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理论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英语 自学能力
民办大学学生英语底子薄,大多数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还有好多同学采用传统式学习方法,被动的接受新知识。虽然近些年来,关于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较多。本文则基于建构主义这一新理论,研究民办大学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出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概论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是由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信息的加工者。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逐渐建构外部世界知识。它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学习者将外部知识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学习者受到外界刺激,不能将外界刺激和原有知识同化,所发生的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学派强调元认知的监控作用,认为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主张用学习策略教学生促进学生自学。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认知学和教育学界是个比较新的术语,今年教育部,人社部共同提出建立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寻找学习方法,制定学习目标,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Lier Holines(1991)从而二语的方面对“自主学习能力”下定义为自主学习是对语感,感悟和操控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为有一定目的,在元认知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这一实践活动,并且对学习过程监督和调控的行为。
建构主义理论观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哲学基础,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的实践方法。面对民办高校的学生情况,如下是培养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民办高校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转变其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需要高校教师,依据学生情况不断的转变教学方式,慢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监控者的课堂模式。其次,民办高校要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带来的良好契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这一新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知和研究本事物的心理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活跃因素。在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通过选取与课文相对应的文化为背景,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气氛。
2.建立学习环境。国内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教材主要是围绕与某个特定主题有关的话题,或是覆盖某一个综合的主题为内容,构成的单元。每单元的选材均符合学生需求。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以学生为中心,联系相关文化,通过文化语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为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学生实际考虑,设置适宜的主题环境和知识。教师在课堂中,要依据学生个人情况,组织分组活动,通过让学生们协商与讨论,不但每个人的思维得到大家共享,而且锻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配合和合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尊重个人人格,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从基本的词汇和语法讲授起,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3.元认知策略培养。O’Malley J.M & Chamot,在1990年,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用元认知策略能够增加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增强自我设定,计划的能力,能够监测和评价他们所学知识,且还能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元认知策略强调的是学生“学会学”,让学生先明确学习目标,设定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分清清主次,对目标加以区分对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估,找出优缺点并对缺点进一步改正,学习计划制定后,还要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成为一个监督者,帮助者,知识的解释者。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语言,只依赖课堂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在利用课外时间,利用一切资源,不断学习练习,才能在英语水平上得以很大提高。对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因为有少部分学生英语成绩不好,所以在课堂中,先让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分组讨论,为成绩差的学生提供个模板,课下教师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然后慢慢让成绩差学生也回归课堂。
当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高校英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民办高校学生英语水平低,基础差的现状,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来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权民.自主学习:一种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学习方式[J].Journal of Xi’an Petroleum Institute(Social Science).12-1.
篇2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 客观主义教学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独立或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知识是在人们与环境的交互的过程中获得的,而不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本文将对传统教学和探究教学做一对比,说明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教学的特点是学生亲自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它要求每个学生人人自己动手,通过尝试、操作、研究、调整、完成作品,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经验,这一教学过程与其他科目以文化知识的传播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有本质区别,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操作的训练上,也要注重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追思、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体会,更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创新的养成、技能的掌握、态度的养成、能力的发展有机统一。
二、客观主义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的对比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的教育大体可分为两大教学方式,客观的教学方式和建构的教学方式。
客观的教学方式认为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按照前人的经验与客观理论,对所存在的客观结构进行再现与认识就可以了,而客观的东西是不变的,因此知识也是相对稳定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是教师将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从所听到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对该知识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过课本、文字、图片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所进行的对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理解。
两种认识论支持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传统教学和探究教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强调间接经验的作用,注重对已有文明的继承,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提倡亲历过程。实际上,它们各有长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取舍,具体对比见下表。
两种教育方式的观点、优缺点对比
三、建构主义教学的特点
基于上述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学习的目标:深层理解。学习目标是获得知识的意义。但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其深刻程度可以用几个指标刻画: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能否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和综合性问题;能否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去。(2)学习的内部过程:通过思维构造实现意义建构。要求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形成假设、推论和检验。学习是累积性的,不是简单叠加和量变,而是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3)学习的控制:自我监控与反思性学习。学习者要不断监视和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采用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并对学习活动进行阶段反思和整体反思,修正学习策略。(4)学习的社会性: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5)学习的物理情景: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强调多样的、情景性的信息与有利的建构工具。
篇3
一、英美文学课主要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的设置和课时问题。本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文学史为主,选修课偏少,而且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没有分开讲授;英美文学课程一般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每周开设2学时,很难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其次是教材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所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新颖性和可读性不强,作品分析的不够深刻;实际上,文学教材应该体现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配有一些插图。第三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英美文学历史悠久,作品繁多,文学流派众多,文艺批评理论晦涩难懂,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方法单一,“超过60%的教师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程爱民,2002:14)“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种教学模式仍然占绝对的统治地位。”(鲁吉,2003:31)第四是师资问题。担任教学任务的以中青年教师居多,他们的理论水平、文学和文化修养、科研能力等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以适应这门主干课的教学。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策略问题。高校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学习没有实际意义,毫无用武之地,不考研的同学对其有排斥思想。另外,有一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存在学习策略问题,他们通常“把文学课当作精读课来上,缺乏主动与作者及作品进行互动的意识,学习手段单一,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刘可,2008:216)
