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商务能力,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但目前的商务英语的教学模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单一乏味也缺少创造性,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务英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对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都是要反复进行消化的,所以,建构理论提出让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学习的建构,学生自己设定建构内容并且消化。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以自己的方式融入进以掌握的知识内,另外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作用的转变,强调教师可以充当理论的引导者,但是不能是理论的绝对权威者。建构主义理论是希望学生能够自我建构相关系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能自由掌控,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2]。以真实情景为背景来进行教学,在交流中会是双向的反馈方式,这种方式会产生新的想法与理念,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协调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观念
首先,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范围,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也就是说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情景的设定。如果超出学生的认识范围,不仅不能让新知识得到巩固,也无法让学生建构起相关的理论框架。其次,教师要转换原有的教学模式,成为引导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位置过于突出,处于中心位置。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教师要转换角色,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多与学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实施互动教学,相互合作。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讲解纠正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所接受,那么就应多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以他们所特有的沟通方式来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建构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知识提炼出来通过一些真实情景来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建构框架完成知识的吸收。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
首先,教学情景应真实生动,教学内容不单一。通过调查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非常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设定一个真实的情景,而这个情景源于生活,对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义重大。因为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但是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产生了一个知识迁移,这种迁移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其次,调整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著名哲学家维根斯坦(Wittgenstein)有句名言: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他所强调的是:游戏重在参与,重在互动,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游戏[3],关键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建构的主体,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他们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最后,完善商务英语评估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估方式无非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对象,这样的评估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真正去判定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评定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而且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更多的考核内容要与实际的商务活动联系,培养学生的商务能力。多方面考核的优点就是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
四、结语
在充分理解建构主义理念的基础上,将建构主义理念应用到商务英语教学当中,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教师应从中受到启发,对建构主义理论做进一步研究,更好地推动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
作者:侯玉爽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楠.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发[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4):69-70.
篇2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学习理论,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从8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让位于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西方开始流行,在90年代迅速发展,并传入我国。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在教育领域中倍受欢迎。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际,初探建构主义方法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Piaget)于1966年提出的(奥布霍娃,1988),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一书,主要研究知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并提出了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这种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个体把刺激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Schema”)中,就好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顺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有关的信息,从而使个体受到刺激或环境的作用而引起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同化”是认知结构的扩充,是量的变化;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改变,是质的变化。认知个体就是通过“适应(Adaptation)”(包括“同化”与“顺应”)使这两种形式来达到相对“平衡(Equilibration)”。当个体去同化新信息时,事物得到认知,平衡被打破,就会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以达到新的、较高水平的“平衡”。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一是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Organizer)。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如在例文“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Research shows we make up our minds about people through unspoken communication within seven seconds of meeting them.”,教师可以据此提出几个问题:1.What did you feel and think?2.How did you ‘read’ the other person?3.How do you think he read you?从具体的范式中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思想方法,变具体为抽象,再变抽象为可知、可学、可用。二是哥伦布式的发现者(Explorer)。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错误很可能是学生再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中的表现,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三是中介者(Intermediater)。教师是整个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如在课文“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所用的列举法、设问法和举例法等。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随机进入(通达)式(Random-access Instruction)
源自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或弹性认知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知。
(二)支架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源自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以他的辅助学习观点(Assisted-learning)为基础,形象地借用了建筑行业的“搭脚手架(Scaffolding)”的概念,是指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按照先小后大的步骤,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最后,撤走“脚手架”。该教学特点的要求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如在“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中我们最终可以通过“You are the message.”“Be yourself.”“Use your eyes.”“Lighten up.”这几个概念而得到整体认知。
(三)情景式(或抛锚式)(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也叫“实例或案例式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是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或案例)为基础,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与它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即认知图式的形成,从而触类旁通,选定的教学代表事例即为“锚(Anchor)”。
(四)自上而下式(Top-down)
针对传统教学“自下而上式(Bottom-up)”提出的教学模式,即首先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子任务。是要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全面否定“自下而上式”的做法,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条件而定,对传统教学理论并非“形而上学”地全盘否定,而是一种“重建”、“创新”。
四、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较清楚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得以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并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使教学实践有了明确的基本立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指导性的启示。
(一)发挥积极、主动性,注重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双重积极性应同时并重,既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或者多边活动。知识传授―强化―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有诸多弊端,因此,教育方针的贯彻、教学理论的采用、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设计、教材的选定等都要有利于师生发挥积极性、调动主动性,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打破“平衡”。
