责或由其指定单位负责。

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报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

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的依据。

4.12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将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警情况,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

4.13应急响应结束

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解除应急响应状态的建议,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本级政府应急主管机构批准后,解除应急响应状态的命令。

5灾后处置

5.1灾情核实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会同有关部门核实气象灾害评估结果,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本级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灾害救助的依据。

5.2灾后救助

气象灾害事件发生后,市政府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有关部门应及时归还征用的物资、设施、设备或占用的房屋、

土地;不能及时归还或者造成损坏的,应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偿。

5.3保险监管

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

5.4调查总结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对灾害应急工作进行全面的调查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本级政府应急主管机构。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通信保障

以气象部门业务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和国家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建立快速、安全、稳定、可靠的气象灾害信息通信专用网络,确保监测、预报、预警和灾情报告等信息的传输。

应急救援现场应与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保持通信畅通;灾害发生地政府协助现场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

建立气象部门与公共媒体及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畅通的联络渠道,确保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

6.1.2信息保障

市气象局在现有业务平台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市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并与市政府应急平台及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健全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全市气象灾害调查评估,摸清全市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建立各种气象灾害区划数据库,编制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指导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

评估和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报送市政府应急办公室和应急指挥部;重要信息和已报信息的变更应当立即报送。

市气象局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媒体资源和公共场所预警信息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建立完整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资源库,明确和规范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具体办法,传播渠道和方式等。

各成员单位和相关应急责任单位应及时将与气象灾害有关的信息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6.2应急支援与保障

6.2.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各单位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和减灾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医疗器械、药品的储备,建立相应的物资数据库,并对其购置、库存、使用和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市气象局要加强装备、弹药的日常管理,确保一旦接到指令,能够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6.2.2应急队伍保障

武警、公安消防部队等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应按照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指令,开展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市和各乡镇(街道)应当组织引导预备役部队、民兵、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组建各类群众性的气象应急救援队伍。

6.2.3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部门对气象灾害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维护道路运输秩序;市政部门及时做好城市道路的清障工作;交通运输、铁路部门应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公路、铁路设施进行抢修;必要时,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可紧急动员和征用社会交通设施和装备。

6.2.4治安保障

灾害发生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应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治安联防,协助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6.2.5经费保障

市、乡镇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提供经费保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6.2.6社会动员保障

各乡镇政府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动员机制。

6.2.7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建设适用于气象灾害避险的城市和乡村紧急避难场所,并完善各类指示标志。紧急避难场所建设可与公园、广场、体育馆、人防工程、学校等建筑相结合。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依托相应的气象科研机构,建立相关的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6.4宣传、培训和演习

市、乡镇政府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气象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有关知识,提高群众防灾自救能力。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对本部门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本部门本单位人员开展气象灾害预警、救援应急演习。

7附则

7.1名词术语

(1)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各级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判定出某一区域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某种气象灾害,为避免其影响,气象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提醒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对应防御措施的过程。

(2)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符号、语言、文字。通常由符号、颜色和对应的防御指南组成,符号表示气象灾害种类,颜色表示气象灾害的强度级别,对应的防御指南明确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3)干旱等级:

极旱:指基本无土壤蒸发,地表植物干枯、死亡。

重旱:指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地表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

中旱:指土壤表面干燥,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

(4)地质灾害等级:

2级:可能性较小,预报预警时间内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加强监测。

3级:可能性较大,预报预警时间内对地质灾害隐患24小时监测,启动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受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撤离。

4级:可能性大,启动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迅速撤离。

5级:可能性很大,启动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立即撤离。

(5)森林火险等级:

二级:轻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可能燃烧,森林火灾可能发生。

三级: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

四级: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

五级: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森林火灾极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极快。

7.2预案管理与更新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预案的日常管理,并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情况及时修订。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各乡镇、街道应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地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7.3奖励与责任

7.3.1奖励

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7.3.2责任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由于,严重影响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对于谎报灾情或知情不报,或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拒不配合、阻碍、干扰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

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篇5

关键词 “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策;新疆喀什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24-0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我国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气象服务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早在2010年中央1号文件就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全国气象部门掀起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热潮。新疆喀什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中部,距离海洋较远,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属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区,干旱、冰雹、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因此,加强喀什地区“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1 喀什地区“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有效提高

