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第二课堂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第二课堂总结

篇1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现状;调查研究; 数学社团

大学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本身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化的人积极转变,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进一步需要,高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高校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为了构建科学的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课题组于2012年2月-5月期间对我校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期望通过这一调查能够清晰把握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状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概况:

在我校两个校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2份,回收问卷占总数的88.2%,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和代表性。主要对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参与的现状,总结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更好的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依据。

在调查的样本整体中,男生占66.1%,女生占33.9%,男女比例约为2:1,男女比例符合我校作为工科院校的实际;大一占样本总数的50.9%,大二占样本总数的45.8%,大三占样本总数的3.3%,样本的年级分布也符合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主要面向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分析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了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生占仅29.7%,而不了解(48.4%)和说不清(21.9%)的学生占了大多数(70%以上)。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4%)认为二者都重要。

有近一半的学生(47.4%)认为很有必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仅有少部分(17.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而剩下(34.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我们必须想办法吸引他们今后积极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在参与渠道上,希望通过数学社团各类活动占比重最大,其比重接近40%,其次是课外补习班和各类比赛,两者总比例超过50%。此外,知道(75.3%)并愿意参加数学社团(50.9%)的学生也占了大多数。可见,我校以数学社团作为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载体是被学生接受和欢迎的。

对于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这一问题,“锻炼自我”与“丰富校园生活”两种答案比重较大,分别是48.8%和38.9%,而“扩大朋友圈子”也有30.4%的学生选择。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都较强。

从参与目的来看,我校大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呈理性表现。其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所占比例最大,占62.7%,其次是“兴趣使然”,占28.6%,。而 “无目的、打发时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低于8%。

在对我校现有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满意与否,39.8%的学生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50%的学生选择“一般”,而低于10%的选择“不满意”,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惠及了绝大多数学生。

约3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存的最大问题是活动类型少,另外有约26%的受访者认为是活动宣传力度低,有约22%的受访者认为活动单调有局限性且受活动经费、地点等限制。

近半数的受访者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娱乐性欠缺不太满意,希望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娱乐性和意义性,使得娱乐与活动相结合。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能增加活动的种类。这表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力度和补充效用还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学生对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持肯定评价,另有部分学生在肯定基础上指出了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不到位,不能学以致用等。

三、结论与思考

1、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分析

(1)学生对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强烈的需求意识,但受学业、宣传力度、活动形式等影响参与的程度。调查充分显示了我校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烈诉求。但是同时也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仍然较深,大多数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选择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折中措施,所以偶尔参加与几乎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2)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差异较大。从参与动因来看,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首先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参与,盲从或打发时间而参加数学第二课堂的比例很小。从参与形式上,不少同学提出希望增强数学第二课堂的多样性,扩大活动种类,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等。

(3)学生普遍认同数学第二课堂以数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数学社团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应用数学社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问题及对策

(1)参与和不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学生形成两个群体,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目前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积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为此,应加强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努力构建适应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第二课堂经费投入,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利物质条件;进一步做好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和扶持,继续扶持数学社团活动的开展,推动数学第二课堂稳步发展;健全数学第二课堂激励机制,将学生数学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奖、助学金的发放等紧密挂钩。

(2)同学们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要求呈 现多元特征,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希望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这说明目前我校大学生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不同要求,希望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情况,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3)数学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要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科研活动。调查显示,我校的数学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的认可和参与,但同学们参加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和教师们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开辟数学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活动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傅进军  大学校园文化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英杰 刘宝存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北京林业大学从1998年开始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将党校、团校的学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并入“第二课堂”,交由学院团委负责。“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认证从2001级新生正式开始实施。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是以量化的形式对“第二课堂”实施效果进行考量的体系,它将学生的“第二课堂”表现予以分数定量,与学积分共同构成综合素质得分的评价制度。其量化结果与“三好学生”评比、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荐、毕业分配等有机结合。体系评价内容由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德育)、学术竞赛和科技创新(智育)、文体艺术和身心发展(体美)、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等部分构成。

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笔者以北京林业大学2007、2008和2009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学生“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执行情况以及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10道问题,涉及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认识、看法、影响、收获等,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存的价值和意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通过对问卷原始数据的整理,分析出现存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一)“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总体认识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的学生分别占10.3%、82.8%、6.9%。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关注程度,12.6%的学生很关注,因为跟评奖评优、推研直接挂钩;72.4%的学生一般关注,平时参加活动不会受其影响,但还是希望分数高一些;剩余15.0%的学生不关注,觉得分数高低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对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能鼓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超过7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可以考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自己不会刻意追求分数的高低;1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评奖评优以学积分为准就好了。大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必要程度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3.1%、85.0%、82.0%,由此可见“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大学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数学生也肯定了其在大学成长阶段的积极作用。

2.“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影响当被问及平时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想法时,17.2%的学生首先会看“第二课堂”是否有加分;50.6%的学生选择以喜欢为主,但如果有加分就更好;32.2%的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喜好,不在乎是否有加分。当被问及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初衷时,29.9%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第二课堂”分数,而选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打发课余时间、挣点“外块”及其他的学生分别占48.3%、20.7%、4.6%和3.5%。当被问及“第二课堂”分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的看法时,有40%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比例,40%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变,只有20%的学生认为应该降低比例。“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促进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影响很大,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活动的选择。多数学生希望参加课外活动能够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能带来“第二课堂”的加分。部分学生认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占综合素质的比重应该加大,至少应该维持不变。

3.“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影响当被问及“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积极影响时,24.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综合素质,在学习之外促使自己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10.9%的学生认为综合名次上升,在评优时获得了更高的奖学金;18.4%的学生认为心理得到满足,平时的工作和活动受到了肯定和认可;19.0%的学生认为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学习和参加活动互不耽误;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还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

