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病例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病学病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病学病例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06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32人,为传统教学方法组,B组(实验组)为31人,为病例分析组。见习时间为2个月,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全程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实验组采用病例分析方法,由授课教师认真准备1~2例诊断明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常见病例,据课堂内容适时出示病例,以可能的病因、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预后为程序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2.2 评价方法

两组学生见习结束后我们采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内容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采用t检验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见习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A组为(70.6±3.34)分,B组为(78±4.08)分,P

3 分析与讨论

临床见习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通过接触患者和病例,增加对疾病的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例分析教学法是针对这些目的采用的教学方法。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即PBL)病例教学法引入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已在国外医学院校较普遍实施并显示良好的效果[2]。在国内也已有多篇文章报道病例分析对临床教学有促进作用[3-4]。

通过2个月渐进性的见习,可以看出病例分析组的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组的学生,因为病例分析组的学生通过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把临床实践的实际情况真实客观地反映给学生,给学生以真实感、投入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临床实践之中,训练学生分辨是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获得真实的知识。

近年来通过临床教学发现,病例分析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医学院校推广[5]。传统教学过多地专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创造性、灵活性和主动性不足,而病例分析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使学生能够直观的通过她们所熟悉的临床病例引导出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通过病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同时通过病例分析的过程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解剖知识分析实际的临床病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同学在病例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因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并且在直接影响后,提高了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了解剖学水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展病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和重点,学会运用医学基础知识解释临床表现,拓宽对疾病正确诊治的思路。病例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临床思维能力。

4 体会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应用病例分析法在临床见习教学中,效果明显。从而体会到:①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知识的连惯性,尤其是把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知识融入到病例分析中;②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讲解的条理性和生动形象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生动、直观地演示某些临床典型病例;③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加强神经科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先定位、后定性的临床诊断思维模式;④在神经病学病例分析中应注重加强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广泛联系,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卢秀真.病例分析法在中专护理解剖教学应用效果分析.解剖学研究,2008,30(4).

[2]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国外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3] 姚运红,罗泊涛,赵颖海.以病例讨论为引导的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评价.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3):308-309.

篇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主要由高血糖导致的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达40%~91%[1]。笔者于2005年3月~2006年8月,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该病3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为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40~75岁;均为2型糖尿病;病程1.5~15年。其中12例口服降糖药,20例加用胰岛素治疗。治疗前平均血糖为11.2mmol/L。临床表现:四肢麻木20例,肢体疼痛12例。体征:均有双足深浅感觉减退。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者为28例。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者为25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5~80岁;2型糖尿病6例,1型糖尿病6例;病程2~20年。12例口服降糖药,16例加用胰岛素治疗。治疗前平均血糖为11.3mmol/L。临床表现:四肢麻木22例,肢体疼痛6例。体征:均有双足深浅感觉减退。肌电图: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者为18例,感觉传导速度减慢者为2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控制饮食和使用降糖药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基本方药物组成:当归20g,生地、赤芍各30g,桃仁、红花、柴胡、川芎、牛膝各15g,枳壳10g,桔梗12g,甘草6g。每日1剂,常规煎服。对照组:在控制饮食和使用降糖药基础上用维生素B1注射液,0.1g,每日肌注1次。两组均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3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明显恢复,肌电图示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加快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体征基本恢复,肌电图示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图基本无改变。

3.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治疗组用药平均在20天后症状开始减轻,治疗30天后显效2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81.25%;对照组在用药30天后显效1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46.4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体征:治疗30天后检查,治疗组显效1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42.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3.4 随访:治疗组有效者随访半年20例,其中15例症状、体征稳定。

3.5 血府逐瘀汤对肝肾的影响:患者服药前后肝肾功能,尿蛋白无明显的变化。

4 体会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两虚,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阴虚热盛可煎熬血液,血行迟缓,血脉瘀阻而致;“久病入络”,临床表现具有久、瘀、顽、杂的络病特点。如冯明清[3]认为本病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气血阴阳虚损,瘀为瘀血,贯穿疾病始终,因虚致瘀,虚瘀夹杂,以虚为本,以瘀为标。瘀血络损是该病发病的病机关键,活血化瘀通络法是治疗根本法则。血府逐瘀汤中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柴胡、桔梗与枳壳、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行气而助活血;生地“逐血痹”。诸药共成祛瘀通脉、行气止痛之剂。

5 参考文献

[1]崔丽英.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7):551.