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级的“平衡”状态发展,关键是通过“不平衡”的重建完成的。比如在“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中,当学生学习stride这一生词时,教师应着重讲解stride与它的最原型的概念walk之间的关系;向学生阐述清楚在以walk为核心和原型(prototype)的语义范畴(semantic categorization)当中,stride为一非典型成员,同样和stride处于同一地位的单词有:march,pace,stagger,totter,toddle,amble,stroll,wander,ramble,hobble,limp。讲授的目的在于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一种联系,并且激活学生大脑当中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即所形成的语言范畴。如果所列出的单词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词,那么单词的讲解都应该围绕walk这一范畴中的典型词汇展开。同样,所不能否认的是在讲授这些单词时,学生已有的汉语词汇的范畴也会被激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关心体贴、真正了解学生,做到教学实践“有心人”,才能创设引起不平衡的因素,使学习活动进入良性的、不断发展的循环之中。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意义建构”是指较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实现“图式化”,即所学的内容的认知结构。而“合作”和“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其作用是可以做到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因此,在社会文化背景大环境下的教学小环境即学习环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到尽可能的“情景化”,但这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做到高屋建瓴,理论与教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四)注重培养哲学思维与元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不但是使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要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具有辩证法的思想、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使之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这才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Translated by W.May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
[2]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等数学 教学启示
随着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的逐步增强,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学的成分逐渐增加。客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这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等核心内容相吻合。建构主义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其很多观点对高等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1.1 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可能较为正确的解释,而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同化,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不能把知识作为绝对正确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理解作为让学生必须接受它的理由,更不能用专家、教师或者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另一方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图形、符号等载体,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而且这些知识的外在形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语言、符号有同样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能以他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建构才能完成。外部信息在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原有知识发生作用以前,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没有任何意义。
1.2 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发生过程的积极探究者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或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以及新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被动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对新信息的理解,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原有知识体系的调整和重组,是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建构”只可能由学习者自己完成,其他人是代替不了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尽管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学生却充耳不闻;教师仔细分析、详细解答过的数学习题,学生仍然可能谬误百出。这是因为教师所教的并不就是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学生需要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使其成为自己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才算真正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 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知识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有效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的工作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活动情况,通过创设适当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引发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最终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同时,由于现实世界的多元性,学生各自的经验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各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提倡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共享群体思维和智慧,从而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促成知识的广泛迁移和建构能力的提高。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来说,建构主义的观点与我国数学教育家积极倡导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内在本质是一致的。
2.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关于知识、课程以及教学的很多观点,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课题,特别是给高等数学教学以新的思考和启示。
2.1 深入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积极探究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学习的重要的因素,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的发展呈现出大致相同的阶段性,但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还表现在对相同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上,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地区,又有文科、理科之分,学生数学知识基础的差异性较大。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在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各自所能达到的最佳发展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2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它要求:一要使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到什么或具备什么能力,诱发学生自觉参与;二要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思考并解决问题;三要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确保学生有相关的经验来理解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四是提出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难度要适宜,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要构成适当的跨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可以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模拟。比如,为了引出导数的概念,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来创设情境,如变速直线运动中的瞬时速度、电学中的电流强度等;在讲授函数的最值、随机变量、边际概念等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认知结构。
2.3 重视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好的知识经验基础,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是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的基础。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应逐步由传统的讲授法向指导法转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实现教学基点由“教”向“学”的转移: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二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思考、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的灵活性和应用性;三是妥善利用反馈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探究的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寻找到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完成新知识的内化和新认知体系的建构。
2.4 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媒体,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以及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创设图文声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提供形象化、生动化的直观体验。比如:空间解析几何作为多元微积分的直观背景和几何应用,是学习多元微积分学必不可少的预备知识。由于学生受空间想象力的限制,难以获得空间曲线与曲面的直观形象。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动态的视觉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形成一个数形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再如,线性代数、矩阵等内容,传统教学方法板书量大,既费时又低效;概率与数理统计部分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而通过计算机进行动态模拟演示和快速计算,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信息量,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效益”,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张治俊主编.新编高等数学[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5.
