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知识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知识探究

篇1

【关键词】体验探究科学知识课程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58-02

工作多年来,聆听了不少老师的科学评优课,笔者发现有些课尽管各个实验目的都达到了,但总感觉这个课堂缺少了些灵气,那就是学生探究的欲望。这些课在提出科学问题时,多是教师刻意提出,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探究的欲望,显得突兀,环节处理上也较生硬,是为探究而探究的教学。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教师能否恰当地引出科学问题是探究活动正常开展的原动力。科学问题的引出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但笔者认为: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例如:六上“电和磁”一课的教学过程:

1.师先让学生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复习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取出指南针,复习指南针的相关知识。

2.谈话:(指着简单电路和指南针)电和磁有联系吗?(生会有疑惑)电和磁看起来似乎没什么联系。人们以前也这么认为,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特斯在实验室里做有关电的其它实验时,他无意中发现了指南针出现了一个很微小的变化,这个变化很不明显,以致于其他科学家之前也看到过,但他们都忽略了这个现象。当时奥斯特用的材料类似于我们这个简单电路,旁边有个指南针。当电路连通时,他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试试。

3.学生分组实验,很仔细地观察,他们激动地发现了指南针动了。(发生偏转)

4.思考分析:是什么让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电流的流动)

5.谈话:奥特斯在看到这个现象后,他也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 大量的实验,最终发现电流的流动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那么,为什么电流的流动会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为此,他从这个现象入手,展开了大量的实验,不久他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

6.演示:用导线像这样在手指上绕线圈,用这个通电线圈去靠近指南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们来试试。

7.学生分组实验,会发现线圈不同的放置方式,会使指南针的偏转角度发生变化,有时是上下动,有时是水平方向转。同时还发现了怎样可以使指南针偏转角度最大。

8.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吗?在当时,尽管奥特斯的发现证明了电和磁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正是他的这个不经意的发现,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不仅如此,人类还充分运用了电和磁的相互联系,创造性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电和磁的知识。

本课中,教师没有刻意地提出要研究什么科学问题,而是通过谈话把学生引入到奥特斯的实验中,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模拟了奥特斯实验,兴奋地发现了和奥特斯所看到的 一样的现象。之后,教师又用简短的语言把他们的探究激情转移到更深入的实验中去。整节课在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的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电和磁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铺垫。让学生亲历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他们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他们会为他们的发现欢呼雀跃,他们知道了原来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是这样的!

同样的方法也适合用在五下“机械摆钟”一课。摆钟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事物,如果用观察摆钟的摆动来提出本课探究的问题难免有些脱离学生实际,他们没有很强的好奇心去探究这个问题。但如果让学生亲历伽利略从摆动的挂灯中发现摆秘密的过程,他们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那是他们想知道的,想了解的,他们会很投入地来完成接下来比较枯燥,但又需要小组合作认真细致观察的实验。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除了可以运用到某一堂课中,还可以把这个思想贯穿到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通过整个单元的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五下“时间的测量”就可以把这个思想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亲历计时工具从古到今的发明过程,在观察和制作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优缺点,从而产生了改进的欲望,并了解了人们是怎样使计时工具日益精确的过程。

笔者很赞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这一教学方法。那是因为运用这个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还包含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

一、它实现了教学策略的转变,即实现了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研”的转变;实现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例如:五下“机械摆钟”一课中,教师没有直接请学生观察他们不熟悉的摆钟,而是用谈话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到伽利略发现摆的那个环境中,体验伽利略发现摆秘密的过程。整节课的学习,教师没有传授学生任何知识,只是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模拟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脑子想,而且更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表达,即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和交流。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学生体验和探究过程中,通过巡视和个别的指导,实现了每个学生发展的同时,也灌输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让他们在过程的体验中得到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注重对结果(知识)的掌握。

二、它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必然要借助实验材料。而爱因斯坦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他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所品尝的成功和喜悦,正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是他们形成良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例如:六上“电和磁”一课中,学生在观察指南针偏转的时候,需要细致的观察,部分组刚开始没有看到任何现象,他们很着急,但他们看到其他组能观察到现象,就继续实验再观察,最终如愿地观察到指南针的微小偏转。尽管这个现象不很明显,但学生能在活动总体会到奥斯特当初能注意到这个现象确实很了不起,这说明奥斯特很严谨,很注重实验的观察。同时,学生会为他们也“发现”了这个现象而高兴。这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其实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坚定了他们独立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念。

[ 参考文献 ]

[1] 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

社,2001.

