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原则范文
时间:2024-03-29 18:2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班级管理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按照绿色成长计划的要求,我们设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目的在于指导自主参与型的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制度化
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守则”、“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强化学生的法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管理,要力求科学。此外,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班级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逐步建立一种新的班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构成动态的班级管理系统。
2.班级管理主体多元化
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强调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更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倡导把教室还给学生。
3.班级管理民主化
班级管理要“两手抓”,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像“水”,学生像“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是班级管理中的一顼重要任务。
4.班级管理个性化
注重完整性、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造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要提供和造就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创新性学习能力,是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二、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1.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
从心灵入手去做德育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受教者,处于主体地位;老师是施教者,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种意志品质的活生生的人,到四、五年级时,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主张,更不乐意去做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只有从心灵入手,才会迎刃而解。铭记“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我们老师要策略地先“亲”后“信”,放下架子,将心比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既严格要求,又不用条条框框去卡学牛,应从心灵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融入他们的思想,走近他们的生活,以幽默含蓄的情理说教取代生硬粗暴的批评惩罚,学生认可你、亲近你,师生融洽和谐,班级的管理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2.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班级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能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衡量学生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尺度。
3.发挥班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部对班集体的建设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手段。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因此,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第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传授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他们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以点带面”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三,培养干部团队的协作精神,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康的舆论导向,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以面带面”的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的班集体。
4.以常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激励机制
所谓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要求和原则处理班级内的事务的行为,其目标是建立起一个拥有良好氛围的班集体。在中国乃至世界,班级管理都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班级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全能的人才。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自身素质。
一、激励机制的含义及意义
1.激励机制的定义。所谓激励,就是指管理者为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不断地推动事物快速向前发展。在实践当中,就是采用鼓励和激励的方式,使从事者拥有积极向上、奋发向前、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尽快完成任务的行为。激励的过程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引起激励的需要;引起激励的动机;为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变化过程。在现实生活当中,激励的根本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就是事务的管理者,会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2.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意义。在现实实践当中,通过运用激励的方法,进而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思考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潜在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相互协作意识等就会被慢慢地挖掘出来。自身的优化为班级整体优化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班级的前进与发展。学生在学校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达成自己的某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当中,班级的管理者应该把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转化为实现班级发展的动力。班级管理者的种种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班主任通过激励的手段,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
二、班级管理的激励方法
1.同学之间的榜样激励法。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模范有助于个人及班级的进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之间的激励不仅是在阐述道理,而是在用具体的形象来引导和激励学生。教师通过一些历史英雄人物来验证学生的爱国之心,通过真实的事迹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刻苦学习的科学家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虚心学习。这样做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从身边下手,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
2.评比竞争激励法。在当今各中小学,以数字、图表、记录等形式把学生的表现反映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字、图表、记录等具有明了、准确、形象等特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是激发学生前进的最好动力。但这个评比是指良好的评比和正确评价,一旦是不正当的评比,那将会事倍功半。评比的方法和时机有很多,如新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劳动、纪律、卫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评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这样将会让每位同学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优势保持,劣势弥补,从而前进成长。
3.自身激励法。外部的激励终究是外力,是不可能从内在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内因决定着外因,要想形成良好的自我激励机制,那就必须将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班主任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波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学生自己掌握自我激励机制。只有先树立起自信心,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激励,从而为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4.预先目标激励法。目标对我们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要发挥目标的作用。在目标激励法形成的过程中,有两方面需要加强注意:一方面要把目标确定的具体、现实点;另一方面要注意目标的选取,即要选取有动力的目标。目标确定后,要一步步努力实现,从眼前小目标开始,以人生总目标结束。
三、班级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1.管理民主原则。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的运用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要有民主性,确立目标或榜样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不得受外人牵制,要尊重民主平等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对学生不能进行片面的激励,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激励,保持各方面的系统平衡。如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并不是硬实教育,不能用升学率来取代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时时刻刻鼓励学生拓展、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3.公平原则。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激励的平等性和标准性。美国某管理学家在1963年就提出了“激励管理的公平理论体系”,也称“社会比较理论”,即激励的运用过程与机会要保持均等、公平。
4.实效性原则。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运用过程中,要保证实效性,也就是说管理与激励仅限于对当时的某种情况。如果在管理过程中违背了这一原则,势必会使管理陷入混乱之中,难以向前推进。
总之,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小学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重要了。而在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是根本。笔者希望广大教师都能从这一根本出发,做好小学的班级管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彬.浅析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9,(01).
