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范文
时间:2024-03-30 10:2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生活劳动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正是山花烂漫时,在这气候宜人的季节里,为了提高广大同学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平顶山学院学生会生活劳动部特举办“水果拼盘大赛”
二、活动目的:
众所周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力及创造力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为了给大家提供这方面的锻炼机会,也为了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培养健康营养的饮食理念,我部特别举办“水果拼盘大赛”。
三、活动特色:
1. 材料均为日常接触到的蔬菜、水果,人人均可参与,且可聘请餐厅师傅进行拼盘指导。
2. 可以实用于日常生活中去,在展示自己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乐趣。
3. 可以引导同学们对健康饮食理念的进一步深入。
四、活动资源:
1. 宣传工作:由校学生会宣传部以及各院系生活劳动部对“水果拼盘大赛”活动通过出展板、海报等进行宣传。
2. 活动赞助:由校学生会生活劳动部将本次活动策划递交于主席团审批,后交由校学生会外联部,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拉来赞助。
3. 活动时间:暂定于4月末~5月初。
4. 活动地点:暂定于扇形广场。
五、活动流程:
1. 活动当日有学生会成员布置会场,提前协调各相关单位的关系,各院系的参赛选手及拉拉队自带材料在指定时间到达会场。
2. 评委入座,各院系参赛选手到达指定地点,准备开始比赛。
3. 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及评分标准。
4. 一切准备活动就绪后,活动正式开始,各院系参赛选手于指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品。
5. 大赛举行的同时,要求有文艺类节目演出,以供大家欣赏,借以调动现场气氛,在中间或可穿插一些主持对于各位参赛选手作品的提问,让选手有机会向评委介绍自己的作品,宣传自身(演出时间与比赛时间大致相同,或在比赛作品提交前结束)。
6. 比赛时间到之后,各院系参赛选手提交自己作品,并由评委按照评分标准对各院系作品尽享评比,最后排出名次,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7. 由评委为各院系颁发奖品。
8. 活动结束后,由学生会全体成员负责清理会场。
六、活动需求:
1. 由办公室负责通知协调各项事宜。
2. 由女生部出礼仪,为评委传递各院系参赛作品。
3. 由学生会监察部、宿管部、体育部等部门维持现场秩序。
4. 有文艺部负责调音台及活动现场文艺活动。
5. 学生会其他部门同学到现场帮助完成各项工作。
6. 由本部人员联系用电及解决其他突发事件。
七、活动规则:
1. 各院系参赛人员须由各院系学生担任
2. 所有作品必须现场制作
3. 各院系参赛限定为每个院系一组,最少三人
4. 可携带文稿及成品图片等书面方案,但参赛作品需要现场制作才可以参加
八、评分标准:
1. 参赛作品的外形,色泽搭配,营养搭配通过评委的评估给出,外形分4分
2. 参赛人员在制作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长短,以及材料的耗损,由评委进行评估,判定其熟练程度,3分
3. 参赛选手对自己作品的介绍,1分
4. 参赛作品的味道,2分
九、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由于活动在户外举办,所以到时天气可能会影响活动的举行,所以在活动举办前应准备好应对措施。
2. 由于活动中大家不可避免要使用刀具,所以现场要注意安全问题,同时应准备简单的包扎材料
3. 活动可能遇到的突发问题,我们到时要尽一切努力克服
十、主办方:平顶山学院学生会
十一、承办方:平顶山学院学生会生活劳动部
篇2
一、调查留守学生存在的特点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笔者对本班学生做了调查,感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业失教。部分留守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学习习惯差。如孙昊、彭典成这两位同学。
2.心理失恒。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抱怨、自卑、焦虑,有的甚至沉迷网吧,行为失控。王金朋同学看上去精神头很差,体质也很弱,焦虑常在他身上肆虐,小小孩童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
3.亲情失落。留守儿童感到亲情失落和孤独,非常想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温珍妍同学是个很文静的女孩儿,她的父母常年在外做买卖。虽然远在他乡的父母也经常打电话、视频,想方设法使孩子感觉生活充实,为孩子报了古筝学习班,说是为了不让孩子孤独,但是从孩子的日记、谈话中,经常流露出伤感和对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的同学的羡慕。情感的小船经常飘飘悠悠,让人牵心。
由于少数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父亲或母亲不在身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强,比起一般儿童,他们对父母少有依赖性。同时,由于少数留守儿童承担生活劳动量超出了范围,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从报纸上还经常看到,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这部分儿童安全失保、生活失助。由于缺少亲人的照料,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如生活安全问题、煤气、火、开水、电,还有人身安全,约有6%的留守儿童生活贫困,衣食住行等方面缺乏照顾,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二、针对留守儿童特点制定的活动措施
1.倡导全班学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
2.在儿童之间开展“手拉手”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同伴结对、师生结对)。
3.在班级教师中开展“每月一访”活动。
4.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开设心理咨询课堂、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组织留守学生开一次座谈会。
7.关注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们制定了如下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调查、了解,对留守学生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通过互帮互助活动,增进学生团结协作、克难奋进的精神,学会关爱留守儿童。
3.通过收集、整理资料、编排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班级荣辱感和凝聚力,使留守儿童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
活动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讨论阶段,制定活动方案。
本阶段的活动使班级其他同学初步了解到留守儿童的不易,理解了留守儿童平时有些让大家不易理解的行为,如温珍妍同学的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胆小,焦常帅同学的调皮不守纪律……
第二阶段:分组活动,相互交流,收集可取资料进行整理。
在本阶段的活动中,学生更是了解到焦静蕾同学为什么看上去那么抠门、王金朋同学为什么那样的瘦弱……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关心帮助这些同学的愿望。
第三阶段:全班交流,成果展示,深化主题,进一步推广。
本阶段展示学生的表现令人感动,一曲《爱的奉献》将学生带入了温馨的班级大家庭,老师的提议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我们班上就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与亲朋好友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们,他们虽然有爸爸、妈妈,但他们远离了爸爸妈妈,他们需要我们的爱。今天,同学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心,交流我们的活动成果,你们说,好不好?小主持人的一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友情的词语或名言”,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抒发;留守儿童也纷纷打开心扉,倾诉了自己的困难和疑惑……班委会制订了帮扶组活动:从学习上、尊老爱幼、合理利用时间、多读课外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全卫生等各方面一对一、手拉手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篇3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审美