篇2

大家*午好!在万众瞩目与期待中,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本校科学探究馆的揭匾仪式,这意味着大家的期待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现实,本校的硬件设施也将会为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感谢大家对本校的关怀与支持,我们将会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努力提高中小学科学培训教育质量,响应有关部门号召。特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科学的奥秘,注重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和基础条件建设,保障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条件,确保本校在“十一五”期间,针对本校中小学科学探究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案。加快国家数字科技馆的开发力度,使得中小学科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能在更方便、更简洁的学校服务环境下传授、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馆作为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同学们的思想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我校终于完成了科学探究馆的建成落实工作。科学探究馆的建成有助于本校促进科学教育研究事业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为本校中小学科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人才储备。

众所周知,科学教育研究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是科学教育的学术基础,是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此,我们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开展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正是源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与不断探索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不断上升,持续发展中的过程中。我校建立科学探究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学子们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断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科学犹如一位蒙着神秘面纱的美丽天使,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探索,揭开她神秘面纱,才能真正感受到科学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喜悦。探究过程即是充实亦是伟大的、需要我们以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努力前行。让学习充满趣味的同时变得更加简单、深刻。

篇3

一、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能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师范生科学素质教育,既应具有素质教育的共性,又应具有科学教育的特性,还应紧扣师范培养目标,体现师范教育特性。因此,师范生科学素质教育要体现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师范生科学素质应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

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对科学知识掌握的多少与程度是反映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没有科学知识就谈不上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的。

科学能力是师范生科学素质的核心,它直接体现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科学能力较多,概括起来可把它分为动手能力(含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制作能力)、动脑能力(含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口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获取新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等。

科学方法是师范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要素。科学的研究方法、手段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念极为重要,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学品质是师范生科学素质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和科学意志、精神,它对学生学习科学具有驱动力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学性和自律性及坚强的意志。

各项科学素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能力的形成需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加上科学方法的共同作用,科学方法本身又是科学能力的要素之一,科学品质又对学生学习科学具有控制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应全面把握师范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以推动师范学校科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师范教育要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科学素质教育也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又亟需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1.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的先导。《科学素质纲要》中指出“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基础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主要行动之一。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师范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公民和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双重任务,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教育是师范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是师范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

2.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师范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相关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直接关系到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课堂教学应根据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同时渗透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要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目标,能力训练及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的培养目标。例如“光是波吗?”一节的教学就应提出以下教学目标:①知道光的衍射现象(知识目标);②会自制学具并观察到衍射的薄膜干涉现象(能力目标);③知道杨氏干涉实验的设计思路(科学方法的培养目标);④激发学生对光的本性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科学品质的培养目标)。如果本课只提出大纲所规定的第一教学目标而缺乏后三个目标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是不全面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素质的因素,因材施教,让学生得到全面培养。

(2)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只是基本前提,而要将目标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符合师范生科学素质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因人施教;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并将其有机结合,把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

(3)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科学方面的相关课程本身就是对师范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学科,鼓励教师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是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大密度,并同时将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对学生未来从事小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和熏陶。强化其现代化的教学意识,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科学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训练。

3.建立评价制度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对师范生要真正落实科学素质教育,就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标准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师生教与学的“指挥棒”,是全方位推进科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驱动力。师范科学素质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建立评价制度:

一是学生方面。我们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科学思想方法、发展过程等以学分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以超前参与评价,达到一定学分后可不再选修相关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以四结合为原则,即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问卷考核与现场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抽样考核、活动竞赛相结合。在评价方式方面,既有定期考核,又有动态的对整个发展过程的评价,彻底改变一次考试定高底的旧评价制度,这是对学生评价的新尝试,符合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的要求。

二是教师方面。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既能及时反馈教师教学工作的信息,又能对教师今后的教学起激励和导向作用,促使教师按科学素质教育要求进行教学。我校在该方面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对教师的评价以教学过程评价和达成目标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为原则,综合量化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效率分配的主要依据。这一制度试行几年来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对我校推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保证。要成功地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师范学校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加强对科学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对师范学校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认知,全面把握师范生科学素质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各项科学素质溶于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二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三要提高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素质教育因素的能力。四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科学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提高。