篇3
对于如何做好小学生班级管理的问题,历来都是教育界相当热门的话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要更加科学、有效。本文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概念、原则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班级管理;小徐班级管理;新课改
班级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组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坚环节,班级管理的效果决定着班级建设的质量,进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新课改强调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改善小学班级管理方式,要求学校的班级管理更加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更加科学、有效。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作为班级管理者的主角—班主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阶段特征和规定要求,结合本校和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调控、沟通、评价等手段,遵循教育管理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组织班级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指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标志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取代过去以“纯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被动式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革命。新课改体现了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将知识、经验和活动统一于课程中等卖点,并表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现代化、生活化和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自主参与原则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而自主意识的一种本能,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作为教育中一个环节的班级管理工作,理所当然应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过程中,首先是唤醒学生非觉醒状态或长期被压抑状态的自主意识,其次是自主意识的发展与壮大,最后是在自主意识的潜在驱动下,使自主参与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
(二)师生平等管理原则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在“师”与“生”和谐基础上,用对话和交往,突破课堂对人的限制,走进对方的教与学活动中,甚至走进对方的思想境界,最终达到和谐的师生局面。
(三)班级全员奖励原则贯彻全面激励原则,要求班主任以及班干部在日常班级管理实务上必须“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作为班主任必须用同样的情况和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决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优异作为标准,以示区别;还必须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制定适当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来激励所有班级成员;每一次考试、每一次比赛、每一次班级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四、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教育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成效。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矛盾冲突,还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良好的班级的形成。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做支撑,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以沟通为基础,实现学校互动与师生互动。师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情感上的相互交流,班主任所担任的科目的课堂教学上,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失为一个契机;响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发展水平,也要求教师的主体性不能被弱化,也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加强良好的班风建设首先,一个班集体只有具备明确的集体目标才能激起强大的奋斗方向和动力,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校规和工作需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每学期的班级奋斗目标,使学生明白前进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有序而高效,从而促进班级团结和上进;其次,树立好班主任的威信,要适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班主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指示结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时刻树立起榜样作用。再次,班干部积极配合班主任组织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
(三)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班干部制度有助于学生掌握社会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对小学生社会性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提升了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同时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也从榜样学习、民主监督等过程中受益。班干部制度启蒙了小学生的民主意识,我们可以采取班干部竞争上岗的模式,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在班干部培养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跟踪辅助、以老帮新、开办班队干部学校、启发引导、活动示范等方式,培养小干部的工作责任感、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班主任为主导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首先要设置合理的班级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拼搏能够得以实现,不仅能充满动力,而且可以体验到达成目标的喜悦。其次要善于利用情感激励,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会自动自发地朝着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前行。
五、结语
篇4
一、基于差异化管理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几项问题
(一)班级管理体制
中小学班级的管理体制不灵活,总是刻意的以维持秩序和提高学习成绩等为目标,要求相对统一,缺乏调整,对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方面的力度不够。在班级制度制定及岗位设置方面,学生的自利非常小,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很少,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自主实践能力,无法处理任何突发事件。
(二)班级活动机制
班级在举办活动的时候,实行统一的活动机制,完全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偏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初衷,降低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导致了学生的不积极现象的发生。另外,班级组织课外活动的次数也很少,在某一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次数,同时也影响了课外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单调乏味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导致学生积极性的下降。
(三)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上,教师在布置班级环境上占有主导权利,从而导致大部分的学生都未能参与到布置班级环境的活动当中去,因此出现对班级环境满意度一般甚至不满意的现象。而班级的整体氛围在忽视学生个体需求,注重整体的情况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班干部职责制度缺乏
班干部的职责制度对于班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作用,也是班主任和同学监督和评价班干部的重要方式。目前班干部职责制度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以成都高新新源学校为例,学校德育处虽然有关于学生成长册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但是关于班干部职责制度仍没有具体规范,只是在班会课中有所涉及。