喀什地区现有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巴楚、莎车、塔什库尔干、麦盖提、吐尔尕特5个国家基本站,叶城、泽普、英吉沙、岳普湖、伽师5个国家一般站,下设高空探测(GCOS)站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5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太阳辐射一级站、酸雨观测站及紫外线观测站各1个,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2个,PES卫星通讯小站2个,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个,新建风云卫星数据广播地县级小站11个。喀什地区各个区域站的建立,为“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提高了喀什地区农业气象观测能力。

1.2 农业气象信息覆盖面拓宽

针对“三农”专项服务,喀什地区气象部门不断拓宽气象信息渠道,通过乡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报纸等方式喀什地区的短期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1.3 建立喀什兴农网

喀什气象部门适时建立了喀什兴农网,主要提供喀什地区范围内天气预警信息、天气气候预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周天气预报、未来24 h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指南等信息,包括重要气候公报、农业气象月(年)报、农用天气预报、农副产品价格、“三农”服务、供求信息等多种气象服务产品。

1.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步入正轨

巴楚、伽师、岳普湖、麦盖提、莎车属于冰雹带,冰雹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影响。喀什地区12个县市均成立了喀什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喀什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面步入正轨,切实做好人工减雹等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喀什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类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仍属于气象为农服务边远地带及防御气象灾害薄弱地区。气象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气象为农服务专业人才不足,制约“三农”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影响气象为农服务效果;气象设备如显示屏、乡村大喇叭等故障频发,光靠政府部门提供的专项资金难以对设备设施进行维护;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防灾意识淡薄,农业信息员工作开展困难;一些偏远落后农村地区通讯线路差,获取气象信息渠道少,时效性差,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时有发生。

3 对策

3.1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喀什地区气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三农”气象服务人才培养,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农业气象信息监测、评估技术以及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还要引进农业气象相关技术人才,充实“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队伍,更好地开展气象为农服务。

3.2 加大农业气象服务的资金投入

气象部门一方面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政府组织机制,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气象监测系统以及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做好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设备的运行以及维护;另一方面要加强和社会相关企业的合作,以获取充足的农业气象服务项目资金[1-2]。

3.3 做好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

组织气象、农业专家等编发《气象防灾减灾手册》《农业与气象》等资料,由农村气象信息员深入乡村通过讲课、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防灾意识,增强农民防灾减灾能力,从而科学指导农业生产[3-4]。

3.4 拓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渠道

喀什地区气象局要不断拓展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渠道,借助于信息传播平台及时向农业生产领导、村级干部、农业生产大户、农民等发送农用气象信息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扩大气象信息的渠道。另外,还要凭借电子显示屏、微博、微信、QQ、报纸、“12121”气象服务电话、乡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向农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4 参考文献

[1] 余小平,胡怀坚,周俊,等.“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6(12):252-256.

[2] 刘咏梅,赵忠福.对阿拉善盟气象为农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48-249.

篇6

1.调查方法

此次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调查以书面和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农技人员、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户和工人5个社会团体。调查时间为2013年7月21日~9月20日,调查内容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3大类,23小项,保证了各团体均有一定比例的样本量。共发放气象服务需求问卷调查表480份,回收445份,回收率为92.7%。

2.调查者身份构成

(1)年龄。参与调查的男性为58%,女性为42%;年龄段为:18~29岁的占56%,30~39岁的占18%,40~49岁的占16%,50~59岁的占7%,60岁以上的占3%。(2)文化程度。参与调查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11%,初中的占6%,高中、中专的占17%,大专的占22%,本科的占40%,硕士及以上的占4%。(3)人员分类。参与调查的人员分类为农技人员占14%,乡镇政府人员占14%,村委会人员占5%,农户占49%,工人占18%。

二、结果分析

1.气象服务的方式

目前,市民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渠道中电视占33%,网络占22%,广播占13%,手机短信占13%,报纸占7%,显示屏占5%,电话占4%,大喇叭占2%,其它占1%。