篇4

一、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教学价值

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是指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从而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以及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活动。可见,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经历观察、提问、假设、交流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行为,来学习科学概念、探索方法、科学价值观和体验科学精神。“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以下三点:

1.探究与自主密切相联

儿童获取知识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儿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去做科学而非学科学。“儿童像科学家”的比喻含义是:与科学家联系在一起的许多特质――实验、好奇心、创造性、理论建构与合作等,同样也是孩子所具备的特点。“做科学,而非学科学”,这是学前儿童探究活动独有的特征。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幼儿的自主性探究,而绝非教师处于高控状态,幼儿被动随之,致使探究活动成了“走过场”,忽视幼儿是否真正自主探索。

2.探究与思考密切相联

“动手做活动的本质是建构主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动手做本身却并不构成一个建构性的活动。这是因为建构主义者重视孩子们头脑中进行的活动,而并不是他们手上进行的操作。对于儿童而言,身体活动和操作通常是心理活动的必要构成,但也不总是必须的。”可见,动手操作只是实现探究的一个途径,但最终目的是能让幼儿充分享受对知识和思考的自,如果没有思考,没有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究依然是浅层次的摆弄。换言之,儿童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是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发现。

3. 探究与创新密切相联

探究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成功的阶梯。任何创造发明都必须从一次次地探究开始,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探究是发展创造力的门户。幼儿的每一次探究都会带来创造的火花。

二、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1.第一步:探究问题来源的教学策略

一是对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进行教育价值的判断,即顺应――生成途径。比如雨后组织散步活动,孩子们被蜗牛吸引,于是围绕《蜗牛》的主题探究活动就自然拉开序幕。二是创设有教育价值又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教师将儿童引入情境,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的信息,逐步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即预成――转化途径。比如大班科学《有用的碘酒》就是创设了帮助黑猫警长破案的情境展开,幼儿乐在其中,探究热情高涨,一个个争当破案小能手。

2.第二步:推测与讨论的教学策略

一是积极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引导幼儿有依据地进行推论而不是瞎猜。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在鼓励孩子创造想象的同时,我们同时要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方式,三是积极鼓励幼儿同伴间观点碰撞,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并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相关的记录。

3.第三步:实验和观测的教学策略

一是为幼儿提供材料上的支持和帮助。材料准备要杜绝无关因子的干扰,要适合幼儿的操作,且操作的结果是明显的!二是保持必要的沉默,倾听幼儿的想法,观察幼儿的做法。思考和判断幼儿的需要和已经达到的水平。在幼儿进行操作探究的时候,教师做什么?很多时候教师是茫然的,要么成为了喋喋不休的指导者,要么成了无事可做的第三方。教师要学会带着思考的眼睛看待幼儿的操作探究,成为幼儿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三是进行必要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走向深层次的思考,探究真问题。科学活动中精妙的提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四是情感支持,在幼儿操作遇到挫折时候进行支持、鼓励、引导和帮助。这也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4.第四步:解读幼儿记录的教学策略

一是运用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记录。幼儿记录的方式有图画、符号、表格、照片。观察过很多科学活动课例,总是会被孩子们独特的记录方式感动。二是根据幼儿年龄段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幼儿记录的形式有集体、小组、个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一般小班适合集体记录,中班可以尝试个人记录,大班可以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

三、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发展思考

篇5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有:1. 以问题为中心;2. 自主参与;3. 合作交流;4. 收集实证资料。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1. 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 制订计划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同时还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有较周密的实验计划。

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表达所收集到的实证,并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解释与结论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6. 反思与评价 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7. 表达与交流 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一定完全参照上述的顺序进行,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起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萌芽。基于这一个思想,探究式教学必须构建教学中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获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中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化学探究式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化学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2. 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是问题探究的主要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比较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3.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探究教学

篇6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的质量。高职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的现象。具有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与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资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双师型”教师十分匮乏。绝大多数院校距离教育部要求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60%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概括起来为“内培外聘”。“内培”即紧跟时代脉搏、社会动向对本校教师进行最新理论、实践技能培训,使教师能不断吸纳国内外新理论、新观念,能够掌握、运用现代实训教学手段进行实训教学;“外聘”即从相关单位、企业中聘请现场高级技能人才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新工艺、新技术带到课堂,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

