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工业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职学生必修课,联系多门专业课知识衔接,中职学生就业方向,大部分都在各类企业。如何让中职学生全面系统了解、掌握企业和企业管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有效从事企业生产和管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企业必须适应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下面就从《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进行探讨,与同仁共勉,阐述如下:
一、教材设计分析,突出企业特征
1、教材基本分析。
《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出版2008年再版印刷,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教材使用方便灵活,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实际,反映我国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基本现状。为增加教材的适应性,力求强调企业的科学管理,教材内容比较系统,教材之间分工协调比较好,能够准确把培养目标基本知识要求,注重同生产实际相结合,知识结构清晰,观点阐述简练。
2、整合教材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深化改革,企业现代管理注入新的内涵、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反映了工业企业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模式、创新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所以精心设计整合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作,补充新知识,突出教材的应用性、职业性,突出企业特征,系统、完整、概括教材的内容,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要不断更新充实工业企业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
二、教学模式分析,突出专业特点
1、培养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分析:培养学生了解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作用与体系、生产管理体系与要求、生产作业控制、作业方法研究、生产班组、质量、成本、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管理知识,全面了解企业管理主要活动信息系统。
(2)能力目标分析: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生产管理领域的基本分析技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准确认识潜在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3)职业目标分析:针对中职学生专业的特点,为企业培养高技能操作者和企业优秀的管理者,具备积极参与现代企业所需要基本知识,良好职业素质,具备岗位和管理方面的技能,成为企业合格的“职业人”。
2、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分析: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文化素质普遍比较薄弱,整体素质偏低,学习主动性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纪律松弛,沉迷网络,学生对企业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堪少,缺少企业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学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占的比例较大,实践的内容较少,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知识模糊,教学效果差。
3、案例教学分析: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学生比较欢迎,教学效果比较好,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是《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常用教学方法,通常以案例分析为主,制作和设计案例。结合课程特点,案例教学主动适应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信息要求,注重互联网等网络教学的应用。通过图像、音频、视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等手段。案例教学结合工业企业实践范例,特别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案例,案例的选择,要针对适应教材的概念,内容观点来进行筛选,案例教学要具有指导性、多样性、实践性。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列入课程前,反复认真酝酿,做好课程设置,阅读本章的开篇案例,案例直接将学生引向讨论主要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层层展开,从企业管理不同的侧面,反思工业企业生产管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以自己角度,分析同一案例,力图把学生置于实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位置,以实际情境出发,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析案例的实质。
(3)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要做好充分准备,编写提纲、章结提要、课程导言、关键术语、说明案例分析步骤、提出思考题和应用题,案例旨在激起课堂讨论并阐明该章节所讨论的议题,整合章节的关键主题和概念。案例要具体、主题要突出、内容要充实、设计案例教学的情景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分成小组,以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归纳整理,逐条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论点、论证,具体措施的依据,及时反馈教学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知识点、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综合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分析,突出实践特色
1、教学评价分析:
教育部[教职成(2010)4号],2010修订的中职专业课程的目录,强调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根据中职专业课程要求,教学评价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测:(1)教学是否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2)预期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设计安排是否合理;(3)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指导方法是否到位;(4)企业生产实践效果是否明显;(5)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是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建立课程达标教学准则,及时反馈、反思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教学信息评议报表,不断修改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改进依据和方法。
2、教学实践分析: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本,实用为主,突出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强化学生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践实习。比如,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结合企业类型和产品生产特点,围绕着研究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企业制度概念特征为主要内容,寻找实践课题,充分做好就业前各项准备工作,实现学生与企业对接的软着陆。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经济命脉。通过《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全面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操作水平和生产管理技能,教学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教师时刻反思自己,与社会进步的差距,要对传统观点和教学方法,重新审视,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向职业教育过程中,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
参考文献