当被问及希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获得什么时,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64.5%的人选择了展示自身才华;大二学生中57.8%的人选择了培养组织、协调和策划能力;大三学生中超过80%的人选择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大四学生中90.6%的人选择了就业能力提升以及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好地认识社会。当被问及对“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各项分数设置的看法时,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78.6%的人认为应该提高体育比赛等体美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兴趣和爱好;大二学生中95.3%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学生组织工作考评的比重,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大三学生中67.4%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学术竞赛、等智育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以学业为重;大四学生中57.2%的人认为应该提高献血、志愿活动等德育项目的比重,鼓励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当被问及在所有计分项目中哪一项得分最高时,不同年级学生的答案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2008级某班学生(共29人)的调查样本为例,得到如下分析结果从表1中可见,在2008—200年(大一学年)“第二课堂”评价体系计分项目中,29名学生中有10名选定体美项目分值最高,8名选定德育项目分值最高,这两项合计占62.1%;在2009—2010学年(大二学年),学生组织项目分值最高的学生占55.2%;在2010—2011学年(大三学年),学生选定分值最高的是智育项目,占37.9%。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活存在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刚入校,更希望在同学中展示自身才华而渴望被认知;大二学生更希望在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而渴望被认可;大三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希望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得以应用,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而渴望被认同;大四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和就业压力,更希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实习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而渴望被认证。

(三)“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影响

“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具有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调查人员在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2007级、2008级、2009级中各选取一个班的学生为调查样本,运用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第二课堂”与学积分排名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分析出2007级、2008级、2009级“第二课堂”排名与学积分排名均显著相关,学积分排名越高,“第二课堂”排名就越高。可见,学习成绩越优异的学生越会关注自己的“第二课堂”成绩,“第二课堂”排名相对也较高。这并不难理解,因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直接与评优、推研等挂钩,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肯定不希望因为“第二课堂”分数不理想而失去机会。同时,由于“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中所占比例有限,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即使取得较高的“第二课堂”成绩也很难改变局面,所以他们往往并不寄希望于“第二课堂”的分数。

三、加强“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应突出评价体系的教育性高校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第二课堂”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载体,运用教育评估的理论和系统管理的方法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检查、总结、判定和反馈,为学生综合发展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第二课堂”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提供平台,同时还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协调发展。

(二)“第二课堂”应满足学生多元化思想的需求,突出评价体系的普适性“第二课堂”的活动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意追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满足学生在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需求方面的需要。既要重视参与者在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实际目的,又要重视参与者在发展个性、蕴藉感情、闲暇愉悦、人文关怀上的需要,形成自发参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氛围。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对象,适时转移工作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年级中开展以激发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三)“第二课堂”要抓住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评价体系的导向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年级的教育重点,“第二课堂”教育要确定相应的侧重点:一年级新生以适应性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学生干部培训、党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为主;三年级学生以科研素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为主。基于不同年级,“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各项目内容、比重可以有所不同,把综合素质认证与丰富、灵活的教育内容统一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处于什么阶段就做什么打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管理时间和规划生活的能力。“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应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审美修养等,又要预防引导失灵,避免“因为分数,所以活动”现象的滋生蔓延。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第二课堂

一、当前第二课堂建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面临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形式单一,方式方法需进一步延展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教学形式,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还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手段简单的特点。在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灌输式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自娱自乐,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的鲜明写照,理论知识与相关实践的脱节,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学生知识吸纳、消化、接受的积极性,实际动手的能动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解决第二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第二课堂应用的教学技术设施落后

先进教学设施的应用与提升学生的第二课堂参与兴趣相得益彰。例如,建立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新型技术与媒介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更加简便快捷,一目了然。优质资源共享更能节约学校、师生、甚至校际之间的交流成本。但是目前,对先进教学技术设施的更新严重滞后,第二课堂教学设施不完备,教育形式也比较老套,甚至意识不到紧跟时代趋势的重要性。这成为制约全方位提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

(三)第二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理念缺乏

双维互动,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特点,不仅要从第二课堂本身找问题,大学生本身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也出现了某些现实性问题:

1.当代大学生的超前思维比较活跃,创新创造意识上,往往天马行空,但贴近生活实际、能够产出成果的科技实践活动不够。学校的课堂教育会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部分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丧失了问题意识与想象能力。

2.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科技创新缺乏开发理念,很多成果仅仅停留在“体验型”,难以成为“转化型”和“应用型”。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国家级、省级“挑战杯”“科创杯”等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均在资金、政策以及学业综合测评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以期取得良好成绩。但这种功利性的参与目的,使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也渐趋强烈,目的仅仅停留在拿了多少学分、拿了多少奖学金,能否在保研上提供助力等等。而有些高校反过来又以此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提高比赛成绩,扩大高校知名度。长此以往,形成的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导致很多在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果“急躁冒进”,甚至“小富即安”,稍有阶段性成果就“急停跳投”,匆忙鉴定、报奖,不愿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研究。这种情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当然,也就难以产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

二、以第二课堂建设为途径。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情况

下面以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分析我院的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情况。