(五)学校、班级中小学生参与管理的面较少
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的主要干部处理班级事务的情况比较多,这些同学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机会,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仍然处在被动的状态下,不能积极的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去,不利于大多数同学能力的培养。目前还存在班主任对学生要求较多的情况,不能让班级干部独立处理班级的大小事务,而是按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班级的一切活动内容都由老师去安排布置,忽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此现象的持续发生只会导致学生持续处于被动状态,降低积极性,削弱学生的交流能力。
二、基于差异化管理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班级管理体制还是以整体为主,缺乏对每个同学的关注度。其次班级管理总是把提高学生成绩和对学生的评价作为主要目标,导致学生行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而且班主任依然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同学只是按部就班,并为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当中去。即使有同学参与也是班级干部,大部分同学还是被排除在外,学生根本无法从中提高自主独立性。再者,班级活动常被解读为学生们的娱乐活动,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造成了班级活动频繁率的下降,而且班级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单调,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导致了学生对活动兴趣的下降。这些因素加起来严重影响力了班级活动以提高学生自身独立性为目标的初衷。
三、基于差异化管理,完善班级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正确理解班级管理的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应该促进每个同学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责任感,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其的表达更为丰富多彩,使其明确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公民和生存者,技术发明者和思考者的不同责任。
(二)把握好“严”与“爱”的度,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应该注意管理学生的方式,不能过分严厉,扼杀学生自由发展的权利,但也不能完全对学生言听计从。可以通过全体同学的讨论制定出一套发展班级的管理规范,从而避免管理方式把握不当的问题。为了班级更好的发展,班级管理应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班级管理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幼儿园 精细化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44-01
1 幼儿园“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幼儿园班级属于基础教育的最基层组织,毫无疑问,它肩负着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任务。幼儿园班级管理比中小学班级管理而言有其特殊性,既平凡琐碎、服务性强,又具有十分严密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导向性和生活性。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应是以尊重引导为主,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而不是管顺幼儿和要求顺从而已。
幼儿、家长、学校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三大主体,只有平衡了三者的关系,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现代的幼儿园想跟随时展脚步和办有独具特色的精品幼儿园,实施“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十分有必要,即以幼儿的发展为本 、 以教师的成长为本 、 以服务家长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为本,实现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共同成长。
2 幼儿园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基于幼儿园班级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自律与合作,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三位一体”新型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同样也应该被实践在幼儿园班级管理过程中。“三位一体”管理追求的是幼儿、家长、学校之间的和谐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下,“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诊,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位,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2.2整体协调的原则
“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始终需要把握整体协调原则,保证班级的平衡发展。这里的整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对班级整体的管理,既要保证班级集体整体水平的达标,保证班级体内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而不是某一些学生的快速发展,某一些学生身心发展有所落后。另一个方面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只注重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发展。
2.3保教结合的原则
“保”指的是对幼儿的健康保护,这里的健康不仅包含有身体健康,同时也包含了幼儿的心理发展健康。“教”指的是对幼儿的知识传输,对于幼儿的学习任务来讲,主要学习内容涵盖很广,并不单纯指书本知识,更多的是指一些生活自律、性格培养的内容。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开展新型“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必须要遵从的原则之一,这也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3 “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探讨
3.1常规管理为基本
“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追求的是家长、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常规管理主要注重的是幼儿的成长。
常规管理对于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来说在熟悉不过了,从幼儿进入园区的第一天起,教师无时无刻不对幼儿采取常规教育。常规教育的“常”体现在频率的经常上,幼儿年纪较小,甚至有些幼儿连自理能力都不太强,更别提自律。因此,教师只能通过加强教育的频率去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思维,并获取到学习的信息,继而逐步成为能基本自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律的学生。除此之外,常规管理还体现在“规”上,离开了家庭,幼儿在园区学习生活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在某些行为上受到约束和激励,例如在家里,家长会帮助幼儿自理、喂饭、穿衣穿袜、随意走动、随意破坏等,这些在幼儿园都是不被允许的,并且需要严格规定的。
3.2精细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精细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精心的准备、精细的过程、精品的结果”这一核心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班级管理的各个不同层次管理目标的精细化制定上,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事无巨细,只要事关于幼儿成长的,都是大事。精细化管理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上产生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用心感受学生的需求,用爱和知识感化和教育学生,真诚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要对学生采取精细化管理,需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行为习惯,不仅要从生活习惯上去塑造学生,还需要从学生的坏习惯出发,制定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让学生在极其精细的教育目标、极为精准的教育方式中改善自身的坏毛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倘若说“常规管理”是基础,那么“精细化管理”则是核心,它主要代表教师的成长,在实现“精细化班级管理”过程,教师必须保证秉持着一颗“让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更习惯从细节上去实施教育,以自身做榜样,让学生逐渐养成对待每一件小事都认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3家庭教育是班级管理的有效辅助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港湾,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起点站,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于班级管理的辅助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学生在学校一切行为都是比较文明的,能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但回到了家庭,由于父母长辈的溺爱,许多学生在家庭生活里仍旧不能够做到生活中自理,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要想实现家园相互结合与互补,从家庭教育所处在的相对被动状态的改变开始着手, 家庭教育应为幼儿园教育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对幼儿园教育进行延伸和补充,确保在家里与学校的行为差异不大。二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建立亲子感情,多组织亲子游戏,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配合幼儿园教育才能更好的形成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大环境。
