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班级管理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今小学班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加紧迫,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连小学生的生活也被各种压力所充盈,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繁杂。目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
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导致出现性格畸形、亲情观念薄弱、行为习惯偏离正轨、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这些问题妨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小学班主任不能有效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沉溺网络、打架斗殴、不服从管教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学生成长。在贫困地区,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常年在外打工,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而孩子的监护人往往变成了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殊不知,老人的教育思想观念毕竟和时代的发展有一些出入,更何况还不一定能“镇住”这些淘气包。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大遗憾,也给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2.学生早熟问题
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不久前,就有新闻说有一对10岁男女在公园公开亲热。小学生的早熟问题已经是小学班主任不可逃避的一大棘手问题,而且网络对小学生的危害还远不仅如此。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宣泄情绪和愤怒的方法也出现了偏激。前不久,就在我身边发生了一起自杀事件,其主人公竟然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是由于对谁的不满让他鼓起勇气喝了家里的农药。
3.教师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优点
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过于强烈,往往依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否服从教育以及一时的表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小学生正处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龄,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和时段都存在差异,老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不戴“有色眼镜”去审视任何人,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小学班主任优化班级管理的措施
1.班主任对自身的认识和要求要合理
小学生正处在含苞待放的年纪,拥有一颗脆弱、敏感的心,班主任在对由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集体进行管理时,必须秉着一颗专业、公平、阳光的心,用自己的爱和真诚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任级”教师,承担着对一个班级所有学生全方位负责的重任。班主任是一个教育者,更是一个管理者。小学生在很多时候会更听老师的话而不是听父母的话,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班主任不仅专业素质要过硬,而且要身心健康,拥有自律、自信、乐观的人格品质,最重要的是要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加强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班主任要与各科老师多沟通,了解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发展的异同。班主任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和最近的变故。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并不是为了打小报告,而是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班主任与家长不仅是通过手机或网络沟通,最好是能够进行家访,亲身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这对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善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
3.尊重、关心学生,积极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所以,老师在处理任何一件小事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处理方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心服口服,记住老师的责任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进行学生的德育工作时,最好能够以身作则。比如,在得知班上某学生身体不舒服,来到生病同学身边时,发现学生的呕吐物无人打扫,这个时候班主任不是命令谁帮忙打扫一下,而是自己亲自来打扫,我想,接下来肯定会有学生主动来帮忙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采用老套或者强硬的手段,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合理开展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外活动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发现自身潜力的关键阶段,而且多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综合能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能够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的主观认识,有助于老师和学生自己了解他们的优缺点,帮助其走上正轨。
三、结束语
有句话叫“严是爱,松是害”,对于学生的言行,我们不能有丁点小看的意味。学生做得好的需要鼓励,但是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批评并帮助改正。老师不仅要对学生充满关爱,还得以理服人,才能树立一定的威信。本文就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班主任自身素质、沟通、尊重、关爱等方面对班主任优化小学班级管理提出了建议,期望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能够得到改善,消除“代沟”,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夕奎. 探讨在班级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自主管理[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
篇2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对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管理要求,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在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地位,所以在对小学班级管理上要力求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努力共同创建科学、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现状及问题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定人数的班级,早在1862年我国就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班级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我国广大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班级管理的局限性也凸显出来:1)管理片面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很难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也不能全面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造成一种片面人才观。2)管理内容缺乏系统化。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德育关键期,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导有很大作用,班主任通过自己对班级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作为班主任并没有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小抓起,而是偏于技巧和智能的培养,所以班级管理呈现出缺乏系统化趋势。3)管理方式死板。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实做细,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偏重于条规纪律,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班级管理中难以形成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创造和实践能力,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灵活性。
除此之外,由于班级管理过程中还添加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城乡教学资源不均衡性,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教学资源紧张,进而出现较大班级的班额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挑战。在素质教育倡导下,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要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拒绝打骂学生体罚学生,这使得班主任工作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并取得有效管理班级的成果都成为一项巨大的任务。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上已经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对班级管理进行民主化管理,以利于产生和谐的学习气氛,完善的班集体。鉴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而总结出适合各个地区的班级管理措施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意义