[2] 詹明道.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0期.
[3]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4] 郑毓信,梁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Universities' English Teaching
YANG Yongp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China Traditional Medical School of Hubei,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emphasizes learners' a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that is learnt. The language itself is a social construction; language learning is to construct personal knowledge.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has speci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constructivism; teaching; English; learning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理论日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识本体内部心理过程(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及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①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②因此,学习取决于学习者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学习者建构相关知识的意义有赖于其原有的认知图式,即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将学习者看作是认知的主体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它认为教学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它强调“情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自我建构。同时,它强调协作和会话对学习者的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协作与会话,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最终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我们就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③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社会交往的实际需要逐渐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不断地适应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在需要。因而,语言体系是客观存在于交际集体中,全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④从这种意义上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人们社会互动的产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依靠自身的认知图式去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因而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者建构个人语言知识的过程,即获得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过程。由于学习者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语言学习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⑤因此,语言本身的建构特征决定了语言学习是学习者不断建构语言知识(即习得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2.1 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只是起着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大学生,都是受过相当的教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成年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在课堂上“灌输”有关的目的语知识,将语言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学习。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还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语言问题,从而使语言课堂延伸至学生的课下时间,并使语言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进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真正落实。只有这样,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获得才具有可持续性,即达到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目的语语言能力的最终目的。
2.2 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重要性,并将创设情境视为意义建构的前提和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学习思考,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依据各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在创设语言情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role-playing),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discussion and debate among the team)等,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在实际语言情境中学会应用语言并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同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语言情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进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习得。
2.3 重视协作学习与会话,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与周围环境(即教师、同学、教材、媒体等)相互作用才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建立起学习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从而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知识意义建构过程的核心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搭建协作平台,使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从而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前文所述,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人们社会互动的产物;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者建构个人语言知识的过程,即获得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过程。因此,语言学习的建构性即交互性特征也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视语言知识传授的模式,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应用能力。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创造语言情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教学目的。
2.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个性化的学习与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同时认为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会使学习者有不同的意义建构结果,即不同的学习者会对相同的认知对象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应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关注并尊重学习者个体原有知识背景的差异也是有效地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并在针对所有学生一般性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加强个别辅导。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个性化的学习与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很强,而英语口语表达与听力理解能力却很薄弱,究其原因往往在于,这些学生或者认为他们的英语学习目的只是应付考试,或者觉得英语口语与听力能力对他们没有实际的用处,或者认为目前的教学课堂没有为他们创造使用英语的有效环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针对这部分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从教学反馈来看,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教学效果,即学生改变了原有的功利主义学习目标,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2.5 重视学习环境建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取决于学习者依靠自身认知图式去建构所学新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图式,进行独立自主的发现式、探索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行为,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的一门语言课,由于课时有限,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有机会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练习的机会。因此,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积极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最终获得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
注释
①⑦周忠新,王艳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中美英语教学,2005(10).
②③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1999(5).
