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 运动素材 教材化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9-01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要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以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能够得到快乐。生活中,体育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二 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是指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从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民倾注的文化因素。

三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另一种认为,具有统一规范的赛制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至此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四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作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而定,具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二是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是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四是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上缩减化;五是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篇2

摘 要 本文简述了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几点常见问题,即:学校体育的功能被忽略、将体育教学活动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模式太过老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课不被重视经常被挤占、教育部门及学校对体育教学投入较少等,并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条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可以对基层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学体育 体育教学 竞技体育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以来,学校体育也因其多功能性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但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各地因对体育教学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致使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几个常见问题展开讨论。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功能被忽略

因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学校体育仅被作为升学考试中一项加分的工具,而其所占比例较小也使得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不被重视,其各方面积极的作用也一同被忽略掉。

(二)将体育教学活动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体育活动本身竞技性较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也大多对学生进行竞技技术技能的传授,同时将各类体育竞赛的比赛结果看作是教学质量与收效的衡量标准,而这样看似公平的衡量标准实际却是极不公平的,在体育竞赛中出类拔萃的学生毕竟占少数,而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与进步却被统统忽略,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也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如果一味以体育竞赛来衡量教学质量的话,不仅过于片面,也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实施已有几年时间,但我国部分地区在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方面仍然不够明确,大多仍以应付考试为主,揪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体育教师以及学校对素质教育要求没有做过深入的探究,不愿对现有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如长此以往不做改变,将很难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较高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四)教学模式太过老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到教学模式,我们主要是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素质教育实施以前我国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无非是灌输、填压法,无论学生的理解吸收程度如何,教师都一味按照自己早已习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训练,而没有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没有利用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且由于体育教师本身不够重视,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往往较为盲目,除对学生进行考试内容的单调训练外,大多时候采用放羊式教学,即让学生自由活动,也完全无法达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五)体育课不被重视经常被挤占

长久以来,音、体、美被统称为副科,我们往往将其理解为不重要的科目,且不仅仅是学生这样认为,就连学校和老师也对这样的理解毫无异议,也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理解使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多年来不受重视。在大部分地区体育课时被挤占的情况较为普遍,考试前,文化课需要更多的复习时间、文化课有问题没有讲完等都成了体育课被挤占或是取消的理由,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减少了学生进户外运动的时间和机会,长此以往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偿失。

由于体育考核分数占升学总分数的比例不大,各地习惯性的将体育课归为副科,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部分学校甚至会认为,体育课的设置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在升学考试前对学生进行相应考试项目的训练即可,多余时间可用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多地都会出现校内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不设体育课的情况,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场地等更是严重不足

二、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研究开发体育更教学多的功能性

体育教学因其本身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较之其他科目有着更多的功能,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对体育教学多元化功能的探究与总结。首先:体育教学具有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众所周知,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这点是无庸置疑的。

其次,体育教学可以舒缓沉重的学习压力,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不断深入,但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旧没有办法摆脱沉重的升学压力,迫于来自家长以及各方面的压力学校不得不在学习上不断向学生施压,如果学生在这种高压下长期没有发泄的途径,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升学分数中所占比例较少且趣味性较强的体育课就成了舒缓学生压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体育课因其在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上较之其他科目单一的课堂模式来说灵活性较强,因此也更容易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类对小组合作要求较高的小比赛,并通过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正确竞争意识,也可通过在教学活动与训练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减运动量,一来可以使学生在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时增强其自信心,也能在增加运动量时锻炼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承受能力,使其在走上社会后更好的适应环境,终生受益。

(二)明确认识体育教学避免体育教学竞技性过强

素质教育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不再是为达到考试要求而对学生进行无休止的训练,亦或是错误的理解了体育教学的含义,将过多的竞技性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以素质教育要求作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使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勇于尝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传统的填压式教学很明显已不再适应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也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勇于尝试和开发更多的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当然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主导作用,防止因掌握无度而使学生跑偏的情况出现。当然,教学内容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内容或是教材大纲,体育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使学生时刻对体育教学活动保持兴趣,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同时进行一些灵活的变动,双管齐下相信体育教学质量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四)努力争取,确保学生体育课时间不被挪为他用

体育课时被挤占,相信是因为大部分地区和学校还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体育教师应努力争取。首先,体育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是否愿意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中最直接的受益是什么,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之间应有更多的交流与探讨,深入挖掘出体育教学更多潜在的功能,并将调查结果提交到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使之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教育部门应加大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升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等都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体育教学因其本身的特点较之其他科目更有处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都应逐渐重视起来,加大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包括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场地等,为体育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6(04).