2.气象服务的内容

调查数据显示:关心每日气象服务信息的占30%,关注未来三天气象服务信息的占46%,关注未来一周气象服务信息的占22%,关注未来一月气象服务信息的占2%。在气象为农服务材料中,有21%的人认为天气实况资料需要补充完善,有34%的人认为未来几天天气预报资料需要补充完善,有27%的人认为气象条件对生产影响评价资料需要补充完善,有14%的人认为应该在生产建议上进行补充完善,有4%的人认为在其它方面进行补充完善。在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中,有32%的人需要农业气象预报(适宜播种期、发育期)信息,43%的人需要农业气象灾害预报,20%的人需要一周以上的农业气象预报,5%的人需要农业气候年景预报;在关注的农业气象服务中,有21%的人关注播种、收获等关键农时的气象服务指导,15%的人关注干旱、土壤墒情分析,20%的人关注灾害性天气分析及对策,15%的人关注气象灾害损失评估,16%的人关注病虫害发生等级预报,13%的人关注气象科技知识;在灾害性天气对所在地方的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选项中,有24%的人认为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14%的人认为洪涝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11%的人认为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17%的人认为寒害冻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18%的人认为大风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11%的人认为高温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6%的人认为气象灾害引发的其他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3.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应在哪些方面改进选项中,有20%的人认为应增加途径和渠道,18%的人认为应增加服务内容,12%的人认为应增加预报服务次数,15%的人认为应专业术语要通俗易懂,18%的人认为应提高预报准确率,17%的人认为应提高服务的时效性。

4.气象服务满意度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认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很准确的占9%,比较准确的占39%,一般的占45%,偶尔准确的占5%,不准确的占2%;认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难满足日常农业生产需要的占24%,基本难满足的占68%,不能满足的占8%;对目前提供的农村气象公共服务实用性满意的占14%,比较满意的占39%,一般的占42%,不满意的占5%;对现有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非常满意的占14%,比较满意的占38%,一般的占41%,不满意的占7%。

三、讨论及建议

1.宁夏的大风、冻害、高温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公众对未来三天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灾害信息需求较高,关键农时的气象服务指导、灾害性天气的防范措施及生产建议对农业生产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中需补充未来几天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生产运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2.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满意和较满意)为52%,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预报、服务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产品实用性,满足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基本需求。

3.丰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是改进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要加快服务产品的开发,提升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贴近农业生产需要,有效防范气象灾害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篇7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防灾减灾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气象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就设施农业而言,恶劣的气象环境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因此,进行有效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对我国设施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当前而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我国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1长期预警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设施农业得到了很大程度普及。相对于普通农业生产而言,设施农业对天气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1]。但是,天气因素仍然是其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暴雨发生、温度骤降、大风等,都需要提前预警,并作出一定的防御措施,以降低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这意味我国气象服务需要更加精确,才能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气象服务有多种气象服务类型,为我国设施农业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综合服务。气象服务人员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分析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准确的服务,将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气象部门应当为设施农业的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预警恶劣天气发生,以帮助农民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当前的气象水平来看,短期天气预报相对比较准确,但长期气候趋势的准确预报较为缺乏。这种情况不利于我国设施农业抗灾工作开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

1.2气象观测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气象观测技术虽然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革与创先,但就设施农业的发展而言,仍然不能够满足其需求。目前,气象服务所使用的观测仪器的自动化水平仍然较低,气象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准确性更是有待提高。如果气象观测技术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气象服务将越来越受到局限,不利于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服务[3]。

2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2.1确保气象预报的及时性

保证气象预报的及时性,是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及关键。气象信息传播途径以往依靠电台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了加快气象信息传播,应该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利用起来,设立气象服务公众号及时传播最新气象信息,也可在村民中建立气象微信群。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气象服务信息转化为图像、视频等更形象的传播模式,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率[4]。

2.2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气象数据大部分是依据气象站点的探测数据,其数据的准确性是气象预报准备的重要依据。因此,扩大气象站点的分布范围,加快数据的分析速度,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的有力措施。除此之外,气象预警部门还要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自主研发新技术,提高气象预警服务水平。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气象探测技术,增强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气象预警服务。

2.3完善气象服务评估体系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风险评估体系,能够根据气象数据,快速评估气象灾害,并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时有效地评估和防范气象风险。完善气象服务评估体系,能够针对性和规范性的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对气象灾害的防控预警能力。因此,必须完善我国的气象服务的风险评估体系,贯彻和追踪服务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从而提高我国气象服务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自然灾害;相关性分析;阿克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7-02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of Xinjiang