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我们可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探索,以获取知识。”(张耀龙,2007:82)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盛行于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使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既是学习者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建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任务是创造能使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丁家永,2000:35)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这些思想都体现在了基于网络多媒体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
三、英美文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安排
首先是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安排适量的任务,要求其通过网络来完成。预习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而是学生凭着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去做。如在讲到亨利?菲尔丁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菲尔丁的生平简介、重要作品、创作特点和手法等。同时,他们还可以下载菲尔丁的肖像照片和相关作品的图片,因为图片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鼓励同学们把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好能够做成幻灯片,配上合适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音乐的使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避免课堂的枯燥和乏味。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视频资料。视频资料包括动画和电影,这些都是表现力很强的媒体形式。但由于课时有限,可以节选影片的片段,尤其是那些能够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或经典的精彩片段。
其次是课堂展示。课堂展示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包括文本、图片、静态图像、动画、视频影像、声音和音乐等多种形式。同学们把课前在网络上收集到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整理好,制成幻灯片。他们可以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亦或精美的幻灯片,精美的幻灯片要求学生有超链接的部分,比如说插入背景音乐、图片、节选的视频等。按照理顺好的思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重点要突出。然后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要进行点评,提出优缺点,以鼓励为主,并做相应的补充。
篇4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是随着各种教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英语教学需要,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筑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对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吸收了历史文化心理学、发现学习理论、意义学习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认知规律研究后,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套有关认知与发展的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认知结构主要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方式来完成自我的发展与新环境的适应。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对客观事物与现象进行理解与解释的循环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绘画、协作与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的四个组成部分。该理论还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经验的重要作用,在意义建构与问题解决方面具有很强的积极性。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在该理论体系下,知识不应通过耳提面命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传授,而应当让学习者在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借助并利用学习资料与他人的辅助,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习得知识与经验。
二、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缺点1.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相比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优势:首先,多媒体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借助于各种视频、音频和图像,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搜集各种学习资料,让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并通过英语学习情境的创设,增加英语教学的魅力,提高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伦敦桥、悉尼歌剧院、自由女神像等地面标志物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相关的视频和音频,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记忆所学单词和西方文化,使英语语言的学习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其次,多媒体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仅仅通过对异国文化知识的简单介绍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英语知识,但是在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西方真实的历史记录视频,让学生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知识,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最后,多媒体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将多媒体课件在相应的学校网站上允许学生自由访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认知主体地位,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的让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观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自己的理解下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消除由于教师单一化传授而出现学生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方法单一而造成的教学弊端。2.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一,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进程要远远快于传统的教学进度,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不能完全吸收所有的新授信息,学习质量也因此而降低。其二,很多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偏面的教学观点,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时间减少,多媒体教学也因此逐渐陷入程式化的怪圈,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其三,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教育,对计算机软件的了解不够,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仅仅是将传统的教学讲义、课后习题等转变为电子形式。这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会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成效,相反还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三、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析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过程机械简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媒体成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创建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使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器官刺激,而是通过图画、文字、声音等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个器官,以便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构英语语言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一般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其改变了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增加了多媒体这一教学中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利用教学情境展开学习,以达到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良性吸收。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多媒体英语教学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形象化和真实性,丰富了英语教学环境。作为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以达到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表达能力的目的。
篇5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明英语学习是一个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建构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从而对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工程硕士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专业学位之一迅速发展。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有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外国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但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基于对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启示作用。
一、当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状况分析
近五年来,笔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为计算机专业以及软件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授过学位英语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情况具有以下特殊性:
1从生源看。
(1)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总体上看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能力及写作水平都不十分理想,口语和听大相比之下更差。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多年,在工作中很少用英语。另有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为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外文科技资料和外籍员工的机会较多,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都较好,但领域太狭窄,主要限于专业技术上的探讨,因此口语交流也有困难,英语写作能力也不算强。