[2]庞春生,夏祖昌,郭维淮,等主编.中医常见病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9-50.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96-01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是中风、最终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由此导致的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也时有报道。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长期良好的护理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总结高血压护理的点滴体会,以便进一步做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1 病情观察

定期定时地对血压监测, 对病人的主诉(如头昏、呕吐等)要重视,精神病患者常常不能主动、及时、有效地反映其身体不适,在护理工作中应主动询问、细心观察、善于“察言观色”。加强卫生宣教,精神病人大多服用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易发生性低血压,要嘱病人缓慢起床、站立等,切忌动作过猛过快,预防血压发生剧烈波动。

2 心理护理

2.1精神病患者常因自知力缺乏,否认有病,情绪易激动、恐惧、焦虑。入院后,护士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

2.2高血压患者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并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渲泄。

2.3避免便其受到强烈刺激,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多用礼貌性用语,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语言要科学性,针对不同的病人,根据不同的病情交谈,讲解疾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影响疗效的诸多因素、药物的副作用,使病人对疾病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护理人员还要多用安慰性语言和暗示性语言,避免刺激语言,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环境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也十分重要,我们应尽力为病人娱乐场所,适当安排听音乐、读报、下棋、看电视,使病人生活充实、心情愉快,协调好病人及家属的关系,改善照料者对病人的态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刺激,使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3 生活护理

精神患者相对封闭式管理,户外活动少,在工作中建立每日开放一小时制度,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强病人体质,并由家属或院方提供清淡可口的饭菜,切忌进食油腻、过咸过辣的食物,对有的患者必要时劝其戒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展健康心理教育可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利于血压控制。预防并发症[2]。

4 其他

高血压病人很难通过短时间治愈,治疗过程漫长,药物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护士应耐心细致地解释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指导和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认识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护士要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及时了解病人的病况,针对病人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患者有护理措施,以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鞘内注射化疗

近年来,随着现代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s2O3)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无病生存率逐年明显提高。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等髓外浸润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重要隐患,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CNSL相对较少,临床上对其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存在争议。本研究选自1997年6月~2005年6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及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血液科收治的226例M3患者,通过观察其发生CNSL的患病率、发病时间,并比较分析了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与非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两组发生CNSL患病率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226例中男120例,女106例,年龄19~54岁,平均31.8岁。均经血常规、骨髓象、细胞化学、免疫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确诊。未行鞘内注射化疗预防CNSL 117例,缓解期行鞘内注射化疗预防CNSL 10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发病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诱导缓解阶段发生CNSL 1例。诊断标准:M3诊断标准均符合文献[1],CNSL的诊断符合1987年南宁全国白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关于CNSL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1.2.1 诱导治疗 226例M3初治均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治疗,剂量为30~40 mg/d,治疗达CR。治疗过程中WBC>20×109/L,则加用羟基脲(HU)或蒽环类化疗药或HA以控制WBC,并根据WBC总数随时调整剂量,使WBC控制在10×109/L左右。

1.2.2 维持及强化治疗 诱导缓解后每月采用DA、HA、ATRA、As2O3方案交替治疗,第1年1个月治1次,第2年两个月治疗1次,第3年3个月治疗1次,第4、5年半年治疗1次。

1.2.3 复发后治疗 予单用亚砷酸或联合ATRA治疗。

1.2.4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 (1)缓解期行鞘内注射化疗预防CNSL,采用“0.9%NS 2 ml+MTX 10 mg/Ara-C 50 mg+5 mg DEX”交替鞘内注射化疗,化疗次数为2~3次,间隔时间约3~6个月;(2)对于发生CNSL者,鞘内用药同预防性化疗,隔日1次给药直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消失, 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

2 结

2.1 M3并发CNSL的发生率 8年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226例,每例随访3年以上,发生CNSL 28例(12.4%)。

2.2 M3并发CNSL发病时间 28例并发CNSL患者具体发生时间为CR前

2.3 M3患者中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发生CNSL与未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发生CNSL情况比较 1例患者于诱导缓解阶段发生了CNSL,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108例,并发CNSL患者8例(7.4%);未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117例,并发CNSL患者19例(16.2%)。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并发CNSL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P