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对该地区民间歌曲的产生、发展、传播和民歌的审美特征、审美特点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的产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在特定的生产劳动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产生的。它体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活状态、文化品味,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不同的音乐文化和审美趣味在民间音乐上的集中展现。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近入海口,冲击形成的平原地区。地貌结构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是民歌产生的实践基础,没有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民歌的产生、发展和流传会大打折扣。因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域原因,民间歌曲中比较少见山歌题材,而号子、小调、秧歌、儿歌则更为常见。
一、劳动号子
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的时候,需要有一种能够统一劳动节奏的“口号”,以使大家步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由此,产生了劳动号子。所以,劳动号子是在具体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实用性是劳动号子的主要功能特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号子,也是以实用性为首要特征的,主要可以划分为黄河号子和建筑号子两大类。
因为黄河三角洲冲击平原的特殊地貌,黄河发大水、洪涝灾害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人们来说是常见的事情。所以,同黄河水患之间的搏斗和斗争,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是长期不断,并且不可松懈的事情。在平时的采石、伐木、打夯、打硪对抗自然灾害和洪涝水患的过程中,劳动人民需要齐心协力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因此,就形成了黄河号子,它属于工程号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号子,比较有代表性和特色性的当属于黄河硪号。其气势磅礴,节奏分明。因为是劳动筑建堤坝,统一劳动节奏所需要,故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为主要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劳动的效能,使得劳动者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完成劳动任务。
黄河三角洲建筑号子不同于黄河号子,但仍属于工程号子的范畴。可以分为搬运号子和夯号子两大类,主要是在建筑房屋时协调统一劳动节奏而使用的劳动号子。主要的演唱形式也是以“领唱”“合唱”为主。旋律相对简单,节奏感强烈。领唱的部分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二、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属于民歌体裁。也有称为“里巷之曲”。“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许多明、清的曲牌被直接移植到黄河三角洲民间小调中。黄河三角洲民歌中的小调涉及题材范围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调中都有体现。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传唱,黄河三角洲地区小调的曲调形成了华丽、流畅的风格,节奏规整,结构均衡完整。
黄河三角洲地区小调是“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里,长期流传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之中的。它生动活泼、清新鲜活,是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广大劳动人民抒发感情,表达忧喜哀伤的最直接感怀。
三、秧歌
秧歌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黄河三角洲地区秧歌同样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以阳信的“鼓子秧歌”和惠民地区的“花篮秧歌”最为流行。黄河三角洲地区秧歌有自身特点,其舞蹈性、音乐律动性比较强。旋律的起伏较大,主要表现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热烈奔放的个性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鼓子秧歌是黄河三角洲秧歌比较有特点的秧歌形式,它所表演题材形式脱离不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实践,真实的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憧憬。鼓子秧歌不限场所、不限时间,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劳动生产和逢年过节都有表演。因此,鼓子秧歌具有良好的生长土壤和极强的生命力。
四、儿歌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儿歌,主要是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童真、对生活的新奇,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并且间有传播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等内容。歌词简单易懂,曲调同语言音调相近似,朗朗上口易学易唱。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反复、设问等等。歌曲的旋律较平缓,节奏规整。相对其他几种体裁,黄河三角洲民歌中儿歌较少,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儿童生活的歌曲;一类是反映儿童游戏的歌曲。
五、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的审美特点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歌曲丰富多样,表现了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特色突出、鲜明,节奏简单明了并不复杂,多以强弱分明的2/4拍子为主,层次鲜明;曲调优美,很少有大跳的旋律进行,以级进为多;歌词主要以描绘黄河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情景为主,劳动号子一类的实用性强的民歌体裁也不乏即兴性。充分的表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率性直爽的品性特征。
黄河三角洲民歌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艺术观照,同黄河三角洲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独特的地域特征,塑造了黄河三角洲人民独特的生活个性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也同样,赋予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的独特内涵以及带有劳动人民本色和黄河磅礴气息审美特征。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精神的寄托、智慧的结晶,还是广大人民追求真、善、美,抨击邪恶弘扬正气的内心体现。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黄河入海口形成的冲击平原,地域环境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也因地域的独特而具有了独特的面貌与风格。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同中华民族其他地区丰富多彩的优秀的民间歌曲一样,具有多彩的形态,迥异的风格。除了因为地域特点而少见的山歌体裁外,其他民歌形式都比较常见且流传甚广,如:号子、小调、秧歌、儿歌等。而黄河三角洲冲击平原的地域特性,同时也赋予了黄河三角洲民歌独特的民间歌曲审美特征。如同陕北民歌粗狂豪放,江南小调婉转柔情一样,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因为黄河的滩险浪高,赋予了它刚强不屈,坚韧挺拔的风格特征。船夫们惊涛骇浪里,搏击风高水险的通过黄河号子情景历历在目;建筑号子中,劳动人民步调划一,齐心协力的壮观生动重现……可以肯定的是,民间音乐的审美特征就在于它所体现的人民性,在于它进步的现实主义传统。劳动群众是人民中的绝大多数,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被视为人民的代表。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三角洲地区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民间歌曲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面貌与风格。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的美学研究,正确的认识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存在的特点和价值。黄河三角洲民间歌曲的审美的研究,对于发扬中国民歌的优良传统,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