[2] 杨贵仁,刘国永,季克异.中小学场地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研究实验总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03).

[3] 王港,周彩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学校体育.2006(01).

篇3

关键词:我国;跆拳道;发展

跆拳道项目起源于古代朝鲜半岛,是一项具有公平性、竞争较强的体育运动。我国自1995年引进开展此项目,经过领导、教练员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个别公斤级队员已经步入了世界顶级水平的行列,如在1999年加拿大埃德蒙顿第14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中级别王朔荣获冠军。在27届奥运会上大级别陈中为我国争得一枚金牌。直到现在我国小级别选手吴静钰蝉联29、30两届奥运冠军。目前,跆拳道运动作为新兴项目,逐步引起了国内许多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通过从纵向视角对目前我国跆拳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我国跆拳道运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理性思考我国跆拳道项目的发展趋势

跆拳道在我国迅速推广和普及,国内学者运用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我国跆拳道的兴起进行了探究,其得出国家的重视程度、教练员指导思想的前瞻性、合理安排负荷的科学性、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适宜性和赛后恢复的适时性、训练内容安排的有效性及运动训练人员分配的合理性对跆拳道全方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当代跆拳道发展趋势分析,指导思想正确、科学的训练等方面促进了我国跆拳道的快速发展。但是基层教练员跆拳道业务水平较低,群众基础薄弱、竞技能力的落后是制约我国跆拳道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能通过提高教练员整体水平、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将有助于我国跆拳道良性发展。

2.跆拳道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

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的进步,训练方法和理论研究也逐步的实效和前沿,在当代的竞技赛事中,只有利用现代化方法和手段选材进行培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创造卓越的成绩。通过专家咨询、测试与统计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选材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研制了跆拳道优秀运动员选材的评价标准、方法及评分标准。其中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能5个一级指标,同时这5个一级指标又细分为18个二级指标:体能指标分解为身体形态其高度、长度、围度及充实度,身体素质其100m跑、800m跑、30次仰卧举腿、50次左右横踢和纵、横叉;身体机能其分解为最大摄氧量、肺活量、血红蛋白;技能指标又分为空踢技术、脚靶技术、护具技术;战术指标分解为竞技实战对抗中的攻防能力;心理能力指标分解为意志品质、情绪控制;智能指标分解为判断反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确定评分方法和评分标准。

3.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

跆拳道属于竞技格斗对抗性项目,其运动负荷较大、在训练及比赛中受伤的情况不可避免。如果不能全面的了解和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轻者会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重者甚至会使运动员过早的结束运动生涯。目前对运动损伤的研究越来越广,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对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损伤的研究结果显示,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腰、踝大多是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情况基本在实战对抗中发生,也有部分是由于各关节的力量薄弱同时负重较大而导致。为预防损伤的产生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采用科学及有效的训练方法等。

4.跆拳道运动的技战术方面研究

4.1跆拳道技术分析

通过对参加国内外大型比赛的跆拳道技术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术水平逐步增强,与国际跆拳道竞技水平距离逐渐缩小。在各类型的技术中,横踢、特别是后横踢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次数频繁且主要得分的核心技术,而高难度技术的使用率越高,说明此级别运动员整体水平较高。同时应该注意距离的控制及后旋、后踢、旋风踢等高难度转身技术动作。

4.2跆拳道战术分析

跆拳道战术是指在跆拳道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为发挥现有的竞技水平和战胜对手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根据比赛双方的情况,合理的分配体力,在体能、技术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战术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安徽省个级别跆拳道选手在比赛中,运用主动进攻、防守反击、边角战术3种战术的使用情况和成功率,具体分析了各战术在不同级别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主动进攻战术使用方面,处于轻量级小级别选手在该战术的使用上明显高于大级别及中间级别的选手;而用防守反击战术最多的是中级别和大级别的选手;边角战术的运用较不统一。因此,提倡在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应加强运用主动进攻及边角战术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各种战术的实践能力。

