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教育案例

篇1

活动范围:##市东湖区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我校按照小学部德育处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德育常规管理与检查的意见》,通过向社区派驻社区“文明礼仪”之星,让“文明礼仪”之星走进大社区,使未成年人在道德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2008年,我校向基层居委会派驻“文明礼仪”之星,让“文明礼仪”之星走进社区,拓宽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互动的渠道,搭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平台,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文明礼仪”之星进驻社区后,学校首先在子固路、中山路这两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试点。从礼仪、守纪、整洁、健美和安全五个方面进行宣传教育,他们在社区教育辅导员、居委会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现场解说、张贴画报等形式,向市民进行宣讲、教育。在“文明之星”的带动下,周围的许多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少先队员也参加到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篇2

一、社区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背景和重要补充

社区教育服务于整个社区,为社区所有成员的教育需求提供服务。它将社区学校作为一个服务设施,促进社区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去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我国学术界及社区工作者认为: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教育对象,以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形式。现代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社区成员自身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对社区成员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再学习过程,即社区活动的教育化和学校教育的社区化。2

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教学的组织、开发和使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从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的不同形态又可以分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社区文化是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它作为一种无形资源融合于社区生活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为社区成员所共享又制约着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社区人力资源和社区物质环境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元素,共同构成了社区的环境。

对留学生进行社会化管理是国际惯用做法。我国高校对留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管理,是有历史原因的,那是由于当时我们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为缩小我国与留学生居住国生活水准的差距而采取的办法。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集中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有优势。但是这种管理方式弊端也多,往往使留学生产生一种优越感,还经常为一些小事与留管干部发生冲突,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这种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此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社会管理模式。

二、国际上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留学生社会化管理方面的启示

留学生管理的社会化是许多国家早已推行的做法。比如留学生生活方面最重要的住宿问题,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学校一般不向本国学生和留学生提供住房,学生大多吃住在校外,校方只提供咨询服务,校内仅有的留学生公寓也只是为少数公费生和访问学者提供。把留学生推向社会,不等于对留学生管理方面不重视,学校在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措施的同时,对社区力量的调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日本在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留学生管理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比如,奖学金是吸引留学生前来就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单是靠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要求,要想扩大留学生奖学金的比例,就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日本曾经为扩大留学生规模,实施“十万留学生计划”,在这个政策提出后,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为民间提供优惠政策,完善官民一体的留学生生活保障体制”的措施。通过社会经济团体的介入,扩大了留学生奖学金比例,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前来就学,还为日本的留学生解决了一大经济难题。如在“十万留学生计划”实施的第二阶段,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启动“冠留学生奖学金事业”,该奖学金将每一个出资的企业冠上该企业或个人名字。这既使企业得到了荣誉,也解决了日本政府的难题。因此,这一制度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并在第三阶段“提出要进一步对企业实施税制优惠措施,完善官民一体的奖学金制度”。这种社会力量资助留学生的形式,既吸引了更多留学生来留学,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也增强了社会企业或者个人的责任心。同时留学生在受惠于别人的帮助后,有利于更好地融于社会生活中。

美国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利用社区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一个特色。美国许多大学只提供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校内住宿,其他年级的学生基本住在校外,这一方面减轻了学校后勤的负担,另一方面也给相关部门对校外生活服务和管理提出了问题。为此,美国一些高校特别善于利用社区公共组织和个人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提升留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文化融入感。比如通过和社区志愿者的联系,建立海外学生了解和融入美国社会生活的渠道。许多志愿者都善于给国外留学生服务,这大概源于美国文化里有一种普遍的公益精神,也就是“志愿精神”,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些志愿者乐于为来自异域国家和地区的人提供条件,帮助他们融入美国社会。这些志愿者会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帮助留学生了解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通过引领留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留学生了解美国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同时这些志愿者还会通过组织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了解,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生活,促进了语言的进步,更重要地是拓展了视野,为解决文化冲突提供了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留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的许多活动,都有当地社区志愿者的参与,这种官方和民间合作的方式,为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和平台。

