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4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素质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的思维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构建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功能性文盲”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而他们可能曾经上过学,时至今日,读、写及计算机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简言之,现在“功能性文盲”是指那些受过一定的教育,会基本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生活设施的人,不难发现,计算机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功能性文盲”。
计算机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教学。而软件的易传播性,也是引起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巨大动力,从历史的角度讲,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有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社会向前发展。同样,好的教学软件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随着软件迅速推广全国各地,这就是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正确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么应对汹涌如潮的信息,从而获得自身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另外,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的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3运用计算机培养大学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参与创造”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几千年来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所产生的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至今在全世界大多数的学校存在,虽然有很多教育家批评这种“教师中心论”的观点,但大多数又走向了“学生中心论”的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针对学会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传授多媒体课件“PowerPoim幻灯片”的制作方法时,我们可以先教学生制作一套简单不能修饰的幻灯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其它知识,如加入图片、动画、声音等,再补充“超级链接的应用”介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幻灯片生动起来了,这样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
计算机网络也与其他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特别是学生,当他们面对那些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时,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生网络知识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Internel在方便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同时,各种不良信息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有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也通过网络泛滥,因此必须使学生懂得”网络垃圾“的危害性,让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健康的信息,并能对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如黄色信息、非法信息等J等进行反省,批评和处理,使他们的大脑中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火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的能力,比如对黑客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些黑客从自己的智慧去挑战别人和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陶醉在技术的违法行为之中,学生对此有的想入非非,甚至跃跃欲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努力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综上所述,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只能促进而不能代替,只能是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素质特长因势利导,而不能任意摆布;只能以示范、说理鼓励、表扬诱导学生为主,而不能以批评、惩罚为主,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的成功之路。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为学”,更要教会学生“为人”。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钟志贤.2l世纪学习理念[J].教师博览,2004,4.
[3]L-fSLIC.计算机教师的德育工作.教育,2003,5.
[4]魏宁.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科学思想的缺失[J].信息计术教育,2007,6.
篇2
(一)增进学生对舞蹈艺术的了解。
舞蹈是高雅的艺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舞蹈,但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和感受舞蹈的美感。舞蹈教学能为每个学生接受舞蹈知识创造便利,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对舞蹈基本知识有更为全面了解。学生也只有在对舞蹈基本知识由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感受舞蹈的艺术美,逐渐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文精神、美学艺术、哲学思考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促进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名族、东西舞蹈文化的差异,陶冶情操,感受舞蹈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高尚品格。
(三)推动美学教育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舞蹈是学校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时能感受舞蹈的外观美和内涵美,加深对美学的理解和认识。舞蹈还能美化学生形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在欣赏舞蹈过程中,能更为深入的了解舞蹈内涵,精神得到放松,情感得到满足,带给学生心理上愉悦的感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开展舞蹈教学,推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对策
为更好发挥舞蹈教学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形式。
不仅要学习舞蹈基本技巧,还要学习舞蹈文化课程,掌握舞蹈发展历程、风格介绍、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内容,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舞蹈文化课程。开设舞蹈欣赏课,对古今中外舞蹈作品有更为全面了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舞蹈文化知识。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利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参与式教学法、课堂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对舞蹈文化有更为深入了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提高学生舞蹈文化素养。
(二)重视舞蹈文化教学。
注重舞蹈文化教学,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学生藏族舞蹈时,要让学生知道藏族舞蹈是农牧文化的典型,不仅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还具有高原空旷美,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学习蒙古族、朝鲜族舞蹈时,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详细介绍,知道舞蹈所表现的民族风情、地域特色、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蕴等内容,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促进舞蹈教学效果提升,增强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
(三)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舞蹈表演,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以活跃学生思维,更好投入舞蹈欣赏之中。要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舞蹈欣赏,让学生多看舞蹈作品,多听舞蹈歌曲,多用肢体语言表演舞蹈,从而让学生舞蹈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唤起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更好欣赏舞蹈,加深对舞蹈文化的理解,逐渐提高自身舞蹈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舞蹈表演并参加艺术实践。
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舞蹈表演的机会,通过排练剧目,让学生在舞蹈表演时正确抒感,加深对舞蹈文化的理解。还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并创编自己的作品,反映校园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表演和作品创编中加深对舞蹈文化的了解,形成自己的真实体验,提高舞蹈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
三、结语
篇3
Taylor于“时间—动作研究”当中最早提出了与素质相关的研究。“素质是一个人或个体的基本特征,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G.McGlelland如是说。大学生创业素质是集“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一体。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等;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创业方向的行业知识、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创业能力是在创业活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念还有创业个性。创业意识是动力源泉,创业知识是重要基础,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创业能力是核心要求。各个要素在创业素质结构中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又是彼此独立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2大学生在创业中显现出的素质缺陷
2.1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有的学生在性格上具有个性较强、缺乏宽容、合作精神的特点;有的学生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实践锻炼的渠道和体验,有的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果断性和坚韧性,不敢创业;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2创业知识单薄,发展后劲不足