(一)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注重第二课堂建设的制度规范。第一,以大化小,推进制度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改变原来学院统管模式,成立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化整为零,并以此作为我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实施。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包括教学质量办公室、分团委和协同创新办公室等三个模块,分工负责,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师团队的组建及各种科创活动协调;学院分团委主要负责涉及到学生本身的一些事物,包括学生队伍建设、具体的活动情况等等;协同创新办公室是适应新形势下专门设置的,对接学校的协同创新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外交流,包括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等等。第二,师生协同,共同推进。我院历来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尤其在新形势下,更加鼓励教师关注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加入创新创业小组。同时,进行制度保障,对教师个人提出要求,不但个人责任心要强,而且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小组成立以后,组长由精挑细选的教师担任,负责统筹整体事务,组建和管理团队、安排小组科创活动、负责活动总结和成果记录等等。更重要的是,建立考核退出机制,不只针对小组的学生成员,对参与小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也要考核,如果不符合创新小组的考核要求,就要退出。第三,从吐故纳新的角度,注重学生科创团队的建设。我院依托于第二课堂建设而成立的各种科创小组的学生成员选拔工作,具体由分团委负责,每年至少安排1次科创小组成员选拔补充工作,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学生中招收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尤其那些曾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者优先录取。但限静J他们的参加小组项目数,原则上每名学生只可以加入1个活动小组。第四,其他章制度建设。学院补充修订了第二课堂建设实施小组的经费管理制度、竞赛管理制度以及活动考核制度,为第二课堂建设与长期有规划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重建设第二课堂素质培养体系。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我院通过与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科创小组成员教师以及校外用人单位充分交流沟通之后,认为第二课堂素质培养体系可以通过建设六个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来体现,这六个小组都要结合专业特点,拓展课堂教学,注重实践能力,通过实训项目开发和科创竞赛等方式,能够使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并最大程度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的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我院的六个小组分别为:(1)智能综合机器人创新活动小组。小组结合我院专业设置的特点,成立目的在于培养小组成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内容涵盖机械系统构造、嵌入式开发、遥控传感器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等。(2)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科创活动小组,建立在课堂所讲授得知识基础之上,旨在结合实际项目补充学生课堂了解的计算机领域大数据处理技术前沿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海量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处理和应用开发技能。(3)软件开发应用科创活动小组,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设计基础,结合每年的科创竞赛主题,强调能够完成开发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软件项目,使组员能够熟悉软件开发工程的具体要求,真正结合实际掌握开发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应用各种开发工具和数据库,尤其要能了解和掌握时下最流行的移动应用开发和桌面应用开发的流程。(4)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嵌入式小组专业科创活动小组,目的在于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各种嵌入式芯片的应用,增强软件编程能力。(5)网络技能科创活动小组,旨在培养学生在面对各种网络应用实际困难的解决能力,结合实际,从网络设计、管理,到故障分析、排除等一些列能力。(6)新媒体技术科创活动小组,其主要结合当前新媒体运用的发展趋势,采用教师课堂授课、课外讲座、学生自学以及校外相关技术公司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辅导等形式,进行程序设计和3D建模的综合运用,也可以选择相关技术公司实际项目课题等,并在此基础上申请软件著作权。

三、依托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保障措施

(一)结合实际制定计划,出台第二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和学院要把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结合放在首要地位,制定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第二课堂建设实施方案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我们应以第一课堂教育为主体,以第二课堂教育为有效延伸,科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

1.贴近实际,与课堂教学对应,合理开设选修课。学校可以采用学分制来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配备专业授课教师,协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安排,并检查监督教师按计划执行教学任务。

2.保证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创建创新活动小组,如数学建模小组、模型控制小组、程序设计小组等,开展创造性活动。

3.建立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生社团组织,依托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各种科创竞赛活动。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第二课堂;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人一岗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研究探索多侧重于常规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第二课堂在高职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认为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对丰富校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是学生丰富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师生能充分实现互动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教育优势。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提高社交能力。而且第二课堂活动又能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呈现。所以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第二课堂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就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第二课堂在高职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

大部分高校认为第二课堂只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主要是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不够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第二课堂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出现冲突时学校首先保证第一课堂的正常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将不能进行,这样既会影响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又会令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热情降低。

2.社团众多,发展不平衡,管理不到位

现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文体娱乐类社团发展迅速成员较多,而其他一些社团就比较冷清,社团成员积极性也不高。第二课堂经常搞一些活动,但现在的情况是,大一时最积极,在讲台上慷慨激昂,但缺少领导及教师的支持,很多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所以很多人坚持不到一年激情退去了也麻木了,一个学期下来他们明白了工作原来只是做些“体力活”应付差事,而自己得到的却很少。

3.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不足

第二课堂活动经费紧张对很多学校来说是普遍存在的。社团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支持,这部分经费要看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学校的财务状况。由于社团众多,就算学校拨一部分资金但分摊到各个社团也就很少了;二是部分社团在招收新成员时会收取少量的入会费,当然这部分经费收入有限;三是和一些企业合作争取得到赞助,但这一来源存在很大的变动性,同样也不是那么好争取的。同时大多数活动没有固定场地,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很大地限制。

4.不能很好地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其中的一些能力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必须通过第二课堂来提供锻炼机会。但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须齐头并进,出现了为了活动不顾常规课堂的专业理论学习或为了专业理论学习而放弃第二课堂。

二、优化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1.正确认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应认识到相对于第一课堂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则是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其优势在于第二课堂更贴近实际,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由于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的知识,所以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要让这些个性特点发展成为特长与优势,只凭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必须依靠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方面的优势

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为与第一课堂相比较,第二课堂活动具有下列优势:(1)教育应该在与学生互动中完成,而不应是单向的输入过程的理念,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实现,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学生在活动中大都表现出高度的主动参与热情。(2)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为不同的学生个体通过自主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以及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以获得不同的教育效果,达到了教育结果的差异化、个性化。

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创业教育,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基础上开设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税务、财会、法律等方面创业必需的课程,配合创业计划大赛等平台,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项技能和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无疑,这些都是在创业当中需要用到的,虽然不能使学生马上创办一个企业,但是从侧面来看这对其树立良好的创业心态十分重要。