三、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参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本土思考

有人把利用社区资源参与留学生管理的方式叫“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是个社会综合管理问题,涉及到学校、公安、街道等部门,需要多方的协助和配合,共同把留学生社会化管理工作做好。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大多仍然是封闭式管理,留学生食宿主要在学校,社会化管理模式并不普遍。但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在这方面起步很早,比如深圳大学开始于上个世纪1994年,当时由于住房的紧张,本着“校内管理校园化,校外管理社会化”的原则,允许留学生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住在校外。要求租用的房屋必须是房管所管辖的,并持有房屋出租许可证,留学生居住下来之后由学校督促他去当地派出所申报户口、办理应该办理的手续,尔后学校与派出所和居委会加强经常性的联系。通过勤走访、勤联系,使学校、派出所和居委会三方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在校内,学校特别加强了这部分学生的考勤管理, 如无故旷课超过规定学时,即劝其退学。3

社会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理念。在留学生生活在校内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加强留学生安全管理呢?

首先高校要主动向社区提供关于留学生教育方面的信息和相关培训。高校应该加强宣传,让社区的组织和个人认识到留学生作为社区内的外籍人员扮演着国际交流使者的角色,我们的态度和社区生活状况会对国家民族形象产生影响。同时因为涉及的国家、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千差万别,高校应该通过组织社区相关部门,学习外事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学习各国的风俗习惯,进行礼貌用语、礼仪等方面训练,有效提高相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提供优质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保证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家与留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本着共同协商、密切配合的精神,凡事为大局考虑,齐心协力建立起一个对留学生可容性强、生活服务功能好、规范体系健全的留学环境。

其次完善各种关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社区内生活的留学生无论住在校内还是校外,要在街道办事处和公安部门备案,并有专人负责社区内留学生的事务管理,有关部门要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查访制度,有关人员要增强留学生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要启动留学生安全管理预案。

最后,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共同为留学生融入和理解中国社会生活提供多元途径。借鉴国外一些大学特别重视利用社区的力量共同实现对海外留学生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的方式,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组织活动时应该有意识地邀请当地社区里热衷留学生工作的志愿者参与,遇到我们的传统节日,要动员社区热心人士组织留学生参加家庭聚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把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更好地融合,而且对留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融入异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民间基础。我们有一个全民皆学英语的环境,英语的学习需要语言环境,日常生活中恰恰不容易有讲英语的环境,如果利用这一需求,选择一些真诚愿意与留学生沟通的个人或者家庭,通过与留学生的交流,不仅我们学到了英语,而且留学生也通过与民间的接触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如何有效利用社区和民间的力量参与留学生的教育,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此外,留学生教育不能单靠政府和学校的力量来维持,还应该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办学。日本在解决留学生生活方面就采用了政府奖学金与企业奖学金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解决了公费留学生的困难,也解决了自费留学生的困难。近年来,随着自费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留学生的生活问题日益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留学生奖学金主要是政府和学校提供,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政府和学校的财政已不足以为这些留学生提供太多的资金。贫困留学生群体的存在,也是留学生安全管理的隐患之一。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考虑从社会吸引资金作为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提供给留学生,这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留学生事务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我们国家还欠缺的一个方面。

总之,留学生安全管理问题是留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活在社会大背景中的留学生,对其安全管理仅仅靠高校的力量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善于利用社区资源作为留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

1 陈怡.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J].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95-96.