1.对学生而言
首先必须明确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小学生在班级中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其自身发展不成熟,以学生管理为主体的班级极易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现象,加之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约束力不强,这种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显然是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的的不断成熟,在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时,学生的理性思维逐渐处于上风,并且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可以进行民主管理班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处所,班级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敏感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学生而言班级管理觉得了他们的成长。
2.对家长而言
对家长而言,家长能够直接而且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地方就是班级,通过班级来观察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处境,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也是通过班级管理才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家长通过关注学校发展和班级管理这些外在因素来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而班级管理就是向家长反应情况的第一面窗口。班级管理中也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学校而言
对学校而言,有规矩自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工作就是通过一个个班级管理构成,呈现立体和谐的校园环境。关注班级管理工作就是关注学校自身发展。可见,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4.对教师而言
对教师而言,教师的更新速度慢,工作时间长并具有示范性作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处于领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工作。班主任不仅在班级管理工作上既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教师是构成班级管理的核心,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是每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经验和工作积累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班级管理的内涵
(一)内涵
班级管理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集w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具体表述为: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而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及时关注和引导前提下,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活动的成熟,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之中。而班级管理就是这一种大规模的促进学生学习生活进步的学习场所,它的属性一方面是学习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所。
(二)良好班级管理的模式
当今我国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1)平行管理2)民主管理3)常规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在这些管理模式中,较为倡导的是民主管理模式,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下自主学习方式的有力尝试。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的理念落后
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并没有意识到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是满足于班级管理最低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把班级的各种职能发挥出来。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导师身份认识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只是单单看成主科成绩。
2.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不平衡
在管理班级时,班主任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关系比较僵硬,没有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这使得班级管理出现不和谐因素。加之学生对于教师的示范性以及榜样性教育认识不足,极易出现学生和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出现对立局面。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3.管理方式刻板
管理方式基于传统管理模式,只是通过制定班规和遵守校规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方面管理方式出现刻板现象,另一方那面也会是班级生活出现死板。班级核心凝聚力下降。
4.管理机制不全面
管理机制不全面。由于班级的特殊性质,既要要求其管理机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外,还要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就会出现管理方面的漏洞以至于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对于小学班级班级的问题分析时,首先要明确班级管理中都有哪些因素参与了班级管理工作。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班主任老师、学生以及学校。其中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管理的领导者,而学生则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学校则是班级管理的有力监督者。
教师方面
1.教师性别差异
教师的性别差异是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的原因之一,有关数据的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男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管控力度和方式没有女老师好,这是由于性别差异,女性老师在对班级管理工作上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更能贴近学生心理。学生可以尽快产生对班主任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2.教师年龄差别
班级管理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生活经历,对于班级管理的工作的处理上,教师的年龄也决定了其班级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学生心中产生亲昵感,而年龄大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上更能够彰显松弛有度的原则,可以弹性管理,做到因人管理使管理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展开。
3.教师知识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能力决定其眼界的开阔程度,对于班级管理尤其是对学生学习和智力开发上,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认识教育心理学在指导班主任工作上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好的行为要给与积极强化,对于学生的坏行为必须给予及时制止以及纠正。
4.教师管理方法
对于班级管理的方法运用上,教师管理方法主要基于班主任的性格和教学特点而定。所以教师的性格和教学特点不同,班级管理的方法也就千人千面,不能逐个论优劣。
5.教师心态异化
班主任的工作繁重且对班主任的身心和体力要求较高。在超强工作压力下,教师极易出现心态异化,也就是心情的烦躁和行为的粗暴情况。这也是出现班级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生方面
学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参加者和执行者。在班级管理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c认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质不清而造成。
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不同化
尤其是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阶段和特征而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该阶段的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没有标准的是非观,心理和生理都没有进入的一个稳定时期,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团队意识。班级管理一方面要求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天性使然所以也要求对其进行疏导管理。
学校和校领导方面
学校和校领导是班级管理的有力监督者,同样也是造成班级管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6.班级班额不限制
学校在班级人数的核定和控制学生人员流动上,出现松懈情况。人为增加了教师的班级管理任务。增加班级的班额提高班级管理的标准。这些都造成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上的过粗过急。
7.对于班主任工作要求过于形式化
学校对于班级管理的标准太过形式化,如果班级管理过于表面化是不利于一个班级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也会造成班主任工作急于求成和雨过地皮湿的现象。久而久之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常态化病态。