(2)学生年龄偏大,大学毕业时间较长。本人曾经教授的班级中,35岁以上的学员一般都达35%左右,有10%左右大学毕业近20年,严重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如在词汇记忆等方面劣势明显,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常受负迁移的影响。
(3)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不足。英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实用途似乎并不太大,最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课程考试。
2.从教学条件看。
(1)学生“进校不离岗”。教师到各教学点集中授课,一般每次至少印学时。
(2)面授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工程硕士面授课时为80学时,而全日制研究生英语课时一般不少于240学时。
(3)教材单一。一般使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工程硕士英语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作为教材。
(4)课型单一。大多只开“基础英语”,无听力、口语等课程。
3.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看。
各个教学点都使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最终使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和布鲁纳(Bruner)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以及学习环境对知识建构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卞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优化学习资源,而不是作为灌输型教学的工具。借助这一理论,能为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1.教学计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要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发现,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为新经验的进人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由于学生特点各异,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因此不同。教学过程不再同步,不同学生可以沿着不同学习途径,建构相同结果。因此,每个教学点在遵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计划。
建议每一教学点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对学生人学时的成绩、年龄、大学毕业时间、目前工种、使用英语情况和英语学习动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制定出该教学点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又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同时解决好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间的矛盾。
2.充分利用有限面授时间。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是:依据教学目标一进行情景创设一引人主题一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一加人强化练习一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换言之,依据培养目标及课程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贯彻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量体裁衣式教学设计。
建议将工程硕士英语面授时间分三阶段来完成:一是温故阶段;二是提高阶段;三是技能训练阶段。温故阶段指复习原有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此阶段的课时数各个教学点可根据学生原有英语知识结构来确定,不宜太长,不超过总课时的1/4为宜;提高阶段是指针对语篇的阅读、写作和翻译的教学,本阶段是教学的主体,课时至少应占总课时的2/4;技能训练I价段,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日常听说能力,可根据学员工作的需要有选择地训练。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1/40。
3.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的存储器,而是经过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建构信息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久学习英语的动机,依据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的差异来进行教学。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理论语法知识,让他们机械记忆,而应对统编教材的课文和训练内容有所取舍,在教学中尽量引用流行词汇、专业同汇和最实用句型,结合学生的专业,引用例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强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一种学习策略,允许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建构主义主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这种情境应该具有多样性、真实性和整合性。教师不应总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他们进行探索发现。
以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篇阅读,并提出和回答与所阅读语篇有关的问题。在构建英语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报告,也可就某个话题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或者个人演讲等活动来营造英语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练习,在这些有趣情景下,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高水平思维过程,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4.利用网络优势,批改作业,答疑解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互动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自己原有知识背景下建构新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目前的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积极意义。鉴于面授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协作式学习。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反馈给教师。课外阅读材料可为不少于10万字的某个领域的专著,学生要交读书报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翻译材料可指定也可自选,但译文不少于1001)字。
教师也可通过QQ和MSN聊天群以及Email等网络通讯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会在个性化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或与教师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就写作而言,教师利用Email可以监控个别或群体学生的写作过程,也使作文的批改更加迅捷、科学和合理。能将学生习作中的优缺点发送给全体学生,给他们提供交流平台,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Email对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可通过Email进行交流阅读英语文章的心得、难点、疑点,从而相互借鉴、引发思索,真正享受阅读。对于老师布置的翻译作业,学生也可就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切磋。此外,将信息技术自然渗透到学习中,能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篇6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是记忆事实,而是建构知识,是从输入的信息中建构意义。Blggs认为在课堂环境中,学生需要机会来形成知识。经验网络化学习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模式,认为知识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建构获得的。Luckmann认为环境既指个人环境,也指社会环境。Rogoff认为学习就是学习参与环境,她指出社会文化参与能使学习者获得个人技能、理解力以及胜任力。经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education)是DavidKolb提出的,他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
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经验教育和经验网络化学习一样,都重视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在Heath和McLaughlin看来,教育真实性存在于学习者的真实参与,依赖于学习者的参与与实际生活的相关程度。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是网络学习的一个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在帮助学习者跨越“最近发展区”方面有重要作用,表现为学生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或网络测试等手段来评估他们对所学课程材料的记忆和理解程度。社会认知连通图式理论(SCCS理论)研究的是学习过程中图式的形成,尤其是社会连通图式和认知连通图式的形成。社会连通图式支配着学习者与社会联系的能力和需求。当今的技术使得学习者的社会连通图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联系。研究表明社会连通图式和认知连通图式的教学设计模式能促进学习迁移和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效。
Cormier(2008)[]认为知识具有流动性。他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和连通主义教育观并不能涵盖网络世界的所有学习特性。虽然这两个理论都假设学习过程是有机发生的,但是学习的知识是由课程决定的独立存在的东西。这体现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Deleuze)和瓜塔里(F6lixGuattari)提出的块茎观(Rhizomaticview)。在块茎观模式中,课程不是由专家预先定义的知识输入驱动的,而是由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在真实时间内建构和协商获得的。学习者所处的社群不是理解和接触课程的途径,而是课程本身。社群成员通常都是几个社群的成员,因而他们能够把新知识传播到更广的网络中去,他们自己由于参与不同的社群和不同的协作活动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通过参与多个社群,新知在社群中得到同化和验证,这样教育者就能理解当代学习环境中变化的教学目标(Cormier,2008)。网络化学习模式则是根植于中介网络学习理念,中介网络这个定义是由JohnODonohue提出的,按照这个理念,学习是社会成员互动的过程,社群成员能够通过对话培养对社群及成员间的理解力。
布尔迪厄的习性理论也是网络学习的一个理论基础。布尔迪厄认为,生活条件的总体对人的习性产生影响,每个人的习性都是独特的,人的习性从生下来后逐渐形成,如果人们生活体验相似,他们的习性也会相似。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原有的习性会对改变他们习性的新经验新信息(如教化行动)的同化产生影响,教化行动会改变学生的习性。师资培训者必须利用教化行动培养师范生使用技术的意向,向他们灌输整合技术的意向,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和技术整合的教化行动必须长期进行,且至少要融入内容方法课程。
二、外语教育技术种类
美国外语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美国网络教育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认为第一代异步网通(CMC)工具包括电子邮件、文本或音频讨论板或论坛第一代同步网通(SC-MC)技术是因特网在线聊天系统((RCchats)、虚拟的多用户空间(MUDS)、面向对象的多用户空间(MOOS)、一对一即时文本短信、视频(如,CU—SeeMe)。第二代异步网通(CMC)工具发展为博客、维基、交流和共享文本、音频和视频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YouTube);第二代同步网通(SC-MC)工具为互联网电话(如VoIP)、音频视频会议。第三代主要是Web2.0应用技术,如基于音频的网络电话(audio—basedSkype)、聊天机器人(chatterbots)、基于文本的了witter(text—basedTwitter)、虚拟世界的二语应用技术(如SecondLife,World
ofWarcraft)。Conole(2008)对两位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学习和交友或与家人联系中使用的技术有30多个,其中,电子邮件、MSN、Word、BlackBoard或电话是主要的工具;其次是在线词典、索引(Levy,2009:778)[13]。最近几年兴起的模课也大为风行。Nino(2009:24—29)[14]对美国外语教育中师生应用的教育技术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总结:
1.Google作为教育工具,有五大作用:资讯、产出、协作、交流、集合。其优点是:它是真实的文本库,是书面产出及交流的有益参照;其缺点为:内容的著作权、内容是否经过审查、内容是否涉及隐私。
