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管理策略范文
时间:2024-03-29 18: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班级管理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班级 存在问题 管理策略
所谓新课改下的中学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要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通过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诸项工作的管理教育,为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一定要以新的理念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和发展,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开放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新课改下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和体制上的一些约束,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中学班级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改下对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总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最高目标,班级工作的所有导向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个中心,导致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内涵的片面认识,只注重对学生的成绩、纪律、卫生等方面的管理,而忽略了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从而出现了班级管理显得过严或过死的管理主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健康的发展。例如有的班主任为了追求班上的纪律。采取“警察式”的管理,习惯采用“管、卡、压”等办法,对学生进行审问、盯梢、惩戒,提出若干“不准”“不要”,对学生“画地为牢”,却很少提“我们允许什么”“提倡什么”,造成学生一味地盲从或者产生叛逆,没有得到主动的、健康的发展。
2.班主任地班级管理模式过于单一、传统。管理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了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采取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和传统。有相当一部份班主任总是以领导者自居,学生是被管理者的角色,对学生采取唯师命是从、唯制度是从的管理手段,要求学生完全听命于班主任,一切都是班主任在主导,是一把抓的管理策略。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抱怨:班主任工作太繁忙、太艰辛了,小到学生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都要深刻把握,从早到晚,神经都是紧绷着,不敢有半刻的松懈。
3.学校缺乏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培训,中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指导。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中学班级管理要向更民主、更科学、更人文的方向发展,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有许多班主任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培训,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凭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的经验来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学校缺乏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系统培训,导致中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的指导。
二、新课改下中学班级管理的创新策略
在新形势下中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要努力进行实践创新,树立新的班级管理理念,迎合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构建民主、科学、和谐的班级,促进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稳健运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共同探讨。
1.树立新的中学班级管理理念,积极转换管理角色。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强调班级管理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应该努力进行实践创新,树立新的班级管理理念,积极转换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角色。班主任要从“领导者”转换成“疏导者”,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关心和扶持学生的健康发展,留给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创新管理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民主应是班级管理中高扬的旗帜。在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集思广益,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采取创新的管理模式,即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建立民主的班委制度和学生自主参与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委队伍承担着相当一部分的事务,班委队伍的建设也要讲究科学性、民主性。因此在中学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在班委干部的产生上、学生管理工作的决策上、学生问题的处理上,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对班委干部以及班主任的工作,要允许学生充分地监督,可以随时提出批评和建议。
3.构建和谐班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切人点就是从抓好班级规范开始。过去的班级管理都是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管理制度都应该要求学生履行一些消极的义务,很少提到中学生享有哪些权利。然而现实当中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个性比较张扬,容易有叛逆心理。因此在明令禁止的基础上,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创新一个科学有效、尊重学生意见的班级自律条例,它可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发挥树正气奖先进,惩歪风激后进的作用。例如关于“打架抽烟”的问题,在制订班级自律条例时,要激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
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生活中的榜样,自己崇拜的英雄,通过榜样与英雄的激励作用,约束自己的行为,内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导航自己的人生旅程;开展“送你一句话”活动,提倡同学们用一些小格言做为自己言行举止的戒律等。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能在健康、民主、进取的班级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4.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提供管理的理论指导。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并且要采用新的形式,新的理念,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协调者、引导者,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树立一种“一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要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培养“探索―转化―创新”的探索学习习惯。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决策适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设计、自我经营,从而自主发展。对班主任培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采取召开交流座谈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班主任管理演讲比赛等形式,取长补短,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
总之,中学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而意义深远的工作,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实践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管理策略,积极构建和谐、民主的班级管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仓木决.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读与写(下旬).2011.
[2]王谦,温志旺.班级管理创新模式探索[J].中小学校长.2010.