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经过精心细致的会前准备,我们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终于胜利召开了。今天我们很有幸请到集团党工部的领导xx主任来给我们做指导,让我们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经过前期的研究探讨,我们给本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定的主题:科学管理,和谐建企。这个主题是结合我们会前征求到的意见情况确定的,也很贴近我们的企业发展实际,下面我先就这个主题作个简单介绍,就算是抛砖引玉,请大家畅所欲言。
一、主题剖析——“科学管理,和谐建企”的内涵
企业要发展,管理是关键,要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做到科学管理。我们认为,科学管理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完善企业管理,用科学的手段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克服盲目发展,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并以此来促进企业向前发展。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理念的科学化,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管理行为的科学化等。这些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使企业管理科学化,我们必须:
首先,要树立全新的科学管理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贯穿到对企业的考核、评价与监督中,贯穿到整个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衡量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质量和进程。
其次,要用科学的办法充实、调整、细化各系统的管理职能,使之逐步达到管理科学化的目的,明确管理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办法、管理制度,致力于建立起周密、高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第三,企业管理科学化还要求每个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集中民力,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评价和监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实到企业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之中。
从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来看,和谐建企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应有之义。
和谐建企,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和谐企业。建设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和谐企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科学发展、诚信经营、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等。
我们认为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的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破坏自然环境平衡,不是和谐;职工住房、保险不落实,上访频繁,不是和谐;只顾企业利益,在生产经营中偷工减料、偷税漏税、制定霸王条款,更不是和谐。和谐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需、传世之必备条件。企业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效益。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必不可少。企业不和谐,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从思想观念的突破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的成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而科学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科学”。科学发展要靠科学管理来实现,科学管理体系的形成,要靠管理者正确的思考,敏锐的洞察,科学的分析,认真的研究,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思路:就是通过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进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当前,xx公司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项目多,任务重,公司上下都在“白加黑,五加二”地加班加点工作,领导累,员工忙,这是大家共有的一个感受。但是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我们是否考虑过从科学管理这个角度来改变一下我们的现状呢?实业公司很年轻,才刚刚起步,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制度上不健全,流程上不成熟清晰,企业文化也没成形等等,这些问题都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效率,从而最终制约我们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和谐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二、讨论导言——结合公司实际探讨具体做法
我建议从以四个方面来探讨我们的主题:
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才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
二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
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给与打击或制裁。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
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上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同志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完善管理科学化,建设和谐企业,必须要在当前形势下,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科学发展观与管理科学化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落实到企业,管理科学化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实践,从根本上来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管理科学化带动管理现代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公司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主题发言材料范文二:
一、总结回顾今年的工作
今年上半年我担任公司的总经理,下半年上级对我们公司班子作了调整,安排我担任公司监事会主席。
㈠、经营管理方面。上半年主抓的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做好做实各项基础工作。一是搭建架构,打造基础;二是修订制度,细分责任;三是改进管理,落实监督;三是内外借力,增加收入。
2、在市场业务方面,坚持“优胜劣汰”的发展方针,在稳定现有优质项目的基础上,发挥公司的主业优势,拓展市场优质项目,逐步退出非优势、非高质量项目。
3、贯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在成本管理上,一方面严格执行工程立项报价审核预决算,节省费用;另一方面加强费用申请和报销审批流程管理,控制支出。
4、落实品质考核与薪资挂钩机制,抓好服务质量检查,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提高业户满意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获得了多项荣誉。
5、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巩固安全基础,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了上半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发生。
㈡、思想作风方面。积极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根据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遵从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做好表率,强抓经营管理工作和企业和谐维稳。
㈢、理论学习方面。一是抓好理论学习落实,并重视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抓好学习风气转变,反对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扎扎实实提升学习能力;三是抓好文化氛围塑造,将学以致用作为“指南针”,对自身工作定方向,对问题矛盾定原则,对工作效果定标准。
