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光伏市场范文

时间:2024-03-29 18:1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光伏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光伏市场

篇1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他看来,应当充分肯定当前新能源所取得的成绩,理顺管理体制,顺应市场规律,在“十二五”末将迎来拐点。

市场持续扩大

从全球来看,因德国和意大利的部分企业赶在上网电价补贴下调政策生效前安装,上半年光伏需求增长超过预期。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设备需求13.1GW,同比增长了46%。中国国内需求也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划大大超过之前的估计,达到20GW。2012年上半年每公斤多晶硅的价格从30.5美元下降到23.6美元,降幅为22.6%。电池组件价格从年初的每瓦0.951美元降到当前的0.6美元。价格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制约因素,价格下降,就意味着市场扩大。“金太阳”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成本下降,原来计划1GW的装机规模,上调到1.7GW。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到“十二五”末,光伏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能够降到0.8元以下,用户侧平价上网成为可能。

截至上半年,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2011年风电并网发电量732亿千瓦时。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风电发展逐渐走向健康可持续,风电与电网的关系在逐渐融洽,电网对风电的消纳能力进一步增强,风电每千瓦时价格已经降到0.6元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风电场建设趋于理性,从过去单纯“三北”风电基地逐渐向南发展,今年“三北”地区几乎没立项。

问题凸出

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体制和新能源行业自身情况两个层面。《可再生能源法》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基本大法,对行业所涉及的问题都进行了规范。在管理体制层面,最为突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电网的问题,另一个是价格问题。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协调、统筹、指导、调控。现在缺乏一个权威的部门统筹协调包括产业和市场发展、布局、市场准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协调问题。

新能源自身与常规电力相比,在技术经济性和电力系统适应性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商品化仍是制约太阳能发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太阳能发电成本虽然已显著降低,但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3倍左右,截至2011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只有350万千瓦,有统计的上网发电量9.14亿千瓦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商品化程度低是制约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并网运行管理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上,仍未建立与新能源发电相适应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机制,制约了新能源的发展。三是新能源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我国新能源制造业产能扩张过快,国内应用市场培育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和主要市场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主要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低劣产品扰乱市场和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亟待整合和转型升级,行业管理需要加强。

解决途径

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期急剧上升,到了峰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急剧下降。新能源大起大落,我们对此该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目前新能源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新能源恢复到正常状况的时候,是逐渐稳步前进的开始。

当前风能和光伏相关制造企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按照市场规律,过剩只能收缩和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没有淘汰就没有进步。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不变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市场中的优胜劣汰规律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否则不惜残酷无情地被淘汰。目前国内多晶硅制造业企业80%已经停产,因为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比国际市场高十几美元,甚至三四十美元。这个过程并不是新能源行业独有的问题,家电、汽车、计算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新能源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们要不断总结新能源当前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解决新能源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渐转变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建立一个国内国际兼顾的市场环境,继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建立并完善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新能源发电国家补贴机制。其次,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运行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推进新能源发展的格局。第三,从国家层面严格准入标准,规范市场准入机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遏制盲目扩张,对现有产能进行调整整合,使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控制产能扩张,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投入,支持重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光伏产品质量评定和检测认证管理,阻止低劣光伏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光伏产业市场监管,防止无序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下半年,受制于德、意等国对光伏补贴的削减及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去年弃风严重挫伤风电投资积极性等消极因素影响,新能源企业下半年经营压力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篇2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 产能过剩 对策建议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促进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企业,并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的有力竞争者和最大新能源市场之一。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我国2009年清洁能源投资额超越美国,达到391亿美元,2010年以544亿美元继续领先世界。在2011年,得益于支持联邦贷款担保计划及政策,美国以559亿美元险胜中国,重回清洁能源投资额首位。但在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投资激增,清洁能源投资总额一举创下677亿美元的高点。至此,在清洁能源投资规模上,我国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中,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颇具代表性。

全球风能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年起,我国风电进入快速发展期,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实现倍数增长,2012年,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最新统计,我国风电并网总量已达到6083万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成为第三大主力电源。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 2009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达到4900万平方米,2012年产量达到6390万平方米。在光太阳能利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光伏产业,2011 年产值超过3000 多亿元,进出口总额220 亿美元,就业人数达30 万人。但同时面临着产能过剩和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

此外,我国核电装机总量2010年,为10.1吉瓦,位列世界第十。水电装机容量2011年达到2.3亿千瓦,位列各国首位,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快速成长。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成本较高,除太阳能热水器等少数行业,大多数新能源产业的成本均高于常规能源,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光伏发电成本一般在1元/千瓦时以上,风电发电成本通常也超过0.6元/千瓦时,而火电成本一般仅为0.4-0.5元/千瓦时。光伏发电与风能发电短期内仍难以与火电直接竞争,除成本因素外,潜在用户对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存在疑虑。尤其日本福岛核事故,更是加剧了民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忧。

(二)产业链畸形发展,体制机制不顺

我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明显呈畸形状态,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第一,新能源的项目审批与电网规划脱节,导致新能源发电难以上网,出现了“只装机不发电”的现象。第二,华北、华东、东北、华中、西北及南方六大区域电网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发电与用电在区域间分布不均衡,区域电网分割的非同步体制对新能源电能的跨区域传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第三,能源价格机制尚未理顺,例如电力,我国至今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价规则,“开发主体市场化、上网电价仍计划”的定价机制成为了新能源电力发展的沉重桎梏。

(三)行业无序化竞争,产能严重过剩

在国内疯狂的加大投资、欧美等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我国的太阳能、风能等产业已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2012年,国内风电整机产能过剩率在50%以上,铸件过剩100%以上,齿轮箱过剩100%以上,叶片过剩30%以上。以光伏产业为例,2013年3月,经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尚德电力国内子公司、全球四大光伏企业之一,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将实施破产重整,“中国光伏教父”施正荣走下神坛,这标志着光伏产业已彻底步入寒冬。

(四)政府过度参与,市场机制严重扭曲

政府采取适度的措施鼓励、扶持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本无可厚非,但如今我国政府已走的过远。为了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很多地方政府不约而同的将新能源产业列为新的增长点,大力鼓励本地新能源投资,企图以此拉动地方经济。在2012年,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00 个城市中,有300 个发展光伏产业。但过度的财政补贴、土地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已严重扭曲了市场激励,干预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错误的价格信号与企业自身的盲目乐观相结合,造成了当下光伏、风电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

(五)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力不足

核心技术来源于国外导致我国新能源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尚德电力为例,其主要从事在光伏组件产业链中低端、低利润率的光伏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和光伏系统整合环节的生产制造,高端、高利润率的环节则依靠进口。在风电方面,我国企业同样处于类似的处境。如美国GE公司风电设备在12—25 m/s风速区间可以满负荷发电,而国产风电设备满负荷发电风速区间仅为15—19 m/s。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缺乏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基础研究薄弱,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工作还开展的较少。短期内,我国新能源产业还难以进入产业链的高技术、高利润环节。

三、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发展新能源产业,首先应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就是允许企业根据反映市场供求的价格信号自主做出决策,并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资源在新能源产业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我国应建立污染排放权利的市场交易制度。这不仅能直接将污染排放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利用市场制度安排实现对污染总量的控制,最小化控污成本,也间接的给予清洁新能源相对成本优势,欧洲建立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已获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完善相关立法,改进财税制度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专门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通过鼓励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间接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目前我国的法律仍存在法律与政策体系建设不足、执行机制及执行的配套建设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仍需不断的改进完善。

除法律法规的规范管理,我国应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两个方面改进有关新能源产业的财税制度安排。在直接激励方面,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完善货物与劳务税及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新能源产业专用设备进口环节税等;在间接激励方面,可开征综合考虑资源碳含量和资源稀缺性的新型资源税、调整和完善现行消费税、将现行“排污费”改征环境税等。

(三)着力理顺新能源产业链的体制机制

理顺体制机制必须着眼于新能源的整条产业链,而不应只是关注产业链的某一环节。首先,理顺新能源生产价格与上网价格之间的关系,确保两个价格形成良好的联动规则,建立新能源项目审批和电网规划的协调机制;其次,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确保新能源产业顺利实现跨地域应用;再者,理顺新能源设备原料、部件生产、整机组装、终端销售等上下游产业环节的关系,避免产业链内部供求失衡。

(四)建立完善新能源市场的信息分享机制

建立高效信息分享机制能够避免企业对市场情况误判,给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第一,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搜集、相关市场信息,避免恶性竞争和盲目扩张;第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协助行业协会和企业搜集市场信息,根据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监控情况向企业提供适当的建议,降低系统性风险。