篇2
关键词 班级管理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级刚刚建立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班主任需要深入班级,用个人魅力、管理制度等让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态的变化。在班级管理模式中,班级目标管理模式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模式,特别是在农村寄宿制中学,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结合我校的情况有以下几个环节:
1日常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和适应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必须经历从习到惯的过程。这一环节是针对刚入校的新生而言的。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去适应新环境,不断认知学校的规章制度,使“规范”深入人心。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新生入学教育手册或校本教材,大到安全常识,小到上下楼、见面问好等习惯,尽量做到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测试。在学规范的同时,要求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子目标,如每天的行为规范、听课习惯、寝室纪律、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在教室张贴公示,请求大家监督。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各班制定符合各班实际的班级公约,成为全体同学的行动指南。
2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成长
这一环节主要针对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规范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使“规范”深入人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班级的总管、家长,而应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去管理自己,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增长才干,实现自我发展。还可以抓住一些活动的契机开展专题强化教育,比如:在考试前,班主任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文明应考?这样,同学们就知道了在考试过程中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要善于发掘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具体落实到“我自信,我能行”星级管理考核中。如设置纪律星、作业星、礼仪星等,凡是学生表现好的就加五角星。多鼓励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学生进行学习规范、自我管理。每周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星级考核的阵地中加上相应星,到学期结束时评出文明之星。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形成争当模范、为班争光的浓厚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教育,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们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面对九年级的学生,班主任要适时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在班中形成争当模范、为班争光的浓厚氛围。
要逐渐使学生对班级产生一种信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主人,我们将共同管理这个班,使我们班永远站在领跑的位置上,实现班级的奋斗目标和个人目标。全体学生既是班级班规的“立法者”,又是班级班规的“执行者”,使学生觉得这不是教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做主,自己对自己约束。
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觉地完成班级的各项常规工作,积极主动学习,在班中形成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只要每一位同学都在用心地在做自己的事情,那么,整个班级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正是因为有了同学们对班级的信仰,才使我班成绩在全校总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因为他们明白,他们已经不再代表个人,他们代表的是整个班级的形象。
作为班主任难免都会碰到一些“坚硬的石头”,但是如何把他们雕刻成能绽放异彩的玉,就需要“匠师们”的精心雕琢。
篇3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留守学生 现状 管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主要劳力(未成年人的家长)向外输出,留在家里的孩子成了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大军”,这些“留守大军”也称为“留守学生”,所谓的“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在校学生。
我校是一所国家注册的全日制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建校以来,我校以管理严格,注重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就业率高而著称,由于中职“门槛”低,因此来求学的“问题”学生多,特别是留守学的情况比较突出。经过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发现很多学生其实不是“问题”学生,只不过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问题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坏习惯。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家长长期不在家,或经常不在家,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很多不好习惯的养成。
为了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找准问题所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策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共发放问卷470份,实际获得有效统计对象462人,其中非留守学生265人,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100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97人,年龄15~20岁,99%为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
由于卫校男生人数较少,调查对象为在校的中职女生,据统计,留守率为42.64%。她们正处在身体发育、人格发展、观念形成的非常时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或问题。如何对这些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她们健康成长,成了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
求学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来学校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来校后上课不听讲,有些学生上课连课本都不打开,主要源于在中学时有厌学情绪,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留守学生多在婆婆爷爷、外公外婆(隔代抚养)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隔代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严重误区,认为读书无用,父母没读什么书,照样东南西北挣钱。
2.思想品德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关系特殊,不犯大错视而不管。这就造成留守学生纪律泛散,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班级管理规则,自觉意识及自律能力差,我行我素,有很多不良习惯,如喜欢上网打游戏、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说谎等。
3.性格孤僻、感情脆弱。
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学生多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不爱与人交往,社交能力差,经常把自己隔绝于同学之外,不愿与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有时因为挨几句批评,就有自杀的想法。
4.早恋问题严重。
中职留守学生处于青春期,刚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由于早年成长中缺少父母关爱,缺乏亲密的依恋关系。当青春期到来时,不可避免地产生性意识觉醒,当有异性同学在生活、学习上对他们表露出一些关心、安慰后,便容易在与异性的亲密交往中寻求替代和补偿,很容易坠入情网,导致“早恋问题”。调查发现,我们学校留守学生早恋比例比较高,并且,由于她们普遍自制力差,冲动,又缺乏性知识、性道德教育,极易陷入异往的误区,极易偷食禁果,发生性关系[2]。
二、班级管理策略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承担人,在教育的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密切,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如何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及思想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了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多年班级管理工作的摸爬滚打,笔者探索出以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1.关爱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从小就缺乏关爱,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要有大爱精神,用真心换彼此,只有你付出真心,她们才会把心理的秘密告诉你。另外,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多组织留守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跟她们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她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通过改变这些小的细节,就能化关爱为亲情,促使留守学生在爱心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2.激励对策。
在情感激励中,语言表达的方式十分重要,平时夸一句“你真行”、“好样的”、“你真聪明”,这对于教师是举手之劳,可对于受冷落的后进生,也许是一次心灵的震撼[2]。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个留守学生刚进学校时,是个“问题”学生,但笔者发现她很聪明,又有体育方面的特长,笔者就委以她担当班级体委员,在班级会议上经常表扬她,通过一个学期的激励。我发现她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少了,三年的中职学习后,她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而且在当年的全国执业助理护士考试中高分通过,到了工作单位,她成了骨干力量。
3.合理引导,促进成长。
班主任要关心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班级会议中加强学生生存教育、安生教育、法制教育、性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留守学生的自尊、自立,帮助她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和技能;让她们了解自我保护的技能。开学初在每个班级选出一至两位心理委员,由专业心理教师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育的作用。通过学校心理教育教师、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共同对留守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她们走过特殊时期,帮助她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辜贤春.广西教育.B版,2014,11.