㈣、勤政廉政方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名老党员,我深知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等方面始终都应当保持高规范严要求,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时刻警示自己保持严谨端正的作风,积极与其他领导干部一同推动企业党风政风的建设。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
通过深刻分析自身思想根源和工作实践,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足。
1、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理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学习渠道开拓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需要针对性提高。
2、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创新。面对新问题,比较保守谨慎,有时不能以创造性思维研究解决办法,今后要注重开拓思维,提升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能力。
篇3
本文介绍管理活动到管理科学的过渡,明确管理的发展和它的主要意义;然后介绍企业管理系统;最后介绍将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建设相结合,明确管科科学的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管理科学 信息系统 应用
1 前言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企业间竞争激烈,信息化浪潮迅速覆盖全国。低成本、高效率的进行公司运作已成为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力争取得可观的利润,这其中缺少不了信息系统的运用。信息系统因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它服务于管理,又受益于管理。
2 从“管理活动”到“管理科学”
管理活动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社会生活,管理实践就随之产生,管理经验的积累至少要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早期人类社会,自然条件恶劣,人类以狩猎而生存,在猎捕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早已学会了有效组织与协调,职责的划分,成果的分配等等。远古的管理实践并不是一项技能,更不能被称作一门科学,它只是人类出于本能的,对事物的思索,从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智慧的行为。
管理活动之所以如此紧密的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源自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本能。有人类本能的反应就有管理活动的延续。一切人类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并且向着一定的目标进行运作的。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每个人本能的为了达成目标而想尽各种各样的策略,因此目的性是本能的最基本表现。然而产生目的的原因又源于人与他人或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体是集体社会的一员,随着社会进步,这样的依存关系也越发复杂。依存性也成为本能不可缺少的特性。最后便是知识性,人类有独一无二的思维逻辑,可以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与经验的积累,构建出自己强大的知识体系,加以运用来达到最终的目的。这三种特性的支撑,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将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一种行为方式不能顺利达到目标时,就本能的变换成另一种,亦或是几种方式在一起的组合,直到达到最终的目的,这就是管理的智慧。管理活动也随智慧的积累而发展壮大起来。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依存于人类社会而存在。随着历史的演变,自然科学繁盛发展,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铸就了近代管理学的产生。弗莱德克里・ 泰勒作为把管理看做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位学者,被人们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曾经任职过一家钢铁公司的学徒、工人、中层领导,直到总工程师的一系列经历是给予他反思与启示的源泉。正是因此,他提出仅凭经验进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进行管理革新这一大胆提议,并开始在自己就职的企业中实践管理革新。西方主流的管理学观点认为,自泰勒率先在管理研究中采用试验、分析方法开始,企业管理理论初现雏形,管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科学。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管理正是从“管理活动”过渡成为“管理科学”。
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人们经常把信息系统称作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的系统开发也越来越重视开发管理的重要性。人们清晰地意识到,非技术因素逐渐成为了一个开发项目中的主导,良好的非技术因素可以给技术因素一个平稳的施展平台。正如田忌赛马的故事,即使在技术因素方面稍有逊色,也可以通过出色的管理手段弥补不足。所以我们通常把管理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资源,以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科学服务于系统开发的过程,而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又很好的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良好发展。
当谈及信息系统,我们很容易理解,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信息为客体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讯设备等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输、存储和维护以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综合系统。其中涉及了人力、物力、资金、信息、时间等各种因素,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转需要将这些关系合理的组织起来。而管理科学就是通过协调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科学。在一个信息系统研发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尤为重要,各阶段人员之间工作的默契程度不仅直接影响着系统开发的效率,而且决定开发成本的高低。管理科学的运用使分散的人员合理的、有序的构成一个具有更大潜能的组织团队,使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人技能优势,从而及时准确的达到组织目标。
4 管理科学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个周期是需求分析,它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系统调研,确定用户需求,以便确认未来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在性能方面的需求。在需求调查阶段,若不能详细了解用户完整且正确的需求,必将为后续开发埋下隐患,前一阶段的需求误差会导致后面接连不断的错误,甚至导致可怕“堆栈”现象。
开发进入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二部分系统分析,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此时用户需求确认误差开始趋向严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精力的投入意味着开发成本的点滴累积。当开发深入进行,发现预期功能背离,往往为时已晚,重新进行修改要花费的精力像一个巨大的、无底的深渊,给开发团队带来的损失难以计数。丢失用户、耗时费力,结果往往难以接受。
这一切失败的缘由显而易见,初始差之毫厘,最终谬以千里。需求调查人员对计算机知识和软件开发技术有着透彻的了解,但却不精通管理科学,使之无法真正站在用户企业各管理层人员的视角去感受系统,去感悟用户的真正需要。但是作为用户,虽然有着丰富的业务领域知识和管理经验,却缺乏系统开发方面的认识。所以,真正的做好信息系统建设对需求调查人员、系统分析人员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技能要求,既需要有过硬的信息系统研发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要有企业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深入了解目标企业的管理需求,加深对管理科学的认识与研究,从而把握好系统开发的大方向,满足企业中各个管理层的不同需求,保质保量的及时交付产品。
参考文献
[1]邝孔武,王晓敏.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O4).