2.4 随访情况 28例并发CNSL患者经过治疗,目前存活20例,死亡8例(28.6%)死于CNSL后骨髓复发6例,死于CNSL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2例,未发生CNSL 198例,均随访3年以上。

3 讨

CNSL是白血病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浸润,因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多数药物均不易进入脑脊液。通常难以达到杀伤白血病细胞所需的药物浓度,成为日后白血病复发及耐药难治的根源之一。鞘内注射化疗是预防和治疗CNSL的主要方法,由于鞘内注射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及有一定副作用和危险性,所以患者在不明其重要性时往往因恐惧而难以接受。目前医疗界对CNSL的预防亦存在不同观点,部分学者认为ANLL并发CNSL的发生率低,无需针对CNSL进行预防治疗[2]。但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ANLL患者的存活时间的逐渐延长,其ANLL并发CNSL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国外学者报道其患病率在2.2%~11.0%不等[3-4]。部分学者过去认为M3并发CNSL的发生率更低,没有必要预防性治疗CNSL。但随着ATRA和As2O3在M3临床上使用,其缓解率明显升高,且复发率显著降低,且复发后治疗再次缓解率也明显升高,从而使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导致M3并发CNSL患病率逐年有所上升。毕竟CNSL是预后不良的指标,故对有望获得长期生存的M3患者适时地进行鞘内注射预防治疗,才可避免CNSL致命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回顾了8年内226例M3患者,并随访3年以上,M3并发CNSL 28例(12.4%),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3-4];结果显示,M3并发CNSL多发生于CR期,特别是CR后1~2年内发生率最高。本研究将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与未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发生CNSL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并发CNSL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P

本研究发现M3并发CNSL发生率高达约12.4%,多发生于CR期,特别是CR后1~2年内发生率最高,且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并发CNSL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组,从而能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寿命。由于As2O3[6-7]及其它化疗药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对M3行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能减少CNSL发生率,尤其对于高白细胞数和复发患者更为重要[8-9]。故本研究认为应对M3行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预防性鞘内注射最佳时间建议为CR后1~2年内。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4-228.

[2] 何绿苑, 匡跃敏.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和治疗探讨[J]. 实用医学杂志,1998,14(1):54-55.

[3] Castagnola C, Nozza A, Corso A, et al. The value of combination therapy in adult myeloid leukemia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J]. Heamatologica,1997,82(5):577-580.

[4] Stewart DJ, Kating MJ, McCredie KB,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cute leukemia in adults[J]. Cancer,1981,47(1):184-196.

[5] 刘峥嵘.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1例临床分析[J]. 中原医刊,2004,31(5):1-2.

[6] 张 鹏, 王树叶.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七年总结—附242例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 21(2):67-68.

[7] 张 洁, 滕 镕.丙戊酸钠联合三氧化二砷对HL-60细胞株的体外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20-22.

篇5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一种类型,被FAB协作组定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简称M3) ,是目前白血病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类型。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ANLL患者的存活时间逐渐延长,其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2008年4月-2011年1月我院共诊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38例,其中12例发生CNSL,占8.70%。现将其临床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旨在探究M3并发CNSL的临床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08年4月-2011年1月诊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CNSL患者12例为研究组,男7例,女5例,年龄17~56岁,平均33.47岁。其中发生于诱导期2例,缓解期7例,固化治疗期3例。以同期诊治未发生CNSL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26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组138例M3患者诊断均符合《内科学》(第五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1]。12例并发CNSL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450mg/L,白细胞计数>0.01×109/L;糖定量减少;③脑脊液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④排除其它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改变。

        1.3 治疗方法  所有M3患者均采用维甲酸60-100mg/日,分次口服诱导至缓解,以阿糖胞苷100-150mg/日巩固强化方案治疗。治疗组加用甲氨蝶呤10-15mg+地塞米松5-10/mg,缓慢鞘内注射,每周2次,直至脑脊液细胞数及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改为甲氨蝶呤5-10mg/次,鞘内注射,6-8周1次,直至全身化疗结束。效果不佳者改用阿糖胞苷30-50mg,用法与甲氨蝶呤相同。

   1.4 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化疗用药时间、死亡率及复发率。所有数据录入SPSS11.5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W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5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化疗时间和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篇6