(五)遵循比较优势发展,逐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随着企业利润的不断积累,企业将逐渐增加资本投资和研发投入,整个产业也相应以渐进的方式从产业链劳动密集区域升级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利润区域。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应确保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公正的法律环境和公平的竞争平台,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或存在显著规模经济特征的新能源产业,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给予大力扶持。

参考文献:

[1]乔桂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 生产力研究,2012(10):174—179

[2]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9):5—13

[3]谷依露.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开发研究,2011(5):71—73

篇3

目前,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实是,一直被认为是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的新能源产业,遭遇了困境。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一些新能源企业都在经历着艰难困苦的时刻。

近期,EvergreenSolar、SpectraWatt和Solyndrat等三家美国光伏公司在一个月内相继宣布破产,更多的企业则通过减产、裁员等方式过冬。而企业破产的原因,则被归结为全球经济疲软和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的竞争。于是,美国七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与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贸易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双反”调查。一旦立案,美国政府将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96的关税,直接影响到国内75家主要光伏产业的对美出口。全球光伏主要消费市场在欧洲,并以德、意、西班牙等国为主,其中德、意占比超过50%。更令人担心的是,欧洲会不会步美国后尘,也启动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

在欧洲债务危机削减光伏补贴,美国意欲发起“双反”调查的当下,不仅仅是市场萎缩,购销价格“剪刀差”的扩大,也使得中国光伏企业尝到盈利能力下降的苦楚。据统计,2011年以来,多晶硅、硅片、组件、电池片已分别下跌了约45%、52%、53%以及42%。大中型光伏厂商集体亏损,二三线企业也面临停产潮。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电池和组件最大生产和出口国,中国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近来几乎集体陷入亏损。

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能增速远远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前不久,在湖州南太湖光伏产业高端论坛上,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会长张征宇表示,今年垒球装机需求预计是20G瓦,但中国的光伏产能是30G瓦,供求失衡严重。国家发改委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此明确表示,光伏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问题,而是行业问题,“是行业爆发性增长带来了爆发性危机。”

不仅仅是光伏产业,2010年底,凭借4183万千瓦的装机量,中国成为风电第一大国,国内装机连续五年翻倍增长。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因为装机容量大增,导致的产能过剩、价格下降问题,让中国的风电产业步入如同光伏业的冬季。2008年,风电价格是6500元/千瓦,2009年是5400元/千瓦,2010年是3500元/千瓦,仍在向下。风电发展重速度、轻质量,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质量问题多是致命伤。2011年2月24日,由于桥西第一风电场35千伏电缆馈线电缆头三相短路故障,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西北电网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损失电力84万千瓦。电监会通报“2.24”事故时,称其是近几年中国风力发电发生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事故。针对产能过剩、并网难、质量安全等问题,4月份报批电监会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对风机质量和风电场并网提出了严格要求,被称为是目前最严厉的风电场“限产令”。业内人士预计,风电行业将进入整顿期,预计八成企业将出局。

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上,中国风电企业也遭遇困局。有报道称,中国风能技术因未达到纳斯达克上市要求,而收到了来自后者的退市警告。按照纳斯达克上市规定,上市公司公众股东持有股票的市值最低要维持500万美元或以上,而在2011年9月22日至2011年11月2日期间,该公司公众股东所持有股票的市值不足500万美元,未达到纳斯达克上市的要求。

一度将产业推动得风生水起的外部大潮终究要退去,被晾在了沙滩上的企业在过去这场盛宴中扮演的角色,正在被人们评点。在当前新能源产业遭遇困局的情势下,在国家中长期战略的框架内,最应当引发人们思考的应该是,中国的节能减排,绿色产业到底该如何发展?

我以为,首先要明确中国节能减排的主战场。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气候组织大中国区总裁吴昌华曾表示,若是实现此目标,就意味着碳排放生产力提高近45%。什么能源才是今后的消费主流?可以肯定,今后20年,所有的化石能源发展都会增长缓慢。不过,化石能源仍然占到能源供应量的80%,变化的只是各种能源种类所占的市场份额。其中,石油份额会逐步下降,被天然气所替代。在石油方面,中国当前对外的依存度超过了50%,而今后的20年中,这一数字会上升到80%。当前,中国每天需要900万桶石油,20年后,大概还会有400~500万桶的日需求增长。天然气方面,目前仅占中国能源消耗的5%,但对外的依存度在逐渐增长。预计只有到了2030年,随着国内天然气产量的增加,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才会有所缓和。可以判断,新能源产业替代传统能源20%以上,大约要到2030年以后了。在目前及此后的20多年间,就把新能源作为节能减排的主要路径是不正确的。目前情况下,最好的路径是传统能源的低碳化使用,包括解决高耗能产业,城市交通和建筑节能等问题,这确是一种低技术的途径,但确是主战场、主攻方向。忘记了80%的领域,而去只攻10~20%的领域显然是错误的。主战场明确了,抓新能源才不会过于浮燥,新能源发展才能做到有序、科学和高质量。

其次,发展新能源绿色产业,必须确立国内的消费模式,即将新能源的国内消费市场培育与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同时协调抓好、抓实、抓起来。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将新能源作为拯救金融危机的绿色途径,过度渲染。本不必马上急速推开的事,却变成了抢滩式的爆发性增长,各个国家对新能源的急切,恰在于希望尽快抢占市场,扩大自己未来的市场份额。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沿袭了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旧有模式,而非中国消费的模式,导致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头重脚轻,国内消费市场没有真正形成或并不坚强,使得新能源产业根基不深,站不稳,在目前国外市场退潮时处于尴尬地位。

再次,发展新能源绿色产业,必须把掌握核心技术置于核心地位。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长远的规划,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是规划到某年发展到多少,而不掌握核心技术,只是引进生产线,而后产能扩张。要知道,任何时候都会有新能源,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新能源也会是不断发展的。光伏产业中,有些企业是三头在外,即原材料、技术和市场在外,只有加工一项在内,当外部有个风吹草动,这样的企业是扛不住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自然也会越来越高,比如,随着太阳能电池板对转换率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多晶硅纯度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未来在多晶硅的纯度上要达到6个“点”,即99%的小数点后6个9,而这仅仅是国际市场的基本要求。现在国外的大企业都能做到小数点后七八个9,而国内还有相当企业做不到5个“点”。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发展新能源绿色产业的根本出路。

最后,就是绿色增长一定不能伴有污染环境的阴影。绿色增长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企业投资和创新的主题,尤其是新能源产业。但是,不少新能源企业总是把经济效益的增长看作是主要目标,而环境保护被列为了次要。2006年到2011年间,18家光伏企业都曾有过环境监察记录,这些公司存在的问题与污水排放等环境违法有关。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和氯化氢,这几种有毒物质再利用的成本极为高昂,因此大约有一半多晶硅公司考虑到经济投入,而未安装回收设备。因此,需要有最严格的政府及行业标准,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篇4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增速较快,新能源企业迎来海外并购良机,“走出去”步伐加快。

光伏产业迎来艳阳天

目前,尽管欧洲光伏产品价格已经接连下滑3个月,价格也屡创近2年新低,但多家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正在积极扩大产能,尤其是中国内地的晶硅制造商以及台湾地区的电池制造商与薄膜厂商。各大光伏厂商最新公布至2011年底的产能目标分别为,晶澳太阳能3GW、天和光能1.9GW、新日光(台湾地区)1.8GW、以及晶科能源1.5GW。此外,薄膜太阳能技术迎来新一轮投资潮。2011年一季度至2012年一季度,有多达65个薄膜电池扩产计划,薄膜制造商总产能预计将增长70%,达到4.8GW。

为扩大产能,电池制造商在设备引进方面的投资将较上年增长31%,而薄膜设备投资增长可达71%。其中,基于非晶硅薄膜与CIGS技术的投资增长最快,占据计划扩产的薄膜技术市场份额的78%。一季度,全球光伏设备支出创新高,达到37亿美元,预计第二季度将会是本轮光伏设备支出周期的最高点。

中国新能源行业大整合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新增风电装机250万千瓦,同比增长19.6%,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394万千瓦。多家风电上市公司集中2011年一季报,季报显示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出现负增长,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均大幅缩减,这预示行业大规模整合将不可避免。

华锐风电4月27日一季报,公司一季度实现净利润4.38亿元,同比微增1.02%;而此前另一风电整机制造巨头金风科技一季度净利润则较去年同期下降16.99%,为2.06亿元。风机叶片领域领军企业之一的中材科技净利同比缩减28.37%。为2631万元。

各风电设备公司一季度业绩滑坡并非偶然,而是近年来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过剩”暗流所积之“沉疴”开始发酵的直接体现。而这一势头如果延续,将加速目前已渐渐开启的产业整合进程。