如今,很多高校都提高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分别开始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展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来实现,并且大多数是通过团委、学生会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导致学生管理企业和运营企业知识匮乏,缺乏技能的训练,难以满足社会对创业素质的需求。
2.3创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自身职业能力素质的高低一定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当下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独自承受挫折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团队精神缺乏,奉献精神不足,缺乏诚信意识等等;有的学生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任由创业机会流失,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有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能力,导致运营失败;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总成为孤家寡人;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好创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教育培训以及职业实践等等,从而从整体上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创业观念不尖端,创业心理品质较低
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等待和依靠的思想,并不是积极地去探寻创业的机会,就想着毕业后有份工作就可以;有的学生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还有一些学生好高骛远,只想所得,不讲付出;有的大学生还没有做好进行创业的准备,在压力面前一蹶不振;无法直面在创业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在过程当中出现“挡路石”时,便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四化”模式
3.1师资队伍专家化
一是作为创业教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职业道德、政治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要积极进行与创业有关的的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二是高校中也应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及学习,如大学生创业教育KAB讲师,SIYB讲师等,使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道路更加的专业化。三是针对创业教师的授课形式而言,其应积极采用课堂讲授与企业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并加之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户外训练等新颖的授课形式,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创业的知识,达到对其全面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四是创业教师应当在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亲身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从而使得教师可以对企业的运作以及发展等过程相熟悉,使得其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3.2课程模块化
一是高校对于社会需求的动态要及时加以关注,并对市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加以掌握,彻底将高校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情况予以转变。二是创业课程要打破“单一学科”的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结构模式,要改变以往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体验式学习、自主学习并重的教学方法。三是高校应构建集全程性、多层性、基础性、渗透性、实践性、体验性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建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型,四个模块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模拟模块是依托、活动模块是载体、实践模块是重点,四个模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建立多学科互补交叉的,动态多层的教学体系,多维度进行应用,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以期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3.3校园文化职业化
篇4
(一)系统性原则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状况不是孤立形成的,它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学生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设施环境、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形成共识,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在此前提下,根据当前独立学院的实际,着力从完善独立学院的设施环境、优化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丰富校园人文活动等方面构建适应独立学院实际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意识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等是保证该项工程成效的关键要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二)以人为本原则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上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其侧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的锤炼、善恶美丑与荣辱观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塑造,进一步优化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结构,陶冶其性情,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的进一步自我完善,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的应用型人才。
(三)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原则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文素质终归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即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指导思想统领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与在内容上,都必须体现和把握这一原则,努力使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合力,共同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意识层面——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它高于知识和能力,却又与二者紧密联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表现。为了使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在大学里应当重视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专业素质教育便是完成科学技术的学习。而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人文素质关乎人的思想、精神、情操、道德、意志、动机,等等,而这些要素都会影响到人的技术能力的发挥;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人的人文素质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偏离有可能使得人的技术能力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危害人类社会或者国家的破坏力。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的价值和精神。它的最根本功能是对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塑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健全的人格。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由于其在文化基础、社会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只有更加注重对这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品德、心态、兴趣和爱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器物层面——加大投入,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人文素质教育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同。人文素质的提升,更多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同化与吸收,它和主体所在的环境直接相关。因此,有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强化器物层面建设,具体来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1.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校园的硬件环境包括学校建筑、校园规划、班级设置等,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独立学院的举办方要认识到建设一个具有人文气息校园的重要性,舍得投入,在校区的规划与设计方面多下工夫。例如,增加体现科学人文精神的雕塑、建筑等人文景点的建设,增加图书馆藏书中人文类书籍的数量和种类等。要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与高校教育的目标,结合学院的历史与发展沿革,精心打造设计,并在各个建筑环节与细节上尽可能地增加人文气息,让大学的精神、人文的内涵与理念蕴含其中。2.校园软件环境的建设校园软件环境方面,主要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校园。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外在表现,也是独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所共有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根据独立学院学生人文视野狭窄,人文精神缺失,但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意识及社会活动能力都比较强的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办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特讲座,提升大学校园人文气息,帮助大学生营造浓厚的的人文环境。二是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成立如摄影、武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举办诸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科技节,等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篇5