篇4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 工作策略与诀窍 教学案例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第一责任人,是搞好学校常规、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因而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的厌倦者,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笔者从事了15年的中职班主任工作,心中充满了酸甜苦辣,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做一个总结。要做好中职班主任,我觉得诀窍有如下这些:
一是“爱”,做好班主任工作要突出一个“爱”字。
有时候,部分中职班主任往往认为我们所教的学生是以前学校的最差生才来中职读书的,对工作缺乏爱心。但我始终认为,作为教师,社会和家长把他们交给了学校,交给了班主任,我们必须义无旁贷地热爱他们,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书工作,热爱自己从教的学校,热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一颗爱心,才会有爱的奉献,才能干好自己所爱的事业和工作。
二是“勤”,做好班主任工作要体现一个“勤”字。
中职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是长期的积累,作为班主任,不要想一下解决所有问题。这就需要中职班主任比普通教育的班主任更多地了解学生,即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也就要求班主任应做到腿勤、眼勤、嘴勤。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室、家庭,勤与学生沟通,勤向科任老师了解,勤同学生家长联系,从而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不使问题与矛盾扩大和激化,不给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三是“细”,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做到一个“细”字。
首先了解情况要详细、要认真,全面观察和了解;其次发现问题要仔细,不让任何问题的蛛丝马迹逃过自己的眼睛;第三处理问题要细致,不能急躁、简单、粗枝大叶甚至粗暴;第四要详细掌握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晓之以情,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动机和效果、手段和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是“全”,做好班主任工作应注意一个“全”字。
第一,对班级工作要全面抓。班风、班纪、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要重视,都要搞好,不能只抓学习,放松或放弃其他工作。第二,要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对全班所有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贫富之别、亲疏之别。第三,对学生成长要全面关注。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生理心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五是“严”,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把握一个“严”字。
现在招到一个中职学生,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来读;而学生一旦违纪,往往学校不舍得开除学生,学生容易变得肆无忌惮,迟到、旷课、考试不及格等让每一位做过中职班主任的老师感到头疼和无可奈何。我从事了多年的班主任,始终觉得,社会是不会怜悯我们的毕业学生的,社会需要的是严格遵章守纪的员工,如果我们过于溺爱学生,反而是既害了学生,又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所以我觉得中职班主任更应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衡量。
首先要严而有“章”,即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其次要照章管理,即要严格按照校纪、班纪办事,在执行过程中应做到严而有恒、善始善终,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第三要违章必究,即要严肃认真地处理一切违反纪律的人和事,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要严而有度,即要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管理和教育的关系,要从严爱出、严而有理、严而有格,要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使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严、接受老师的严格管理。
六是“学”,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注重一个“学”字。
要做好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做好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努力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要向书本去学,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管理艺术;二要向同行去学,要经常向管理有方、管理有道、管理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学习,同他们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三要干中学、学中干,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班主任工作不断会有新的内容,也会随时产生新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就应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以适应其工作的需要,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七是“心”,做好班主任工作,最后要归结为一个“心”字。
即对工作要热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发现问题要细心,处理问题要精心,思想工作要耐心,做事情要用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真心想做好,真正要做好,且用心去做好,那么就能真正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干得出色,富有成效。
教学案例一
我是一名专业课教师,感到中职学生学习专业课时都比较认真,上普通文化课时,往往容易厌倦和违纪。我们的中职学校,一年级都是开设文化基础课程,而这些课程也是这些中职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不好的,所以一年级也是学生违纪、学生流失的主要时间段。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应特别关注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应该熟悉学生所上的各门功课。有一次单元测验结束后,发现班级同学对数学老师意见很大,都说上课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上课时一半以上同学睡觉。我及时找到学习委员了解测验成绩,全班只有三位同学及格,大部分同学都是三、四十分。开班会时我没有责怪学生,我告诉他们,在中职学校从来不会只用分数衡量学生的能力,不能像同学们在中学时把成绩看成是学生的命根子。同时我拿出学生们的数学试卷,考试内容实际上老师给出的复习范围里全部有,考试时只是更改了数字,题目解题方法一成不变。我说:“同学们,这些知识实际是初中一年级的代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学不好是老师的教学问题还是同学们的态度问题?”然后我和部分考得较差的同学分析考卷和他们复习题的异同点,同学们一道题一道题地检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对数学课一直都有畏惧感。这时我告诉学生,数学只学这个学期,以后不会有了,如果老师给范围,上课认真听课,给任课老师留下好印象,平时完成作业,期评及格就很容易了。结果最后数学科全班只有5位同学不及格。
教学案例二
后进学生不是生理有缺陷、心理不健全和智力不充分的学生,而是那些具备了接受知识的生理条件与智能的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中职后进学生虽然问题更多,但班主任一定要相信这些学生如果能坚持读完三年理论实践学习,都是可以教好的。因而,我对后进学生从不斥责、讥讽、鄙视,而是将自己的爱心主动地施于他们。因为爱是沟通师生心灵渠道的引索,爱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桥梁,爱是排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动力。
篇5