说完风电设备企业,再看光伏产业。2011年初,国内多晶硅价格延续2010年的高位,价格在68-76万元之间震荡。1~2月,由于国内多晶硅大厂纷纷进入例行检修期,全国产量降入低谷,现货供应十分紧张,市场上一度出现了有价无货的行情。3月中下旬后,多晶硅价格出现一定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各国补贴政策摇摆不定令投资者感到疑虑,减少了光伏产品出货量,光伏组件及电池片的集体降价令多晶硅涨价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目前欧洲光伏产品较2010年末降幅已达到4%左右,在下游产品大幅降价的束缚下,国内多晶硅价格继续往上试探可能性很小,而国内产量增加也将进一步削弱多晶硅涨价动力。

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分别为5521及3316吨。前2月进口总量为8837吨,同比上升52.2%。其中1、2月份从美国进口2626吨,占进口总量的29.7%;从韩国进152516吨,占比为28.4%;从德国进口1758吨,占比19.8%。我国多晶硅前三大主要进口国的所占比例基本与2010年持平。3月,多晶硅进1215921吨,同比上升82.8%,环比上升78.6%。1-3月,累计进口14759吨。3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依次为美国、韩国、德国,进口量分别为1830吨、1559吨及1125吨。3月,我国出口多晶硅136吨,1~3月累计出15386吨。

迎来海外并购良机

当前,不少本土新能源企业对境外企业战略投资、收购境外资产跃跃欲试。

全球领先的多晶硅片和光伏产品生产商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4月1日宣布,以近3300万美元价格完成对美国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SPI)70%股份的收购,此举无疑是中国光伏企业深化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作为在南非影响较大的光伏发电企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则从2010年开始在南非运作一个装机容量为10M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南飞雁”,还在肯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其它国家拥有零星的、规模较小的项目。其他国内光伏企业也正在积极布局南非市场。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也早在去年即准备联合南非当地企业共建一个100兆瓦级别的太阳能电站,总投资规模在10亿美元左右,并已与南非方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4月18日,澳交所上市的CBDEnergy Ltd.宣布,将与两家中国企业――大唐新能源及天威保变组建合资公司AusChina Energy Group,在澳大利亚发展风电场运营业务。根据CBD Energy的公告,合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风电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初步计划在3年内建成一家价值30亿澳元的风能及太阳能发电厂,而未来8年的总投资计划更高达60亿澳元(约合412亿元人民币),其发展目标是希望获得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市场份额的33%。

而在此之前的4月13日,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运营商,国电集团旗下龙源电力也与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西班牙歌美飒(Gamesa)公司在北京签署了风电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歌美飒将和龙源在国际市场合作开发风能项目。双方目前已着手研究在美国、欧洲及南美等地区联合开发风场。

除风电运营商之外,国内几乎所有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都正在谋划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不管是比较成熟的欧洲或者北美市场,还是澳大利亚、南美等市场,我们都在看。”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表示,“国内市场的发展速度终有放缓的一天,海外市场不仅可以创造利润,而且可以使企业客户市场多元化,东边不亮西边亮,是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如何抓住时机

中国新能源行业如何抓住时机,快速壮大呢?这里,以本土光伏产业作为典型案例去分析,或许对其他新能源产业有所借鉴。

由于多晶硅为光伏产业的重要原材料而备受市场关注,利润丰厚、进入门槛低也促使众多企业蜂拥而入,但对于利益的追逐也使得大部分小企业不顾环境污染,高能运转,超额排放,而且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造成产能过剩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370家光伏企业,多晶硅企业占到了80多家,而就在这80多家企业中,小企业就占到了80%,这些小企业产能普遍在几百吨规模左右。

为了有效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淘汰落后产能,摆脱行业低端无序竞争的市场状态,工信部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多晶硅行业准人条件》(下简称《准入条件》),要求行业在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信贷融资、生产许可等方面都要严格按照《准入条件》中的标准执行。这将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壮大,《准入条件》将从市场上挤出那些资质贫乏的小企业。

3月以来,受日本地震,日本多晶硅厂商停产,出口锐减与去年年底国内多晶硅厂商放缓生产的影响,国内多晶硅价格高涨较去年年底价格几乎翻了一倍。

篇5

核电、风能、光伏发电三分天下

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将在3至5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中国的人均排放水平只有美国的1/4、日本的1/2,但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出台,引导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其中,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领先;风能建设速度最快;核电装机速度将加速;生物质能难以形成产业链。

我国的新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具备有利的开发利用条件。目前已开发出一大批实用化和商业化的装置,兴建了多个国家级实验基地。据粗略统计,这已为社会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机会,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价值。国家能源局曾公开表示,按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5亿吨标准煤来计算,为实现非化石能源达到15%的目标,水电应达到3.5亿千瓦,风电应达到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应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应达到3000万千瓦,核电应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从目前的产业发展速度来看,核电、风电、光伏发电无疑在新能源领域中成三足鼎立之势。

而从核能占整个发电的份额来看,与领先国家相比,中国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法国核能供电份额高达78%,日本和美国分别为30%和19%,中国2009年核电发电量为700亿千瓦时,仅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95%。2007年底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正式获批,这标志着中国的核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2009年,中国新增的风力发电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中国风力资源丰富,海岸线18000公里,内陆有众多山系。可开发的陆上和近海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1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山东、辽宁沿海和内蒙古北部以及新疆北部等沿海、内陆风带。风能开发对环境影响较小,不存在水电的移民、地质变化等问题,优势明显。目前,中国太阳能热水器销售量以及光伏电池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09年,中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原料多晶硅产量近万吨,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排名世界第四。全国有五家光伏企业挺进世界十强,光伏电池产量占据全球市场1/3份额。但太阳能产业面临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主要是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技术门槛过低导致无序竞争以及传统观念导致用户市场受到限制等。

市场、企业、法规各有分工

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当前,除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个别新能源分支行业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整,经济激励机制还未形成,政策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差,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中国新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缺乏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导致新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以水电为例。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在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却不高,市场发展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中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占据全球市场1/3的份额,但却有近90%是销往国外的,在国内形成不了完整的产业链。光伏电池目前用途十分狭窄,主要是在航天、航海以及铁路交通等方面,在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中几乎没有市场,这与光伏发电的高成本有很大关联。没有了成本优势,缺乏经济效益,自然很难吸引商家的投资。

新能源产业的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均不很完善,没有形成完备的技术服务体系。尤其是风电和光伏等发电设备的技术标准匮乏,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企业缺少技术准入门槛。这必然会导致资源分散,生产不连续,进而影响产业化规模。中国风电场的装机容量远未达到产业规模,生产企业多为单兵作战,导致生产局面和市场秩序的混乱。太阳能企业因缺少市场准入而导致商家一哄而上,低价无序竞争,以牺牲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获得市场。质量低劣的太阳能热水器流入市场后,严重影响了整个太阳能产品的社会形象。

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法规也相对滞后,体制机制尚待理顺。2006年出台的《可再生资源法》只是一部框架性法律,该法修正案于2009年底出台,2010年4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仍在实施当中。修正案针对新能源用电成本高、市场需求薄弱、产能过剩、缺乏规模效益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例如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贴制度和用电企业实施强制性配额制度,对疏散成本、扩大需求可发挥一定作用。但这些法规的提出已明显滞后,而且由于现有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实施法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观念、支持、技术缺一不可

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基本任务仍是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生态环境与能源结构进一步改善等诸多方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直接关平上述目标的实现进程。

在传统能源消费的惯性作用下,新能源产品得不到青睐,就难以摆脱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在城市的建筑行业,就存在着抵制太阳能产品的现象。建筑商出于外观考虑,不愿意在顶楼安装太阳能电池。顶楼居民从楼房的耐用和安全角度讲,也不赞同安装。还有大部分用户由于生活习惯也不愿意使用太阳能。再比如,消费者对新能源电动车普遍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认为不时尚,不方便,宁肯出高价买传统车。因此加快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新能源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是目前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根本前提。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没有政府的支持,新能源不可能迅速地发展。新能源的优点是有益于环境,但是市场调节作用对环境是失灵的,因而只有政府的支持,才能加快新能源的发展。早期各国发展新能源首先都是发展技术,其次是示范工作和降低成本。只有成本足够低,市场才能发展。近几年,一些想要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国家,通过立法,强制电力公司供应或购买再生电力,对未完成任务者予以惩罚。这样,就不再需要沿袭过去的顺序而直接跳跃到创立市场的阶段。有了新能源强制市场的立法,就可吸引民间资本,提高新能源开发商的信心。