④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词汇教学 英语学习 语境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我们掌握的词汇数量不仅能影响到我们交流的能力,也能影响到我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该语言来进行交流,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应重视词汇的重要性,只有当学习者掌握了足够的单词量,他才能恰当的将词汇组成句子,最终更好的进行交流。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1972)在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中说到:“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可见英语词汇对于整个英语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意思,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并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发现,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突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与素质教育想吻合的教育理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以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协作学习、情境创设、会话交流等学习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以实现让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主动建构的目的。
二、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听课,发现许多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会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新词的用法和语言点,然后学生们会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记诵这些新词。老师这样一味的灌输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协作和思考,会让学生失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大大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填鸭式的讲授单词的方式导致的结果会使词汇的含义脱离了文章,并且学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接触很多的词汇,这会使得学生产生压力,同时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
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重在词语的记诵,而忽略了词汇的应用。老师单个地讲解单词,而不将词语与文章、句子联系起来,因而学生只能知道词语的意思,不能很好地理解词语在文章和句子中的运用。许多教师过多地运用中文对词汇进行讲解,在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单词之后完成练习。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得课堂失去了英语的语言氛围,还会使得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之后不能灵活地将词汇运用于交流。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笔者认为英语词汇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应当转变。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学习是个积极主动的自主操作活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通过学习者利用必要的条件,通过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要想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善于思考,去感受或体验不同的情境,把原有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概括,形成自己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观念。而不是完全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利用情境、会话、协作等学习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变课堂主导者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也要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C.E.埃克斯里(1979)说:“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那种方法”。从心理学上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多媒体资源可以是词汇变得生动直观,通过将词汇与声、色、光、影融于一体,将大量的英语词汇信息直观、快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举个例子: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一课是关于西方节日的,其中有一个部分是关于(The Custom of Halloween)。课文新词较多,要让学生单一的记诵单词非常困难。笔者在讲授此课是大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听故事等形式对词汇进行讲解。如:在讲到“Jack-o-lantern”时,不用提前知道它的意思,看完时负玫氖ゾ故事的视频,学生们不仅知道了它的意思(南瓜灯)还了解了它的由来,反应非常好。
3.利用语境学习词汇,实现情景教学,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分为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现实的情景或语境中去体验。语境即语言所在的具体环境,是理解和解释词义的前提,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一般是以讲授词义,语法功能,词语搭配等等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可能可以熟练地掌握词语的各方面理论知识,但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下却不能准确地运用。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词汇意义的情境,把词汇至于语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词的含义,让学习者对要学习的新词汇进行主动意义上的建构,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词的具体意义。
很多英语词汇存在多义现象,要辨别出不同的意义,教师最好采取语境教学。例如heart一词:
例1:His heart stopped beating and he died soon afterwards.(名词:心;心脏)
例2:She knew it in her heart.(名词:内心)
例3:I want you to put more heart into your singing.(名词:热情)
例4:The lake is in the heart of the forest.(名词:某事物的中心)
例5:Try to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名词:事物的实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heart一词的含义可以说是非常多,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而通过语境让学生自己来判断,最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它们的意义,这样必然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传统的词汇教学相比,学生仅容易记住所学词汇,而且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的活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词汇的运用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董艳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梁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5).
[5]贾晓云.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探索.2014.
篇6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启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在不同领域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广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最近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不佳,其中不乏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近80%的人事管理者与专业人员也表示虽然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英语“听说”仍然是他们最薄弱的环节。一方面是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下具有英语实际交际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改变陈旧滞后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尽管国家教委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促进大学生英语实用交际能力的提高,如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理解题的分值比例从20%提高到35%,并将实行全国大规模的录音式口语测试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口语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学手段也相对陈旧。
就教师而言,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特别是有实践性的口语训练更少。口语教学应有的“交互性”和“交际性”的功能自然难以发挥。此外,目前的口语课堂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能学习阶段,学生是为交谈而交谈,以教师给出的或是学生已掌握的语言形式来训练,难以实现技能的真正运用。而部分教师在口语教学中针对语音的标准、语言使用的准确及语法的正确性给学生“纠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敢再开口说英语。
就学生而言,他们已经习惯扮演着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或是记录者的角色,在实际交流中很难主动利用已有的语言资源处理具体问题。而对待实际交流中的困难,学生的交际策略使用能力低,最常用的就是减缩策略,即放弃话题或回避某一语言单位的使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要点