ZHANG Yan-bo YAN Hui-jie * CHAO Zeng-f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arim University,Alae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ksu prefecture.In this paper,the main fact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prevention were put foward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disaster data in 8 counties and 1 city of Aksu prefecture,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reduce local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es.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correlation analysis;Aksu prefecture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时有发生,各地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这对人类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抗灾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5]。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占新疆自然灾害损失的8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对灾害的承受和恢复能力低。因此,分析当前灾害形式和灾害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制订相应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对策,防患于未然,对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12]。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自然灾害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并且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3-16]。

1 材料与方法

该文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受灾信息,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了受灾和成灾面积与多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其中包括风雹灾、旱灾、水灾、霜冻灾、病虫害、雪灾等,为更好地进行农业受灾知识普及和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001―2011年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如图1、图2、表1所示。2001―2011年,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病虫灾、雪灾发生的占比分别为10%、7%、80%、1%、1%、1%。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阿克苏市灾害面积分布比分别为20%、12%、3%、17%、3%、8%、12%、9%、16%。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用所得数据对原序列重新赋值,如表2所示。

编写程序将原数据带入MATLAB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程度数据如下:旱灾是0.935 9,水灾是0.745 3,风雹灾是0.778 4,霜冻灾是0.512 4,病虫灾是0.948 4,雪灾是0.809 7。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旱灾和病虫灾数据相差很小,可见和受灾面积关联程度最大的是旱灾和病虫灾。

如表4所示,与成灾面积的相关度分析的数据如下:旱灾是0.529 3,水灾是0.526 2,风雹灾是0.956 3,霜冻灾是0.529 2,病虫灾是0.533 6,雪灾是0.529 4,由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风雹灾的数据明显大于其他灾害的相关程度,得出与成灾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风雹灾。

如表5所示,灾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联度如下:旱灾是0.837 9,水灾是0.689 9,风雹灾是0.859 1,霜冻灾是0.876 5,病虫灾是0.932 1,雪灾是0.740 0。其中,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较其他数据有明显差异,所以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如表6所示,成灾面积与产量损失的P相关程度如下:旱灾是0.810 9,水灾是0.761 3,风雹灾是0.536 3,霜冻灾是0.808 7,病虫灾是0.891 9,雪灾是0.813 3,通过比较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和其他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主要的相关是病虫灾,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灾难在全球各个地区肆虐。因此,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发生。要密切监视各种灾情及其发展变化,充实监测力量、改进监测方法、加密监测频次、及时会商分析并且滚动预测预报。重点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并且延长预见期,为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采取防灾避险措施。平时也要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准备,细化完善相关预案,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41-146.

[3] 宫清华,黄光庆,郭敏,等.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58-63.

[4] 白丽萍.风灾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温克刚,曾庆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热・阿布利米提.阿克苏地区香梨生产中气象灾害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04(3):37-40.

[10] 张厚,孙楠.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0(4):10-16.

[11] 阿克苏地区统计局.阿克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 塔依尔江・吐尔浑,安瓦尔・买买提明.喀什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47.

[13] 梁书民.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39-44.

[14] 刘引鸽.西北干旱灾害及其气候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4):113-116.

篇9

【关键词】10kV配网;故障跳闸;原因分析;措施

0.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地方经济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的快速发展,我市用电负荷、供电量连年较大幅度地增长,但与之相对应,配网系统网架结构依然很薄弱,特别是早期配网规划较为落后、配电设备较为陈旧,已成为配网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台风、雷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配网故障跳闸更是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就是通过本市配网实际运行数据分析故障停电的主要原因,从降低10kV配网故障率方面下手。对10kV配电线路故障跳闸发生的原因和防范措施进行阐述。

1.10kV配网故障跳闸的主要原因分析

10kV配网故障跳闸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配网运行过程中的一些自身原因,也有部分外来因素影响,现通过配网运行实际数据,我们来分析一下10kV故障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表1和以上数据可见,在238起配网故障跳闸中(含重合成功、重合不成功),导致故障原因占比例最大的是台风(热带风暴)影响,达29%;其次是设备故障,占28%;用户设备故障,占21%;外力破坏,占13%;雷击,占5% ;树障, 占2 % ;小动物, 占2 %。可见,台风(热带风暴)、设备故障、用户设备故障、外力破坏及雷击等是配网线路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其余如树障影响、小动物影响等原因所占比例虽小,但亦不容忽视。以下对故障原因作详细分析。