另外,在选择实训基地管理教师问题上,也要在全校范围内选择那些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胜任实训教学任务的教师,让他们在管理实训资源的同时承担起实训教学任务。

二、修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的风向标,指引着教学的方向、侧重点。要搞好文科专业实训教学,首先要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对专业,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比例一般应接近1:1。特别是对每个专业的核心课,一定要保证实训学时的比例。要根据各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种类,定出相对应的课程,使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提高职业资格证的含金量。

另外,我们还可以打破文科类各专业的界限,将各文科专业的共通性结合在一起,创建文科综合实验实训课程。将办公自动化实训、礼仪实训、公关沟通实训、管理实训、普通话实训、销售实训等有机结合,形成一整套综合仿真模拟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实用的课程中,掌握社会技能。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基本支撑条件。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有系统的观念。首先要紧密结合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其次,要资源共享。所谓资源共享,就是在定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功能时,对基地的所有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使这种基地的所有教学资源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资源共享不局限于校内各专业资源共享,还要想方设法与校外兄弟院校进行资源共享。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物流、销售、酒店管理、餐饮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文秘办公、礼仪等实训技能,还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可能在实训基地建设与运用中不能与理工类高职院校相比,但可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努力开辟政府、院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来建设实训基地。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外,积极寻找校外实训基地,也是文科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重要手段。学校应开拓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公司与学校先进的设备、实训教师,使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另一方面,解决了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诸多问题。与单位、企业广泛联合,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是学生在学期间最早接触社会工作岗位、实现与社会工作“零距离”接触的良好途径,也是对高职院校文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一个补充。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

篇7

《纲要》指出:“尽量为幼儿创设探索和学习的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里的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就幼儿而言,自然环境能更直接的为他们的探索提供支持,自然界很多原始的资源本身就充当了很好的探索材料。种植活动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在种植的过程中不仅有植物,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蝴蝶、蜗牛之类的小动物,以及土壤、石块、水之类的环境物质,更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从中享受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萌发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一直以来,种植活动在各级各类幼儿园都有开展,并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种植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幼儿园的重视。但当前幼儿园种植活动开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种植前,对幼儿自主观察程度的减少

在种植活动开始前,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直接购买某种种子;或者要求幼儿从家中选取某些种子时,家长却无意为幼儿准备某种种子,因此忽略幼儿对种子的前期了解,如种子有哪些品种、哪些种子的质量比较好、不同种子之间的比较等等,这些都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所以在整个种植过程中幼儿自主观察的程度就大大减少了。

2.种植中,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缺失。

如今的幼儿因为平时缺乏锻炼,很多本来应该会的能力都在“退化”,这就导致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显得比较幼稚,让他们照顾、种植的结果通常是什么都弄不好。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老师就采取了让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照顾或自己亲自照顾,而不去引导其他需要锻炼的幼儿。久而久之,对种植活动感兴趣的幼儿变得越来越少。

3.种植后,植物由老师“全权”。

幼儿园教室里都有自然角的创设,农村幼儿园都会设有种植园地,创设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的很多东西,同时让孩子知道身边常见的植物的生活习性,而类似于自然角的创设同时又是教师工作考核的一个重点项目,于是很多教师把自然角的创设变成了一项一定要完成,并且要很漂亮的完成的任务。为了让这项任务能出色的完成,教师就担当起了全部的管理工作,从种植培养到观察记录几乎都是教师直接操作,而幼儿只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

作为发展幼儿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有效载体,种植活动对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研究与运用。

因此,以幼儿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为基础,以幼儿科学教育为中心,以幼儿园种植活动为媒介,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努力形成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就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1.科学探究 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也指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本专题所指的大班幼儿做科学探究,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收集证据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规律,进行表达和交流,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2.科学探究能力 本专题所指的“探究能力”是指大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即“科学探究能力”。它不仅仅是指科学过程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将这些过程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科学的推理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从培养目标的层次上看,首先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其次是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技能和方法,最终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3.种植活动 本专题所指的“种植活动”是指幼儿园开展的、以幼儿为活动主体的、植物的简单栽培收摘管理等的、促进幼儿自身感知与体验的一种活动。