5.跆拳道运动的生理方面研究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已充分意识到运动员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与运动能力密切关系。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体型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即体型分布较为集中;女子运动员体型特征为:皮下脂肪含量略高,肌肉、骨骼发育较好,身材较高,上下肢身材比例协调,女子运动员随级别的升高,体型由外胚叶型向内胚叶型转变。而男子运动员体型特征为:体型匀称,肌肉、骨骼结实发达,皮下脂肪含量低,身材高大,男子运动员随级别的升高,体型由外胚叶型向中胚叶型转变。

由于身体成分和人体的生理特征、运动能力、运动成绩均有一定影响,从解剖学和能量代谢上对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同。研究结果显示,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成分中,女子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的的良好发挥,男子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较低,基本合理。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略低于一般和总体运动员的平均值,说明跆拳道运动员体脂含量应相对较低;跆拳道运动员体脂百分比随级别的增加而提高,大级别的运动员体脂百分比较高最为突出。

6.跆拳道运动的心理方面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其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时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属于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跆拳道项目运动员心理过程的特点同样也制约着训练及竞赛行为。于是与跆拳道运动成绩成线性相关的运动员心理因素目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极度关注,而国内对跆拳道运动员心理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对跆拳道运动员焦虑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处于中上等水平,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焦虑水平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而赛前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紧张、抑制、焦虑、及淡漠等不良现象。

7.结论

目前,我国跆拳道运动研究主要聚集在上述几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目前的趋势看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缺乏对同一问题的多思路、深角度研究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建议应加强和高度重视对我国跆拳道项目全面、系统研究。(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启华.邱建华.跆拳道优秀运动员选材评价标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1):56-61.

[2]朱丽华.刘柏.赵鑫.陈立人等.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176-178.

[3]高峰,徐德正.跆拳道绝招技术的训练原则与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15-116.

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应有之义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扎实培训的基础上,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体育教育作为一门专业课之外的学科,对于挖掘学生自身发展潜力,开发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当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其应有之义的实现还存在一定距离,转变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未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和实践,对于体育这种综合性开发课程的创新能力不足,内容上仅仅是配合教育大环境之下的课程安排。因此,重技术、轻理论、内容竞技化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通病[1]。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现有的体育教学仅仅延续了一种课堂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并未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专门性的教学内容,使得体育教学内容上过于粗糙。

(二)教学方法陈旧,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时期的特点,互动性不强,有应付之嫌。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与之前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变化,对于体育在其学习和生活当中的需求也相对出现变化,陈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学习接受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沉闷的课堂气氛,无法起到有效的过度衔接作用。

(三)体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计划安排不合理

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急功近利,不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过于追求对专业技术的教授而忽视体育教育等其他综合素质的养成,使得体育教育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很低,部分体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在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上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内,对终身体育观、素质教育观等先进理念理解不够深刻[2],一方面造成体育教师的懈怠情绪,另一方面也在学生的观念上形成体育课堂可有可无的消极观念。

(四)体育教育物质支持不足,欠缺创新因素

对于体育教学科研的物质支持欠缺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学开展困难的一大重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因在资金来源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加之对体育教学科研潜在价值创造的预计不足,使得大部分院校都难以在体育教学科研上投入大笔资金,这无疑对引进优秀的师资,改善运动条件,创造良好体育环境产生羁绊。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发挥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为高等职业学习打下基础

体育对于学生来讲的基础便在于强身健体,一方面缓解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也可以以体育的趣味性来促进学生的能动性,使其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来维持学习的耗费,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的内容与专业课程较为不同,因此,应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之外,使得体育课堂成为一个让学生放松心情,转换思维的平台。

(二)发挥体育的精神启迪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课堂关注的不能仅仅限于教学计划的安排,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所担负的功能不仅在于健体和娱乐功能,还应当体现体育背后的价值,以体育精神促进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以更高更快更强等精神品质的自我转化,坚定人生信仰,辅之以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不断突破,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育学习,为专业技术建立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应当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注重区分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实验,能够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体力、智力及心理等方面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基础性保障。同时,也应当区分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课堂真正的为同学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服务。

(四)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

体育教学的完成必须在教育计划和大纲内完成,而其实际的教学应当有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和完成,体育教育的这种互动性与实践性特征,要求要对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和内在机理都进行分析和总结,克服教育体系当中所存在的困难,弥补教育体系当中的漏洞,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教育的多元化,重学生发展,重学习过程,向着差异性教育转变[3],从而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伟.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职业.2011(10):143.