四、班级管理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班级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所以在管理班级方面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确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首先要形成正确和核心的班级管理理念,无论是班级管理模式的民主型还是权威型还是专制型,只要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就是可行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班级管理理念上确立中心思想,才能够制定合乎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
(二)使用新的管理班级的手段
在管理班级手段应用上,一定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管理手段。例如:在对班级后进生的管理上,班主任要找到学生自身闪光点和问题的症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工作。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对后进生进行感召,力求其能够融入班级集体。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适度可以引入民主管理模式,通过创设班级干部和学习小组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形成班级自己的核心集体,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三)健全班级管理的机制
健全班级管理机制首先要完善班集体领导班子,促进班级形成统一的班级意识。在制定管理条例使,在坚持校例的前提下进行班级条例的创设,形成在班级条例下人人平等的公平机制。
(四)提升班主任的待遇
鉴于班主任的任务量的情况,要领导在逐步提升教师管理班级水平的前提下,对班主任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教育深造上给予一定优势,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工作性质决定其必须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进而反馈学生学习生活信息,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如建立微信和QQ群的方式建立班主任与家长的及时长效沟通机制。将班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家长和班级主任的共同管理之下。
结束语
正是由于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所以对于班级管理工作要格外重视,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了解班级管理工作的概念和特性,只有在了解班级管理的特性后,加强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家长沟通后将班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共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新方法。
作者简介:刘小卫(1976-),女(汉族),湖南耒阳市,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周敬慧.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
[3]韩静.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62-02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管仲就曾提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是说霸王今天这样的成就的初始,是他将人民作为根本。有良好而正确的本,国家才能有巩固的根基,如若这个本是混乱或者错误的,国家就会陷入危乱。虽然管仲讲的是君臣关系,然而对于我们的班级管理并非无益。
现代以人为本理念的起源来自于19世纪的人本主义哲学, 而我国第一次将人本主义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是在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至此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开始在各行各业被普遍应用,尤其在管理行业的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教育作为民生之本,小学教育又是其中尤为基础的一个部分,如何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与班级管理更好地契合,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是每一位班主任需要深思的问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在于“立人”,也就是说教育要去激发去充实学生的生命,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完整的发展,使他们获得所需要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这个世界完好地生活下去。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生活是他们一生成长之中的的社会初探,这一阶段受到的教育对于他们漫长的人生画卷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小学的年龄段里,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容易去模仿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对于老师的言语行为等下意识地遵守甚至模仿。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教与学,更是在许多方面互相影响。班级管理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基于以上,班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是一种适宜的管理方式。
一、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含义
时展至今,以人为本大约是最受欢迎的管理思想,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将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满足人的需求,站在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受益,使集体能够积极、愉悦而有效地共同进步。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认为教师是管理的权利掌握者,将学生对教师管理的程度作为评判班级管理是否有效地标准,即学生越听老师的话,班级管理就越成功。然而事实上,对教师决策亦步亦趋的学生最容易丧失自我个性,丧失成长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少盲目的执行命令者,多年前的钱学森之问如今仍振聋发聩,要解答这一问题,大至国家之教育,小之班级之管理都需要反思,而这一反思正是对于教育之中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得自由而非被束缚,是要使学生得发展而非被灌输,另一方面是要使班级管理形成良性而高效的氛围,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这亦是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含义之所在了。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
之所以需要单独论述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原因在于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心智、思维能力尚处于初等的发育阶段,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同时自制力弱,行动欠缺考虑,常容易带有感彩。因此小学教育更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俗话说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管理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切实地体会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同时提高自身修养与专业能力,才能将班级管理运筹帷幄之中。
三、以人为本理念对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1、以人为本理念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重视个体独立性与自主性的以人为本理念下,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来,如此,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和肯定,能够与教师平等地相处,从而激发出自我的主体性。
2、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可以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回应的积极性。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教师单方面的管理,忽视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自然容易适得其反。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在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之后,会有相当的自尊,因此也会对班级的管理作出积极地回应。
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并寻求适合他们的发展之道,反对无意义地填鸭式教学,而是尊重学生独特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尝试去发展学生的潜能,并不单单指他们的学习能力,成绩高低。事实上,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与心灵的健康、美好的追求、良好的修养与习惯、广泛的兴趣等是更为重要的。
四、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深切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光靠喊口号显然是不行的,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包含许多含义,对它了解得愈多,就愈能有深刻的体会,就愈能得到班级管理的启发。班主任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而鲜活的个体,需要去体味和探索他们独特的内心活动,才能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实践和探索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2、实践出真知――构建以人为本的班集体