2.Wikis是一种网站,任何用户都可以投稿并参与其内容的编辑,编辑内容包括文本、照片和视频等。如,维基百科(Wikipedia),适合网络协作项目,是开放的编辑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协作编辑网页。缺点:网站使用安全和隐私引起普遍的关注,由于是匿名投稿,其信息可靠性受到质疑。3.博客是一种网站,记录进行互动交流的某个话题。内容包括描写、图像、视频和其他网站或博客的链接。在教育中,博客是一种创新形式,它可以跟踪语言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可以对课堂讨论进行反思,可以对家庭作业进行记录,也可以链接其他与学习相关和有用的网络资源。缺点是费时,需要参与的动力。4.网络电话,对语言学习来说,可以用来进行免费的即时对话练习,或班级间的交流。网络电话主要用于口语技能学习,但是更适用于一对一的研讨。5.视频会议使用声频和视频通信技术可以把不同地点的人们召集起来开会。除了可以传输会议活动的声频和视频,还可以共享文件、计算机展示的信息以及白板上的信息。其优点是可以和真人进行即时交流,组成自己的年龄组,进行互动。缺点为:和面对面交流相比,是一种简化的交流形式,课堂准备费时,并对技术支持要求很高。6.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用户可以上传、观看或共享视频片段。其优点是好玩生动,它展示与文化有关的真实材料,如预告片、电视广告、电影、节目片段,新闻、音乐、纪录片以及卡通片。学生可以练习听力、阅读、发音、语调等技能,可以随意暂停或反复播放这些视频,还可以通过综合论坛对其他使用者对这些视频的意见作出回应。其缺点为有些视频片段的音像效果很差,缺乏专门语言搜索功能,对特定的一个视频片段的难度水平学生无法判断。7.播客可以理解为音频博客,用户可以创建并上传音频内容到网站或服务器,也可以下载音频内容到便携式音频播放器或计算机上进行播放。其优点为:便携性、好用、有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按自己学习节奏学习。缺点为:播客有时会被肆意破坏,这会影响其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8.自动语言识别合成器是指使用计算机来识别口语,如EyeSpeakWebsite。它可以用来训练发音和语音语调,学习者阅读屏幕上的句子,计算机对话语的准确性给予反馈。9.语音合成器是人工合成人类语言的计算机系统。网上有一些这样的合成器,如eSpeak。其优点是可以作为发声词典、发声文本、听写材料、发音的音段和超音段练习、对话伙伴等。缺点是语言导师可能拒绝人工合成的口语。10.在线词典和免费在线机器翻译,如:Wordreference;YourDictionary;Dictionary,优点是方便,缺点是有时译文不准确。11.社父网站是在线社交网络,能分享彼此之间的兴趣或活动。如:Facebook;MySpace;Bebo.Fotolog;Del.icio.us。优点:多语种,容易使用,免费。缺点:费时。12.知识论坛,是一种带有元认知增强功能的网络环境,它支持知识建构过程。如:FirstClass,WebCT,Blackboard。当学生有想法时,他们就相似兴趣和话题自发组成小组进行探讨,教师不予干涉。教师的工作是确保学生参与这些任务,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帖子,发现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发表自己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话题的理解往往超出大纲的预期要求(Philip,2007)。13.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如SecondLfe,最近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的前沿虚拟课堂。在这个虚拟世界,学生可以建立、观看、呈现音像材料。网络居民都有身份,他们可以和其他居民进行各种虚拟活动。居民可以通过文本地方聊天方式或全球即时信息进行交流。缺点是成熟的学习者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也们需要对此软件极为熟悉才能使用,这会影响速度(Nino,2009:29)。14.语言文件包:包括课堂活动、测试、课外活动,它认为语言学习是功能、对话、接受、呈现以及其他情景的结合。语言学习文件包可以通过每周的作业形式来创建,这些作业发表在免费博客Live〇urnal上(Warren,2009;183)[15]。此外,还有Web3D(deByl,2009)[16];高级学习浸入虚拟环境(ALIVE);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Gs)(Schrader,et.al.,2006)[17]。
三、与外语教育技术相关的学习模式
美国外语教育的网络学习模式有多种:
1.经验网络化学习:非常强调学习者参与真实的学习任务(Schneider,et.al.,2008)。要求面对面交互活动,其核心概念是真实世界成为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的目的是帮助远程的学习者同化或评估其真实事件的各种体验,让他们与其他人共享这些体验,并把这些体验与学科挂钩。它将课堂教学、在线环境和资源、真实世界都融合在学习中,分别扮演特定的教学角色,且相互促进(Ntles,2007)。2.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s):Dodge将其定义为一种探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者交流的信息部分或全部来自互联网(Altstaedter&Jones,2009:642)[18]。其好处是有助于网络探究学习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活动;提高学生思考技能的发展;帮助学生组织和应用习得的知识;在协作小组学习中提供有效的支架;促进学习者的自治能力。3.探险学习法(adventurelearning):根植于经验学习和查询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两大学习理论。探险学习通过提供学习者与真实数据、内容、人和真实场景接触的机会,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4.同步语言学习(Tandemlanguagelearning),是指两个不同母语的学习者互相以对方母语为学习的目标语而结成的语伴学习模式。双方可以进行语言形式的学习或进行语言交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达成共识,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模式。同步语言学习的基本原则是互惠性和自主性(O,rourke,2005:434)[19]。5.高级学习浸入虚拟环境学习: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他们可以通过虚拟替身阿凡达探索各种丰富多彩的世界,围绕各种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协作式学习。学习活动包括:模仿、角色扮演、解决问题、正规教授、自我评估、同伴评估等。6.网通学习(CMC):指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进行交互学习和个性化学习。CMC类型具体地说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讨论论坛、维基网、视频会议、以及其他种类的网络项目。CMC有助于提高听力和口语技能,其异步形式如电子邮件和论坛和同步形式如文本聊天、语音聊天、音频视频会议,都是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和网上其他用户进行沟通的普遍形式和实用形式。
四、外语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美国外语教育技术的使用还处在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教师对外语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明白教育技术有何用途是至关重要的。现在,高校语言教师不使用教育技术的很少,但是依然有很多教师只是用用电子邮件、文字处理和数码音频,或者在网站上找些材料供学生使用,他们没有把技术完全和语言学习整合在一起。另外,教师对于网站上的文本、音频、图像或视频材料,无所适从,无法确定应该选择哪些供学生使用。教师在线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为不同的教学需求找到最合适的工具,语言辅导教师目的是提供相关在线学习材料来强化教学实践,这也涉及到他们需要了解新出现的技术及其用于语言教学的优缺点。教师对教育技术作用的信念和他们真正掌握使用技术的能力不够邙士。因此,教师培训内容不只是使用技术,而是对教育技术的全面理解。如果对二语习得理论和教育情境以及教育技术使用基本原理不熟悉,就不能做到真正把术和教育进行整合。
其次,在为语言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新技术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管理系统(LMS)的选择方面,语言教师缺乏主要的话语权(Levy,2009:778)。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管理者常常并不清楚语言教学的教育技术的使用和普通技术使用的差别,甚至是和其他学科教育技术使用的差别。这就使得很多学校的语言媒体中心或语言技术中心或语言资源中心被普通信息技术服务替代,把这些实验室变成一般用途的计算机室。技术服务工作人员因为对语言教育技术的使用知之甚少,他们不给学生配备耳机,不允许学生大声说话,这样学生就无法在语言实验室完成视听作业,无法上其他国家的网站,聊天一类的交互工具的使用被严格限制阻碍了外语教育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篇7
关键字:学生主体;应用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50-02
一、研究背景
应用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理论,干预或影响心理行为,以改变心理行为,改善心理生活质量的新兴学科。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也要充分体现其心理学知识和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计划要突出心理学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由于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的局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大有机会参加实践操作培训。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学理论“听起来不错,不知道如何学习使用”。教师教学单一,只注重教的理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解决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等问题。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体验,探索新知识和新知识。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学生试讲法”的教学进行了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相互研究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课程内容。
二、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依据以下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学生试讲法”使学生从原来的“老师教我”的被动学习变成“我教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是从老师授课所获,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试讲法”强调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协助建构知识并进行评估。
3.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的交互作用。Brown等人(1989)认为,知识和活动不能分开,活动不是一种辅助认知和学习的手段,它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了知识,学习与认知在本质上都是情境性的。因此,通过建立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到实践的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把尊重和信任学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提倡有意义的学习以及学会学习。Rogers(1961)“相信唯一能够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Maslow(1970)则强调学生的内在学习,就是依赖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和谐氛围。
三、教改实施过程
“学生试讲法”是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学生成为“教师”,教师扮演“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把指定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其他同学。其运用的基本程序是:思想动员―教师示范―指导备课―学生教学―评价讨论―整理反馈。
1.思想动员,为同学讲解教学改革目标及方式。在课程伊始,要对学生说明,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门课程部分内容会采用学生试讲的方式,请大家也当一次“老师”。将试讲的目标、意义、过程和要求向学生一一说明解释,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参与试讲教学。
2.教师示范,展现对整个课程的把握。开始的课程是由教师完成的,教师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课程的大纲结构、课程安排等,并示范对课程重点内容进行精彩讲述,让学生知道如何完整地讲一次课。
3.指导备课,帮助学生收集可用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讲课的相关资源,并对学生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学习,认真准备授课的每一个环节,并搜集一些课外资料丰富其讲课内容,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4.学生教学,独立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充当“老师”角色进行课堂教学,全程自主操控课堂。教师作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听课,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学生课堂的问题讨论和其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授课任务。