一、为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提高自主管理的自信心
在班级管理中,总是有一些学生较少甚至没有参与班级管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参与管理的信心,是帮助初中学生实行自主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根据多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班干部轮换制度是为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机会,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自信心的有效方式。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在班干部的选举方面完全采取民主方式,先由学生自己提出申请,然后召开班级会议,让提出申请的学生上台向全班作公开演讲,学生们在听完多个申请担任班干部的同学的演讲以后,进行民主投票,得票多的申请人出任相应职位的班干部。此外,在班干部的任用上,笔者还采取了任期制的做法,将班干部的任期限制为一个学期,所有班干部任期满一个学期以后,都要无条件退出,再由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通过同样的方式选举产生。初中三年总共六个学期,班干部有六次轮换,基本上大部分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竞选都能有机会做一次班干部。
班干部民主选举及轮换制避免了传统班级管理中由教师指定班干部而忽视广大学生意见的落后做法,不仅使有意向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同时也为那些选举班干部的学生间接性地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不管是参选的学生还是没有参选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信心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让学生参与班级目标及制度的制定,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创造性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班级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班级目标的实现者。因此,我们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班级目标的制定还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纳入到目标或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确保制度和目标符合学生期望和班级实际。
例如,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校管理制度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优秀班级创建的问题,在确定班级总目标后,班主任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为什么这样制定?在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各自的意见,当学生们提出各自的意见时,班主任老师则要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协调,以取得共识,切忌以班主任身份施压的办法来逼迫学生就范。学生们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通过协商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并形成书面文字贴在墙上。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既体现了班级管理的民主性,也体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要求。在讨论、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理解了《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同时还在对这些制度的损益变化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班规会更愿意遵守,久而久之,班上`反纪律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也由过去的“消防员”“决策者”变为“引路人”,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应多元化,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根据这一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从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两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切忌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严格按照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音乐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身体智力以及自我认知智力等多种智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智力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然而目前初中学生的考试和评价制度显然并没有对每一种智力类型都进行考查,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这也会直接导致对学生评价的片面性。
在上表中,学生看不到没有意义的分数,但是能了解到自己在学科和德育中的表现情况,还有自己的特长潜能分析、教师及同学的发展建议等,这些可供学生在规划学习生活时参考。
篇6
一、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后进生一般都表现出各自的显著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又是使他们落后的主要原因,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对自卑感较强,自暴自弃的学生,班主任首要的就要善于发现和肯定他的优点,使他重新培养和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能力也较强而又调皮的学生切不可排斥和孤立他,而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出严格要求,让他在实际锻炼中转变和提高;对那些态度冷漠,与同学,老师和班集体有对立情绪的学生,与他们建立感情,从情入手来转化他们;对迷上某种活动的学生,不宜对他们的行动简单禁止,而应因势利导,把他们组织起来,将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的方向上来;对那些同校外不三不四的人有联系的学生,首先要设法截断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再通过批评教育,提高他们认识,监督他们的行为,促使他们痛改前非,做“问题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方能收到成效。
二、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闪光点,多鼓励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只是二者的多寡不同,每个后进生多少都蕴藏一些优点,不引人注目的优势,在某些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后进生身上的这些“闪光点”,用行动扶植他,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当发现某些特长,要正确引导,精心培育,使之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巨大的潜在能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不能总是把眼睛盯在他们的问题上,采取批评,处分乃至体罚等高压手段,这只能是暂时的屈服,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三、用制度管人,用理去服人
后进生一般均为自觉性不高,自制力较差,不求上进的学生。为了让这部分学生少犯错误,堵漏洞非常有必要,所以必须完善班级制度。班级制度力求全面,细化。例如早操体育委员牵头,各寝室长具体负责,督促这部分学生,杜绝出现起床迟的现象;如部分学生上课睡觉、讲小话,可以采取分组积分,违纪学生扣该学生所在小组总分,让该组其他成员主动提醒督促;针对晚上溜出去通宵上网的学生寝室长早操时直接反映给班长或班主任,及时处理;对上课迟到、旷课、劳动不积极等情况也由专人负责反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只有做到制度完善,堵住学生的违纪途径,才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正面引导,不要上纲上线