3.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

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从社团成立到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全程指导。取消一些意义不大的社团,从而解决社团杂乱、发展不均衡、活动层次低等问题。

4.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衔接

第一课堂侧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而第二课堂则是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阵地。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必须在不影响第一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只倾心于第二课堂活动而忽视常规课堂专业理论学习的要予以劝离社团,同时对于只醉心于专业理论学习而从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也要进行引导教育。

5.立足专业,培养高技能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并要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立足专业,体现品牌意识,凸显特色。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旨在培养“知识+技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以技能为核心。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经验的总结,采取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受益最多的活动项目等办法,展示第二课堂的魅力,营造交流互动的氛围。

因此,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经验的总结,采取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受益最多的活动项目等办法,展示第二课堂的效果魅力,形成交流互动、提升的局面,让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独具特色,成为学生成人成材不可缺少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

育与职业,2008,(7).

[2] 余喜文.高校学生社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 丁玉莲.乌尼日.论高校社团的特点、作用、存在问题及

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3,(6).

[4] 倪秋梅.试论构建高职院校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篇5

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英语活动的总称。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非竞赛性质活动,如英语角、学术讲座与报告、舞台剧表演、英文佳片欣赏等;二是竞赛性质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科技英语大赛、实用英语口语大赛、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能够增强第一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如能使第二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将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分析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是由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g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特别是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从而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生态机制的科学,其生态因子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作为生态主体的人。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我们把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看作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生态因子包括:第二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学生,它是生态主体(教师、学生)在第二课堂生态环境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基本系统。第二课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练习英语的语言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其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然而,就目前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发展状况而言,并不尽如人意。调查表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活动类型也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趣味性强或者与考证相关的一些活动。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第二课堂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通过对笔者学院12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的调查问卷和对6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结果表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位严重,学生参与度不够

一方面,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只关注第一课堂教学,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再加上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缺位严重,无暇顾及第二课堂活动。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考试及格、考取相应的英语证书就行了,参不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无所谓。即便有少数学生主动参加第二课堂,也由于自学能力不足,无法得到教师及时必要的指导而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导致教师不愿意指导、学生不愿意参与第二课堂的尴尬局面。

培养自然的人,完整的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生态目标。而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只注重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管理缺乏系统性,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不到位

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统筹规划,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是一些对硬件要求不高的活动,并且都是面向全体在校生的,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教师也只是义务指导,随机性大,无法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教学管理方面系统性不足。

另一方面,学校对第二课堂的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远远低于第一课堂教学。而且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对教学场地的安排和使用管理较为繁琐,导致第二课堂临时借用场地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学校活动经费支出对英语第二课堂的支持力度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3.评价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

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依然是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依据的,学生参不参加第二课堂全凭个人兴趣,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好处及作用缺乏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同时,学校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成绩缺乏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参不参加一个样,从而降低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而对英语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也没有落实到具体政策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具体措施

1.完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制度

在开展高职英语第二课堂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各个环节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切实的帮助。

其次,给大学英语任课老师分配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指导任务,并且将其计入教学工作量中,从而激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合理计划安排第二课堂,并且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活动成果进行有效反馈和评估,从而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纠正第二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2.系统组织、科学管理第二课堂,增加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

首先,由系部牵头成立英语第二课堂管委会,学院教务处负责督导,大学英语教研室统一管理,学院和各系部提供必要的硬件配置和资金扶持。

其次,每年从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中抽调一定数量的专职骨干教师负责安排和管理,组织协调好各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同时,从各个系部选拔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热衷此项活动的学生,成立英语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从而协助教师搞好英语第二课堂。

3.规范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成绩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并制定具体的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同时也可以考虑把学生第二课堂的考核与学分制相结合,课内学分与课外学分都计入学生成绩,从而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常态化。

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p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乐趣,收获自信。

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发挥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和强化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第二课堂 评价体系 构建过程

第二课堂是指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配合教学大纲教学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课堂的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第二课堂某些方面的或全部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探索并健全一套科学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至关重要。进行评价首先要选定教育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最早产生的教学评价模式,由W.R.Tyler提出,它是以目的为中心而展开的目标参照测评,主要步骤是:首先分析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再分析哪些因素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组织这些因素,然后依据这些目标分解出的具体指标来评价教学。目标评价模式对于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有重要的作用,和其他评价模式相比,目标评价模式具有简单、易量化、利于目标的达成等优点,因此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出构建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基本过程。

一、对评价主体的分析

第二课堂评价的出发点是促进第二课堂的构建,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出发点考虑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比较客观,从落脚点考虑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比较客观。若是学校组织他人评价,则存在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了解不够,感触不深的问题。本文建议将第二课堂评价划分为教学人员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维度。评价主体不同则评价对象也不同,教学人员的评价对象是学生,学生评价的对象是学校和班级,那么各自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会完全不一样。在设置评价内容和指标时注意要考虑评价的背景、是否专业、被评价者对评价者组织的信任程度、评价者对评价人员的利益冲突等。

二、构建原则

首先,要突出以目的为中心,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学生评价以更好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结合第二课堂的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体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师生在第二课堂评价过程中能不断内省。所以,构建的指标体系最好是具有可控制性或者说可改进性,体系中的每一指标的评测结果可以促使第二课堂按照指标内容和自身情况向更高层次改进。其次,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尽量具有可测量性,评价通常都是一些主观感受,直接作为评价结果会给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因此能用定量化的指标一律加以量化,这不是否定定性指标的作用,只是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最后,评价体系应该要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有利于找出短板和不足之处,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第二课堂。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围绕目的展开,分析评价对象应该达到的目标,将目标按层次分析梯阶分解成具体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人们主观判断作出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的简便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先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问题分解成各因素,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再通过相互比较、综合权威判断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评价内容梯阶分解,最后成具有层次和从属关系的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后续的量化,要注意综合判断具体指标的独立性、内涵范围大小,使最后同一层次的指标内涵范围差别不是太大。此过程中,指标层可根据实际需要再梯阶分成主因素层和子因素层或者更细。