[中图分类号] R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3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on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neurology students. Methods Ninety-two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i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nd practiced in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class and experimental clas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class was received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as give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Test scores, learning ability,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re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wo class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oretical test scores of neurology,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case study and total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all P < 0.05); scores in learning initiative,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operative ability,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bility and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t = 4.180, 2.247, 2.219, 3.269, 2.273, all P < 0.05); scores in history-tak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proficiency, disea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bility, assessment and plan establishment,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literature-consulting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t = 7.570, 5.799, 5.426, 4.052, 6.185, 5.648, 5.439, P < 0.05 or P < 0.01); recognition in stimulating studying interest, enlightening clinical thinking,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mproving studying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χ2=4.039, 7.180, 4.979, 6.035, all P < 0.05);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91.3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lass (76.09%) (χ2=3.093, P < 0.05).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can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promote their initiative studying and improve their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Case-based learning; Learning ability;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进程的加快,医患关系的紧张,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充实到医疗卫生服务中,这为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院学生教学工作的重点[1]。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经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具有良好的效果[2]。病案式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临床具体病例为基础,通过病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神经病学以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为基础,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将这些片段性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加以整合后运用到临床的诊治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神经内科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与病案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学习的92名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各46名。对照班:男30名,女16名;年龄22~26岁,平均(24.61±2.18)岁;入学时考试成绩(586.47±65.32)分。实验班:男26名,女20名;年龄23~26岁,平均(25.28±2.47)岁;入学时考试成绩(581.65±72.05)分。两班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时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先向学生讲授神经内科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题实习。实验班采取问题式教学法结合病案式教学法的模式。①老师和/或学生对临床神经内科遇到的典型病例写成报告,让每位学生独立分析该病例在诊治过程存在的问题。②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广泛阅读该病例相关的教材、专著及文献,了解该典型病例发生病因、发病机制,及国内外最新诊疗进展,既加深了理论知识,提高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专业文献查阅及概括能力[4]。③师生共同报告各自分析的结果,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体系掌握情况,将该病例对神经系统生理、病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诊治方案。每位学生报告10 min,报告完毕后老师组织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病例讨论,分析分歧出现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自的意见,对关键问题进行启发总结,最终使每个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该病例并熟练掌握诊疗方法,达到锻炼学生临床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1.3 评估方法

1.3.1 考试成绩 期末组织两个班级学生进行神经内科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神经内科学理论成绩、神经系统基本体格检查、病案分析三部分,其中神经内科学理论成绩满分50分,神经系统基本体格检查满分20分,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病案分析满分30分,总成绩满分100分。

1.3.2 学习能力 参照罗冬平[5]文献资料设计《神经内科学生学习能力问卷调查表》,包括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伦理素养、观察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采用0~5分6级评分法,分值越高,相关能力越强。问卷经学院3位教授3次修订,并通过预调查,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 0.825~0.934。调查问卷设计引导语,交由经过培训的学生会成员进行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由教研室老师完成。

1.3.3 临床能力及思维能力 参照姚永刚等[6]文献资料评估两个班级学生的临床能力及思维能力,包括病史采集、查体熟练程度、疾病信息整合、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诊疗计划的制订、临床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方面,各单项满分均以100分计分,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考核成绩。

1.3.4 教学模式认可度 参照张玉梅等[7]文献资料设计《神经内科学生教学模式认可度调查表》,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启迪临床思维、增强沟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提高学习效果等,采用“是”“否”选项。调查表3位教授3次修订,并通过预调查,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 0.816~0.925。调查表设计统一指导语,交由经过培训的学生会成员调查,统计分析由教研室老师完成。

1.3.5 满意度 采用自制《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项,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所占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内科考试成绩

实验班学生神经内科考试理论成绩、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病案分析、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学习能力

实验班学生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个班级伦理素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班学生在病史采集、查体熟练程度、疾病信息整合、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诊疗计划的制订、临床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3。

2.4 学生认可度

实验班学生对激发学习兴趣、启迪临床思维、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对照班(P < 0.05),两班学生对培养职业道德的认可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5 学生满意度

实验班学生非常满意18名,满意24名,总满意度(95.65%)明显高于对照班(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复杂,神经生理学、病理学涉及的范围广而零散,脑血管病变可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7-8],因此,神经内科学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神经系统理论学习,还应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才能从千变万化的临床症状中做出恰当的诊断和治疗。这就为神经内科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神经内科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9]。