新能源发展最重要的一环还要归结于技术上的创新独立。首先,要保证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的稳步增长,用以支持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产品研发和规模化生产。金融危机走出低谷后,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投入力度,以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其中,美国在未来十年将投入150亿美元于新能源领域,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万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技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核心设备大多依赖于进口,如不加紧进行新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就无法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和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中国要不断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投入,以及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其次,应注重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加大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实施重大技术专项,依托项目推进新能源装备的自主化和国产化。通过建立国家及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广泛开展新能源的资源调查、管理咨询和产品研发等活动。最后,努力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新能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篇6

因为成为中国首家公募债券违约的国企,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威集团)近日被推上风口浪尖。

2015年4月21日本来是天威集团为“11天威MTN2”支付利息的日子,债权人在这天收到的却是“未按期付息的公告”。天威中票违约事件的解决目前尚未尘埃落定,主承销商建设银行将召集持有人于5月13日举行会议,协商相关事宜。

天威集团是最终筹措资金还本付息,还是破产重组,尚未可知。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天威集团都已成为打破公募债券刚性兑付的第一个国有企业。

天威集团是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下称兵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2011年发行了两期共25亿元中期票据(MTN),在2012年和2013年又发行共20亿元定向工具(PPN),当时它的信用评级为AA+。但从2011年起,天威集团净利润开始亏损,且亏损金额不断扩大,2014年亏损额达到101亿元,其中83亿元是由资产减值损失导致,还有11亿元用于支付利息,相比之下,经营导致的亏损并不算多。

天威集团2014年末的总资产为129亿元,总负债约209亿元。4月21日需要支付的债券利息为8550万元,金额并不算高,但对于负债累累的天威集团来说,这一捆稻草足以压垮骆驼。

这次天威中票违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来看,违约也有必然性。这或许是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危机,在一家具体的企业身上最终呈现出来。

在信贷宽松、国家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天威集团在国内国外大幅度投资建厂,但是由于国内光伏产品严重过剩、欧美“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影响,以及自身不够慎重的投资决策,最终促使该公司形势急转,大幅投资非但没有收回,留下巨大的债务亏空。天威集团也因此成为继中国铝业、东方航空和中国远洋之后,亏损破百亿的国企。

天威集团每年需要偿还巨额债务,过去还可以靠借新债还旧债勉力维持。4月初,2014年报公布,天威集团资不抵债,这可能让其母公司丧失了维持下去的耐心,因而未提供及时帮助,任由天威集团债券违约。

从风险教育的角度,业内不少人士认为,天威中票无法偿息,打破了债券刚性兑付的惯例,促使投资者形成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观念,有利于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 违约意料之中

在河北保定市,天威集团和当地名吃驴肉火烧一样出名。三条以“天威”命名的道路(天威东路、天威中路、天威西路)横贯城区,当地人曾以在天威集团工作为荣。

天威集团前身为保定变压器厂,成立于1958年,是输变电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2002年,上市之后的天威集团涉足刚刚兴起的新能源行业,入股了保定当地一家民营光伏企业,但是后来控制权旁落。

2008年初,天威集团正式成为央企兵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背靠央企,天威集团在新能源行业的布局狂飙突进,但是此时国内新能源行业已初现虚火之状。在同行看来,天威集团兵败新能源是因为“没有踩准点”,就好比在股票最高点时入场,最终成为接盘者。

早在两年前,兵装集团就已决意重整天威集团。

2013年9月,兵装集团财务部主任邓腾江出任天威集团董事长。对于这家债务缠身、筹资压力巨大的公司来说,有着十多年财务审计部门工作经历的邓腾江,是十分合适的人选。

当时57岁的邓腾江年近退休,执掌天威集团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公司逐步丢掉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包袱。现在看来,其主要思路是将天威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天威保变(600550.SH)去“天威化”,旗下的新能源业务、资产剥离到天威集团,通过非公开增发等措施,将上市公司大股东逐步变为兵装集团。

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亏损严重的新能源产业全部集中到天威集团,百亿级的债务等待逐步消化。在此之前,该公司出现多起银行贷款逾期未还情况,故此次出现债券付息违约可谓伏笔已久。

从产业关联度来看,光伏发电和输变电存在一定关联度,早期其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均是以天威保变的名义,即输变电和新能源同在天威这一个锅内煮。新能源版块的亏损,连累到上市公司天威保变,公司不断减值,弥补账面亏损,最终面临从上海证券交易所退市的风险。

邓腾江曾在2013年底的一次公司经营分析会议上说,天威保变的经营状况是新能源产业减值和亏损导致的,两个产业交织在一起给天威保变带来了很重的负担,所以必须尽快清理干净,才能保证输变电产业轻装前进,才能真正做到回归主业。

2014年前,天威集团曾多次向兵装集团财务公司抵押贷款用于偿债,抵押物便是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2014年末,天威保变(*ST天威)向兵装集团非公开发行1.6亿股,兵装集团对天威保变的持股比例达到33.47%,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一举动的意图十分明显,即稀释原大股东天威集团的持股比例,使之不能再从上市公司调配资金“输血”,进而保住上市公司的壳。

2015年3月17日,天威保变了撤销退市风险警告的公告,2014财政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8.9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达到6770万元,*ST天威宣布成功摘帽。摘帽后去掉了“天威”二字,更名为保变电气,切割之意十分明显。

主要从压器生产销售的天威保变曾是天威集团的核心资产,现如今,已被兵装集团彻底拆分,剩下的是“一堆烂账”的天威集团。天威特变电气公司一位员工4月22日向《财经》记者强调,他所在的公司属于保变电气,而不是天威集团。

保住上市公司的壳固然令人高兴,但是这样的喜悦在天威集团,却意味着不一样的味道。

四天之后(2015年4月21日),天威集团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11天威MTN2)未能按期兑付8550万元利息。兵装集团和债券主承销商建设银行并未像市场普遍预期的那样出手相救,最终成为国企在公募债券市场违约第一例。

触发此次违约的直接导火索,是农业银行保定分行在该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农行账户中的资金划扣,最终造成天威集团资金链断裂。

天威集团与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3月27日签订了《信托贷款合同》,通过将三家子公司100%股权质押,融资2.6亿元。在贷款到期前的2015年3月25日,华宝信托将全部债权转移到农业银行河北分行,农行河北分行指定保定分行行使债权人权利,划扣了天威集团在农行账户中的资金。第二天上午,天威集团才收到债权转移及债权人变更的通知。

在此之前,进出口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曾寻求司法途径,追缴逾期贷款。深陷债务危局的天威集团,从2014年三季度开始就已资不抵债,上市公司股权等优质资产也已被债权人冻结,此次农业银行的非常规讨债,将天威集团债务黑洞提前曝光,并成为天威债违约的导火索。

公开的财务审计报告披露,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天威集团累计亏损高达102.71亿元,净资产为-80.35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那么,昔日的光伏明星是如何一步步深陷债务漩涡? “玩家”兵装集团

天威集团董事长邓腾江的前任是董其宏、周舰,天威集团内部人士介绍说,两人任职时间较短,印象不深。对该集团影响深远的是更早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的丁强,目前他担任兵装集团总经理助理。

中国变压器行业在“八五”末期渐成气候,当时排名前三甲的是沈阳变压器厂、西安变压器厂、保定变压器厂,后来保定变压器厂发展迅速,成为国产变压器制造企业的领导者。

一直在该厂工作的丁强,于1999年出任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两年后,这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即刚刚摘帽的天威保变。

上市以后,天威保变资金充裕。2002年,丁强决定入股保定一家光伏企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天威保变出资4475万元,占股49%,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英利集团和北京中新立业科技投资咨询公司持股分别为45%、6%。

2004年之后,国际国内光伏产业热度空前,许多企业转行从事光伏电池生产。天威英利也举债上马二期工程,不过为了获得融资担保,英利集团掌门人苗连生让渡了2%的股份,天威保变占股比例达到51%,公司名称也变更为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

2007年6月,英利绿色能源在美国上市。为了绕开国有股赴美上市的政策障碍,天威保变与英利公司达成有条件让渡公司控制权的协议。丧失英利公司控制权的天威保变,所占股份被稀释至25.99%。

2008年,兵装集团击败国家电网,从保定市国资委手中收购天威集团100%股权。由于无法获得英利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地位,兵装集团想利用该公司布局新能源行业的想法落空。

兵装集团另起炉灶,利用天威集团涉足风电,同时在光伏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央企具有民营企业不可比拟的人脉、政策、资金优势,它的“彪悍”在兵装集团庞大的新能源投资计划可见一斑。按照计划,兵装集团在“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不少于150亿元(2007年至2008年批准项目的总投资额不少于100亿元),到“十二五”末,投入资金不少于300亿元。