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最开始是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利用主观认识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将外部的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更加注重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景。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有三个要点:第一,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其间,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充分肯定,教学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多边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采取各种有益的方式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第二,“赏识”的学习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观以“教”为主,知识被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意识被当作是一张白纸,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把总结好的结论印到纸上的过程。考试的结果就是学生知识评价体系的全部。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评价体系是建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特别强调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和进步教师所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赏识。第三,自主性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地选择外部信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整合成更新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在集训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反复验证,从而获得实用技能。学习也成为一种学习者积极体验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1.加强多边互动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口语课程的自身性质决定了它比其他如听力、阅读、写作课程更具有交际性和应用性。口语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真实交际场合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口语课不是单纯的语法和句型的操练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多边全方位的交流,学生在互动合作的活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提升,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的综合素质水平也随之提高。
2.精心设计真实语境,做到“赏识教育”。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作为知识建构和再建构,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主动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教师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尽量模拟真实语境,设计诸如互问、情景对话、角色转换、角色扮演、学生互评、共同讨论等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之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考虑选材的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在学生完成输入性的“听”的训练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并用赏识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励起他们的学习动力。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增强策略意识,做成功的外语学习者。
根据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法研究人员如鲁斌(Rubin)、斯特恩(H.H.Stern)对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分析归纳,我们发现成功的学习者有一些共性:他们是积极的语言实践者、运用者,对使用语言有强烈愿望,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策略,能在真实情景中使用合理的交际策略成功完成交际任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就是形成经验、建构知识的体验过程。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语法和句型,而是在各种情景活动中体验规则、操练句型,并在继续学习中对已学的知识进行验证,不断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在体验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也在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中增强了自主运用学习策略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模拟真实语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入交际策略能力的训练,特别是除减缩策略外其他的成就策略,丰富学生运用策略的知识,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以期培养成功的外语学习者。
四、结语
在对外交流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口头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为习惯于“接受”的学生阐释了学习的新理念,也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陈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美英语教学,2005,(1).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室内设计教学
室内设计专业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培养目标模糊、价值取向重知轻行的、培养方式标准化、教学设计程式化等。虽然相关的教学改革进行多时,但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会严重阻碍环境艺术教育的长期发展。可喜的是,在教学改革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行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 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方法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在概念上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瑞士的皮亚杰。其理论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该理论基础上,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中来进行,也就是其有名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教育论思想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的过程。
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研究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不过在如何看待知识、如何获得知识、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等问题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却有一致之处:在如何看待知识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惟一的答案。随着人类的进步,新的假设将不断产生。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在如何获得知识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助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植根于学生的先前经验的教学;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甚至,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师身上同时发生着,教师必须随着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
(3)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它是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往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 把握室内设计教学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
室内设计与社会发展结合地尤为紧密,它直接反映人类的文明进步,体现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无论是其设计理念还是材料应用等,都紧跟时代步伐。但是,我国设立室内设计专业时间很短,在教学中基本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点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认识上来看缺乏创造性
在我国,开设室内设计课程的多为建筑类院校或美术、艺术类院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无论是对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性质、学科特点还是从设计对象来看,都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这就会导致对室内设计专业认识的不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室内设计停留在简单的装饰、装潢等浅层次上。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特点使得借鉴与抄袭现象更为普遍,室内设计走折衷主义,导致创造性的缺乏。
篇8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英语专业写作课依然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写作。本文以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基础,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专业英语写作课的启示。
英语专业写作课的现状