5.组织讨论,并给予指导评价。学生试讲后,教师让试讲学生谈谈教学体会,再让同学们谈谈试讲同学的优缺点,提出一些建议。最后由教师做总评,着重在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还要对学生表述不清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内容进行补充,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知识。
6.整理反馈,进一步将所讲课内容把握深刻。通过教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和建议,学生对试讲内容进一步整理学习和反馈。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更透彻。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的听课式学习。
四、教改对教学的影响
1.学生自主参与,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成为“老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全身心地充分体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不仅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听课的学生将特别注意“老师”的风范,留心听“老师”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充满生命力。
2.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试讲”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教学表现力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地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3.创新的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评估。“学生试讲法”也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改变了传统“一考定全部”的单一评价方式。
4.促进师生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试讲”的实行过程中,加强了师生的联系和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也使学生更加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巩固师生的关系。
我通过“学生试讲法”训练的教学改革研究,体会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启文.黄希庭.应用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丽君.“心理学”系列课程案例库建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91.
[3]章志光.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5]David Jonassen 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Education Vol.9 No.2,1995.
[6]钟贞.新课改视野下大学心理学“学生试讲法”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3):73-74.
[7]Brown,J.S.,Collins,A.,& Duguid.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1):32-42.
[8]罗杰斯.关于教学和学习的若干个人想法[J].外国教育资料,1984,(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资助。
篇8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到来,英语由一种使用广泛的语言变成无处不在的技术符号系统,由人际交往的话语工具变成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标准中的标准,由过去升学的敲门砖变成进入跨国公司、现代企业及其卫星企业就业的职业附加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自从1999年大学生源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增加,造成大学英语教师师资紧张。高职院校更是如此,所以学生往往实行大班授课,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缺乏交流和练习的机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通过调研和总结,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英语教师普遍短缺,教学任务繁重,专业素质得不到提升的机会,新的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只能成为一种口号而无法兑现,所谓的教学改革都只是为了满足科研需要而不得不应付的时代产物。除了教师人数的短缺外,一线教师的基本功也有待提升,甚至有的教师将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大大降格,将其作为供学生改变乏味的教室满堂灌现象的“放映室”或“放音室”。
另一方面,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的普遍素质较低,并且很多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上进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差距在逐渐加大,因为生源有普通高中、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等多种,而学校考虑到教室紧张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根本不会考虑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以应试为导向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目标的矛盾
不能以偏概全否认高职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以应试为导向的知识性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的ab级考试的过关率已成为很多高校衡量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姑且不去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情况,只要看一下2007年7月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会明白,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是必须进行改革的。同样,高职英语教学如果过度重视证书过级考试必然会严重偏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制定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示使用业务英语的特色,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才是高职英语教学应该牢牢把握的主旋律。
(三)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矛盾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不强调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口语练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死”的知识。这种现象在教改全面展开的今天依然大有市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依靠人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系统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矛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进行有效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或专科的英语教学模式,所以专门的高职高专类英语教材就是摆在教学改革面前的第一件事。尽管目前出现了不少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发现,有部分教材依然为了迎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等而在模式上与普通本科英语教材相仿,还有一部分教材为了强调实用性,但是又过了头,失去了系统性原则的要求。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美国教育专家moore说过,真正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和再创造。网络多媒体环境相应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正式实施阶段。2007年7月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显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最大可能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新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传递信息速度快、交互便捷等,教师应会利用交互平台(专业开发的管理教学软件、bbs、e-mail、qq、msn、微博等)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学习信息,布置学习任务,监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反馈指导学生。当然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总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新模式下课内外学习结合的任务设计教学法
多媒体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一巨大优势为采取任务设计教学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完成任务的方式采用课内外学习互补、自主学习与课堂交流互动的模式,学生非常自然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内容富有个性,不再限于传统的教材课本,也不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
(三)教学理念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的某些方面从根本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必须及时更新,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并将英语学习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改革中的反思
(一)对教师传统地位的挑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一直不曾动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此,教师必须成功转换自己的角色,但不可流于角色淡化的危险。新的教学模式在听说、阅读、翻译和写作的教学上成效显著,但是在词汇和完形填空的测试方面相对传统教学则没有优势。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结合传统教学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模式下学生的典型症状是学习的计划性不够,学习方法的运用不够,自我评估不够,易分散注意力,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力缺乏。尽管通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普通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些现象或许只是现存的,但是作为教学,必须尽一切可能地将这些负面效应避免或消除,只有这样,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发挥其优势。
(三)物力、财力的限制
目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软硬件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不能因为具有先进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就不顾实际条件地搞一刀切。毕竟,财力和物力决定着教学改革的命运,应该先搞试点,先搞示范,待时机成熟再推广开来。
(四)情感交流问题
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由于知识的获得不再是靠教师课堂上的板书或者言传身教,而是依赖于网络的丰富资源,这给学生学习的评价、监控和管理都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当然,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解决。
在信息化时代,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信息素养,树立现代的英语教育意识,以建构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白尽管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并不代表可以用多媒体网络取代一切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
教育司编写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金成星,李新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64-68.