[2]宋振军,《黄河三角洲民歌体裁及特点》[J].《四川戏剧》,2015,02
篇4
关键词:儿童版画 创新教学
在多年的儿童版画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初学版画时都非常感兴趣,但因其设计、制作过程严密而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持久的学习兴趣。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我在版画材料、载体、内容等方面做了新的尝试,让版画更贴近学生,赋予版画新的生命力。
一、寻找媒材之新
制作儿童版画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因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分类,常用的有木刻版画、粉印版画、铜版画等。我在承续的基础上寻求版画媒材的突破,探索了适合小学生操作的一些制版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1.材料的创新拓展
木刻版画、铜版画都是版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画种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但材料准备困难,操作起来难度更大。并不利于学生创作。版画的基本原理是创造出丰富的纹理,来塑造艺术形象并表达作者独特的思想。基于这一特性,其实生活中许多唾手可得的材料只要合理使用,都可以成为版画创作的原材料。如树叶、揉皱的纸、绒线、布料等,这些都有着美丽的纹理,都是综合版画的好素材。例如版画家应天齐的许多作品中(图1),就直接通过对木板、石头的拓印进行创作。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学生对版画的制作有了新的认识,对日常生活所见也更具艺术家的眼光。学生时常会自主的发现身边版画的可用之才,因此创作出许多富有新意的作品。
2.常用材料的创新
KT版画是儿童版画创作中最为常用的手法,不仅材料便捷低廉。同时刻制底板非常轻松方便。但是常见的版上刻线、刷水粉色反印的方式,效果往往会显得较为单一。为取得多样的效果,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加工产生新的效果。例如:改变刻板的工具。由于KT遇热会融化的特性,我们也可以使用电烙铁进行烫烙制作。改变颜料,画出青铜色。用铜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国艺术文化的珍宝,它是由青铜器造,而我们来尝试用最普通的KT板来仿造出古铜器独特的效果(图2)。
二、寻求载体之新
一般的版画由于画幅大,用时长,往往局限于兴趣小组学生创作。本人将藏书票(图3)作为一种版画创作的载体运用版画教学中,更利于版画教学的普及。自制藏书票,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而且因为纸张小,制作难度低,速度快,即使绘画水品一般的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上《爱书藏书》一课时,教孩子们用版画的创作方式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制作一枚藏书票。短短一节课呈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藏书票,不但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珍惜书的情感,当他们看到自己付出的劳动可以直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原来版画的用途如此广泛,为此而雀跃不已。除了藏书票,贺卡、书签、年画、书籍装帧等多种创作中都可以应用版画。
三、尝试内容之新
在选择版画教学时,瞄准学生兴趣的焦点,从多种角度,用更多创新法,激发和诱导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1.游戏激发创作欲望
很多孩子把版画制作当作游戏,认为好玩,因此,学生制作版画时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支配下进行。教师所选择版画教材要强调趣味性。如《奇妙的手纹》一课,通过放大镜放大手纹让学生发现平时不起眼的手上竟然有这么多富于变化的纹路,当他们在吹塑纸上用笔精细地描绘自己的手,并用油墨印完后,发现每个人的手纹都不一样,觉得这样的练习太有趣了。
同时,在编排版画教学内容时,都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围绕学生所熟悉、所关心的事来安排教学课题。针对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事情来编排课题,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版画所带来的喜悦,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原理:“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2.体验激发创作欲望
新鲜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使他们认识事物,开阔眼界,增加知识,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欣赏美的东西。见多识广是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对绘画对象的理解、想象,然后用手去画、去创造,这个全过程都是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是发挥聪明才智、表现审美意识的过程。常带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习惯,陶冶美的情操。例如《捕鱼》《杨梅熟了》(图4),就是孩子们去海边、杨梅山采风,回来后创作的粉印版画作品。作品生动、形象,记录了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3.在乡土资源中发掘创作题材
家乡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亲情、朋友、师生、邻里等伦理关系,都从这里孕育发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有爱家乡的情怀,并培养他们对乡土的责任,这必须经由认识自己的生长环境,理解与家乡有关的历史文化。在上《家乡的桥》(图5)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家乡慈溪境内著名的七星桥、鸣鹤当典桥等名桥,领略造型独特的桥建筑,手法精巧的雕刻,体现了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孩子们在绘制版画的同时,理解了传统文化内涵,启发他们学会珍惜这些文化遗产,发扬广大传统文化。孩子们为家乡古桥的建造者而自豪,也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
4.在相关学科中发掘题材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加强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很多版画教材内容通过音乐、舞蹈、语文、科学等课的结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活动。如《唱起来跳起来》一课,学生把音乐和舞蹈融入了版画作品。
在版画教学时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为课文画粉印版画插图(图6),为日记、作文配油印版画;结合生活劳动,利用纸、树叶、布片等废旧材料的机理纹路再创造,制作仿铜版画。
四、寻觅展示之新
为了丰富以儿童版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可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创设各种平台,利用各种媒介,给学生提供版画展示的平台和活动载体,具体开展以下活动:
1.静态展示营造版画艺术氛围
用版画作品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版画的兴趣与鉴赏艺术的能力。经常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可以经常展示各种版画作品,如举办课堂作业展览、优秀版画展、班级小画展等(图7)。