(1)确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对班级的管理形式、内容和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而富有生气的管理目标能够带领班集体越来越好,如果目标设置不符合实际,违背人性那么班级的管理就会陷入困境。所谓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目标,应当是将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即这个目标最首要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的个体独立性。这一目标以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之体现。另一方面,班级管理是要帮助班集体能够良性运转,这需要管理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惟其如此,才能对同学们形成吸引,积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
(2)确立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
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小学生往往容易沉湎于自我的感情而不分对错,因此仍然需要适度的制度来对他们的行为作出约束。我们说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它是有别于传统班级制度的。传统的班级制度要求学生全部在同一的规范里,这样会抹杀他们个体的独特性,并使他们对班级管理感到反感。良好的制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同时保护他们的个性。
(3)确立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承载着班级成员所共有的信念和价值观。班级文化包括软文化,即非显性的文化环境、制度和理念等;硬文化包括可见的班级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譬如黑板报、班会和班级活动甚至是桌椅摆放等。班级文化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的班级文化环境是有人情味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能够让学生自由发展其兴趣才能,积极拥抱班集体的。
参考文献:
[1] 佟 瑛.“以人为本”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淮海工学院.2009
篇4
一、学习新理念,建立积极的班级管理信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以及人们素质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以前陈旧的一些教学理念需要更新,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体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小朋友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主任作为管理班集体的重要管理人者和教育者,是小朋友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的重要领路人。搞好班级管理,目的就是要创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积极参与集体的良好氛围。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基本的良好成长环境,是搞好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当前,我们的班级管理水平还是处于一个参差不及的状态,特别是我国西部边远地区,班级管理模式还处在传统的、比较教条式管理现状中。由于受到地域和人才引入等的局限,西部偏远地区很难学习到现代管理模式的新理念,新思路,很多偏远山区的小学班级管理就是为了约束学生,很难从新的角度和高度来看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更是离班级管理达到“以人为本”还有一定距离。
以小朋友们的身心健康、快乐学习为重要指导,摒弃传统的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传统局限。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体中,使其充满人性化、充满友爱,对建构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现实社会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凡事皆有因”的定律,作为教师应时刻注意“询其因”方能“定其症”,“定其症”方能“诊其疾”。学生出现了问题,如何询因呢 学生对老师一贯是有戒心的,若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打消学生的戒心,鼓励学生说话,引导学生与你交流,在看似平常的谈话中,有时却恰恰隐藏着问题的关键。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再分析学生的心理,从源头、从根本上了解学生,我们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才能促使其改变。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才能对学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才能使其逐渐进步
二、重视学生主体,创建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指导者和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小朋友的特点,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要做到:发挥主体潜能,建立和谐自主的管理模式。在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当下,班级管理应该积极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的管理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只有当学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并以集体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时候,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才得以形成,而这样的班集体是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以及与集体的协作能力的培养,个人责任感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要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来体现的。
一直以来,很多学校倡导“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班级岗位的设置,让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有一定的责任,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集体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校向全体同学提出新要求时,我们总是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班规参与者,“教育是雕刻而非制造”,针对我们教育对象的特点,做好全面工作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采取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方式。如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多关注、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多留心等,做到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宏观整体的了解。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给每个孩子当“干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使其得到健全的发展。
三、营造良好班风,实施班级创新管理
篇5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到班集体内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形成的初始阶段。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就是教室管理,也就是管理学生的常规与秩序。所以,教室墙上都贴着《班级守则》与《班级公约》等。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威权式”管理
一些老师深受“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惰”观念之影响,要求学生乖顺,这种现状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甚至家长的质疑。其实,“威权式”的老师对学生会产生下列影响:
1.对学生要求高度一致。
2.要求绝对服从,采用严格管教方式,学生动辄得咎。
3.学生心生畏惧、怨愤,师生沟通有困难。
4.学生害怕老师体罚,因而对人们存有敌意,在行为上表现自保、退缩,在认知上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勇气,不敢反抗权威。
(二)“保姆式”管理
长期以来,“保姆式”教育充斥着小学的管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物都由教师包办,老师天天守在教室,亲自处理纪律、卫生、出勤等日常事物,教师的这种包办管理,也抑制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能力。
三、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讨
(一)“平等式”管理策略
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对班级管理的理念也应该随之转变,摒弃教师的领导权,进行平等师生交流,纯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树立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发展管理思想,建构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
1.让学生自觉关心班集体。
2.让学生自主参与班集体。
(二)“开放式”管理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一开始我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一大堆班务工作上,把着力点落在“管”字上。我认为,只要我肯努力,肯花时间,就能工作到位。因此我忙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处理各种问题上。
1.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新观念。
2.情感教育,建设温暖的班集体。
3.管理有的放矢,促进班集体共同进步。
篇6
关键词: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57-02