1.1热带风暴、台风影响

在我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市县,造成配网线路故障跳闸的自然灾害中绝大部分是台风或热带风暴。台风或热带风暴一般伴随着长时间的狂风、暴雨。大风吹起配网设备附近的飘挂物搭接于设备之间造成短路故障,或者长时间强降雨导致地势低的配电房或配电箱积水引起设备绝缘降低发生绝缘击穿的故障,以及低洼地区线路杆塔因风吹或雨水浸泡影响而基础松动然后倒杆、断杆等,都易发生短路故障,以致线路跳闸。

1.2设备故障

配网运行中设备出现问题原因很多,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产品质量差,我市运行的配网设备厂家、型号多种多样,制造水平和技术设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部分设备出厂时即存在质量隐患,在带电运行相当一段时间后才暴露出来从而引起配网故障跳闸;二是设备老化,配网设备长期运行会老化,主要包括导线松动、磨损、绑扎线脱落及连接部位松动、金件锈蚀、绝缘降低、避雷器损坏、零值的绝缘子较多等问题。还有部分设备长期重载或过载运行后必然会有诸多缺陷,如维护不及时将发生故障引起线路跳闸。总的来说,配网设备老化严重是造成配网设备故障跳闸的主要原因。

1.3用户设备故障

我市配网当中,10kV专线用户约占10kV配电线路的50%左右,专变约占配变总量的80%,与之配套的专用设备如专用变压器及其配套的设备如开关、线路等设备是用户产权所有,其运行维护责任也归用户承担,供电局只是起到监督、指引的作用。当用户设备因质量或施工工艺问题及日常维护不周、寿命降低等原因发生故障,专线用户跳闸只影响用户自身,而专用变压器所在的分支线路没有有效的开关可以自动将故障用户设备隔离,就会使其所在10kV公用线路跳闸停电,影响其他用户的正常供电。在配网实际运行中,由于用户配电运行人员业务水平偏低、设备维护不善等原因导致用户设备故障情况经常发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4外力破坏

随我市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陆续开展了多项配套的民生工程,如道路修建、排污管安装工程等,城市建设需要进行的施工作业越来越多,同时,由于部分居民法律意识以及电力安全知识的缺乏,在经济利益和驱动下不顾危险在架空线路安全距离内违章施工建房的事情时有发生,给电网和其自身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例如吊车、挖机作业刮碰导线、汽车撞毁路边杆塔、塑料膜等飘挂物搭挂到带电设备等;对于地埋电缆,施工单位不注意电缆标志违章施工、强行施工作业,如挖土、钻孔和顶管作业等,导致由于外力破坏而引起的配网线路故障呈现增多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力破坏将会上升为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有些故障是设备被盗引起的,违法犯罪分子不顾法律的严惩盗窃各类配电设施造成配网故障频发。

1.5雷击

我市地处热带区域,每年夏季雷雨天气较为频繁,而部分配网线路特别是乡镇、农村的配电线路主要仍以架空线路为主,以及目前仍有相当部分数量户外运行的杆式台架变压器,这些设备假如位于空旷地方,就容易受雷电的影响导致故障发生,如雷电感应使设备承受的对地电压大于其耐受值时便发生接地短路,而直击雷可以将线路设备击坏如引起绝缘子破裂、避雷器绝缘损坏、导线断线等永久性故障等,造成更严重的设备事故;另外由于一些设备未装设避雷器,所以在雷雨天极易发生雷击故障。因此雷电对配网运行的直接影响非常大,提高配网设备的防雷水平显得非常重要。

1.6树障

在热带季风气候的环境下,我市城乡的绿化率均较高,且常年高温多雨,树木生长较快,配电线路往往沿着公路及跨过果园而建设,如配网线路巡视检查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存在树障隐患,线路两旁树障的清理不及时,或线路走廊清理不彻底,造成树木与导线之间距离达不到安全规范要求,从而产生线路短路跳闸或者线路接地故障。