篇5

摘 要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简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内涵 作用 建设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深刻影响我国学校体育,使得校园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与需求产生巨大变化,对体育在校园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增强体质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

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心理行为的复合显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是一种趋前于传统文化的校园主导文化。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用体育拼搏精神去刻苦追求科学的真知,从而达到“强筋骨、增意志,调感情”之目的。体育本身充满着理性的思考和哲学思维,从更大意义上来说,理性精神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的价值,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追求、运用知识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体育的精神也同样体现出追求、良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二)学生价值的体现与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广大师生通过学校各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体育文化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具体形式的自我创造,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有特定意义内涵指向的客观精神,总要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来,如从教育的目的来说,体现出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的深刻内涵。体育是德、智、体、美四育之一,这本来不是什么新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早已认为:“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因此,体育应先于智育。”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就是竞争与开拓精神,体育在这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体育的教育内容极其厂泛,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舞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能培养人的坚持精神和集体主义等思想品质。所以,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二)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作用。

(三)组织体育知识讲座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四)组织观摩体育比赛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组织学生观赏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重要手段。

(五)组织体育知识竞赛

学校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六)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四、结论

篇6

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教学 体育教学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在新课标颁布之后,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被提升了醒目位置。而体育教学在学生适应能力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体育教学能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能够全方位地锻炼和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共同发展。所以,大力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

1.体育教学的作用

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教育学科。但是学生体育教学不能等同于社会意义的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能力培养。学校体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要树立学生讲公平、讲团结、讲互助的体育精神。

2.社会适应能力简述

社会适应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无论什么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使自己的生活符合社会的总体要求,要通过与社会上其他形形的人群的交往,形成自己的办事原则和人际关系网络,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充分体会社会角色的特点,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要科学合理的化解各种矛盾冲突,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互助竞争关系。同时社会适应能力也体现在遵守社会规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方面。

3.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个群体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之间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老师的安排下,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活动。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很像是一个模拟社会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仅要学会处理与不同同学之间的关系,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还要加强自身锻炼与学习,具备独立行动能力。所以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和特殊功能。

二、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1.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培养

学生潜意识里的冲动个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但是由于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中存在许多的规则和秩序,能够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方面起到很到的约束和制约作用,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之下,能够很好的培养起学生不冲动、不乱动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而要求学生很好遵守规范在其他教学领域也许会显得格外吃力,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规范行为会给学生造成严重影响,由此能够让学生更加自觉的用规范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能够培养其学生遵纪守法、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良好的规范意识。

2.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存在着个人意识膨胀,娇生惯养等消极影响。而体育教学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充分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鼓励学生不断督促自己进行自我超越,能够在锻炼和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学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程,更是一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而这些素质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培养

体育是一项集体活动,或缺少了他人的协助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和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和集体主义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团队意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自信心,能够充分感受互助互惠的好处,这样学生之间就能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户主关系,掌握交朋友的原则,懂得如何正确的评价一个人,等等。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三、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1.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

交际能力培养并不是那么深奥,交际能力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充分的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比如,进行锻炼时的互相帮忙,如练习“两人三足”,如果两个人没有默契与相互扶持的意识,那么就难以在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有时候比教师的指导更加有效和便捷。而且在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体会互助互惠的快乐,增强同学之间的信任感提升,同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交朋友和与朋友相处的乐趣,提升学生的交际自信心和交友热情。

2.加强学生合作精神培养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体育教育在体现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最具有说服力。

(1)体育竞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体育竞赛是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赛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在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球赛,接力跑,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误解、鼓励、配合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学校体育中的各种集体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约束自己,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进行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论

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肯定具有非常积极和突出的作用,而且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是每个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切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计划,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体育教学,并且应该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最终寻找到一条真正使用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虽然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在体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和不足,但是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让学校体育教学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和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伟铭.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当代教育,2011,(2):78.