2.动态交流增强创新乐趣
学校网站的创设,为小版画家们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学生的多幅版画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还被单位个人收藏。学校远赴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考察时,我校的儿童版画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国友人,备受称赞。孩子们还喜欢把版画做成藏书票、书签、贺卡等赠送给长辈、同学,来表达心意。
篇5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精神分裂症; 生活能力
doi:10.14033/ki.cfmr.2017.6.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63-02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显性症状[1],但无法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因此,在治疗的基础上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笔者所在医院为了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笔者所在医院住院部2014年1月-2016年2月接收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入院时的BPRS评分以及NOSIE-30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女=32∶28;年龄20~56岁,平均(39.14±7.20)岁;病程6~25年,平均(15.14±6.21)年。观察组:男∶女=30∶30;年龄22~58岁,平均(39.45±7.36)岁;病程5~26年,平均(15.42±6.19)年。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干预,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会长时间沉浸在妄想症状或幻觉中,导致经常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发展为精神衰退,因此,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打理日常生活,做好饮食、睡眠、卫生等基础性的护理工作。
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人性化护理内容较为全面,涵盖了以下几点内容。
1.2.1 环境护理 舒适的住院环境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十分重要,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清醒、干净整洁、无噪音污染等。此外,还可在病房内或走廊上摆放新鲜的花草,播放轻音乐,使患者有身临家中的感觉。
1.2.2 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的照顾和支持情况影响,积极的家庭支持能够使患者坚持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发病特征等相关知识向其讲解,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多多陪伴患者,与患者加强沟通,帮助患者加强生活技能,做好个人卫生管理、饮食管理等。
1.2.3 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处于急性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缺乏认知能力,常对医院相关人员持敌视态度,不能与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警觉性较高。因此,护理人员需掌握相关接触技巧,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帮助患者区分现实与自身想法的差异之处,禁止试图争执患者的错误认知,护理人员应实施“一对一护理”,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
1.2.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接触,保持坦诚、冷静、和善的态度对待患者,多多关心患者,当患者愿意吐露内心想法时,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倾听,鼓励患者采用语言表达的方式代替不理智行为。不得责备、训斥或讽刺患者,要尊重患者。
1.2.5 安全护理 多数患者由于无法控制自身行为,可能产生一些危险动作,例如伤人或摧毁物品,严重者会产生自杀行为。因此,患者的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例如使患者远离危险物品、加强看护质量等。
1.2.6 社会技能训练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容易丧失社会能力,无法独立生活,因此,护理人员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为其制定社交技巧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方案,最好鼓励患者一同参与制定过程。支持患者与病友接触交谈,根据自身喜好参与工作、娱乐活动,针对极度懒散的患者在督促之外还需给予行为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进行2个月的护理后,观察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RS以及NOSIE-30评分。
1.3.2 判定标准 BPRS评分使用简明精神病判定量表进行判定,该量表中包括缺乏活力、抑郁焦虑、思维障碍、激惹性以及敌对性五个维度,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的精神状态越好[2]。
NOSIE-30评分采用住院护理观察量表进行判定[3],主要观察患者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以此判定患者的病情稳定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SPSS 18.0版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2个月后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表现为阳性症状[4],例如意志欠缺、主动性不足等,患病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会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采取的传统护理较为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患者的正常需求,传统的护理不能满足患者的众多需求,使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改善,生活质量持续下降。
随着“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5],人性化护理模式逐渐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笔者所在医院的护理原则是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诸多需求,笔者所在医院将采取的人性化护理内容概括为环境护理、健康教育、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心理护理、安全护理以及社会技能训练六项。环境护理是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刺激,便于患者适应住院环境以及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6],最大程度配合相关治疗及护理工作;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疾病,此外,健康教育还能促进患者家属及周边朋友多多疏导患者,促进患者康复;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7];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安全护理能够避免患者发生意外或伤害到他人;社会技能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生活劳动技能的恢复[8]。
笔者所在医院将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护理2个月后的BPRS评分以及NOSIE-30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
总而言之,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有利于患者稳定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侯先芹,素娟,侯文龙,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0):142-144.