一、国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和安全,预防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1]。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军事训练相互穿插的教学特点使得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纪律养成、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素质锻炼四个方面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 育、智 育、体 育、美 育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四有”新人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全面提高大学心理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心理潜能开发、性格塑造、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将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看,两者虽在知识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两大方面;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上。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90后”大学生,因此,这群大学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这些特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以及心理潜能开发三个方面。
(一)心理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也即智力因素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能力包括有算数、知觉速度、语言理解、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归纳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其总量被称之为智力。这七个维度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实践效果。初入大学校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老师上课进度快、内容多,难以跟上。若想要掌握好一门知识技术,这要求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相关知识的贮存上,而且表现在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上,这考验着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能力。现代智育观提倡信息的贮存与提取并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因此,为了学生智力教育的开发,学校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启发性教育的途径,关注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以及应用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心理动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动力系统由除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构成,对人们的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动机方面而言,大学生在经过数年寒窗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不如初高中时期严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之就业动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意志方面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其一,自觉性的提高伴随惰性的存在;其二,理智感的提升但自制力仍显薄弱;其三,勇敢但毅力不足;其四,独立性大幅度提高伴随依赖性、逆反性的存在;其五,果断性增强但仍显冲动。就情感方面而言,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的不关心,缺少爱国主义情感。另外,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表现为不热爱集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能够满足快节奏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的勇气等。
(三)心理潜能教育心理潜能教育主要包括创造力、观察力、发现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弹性对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重价值观碰撞,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拥有独树一帜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练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都是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国防教育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上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军事理论教育以及国防军事训练都能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潜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国防教育在心理能力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述、资料片段的播放等方式生动地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先烈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呈现给学生,能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们以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更能做好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和评价自我三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可在闲暇时查阅老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例如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对于大部分不擅长做家务的“90后”来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削弱依赖性。其三,多种多样的军事训练方式,例如团队竞技、小组竞赛等比拼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会竞争的涵义并学会合理竞争的方式、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国防教育在心理动力教育中的作用军事训练活动是高校新生入学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实践锻炼活动。集体的生活与活动、严格的训练、观看与战斗有关的影片以及唱军歌都是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军事训练内容,能促进“90后”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军事理论教育也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对心理动力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军事理论教育中的国家安全环境教育和国际战略形势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这类教育可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功效。军事训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军事训练的团体性和军事对抗的竞争性。教官以团体为单位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多个团之间的对唱联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士气。同时,军事活动中所设计的对抗环节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因此,国防教育以其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提高心理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意志方面,历史上伟人成长中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入校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亲身体验富有挑战性的艰辛的军事训练,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细心大胆的品质。同时,在军事训练期间,教官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大学生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现代军人身上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面对失败和挫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少大学生也把教官当作自己的榜样,认可并学习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因此,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可保证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在动机方面,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国防教育强调的“军令如山倒”在很大程度上可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动机。这种强化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指的是教官用命令的方式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强化;内部强化则是指学生的自我强化。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所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畏难情绪,导致逃避军训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官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通过走正步、站军姿、军事越野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以此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国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潜能国防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地促进身心潜能发展的平台。国防军事训练一般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会开展,这不但是一个展现个人风貌的机会,也是显现个体差异的舞台。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学生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学生性格张扬,外向活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在训练中的表现也会各不相同。将他们放在同一团体的情境下,成员们可以相互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例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坚韧不拔,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开朗、活泼。根据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军事理论教育包含有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的。通过学习前沿的、尖端的军事科学技术,启发大学生探索其中更为新奇的领域,可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要从多角度剖析各种各样复杂的战争现象,从中提炼出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从多个角度正面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国防教育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它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以及心理潜能三个方面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能发挥其育人的综合效益,又能使学校国防教育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影响力。