4 结语
“三位一体”的新型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平衡幼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系,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一所幼儿园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秀,李红梅.以爱为源 春风化雨-小学班级管理初探[J].班主任工作,2012.
篇6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对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管理要求,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在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地位,所以在对小学班级管理上要力求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努力共同创建科学、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现状及问题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定人数的班级,早在1862年我国就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班级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我国广大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班级管理的局限性也凸显出来:1)管理片面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很难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也不能全面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造成一种片面人才观。2)管理内容缺乏系统化。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德育关键期,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导有很大作用,班主任通过自己对班级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作为班主任并没有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小抓起,而是偏于技巧和智能的培养,所以班级管理呈现出缺乏系统化趋势。3)管理方式死板。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实做细,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偏重于条规纪律,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班级管理中难以形成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创造和实践能力,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灵活性。
除此之外,由于班级管理过程中还添加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城乡教学资源不均衡性,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教学资源紧张,进而出现较大班级的班额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挑战。在素质教育倡导下,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要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拒绝打骂学生体罚学生,这使得班主任工作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并取得有效管理班级的成果都成为一项巨大的任务。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上已经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对班级管理进行民主化管理,以利于产生和谐的学习气氛,完善的班集体。鉴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而总结出适合各个地区的班级管理措施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意义
1.对学生而言
首先必须明确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小学生在班级中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其自身发展不成熟,以学生管理为主体的班级极易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现象,加之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约束力不强,这种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显然是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的的不断成熟,在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时,学生的理性思维逐渐处于上风,并且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可以进行民主管理班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处所,班级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敏感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学生而言班级管理觉得了他们的成长。
2.对家长而言
对家长而言,家长能够直接而且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地方就是班级,通过班级来观察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处境,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也是通过班级管理才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家长通过关注学校发展和班级管理这些外在因素来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而班级管理就是向家长反应情况的第一面窗口。班级管理中也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学校而言
对学校而言,有规矩自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工作就是通过一个个班级管理构成,呈现立体和谐的校园环境。关注班级管理工作就是关注学校自身发展。可见,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4.对教师而言
对教师而言,教师的更新速度慢,工作时间长并具有示范性作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处于领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工作。班主任不仅在班级管理工作上既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教师是构成班级管理的核心,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是每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经验和工作积累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班级管理的内涵
(一)内涵
班级管理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集w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具体表述为: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而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及时关注和引导前提下,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活动的成熟,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之中。而班级管理就是这一种大规模的促进学生学习生活进步的学习场所,它的属性一方面是学习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所。
(二)良好班级管理的模式
当今我国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1)平行管理2)民主管理3)常规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在这些管理模式中,较为倡导的是民主管理模式,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下自主学习方式的有力尝试。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的理念落后