光伏发电具有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等特点,在“十一五”期间国内发展十分迅速。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以及类似兵装集团这样的央企竞相角逐光伏市场。由此,一度产能严重过剩,这也为日后的遭遇反倾销调查埋下了伏笔。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2年2月,工信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并提出要在2015年前形成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家-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3家-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

中央部委出台鼓励政策推动,地方政府也用最优惠的政策招商,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市场和政府双重鼓噪下,产能急速扩张。

位于成都市双流县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天威新能源控股公司,是当时天威集团的17个子公司之一,它注册成立于2007年7月,主要从事硅片、电池、组件生产,2010年《财经》记者拜访了这家公司。

时任天威新能源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赵秀生告诉《财经》记者,该项目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双流县给予了很多投资优惠。

“当年成都市提出‘一区一主业’战略思路,双流县产业以新能源为主。”成都市双流县一位官员2015年4月23日说。

赵秀生说,天威集团新能源产业在国内属于产业链最长、最完整的,从多晶硅原料、硅片、电池、组件甚至光伏电站都有,也是进入新能源行业比较早的公司之一,公司不仅有多晶硅光伏,还有薄膜光伏、风力发电。

除了下游产品,天威集团在光伏产业的上游――多晶硅制造也早已完成布局。

多晶硅是太阳能电池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四川省乐山市是全国最大的硅材料生产基地,为接近原料产地,天威集团将四川作为新能源布局的重点区域,先后投资了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公司、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其中新光硅业是全国最大的多晶硅制造企业。

2007年12月,天威保变联合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岷江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四川新津工业园区成立了天威四川硅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45亿元,天威保变持股51%。

但是几年之后,形势急转,新能源成了企业和政府的“包袱”。上述官员称,当时新能源刚刚兴起,属于朝阳产业,没想到欧美“双反”影响如此之大。2012年后,双流县着手优化产业布局,新能源产业让位于临空制造、生物等产业。

在光伏领域,规模较大的有尚德、英利、天合、赛维以及力主薄膜发电的汉能等民营企业,收购天威集团之后,“玩家”兵装集团成为耀眼的光伏明星,紧随其后的还有中国电力投资、中国建材集团等央企。

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以及保定天威相继黯然退场,留下的也是亏损不断,那么新能源产业真的是一条不归路吗? 投资失败之殇

一位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天威集团在新能源行业折戟沉沙,首先是因为在硅料投资上的失误。

天威集团曾在四川乐山等地投资多晶硅生产企业,并且为公司带了不少收益。但是几年之后,这些公司相继破产――2014年1月,天威硅业申请破产;2014年12月,新光硅业正式破产;2015年4月,乐电天威破产。

破产的主因,是硅料价格暴涨暴跌。

上述人士介绍说,2001年他留学归来时,国际上硅材料价格很便宜,约30美元一公斤。但是2004年后,国内外太阳能行业火爆,硅料价格一路上涨,到了2008年上半年,每公斤硅料涨到400多美元。这是多晶硅的“暴利时代”。

较早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这刺激了国内很多企业投资建设多晶硅厂。

设立一个上规模的多晶硅厂需要耗资数亿元,其成本包括设备、基建投入,运营以后还有不菲的能耗成本,据了解,目前国内多晶硅每公斤综合能耗为140度电左右,此前曾高达350度电。此外,还有尾气回收问题。“多晶硅生产中氢气、硅烷,反应不完的大部分以硅烷气体存在,必须回收,回收技术以前达不到直接排放标准,会导致环保问题。”上述人士说。

后来进入多晶硅制造领域的企业的大多投资额度小、技术门槛低。上述人士介绍说,“当初投资的多晶硅厂获利颇多,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能耗高一些,但是仍然能赚钱,并且利润丰厚。但是如果价格回归,国外厂商的优势则更明显。”

此后,硅材料价格一路下跌。到了2012年,每公斤硅料价格从2008年高点时候的400多美元跌至17美元,已经跌破成本价,包括天威集团投资的硅料厂在内,几乎全军覆没。

在四川投资的3家硅料公司亏损严重,根据2014年财务报告显示,共计产生13亿元的坏账,这些公司从各家银行所借贷款也无法如期偿还。

损失最为惨重的当属天威集团在保定市投资的风电(包括主机、叶片生产公司)、薄膜光伏项目,这些项目额度远高于多晶硅厂,单一风电公司投资额有的超过10亿元。《财经》记者获悉,这些项目也早已停工,具体的坏账额度尚未披露。

而投资美国Hoku公司,是天威集团投资上另一重大失败。根据该公司2014年财务报告披露,该项目投资计提坏账准备金额高达27亿元。

Hoku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美国一家专注于清洁能源的高科技公司,于2005年8月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该公司拥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其中Hoku材料公司从事应用于太阳能市场的多晶硅材料的生产销售,设计年产能为 4000吨; Hoku太阳能公司主要业务是在美国本土及夏威夷进行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市场销售和安装。

2009年12月,新能源控股通过并购成为Hoku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其60.82%股权。

由于光伏产品价格剧烈下降,售价和成本倒挂现象严重,公司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面临亏损的局面,为了避免损失扩大,2011年底Hoku公司多晶硅项目被迫停止建设。随着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公司股价一路走低。2012年7月,Hoku公司申请破产。

2013年,国家审计署对兵装集团2012 年度财务收支进行审计,重点审计了兵装集团总部和包括天威集团在内的六家企业,审计发现,天威集团未经发展改革委批准擅自上调了对Hoku的投资计划。

审计发现,2008年至2012 年,天威集团21个新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有20个未经董事会审议等法定程序,涉及投资额152.75亿元。至2012 年底,天威集团有3个投资项目超计划投资2.85亿元,未按规定报经主管部门审批;11个项目未经兵装集团审批即开工建设,涉及投资额24.85亿元。

审计,天威集团新能源投资造成负债规模和经营风险快速增长,2013年5月外部融资规模达234.42亿元,2011年和2012年亏损分别高达11.9亿元和33.28亿元。

审计报告指出,“在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企业重大经济决策中,天威集团新能源等投资存在决策不规范、效益不佳甚至严重亏损等问题。”针对审计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天威集团提出要加强董事会运作,制定管理制度,并设置“董事会办公室”,确保董事会日常工作依法和规范运作。 最后一击

位于成都的天威新能源控股公司,在2015年1月变更了经营范围,在原范围基础上增加了自有房屋租赁、自有设备租赁。公司办公室电话也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财经》记者从成都市双流县委宣传部获悉,兵装集团已准备按照《公司法》程序,对天威新能源控股公司实施破产重整。

天威集团内部人士介绍说,2012年前后欧美的“双反”调查给公司造成了重创。

全球光伏的组件产能在50GW-60GW之间,仅中国产能就达到40GW,占比超过70%以上。产能很大,但是需求不足,国内光伏的安装量不超过10G,因而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主要依赖欧美市场。以2011年为例,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中,超过六成出口到欧盟,产品价值约265亿美元。

天威集团也在这轮增长中获益。2011年,天威集团新能源板块销售收入实现52.82亿元,较上年大幅增长36.88%。2011年以前光伏产品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新产能进入,供过于求的情况较为严重。

“前些年光伏产业产能一直比实际需求高出百分之四五十,这也是正常的,但是在2010年-2011年,特别是在中国东部,一些大厂、小厂产能扩张很快,很多人进入这个行业,激起了这一轮的建设潮。”南京大学张凤鸣教授说。

高额利润主要来自政府补贴。在欧美市场,政府对终端市场进行补贴,最初,政府补贴力度非常大,为光伏产品价格的一半。中国市场,政府补贴供给端,在生产、土地等方面进行补贴。不同的补贴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前者导致消费需求上升,后者导致生产供应上升。

早期进入的企业获得了高额利润,随着产能不断扩张,光伏产品市场出现了恶性竞争。2012年前后,美国、欧盟先后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

2011年11月,美国对中国光伏生产企业开展了“双反”调查,并于2012年5月作出初裁,对中国出口的电池组件征收30%-250%的反倾销关税。

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光伏组件征收临时反倾销关税,在第一阶段将征收11.8%临时反倾销关税,如中国无法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两个月后关税变为47.6%。

“2012年以来,光伏市场出现了恶性竞争局面,大家都在降价,后来有人归因于美欧国实施的‘双反’制裁,归根到底是产能严重过剩,因为只有产能过剩了才会出现这种低价倾销。”张凤鸣2013年中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危机的时候,很多厂刚刚引进设备,都还没有来得及调试设备,有些厂订了设备,最后连定金都不要了。”