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其实质是小学生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之下,严格依据班级制度,充分的发挥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对班级实现自主管理。由此可见,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小学生为主体,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小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应从意识、文化、制度、策略以及热情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1.提升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意识
提升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意识,应首先从教师做起。教师应在思想的层面上深入理解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理念,并对该类管理模式的意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对该类概念进行正确的把握,进而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的科学指导。因此对于学校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掌握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核心理念,提升思想的先进性,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班级的管理。
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应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由班级内的小学生干部直接组织实施。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应在对班级内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班级内全体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均能够体会到实现全员性自主管理的重要意义,使其拥有与班级管理的优劣呈正相关的责任,提升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应指导小学生树立以下几种意识:其一,互助意识。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的意识,使其明白班级的管理效果同每一名小学生的参与有着直接的关系,激发小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的热情;其二,约束意识。教师应要求小学生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即严格依照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制度,对自己的言语以及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其三,责任意识。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2.建立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文化
对于一个集体而言,文化建设是对其中成员的一种无形约束,且其对各个成员的约束力以及约束效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教师应在对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班级管理当中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在对班级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对小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突出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小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其自主管理的能力。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注重班级内精神文化的建立。首先,教师应帮助小学生在班级内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帮助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组织班级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对活动精神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应意识到良好的榜样对小学生的带动作用。其榜样可以是班级内的学生,同时也可以是各个领域的先进人物。
3.完善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制度
在对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到小学生对自主管理的愿望,在对小学生的意见以及建议进行全面采集之后,经过民主的评议,班级制度进行合理的建立,从而能够体现出班级内成员的共识。此外,在班级内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制度的建立目标进行合理的确定。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目标应分为近期以及远期目标。在短期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其实现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各条制度的实施合理性进行深入的判断,及时加以指导,从而能够大幅提高班级管理制度实施的合理性,使得班级内的小学生对制度拥有更高的认可程度。而在长期目标的逐步实现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实现的效果进行预想,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在制度实行以及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管理的乐趣,提高其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依从性。
4.形成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模式
由于在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小学生直接实施。因此,小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积极性对其管理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在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过程中,作为教师应首先对班级内干部的类型、数量以及职责等进行合理的确定,从而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表现平台,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在对班级干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班级内的学生拥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对其各自的特点以及擅长的领域进行掌握。而在选举的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部分学生心声的倾听,对候选者名单进行确定,之后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将学生内心当中适宜做班级干部的候选人进行推选。在选举结束之后,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要求,对班级干部的轮换机制以及罢免机制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尽可能的使得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干部轮换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考察,避免班级干部轮换机制留存于形式之上,而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生班级全员性自主管理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教师应根据班级内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班级管理 问题 原因 对策
班级管理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到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着班级管理和教学的正常进行。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管理思想落后
在小学管理中绝大多数班主任往往忽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停留在老套的教育模式上。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希望小学生在思想、学习、各项活动方面都遵循他的思维、套路,不愿学生越过他规定的范围。这样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破坏,不能进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二)管理方式“一刀切”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和具体事件,经常是一个模式、一种腔调的单一教育方式,往往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性管理,致使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这样的管理方式,违背了小学生独立个性培养的原则。
(三)缺乏与家长有效沟通
大多数班主任把与家长的联系采取“告状式”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这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在学生受到家长的斥责后,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厌恶,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增加管理的难度,无形中削弱了教师的管理效果。
(四)忽视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言行不一,作风松垮,精神涣散,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班级管理质量。
二、小学班级管理问题探因
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埋没了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冲击着班级管理工作,这种片面、狭隘的应试教育迫使大多数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上,完全忽视了教育的时代特征与被教育对象的年龄、性格特征。
(二)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在学校制度层面,缺乏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班级管理以经验型为主,重视班主任的常规活动。通过出勤率、活动参与、学生违纪情况、学生的成绩等来量化班级工作。