[2]李玲,龙梅香.精神分裂症采用人性化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91-93.
[3]江细英,晏星辉,付吉.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1):103-104.
[4]张彩丽.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效果研究[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22):264.
[5]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258-259.
[6]马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0-42.
[7]王正华.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2):110.
篇6
【关键词】襄樊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开发
襄樊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
襄樊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襄樊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自2003年国家将民族民间文化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襄樊市共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0多项,经过整理、制作上报,获市政府批准确定的市级名录49个,省政府批准确定的省级名录14个,国务院批准确定的国家级名录3个。获得国家批准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获得省政府批准确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名。同时,南漳县、南漳县东筑镇、枣阳市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其中传统音乐沮水巫音、巫音喇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老河口丝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康县、神农架林区两地打包申报的《黑暗传》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襄樊区域内先辈们花费了数个世纪之久的时间,通过不懈的研究,大胆探索加以改进之后,才得以传承,其记载着襄樊跨入文明过程中的每一步印记,是不可多得亦无法估价的文化资源,是襄樊地区地域族群自我身份确认的重要来源。
襄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
悠久的历史,强烈的地域性。襄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鄂西文化生态环境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
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襄樊悠久的历史,注定了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也注定了它在原始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条件下就产生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盛行在宜城的舞蹈“赶象” 形成的历史可上推至春秋晚期;流传在南漳县西南的“端公舞”也是从楚国流传下来的巫傩祭祀舞蹈,从古代楚国流传至今,保持着较原始的形态,是灿烂的楚文化精髓篇章之一,它的发现,曾轰动了国内的史学界和文艺界,被誉为“原汁原味”的楚文化“实物”;“沮水巫音”就是流传于沮水一带古楚宫廷音乐而得名的,它充满着浓厚的祭祀色彩,是楚人与神灵沟通的语言,适应于祭祀、丧葬、朝山进香等活动,这些音乐舞蹈、民风民俗无不与中华文化相关。
来自民间,浓郁的乡土性。襄樊市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来自生活劳动中。其中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居多,其次是传统戏曲和曲艺,这些传统文化与民众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薅草锣鼓,它是在南漳农民中流传的一种生产习俗。过去,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事有换工的习惯,分大工、小工,两个小工顶一个大工,各种农活都有技术、质量、定额要求。在长期枯燥乏味的劳动中,人们发明了薅草锣鼓既协调唱歌,又指挥生产,号召力很强。它是以二人一班,一人敲鼓,一人面挂锣鼓架,架上挂着大、小锣和钹,演唱以鼓手为主,薅草锣鼓演唱形式灵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锄草的人一齐接,或锣鼓师傅自打自唱,不拘一格。出早工时唱《开工歌》,又叫《歌头》;接着唱《请神歌》;吃过早饭上工时唱《扬歌》,是薅草锣鼓歌的主要部分,有固定的唱词;傍晚收工时唱《送神歌》,把劳动变成一件有趣而快乐的事情,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智慧。类似还有汉江磨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襄樊农村有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喜庆团圆的日子,乡民们会用独特的手段表达他们的情感与对生活的理解。逢年过节,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也会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放起襄阳火炮,演奏热闹的锣鼓,踩起高跷,舞起板凳,唱起皮影,贴上木版年画,过上一个欢天喜地的节日。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他们在生活劳动中创造了如此众多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襄樊人民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的体现。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科学、教育和艺术价值,更是发展地方经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朴实的传承,古老的口头性。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一直没有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有关史籍志书也难得有记载,其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而很少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
襄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的加快,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不少传承人因年龄已高或后继乏人,其所掌握的技艺随时都有可能失传。如果不以现代科学技术来保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之后就有可能面临消亡。
襄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双重价值:一是存在价值,包括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具有研究、观赏和教育意义;二是经济价值,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传承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虽然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仅仅是记录下来并没有太大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下来才是保护工作的重点所在。目前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方法就是实现保护项目的经济价值。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这种经济开发的可能性。这种经济开发不会改变创作的本身,反而会促进项目的传承和流通,在传承和流通的过程中产生其经济价值。
就目前襄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重视不够,开发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目前,襄樊政府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非常重视,各县市相继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申遗”热潮,申遗成功之后,必须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让这些来自于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鲜活地存在于民众生活之中,为他们服务。例如距枣阳48公里的邱家前湾是个在明朝景泰年间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建成的古村寨,现在还有着230间古建筑。这些民居的历史在200年至600年间,如今大多保存完好。每家都有一个四合院,门厅前的汉白玉石凳上刻有龙、竹等花形,墙壁全是青砖砌成。正厅是两层小阁楼组成,房顶的瓦片上都印有精美的“寿”字,横贯全村的排水沟由石头砌成,古色古香。该村是襄樊市作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2009年6月8日)的试点地区时发现的。规模如此大的村落遗存非常少见,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审美价值。襄樊类似的还有南漳古寨,地处鄂西北秦巴山系余脉,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些古寨隐在深山人未识,直至今日尚未开发。
缺少规划,整体意识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就襄樊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与统筹的问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和合理的利用,经济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