欧美反倾销调查以及补贴政策变化,使得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超日太阳能等一批企业相继陷入危机,此时的天威集团也未能幸免。由于此前“铺的摊子太大”,天威内部人只能看着新能源板块沉没。

受访的天威员工感到十分惋惜,认为天威集团有很好的技术优势和经营优势,但是投资上的失误,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债务窟窿。欧美的反倾销调查,给了天威最后一击。

篇7

为美化业绩,珈伟股份也开始了并购之路。但其寄予厚望的收购对象光伏电站,其盈利能力却存在疑问。

募投项目一场空

2014年珈伟股份的净利润818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405万元。这一年为了盈利,珈伟股份煞费苦心。通过转让子公司武汉珈伟光伏照明有限公司(下称“武汉珈伟”)100%股权赚取投资收益747万元,然后再由武汉珈伟豁免厦门珈伟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厦门珈伟”)债务1500万元,投资收益加上债务豁免共给珈伟股份贡献利润超过2000万元。

武汉珈伟成立于2010年10月,一直未开展业务,处于亏损阶段。珈伟股份的招股书显示,设立武汉珈伟的目的在于开展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年产4000万套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庭院灯项目和光伏电源半导体照明系统产业化项目。武汉珈伟于2011年4月通过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招拍挂程序竞买获得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一块工业土地,土地面积13万平方米,出让年限为50年,武汉珈伟支付土地出让金3,126,21万元(注:公告原文如此),并于当年5月12日获得土地使用权证。按照公司制定的投资规划和向武汉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备案情况,上述募投项目拟于2012年1月开始建设,项目建设周期均为两年。

然而,募投项目一直未见投入,2013年,年产4000万套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庭院灯项目发生变更,实施地点也变更为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光伏电源半导体照明系统产业化项目实施地点也变更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高山村。

这两个募投项目,前一个预计新增年均销售收入72156.72万元,新增年均净利润8200.36万元。后一个预计年均新增产品销售收入47622.40万元,新增净利润为5518.60万元。两个募投项目的预计效益看上去都非常可观,可惜一直未曾实现。

珈伟股份2012年年报称,“年产4000万套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庭院灯项目未达预期计划进度的主要原因为:(1)2012年由于外部市场原因,公司草坪灯销量下降,出于谨慎性考虑,公司放缓对该项目的投资进度;(2)部分剩余建筑物的拆迁工作进展缓慢推迟了该地块的正常启用,截至报告期末,该地块剩余建筑物已拆除完毕,并已基本完成规划设计工作。光伏电源半导体照明系统产业化项目未达预期计划的主要原因系国内路灯市场开拓未达预期和部分剩余建筑物的拆迁工作进展缓慢推迟了相关地块的正常启用。”整个2012年,珈伟股份没有投入一分钱募集资金。

到了2013年,这一项目已经变更为“年产 2400万套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庭院灯项目”,全年珈伟股份对该项目仅仅投入了17万元募集资金。而“光伏电源半导体照明系统产业化项目”变更为“LED绿色照明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2013年投入73万元募集资金。

2014年,珈伟股份分别对这两个项目投入81万元、1495万元募集资金,2014年末累计投入97万元、1568万元,投资进度分别为0.57%、15.68%。年新增上亿元净利润的募投项目的完工已经遥遥无期,即使完工了,又能改变糟糕的业绩吗?

突兀的飓风灾难

2012年公司半年报称,当年上半年,“受到主要客户减少订单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4.63%;实现净利润334.9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4.21%。太阳能灯具业务由于受到2011年飓风天气影响,美国零售商销售未达预期,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期间,各大零售商均在消化库存过程中,且出于谨慎性考虑,美国零售商调整了最低库存水平,因此报告期的采购量大幅减少,直接导致本公司上半年销售规模缩减,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随着各主要客户的去库存化过程趋于尾声,下半年的订单需求有望逐步恢复正常。”到2012年年报,也是如此解释,“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93%;实现净利润583.0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9.83%。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最主要市场――北美市场受前一年客观天气因素的影响,使报告期订单下降所致。”直至2013年年报,公司在解释年产4000万套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庭院灯项目可行性变化情况时,仍以飓风因素为由。“2011年公司主要海外市场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主要客户采购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同时市场去库存周期延长,进而影响到珈伟股份公司的销售情况和经营业绩。”

但2012年1月3日签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没有提及飓风对业绩的影响,而2012年5月2日签署的招股说明书仅轻描淡写提到:“公司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较2010年减少827.82万元,主要原因是2011年4月26日至28日,美国南部地区7个州遭到龙卷风与强风暴袭击,公司的主要销售区域受到该自然灾害影响,各主要客户发出订单量减少,从而造成公司2011年销售收入的增速放缓。”

珈伟股份上市后,将美国历史罕见的恶劣飓风天气带到了创业板。2012年,珈伟股份扣非净利润暴跌89%,发行价11元,而2012年12月4日股价跌破6元,最低价5.79元(复权价),不到7个月,较发行价跌去47%。如此恶劣罕见的业绩变脸给股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发行人不得有下列情形:(四) 本次报送的发行申请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第三十六条规定,“发行人申报文件中不得有下列情形:(一)故意遗漏或虚构交易、事项或者其他重要信息”。2012年10月,证监会对保荐人国泰君安出具警示函,对保代也采取了“3个月内不受理其出具文件”的措施。这样的处罚其实避重就轻,与其说处罚,不如说是奖励。

国泰君安得到了真金白银承销保荐费2640万元,而保代也从中获利丰厚。至于珈伟股份,则募集3.85亿元,成为最大赢家。而这只是利益的开始。

产能紧张的数字游戏

2011年下半年,已经产能过剩的珈伟股份营造产能紧张的假象。

确定生产能力是计算产能利用率的基础。珈伟股份采用如下方式确定产能:以完整生产一套太阳能灯具为标准生产流程,以每天8小时为每日标准工时、以全年工作250天为每年标准生产周期,在此基础上公司所能实现的产量为标准产能。

2010年10月,公司新增租赁厂房35752平方米用以扩大产能,新增生产线7条,随着这部分新增产能在2010年底和2011年初逐渐投入生产,此前单位生产线高强度生产的状况有所缓解。公司为控制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的方式降低了单位生产线配备的工人数量,使2011年生产线的单位产能有所下降。

一般公司往往会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线自动化水平的方式”来提高产能,而珈伟股份却因此使得产能下降,太离奇。而且,产能大幅下降是为了“控制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为何之前不去控制,而等到了2011年7-12月去控制?难道之前人力成本没有上升?

珈伟股份的产能之所以下降是因为产量下降,而产量下降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而产能的严重过剩是上市的大忌,因此珈伟股份只有通过数字游戏使得产能大幅下降营造出产能紧张的假象,从而使得上市的故事得以延续。

为珈伟股份贡献八成以上的营业收入及利润的太阳能草坪灯的产能问题同样如此。

“公司2010年10月起新增租赁厂房35,752平方米用以扩大产能,并增加了7条生产线,其中4条于2010年底投产,剩余3条于2011年3月底投产。”从增加生产线来看,2011年下半年的产能应该比上半年高。假设下半年的产能与上半年相当,珈伟股份的产能也严重过剩,2011年下半年的产能利用率只有47.60%。

上亿元并购疑团

业绩节节退步的珈伟股份在2014年虽然通过投资收益及债务豁免来暂时维持盈利,但这样的故事不可能常有,为了避免退市,珈伟股份需要重新寻找利润来源。而并购已然是所有业绩糟糕公司的不二选择。虽然并购后的业绩往往维持不了多久,但能维持一两年的盈利足矣,至少可以摆脱退市风险。

2014年7月,珈伟股份以12250 万元受让中山品上照明有限公司(下称“品上照明”)100%股权。虽然公告中的文字描述显示,品上照明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公司,但从萎靡不振的收入及糟糕的业绩,很难判断品上照明拥有经验丰富的运营团队和管理体系、稳定的客户资源(经销商渠道及其他)以及良好的市场品牌和行业声誉。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1-3月品上照明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671万元、8910万元、10094万元、1537万元;而净利润分别为323万元、123万元、482万元、-3万元。并购后,品上照明的业绩更加糟糕,2014年7月24日至12月31日,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960万元、-50万元。在这样的情形下,珈伟股份还想“通过本次收购,公司将快速切入市场容量巨大的国内照明市场,公司国内市场销售规模将快速提升,一定程度上将降低公司海外市场占比过高的风险;同时,由于公司在研发、产品品质、人才机制等方面拥有较好的优势,公司与品上照明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持续的提升”,这一美好愿望恐将落空。