英语专业写作课是英语专业学生一门必修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英语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实的英语写作教学有很多的问题。很多高校的英语写作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备课和批改学生作文上。但是学生仍然觉得英文写作课枯燥,觉得英文写作课上所学的理论与英文写作技巧以及英文写作实践脱钩,学生缺乏学习英文写作的内在动力,始终无法培养出对英文写作课的学习兴趣。写作课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英语写作知识和英文写作技巧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是学生认真地听讲了,理解了,认真在笔记本上记了老师所讲授的英文写作知识及写作技巧,但这些写作知识及写作技巧在学生的英文写作实践中不能被学生主动地转化为实践, 造成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严重脱节。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 Piaget)提出。他认为,人类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其中分为两个过程: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是对已有认知结构的补充;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致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是对已有认知结构的改变。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语境的真实性,主张“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 learning) ,教师应借助各种工具和资源,给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资料,实现知识建构[2]。
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改变学生的写作动机
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认知心理学家们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学生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通过考试,那么这种外在动机显然是不能长久地保持的。相反,出自于个人兴趣和自我需要的内在动机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所以英语写作课教师应设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应努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积极的写作环境,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学外语的过程,体会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总之,外语写作活动既是认知活动又是一种交互活动,因而需要情感的介入。写作课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语言学习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并参与学生写作全过程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成果教学法,转化角色从写作全过程的主导者逐渐成为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写作过程中, 写作者会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 写作过程又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Flower & Hayes, 1981)。[3]所以说教师在写作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需注意调控和辅导,要细心观察、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对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做好记录(录音或笔记) ,但应尽量减少当场纠错。事后可选择时机提醒、分析、纠正和整理。
3.强调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协作关系
在英文写作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小组习作、同学互评等形式。学生小组习作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就某一写作话题在小组成员中进行写作准备阶段的讨论,讨论包括写作内容、文章总体结构等。当小组成员对上述问题达成一致后,小组成员各自习作。最后是成员间对习作的相互修改。二是小组成员就写作内容、文章结构等写作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然后由其中一人主笔,其他人则参与到对英文习作的修改、润色中去,每次写作任务主笔的人要轮流担任。通过这两种写作方式,既使学生更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在英文写作中常犯易犯的错误,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同时也减轻了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师的负担。
同时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和文章撰写、修改过程中,由于语言知识贫乏,语法基础薄弱,词汇量小,较差的学生无法给水平较好的小组成员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好学生从同伴那里获得更有价值信息的机会和帮助则很少,写作水平的提高速度不及学习较差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进一步强化其作为指导者、促进者、和启发者的作用,同时可以建议优秀生在课外组织成非正式的学习小组。
结语
写作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写作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一言堂”的现象,实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如态度、动机、自信、毅力等)入手,在写作各个阶段充分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展开教学,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龚亚夫. etal. 课程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 J ]. 课堂. 教材. 教法, 2003 (1) : 49-52.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改革
高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 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 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英语人才”[1]。将翻译教 学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充分体现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和我国对翻译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而传 统的翻译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束缚学 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多数翻译教师已经意 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但对于如何进行课堂改革感到茫然,不知从何着手。与此同时,随着 多媒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终生教育理念的流传,许多学者和教师发现源于认知心理学的 建构主义对解决我国翻译教学中的问题颇具针对性,开始纷纷把它引入自身领域,改革传统 教学的不足,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繁多,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最具影响 的人物分别是简•皮亚杰(Jean Piaget)和列夫•维果斯基(Vygotsky)。建构主义认为,教 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应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点(包括错误观念),教师应参与学 生开放性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并参与其中[2]。建构主义 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设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模 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提倡交往互动式教学, 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是管理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灌 输者,学生才是知识主动构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者应学会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现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 vid P.Ausubel)也非常强调学习者先前知识经验的作用。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 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此,如果学生自己 不主动学习,不主动建构,教师是很难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建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凭借原有 的知识结构评价教师传授的各种知识,并把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这与传统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把知识直接输送给学生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 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 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3]。另外,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在特 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传统教学观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僵化,不能将其所学 灵活运用于实践进而解决现实问题。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学习者对 知识的建构是生动的、有情境性的,这种通过具体情境的知识获得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 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 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4]。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 教师应重视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主张学习者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 。学习者不能空着脑袋走进课堂,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 行。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使新的知识在学生建构范围内,促成这种潜在意义的新 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2.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递者,而应转变为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要适时地给学生机会 ,由学生自己去组合、理解和评价新旧知识的差异,进而主动搭建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教 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要以更好的沟通和更高超的 教学技巧来协助学生完成自己知识的建构。