[2]陈佳,谷锐,李超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5).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建筑企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企业收入和产业延伸加速跨越。但由于行业特性,许多煤炭企业仍依然面临着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障碍。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适应行业特性、市场实际和中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
我国现行和应用的大多数行政管理制度与方法都是学习与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与理念,很少是本土化的理论。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时代以来,莱芬韦尔和库克加以发展,并加以英语与行政管理方面,这此时他们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使行政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使良好的形象得以展现,至此,科学管理的理论便被普遍应用与推广,逐渐的被行政管理所吸收与借鉴,在行政管理方面,科学管理也日益展现其优势,受到一致好评并备受关注。
二、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
(一)坚持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倡导以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进行行政管理。将工作人员与科学连接在一起,对行政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同时,行政人员承担相应分量的责任,保证权责对等、统一。只有权力与责任相符合,这样才能形成公平行政的组织纪律,保证组织的稳定。
(二)建立行政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坚持建立行政人员的培训开发与考核机制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地选择和和不断地培训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有责任细致地研究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性格和工作表现,不断开发出他们的能力。通过对行政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在精神上、思想上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引导,督促其树立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的理念,同时,需要培养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使其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应的制度规章,并运用规章制度独立行使执行权。
实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对行政人员进行内、外部考核;定量、定性考核;考核与测评相结合,可以使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公开性、真实性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完善监督机制。早在西方行政管理科学化手段中,便在威尔逊时期提出了行政监督的思想,强调行政管理必须对任何方面的公众舆论都保持敏锐的反应。现今,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裁量权的不断扩大,在行政执行中凸显除了较多的问题,诸如: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违法乱纪、无视公民权力、管理混乱、不负责任等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不良情况。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虽然制订了执行标准和考核标准,但执行起来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部分行政人员指国家利益于不顾,在行政管理中,不合法的行政行为长期存在,严重损害了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及公民与国家的利益,行政机构立法规制的缺失与有效行政监督机制尚待完善,行政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行政管理科学化路程受阻。所以,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过程中,有待于监督体制的监测和督促。因此需要建立以立法、司法、行政三位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从各个层面进行强化分支,增取将每一个监督对象进行细化,确保行政系统高效地运作。对于行政管理相对薄弱的化解必须对其实施经常性、反复性的监督,避免不些潜在因素、突变因素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中,要不断发挥群众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同时,行政机构必须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将行政弹性过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扼杀在潜伏初期。
三、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所以要有的放矢,找准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工作目标与权限方位。建筑企业对安全工作特别重视,基本上所有部门都有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遇到研究安全问题时,几乎素有的行政单位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的责任。所以,面对像安全工作这样的事情,要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重点从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信息反馈等方面提高效率。
(二)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引入科学的建筑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转变以往反正企业的原料成本很小,企业总可以旱涝保收的错误观念,要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科学衡量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最终提高行政效率。
(五)利益科学的方法将行政管理的流程加以精简,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科学化管理一个关键且重要的环节便是精简机构,这对于优化管理流程至关重要。在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精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程序简化、权责明确的标准与要求,保证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流程能够有专门的责任人与负责部门,实现流程中各部门资源的信息共享,从而呈现相互协助、促进与制约的局面,保证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且,在新的行政管理形势下,要对行政人员的相关管理规章与制度加以调整,充分利用新的科学化的理论、手段在行政管理上的应用。
(六)利用科学化手段建立行政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行政机构正在整合资源,争取实现网上办公应用系统的早日实用,行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的建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网络传递行政决策、制度变更等重要行政信息,加强各行政部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使行政管理过程的事中、事后管理者随时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提高决策的的准确性。在管理中要注重行政管理消息的反馈,通过行政中出现的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行政管理的目标与方式,达到科学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七)利用科学化手段实现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在推行科学化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过程中,科学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是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利用文化建设引导行政机构干部形成效率最高化、服务最大化和管理标准化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此同时,还应促使行政人员形成雷厉风行和严谨细致等行政管理核心价值观,把行政管理科学化融入到生活中去,并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应用当作一种工作要求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积极的投身行政工作实践。
结束语
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建筑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人员众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为此,广大建筑企业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臧忠生.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J].吉林政报,2011,08:33-39.