四、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一)国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记忆力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因此,在进行国防理论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记忆特点,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授课 过 程 宜 循 序 渐 进,并 为 学 生 留 出“疑点”,避免过多的机械灌输。这样将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潜能教育更好地嵌入国防教育当中,不但能加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力,还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国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保障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军事训练方面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例如军事技能对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理论课对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效果,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帮助较大。若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功效,国防教育改进需有针对性。“90后”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年龄、性格、认知结构等心理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国防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培养意志力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军事理论课程的授课要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生动形象的战役战例为依托,深入浅出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6
与传统的素质教育相比,信息化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将素质教育场所从课堂搬到网络,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大学生对网络独有的喜爱,这种喜爱,将会使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素质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素质教育有了自己的应用平台,并成为智慧教育平台的重要部分。在这个创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共享素质教育教学资源,也可以参与谈论互动,这种网络互动形式,远比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受欢迎。三是素质教育信息化实现了素质教育过程时空的开放性。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同时容纳更多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谈论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固定的界定约束,非面对面的思想与观点的表达,使得教师对学生素养的了解更加充分和透彻,有利于老师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素质教育的课堂补充。四是素质教育信息化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传统的素质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内容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设定;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成为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这与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不相符。而信息化的素质教育,让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角色也会更加突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智慧教育的信息化素质教育形式,不但是一种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创新,更是极大限度地实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
二、信息化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等成分。教育信息化中运用网络充足的资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抽象道理化为学生可具体看到的真人真事,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树立真、善、美的情感,培养学生识别假、恶、丑的能力,再内化自己的言行,直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其次,由于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学生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教育信息化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已引起素质教育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加之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系统技术,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与思考。第四,教育信息化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对复杂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信息化素质教育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接入方式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时的教育活动。希望学生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或者终端都能够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共享的素质教育课程资源,这就对网络运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是运营与管理共享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在校园内的方方面面,学校的运营和管理现在也已经非常依赖于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以前我们很多的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OA系统都是封闭运行的,不能实现信息的开放共享。而现在,学校需要更加智能的管理,需要信息沟通打破管理内容之间的边界,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全校信息数据的共享。第三是终端的智能化。如学生的一卡通应用,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智能终端的应用扩展,学生人人都有手机,将一卡通和智能手机结合,既可以实时的通信,又可以解决素质教育从课堂内迁移到课堂外的问题。除了上述对网络运行环境的要求之外,信息化的素质教育还对网络环境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工作的老师,需要具备较熟练的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和敏锐负责的观察力,并能够设计出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网络互动话题。
四、结语
篇7
(一)缺乏法律理论知识
法律理论知识是高校学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在一定的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以及整体化的一种理性思维体系,也是现代法律观念在理论上的表现。具体来说,它具有形态系统化以及指导性地位等特性,它是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科学的法律意识并形成出色的法律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如果没有对于法律知识的全方位的了解与科学的认识,就无法形成较高的法律能力以及科学的法律意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整体上缺乏对于法律知识的全面了解,并且他们对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部门法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
(二)淡薄的法律意识
随着在我国公民中深入进行,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思修课的学习和其他的相关途径,他们了解并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的基础法律知识,能够了解到依法治国方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然而,在思修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较少以及课程的安排不多等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偏重于对于基础法律知识的讲授。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仍然缺乏对于法学中的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的了解。在发生日常纠纷的情况下无法用法律理论知识将其解决。同时,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于法律本质的认识,还缺乏应有的权利意识。一部分的高校学生错误的认为学生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也就是这部分学生只有被动的法律意识,并没有主动的法律意识。
(三)欠缺法律能力
这里所说的法律能力指的是能够体现出大学生的具体的法律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了护法能力、守法能力以及用法能力三个要素。在当下,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第一,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守法的自觉性,近一段时间内,大学生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在我们身边的大学校园里,人身伤害、诈骗、盗窃以及性犯罪等案件出现的频率并不低,状况不容乐观。第二,大学生使用法律的能力比较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应用法律。第三,在高校学生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仍然不够普遍,大部分的学生缺乏能够与违法犯罪的行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勇气,护法能力比较弱。
二、如何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
(一)应在大学生中加强对于法治理论知识的相关教育