1.7小动物影响

在配网运行中有相当部分线路跳闸是小动物引起的短路故障,导致配网故障的小动物绝大多数的是老鼠,其次是蛇类及猫等小动物。由于配网设备多以导线或接头居多,而且部分变台的高压接线柱以及高压避雷器上没有安装绝缘防护罩,户外设备容易受小动物的攀爬,小动物爬上户外变压器及附属设备,容易造成单相接地或相间短路,从而引起故障跳闸。即使在户内场所及封闭设备如配电房、电缆箱等,由于开闭所或配电房残旧或电缆沟、电缆箱密封措施做得不到位,也有可能让老鼠有机可乘,钻进带电运行部分造成短路。因此,小动物也是配网设备故障跳闸的重要原因。

2.防范配网故障的措施方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导致10kV配网故障跳闸的原因复杂多样,这无疑增加了技术上解决的难度,对10kV配网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分析导致配网故障跳闸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防范气象灾害

加强了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如遇气象灾害,便可提前采取防患措施。日常应设立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制订自然灾害或恶劣天气应急预案,指导自然灾害发生时防备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可能出现台风、雷电等气象灾害时,能够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加强汛期的防风防汛特殊巡视和维护,发现缺陷和设备应及时处理,着力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新建线路或设备改造更换时提高设计标准,达到足以抗击台风等自然灾害破坏的标准。

针对雷电天气要加强防范,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优化了配电网络,对频繁受雷电活动影响的配电线路重点部位要安装避雷器进行防护。鉴于避雷器仅能保护安装的当级杆塔,因此,可以选择在配电网防雷薄弱点处进行安装,如线路分支处、接处、重要配电设备处进行安装进行保护设备;在10kV线路和变压器上要多采用可以耐多重雷击、绝缘击穿率低、放电效果好的金属化物避雷器代替阀型避雷器。对空旷环境的线路上也要加装线路避雷器,加大了线路中避雷器的覆盖范围,提高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了绝缘子的耐雷水平,及时更换线路上残旧破损的绝缘子,逐渐淘汰不合格的针式绝缘子,改用绝缘性能更好的瓷质绝缘子。在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应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线路、开关及配电变压器要安装避雷器,并定期进行绝缘电阻、工频放电电压试验,对不合格或有缺陷的避雷器进行更换或维修。

2.2加强配电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防范设备故障

加强配网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是防范配网线路跳闸的主要措施,要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配网设备进行了巡视和检测,针对重载或过载设备实际情况,可加强巡视,缩短巡视周期,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了缺陷。对于肉眼难以发现的缺陷,可以借助其他手段和设备,如通过夜间巡视或利用红外测温仪检测线夹、接头接触是否良好,利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来检测接地设施是否合格等。要在高温及负荷重的季节、时段要开展多次红外线测温巡视,对巡查中发现的影响配网安全运行的缺陷,要快速有效地处理;缺陷管理是配网运行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设备缺陷和隐患应实行闭环管理,即缺陷的发现、记录、汇报、消除和检查应该环环相扣,不得遗漏,以确保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在加强日常维护的基础上还要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及时改造旧型的、技术落后的配网设备。目前我市的配网设备装备水平不容乐观。仍有大量的旧型设备在配网运行,应加大资金投入,对旧型设备改造和更换,大力推广高科技含量、适合我市气候环境运行的新型设备,全面提升设备的健康水平,为配网稳定运行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2.3大力开展用电督查和服务,防范用户故障出门

要严把业扩报装和验收关,确保用户工程从设计、设备质量和施工质量均符合入网条件才允许接火。对于接在公用线路上的用户设备,从现场勘查入手,合理设计线路,合理布置支路开关,在用户产权分界点处要加装断路器并整定保护定值,合理配置好每级开关保护,可尽量缩小故障跳闸导致的停电范围。确保用户设备故障时能跳开分支线开关,防止用户设备故障引起上一级开关跳闸,造成故障范围扩大。

营销部要加强用电检查力度,应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加强专线、专变用户的安全用电检查,对存在重大设备缺陷或因设备陈旧老化不满足运行条件等隐患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客户完成消除安全隐患。客服中心要大力开展用电安全宣传和服务工作,帮助用户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客户端设备隐患和缺陷,减少因用户故障导致的跳闸停电事故,教育专线、专变用户按法规用电,主动开展客户设备预防性试验到期提醒、用电设备诊断服务、客户安全用电培训服务和宣传等工作,对用户超容量违反合同用电的行为应及时制止。