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在教师评价部分,第二课堂的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解此目标,准则层大致分为四类别,具体是学术科技类、思想修养类、兴趣体育类、实践类。各类别下指标层即是具体的指标,应该根据第二课堂实践中具体内容,在考虑全面性、重要性、可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着重于要能够反映学生参加活动的效果来细化指标,具体指标举例选取如下:学术科技类具体包括:各种学术竞赛获奖、参加人数、发表的学术类文章、参加学术讲座和科研活动的次数等;思想修养类具体包括: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及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各种先进集体成员和先进个人情况,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经历等;兴趣体育类具体包括: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技能培训的得奖情况、参与次数,个人画展、摄影展,出操情况等;实践类具体包括:组织或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组织或参与社团活动,校外兼职等情况。

学生评价目的是更好改进第二课堂建设为中心,分解此目标,评价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类、组织制度类、活动心理类等三类。物质环境类主要包括:校园风景建筑舒适度,绿化卫生,图书馆藏书的类别和数量,教学科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和齐全性,校牌、校标、校徽、校训、校服等的满意度等;组织制度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守则 、教学管理方式等;活动心理类主要包括:学校活动组织情况,考试频度难度,对教师的满意度,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图书馆文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以及学校的精神氛围、人际交往氛围等。

上述指标层指标在具体选取时可根据各个学校自身情况予以调整,最后对形成的具体指标还要列出对被评价事物作综合评判时需考虑的因素和合适的评价等级作为评价主体的打分依据。

四、指标的权重赋值

第二课堂建设的绩效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界定具有模糊性,各层次的划分也具有模糊性,各层次的标准难以严密确定,划分只是一种人为判断,因此宜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系统评价方法。模糊系统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对评价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价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具体过程是:首先对指标层具体指标两两比较其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重要性,根据Satty教授提出的九刻度的比较标度法赋值,进行n*(n-1)/2次比较来构造一正互反的判断矩阵,并把矩阵归一化处理来计算权重形成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来尽量保证构造判断矩阵时前后思维要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是以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与矩阵阶数的差值大小来检验,检验标准通常是上述差值按Satty教授检验方法处理后小于0.1即可;然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元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实际上是考虑中间层的权重,然后对具体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最后,对于指标中存在分类模糊、以部分代表全部的问题,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方法判断每一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隶属度并量化赋值,也构建一矩阵,再归一化处理。然后用隶属度矩阵对层次总排序结果再处理即可作为每一指标的权重值矩阵。把权重值加权到评价主体打分后的指标上就可形成了评价体系。

五、总结与讨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能动性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美国学者P.Jackson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有深刻影响。第二课堂的评价是评测第二课堂质量的一个标尺,是第二课堂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编制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评价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期望赋予到评价过程当中,这种期望就成为学生想要达成的目标的一种标准,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向着整体性和自觉性的方向发展。本文介绍的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对于学校根据自身第二课堂开展情况建立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利于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

教育评价模式是教育评价活动的一种思路和策略,它直接指导着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模式科学和可行与否,会影响到评价活动的成效。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本文介绍构建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模式是属于目标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本身有一定局限性,美国的评价专家M.Scriven 曾经指出:目标评价模式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注意到预期效应,而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难以为教师提供完整反馈信息,这也会使评价者受目标的限制,缩小了评价的范围,而且这种模式的目标确定大都是自上而下的,评价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目标的合理性存疑,从而削弱了评价的意义。针对这方面不足,我们需要在分析评价内容制定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反复权衡指标的合理性,预判非预期情况,尽量弥补目标评价模式的不足。另外,各人对第二课堂的感受经验受个体知识结构的影响会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第二课堂涉及的元素众多,不同地方、不同学校间开展情况千差万别,人们对其敏感差异更大,难以做出权威的、各地各学校通用的、有具体权重值的评价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对于这种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曾长德. 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J]. 中国教育学刊,1999(2):55-57.

[2]Derek Ziesmer. Impac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Youth [EB/OL].

[3]Everson,H., Millsap, R.. Everyone Gain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High School and SAT Scores[J]. College Board Research Report, 2005(2):1-12.

[4]王莲芬,许树柏. 层次分析法引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杜栋,庞庆华,吴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黄灏然,俞守华,周玉意.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方案评价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07(1):84-86.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 大学外语教学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7-02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和世界各国交流更加频繁,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包括外语水平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外语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模式,进一步让学生在非本土化的语言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而第二课堂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模式。

1 大学外语第二课堂开展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美国的教育方式相比,着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相对缺乏平等性。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听为主,有时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知识。而在美国的课堂中,学生则是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随时向老师提问,参与讨论(Huang, 2009)。中国传统外语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应试教育,如CET4,CET6,还有其他的外语等级考试等(Wollf, 2010),并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总结过去国内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外,我们要不断探索大学外语教学如何同国际外语教学接轨的新方法。外语第二课堂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单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的模式,实施个性化教学,避免大多数高校班级过大,学生不能发挥个性、特长的劣势,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保证英语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大学外语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外语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母语环境对于外语学习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外语学习平台,形式多样,外语学习氛围浓厚,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轻松学习外语。其次,外语第二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强烈兴趣和欲望。再次,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第二课堂的开展,帮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根据全班同学的平均水平,安排授课内容和进度,而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并不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专项培养,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自,对于学生的教材和练习也有针对性,便于因材施教。最后,外语第二课堂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排除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总之,外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对外语教学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3 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和内容