三、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创设种植探究环境,确保幼儿探究热情

创设开放的、宽松的种植环境,使幼儿大胆地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新的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1.硬环境的创设 硬环境的创设即物质环境创设,物质环境创设分两块。

(1)园内环境创设

幼儿园和小学(幼儿园和小学相通)的户外场地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而且在每一种植物的树杆上都有一块介绍植株的牌子,利于幼儿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和生长情况。另外我们开设其中2块“植物研究基地”是开放式的,幼儿可以在自由活动时间里随意的去基地观察、记录、探究。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更利于幼儿思维的清晰性、探究的准确性。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种植活动,充分给予了幼儿探究的空间与时间,排除了大家一起探究时拥挤的干扰,真正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除班级内常设的自然角外,在园内西面围墙处和门口处各开设40平方的“种植小基地”、园外又租用一块60平方的“种植小基地”,专供专题组进行研究。“小基地”中将设置大棚、水源、种植多种瓜果蔬菜植株,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生长过程的热情。

(2)家庭环境创设

经过前期的调查,有80%家庭都有菜地,所以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中菜地里种植植物,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有的家长还制作了各种表格,引导孩子观察记录植物的不同特征等等。实践证明,这种一对一的家庭种植,弥补幼儿园集体教育中的不足。

2.软环境的创设

(1)转变教师观念,创设安全的探究氛围

皮亚杰特别强调――要建立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环境、为儿童提供心里上的安全感。在实践中我们也尝试为幼儿创造一种安全的学习和探究心理环境,将自己的角色定为幼儿的支持者,了解并鼓励幼儿的提出问题、行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创造性。给予幼儿“异想天开”的权利,客观对待幼儿的“出错”;寻求幼儿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避免因误解而伤害到幼儿、挫伤幼儿的探究积极性;尊重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充分肯定每一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具体的反馈。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方法支持幼儿、引导幼儿。

(2)形成家园合力,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园讨论会等形式,让家长知道种植活动中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很多的家长都是种植的好手,我们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活动。

物质支持,为我们的种植园地提供较好的种子、秧苗。农村物质资源丰富,很多的家庭都会在收获的同时,为来年的种植留下部分种子。而且,农村人热情大方,有好的种子都会邻里一起分享。所以,我们让家长了解我们种植的意义,为我们提供好的种苗。

家长助教,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很多家长都是种植的好手,我们适时地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来园作指导。了解各种植物花卉的养护问题、种植园地里各种蔬菜的种植技能和技巧、季节不同植物的管理技巧等等问题。让我们掌握了种植的知识,如泥土、水分、气候的特点;还懂得了如何种植和养护盆景等等。

参考文献

[1] 刘电芝. 《现代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2] 刘占兰. 《幼儿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科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4-02

素质教育是围绕着提高受教育者全方位素质这个核心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已经发展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而言,素质教育摒弃了只注重知识培养的做法,开展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性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高品质人才。

可以说,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省,是追求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协调一致的实事求是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就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追求合理化、科学化的一个科学命题,因此要切实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追求其实施方法的科学化。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完善大学生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或者离开父母不能生活的懦弱儿。大学生要真正能立足于社会、奉献于国家,就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出色的身体素质、强大的心理承受力、纯熟高超的业务技能。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要通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到大学生身上并成为其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举国工程,需要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地全面展开。这项工程从娃娃抓起,到他们读高校的时候,很多素质已经具备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容易开展。然而,现在的事实是,虽然绝大多数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打出了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为首要目标,很少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这就使得高校几乎成了学生真正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也就是说高校承担了素质教育的压力,而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针对这个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五个切入点展开。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但衡量人才的第一要素应该是德行和操守,而非业务能力。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多年的初等教育,但从小学到初中的教学往往以考入名校为第一要义,道德教育不受重视。很多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以金钱物质为追求目标,道德素质不高。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德育的开展,只有大学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胸怀爱国之心,以纠正不良社会风气为己任,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才有意义。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长期的家庭溺爱,很多大学生无法承受各种挫折。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这种情况的负面效应就更加显露。他们无法和同学友好相处,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极易出现自闭症和精神抑郁症。走上工作岗位后,领导和同事的任何质疑都让他们感觉到莫大的羞辱,于是跳槽和辞职,严重的甚至自残生命。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必须开展而且要重点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