批评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允许学生申辩,不随意夸大事实,这部分学生的过错一般来说是无预谋,无预见的情形下发生的,分析时要实事求是,不要上纲上线,不要妄加推测,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委屈,报怨情绪,不能心悦诚服。多加勉励;注意心理换位;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要挖苦讽刺,乱扣帽子,造成对立;不要全盘否定,请家长及警告驱逐。
篇7
一、心理契约:师生之间的隐性期望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在其《职业的有效管理》(1992年)一书中强调了心理契约在组织建设和目标完成中的核心作用,心理契约的破坏或违反将导致组织活动效率的下降。早在1960年,被誉为“当代管理理论的大师”的美国著名研究组织个人行为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就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他认为,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除了正式书面契约所约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形的、非正式的、未公开的相互期望,这些期望对组织成员的贡献程度和态度行为起到决定作用。阿吉里斯在其“不成熟――成熟”理论中提出:“人的个性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连续发展过程,如同婴儿发展到成人,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个人自我实现与组织整体设计的矛盾,要通过改善组织结构、加强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达到两者的有机协调。”这样的理论支持下,他提倡参与式管理、激励式管理和自主式管理。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微观组织,师生之间同样存在着某种心理契约。教师和学生在组织中有着各自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尽管学校的章程和制度中已经就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考核与评价、奖励与惩罚都作出了明文规定,但在组织成员心中对彼此或组织都有自己的某种期望或信念,这是一种心理的理解与感知,心灵的沟通与共鸣,这样的承诺与互惠诠释了师生关系的本真。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契约除了其他组织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动态性、差异性等共性特征,还具有其教育属性的特殊性。
首先,交往对象的知识性。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人”假设到麦格雷戈(Douglas M・Mc Gregor)的“X理论”都认为,“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他们将选择那些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而且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而班级组织中,心理契约建立的双方是教师和学生,其表现为知识型和精神型,即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并以获得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为价值目标。
其次,建构基础的情感性。从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的“社会人”假设到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自我实现需要理论都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建构过程是交往双方情感共同体验的过程,是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1]。
最后,结果影响的长期性。从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的“复杂人”假设到杰伊・洛尔施(Jay W.Lorsch)的“超Y理论”,都认为“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个人在组织中的动机模式是他原有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行为,其心理契约的维护与实现,对师生双方后续的社会期望、行为态度、价值意识、专业成长等存在隐性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二、心理契约:班级管理的内在属性
1.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教育目标
在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的五项要素做了具体说明,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他提出:“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班级管理中,通过建立心理契约,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彼此了解、互助互动,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完整人格和自我实现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化手段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学生会将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协调,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实现个人愿望和教育目标。
2.形成交往共同体,增强班级凝聚
交往作为人们共同活动的特殊形式,实质上是把人的观念、思想、情感等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提出的人际需要三要素,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师生交往是以情感需要为基础的契约关系。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组织对组织成员凝聚力的大小体现在组织承诺上。组织承诺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包括“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在组织承诺中,情感承诺是最积极、最重要的要素[2]。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将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交往共同体”,在这里实现师生彼此情感的交融、心理期望的匹配、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最佳耦合,最终实现团队的高凝聚力。
3.形成价值共同体,提高自我效能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提出,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激励因素,指与工作本身的性质、内容、成就等有关因素,如成就感、赞赏、责任心、上进心等,这类因素对组织成员具有激励作用;另一类是保健因素,指工作的环境因素,如工作条件、政策方针、工资待遇等,属于低层次的需要。随着低层次价值需要的满足,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的保健因素即低层次价值需求已经通过制度章程等方式基本得到实现,但是,对于激励因素却很模糊,而心理契约基础上建立的“价值共同体”,能在较高层次满足班级活动参与者的自我认同、理想实现等价值需求,提高其自我发展效能。
4.形成生命共同体,创生师德文化
和谐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想,是以师生共同创造学校的精神文化为中介,以有意义的师生共同学习生活为载体,并充分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以促进每一位学生道德和谐发展为共同愿景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在“群体动力论”中提出,“在非正式组织中,除了正式组织赋予的目标之外,群体还有自己的目标以维持群体的存在和发挥作用,群体行为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个人行为。”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建立,能充分发挥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和群体动力,使组织成员将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与道德使命与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道德生命共同体”,最终创生“上下同欲”的团队精神和师德文化。
三、心理契约:班级管理的实践策略
1.开诚布公,保持期望相容