篇7

关键词:情景游戏 大学体育 有效教学

体育情景游戏源远流长。当今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简便易行,形式生动活泼,具有时代气息,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体育情景游戏既不同于一般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一般智力游戏和娱乐活动,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1]。体育情景游戏也能够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因为游戏都富有戏剧性,他们在扮演游戏中的角色时,往往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进去,从而可以创造美的形象,培养审美的思想和美的情操。

一、情景游戏教学法的内涵

在游戏情景创设中,可以根据以下不同的情形来进行。

1.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更能显示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的特点。教学内容与这种情境融为一体才富有意义和魅力,更能激发儿童自主能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然,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导入内容和方式,比如篮球课教学,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球星尤其是美国NBA篮球比赛的球星,对他们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教师若能够采用多媒体播放篮球巨星的精湛球艺,将是一堂成功体育课的理想的开始。下面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潘顺所采用的导人方式,将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紧紧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大胆地将新兴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把目前全球青少年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的街头篮球融入到篮球技术教学之中,把街舞与篮球运动完美地组合起来。由于充分体现了街头篮球自由随意的风格,体现竞技表演性强、个性张扬的特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突破技术的掌握与提高。

2.依据教学要求创设情境

每堂体育课都有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情境的设计,以引导学生从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实物或图画等情境中,受到启发,使学生能很快地、自然地掌握知识技能,并受到美的熏陶与情感的体验。

3.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情感教育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儿童情感极为丰富,又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应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在体育情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和提炼教材的情感因素,将感人的场面与美好形象融人教学活动,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波,使儿童受到莫大的感动、感染与撼化。在体育情境教学中,“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创设情境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等。

二、大学体育情景教学法的现状

1.受淡化运动技术思潮的影响

在“淡化运动技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体育就是活动,就是要让学生高兴起来,甚至认为可以不要运动技术了。因此,就想尽办法使体育课热闹起来,于是,课上讲故事的多了,设情景的多了,浓装淡抹的多了,载歌载舞的多了;相反,完整的教学过程少了,正规的教材少了,教师的传授少了,严谨的教法少了。在这样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情景教学当然也就被扭曲和误解了。

2.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

情景教学是有其使用对象范围的,如果用错了对象,那么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现在有些教师没有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看见别人搞情景教学就也跟着搞了起来,结果别人搞得好而自己却搞不好。

3.需要真实的情景选择得不真实

选择的情景缺乏真实性,与学生从事的活动没有联系。不是什么情景都适用于体育教学的,情景教学中的情景是需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并和学生从事的活动有某种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活动更有趣,学生能体会到自豪、快乐、惊奇、赞叹等情感,成功的体验增多,成功经验又促进新的兴趣产生,形成的良性循环[2]。

4.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不恰当

有时即便选择的情景合适,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相符,但由于方法不当,依然收不到好的效果。例如,教师使用了过于幼稚的语言,或描述的情景干巴巴的,或对情景理解不深刻而出现错误,都会使情景教学起不到好的效果。另外,情景教学还需注意运用的时机问题,一般来说在准备活动、身体素质练习和游戏教学时运用比较合适,而在技术学习时运用情景教学就不太妥当。

5.运用情景教学的频率过大

如果在体育教学中过于频繁地运用情景教学,即便这些情景是恰当的、合理的,那么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因为体育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景,如竞争的情景、合作的情景、战术的情景、矛盾的情景、激战的情景、感动的情景、集体的情景等等,这些情景对学生都具有很大的魅力,是学生追求体育、热爱运动的本原性动机。