篇3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边陲,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人口数量较少、流动相对滞后。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属于能力教育,即就业教育,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由于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前身是普通中专,采取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越来越不适应,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而且,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岗位技能要求也在变化,更新迟缓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的。

一、加快大兴安岭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与人力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这样才会有真正发的质量和效益(这句话没读懂)。因为在当今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仍然需要大量简单操作生产岗位和技能岗位,这就给以培养中低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社会人力需求的主要阵地。(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是以高职为主,兼顾中职和职业技能培训)

由此可见,在继续巩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要适当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层次结构。积极与地区、省知名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这句话没读懂,职业学院确实有非学历教育,即技术人员培训,但是学院主要还是培养具有派遣证的干部,而不是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技师学院培养的)。为保证大兴安岭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和办学效果,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职业学院与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综合高校之间的互动,拓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空间。在职业学院教育结构与学制上构建一个从初等到高等,从职业到综合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办学层次单一、职教体系不完善,目前只有中职和大专两个层次,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型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除学历教育外,未来还可以发展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大专、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需要硕士、博士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规划,大都依靠学院原有教学资源,在专业设置上摆脱不了原有传统专业的影响,有些专业根本不能算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导致无法及时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而老专业又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

二、制定合理招生政策保证生源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生源就像原材料的采购,没有优良的生源,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无米之炊”。生源问题也是各个院校非常重视的,为争夺生源,各高校使出各种奇招,争夺已近白热化。结合大兴安岭地区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尽量将职业教育学院的招生和一般普通高校的招生放在同一档次、同一批次录取,让职业教育学院和普通高校公平竞争,从而提高职业学院生源的质量。其次,要扩大招生渠道,可以考虑在大专层次的考生中进行招生。最后,作为学院应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宣传本学校及专业外,更应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特色等,使考生、家长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作为学院要特别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学院校不能强调我有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而是要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种“需要”应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同时也来自学习者个人,而且前者必须转化为个人需求,才能构成对教育与培养的切实需求。积极追踪社会、经济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热点。在专业设置上应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基本方针。因此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构建必须建立面向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办学体系。

三、大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篇4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48

[中图分类号]TP3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0 引 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开设了该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句结构、算法以及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该课程是后续课程(如数据结构等)的前导课程,更是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课程,因此掌握好该门课程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很多任课教师都在探索的课题。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双主模式”的教学思想,是行之有效的全新教学方法,近些年已经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将就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由于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比较复杂,各种语句规则严格,每节课上教师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讲解各章节中涉及的语句、语法、程序等的基本格式功能以及使用方法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不注重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觉得此门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溜号现象严重。其次,教师过于重视理论内容,学生实验学时的安排也相对减少,上机操作时间不够充分,并且学生上实验时操作的主要内容只是将理论课上教师讲过的知识进行模仿测试一下结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并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课后学生自己很难独立写出良好风格的程序,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另外,当前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并没有参与过完整的系统开发,也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整体认识,认为各章内容联系不大、互相脱节,使学生搞不清楚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在以后的学习及工作中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学生仍然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以上存在的教学问题使教学效果较差,既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介绍

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典型案例程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完成特定案例的事件情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模式侧重于对案例程序本身的分析讲解,而对知识的延伸比较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是零碎不系统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把各章节的知识点融入到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推进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直到将任务全部设计完成,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但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某些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汲取了案例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首先在课前教师要设计一个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近或日常比较熟悉的大项目作为教学任务向学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再把这个大的项目任务划分成多个具体小案例,每个小案例都与这个大“任务”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时再把各个知识点结合这些小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使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完成这个“任务”作为驱动,一步步推进任务,直至将整个大任务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每节课学生都要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所学知识,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介绍

第一章:C语言概述,主要包括C语言的发展历史、C语言的特点、C语言程序设计初步、C程序上机调试步骤等内容。

第二章:基本数据类型与常用库函数,主要包括字符集与标识符、基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函数、常用库函数等内容。

第三章:运算符和表达式,主要包括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自增自减运算、位运算、赋值运算、关系表达式与逻辑表达式、条件表达式与逗号表达式等内容。

第四章:算法与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主要包括算法的概念、算法的常用表示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等内容。

第五章:数组,主要包括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字符数组等内容。

第六章:函数,主要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变量的存储类别、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等内容。

第七章:编译预处理,主要包括宏定义、文件包含、条件编译等内容。

第八章:指针,主要包括指针的基本概念、指针与一维数组、指针与二维数组、指针与字符串、指针与函数、指针数组与多级指针等内容。

第九章:结构体与共同体,主要包括结构体类型的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结构体数组、结构体和指针、结构体和函数、链表、共同体、枚举、用typedef定义类型等内容。