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外语程度,以及学校的自身特点安排内容。如西亚斯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综合型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外语精,知识新,技能强”。外语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外语有英语和日语,其他专业也设有双语教学,如国际金融,涉外护理,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外语方面,全校都开展了有外教担任的口语课,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外语学习平台,第二课堂的开展更是丰富多彩。

3.1建立外语角

外语角由外语学院组织,外教参与,学生会具体实施。每学期初在全校范围内公布外语角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和活动地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感兴趣内容参加活动。在外语角,可以和外教或中方老师一起讨论,也可以一起做各种游戏等,用一种轻松、自由的方式,让大家用外语进行交流,便于有些学生突破不敢说,怕说错的心理障碍,鼓励大家大胆练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2举办记单词比赛

为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按专业举办记单词比赛,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各班先举行,选出成绩优异者参加全院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外语,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3.3外文歌曲大赛

外文歌曲大赛也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之一。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学唱英文歌,加强学生在课外的听力练习,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特长。而比赛的形式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

3.4外语短剧大赛

外语短剧大赛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举行的比较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我校已经成为外语学院的传统活动。每学期伊始,在新生中宣传,每个新生班按班参加。并在迎新晚会中,上演去年学生表演的获奖作品,让学生有所参考。表演作品内容各班自定,也可自创剧本,学生自己决定演员和排练时间。但在剧本内容和语言表达,以及表演方面,老师配合参与,给予建议或指导。短剧大赛在外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的锻炼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激情。同时,短剧大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组织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

3.5成立外语学习小组

学校成立了各种外语学习小组,如英语、日语演讲队,翻译队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校外的各种竞赛活动,如省大学生英语以及日语演讲比赛等,通过比赛锻炼学生,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巩固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概况、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科技知识等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内容和社会接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极大兴趣。

外语第二课堂形式灵活,以学生为主体,在大学生外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和要求,但我们在开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开展外语第二课堂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让学生随意进行,避免盲目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和自身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外语水平不同,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难易适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我们要坚持第二课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开展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辅助,建议和指导的作用。避免把第二课堂搞成课堂教学的简单延续。再次,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相同的,它的开展要和课堂教学相配套。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而第二课堂主要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消化、吸收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能把第二课堂开展成课堂教学的复制品,但同时也不能安排过重,避免学生因第二课堂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再者,第二课堂不能强制学生参加,更不能作为增加的课时。参与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主见,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ung, J. What happens when two cultures meet in the classroom[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9.36(4),335-342.

[2]Woff, M. China's English mystery: the views of a China 'foreign expert'[J]. English Today, 2010.26(4), 53-56. DOI:10.1017/S0266078410000350.

[3]黎秋艳.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外教育研究,2011.26(6).

篇8

论文摘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模式,从教学设置、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等方面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意科学地组织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对教育目的进行分层设定:第一,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社会发展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影响;第三,引导学生关注、认可社会的发展变化,树立坚定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的人,是蕴藏体力和智力、现实和未来的劳动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第二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二课堂指的是课外教学,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利用课余(课外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

2.1教学设置。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计划和设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针对社会现实中与主流思想理论不合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可以组织讨论、辩论赛、演讲会、专题论坛、对话等活动,通过各种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辨明是非曲直,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针对提高大学生学术水平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引导、支持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针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薄弱的问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勤工俭学、社区服务、技术服务、便民服务等活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可通过各种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指导活动,既可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又可为大学生道德问题提供预防作用;为使大学生消除对第一课堂正面理论引导的疑惑,更全面地了解国情,可以组织社会调研,使大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调查,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总之,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科学计划、精心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机会。

2.2组织和管理。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要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科学指导和严格管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非一分为二,各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交叉进行的,因此,“第二课堂”作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整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活动必须置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与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互相补充,形成体系。在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中,尤其要重视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假期进行,依照课程的基本理论确立调研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深入机关、下厂、学校、街道、乡、村等围绕调研课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为确保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制约理论教学结束后暂不给学生记考试或考查成绩,而将该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放在下一学期,待学生提交调研报告教师批阅后,把调研报告作为评定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这项改革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政治理论课单纯进行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考查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仅搞活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大学生的政治影响。学生们在调研中对所调研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大学生在政治上的成熟,促进教与学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国情,真实感受社会上积极、进步、健康的一面,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学生返校后相互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学生的调研报告也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社会实际材料,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统筹安排和严格管理,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2.3教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评估及信息反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办法和评估程序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成效进行评估;还要与学生管理部门合作,构建迅捷畅通、灵敏准确的反馈机制,以便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及行为,以及就业后一定时期的思想状况、社会行为等有关信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把握有关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优的育人效果。

2.4“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就理论层面的问题,可以案例讨论、辩论赛、演讲会、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方式;就社会实践层面或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便民服务、勤工俭学、智力扶贫、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差距、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4.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员阅读并撰写个人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思想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在案例讨论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我是如何理解的?”和“如果是我,我怎么做?为什么?”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来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步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习过的概念、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讨论比仅仅看教科书,听教师课堂讲,更加生动、真实,便于理解。

2.4.2情景模拟。这是一种由老师围绕教学目的,设立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中的角色,生动再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活动。情境模拟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真实、典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情景模拟,能够使学生跳出自我,看到自己认识上的偏颇与不足,解开自己认识上的疑难,矫正自身的不良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全面地看问题,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模拟教学,包括以下6个环节: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方案(必要情况下准备模拟器材)、公布模拟课题与背景资料、分配模拟角色与演练任务、模拟演练实施、模拟效果(结论)交流和教师讲评。