要想使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就离不开大量法律知识的积累。学生只有做到知法、懂法后,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到用法、守法以及护法。才能够把法律法规变成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对于大部分非法学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法学知识都是通过思修课程获得的,由于大学课程中的思修课程安排有限,无法让大部分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理解并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尽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向广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让大学生即使在课外也可以更好地加强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相关学习。如果学生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越多,他们所具备的法律素质也就越高。这样他们就可以对自身的法律意识进行更好地培养,也可以使自身运用法律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高校应建立起比较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
在各大高校中的法制教育里,应努力促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的确立,并且与高校中的普法教育相配合,不断对社会中的法制环境进行改善。在现阶段这三个方面里,学校的法制教育应起到首要的所用,但由于高校中关于法制课程的课时较少,内容较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学校会采取上大课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一来就十分容易造成学生关于法律知识的认知层次出现不同等情况,无法使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各大高校可以除了开设法律基础的公共必修课以外,还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的法律课程,以便哟与不同层次法律知识的学生来进行选择。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系里向教务处申请希望增设的法律课程,经过汇总以及整理工作后,教务处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再根据本学校内教师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从而减少在课程设置上可能出现的杂乱情况。
(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各大高校在实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中既要对法律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还要将其与典型案例以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第二课堂,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以及深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直观的、生动的法律教育。
(四)还要注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生动有趣的讲解往往比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反问与设问等提问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的启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另外,还要注重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篇幅不长的专题论文来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进性培养;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问以及对辨析题的解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等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以及锻炼;对于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赌博、抽烟、打架、作弊以及喝酒等不良行为,要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约束,也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篇8
文学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认识到人文教育在促进民族和国家振兴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涉及到环保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等教育。而文学教育则是以文学作品为途径来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活动。文学教育与学生提升精神境界、健全思想品德、增强审美能力、提高读写水平、掌握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直接关系,其在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时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概况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设计高校课程体系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此现象在学分和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出来。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将其与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调剂与补充,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使其逐步边缘化。在课程和师资配置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教学随意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学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研究出推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新措施。
(二)校园文化没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园文化实践与课程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延伸了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到网络,但很多人没有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在此背景和环境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特别必要的。就现在出现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整体和特色设计,部分高校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开展活动、增强人文景观就足够了,造成特别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于透视心灵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的“真实”,但此“真实”是浓缩和提练历史与生活,所以体现出传神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灵魂,更加广泛地传递真理,使其更加具有哲学的意味。高校大学生既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明修养,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康德所指出“能够征服精神的两种事物,人们越是深入的思索,越感觉敬畏和赞叹,此事物是心灵的法则与头上的星空。”而现阶段此方面却让人担忧不已。当道德准绳和心灵法则被忽略时,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因此,文学艺术在透视心灵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性质,以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进行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的好方式。文学艺术因为其形象更生动、直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教育的作用。通过审美和艺术修养,转化世俗、引导人们,建立起人人都尊重人性、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修养高的人,是知书达理、善于审美、超越世俗功利的人。而目前,传统的流失直接造精神的匮乏。文学作品是弥补缺失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运用其生动的形象揭示真理、抒感、再现生活,让人们在文字中体验并提高审美,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
三、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设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育为重点,科学的安排课程是提高课堂教育水平的关健。借助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推广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优秀方式。文人素质教学中以通识教学为重要载体,兼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通识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大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不但能体现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也要拥有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在艺术类、语文课上提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要增加古代汉语、修养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经典文献等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实际为切入点,以学生专业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具体情况,明确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种类,让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形成互补与互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情境教学等,围绕着学生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互动中让师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文人素质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环境使其拥有生动的思想,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成为营造教育环境的人。”高校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要建立起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具有优雅格调的文化环境,逐步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借助诗社、文学社等活动以及进行征文比赛、人文讲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持久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够强化教育目的、突出校园氛围,建立校园文化对于塑造性情、培育情怀、陶冶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推动高校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融合,建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文学教育在透视心灵、传承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要逐步树立起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品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境界、有道德、有志向、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05).