篇7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感,培养对数的良好直觉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生活被数字包围着。我们的脸上是五官,头下面是身体的四肢,我们的衣服上有扣子,我们穿的衣服有大小号码,我们的鞋子也是有号码的,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我们的年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每个人的生日也是不一样的,自己是不是知道全家人的生日呢?爸爸的生日是11月29日、妈妈的生日是8月22日、自己的生日是3月12日。一年中的几个节日是不是知道呢?1月1日是元旦,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党建军节,九九重阳节,十一国庆节……这样小学生就会增强自己的"时间数感"。以上这些都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只有接触的数字多了,才能培养出自己的"数感",才能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数学联系起来,才能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培养数感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和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体验数感。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能够使孩子在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课堂教学探索环节中体验数感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在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在“分类”教学时,延伸到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新课伊始,我出示生活当中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我只是巧妙的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12根。学生通过比较体 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再次让学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数学估算教学过程是诱发数感的良好途径。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形成良好的数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教学“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运动场长约()我们学校大约有学生()人;一袋苹果4(),一支圆珠笔长15()等。学 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上。如“王大伯养鸡年收入是593元,养鸭年收入是328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的学生程度对估算的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00加300等于800,93加28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多一点”;有的说:“593接近600,328接近35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少”;有的说:“这个数比500+300大,比600+4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四、在实践应用中领悟数感
篇8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数学教学从数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怎样才能走进新课程,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进一步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首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寻找突破口。新课改带来了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处处感受到压力和困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数学,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把学好数学当作是一种迫切的需要,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体验中快乐。让数学学习的重点放在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和谐统一。将“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这一理念落实到数学课程与教学中,让整个课程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变“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方式,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而教学设计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吃透教材,设计好每一堂课,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中,从浅层次的编写教案进入深层次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科的特点,让数学贴近生活,拓宽思路,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重视个别差异,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公园的票价是每人五元,一次购票满三十张,每张票少收一元,现有27名同学去公园游玩怎样买票合算。如买27 张,即:27×5=135(元),买30张即30×4=120(元)有人认为买30张浪费,实际上是节省了。再如:我们在推铅球时,铅球的行进轨迹是抛物线,怎样推才能更远,学习了二次函数,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跳远怎样跳得更远,怎样来测量跳远的距离等等。还有,在足球比赛中,守门员如何站位,才能缩小对手的射角(就是对球门的张角),当然真正的足球比赛情况会很复杂,我们可以用“三角形的外接圆”知识从静止状态加以思考。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大家知道茶叶筒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圆柱体吗?买东西,重量长度、搞科学研究。卫星的发射,银行用数学,会计、出门旅游、坐车等等。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吃透教材,让学生贴近生活,结合学科特点备好课,实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现代化、综合化。
三、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教学资源包含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初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启蒙性、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当我们打开现在的数学课本时,给我们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图文并茂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了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将数学融入社会、生活现象和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中,体现知识的应用性。根据教材特点,可尝试在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从课本中找到答案。
例如:你的睡眠充足吗?你能预测你成年后的身高吗?你的体重正常吗?阅读下面三段短文,利用文中所提供的“数学公式”就可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了。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学会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教学中充分利用可用的课内外和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方式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其次,教师必须针对教材中的课程理念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教学资源。
篇9
调查分析表明:聋生有以目代耳的特点,他们观察敏锐、模仿能力强,美术是比较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直观的美术教学弥补了他们听力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的效果较好,可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再加上他们信息匮乏,对自然事物缺乏认识,一旦接触创作,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味地模仿别人作品,没有自己的创意,反映到日常教学中,就是学生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缺乏个性,模仿痕迹严重,创作的内容雷同。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长期的教育教学思维惯性在作怪,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把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放在首位,更多的时候把学生当成了生产线上的产品,强调整齐划一。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时代里,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开展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教育,并进行探索与研究。那如何在聋校的美术创作中优化发展聋生的个性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不断地摸索与总结,现就以下几方面作管窥之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聋生个性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对聋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海伦·凯勒的励志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凯勒之所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两个重要因素密不可分,一是虽然她感知外部世界的通道都被病魔夺去了,但她的父母没有放弃她,反而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为她请了家庭教师,希望她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去认识与感知这个世界。