2.4加大保护电力设备的宣传力度,防范外力破坏

要常态化地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要求各配电运行维护班组加强线路设备的巡视。若发现在配电设备周边地区有施工作业,要及时与施工方联络,要对施工负责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特别要对线路周边的大型机械作业,要及时追踪了解,并在线行下或杆塔上挂设醒目的警示牌,减少因盲目施工而造成电力破坏事件;对线路及设备附近有可能危及配网安全的建筑物、杂物,建立资料档案,密切监视,并给责任人发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对危及配网安全运行的违章建筑物应联合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查处,必要时对有关用户采取停止供电的措施。对交通密集地区的杆塔和拉线的底部要砌置混凝土防护墩,并涂反光漆警示色等措施以引起行人或车辆注意,预防车辆的碰撞对线路造成的破坏。对于盗窃或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要建立与当地公安和乡镇政府、村委会合作机制,制定长期有效的措施和具体防范方案,对破坏、盗窃电力设施的犯罪分子进行严厉的打击。

2.5建立树障档案,防范树障隐患

海南的气候常年高温多雨,树木和藤类植物生长较快,当树枝与导线间安全距离不足或藤类搭碰到带电设备时将造成故障;为了确保架空电线的线路通畅无阻,配电工作人员要定期的修剪线路覆盖区域内的树木和藤类植物,尤其在夏季植物生长较快的季节更要及时对树木进行裁剪。供电所要建立10kV配电线路树障档案,对原有在线路走廊范围内的树木要有记录和建立档案,记录防护区内植物的生长特性情况及导线与树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规定,以便掌握线路走廊状况及环境对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并根据档案的记录加强隐患线段的巡视,及时清理树障。对线路走廊原是荒地而后来开垦成果园用地地段的要密切关注,及时制止农户在走廊保护区内种植高杆作物。

2.6多措并举,防范小动物危害

要充分利用设备停电的机会作好防小动物的各项措施,对没有安装绝缘护套的设备要全部加装绝缘护套,杆塔引下线、跳线要改用绝缘导线,防止猫等家禽攀爬导致放电;做好开闭所、配电房和电缆箱等及户内设备封堵工作,改造施工后要及时进行封堵防止因小动物活动导致设备跳闸;在配电房门口要安装防鼠挡板、放置粘鼠胶、鼠药等,要及时清理开闭所、配电房、电缆箱和台架变压器周边垃圾堆,改善设备运行环境。

3.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造成10kV配电线路出现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控制并减少故障的发生,必须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笔者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必将大大降低10kV配电线路出现故障的概率,进而提升我市配电网的整体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成宝,李广泽.配电网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1998.

[2]余恒祥,郑辉,李永珍.影响10kV配电线路故障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2,29.

篇10

关键词 农村;气象科普;问题;改进方法;山东昌乐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65-02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instructor rural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the ways and means of rural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meteorological support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countryside;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problems;improvement ways;Changle Shandong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农业经济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据统计,在我国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整个国民经济GDP 的6%以上[1]。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工农业、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尤其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日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农民对气象科普知识认识不足,普遍缺乏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对农村的危害尤为严重,因此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薄弱的地方也在农村。因此,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村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向农民群众普及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要点,推出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品,逐步增强农民群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三农”的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 昌乐县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1.1 利用重大科普或纪念活动日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在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组织气象科普工作人员走上街道、深入农村,通过散发宣传材料、现场咨询服务等形式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组织中小学师生参观气象台,通过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流程、演示天气预报方法、体验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观看图片展板等形式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向农民赠送《气象与生活》《气象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雷电防护手册》等气象科普知识的书籍。据统计,最近5年,平均每年散发宣传材料12 000余份,参观师生240人次,赠送书籍200本。

1.2 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每年与昌乐县城南小学或双语学校联合举办1次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培养小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其自救能力和应急能力。

1.3 举办气象知识培训班

每年举办2次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气象知识培训班,一次科级干部气象知识培训班,培训180人次。

1.4 通过预警信息一键式平台,利用大喇叭广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的形式传播气象信息