(三)家长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支持学校的工作,支持学校和班级的各项管理措施,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在向学校管理上提出的要求多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班主任管理素质不高
第一,班主任行为的专制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主要依靠传统力量和强制力量来影响学生。班主任强调指导、控制和监督学生,自己决定管理中的一切事项,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容易形成对管理消极适应。
第二,班主任行为的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不运用社会影响力来影响学生,一切任其自然发展。在这种行为类型班主任的管理下,师生关系疏远。
三、优化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管理观念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本着服务的精神建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做到与小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进行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通过自主管理,组织成员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选择组成团队,自己选定进取的目标,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价自己。
(二)完善激励管理制度
学校要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建立班级管理制度,以激励管理为主,辅助以必要的处罚措施。运用榜样激励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运用责任激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班级中重要的一员,都要参与班级的管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运用公平激励实行量化管理,用数字说话,把公平落到实处;运用荣誉激励,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促使学生把一时的进步变为永恒的品质。
同时,班级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外,还可以制定班级的纪律,对学生严格要求,以确保正常秩序和各种工作、活动的开展。通过班会、学生座谈等形式,反复强调校纪班规,让学生牢记在心,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工作和学习。
(三)全面提升班主任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进步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奠基石。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班主任要有敬业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新世纪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当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思想基础。
第二,班主任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世纪的班主任应具备下列能力:一是组织管理能力;二是创造能力;三是协调能力。学生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会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班主任工作则是这些联系的纽带。班主任不仅要善于做小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善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为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四)与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联系
家庭是孕育小学生个性品质雏形的地方。家长的言谈举止、文化情趣,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必须根据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求,及时地向家长做宣传,把家长看成班级管理的生力军,充分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不断总结、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好经验、好做法。主要方式有家庭访问、召开家长会、开展一日对外开放活动、电话联络、聘请班级校外辅导员等,与家长好好地沟通,指出并改正其在教育子女上出现的偏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 现状 对策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级管理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1]那么现如今小学班级管理的运行现状又是如何呢?下文便是对其做的四点分析。
一、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分析
1.班级管理的教育理论薄弱,班主任对专业理论的学习急需加强
班级管理涉及的学科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都与其息息相关,但在教师群体中掌握此类专业知识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我国许多学者都曾对班主任的专业理论素养进行过调查研究,其中骆舒洪、周卫红等学者研究的数据显示:对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有着丰富认识的教师人数分别占其研究总人数的23.8%、11.4%、3.8%[1]。可见班主任缺乏对班级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我们现代教育的需求和现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更为广阔,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为多元,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都已超出了班主任的传统认知,这种矛盾必然导致师生产生隔阂,从而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我国长期实施“应试教育”,高升学率、高分数是衡量一个学校和班主任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以至于学校领导不注重班主任的专业理论培训,其自身也忽视了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对自身专业的发展。
2.班主任在班级日常行为管理中方法的运用亟待改变
在小学班级日常行为管理中,传统的教育方法、管理方式仍然为班主任老师们所青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体现,传统的批评教育仍在班级管理中占据主导,体罚、惩戒、打骂这些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为在班主任看来,传统的批评教育费时少并且见效快,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忽视了批评教育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削弱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老师,他们所面对的是自主自制能力不成熟的小学生,而且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年g差距,学生不能一一遵守班主任提出的种种行为规范,进而出现违反组织规范的行为在所难免。而且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心智也尚未成熟,他们在很多时候“明明犯错却不知错”,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仍一味地采用批评教育的方式无疑会增加学生犯错的几率。
3.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班级管理中之所以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要从班级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李伟胜在《班级管理》一书中对班级管理做了如下定义:“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2]由此可以看出,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关系,参与双方是教师与学生。
但在小学班级教学或活动管理中,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班主任往往主宰着班级目标的制定、班级活动的组织等方方面面,他们将自己视为班级管理中的控制者、决策者、监督者,而学生便是这其中的被控制者、实施者、旁观者。班主任的这种定位无疑削弱了学生在班级教学或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违背了班级管理中人本主义价值观的理念。而且班主任以这种高压手段制定的班级发展目标、班级规章制度或是组织的各项活动,无疑也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敷衍应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一位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正如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写的,“旁观者就像一个身在监狱,注视着窗外下雨的囚徒,对他来说窗外下不下雨都是一样。而参与者就像是一个计划要去郊游的人,下雨不停会挫败他的郊游”[3]。可见,关于同一件事情,旁观者与参与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而在我们现在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恰恰是以一位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班级中的发展目标、规章制度、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持一种旁观者的态度,缺少主动参与的激情。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班主任便会失去对班级管理的热情,这对班级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性、平等性有待提升
在班级管理中,班委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班委可以为班级创造更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班级成员的意志管理班级日常事务,这样既能让班干部在日常班级管理实践中增强民主作风,也能强化班级其他成员在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意识。但是事实却不尽如人意,班主任在管理中往往独断专行,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班委所能做的只是听从班主任的安排,而这样一来班级中每位成员的想法与建议便不能通过班委的日常管理所体现出来,透过班委来体现班级民主管理俨然也成了空洞的说法。