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并没有意识到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是满足于班级管理最低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把班级的各种职能发挥出来。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导师身份认识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只是单单看成主科成绩。
2.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不平衡
在管理班级时,班主任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关系比较僵硬,没有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这使得班级管理出现不和谐因素。加之学生对于教师的示范性以及榜样性教育认识不足,极易出现学生和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出现对立局面。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3.管理方式刻板
管理方式基于传统管理模式,只是通过制定班规和遵守校规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方面管理方式出现刻板现象,另一方那面也会是班级生活出现死板。班级核心凝聚力下降。
4.管理机制不全面
管理机制不全面。由于班级的特殊性质,既要要求其管理机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外,还要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就会出现管理方面的漏洞以至于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对于小学班级班级的问题分析时,首先要明确班级管理中都有哪些因素参与了班级管理工作。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班主任老师、学生以及学校。其中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管理的领导者,而学生则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学校则是班级管理的有力监督者。
教师方面
1.教师性别差异
教师的性别差异是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的原因之一,有关数据的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男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管控力度和方式没有女老师好,这是由于性别差异,女性老师在对班级管理工作上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更能贴近学生心理。学生可以尽快产生对班主任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2.教师年龄差别
班级管理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生活经历,对于班级管理的工作的处理上,教师的年龄也决定了其班级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学生心中产生亲昵感,而年龄大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上更能够彰显松弛有度的原则,可以弹性管理,做到因人管理使管理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展开。
3.教师知识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能力决定其眼界的开阔程度,对于班级管理尤其是对学生学习和智力开发上,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认识教育心理学在指导班主任工作上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好的行为要给与积极强化,对于学生的坏行为必须给予及时制止以及纠正。
4.教师管理方法
对于班级管理的方法运用上,教师管理方法主要基于班主任的性格和教学特点而定。所以教师的性格和教学特点不同,班级管理的方法也就千人千面,不能逐个论优劣。
5.教师心态异化
班主任的工作繁重且对班主任的身心和体力要求较高。在超强工作压力下,教师极易出现心态异化,也就是心情的烦躁和行为的粗暴情况。这也是出现班级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生方面
学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参加者和执行者。在班级管理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c认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质不清而造成。
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不同化
尤其是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阶段和特征而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该阶段的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没有标准的是非观,心理和生理都没有进入的一个稳定时期,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团队意识。班级管理一方面要求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天性使然所以也要求对其进行疏导管理。
学校和校领导方面
学校和校领导是班级管理的有力监督者,同样也是造成班级管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6.班级班额不限制
学校在班级人数的核定和控制学生人员流动上,出现松懈情况。人为增加了教师的班级管理任务。增加班级的班额提高班级管理的标准。这些都造成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上的过粗过急。
7.对于班主任工作要求过于形式化
学校对于班级管理的标准太过形式化,如果班级管理过于表面化是不利于一个班级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也会造成班主任工作急于求成和雨过地皮湿的现象。久而久之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常态化病态。
四、班级管理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班级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所以在管理班级方面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确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首先要形成正确和核心的班级管理理念,无论是班级管理模式的民主型还是权威型还是专制型,只要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就是可行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班级管理理念上确立中心思想,才能够制定合乎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
(二)使用新的管理班级的手段
在管理班级手段应用上,一定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管理手段。例如:在对班级后进生的管理上,班主任要找到学生自身闪光点和问题的症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工作。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对后进生进行感召,力求其能够融入班级集体。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适度可以引入民主管理模式,通过创设班级干部和学习小组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形成班级自己的核心集体,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三)健全班级管理的机制
健全班级管理机制首先要完善班集体领导班子,促进班级形成统一的班级意识。在制定管理条例使,在坚持校例的前提下进行班级条例的创设,形成在班级条例下人人平等的公平机制。
(四)提升班主任的待遇
鉴于班主任的任务量的情况,要领导在逐步提升教师管理班级水平的前提下,对班主任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教育深造上给予一定优势,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工作性质决定其必须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进而反馈学生学习生活信息,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如建立微信和QQ群的方式建立班主任与家长的及时长效沟通机制。将班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家长和班级主任的共同管理之下。
结束语
正是由于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所以对于班级管理工作要格外重视,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了解班级管理工作的概念和特性,只有在了解班级管理的特性后,加强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家长沟通后将班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共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新方法。
作者简介:刘小卫(1976-),女(汉族),湖南耒阳市,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周敬慧.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
[3]韩静.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3.