第十章:文件,主要包括文件的基本概念、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文件的读写、文件的随机读写、文件状态检查函数。

第十一章:C++与面向对象技术,主要包括C++语言简介、C++程序简介、C++对C的扩充、类和对象、构造函数、析构函数、继承与派生类等内容。

2.3 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可以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又可以用于编写各种应用软件,非常适合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第一次课上可以向学生展示使用C语言软件开发的应用软件例子,比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以此作为贯穿整个一学期学习程序设计的大任务,然后再详细向学生介绍系统的总体架构以及包括的各项功能模块,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主要包括成绩的录入、显示、添加、删除、修改、查找、排序、计算总分与平均分、保存数据和退出系统等功能,然后将实现该系统所用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各章相关知识点向学生简单作介绍,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体会到学习该课程的实际意义,接下来以开发完成该系统这个大任务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驱动,再将该系统各项功能模块的实现作为具体的小案例来展开教学,使教学的全部内容与该系统完全融合在一起。下面对实现该系统所设计的小案例以及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

小案例一:进入系统界面的实现,应用到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及输出函数等相关知识点。

小案例二:成绩录入的实现,应用到循环结构、一维数组、二维数组、字符数组等内容。

小案例三:成绩查询的实现,应用到表达式、数组、选择、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函数、结构体数组、指针等内容,其中可以实现按用户输入的条件等进行成绩的查询。

小案例四:成绩排序的实现,应用到各种排序方法、结构体数组、指针等内容。

3 结 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哈尔滨市南岗区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城区各街道社区居民职业多样化,白天逗留社区的居民多是离退休老人和残患人员。在城市社区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以往总有缺乏对象、缺乏针对性之忧,也每每遭遇学习难组织、学用相脱节的问题。南岗区委组织部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远程教育工作方针,创新远程教育工作内容,建立远程教育“健康e站”,实施了“远教+健康”捆绑打包的新举措。

工作案例:

终端整合,平台合一

远程教育站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教育卫生两不误。南岗区先锋路街道农垦社区远教站点的管理员陈雅玲最近有些忙。自从“健康e站”开展以来,远程教育站点与社区医疗服务站合一,每次有患者来看病,她就给人家播放远教节目;每次有人来看远教节目,她就代为回答一些健康问题――一个人既当播放员又当健康顾问。但是真别说,这么一来,远教工作大有起色,陈雅玲忙得也开心。用她的话说是:“感觉自己现在做工作能做到点子上了。”常来站点的老党员张震也乐呵地说:“上年纪了,剩下的事儿也就是颐养天年了。以前不愿意来站点学习,学点什么我也用不上。现在不同了,来这里一边看看养生课,一边还能看看病,两不误。”

两头捆绑,信息共享

远教平台与健康管理系统互开端口、互为推送。南岗区委组织部在区级远教平台上开通党员健康服务专用端口,与已建成的南岗区卫生系统“医疗智库”实现数据联通,社区党员注册登录后,可随时查看自己的健康信息。区委组织部通过建立社区病患党员个人电子医疗档案,实现了组织部门与医疗系统的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党员的服务与管理。

辽河社区老党员高得谦近来经常到社区站点上网。在他看来,这个网真是太好了,既可以上去学党课、看文件,还可以调阅自己的健康信息;有个头疼脑热,还能与哈医大一院、二院等知名医院的专家视频,在线求医就诊。

内容打包,多方共赢

开设远教携手健康大讲堂,组织医疗服务队进站点。南岗区委组织部定期组织专家队伍进站点讲课,专家既有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也有各级党务干部;授课内容既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也包括因形势任务而开的微型党课,诸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十政策解读等,既解决了老弱病患党员的教育问题,同时也给他们送来了健康。“健康e站”开展以来,已为13个社区500名慢病党员群众提供了上门义诊和宣讲服务。

华山社区的老党员关淑琴孤身一人,年迈多病,已不能正常参加党日活动。这天,她在家里百无聊赖时,南岗区卫生局党委和街工委联合专家服务队上门了,先是给她现场进行义诊,随后馈赠了药品。社区站点管理员王倩影则为她带来了群众路线教育宣讲材料,使久别组织生活的她再一次当面听到了党的声音。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摇着专家们的手说:“感谢组织,组织没有忘记我!”