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延续了很多年,学生被动接受医学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容易脱节,一旦步入临床,对特殊病例的诊断、处理则显得力不从心[10-11]。PBL教学模式结合病案式(CBL)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具体的病例,发现问题,并以为问题中心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至实际病案的诊治中,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探寻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提高了病案分析及解决能力[12]。这也可以从两组学生学习能力的比较中得到证实,正是由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神经内科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班,国内外学者也有类似的文献报道[13-14]。

薛寿儒等[15]指出,PBL教学法可培养学员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问题式教学法结合病案式教学,由学生自行采集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逐步掌握典型病例问诊要点,建立问诊的临床思维[16-17];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症状和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即发现问题阶段;进行病因分析,结合体格检查发现伴随症状及阴性表现,通过思考问题提出诊断意见;通过相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鉴别诊断。最后整合上述信息提出诊治方案,完成对典型临床问题的思考。通过组织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神经内科疾病发生的多重机制,掌握最新治疗动态,使自身水平进一步提高。本研究中,实验班临床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班,与杜永亮等[18]和徐斌等[19]文献报道相似。

篇7

关键词:社区;重性精神病;科学管理

重性精神病,特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症状,且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包括以下六类: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将这六类重性精神病患者纳入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进行个案管理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并且进行了国家网络资源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不断的改革下,逐渐的趋于完善。在对高笋塘社区精神病患者的整个管理和随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 研究对象

高笋塘辖区内的十个居委会共计重性精神病患者316例,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案管理的共115人,管理率36.39%。其中,病情稳定者占68.7%。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随访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资料收集困难、患者对康复失去信心、家庭经济状况困难、住址变更频繁等,在长期对精神病患者的随访过程中,根据自己对重性精神病的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2.1资料收集困难 对辖区内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资料的搜集,包括基本信息,个人补充信息,健康体检表,网络管理知情同意书等。每年进行1次的全面健康体检和4次上门面对面随访,进行危险性评估、精神状况检查(包括感知、思维、知觉、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躯体疾病询问、社会功能、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以掌握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资料要求详细、真实、客观、准确。

2.1.1对于文化程度低而不能准确提供资料的患者,随访者询问监护人、亲属及居委会工作人员,同时要注意客观资料的收集,特别是既往住院治疗资料和各项检查资料,尤其是对患者本人的各项评估。

2.1.2一些患者及监护人不愿告知其患病信息,拒绝纳入随访管理。对于这类人群,随访者要耐心告知社区规范管理的好处,国家宏观政策等,说服监护人同意将患者纳入科学管理。

2.1.3特别注意保密原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随访资料等,都不得随意泄露,需定人、定点、上锁管理。

2.2对康复失去信心 有的患者是辗转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寻医问药,仍不见好转,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管理和康复指导没有信心。还有部分患者是先天发育迟滞伴发的精神障碍,觉得没办法治愈,因此放弃治疗。

2.2.1对于社区的科学管理和康复指导,其相关机构和部门要加强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使其相信社区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病专项管理者必须受过重性精神病管理的相关培训,具备精神专科知识和诊疗能力,能够对辖区内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康复指导和服务。

2.2.3选择一些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作为范例,让更多的患者和家属相信社区康复意义,也让更多的社区精神病患者受益。

2.3家庭经济负担 重性精神病患者本身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个重担,包括来自精神的和经济的压力。并且,这是一个漫长的治疗康复过程,因此,很多家庭的经济已经难以承受,连最基本的药物治疗都不能维持,导致患者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又加重了家庭的精神负担,形成了恶性循环。

2.3.1国家层面,现在的一些基本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凭相关诊疗证明免费领取,基本解决了因经济问题不能进行基本的药物治疗的问题。

2.3.2这类重性精神病患者属于精神残疾类别,国家也有相关的帮扶政策,可以减轻一些家庭的负担。

2.3.3目前,社区实行"零差价"药品政策,这也给不少患者和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2.4住址变更 随访过程中,随访者都会遇到患者迁移或者住址变更的问题,这就增加了随访的难度,导致随访管理不能顺利进行,难以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

2.4.1患者变更住址和电话后,要及时向居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个案管理人员提供更改信息,以便随访过程能够顺畅。