篇7
小学学生具有身心发展还不够完善,结构认知水平较低以及情绪、情感不稳定等特点,鉴于此,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并强调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不失为班级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当下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引進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技巧和方法,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激励机制。促使其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新型有效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针对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能找准学生的真正需要,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对每一个个体進行最大程度的激励,发掘学生潜能,促使班级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的需要是教育活动的原动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源泉。满足学生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价值所在。
激励运用得当,会取得惊人的收获和效果。相反,激励机制不合理,不仅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在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坚持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激励的本质在于强化,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小学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运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称为正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称为负强化。在班级管理中,正强化即为正面激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给予奖励,负强化即为负面激励,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進行否定。在教育实践中,管理者要及时并恰当的对学生行为给予强化,当学生获得進步、取得较好成绩时,应及时肯定、表扬,以激发其继续努力学习;对违背班级管理目标的非期望行为進行适当惩罚。同时,对负面激励要慎重使用,努力做到以正面激励为主,正、负激励相结合。
2.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学中,每天给予工人们一项任务,要求工人高速度的工作,那么,只要他们干得出色,就应当保证给予合理的高工资,这是绝对必要的。同样的道理,在班级管理中,适度的物质激励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家庭困难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给予物质帮助,如采用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形式。与之相辅,恰当的精神激励也不可或缺,对于有特长和德、智、体等方面有進步的学生多進行精神奖励,例如,進行口头表扬、颁发荣誉证书等。班级管理者应灵活运用激励艺术,形成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3.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的目标理论表明: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被激励的对象对目标的价值看得多大:期望值也称期望概率,是指个人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即被激励对象对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估计。因此要想产生激励力量必须有适当的期望值和目标效价,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因此,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行为目标,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和人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4.坚持公平性原则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柯西-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它指出: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進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在班级管理中,公平感直接影响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教师的激励程度与被激励学生的付出成正比或者激励标准合理、公平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如果学生个体一方产生不公平感,这会引起生生之间的紧张焦虑,甚至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人际交往。因此,班级管理者尽可能使激励标准一致、平等,激励过程民主、开放,促使自己的激励方式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同和接受。
二、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
1.构建奖惩激励机制
在班级管理中,奖惩激励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给予评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首先,适度表扬,洞悉学生闪光点。教师的表扬是学生成就得到认可的最佳方式,对学习成绩优异、進步迅速的学生進行有效表扬,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成绩差的儿童,教师要擅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表扬来激发其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其次,巧用批评艺术,完善班级约束机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应该严格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完善,自控能力较差,势必对班级管理和良好班风的养成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善于运用批评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批评警示的目的。再次,反馈及时,树立学生自信心。对学生努力的進程及时反馈,使其学习过程充满兴趣和挑战,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使激励过程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2.构建情感激励机制
管理艺术离不开管理者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的感彩和倾向,正如其他的管理艺术一样,班级管理艺术也应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发人们的感情共鸣。鉴于此。在班级管理中,情感激励的运用必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碰触年轻的心灵。他主张对学生管理要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的情感、兴趣并因势利导。
因此,使学生获得尊重和爱的体验,突出对学生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在小学阶段,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儿童努力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期待与赞许。因此,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迷惑不解时,教师期待的目光、积极的微笑和温馨的话语都会在无形之中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支持、鼓舞以及尊重和爱的体验。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由附属内驱力向认知内驱力转变,促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中获得激励,满足自身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自尊心。
3.构建目标激励机制