[2]乌云高娃.蒙古族非正式制度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用问题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business condi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enterprise operation rule, through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elements and the dynamic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ject contract, project goal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and scheme innov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引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有 中国 特色的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1、创新的必然性
1.1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接受了改革风雨二十余年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人们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清除了人们思想中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生存、发展靠市场、靠自己的观念形成,并被加强。看到改革成果的同时,冷静思索一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制不活。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而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 影响 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1.2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是 时代 的要求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无论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一体化,己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跟在别人的后面,落后于别人是要挨打的,这是历史深刻的教训。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推行十几年来也是时适应、时阻碍生产力发展。面对新的世纪,如何建立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提升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需要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努力走一条“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亟需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十五”期间四大重点工程的开工以及交通 、能源、水利水电建设、城市建设的热潮等等无疑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的扩大意味着将重新被瓜分,企业如果没有管理、资本、机制、体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意即其市场份额将减小并逐步被市场淘汰,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我们面临着世界最大的竞争对手,不管愿不愿意,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参于世界经济的大循环。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1.3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的过渡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业主由于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也难以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正、公平的实现;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建筑市场有其固有的特性,特别是在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存在以上种种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法律 法规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政策导向、政府行为乃至灰色交易,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1.4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管理科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本世纪50年代该理论体系形成并正式存在,管理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多种活动,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减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 较为成熟的管理科学模型有:决策理论模型,盈亏平衡模型, 网络 模型、资源配置模型、对策模型等。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不断进步和日趋完善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当中,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顺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2、创新原则
篇6
关键词:探讨 电力工程 管理科学化 经济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71-02
1 实现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
1.1 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
电力工程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抓好电力工程建设的每一关。要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保证这些组织机构的人员的职责分明。一旦企业的制度规范就能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正常进行,制度规范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一项工程的实施,或者一项工作的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好的组织机构,事情进行的进度也会顺利一些。特别像这种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工程的建设,更加必须要有好的组织机构来分配所有的事情。在电力工程建设有限的范围之内,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这对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电力工程项目中组织机构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的措施,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组织机构在对人员的管理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一个企业建设的根本就是完善的组织机构,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可以让很多事情的进展变的非常的顺利,这些机构会对当前的人员配置和材料配置以及怎样的优化结合都会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让所有的人员和材料都会以最优的组合的形式出现。一旦人员配备良好,材料也配备的完善,工程的进度就会加快,而且这是才保证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下的施工进度的加快,所以不会影响工程的任何方面的质量,这样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的。
1.2 建立完善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抓好工程建设的每一关,做到对所有的人都负责,避免的发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民生设施,我们不能贪污。电力工程的建设的好坏,其实是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的。最主要的就是一些制度的不完善,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就导致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质量成本安全等制度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尽可能的不让的事情发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健全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体系,这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电力工程中存在的一些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上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的措施,一旦养成这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的措施的习惯,就会形成一种制度,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1.3 提高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的发展很快,这都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经济的发展就需要配套的建设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促使电力工程这种民生工程的快速的发展。一些电力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的进度而不去注意施工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会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电力工程企业要想不发生任何事故,或者是把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就必须建立健全施工的监管制度。在一些管理部门内,增加一个监管部门,这个部门就是对所有的在建工程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他们对工程的质量和自己热人身安全放松警惕。施工单位人员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保护好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就要求所有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的管理需要加大监控的力度。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健全施工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的建立对施工过程提高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监管制度要求所有在施工单位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否则一律不准出现在施工的现场。
1.4 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班组人员的安全技术
想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把安全生产的思想灌输到所有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人员的心中。要使一个企业的生产完全是安全的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一些影响安全隐患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实要做到这点是非常的难的,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工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去重视生产的安全性,然后在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计划,及时总结事故经验、教训。对没有任务没有去工地的人员也同样的进行安全教育,保证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的过程中,避免事故的发生。其实加强一些岗位的人员的安全性的培训不仅能降低事故的发生,还能保证他们自身的安全,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1.5 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将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安全生产,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做到这点是非常的难的,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基本的就是实现对工程的实时的监视,分析,及时的做出操作上的调整。有时候在电力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工程的进度,而不去注意工程的质量。由于只抓住了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这就导致一些部门不去注意在建工程时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去关心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危险的地方,由于不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往往会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从以往的一些电力工程的事故中,我们要吸取教训,找出本部门在建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能导致一些事故发生的危险的地方,多注意那些危险点,找出解决的措施,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将电力工程中存在的一些危险点进行分析和预控,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制度,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的安全管理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 实现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需要实现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从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论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让这些措施很好的实施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电力工程科学化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在这条路上进行不断的探索,然后在持之以恒的坚持,务实的慢慢推进科学化管理的措施,才能获得最有效的作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电力工程管理层的工作必须进行细致的分配,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实现管理层的科学化管理,对管理层的人员灌输科学化管理的意识,做好管理层内部的监查机制,对管理层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的发现,然后找出解决的措施,让企业内部先实现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后续的良好运转。在节约成本管理方面,主要是要解决节能降耗方面的工作,在保证工程项目实施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优化对成本的管理措施,,降低各项损失、把一些成本的参数必须控制在月度计划指标范围内,做好成本方面的科学化管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想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安全管理控制上必须精细,做到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就要责任到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所有人员的经济节能意识,才能群策群力,共同把节能降耗工作做到前列。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电力工程企业的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 结语