(三)协作能力的培养。人是社会化动物,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独善其身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都和其他人员或社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交际的成功。即便你只想做好本职工作,也必须通过和他人或者团队的协作才能实现。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中需要增设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深谙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并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与人合作。

(四)业务能力的培养。在任何时候,业务能力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作为不同门类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赢得立足社会的资本。以前,高校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心理、团队等因素的作用。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并不等于说业务能力培养的地位降低了,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仍然是素质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中对业务能力的培养要求,应该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兴趣所在和可塑之处,以差异化、个性化培养为重要目标。

(五)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高校的专业设置再多、涉猎领域再广,也无法覆盖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因此想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就使大学生掌握可以通吃一生的本领是不现实的。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可能在四年前学的知识还炙手可热,当走出校门时已经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科学素质培养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大学生学遍所有知识,而是让他们具有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知识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界一直推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办法

确立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还需要科学的实施方法,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地做好,因为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教育模式。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因校制宜的总体教育目标制定。科学就是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要实事求是。各大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实事求是地制定本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和总体规划。

在素质教育提出伊始,各个高校是十分重视的。但落实到实际行动时,有的高校空喊口号,有的高校人云亦云,有的高校制定的目标大而空,造成很多高校根本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究其根源,就是学校的总体目标制定不合理、不科学、不实事求是。

虽然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找到了,但是不同高校的自身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不能一刀切地为所有高校的素质教育制定相同的目标。不同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办学特点,制订适合自身需要的素质教育规划方案。

从大的方面来说,文科类的院校应该在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科学素质的教育;理工科院校应该在确保科学素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具体到每一个高校,这种总体目标的制定就应该更加注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校,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要对大学生开展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在内的全方位素质教育,靠自身的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不难实现。但对于一些高职类院校而言,本身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师资力量匮乏,也效仿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就不切合实际了。这类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仍以自身的办学特色为素质教育培养的主阵地,然后深挖自身潜力,再辅以社会力量完成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例如,没有专门德育教师的院校,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多储备德育故事素材,在专业教学课堂上穿插一些德育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道德熏陶。又如,没有心理课程教师的院校,可以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聘请心理医生来校进行不定期的心理讲座。这样既降低了长期聘任心理课程教师的成本,又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得以进行。

总之,不同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上文已经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五个切入点,但具体工作的开展还必须落实在教学环节中,所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是素质教育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很多高校为了开展素质教育,都对本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普遍提出了实践教学、双语教学等思路。笔者认为,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不必人云亦云地照猫画虎。比如,别的学校办实践教学,不顾自己实际情况也办实践教学,强制降低理论学时的比例,既搞不好实践教学,理论知识也无法完整地讲解。又如,别的学校办双语教学,不顾自己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功底也办双语教学,必然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每个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最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是经常性地改革,而是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宗旨。这里的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看他在哪方面具有可塑性,就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力度,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素质。第二重含义,就是教师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自己在哪方面有真才实学,就踏实地搞好这个方向的教学,即“知之为知之”。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熟悉这个领域,还非要指导学生,那就成了误人子弟。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只有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覆盖面,才能对更多的学生因材施教。

(三)因教施评的科学评价模式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是衡量一种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以前,高校一般通过期末考试作为一门课程的唯一评价方法,考试得分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唯一评价标准。素质教育提出以后,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评价,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笔者赞同这种趋势的发展,但认为这种评价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科学化。

素质教育的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教学是同一目标下的两个必要环节,二者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既然在教学环节中已经提倡了差异化、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对应的评价体系也必须尊重个体培养的不同。因此,对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年的统一评价模式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充分加以考虑,做到因教施评。

显然,这样的评价方法对于教师来讲的难度很大,但却是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为了降低期末多种评价标准制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做好平时的积累工作。而且,这种工作经过几个教学轮次以后,可以用于因教施评的考核素材也就比较丰富了。

【参考文献】

[1]张坪兰,李爱玉.论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6 (20)

[2]李朵.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3]刘臣.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正确把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二)[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蔡启茂,袁美华.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J].中国培训,2006(9)

篇9

【关键词】国画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参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23-01

中国画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的喜爱,也为进一步的对中国话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有利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及各种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给国画教学带来了新的春天,我们只有实现同步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以及个别教学的最后组合,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所以在国画的教学中我们一直进行着探索。