二是她有一位受益终身的人生导师——安妮·沙莉文,她能够从凯勒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天性,从而为她量身订定各种课程,最终把凯勒培养成了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与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只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在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负责的行为。
聋生由于耳朵先天失聪,导致入学前主要生活在家庭这一狭小甚至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又由于有的父母存在怨天尤命和消极对待的思想,所以生活中只解决他们饥渴等生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注重家庭教育,还有一部分父母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孩子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方法不得当,所以在沟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另外也有一些父母考虑到孩子由于身体存在缺陷,于是就过分溺爱,以至于他们形成的不是“个性”而是“劣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展很多聋生在入学前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有一点儿组织性、纪律性,就像一匹没有经过训练的“小野马”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基于以上原因,入学以后,我们要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大环境,以利于聋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得到优化发展。
二、聋生“个性优化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
首先,转变家长的观念,告诉他们不要有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想法,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他们讲述中外身残志坚的名人事例,让他们树立起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的信心,聋生经过培养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有用之才的。其次,家长要学会简单的手语,以利于和聋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是聋生家庭教育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聋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最后,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尽量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读画报,一起涂涂画画,一方面增强亲子间的亲密度,一方面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形成聋生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教师和家长要联合起来共同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和“读画能力”。我们对阿恩海姆说的“观察能力使之具有视觉性的判断”“视觉是积极的探索”要有深入的认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聋生在看事物时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形成具有“观察”行为的能力。“读画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用多种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中来,对于在欣赏中出现的问题,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研讨,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聋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2.教育过程的操作原则。注重层次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在接受知识时,所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意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个性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开放性。
美术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创作人用自己的想象与思维去填满它,而聋生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要从形象思维入手,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美术创作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发挥自主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挥美术方面的天赋与才能,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适当地开设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能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扩宽他们的视野,有利于聋生的美术创作。在聋生的美术创作过程中需要一段不受他人评价的时期,这样,自由的想法就不会受到阻碍,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美术创作了。如作品火柴贴画《游泳》,学生的想法很有创造性,她刚开始时制作时,人的胳膊比腿长,我并没有马上制止,而是让她说明原因,她说:“这是一群肢残人在游泳比赛呢。”可见,给学生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是至关重要的。
美术创作要与语文、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或造型游戏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好与惊喜,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4.培养创作能力。聋生“独立性较差,缺乏独立见解,依赖性较强,易于附和他人”。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自信,我们应该帮助聋生树立信心,将美术创作从神坛上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使他们认识到创作可大可小,人人都有创作潜能。创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多动手动脑,就能成为创作的主人。
如美工第八册《石头画》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教师是领路人。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讲授新课时以多媒体播放儿歌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总结石头画的制作步骤。当然学生在尝试完成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来说都是课堂生成的内容,是丰富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要把握好时机,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多向性的回答;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发学生多元性的艺术创作。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创作,又引发教师的思考,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被动、消极的学习中走出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完善。
总之,美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发挥每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采取各种创新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从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美术教育这种形式,拓宽聋生的视野,让他们能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与认识世界,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思维动力。
篇10
关键词:城镇土地定级;定级因素;因素因子体系
0引言
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内部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评定城镇土地级的过程。相比城镇土地分等的作用对象——揭示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定级的评定单元划分的更加精确、有针对性。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城镇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土地政策和调控措施、为土地估价、土地税费征收和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城镇土地定级过程中,对定级因素的选取以及求取所有影响土地级别的因素分值是定级过程的核心步骤,定级因素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土地级别的划分,因此,有必要对如何选取定级因素进行相关的分析探讨。
1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原则
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根据城镇的实际情况、影响城镇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和效益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等,选取其中影响性较大的那部分因素、因子作为定级参评因素、因子。