心理契约的动态性特征,即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组织中不可预见因素的增加,使业已形成的心理契约发生变化。班级心理契约也会随着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学校规章制度、校园环境、教师的更换、个人学习状态等。心理契约的建立是以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的隐性期望为基础,其建立的初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班级新成员的加入,“幻想式”期望总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契约的破坏。师生应在充分沟通和相互坦诚的基础上,对双方的心理期望加以调试和修正,使心理契约做到多维、匹配和相容。首先,教师在契约建立之初,要将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通报给组织成员,使成员形成真实的整体印象。其次,契约建立时,应考虑时间、地点、人际等不同向度对期望内容的影响。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了解彼此的期望和满意度,实现心理契约双方期望的相互认可与接纳。
2.以人为本,把握需要层次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个性的发展、价值的实现和潜能的发挥。关于“人性”假设,在西方管理史上已经争论了百余年,由“经济人”、“社会人”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再到“道德人”,这条主线是围绕人的问题展开的,即怎样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怎样实现人的多方面需求和自我价值。心理契约的建构应体现“人本化”理念,即应建立在对人性充分认知、对个体和组织需要认真把握、对需要层次科学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心理契约的双向差异性,体现在组织对心理契约的感知和成员对心理契约感知两个不同维度,既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对班集体和教师的期待和愿望,同时也让学生领会班集体及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心理契约形成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对成员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需求予以观照,根据其不同的价值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其实现价值的内驱力和主动性,最终使师生双方的需求达到和谐统一。
3.恪守承诺,构建信任关系
组织承诺三因素中的情感承诺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成员对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努力工作,主要是由于对组织有深厚的感情,而非物质利益。成员的情感承诺受个体的需要和对组织的期望,以及自己实际感受到的满足二者相符的程度的影响[3]。要赢得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忠诚必须给予成员信任。教师要通过诚实与公开的沟通,与学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不是通过严厉的规则而是通过教育培训来降低组织不期望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提高组织成员的情感承诺,进而实现组织承诺,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通过不同的沟通方式,使师生双方的隐性需求显性化,并尽量满足双方的期望需要,最终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忠诚和责任的契约关系。
4.柔性管理,营造文化浸润
柔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而“柔性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它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组织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柔性管理和权变管理策略的使用,强调管理策略的“随具体情况而定”和“随具体情境而变”,通过创设“积极向上、科学严谨、诚实守信、平等互助”的班级主流文化,并成为班级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使置身于其中的师生能自觉履行心理契约中的责任和义务,最终使双方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呵护,价值得到实现。
5.与时俱进,注重专业成长
心理契约的建立看似师生双方的各自行为,但由于学生群体认知的有限性和组织参与的局限性,使得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契约体现出教师导向性的特点,即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心理状态、职业期望等对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实现有着重要影响。面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对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给师生“满意化”心理契约的建构增加了难度。心理契约的内隐性、主观性特征,要求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多的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幸福魅力”等途径来满足学生的适当期望,用自己的真诚、修养和智慧获得学生的认同,最终促进心理契约的自然生成。
参考文献
篇8
班级管理 管理空间 能力提高
如果自习时间没有老师在场,学生就会不知道该干什么;如果有的老师耽误了课,他们就会在教室里乱哄哄,无所事事;如果班主任哪天请假了,班里就会较平时自由散漫……以上现象是我们当班主任的经常碰到的“麻烦事”,常常会把我们搞得很被动。因此工作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慨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真差。
毋庸置疑,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班级建设很重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旦形成,班主任的管理就会事半功倍,班主任也会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放松和思考。然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却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我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认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比较有效。
一、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自我管理的空间,唤醒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班主任的最重要工作,我觉得就是给予机会,进而创造机会!把机会给学生,他们会创造出一个天地来。于永正老师说:我们要俯下身子接近孩子。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感觉大多数学生比较习惯于“被管理”。他们习惯了听老师布置作业,由老师来检查;他们也习惯了由老师来安排自己的位子和同桌;值日生、班干部等一系列事物都习惯于“被安排”。而作为班主任或者老师们也往往因为他们的“敬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们管理自己和伙伴的天性。作为班主任,我觉得没必要事必躬亲,要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自我管理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无限大,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和学生一起探讨班级建设需要设置的岗位有多少,然后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一个适合她进行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岗位。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只有你把机会给他了,让他有机会去尝试,你包括他自己才知道他行不行,怎样才能行。而实际上,一方面,大多数班主任都比较“吝啬”,班级管理的角色往往设立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班里有很多事情却因为岗位预设不到位而漏洞百出。这就出现了全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闲人和旁观者,只有少数代表权威的人在一种优越感中参与班级管理。因此就出现了应急性事件不断发生,班主任忙碌的像个救火队员,疲于应付,叫苦连天,抱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韩愈那篇有名的杂文《马说》中的场景:“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因此,我们班主任要做善于发现管理人才的伯乐,让那些千里马显现他们的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班级,不断培养学生的领导和组织才能。我在班级管理中,就为每个孩子都设立了管理岗位,譬如:责任地每人一块,班里所有的事情都有人管,能力强的同学甚至可以担任3个以上的职务。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给孩子们机会,有很多孩子会因此而得到锻炼并且受益终生的。孩子们也是很愿意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的,在管理中,他们既有分工又要彼此合作,在合作中他们学会了分享和换位思考。要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由被动的接受管理转向自我管理和内在成长意识的唤醒,这种自我管理意识一旦被唤醒就会像美好的品德一样与学生如影随形,教育也就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首席顾问,要在跟进指导中授之以渔