2.4.2随访者要经常按时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动态。

2.4.3对于已经迁移至他处的患者,通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科学管理和康复指导,并将既往随访资料进行交接,同时,利用国家重性精神病管理系统继续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和康复指导。

3 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辖区内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方法的改进和调整,个案管理的115人次,87%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一部分人已经重新进入工作岗位,自食其力,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对于之前存在不同程度打砸毁物行为的患者,通过康复指导后,病情基本稳定,减少或避免了对治安和人民群众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同时还有7%的患者基本治愈。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这类疾病的防治起到了重大作用。

目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给国家和家庭带去了严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因为不能正常的工作、学习,行使社会责任,或者由于社会歧视而丧失机会。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免费服药、病情监测和康复指导,同时加强社区人员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为重性精神病患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康复环境,以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减轻国家和家庭的负担,以便早日回归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姚岚,巩玉秀.社区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7-308.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28.7±4.1)岁;平均发病时间(11.5±3.1)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以及行走活动受限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卧床休养;将产妇患肢抬高,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并定期进行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华法令每天2.5~5.0mg,连续使用1个月~6个月,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可根据医嘱适量减少用药或停止用药。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连续治疗10d。口服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1.2.2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本组28例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现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响出现的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3.1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暂停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喂养模式的改变、患肢肿痛以及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应用沟通技巧为其详细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治疗依从性。可利用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3.2抗凝、溶栓护理

在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具有创伤性的治疗与检查;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将止血带捆扎过紧,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对局部进行5min~10min压迫。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保证血液样本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有无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现象;在对尿激酶进行稀释时,避免剧烈摇晃,并在稀释后立刻使用。

3.3病情观察

首先,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出血倾向,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呕吐、疼痛,若存在异常现象,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其次,要观察患者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血栓脱落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心律失常等,应及时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3.4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热量食物为主,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引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继续口服抗凝药物,避免复发,并加强患肢保暖。

3.5健康知识教育

篇9

关键词: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们健康,以及正常生活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神经介入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渐的应用到了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1-2]。现将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40例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男29例,女11例,年龄40~65岁。其中有11例是属于急性脑梗死,13例为颈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为3例,颅内动脉狭窄为13例,分别占总数的27.5%、32.5%、7.5%和32.5%。

1.2  方法: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并进一步的确诊和定位,全部符合介入治疗的标准。所有患者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对股动脉进行穿刺,从而通过全脑血管造影等,对病变的部位进行确认,以病变的性质为具体的依据,对其通过微导管、微导丝进行导入,把溶栓药物注入患者具体的病变位置,或者是狭窄部位,从而植入支架对其进行治疗。其中有29例采用的是脑血管形成和支架的植入方式,只有11例采用的是溶栓治疗的方式。

2 采取的相关护理措施

由于患者所采用的是神经介入的治疗方式,其护理的措施和方法与传统的治疗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接下来,就对神经介入的治疗的护理措施做如下分析[3]。

2.1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等。

2.1.1 一般护理:主要是为患者营造一个比较安静、舒适的环境,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减少患者的情绪紧张等。除此之外使使患者的大便通畅也是及其重要的,这对避免颅内高压是非常有效的。

2.1.2 心理护理:很多患者在术前对神经介入手术的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等不是很了解,就会很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对昂贵的手术费用等存有顾虑。在这时,护理人员就要对患者讲解手术治疗中的一些操作步骤、方法、优势,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成功率较高等,尽量减少,最好是排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让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

2.1.3 术前准备:对患者的具体的身体状况如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和出凝血时间等进行测量。对穿刺部位给予术前备皮等。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其达到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并保证患者具有充足的睡眠。术前给予适当适量的镇静剂肌内注射。

2.2  术中护理:对患者在不插导管的情况下,对肢体建立静脉通道。对心电监护仪进行连接,并观察患者的病变的具体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护士还要注意患者肢体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等的变化。对患者所用的各种药物、各种检查仪器等进行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还要保证在术中要配合好医生做好每一步。