本文从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论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让这些措施很好的实施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想要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有通过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这就要求电力工程企业抓好企业的管理,做好内部监查机制,对企业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预警,要求企业对发展行情要有一定的先瞻性,让企业实现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转,使工程项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创新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我国的工程管理体制存在不少弊端,有些工程项目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必须创新,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按照现代企业运行规律,通过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1.1 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逐步转变,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清除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建筑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1.2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
纵观历史,大量事实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走“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工程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企业如果没有管理、资本、机制、体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就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也意味着其市场份额将减小并逐步被市场淘汰。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建筑业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这些因素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1.3 创新是建筑市场自身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等,常常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正与公平;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之,我国建筑市场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政策导向,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自身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
1.4 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管理科学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管理,降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将管理科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2.1 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随着“高、新、大”(即技术含量高、设备新、产量大)设备、器具的使用,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比重增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这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所遵循的原则。
篇8
关键词 管理决策 实验教学 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sign Thinking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CHEN F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Abstrac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solve the issues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 and make a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nd appli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le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So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establish a perfect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It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and also cultivate the management qua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for students.
Key words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管理决策能力是现代企业家为维持企业生存所必备的素质,而科学决策是企业家知识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管理领域唯一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西蒙(Simon)指出:“管理就是决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等国家学者将运筹学以及优化理论的应用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和管理学领域,使得管理决策的数学化、模型化和电子计算机化成为可能,标志着管理决策真正走向科学化的道路。现代决策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管理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和主干课程。但目前我国管理决策的研究和教学多偏重于理论方面,大多数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解决仍依赖于领导者的经验、才能和智慧,属于以定性判断为主的极具个人艺术特征的传统管理决策分析方法。而管理决策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大量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管理决策技术、高综合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现实情况约束,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当中,只能够将学生的操作性训练放置在学校内完成。而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缩短学生的岗位培训时间,是高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不仅肩负着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任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的接受。为实现这一目标,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目标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同专业属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以及理论教学的体系与内容相符合。基于经济管理活动的特点,管理决策实验课程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实验教学与企业管理间的匹配问题、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实验的过渡问题、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应有利于探索保障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打破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瓶颈。具体目标可归纳为:(1)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一致,满足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实验教学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在校内完成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适应能力;(3)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再向创新性实验过渡,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和自主创新的能力;(4)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最新的管理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多学科交叉设计实验方法。
2 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决策实验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意识,利用现代的管理决策工具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并能够把分析结果快速有效地应用到现实管理问题当中。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管理决策实验课程拟解决的问题与应达到的效果,在实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思路。
2.1 提高对实验教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化管理决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演化为大众教育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始赋予实验教学新的使命,并把实验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实验教学才能验证知识,消化并巩固知识;只有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动手能力,形成专业素养;只有实验教学才能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起步较晚,缺乏独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体系和相关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主要是在课堂内由教师演示,且实验内容要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都不够重视。因此,为建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要提高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管理决策理论、实验和实践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2 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多学科交叉设计实验课程内容
管理决策实验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门学科内容,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实验课程体系设计应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2.3 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具层次性,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实验课程内容应具有层次性:基础性实验,掌握管理决策实验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综合性实验,对基础性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引入企业管理决策案例;创新性实验,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并动手设计实验内容,给出解决方案和分析报告。本文通过“库存管理决策与模拟”实验来演示实验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性。第一,介绍确定性存储模型和随机存储模型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库存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解决方案;第二,给出不同情况下企业库存管理案例,让学生自行确定库存管理方案,分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管理成本,并给出分析报告;第三,为与经济现实相符合,将产品需求量、订货备运期等多个参数设定为随机变量,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的局限性,并让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相关数据,使用随机模拟方法追踪企业的库存变化,发现库存变化规律,设计实验步骤并给出理论支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由确定到不确定的思路分层次设计实验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4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和操作分析能力进行综合打分,而且还要对实验教学方向和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满足下述要求:第一,实验过程记录,针对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过程记录表,学生在完成每一步骤实验后,详细填写实验结果、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撰写实验报告,在给出完整实验结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严谨性,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第三,实验结果讨论,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讨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第四,鼓励实验创新,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提出新的实验思路、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予以肯定和加分。
2.5 完善实验室建设,共享网络资源
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实验教学体系的确立必须以实验室建设为前提,没有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支撑,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同时,实验室建设也必须服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缺乏标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利用学校内部的校园网进行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和实验环境。这需要实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借助省或校级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平台,创建丰富的实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下载视频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手册、软件使用说明、实验案例等等;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实验教师请教实验问题,或在小组成员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中的实验操作系统,在校外完成实验,并通过管理系统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 结语
作为从事管理决策实验教学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管理决策实验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实验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1)经济市场的多变性和企业管理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管理决策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多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或否定。尽可能淡化实验结果的对错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决策,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案例和数据资料,使用新的方法和模型完成实验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企业管理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3)由于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异,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不均衡,受益较少的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方面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黄燕琳.管理实验在管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8.