教师在运用目标激励的过程中,目标制定要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20世纪初,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最先将“最近发展区”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个桃”就是典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目标激励无效。因此,教师采取支架式教学,对超出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目标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并独立完成目标。同时,教育目标的设置还要坚持阶段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首先,将总目标和各个子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总目标让学生看到前進的方向,激发学生的進取心,而子目标的实现又使学生感受到实现总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次,目标设定全面,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构建竞争激励机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成绩超过对方的过程。在管理工作中,教师巧用竞争激励,不仅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热情、進取心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竞争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有激励作用,频繁的竞争可能会对部分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甚至会使学生间产生对立,影响班级团结。因此,教师在進行竞争激励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的利弊,教会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其次。针对学生个别差异,進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学生都各自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肯定自身价值。再次,在竞争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管理者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激励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5.构建榜样激励机制
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正向德育;缺陷;实现路径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群体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无故旷课逃学、不尊重师长、自私冷漠现象比比皆是,这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诚然,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进来,提倡“管理育人”等德育理念,并将其渗透到班级管理制度中,才能真正实现通过管理制度培养有道德的人的重要目标。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班级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确保班级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但从我国现阶段高中班级管理情况可以看出,班级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1.缺乏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应该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的符合班级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但当下高中班级基本采用统一的班级管理制度,其制度规范并没有针对性,使得班级管理过程频繁出现问题,给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德育功能的渗透班级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是维护班级秩序,为开展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则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充分体现出了德育功能。通过良好的班级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但具体实践过程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未能与德育功能进行渗透,对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二、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班级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调整师生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各种制度,二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校内规则,三是依据班级实情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辅相成。一方面,班级管理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班级管理制度体现的是社会生活的价值追求,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平等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品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打造高质量班级,推动教学改革,必然要实现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存在密切的关系。
三、高中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实现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创新,加强班级管理,是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优化班级管理制度中渗透正向德育功能,以德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从而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1.以团结合作切入,体现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功能一个班集体的教学整体水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班级凝聚力是影响教学水平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以往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围绕提高升学率展开教学活动,在班级管理中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纪律性。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会更加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漠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忽视了团队整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班级像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要促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从优化班级管理制度切入。因此,教师应将增强班级凝聚力作为出发点,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比赛的结果是输是赢,都会让学生对“团队”“团结”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这种认识也充分体现出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功能作用。2.以生为本,实现班级管理的德育功能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倡导构建生本课堂,即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往高中班级管理与教学都围绕应试教育展开,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得教育管理效果大打折扣。为此,现阶段高中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品德素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但号召力比较强。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兼职班长等岗位,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班级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自身价值,也可以为开展班级管理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而对于学习好、乐于助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兼任学习委员的岗位,与班长、各科课代表协调配合,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围绕“以生为本”基本原则展开班级管理活动,实现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更能体现出德育的重要意义,对发挥班级管理制度中的德育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实现高中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必须遵循以生为本基本原则,在班级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体现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作用,对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班级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现阶段班级管理中,必须充分体现出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陈镜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论德育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对班级管理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5(2):204.