昌乐县气象局于2012年建设预警信息一键式平台,每天通过该平台2次气象信息,有突发性天气时随时,全县已安装气象预警大喇叭的369个行政村、11块电子显示屏、手机号码库中收集的823个号码,可以同时收到气象信息。

2 昌乐县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科普知识获取渠道单一,传播效果难以保证

农村地广人稀,信息集中程度不高。农民主要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在报纸、杂志的阅读上还没有形成习惯,能上因特网的更是少之又少。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对气象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传播效果很难保证[2]。

2.2 科普活动模式简单,缺乏互动

目前,开展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模式是单向的传播过程,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科普工作者传播的内容。由于双方没有互动,缺乏沟通,农民不能真正理解气象科普,科普工作者也不能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

2.3 科普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2.3.1 科普内容单一。单纯的晴雨、温度等气象信息已难以适应农民的需求,农民更需要专业化的气象产品和可操作性强的防御措施的指导。

2.3.2 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随着农村生产经营的多样化,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基层气象部门来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更是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比如,关键的农时季节,以及有灾害性天气时,农民需要短时、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指导。

3 昌乐县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改进方法

3.1 建设一支气象科普队伍

为了做好气象科普工作,首先需要有一支气象科普队伍。可以由气象部门退休人员组成,因为他们都具有专业的气象科技知识,也可以从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中筛选。通过培训,让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掌握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防灾与减灾知识,利用他们直接接触当地农民的特点,快速传达气象信息,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另外,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熟悉周围群体对气象科技知识的需求,可以使气象科普工作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3.2 村干部口碑传播,加大宣传效果

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在本村一般有较高的威信。通过气象科技培训、手机短信等,先让他们掌握一些常规的气象信息、气象与减灾防灾知识,再由他们向村民宣传气象科学知识,趋利避害。由此,气象科普的普及可以由点带面,向农村薄弱环节深入。

3.3 充分利用气象手机短信传递科普知识

气象手机短信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的信息媒体。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都在建设气象信息手机短信平台,非常重视利用手机短信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手机短信的宣传力度,扩大短信宣传覆盖面,将会起到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3.4 多种形式开展气象科技下乡活动,打造整体宣传氛围

3.4.1 气象科普流动车。利用气象科普流动宣传车,携带宣传材料、展板、扩音喇叭等宣传物资进行宣传。

3.4.2 纸杯或塑料口杯上印制气象科普知识。纸杯或塑料口杯成本低,在农村使用频率高,是科普宣传的永久性工具。在纸杯或塑料口杯上印制气象科普知识,以赠送的形式向村委会、社会团体、农民适当赠送。

3.4.3 气象电子显示屏。利用气象电子显示系统内容广、更新便捷、显示直观的优势,24 h无缝隙相应的气象信息,为农民安排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气象保障。

3.5 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气象科普宣传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给气象科普宣传带来更好的宣传契机。气象科普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制作气象科普宣传片,刻录成VCD、DVD 等视频光碟,发放到农村有影碟机、计算机的专业户;充分利用气象为农服务的网站,开辟和丰富气象科普专栏;利用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12121的信箱,设置和丰富气象科普信箱内容[3]。

3.6 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宣传

近几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4],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遇有大风、冰雹、暴雨、雷暴等极端天气造成灾害事件时,要及时用身边的事例进行宣传,尤其是对防范措施的宣传,引发农民对灾害性天气的认知,加强农民对灾害性天气的重视程度,提高农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3.7 重视对农村学生的科普教育

要特别重视农村中小学生防御气象灾害常识的普及,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受到1次以上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可以请学生到气象局参观,也可以派人到农村中小学校开设气象科普辅导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视频、展品等,给学生讲解当地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常识,让广大农村的儿童从小就了解气象,懂得气象灾害的简单防御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的作用[5]。

4 结语

昌乐县开展农村气象科普工作要在吸收利用传统经验的同时,围绕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气象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紧紧贴近“三农”服务,进一步丰富气象科普工作途径,努力创新气象科普形式,拓展气象科普领域,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增强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达到应用气象趋利避害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刘英金.中国气象战略研究(辅导读本)[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 黄东林,蒋运志.“气象科普”向农村延伸的探讨[J].农技服务,2009,26(7):155.

[3] 杜婧,张脉惠.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杭州: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