[3] 马健.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利弊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80-81.
篇9
一、模块教学的概念
过去几年,一部分理工科学校借鉴发达国家流行的教育理论———CBE理论(“以能力为基础”的理论),对专业课教学模式进行过改革,并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积淀了一定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模块的划分有多种形式,如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他们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把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即:数学理论(基本模块)、数学实验(扩展模块)、数学建模(开发模块);把数学建模作为高等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把高等数学更名为《技术数学》[1]。有的学校打破了原有教材“以元为中心”的内容体系的安排方式,遵循知识体系协调、有机衔接,解题过程向下兼容、学生建构知识的原则,把高等数学设计为:极限模块(一元和多元函数统一定义、极限和连续性统一讲授)、微分模块(一元和多元函数的微分)、积分模块(定积分、重积分、线积分和面积分统一定义)、级数模块、方程模块等[2],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按照数学模块设置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和科研能力成长以及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原则,并根据我们学院的实际状况,可把高等数学划分为:一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的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与多元函数的微积分、级数和常微分方程等模块,分两个学期(一学年)完成。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数和专业要求,制作多个并行授课计划,实施大课堂多媒体教学,每个计划由两个教师按时间顺序依次交替完成。在讲学期间,每个人的周课时数相当于模块教学实施前的两倍或更多一些,实行教师定点教室教学,一人上课期间(见表1),另一人作简单的辅助工作(比如适当听课、辅助批改作业等),并及时与授课者进行交流;剩余的时间,可集中精力查阅资料,进行相应的科研工作,做到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个人和学院的健康发展。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模块教学,形成我院自己具有特色的高等数学模块教学理论与程式。
二、高等数学实施模块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学制的要求2004年2月28日,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以相关产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高职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度到二年。从国家指令性计划方面分析,高职高专教育的学制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在既要力保基础文化课教育体系完善和专业课程纵向教学有一定深入的基础上,又要适应学制压缩的要求。因此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应首当其冲。
(二)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虽然应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但科研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教学课时分散充斥整个学年的情况下,在尽职尽责处理教学工作的条件下,很少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科研上。而实施模块教学之后,有了集中的时间,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也可以外出学习先进经验,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缩小我们与知名院校的差距。所以,从学院大局着想,对相应学科实施模块教学会利大于弊。
(三)高职学生的特点大学生生理基本成熟,心理状况比较稳定,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只身在外,学习、生活等方面需要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由于需要、动机、情感、态度、信念等方面的一致性,学生会自愿结成一定群体,这种集体没有定员、无固定组织形式,群体的凝聚力靠成员间的志趣相投、心理相容,其中的成员会相互对比,发现自己的缺点、促成自己的优点。因此,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克服其消极面,正确引导这一群体向着教育预定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严谨的态度、科学教学设计的模块教学可以促进学习群体的形成、引导学生向积极方面发展。
三、高等数学实施模块教学的理论依据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真理哪怕是再向前多走一步便是谬误”,任何事情走向了极端都终会走到它的反面。所以,模块教学模式离不开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一)高等数学的特点“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恩格斯也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学生只有真正领悟到数学的特点,才能对数学产生间接兴趣。从应用性角度看,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工具性、逻辑性和思辨性,学习高等数学是学生对后继专业课学习、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升学考试的必修课。从高等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方面分析,它虽然有一定的严谨性,但它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绝对的线形结构,每一个知识单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高等数学可分为极限与连续、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以及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在保证高等数学基本逻辑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可以从知识体系的纵向或横向进行整合,对高等数学实施模块教学,这一点已经在一些学校得到了初步验证。
(二)集体动力理论大学学习氛围需要学习群体的带动、教师的维护指导和学校的支持。集体动力理论是指来自这种群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即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人总不如集体更优,个体在集体中才能找到自尊、自重和发展动力。心理学家史穆克对课堂集体动力学作过分析,他依据学生自尊、自重的态度和学业成绩变量关系所取得的大量数据总结指出,学生的学业成绩跟他们的自尊、自重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合作学习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甚至高于一般成人的思维水平,范畴思辨性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范畴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或称概念群,思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辩证思维,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探索“为什么”以及事物之间有什么既定关系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活动不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还会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甚至整个环境,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心理学上看,这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们不仅有生理的、安全的需要,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如缺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社会中就一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个体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四)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如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材料,通过学习主体的“意义建构”而获得,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和影响。这一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其基本观点从微观的角度为我们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1.知识观:知识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知识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最后的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将不断地得到修正、完善,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3],这种解释或假设依赖于具体的情景以及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知识包括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非结构性知识是指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或经验。
2.学习观: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是同化顺应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学习是个体在情景化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和倾向力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判断、选择和处理,从而建构起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学习是一个多向建构的过程。
3.教学观: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于外部环境和教育的不断刺激而向个体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引起的个体新需要与其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不一致所导致的不平衡(认知冲突),这是人心理发展的内在原因。教学就是教师探讨如何制造这种“不平衡”,并设法帮助学习者达到暂时平衡,以求得受教育者心智的不断发展。
四、高等数学模块教学的优缺点
(一)为教师合作提供更多时空条件
模块教学要求先后任课教师的教学要具有连续性,实施不同教学计划的教师之间需要横向沟通,教师在教学关系上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因此具有共同的成功机会。教师以共同的课程教学要求为中心,促成集体备课、展开课题讨论,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时空条件(如模块教学的概念部分所述)。