2.3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而言,术后护理也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护理[4]。术后护理的如何,将会对患者今后的愈合程度有很大的影响。①在患者重返病房后,要保证其侧肢体要有6~8 h的制动,而不是绝对的卧床休息。如果患者还处于麻醉中,应该让患者保持平躺状态,时间最好为6 h;②在术后要保证患者的饮食是低脂、低盐和易消化的,同时要多饮水这对造影剂顺利、及时的排出是非常有利的;③要对患者的肢体的肤色、温度,以及足背动脉搏波动的情况和肢体的相关变化、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如出现变化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④在患者病情得到稳定时,要让患者进行一些如坐、走和跑等训练。锻炼应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3 结果

本次所选的40例患者的治疗全部成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观察时,全部康复出院。在术后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脑出血,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病情得到了好转,治愈率达到了100%。

4 小结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的疾病,然而通过神经介入进行治疗后,不但可以大大缩短缺血的时间,同时也可以保证患者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脑正常的相关功能。因此,神经介入也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最佳的手段,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具体的医疗实践中。并且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医学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和支持。

5 参考文献

[1] 林永善,杨志英.颈总动脉注射尿激酶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J].中国实用神经病学,2008,11(1):60.

[2] 郭新平.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18(1):15.

篇10

【关键词】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护理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此病虽不影响人的寿命,但病情严重者可长期处于病理状况,而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18例患者,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本组共18例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为52岁,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6人,高中或中专8人,初中及以下为4人。

1、2临床症状 病人常见心悸、全身乏力,持续时间较长心前区疼痛,痛的部位多在左下附近,痛的程度不太激烈,但有时可持续几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体征和心电图多无异常发现,另外,尚有各种其它神经官能症症状,如情绪易激动、焦虑、气短乏力、多汗、失眠多梦、肢体震颤、头晕、心烦等。

1、3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镇静药物如安定、阿普唑仑,有心动过速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

1、4疗效 通过治疗与护理,18例患者均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症状明显缓解,有8例患者出院后未再复发。

2护理

2、1心理护理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虽没有器质性疾病,但患者自觉症状非常严重,以致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心理负担非常严重。护士必须加强心理护理,配合医生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解释,使病人了解本病的性质,以解除其顾虑,使其相信并无器质性心血管病变,在交流过程中,护士一定要注意尊重、理解和接受患者的心理,注意交流的技巧,不可以说:“你又没病,还整天说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应该说:“你今天看起来好多了。”让患者增强自信心,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

2、2生活护理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病人饮食调养与普通人的饮食没什么区别,只是症状明显时,注意节制食量,可多食用安神的食物,如龙眼肉、大枣、小麦、百合、莲子等,劝其戒烟酒,忌饮浓茶、咖啡,少食辛辣等刺激食物,饮食要有规律,忌暴饮暴食,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口服催眠药。

2、3放松训练 焦虑是神经官能症病人的共同症状,放松训练能明显减轻焦虑,降低应急水平,放松训练主要是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声音、想象等方面来降低病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应能力,以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使肌肉松弛,心理放松[2],此外,还可以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太极拳、木兰扇,在音乐中轻松地运动。

2、4家庭支持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自尊心较强,自我认知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各种事件或活动期望值过高,追求不同程度的完美,对躯体状况及家庭支持、周围环境、事件敏感多疑,对事物的认识易偏激,难以体验娱乐的[3],当家庭支持系统缺失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躯体方面的问题,所以要和家属交流沟通,要求家属理解病人,给予足够的理解关心。

3病例分析

患者,女,36岁,大专文化,公务员,自诉两年来,因工作紧张,出现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烦不安、失眠易惊、精神不佳、记忆力减退,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正常,门诊诊断为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入院后,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口服:阿普唑仑0.4,每晚睡前一次,谷维素20,每天三次;静脉点滴:5%GS250ml+香丹20ml。护理措施:给予有效地心理疏导,耐心细致地讲解其疾病的性质,让其相信自己并无器质性的心血管疾病,消除其顾虑,使得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鼓励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尽量放松自己,与其家属交谈,让家属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多交流,如每天陪着散步,一起欣赏音乐,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对患者多一些宽容及关心,增加一些家庭乐趣,营造愉快的氛围,嘱患者工作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多的脑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通过近两个月的治疗与护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能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出院后随访三个月患者无复发,治疗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4体会

通过对18例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护理,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把人性化的护理贯穿到每位患者之中,给予关怀,给予爱,多多的体谅他们,理解他们,并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增强自信心,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