三、情景游戏在大学体育有效教学中的运用

新颖灵活的形式,还能使课堂出现想、练、比多层次结构。单调、重复、乏味的练习,无助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尽量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进行跳跃练习时,可在间距适宜的地上分别写上长江、黄河、太平洋等字样,组织学生按顺口溜练习,“黄河黄,长江长,跨过黄河越长江;大西洋太平洋,双脚一跳奔远方。”这种新鲜、活泼的情景设置,带来了轻松、欢快的教学气氛,不仅使学生在新颖的活动中体会到乐趣,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趣味性骤增,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案例一:教“站立式突发信号起跑”时,由做趣味游戏开始。先让学生身背猫、鼠图片,做猫捉老鼠游戏;再做虎、狼、羊等角色游戏,分三组做突发信号的起跑。起跑姿势有12种,发令方式有8种,根据情况选择进行。在趣味游戏中及时激励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耍中锻炼,练中有苦、苦中有甜[3]。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简单的教具,演示某一动作的技术要领或原理,生动直观地传授知识技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如投掷实心球的技术要领都强调“满弓形”用力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对此并不完全理解。教师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演示“用一细竹弯成弓形,将一块小石子弹出去。”学生就知道“满弓形”动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后再提示学生与物理课学过的力学知识联系起来,就加深了理解,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二:教“高抬腿跑”时,由模仿、看图开始。教师:住楼房的同学回家上楼梯是如何抬腿走的?(找三人走,然后评价)

教师:看这幅图,早锻炼时你们上山到小亭,如何走台阶?(也找三人走,做出评价)

教师:我给大家做一个“高抬腿”走,请你们跟我学。

(教师做两次示范,让学生看。第一次是“慢动作”,第二次是连续动作)原地高抬腿练习有10种形式,行进高抬腿跑练习有9种形式,根据情况选择几种进行。

案例三:教“后蹬跑”时,由回味意境开始。

教师:“请划过船或看过划船的同学回想一下,船怎么就向前走了?为什么浆向后划,船向前走呢?

学生:回答。

教师:有人观察过马跑过的蹄印,结果发现了马的前蹄印深,后蹄印浅,这是为什么?请小博士回答。

学生:回答(引导简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教师:某同学跑50 m,第一次没有穿跑鞋,第二次穿跑鞋,第二次比第一次快,这是为什么?请小灵通回答。

学生:发挥了后蹬力量。

通过上述趣味性对话,使学生对后蹬跑的作用、原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学习技术,要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4]。

这种练习,可以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在组织游戏时,往往将游戏的方法、要求、规则以定论的形式束之于学生,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要求学生二人一组,创编合作游戏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创造出了诸如“马刀舞”、“织布机”、“不可逾越”等多种游戏方法[5]。

结论

此外,教师还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创造游戏法练习,即教师组织游戏前只提要求,不讲方法,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创方法完成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使学生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和积极锻炼的习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参考文献:

[1]谢剑锋. 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探析[J]. 商,2013,09:271.

[2]罗雪. 大学体育舞蹈教学与群众体育舞蹈的相互联系[J]. 艺术科技,2013,06:352+345.

[3]常波. 试论体育信息化与大学体育管理模式创新[J]. 电子测试,2013,16:204-205.

篇8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7-000-02

摘要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针对问题,结合“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在“三全五优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分层训练、分层推进、分层指导的同课异构的分层达标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景,理清要点,找准切入点,边教边导,引领学生主动、活泼地训练活动等。让学生在更为宽裕的空间和时间中获得充分自主活动的余地,锤炼其意志品质,充分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每一个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使之终身收益。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耐力素质素质训练增强体质

一、背景即问题

来访的俄罗斯00后的孩子们以15:0,打败了比他们高许多的中国学生,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可是留给我们的冲击波却在持续地发酵。一场惨败的比赛,折射的是中俄小学不同的教育环境和理念。不是我们的孩子不行,而是我们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在体育和体质方面比不过人家。教育部曾对国内15个省、直辖市的120个县市区,专门进行了调研,结果令人堪忧,身体素质和中小学里的体育教育都是千疮百孔,学生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国内中小学校的普遍问题。虽然,2006年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2007年《加强青少年体育》的中央七号文件下发,后来“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还被郑重地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教育会议也再次强调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等,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故我。这些都警醒着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学生身体状况,要切实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鉴于此,笔者就学生身体素养的提高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问题即契机

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以及体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让体育教学迎来了无限生机。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等已渗入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在受到重视。