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蕴藏着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给它浇水,没有给它施肥,所以它就不能开花,不能结果。当我们本着良好的愿望把机会给了学生之后,我们却不能仅仅是做个守望者。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跟进指导,站在学生的身旁,手把手教会他每一个细节。例如,课代表怎样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布置作业,怎样向老师反馈同学们的意见,怎样去培养自己的小助手收发试卷等问题。即使不是我们一一教给他,那也应该在他上任前听听他对这些工作的见解。如果再加上我们给他的有益的指导,他做起这份工作来是不是会更加游刃有余呢?相反,有的老师认为,班级管理的价值取向就是民主,就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成了完全的旁观者。这样倒是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了,但班级管理却进入了“无政府状态”,秩序的重构不是先打破了再重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如果任由学生自我去管理去发展,表面上看是解放自主的,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尊重自主,不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事实证明,如果在班级管理中完全丢掉了教师的“推波助澜”和“指点江山”,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也必将走向肤浅和脆弱。行动的实践才是深度的实践,民主管理的理念要深入走进每一位班主任,只有通过实践,而不仅仅是几个理念的背诵。因此,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并不是教师从不参与,成为局外人。岗位的设置、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评价等,都会深刻的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
三、在把握全局的前提下,班主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篇9
关键词: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创新策略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直接关系着教育功能的实现及学生的发展,改革开放至今,教育从粗犷式逐渐规范化、素质化,从管理的角度看这既是进步也是挑战,中学学生更加活跃,班级越发民主化,但对于民主的度却难把握;从操作层面看,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要求相对统一,虽然有利于班级管理,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凡此种种,新时期的中学班级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民主化变成随意化
目前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在班级管理中为素质教育营造和谐的环境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给予民主是和谐的主要途径,从目前看,学校与班主任的出发点是好的,使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放松心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部分班级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思路单一、目标与实际脱轨的现象,学生借着民主的思路将老师与学校的关心、信任当成放纵的理由,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按部就班,平时对自己要求松懈的学生更加肆无忌惮,导致两极分化更严重,可见班级管理的随意化是教师对民主的“度”把握不当。
2.中学班级管理模式片面、单一
中学面临择考高中,文化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影响学生的学习因素有许多,如兴趣、方法、习惯、心理等,在班级管理中,部分教师的管理模式相对单一,或者只要学生学习好,其他因素可以忽略不计,或者一味灌输自己认为对的学习方法,前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后者极度影响学生的个性。这样的管理仅仅从单一的方面灌输给学生理念。作者通过对x市师范中学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约11%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约31%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习,约15%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可见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片面,在大环境中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加重学生的缺点。
3.权威管理,主观评价学生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本身象征着权威,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重复信任和尊重学生,否则小集体会失衡。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仍存在部分班主任使用权威管理学生、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的现象,管理者通过权威的手段制定管理规则,一旦学生违反,坚决实施打压,有的班主任甚至体罚学生。天津卫视新闻曾报道,天津某中学一名班主任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罚学生跪在烈日下,最终导致学生中暑并引发心理疾病。还有部分老师利用权威主观评价学生,给好学生贴好标签,给坏学生贴顽劣标签,这些心理阴影会持续影响学生,甚至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二、中学班级管理的创新策略
1.有度发扬民主,采取创新管理模式
在管理中,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发扬民主。民主是和谐的前奏,但如何发扬民主成为主要研究的课题,在此我认为有度发扬民主,抑制学生的随意化,更合适现代教育发展。从崭新的素质发展观看,让学生知道当今科技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必要的,只有善于调整自己、适应时代步伐的人才能找到好的发展方向。管理者引导学生采取自我调整,以民主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及学习计划,教师监督学生的执行力,同学之间也彼此监督,让学生明白在素质教育中自身才是主体,发扬民主也是自己对自己的民主。方向是积极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才能更有效地激发潜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树立新的中学班级管理理念,积极转换管理角色