[2] 李维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发展新模式[J].实验式研究与探索,2012.7.
[3] 林云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教育科学,2010.9.
[4] 马占英.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作用及设计技巧[J].科教经济市场,2008.12.
[5] 吴利玲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若干思考[J].科教信息,2009.35.
篇9
关键词:施工管理 技术创新 观念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1.1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逐步转变,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清除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建筑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1.2创新是时展的要求。纵观历史,大量事实说明,没有刨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走“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企业如果没有管理、资本、机制、体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就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也意味着其市场份额将减小并逐步被市场淘汰。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建筑业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这些因素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1.3创新是建筑市场自身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等,常常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正与公平;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总之,我国建筑市场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政策导向,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自身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
1.4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管理科学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管理,降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将管理科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随着“高、新、大”(即技术含量高、设备新、产量大)设备、器具的使用,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比重增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这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所遵循的原则。
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拖后,那么社会形象欠佳,获得市场就困难。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就增强了企业开拓、占有市场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项目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2.1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创新方案要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
2.2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这一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指挥、决策权,企业对项目经理有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2.3体制创新
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机构创新后,必须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合同履约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把项目部变成分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措施如下:(1)确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是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产权清晰,依法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作为所有者的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用股东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承担有限责任,用这个办法来界定企业与项目部各自工程管理的边界责任。(2)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项目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企业管理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要依据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确定项目部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法人的财产,够不上企业法人。这样项目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3)形成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形成来自所有者,因为项目部分公司是企业出资来兴建的,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总公司的意志。总公司的意志是一方面追求最高利润,另一方面尽量回避市场风险。追求最高利润是对总公司的激励,促使项目部分公司要认真执行合同,切实抓好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同时要回避由于合同缺陷、管理不善所带来的风险,使项目部分公司形成必要的约束,即来自总公司的激励和约束。
2.4机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母、分公司的体制,并相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基本具备了,但这一方案的有效运行还要有创新的机制,方能使这一创新方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机制创新就是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企业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实力和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而企业的实力是来源于项目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则来源于项目部及时准确的信息和良好的业绩,因此要增强企业实力,实际上就是加强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盈利水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其市场敏感性。
2.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施工管理 分析创新 观念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1.1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逐步转变,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清除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建筑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1.2创新是时展的要求。纵观历史,大量事实说明,没有刨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已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走“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企业如果没有管理、资本、机制、体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就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也意味着其市场份额将减小并逐步被市场淘汰。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建筑业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这些因素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1.3创新是建筑市场自身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等,常常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正与公平;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
1.4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管理科学是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管理,降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管理科学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将管理科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拖后,那么社会形象欠佳,获得市场就困难。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就增强了企业开拓、占有市场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项目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2.1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创新方案要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增强投标、合同的风险意识,增加施工过程的资金管理力度(避免劳动纠纷)。
2.2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原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这一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
2.3体制创新
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机构创新后,必须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合同履约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把项目部变成分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措施如下:(1)确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是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产权清晰,依法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作为所有者的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用股东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承担有限责任,用这个办法来界定企业与项目部各自工程管理的边界责任。(2)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项目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企业管理产来承担法人责任。
2.4机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母、分公司的体制,并相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基本具备了,但这一方案的有效运行还要有创新的机制,方能使这一创新方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机制创新就是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
2.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