篇9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茶文化与美学
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物质之美在茶的色、香、味。茶之色清新怡人,茶之香悠远轻盈,茶之味甘爽清冽。品茶的物质之美,是茶给人生理带来直接的愉悦感受。精神之美则是品茶之美的另一境界――意境之美。这是因茶的清香、甘爽带来的愉悦感受,并由此幻化出的意境:松涛、田园、高山、流水……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带入一个轻松、闲适的氛围中。另外由饮茶而产生的诗、画等艺术作品则是意境之美的升华。诗歌因其独有的韵律和意境表现力,使其与茶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历朝文学名家都曾留下不少有关茶的名词佳句。杜甫曾在《重游何氏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的愉悦心情、优美的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可以说茶文化与美学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二)茶文化与传统哲学
茶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庸、和谐思想的核心是“和”。所谓“和”是恰到好处,是理性的节制。“和”是事物两端间的平衡。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和折中主义,而是对立中求统一。目的在于将事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中,既非“过”又非“不及”,是一种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以及事物与外部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存在状态。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茶性平和,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的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传统儒士多饮茶,就是在饮茶时感受那种和谐的意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
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语意是抽象哲学范畴的“道”要“法”“自然”,且须“法”“自然”。这表明,自然是道家最尊崇的哲学层次。一切万物皆应效法自然,并从中汲取规律适应自然。在茶文化中,饮茶是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之物的奇妙。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之真谛,享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三)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茶性温和,饮茶使人保持一种清醒自然的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古代人品高洁的君子通常在饮茶中寄托自己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饮茶亦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另外,烹茶、煮茶对器具、水源都要求严格,需要十分洁净,不能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因此,人们常将茶与人品相关联,强调茶的君子特性。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里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诗人把茶的淳朴特性升华到人格品质的高度来赞美。由此可见茶对当时人们的人品修养产生的影响。
二、茶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作用
(一)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茶文化中包含有饮茶的起源,茶饮在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茶中珍品,十大名茶,茶具制作的技艺文化。另外还有饮茶风俗,茶与文学:茶诗、茶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门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文化教育通识课。通过传授茶文化,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茶文化的精神培育功能
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和接受,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茶文化的精神功能还在于引导和修正因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引发的“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快餐文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产物。“快餐文化”既给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的价值取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青少年因心智的尚未成熟更易受其影响。茶文化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有质朴、平和的精神品质。在大学生中加强茶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促进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谐思想,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包容,从而摈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教育大学生培养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茶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多元文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对茶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西方中心观”为主的发展思想对世界各国的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当前我国仍处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青年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浪潮中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三)茶文化中的养生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推广,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茶文化中养生功能的理解。让他们了解饮茶对缓解个人紧张压力,排解心中烦闷,形成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都有一定帮助。而且通过饮茶可以体味到自然世界的淳朴之美,达到返璞归真一种精神境界。另外,茶味甘洌,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等。饮茶还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帮助消化等功能,有助于养生和健体。
三、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措施
1.在通识教育的公选课中设立专门探讨茶文化的科目。目前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但影响力和传播程度却无法与文学、艺术赏析等传统文化素质课相提并论。往往视讲授老师个人对茶文化的研究而定,属于非常设科目。那么,提高茶文化素质课的地位,提升任课老师的研究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该课规范化和体系化,从而便于在高校中进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也可以利用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3.围绕茶文化,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经管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的品牌推广,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就各地茶俗、茶的文化历程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四、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积极意义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开始职业学习到结束职业活动,一生中职业活动的全部经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受社会背景、经济环境、文化氛围、家庭生活、心理素质、生理条件、机遇挑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造成其对职业生涯的规划需要动态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综合分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正确总结、评价自身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为这一目标的实现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提高等行动计划,并对计划的每一步做出合理的时间、顺序、方向等安排。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11万人,2010年更达到630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在深度剖析自我,客观分析从业环境的基础上,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摆脱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惑,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蓝图。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