(二)强化教师纵向深加工教材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CAI进入课堂,计算机快速运算和灵活输出的功能,使得复杂的问题可以适当简化,抽象的问题可以适当具体化。根据教育理论,只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使抽象的概念基于具体的几何形象,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领悟所学内容,并且能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具体形象的信息结合,快速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例如,利用PPT进行文字和静态图像的传输、利用FLASH对切线等动态概念的演示、以及利用Maple的二维和三维Graphic功能对空间图形的多角度动态观察……多种媒体软件的结合会在课堂教学中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实施模块教学,教师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发挥先进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不会因时间紧、机器资源少而发生冲突,也能为教师的精心备课、优秀课件制作相对减少工作量。因此,高等数学模块教学与CAI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常规教具所不能完成的复杂教学任务,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为教师更好地交流创造机会相互听课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是,目前教师课时多而分散,课外时间还要处理备课、改作业等其他教学环节,这样教师们在时间上总会有所冲突,因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集体备课的机会少的可怜。实施模块教学,会使教师之间的教学时间相对分散,教师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共同处理学生作业问题和学生学习问题。当然模块教学也存在缺点:模块教学缩小了教师教学内容的范围,如果教师之间配合默契程度不高(如集体备课不充分)、教师的专修能力不强或缺乏上进心,高等数学的模块教学模式就会窄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师资队伍建设起消极作用。
篇10
教育评价改革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大张旗鼓开展的同时,评价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当前我们在处理评价的标准问题上,似乎缺少一种辩证的态度,历史上存在时间之久的单一评价方式是否要随着新课改的大张旗鼓改革而默默退出?深受追捧的多元评价方式是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二者及二者之间存在着哪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合理之处,抑或哪些东西被我们人为夸大了?本文将追踪两种评价方式所应坚守与摒弃之处,试图获得对两种评价方式的整合与超越,从而为当前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
1. 从选拔到测量的单一评价
单一标准评价的历史,往前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封建时期。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评价制度——科举制,其实就是一种单一标准评价制度。以一试论成败,一卷定乾坤。这一时期,“教育功能说”是单一评价存在的理论依据。例如,科举制度为不同朝代的国家机器输送了新鲜血液,强化了中央集权 [1 ]。传统的教育观是一种社会本位观,认为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特殊活动。教育本身就具有选拔功能 [2 ]。单一评价正是迎合了教育的这一“选拔”需要而产生的,它以操作简便、评价客观的优点,成为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发挥着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功能。
在之后的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虽然评价的具体标准不断改变,但评价标准的单一性质没有根本变化。单元考、小考、期终考、中考、高考……形形的考试,成为评价的主要形式,往往最后也就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目的了。心理测量学的智能假设理论是近现代社会单一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比纳、西蒙、韦克斯勒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通过因素分析等心理测量方法,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智能理论。他们认为:智力是由一些基本的因素组成,其中逻辑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是智力因素中的重要成分;这种智能是单一的、恒定的,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个体智力的差异表现在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当前的单一标准评价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数等少数几门学科的学业成绩,并以此为基础辨别出“优生”和“差生”。
总之,由选举社会经由工业社会,单一教育评价随着社会变革,经历了由选拔性特征到测量型特征的转变。但传统的单一标准评价多采用标准化测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并没有给出我们所需要的学生学习的信息,随着人本主义强调对主体意识的关注,单一评价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的发展而受到批评,提倡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观念日益得到重视。
2. 从全面到差异的多元评价
在后工业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空前重视,社会最显著的变革是把社会发展从仅仅关注经济转向对人发展的关注 [3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多元评价理念得到了更充分的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真实世界,并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实在;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个体背景)和外界(情境)的积极交互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而这一交互主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实现。由于学习者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建构自己的主观世界,个体经验的不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有差别,不存在对错之分。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对学习者的学习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给当前的评价带来了新的视角。根据多年对人类心智的研究,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智力: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与自我智力。不同的人在这七种智力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智力领域。多元智力理论主张对学生的评价要在实际生活及学习情景中,从多方面来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允许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其学习。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各学科教学内容如果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评量,那么,具备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各种类型的学生,就会有更好的理解与表现 [4 ]。
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 ]。它是针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的产物,其宗旨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不能仅采用标准化测验的方式,而应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 [6 ]。因此,人本社会在强调培养全面的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富有个性的人,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多元评价理论也经历了由全面型测量到差异型测量特征的转变。
二、教育评价方式的现实考察
不可否认,单一评价及多元评价在其存在的社会背景下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二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伴着自身的不足。
1. 单一评价标准及认识偏差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界对单一标准评价的缺陷有了更为明显和深刻的认识,反对单一评价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其实,客观地思考和分析一下,与单一标准评价直接相联系的,我们可以很快联想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这一教育体制自倡导“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能够沿用至今,根据“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律,它对当时社会的作用是不能被简单否定的,单一标准评价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它应有的选拔和甄别功能,确实为当时社会挑选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大批大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不正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吗 [7 ]?另外,单一评价所依据的智能标准是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这两种能力因素,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重要和基础的能力要求。因此单一标准评价对个体这两种基本素质的强调和重视,并非毫无根据和道理。同时,当前单一评价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标准测验。这一方式操作简单、客观,容易被评价主体掌握,这也是它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在此细数单一标准评价的 优点和功能,目的是主张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客观分析单一评价的优缺点。因此,对单一评价标准的弊端,我们也不能回避不谈。