2014年8月22日,珈伟股份又购买资产的公告,复牌后,股价连续5个交易日一字涨停,仅仅9个交易日,股价接近翻番,是上市以来最猛的一次暴涨,总市值暴增18.49亿元。同年12月11日,珈伟股份草案称,本次收购的华源新能源是光伏电站EPC工程总承包商,并在2013年进入光伏电站投资领域。

华源新能源 100%股权的估值为18亿元,较经审计的标的公司备考母公司报表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值率为 379.10%。相关公告称,本次评估最终采用收益法作为评估方法,是从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角度考虑的,反映了企业上述核心资源的真实价值。根据经审计的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两年一期备考合并报表和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合并报表显示,2012年、2013年、2014年1-6月和2014年,华源新能源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0.47%、14.79%、27.24%和25.76%,年度间波动较大。公告中的解释是,华源新能源2012年未从事光伏电站EPC业务,因此毛利率较低;2013年开始从事光伏电站EPC业务,该类业务具有项目数量少、单个合同金额大等特点,因此在项目较少的时候存在单笔合同毛利率变化影响综合毛利率的情形。光伏电站EPC业务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毛利率存在显著差异,2014年度由于EPC在建项目处于不同工程建设阶段,毛利率差异较大。

公告还显示,2013年度华源新能源营业收入8.73亿元,当年末应收账款2.70亿元;2014年度华源新能源营业收入11.44亿元,当年末应收账款4.14亿元。

2013年起,华源新能源进入光伏电站投资领域,目前华源新能源通过下属子公司高邮振兴和金湖振合持有两座装机容量各100MW的在建光伏电站。

在草案中,珈伟股份表示,本次交易的背景在于公司主营业务范围急需进一步拓展,而政策优惠支持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且光伏发电行业并网扩容支持快速发展。所以,通过新增光伏电站 EPC 和投资运营业务,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将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上市公司价值;也将拓展光伏电站业务,提升上市公司综合实力。

并购前景无疑相当美好。但是,不论是华源新能源本身,还是其所处的行业,都不容乐观。

华源新能源隐忧多多,其中之一就是关联方交易或存在利益输送。

草案中也提到客户集中风险,华源新能源凭借自身的实力承接了中电太阳能、上海电力新能源和振发能源等多家大型企业的光伏电站EPC项目,虽然这些项目大部分为独立获得,但华源新能源仍存在一定的客户集中风险;单笔合同的标的额一般较大,通常在几亿元,因此单一合同出现的任何偏差失误都会带来较大的损失。

同样的,草案也显示,华源新能源2013年、2014年从关联方采购金额分别达到22557万元、149544万元,比例分别为30.54%、55.72%。而华源新能源的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关联方,2012年至2014年,关联方贡献3329万元、85094万元、114260万元的营业收入,比例分别高达99.87%、97.52%、100.00%。

虽然公告信息披露关联方交易价格为市场价,但光伏电站千差万别,价格是否为真实的市场价,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局外人很难判断。依靠关联方交易获得收入及利润是无法体现华源新能源真正竞争力及真实的盈利能力。

隐忧之二是严重拖欠税费。

2014年末,华源新能源应交税费金额高达1.72亿元,而多项税费拖欠一年以上。2014年华源新能源的当期企业所得税4063万元,而欠税金额却高达6120万元,意味着2014年没有缴纳一分钱企业所得税,还拖欠大量2013年或之前的企业所得税;2014年当期的营业税2398万元,而欠税金额高达2644万元,意味着2014年没有缴纳一分钱营业税,还拖欠2013年或之前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莫不如此。

当地税务局为何不追缴?这些欠税非常可能是注水业绩产生的税费,华源新能源并没有到税务局去申报,否则,税务系统会自动按逾期一天万分之五计算滞纳金。这是进退自如的精心安排,华源新能源为了高价卖出,而对2013年、2014年的业绩进行大量注水,由此产生的税费并没有在税务系统申报,如果本次买卖顺利进行,那么就由珈伟股份接手后缴纳,如果这次买卖不成,那么华源新能源也因未申报而无需支付税费。

隐忧之三在于职工薪酬异常。

截至2014年12月10日,华源新能源员工总数共计 151 人。2013年、2014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分别为645万元、839万元。2014年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867万元,而医疗保险8.45万元、工伤保险费1.08万元、生育保险费0.65万元、基本养老保险16.54万元、失业保险费1.70万元。

按照职工151人计算,华源新能源存在少计及拖欠大量社保费。基本养老保险平均每人每月不足100元。华源新能源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比例仅仅1.91%,失业保险费全年人均112元,缴费比例仅仅千分之二,远远低于相关规定。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华源新能源不是偏低,而是相当低。华源新能源社会保险费占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的比例仅仅3.28%,特变电工(600089.SH)、航天机电(600151.SH)分别为17.98%、16.00%,另外,华源新能源2014年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均为零,又省下不少费用。

华源新能源要么少缴社保,要么虚增大量工资。笔者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远超前者,为了高价出售给珈伟股份,华源新能源的业绩大量注水,相应的职工人数及工资等也存在大量虚增。

少提坏账准备也为华源新能源增厚业绩做出不少贡献。华源新能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政策是:“按完工进度暂估确认的应收款项、保证金、押金、备用金等款项性质个别认定,不计提坏账准备。”2013年、2014年不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占比分别高达100%、81.09%,2013年未计提坏账准备、2014年计提坏账准备395万元,占应收账款余额的0.95%。激进的会计政策导致华源新能源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远远低于特变电工及航天机电。

华源新能源2012年至201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29万元、87261万元、11441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56万元、8237万元、20488万元,收入利润齐飙升。然而行业公司看起来远远没有那么美好。竞争激烈、投资巨大、利润可怜。那么,华源新能源远超行业盈利能力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草案称,目前,建设光伏电站并取得收入的可比企业较少,此次选取可比公司为海润光伏(600401.SH),其在建的光伏电站工程有吉林洮南40MW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吐鲁番市海鑫光伏发电有限公司20MW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海润光伏2013年电站工程项目实现收入6.29亿元,毛利率为25.48%。华源新能源2014年毛利率为25.76%,未来盈利预测2015年毛利率为19.9%。

虽然海润光伏与华源新能源毛利率相当,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华源新能源的关联方交易价格公允。从净利润来看,华源新能源远远超过海润光伏及同行。

篇8

当今太阳能技术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采暖与冷却、太阳能聚热发电系统、被动太阳能、太阳灶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目前,美国太阳能科技研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等方面,并力求尽快将技术成果投入商业化运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利用太空卫星收集太阳能,然后将光束传回地球接收站转化成电能。

太阳能光伏产品最早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目前,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太阳能研发中心等是太阳能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重要机构。此外,美国许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投入到新能源技术的研潮中。根据能源部的要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日前举办全美高校新能源创业比赛,其中近1/3的设计项目涉及太阳能产业。对于胜出的项目,投资方迅速投入创业启动资金。

美国对于光伏发电的激励政策依各州情况不同,大多数采用可再生能源配额、税收优惠、现金补助计划等,这些也是美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太阳能产业的科技研发,政府从多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如建立“清洁能源银行”等。

美国已在42个州通过《净电量计量法》,即允许光伏发电系统上网和计量,电费按电表净读数计量,允许电表倒转,光伏上网电量超过用电量时,电力公司按照零售电价付费。

美国有37个州对于光伏发电项目进行初始投资补贴或电价补贴,26个州有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居民屋顶的光伏项目,最高减免额度达两万美元。对于非居民建筑,最高减免额度可达50万美元。美国还有21个州对于光伏发电项目给予优惠贷款,贷款利率最高为7.5%,贷款期限最高20年。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2009年美国国税局的“现金返还法案”。该条款规定,可再生能源项目完成后,美国财政部必须在60天内以现金形式返还项目成本。

美国太阳能发电市场需求近年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之一。有报道称,如果有计划地发展太阳能,美国到2050年将不再依赖进口石油。专家预测,2050年全球的电力需求将是现在的三倍。届时,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到总发电量的1/3。

美国太阳能产业研究公司Solarbuzz近期公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太阳能市场将呈现10倍增长幅度。未来五年,美国光伏市场预计比2009年市场规模增长10倍,即年均增长30%以上。从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规模来看,美国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太阳能光伏市场之一。

篇9

国家和上海都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工作,部署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上海积极关注国内外光伏产业态势,与兄弟省市共同推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下是本刊记者采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的访谈录。

财经界: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请李耀新主任简单介绍一下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变化及其发展特点和前景。