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体现民主性,平等性也是班主任组织、管理班级的重要原则。但很多班主任往往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功利因素带到教育管理中,使得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无法产生很好的思想共鸣和情感沟通,进而妨碍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与组织。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改进对策
1.加强班级管理者的专业培训,增加理论积淀
通过对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分析我们发现,班级管理者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刻不容缓。要想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管理,班主任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并要不断地更新,唯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需求,班主任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真正把握规律,科学育人。所以,学校领导要重视对班级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强调班级管理者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理论积淀。而班主任也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班级管理学的研究,关注大量的当代知识,针对时代的新特点,寻求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并学会用专业理论来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地组织班级管理工作。
2.突破传统观念,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不单单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新颖的教育方法、管理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班级管理者要加强对班级管理学的深入研究,善于突破自身的传统观念,改变批评教育这一传统方式,提出新颖的教育方法。比如心理疏导便是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的一种方法。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学生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这时班主任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责骂、体罚、惩戒,而应该是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找出学生犯错的根源,从源头解决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班主任应以身作则,注重从行为上进行诱导。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很大,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其身心发展,所以班主任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个人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注重在日常行为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表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对人与事进行正确评价,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榜样示范法也是小学班级日常管理中常用的方法,班主任可以选取一些在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班级中其他同学的榜样,因为这些较为优秀的学生与全体学生朝夕相处,为大家所亲近和熟悉,所以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学习。这样一来班级其他成员便能以榜样作为自己的标杆,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3.突出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1)改变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已在教育界深入人心,“如何发挥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性”也成为每位班主任所关注的问题。而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性,班主任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行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直使用的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的活力和效率,教学的内容和节奏往往也是由教师来控制的。
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所以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并利用这些特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学习,将教学中较为简单的知识内容分配给各组组长,并由组长组织各组成员来完成教学内容,最后进行分析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还可从多个角度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班级规划过程中
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发展目标、管理目标、组织班级活动时,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吸收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而激励学生去实现班级发展目标,愉快地开展班级各项活动。而且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发展目标、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需求,不要为了急于实现高效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特点。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深入调查与了解学生的性格、长处,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来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3)突出班会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每周的班会对班级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会的开展可以提供一个师生彼此进行心灵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在此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内心的烦恼、难以解决的事情,加强师生彼此的了解,突出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组织得当的主题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班主任可以选取一些时下流行的话题,让班委去筹划、设计与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班干部的各方面能力,也能够调动起班级中其他同学的兴趣,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位成员的主体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团结力。
4.强调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性、平等性
首先,要注重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班委的组织建设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班风与学风的形成,而且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班干部既可以让班级其他成员信服,积极配合班委的各项工作,也可以强化班级中的民主意识。
其次,班主任还要学会“简政放权”,淡化“专制式”管理,将更多的权利交到学生手中。班主任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将班级的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开展都尽可能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就和价值[4]。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让学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感知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强化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不仅要体现民主的重要性,还应该体现平等性,所以不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如何,班主任都应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要考虑来自成人世界中各种复杂的人情关系和功利因素,也不要给学生贴上“好”与“坏”的标签,要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当然这种平等应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上课时给学生平等的展示机会、活动时给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等等。总之,班主任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用心关爱每名学生,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以情育情,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
班级管理看似容易,实则任重而道远。班主任必须要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提升自我修养,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做到“自正其身,自省其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以情育人、以德育人,为祖国培育更多栋梁之才,真正做到桃李满天下。
――――――――
参考文献
[1] 骆舒洪,周卫红.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1(11).