在教学准备上,要充分周密而且富有创造性。教师在课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应的模拟活动,同时要熟悉模拟事件发生的一般过程,能够预见到模拟演练展开后可能出现的思想分歧、不同结论和有关困难,对于比较复杂的模拟教学情景,还应仔细分析不同角色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应当具有的能力。

模拟教学法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从教学目标上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结论的知识再造式,也可以是通过设置模拟仿真情景使学生在模拟演练活动中对所学知识的自觉运用(学以致用式)。从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求来看,模拟教学法可以是角色模拟法、决策模拟法等。角色模拟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新情景,让学生模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方法。

模拟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政治课教师之间可以用“头脑风暴法”,发挥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模拟教学活动库,实现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

2.4.3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决心。学生将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资料,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调查报告,交任课教师评出等级,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社会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老师帮助下,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含义、作用、基本原则、特点、一般过程和调查的技巧等。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来进行现实的调查。通过社会调查的实践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调查方法,更能够使学生通过调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校应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而不是把第二课堂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要充分认识到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针对现在教师对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欠缺积极性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划拨专项经费,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状况进行竞赛、评比、奖惩,教师在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时要记入其工作量,第二课堂教学的报酬应与第一课堂的报酬保持一致,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篇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第二课堂;职业技能;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1-02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岗位而言,传统的“一人一岗”、“一人一技”的工作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此,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种或多种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经过笔者调研与分析发现:(1)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以训练的,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总的课堂学时数较少,需要大量额外的课余时间(第二课堂)来弥补。(2)部分学生尽管课余活动时间充裕,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没有将课余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是沉迷于游戏、娱乐,浪费了宝贵的课余时间资源。(3)高职现有的第二课堂主要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存在和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偏重于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4)计算机类专业第一课堂的“知识(制式)化”教学不便于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相差甚远,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应付的情绪,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一条旨在吸引和指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技能学习与训练,强化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途径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在非特定的空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拓宽知识面和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培养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丰富课余生活而开展的文化娱乐、智能训练、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由第二课堂的定义可知,它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非常广泛。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些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文体艺术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相关度较低,没有发挥出第二课堂在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训练方面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系列活动就成为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就把这种性质的活动简称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面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以按专业特长分类的学生工作室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的旨在强化与拓展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切课外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活动。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组成要素 一个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室为平台形成的“第二课堂”,可以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与实践提供环境,创造条件。在各专业工作室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与应用操作为载体,按照“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应用技能。在这里,学生、教师、工作室、课余时间和用于教学的实际项目以及以实践为主的计算机技能训练活动等要素就形成了“专业技能实践型第二课堂”。

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基本思路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借鉴艺术类工作室的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空间资源,针对培养软件设计、软件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网络系统应用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开发等专业技能的要求,建设与各个专业特点相匹配、组织样式灵活多样的学生专业项目工作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训练的平台,用于开展包括软件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拓展训练与实践活动,从而构建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方法 项目化“工作室”是组成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核心。因此,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项目化“工作室”。主要的建设步骤和内容如下:

1.分专业或按项目设立工作室。工作室由各教研室(实训中心)根据IT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或开展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的需要,向系(部)提出申请,经系(部)研究同意后设立并备案。工作室可设置在教师办公室内,教师办公室一侧是教师工作区,另一侧是学生活动区,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张单人电脑桌,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室。这种场地设置带来的好处是交流方便,学生和教师始终在一起,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教师,教师随时可以布置任务、辅导学生。

2.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在全系范围内由工作室负责招募。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通过半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经申请或由教师推荐加入工作室。加入工作室的学生不限年级,分预备成员和正式成员。学生通过申请、笔试、面试等招募流程后,可成为预备成员。预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有所侧重地选择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预备成员在工作室学习一年,通过工作室的技能测试、面试等程序后,才能成为工作室正式成员。在工作室中,预备成员与正式成员组成团队,一起学习和训练,形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学习团队,这样的组织结构非常类似于企业的师傅带徒弟组合。

3.多渠道筹措设备,为工作室创造实践条件。对于实训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带计算机到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自带计算机来校学习,这样既可有效发挥学生计算机的使用价值,也可降低工作室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成本,减少设备的安全性风险,从而节约工作室的运行成本,部分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主要提供工作室的场所、课桌椅和网络环境,以及与Internet的接入和使用条件及其费用,配置适量的服务器设备以及投影仪等,为工作室提供基本的学习与实训条件。

4.为工作室选配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必须由充满激情与工作热情、具有丰富IT技术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优秀教师担任,可经个人申请、系(部)指派,或通过系内招聘、向企业招聘等方式加以选择。培训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锻炼与培养教师的有效手段。

5.开发教学项目。真实项目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工作室的教学项目。采用现实环境的真实项目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而且真实项目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寻求解决方案。真实项目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正在开发,或教师已自主开发完成的各型应用软件系统项目,也可以是来自校外企业、由非盈利性机构提供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

6.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为保障工作室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工作室设置、工作室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室经费保障、工作室运行管理、工作室活动开展、工作室业绩评价和考核等方面的系列制度。通过修改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记实量化管理办法》等有关学生管理制度,加大对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学生在评优评先、学分计算等方面的奖励力度,以吸引优秀学生参加工作室。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

近几年来,我院以“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为平台,开展了“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如下。

多形式、多途径的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结合所学专业和开发项目所需的技能要求,请高年级工作室正式成员培训低年级的新成员;请指导教师做专题讲座与辅导;不定期地邀请企业专家做专题技术报告等。