篇10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观 教学观 数学教学过程 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哲学正在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一场变革,并以迅猛之势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领域,其中在数学教育领域尤为突出。这不仅因为建构主义的开拓者冯・格拉色斯费尔德本身从事数学教育研究,而且在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便于阐明建构主义思想。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数学教学理论,考虑构筑建构主义观点下的数学教学论。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有很多流派,它们虽然存在着分歧,但在基本方面又存在很多共同点,特别在“个体建构―社会建构”的维度上正趋于融合。建构主义有如下的基本学习理论。
1.1在对知识的理解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而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1.2在对学习活动的理解方面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在于,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作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1认知灵活性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
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随着具体的情景和学习阶段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教和学都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随机通达教学理论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内多次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且针对知识的不同侧面,情景中要包括充分的变式,使概念与具体情景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概念形成多角度的认识,并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
2.2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提出整体性学习任务,选择与学生知识经验有关的真实问题,并提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相应工具;学生则要自己尝试着将整体任务分解为子任务,自己发现并掌握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相应知识和技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完成学习任务。
2.3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然后逐渐撤去支架,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直至最后让学生独立学习。
3.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观不但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而且把交互性看作是学习的关键,因而建构主义观下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边活动。鉴于如前所述,数学是在纵横两个维度上延拓的抽象复合体,于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则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实践操作。
建构主义意义下教师从事的活动应为:(1)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2)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3)设计反映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师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学习方案;(4)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纠正;(5)回顾学习步骤,支持学生的反省行为。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陈述性知识(概念、命题、法则等)的记忆和复述,然后采用从模仿到操作的方法练习,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形成操作性技能。其教学程式为:教师先讲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让学生练习,尝试解答有关的习题,即:教师讲述学生练习。这种基本教学模式的潜在假设是:学生的学和做是两个过程,必须先知道了什么,然后才能去做什么。
建构主义观下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建构意义,学习者要不断思考和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与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去建构知识,因此,其教学设计就应与传统教学设计相反,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以此为基础,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其教学程式为:
4.建构主义观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4.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的自主性
积极的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之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能够完成知识建构的前提。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建构活动,目的是要建构数学知识及其过程的表征,而不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翻版。而数学认知结构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不仅包括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经验,而且受到生活经验、其它学科知识经验的直接影响(即建构主义者所强调的具体的、非结构性知识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对同一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有不同侧面、深刻程度上的差异。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背景,从每个学生的当前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2开展情境式数学教学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
因此,教师应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练习的学习情境和机会。现代教学手段的出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能多创造、经常创造些情境,让学生在过去了而又真实的情境中自己去感受、去完成知识的建构。
4.3对数学教学应有全面理解
中学教育应该具有学科界限,因为中学生关于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并没有牢固地建立起来,这时如果以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将失去有效学习的基础,学习效果无法保障.但是,建构主义主张多学科联系的思想,发挥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作用的思想,对全面理解数学教学过程及其任务是有启发的,数学教学过程除了涉及数学本学科的知识外,还涉及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大量非正式经验(非科学概念),语文、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的基本知识。因此,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弥补其它学科知识的缺陷,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数学学习的具体经验性的背景材料(纠正与数学知识相矛盾的经验)。
4.4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予适度的指导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有教师的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动态性的,因此,随着教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逐步深入,教师应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学习,减少指导,增加学习中的自主发现的成分。要求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针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因此,建构主义的观点对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启发的,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批评也是切中要害的。但是,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加适合于学习的高级阶段,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基础教育有待普及,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学习这一理论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批判地借鉴、吸收的态度,不能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R.J.Spiro,etal.Cognitive 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and Hypertext:Random Access.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for lll-sturctured Domains,In T.M.Dufyy & D.J.Jonassen(Eds).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A conversation,1991.
[2]张建伟,陈殉.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3]郑毓信等.“建构学说”笔谈.数学教育学报,1994,(1).
[4]郑毓信.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数学教育学报,1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