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每个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都不尽相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是一般而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剖析评估自我、分析社会职业环境、定位职业目标、制定策略与落实措施和不断总结调整五个环节。
1、剖析评估自我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剖析评价自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键的第一步,深刻的剖析自我,正确的评价自己,是获得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自我剖析评估主要包括,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专业等因素。例如:了解自己的中心兴趣是什么,兴趣类型是愿意与人接触还是愿意与物打交道,喜欢抽象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还是具体的按部就班的工作;自己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属于哪个层次;自己的气质属于胆汁质型、多血质型、粘液质型、抑郁质型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总之,就是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一个人在自我剖析评价的过程中善于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认识自己。
2、分析社会职业环境
人是属于社会的,具有社会性,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兴衰、科技的创新、企业的竞争等社会职业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依赖于社会生存、生活的个体,每个人只有顺应社会潮流,根据社会职业环境的需要扬长避短,尽最大努力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社会职业环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现状与预测、自身状况与社会职业环境的关系、自己在社会职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自己的期望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差异等。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这种社会职业氛围中,究竟有多少职业选择空间?这样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具有现实意义,便于操作实现。
3、定位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的核心就是定位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按照时间跨度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基于对社会职业环境的理性分析,结合自身条件,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定位。只有树立了目标,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才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走向成功。
4、制定策略与落实措施
为了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实施策略,行动计划,把我们的目标量化为一步步的行为,通过具体的措施去一点一滴的落实,最终实现职业目标。实施策略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业务素质教育、能力提升培训,潜能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实施策略措施要具体可行,容易评估。
5、不断总结调整
在实现既定的职业目标过程中,一方面会有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随着自身职业技能的强化、认知水平的提高等,使得实际的职业行动结果与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所偏差,为了调和社会、组织的需要与自己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偏差、矛盾,我们需要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行动措施。从而保证最终实现人生理想。总结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中,通过对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以及对一些大学生就业后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自我认识不足、规划脱离现实、行动策略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为:
1、职业生涯规划好高骛远,路径设置不合理
当前不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冷静的头脑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抛开自己的兴趣、理想、专业,盲目期望过高,总想一步到位,认为只有在前沿城市、知名企业、国家机关从事高地位、高收入或热门职业才是真正的理想职业,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贫困、边远地区、中小企业去发展。为了所谓的理想职业不少大学生忙碌着考取各种证书、选修不同的专业,继续着考研考博,还有些大学生为自己准备的多种职业生涯规划,每一种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果都各不相同,之间有缺乏内在的关联,全面撒网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核心职业目标的不清楚,使自己迷失方向。
2、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策略实施缺乏针对性
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不明确,就很难有针对性的去制定策略实施计划,我们经常见到为了积累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做起了兼职工作,例如做家教、搞促销、跑业务等,还有些为了拓展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气质,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形体训练等,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给人的感觉是虽然极了了很多“资本”,可惜都每一样缺乏竞争力。
3、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勇气进行挑战
任何一部成功的跨越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职业目标的实现也不例外。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竞争如此激烈残酷的今天,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几次的困难、失败在所难免,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面对挑战缺乏勇气、恒心、毅力,一部分大学生一旦碰壁就心灰意冷,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抱怨社会没有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怀抱,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搭建一个高层次的起点等等。。
三、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自身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新路子。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教育的思想要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将科学的职业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将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人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这对于大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了解自己
高等学校应该引入行对成熟的职业测评软件,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性,评定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和明确的动机需求,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针对特定个体的职业发展指导行建议。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我、逐步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引导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职业发展定位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是基本依据,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咨询老师还需要凭借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
4、以社会为导向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能否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对社会的认知度,加强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了解自己在职业人群中的位置,使自己的发展具有针对性、选择的职业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根据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才不至于屡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