[2] 李胜伟.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篇9
一、加强班风建设
良好班风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结合以往低年级班级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加强班风建设。
(一)制定班规班纪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班规班纪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在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探讨班级的基本规则,如上课期间不能随便讲话,下课不打闹,文明用语等。需要注意的是,班规班纪一定要具体,如将“认真听讲”转变成“眼睛盯着老师”等。班主任教师没有必要一次性明确所有的规则,可以从最基本的要求入手,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逐渐增加。
在班规班纪制定之初,低年级的学生很难完全执行,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每天利用早读时间,帮助学生明确班规班纪。通过每日不间断的引导,一个学期之后,大部分学生对班规班纪都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
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班主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会活动。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一年级主要开展了“夸夸我的学校”“我爱我班”“找呀找呀找朋友”“告别幼儿园,我是合格的小学生”等班会活动;二年级主要开展了“学习效率我最高”“课外阅读的奥妙”“文明礼让,我是优秀少先队员”等班会活动;三年级主要开展了“大声说出我的优点”等班会活动;除此之外,在父亲节、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倡议学生与父母互换角色,开展“一日父母”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作用,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策划和活动组织过程中,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国际学校,每年在学校都会开展四大节日,即读书节、圣诞节、科体节、艺剧节。依据四大节日,每月学校均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一有利条件下,笔者鼓励本班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活动中。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
(四)加强个别学生教育
每个班级都有暂时在行为习惯上或是学业上落后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与鼓励。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通过个别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较为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可以有效减少师生矛盾,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打造精细化的班级管理平台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均提出“班级精细化管理”这一观点[2].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笔者认为,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因素。
执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以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从而将班主任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而保障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得力的班干部。目前,不少一线教师采取民主选举、定时轮岗等方式选拔班干部。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规范班干部的行为,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此外,以往量化班级管理是以每个学生为单位进行的考核,根据情况进行加减分,这样容易造成部分落后学生自我放弃,班级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3].本学年,笔者尝试以小组为单位(笔者班级共 31 名学生,4~5 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每小组内部推选出组长。小组成立后,每日根据各成员的各项表现进行量化考核。与以往相比,每个学生都被纳入小组进行管理,既降低了教师管理的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的自我放弃。经过一年的实践,笔者发现,采用这一方式进行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班级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反之则会导致学生叛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要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有发现学生优点的能力,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为学生的纵向发展搭建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凤花。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现状及策略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班级;管理;措施
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长久以来,小学班级的管理只停留在常规的秩序管理上,这种片面的管理起到的作用很有限。科学的班级管理应该综合各方面,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
一、科学创新,树立管理新观念
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改变权威式教育
很多教师从小都是在严格的管理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把自己的经验转变成对学生的管理方式,继续沿用体罚、打骂的方式教育学生,但是这样的方法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统一要求,并且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采用严格的管教方式,使学生无法独立学习,也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甚至容易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不能和教师正常沟通。学生还可能在被教师体罚后出现偏激的言行,在行为上退缩、怪异,缺少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改变权威式的管理,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摒弃教师的绝对领导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在平等的管理当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发展,建立起师生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模式。
(二)改变保姆式管理
小学管理中存在保姆式管理的现象。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和习惯的形成期,小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都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但是保姆式的管理方法使得学生的很多事情都由教师包办,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自我锻炼的机会,也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遏制。教师应该改变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管理,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在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参与班集体的活动。班集体的主人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不过是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班集体的参与者。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实践中相互配合,大胆探究,使学生得到经验和启迪。
(三)改变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管理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班级管理一直都服务于学生的成绩,管理规章制定和实施的重心都放在提高成绩上,忽视了感情、技能、认知三个目标的达成。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和教师之间就难以信任,师生之间也就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不到温暖,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更无法从班级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并且树立科学的新观念。很多教育研究者探究的不应该是“如何让学生顺从”,而是“如何让学生来配合教师,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班级管理应该要用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与教育方法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在班级管理中,需要融入情感教育。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应该以情打动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长辈有特殊的依赖性,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得道德认知的同时充分享受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获得愉悦和满足。
二、注重素质,培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就是依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在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才会主动学习。教师需要健全各种制度,并将其作为班级成员的准则,如卫生制度、学习制度、作业制度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法”可依。制度出来后,班主任还要及时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协助学生处理好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随时做检查,杜绝虚假现象。同时做好班干部的监督工作,定期评定,赏罚分明,注意将竞争机制引入学习中。重视选拔和培养班干部,调动学生参与管理。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还需要班干部的协助。培养一支有向心力的班干部队伍,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学生管理的重要途径。培养管理协助者,让他们能够及时反馈班级信息,为教师出谋划策,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需要教师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教育的艺术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温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欣川.现代心理学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61.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54.
-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就业现状
- 下一篇: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