案例启示:

篇6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教学方法;体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护理已成为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中国将有大部分护士走出医院进入社区开展社区护理[1],因此,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社区护理学是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面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时间短、带教师资力量薄弱、社区护理实践资源较少的特点[2],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趋于合理,培养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应用型护理人才,笔者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社区护理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师素质,深受学生欢迎。

现报道如下:

    1教师讲授法

    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学情感,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照顾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抓住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清楚,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针对本门课程中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如社区护理概论,使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 

    2体验式教学

    本课程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参观、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实践主题不同,安排学生到西来寺社区、南街社区、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进行社区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组织结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布局、服务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社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病案教学法

    社区护理中居家病人的护理、社区灾害及其护理管理部分内容多,涉及面广,不仅包括内外妇儿知识,还包括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的知识。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根据临床资料选择既遵循教学指导思想,又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并体现该系统疾病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临床病案的导入引出本次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不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对以后的临床工作也有借鉴意义[3]。

    4PBL教学法

    为突出社区护理岗位能力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激发护生学习的动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如社区慢性病病人的护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每一组以一种社区常见慢性病典型案例展开学习,动态评估护生知识学习的关注点,在点评时以案例为主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护理专业学习的侧重点,结合案例突出系统疾病护理的共性和不同,总结归纳各种社区常见慢性病的三级预防健康教育技术,使实践教学更突出实用性。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资料复习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客观性考核。PBL教学法的开展使学生善于探索、概括,能娴熟应用现代图书网络信息,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 学生可在讨论中分享他人的意见和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自我的胆量。除此之外,PBL教学使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篇7

为增强干部职工廉洁意识和防腐拒变能力,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桥东社区扎实开展了第二十一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

一是召开一次警示教育会。党支部书记XX同志领学了《自治区十改进十不准》要求,研讨了3期党风廉政建设典型案例。要求社区干部始终做到警钟长鸣,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按程序办事、按制度用权,真正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二是参观一次廉政教育基地。全体干部职工参观了廉政教育基地,讲解员对展板、图片进行全面讲解,干部职工通过观看典型案例,深刻认识到腐败行为对党和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深刻感受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铁腕防腐的坚定决心。

三是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在廉政基地内重温入党誓词,用对党无限忠诚的铮铮誓言,唤醒了全体党员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达了社区干部坚定不移的信仰和承诺。

篇8

1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参考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满足社区人群需求的基础上,寻找社区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

1.1基本技能实验模块

基本技能实验项目以常用社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为主,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基础知识包括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定位、常用腧穴定位、耳穴定位、足部反射区定位等;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灸法、皮肤针法、耳穴压豆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按摩法(含足底按摩法)和中药用药护理技术(含中药煎法、熏洗法、湿敷法、敷药法、药熨法、贴药法等).技能操作严格遵照2006年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进行.注重态度、知识、技能目标的考核及技能操作的精准性、规范性、统一性.重点开设社区人群中需求度排在前4位的穴位按摩法、拔罐法、敷贴法、刮痧法,并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其他项目采用演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解决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学时少、项目多、无法有效开展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的问题.

1.2综合护理实验模块

综合护理实验项目关注社区卫生服务6大职能,均紧密围绕社区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充分利用中医护理在病情观察、预防保健、慢性病护理、疾病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社区常见案例为引导,将辨证施护与社区整体护理有机结合,使中医护理完全嵌入社区护理实践,病例可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分组编制.病情观察将中医四诊内容引入社区健康评估中,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将彰显中医特色的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等施护内容嵌入到社区慢性病护理和康复护理措施中,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将中医养生方法融入到社区健康教育中.编制案例依托社区护理学科优势,结合学科研究方向,侧重于社区慢性病及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围产期妇女)的健康教育等.