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按照“工学结合”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让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实际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技能实训的具体内容。这项活动一般分“点题”、“实践”、“汇报”、“提升”四个步骤进行。“点题”,即布置任务。由工作室主持人、辅导教师或工作室正式成员针对某个项目讲解项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流程中每个环节需要的知识点和技巧,让学生明白任务目标。“实践”,是指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以及点题时提及的解决问题思路,自行查找资料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汇报”,是指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都必须写出总结报告,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老师和同学互相点评,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提升”,是指通过汇报交流,找到一种较“实践”阶段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然后大家按照这个方案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的意义是在校园内模拟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参与、互动,沿着从旁观者、参与者到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工作室学到的不仅是技术知识和经验,还有老师和周围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以及他们身上的意志品格、研究风格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升职业素质。

面向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要以工作室为平台,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采用“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比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尚维计算机维修工作室”作为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技能的课外实践平台,多渠道、大规模地在校内外开展以“计算机维修与系统维护”为载体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该项活动,学生“边用边学,以用促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方面,可在实践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助人为乐、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培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技能竞赛培训也是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由各项目化工作室组织的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培训活动。近年来,我院依托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全方位开展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实现了学生技能竞赛培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各级大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33项,成绩位列省内同类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前茅。

综上所述,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可以“项目引领、学做一体”的方式,指导学生巩固与深化已学的本专业基本知识,掌握就业所需的拓展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学生强化与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可在工作室的拓展学习和技能强化训练过程中,选拔和培养尖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可通过工作室的培养,为企业输送能直接上岗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可通过“传帮带”、“教学做”等手段与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在学业进步上出典型,教师在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出成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4.

[2]李国德,王升厚.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80-82.

[3]任一波.高职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48-49.

[4]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147-148.

[5]李鑫洪.构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项目实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2010(6):104-105.

篇10

论文关键词: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电信类专业

论文摘要:针对电子电信类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各个教学阶段第二课堂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方便了指导教师从事第二课堂的指导活动;在各个教学阶段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我校电子电信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学生的创新显著提高。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之下利用业余时问进行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山东工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2002年开始实施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学校文件规定,实行学分制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第二课堂学分5分,否则不能毕业。

第二课堂与学生所学专业关系密切,学校文件只是给出了宏观的要求,不可能具体到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的实施细节就电信类专业来说,专业的理论性强,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第二课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了做好电信类专业的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我们按照教学过程的几个不同阶段,规定了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的内容及评价方法。

一、基础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规定,学生在学习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时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课程内容专题讨论、学术报告,并写出书面总结,经任课教师考核,学生可以取得1到个第二课堂学分。

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任课教师来自于兄弟院系,他们与学生所在院系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学生所在院系无法直接给这些教师下达第二课堂活动的任务。为此,从2004年开始执行导师制度,即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该班级的第二课堂活动。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结合基本原理课程,完成了指导教师布置的用基本原理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题目。学生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释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图书、网络等手段了解了当前经济活动的热点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学生可开展课外专题讨论、写读书报告、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由教师考核每项活动可得l到2个该类学分。电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等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均包含1周的课程设计,且授课学时较多。因此,我们结合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这两门课程,设置了课外讨论题目。如线性系统的时域解法综述(电路实例),通信系统频分复用方式的频域分析,系统的时域解法与变换域解法的比较等。要求写出书面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分。

学生在学习信号与系统时,还未开通信原理课。要完成通信系统的频域分析,要用到频域分析的基本原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信号滤波),以及通信系统的频分复用系统,后者指导教师可以做适当指导。通过这一题目,学生知道了频域分析的用途,并对后续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开展专题演讲活动也可作为这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并在课下准备材料,制作成幻灯片(限定时间为5分钟);由指导教师组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讲比赛,指导教师按照演讲情况进行评分。这项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材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及演讲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及方案。

三、专业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由教师组织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撰写文献综述、生产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实验设计等,由教师考核,每项活动可得l到2个该类学分。

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技工作能力,但还不完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工作。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的部分或全部工作,经历科研及开发工作的整个过程,积累科研开发工作经验。

电子设计大赛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我校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至今,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竞赛的时间在每年的9月,我们在暑假前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学生组队参加,利用假期进行认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准备,学习单片机的编程技术,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图的制版及元器件的焊接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电路及其应用。学生拿到竞赛题目后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感慨地说,参赛过程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好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的新技术。除此之外,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组合参加各种形式的电子竞赛,如“ZLG杯”ARM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竞赛,富士通微电子杯MB95200系列MCU竞赛等。至今,我校学生已多次获国家及山东省的奖项。

选拔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这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另一项内容。学生到课题组后,教师为学生分配一定的任务并提供适当的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工作。例如,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LCD显示驱动子系统的开发,无线数据传输子系统的开发,这样的小题目非常适合学生去完成。学生在课题组工作,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在科研团队中的工作经验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成立技术协会,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爱好电脑的学生参加电脑技术协会, "协会是学生人数较多的协会学生一起交流电脑装机技术,系统维护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等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利用业余时间运用到为同学、教师的服务中。符合勤工俭学条件的,可以在相应部门的岗位上帮助教师做电脑维护工作,学校支付一定的报酬。另外,校外的小企业需要开发网页,大的软件公司不愿承担过小的项目,这种网页开发特别适合学生去做。通过这样的开发过程,学生的网页制作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并得到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还得到一定的报酬。

鼓励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虽然专业培养计划中已开设单片机原理课程,但对电信类专业来说,只知道单片机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学习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开发系统品种繁多,各种单片机开发板,ARM开发系统价格仅几百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购买开发学习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少学生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