首先,单一标准评价往往导致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单一评价只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并主要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一卷定成败。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实际问题的解决及学习习惯等各个环节的考查,无法测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内在的思维过程,而这些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评价的不全面让我们很难客观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存在的价值和家长的期望值。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评价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其次,单一标准评价所依据的智能假设是:人的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智力正常的范围之内,天才和弱智仅是少数。诚然,这一智能理论没错,然而以此为基础的单一评价却似乎走向了一个极端。这一评价的目的似乎只是把少数几个“天才”和“弱智”挑选出来,贴上标签,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对于大部分的中等正常的学生,则不管不理,这一评价形式所带来的,往往则是教育的不公平。
再次,目前单一标准评价往往只以学生的语、数等几门学业成绩为标准,强调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分出这个群体的“优、良、中、差”等。殊不知,教育评价的目的不仅是鉴别,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单一评价忽视了这一功能,没有充分重视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把考试得分低的学生认定为“差生”,却没看到这些学生在自我比较中的进步。这种带有耻辱性的标签,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走向不良极端。
由上我们发现,单一标准评价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同时,它所固有的不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谴责。如何在具体的教育评价实践中,正确运用单一标准评价,这给我们教育者们提出了难题。
2. 多元评价标准及认识偏差
新课改进行的同时,对评价的改革也在进行。评价改革主张改变过去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与“以学生发展”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变量的动态考核的评价标准。由于多元标准评价理念是在批判单一标准评价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评价方式存在的不足。首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可育之才。基于此理论的多元评价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表现的差异,这对全面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有开创性意义的。其次,多元标准评价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多元标准评价不拘泥于单一标准测验的形式,主张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这一评价观念把学生从考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健康而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对解决当前学生“减负”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是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纵然多元评价有千般优点,它必然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也有它的“死穴”。
首先,多元标准评价倡导多维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理论上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有意义的,然而在评价实践中,该理念如何更好地操作,真正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存在困难了。目前关于多元评价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操作,研究者们的观点不一而足,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目前多元评价似乎还只是一座美仑美奂的海市蜃楼,在当前的评价改革中还只是理论上的倡导,如何真正指导教育评价,这需要教育研究者们的继续努力。
其次,多元标准评价理念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一理念与当前的课程改革思想是不谋而合的。然而联系到当前的课程改革现实,尽管倡导对学生“减负”的呼声日益高涨,学生的负担却并未实质减少。相反,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越改越难了!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这到底是多元评价理念本身的错误?还是实践过程中对它的误用?拟或是这一评价理念本身就有误导实践的倾向?如何实际地解决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对多元评价理念的一个挑战。
最后,关于评价的功能,目前教育界有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而强调改进功能的趋势,笔者不置可否。但笔者认为,评价的两种基础功能,无论怎么弱化或强调,它都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两种功能必须共同存在。学者丛立新认为“评价的根本功能是甄别” [8 ]。多元评价主张从多维度收集学生信息,然而,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这将是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另外,这些多维度的信息尽管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但学生之间的比较却很难实施,学生之间评价结果的交流也很困难。
三、整合与超越:教育评价方式的发展之维
单一评价和多元评价作为对立出现的一组概念,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我们更多地关注两者的区别,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往往很少思考。其实,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对立的方面,也有统一的可能。多元评价理念是在批判单一评价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克服了单一评价的缺点,在评价内容方面,整合了单一评价内容中的“一”,即对个体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的评价,可以说,多元评价是对单一评价的进一步扬弃。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要从整合与超越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整合:评价标准统一多样,共同服务教育实践
对于单一评价和多元评价二者之间的整合,有学者提出“评价标准的客观统一性” [8 ]观点。他认为,强调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单一评价与主张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多元评价是并行不悖的,两者强调的是评价的不同层面。单一评价注重对基础知识技能的评估,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基础性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所有人都必须学习的,并且存在客观统一的标准;而多元评价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化。两种理念的目的是没有矛盾的。当前的教育实践往往用个性化评价的多样化需要来否定知识技能评价的统一需求,简单地否定了存在客观 统一的标准,这是十分危险的。它容易使实践陷入相对主义的误区,最终导致虚无主义的结果。因此,当前的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多方面的发展;评价标准应当是统一和多样化的整合,共同服务于当前的教育实践改革。这一观点从理论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了单一评价和多元评价的关系,并对两者的整合提出了理论上的建议,给评价改革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警示。
同时,针对多元评价过程中所存在的信息处理困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具体实践中需引进这样一个概念: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某个侧面进行的价值判断 [9 ](它与单一评价有一定联系,为防止与人们头脑中感觉到的同纸笔测验等同的单一评价相混淆,故用单项评价以示区别)。多元评价中的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也可以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由各个方面组成,所以可通过单项评价方式对各个侧面进行评价,最后再进行综合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解决了多元评价实施困难的问题。
2. 超越:消除评价极端,以人的生命价值为最终追求
从“评价”一词的源头对其进行审视和考察发现,英文“evaluate”(评价)由value(价值)根变而来,汉语理解的评价就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由此可见,评价本身就与价值密不可分,评价活动的本质就是价值判断。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作为两种不同的评价类型,区别明显但也不乏密切联系,各有缺点但均能为双方提供启发。因此,对教育评价方式的评价也应超越一元或多元之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对教育的评价就更不能目中无“人”。教育评价应始终将教育中的人作为出发点,以人的生命价值作为评价标准,以人的生命主动、健康地发展,促进人的生命自觉为其追求的根本旨趣。在此意义上建构的教育评价方式是对人生命质量追根溯源式的考量,也是对一元评价与多元评价等评价方式的真正超越。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评价的改革始终是影响其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评价体制与评价标准是实际教育教学行为的“指挥棒”,“评什么”、“怎么评”对教学与学习方式的采用有着重要的引作用,即通常所说的考试“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因此,评价的改革需要慎重和客观,不能人云亦云,在对待一些评价理念的关系上,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去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构起一个健全而有效的教师和学校评价制度,从而最终服务于当前的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郭 昕,朱春晖.从教育公平视角探讨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8-160.
[2]张瑞璠,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苏启敏.成就标准:教育评价视域下的范式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23-27.
[4]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34-37.
[5]柳德玉.多元智力理论对评价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