根据调查,我国中学生800米和1000米跑成绩下降明显,城市学生尤为明显。专家们分析,耐力素质下降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少,运动强度过小,尤其长跑活动减少,此外,在学生中怕苦怕累思想严重。特别是今年南京市把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跑作为中考必考项目,为我们每一位体育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课题,可以说也是体育的一个最好的契机。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工作,真正体现教育本源,我们必须每节课都能够抓住学生素质进行有序训练。

三、契机即探求

在“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指引下,在我区“全面、全程、全员”和“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的“三全五优化”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新课程倡导的“体验中学习”的理念,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不断摸索和总结,在初中小班化体育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手段和形式,在小班化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分层训练、分层推进、分层指导的同课异构的分层达标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厘清要点,找准了切入点,边教边导,引领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等等,这些边学边练的教学设计是学生理解和感悟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实践、身体练习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悉心的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训练中得到提高,让学生在更为宽裕的空间和时间中获得充分自主活动的余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每一个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使之终身收益。

初中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处于快速增长期,但还不成熟,有氧耐力练习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这是增强学生体质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克服一定疲劳,耐力才会得到发展,因此耐力练习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就耐久跑一课为例,简述提高学生体质策略方法。

其实,每节课的准备时间都是为了训练学生身体素质,为增强体质,活动好身体,但现在由于大家清楚的诸多因素,学生很脆弱,训练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课堂中必须方法得当的加强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要能够让学生感兴趣,能够愿意跟着做,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认真分析,我们知道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教授一些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勇气,是要把学生的潜能诱导出来,树立他们的信心;而且,体育教学不仅是从外部(比如降低动作难度、减少运动量)来解放学生(因为这不一定能改变学生已习惯了的被动),更要解放学生内部的力量,将价值感、生命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体育教育的意义和满足感并不在于我们内在的对运动知识技能和运动方法的好奇心,而在于对学生的兴趣。为此,我认真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四维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技术。一位书法老前辈说得好:“下笔之前心中要有字,下笔之后心中要无字。”教学前充分考虑教材、学生、场地等等情况,反复预设可能生成的各种情境,做到“心中有字”,真正上课了才能够“心中无字”。

就耐久跑教材的学习目标而言,运动参与目标为积极参与有氧训练,运用脉搏测定方法掌握运动负荷,运动技能目标是耐久跑时能做到控制跑速,体力合理分配,活动过场中动作轻松,步伐均匀,重心平稳,且能保持一定的呼吸节奏(二~三步一呼,二~三步一吸)。身体健康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心理健康目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社会适应目标为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这几个目标多数也适应学生平时每节体育课上的活动,按照这种目标有序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如何提高学生们的长距离跑的兴趣和控制跑速、体能如何分配,持久的匀速跑是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我预设了耐久跑课堂教学设计了很多种情景,如:飚短绳,限距离达标跑及线路定时跑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耐久跑中呼吸方法和跑动节奏是必须要掌握的。在整个过程中,控制跑速,学会体力分配尤为重要,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男女学生中又各有差异的特点,我制订出各个不相同的达标要求,学生通过200米跑的达标练习,学习体能分配,控制跑速。从而增强学生有氧耐力能力,使学生在练习中排除心里障碍,感受到耐久跑的乐趣,从而学会一种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每一节课的前面准备训练,不能每次都是老生常谈,不能总是围绕操场跑几圈,压压腿,活动活动腰身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久了学生没有兴趣了,要不断创出新意,让学生有兴趣。我在耐久跑这一课上,就试图改变过去那种常规的活动准备。根据新课改的课堂设计要求,精心设计了一份特色鲜明的教案,将快乐体育、生活体育、竞技体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学生学得扎实,练得及时。

流程如下:

总之,耐力素质作为人体基本素质之一,在人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体育类考生耐力素质的现状,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耐力素质训练,并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素质,增进其健康,使学生终生投入并受用。

让我们学生再赛足球时,赛出自己的精神风貌来,不再是0:15,相信我们会做到。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 运动损伤 预防方法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缺乏运动而造成的身体健康问题频频出现,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逐渐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提升。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羽毛球运动是当前比较普及的一项运动,但人们在进行这项运动的时候,常常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身体上的损害。特别是初学者和一些对运动常识缺乏的人群,出现损伤的频率尤为频繁。只有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才能使羽毛球运动在提升人们身体素质的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羽毛球运动简述