1.3探究式创新实验模块

探究式创新实验项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它以合作学习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中西医结合护理优势病种,突出社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及社区慢性病护理.探究式创新实验项目依托导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借助社区护理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分析现状,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通过开题答辩后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项目并撰写实验报告.探究式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以树立终身学习观为目的,遵照现代营销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髓,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护理和中医护理实验室,采用科学、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实验采用演示操作法、案例教学法和竞赛法,综合性实验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新性实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2.2教学手段

采用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不断完善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具体实验教学手段如下.

1)制作CAI课件,购置VCD/DVD教学光盘,精选社区应用广泛的技能操作录像等扩充音像资料,利用实验室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设备,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使实验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依托社区护理精品课程和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将实验教材、CAI实验课件、部分实验录像上网供学生浏览,实现网上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随时将实验设备的名称、性能、用途等公布在网上,将实现数据和设备进行共享,实现时间、空间、实验项目等全方位开放,为开展分组异步实验,大组同步互动实验教学模式提供资源保障.

3)通过联网计算机将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和学生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4)在充分利用社区护理标准化病人的基础上,建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SSP队伍.为开展高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提供条件.改变过去以单一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科群和学生为教学核心,以实验室为中心,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篇9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转贴于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3 社区和家庭。创建文明社区。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以组织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应广泛开展“创文明社区、做社区主人”和“绿色社区”“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网络学习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流的人才必源于一流的教育。我们中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地完成和平崛起,最终要取决于教育,而教育的成功又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以农村人口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我国,要切实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出路。而要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农村的教师队伍中,一般来说,中老年教师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他们往往难以适应和首肯,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上也存在某种抵触的心理,在推进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中老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这就使我们更加关注农村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促进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鉴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紧、培训机会少、经费较有限等现状,尤其是农村中老年教师,在参加传统的教师进修和培训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上往往显得分身乏术,力不从心。那要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在我理解,在当前网络教育盛行的形势下,通过网络展开学习不失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网络学习是借助互联网的一种多维学习形式。确切的说,它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利用网络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它在基础教育和成人在职学习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网络学习的最大优点就是时空的自由性,只要有一台能连接到互联网的电脑,我们就可以展开网络学习,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在职教师在参与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冲突的矛盾。况且网络学习还具有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等优点,我们可以根据所需自主选择学习,并能与学习伙伴和指导教师在网上展开良好的互动。

二、培养农村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方法分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网络学习技术。针对农村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弱的特点,建议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信息与传播工具应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技术:信息查询技术、信息整合技术和协作交流技术。

1、信息查询技术

信息查询技术,是指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与存储的技术,分为基于目录的信息查询和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查询这两种查询方式。如,雅虎的中文官方网站()、搜狐()、等都是基于目录的查询工具,根据主题分类体系和树状的结构式目录,可以逐步选定子目录,直到找到所需的信息。而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查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则是利用自动搜索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短语或词组进行快速的信息查询。农村的中老年教师应当掌握好这些信息查询技术和技巧,以便从网络上快速的搜寻所需的教学资源。

2、信息整合技术

信息整合技术,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查询到的信息与素材,按照自己的设想,使用相应的软件将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或研究当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农村的中老年教师只要能运用好Office软件包就可以完成一般的信息资源整合。这个软件包提供用于文字录入和编辑的Word、制作教学演示文稿的PowerPoint、制作电子表格的Excel、制作网页的Frontpage等软件,可以为多数教师应用于备课、教学、成绩统计和网络课程制作等方面。当然WPS也可以用于文字处理, Authorware和Dreamweaver也可以分别应用于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网页,对于农村的中老年教师,此类软件可作为参考。学无止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尽量多地掌握常用的工具。