[2]张波.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效之研究——诗文育人与德育管理的巧妙结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版),2015(5):102.
[3]刘文权.狠抓班级管理培养学生品德——浅谈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教师,2012(6):23.
[4]郭颖.引经典之源润德育之株——浅谈《弟子规》在小学低段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小作家选刊,2016(34):220.
[5]许建松.饱蘸人文之墨呼唤真情回归——小学中高段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感培育策略的实践[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8):15-16.
篇9
【关键词】 爱心;融入;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将爱心融入到班级管理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感化。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爱心充分的表现出来,并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中融入爱心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学生的内心比较脆弱,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比较注重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这就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利用爱心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生活,增强对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对于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从而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教师应该适当的在管理中融入爱心,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也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二、关注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沟通中融入爱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加强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只有洞悉学生成长中的细节,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要想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道德水平,教师在深入研究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掌握其他科目的知识,学生在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都能够灵活的应对,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付出和爱心;其次,教师应该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与时俱进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再次,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下,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后进生”,教师应该多给予关注,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多给予“后进生”发言的机会,并帮助“后进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弥补“后进生”在学习中的不足,这样才能让班级所有成员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提醒学生增减衣物,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教师的爱心。
三、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管理中融入爱心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发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并严格要求他们,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时刻督促他们,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意见,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在学生取得一定进步时,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班级管理,在管理中应该充分融入爱心,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从而使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形式中融入爱心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适当的增加文化活动,能够使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巨大感染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并带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在举行班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创造出团结、积极、文明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意义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间的知识,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这种形式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含量,也能促进学生进行课后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身的情感,增强对家长和教师的感恩之心,并了解教师的爱心,这样就能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五、总结
对小学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汗水和爱心,“爱心”是管理的动力,爱心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教师、热爱班级、热爱学习。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爱心融入到管理当中,以身作则,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拥有爱心的班级管理,会给班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荣珍.如何把爱心有效的融入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
篇10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沟通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1
前言:小学是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形成和行为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师生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有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使班级的管理工作更加合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沟通艺术对于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沟通使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相处,对于小学生来说,班主任是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接触的最多的人,因此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当中,能够及时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关怀,并逐渐对班主任产生信任[1]。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发育还不够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极易受到他人及环境的影响,这就导致一些不良的影响会使学生的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此时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就显的尤为重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是小学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因此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时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充分的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从而促进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围绕学生的基本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使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避免由于过于生硬的沟通方式使学生对班主任管理产生逆反心理。这也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只有深入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局面,让学生能够把班主任当成朋友,乐于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班级进行管理,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如何加强班级管理中师生间的沟通
(一)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小学生的日常管理更要以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班主任要选择适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出沟通艺术的作用和价值。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发展的引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一个榜样,从而使学生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注重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并乐于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后,班主任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在心态上进行放松,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处,使沟通更加和谐[2]。在对小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情r的关注,更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思想状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沟通更加的通畅,使班级的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二)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
小学生往往迫切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班主任的认可和肯定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及时的发现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细微的优点和进步并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通过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观念[4]。班主任要充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适当的对其进行激励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激励教育会使班主任教师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增强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从而使师生间的沟通更加融洽也更加有效。
(三)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对于学生的管理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辅助和配合,因此班主任要及时的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同时班主任也能掌握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的情况,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此外还能为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提供方法和建议[5]。只有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和动力。
总结:班级管理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尚未发育成熟,因此需要班主任对其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班主任才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需要,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正确人格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淼娣.略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J].考试周刊,2011,15:234-235.
[2]杨秀英.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新课程(上),2015,01:196.
[3]刘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