1 组织小组合作,建构互助体系

中国话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土壤中,随着几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华独特的文化意识,有时候我们的学生很难读懂,就无法在感情上得到共鸣,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式。

1.1师生整体合作,教师以引导为主

中国画文化内涵深刻,教师应准确把握难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使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活动。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从画面上能看到什么,让人能感受到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很容易得出答案。这是从画面上获得的最直接的信息,也是进行鉴赏的第一步。然后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从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语言形式、内容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去分析讨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设为小组抢答模式,有些了解历史的小组表现相当活跃,把韩熙载的故事讲的精精有味,这就解决了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有些对顾闳中比较了解的小组也解决了作者的信息,这样一个完整的理性分析就完成了。最后结合个人体会获得审美感受,不同小组发表各组不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画面理解画面,从而达到师生的整体合作。同时,让学生经过小组的讨论分析作品,能让学生有一个整合信息、主动学习的过程。

1.2组织第二课堂,建立国画兴趣组

美术第二课堂教学是美术课内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同时为了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开设了国画第二课堂。在教学中发现人才,吸收对国画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兴趣组。国画第二课堂在形式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如百米书画赛、校内国画展、校外参观大师国画展等。国画第二课堂在学习空间上也很自由,可在教室学习基本技法,也可在教室外或者学校外进行写生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并在参加比赛时获得奖项。

2 在班级授课形式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由于我校学生进校之前对国画技法的掌握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些学生以前上过国画技法课,还在专门的国画培训班学习过,对国画的技法比较了解,然而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国画技法的学生,整体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国画技法教学需要从基础做起,鼓励有国画基础的学生参与教学其中。下面就以《国画工具》一课简单阐述:

在这一课中,除了介绍笔墨纸砚这些基本的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国画的笔墨效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我讲学生听,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的知识重复,从而缺乏上课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由学生来讲解。

首先,全班尝试体验绘画工具的特点。在正式上课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国画的了解和对国画工具的认识,自由地在画面上画一些线条,如直线、波浪线、折线等,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让以前没有画过国画的同学初次体验国画工具的特点和笔墨情趣。

然后,鼓励学生当“老师”,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毛笔的特点、对水墨的控制和宣纸极强的吸水性,会让初次体验的国画的学生不知所措,几条简单的线条画的心惊胆战,画的效果也不满意。这时,我会故意提出问题:这么简单的线条怎么会画的如此狼狈不堪?有的学生就回答道:以前没有用过毛笔,不知道怎么掌握,而且这种纸也跟平时写字的纸不一样。我接着问: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介绍一下国画的笔和纸和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备而来的学生就会拿着自己的笔帘和两张纸走向讲台讲了很多学生自己准备的内容。使下面看的学生产生再次体验的强烈兴趣。同样是介绍国画的相关内容,学生扮“老师”来上课,整个气氛就活跃起来,

最后,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在创作前,可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多幅作品,并设计问题:你觉得这幅画如何,画中的点线给你怎样的联想?这些点线色搭配在一起给了我们怎样的感觉?在自由创作过程中,让学生结合点、线、面构成原理,突破具象的束缚,用自己创造的抽象的象征性的艺术语言,表现自己的主观意愿,同时体验多种笔墨效果。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篇10

1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模仿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去理解科学概念和其研究的本质,培养提高科学研究能力。要了解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探究,什么是教学模式。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而教学模式,其界定是众说纷纭的,有这样一种说法可作参考:“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1]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结果的一步步程序”[2]。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以探究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探究教学的理论指导,积极认真的态度和精神,以模式分析等方法建造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构造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三大环节: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二是引导、帮助学生探究、发现概念、原理;三是将探究结果运用到新情景中去。

2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深化理论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创新思维与社会适应能力。

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旨在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引导他们学会并做到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由于有关道德、法律、社会发展、经济、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有相当的理论抽象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因而,以教师生动讲授为主的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所必不可少的。然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是脱离不开,密不可分的。

2.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了疑问就会引起思维,思维通常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认为“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众所周知,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但由于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并且有些理论知识难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所以单凭教师的个人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当今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即具备独立搜集信息、加工改进、处理吸收、学以致用、评价总结的能力,也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提供探究解决学习问题的方式给学生,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寻找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至于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