李耀新: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领域,上世纪以来,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加大光伏产业推进力度,2000-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年均增长50%,2008年后特别是2012年来,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调整期。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1、发达国家加强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美国自1974年起陆续颁布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法令,1997年起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2010年奥巴马政府对绿色能源制造业提供23亿美元税收优惠,发放给132家企业183个绿色能源制造项目。日本1993年制定“新阳光计划”,2003年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2006年颁布“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的能源结构规划。德国1990年、1998年分别提出“千屋顶计划”、“十万屋顶计划”,2004年《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推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计划,并投入巨资开展技术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2、全球光伏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由于各国光伏产能迅速扩张导致供过于求,以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2008年后光伏市场产品价格逐步下滑,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普遍亏损。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美国商务部终裁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2013年6月,欧盟基于“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企业执行11.8%的临时税率,近期中欧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出口数量等承诺安排;印度也对来自中国、美国等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3、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发展到技术提升、结构优化发展,2007年至今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首位,产能占全球60%,成为全球最大光伏产品输出地。我国光伏产业最大挑战在于“两头在外”,多晶硅材料约50%从国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光伏电池产品90%出口国外,其中60%出口欧盟。受美国“双反”影响,我国对美光伏产品出口下降八成,欧盟市场对国内光伏企业影响更大。在国外市场低迷及国内市场未启动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2011年四季度以来半数以上电池组件企业停产,2012年以来制造环节全线亏损,企业普遍融资困难,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国内市场。

4、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分析。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预测,太阳能光伏发电21世纪将成为能源供应主体,预计2030年、2040年占世界总电力供应比重分别达到10%、20%以上,21世纪末占比达到60%以上。根据各国光伏发电技术路线和装机容量规划,美日欧2020年装机量将是2010年的4倍左右,2030年装机量是2020年的6倍左右。同时,随着节能要求及环境约束收紧,火力发电成本将呈上升趋势;而光伏组件出货量每翻一番平均售价下降约20%,能源转换率可望提升至30%以上,光伏发电设备成本尚有30%下降空间。预计全球光伏市场过剩产能经整合重组将重拾升势,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发挥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作用。

财经界:上海也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目前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上海在光伏产业方面的引领企业有哪些?

李耀新: 1、上海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服务集成、金融资源组件、EPC总承包、电站运营到装备研发等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建成上海、内蒙、江苏三大产业基地,具备4500吨多晶硅、500MW电池片、500MW组件的产能。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太阳能应用总体规划研究及永久性场馆太阳能应用设计,建设了世博中心兆瓦级光伏电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风光互补照明系统、国家级“光明过程”等项目,参与上海虹桥枢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同时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与美、德、意、韩等国光伏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提高光伏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

2、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做精做强企业。积极打造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1亿多元,加强硅材料、BIPV组件、聚光电池、薄膜电池、硅电池、PECVD等产品的技术研发,拥有相关专利超过30项。正在加快双面胶带电池组件、标准成本组件、抗PID组件等新产品的研发;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提高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应用离子注入技术提高装备生产水平;将在连云港电池组件制造厂应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预期生产线可扩大40%产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

3、以集成服务为主的盈利模式。当前光伏制造环节普遍亏损,产业链利润向电站建设运营环节转移,其中电站项目授权开发、EPC建设、电站项目开发商环节毛利率分别为3.5%、7%和10.15%。航天机电正从光伏制造商向电站运营商转型,以电站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拓展综合集成业务,已累计建设国内外600多座光伏电站。2011年、2012年,航天机电在光伏系统集成市场排名全球第15位、国内第6位,预计2013年将进入全球光伏系统集成市场前十位。

4、具备多样化融资支持路径。随着国内外光伏行业陷入困境,银行收紧对光伏企业贷款,电站项目融资困难,光伏企业IPO受阻,VC/PE投资案例大幅下降。航天机电具有强大的金融支撑服务能力,由航天集团提供财务支持,搭建海内外融资平台;已申请使用国家开发银行44亿元授信额度,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约40亿元;与上实集团加强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收购运作国内外电站项目;探索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等。

财经界:上海光伏产业如何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形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再创佳绩,引领我国光伏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李耀新:根据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格局及上海产业链整体情况,上海必须在把握技术升级规律、成本结构、产业链细分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融入世界、服务全国、发展自身的定位。坚持核心高端引领,发挥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集成配套服务等优势,形成在全国的产业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坚持引进开发并举,把握发展空间、载体和资源,一手抓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一手谋市场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立行业联盟,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产业链优势,努力打造上海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3-5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核心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保持国内领先,进一步提升光伏总集成总承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研究制定城市能源发展路线图。2010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光伏路线图报告,描述了光伏技术发展现状及到2050年的发展前景。国内相关机构和省市也开展了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分阶段明确光伏技术发展路线、产业格局及政策措施等。上海在资源能源缺乏、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更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制定包括太阳能光伏在内的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新能源替代的总体部署、领域空间、阶段步骤、载体主体和资金支持政策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2、加强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根据未来技术升级发展路线,加强超前谋划和技术装备研发。如在卷对卷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空间电源所已建成柔性薄膜电池卷对卷中试生产线;多层非晶硅、微晶硅领域,理想能源开发的PECVD和LPCVD设备性能达到国外一流进口设备水平,售价仅为进口设备一半。下一步,上海将依托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及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支持N型晶硅电池、异质结、离子注入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发展,加强产业链配套,扩大首台套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从生产技术到产业技术的跨越,推动技术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3、鼓励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应用。据测算,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使楼宇每年节电30%-40%以上。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建设低碳、节能城市,推动大型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发电等项目建设,依托基地园区挂牌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区;在世博最佳实践区、新兴产业馆、工博馆等,组织推进一批太阳能光伏示范应用项目;探索建设新能源充电站,实现能耗自我平衡和余电并网,发展城市BIPV产业。

篇10

【关键词】嘉峪关 光伏产业 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

嘉峪关市光热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就地消纳能力强,具备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嘉峪关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3316小时,平均太阳能辐射量612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非常有利于建设光伏发电产业。

(2)具备较强的新能源自我消纳能力。作为重工业城市和嘉酒电网负荷中心,对能源消纳能力较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嘉峪关市抓住西部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制品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强化光伏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同步发展,积极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创造条件。

(3)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嘉峪关市抢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时机,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嘉峪关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推光伏产业成为本市新兴优势产业。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嘉峪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多元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光伏应用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4年6月,开展前期工作和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达1111.5兆瓦。

(1)光伏电站建设情况。“十二五”时期,嘉峪关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40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一期规划建设1000兆瓦。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484兆瓦,并网发电334兆瓦。核准待建项目2个100兆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1个427.5兆瓦。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6.2亿元,资金来源皆为公司自筹资金。已投产的光伏企业,发电成本不到0.7元/度,由于占有“先建少限”的先机,限电比率低,处于盈利状态。

(2)光伏应用情况。积极开展了光伏农业大棚的试点推广工作,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例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已建成3座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成为全省集新能源开发、绿色电力示范应用、有机农业观光、高效生态种植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打造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光伏发电配套设备生产能力。

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网接入系统薄弱,影响企业产效转换。区域变电及供电能力亟待提高,现有电力输送网架结构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需求。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可发电量为5.2亿千瓦时,但仅40%左右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其余新建的光伏电站受电网满负荷制约,无法完成并网供电,电站产能不能转化为产值,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和企业投资积极性。

(2)光伏产业链相对单一,多限于光伏发电。光伏产业的新衰主要取决于所具备本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本地不具备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其研发、创新能力更是一无所有;与光伏产业相配套的光伏生产企业较少,生产规模有限;与电池组件相关的重要产品生产还处于空白,光伏设备产业链急需延伸。

(3)高载能项目缓建,延迟了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以用产能过剩行业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不足作用,致酒钢公司电解铝项目和工业园区部分铁合金、铝材加工等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影响了光伏电站投资前景,使部分已规划、审批的光电项目缓建、停建,光伏企业观望情绪漫延,明显延迟了项目建设进度。

(4)政策扶持不到位。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是新兴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当前技术、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是不够的,目前我省在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比较强的激励扶持政策仍然不足,部分企业国家核定的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在产业科学谋划上求突破。科学规划是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光伏产业与全市经济发展共享共融,形成以太阳能光伏为主体、以风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强化招商引资,在产业集聚发展上求突破。依托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创新引资思路和引资方式,积极加快光伏产业上下游联结。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关键性、龙头型、补链型的光伏企业和项目,加快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光伏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转型与提升。

(3)强化项目建设,在产业化进程提速上求突破。把项目建设作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光伏电站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不断扩展光电应用范围,围绕新能源产业配套要求,加快光伏产业配套项目进程,努力形成集光伏电站建设和风电、光电设备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强化协调作用,保障各项目协调并进。