(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于现代羽毛球运动的游戏,就已经在中国、印度以及其他地区的欧亚国家出现。那时,这类游戏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在人数的限制上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至于运动器材,则使用一块木质或者是牛皮做成的板和用羽毛或鸡毛插在不同球状物上的球。做游戏时,他们的动作就跟现代羽毛球的运动方式一样,利用板料的弹力将球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羽毛球运动在英国贵族里开展起来,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在全国流行开来,成为英国当时的一项十分受人欢迎的运动,并由此羽毛球这项运动的名字被确立了起来。随着进行羽毛球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应的羽毛球运动的竞赛规则也逐渐出台并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人们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也越来越方便。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羽毛球运动中所用到的器材也在不断地被改进,越来越有益于参加这项运动的人群的身体健康。

(二)羽毛球运动给人带来的益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手持羽毛球拍,在灿烂的阳光下与好朋友一同进行羽毛球运动的人们。虽然羽毛球自1992年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但人们在进行羽毛球运动的时候,完全不用理会那些苛刻的羽毛球比赛规则,完全可以以一种轻松开放的姿态来进行羽毛球运动。尽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在场地上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但由于进行羽毛球运动给人们带来的益处颇多,羽毛球运动仍旧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行开来。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人们需要进行快速、大量的氧气交换,特别是在对抗十分激烈的时候,人的肺活量得到了巨大的锻炼;同时,要打好羽毛球,还要求人在四肢的协调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大脑的反应能力、眼睛的灵活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进行羽毛球运动,会使得人们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另一方面,由于羽毛球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运动,因此在进行羽毛球运动的同时,还能够交到很多“球友”,也能促进和朋友、家人、爱人之间的感情,同时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的投入,还会使运动过后的人们忘却遇到的烦恼,使身心得到放松;在与高手的切磋过程中,还能够提升自我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羽毛球运动人体的身心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人们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出现的问题

(一)准备活动上的问题

虽然羽毛球运动不像篮球运动那样需要运动员在身体上进行大量的激烈对抗,但是在接球和反击过程中需要运动员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快速的移动,并不定时的进行骤停和快速起步,这些动作的完成,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倘若运动员在进行竞技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的话,在运动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没有完全活动开来身体适应不了这样急剧变化的运动而产生损伤。特别是身体那些像韧带、关节之类比较柔软的部位,出现损伤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更深。这些在人正常身体机制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部位一旦受到损伤,很可能对人今后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阻碍。所以,我们在进行羽毛球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活动,以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

(二)场地器材方面的问题

由于在进行羽毛球运动的时候,需要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对场地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场地凹凸不平、有障碍物、地面附着率不够,就会使运动员在运动的时候受到阻碍,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严重会使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摔倒和扭伤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对身体的损害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场地的选取和布置上,要十分的注意。另一方面,羽毛球拍的结构和质量也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身体。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在对羽毛球拍进行反复的挥动过程中,对手臂和腰身的各个部位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倘若羽毛球拍的选取不恰当,就会使身体这些部位出现疲劳损伤,甚至出现拉裂和拉断等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运动器材的选择上,运动员应该结合自身条件,科学合理的选择。这样才能保证体育运动正常的进行。

三、羽毛球运动常见损伤及预防措施

对于初学者和体质比较弱的人,在进行羽毛球运动的时候,由于在接球和反击的过程中,在力道的运用和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上缺乏经验或者是不够协调,很容易造成腕关节、腰部和腿部肌肉的损伤;在羽毛球运动的运动量的控制上如果过大,就会对身体各个主要运动部位的肌肉造成疲劳损伤;由于场地湿滑或者是遇到障碍物来不及躲闪,也可能造成运动员摔伤和撞伤;在运动结束后,若没有对身体损失的水分和能量进行及时的补充,没有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的话,也会对身体造成疲劳损害。针对人们在羽毛球运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预防措施:首先,在运动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同时,要充分的了解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和运动的特征;最后,要加强在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对身体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在运动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放松和体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