管理观念的更新有利于实现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就要求管理方法多样化,管理思路发散化。所谓角色转换,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学生家长。首先,从观念的角度看,曾经我们仅仅在确立了学习目标后,只要学生能够向目标努力,无所谓其他方面的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班级管理也要估计学生的心理、习惯、方法、兴趣等,管理从单纯的课业监督中走出来,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适应力、学习力、承受力、交往力等,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的合格人才;其次,从角色转变的角度看,加强学生的主体观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这也极大扭转了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联系学校、班级、学生、家庭等方面,家长与学生的角色转换也是必要的,在校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管理,在家学生也能体谅家长的辛劳,严格要求自己,这对学生智商、情商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3.构建和谐班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系统整体观是目前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主要观点,社会中各个部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整体与局部实现了互相制约,因此,每个人都要有主体观、整体观。从班级角度看,影响班级基于管理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学校构建和谐环境有利于班风、学风的提高,家庭环境和谐有利于学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提高,两种提高对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大有益处。在和谐的管理环境中,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提高得更快,并且新的追求与好的学习方法成为竞相追逐的对象,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整体观的影响下,主体观更强烈,所谓的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的管理,而变成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新时期中学班级管理倾注了学校与老师的耐心和爱护。从素质教育发展观出发,教师在管理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改善管理方式,发扬民主,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再通过改变管理观念,实现学生的管理角色转换,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看到整体观、意识到主体观,找准自身的位置;最终学校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中学班级管理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保证学生课业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雄贤.浅谈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14(2).
[2]孙军.初中班级科学管理研究[J].才智,2012(7).
[3]牛佩娜.试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班级管理[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篇10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群体。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从本班的实际出发,确定班级管理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班内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班级建设贡献力量。对此,笔者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行为特征,探讨了初中班级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学生才能更用心地去维护好这个大家庭。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威严治班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策略中融入爱心,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另外,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每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经常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困惑,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当学生在班级中出现问题和困惑时,教师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加以引导和帮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得以开展。
二、为人师表,发挥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想让学生遵守班级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为学生遵守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提供学习的榜样。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听到学生对制度的各种抱怨:教师都不能遵守制度,凭什么这么要求学生。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不重视、不遵守,导致学生对教师有意见。只有教师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督促,还能增加制度的威严性,给学生做出榜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章程来进行班级活动。因此,在班级管理制度确定执行以后,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共同执行,为学生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做出表率。如在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方面,教师要在上课前到达教室,在下课铃响后才能离开教室,用行动来告诉学生规章制度同样对教师有威慑力。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执行班级管理制度,为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使班级管理活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好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班干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复杂而琐碎,只依靠班主任的管理远远不够,教师要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依靠班干部的集体力量加强管理班级各项工作。学生之间相处较多,就能更深入地了解班级的各种情况,以及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让班干部来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不仅能使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还能促进学生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班级管理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来管理班级工作。另外,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班干部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做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及时反馈
及时做好家访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班级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及时、客观地反映给家长,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家长会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适当组织家长会,增加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要及时开好家长会,与家长讨论学生的在校表现,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促进家长对教师的信任,让学生能够在家校共管中不断成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班级环境中实现管理和自我管理,使班级更好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赵新光 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城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