3、协作交流技术

协作交流技术,人的学习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与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顺应与同化的过程。网络环境恰恰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工具。具体来说,网络条件下的协作交流方式有四种,即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即时信息工具和博客。电子邮件(E-mail),是以数字化信息方式通过网络发送和传递的信件。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电子邮局网站(如:,等)进行简单注册即可获得自己的电子邮箱;电子公告板(BBS),又名论坛,留言簿、布告板,它是网络上自由讨论、交流信息的开放广场。教师可以访问各种教育论坛,结方交友,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即时通讯工具,常见的有腾讯QQ和微软的MSN,经过简单的注册就可以体验即时在线交互所带来的便利,安装常见简易的视频设备,即具有视频对话等功能;博客(blog),又名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方式,很多优秀教师都在网上拥有自己的教育博客,通过访问,可以了解他们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无疑对我们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学校和舆论还应当多关心、鼓励中老年教师,使他们树立掌握信息技术的信心,并且在中老年教师实际掌握信息技术程度的基础上递进开展培训,通过定期举办的相关网络信息技术培训,使大多数的农村中老年教师逐步地掌握好这些基本工具的运用。

三、促进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形式

在掌握了这些必要的基本技术以后,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进入到网络学习当中。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案例和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高级学习形式,可以将教师的在职学习与研究引入到新的天地。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学习必须具有场景性,网络课程、视频案例和虚拟社区都不同程度的提供了真实的模拟空间,促进教师反思自我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农村中老年教师平时进修培训机会不多,听取观摩课、示范课机会少的问题。其中通过了解网络课程和视频案例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师分析、评价各种网络媒体的能力,更好地选择应用适合自己学习与教学的媒体。虚拟社区可以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另辟交流途径,是当前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有效方式。

1、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以分为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这两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网络课程一般由教学内容、媒体导航、学习工具、虚拟实验、协作交流、教学环境和诊断评价等系统构成。它是一种按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超链接的结构,对教材内容经过教学设计,以多媒体及网页形式制作的教学软件,可在互联网的网页浏览器中运行。这里作为参考的有浙江师范大学的精品网络课程()和福建电大()的网络课程,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展开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当然,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网络课程,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先去网络上搜索网络课程的模板或直接购买模板,然后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直接在模板里编辑学科内容就可以形成简单的网络课程,另一种方法是对于有一定网页制作能力的教师,只要通过FrontPage或者Dreamweaver等网页编辑工具就可以很方便地构架出网络课程的雏形,因为一般的网络课程的页面只是一个普通的框架网页。对于教师自己制作的网络课程,可以使学生或者同行也能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学习或者交流过程当中,从而更好地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2、教学视频案例

教师专业化研究者认为基于案例库的“案例”式教学法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首选。教学视频案例,作为一个被广泛看好的教师培训工具,必将导致教师培训领域的一场革命。实践证明,以案例法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可以很好地将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题,不同的情景对各层次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提升,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捷径,也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方法。视频案例与文本案例相比,更能真实的记录描述课堂发生的真实故事,与课堂教学实录相比较,在对课堂教学焦点问题的针对性方面更强。首先,我们应通过收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案例,然后提倡或者组织教师观看和学习,从中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等等,这对平时较少有机会实地去听取优秀教师授课的农村中老年教师来说是个不错的体验和感受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学视频案例,可以真实地再现课堂的方方面面。其次,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也可以制作自己的教学视频案例,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一般由案例问题、案例片断、案例评价和相关资源构成。案例问题一般包括案例聚焦的问题、教学法问题,以及新课标下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案例片断一般指课堂上真实的视频记录的片断,也包括背景的介绍和教师课后反思。案例评价主要来自同行和专家的评价,也包括课后学生的反馈。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按照自己研究的需要添加其它某些因素。制作视频案例其实是一个信息和理念整合的过程。通过制作视频案例可以使得教师在掌握一定信息整合技术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教学体系,寻找课堂教学的冲突,并以研究的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目前来说,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也是促进我们农村中老年教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法宝。

3、虚拟学习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