1.1 综合分析原则城镇土地级别受到城镇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定级除分析经济因素外,还应对城镇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除分析单个因素对城镇土地效益的影响作用外,还应分析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城镇土地效益的综合影响作用。
1.2 主导因素原则土地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和效益,往往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和相关性。与综合分析原则相辅相成,主导因素原则要求,定级应根据影响城镇内部土地优劣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的差异,重点选择对土地级别起控制和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定级的参评因素,并突出这些因素对土地效益主要方面的影响。
1.3 地域分异原则土地构成因素特性、优劣状况、对土地效益的影响作用方式和强度,在城镇范围内一般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定级应掌握土地因素特性、优劣状况、影响作用方式和强度的空间分布与组合规律,分析其地域差异,从而更为科学准确地选取定级参评因素、量化其影响作用。
1.4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级别反映了城镇土地条件的优劣状况,而对土地条件具有一定敏感性的企业利润所包含的土地收益在不同级别土地上应有明显差异,因此应选择有关行业企业进行土地差收益地价测算,并将测算值作为确定土地级别数目和了解行业级差收益的重要参考依据。
2城镇土地级别的影响因素
城镇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系统,其内各种设施众多,是人们生活和各种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场所。在不同城镇之间以及同一城镇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土地构成要素、土地利用与效益、土地质量与价值均存在很大差异,影响城镇土地级别的因素复杂多样,但主要包括繁华程度、道路交通条件、城市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和人口状况等。
2.1 繁华程度根据区位论、城市地理学理论和地租地价理论,城镇中某些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具有聚集作用的特殊地段形成城镇结节点,这些大大小小的城镇结节点通过频繁的人口流动,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换成为城镇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繁华中心。繁华程度可以通过多种指标衡量,如人口密度、商业繁华程度等。其中商业服务业的繁华程度较为直观,也相对易测,是衡量繁华程度的重要指标。商业服务业有其自身的行业运行发展规律,在运用商业服务业繁华指标时,可以用商服规模近似代替繁华中心规模;以服务吸引半径代表繁华影响范围;以商服业吸引力随距离的衰减值即商服繁华影响度代表土地繁华程度。因此,土地繁华程度也可以通过商服繁华影响度表示。
2.2 道路交通条件城市道路交通条件,是某特定地块土地与外界(包括定级城镇内部其它地域和定级城镇之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交流的方便程度、快捷程度。它的好坏状况,一方面影响人流、物流的移动成本;另一方面还影响土地所处区域与其他有关区域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频率、机会、便利程度和潜力。根据道路交通设施在所促进物质、能量、人员、信息交流的空间性和主要对象方面的差异,可将道路交通条件进一步细分为对外交通便利度、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和路网密度等因素。其中,对外交通便利度反映城镇土地与定级城镇之外环境物质、能量、人员、信息交流的方便和快捷程度;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和路网密度,反映评价地域与定级城镇内部其它地域物质、能量、人员、信息交流的方便和快捷程度。因此,城镇土地定级中,道路交通条件可通过采用外交通便利度、道路通达度、公交便捷度和路网密度等因素表达。
2.3 城市设施条件根据地租地价理论和区位论等理论,城市土地之所以远高于农用地的价值,是因为城市土地经过人类不断的改造和加工,资金、技术和劳动投入,而凝结了大量人类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而产生大量的土地级差收益和级差地租地价。根据设施在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功能作用,城市设施条件可分为生活设施完善度、公共设施完备度和文体设施影响度等3个因素。其中,生活设施包括给水、排水、供电、电讯、热力、煤气等与生活或生产基本条件有关的设施;公共设施包括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学、诊所、医院、菜场、邮电所、银行储蓄所等;文体设施包括影剧院、俱乐部、体育馆场、游乐园等文化、体育设施。
2.4 环境状况城市环境状况包括环境质量优劣度、城市绿地覆盖率、自然条件优劣度等因素。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因素对城市生产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是影响城镇土地级别的重要因素。
2.5 人口状况城市是随着人们生产经济活动、交流集聚,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人口一直是城市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对城市生产经济活动、土地利用、土地区位条件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等)、人口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民族结构等)人口素质(受教育程度、职称、技能水平等)等各个方面。在城镇土地定级中主要考虑人口密度因素。
3我国现行的城镇土地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
经过多年实践和完善,目前我国城镇土地定级大多根据定级城镇的本身特点,参照国家《城镇土地定级规程》选取确定定级的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国家《城镇土地定级规程》定级因素因子见表1~4。
4城镇土地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存在的问题
城镇土地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存在的问题,在乡镇土地定级过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该指标体系虽然对哪些因素可选、可不选做了备注,但对各地乡镇土地定级工作指导性不强;同时由于评估人员的水平低,对选择的因素把握不准,通常采取全部都选的作法。这就给定级过程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使最后的结果产生很大的误差。②部分因素的因子层所列因子适应性不强。如在“公用设施完备度”因子层中,体育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因子只适用于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乡镇,全国其它乡镇目前无此类公用设施。此外,受近几年电信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不少乡镇邮局正逐步被电信局、电信营业厅所取代,后两者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日益增强。③大部分乡镇在土地定级时应舍弃“公交便捷度”因素。由于当前无论是从建设规模还是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公交站点的布设与公交线路的开通意义不大,很多乡镇没有公交车。④“对外交通便利度”因素有2个因子,即火车站和汽车站。乡镇有火车站的很少,有汽车站的较多,但乡镇客运和货运业务多以个体运输业为主,其吸纳人口的能力和对外辐射的作用较弱,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小。因此在乡镇土地定级中,“对外交通便利度”因素可舍弃。⑤在乡镇土地定级中,“基础设施完善度”因素也可舍弃。主要原因是目前乡镇土地定级范围一般都在建成区范围内,面积仅2-3km2,“基础设施完善度”的大部分因子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差异性较小。如在建成区,电力管线、自来水管线已铺设且保证率较好;供气、供热管线一般未铺设,不会造成定级范围内土地质量的差异。⑥指标体系缺少“乡镇规划”因素。根据《规程》,城镇土地定级主要分析现状土地质量的差异,但考虑到很多乡镇都是首次开展土地定级工作,更新速度一般比城镇慢,其定级成果通常要使用3-5年。因此,为体现未来几年内实施乡镇规划对土地质量产生的影响,应在指标体系内增加“乡镇规划”因素。
5结论与建议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系统,其内各种设施众多,是人们生活和各种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场所。在不同城镇之间以及同一城镇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土地构成要素、土地利用与效益、土地质量与价值均存在很大差异,影响城镇土地级别的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繁华程度、道路交通条件、城市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和人口状况等。各种定级因素综合一起组成城镇土地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直接影响到城镇土地级别的划分结果。所以,对定级因素的选取应该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分别进行。尤其是在乡镇土地定级的过程中,应根据现行《城镇土地定级规程》拟定的城镇土地定级指标体系并结合各地乡镇地产市场特点,制定符合当地乡镇实际的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从而完成乡镇土地级的划定。
参考文献:
[1]gb/t 18507-200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s].
[2]严星,林增杰.城市地产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gb/t 18508-2001,城镇土地评价规程[s].
[4]唐旭,祝国瑞.基于基准地价评估模型的修正体系编制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
[5]李芹芳.论我国的地价问题[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
[6]高志云.城镇商业土地定级因素体系的权重确定.陕西建筑,2006.
[7]肖瑛.乡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的探讨.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